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时作业苏教版(推荐)

时间:2019-05-14 21:58: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时作业苏教版(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时作业苏教版(推荐)》。

第一篇: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时作业苏教版(推荐)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课外阅读

(2018·河南许昌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传统文化立足现实的社会和人生,始终关注社会和谐与人生幸福。这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在儒家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和突出。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由此出发,便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爱万物”“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由人、社会至自然的层层理论展开,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向往与追求。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 条件。

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而走进中国思想文化。作为讲求“出世”的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而追求永恒之“乐”。这种对幸福快乐人生的追求,成为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经过不断的中国化,佛教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成就了中华文化发展中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佳话。中国佛教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佛性与人性的统一,注重人格的自我培养与自我完善,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思想特点与文化精神,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儒、佛、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文化表现形态各有特色,却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三家的融合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圆融和谐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使之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可见,我们要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内容,而且在传承中要有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之路。

(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重要的人文转向,直接引发了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产生。B.儒家文化一直居于中华传统文化主导地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也表现得最为鲜明突出。

C.儒、道两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它们讲仁爱,师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D.佛教讲求“出世”,旨在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这是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解析:D A项,曲解文意,“直接引发了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产生”错,原文说的是“历史

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B项,扩大范围,“儒家文化一直居于中华传统文化主导地位”错,原文说的是“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长期”不等于“一直”。C项,张冠李戴,“它们讲仁爱,师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错,原文指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总体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和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为下文具体阐述指明论述方向。

B.文章依次介绍了儒、佛、道各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态,指出它们相融互补,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C.文章结尾呼应开头,收束全文,指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任务,可谓卒章显志。

D.文章旨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价值追求,号召在创建幸福和谐社会中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

解析:B 颠倒顺序,“文章依次介绍了儒、佛、道各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态”表述有误,原文论述时,是先讲儒家,再讲道家,最后讲佛家,其顺序并非“儒、佛、道”。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能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那么在传承与发展中的形式化倾向则可能得到克服。

B.如果不是孔子致力于以仁为核心的理论构建,就不会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的儒家思想。

C.外来佛教融入中华文化的成功例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及其当代意义。

D.对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在传承中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

解析:B 说法绝对,原文的相关表述是“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

二、语言运用

4.(2018·四川凉山州高三二模)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6个字。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改革的基本原则,其中之一是分类施策。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考虑区域、城乡、校际差异,采取有针对的政策举措。重视专业培训,①

;加大师资供给,②

;创新体制机制,激活一批教师;优化队伍结构,③。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理解文段大意,理清结构层次,然后根据前后语境,推测空句的内容和句式,注意关联词和标点符号。本语段大意是: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需要培养、补充、激活、调配教师。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语境中这几句话句式相同,所以空白处应根据后文“激活一批教师”来填,句式与原句相同,语意相近即可。如①处从“重视专业培训”处,可推断要填内容与“培养教师”相关;②处从“加大师资供给”处,可推断要填内容与“补充教师”相关;③处从“优化队伍结构”处,可推断要填内容与“合理配置教师”相关。答案:①培养一批教师 ②补充一批教师 ③调配一批教师

5.(2018·合肥高三调研性检测)下图是某班级考察大蜀山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

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解析:观察框架图,将大蜀山考察活动按照逻辑顺序分为三部分: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考察后的完成作业。其中准备阶段的内容有“温习‘地质’相关内容”“备好行装”“小组讨论确定考察内容”;实施阶段的内容有“参观”“听讲座”“知识抢答”;作业为“以组为单位上交考察日记”。将每一部分对应的内容串联成句即可。注意语句的简明、连贯。

答案:(示例)本次大蜀山考察活动要求事先温习“地质”相关内容,小组讨论确定好考察内容,备好行装;考察期间主要活动有参观、听讲座和知识抢答;考察结束后以组为单位上交考察日记。

第二篇:2015年高中语文 专题三 文明的对话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第1课时导学与探究 苏教版必修3(定稿)

文本15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字音辨识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诞.生()

②媲.美()

③昙.花()④酝酿.()⑤一蹴.而就()⑥攻讦.()⑦咀.嚼()⑧时髦.()⑨蜕.除()⑩有史可稽.()(2)给多音字注音

①角.落

色

②

烙.

印

角.



炮烙.

③咀嚼.

 ④

荷.花

咬文嚼.字

负荷

.2.辨形组词 糟 ① 槽

嘈

 

②

诞



③

涎

掘崛

倔

慑

④摄

镊

堪

 ⑤

戡

勘

3.词语释义 ①媲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应运而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时过境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与时俱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抱残守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明日黄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昙花一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余风遗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销声匿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孤芳自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面目全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不堪设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相左: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蜕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有史可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义词辨析(1)钳制·制约

钳制:用强力限制,使不能自由行动。制约: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

例句:电力供给和电价问题始终是①________遵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的瓶颈。在金融危机下,市场逐渐变得疲软,电价的杠杆作用愈发凸显,甚至直接②________着贵州铝企的命脉。

(2)变幻·变换

二者都是动词,都有“变化”之意。但“变幻”指不规则地改变,多指抽象事物。“变换”指事物的一定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多指具体事物。

例句:我们要不断地①________思维方式才能适应②________的市场。(3)一挥而就·一蹴而就

二者所适用的对象不同。“一挥而就”指写字、作画、写文章一动笔就完成,形容文思敏捷,或形容写字作画技巧纯熟。“一蹴而就”指一抬脚就成功,形容做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了。

例句:①他________,书也没有翻,就把演讲稿写完了。

②要实现这个目标,要靠全国人民长时期的艰苦奋斗,不可能________。

一、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完善下面的结构图: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错误!

2.文章采用小标题形式,分别写了“传统文化”“文化传统”“财富和包袱”,这样分别阐述有什么好处?

二、深层探究

3.阅读引言部分,回答:在一、二两个自然段中,作者认为应怎样处理时代发展与过去(传统)的关系?“一个多世纪的代价巨大的社会实验”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第三自然段谈了什么内容?本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效果如何?引言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阅读“传统文化”部分,回答:“传统文化”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作者又是如何界定的?如何理解“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我们对传统文化应持什么态度?

5.阅读“文化传统”部分,回答:“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相比,它又有什么特点?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如何形成的?“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又有哪些特点?

6.阅读“财富和包袱”部分,回答:“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一句中“这一点”指什么?“我们容易看到的,常常是与之相左的情况”中“相左的情况”指什么?“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这一比喻的含义是什么?

三、技法迁移

议论文的谋篇布局

[文本回顾] 本文的引言部分与后面三个小标题所领起的部分构成“总分总”式。而三个小标题之间又是层进关系。“传统文化”是“形”,“文化传统”是“核”,后面的论述以前面的论述为基础。首先就“传统文化”的几个方面的问题加以分析,澄清人们的一些错误认识:界定了定义;总结了特征;指出了发展的方向;谈到了我国对待传统文化的一般方针和方法。然后就“文化传统”的几个方面的问题加以论述:下定义;谈形成;讲作用;说变迁。最后指出,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文化传统,关键是传统。所以,作者在后面的论述中,专门就传统问题谈了自己的认识。传统具有双重性,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

[技法点拨] 议论文的谋篇布局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或总结上文)。

1.引论。引论是议论文的开端。任务是引出所议论的问题或揭示中心论点。好的引论首先要简明,开门见山触及论题或论点。其次,要尽量新颖别致,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2.本论。本论在议论文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占全文大部分篇幅。引论所提的论点能否使人信服,全得靠本论的论证。本论中的结构模式,常用的有四种:

(1)并列式。“并列式”就是并列地组织若干论据或分论点,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去证明中心论点。

(2)对比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有时正反两个方面的内容所占篇幅差不多;有时以正面为主,反面为辅。(3)辩证式。常用的辩证式结构是用二分法对论题进行剖析,形成两个论述层次。(4)层进式。它是用几个有递进关系的分论点作论据,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结构方式。

3.结论。结论是论点得到充分证明以后的归纳和延伸。一般有三种方法:第一,做总结,呼应开头;第二,提希望,鼓舞人心;第三,提问题,发人深省。作文时究竟取哪一种,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

[技法运用] 请以“严和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议论短文。注意“引论”、“本论”和“结论”的安排。

【答案解析】

基础梳理

1.①dàn ②pì ③tán ④niànɡ ⑤cù ⑥jiã ⑦jǔ ⑧máo ⑨tuì ⑩jī(2)①jiǎo/juã ②lào/luò ③juã/jiáo ④hã/hâ

2.①糟糕/马槽/嘈杂 ②诞生/垂涎三尺 ③发掘/崛起/倔强 ④威慑/摄影/镊子 ⑤ 不堪设想/戡乱/勘探

3.①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比美。②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③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⑤形容保守不知改进。⑥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⑦原比喻事物难得出现,现在用来比喻某些事物或人一出现就很快消逝。⑧遗留下来的风气和影响。⑨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11样子完全不是过去那样子,来或不公开出现。⑩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形容变动极大。12事情的发展将造成很坏的结局,使人不能想象。不堪:不能。设面目:面貌。非:不是。○3不相遇,彼此错过;相反,相互不一致。○14像蛇、蝉等脱皮一样地除掉。想:想象、推测。1○15有史可查。稽:查考。○4.(1)①制约 ②钳制(2)①变换 ②变幻(3)①一挥而就 ②一蹴而就 文本互动

1.①民族传统 ②文化 ③传统文化 ④文化遗产 ⑤时代 ⑥民族 ⑦民族精神 ⑧财富 ⑨包袱 ⑩两重属性

2.这样写由浅入深,将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先从要说明的概念入手,详细阐释清楚概念的内涵,使得后面的说理深入透彻、水到渠成。

3.①在第一自然段,作者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指出: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而是应妥善地利用过去。这个“过去”在第二自然段点明,主要指“传统”,即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一个多世纪的代价巨大的社会实验”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仁人志士付出惨痛代价的救亡图存运动,包括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

②谈了民族传统与文化密不可分又有区别的联系,以及本文的写作目的。

最后一句话用了类比的论证方法。效果:将两个相类似的情形进行比较,从而准确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使说理形象生动,容易使读者理解和接受。

③引言部分亮明了作者对民族传统的态度,并分析了民族传统与文化的联系,下文二、三部分就此展开,是全文的总起。

4.①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相对于“当代文化”,是指传统文化的时代性;相对于“外来文化”,是指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②作者是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来界定的。内涵是“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外延是“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 文、忠孝观念之类”。

③传统文化的时代性是指文化是应运而生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或与时俱进,或失去原有的价值,或播迁他邦,或昙花一现。如结绳、算盘、计算机就体现了物质文化发展的不同层次,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是指创成于本民族祖先,有很深的民族情结。如西服、和服、中山服是从物质上、形态上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体现的是文化的民族性。

④传统文化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凡是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对后人而言,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

5.①“传统文化”的内容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包括无形的。而“文化传统”指的是民族精神或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但却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还存在于灵魂之中。

②民族文化传统形成的条件: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民族共同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的。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文化传统就形成了。

③“文化传统”一旦形成,首先是一种“惰性力量”,比较稳定。其次,它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但这种变化是缓慢的、渐进的。

6.①“这一点”,一是指“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两重性”,即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二是指“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

②“相左的情况”,作者列举了两种。“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对此作者评论说:“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的包袱。”这是一种拒绝传统、丢弃传统的态度和表现,即传统中的财富被追求时髦的人视为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惟古是尚,应该保护其斑驳陆离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对此作者评论说:“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这是一种完全为传统所束缚,成为传统奴隶的态度和表现,即分不清传统中的精华和糟粕,而把糟粕视为精华、财富的观点。

③这一比喻的含义: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本身,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

[技法运用] 略。

第三篇: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课时分层作业8拿来主义苏教版

课时分层作业(八)拿来主义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实至名归,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好事,不只是因为....得奖,更因为这是一个造福众生的伟大贡献。

②上级领导要具备高素质、高能力,才能做出更科学、更合理的决策,树立好的榜样,从而使基层干部上行下效,为转变作风提供动力和压力。....③数天前,孙艺在万般无奈之下卖光了中国中车的股票,她50余万元的积蓄也化为乌有,这位有着20多年股龄的老股民,被波动的股市折磨得心劳日拙。....④杨老师在职工微信群里对校长进行批评,校长对杨老师做出停职停薪的处罚,并让全体老师表决,有假公济私的嫌疑。....⑤经过历时半年的缜密侦查,市公安局经侦支队侦破一起涉嫌徇私舞弊低价出售国有资....产的滥用职权案件。

⑥当前,“打虎拍蝇”已经取得重大成效,但腐败和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不是一得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A.①②③

C.③④⑥

B.①④⑤

D.④⑤⑥

B [本题从误用褒贬、谦敬错位等角度设误考查成语的使用。①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使用正确。②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此处贬义褒用。不合语境。③心劳日拙:费尽心机,不但没有得到好处,反而处境越来越糟。此处不合语境。④假公济私:指假借公事的名义,谋取私人的利益。词义轻,所做之事不一定触犯法律。此处使用正确。⑤徇私舞弊:指为了私利而用欺骗的方法做违法乱纪的事。词义重,所做之事触犯法律。此处使用正确。⑥一得之功:一点儿微小的成绩。谦词,不合语境。]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导学号:51362060】

A.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B.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银河就不再遥远,宇宙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

C.首届跨境电商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各知名电商的数十名代表齐聚一堂,分析了电商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D.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C [本题从成分残缺、成分赘余、语序不当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项,成分残缺。乱加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去掉“随着”或者“使得”。B项,成分赘余。“如果有一天”“的时候”重复,去掉“的时候”。D项,语序不当。将“历时三年”放到“开展的”之后,同时在“历时三年”之后加“的”。] 3.把下面五句话按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的本意是我们不但要从“西方”拿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现在拿来的已不是鸦片、枪炮和香粉,换了一些诸如西医、西学之类的新东西,但是他们总是错误地认为国外的一切东西都比国内的好。

①他们把鲁迅先生的本意理解为单纯地批评“全盘西化” ②还要从“传统”拿来,是两个方面的含义

③现在很多人也讲“拿来主义”,只不过总是从“西方”拿来 ④然而很多人对此的理解却有失偏颇 ⑤而忽视甚至忘记了还应该从“传统”中拿来

A.②④①③⑤

C.②①④⑤③

B.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③

A [“不但……还……”引起的句子,本意是要阐释两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先跟②,接着一转,很多人对鲁迅先生的本意的理解有失偏颇,跟④;①是解释如何偏颇的,“传统”和“西方”是对应的,所以后面接③⑤。] 4.下列各句中,语言使用得体的一句是()

【导学号:51362061】

A.惊悉家父仙逝,我不胜哀伤,特此沉痛哀悼。B.阁下大驾光临,寒舍蓬荜生辉,我感到十分荣幸。

C.贵校师生十分热情,请我做报告,校长亲自在校门口恭候光临,我很感动。D.你有问题,一定要向我询问,我将鼎力相助。

B [A项,“家父”指自己的父亲,句中哀悼的应为对方的父亲。C项,“恭候光临”是指自己恭候别人的到来,谦辞。D项,“鼎力相助”是请别人帮助自己时的用语,敬辞。]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补写句子。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东西方民族文化交流的现象很多,其中有积极的交流,也有盲目的交流。例如,中国的话剧是从西方引进的,____①____;美国的西点军校学雷锋,____②____;走进繁华商场,一大堆花里胡哨的“洋名”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些现象,都值得我们思考。

请根据空缺处上文的句子与内容,在空缺处各补写一种“现象”,不要求句式完全相同,但要使上下文连贯流畅。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一是中国从外国引进的,二是外国向中国学习的。所举事例意思对即可。【答案】 ①中国的“标准化”考试也是向西方国家学来的 ②傲慢的西方人竟然推崇孔子,叹服儒家智慧

6.下面是中国邮政发行的《网络生活》(信息交流)邮票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导学号:5136206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问题要注意图画中的相关人、事、景、物等以及这些内容与图画主题之间的关系。该图上有两个人,他们周围飘浮着声音、视频、图片等图标,背景是球状的网格。结合图形主题可以知道,这些主要表现了人们可以跨时空进行信息交流。

【答案】 该图由人、球状网格、各种图标构成。在球状网格背景下,两个人十指相对,周围飘浮着声音、图片、视频等图标,表现了人们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通过网络即时交流讯息。

7.2016年6月11号是我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请你为“文化遗产日”拟两条宣传标语。要求:文字凝练,富有情感,响亮有力。所拟宣传标语从字数和结构形式上可以不受示例的限制,但上下句必须整齐对称。

示例:留住文化根脉,托起民族未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2)世界的文化遗产,人类的精神家园。(3)人类的日记本,历史的教科书。

8.参照示例中反驳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种恰当的反驳。示例:

问题语段:老张跟别人吵架了,想不到老张是这么一个讨人嫌弃的人,他人缘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反驳:①老张跟别人吵架原因很多,不能因此就说明老张讨人嫌弃、人缘不好。②你和朋友吵架了,就能说你讨人嫌弃、人缘不好吗?

问题语段:这所大学的图书馆的藏书非常丰富,可以肯定,这所大学一定是一所一流大学。

反驳: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逻辑推理的题目,根据前面的例子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推理,从而得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结论,此题先否定“评价大学有很多要素,藏书丰富并不能说明大学就一定是一流的”,然后举例反驳“书店里的图书更多,你能说书店是一所一流大学吗”。

【答案】 ①评价大学有很多要素,藏书丰富并不能说明大学就一定是一流的。②书店里的图书更多,你能说书店是一所一流大学吗?

二、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导学号:51362063】

国人相当严重的“国粹病”

廖保平

两年前,因为“破解川剧变脸秘密”,曾金贵成为川剧界的声讨对象。今年7月,法国女孩美兰尼专程来中国,拜曾金贵为师学习变脸的消息一出,声讨再起:“变脸是国粹,怎能随便传给外人?”

拜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充满火药味,皆因变脸被视为“国粹”。变脸真是国粹吗?曾金贵说,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变脸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谈不上所谓的“国粹”。

过去,独门绝技——“绝活”的传授大有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人)。自从国门被大炮洞开,国人发现国外有先进的“洋玩艺儿”之后,那些人无我有的“绝活”均被冠以“国粹”之名。一种技艺“粹”到“国”级,就跟国家荣誉、国家机密、国家利益等等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维护甚至保卫的意义了。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呢,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绝活”是传内不传外(国)的。

照这样说,作为国粹的京剧也是绝活,也应该传内不传外(国)。可是,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加有人气,更加有影响力。或许,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对国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且发生了误解。鲁迅《拿来主义》一开头有云:“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字里行间,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曾金贵即是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如此推论,愚以为谬矣!其一,我要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先生,旨在抨击统治者的媚外卖国,而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待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上,鲁迅本人也绝不是一个闭关主义者。这一点只要翻看一下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就很容易找到实例。

我认为,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已经成为“国粹病”患者。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他们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真是病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我们如何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如何让我们轻装上阵,而不是像守财奴一样对待国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树立全文批驳的靶子,引起下文对“国粹病”的批驳、评析。B.“现在呢,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中的“国粹派”是指在对待文化交流的问题上,采取“闭关主义”“保守主义”,抱残守缺,极力反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人。

C.“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中的“敝帚自珍”在这里是贬义词。

D.“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加有人气,更加有影响力”运用比喻论证,用京剧发展的事实说明交流会促进艺术发展,反驳了国粹派。

D [D项,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 10.通观全文,什么叫作“国粹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答题区域在最后一段。作者说:“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他们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真是病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这里就寓含着对“国粹病”的理解。

【答案】 “国粹病”是指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的一种错误做法。11.作者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博士,“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答题比较开放,从鲁迅先生写作《拿来主义》的目的和针对对象来看,梅兰芳博士到欧洲传道,是政府行为,原文中用了一个“送”字,说明这是典型的“送去主义”,非梅兰芳的个人行为,这就很能说明作者的态度。

【答案】 同意。理由:《拿来主义》第一段旨在摆出统治者“送去主义”的表现,派梅兰芳到欧洲传道,只是统治者文化“送去主义”的表现,因此鲁迅在这里意在抨击统治者,而不是讽刺梅博士本人。

第四篇:高考生物《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1

温馨提示

课时作业(二十一)对应课时作业41页

(时间:3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2010·天津调研)下列细胞或生物中可以发生基因突变的是()①洋葱根尖生长点细胞 ②洋葱表皮细胞 ③硝化细菌 ④T2噬菌体 ⑤人的神经细胞 ⑥人的骨髓细胞 ⑦蓝藻 ⑧人的精原细胞

A.①②③⑤⑥⑦

C.①③④⑤⑥⑧

答案:B 2.(2010·南京一模)离体培养的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经紫外线诱变处理后,对甘氨酸的吸收功能丧失,且这种特性在细胞多次分裂后仍能保持。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A.细胞对氨基酸的需求发生变化

B.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缺失或结构发生变化 C.细胞壁的结构发生变化,导致通透性降低 D.诱变处理破坏了细胞中催化ATP合成的相关酶系

解析:根据题意,诱变后该细胞对甘氨酸的吸收功能丧失,但并没有指明细胞不需要甘氨酸;该细胞对其他物质的吸收正常且能进行有丝分裂,说明该细胞仍能合成ATP,即催化ATP合成的相关酶系是正常的;甘氨酸进入细胞是主动运输,不能被吸收的原因是细胞膜上载体蛋白改变;小肠细胞为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答案:B 3.(2010·烟台模拟)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就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和重组 B.基因突变就会导致生物变异 C.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等位基因

D.基因突变的结果有三种:有利、有害、中性

解析:基因突变包括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不一定产生变异,但其结果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还可能既无利又无害。

答案:D 4.(2010·烟台检测)如图为有性生殖过程的图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均可发生在()

B.①③④⑥⑦⑧ D.①②④⑤⑧

A.①③

C.④⑤

B.②⑥ D.③⑥

解析:基因突变可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也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通常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故两者均可发生的应是②和⑥的减数分裂过程。

答案:B 5.(2010·凤阳模拟)下列变异的原理一般认为属于基因重组的是()A.将转基因的四倍体与正常的二倍体杂交,生产出不育的转基因三倍体鱼苗 B.血红蛋白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导致某些血红蛋白病 C.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了一个既白化又色盲的儿子 D.高产青霉素的菌株、太空椒等的培育 答案:C 6.(2010·长沙质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哪种变异现象不属于此类突变的范畴()A.黄色⊗,黄色、绿色 B.红眼果蝇中出现了白眼 C.猫叫综合症 D.无子西瓜

解析:本题以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为核心命题点,考查了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知识点,综合考查判断、分析能力。“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中的突变是广义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属基因突变,C、D属染色体变异。A中绿色的出现属隐性基因的纯合,不属于突变。

答案:A 7.(2010·连云港模拟)如图是某个二倍体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数字代表染色体,字母代表染色体上带有的基因)。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该动物的性别是雄性

B.乙细胞表明该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C.1与2或1与4的片段交换,前者属基因重组,后者属染色体结构变异 D.丙细胞不能进行基因重组

解析:根据题干中甲、乙、丙是同一个二倍体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图。甲图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开,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征;乙图中着丝点分开,而且有同源染色体,是有丝分裂的特征;丙图中着丝点正在分开,而且没有同源染色体,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特征。由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以乙细胞不可能进行基因重组。1与2的片段交换;属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1与4的片段交换,属于非同源染色体的交换,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B 8.(2010·衡阳质检)下图表示某正常基因及指导合成的多肽顺序。A~D位点发生的突变导致肽链延长停止的是[除图中密码子外,已知GAC(天冬氨酸)、CGU(甘氨酸)、GGG(甘氨酸)、AUG(甲硫氨酸)、UAG(终止)]()

A.G/C→A/T

C.T/A→C/G

B.T/A→G/C D.丢失T/A 解析:终止密码子为UAG,多肽链中四种氨基酸只有色氨酸、酪氨酸对应的密码子改变1个碱基才能导致肽链延长停止,据图分析A、B、C、D中只有A中G/C→A/T,才能形成终止密码子,使多肽合成停止。

答案:A 9.(2010·珠海调研)下列哪种是不可遗传的变异()A.正常夫妇生了一个白化儿子 B.纯种红眼果蝇的后代出现白眼果蝇

C.对青霉菌进行X射线照射后,培育成高产菌株 D.用生长素处理得到无子番茄

解析:生物的变异主要包括不可遗传的变异和可遗传的变异。其中不可遗传的变异是指仅由环境因素变化引起的变异,其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用生长素处理得到无子番茄,染色体及其上的遗传物质未发生变化,而是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故该种变异是不能遗传的。

答案:D 10.(2010·菏泽模拟)如图表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观察图示可知,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图示各基因中只有部分脱氧核苷酸序列能编码蛋白质 C.染色体上含红宝石眼基因的片段缺失,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 D.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的替换,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解析:由图示可知,控制果蝇图示性状的基因在该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果蝇是真核生物,其基因的编码区是不连续的,所以基因中只有部分脱氧核苷酸序列能编码蛋白质;染色体上含有红宝石眼基因的片段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而非基因突变;基因中一个碱基对的替换,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因为一个氨基酸可以有多个密码子决定,基因中存在不编码蛋白质的非编码序列。

答案:C 11.(2010·温州月考)用人工诱变的方法使黄色短杆菌的质粒中脱氧核苷酸序列发生如下变化:CCGCTAACGATC→CCGCGAACGATC,下列有关推断正确的是()(可能用到的相关密码子:脯氨酸—CCG、CCU;甘氨酸—GGC、GGU;天冬氨酸—GAU、GAC;丙氨酸—GCA、GCU、GCC、GCG;半胱氨酸—UGU、UGC;终止密码子—UAA、UAG)①该脱氧核苷酸序列控制合成的一段肽链中肽键数为3 ②该脱氧核苷酸序列控制合成的一段肽链中肽键数为2 ③该黄色短杆菌发生了基因突变 ④该黄色短杆菌没有发生基因突变 ⑤该黄色短杆菌性状会发生改变 ⑥该黄色短杆菌性状不会发生改变

A.④⑤

C.①④⑥

B.②③⑥ D.②③⑤

解析:根据CCGCGAACGATC的DNA序列写出相应的mRNA的碱基序列为GGCGCUUGCUAG,最后一个是终止密码子UAG,因而合成的肽链中只有3个氨基酸,含2个肽键。又因为GCU、GAU编码不同的氨基酸,所以该突变会导致性状的改变。

答案:D 12.(2010·北京十校联考)反兴奋剂工作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其中基因兴奋剂的工作耗费了大量精力,基因兴奋剂是注入运动员体内新的基因,以提高运动员的成绩,从变异角度分析此方式属于()A.基因突变

C.细胞癌变

B.基因重组 D.染色体变异

解析:基因兴奋剂是给运动员注入新基因以改变基因的方式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属于导入外源基因,是一种基因重组,而非其他变异。

答案:B 13.(2010·合肥模拟)囊性纤维病发病的直接原因是Cl不能有效运出肺等组织细胞,而根本病因是CF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运输Cl的膜蛋白的第508位的氨基酸缺失。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CF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控制生物性状 D.CF基因突变的原因可能是碱基对的缺失 C.CF基因突变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 D.CF基因制成的DNA探针可治疗该遗传病

解析:由题意可知,CF基因突变引起运输Cl膜蛋白的第508位的氨基酸缺失,氨基酸缺失最可能是CF基因中缺失了相应的碱基对所致;膜蛋白结构改变使Cl不能有效运出肺等组织细胞,可见CF基因通过控制细胞膜通透性来控制生物性状;DNA探针的作用是诊断疾病,而不是治疗疾病。

答案:D 14.(2010·临沂模拟)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变为突变型。

-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的雌、雄中均有野生型和突变型。由此可以推断该雌鼠的突变型基因为()A.显性基因

C.常染色体基因

B.隐性基因 D.X染色体基因

解析:由于野生型为纯合子,野生型个体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突变变为突变型,因此突变性状应为显性性状。

答案:A 15.(2010·济南质检)5-溴尿嘧啶(Bu)是胸腺嘧啶(T)的结构类似物,在含有Bu的培养基上培养大肠杆菌,得到少数突变型大肠杆菌。突变型大肠杆菌中的碱基数目不变,但(A+T)/(G+C)的碱基比例略小于原大肠杆菌,这说明Bu诱发突变的机制是()A.阻止碱基正常配对

B.断裂DNA链中糖与磷酸基之间的化学键 C.诱发DNA链发生碱基种类置换 D.诱发DNA链发生碱基序列变化

解析:由于是5-溴尿嘧啶置换了胸腺嘧啶,因而使A+T的数目减少,使(A+T)/(G+C)的碱基比例小于原大肠杆菌。

答案:C 16.(2010·中山模拟)下图纵轴表示青霉菌菌株数,横轴表示青霉菌产生青霉素的产量,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的菌株数与产量的变化,曲线b、c、d表示某实验小组用不同剂量的诱变剂处理后青霉菌菌株数与青霉素产量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b、a相比较说明诱变剂可诱发基因突变使青霉素产量提高 B.b、c、d曲线比较,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C.最符合人类要求的菌株是d曲线对应的菌株 D.不同剂量的诱变剂处理最终能得到符合要求的类型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基因突变的有关知识对曲线进行解读。曲线b、a比较,b曲线对应的菌株青霉素的产量较高;b、c、d曲线显示不同的菌株青霉素的产量不同,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人们对青霉菌进行人工诱变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青霉菌产量,故A、B、C项均正确。诱变的结果是要得到高产菌株,故诱变剂的剂量有严格要求才能达到目的。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7.(2010·广州模拟)左下图表示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右下图是一个家族中该病的遗传系谱图(控制基因为B与b),请据图回答(已知谷氨酸的密码子是GAA,GAG):

(1)图中①②表示的遗传信息流动过程分别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2)α链碱基组成为__________,β链碱基组成为__________。

(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属于__________性遗传病。(4)Ⅱ6基因型是__________,Ⅱ6和Ⅱ7婚配后生一患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__,要保证Ⅱ9婚配后子代不患此病,从理论上说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须为__________。

(5)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__________产生的一种遗传病,从变异的种类来看,这种变异属于__________。该病十分罕见,严重缺氧时会导致个体死亡,这表明基因突变的特点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解析:发生此病的根本原因在于遗传物质DNA复制时发生了基因突变,由原来的CTT突变为CAT,从而使转录成的信使RNA上的碱基也相应地由GAA变成GUA。因在翻译过程中,GAA、GUA分别是谷氨酸、缬氨酸的密码子,所以合成的血红蛋白中的谷氨酸就被缬氨酸所代替,异常的血红蛋白使红细胞变形,由正常的双面凹的圆饼状变为镰刀型,使红细胞运输氧的能力大大降低。该病十分少见,说明基因突变在自然界突变率很低,也说明基因突变往往对生物是有害的。

答案:(1)复制 转录(2)CAT GUA(3)常 隐(4)Bb 1/8 BB(5)基因突变 可遗传变异 低频性 多害少利性

第五篇:2018版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试题:专题1 我与地坛(节选) 课时作业

珍爱生命 向死而生 我与地坛(节选)

一、语言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宿命(sù)

炫耀(xuàn)..坍圮(tān pǐ)窸窸窣窣(xī sū)....B.蝉蜕(tuì)熨帖(yùn)..荒芜(wú)历尽沧桑(cānɡ)..C.雕琢(zhuó)恪守(kè)..灼热(zhuó)雕栏玉砌(chè)..D.颓墙(tuí)教诲(huì)..猝然(cù)亘古不变(ɡènɡ)..解析:A B项,“熨”应读“yù”;C项,“砌”应读“qì”;D项,“亘”应读“ɡè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甘之如怡 自我安慰 哀怨 截瘫 B.半途而费 失魂落魄 祭坛 坦荡 C.旁征博引 九坛八庙 安详 车辙 D.撕叫不停 骄阳高悬 倔强 羞涩

解析:C A项,“甘之如怡”应为“甘之如饴”;B项,“半途而费”应

为“半途而废”;D项,“撕叫不停”应为“嘶叫不停”。

3.(2017·全国Ⅱ卷)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

②近年来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对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高档电器也不再望尘莫及了。....③他在学习上坚持博学审问,对待工作更是兢兢业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④由于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不肯认真调查研究,他对于群众的意见总是充耳不闻,所以常常受到大家的批评。....⑤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识,被弄得左支右绌,狼狈得很。....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温文尔雅的节目走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一举夺冠的小姑娘更是成为谈论的焦点。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解析:A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其陈述对象必须为“人工的”,此处为适用对象错误;②望尘莫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现在多用于形容在某些事物上明显比不过别人。此处望文生义。③博学审问: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指求学时的态度和应循的途径。使用正确。④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使用正确。⑤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问题。使用正确。⑥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用于人。此处适用对象错误。

4.(2017·全国Ⅰ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B.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C.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受益。D.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解析:D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结构混乱,“根据……显示”杂糅;B项,搭配不当,“培养”与“美德”不搭配;语序不当,将“三个月内”移至“每名学生”后;C项,搭配不当或成分残缺,“推动”与“企业广泛受益”不搭配,或“企业广泛受益”前缺少谓语。5.(2017·全国Ⅰ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药品可以帮我们预防、治疗疾病,但若使用不当,①

,以口服药为例,药物进入胃肠道后逐渐被吸收进血液,随着时间推移,②

。当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疗效。然而,③

,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的能力。第一处接上文“但”表示转折,与前面的作用相反,起不到治病的作用,就会对人身体产生损害;参考后句“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疗效”,猜测第二处应填“血液中药物浓度会逐渐升高”;第三处,承前转折,后文是结果,可知应填“药物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

答案:①也可能对身体产生损害 ②血液中药物浓度会逐渐升高 ③药物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午后书房

林文月

我又睡了一个失眠的午觉。

我走进属于自己的小小天地——这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微暗书房。为了节省能源,我给自己规定,日间只开台灯,吊灯至少要到黄昏才能亮起。

桌面上,书籍笔记杂陈,只留小小一方空间。我犹豫了一下,不知该用什么数据填满这个留白。侧头看一看右壁上的月历,那上面的各种记号显示,这个月内,有两个学生的论文学位口试、一个学术会议的讲评,以及一次校外的演讲要完成。

看来,这个下午还是务正业要紧。

这一学年,为了配合大学部的课程,谢康乐山水佳篇已大体讲完,余下二首临终之作,除典故技巧的讲解之外,最难处理的是诗人充满矛盾的性格与心理。每次讲到这个问题,都不免徘徊感慨。其诗也,富艳精工,其人也,恃才傲物,而诗篇与行迹之间的距离,最是难以常情衡量理解。把这两首谢康乐生命末期的作品讲完,给诗人“送终”,这学年也将结束了。回顾一学年以来,这班课,人数并不多,但正式选修的学生,加上一些零星出席的旁听生,倒也始终维持一个局面。只是,有时难免反省,未知学生们可曾从这个课堂上学得一些什么没有?几回看到他们茫然的眼神,心底难免着急,唯恐自己的讲解乏味,未足以引人入胜。何以这样在乎学生的表情呢?也许他们只是偶然出神分心罢了,人人都有特殊的理由分心出神的。

我合上谢康乐诗集和讲义夹子,起身到饭厅去冲一杯热茶。从前只喝冰水及咖啡,不懂得品茗,近年来逐渐喜欢喝茶,也许是年岁的缘故吧,稍微解得苦涩中带甘芳的趣味。尤其午后书房静坐,放置一杯热茶于案头,颇有些定心的功用,而当阅读略感疲惫之际,或写作灵感困踬之时,更可以细啜为调剂。

再度回到书桌前。这次,我把《洛阳伽蓝记》的各种版本及参考数据摊满眼前。杨衒之写这本书,颇具悲壮的使命感,其序文有语:“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寮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我引导学生注意杨衒之著述此书的心态与笔调等文学旨趣,以及历史观点方面的问题。逐条讨论下来,令学生仔细阅读,慢慢摸索。由于可资参考的论著不多,所以我和学生一样怀着诚惶诚恐的心理,必得战

战兢兢准备充分,才敢踏入教室。

然而,毕竟这是一本有关北魏寺院的书,年轻人读久了,也许会厌腻。上课的情形甚不热烈,空气窒凝,陷入低潮。那时,也是我自己家中多事之际,高龄的父亲住入医院,准备接受切除脑瘤与否?正徘徊犹豫着。我奔走于课堂与医院之间,应对人与事,忧虑又疲惫。但面对环坐的学生,便像是一个粉墨登场的演员,不容表露一己的欢愁情绪,只是伪装平静的结果,终于使我也感染到教室里弥漫的低潮气氛,深为挫折感所侵蚀。那天于责备学生之余,回家后,自己竟然像一个打了败仗的士兵,顿丧斗志,甚至萌生辞去教职的念头。不过,经过那次责备以后,学生们的读书情绪似稍提高,堂上的发言与讨论又复苏;而父亲的白发也已剃去,所幸紧急会诊之后,决定不予开刀,已返家静养。

我消沉的情绪,才又慢慢解散。

教书真是一个奇妙的行业。如果自觉准备得充分,教得有条理,甚至偶尔还有些许神来之笔,因而见到学生之间有振奋的眼神,下课之后,实在轻松愉快,觉得世界如此美丽,人生充满信心!可是,有时候同样用心准备,却遇着学生没精打采,丝毫不起共鸣沟通,便会越讲越没有兴趣,为此,常会一整天都心灰意冷,消沉乏力。

有时在书房里独坐良久,倒也未必是一直专心读书写作。譬如说,重读远方的来信,想象朋友的近况,也是很自然的事情;甚至什么念头都没有,只是空白地发呆,也是人生的片刻。因为在这个宁谧的斗室内,我最是我自己,不必面对他人,无须伪装,更无须武装,自在而闲适。

自在而闲适的时光,可也最容易不知不觉地溜走。像现在,我已经

从方才刚进书房时的专心一致,而逐渐变得分心出神起来。许是坐得太久,有点儿累了吧。

天色已昏暗,我本想让吊灯也亮起,可是并没有走到门口去开那个开关,反而顺手把台灯关熄;于是,薄暮忽然就爬进我的书房里。

(选自《林文月散文精选集》,有删改)6.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又睡了一个失眠的午觉”,是散文开篇的点题之笔,是下文写“午后书房”的开场白,为下文内容的展开起到了很好的导引作用。B.文中插叙父亲的病情,是“我”深刻的生命体验,表现了“我”的纠结和无奈,奠定了全文枯淡落寞的基调,突出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C.从散文的内容和写作风格看,作者带着中年人的淡定与从容,从午后书房说开去,写了读书与教书经历中的感悟,情感十分真挚。D.结尾“薄暮忽然就爬进我的书房里”一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描写了薄暮降临书房的情状,烘托了作者落寞而无奈的心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C “作者带着中年人的淡定与从容”分析鉴赏不正确,应为“作者带着中年人的纠结与从容”,散文开篇说“我又睡了一个失眠的午觉”,一个“又”字,说明作者的心情不是淡定的,而是纠结的,已经不止睡了一个失眠的午觉。

7.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台灯和吊灯?请谈谈你的

理解。

解析:解答这道试题从三个角度思考:描写的具体内容,与题目、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表达的情感。从内容的角度分析,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台灯和吊灯,将时间圈定在午后到薄暮这一段时间;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台灯和吊灯,是首尾照应,也点明了文题;从情感的角度分析,灯光的亮度与作者的心情是相通的。

答案:①内容上:揭示午后至薄暮的时段。②结构上:点明题目,首尾照应,使文章内容限定在书房这一空间里。③情感上:通过控制灯光的亮度,暗示人物的心境。

8.有人说作者在书房的这段时光是自在而闲适的,也有人说是纠结而无奈的,请结合散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解答本题要重点把握作者在书房的所思所想体现的具体情感。比如作者在书房喝茶、思考等体现的是一种闲适的状态,但是教学工作中的事、父亲生病的事,也体现出了作者的纠结和疲倦等。

答案:书房连着人生,人生本有悲欢。所以,书房这段时光是五味杂陈的。既有自在而闲适的,如“午后书房静坐,放置一杯热茶于案头,颇有些定心的功用”;又有落寞而枯淡的,如回忆起“使我也感染到教室里弥漫的低潮气氛,深为挫折感所侵蚀”;也有纠结而疲累的,如回忆起“自己竟然像一个打了败仗的士兵,顿丧斗志,甚至萌生辞去教职的念头”;更有豁达而从容的,如“我最是我自己,不必面对他人”。

三、语言运用

9.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出技术上无法实现“手机SIM卡远程复制”的三个关键性短语。

某高校计算机通信专业杨教授认为,“手机SIM卡远程复制”从技术上来说无法实现。记者又咨询了移动通信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告诉记者,和银行卡一样,每张SIM卡都具有一个独立的卡号,相当于SIM卡的身份证;同时,每张卡还有一个独立的密码,存放在SIM卡的不可读出区域,具有极高的安全性,不存在进行克隆的可能。在网络中只能给一个手机卡发送信号,而能听到别人通话及看到别人手机内容是无从谈起的。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要对文段有个全面的理解,然后按照题干要求概括出三个关键性短语。

答案:独立的卡号 独立的密码 存放区域不可读出 10.请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处补写句子。

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上的松树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

;像站立在船头,目光坚定、搏击巨浪的艄公;

。自然叩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寻找着伟岸、洒脱、勇敢、坚定的含义,让生命播放出永不低沉的绝唱。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根据文段内容“松树像人”,按照画线句子的句式,再根据标点符号应该写三句和画线句一样的句子。注意句式与内容的照应。

答案:像坚守在阵地,岿然屹立、永不败逃的战士 像穿行于风雨,不慌不忙、淡对喜忧的文人 像远离于世俗,目光清澈、笔耕不辍的 大师

下载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时作业苏教版(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时作业苏教版(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