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问题与对策
岳麓区含浦镇之字小学 姚凯 0731-88552660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由于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益,因而得到了广泛运用。但整合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文章分析了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功底不扎实,条件不完美,教师目标定位不准、忽略学科特点、教学设计不当、课件制作粗糙、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强等问题,并制定了解决诸多问题的对策。
关键字:信息技术、学科整合
在农村,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发展趋势缓慢。2010年9月,我来到农村小学教书。我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四年的专业知识学习,两年的工作经验积累,使我体会到了农村信息技术的贫乏。为此,我总结了一下农村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问题,并探索出一些相关的对策。
一、问题
1、教师信息技术根底不扎实,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
农村的老师,对信息技术知识本身就掌握不扎实,很多老师做个简单的PPT都比较困难,对信息技术基本上是不了解,年龄偏大的老师是不知道怎么操作计算机。因此,在农村学校,绝大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传统的方式教学。
2、硬件、软件条件不够,影响教学方式的改变
许多偏远农村小学,根本就没有计算机室和多媒体室,像我们镇里面的小学,总共有16所中小学,但只有3所小学才配备了计算机室。全镇专职计算机老师只有2人。所以从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农村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很难以实现。
3、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
4、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不能因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技术改革的“全权代表”,似乎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用了“信息技术”就是全优课,因而导致许多教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了学科特点。
5、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有经验的教师总会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许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却大大减少了学生这种“思考——发现”过程,教师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
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因而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6、课件制作粗糙,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有些课件制作过程过于简单,只是几张简单的幻灯片缺乏交互性,上课时学生当“观众”,只能被动观看,教师当“导演”,只能按顺序播放:有些则过于复杂,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其课件往往是画面背景杂乱,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导致学生上课时,一味看课件中的图案和动画效果,而不关心教师的讲解和画面上的知识点,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7、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强,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有些教师上课时用的课件、网页不是自己亲自做的,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的技术问题无法处理,如局域电子教室学生机突然黑屏,教师就无计可施,只得“助教”上阵;一些学生在电脑上操作交流,教师不会控制其他学生机,任那些学生自由浏览;有些学生打字速度慢,电子邮件不会发,这些均会造成课堂教学组织不严密,张弛度把握不好,影响教学效果。
二、对策
我们提倡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但并不是说可以无目的的、随意的整合,解决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认为教师应该首先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农村教师队伍信息技术的素养
要想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首先要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素养,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与深造。只有教师的信息技术功底扎实,技术过硬,对信息技术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如果教师连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都不懂,何谈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通过不断有效的学习,提高自身技能,以适应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的要求。只有教师有效利用有限的设备和资源,才能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学科中去,让信息技术从学生学习的对象转变为学习的工具,才能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才能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从而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堂,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2、加强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更新与完善
在农村,许多学校没有计算机室,多媒体室等信息技术设备,那么,怎么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呢?所以,加强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更新与完善,是必不可少的。
3、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视野、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采的人机交谈的信息环境。但是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是为了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信息技术只能是起了辅助教学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他们之间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而不能相互替代。
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具有很大的优势。如,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较之屏幕更具亲和力,适当的板书,板画可以给学生一个短暂思考、回味、休息的时间。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的课堂教学,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下,各种教学方法互相协调,相互促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因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用、适度的原则,即应在某些需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
题中,在恰当的时候,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而不能滥用,绝不能喧宾夺主,取代学科教学。
4、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制作教学课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该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学科的教学时间里整合,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又借助学科载体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学习问题。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筛选信息,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5、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师和学生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师生是共同的学习伙伴。针对部分教师及学生计算机知识相对贫乏的问题,首先,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其次,要求学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学会使用与学习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并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整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令人欣喜的是,近些年来,各种各样的实践模式不断涌现,如互动课件、基于网络的研究型学习,这些新模式的出现很好地说明了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实践正在稳步地向前推进。我们要借鉴新模式,深入研究和实践,促进我市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实验向纵深方向发展。
2012年6月25日
参考文献: 王志定;;IT环境下会计教学模式的探索[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年12期 2 周雷;杨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方法和实施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刘虹,杨赞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促进信息化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07期 刘儒德,陈琦;计算机整合于教育:作为学习对象、学习工具和教学工具[J];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05期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J];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6 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01期
第二篇:历史学科问题与对策
历史学科问题与对策
后卫中学: 李世伟、伏六顺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
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了进一步提高历史学习能力,服务于中考,现就我校历史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
一、分析现状与问题(根据期中考试情况)
1、成效方面
(1)主干知识掌握较好,反映了学生对重点知识能认真学习。例如商鞅变法、唐朝的文学与艺术、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近代中国的三大不平等条约、《天朝田亩制度》、武昌起义、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七七事变、新中国的成立、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文献、《共产党宣言》等等题目,得分率均在80%以上,有的高达95.33%。
(2)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采取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进行解题操作;学生基本上能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大部分学生能认真按质按量完成考试任务。(3)学生的知识视野比较开阔,能关心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现实,因而答案既多种多样又十分准确。如第三大题的第2小题写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成就”,部分学生一口气就写出了十多项,如“电视、电脑、微波炉、电冰箱、录象机、收音机、数码相机、DVD、核能、上网”等;甚至还能说出其他相关的正确答案,如“转基因食品、航天飞机、卫星预测天气”等。
(4)历史学科能力逐步提高。从试题的得分率可以看出,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比较方面的能力均有相当大的潜力。
2、不足之处
考试所反映出来的不足之处,大部分属于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1)审题不认真。两种情况最明显,一是“张冠李戴”,如第三大题的第2小题要求回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成就”,部分学生却回答火车、轮船、汽车、电灯、电话等“第一、二次科技革命”的内容。二是个别学生在解答“选择题”时,却采用答“判断题”的方式(打“√”或打“×”)马虎应付或在答案中全写同一个字母,甚至留空不答。
(2)重点知识还没有掌握到位。如对“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巩固统治的措施”、1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三大改造的名称及历史意义”、“华盛顿会议所签订的条约”等内容的掌握就不准确和全面。
(3)学科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包括识记能力、材料的阅读能力、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分析和比较能力。特别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一小部分学生由于时间比较紧张和掌握的知识不全,部分试题还来不及完成,甚至成为空白卷。
二、困惑与思考
1、专业教师的缺乏是制约历史成绩提高的瓶颈。在所有乡镇学校甚至包括大街学校,历史教师大多是兼职教师。因为专业知识识的缺乏和大课教学需要大量精力而导致精力不济,对历史教学显得力不从心。
2、只重视大科忽视小科是历史成绩提高的掣肘。片面认为,大科分值在中考中所占比例大,小科分值少,所以对代历史等小科采取“临时抱佛脚”的做法,等中考考试范围下来才开始复习。因为功夫没有下在平时,所以考试成绩不理想。
3、片面追求“精英教育”是导致学校两极分化的祸首。目前为了追求一类线人数,采取“抓小放大”的与教育方针完全背离的做法,只注重培养优生,放弃了对差生辅导和教育,导致两极分化,出现大面积“学困生”。
三、策略与突破
(一)解决问题的策略
1、教学中以课本为主,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考试中,基础知识部分是占主体的,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前提。在教学中一定要以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为前提,同时要注意历史事件的纵向联系,在平时的讲课和练习中勤于思考教材,把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类似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要把历史上的分期强调清楚。
2、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针对试题的灵活性越来越强,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教会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切不可把知识教死,学死。
3、要向新课标靠拢。教师要积极研究新课标,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手段。在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有意识的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引导学生就历史事件和人物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正确的认识历史的能力,这样才能符合中考的命题思路,适应中考的发展方向。
4、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时政热点,要把历史与现实,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这套中考试卷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历史教学绝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再现和复述,而是和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和现实紧紧联系起来,在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氛围时,找准和现实的切入点,以史为镜、以史为鉴,理论联系实际,在历史中比较现实,在现实中学习历史,从而将较为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历史学习变得较为轻松活泼,贴近生活。
5、历史教学在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综合、归纳、分析、比较以及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在这过程中,必须注意并注重培养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6、要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诸如审题意识、细心程度、对关键词的把握、答题字迹要端正清楚、有条理分点答题的习惯等,要在平时教学中多次强调
考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这样就能在中考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7、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面向全体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二)可从以下方面突破
1、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历史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然,无论是基本技能的掌握,基本知识的运用,还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都以基础知识为本源。没有基础知识依托,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历史教材内容涵盖古今中外,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结构。学习历史知识要学会梳理古今中外历史知识,把中外历史按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理清,抓住知识点,深化知识面,以点带面,以面连线,形成点、线、面立体式知识框架结构,指导、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网络体系,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分析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夯实基础。
2、增强对时政、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经心观察生活中的“琐事”当今社会重大的时政、社会热点问题常常用来作为综合能力测试命题的背景材料,同时,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的重大社会问题也常是命题的取材之处。因此,在平等的教学中必须增加时政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用历史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守住课堂阵地,拓展课外空间,增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观察力,提高考试的应变能力。
3、注重对题意的审读,强调答题程序及表述的规范化
对题目所给的材料要认真仔细地阅读,善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加强对题意的审读,弄清题目所提的问题和应用什么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问:“美国在武装侵略朝鲜的同时,对我国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一部分考生回答成:“我国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原因在于未读懂题意。有的同学可能考试紧张或为了赶时间,解题思路不够严谨规范,以致失分。无论解什么题,都有一定的思路,一定的程序,由表及里,以此及彼,层层递进,才能解答。如对有些选择题的选项很难一时作出判断,但只要静下心来,仍然按照解题步骤审题,抓住关键词和限制条件,回顾理论知识,题干与选项对照分析,若能依此程序去作答,就容易得多了,也不易失误。
4、走出传统误区,更新教学理念
随着堂教学 改革的深入,历史中考由以知识立意转为以能力立意。有的人认为,不管以什么形式考,不管考什么内容,都要通过试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学生练习做多了,解题熟练了,学生的能力也就上去了。也有的人认为,目前考试改革只是考试形式的变化,考试内容本身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因此,“以静制动”,课堂上,“经”照念,只要功夫深,学生就能拿高分。要从根本上认识能力测试的意义,将其与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人才结合起来。要掌握中考能力测试的主动权,在新中考模式下(比如由闭卷走向开卷)获得成功。就必须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能停留在死记硬背、题海战术、闭门修炼等传统的应试教学的模式中。要加强大学习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用各种不同的视角提出问题,观察问题,用发散性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011-5-31
第三篇: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问题及对策
石亭小学张杰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之间的联系,通过相互的结合、渗透,整体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就是针对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在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一、出现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曾经嘲笑过几乎就是花瓶的信息技术,曾经指责过俨然是个霸主的信息技术,也曾经抱怨过常常成为束绳的信息技术。确实,由于地域的差异和农村师生自身信息素养的因素,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过程中,造成了众多不必要的问题出现。
(一)内容选择不当,造成课堂华而不实
我们曾经听过不少这样的信息技术应用课: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资料,把课堂装点得似乎美不胜收。感官效果是不错,但却感觉课堂花里胡哨,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有时还会导致课堂失控,教师很难把握整个课堂气氛。信息技术的这种“花瓶”现象,主要就是没有过好与课程整合的“选择”关。面对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丰富资料,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来加以选择,这样才能消除信息技术在课堂应用中的“花瓶”影响。
(二)语文课程被信息技术完全占领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目的是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种工具的利用程度及方式取决于课程本身,具体地讲,取决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而很多课堂是为了运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有时候会喧宾夺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教师花了大量的精力制作赛马的课件,课件虽然十分“精致”,但是存在过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息,造成了无关信息的干扰,转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真正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却没有涉及,偏离了教学的中心。
(三)利用时机不适,不利学生情感的培养与发展
适时性原则是指要把握好运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也就是说多媒体要在最合适的时候进入教学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握“火候,”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达到手段与效果的有机统一。可许多教师会误以为多使用媒体课件,对学生的情感推进会有促进作用,却不料学生在没有深刻理解文章意韵的情况下,对媒体课件的调节作用非但不适应,还有些迷惘或在朗读中出现滥竽充数的局面.到了最后,课堂气氛和他们的思想情感都处于低落状态,这时使得教师进退两难,很难去控制课堂局面。
(四)教师缺乏信息应用技能,导致课堂模式很僵硬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师中,常有一些人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让计算机教师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更有趣的是,笔者曾多次看到,由于教师在操作电脑时多按一次键,电脑便顿演“蒙太奇”手法,执教者尴尬不已。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究其根源,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它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
(五)用信息技术图解文本形象,扼杀了学生想像、创造的空间
语文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体验作者的感情,丰富作品的想像。利用信息技术将文本转化为图像,
第四篇:浅析农村初中体育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
浅析农村初中体育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
楚侯中心校 裴亚娜
摘要: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校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教育走信息化之路已成必然。体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也因与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整合而得到优化。信息技术在体育课堂中的运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师生间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解决了教学过程中难以解决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体育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使体育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农村初中 体育学科与信息技术 整合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的工具。“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新视点,它既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差性、继承性、综合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整合并不是城市学校的专利,农村学校更需要。
1.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1.1农村中学的教学条件有限,有室内体育馆的学校几乎为零。受季节、场地、器材的影响和制约,大部分体育课只能在室外进行,而室外进行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农村初中还没有这个条件,在教室中进行多媒体教学又摒弃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环节,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何使二者有机结合是我们体育教师噬待解决的问题。
1.2受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和教材限制的影响,教师大多不便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原因有二:一是资源贫乏应用不方便;二是受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较大,教师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三是在室外进行多媒体教学一般要移动多媒体设备,工作量无疑会增加,造成教师不愿这么做。
1.3自身素质的影响较大,多媒体体育教学课件的制作对制作者的素质要求很高,编制者除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外,还需有较高的体育理论水平,同时还要求教师自身有丰富的体育教学工作经验。另外,农村初中学校的网络还不够发达,教师办公室还不能上网,所以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1.4一方面,育教学的观念影响较大,农村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大部分依然停留在身体练习和单调的课堂理论讲解上,不重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从而影响了多媒体技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另外体育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课上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又限制了这些教学模式。
2.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扮演的角色
2.1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平台是以网络为中心的信息技术。网络世界就象广阔的宇宙,只要手指轻轻一点,你就可以四处遨游。有能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获取各种信息,而他们获取的信息量,信息程度都是老师们意想不到的。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小部分家庭已经具备上网的条件,另外学校办学的硬件提升,校园的网络已不是神话。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网络搜集相关的学习内容。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课外体育作业,让学生搜集篮球的相关知识,给出几个问题,学生通过网络的搜集可以获得更多的关于篮球的知识。部分学生是通过书籍,更多的学生则是通过电脑。值得一提的是,有多名学生家里没有电脑,他们就在家长的带领下到网吧去查阅。学生们的这种学习劲头得到了家长的肯定,更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他们所获取的知识是巨大的,他们所了解的知识是书本上没有的。是网络世界给了他们获取信息的平台。
2.2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合作的舞台
网络世界有许多新奇的信息,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健康的、有目的的上网是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宗旨之一。教师利用校园网络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交流合作的舞台,学生通过互联网有意识的去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全世界,开阔自己的视野,同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与协作。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在网络上交流作品,而且可以创建个性化的网页,供同学浏览。在这种交流中,信息技术水平有了飞快的提高。一个小小的网络空间,给学生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学生们交流与合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3.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3.1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资源和环境,改变了原始的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结构,使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呈现出一个新的亮点。为了让学生能更宽泛、更直观的了解体育课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案资料收集、课件制作等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将教材、图片、影像、光盘、文字、音乐等,通过 powerpoint、flash等技术手段使其资源得到整合。同时能利用时空变换、大小变换、速度变换,虚实变换的手段进行人机对话,使原来生硬的体育知识、健康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3.2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体育教学中多数技术动作要求教师做示范,而通常教师所做的示范动作一闪而过,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看明白,只能凭着对动作的肤浅记忆去模仿,其效果自然不好。有了多媒体技术之后,教师可以将要演示的动作技术进行处理,使其分解、定格,让复杂的动作变得简单化,让技术动作的要领更加清晰明了化。通过观看、学习,学生很快知道了蹲距式跳远的四个环节:助跑、起跳、腾空、落地。通过播放慢动作和定格,学生很快的领悟到腾空后的收腹曲体的动作要领。学生对动作技术的记忆不再是模糊的,而对要学的动作技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对接下来的练习和掌握提供了帮助。
3.3有利于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多媒体作为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可以将我们所传授的知识由浅到深的进行展示,使知识技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于学生面前,同时还能较好的展示重难点,使我们的教学目标更容易达成。另外,通过人机对话,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帮助他们对体育知识理解和记忆。这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
4.农村初中体育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建议 4.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体育课的直观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体育课件进行直观教学。篮球课讲到战术基础配合时,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篮球基本战术知之甚少,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但如果教师创造条件,先在室内利用篮球课件进行教学,伴随着有声有色的动画场面,学生根据画面学习夹击、突破、人盯人紧逼防守,然后在球场自己组织进攻,应用合理的技术战术赢得比赛。学生在愉悦中掌握了篮球技术,课堂效果则十分明显。
4.2教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
“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一切都得益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因此,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充实自己,才能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真正成为实现现代化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关键在于体育教师的引导;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象征,而且对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确保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使“以人为本”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资源的潜能,构建学习的良性循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习惯,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只有明确信息技术与传统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教学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信息技术教学不能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教学手段,一种形式,对教学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体育教师要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充实到我们的体育课堂里去,合理、正确的使用它,从而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现代化。
4.3注重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的结合
对多媒体与体育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师要做到为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而整合,而不是为了“表演和展示”。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注重主导作用和主体
地位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把教师的讲解变成媒体录音播放,板书变成屏幕显示,课堂中看不到教师和学生的机智和创新,把人情味很浓的教学变成毫无感情而言的人机大战。在课堂教学中,课件“动”起来不是目的,要以生为本,要求学生“动”起来才是目的,因此就要求在整合课中应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课件的强化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师生和多媒体的多边交流沟通机制,使信息技术的作用在师生心灵中相互传播。
4.4信息技术的整合要为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服务
在动用信息技术手段时要把好钢用到刀刃上,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的动画、录音、视频等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与传统体育课教学相比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健康课的教学,展示学生运动后的生理反应:血液循环、吸氧量、心率等,将抽象的生理反应制成课件,以立体动画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促进了学生对运动后出现的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发热等生理现象的科学认识与理解,有效的突破料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5教育机构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体育场馆及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让农村初中具备良好的条件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因此,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的开发潜力是巨大的,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条件的日益改善,阴硬件设施的逐渐完备。只要我们不断探索,认真实践,克服困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疑、创设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农村初中体育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需设施与场馆一定会出现在校园中,农村教育,特别是体育教育一定会有质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学习体育》[J] 2007年第11期多媒体动画教材的制作方法;
2.《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马旗光
3、《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育的整合》(汪庆)
4、《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教学实践的整合》(邵伟)
第五篇: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在当今世界,其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特别是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再以单一的黑板式和文本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从而激发了教育改革和学习形式。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知识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学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
“整合”是个新概念,要有新思路。“整合”中“整”这个语素。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什么是学科的整合呢?是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学科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发挥“不可替代”功能,不摆花架子,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要多发挥信息的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有些教学内容用别的方法、甚至是比较原始的方法上效果更好,那就不必用机器摆花架子。教学内容、学校条件千差万别,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也会各有不同。用不用,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课堂中的信息技术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有时出现“意外”是很自然的事情,尤其是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之后,就会产生新问题、出现新情况的可能性就更大;课堂上计算机、网络等相关教学设备“罢工”的问题时常出现,如“死机”、上传或提交作业时网络繁忙等问题。物的因素导致的教学意外事件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和维护得以尽量减少,人的因素引发的问题则只能借助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发挥。
现在各校,包括农村中小学大都有了计算机,况且计算机已走进生活,有的学生基本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的操作技巧,甚至上网聊QQ等,所以教师在用信息技术上课时最好注重互动这个环节。
有位教师在上课时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当他演示软件操作时,有个学生总
会事先说出他下一步的操作,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他急中生智,在需要演示时请这位学生操作,自己则在一边适时讲解。该生得到展示机会后,演示得很卖力,其他学生也听得很认真,反而更轻松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发挥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积极建构。
三、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实施
1、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
2、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是为了实现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3、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现有资源。
4、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新要求。
所以,信息时代呼唤教育技术的更新。多媒体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或者再多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教师教得累,学生觉得烦,有些学生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开始厌学。现代信息技术介入课堂,与各学科进行整合,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丰富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在无意识下主动、轻松地接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