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促进教师的主动发展
如何促进教师的主动发展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堪称生命的当然是质量,而质量的获得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如何管理教师,如何促进教师主动发展,是许多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管理好一所学校,实际上是对教师的管理,教师管理好了,他们会成为优秀的教育者;优秀的教育者――教师再去管理学生,优秀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的发展就有了希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对于教师的管理必须有健全合理的制度作保障。但在用制度管理的同时,我们还要在尊重、激励、正面评价等方面下工夫。“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管理。”在教学工作中,要充分地尊重教师,关注每一个教师,实施人性化的管理,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主动发展。尊重理解,让教师对工作充满热情
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新课程所要求的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是看在学校管理制度下,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是看每个教师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是否活得有尊严和有价值,是看每个教师在这所学校里工作得是否有兴趣有信心。我校有多名年轻教师,虽然工作经验相对较少,但是,他们有热情,有思想,有潜力。作为一个管理者,我相信他们的工作能力,努力挖掘他们的工作潜能。每次去听课时,我都事先打招呼,让他们有时间进行心理上的准备。这样做,可以让年轻教师感受到校长对他们的尊重和期待,促使他们更精心地备课,直接提升上课效果。每次给老师布置工作任务时,我总是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把工作重点鲜明地指出来,这样大家都很乐于接受任务,并能很好地完成。我指导过两个青年教师,董秀梅老师和刘敏老师。我要求董秀梅和刘敏老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不管是起始课,还是讲读课,不管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力争每一节课让学生都由知识上的收获,争取每学期上出一节精品课。我经常到她们的她们的班级听课,听完课马上反馈意见;她们也经常到我的班级听课,也敢于指出我在教学中出现的疏漏。
2009年5月,我在校内做展示课,是七年级的《最后一课》。事先我做好了课件,布置了预习。在讲授过程中,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结合时代背景,进入情境,积极回答我设计的问题,在教学延伸这个环节,我要求学生走进小说人物,把自己设计成“小弗朗士”,续写课文。学生们群情激昂,当堂成功地写出了以心理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法的作文。两位老师听课后,也在自己的班级采用了这种讲析方法,也获得了较好的授课效果。2009年7月,我指导刘敏老师参加市区域教学研讨课,她讲的是《端午的鸭蛋》一课,备课期间,我多次听课,不断修正她在讲课中出现的问题。第二次听课后,我向刘敏提出建议:不能干巴巴地讲析课文,我们可以再选取一篇反应民俗的阅读文章,加以配音朗读,让学生来欣赏。我在网上找到了《杀猪菜》这篇文章,语言风格也和《端午的鸭蛋》完全一致。我要求刘敏老师压缩课文的讲析时间在25分钟,留下20分钟进行拓展训练,要求学生找出两篇文章在内容上、写法上的异同点,这样会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水平。最后,我邀请全校语文组成员听课,同事们又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结果,凝聚了我们全校语文组成员智慧的《端午的鸭蛋》被刘敏老师研讨会上精心演绎之后,获得一等奖,受到一致好评。是尊重和理解激发了老师的工作热情,在教学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榜样示范,让教师对领导充满信任
对于教师的管理,应该让他们乐于接受。而最好的做法是我们身先士卒,成为他们学习的表率。虽然在三年前走上了副校长、副书记的职位,但我没有放弃教学工作,而是继续承担一个班级的语文课教学任务。在教育科研方面,我勇挑重担,主动承担科研课题的研究。2008年7月以来,我先后承担了1个国家级课题、1个省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的研究。研究期间,我先后在《语文报》、《吉林教育》、《初中生优秀作文》、《初中生学习》、《作文报》、《同学少年》、《中学生作文指导》、《语文学习报》、《中考作文智囊》等报刊发表200余篇论文,指导学生在《语文报》、《中学生阅读》、《中学生阅读指导》、《少年素质教育报》、《读写算》、《初中生优秀作文》、《作文与考试》等全国十余家报刊发表作文200余篇;2008年12月,我的阅读训练作品《三峡》在全国阅读研究中心举办的现代文阅读征文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009年3月,在第四届作文与考试杯全国中学生征文大赛中,我的学生获得一等奖一人,获得三等奖3人,我本人获得优秀教师指导奖。这些成绩,让我校语文组的教师看到了表率的力量,他们纷纷在课余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纷纷在科研方面、写作方面暗下功夫。近年来,我校在科研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多次被教育部门评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正面评价,让教师学会自我激励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需管理,是教师高效自觉地自我管理。管理是艺术,也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心灵对话,正面评价教师,让每个教师都意识到领导对自己的关注与认可,使教师心甘情愿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我经常和董秀梅老师、刘敏老师在一起探讨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组织他们积极参加全国考试研究中心(《语文报》主办)、全国阅读研究中心(《中学生阅读》杂志社主办)、市教育学院、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指导他们撰写论文。董秀梅老师先把我曾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拿来参考,一道一道设题,每道题目都反复推敲。最后拿到我这里来审核,我提出修改意见后,她再回去修改,最后作答案。有一道题的答案她自己总觉得不够贴切,我和刘敏老师就为她提出作答案的思路,最后终于定稿。一套阅读训练题终于在几天的反复琢磨中寄出去了,等董老师收到用稿通知的时候,她竟然喜极而泣,第一个把好消息告诉了我,让我分享她成功的喜悦。经过努力,董秀梅老师的《洗脚》阅读训练在全国阅读研究中心举办的“现代文阅读征文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并在《中学生阅读》杂志发表。2008年12月,在全国阅读研究中心举办的“现代文阅读练习”征文大赛中,董秀梅老师的《母亲的眼泪》阅读荣获三等奖。刘敏老师的《一根筋》点示阅读在《现代中学生》发表,《生活如椅子》阅读训练在《作文》杂志发表。对她们的成绩,我予以鼓励,正面评价。她们总是谦虚地说:“李老师,和您比起来,我们的成绩简直微不足道。”正面的积极评价让这两位青年教师更加执着于语文教学。
教师是一种需要付出爱的职业。但作为一名教师,他们也需要得到领导的爱――这种爱,就是学校领导者的尊重、激励和正确的评价。但愿我们每一位领导者都能学会尊重、学会激励、学会正确评价,努力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激发全校教师的的生命活力,提升师生的生命价值,创造具有亲和力的学校人文生态环境,使师生感受到民主、平等、友善、亲情,从而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发展。
第二篇:建设学习型组织 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建设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主动发展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李烈编者按:近些年来,教师主体思想、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教师反思性实践等理论和实践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成长提出了新的理论思考。教师不再只是技术理性主义观点中的教育教学活动或思想的执行者和技术人员,而是以一种主人翁的方式来应对和反应教育教学活动。为培养和造就这样的新型教师,北京实验二小进行了积极的尝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直接决定着教育的质量。但是,如何促进教师发展、提升教师素质?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促进教师成长的道路,是新时期对校长——学校管理者提出的更高要求。实验二小从1999年年底开始,在坚持“双主体育人”思路的前提下,在教师团队中、在学校管理中不断构建学习型组织,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主动发展和素质提升。我们主要从以下六方面着手。基本前提:建立民主、开放、和谐的团队氛围 一方面,我们淡化管理者单向管理的角色和地位,强调建立平等民主的对话模式。我们在每次全体会前为教师开设“精彩五分钟”,在会上鼓励教师“自由发言”,并经常组织全体教师就某一专题开展“即兴论谈”或“深度汇谈”;同时,公开校长的手机、电子信箱,设立每月一次的“校长聊天室”,开展“校长我想对你说”等活动,为教师提供各种机会,面对面和校长说心里话。另一方面,我们非常重视团队建设,鼓励教师之间互助、合作和共享,形成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和共同提高的积极依赖团队关系。学校自1997年起设立了“和谐团队奖”,强调团队整体的和谐和工作的最佳绩效,从制度上鼓励教师之间建立这种积极依赖的团队关系。必要条件:将学校的办学理念转化为全校教职员工的共识 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不应仅仅停留在校长个人头脑中,必须将它转化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识。这既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基础,也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特征。我校“双主体育人”办学思路从最初的提出到最后达成全员共识,主要经历了三个逐渐发展的阶段。首先,通过各种学习、研讨,鼓励教师尽可能把校长提出的理念转变为自己的认识。我们先后多次组织了关于什么是“双主体育人”的讨论,以及“以爱育爱”、“以学论教”等各项相关主题的专题论坛。为了帮助大家领悟这一办学思路,学校还编印了《“双主体育人”思路实施手册》,同时请北师大等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进行多次理论培训。这其中,我们的体会是:观念的转变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时间和反复磨合,要允许教师有一个逐步认识和接纳的过程。在最初的学习研讨中,教师们开口后习惯说的第一句话是:校长说„„;而现在,在各种场合下,教师们的发言无不都是:我认为„„ 其次,以行动研究的方法,引导教师将学校的各种理念转化并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等工作实践中。学校鼓励教师用自己所学和领悟到的理念大胆实践,不断积淀,并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第三,我们在前两个阶段实现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教师拥有修改和完善学校办学思路和各种理念的权利,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在工作中的创造潜能。目前,我校的教职员工不仅能对“以爱育爱”、“以学论教”等“双主体育人”思路中的具体理念脱口而出,而且能在各自的工作中加以自觉地创造性地体现。关键环节:指导团队学习,构建学习网络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学习在许多教师看来是工作之外的一种负担,学习与教师日常工作相分离的现象非常严重。为此,我们提倡“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引导大家结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有效的学习。在指导教师如何开展学习时,我们主要做到了“五个坚持”,即:坚持结合改革过程学习;坚持结合大家的热点话题学习;坚持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案例学习;坚持结合出现的问题学习;坚持同事间相互交流学习。与此同时,我们将这种学习网络的构建作为学校建设的头等大事。我校学习网络的构成主要包括“学校——教研组——个人”三级的学习网络,在这一网络的建设中,组长是关键人物。在构建学习网络的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抓好组长队伍的建设,加强对组长的培养。我校特别地提出了“小校长”、“小书记”意识,即:当学校任务下达时,组长们不是简单地复述或者简单地分派任务,而是把任务变成本组工作的再思考。组长要像校长一样全面负责,组织全组教师共同协商、决定,形成本组的行动计划,并带领全组教师自觉学习相关理论。同时,对于组里教师的各种反馈意见,组长不是简单地以群众代言人的身份上传到学校领导那里,而是能够如同校级领导那样,先了解情况,进行分析、思考和判断后,按照学校的教育理念先进行对话交流并加以引导。每学年我校都会召开有近50人参加的“组长工作研讨会”,旨在帮助组长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校长随时保持与组长们的密切沟通,以便为组长的工作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持。而对于出现的纰漏或者问题,校方则和组长一起共同承担责任,旨在解除组长拍板做决定时的后顾之忧,使得组长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工作。现在全校在岗教师135名,我们已经锻炼出了拥有26名“小校长”、“小书记”的中层管理者队伍。这批中坚力量的形成和作用的发挥,无疑为建设全校学习型教师队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核心目标:构建发展性培训机制,鼓励自我超越 和很多学校一样,我校每学期都有传统的“凌空杯”基本功大赛。然而最初的“凌空杯”大赛的主要目的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督促与检查。现在,随着教育和管理理念的更新,该项大赛已由简单的优劣评判或例行检查,巧妙地转化成为校本教师培训、学习和提高的良好机会。首先,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大赛是展示,大赛是交流,大赛更是研讨与提高。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师发展进程的需要,每年大赛的主题、内容和方式都会发生变化,以不断促进教师实现自我超越。如我们最初的基本功大赛中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板书设计、硬笔书法,逐渐转变为对学校办学理念的认识;从对学校办学理念的文本背诵,到结合教育教学实例谈,继而到根据实践和思考提出修改意见;从常规理论学习,到新课程标准分析与研讨;从事先准备,到现场随机抽签;从谈理论观点或者认识,到现场案例分析的临场应用,等等。就在这种开放、动态的大赛设计中,全力体现最新社会发展对教师培训的要求。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离不开四大要素:改善心智模式、形成共同目标、构建团队学习组织和引领自我超越。团队氛围、全员共识、学习网络和培训机制正是我校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发展需要对这四大要素的再实现。根本追求:关注教师的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 教师是有差异的,学校管理的重心不是对教师的优劣进行甄别和选拔,而是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帮助各成员认识自己,找准位置,最优化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认为这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根本追求。为此,在多年的摸索和实践中我们提出“快乐生命学说”和“适合学说”,引导教师重建职业内涵,重塑职业形象,挖掘“教师”这项职业内在无法替代的尊严、快乐和价值,帮助教师实现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在引导教师“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体验实现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乐趣的过程中,我们以事实和实例同步使教师体悟到:成功属于那些比他人更快更有效地学习、思考和付出行动的人;自己是否成功,完全取决于怎样去学,怎样去做,能掌握多少知识,是否能与人合作。同时,我们认为,个体价值实现的前提必须是建立在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或位置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做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此,我们在管理中明确提出,强调优势、避免不足,以优促短,让“短处”在优势带来的积极体验中自然萎缩。在2002年聘任和转岗的人事制度改革中,9位教师转岗的方案得以平稳实施正是得益于这样一种观念。根本保障:转变管理者的角色与行为 在学习型组织建设的过程中,校长不能简单地靠传统的制度加控制的手段,校长所承担的角色和任务应该发生变化,除了传统的管理素质以外,校长还应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质。校长的思想素质主要表现为:对学校的发展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思路,并且具有把这一目标转化为全体教职员工共识的能力。校长的人文素质表现为:首先,校长应该具有亲和力。其次,校长应具有较好的沟通技能。我提倡沟通中应“扬人之长,念人之功,谅人之难,帮人之过”,在与教师的沟通中牢记“扬长促短”的原则。此外,校长必须做到坚持倡导正气,并使之成为学校文化的主流。最后,面对成绩时,校长要能做到“分享”而非“独享”,以给更多的教师和中层管理者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与此同时,校长应注重增加一些具有开放性、人文特点的非规范化管理策略。我校设立了每月一次的“烛光晚宴”,以倾听不同年龄段教师的心声;举办“我爱我们的家”新年联欢晚会,请来家属共同参加。在前一阶段取得的初步成果基础上,我们对实验二小教师的发展目标又提出了新的口号和追求:“不优不特不是二小人,不爱不乐不是二小人”,将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文素质以及职业和生命价值的共同实现更好地有机结合起来。《中国教育报》2004年1月6日第6版 《》
第三篇:重视中小衔接,促进主动发展
重视中小学教学衔接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研究过程
2006年市北区承接了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一五”重大课题“幼小中三学段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我校在接受任务后立刻着手开展工作:1.组织有关人员开会,明确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工作的重要意义;2.分析我校开展研究的优势,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3.在一周内根据区课题的要求制订出中小衔接课题实施方案。为了使课题研究切实可行,富有实效性,我们又组织中层干部和部分骨干教师为组长围绕学校的总方案制定了四个子课题,这四个子课题是《中小学教学方式的衔接研究》、《中小学学习方式的差异与衔接》、《中小学班级管理衔接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衔接研究》。子课题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班级的自主管理、家庭教育的配合过渡等不同角度切入,使学校的总课题更加全面深刻,扎实细致,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总课题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每个子课题在制订过程中都列出了详细的具体实施措施,从教学内容的处理、学习动力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养成、班干部队伍的建设、班级文化的熏陶到家长工作的配合等方面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和部署,充分反应了课题组组长和老师们开展研究的决心和水平。在区课题开题会召开的第二周,我校隆重召开了《中小学教育衔接研究》课题开题大会。
开题大会的召开意味着研究的开始,11月2日我校与研究协作体台东六路小学共同开展了“中小幼教育教学衔接”课题研讨现场会,在会上两校各派出一位语文老师进行了课堂教学片断展示,评课后两校老师就中小学在教学方面的理念、教材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面对面的对话与交流,在研讨中我们认识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应该适当相互延伸,不仅要帮助教师解决在教育衔接阶段“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还要进一步认识这样教的道理,从理论层面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提高教师工作水平,促进学生适应性学习能力的发展。
11月13日我校在各子课题组认真分析准备的基础上,对初一新生和家长进行了针对中小衔接课题研究的问卷调查。从学生对中学的适应能力、老师的教学方式、个人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与方式、学生心理状况以及家庭教育等几个大方面,设计出了45个小问题。共发出问卷720份,回收719份,回收率99.86%,其中有效问卷719份,有效率达100%。通过问卷分析,我们发现:
1.老师的教学方式方面
学生整体适应能力还是比较强的,虽说中学的纪律与小学相比要求更高了,但他们的适应可塑性较大,他们都有着良好的适应表现,这跟我们大部分同学长期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还是有些关系的,毕竟中小学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差不多,所以,对适应中学生活和学习还是有一些充分的准备。
2.学习态度认识方面:
大多数同学认识到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知道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必须加强良好习惯的培养。但是,对于进入中学后的接受较高的一些要求时,又一时很难以适应。对这一点,我们应思考在教育过程中如何调整一些方式和采取一些途径,作正面积极的引导。
3.学习习惯和方式方面:
大部分学生到目前为止,能以一种良好学习习惯投身于中学的学习中来,在学习上,绝大多数同学通过自己或寻得老师的帮助下,努力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来,进入中学后,学生的作业量与小学相比是增多了些,但学生能承受,大多数学生能完成相应的作业,同时能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数据中可以看得出,学生已有了良好的适应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基础。
4.家庭教育方面
许多家长经过多年家庭教育的实践及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渐渐开始转变原有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开始尝试一些新的教育方式。如,当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家长“鼓励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有的家长能够“耐心教导、耐心讲解”。但仍有8%的家长“不闻不问、顺其自然”,这些家长抱着“树大自然直”的想法来教育孩子,对孩子听之任之,不加管理。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进入中学后,学生的自我独立意识加强了,大部分同学对自己有信心,有自我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好坏的心理承受能力。大部分同学有良好的心态面对自我。对于中学生活,大部分同学的心理适应能力有所增强。初一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中学学习生活的锻炼,能较快的适应中学学习生活,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中学生活的准备不充分而表现出无所适从,从以上数据上粗略估计了一下,这类学生占了近15%左右,已是不小的一个数目了。
问卷结束后各子课题组成员认真对比各项数据,寻找研究最有价值和最有利的切入点,将课题研究深入扎实的开展起来。寒假期间,作为教师学习的内容之一,学校组织有关研究人员对一学期的研究进行了阶段总结,于2007年3月15日召开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课题阶段交流会。会上老师们交流了各自的做法和经验以及初步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对策。
以家庭教育为例:
对策之一: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访等机会,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及时反馈,找出问题,使家长和老师们明确自己在家庭教育各环节中所处的位置,各司其职,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
对策之二:重视家庭活动的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学校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我们学校以前开展过许多此类的活动,如在妇女节期间“给妈妈写一封感恩的信”;重阳节期间开展的“为爷爷奶奶洗一次脚”等亲情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的“我爱我家”的系列活动等等。通过活动的开展,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都增强了对各自家庭的认同感,体验到爱与被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为家长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夯实了基础。
对策之三: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为达到这个目的,学校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亲子活动”家长会,以“情感”为桥梁,以“亲情”为纽带,适时对家长和孩子进行教育,学生和家长的对话,发自肺腑、感人至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研究我们深刻体会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是中小学教育过渡的结合部,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否对教育质量影响很大,但这一结合部的衔接是基础教育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由于小学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产生这种不适应的主要原因是:新生跨入初中大门,心理年龄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在他们的眼里,初中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陌生的世界:新
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功课增加了,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初中教师不再像小学教师那样,保姆式地扶着走,加上对新的学习生活、学习任务、规范要求了解较少,使大部分初中生在心理、学习、交往等各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很快适应,走了弯路,出现滑坡。
二、研究反思
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衔接工作是否做得好,应该是一个从多方位多角度长期研讨和探究的教育问题,单凭几次调查和一段时间的研究只能看到一方面,甚至得出假象的结果。虽说如此,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我们还是能初步了解到我校大部分初一学生已对中学学习生活能够适应,能在老师们的引导下主动的去适应现有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的模式。当然,我们不排除在设计研究问卷上,可能不是很科学,考虑也不全面的现象,但多少能说明一些问题。通过研究反思,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思考:
1、小学与初中的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科设置和达成的教学目标的不同,导致中小学对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课程量增大,学科目标的设置出现断层,从而学科训练要求不同,中学普遍作业量增多,学生一时很难适应。这样极易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直至放弃学习。从我们的研究问卷表现的近二至三成的学生对某些方面的“无所谓”答案中可以看出这一点。此点,我们必须思考。
2、中小学的学习方式方法明显脱节,小学学科少,反复练习,重复训练为主,有时是老师哄着完成作业,方式方法单一。到中学了,学科量大,更多的要靠主动自觉来学习,灵活运用多样的方式方法。虽说在研究中有很多学生回答能主动积极完成作业或学习任务,能选择一些方法,其实不够真实。怎样让学生由较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如何消除横在中间的这个“坎”?
把过去一味在老师的带领甚至呵护学习的过程中变成自己思考探索的过程?这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3、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的发展变化,学生在自主独立意识、在发现和探索自我、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方面都增强了,但学生心理年龄特征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然而中学学科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使大部分同学在心理上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导致一
部分同学走上了弯路,出现滑坡。在我们的研究中,也有近20%左右的学生表现出了这一现象。中小学在这方面如何过渡衔接?也应该要思考。
4、在研究中我们了解到学生有着希望养成良好的习惯方面的强烈意识趋向,希望有着良好的能受益终身的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在我们研究反馈的信息中也看得出中小学在对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上是有较大差别。我们中小学在这一点上对学生的要求要不要严,要不要统一一个标准?这必须思考。
5、在心理状况方面的研究中,还有22%的学生对老师的批评不能认可,甚至于耿耿于怀,14.1%学生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对这如此大范围的此类学生面,我们要不要考虑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犯错后的老师的批评教育呢?是不是一味的表扬不要批评就有好效果?鉴于对学生表扬和批评的问题,我们中小学都得深思。
6、从学生进入中学后,对中学紧张而有序的生活感受来看,有近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现出过得不愉快。鉴于此,是我们的中学教育出了大问题了吗?还是没有很好的顾及学生的中小学学习方式的过渡?不由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7、针对家长问卷研究的反馈方面来看,中小学不管存在多大的差异,衔接工作中要考虑多少因素,但有一点是永恒不变,那就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和培养上应严格要求。
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带来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巨大变革,给教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空间,“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衔接”课题的研究又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契机,愿我们能抓住这个良好契机,乘势而上,为提升市北区的教育教学水平,打造市北的教育品牌,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优化体育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优化体育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优化体育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摘 要】教育的目标旨在学生的发展,发展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也是衡量教育水平和成效的重要标志。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是现代教育观的重要观点之一。在体育教学中采取了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转变教师传统角色,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注重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形式,力争灵活多样等方法,优化体育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关键词】优化 体育教学 主动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课标中提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都要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重视和提倡学生主动学习,在人类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悠久的历史;进入现代教育阶段,它更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内外种种课程实践和改革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是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
那么,在当前影响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怎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呢?从当前的现状来看,我们的体育课,通常采用两种教学形式:“填鸭式”与“咀嚼式”。要么是教师我行我素,以我为中心,我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要么是教师将知识和技能吃透,再来将结果传授给学生,唯恐不细,怕学生消化不了。这两种常规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作需要接收教育的被动者,学生被动应付,失去主体意识。教师主要是依靠重复、强化和外在诱惑甚至肉体的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产生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它不仅使学习质量和效益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真正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呢?
二、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心理学家罗斯认为: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孩子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压抑,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环境中,孩子的创造性便被扼杀。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标下的课堂要改:“一言堂”为“群言堂”,“以师为导,以生为本”的思想,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要打破直接给结论,学生进行单纯的听一看一记一练的方式,要形成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用耳听,用眼看,用口说,用脑想,身体力行,亲身体验从而发现总结出教学重,难点内容。要提倡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已有的知识结构,质疑发问,探究性的学习,对难点开展讨论与争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尽管“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但重心在“学”。“学”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被动接受,二是主动获取,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所获取的知识只能表面的浅层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所以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多练,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对学生异议要予以鼓励,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主观努力获得成功时,才会感到无限乐趣。如在加速跑练习中,如果每节课都采用直线跑,纠正动作跑等几种常见的办法,学生就会兴趣寡淡。如果组织他们进行组与组、队与队之间的“迎面接力赛跑”、“团结接力赛跑”,课堂就会出现你追我赶,争上游的活泼气氛。再如中长跑教学,采用变换队形跑,不同形式的接力跑、追逐跑、赶超跑、分组对抗赛等,也能使学生兴趣增强,情绪高涨。学生在这种有趣、活泼的情境式活动中,个个争先恐后、积极参与,在欢快的游戏中锻炼了身体,活跃了身心,真正实现了自主参与运动的愿望。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可见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氛围,学生时时处于被动、压抑状态,谈什么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我们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经常参加他们的游戏活动,做学生的“大朋友”,例如我在教授初一年级的足球教学中时同他们一起做“老鹰捉小鸡”、“飞飞机”……游戏时我时而是老鹰,时而是鸡妈妈,时而又是一架大飞机……这时我不再是一名教师,而是孩子们的大朋友,我们一起欢笑,一起玩耍。
其次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树立团结、协作意识。例如:我校初二(2)班学生葛某属随班就读,他协调能力相当差,以前,做任何动作都掌握不了,经常惹得全班哄堂大笑,大家越笑,他动作越笨拙,最后不管做什么他都孤零零地站在一边。我接该班的体育课后,在教学中我时常对他进行个别辅导,做游戏时鼓励其他同学帮助他先学会游戏动作,再逐一进行练习,等他把动作掌握熟练后,最后再进行游戏。使他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信心大增,不再自卑自弃,协调性也有很大提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关爱和友情。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融洽、和谐、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四、转变教师传统角色,注重学生自主学习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因此,现代教学中我们要转变传统角色,改主讲为主导,变传统的组织者、指挥者为引路人。教师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例如:我在教学“后滚翻”时,我先让学生复习前滚翻,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尝试后滚翻。学生争先恐后,有的在原地打转,有的偏离“航道”,但也有的虽然没按照动作要领却也滚动自如。接下来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说说成功和不成功的原因,再让学生根据交流、探讨出的方法去实践,教师适时、适当地加以辅导,结果绝大多数的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动作。又如,在跳远教学中,可先向学生设疑提问:“原地起跳跳得远,还是助跑跳跳得远”学生经过练习和体验,便知道助跑起跳比原地起跳跳得远,教师接着问:“你觉得助跑的快慢与跳的远度有关吗?”学生经过比较就能得出跑得越快,跳得越远的结论,最后,教师概括补充答疑让学生获得跳远的助跑方法和要领,通过设疑答疑法,可以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觉性,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同时也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新体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评价的实施,充分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力求使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和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有进步和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每一个学生体育学习和活动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新的教学必须释放学生,还其以自由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去讨论,去探究,去实践,去预见未知,去发挥想象,去创造新的答案,新的方法,新的动作,新的形式,新的组合。如:一堂武术课,教师可以只教会学生基本手型与步型,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创编一套简单的组合拳术,学生可根据个体差异自由结伴,通过讨论、探究、实践完成任务,再与各组进行交流、展示,最后进行评价。
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应强调层次性,让强者更强,能吃得饱,让能力弱者,也能通过从低层次的练习逐渐向高层次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扶持学生的独立见解,促使学生对问题高度敏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勇于设想,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习惯,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独立个性,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展现自我在实践中的创新和成果。例如:我在教前滚翻教学中设计了由易到难的四组练习:1组:有斜坡的前滚翻,(要求头后部着垫,团身起立),2组:正常的前滚翻,(要求同第1组),3组:有宽度限制的前滚翻,(在2组要求的基础上滚直线),4组:有远度限制的前滚翻(要求在3组基础上,不分腿,且有一定的远度支撑,完整滚翻)。当学生们学得很好的时候,我提问:“前滚翻大家都翻得不错了,下面我们能不能把它稍稍变化发展成新的动作呢?”“你发明了几种新动作?能为大家表演吗?”这两个问题适应了学生学习和创造新的动作的需要,符合学生的好胜心,并给学生设立了创新的空间,学生表演了前滚翻不用手,前滚翻头不着地,连续前滚翻等自发动作,教师随机点评,指出有的动作太危险,这种发明不太好;有的动作与体育专家发明的一样,这种发明值得提倡。通过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开展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形式,力争灵活多样
有一次我带领学生去春游时,无意中发现学生在外面竟欢呼雀跃,兴奋无比。他们相互追逐、嬉戏,有的在草地上打滚,有的在草地上做侧手翻,有的做头手倒立,有的用小石片打水漂,学生童趣尽露无疑。对呀,何不利用校园现有开发课程资源环境,拓宽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呢?于是我每周总要带领学生上一节特别的体育课,有时利用草坪做前滚翻,有时利用特有地形进行冲坡比赛,有时利用可乐瓶进行投掷练习,有时组织学生在操场上拣垃圾,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将体育教学与美术、常识等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使体育教学打开封闭的大门,突破狭小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进行体育锻炼,陶冶情操,学会自我锻炼方法,使其具有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优化课堂教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并不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重学轻教,进行“放羊式”或“纯开放式”体育教学。而是教学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得以主动、全面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优化课堂教学,既要打破传统教学中不利于使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又要继承传统教学中优良的教学形式并大胆改革探索创新,一层不变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由原来的被动思维变为主动的创造性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创造潜能。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猜想、想象,让学生带着想法、疑问去尝试验证,而教师则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尝试、体验、讨论、验证、从中体验成功的感受,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享受了体育带来的乐趣。
七、结论。
体育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每位体育教师都应对此做出积极的反应,投身到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去,积极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好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教学过程中师生双边活动的共同参与性。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把课堂教学创造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攻玉可借他山之石”,“在教学中,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这样才能真正实施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社会化、个性化的发展。【参考文献】
《中国学校体育》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 2002.2 《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中小学教育管理》第62期 1998 《教育科学研究》 1998
第五篇:构建新型管理模式促进师生主动发展
构建新型管理模式促进师生主动发展
——沙河城镇中学制度管理模式
沙河城镇中学位于大沙河北岸,107国道东侧,学校始建于1950年,1967年由原来的“东风小学”改名为“城关中学”,1993年又更名为“沙河城镇中学”,1993年由原址沙河城北街搬迁至位于沙河城南街的老沙河中学,学校占地面积30348平方米,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服务范围13个行政自然村,覆盖人口1.8万人。
98年以来,我校先后有4位学生获得中考状元,中考成绩连续九年全市第一。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市文明单位、校风建设先进单位、特色学校、素质教育示范学校、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德育先进学校、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由于学校管理科学系统,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先后有十余所兄弟学校来校参观学习,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
回顾过去成绩斐然,展望未来我们更要以新理念促新发展,以新思维创新成就。我们正确认识新课改给学校管理带来的巨大推动力,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构建新的管理模式,促进师生主动发展,通过管理创新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一、提升办学理念,明确发展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校立足当前、规划未来、明确目标、谋求跨越,从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着眼,提出了“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为教师的事业成功铺路”新的办学理念。
二、“依法治校”和“以人为本”相结合,构建新型管理模式
本着“依法治校”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实行决策民主化,管理制度化,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在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建设方面,力求集体目标与个体目标,标准化要求与个性化要求的平衡;既要教职工遵循共同制度的规范,同时又尊重教职工的个性化的选择和创造性的表现。学校实行“扁平化管理”,其目的就是要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的环境,倡导以人为本——主人翁精神;居安思危——竞争精神;同舟共济——团队精神;追求卓越——创新精神。具体表现在:(1)实行以校长、中层领导和教研组长为主体的三级管理体制,提高管理质量;
(2)实行班级常规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3)实行常规考核,目标考核,阶段考核和学期考核“四结合”的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把竞争机制引入学校管理中,形成强有力的办学活力;(4)坚持实行领导、教师 “两位一体”的值班制度,加强师生的常规管理;(5)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实行学生评价,教研组评价,学校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办法;(6)对升学考试实行奖励机制。
“依法治校”和“以人为本”相结合的管理,在我校教职工间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形成了同甘共苦、开拓创新的局面。
三、以学生为本,创新德育工作方法
学校围绕“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学校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倡导赏识和激励教育,融洽师生关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有情感、有意识、有独立个性的学生。
1、措施:开展“三个—活动”,即:承担一份应尽责任,行使一份管理权力,奉献一份关爱之心。做到人人应尽责任,人人行使权利,人人奉献爱心。
2、要求:为实现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工都要关心学校,关爱学生,敢于管理学生,纠正违纪学生的不良行为,共同维护学校利益,为 1
树立学校的形象尽一份力量。
3、制度引领:以《班主任量化考核制度》和《班级学习小组管理评价》等制度为保障,不断完善监督机制,使养成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4、创新活动:本着“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教育思想,学校专门开展以“学困生”为对象的“综合素质比赛”,让在音、体、美等方面有特长的“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集体的温暖。
四、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本,创新教学管理
学校结合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实际,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真心实意地依靠教职工办学,把他们真正看作学校的主人,并把他们的成长,发展作为学校的成功要素之一。引导教师树立教育目标,把教育工作不仅作为谋生的职业,而是作为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来对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要营造一个公平合理的激励竞争机制,而且要牢固树立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线,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本的思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1、管理方面:(1)完善学期考核制度。以教师职称考核为依据,从教学任务,教学质量,业务进修,科研能力,育人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比较客观真实的反映老师的教学业绩,作为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2)实行骨干教师动态管理。学校对教师实行动态管理,依照确定的骨干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科研情况和获奖成绩,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形成激励机制,推动优秀教师积极努力,不断进取。(3)实施听课制度。对所有教师明确规定听课节数,各学科适时开展一些研究课,探讨课堂教学方法。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要深入课堂,督察教学的实际情况,研究解决存在问题。(4)做好考核工作。依照月考、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同兄弟学校进行对比。以各班平均值的增加和降低来测评教学效果,长期的统计分析则能比较客观的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水准。(5)强化教学常规管理。第一,从老师的备课,作业批改,听课基本工作查起,实事求是严格要求。第二,从老师的提前候课,工作精神来看敬业精神。第三,从自习辅导,课外活动,课件制作,了解老师的创新能力。第四,从同学科老师的评价感受自己的教学能力。第五,从家长反映,学生测评知道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五个方面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外体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水平,使教学常规管理落地实处。
2、教学方面:(1)大力推进自主学习教学改革,对实行自主学习的实验教师在绩效工资上予以政策支持。(2)优化教师备课环节,强调教师要把备学生作为备课的重中之重,问题设置要考虑到班内的每一个学生,想方设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一个都不能少”。(3)完善班级学习小组评价机制。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小组评价及考核具体到每个学生,做到每节有统计,每周一总结。
3、科研方面:近几年,学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帮助老师明确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这是落实我校“为教师的事业成功铺路”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近两年,我校教师赵延科、苗玉红、苏伟光、解静、左利敏等教师的论文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同时,学校加大校本课程的研究力度,力求达到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我们充分挖掘学校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目前,具有沙河老城和本校特色的《知我家乡爱我家乡》、《孙氏太极拳》等校本课程读本业已完成定稿工作,且校本课程《孙氏太极拳》已稳步开展。
总之,我们“以转变理念为前提,以学生本位为标尺,以激励机制为杠杆,以课题研讨为载体”。建立健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
业水平提高的评价体系,继续完善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探讨考试制度的改革和尝试学生多元评价的途径,探索中考双赢的管理模式,继续完善教研常规管理制度。开展以课改为基础的教育科研,推进以研究为先导的教育改革,营造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发展为中心的学校文化,让全体教师都来参与学校的办学实践和改革研究,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创新能力,提升学校的社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