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卫生监督管理
卫生监督管理 卫生监督
1.1 卫生监督的含义
所谓卫生监督是指国家授权卫生部门对所辖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贯彻执行国家的卫生法令、条例和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对违反卫生法规并造成危害人体健康的条件,进行严肃处理。
1.2 卫生监督的基本内容
新世纪我国卫生监督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食品卫生。2004年,全国27个省(区、市)共有284万户食品生产和服务企业接受经常性卫生监督,卫生监督覆盖率达94.2%,合格率为88.3%。全国29个省(区、市)21类食品共抽查监测102.4万件,平均合格率为89.8%,其中:酒、水产品、粮食、植物油、糕点、消毒鲜乳和保健食品合格率高于90%。食品用产品抽检2.8万件,合格率为88.6%。餐具消毒抽检315.5万件,合格率为80.2%。2004年食品从业人员体检合格率达96.3%。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食物中毒2305起,中毒42876人,死亡255人。
(2)环境卫生。2004年全国27个省公共场所卫生监督55.1万户,监督率97.9%,监测合格率93.8%。全国21个省(区、市)共抽检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化妆品产品24942件,合格率为94.1%,其中进口化妆品合格率95.2%,国产化妆品合格率94.0%。
(3)劳动卫生。2004年,全国15个省(区、市)各类职业病发病4423例,其中:尘肺3166例,慢性职业中毒483例,急性职业中毒265例,职业性眼、耳鼻喉疾病267例。据19个省统计,生产环境中有害因素测定点25.7万个,实测率61.8%。2004年,全国23个省(区、市)共有24483个放射工作场所接受经常性卫生监督,放射工作人员就业后健康体检率78.6%。
(4)学校卫生。2004年全国27个省有48239所学校(包括高校、中专、技校、中学及小学)接受经常性卫生监督, 卫生监督频次为1.66,合格率为45.4%。全国学校共体检3万余次,参加体检的学生人数为2449万人,学生体检率47.4%。
1.3 卫生监督的分类
为顺利实施卫生监督工作,达到预期的监督目的,除应制订有关法规并严格执行外,还要不断地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执行卫生法规重要性的认识。
卫生监督可分为预防性卫生监督和经常性卫生监督两类。
预防性卫生监督是对新建、改建、扩建、续建的城市、居民区、各项大型设施,工厂、矿山企业等在规划、设计、建设、投产验收阶段进行的。以新建工厂为例,预防性卫生监督的内容包括:厂址选择、厂区规划、生产工艺流程安排、“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处理及排放、生产、生活水源的选择等是否合理,工厂生产对周围居民有无影响;生产性有害因素(如尘、毒)有无达到卫生标准要求的适当措施,厂房、车间设计是否合理、建筑物大小、配置、结构材料是否符合预防职业性危害因素的卫生要求;辅助用室设计是否符合生产卫生、生活卫生、妇幼卫生等要求;医疗卫生设施是否符合企业规模、职工人数要求等。
经常性卫生监督是对已经运营的厂矿企业、事业单位进行日常的监督检查。各卫生学科的工作对象专业范围不同,经常性卫生监督检查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劳动卫生的经常性卫生监督,主要内容有:劳动条件中职业性有害因素是否存在及其危害程度;生产环境中的毒害因素是否符合卫生标准,有害作业岗位是否已设有效的防护措施,其使用维修情况及其效果如何;是否对接触职业有害因素的职工进行就业前及就业后的定期健康检查,结果如何;对健康检查等资料的登记及管理如何,发现职业病患者后是否及时处理;劳动岗位有无安全卫生操作规程,接触尘毒工人是否配戴必要的个体防护用品及其定期检查更新制度如何等。我国卫生监督工作的实际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由于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企业诚信体系不完善、政府监管基础较薄弱,加之网络信息技术普及应用带来的社会透明度不断提高等原因,食品安全、职业卫生等突发事件大量增加,不断出现新问题、新挑战,各项监管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曾在全国卫生监督工作会议上说,我国卫生监督水平不断提高,卫生执法力度不断加强,但卫生监督工作还面临着三大问题。第一,食品安全和职业病危害等公共卫生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医疗服务市场形势依然严峻,医疗和血液安全问题突出,卫生监督执法任务相当繁重;
第二,卫生监管不够有力,执法责任不能完全落实,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违法行为没能完全控制;
第三,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卫生执法条件亟需改善,卫生监督能力有待提高,这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基层地区尤为突出。卫生监督管理
由于卫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
3.1 食品安全监管
随着食品安全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逐步健全。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据《食品卫生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严格依法行政,规范食品生产经营秩序,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使我国食品卫生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改善,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显著提高,食物中毒发生数量和中毒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霍乱、伤寒等食源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格规范卫生许可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日常监督检查制度
(三)创新思路,推进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四)大力开展食品放心工程和专项整治行动
(五)大力开展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六)做好重大活动、重要节日和重点场所的卫生保障工作
(七)大力开展食品卫生宣传和预警工作
(八)建立健全食品监测体系,做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3.2 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监督管理
职业病防治工作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劳动力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宣传,技术服务和监督队伍能力建设,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监管和查处违法行为以及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效地保护了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监督管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广泛开展法律宣传教育活动
(二)加强机构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服务和监管能力
(三)加强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的监督管理
(四)开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违法行为
(五)开展职业危害普查和放射卫生防护调查
(六)开展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
(七)开展职业病防治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 3.3 环境卫生工作
环境卫生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全球接近四分之一的疾病由可以避免的环境暴露引起,每年超过1300万的死亡归因于可防止的环境原因,在最不发达地区,接近三分之一的死亡和疾病归因于环境因素。
对于环境卫生工作的管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卫生法规和标准体系逐步完善,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加强
(二)开展环境与健康影响的科学研究和国内外交流合作
(三)建立环境卫生监测网络,加强环境卫生监测工作
3.4 学校卫生工作
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做好学校卫生工作直接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卫生部门对学校卫生工作进行监督、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为维护学生身体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对于学校卫生工作的管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学校卫生工作
(二)开展学校卫生监测和学生体质调查
(三)学生常见病防治取得显著成果
(四)加强学校食品、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
(五)开展学校健康促进工作
3.5 医疗服务市场监督
非法行医严重,侵害人民群众特别是社会困难群体的权益,扰乱正常的医疗服务秩序,带来了严重医疗安全隐患,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群众反映强烈。为切实增强医疗服务监督力度,自2004年以来,卫生部全力推行综合执法工作,使医疗服务监督工作成为卫生监督综合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调整充实医疗服务监督力量,主动调研督导,开展专项整治,加大监督频次,加强执法力度,使医疗服务秩序明显好转。
对于医疗服务市场监督的管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全国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和非法采供血专项整治
(二)打建并举,标本兼治
(三)加强宣传,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第二篇: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
【摘要】公共场所卫生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我国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随着我国《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公共场所卫生安全条例出台,我国全面开展了相关的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检测工作卫生,极大的改善了传统公共卫生的脏乱差形象,有效提高了公共卫生质量,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公共场所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监督管理力度仍需加强。
【关键词】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安全
公共场所指的是人们集聚、服务于大众或供公众使用的活动场所,其可以有效折射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物资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1]。公共场所卫生环境具有人流性大、用具易污染、易传播传染性疾病、患者和健康人员混杂等特征。因此,公共场所卫生安全管理工作极其重要,但也极其难以操作。如何有效的对公共场所卫生安全工作进行监督管理,成为相关卫生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笔者就我院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经验以及相关其他研究,现作如下综述:
1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1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法律依据只要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为《条例》)以及配套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为《细则》)。且《条例》为1987年颁布,时间较为久远,很难跟上如今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部分规定甚至不合时宜[2]。如在《条例》中提及的公共场所有七大类别28个小项,但是随之经济的发展,我国涌现了大量的新型公共场所,如证券交易厅、棋牌室、网吧、大型建材超市、足浴店、婚纱出租店、按摩院、保龄球室、高尔夫球场、婚纱出租店、健身房等。这些场所涉及的人员流动性和卫生特征均符合公共场所卫生判断标准,都可以归属于公共场所,但是《条例》中却缺乏这些场所的卫生管理规定和卫生评判标准,执法时无法可依。由于该类的公共场所人流量极大,卫生安全隐患突出,极其容易成为传染病传播的据点,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1.2执法力度不强
1.2.1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员数量不足、素质较低我县是全国大陆人口最多的大县。全县共有各类卫生监督员仅有22位,承担着全县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传染病防治、医疗机构监管等卫生监督管理,卫生监督员人数与监督工作量差距巨大。同时,该22位监督员本科学历有1人,大专学历2人。专业公共卫生1人。这些监督员对法律的了解层次较低,难以适应监督工作。而且,由于每人的工作量巨大,监督员无法安排多余的时间接受专业性的教育,其专业水平和执法水平难以有效提高。我国的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相关的公共场所卫生安全标准和要求也随之提高,但如卫生监督管理队伍专业水平和执法水平无法改善,执法经费不落实。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卫生监督管理水平。
1.2.2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极其薄弱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是我国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部分,其可以有效规范从业、降低违规现象,同时有效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但是我国自开展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以来,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一直存在有法不依情况,建筑选址和建筑卫生设计工作基本处于无序状态,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建筑卫生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卫生监督工作往往只在建筑工程开始后展开,预防性卫生监督难以作用,为以后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隐患。如部分高级酒店、宾馆存在通风设计缺陷,无消毒间,公共用具清洗、保洁、消毒工作不到位等,这些问题很大程度是由于建筑设计不合理导致的,建筑工程竣工后,难以改造,也无法满足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的要求。
1.3守法意识不足
1.3.1从业人员卫生法律法规、卫生知识不足公共场所涉及行业多种多样,集中培训无法全面顾及,并相关教材稀缺。这都导致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法律、卫生知识一直不足,严重制约公共场所卫生质量[4]。有调查显示,卫生知识匮乏、培训不到位或者缺失是导致从业人员法律意识、卫生知识缺乏的主要原因。大部分从业人员卫生守法意识不足,工作随意,公共场所卫生质量难以保证。
1.3.2小型公共场所卫生问题突出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完善,大、中型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已较为完善,其卫生制度、卫生设施、从业人员培训工作都较为全面。但是一些小规模的美容理发店、浴室、旅店等公共场所,其规模较小,人口流动性较大,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卫生知识匮乏,“两证”持有率低,卫生问题突出。
2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改进对策分析
2.1健全法律法规为了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需积极健全《条例》、《细则》,使其满足我国现在的公共场所卫生需求,扩大监督管理范围,将新型公共场所纳入管理范围内。同时,国家还需积极修订、更改惩罚规则,加大行政处罚力度,提高部分违规行为的处罚金额。与此同时,国家还需积极将公共场所监督管理工作纳入人大立法会议中,并通过基本法的形式给予确认,提高《条例》、《细则》的法律严肃性和威慑性,保证执法力度。
2.2做到“三个规范”,切实有效改善公共场所卫生现状
2.2.1规范卫生许可证严格卫生许可证发放条件,保证公共场所每个从业人员和机构都必须具备卫生许可证。严抓卫生关,着重强调预防性卫生监督管理,对新建、改建、扩建建筑项目进行预防性卫生监督管理重点审查,审查从基本卫生条件、卫生设施、公用器具消毒、卫生管理人员配置等方面入手。每一个公共场所从业人员都需具有“健康证”,同时还需定期到相关部门进行健康检查。对于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的行业或经营单位,经营单位需组织从业人员体检,做到入职体检,不检不上岗,保证公共场所卫生安全从源头上得以改善。
2.2.2规范技术指导相关卫生部门需积极对公共场所进行调查研究,结合调查情况给予卫生许可证发放和更换。同时,要求公共场所经营单位积极开展自查、自检和自评工作,卫生部门还需积极派遣监督员进行现场指导,逐项落实。相关卫生部门还需积极对薄弱环节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诊断,并出示书面性的整改意见,保证卫生工作顺利有序开展。2.2.3规范实施动态管理相关卫生部门需积极派遣监督员进行现场监督管理、接受群众投诉,对擅自变更公共场所卫生设施、布局以及群众投诉意见较多、日常卫生管理落后的公共场所经营人员予以警告,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惩处。同时,还需督促整改,保证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及时有效。
2.3健全卫生监管机制,推行卫生监督良好分级模式建立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法律知识培训制度,加强宣传工作,提高从业人员卫生认知,从根源上改善卫生状况。相关卫生部门还需积极督促用人单位加强卫生知识宣传工作,提高公共场所卫生环境。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工作,积极听取群众投诉,并给以正面回复,从社会舆论、监管部门、用人单位三个方面合着力改善公共场所卫生现状。同时,还需根据《条例》、《细致》等法律法规要求,对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审查工作进行量化分级评价,并根据评分情况决定监督频率,保证监督管理工作有的放矢。
2.4加强卫生监督管理队伍建设积极提高为监督管理队伍素质,从引入专业新人才、在职培训等方面入手,为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精专业的合格人才。引入的新人才需具有良好的卫生基础知识,精通国家相关的卫生法律,并诚实可信、吃苦耐劳。在职培训是提高卫生监督管理队伍素质的主要方式,相关卫生部门需积极从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入手培训,以建设出一只合格的监督管理队伍。
2.5逐步加大资金投入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是政府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5]。相关部门需积极配合卫生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协调上下级关系,提高监督管理效用。卫生监管部门还需逐步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监督管理队伍,提高监督管理技术水平,保证监督管理工作切实有效。
3结语
公共场所卫生情况关系着广大人们群众的生命健康,也是疾病预防、疾病控制的主要区域,是一个国计民生的大课题。国家对公共场所卫生情况的监督管理工作重视极高,对该项工作的投入也较大,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在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制度、监管队伍、监管力度等方面依旧存在一些问题,这给我国公共卫生监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隐患。相关部门只有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办法、健全管理机制以及提供监管队伍素质等方面入手,才能有效改善我国公共场所卫生现状,提高公共场所卫生水平,进而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第三篇:卫生监督管理档案
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
市卫生部门负责制定具体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公共卫生需求适时进行调整。现阶段执行的项目为10大类51项,具体为,社区卫生诊断:社区环境调查、居民健康调查、社区诊断报告;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纸质档案、建立电子档案;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印制和发放纸质宣传资料、播放影像资料、设立固定宣传栏、发放健康处方、举办健教专题讲座、组织大型宣传活动;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专人登记及报告疫情、疫点及环境消毒、协助开展传染病监测和漏报调查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核病人发现登记与报告、结核病服务对象登记与转诊、结核病人访视并进行健康教育、制定艾滋病相关工作计划、协助做好艾滋病流行病学随访与建档、艾滋病人发现登记与报告、艾滋病人访视并进行健康教育;慢性非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对35岁以上人员首诊测血压、慢病病人登记建档、开展慢病咨询活动、对慢病患者进行健康指导、高血压病人用药指导与干预、对高血压病人进行随访管理、糖尿病病人用药指导与干预、对糖尿病病人进行随访管理、冠心病病人用药指导与干预、对冠心病病人进行随访管理、脑卒中病人用药指导与干预、对脑卒中病人进行随访管理、对精神病人提供咨询服务和用药指导;妇女保健:育龄妇女登记、对育龄期妇女进行咨询指导、对更年期妇女进行身心健康指导、对青春期少女进行身心健康指导;儿童保健:做好7岁以下儿童登记、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和护理指导(访视)、对0-7岁儿童进行保健咨询与健康指导;老年保健:对老年人进行保健咨询与健康指导、建立60岁以上老人健康档案、对慢性病老人每年进行2次访视与巡诊;残疾人康复:残疾人登记、对慢性病残疾人每年进行2次访视与巡诊、对残疾人康复训练进行咨询与指导;社区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突发事件报告、协助对突发事件进行健康教育、协助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置。
第四篇: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总结
一、绩效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一)畜牧业小区情况:我们围绕农民增收这个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巩固和壮大养殖基地规模,大力推进省级畜牧养殖小区标准化建设,加强畜牧企业的监管,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畜牧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二)全面做好动物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上半年无一起因动物产品质量而引发的人身安全事件;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及进布署、积极应对、科学防控,我区上半年无一例重大动物疫情发生,重大疫病免疫的应免率、免疫率、挂标率均达到100%,达到省要求免疫水平。
二、党务、事务工作:
1.根据区委工作要求,三月份动监局选派了一名优秀工作人员,深入到南八里村任职“第一书记”,参加村党组织的日常工作和活动。
2.三月份在市动监局2011工作会议中,XX区动监局获得“2011畜牧业发展先进单位”、“2011动物防疫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3.2月28日召开由动监局、动监所、疫控中心、区域所和村防疫员全体工作人员参加的,动监系统春防工作会议,布署和落实春季防疫工作,并开展了村级防疫员业务技能培训。
4.积极参加区委、区政府组织的各项义务劳动和文体活动,通过参加义务劳动活动,提高了我局广大干部群众的植树造林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且增强了我局干部职工的活力、凝聚力,以及团队精神和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意识。
5.经过2011年一年的精心准备,4月份我局顺利通过农业部无口蹄疫疫病评估认证。
三、业务工作:
1.春季集中免疫工作
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为重点,加强领导,认真部署,精心组织,开展了春季集中免疫,并结合日常防疫补针,全面落实各项综合防控措施,确保无疫情发生。
(1)各项免疫工作完成情况:
全区生猪存栏18403头,牛存栏1638头,羊存栏3457只,鸡存栏236064只,鸭存栏4251只,鹅存栏2971只。
牲畜W病免疫:猪应免10066头,免疫10066头,免疫率100%;牛应免1106头,免疫1106头,免疫率100%;羊应免2744只,免疫2744只,免疫率100%,奶牛A型口蹄疫免疫600头。
禽流感免疫:鸡应免151976羽,免疫151976羽,免疫率 100 %;鸭应免4251羽,免疫4251羽,免疫率100%;鹅应免2871羽,免疫2871羽,免疫率100%。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应免9978头,免疫9978头,免疫率 100 %。
猪瘟应免10797头,免疫10797头,免疫率100%。
2、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情况
根据4月28日“辽宁省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电视电话紧急会议”精神,XX区高度重视,严格落实,切实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区动监局紧急召开工作布署会,要求全体工作人员放弃五一休假,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
⑴禽流感免疫情况:区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出动60余人次,开展了禽类养殖情况普查,全面了解养殖禽类的免疫情况,养殖情况等。全区共有养殖禽户1057户,存栏禽类鸡20.2385万羽,鸭0.4485万羽;鹅0.2994万羽;共排查养禽户1057户,鸡20.2385万羽,鸭0.4485万羽;鹅0.2994万羽。在此次防控禽流感工作中进行补免鸡0.7万羽。疫苗用量0.4万毫升。
⑵出动执法车辆5次,出动执法人员11人次,开展禽类及禽产品监管行动,共检查市场摊床17个,消毒摊床面积100余平米,发放消毒药水42瓶开展养禽场消毒。同时对经营业户和养禽户进行普法宣传,要求养殖户加强饲养管理,减少传染机会,散养禽实行圈养,对不明原因的病死禽类,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取缔了活禽现场地宰杀摊点2个,检查的禽产品四百余公斤,全部来源合法,能够出具相关检疫证明。执法车辆全天不定期在辖区内巡迴检查,对运输过境禽只的车辆进行检查、消毒和登记,⑶动监局派出执法人员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疫苗市场检查,动监局共出动执法车辆二次,对全区八家兽药经营业户进行检查,经查八家业户均无疫苗销售资质,也无销售疫苗情况。
3.动物检疫监管工作
加强动物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动物产品市场检疫监督,保证了动物屠宰环节和流通环节安全健康
⑴产地检疫:对出栏动物,检疫人员要到农户家实施临栏检疫,全区共产地检疫生猪全区共产地检疫生猪3819头,牛61头,禽类9.41万羽。保证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的产地检疫率、出证率100%。
⑵屠宰检疫:对生猪屠宰场实行24小时跟班检疫,屠宰检疫生猪6486头,入场生猪持证率100%。
对禽
类屠宰点派驻人员同步检疫禽类。
对农贸市场坚持巡逻式检疫监督,对早市坚持每周不低于3次检疫监督,坚持对每周日大市场检疫监督。还多次联合或配合工商、卫生、物价等部门对超市、冷库进行了检查。
4.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
全系统常抓不懈做好动物及动物产品和饲料及添加剂监管工作,同时多次开展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查、开展“元旦?春节”动物源性食品卫生执法检查活动,“3?15”农资打假、“瘦肉精”专项整治、动物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等活动,不断强化监督执法管理工作,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建立完善的日常监督检查制度,执法人员采取集中巡查和联合各有关职能部门统一执法等多种形式对农贸市场、超市及冷库进行检查。上半年共查处违法案件2起,罚款700元。
⑴加强“瘦肉精”监管长效机制建设。一是开展屠宰环节整治,实行生猪屠宰厂“瘦肉精”自检制度,上半年共抽检生猪365头,无瘦肉精事件发生。二是开展收购贩运环节整治。加强对收购贩运企业(合作社、经纪人)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活畜收购贩运经纪人兜售“瘦肉精”和收购贩运“瘦肉精”检测不合格活畜的行为。三是开展养殖环节整治。实施月巡查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如实记录饲料、兽药等投入品来源,并保留相关凭证。
⑵我局开展定期重点检查生鲜乳收购站、乳制品生产企业。查看生鲜乳收购站相关资质(是否具备《生鲜乳收购许可证》等)、榨乳情况、卫生条件、化验室能力、制度建设等;乳制品生产企业是否与存在收散户奶情况、是否有指定的生鲜乳收购企业提供奶源、运输生鲜乳车辆是否具备相应条件等。定期抽样检测与完成升级检测任务相结合来控制三聚氰胺等违禁品,通过检查未发现违规经营行为。
5.政务、法规宣传工作
上半年我局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的宣传工作,先后开展了“3?15”普法宣传活动,“瘦肉精”宣传活动、“5?15”政务宣传活动、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周等集中宣传普法活动。结合各种主题宣传活动,在区镇政府、村委会、屠宰场、养殖户、主要交通路口等显要位置张贴《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严禁非法制售和使用“瘦肉精”等有害物质的通告》并悬挂标语,累计向养殖户、居民、经营户发放宣传单1000余份。制造正确舆论导向,讲解重大动物疫病可防、可控,倡导百姓放心购买经检疫合格的猪肉及其产品,消除了百姓的恐慌心理,引导了科学消费。
四、下半年主要工作任务:
1、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强化各项强制免疫工作,兼顾鸡新城疫及猪瘟等免疫。继续做好实验室规定动物疫病监测情况,确保全区全年无重大动物疫病流行。
2.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监督执法工作
严格按照检疫程序做好生猪和禽类的屠宰检疫工作,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监管,做好无害化处理和消毒灭源工作,减少疫病传播途径,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3.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工作
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落到实处,重点打击“三聚氰胺”、“瘦肉精”等违规化学物质的添加和使用,让全区百姓喝上放心奶。
第五篇:浅谈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管理
浅谈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管理
摘 要:近年来,我国经济科技文化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方式及环境条件大幅改善,新兴的公共场所也不断涌现,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因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成为重点关注领域。也引起我们卫生监督部门的重视,并为之思考对策,以更加全面对公共场所进行监督。
关键词:公共场所 卫生监督 问题
公共场所是人们进行购物、娱乐、生存交往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场所,这里人群集中,人员复杂,如果卫生监管出现漏洞,则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影响。自2011年起,我国实施了新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完善了旧版《条例》中的一些缺陷,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但社会在发展,人民对公共场所的卫生情况的要求也更高,新法规在具体立法范围的滞后和执法力度无法平衡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1.存在的问题
1.1制定法律法规滞后,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目前施行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1987年颁布的,而与之配套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自1991年颁布,一直到2011年2月14日才经卫生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修改,于2011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颁布的时间较早,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相继出现了很多新的服务行业和场所,因此有些规定已经不合时宜。如根据《条例》规定,公共场所包括七大类28项,但近年来涌现出一些新兴行业,如网吧、足浴、按摩院、美甲、婚纱影楼、证券交易厅等人群聚集、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场所未包含在内,与之相对应的管理规定、卫生标准缺乏,这些场所在我们的卫生监管中处于空白监管地带。而此类公共场所的卫生隐患比较突出,并可能造成各类传染病的传播,成为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主要隐患。另外,新《细则》对公共场所某些常见的违法行为却没有相关的规定,如:新《细则》第三十六条第(一)项“未按照规定对公共场所的空气、微小气候、水质、采光、照明、噪声、顾客用品用具等进行卫生检测的”,“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以二千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造成公共场所卫生质量不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依法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卫生许可证”;但对于公共场所已进行卫生检测,而报告中提示有卫生指标不合格的,1991年版的《细则》有明确行政处罚条款,而新《细则》却没有相关的处罚条款。出现这样的情况,就难以起到对违法者的威慑和震撼作用,不能有效地遏制违法行为,降低了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不利于公共场所卫生状况的改善和发展。
1.2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守法意识淡薄,制约卫生质量提高
在实际监督过程中发现,由于公共场所涉及行业较多,集中培训不能面面俱到,且缺乏合适教材,公共场所的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法律法规培训不到位或缺失是导致从业人员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缺乏、法律意识偏低的重要原因。大部分个体经营者法律意识和卫生知识缺乏,对卫生守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存在随意性,严重影响了公共场所的卫生质量和正常监督工作的开展。
一般来讲,在现有法律法规和评价标准的制约下,多数大、中型公共场所在卫生制度和管理措施、卫生设施等方面比较健全,从业人员受到的培训比较正规,且有一定的卫生法律法规知识。而像一些规模较小的旅店、美容理发店、浴室等公共场所,规模小,流动性大,从业人员多为流动人口且文化程度低,卫生知识和法律知识严重缺乏,难以管理,“两证”持有率较低,卫生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卫生监督监测的难点和薄弱环节。
1.3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的不足 首先,监督手段落后。由于经费有限、卫生监测机构的仪器设备陈旧不齐、人力和物力短缺,对健康危险因素的全面监测与评价很缺乏,影响了卫生监测进度和质量。其次,卫生监督员数量不足与素质偏低。公共场所监测现场点多面广,人员少,一天监测的场所有限,经常性和预防性卫生监督的任务十分繁重,难以实现公共场所监测技术规范要求的频次。监督员的素质普遍偏低,在繁重的监督任务中更缺少时间来提高专业知识和整体素质。同时,部分监督员的操作技能不熟练、专业法律知识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卫生监督监测效果。随着我国各类法律法规的完善,公共卫生执法监督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却不是很高,这也成为了影响公共场所卫生监督不足的重要原因。
2.对策与建议
2.1进一步完善《条例》及《细则》相关规定
进一步使公共卫生监管有法可依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应通过立法途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条例》和《细则》,使之更符合当前工作实际和公共场所卫生现状,扩大应监督监测的场所范围,将新出现的公共场所纳入监管范围,同时修改罚则,更加明细处罚条款,使违法行为得到应有的处罚,从而提高法律的严肃性和威慑力。
2.2加快卫生执法体系改革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应加快卫生执法体系改革,加强执法队伍自身素质的建设,呼吁政府加大对卫生监督的经费投入,增加人员编制,配备足够的交通工具,以提高卫生执法整体功能及工作效率。通过定期组织学习与培训,提高监督队伍业务水平及执法能力。此外,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卫生监督质量,健全约束机制,加强上下级卫生监督机构之间的业务指导,包括执法程序规范化、法律文书书写等,及时掌握了解有关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的新法规、新信息、新动态、新进展,从根本上杜绝行政执法中存在的漏洞,维护国家卫生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2.3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卫生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培训
加强公共场所经营单位的管理人员及其从业人员的卫生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遵法、守法意识。在这部分人员中大部分人员文化素质低,流动性大,卫生知识薄弱,因此,应制定切实可行的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法律法规培训制度,加强监督执行和宣传力度,通过监督部门、用人单位、社会监督三方面的力量共同促进。从而使他们懂得依法经营,持证上岗的重要性。为消费者提供卫生合格的服务,使得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落到实处,确保人民的身体健康,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2.4完善卫生监管机制,实施卫生监督良好分级管理
继续深化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根据《条例》及《细则》的要求,对公共场所进行卫生许可审查和经常性卫生监督的量化评价,按评分高低进行分级,并按等级决定卫生监督的频率,以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艳杰.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年21期
[2]刘世明.王晓华.刘泽春.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第13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