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暑假中继教培训:有效教学初中数学的问题与策略培训作业
有效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与策略
培 训 作
4、如何进行“探索规律”的教学?
一、“探索规律”的教学意义
1.实现夯实基础与思维发展之间的结合 2.探索规律,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数学学习体验
二、教学内容 1.探索数的规律 2.探索式的规律 3.探索形的规律
4.探索数与形结合的规律
第5次作业
如何进行新课程的引入教学?
如何在导入和展示(呈现)阶段,实施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
1、情节导入法。即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中进入主题。
2、真实生活事件导入法。
3、任务导入法。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特别是让学生明确几个关键点,然后再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提问,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较充分的心理准备,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知识导入法。
5、新闻导入法。
在课堂教学中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能用以下几种方式呈现出来:
1、看图呈现法。
2、电教媒体呈现法
第6次作业
6、有效数学情境的创设策略要关注什么?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凸显数学情境的生活性。
1、从学生的亲身生活经验中提炼情境。
2、从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中模拟情境
3、创设易唤起学生想象的超现实情境
关注数学的学科本质,凸显数学情境的数学味和问题性。
(1)在知识的矛盾处创设情境(2)在知识的疑问处创设情境
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凸显数学情境的发展性 关注情境创设的载体,凸显数学情境的多样性
1、平面静态情境
2、多媒体动态情境
3、活动、操作情境
当学习小组在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学生组合成学习小组,对于学习小组在进行学习活动时合理分工是非常重要的。
第10次作业
为什么 “动手做”数学就是一种很好的学数学的方法? 1.“动手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让他们喜欢数学。2.“动手做”数学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情境,同学们认真而积极的动手折叠,不断的进行思考和改进,寻找自己得意的结果。
3.“动手做”数学是创新教育的呼唤
应试教育下的数学教学,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强调的是学生的“双基”,课堂教学基本上以讲解为主,很少注意学生的参与,很少进行数学实验,让学生在数学课做实验则更少.
4.“动手做”数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
有个性才有创造力,每个教师都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标中指出: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二篇:2014年暑假中继教培训:有效教学初中数学的问题与策略培训笔记
有效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与策略
培 训 笔 记
二是要研读不同版本的教材,通过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弄清现在的课标教材与原来的义务教育教材有哪些变化;几个不同版本的课标教材在同一个内容的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通过研读,弄清各种版本课标教材的编排特点,博采众家之长。
第4次笔记
是课本变了还是老师不同了
(二)――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资源
教师要忠实教材、激活教材、调适教材、创生教材。对于一节课的教材内容来讲,我觉得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1、深刻理解编者意图。、2、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3、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4、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
5、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教育资源。
第5次笔记
是课本变了还是老师不同了
(三)――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它教学资源
鲜明的课程意识拒斥“圣经”式的教材观,要求教师确立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而且教材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变更的。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任何课程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
1、身边素材的及时引入。
(1)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或现象作为教学的资源。
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件或现象都和一定的数学知识联系着,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不仅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还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例如,有的老师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一讲,在上课的前一天,布置调查作业,请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他们见过的万以内的数。结果第二天汇报时,学生从报纸、杂志、超市广告单等材料中发现了许多万以内的数。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类读数,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选择有意义的热点问题作为教学的资源。
热点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它与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息息相关,同样对学生也至关重要,更是学生渴望了解和知道的。例如,现在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在教学大数的认识时,就可以把一些因为浪费造成的惊人的数据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读数的过程中心灵受到触动。
(3)选择振奋人心、激动不已的场面作为教学的资源。
振奋人心的场面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适当的引入,往往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如,刘翔夺冠就是教学“秒的认识”一课的极好素材。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进行的:(4)选择学生自身的生长发育过程作为教学的资源。
少年儿童对自身的生长发育充满了好奇,从人体的奇妙变化的话题入手,极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几分之一时,从“胎儿图”、少年图、成年图中头与身体的比例,逐步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的同时,也了解了自己的身体。
2、真实生活事件导入法。
3、任务导入法。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特别是让学生明确几个关键点,然后再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提问,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较充分的心理准备,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知识导入法。
5、新闻导入法。
在课堂教学中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能用以下几种方式呈现出来:
1、看图呈现法。、电教媒体呈现法
第9次笔记
问题提出后,学生出现沉默怎么办
(一)――问题提出后,学生出现沉默的原因
1、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得学生不会回答;
2、教师的问题表述不清,学生不知如何回答,3、教师提问时问题不当,学生不愿回答。
总结:问题的难易不是有教师说了算,而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序,不理解的就是难的,能理解的就是简单的,(教师应调查学生,再评判难易,不要唱独角戏,自以为是。)
课堂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讨论出现沉默时,教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时,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
第10次笔记
问题提出后,学生出现沉默怎么办
(二)――提问的策略
1、切忌问题的设计。注意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在课堂时,不以自己为中心,不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都懂的要问,不懂的反而不问。学生被动地回答,没有自由提问和思考,缺乏师生互动。
2、所提问题少而精。好的问题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充分吃透了教材和学情之后设计出来的。
小结:以后课堂问题设计应参照次原则,避免重复错误。
小组合作:合作过程中,教师应以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加如到个组内的合作讨论中,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小组合作时,教师应当好导演,不能让讨论只是走过场。
课堂上,敢于放手就是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去解决问题(教师不要站在讲台说个不停,影响学生思路,效果不好。)
第11次笔记
怎样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思考
(一)――有效数学情境的创设策略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凸显数学情境的生活性。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已有认知发展水平、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等构成了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在
3.发挥小组带头人的作用。学习小组确立后,教师要选择能力强、成绩好、善于表达、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小组长很关键,老师要不断培训组长,教给组长管理的方法,树立组长的威信,用表扬激励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对小组长的培训可以分为集中培训和分散帮扶两种形式。集体培训是召集班级所有小组长专门立会,具体讲解小组长的行为条件,特别要明确小组长的具体职能,培养责任感,树立小组长的自信心。让组长知道都需要开展哪些方面的工作
第14次笔记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吗
――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
1.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教师首先针对学习目标、教学内容、重难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把分组讨论的指导思想、意图、要求、作用明确地告诉学生,直到学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逐步形成“敢说—— 会说——创造性说”的习惯。
2.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交流技能的培养。要培养学生“五会”:(1)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评价;(2)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做进一步的解释;(3)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修正他人的观点;(4)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5)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第15次笔记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吗
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评价 1.把握好评价的内容 2.把握好评价的契机 3.把握好评价的主体
4.把握好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加强对合作学习中的细节与习惯的培养
1.课前准备好需要的课本、笔记本、预习内容、双色笔等学习用具。2.学生自学时要求:
①坐姿要直,头要正,切忌伏桌书写;
②翻动书本、学案要轻,凳子尽量不要响动; ③独学过程不要提问或交头接耳,独立完成; ④遇到与己无关情况不能分神,更不能抬头张望;
⑤独学认真思考,阅读教材,参考资料,独立学习,全面完成习题,不能敷衍对待,更不能抄袭他人学案,记录下自己的观点或疑问;
⑥书写要字迹清晰、工整规范,行平列直,切忌潦草应付。
第16次笔记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吗
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合作问题不要过于简单,要有讨论的必要。2.学生要经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后再开始合作。
3.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要强,合作参与要积极,不能造成部分学生被边缘化。
――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提高的方式
㈠充分发挥教师在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的作用,提高有效性
动手操作能力的增强,实践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而教师在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应该真正履行“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
⒈有的放矢,注重差异 ⒉鼓励交流,注重合作 ⒊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㈡深入挖掘教材的设计意图,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活动方式等问题有全盘的考虑。㈢丰富呈现方式,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课堂上的动手操作并不是“凡课必用”,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动手操作,而应该根据知识点的需要巧妙安排,不断丰富动手操作的呈现方式。
⒈课前体验 ⒉课中操作 ⒊课后实践
㈣巩固、利用已有成果,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第三篇:中继教:《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校本培训讲义、笔记及作业
《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校本培训
培
训
讲
义
培训时间:2013年07月 培训学时:4学时
培训地点:拉戛中学多媒体教室 培训教师:张兴泉 培训过程:
第一学时
一、《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编写背景:
(一)政策背景
(二)现实背景
1.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
2.受不良思想的影响,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遭到严重的扭曲,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和荣辱观念,缺乏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
3.加强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具有现实的必要性、紧迫性
(三)教育教学实际
1.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在落实环节上不到位,做得少,说得多。2.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学校和教师普遍反映难以把握、无从下手。
二、《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是怎样形成的?
三、为什么说《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编写是一次创新?
(一)巧妙解决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学生负担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使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不但不影响学科教学、不增加学生负担,反而能增强学科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二)实现了针对性(学生成长需要)、科学性(有机结合、循序渐进)、艺术性(自然巧妙)、操作性(便于实施)、有效性(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时代性(素材来自于社会、内容与时代同步)、全面性(涵盖228件法律法规)、系统性(渗透内容统筹兼顾、错落有致、相对全面、各有侧重)的统一。
(三)创新了法制教育的理念、途径、形式、方法,形成了有效载体,使法制教育变得更加自然鲜活,更加富有情趣,更加贴近学生,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了学生的心理认同感。
(四)创造性解决了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问题,解决了法制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的难题,并一举两得地解决了教师普法问题。
(五)对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对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具有积极的启示、借鉴和促进作用。
四、如何用好《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一书?
为帮助教师用好此书,充分发挥《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作用,提出下列建议:
(一)认真研读霍健康厅长所作《序言》,掌握有关政策,明白编写意图,领会精神实质,掌握工作要求。有人读书不喜欢读序言,这是不对的。
(二)以《教师法制常识分册》为基础,结合其他资料,学习法制知识,作好自身的法制知识储备。
(三)教学中遵循书中提出的基本原则。“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渗透原则,是经过反复研究、实验提出来的,应当遵循。
(四)落实好书中提出的渗透内容和渗透目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跨度大(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时间长(12年)、学科多(35个),编写时,坚持了“统筹兼顾、错落有致,相对全面、各有侧重,循序渐进、综合提升”的原则,有一定的系统性、层级性,应当遵循。如果各科各行其是,工作就会变得混乱。
(五)处理好“有依据”和“用活”的关系。《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和课标、教材一样,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大部分内容可以“拿来就用”,但我们更提倡教师在吃透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用意、原则、要求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因人不同再加工、再创造,用活该书。
(六)要努力追求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高境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应该是:因势利导、生动活泼,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学科教学和法制教育相得益彰。这既是该书的编写理念,也应该是学科教师渗透法制教育应该追求的境界。教学中,必须坚持法制内容与学生实际、教学实际、社会实际的有机结合,注意渗透的趣味性和感染力,重视学生的参与,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体验和法制实践。
作业:
1、《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现实背景是什么?
2、如何用好《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一书?
第二学时
五、中小学法制教育有哪些实施途径?
主要有: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包括班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节日纪念日宣传教育活动、仪式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个别辅导等途径。学科教学是主要的实施途径。
六、为什么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1、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
2、是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的具体要求。
3、是教学体现教育性的客观要求。
4、学科中客观存在法制教育内容、法制教育契机和法制教育便利。
5、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具有人力、时间、载体上的优势。
6、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方法上具有优势。
7、有利于丰富法制教育的内容。
七、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以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学科中固有的法制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制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
恰当地渗透法制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制素养,还可以增强学科知识与社会、法制三者的联系,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这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八、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当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是:
(一)尊重教学:
(二)科学导入:
(三)分量适中
(四)目标恰当:
(五)有机统一:
(六)一箭双雕:
九、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会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一)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分量、难度上有严格界定。
(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方法上有明确的要求。
十、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会不会伤害学科本身? 不会。这得从渗透原则说起。
第一,“尊重教学”是渗透法制教育的前提。
第二,“分量适中、目标恰当”的意思是既有渗透。试举一例:
九年级语文《威尼斯商人》一课,如果仅从教学的一般层面理解,学生可能只停留在鄙视夏洛克的自以为是、佩服鲍西娅的机灵智慧这个层次上,但是从公平正义原则(此处涉及民法、合同法)去分析夏洛克的所作所为,学生就能进一步认识到夏洛克的阴险和不法,更深刻地理解莎士比亚的创作意图;同时,学生也会认识到,如果事情发生在今天,安东尼奥和鲍西娅根本没有必要那么绞尽脑汁去“解套”,因为事前的合约本身就是不合法的,是无效合同(《威尼斯商人》实际上涉及到比较复杂的法律问题,教学上一般只宜讨论到此。有兴趣的教师可以查阅网上相关资料)。
十一、理科渗透法制教育,优势在哪里?要注意些什么?
(一)法律法规中,涉及自然科学知识、体现自然之道的越来越多。
(二)要发挥理科以理明法的优势。
(三)要发挥理科过程体验、情感体验机会较多的优势。
十二、政治思想品德学科如何协调与渗透法制教育的关系?
(一)中小学政治思想品德类课程本身已经包含有法制、法律知识,首先必须保证教好、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实现课程固有目标。
(二)中小学政治思想品德类课程的其他内容,富含大量的法制教育因素,有契机、有条件就应该积极渗透法制教育。
十三、语文、历史、英语等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时,如何正确把握涉及的法律问题?
语文、历史、英语等学科教学内容中,存在许多与法制问题有关的事件、人物,也不乏凶杀、抢劫、复仇等情节。教学中如果把握不好,轻则引起混乱,重则可能在观念上误导学生。
教学中,应抓住法律的两个特征:阶级性和历史性。通俗地说,法由统治阶级制定并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人民当家做主,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维护人民的利益;剥削阶级统治时,法是剥削阶级意志的体现,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有句口头禅——“这是哪家的王法?”,至少问到了两个问题:“谁定的?”“合理吗?”很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所以,不是所有的法都是以公平正义为基础的,不是所有的违法都不对。第二,法从无到有,从维护剥削阶级利益到维护劳动人民利益,从不完善到逐步健全,是一个历史的渐进过程,就是在法制理念上,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我们不能穿越时空,不顾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简单机械地用今天的法律或法制理念去套历史问题。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历史观和法制观,否则,小到《背影》中“父亲”过铁路是否违法,大到荆轲刺秦王该不该、梁山好汉是不是真好汉、马丁·路德·金的政治主张到底对不对这样的问题,都难以把握。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一种普法教育,除非必要,一般不要引入比较复杂的问题。有些问题,学生会提出来,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思考和提
问,也不能避而不答;但有些不好把握的问题,不要轻易结论,应该实事求是地说明,留给大家去讨论、思考。
作业:
1、中小学法制教育有哪些实施途径?
2、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当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4、为什么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第三学时
十四、练习类、活动类、实际操作类课程,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体育课、上机课、实验课、音乐课、美术课,其实也存在很多契机。有时,学生的一个不恰当行为(如不守体育规则、偷拿实验药品、网上乱发帖子等),即成为法制教育的契机。某种意义来讲,习惯养成即是法制行为养成。所以这类课程其实有许多优势。
十五、在教学的哪些环节可以渗透法制教育?
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练习、课外辅导、考试考查、实践活动等环节,都蕴藏着法制教育契机,都可以渗透法制教育,就看善不善用,会不会用,利用得是否富有智慧。
十六、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发现和创设法制教育渗透点?
第一,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法制知识,了解法律法规,否则就可能对存在的契机“视而不见”。
第二,要善于研究教学活动,在相应的教学内容、环节、形式中去发现契机。课标教材中大量存在法制教育契机。
第三,要关注社会与生活。新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学生也比较关心社会热点问题。
第四,要善于创设话题。
简言之,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背后,蕴藏着学识和智慧。法制教育的契机,既靠寻找,又靠创设。教学内容中存在法制教育因素,但有的可以“拿来就用”,有的却要靠“借题发挥”,同时,既要善于发现,又要有所取舍。
我们鼓励和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寻找、创设渗透点,但真正使用时,一定要深思熟虑。
十七、如何选择渗透内容?如何控制渗透的深度和广度?
渗透内容的选择,受教材、教学形式、教学环节、学生认知能力、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制约,还应综合考虑社会关联度、教学便捷性及法制内容的可选择余地等因素。
要尊重教材、教学形式、教学环节的固有特性。如讲选自《水浒传》的课文时,由于其中充满打家劫舍、杀人放火的情节,有的教师只看表面,不重本质,脱离当时的社会制度、违背教材原意去和《刑法》简单挂钩,牵强附会,效果适得其反。如抓住当时的社会制度这一本质,认识官 逼民反、以强凌弱的社会现实,选择渗透《宪法》第二条、第三十三条等内容,既可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先进性和实在意义,增强学生对《宪法》的感情,教学也相对更便捷。从课程的角度讲,选择渗透内容时,一定要“因课制宜”。
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如有教师试图在小学、初中有关“尊重科学,反对迷信”的教学中去讨论宗教和迷信的区别与联系问题,扯远了不说,这明显超出了学生的认识水平。
要考虑社会关联度。有的法律法规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有的法学知识过于专业、生僻,其社会关联度不是很高。应优先选择那些学生成长和走入社会所必需、社会关联度相对较高的法律法规和法学知识。同时,注意地域性:地处海滨,可以多渗透一些与海洋有关的法律;身在矿区,可以多渗透一些与矿产资源、矿山安全有关的法律。在教学内容允许的情况下,还应适当渗透一些地方性法规,实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服从于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法制教育不能影响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不能突破教学时间限制。渗透的法制内容难度、数量必须适度。如果难度过大,或占用时间较多,宁可放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会发现,有的法制内容渗透,或从案例入手会很生动,或以讨论形式引入课堂气氛会更活跃,但时间却不允许,此时在方法技巧上就要多斟酌,不能两全时,应压缩或放弃法制内容。
要考虑法制内容自身的可选择性。有的渗透点,既可渗透甲法,也可渗透乙法。为了方便备教,《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均一一列出,但并不是要求面面俱到。渗透法律法规时,有的宜具体到某一法条或某一句话,有的宜宏观把握。还有,必须法制知识传授、法治思想建立、法制情感培养、法制行为养成兼顾。有时,因受教学时间、条件的限制,传授法制知识变得困难,但一句话可能就会让学生产生相应的法制情感。此时,教师要做的,不是放弃渗透,而是选择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有既定的目标任务,“选择”、“控制”并不意味可以随意放弃和降格,使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变得可有可无、随心所欲。至少,《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要求的任务,应当完成。
十八、如何控制渗透时间?
此问题的提出,既很实际,又不太好讨论。因为,客观上要利用一定的时间来渗透法制内容,所以说提得很实际。但是,如果从“渗透”二字来理解,学科内容和法制内容是交织在一起的有机统一体(所以也有人称为“融入”),不是“插播广告”,所以,又很难讨论哪些时间属于学科教学,哪些时间属于法制教育。作几点说明:
(一)要正确理解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方法、策略上的要求,强调学科教学和法制教育的统一。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借船过河”,靠“搭顺风车”而实现目标,应当努力追求顺势而出、不露痕迹、见好就收的教学境界,不要为了渗透而渗透。否则,既有违“渗透”二字的本义,又可能真正在时间上发生矛盾。
(二)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科教学为主,法制渗透为辅的原则,首先在法制教育的分量、难度、要求上恰当定位,避免花费过多的时间于法制渗透。
(三)不能人为造成法制教育和学科教学“抢”时间的局面。渗透法制教育的时间靠“挤”而不是靠“抢”。所谓“挤”,即通过精心备课、改进教学方法和技巧、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措施,减少时间浪费,提高课堂教学时间利用率。
(四)客观地说,平均每19节课才渗透一次法制内容,每次用三、五几分钟来渗透法制教育,是完全不成问题的。担心法制教育“抢”学科教学的时间,没有必要。至于教学中不科学安排时间,信马由缰,随心所欲,甚至喧宾夺主,本末倒置,那是另一回事。
十九、如何增强渗透的艺术性? 举两例说明:
例一,小学科学学科《种子的发芽实验》,是渗透《种子法》很好的契机。三位教师的做法各不相同:
第一位教师在实验总结时,告诉学生种子对于农、林业很重要,所以国家制定有《种子法》。
第二位教师在实验总结时,从假种子导致农民颗粒无收的具体案例入手,引出《种子法》,说明立法的必要性。
第三位教师是在发给学生供实验之用的种子中,有意掺入了两粒不可能发芽的劣质种子,并声称要把种子是否发芽作为考查的标准之一。学生实验时,在温度、水分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两粒种子老是不发芽,非常着急。待最后分析原因时,老师才说明真相,结合假劣种子坑农害农的事例引出《种子法》,有学生立即顺着老师的话风趣地说,自己被老师“坑”了,老师“违反”了《种子法》。
相比较,第一位直白;第二位结合社会现实,有情感激发;第三位事先打下伏笔,既结合社会现实,学生又有较强的情感体验和过程体验,显然更胜一筹。
例二,在讲测量器具时,涉及器具准确性问题。有的直白地引出《计量法》,有的从“短命秤”、公平秤等现实话题引出《计量法》,有位老师却是安排同学们把所带的直尺拿出来刻度对刻度地一一比较,因这些直尺品牌、生产厂家不一,学生很快发现几把尺子的刻度不完全吻合,到底其中有无准确的尺子、哪把更准确?问题一下子摆在了学生面前,老师顺势引出计量器具生产标准和《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方面的话题,引导学生结合社会问题讨论。由于学生体验在先,对法律问题印象就更为深刻。
作业:
1、在教学的哪些环节可以渗透法制教育?
2、如何控制渗透时间?
3、练习类、活动类、实际操作类课程,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第四学时
二十、如何利用好其他教育教学资源?
这里所说的资源,是指可资利用的信息、资料、人员、组织和物质条件等。除用好《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外,提出一些建议:
(一)多上网查找资料。为了方便教师,《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附了部分法制教育常用网站、网址。
(二)通过互联网,积极参与到全省教师的交流、互动中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详见“教师如何参与全省的交流互动?”)。
(三)加强和专业人士(包括家长中的专业人士)、机关、组织、企业、科研机构等的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
(四)用好校内既有的报刊、图书、音视频等资源。
其实,许多资源是现成的,就看我们会不会用、勤不勤用。二
十一、法制教育中如何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一)尊重学生的情感、人格。不能把法制教育等同于讲法律、敲警钟、训斥人,不能随意借题发挥,讽刺挖苦。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始终是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对于一些让教师“伤头”的学生,更不能随意借题发挥,讽刺挖苦。有时,让“伤头”的学生“知道利害”,不见得要声色俱厉,讽刺挖苦也会适得其反。
(二)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难度过大、过小,分量过轻、过重都不好。低年级不能任意拔高,让学生“坐飞机”;高年级也应有一定的深度,不能搞成“小儿科”。这和其他教育教学工作的道理相同,不再赘述。
(三)尊重学生的天性。要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以深入浅出的方法,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事例,形式丰富的手段实施渗透教学,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二十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实施主体是谁?
实施主体是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科任教师。其中,教育行政部门是实施管理主体,学校是实施责任主体,学科教师是实施操作主体。
二十三、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有何要求?
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普通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通知》(黔教法发〔2013〕152号文件)的要求是:
(一)将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纳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扎实推进,借此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德育方式,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形成我省实施素质教育的特色。
(二)将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纳入“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在各级继续教育中安排相应的内容、课时和考核。凡考核不合格的,不得颁发继续教育证书。
(三)将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纳入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考核、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按有关规定兑现奖惩。
(四)各地要注意抓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加强指导,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规范、有效、全面开展。
(五)在认真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法制副校长制度,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进一步采取专题法制教育、课外活动、个别辅导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努力形成学校多角度、宽领域、复合式的法制教育格局。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格局。
(六)建立督促检查和激励机制。各地各学校要按本通知要求,建立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督促检查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督促检查机制、学校对教师的督促检查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对实施工作开展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我们也正在积极研究学生学业考试、考查中,体现法制内容的可能性,并将配套开展优质课(教案)竞赛、论文评比、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学生征文活动等配套活动,促进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深入、有效、持续开展。希望广大教师,事做有心人,行做先锋者,积极创先争优。
二十四、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第一,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第二,第二,教师要增强紧迫感。
第三,教师要形成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习惯。第四,要提高自身的法制素养。第五,要精心备教。
第六,要主动探索创新。
作业:
1、如何利用好其他教育教学资源?
2、法制教育中如何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3、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实施主体是谁?
4、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校本培训笔记
纳雍县拉戛中学
张兴泉
第一次笔记
一、《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编写背景:
(一)政策背景
(二)现实背景
(三)教育教学实际
二、《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是怎样形成的?
三、为什么说《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编写是一次创新?
(一)巧妙解决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学生负担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
(二)实现了针对性、科学性、艺术性、操作性、有效性、时代性、全面性、系统性的统一。
(三)创新了法制教育的理念、途径、形式、方法
(四)创造性解决了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问题
(五)对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
四、如何用好《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一书?
(一)认真研读霍健康厅长所作《序言》
(二)以《教师法制常识分册》为基础,结合其他资料,学习法制知识,作好自身的法制知识储备。
(三)教学中遵循书中提出的基本原则。
(四)落实好书中提出的渗透内容和渗透目标。
(五)处理好“有依据”和“用活”的关系。
(六)要努力追求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高境界。
第二次笔记
五、中小学法制教育有哪些实施途径?
主要有: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包括班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节日纪念日宣传教育活动、仪式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个别辅导
六、为什么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1、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
2、是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的具体要求。
3、是教学体现教育性的客观要求。
4、学科中客观存在法制教育内容、法制教育契机和法制教育便利。
5、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具有人力、时间、载体上的优势。
6、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方法上具有优势。
7、有利于丰富法制教育的内容。
七、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以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学科中固有的法制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
度地渗透相关法制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
八、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当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是:
(一)尊重教学
(二)科学导入
(三)分量适中
(四)目标恰当
(五)有机统一
(六)一箭双雕
九、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会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一)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分量、难度上有严格界定
(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方法上有明确的要求
十、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会不会伤害学科本身? 不会。这得从渗透原则说起。
第一,“尊重教学”是渗透法制教育的前提。
第二,“分量适中、目标恰当”的意思是既有渗透,又在量、度、时间上有严格的界定,不能把教学课上成法制课。
十一、理科渗透法制教育,优势在哪里?要注意些什么?
(一)法律法规中,涉及自然科学知识、体现自然之道的越来越多。
(二)要发挥理科以理明法的优势。
(三)要发挥理科过程体验、情感体验机会较多的优势。
十二、政治思想品德学科如何协调与渗透法制教育的关系
(一)中小学政治思想品德类课程本身已经包含有法制、法律知识
(二)中小学政治思想品德类课程的其他内容,富含大量的法制教育因素,有契机、有条件就应该积极渗透法制教育
十三、语文、历史、英语等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时,如何正确把握涉及的法律问题?
语文、历史、英语等学科教学内容中,存在许多与法制问题有关的事件、人物,也不乏凶杀、抢劫、复仇等情节。教学中如果把握不好,轻则引起混乱,重则可能在观念上误导学生。
教学中,应抓住法律的两个特征:阶级性和历史性。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一种普法教育,除非必要,一般不要引入比较复杂的问题。
第三次笔记
十四、练习类、活动类、实际操作类课程,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体育课、上机课、实验课、音乐课、美术课,抓契机:学生的一个不恰当行为(如不守体育规则、偷拿实验药品、网上乱发帖子等),即成为法制教育的契机。其他学科也一样
十五、在教学的哪些环节可以渗透法制教育?
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练习、课外辅导、考试考查、实践活动等环节,都蕴藏着法制教育契机,都可以渗透法制教育
十六、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发现和创设法制教育渗透点?
第一,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法制知识,了解法律法规,否则就可能对存
在的契机“视而不见”。
第二,要善于研究教学活动,在相应的教学内容、环节、形式中去发现契机。
第三,要关注社会与生活。第四,要善于创设话题。
十七、如何选择渗透内容?如何控制渗透的深度和广度?
渗透内容的选择,受教材、教学形式、教学环节、学生认知能力、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制约,还应综合考虑社会关联度、教学便捷性及法制内容的可选择余地等因素。
要尊重教材、教学形式、教学环节的固有特性。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要考虑社会关联度。
服从于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要考虑法制内容自身的可选择性。
十八、如何控制渗透时间?
(一)要正确理解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方法、策略上的要求,强调学科教学和法制教育的统一。
(二)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科教学为主,法制渗透为辅的原则
(三)不能人为造成法制教育和学科教学“抢”时间的局面
(四)客观地说,平均每19节课才渗透一次法制内容,每次用三、五几分钟来渗透法制教育,是完全不成问题的
十九、如何增强渗透的艺术性
第四次笔记
二十、如何利用好其他教育教学资源?
除用好《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外,提出一些建议:
(一)多上网查找资料
(二)通过互联网,积极参与到全省教师的交流、互动中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三)加强和专业人士、机关、组织、企业、科研机构等的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
(四)用好校内既有的报刊、图书、音视频等资源 二
十一、法制教育中如何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一)尊重学生的情感、人格
(二)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尊重学生的天性
二十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实施主体是谁?
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管理主体,学校——实施责任主体,学科教师——实施操作主体
二十三、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有何要求?
(一)将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纳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将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纳入“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计划
(三)将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纳入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考核、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按有关规定兑现奖惩
(四)各地要注意抓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加强指导,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规范、有效、全面开展
(五)在认真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法制副校长制度,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
(六)建立督促检查和激励机制
二十四、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第一,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
第三,教师要形成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习惯。第四,要提高自身的法制素养。第五,要精心备教。第六,要主动探索创新。
《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校本培训
培
训 作 业
第一次作业
1、如何用好《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一书?
答:为帮助教师用好此书,充分发挥《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作用,提出下列建议:
(一)认真研读霍健康厅长所作《序言》,掌握有关政策,明白编写意图,领会精神实质,掌握工作要求。有人读书不喜欢读序言,这是不对的。
(二)以《教师法制常识分册》为基础,结合其他资料,学习法制知识,作好自身的法制知识储备。
(三)教学中遵循书中提出的基本原则。“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渗透原则,是经过反复研究、实验提出来的,应当遵循。
(四)落实好书中提出的渗透内容和渗透目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跨度大(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时间长(12年)、学科多(35个),编写时,坚持了“统筹兼顾、错落有致,相对全面、各有侧重,循序渐进、综合提升”的原则,有一定的系统性、层级性,应当遵循。如果各科各行其是,工作就会变得混乱。
(五)处理好“有依据”和“用活”的关系。《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和课标、教材一样,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大部分内容可以“拿来就用”,但我们更提倡教师在吃透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用意、原则、要求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因人不同再加工、再创造,用活该书。
(六)要努力追求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高境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应该是:因势利导、生动活泼,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学科教学和法制教育相得益彰。这既是该书的编写理念,也应该是学科教师渗透法制教育应该追求的境界。教学中,必须坚持法制内容与学生实际、教学实际、社会实际的有机结合,注意渗透的趣味性和感染力,重视学生的参与,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体验和法制实践。
2、中小学法制教育有哪些实施途径?
答:主要有: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包括班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节日纪念日宣传教育活动、仪式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个别辅导等途径。学科教学是主要的实施途径。
3、政治思想品德学科如何协调与渗透法制教育的关系?
答:
(一)中小学政治思想品德类课程本身已经包含有法制、法律知识,首先必须保证教好、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实现课程固有目标。
(二)中小学政治思想品德类课程的其他内容,富含大量的法制教育因素,有契机、有条件就应该积极渗透法制教育。渗透时仍然要遵循“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原则。
第二次作业
1、练习类、活动类、实际操作类课程,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答:体育课、上机课、实验课、音乐课、美术课,其实也存在很多契机。有时,学生的一个不恰当行为(如不守体育规则、偷拿实验药品、网上乱发帖子等),即成为法制教育的契机。某种意义来讲,习惯养成即是法制行为养成。所以这类课程其实有许多优势。
和其他学科一样,教师有时也要善于创设法制教育话题。小学美术课中,有一课要求画“窗外的风景”。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师生同时作画,完成后先展示学生作品,窗外都是漂亮的花园、整洁的街道等等。最后,老师说我也画了一幅,学生充满期待,但老师展示出来的“风景”,却是遍地垃圾和横流的污水,一个人正捏着鼻子、踮着脚尖从污水中跳过。这幅“煞风景”的作品,和学生的心理预期形成强烈反差,通过情感冲突,很好完成了有关环保的法制情感教育和守法意识教育。
2、政治思想品德学科如何协调与渗透法制教育的关系?
答:
(一)中小学政治思想品德类课程本身已经包含有法制、法律知识,首先必须保证教好、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实现课程固有目标。
(二)中小学政治思想品德类课程的其他内容,富含大量的法制教育因素,有契机、有条件就应该积极渗透法制教育。渗透时仍然要遵循“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原则。
3、如何增强渗透的艺术性? 举两例说明:
例一,小学科学学科《种子的发芽实验》,是渗透《种子法》很好的契机。三位教师的做法各不相同:
第一位教师在实验总结时,告诉学生种子对于农、林业很重要,所以国家制定有《种子法》。
第二位教师在实验总结时,从假种子导致农民颗粒无收的具体案例入手,引出《种子法》,说明立法的必要性。
第三位教师是在发给学生供实验之用的种子中,有意掺入了两粒不可能发芽的劣质种子,并声称要把种子是否发芽作为考查的标准之一。学生实验时,在温度、水分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两粒种子老是不发芽,非常着急。待最后分析原因时,老师才说明真相,结合假劣种子坑农害农的事例引出《种子法》,有学生立即顺着老师的话风趣地说,自己被老师“坑”了,老师“违反”了《种子法》。
相比较,第一位直白;第二位结合社会现实,有情感激发;第三位事先打下伏笔,既结合社会现实,学生又有较强的情感体验和过程体验,显然更胜一筹。
例二,在讲测量器具时,涉及器具准确性问题。有的直白地引出《计量法》,有的从“短命秤”、公平秤等现实话题引出《计量法》,有位老
师却是安排同学们把所带的直尺拿出来刻度对刻度地一一比较,因这些直尺品牌、生产厂家不一,学生很快发现几把尺子的刻度不完全吻合,到底其中有无准确的尺子、哪把更准确?问题一下子摆在了学生面前,老师顺势引出计量器具生产标准和《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方面的话题,引导学生结合社会问题讨论。由于学生体验在先,对法律问题印象就更为深刻。
第四篇:浅谈如何有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策略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
数学作业是整个数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督促学生从事相应的数学学习活动。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不仅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系,更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此外,科学的数学作业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升小学生的各科学习能力都具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从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题目类型单一
当前在小学作业设计中主要存在着例題、仿题太多、而创新题较少的问题,这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简单重复的应付完成课后作业,也难以实现和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的效果。此外,在小学数学作业中的纯计算题较多,应用型的题目较少,这使得数学学科的实际应用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也不利于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而这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相违背的。
(二)缺乏趣味性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的又一问题便是,只注重对数学知识的考察,而忽视作业中的趣味性。男女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来看,其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在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趋于感性化,而此时过多的理性化的作业内容很容易让小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同时,缺乏趣味性的作业练习不仅不利于激发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僵化,从而难以实现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性格、能力、认知、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特点,而千篇一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这明显忽略了小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不能有针对性的选择作业进行练习,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小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不注重联系生活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其知识内容来源于生活实践,更应当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去,以更好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但是,当前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明显与生活实践相脱节,使得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完全变成了“纸上谈兵”,这将不利于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科学设计小学数学作业的策略
(一)增强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趣味性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之前,应当充分结合小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在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作业设计,并适时作出相应的调整,而这最主要的还包括改变单一枯燥的作业内容形式,从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出发,在增强作业趣味性的基础上,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从而更好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追求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多样性
小学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同一内容知识点,可以通过不同的举例方式来加以说明,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应当充分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以更加带有趣味性和生活性的题目,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例如作业的不仅可以采取是动笔计算的作业形式,也可以是实际应用型、口头表达型、记忆型等不同作业形式的相结合,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多样性。
(三)体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层次化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设计具有一定针对性的作业内容,并将作业的等级分为ABC三个等级,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能够真的得到有效的锻炼。
(四)体现趣味性的游戏作业
枯燥无味的作业往往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无用,因而出现应付或不完成的现象。机械性抄写的作业应尽量少布置。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所学的知识蕴涵于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数学作业。如“数的组成”“乘法口诀”的练习,可以设计“对口令”的游戏,让学生与学生玩,学生与家长玩。又如教学《可能性》这一课后,可以设计“猜球”、“猜硬币”等游戏作业,课后,学生相互之间玩一玩。再如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后,教师让学生在家里与家长玩扑克牌游戏,边玩边计算两人手中扑克牌包含的数字的和与差。学了“高矮”后,让学生与爸爸妈妈比高矮,并用“谁比谁……”说一句话。
(五)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和练习数学,能够让小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小学低段中学习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进行买东西找零的形式,来练习和巩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让小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培养小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拉近小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增强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当积极探索科学设计小学数学作业的策略与方法,在结合小学生个体发展差异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小学数学作业的趣味性与多样性,让小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进一步发现和体会到数学作业中的乐趣。
第五篇:中继教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讲稿
中继教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讲
稿
第七章 身临其境方显真 ——口语交际中情境的创设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语言活动。学生要自然地说话,是由于内心的诱因和需要引起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最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因为与实际生活相符的交际情境,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情绪也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学生学习口语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动力就会增加或持续,他们就会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交际情境,去做进一步的体验。
一、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作用
(一)口语交际情境能给学生提供话语表达需要的源泉,解决学生口语交际中无话可说的状况。
(二)口语交际情境能够增强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达到境中育情,情中造境,境生情,情生境,情境相生、相得益彰的境界。
(三)口语交际情境能够培养学生在一种应急状态中灵活应变的能力。
二、创设交际情境的案例分析 1、生活化、情境性
2、针对性、结构性和多样化
3、情境性、趣味性、互动性、实践性、激励性 4、知识性、情感性 5、游戏化
三、创设交际情境的策略
(一)创设日常生活情境
(二)创设教学内容情境
1、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情境的创设 第一、利用课文插图。第二、抓住语言“空档”。第三、延伸故事内容。第四、变换叙述角度。第五、拓展讨论话题。第六、编演课本剧。
2、写作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情境的创设
在写作教学中,也可以采用即席发言、主题演讲等形式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3、综合性学习中的口语交际情境创设
在综合性学习中,可以将生活的活水注入课堂,使口语交际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形成开放、动态、充满活力的教学实践。
(三)创设社会生活情境
在社会生活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
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人生态度。
四、创设交际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1、力争交际情境创设的优化原则。
衡量教学情境优化原则的标准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口语交际素养方面取得最大限度的提高;为达到一定的效果,花费的必要时间最少;为达到一定的效果,花费的经费最少。
2、强调交际情境创设的“教学性”。
3、提倡交际情境创设的开放性。
口语交际情境的创设要打破封闭的课堂,面向社会,链接生活,使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成为口语交际教学的源头活水。
4、关注交际情境创设的和谐性。
第八章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语文教学中的联想和想象
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形象思维能力具体表现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语文教师在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力方面责无旁贷,这就需要相应的教学策略。
语文学习就是利用联想、想象,吸引和激励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
一、语文教学中激发联想和想象的教育价值 与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几种主要的联想和想象方式:
第一、接近联想 第二、对比联想 第三、关系联想
另外,从思维的角度,想象也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想象能弥补生活的缺陷。丰富生活的内涵,激活沉睡的思维,创造出形象生动的第二自然。文学离不开想象,阅读需要想象,作文创造更需要想象。
二、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的案例分析
三、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的策略
(一)表象的丰富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多种途径来丰富学生的表象,为学生联想、想象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可采取如下做法:
1、引导学生精读优秀诗文,重视课内外材料的联系组合,充实表象,并使之在学生头脑之中有深刻而完整的印象。
2、采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事物的表象。
3、布置课外活动,让学生有目的地直接感悟实物,形成表象。
(二)激情的诱发
丰富的激情是引发想象活动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诱发学生激情是培养联想、想象力的一个主要渠道。
1、假想“入境”
2、假想“入情”
3、假想“入神”
(三)好奇的鼓动
1、巧用“空白”。
2、大胆假设。
3、逆向思维。
(四)适宜地训练
1、类似性寻求。
2、对比性寻求。
3、相关性寻求。
4、远隔性相联。
想象力培养训练的几种主要方式方法:
1、扩展性描述。
2、组合性编写。
3、传奇性编创。
4、推测性填补。
(五)直觉的捕捉
1、要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立于善于联想和想象的习惯。
2、应该教给学生学会捕捉直觉的方法,长期坚持写杂感、随笔、日记等,随时观察生活,抒发心灵感受,捕捉灵感火花,不断增加想象力的源泉。
3、创设良好的情境,帮助学生进入最佳的想象意境。
四、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把联想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列入正常的教学目标。第二、应创设一个自由思维的空间,在课堂上营造开放、亲和、合作、民主的教学环境。
第三、在想象训练中要力避达早的优劣评判。
第九章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激起学生情感审美的体验,产生心理和情感的共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提倡使学生切实从文本中获取丰富的精神营养,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感受、体验、直觉、移情等心理机制,引导学生深入到作品的迷人世界中,为作品的情景所吸引、为作品的人物所感动、为作品的理趣所启发,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一、语文教学引发学生情感体验的价值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情感是作家创作和读者阅读的润滑剂、催化剂。
体验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真切感受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
人类的认知活动都是以情感为中介,是在情感动力的影响下进行 的。《文心雕龙》中有“情者文之经”的说法,强调情感是“立文之本”
读一本书的过程其实就是读者接受作者传情的过程。读者以自己的情感去悟情、融情,达到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二、引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案例分析
三、引发学生情感体验的策略
(一)由声情并茂的诵读引发情感
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要以朗读贯穿始终。针对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的文本,要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因而诵读的要求也不同:
叙事性文体,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都要随着字里行间的情感变化而变化。
议论文的诵读要依照文章的思想脉络,要声音洪亮、刚劲有力,要把宣传、鼓动的特点充分表现出来。
诗歌的诵读要抓住其韵律与节奏特点,运用配乐朗诵、反复吟咏等方法,通过充满激情的诵读,使读者脑海里在景在情,进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不同情感的语句也应注意朗读的语速、语气、语调:
为了强调句子的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内容,要有意地把某个词重读;
表示思念、疑虑、悲伤和凄凉等心情或真挚的感情、深沉的思索的语句要轻读;
表现情绪紧张、兴奋、以及慷慨激昂、愤怒等内容时,语速要加快;
表现沉郁、失望和庄严等内容时,语速要减缓;
遇到悲伤、沉痛和凄凉的地方,要读得深沉清晰、速度更慢。
(二)再现课文情境引发感情
1、角色转换体验法。
2、联想、想象体验法。
3、设疑激趣体验法。
4、以写促读体验法。
(三)品词析句以情激情
四、引发学生情感体验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的情感体验离不开教师的讲解引导。
2、情感体验应以学生自身的经历为起点。
3、转换角色,设身处地,与作品的表现对象同喜怒,共哀乐,借助于角色效应,缩短与对象的距离,增强情感体验和感悟。
4、选好移情点,打开学生心扉。
5、情感体验必须与理性分析、科学训练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