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寄宿制问题与对策
农村寄宿制问题与对策
发展教育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程。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合理调整优化农村教育结构布局,办好寄宿制学校,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从而促进农村教育全面、和谐、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已经成为当前农村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思想,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推行了寄宿制。几年来,学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实践的主要成效表现在:
(一)农村寄宿制,较好地解决了路远学生上学难问题。
(二)农村寄宿制,为外出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新家”,消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三)农村寄宿制,寄宿学生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明显增强。
二、目前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学阶段推行寄宿制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多的好处,但是,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校原有设施与寄宿制要求的硬件配套设施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学生的活动场所就更小。由于没有资金建造新的学生宿舍,只能把教师寝室改造成宿舍,还需要添置床铺、改造门、窗,加装防盗门等设施,造成几十个学生拥挤在一块。
2.家长的观念与素质教育目标的错位。
家长的传统观念: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他们认为寄宿制管得严,时间多,孩子学习就会好,孩子学习好就行。孩子交给学校后,很多家长都放手不用管了,总认为教育子女是学校的事情。
3.学生家庭生活与集体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的矛盾。
寄宿学生分布各个年级,年龄较小,原来在家庭保姆式的照顾下,娇生惯养,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懒散、自理能力差等现象。
4.寄宿学生的生活与健康成长之间的矛盾。
针对农村贫困学生家庭,国家采取了“两免一补”政策。一些寄宿学生生活仍然较为困难,交不起每月基本的生活费,甚至许多学生买不起菜,顿顿吃咸菜下饭,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的对策
1.加强教学管理
寄宿制条件下的封闭管理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在校时间。但是,学校不能因为学生在校时间长就给学生加班加点,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这与素质教育是相违背的。农村寄宿制小学也应面向现代社会的要求,调整课时制度和作息时间,合理安排课内外教学、及各项校内活动以及社会活动。
2.加强安全管理
没有安全就没有稳定!农村寄宿制学校,难点在安全,关键在管理,根本在质
量。寄宿制小学的安全工作牵涉着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农村教育的的重中之重,是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教育的基础和保证。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安全管理力度。
(1)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
(2)防患于未然,消除安全隐患,特别是要把好食品卫生关。
(3)加强学校内安全管理。完善各种制度。责任落实到人头。
(4)加强在校外的安全教育:平时要对学生进行防火、防水、防电、防雷、防骗防交通安全等教育,重点要求学生不能私自下河及山塘水库等地方游泳;不进游戏机室、网吧;不试吸毒品、烟、酒;不在马路上追逐、嘻戏。教会学生在校外遇到危险时的求救方法。
(5)加强安全设施建设。与建立家长联系卡,适时召开家长会,签订《学生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校方与家长的职责,共同配合管理,确保寄宿学生的校内外安全。
3.加强服务管理
规范管理,促使后勤工作正规化。以服务的态度对待学生。寄宿制小学应注重服务氛围的营造。尽量给寄宿生提供方便,让学生住在学校里有如归家的感觉。
4.加强育人管理
寄宿制小学除了管理好寄宿生让他们“吃得饱、睡得稳、学得乐”外,也应做好育人工作。把好课内育人和课外育人两个渠道。
虽然,在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发展才刚刚起步这一事实。农村寄宿制小学在办学实践中,常常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我们要适当地建设和完善寄宿制,家长们要理性地为孩子选择是否住校,学校也要让确实需要住宿的学生享受到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团结协作、懂得感恩,健康幸福地成长。
第二篇: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肃州区泉湖学区永久小学 张新民
据教育部的相关调查报告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已经初步显现“学校越来越小,人数越来越少,教师越来越老”的态势。那么,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又将面临新的课题。以甘肃省肃州区为例,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义务教育的发展态势已经从“有书读”转向“读好书”。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合理布局农村校网,做到区域资源共享已势在必行。但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共同思考。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无法满足“留守”学龄少儿的寄宿要求
随着成年劳动力往经济发达的城镇的大量转移,大批学龄少儿成为农村“留守人”,家庭教育与监管呈现“真空”或“半真空”状态,在“留守”少儿面临网络、赌博等不良诱惑,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的同时,他们自身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以及安全事故又层出不穷,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一度成为社会的焦点。如果农村学校能最大限度地容纳这些“留守”儿童,让她们在学校吃住,使他们远离不良诱惑,用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来消融他们成长的“坚冰”,必将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更何况校网布局调整后,学生上学的路途较远,他们需要寄宿在新学校,得到新老师的呵护。然而,目前广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仍无法满足学生的“寄宿”要求。首先,大部分学校的校舍建设存在先天性不足,规划、设计严重滞后。如学生的浴室、卫生间等设施或数量不足,或设计不科学、不合理;消防设施缺乏……不仅给住校生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其次,校园文化氛围不浓,住校生的生活极其单调。大多数农村寄宿制学校因经费短缺,设施简陋,加上管理者的办学理念相对滞后,导致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学生在校课外很少从事娱乐活动。很多学校甚至连图书阅览室、电脑室等现有的资源也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学生在校除了学习就是自由玩耍,生活极其单调,往往对住校生活产生厌倦感。第三,学校教师及其管理人员服务意识淡薄,没有给学生带来“家”的温馨。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校是服务场所,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服务意识,为广大学生服务。可惜相当部分的教师观念十分落后,错误的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不是为学生提供生活服务的以至于学校难以营造“家”的温馨,好多学生宁愿在校外租房子,也不愿住在学校宿舍。因此,更新观念,多方齐动,在规划和设计上、在校园文化布局上、在办学理念上大胆创新,注重人文色彩,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亟待创新
住校生的管理是寄宿制学校的一大难题。一是现在的学生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耐挫性较差;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偏低,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安全管理责任重。纵观农村寄宿制学校,大多卫生、安全、状况不容乐观,管理方法滞后。因此,需要创新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促使学校上档次。首先,要加强住校生的行为习惯教育,从起床到入睡,从买饭到吃饭,从卫生到纪律都要反复强调,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将管理的整个过程完全融入学校德育教育中。其次,尝试推行学生寝室创“星级”活动和先进寝室“免检”制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管理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引入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制定《学生寝室创星级活动实施细则》,对物品摆放有序、卫生习惯良好、人人遵纪守法的寝室依次授予“两星”三星”“四星“五星”级,获得“五星级”的寝室在下学期可以申请“免检”,挂“免检牌”等,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荣誉感得到有效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慢慢发酵,影响和带动一大批。再次,完善管理网络,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机制建设。一个寝室的管理单靠学校管理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完善从校长室到相关处室,从值日值周导师到寝室长的管理网络,特别要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机制建设。在寝室长的选拔和任用上,应该提倡大张旗鼓地任用,隆重热烈地表彰。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又可以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积极性。最后,要加强家校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充分利用现代发达的通信技术,认真做好住校生管理档案,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做到信息共享,责任共担。
三、安全责任难以规避
目前,大多数农村仍处于缺医少药的状态,尽管学校管理人员从早上六时起床到晚上十一点多一直忙于住校生管理,可学校和家长围绕学生在校期间冈意外、急病、生理缺陷等原冈造成的伤亡事故的纠纷仍然很多。一旦发生意外伤亡事故,家长对学校管理的理解度仍然很低,学校管理者几乎每天都在诚惶诚恐中度过,生怕被悬在头上“安全的利剑”刺中。我区某寄宿制小学校长说,他所在的学校一名学生突然两眼翻白,四肢僵硬,在场的教师都忙于紧张抢救,可接到电话通知的学生监护人却“千呼万唤不到学校来”,校方在万般无奈下包车将其送往区人民医院,途中正好遇见坦然自如的家长,真有“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滋妹。像这类事件如处理不当,万一发生什么不测的话,学校又难逃干系,真是有苦不能言。因此,政府部门应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现状,把医务室的作用给予适当“放大”,在人员编制、财政预算、器材添臵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使它能够正常运转。这样,学生的健康才会多一层保障,学校的安全才会少一分责任。
四、管理经费不足,管理效率低下
规模较小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住校生管理工作一般都是由值日值周导师来承担的,他们对学生早上起床到深夜睡觉,进行全天候管理,工作量之大,任务之繁杂是可想而知的。可按教育局的规定,住宿费是不能用于日常管理的,管理费用只能在绩效奖励性工资的“其他项目”中列支。这样以来,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减少值日值周等管理费用,为教学教研让步。反正住宿费收入与教师无过多的利害冲突,一些学校于脆以宿舍紧张为借口不让学生住校,用以减轻教师的工作星,把安全的“皮球”踢回给家长;还有一些学校的教师却在管理上打“折扣”,管理效率低下。二是学校为了安全考虑,增加“其他项目”的支出,影响教育教研管理费用,客观上违背了绩效工资改革的本意,导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低迷。因此,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审时度势,率先组织那些不适合从事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进行业务培训,让他们专门从事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允许农村寄宿制学校适度增加住校生的管理成本,促使学校真正高效运转。寄宿制学校建设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乎学生特别是农村“留守少儿“的健康快乐成长。它需要一支甘于吃苦,勤于奉献,且具有较强服务意识的教职工队伍;更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审时度势,及早调整思路,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改造规划,按照人文及早调整思路,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改造规划,按照人文化管理要求,成熟一批,改造一批。
总之,农村寄宿制学校只有在建设和管理流程中注重“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才会开创一片崭新的天地。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肃州区泉湖学区永久小学 张新民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一日
第三篇: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肃州区泉湖学区永久小学张新民
据教育部的相关调查报告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已经初步显现“学校越来越小,人数越来越少,教师越来越老”的态势。那么,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又将面临新的课题。以甘肃省肃州区为例,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义务教育的发展态势已经从“有书读”转向“读好书”。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合理布局农村校网,做到区域资源共享已势在必行。但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共同思考。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无法满足“留守”学龄少儿的寄宿要求 随着成年劳动力往经济发达的城镇的大量转移,大批学龄少儿成为农村“留守人”,家庭教育与监管呈现“真空”或“半真空”状态,在“留守”少儿面临网络、赌博等不良诱惑,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的同时,他们自身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以及安全事故又层出不穷,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一度成为社会的焦点。如果农村学校能最大限度地容纳这些“留守”儿童,让她们在学校吃住,使他们远离不良诱惑,用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来消融他们成长的“坚冰”,必将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更何况校网布局调整后,学生上学的路途较远,他们需要寄宿在新学校,得到新老师的呵护。然而,目前广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仍无法满足学
生的“寄宿”要求。首先,大部分学校的校舍建设存在先天性不足,规划、设计严重滞后。如学生的浴室、卫生间等设施或数量不足,或设计不科学、不合理;消防设施缺乏……不仅给住校生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其次,校园文化氛围不浓,住校生的生活极其单调。大多数农村寄宿制学校因经费短缺,设施简陋,加上管理者的办学理念相对滞后,导致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学生在校课外很少从事娱乐活动。很多学校甚至连图书阅览室、电脑室等现有的资源也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学生在校除了学习就是自由玩耍,生活极其单调,往往对住校生活产生厌倦感。第三,学校教师及其管理人员服务意识淡薄,没有给学生带来“家”的温馨。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校是服务场所,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服务意识,为广大学生服务。可惜相当部分的教师观念十分落后,错误的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不是为学生提供生活服务的以至于学校难以营造“家”的温馨,好多学生宁愿在校外租房子,也不愿住在学校宿舍。因此,更新观念,多方齐动,在规划和设计上、在校园文化布局上、在办学理念上大胆创新,注重人文色彩,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亟待创新
住校生的管理是寄宿制学校的一大难题。一是现在的学生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耐挫性较差;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偏低,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安全管理责任重。纵观农村寄宿
制学校,大多卫生、安全、状况不容乐观,管理方法滞后。因此,需要创新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促使学校上档次。首先,要加强住校生的行为习惯教育,从起床到入睡,从买饭到吃饭,从卫生到纪律都要反复强调,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将管理的整个过程完全融入学校德育教育中。其次,尝试推行学生寝室创“星级”活动和先进寝室“免检”制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管理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引入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制定《学生寝室创星级活动实施细则》,对物品摆放有序、卫生习惯良好、人人遵纪守法的寝室依次授予“两星”三星”“四星“五星”级,获得“五星级”的寝室在下学期可以申请“免检”,挂“免检牌”等,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荣誉感得到有效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慢慢发酵,影响和带动一大批。再次,完善管理网络,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机制建设。一个寝室的管理单靠学校管理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完善从校长室到相关处室,从值日值周导师到寝室长的管理网络,特别要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机制建设。在寝室长的选拔和任用上,应该提倡大张旗鼓地任用,隆重热烈地表彰。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又可以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积极性。最后,要加强家校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充分利用现代发达的通信技术,认真做好住校生管理档案,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做到信息共享,责任共担。
三、安全责任难以规避
目前,大多数农村仍处于缺医少药的状态,尽管学校管理人
员从早上六时起床到晚上十一点多一直忙于住校生管理,可学校和家长围绕学生在校期间冈意外、急病、生理缺陷等原冈造成的伤亡事故的纠纷仍然很多。一旦发生意外伤亡事故,家长对学校管理的理解度仍然很低,学校管理者几乎每天都在诚惶诚恐中度过,生怕被悬在头上“安全的利剑”刺中。我区某寄宿制小学校长说,他所在的学校一名学生突然两眼翻白,四肢僵硬,在场的教师都忙于紧张抢救,可接到电话通知的学生监护人却“千呼万唤不到学校来”,校方在万般无奈下包车将其送往区人民医院,途中正好遇见坦然自如的家长,真有“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滋妹。像这类事件如处理不当,万一发生什么不测的话,学校又难逃干系,真是有苦不能言。因此,政府部门应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现状,把医务室的作用给予适当“放大”,在人员编制、财政预算、器材添臵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使它能够正常运转。这样,学生的健康才会多一层保障,学校的安全才会少一分责任。
四、管理经费不足,管理效率低下
规模较小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住校生管理工作一般都是由值日值周导师来承担的,他们对学生早上起床到深夜睡觉,进行全天候管理,工作量之大,任务之繁杂是可想而知的。可按教育局的规定,住宿费是不能用于日常管理的,管理费用只能在绩效奖励性工资的“其他项目”中列支。这样以来,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减少值日值周等管理费用,为教学教研让步。反正住宿费收入与教师无过多的利害冲突,一些学校于脆以宿舍紧张为借口不
让学生住校,用以减轻教师的工作星,把安全的“皮球”踢回给家长;还有一些学校的教师却在管理上打“折扣”,管理效率低下。二是学校为了安全考虑,增加“其他项目”的支出,影响教育教研管理费用,客观上违背了绩效工资改革的本意,导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低迷。因此,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审时度势,率先组织那些不适合从事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进行业务培训,让他们专门从事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允许农村寄宿制学校适度增加住校生的管理成本,促使学校真正高效运转。寄宿制学校建设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乎学生特别是农村“留守少儿“的健康快乐成长。它需要一支甘于吃苦,勤于奉献,且具有较强服务意识的教职工队伍;更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审时度势,及早调整思路,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改造规划,按照人文及早调整思路,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改造规划,按照人文化管理要求,成熟一批,改造一批。
总之,农村寄宿制学校只有在建设和管理流程中注重“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才会开创一片崭新的天地。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肃州区泉湖学区永久小学张新民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一日
第四篇: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樊瑞涛投稿 年第期 本文字数:14324 小 中 大
近年来,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都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部分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在有条件的地方创办寄宿制学校。越来越多寄宿制小学的出现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并校前规模较小的学校,课余的日常生活都由父母照顾,而学校合并之后,随着寄宿学生的增加,学校日常管理更加严格,而学生年龄都比较小,过早的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其心理带来一定影响,更加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教育。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低龄寄宿导致孩子心灵的情感贫乏
像一些人所期望的,也许在全日制寄宿学校就读的孩子独立能力有所增强,可这种独立能力的增强往往是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和感情为代价的。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说,父母的关怀与情感的交流及抚慰是他们最需要的,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是必然的,正是这种依赖,才能伴随孩子的健康成长。可如果过早地隔断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过早地割断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间成为空白,易导致孩子成为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灵上的情感极其贫乏的“孤儿”。
2、家长监管的远离导致孩子行为习惯出现偏差
寄宿的求学方式使孩子远离家长的监管,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较差,攀比和摹仿的心理较强,易出现乱花钱、说脏话、卫生习惯较差、偷窃等行为。而随着儿童少年年龄的增长,同辈群体的作用日渐重要,同龄群体对其价值观,行为产生影响。没有家长的指导和管理,坏的行为习惯养成了,他们的社会化也就出现了偏差。
3、对学校环境不适应引起的负面心理反应
孩子无论从家庭进入小学,还是小学进入初中、高中,其学习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方法上都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如果在短期内不能很快适应,就会出现环境适应障碍,有的变为烦躁、不安,有的变为抑郁、喜怒无常;有的学生表现则以行为改变为主要特征,原先活泼好动的变为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等;有的不习惯新任老师的授课方式和寄宿制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习惯学校的饮食;有的学生认为其他同学都比自己强,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失去信心,不能正视新的竞争和分化,产生失落感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反应。
4、寄宿制学校更为紧张的学习、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
在目前“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仅仅引起学生的重视,更引起老师、家长、亲友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社会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学校、家庭、社会等过分看重升学,因而造成一部分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产生考试焦虑,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而这一点对寄宿制学生而言危害性更大,因为寄宿制学生绝大部分时间与学校学习、考试等打交道,缺少家庭的缓解渠道,缺少修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寄宿制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求胜心更切,压力更大,心理更敏感脆弱。
二、对策分析
从分析来看,寄宿制小学生产生和形成不良心理的诱因十分复杂,有先天的,但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有客观的,但更多的是主观形成的。因此,寄宿制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加强教育,提高认识,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心育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标志,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也是班级管理人格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理健全、发展全面的新一代,是时代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师资队伍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心育队伍是促进学校的心理教育的基础,我们可通过专家培训和校内自我培训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讲座与自学相结合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不断增强教师的心育意识和开展心理教育的自觉性,初步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以宿舍生活指导老师、各科任老师为主题的心育师资队伍。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由于各种主观原因,农村学生很难向老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位科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可通过书面的形式,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向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次,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觉不到自尊,对这部分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中批评。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敞开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3、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学校心育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熏陶作用。所以,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幢楼房,每一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如给每幢楼起名,设置文化长廊、英语角,张贴家乡名人画像等,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与心灵的净化。良好的校园、班风建设,尤其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
(2)创造宽松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除了常规教育之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营造班级心理环境,班主任是关键人物。首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其次,班主任要爱心治班,真正关心每一位学生,真诚地与他们交往。第三,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让小学生们有相互交流的机会,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得到认可的机会。
(3)在日常生活与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各科老师与学生接触频繁,因此,学科教学应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阵地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教材,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学科学习中的认知、情意和行动技能:主要有:①通过学习心理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②通过人际关系指导,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等交往原则。③通过耐挫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困难、解除烦恼。④通过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帮助学生科学认识自我,在自身发展变化中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心。
(4)开设专题知识讲座,加强心理引导。由学校派专人或到校外聘请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专题、专班讲座,开展心理咨询,交给他们缓解和消除不良心理的具体方法。
三、结语
农村小学生低龄寄宿,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很重要的现实问题,教育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人的和谐成就社会的和谐。寄宿制中小学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 其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倍受重视,这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对寄宿制中小学学生的行为和心
理进行及时的把握和引导, 才能使他们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第五篇: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太阳山镇中心学校 张德勋
摘要:我校实行六年级寄宿制办学一来,在寄宿生中存在着想家、厌学、不良习惯、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孤独、压抑、与同学不能融洽相处等影响心理健康的问题,面对这些复杂的心理问题及成因,作为学校的一名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制定措施,努力让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教育资源,因材施教促进寄宿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寄宿生 心理健康 对策
我校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部分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有条件的地方创办寄宿制学校”的决定和学校实际,于2010年9月,我校将我镇所辖的15所小学的六年级统一接收到我校,实行寄宿制办学,也是红寺堡区的第一所寄宿制小学。而寄宿的这些学生,都是来自规模较小的学校,课余的日常生活都由父母照顾,而来到我校学寄宿以后,随着寄宿学生的增加,学校日常管理更加严格,而学生年龄都比较小,过早的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其心理带来一定影响,更加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教育。一、六年级寄宿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成因:
(一)想家、厌学、怕学校生活,甚至不敢到校。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说,父母的关怀和情感的交流是抚慰他们心灵的精神食粮,他们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是必然的,正是这种依赖,才能伴随孩子健康成长。而现在,寄宿让孩子只有到周末才可以回家,过早地、又很突然地隔断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割断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依恋,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间成为空白,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孩子因过分想念家人而与家人更加亲近,回去后就再也不想来学校了。女生表现尤为突出,开学前一个月最为严重。女生夜里十点钟集体因想家而哭鼻子,有几名同学第一周放学就死活不来学校了,无奈家长只能亲自送来,个别严重的学生家长送到学校后又偷偷地跑回家.(二)对学校环境不适应引起的负面心理反应
由于寄宿,孩子的生活环境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上这些孩子在寄宿之前,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在家里面简直是皇上,到这里变成小主人一旦离开父母的呵护,他们就不知所措。,学习上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方法上都发生了一个很大的转变,人际交往范围和方式由原来的老师——父母-学校——家,到现在的老师——老师——学校——宿舍,发生更本的变化。而这一切对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很难在短期内很快适应,就会出现环境适应障碍,有的变为烦躁、不安,有的变为抑郁、喜怒无常;有的学生表现则以行为改变为主要特征,原先活泼好动的变为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等;有的不习惯新任老师的授课方式和寄宿制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习惯学校的饮食;有的学生认为其他同学都比自己强,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失去信心,不能正视新的竞争和分化,产生失落感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反应。
(三)行为习惯与自我约束力较差。住宿后的孩子远离了家长的监管,由缺少可以说没有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较差,攀比和模仿的心理较强,表现为星期天来校时哭闹着向家长要零花钱,到学校后每天都乱花钱、买零食;六年级学生说脏话、卫生习惯差、偷窃、打架等行为,尤其是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孩子,家长对其过分溺爱,疏于管教,甚至对孩子听之任之。他们更多的是从生活方面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很少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四)对成绩的敏感。害怕考试、逃避考试在目前“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仅引起学生的重视,更引起老师、家长、亲友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因而造成一部分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产生考试焦虑,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而这一点对寄宿制学生而言危害性更大,因为寄宿制学生绝大部分时间与学校学习、考试等打交道,缺少家庭的缓解渠道,缺少修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寄宿制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求胜心更切,压力更大,心理更敏感脆弱。每一个班级都有好多学生每到考试总是感到身体不舒服,头疼、肚子疼、没精神。。。还有那么几名同学考试时总是找各种理由请假,逃避考试,每次考试结束,找各种理由将试卷藏起来等等。
二、对策分析
我们通过观察、聊天面谈、问卷调查,整理分析来看,寄宿制小学生产生和形成不良心理的诱因十分复杂,但从孩子生活的环境抽丝剥茧,还是能找到最主要的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地方: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学生自生的身心特点。那么作为一名教育者,努力的去改变这些影响孩子健康的因素是其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懂得心理教育的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标志,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也是班级管理人格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理健全、发展全面的新一代,是时代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师资队伍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懂得心理教育的师资队伍是促进学校的心理教育的基础,我们可通过专家培训和校内自我培训相结合、讲座与自学相结合、远程网络培训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不断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开展心理教育的自觉性,初步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以宿舍生活指导老师、各科任老师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二)建立家校联系制,拓宽沟通渠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情况。定期召开家长会或不定时家访,通过沟通,了解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向家长宣传正确对待和教育子女的方式,引导家长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心理变化提供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同时,家长也要与孩子多沟通,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家人不只是在生活上要给予照顾,更要在心灵上给予呵护,而老师对这些孩子表现出的不良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要及时引导和教育,还要教育其他的学生不要歧视、讽刺和挖苦这些孩子,多帮助、关心他们,主动与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因此,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才会使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得以形成和发展。
(三)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学校心育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熏陶作用。所以,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幢楼房,每一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如给每幢楼起名,设置文化长廊、英语角,张贴家乡名人画像等,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与心灵的净化。良好的校园、班风建设,尤其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
2、利用少先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学校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组织生活教师,班主任和学生结成互助对象。训练学生的自我生活适应能力,加强体育锻炼,在锻炼中训练吃苦耐劳的精神。多让寄宿制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快乐
3、创造宽松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除了常规教育之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营造班级心理环境,班主任是关键人物。首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作为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其次,班主任要爱心治班,真正关心每一位学生,真诚地与他们交往。第三,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让小学生们有相互交流的机会,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得到认可的机会。
4、在日常生活与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各科老师与学生接触频繁,因此,学科教学应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阵地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教材,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学科学习中的认知、情意和行动技能:主要有:①通过学习心理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②通过人际关系指导,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等交往原则。③通过耐挫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困难、解除烦恼。④通过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帮助学生科学认识自我,在自身发展变化中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心。
5、开设专题知识讲座,加强心理引导。由学校派专人或到校外聘请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专题、专班讲座,开展心理咨询,交给他们缓解和消除不良心理的具体方法。
6、了解住宿学生、尊重住宿学生。
由于各种主观原因,农村学生很难向老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位科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可通过书面的形式,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向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觉不到自尊,对这部分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中批评。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敞开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做好我校六年级寄宿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这是我们学校面对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学校的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学校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研究相关案例、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问题,掌握更多的策略,制定详实可用有效地措施,努力让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教育资源,因材施教促进寄宿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志华,《青年心理与心理咨询》,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03。
[2]、胡传双、於荣,《农村寄宿制小学影响学生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期刊网。[3]、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4]、何贵瑞,《西北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科教文汇》,2009年5月刊。
[5]、李国辉、熊玲清、侍步兵,《农村中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中国教育创新》,2008年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