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结题报告[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21:51: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结题报

“十一五”中央电教馆教育技术专项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结题报告城西小学现代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组【内容摘要】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整合模式,设计出(寻找)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以信息技术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实施方案(策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的课堂教学必定是和某种学科进行有机整合下的一种教学。所以制定(寻找)好信息技术与课堂学习整合的有效教学设计方案(策略),是顺利开展课堂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前提条件。这种有效教学设计方案(高效策略),即有一般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程序,但更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学习的有效性、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互动性、丰富性、形象性等。如何充分吸收一般学科教学的优势,巧妙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在丰富的教学个案中归纳出小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学习模式,这是本课题需研究的范畴与重点。

一、课题概况

(一)课题名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①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有效措施。②研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的教学环境中,从教学目标、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方式等多方面探究信息技术对课程的影响力。③通达探索,树立新的教育技术观念,融入学科教学之中,使媒体成为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和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延伸自身潜能的工具(主要观点)④找到能合理有效的在恰当的时候,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措施,达到现代信息技术或校园网络与小学学科的最佳整合。

(二)课题界定:(1)信息技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种技术。是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2)学科教学。是指在小学阶段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适龄儿童集中学习有关各学科较之独立的、以及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教学形式。在一定单位的时间内一般有一名教师进行授课。(3)有效整合。本课题研究中的有效整合概念指的是将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校园网络、社区网络和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有机地运用于小学教学的各个环节。(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协调,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从而深化学科教学,提升教与学的效率,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理论价值: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也正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教育部部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曾强调,不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而应当作为学习的工具,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小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一种工具引入教育,它带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的深刻变革,它与各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关键和核心。

(四)课题周期与实施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2月~2007年6月)

1、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可行性调查论证,准备有关研究实验材料,申报、立项。

2、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确定子课题研究骨干成员名单,形成具体的研究工作网络。

3、完成开题报告,组织开题论证,制定子课题实施计划(方案)。〖负责人:杨美娟〗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07年9月――20010年1月)

1、根据各子课题实施计划、方案展开研究(1)定期召开实验教师会议,开展研讨活动,交流经验,探索规律。(2)有针对性、递进性地聘请专家作专题讲座,提升教育理论水平,以理论为支撑,拓展研究思路。(3)定期(多次)开展多项有层次性的教研活动,展示阶段性研究效果,提高课题研究的影响力与辐射度。

2、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各种案例,有针对性撰写研究文章,汇总阶段性研究成果。(如时机成熟,进行中期汇报)〖负责人:王新、王桂华、徐志辉〗第三阶段――总结汇报阶段(2010年2月~2010年6月)

1、各子课题小组提交研究报告,进行实验总结。

2、汇总本课题研究论文并汇编成册。

3、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汇报。〖负责人:王新、徐芳〗

(五)问题的提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技术在扩大教育供给、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教育信息化担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可以说,教育信息化推动着教育现代化。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将面临教育信息化的猛烈冲击和掌握现代技术的巨大挑战。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对本校而言,全面推进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是关于到我们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本实验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随着我区09年省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全面实施,我校校园网已建成,创建教育现代化合格学校目标基本实施,学校联接“信息高速公路”,基本达到了《江苏省现代化教育技术实施(示范)学校硬件配置标准》提出的具体要求,现阶段工作重心是加强管理、优化手段、提高质量,即落实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深化素质教育上。因此,本实验是学校工作发展的需要。

(六)问题的背景: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将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同时,一方面,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及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资依赖的技术平台和科学的理论依据,从而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成为可能、成为必然。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重新形成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习者的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即是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各学科知识,还要着力培养、提高学生应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在此意义下,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势必成为最佳途径,使学生在获得具体的学科知识的同时,其学习潜能得到激发。综上所述,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潜能的研究,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七)研究现状:教育专家们指出,信息时代的教学活动不应以开发人的记忆为主要目标,而应以开发人的潜能为主要目标。为此,人们尝试了许多教育改革的手段和方法,其中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将以多媒体计算机为工具的信息技术引进课堂教学。国外许多国家在小学阶段开设计算机操作学习,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在小学阶段把计算机学习当成普通文化知识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国还较早开发了适合各种教学或与各科教学相关联的教学软件,它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国外重视把多媒体技术引进小学教育,重视让儿童自主的人机互动学习,制作生动的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教学软件辅助教学等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我国,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教育中,成为为儿童少年开发潜能,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育手段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把各种教育因素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最优组合,可以使课程实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现在人们意识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它与任何教学改革一样,关键在于人,即教师。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但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多媒体技术环境、网络环境下学生、教师和多媒体教学软件这三个教学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习潜能的问题,这是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取得成功的难点和关键。此外,学会建立和利用信息资源,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也是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趋势之一。

(八)研究目标与研究策略:研究目标:通过实践建立起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为主体的自主性、研究性、协作性学习模式,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整合、设计教育教学过程,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应用、开发、管理学校信息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教与学的评价。研究策略: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问题情境、互动创设以及虚拟实验环境,以培养学生观察及思维能力;利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扩展链接等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学习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与人共处的能力。研究重点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就是以教学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把它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进行整合。(1)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新课标》中指出:学生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现实的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例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所以,学习材料的选择应该是生活化、前沿化的。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无疑是注入了时代活水,它蕴藏的教学资源是浩如烟海。通过internet,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可以极大限度的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最大限度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从而开阔视野,发散思维,听百家言语,看百家思想。(2)信息技术与教学形式的整合 班级授课制是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由于受教学时间统一的限制,学生的个性特长难于发挥,因材施教难于落实,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则为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授课形态,采用更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呈现教学,比如教师可利用现成的教学软件用于自己的讲解,也可用PPT或其它制作工具充分利用各种素材编制适合自己教学的演示文稿和教学课体,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于理解的内容,或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知识的形成过程,或用外接传感器来演示一些当时当地无法看到和无条件演示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或利用电子白板技术,任师生涂、写、勾、画,互动学习,创设实践环节,调动思维兴趣。(3)信息技术与学习方法的整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主体教育、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民主化教学也成为广大教师的日常话题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则是交互性、开放性、多媒体化、全球化的全新视野。网络下的协作学习便是其中一种,它有利于促进学习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计算机网络为信息技术与学习方法的整合,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它大大扩大了协作的范围,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基于? internet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竞争、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协作学习。并且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学习,是学习方法的一种崭新姿态。

(九)研究方法:(1)、调查法:调查本校各班应用现代技术的现状,适当组织问卷调查。(2)、分析法:按实验要点、内容,作好科学分析。如:分析现代技术手段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影响,可按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进行。(3)、其它:实验中可相机运用观察法、个案法、文献法等。

(十)研究对象:全校1-6年级全体学生。(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是新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计算机单门学科的任务,各门学科都有帮助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任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需要,是实施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程的需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意义重大。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优化语文学习的手段,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使学生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施为打破传统语文教学封闭、僵化的模式,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必将使语文教育朝着现代化课程方向发展。为此,信息技术必须加强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努力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双赢。

2、立足我校的发展。近几年以来,为适应教育形势的变化,在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一方面大力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条件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开展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目前已建成校园网,并以宽带和互联 网连接,建成两个多媒体教室,并配备了高性能电脑和大屏幕,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并有许多教师在教学课件的开发和制作上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性教学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不能及时转变,使用媒体辅助教学也仅仅是将媒体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充分确立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穿新鞋,走老路”严重地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也成为我校必须进行的课题研究,也是一条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3、着眼学生的发展。教育信息化为学习带来了机遇,但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才能理解信息所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培养学生形成所有这些必备技能和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界定

1、信息技术:本课题所指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等。

2、课程整合:有关的经典描述很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上提出:课程整合就是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解决“两张皮”的问题。要求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合理选择有效的技术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和综合,学习相应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对教师则要求,除了自己应用技术,还要指导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应用技术。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整合途径的研究;整合模式的研究;与小学语文学科内容的整合;与小学 语文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与教学方法的整合)

重点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机理、操作的范式、评价的方法以及整合对学校课程设置、课程建设的影响等。

四、研究的层面与方法

1、理论研究:调查现行信息技术教育的缺陷,分析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关系,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机理,提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的设想与方案。

方法: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

2、实证研究:重点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操作范式、评价的方法以及整合对学校课程设置、课程建设的影响等

方法: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五、研究程序

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一)实验的准备阶段(2005年3月-4月)

1、根据总课题,切实选择制定具体可行,有研究价值的子课题实验方案。

2、成立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确定实验组成员,明确各人分工、职责。

3、建立课题档案资料、教研、总结、汇报等管理制度,加强课题过程管理。

(二)实验的实施阶段(2005年5月-2006年10月)

1、课题实验的起步、探索(2005年5月-2005年8月)

(1)组织实验教师理论学习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教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各实验教师,对实验班学生及现行信息技术教育进行多形式调查、研究,找到进行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整合实验的突破口。

(3)教师要普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4)适时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汇总实验情况,进行研讨分析,提出下阶段的实验建议。

2、课题实验的提高、完善(2005年9月-2005年12月)

(1)进一步强化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认识,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探索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课程整合的较好模式,注重实验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实验质量。

(2)组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施方案评比,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教师认真开展实验研究,积累个案资料。

(3)召开实验教师座谈,对实验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予以指导,形成实验中后期指导性意见。

3、实验的深入提炼(2006年1月-2006年8月)

(1)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初步构建课题研究方面中具有特色的模式;

(2)组织优秀论文的评比,帮助教师疏理、提炼、总结出教学经验,形成优秀论文集。

(3)进行实验体系实施过程的研究,形成指导性的综合评估意见。(4)组织课题阶段成果汇报活动,完成实验阶段报告。

(三)实验的总结阶段(2006年8月-10月)

1、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2、整理实验资料,总结出具有特色的经验、成果。

3、举行课题实验的结题和鉴定活动。

六、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研究的探索过程

(一)课题开设之初

现今,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情况如何呢?在课题开设之前,我们对全校教师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有个别的语文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部分教师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公开课、评职称等)才应用,大部分教师虽有计算机证,但上课很少用,另外还有个别教师根本就不会用。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情况又如何呢?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没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表现在: 教师使用的目的不明确。大材小用,计算机只起到演示工具的作用。或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教,误认为应用越多越好,结果是学生课上大饱眼福,课下大脑空空。

教师应用技术水平低。部分教师上课时手忙脚乱,一人上课,几个人跟着忙;教师在课上不能及时收集、处理来自各方面学生的信息,课上教学秩序混乱;部分教师信息来源局限于与教材有关的文字材料,课外的扩展信息材料很少。

学校设施中存在问题。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的数量较少,往往需要教师提前一周排队登记,而且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还是由教师单机操作,学生机房相关设施不配套,不能达到学生人人参与的要求。

(二)原因

教学理念的滞后。许多教师在课前按照教学内容把自己认识问题的思路提前设想出来,并将资料保存在文件夹或内部网站里,等上课堂时再根据情况来选择。尽管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但方法陈旧,探索的少、验证的多,创新的少、重复的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停留在简单的组合上。另外,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仅局限在教师使用,很少让学生使用。即使有学生参与,也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教师提供好的方案一步一步地走,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与发展,学生仍是被动的反应者和知识灌输的接受者。

课堂教学与制作课件本末倒置。一些年轻教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制作课件上,既费时费劲,效果还不理想,有些甚至是重复性劳动。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我们不提倡每个教师都必须会自己制作课件,课件的来源最好是教师能利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取其长为我所用。

不能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辩证关系。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过于盲从,摆花架子、形式化。而有些教师又过分地依赖计算机,用计算机代替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们说,人机对话不同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人的接触有情感在里面。不管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可少。

由于资金、时间的关系,学校的硬件环境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个过程来逐步解决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方面的问题。

(三)我们的研究过程

1、根据总课题,切实选择制定具体可行,有研究价值的子课题实验方案。

2、成立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确定实验组成员,明确各人分工、职责。

3、建立课题档案资料、教研、总结、汇报等管理制度,加强课题过程管理。

4、培训教师

“科技以人为本”,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素质必须跟上甚至超过软、硬件环境的发展,应改变教师的思维模式并全面提升其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首先从教育教学理念上实现更新,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才能使教师跟上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步伐。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佳结合点,用于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以继续教育考核为手段,以竞赛、奖励为激励措施,对课题组乃至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轮训。通过系列化的、滚动的培训工作,大大提高了学校各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及操作能力。

5、请专家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一次专题讲座,以对课题组进行再次培训,便于学习和掌握新课标的精神的整合的最新动态,进一步强化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认识,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探索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课程整合的较好模式,注重实验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实验质量。将整合内容深化,由低年级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向高年级网络教学过渡。

6、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外出学习交流,以跳出自己的圈子来认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学习他人的经验。

7、召开实验教师座谈,对实验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予以指导,形成实验中后期指导性意见。

8、组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施方案评比,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教师认真开展实验研究,积累个案资料。并根据各自承担的任务,整理资料进行提炼、总结,形成有价值的论文。

七、开展各种研究活动及取得的成果

为了提高课题组全体教师运用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微机培训,使其能熟练操作微机,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目前,很多实验教师在网络化教学中都安排了学生使用课件学习的环节,课件库中大量的视频、动画和交互性学习媒体,以及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和智能化反馈、检测功能,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感官的刺激,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研究课150多节。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举行了讲座、展示课、研究课、课件比赛等一列活动,以期从多个角度进行引导教师参与到信息化的进程中来,一部分教师从这些活动中脱颖而出,在全区录像课、课件、教学设计、论文评比中频频获奖。其中,呼金玲老师《虎王开会》录像课获一等奖,张俊琴老师论文《浅谈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获区级二等奖,李菊香和魏冬妍老师的论文《运用网络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张敏老师的《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和李海霞老师的《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思考》分别获区级论文三等奖。在去年举行的区级优秀课件、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中,李菊香、李海霞、方瑛、吴雁飞、张敏、王慧荣等老师的课件(共7个)和教 学设计(共5个),分别获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八、研究过程中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对过去存在的难以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可以通过整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互促互动,结合重组;在学科教学的结果上,整体协调,和谐发展。整合的思想,是以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克服过去难以解决的矛盾。整合可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得到突破性进展。信息技术教育必然走向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上,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形成教学模式,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学科教学的彻底变革。

九、研究过程中的收获

理念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研究的基点

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时会和教学要求产生一定的距离。例如,计算机手写输入已经发展到可以识别倒笔顺写的字;仅从输入汉字的角度,可以不去 理会使用的汉语拼音是否规范,笔画笔顺是否正确。但是,根据当前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来看,汉语拼音和笔画笔顺的规范,在教学中,还是应当注重和要求的。因此,研究整合,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最好是达到双赢,也就是说,既达到运用了信息技术,又符合了教学规范,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为了达到这个境界,我们教师和研究人员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深入研究学科教学的特点,研究学科教学改革中的需求,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服从学科教学的要求,信息技术的使用要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信息技术在这里是一个配角,是一个辅助工具。

其次,信息技术的运用要真正融于日常教学。整合真正要起作用,要表现在日常化的教学之中,要靠熏陶,要靠日常的积累,仅仅在公开课或比赛课中使用信息技术,是不够的。使用信息技术的公开课或比赛课,应当成为日常教学的先导,当不断把成熟的做法逐步融合到日常的教学中时,整合才会真正有效。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促进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的研究”

开题报告

建湖县沿河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现代科学迅猛发展和社会形式变化,知识经济初见端倪。21世纪,既为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以知识的创新与应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影响整个民族和发展的关键,我国教育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一切离不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为此,世界各国对当前教育的发展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竭的动力。.延续一个多世纪的小学教育设备已不太适应时代的要求,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可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将会成为过去。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渗透至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给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和影响。所以,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应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致力于教学素养的整体提高。作为学校,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基于以上因素,我校于2011年4月经多方论证和调查研究,成立了课题组,申报了教育科研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的研究”。为此,该项课题自立项以来,校长亲自参与课题研究,引领全校教师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信息技术培训,使教师掌握了信息技术理论与操作的知识,深刻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二、完成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较早就在我校开展。形成了努力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的热潮。由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表现为自主学习增多,同时利用网络技术也导致师生互动方式趋向于更为民主与和谐;教师的信息素养明显提高,教师独立制作课件的能力显著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普遍提高。

本次课题研究参加的成员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对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接受性,业务能力较高。其中副校长一名,中层人员三名,教研组长三名;县级教学能手一名;中学高级教师一名,小学高级教师三名。整体较高的业务水平保证了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1、有关概念的界定。

课题中的“信息技术手段”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种教育媒体、网络系统资源以及在这种条件下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教学方法。“运用”是指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各学科教学中,根据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特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以合理利用,解决原来课堂教学中动态过程差、信息储量少,技术整合难、综合感觉单调、师生之间缺乏快速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等问题,服务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把“信息技术手段” “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去、把“信息技术手段”当作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为使两者融合、为同步达成双方的目标,从而“促进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

2、研究理论依据。

(1)、早在两年前,教育部就做出决定“我国中小学将逐步全面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陈至立部长更是强调:“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2)、瑞士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换句话说,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3)、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实现系统综合最优化,就是从整体上达到最优设计、最优控制、最优管理和最优决策。从教学过程上来说,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把教学目标作为整体核心,使教学过程中的多层次、多因素之间能有机结合,关系协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包括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最优化,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最优化。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有力地促进这两个最优化。

(4)、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他认为大多数学生完全可以掌握教学过程所要求的内容,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学校都可以向几乎所有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如果他们打算这样做的话,与此相关的是他的掌握学习策略。掌握学习理论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多数学生成绩的提高与学习内容的掌握,重视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它重视反馈——矫正程序,赋予教学评价以新的意义。掌握学习理论对当前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极有价值。

(5)、现代化教育技术,可以为教育提供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把集文字、图像、动画、影像于一体的多媒体计算机广泛地引入课堂,优化课堂教学已成为研究热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课堂教学优化将成为必然,它以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优势成为今后教育教学研究和主攻的方向,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设计。

㈠研究的目标。

1、总结并形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各学科教与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式;

2、促进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3、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教育教学各各领域中教与学的工具平台,研究并开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

4、全面地锻炼我校师资队伍,切实提高我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㈡研究的内容。

1、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优化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而增强教与学的有效性。具体内容包括:

(1)寻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围绕教学目标把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最佳组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优势,实施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设计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方案;

(3)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进行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

2、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学与教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恰当地运用各种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各科素养和审美情趣。

3、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针对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适时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4、有关优化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具体内容包括:(1)教学环节的安排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班级实际情况,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和认识事物的规律,严密地科学地安排教学环节,研究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2)新课的导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启发性原则、传情性原则、趣味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精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导入导到教材的要害处,导到学生的心坎上,起到顺风张帆、敲山震虎的作用。

(3)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分清教材内容的主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

(4)教学活动的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探求研讨等教学活动的开展,优化教学过程。

(5)教学目标的制订与达成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和归宿。根据大纲的目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遵循系统性、科学性、递进性、集中强化和行为化等原则,拟定相实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师生活动都环绕目标认真实施。在教学中实施对目标的调控,进行矫正性教学,使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㈢课题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10月。

课题组成员组织开题培训,进行必要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理论和相关技能的学习、培训。对上网知识技能及网页制作技能的培训、运用Authorware、Powrpoint 或Flash 等软件制作课件进行培训,课题组掌握电化教育器材的使用,积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经验。同时研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教师教法的影响,在哪些方面有哪些改变,学生的学法有哪些变化,作好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12月。

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开始研究“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条件下,研究教法转化为学法,实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法的优化;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增大、整合课程信息资源及其处理速度,合理分配信息传递容量,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延伸学生的视野,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在不同类型的课型上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等”。期间开发、编制一些多媒体课件、积累一些典型案例。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验证,或采用其它方法进行改进。数据整理、分析得出

结论。完成阶段性研究成果报告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5月。

对研究的各项数据、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完成研究的各项主体报告和总结,准备结题。

㈣、研究的方法。

1、实验法。我们将采取各种手段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情况,在学科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案,在实践研究中不断充实完善课题内涵,使本课题研究的效果达到最优化。

2、行动研究法。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不断从研究案例中反思、探究、寻找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模式。

3、调查法。通过访谈、问卷、测试等方法,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4、经验总结法。对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成功经验进行思维加工,以探讨其普通意义。

5、行动研究法。这是主要研究方法。即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其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同时进行课件制作、积累和配套工作。

6、数据统计法。搜集研究过程中的数据资料,利用计算机及统计工具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情况,得出某些规律性结论。

五、组织机构、人员分工。

为使研究顺利进行,本课题设立“课题组——子课题——教师”的课题研究网络,以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课题组由校长室、教导处的人员及部分骨干教师一起组成,负责对本课题的确立以及研究的监控与调节。既是本课题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案的提出者、设计者,同时也是研究过程中重要现象或改革方案的发现者、阐释者;承担或参与该项目的主要研究任务,协调课题组成员的力量,保证课题研究计划顺利展开;提供完成课题所需经费、时间、人员,培训实验队伍,解决实验过程中重大疑难问题;加强与各级部门的联系,申请并组织成果鉴定,宣传推广研究成果等。

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王

副组长:陈

周寿亮

周军民

成员:刘勇军

夏文龙

于海荣

沈文建

王洪军

祁高俊

张可可

许小艳

周学军

王娣娣

各子课题及具体分工如下: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语文学科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的研究,组长:陈

联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数学学科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的研究,组长:周军民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英语学科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的研究,组长:王

清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艺术学科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的研究,组长:周寿亮

六、预计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包括结题报告、论文发表获奖、案例论文集、观摩现场、资源库等。具体安排如下:

阶段成果成果名称

申报、立项、开题研究

开题报告

校课题研讨活动

(一)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王 勇 陈 联

2011.5-2011.10

(限5项)校“成长”杯教研活动(1)组织教师课件制作培训(1)校年级组研究课教研活动(1)

校课题研讨活动

(二)校“成长”杯教研活动(2)组织教师课件制作培训(2)校年级组研究课教研活动(2)

中期汇报

校“成长”杯教研活动(3)组织教师课件制作培训(3)校年级组研究课教研活动(3)

校课题研讨活动

(三)教学案析 研究汇报课 研究论文 中期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资料

祁高俊

2011.11-2012.3

王洪军 张可可 周寿亮 王 清

2012.4-2012.7

王洪军 祁高俊 周寿亮 夏文龙

示范课

2012.8-2012.12

教学案析

周军民 于海荣 刘 梅

最终成果(限3项)教学案例分析

课件 研究论文 展示成果资料

校“成长”杯教研活动(4)

展示研究成果资料、研究论文集、示范课展示

汇报

周学军

2013.1-2013.3

许小艳 王娣娣 沈文建

2013.4-2013.5

刘勇军 卢 建 结题汇报 结题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培训过硬的课题研究骨干队伍(1)相关教育理论培训

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之一。理论学习制度化,规定每周周五为学习时间,并要求老师认真写好学习笔记,学校电教中心教科室及时做好相关理论的收集、整理工作,将其印成资料,下发每位教师手中。我们采取集体学习、小组学习、个人学习相结合的开放式学习,使教师能够更新教育观念,进行创造性教育,使“学、教、研”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2)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帮助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

为了使教师形成正确的科研观念,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使“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为先导”的思想深入人心,我们要求教师全员参与教育科研,人人有研究课题,并鼓励支持教师参与区级以上此类科研课题的研究,掌握科研课题的选题、论证、方案设计、方案选择、整理与分析,使教师能够按科研程序规范操作。

2、创设宽松的课题研究软硬环境

(1)学校为教师研究提供便利条件,请专家辅导,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购买相关的资料。(2)对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工作的成绩,及时予以表彰,并纳入教师的工作量化、评优、评先、评职、晋级等。

3、健全规范的课题管理机制

为了保证该课题的研究出成果,由教学科研副校长主管、电教中心主任主抓该项工作,建立学术科研小组,规范课题管理制度,规范课题的申请、立项、审批、验证等操作程序。完善并建立课题研究责任制、科研工作表彰制度、科研资料管理制度,完善课题研究工作监督机制。

4、建立可靠的课题研究保障机制(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领导课题研究工作,学校电教中心负责课题研究日常工作,各相关部门协作。(2)经费保障

建立课题研究专项奖金,实行专用,并纳入学校财经预算。使课题研究的日常经费开支,如资料费、国内调研费、小型会议费、计算机使用费、打印费、课题管理费等有充分保障。

(3)激励保障

学校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切实评价,对优秀实验教师,成绩突出,贡献巨大者,报请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表彰,上报总课题组奖励。把教师工作实绩与评优、评先、晋级、聘任挂钩。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必须参加课题研究,否则,实行一票否决。

二O一一年十月十日

第四篇:化学学科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化学学科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嘉鱼县蓝天中学毛红卫、宋伟强

《化学学科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探索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真正做到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用到教学第一线,真正使教学策略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发挥了作用。在县领导部门的指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对学校的教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现将课题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1、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努力改善教学活动,探索教师有效教学的模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最终实现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2、增强课堂教学的自觉性、预见性,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提升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技能。

3、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调查法

3、个案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5、文献研究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9年10月—2009年11月)

自2009年10月份承担课题后,课题组对课题研究的任务进行了分解,确保人人有任务,事事有人干,从而为实验的有效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总课题组下发的专门文件,学习相关理论,体会教育理论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真正做到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源头上积极抓起,从氛围上积极渲染,从行动上积极引领,做好实验前各项准备工作,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论证工作等。

(二)研究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12月)

1、加强“ 学案导学”模式探索

学案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提高有效课堂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充分发挥学案导学、促学、领学的作用,我们课题组精心编制学案,反复尝试各种“有效学案”编写模式,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课题组利用每周集体备课时间,共同研究上个模块所编写的学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根据教学需要提出改进建议。在安排下一模块的编写时,教师就要注意相关问题,并将自己的设想供组员讨论决定,以此编写新的学案。学案导学离不开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合力。

专题训练部分的学案,由课代表公布答案,统计并填写“问题反馈卡”显示重难点问题,然后交给任课教师备课,准备下节课或自习时间讲评,必要时加一节课完成。这样做可以使教学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法指导”部分的学案,由教师讲述清楚,再由学生根据学案,自行理解,必要时教师点拨。习题训练部分的学案,我们按照限时限量的原则进行有效设计,学案上的习题均当堂训练,学生自我批改,教师当堂讲评。

2、定期开展讲评课活动。

按照课题组的安排,我们要求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周至少听两节相关学科的课,对每一位参加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的教师所讲的课都要进行反思、总结,然后共同研究和策划,就授课教师教材处理策略、教学方法选用、相应的学案及教案设计等提出改进性意见。在评课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人人发言,做从现象到本质的深度评价,以此来加强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本学期我们先后举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集中听课活动,一方面督促授课教师、备课组精心研究“高效课堂”的有益做法,另一方面激励听课教师学习有效教学的成功做法并为我所用。

3、进行理论学习与论文交流

根据安排,课题小组成员每人都要在一个学期内要发表一篇论文或一个案例。在写作的过程我们可以群策群力,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取长补短,让这些论文或案例成为课题延伸的足迹,并供大家共同学习和交流。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先进理论为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会误入歧途。因此我们鼓励小组成员必须利用课余、闲暇时间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搜集有效教学的信息,并将之融会贯通,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以此提高我们的执教水平和科研能力。教研活动时,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听讲,全身心投入教研过程,做好教研记录和理论学习笔记。在每次教研活动后,我们都要求课题小组成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在反思中找差距、在反思中找问题、在反思中找出路,教师的灵感往往存在于反思的过程当中。一个个好的做法在教师的反思中涌现并成功进入操作层面。

4、问卷调查,及时改进并完善有效教学措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效教学的效果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和感受最深,为掌握有效教学的进展情况,我们精心设计问卷调查表,让学生谈问题、进建议。同时学校将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及时反馈给课题小组,敦促小组成员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情况进行关注,激发做好本课题的信心和决心。课题小组成员可以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认真反思,对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进行梳理整合,使教学效果优质化、高效化。

(三)总结阶段(2011年2月—2011年10月)

1、做好课题验收的准备工作,整理研究过程中的有关资料,收集整理有价值的论文、反思。

2、开展青年教师展示课。通过一年来的研究、探索,课题组已逐渐形成了有效教学模式,作为对教学模式的展示,我校从2011年4月开展青年教师有效课堂展示课活动,通过活动,我们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的课题研究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有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最大化的教学,有效课堂的核心是教学的高效益,即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我们在研究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过程中,自始至终的围绕“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这一目标,通过运用大量的经典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实践,然后再进行反思,再进行课堂实践,再对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反思,通过一年来的研究和探索,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变,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自觉性、预见性,减少了随意性、盲目性,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习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一共撰写了五篇较高质量的论文,分别获得了省、市、县的各级奖励。获奖情况如下: 毛红卫、宋伟强《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景》省三等奖

毛红卫、宋伟强的《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获市级一等奖

宋伟强、毛红卫《如何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获市三等奖

骆训阔、陈名汉的《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均获县一等奖

宋伟强、毛红卫《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获县一等奖

获奖的案例:毛红卫、宋伟强《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市一等奖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

结题报告

本课题于2006年1月正式接到昌黎县教育局教研室审发的“2006年底小学县级立项课题验收任务书”,接此通知后,本课题立即开题。现将结题情况作以报告。

一、研究背景

我国教育部做出了“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2001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成为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强劲动力。在会上,侯靖方同志指出:“信息技术是当今科学技术中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领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世界范围内的时代潮流。特别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拓展了人类社会的创造性。它不仅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正是改变教育和学习方式,使得教育的时空界限不断拓宽,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进一步提高,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也就是说,以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将成为教育的时代强音。陈至立部长还指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应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中小学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正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到注意课程的整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就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契机,而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的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有许多方面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选择本课题研究,将对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1、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1)关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学会凭借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动地、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提高自立创新、自主发展的能力;(2)关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的观点。强调知识来源于实践,学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不断地认识;(3)关于学生思维、认识辨证规律的理论。强调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的一般思维过程。强调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特殊到一般、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特点。

2、邓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论。为培养21世纪开拓式的新型人才,强调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以适应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

3、系统的科学理论。

4、以主体教育理论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并能熟练地把它应用于教育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为突破口,深化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改革,努力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3、探索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途径和模式。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必须构建一套新模式。本课题重点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构建符合我们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2、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3、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4、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5、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6、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7、信息技术与社会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五、研究原则:

1、主体性和主导性统一的原则

学习模式是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支持下,学习者可以进行多种控制,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根据自己的个人潜能,选择学习目标,但不排斥教师引导作用,通过设计、主持、示范和评价,履行主导教学的职责,充分发挥“导”的作用。

2、个别性和协作性统一的原则

学习者因个性差异,自主学习会产生能力的差异,而协作学习,能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群体活动,各个个体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协作学习,将会更加方便、更加有效地培养他的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让他们学会与各种人群交往和团队协作,懂得尊重和欣赏别人的劳动。

3、实效性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一定要坚持结合本校实际,不搞花架子,追求实用和实效。

4、激励性原则

要在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上下功夫,并通过肯定性评价,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增加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六、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问卷调查法;

3、讨论法;

4、社会调查法;

5、社会访谈;

6、实验法;

7、文献法等等。

七、研究步骤:

整个课题实施研究为期两年,共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6年9月至2006年10月 查阅文献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数据,结合我校办学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教科研理论,确定研究课题,编制实施方案并申报课题。确定子课题,组织对子课题成员的培训指导。

(二)实施阶段:2006年10月至2007年2月 1、2006年10月至2006年11月 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2、2006年11月至2006年12月 理论建构课堂教学模式 3、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 教学实验 4、2007年1月至2007年2月 分析调整

(三)总结阶段:2007年2月——2007年3月 1、2007年2月至2007年3月 撰写结题报告

2、申请组织鉴定

八、研究成果

实验研究报告、论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的优秀教案设计、优秀课堂教学整合实验课实录、优秀教学课件、学生电子报、专题学习网站等形式。

2006年7月,相关市级课题《小学英语课堂游戏教学探索》成果结题。

2006年10月,在县自制作教具评比活动中杜永洁所制课件《自己去吧》获县一等奖。

2005年4月,杜永洁在第六届全国少年“春蕾怀”征文中被评为征文园丁奖。

2005年6月,杜永洁被评为昌黎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2005年11月,在县自制教具评比中获等奖。2006年6月,在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所讲《Shoes and socks》一课,获二等奖。

2005年7月,在小学英语学科新理念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所讲的《Would you like some soup?》评为县级优质课。

2005年12月,撰写的论文《浅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在县信息技术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中荣二等奖。

2006年4月,撰写的论文在沈阳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 新思维 新教法》一书中中收录获优秀奖。

2005年11月,撰写的论文获秦皇岛市教育科研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三等奖。

2005年5月,撰写的案例《一次课堂辩论的思考》被评为三等奖。

2005年11月,课件在河北省教育学会学英语教学与国际交流第三届年会获优秀课件。

2006年12月,全国中小学生创新大赛指导教师奖。

九、课题研究组织

本课题由昌黎县新集镇小寨完全小学课题组负责 课题组组长:杜永洁

课题组成员:高建成、杜永洁、魏云红、姜自伟

十、课题研究经费

课题组负责一切实验研究费用。

十一、小结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依托于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现教学过程的四要素-----信息技术、学生、教师、教材的动态运做,形成新的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和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学模式的实践,为目前小学普遍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全新的思路。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将知识信息转化为学生易接收的信息形式,优化教学内容,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加大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有效帮助教师实现教师角色的互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课题现已圆满结题,并正试向领导提出结题申请。

下载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结题报告[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结题报告[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摘 要: “网络学习环境”是指以互联网资源为主要信息源,利用建于本地网或位于国际互联网中的主题学习网站,赋予学习者以明确的方向,引......

    有效教学结题报告

    “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松原市第二高级中学 “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 负责人:杨柏金 孟祥峰 摘要: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

    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设计,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当今的课堂虽然较传统的课堂教......

    (结题报告)语文学科课后有效作业的研究范文

    《语文学科课后有效作业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北区第三小学校 一、课题确立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黑龙江省讷河市二克浅镇中心学校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以课改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实施到今天,内容涉及中小学教育的方针政策、基......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有:一是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转变育人观念,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研究 成 果 目 录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课题组 一、方案报告 1、课题研究方案 2、课题研究报告 3、课题工作报告 二、网络......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即是在课程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对相关学科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