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面向“创新2020”科技出版走向的几点思考(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4 22:4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面向“创新2020”科技出版走向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面向“创新2020”科技出版走向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关于面向“创新2020”科技出版走向的几点思考

关于面向“创新2020”科技出版走向的几点思考

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的实施,必将为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在未来10年的执行过程中,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将着力提升自身创新、传播能力,为科技发展及科研人员提供高质量服务。就科技出版如何服务好“创新2020”、增强创新知识传播效果、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一简要论述。

创新2020;科技出版

一、“创新2020”的总体目标及对科技传播事业的新要求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组织与实施,推动我国科技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在新阶段继续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是国家赋予中国科学院的历史重任。2010年3月,国务院第10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2011―2020年)方案》(简称“创新2020”),确定了10年总体目标,即:经过10年努力,有效解决一批事关我国现代化全局的战略性科技问题,在一些重要领域进入世界前列,培养凝聚一支高水平科技创新队伍,形成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与成果转化基地,总体实现“创新跨越、布局合理、四个一流、开放合作、和谐有序、持续发展”,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发挥服务全局、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一流研究机构。[1]

科技传播是“创新2020”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载体,“创新2020”不仅为科学出版明确了发展方向,而且提供了空前机遇。中国科学院对院系统科学传播事业如何服务“创新2020”提出了原则要求: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与机制;二是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科学传播人才队伍;三是加强重点科学传播基地建设;四是支持科学传播作品创作并保证必要投入。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大力推进科学出版,支持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做大做强”。科技出版一定要紧密围绕“创新2020”的目标定位,将自身生存与发展主动融入“创新2020”链环之中,面向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研领域和重要方向,深入各研究所和创新基地,了解研究进展,了解各种需求,在学术论文发表、图书出版、创新成果宣传和普及、人才培养、国际科技文化交流等方面,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服务。面对新部署和新要求,作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群体一部分的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承载着中国科技成果发布中心和国际优秀科技成果资料引进中心的重要使命。

二、面向“创新2020”科技出版走向的若干着眼点

本着为实现“创新2020”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宗旨,中国科学出版集团确立了今后5-10年的总体目标和“五四三二一”的发展战略,为“创新2020”阶段目标实现搭好传播平台并提供最便捷的通道,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科学出版创新跨越。作为基层的策划编辑,需要围绕上述目标和任务体系,作好图书出版战略规划。总的设想是:在科学发展战略布局中,加快布局新兴学科、前沿学科、热点学科等,着眼新学科生长点,重视前沿交叉学科的发展;在选题方向上,进一步优化和创新,多维度、多模式、多视角地思考和跟踪新学科前沿和热点学科发展领域;在产品线的设置中,贯彻“专业化、精品化、系列化、效益化”的理念,明确赢利模式,提高产品竞争力,形成有重点、有亮点的产品系列;在建立新的增长点上,把数字出版当成一次产业革命来部署,选取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最有价值、最能发挥中心优势的“内容资源”做文章;在建立新的岗位职责管理体系中,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平台,培养一支专业化、科学化的编辑强队。具体看,主要有以下五个着眼点:

1.作好“创新2020”成果发布,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策划编辑应当牢固树立服务“创新2020”的理念,在认真学习和领会“创新2020”总体目标及各研究所具体目标的基础上,主动到各研究所和科学家当中,了解学术动态、科研进展和各方面需求。具体思路是:在论文和图书出版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证出版物在最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出版;在有比较优势的学科领域,力争做到一次策划,多种载体、多种文种出版;从服务于部分环节向深化的系统服务转变,瞄准提高硬实力、软实力多种出版服务环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高度重视并服务好作者、译者队伍,把作者、译者队伍建设放在决定出版社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培养学术型的编辑队伍;加强与重大项目负责人、知名科学家的联系;加大“走出去”的步伐,将“创新2020”的重要成果通过多种形式及时在国内和国际上发布,同时进一步加强国外优秀的科技图书和学术论文的引进工作,以满足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的科研和教学需求。

2.面向“创新2020”战略需求,实施好重大出版工程

“创新2020”提出,在空间、信息、能源、资源、农业、海洋、人口健康、生态与环境、先进材料与制造等领域,前瞻布局一批前沿、交叉、新兴方向,培育形成一批对未来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新的学科生长点。[2] 因此,在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学领域,应加大组稿力度,按照“专业化、精品化、系列化、效益化”发展思路,以品牌建设为核心,打造有竞争力的产品线。具体思路是:立足重大项目,面向学科发展前沿和热点,着力开展能源(新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海洋科学技术、农业、人口健康、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等领域的选题策划;加强对国家“973”、“863”首席科学家、院士、千人计划、杰青、百人计划、长江学者等重点学者的组稿力度;做好已列入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各类国家级出版基金支持项目的出版工作;做好重、特大出版项目的选题组织和立项工作,积极准备“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以重大项目带动专业学科建设,打造一大批科技精品图书;继续争取国家级图书奖和省部级以上图书奖。

3.加快数字平台建设,推动出版产业转型

从世界范围看,数字出版时代已经到来,数字技术应用已经贯穿科技出版的内容创作、加工、生产到最终使用全过程。为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科技出版也将实施相应的战略转型。具体思路是:作好分析,制订数字出版规划和具体计划;加快应用数字技术改造内容加工技术的步伐,围绕数字化内容构建数字技术的加工系统;尽快建立数字出版资源数据库和平台,加大投入、加快引进、加速改造,使传统出版的作品内容、出版运行流程等实现数字化提升,实现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融合与协调发展;综合运用资本运营、合资合作、争取国家项目等多种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主动整合资源,研发数字出版产品,开拓数字出版市场;加强数字出版相关知识和相关人员的培训,为数字出版大发展作好知识储备和人才储备,更好满足“创新2020”对科技传播的需求。

4.培养营销理念,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加强和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是科技出版发展的关键,而深化运营机制改革和结构创新,是强化市场营销体系的根本措施。具体思路是:完善内部营销体系,建立营销制度,加强营销管理和营销人员的培训;探索新的营销模式,如尝试开创“书媒广告”模式,精准营销,聚集并整合优势资源,以此作为出版产业链的一个拓展与延伸;建设针对科技出版特点的专业化、个性化的销售渠道和统一运作的品牌宣传平台;广泛开展渠道网点信誉等级分销,采取参股、控股分销网络等经营模式,建立专业化分销渠道,积极探索新的铺货方式,努力降低销售成本和销售风险,提高分销能力;把提升渠道功能作为发展重点,拓展专业渠道互动、数据管理、电子商务、网上书店等业务,依托专业渠道积极开发图书产品的延伸服务;从科技出版整体发展统一规划,以品牌宣传带动产品销售,以产品销售促进品牌提升。

第二篇:面向科技开辟未来

面向科技开辟未来

——参观马鞍山城乡规划馆观后感

美丽的诗城马鞍山,是个环境优秀,风景优美又充满魅力的城市。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家乡的发展规划,学校组织我们参观了城乡规划馆。

带着愉快的心情踏着轻快的步伐在不知不觉中我和同学们来到了城乡规划馆。一进规划馆一楼展示厅我的眼睛便被一幅幅图画、一个个模型、一段段视频勾住了,这里展示的是几十年前的马鞍山,她是如此的弱小。解说员带领着我们边走边介绍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在我们马鞍山不但是钢铁之城,还是重装备制造之城、物流枢纽之城、旅游之城。接着我来到展示现在马鞍山城市卫星全景图的上面,站在这幅大图上我仿佛像一只飞翔的雄鹰鸟瞰整个城市,她是那么美丽而又壮观。

到第二层上自动扶梯时我发现扶梯的运行速度很慢,但是当我们一上到扶梯上的时候就听到扶梯发动机猛然启动的声音,扶梯的速度一下子快了许多。原来这是一部智能扶梯,在没有人时它的运行速度慢,有人上扶梯时它就恢复原来速度,目的是为了节能。来到二楼,第一眼我就看到了一幅展示现代城市景色的大图片,继续向前我再回头看时就变成了一幅很久以前城市景色的大图片。原来规划馆巧妙地应用折叠的原理向人们展示了新旧两个不同的马鞍山街景。我们跟着解说员来到一幅大屏幕前,屏幕上的视频开始播放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设计蓝图,这些集中展示了城市今后的发展规划。我惊奇的发现每当讲解员讲到一个地方时那地方就会亮。再继续向前我看到七根不锈钢的小柱子,无意中我碰了一下其中的一根,这几根柱子瞬间变成了会发出五颜六色光芒的光柱,我的头顶上方也传来一阵解说声,紧接着我面前便出现了播放马鞍山美景的视频。规划馆里的一切让我感到太神奇了!

在马鞍山全景模型前围满了参观的同学,这里展示的是二十年后的马鞍山。只见长江上已经架起了数座跨江大桥,当涂县已经和市区连成一片,高楼大厦、游乐中心、休闲公园点缀在湖光山色中。大家热烈的讨论着并且相互寻找自己家的位置,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兴奋而幸福的光芒。这就是我家乡未来的样子,她更加光彩夺目、魅力四射的面貌将在我和同学们的努力奋进中变成现实。

雨山九村小学404班章曜程指导老师王一鸣

第三篇: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

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

中国工程院“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组

前 言

培养和造就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意义重大。

中国工程院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于2007年启动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经过两年研究,在12个课

题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经反复讨论和多次修改,形成了项目综合研究报告。

综合研究报告阐述了当前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紧迫性,并对人才培养的机遇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我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建议。

一、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紧迫性

1.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

虽然我国工程科技人才数量众多,但结构性失衡比较突出。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尤其是一些本科院校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盲目争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导致学校建设目标趋同,人才目标单一,高等教育层次和类型边缘模糊,教育资源的配置针对性差、有效性降低。

2.工程教育中工程性缺失和实践环节薄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工程训练是高等工程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近年来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被不同程度地削弱,使工程训练达不到最基本的要求,严重影响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在很多学校,实验课程的比重下降,学生在实验课上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减少,多年来一直提倡的自主性、设计性实验越来越难落实;生产实习的时间大幅度压缩,学生在实习中参观多而参与少;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脱离工程实际,更多地是纸上谈兵,课外科技活动由于受条件限制难于大面积开展。

3.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

我国现有大学科研导向引导教师过分重视论文、奖励和纵向科研。在对教师的业绩考核方面,唯学术化的倾向十分明显,许多学校为促使教师发表SCI论文和获取科技奖励,往往设置特殊的鼓励政策,而许多工程性强的课题由于周期较长,很难出短平快的理论文章,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远离工程,远离实践,去追求理论研究。

4.对学生的创新教育与创业训练重视和投入不足

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环节上,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长期未受到应有重视。首先,是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对研究性趋之若鹜,而对应用性却避之唯恐不及;其次,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培养和考核都有明确且具体的表述,而对能力提高的表述则模糊而抽象,科学有效的考核措施更是缺乏,而且在实施中不易掌握,特别是对工程的“设计能力”要求不具体、不明确。

5.产学政合作不到位,企业不重视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两方面密切合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工程人才。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工程教育缺少产业界的参与,缺少来自用户的导引。

总体而言,工程性与创新性的缺位,使得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难以满足国家发展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工程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具有创造力的工程师的稀缺,是制约我国实现工程科技创新以及今后全面领先于世界工程科技的最关键因素。2007/2008《全球竞争力报告》(世界经济论坛)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可获得性”排名中,中国位于125个国家的第77位,这一结论虽然由于统计标准和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而尚可争议,但仍然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二、中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机遇与可行性

研究认为,未来十年将是我国加快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1.中国科技创新的目标已经确立

国务院制定并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为我国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已经进入实施阶段。

2.中国实施创新战略已呈现出良好开端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R&D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5%,赶上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1995年以来,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逐年增加,其中高技术产业拥有的发明专利占了很大比例(。

3.中国正处于工业化高潮时

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三,位于美国和日本之后;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大量工业产品的产量占世界份额的50%以上,世界上约30%的日用工业品为中国制造;我国的房屋施工面积为45.76亿平方米,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铁路营业里程为7.7万公里,居世界第三;公路里程达到364万公里;主要海港货物吞吐量34.22亿吨,居世界第一。在未来15-20年间,我国的工业化不会出现明显减缓的趋势,这就为工程科技人才成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4.工程师短缺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

目前,发达国家工程专业招生吸引力下降,全球近40%的雇主难以在市场上找到合适人才填补空缺,最缺的前三名人才是业务代表、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发展对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师的素质正处于换代升级之际。

我国工程教育应当及时抓住上述机遇,深化改革,加速发展,为推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三、未来十年中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需求的态势

研究表明,我国未来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具有如下特征:

1.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需求的多样化

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除了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导向型)和应用型(专业

技术型)两种类型的工程科技人才仍然需要之外,更加迫切需要的是具有多样化特点的工程科技人才队伍、多种类型的人才。新的工程技术的发展和人才类型的划分对研究分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理论+技术实践+多专业知识交叉”型,是进行技术交叉、科技集成创新的人才;

(2)“理论+技术实践+创新设计”型,是产品创意设计、开发新产品的人才;

(3)“理论+技术实践+创业与市场能力”型,是工程管理与经营人才。

2.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需求的普遍性和多层次性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具有普遍性的特点,是指每一个工程科技人员都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都应在工业生产的各个技术环节精益求精,认真负责,同时积极思考提高质量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情况下就如何节能、降耗、缩短工期、降低成本等方面进行创新。所以,创新并不只是处于宝塔尖的高层次人才或领军人物的责任,也包括在工程科技领域的各个层次和类型中从事创新活动的工程科技人员,他们既可以做出重大创新,也可以针对具体环节进行革新与改进。

在工程科技活动的不同环节,对创新素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从事设计和系统总体研究的科技人员的创新素质要求可能会不同于一般性从事生产性活动的技术人员,反之亦然。当前的重要任务是营造有利于各类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鼓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工程科技创新活动。

3.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随GDP的增长而增长

根据国际经验和相关研究,从事R&D的人员总量与GDP增长呈正相关关系。这一方面说明,研究开发人员作为生产力要素支撑着GDP的增长;同时也说明,研发人员的规模是决定GDP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科技部“人才战略”课题组分析显示,自80年代以来,美国的R&D人员总量与GDP的增长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图2)。

在我国,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软件产业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国2000年开始重视软件人才培养,2001年开始首批软件学院招生,随着4年后大批软件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在2005年软件业明显提速。

当前,我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规模应当实现两个适应:一是适应人均GDP翻两番目标对工程科技人才资源总量的需求;二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在规模上随之发展。按照经济增长规律,2020年要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P3500美元的目标,国民经济必须保持7%的增长速度,教育规模增长速度亦应与GDP增长相适应,以大约7%的速度同步增长。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数将达到14.7亿,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学龄人口将达到8680万左右。可以预见,为了与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工程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应该稳中有升。

4.要求人才培养与世界科技发展和本国产业发展双结合中国工程教育的科类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布局结构要适应本国自主创新的需要、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国际格局变化的需要。高水平大学尤其要双接轨、双结合。

预计未来十年,由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主导的产业结构发展与变化的趋势将一直持续,传统的农业经济将进一步向现代化、工程化、商品化方向发展,现代服务业正在迅速崛起;产业结构长期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也将发生根本变化。因此,工程教育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将进一步以现代农业、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能源工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关键问题。

四、当代工程科技创新人才的特征分析

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工程的实践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四个方面。

1.知识结构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要具备扎实的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知识和专业经验知识。工程师不等于应用科学家,他所从事的工程创新既基于自然科学,又基于社会科学,更要基于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与传统的观念不同,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也是积累丰富的科学和技术知识的过程,只有及时掌握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才能始终站在工程创新的最前沿。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还应该是一个不断适应、不断创新的动态平衡系统,它能适时地将不同的知识经过系统化、网络化后重新组合,形成全方位、综合、立体、动态的知识结构。

2.能力结构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首先是以创新主体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创造技能的内在整合为基础,突出创新主体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和学科交叉性,体现为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要具有多元复合的工程设计能力、工程集成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其他相关的能力和要求。

工程设计能力: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在推进工程创新的过程中,设计从研究与开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项独立的重要的技能。工程设计,特别是主导设计,是制订工程标准的关键。拥有高水平的设计和开发(D&D)人才,特别是培养和重用创造性设计人才,是产业与工程创新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集成创新能力:集成创新是创新的重要手段。在技术源日益丰富的时代,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分析和整合能力,具有使用多种高效的信息数据处理工具和信息沟通设备的能力,能够快速地捕捉瞬息万变的信息,同时要更加重视多种技术的识别、选择、集成与融合,开展更多的工程集成工作,才能使自己在创新中立于不败之地。

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实践是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实现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实践,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和提高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需要的推动下,基础科学与实际应用之间原来的单向连接逐渐转换为双向连接,社会实际技术的需要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科学研究,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在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边界间找到了交叠与重合。因此,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开展创新活动的目的,已逐步从单纯满足深化对自然现象和规律认识的兴趣,转向更加注重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和国力竞争的需要。

知识学习能力: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基本能力。在工程科技活动中,学习和补充所需知识与技能,进行知识储备,是工程科技创新和各项工作的基础。只有达到了相当的知识水平才能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把握技术创新的方向,实现高水平的技术突破。在现代工程科技领域,知识更新快,这就要求工程技术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分析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是技术创新的灵魂,创造性思维表现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两个层面,在聚合思维中,分析和综合是两种相辅相成的基本方法,只有通过分析和综合、演绎和归纳,才能抓住创造性升华所出现的思想闪光和顿悟,才能形成具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产品。所以,分析综合能力应当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基本能力。

开拓创新能力:就是改进工作、提高效率和解决复杂疑难问题的能力。许多现代工程科技涉及高技术、高风险的尖端技术,可以引领相关学科和工业技术的发展,它不仅需要工程科技人员对事业的兴趣和热爱,更需要开拓和创新能力,能够承受挫折和失败,勇于挑战权威、突破陈规,敢于超越。

创新能力的综合要求:要使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能创造出符合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的具有独特性和革新性的产品,就必须使创新能力的多种构成要素形成一个整合体(图4),发挥主体创新综合效应。

五、重要建议

我国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根据当前形势,抓住机遇,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工程科技领域的高层次领军人才,这将大大加强我国创新型领军人才队伍,对创新型国家建设将发挥重大作用;另一方面要立足国内,着眼未来,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我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为此,本项目研究提出以下五项建议。

(一)提高工程科技和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

鉴于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产业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建议优先发展并大力加强工程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源源不断地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具有蓬勃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为此建议:切实提高工程科技和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实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战略”,把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战略。

首先,理顺“工程师”职称序列,严肃“工程师”的职业称谓。避免“工程师”称号的滥用,树立其权威性,提高其社会地位,解决其待遇偏低的问题。实施“工程师注册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高中国工程师的职业化和国际化水平。

第二,充分认识工程科技和工程人才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设立“工程师节”。宣传工程科技的作用,弘扬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贡献,营造崇尚工程科技、崇尚创新文化、尊重工程师、尊重工程文化,有利于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

第三,将工程教育理念融入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重要时期,应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在法规、制度、培养体系等方面厉行改革,加大对中小学生进行科学、工程、设计理念与文化的熏陶,加强对中小学生创新理念、创新方法与创新文化的教育。理顺“科学”与“工程”之间的混淆关系,在加强“科学教育”的同时,重视对学生“工程观念和意识”的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工程科技和求实创新的工程精神。

(二)加快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1.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要重点突出工程实践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着力解决“工程性”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工科院校要逐步淡化“理论课程论”的影响,以“强化战略思维以及提升创造力与设计能力”为核心,加强创造意识、创新设计能力和创业方法的培养环节;要特别关注对工业设计训练的建设力度,大力加强工业设计研究院的建设,鼓励更多的师生参与“以设计为核心”的工程训练。

2.选择一批条件好、特色鲜明的工科大学,给予专项支持,开展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示范性教育改革,并以项目的形式进行试点,以期取得成功后进行推广。

3.工科教师队伍目前普遍存在“重理论、重科研、轻工程实践”的现象,青年教师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这不利于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建议引进有企业工程背景的“专业人员”,更多地聘请有丰富工程实际经验的工程师来校教学;选送青年教师去大型企业进行实习锻炼或培训,培养和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充分发挥工程研究院所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作用。发挥工程研究院所在研究生及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作用,对相应的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办学模式等进行必要的改革与调整,促进工程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强化工程技术人员评价与继续教育体系

1.强化工程科技人员评价体系的改革。建议改革并逐步完善工程科技人才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拓宽工程师职业发展通道,建立正确的评价考核体系和绩效回报机制,针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实际,逐步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创新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职业知识水平、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建立符合创新型工程科技人员职业和专业发展特点的职务级别体系和相应的分配体系。

2.强化工程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体系。建议国家重点支持部分有条件的工科大学建立“工程创新训练基地”,为企业优秀的工程师提供3—6个月的创新培训;重点充实前沿科技、创新案例、交叉集成和经管、人文知识等。同时,建立有效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以保障继续工程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建议由中国工程院、教育部、行业协会/学会牵头建立全国性“继续工程教育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企业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指导、评审与认证制度,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全面评估,保障企业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果。

进一步完善继续工程教育的法律法规,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持续开展职工继续工程教育。进一步引导行业协会(或各级行业主管部门)、高校与企业协同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继续工程教育。

(四)切实推进产学研多元化合作

制定和实施《国家产学研合作法》,明确规定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义务和责任,保障产学合作持续健康发展。鼓励产业界、学校和研究院之间建立协作联合体,优势互补,分工合作,推进各方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风险创业上的全方位合作。鼓励企业在大学建立实验室、研究所或设计院,作为学生工程创新实习和工程师再培训基地。鼓励在企业建立开放式工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优良的生产实践场所。鼓励政产学合作,建立面向行业的工程科技创新中心,加快行业技术与产品的升级换代,鼓励专家多方共享。

(五)设立“国家工程科技基金”

建议比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机制,设立“国家工程科技基金”,对工程科技领域的研发活动和技术创新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国家工程科技基金”面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工程科技需求,支持技术研发、交叉研究、前沿研究、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

第四篇:关于科技创新的思考和浦东的实践

关于科技创新和浦东的实践

(素材稿)

一、现状

近几年,浦东坚持以制度创新促进自主创新、以资本动力激发创新活力、以企业成长带动产业发展、以人才高地构筑创新高地、以环境优势增强竞争优势,探索形成了以科技投融资体系为核心、具有浦东特点的自主创新道路。

(一)以制度创新促进自主创新,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科技创新战略地位日益突出。2006年4月,召开自主创新大会,颁布了《浦东新区关于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的决定》,提出‚‘三个聚焦、四个坚持’、建设创新浦东‛的发展理念。2006年10月,率先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在全国率先提出全面建设以资本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2008年9月,出台《浦东新区促进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推出了加大支持科技创新的6项政策。2009年10月,研究制定《浦东新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2009-2012)》。2010年12月,出台《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若干问题的决议》。在浦东综合改革试点重点任务中,涉及科技创新的有50多项,推进科技创新已经逐步成为浦东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

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实现重要突破。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已成为浦东新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保障,科技部、银监会、全国工商联

等支持浦东新区科技金融创新;发改委、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等支持浦东新区开展集成电路产业保税监管等创新试点,知识产权局、质检总局等先后支持浦东新区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和示范园区建设。市区联动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机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重要事权下放浦东新区,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等重大制度创新在浦东先行先试,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合力推进科技创新的工作机制在浦东新区已经形成,科技立法、科技奖励、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国资支持创业投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科技管理事权委托等重大事项,在浦东新区各部门共同推动下,取得显著成效。

(二)以资本动力激发创新活力,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创业风险投资高地基本形成。通过引导基金与国内外知名创业投资机构合作,已设立面向高科技企业的19支投资基金,集聚创投资本超过300亿元。目前这些基金已向浦东科技企业投资超过60亿元,首笔投资,即对凯赛生物的200万美元,引导了7600万美元社会资本投入企业。《浦东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试点方案》已经作为《<上海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12个配套政策实施细则之一,在全市推广。浦东的探索与实践在全国范围内也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2010年,浦东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被纳入科技部重点合作单位。

科技企业债权融资渠道逐渐顺畅。2006年,浦东新区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为创新型的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2008年,开展科技企业信用互助融资服务,设立科技金融服务公司,探索信用融资和投贷联动。2009年,浦东新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平台,应对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冲击。2010年,启动银政合作,通过风险分担和贷款奖励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此外,浦东新区通过与政策性银行、保险机构、担保机构合作,以及安排贷款贴息等方式,拓展科技企业的债权融资渠道。“十一五”期间,共帮助科技企业获得商业贷款超过100亿元。2010年,浦东新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同意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

科技企业资本市场融资取得新进展。2008年,浦东新区颁布《科技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资助实施细则》,鼓励科技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与上海市证监局、证券公司、专业中介机构的合作,形成企业上市的协调推进机制。2010年,推动张江高科技园区进入国家“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园区,试点在张江高科技园区设立柜台交易市场,鼓励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十一五”期间,浦东新区共有20多家科技企业在国内外上市,目前还有十几家科技企业在证监会上市备案,50余家企业进入上市通道。

(三)以企业成长带动产业发展,形成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格局

企业研发创新水平大幅提升。在政策引导和功能服务的双重推动下,大量研发创新资源向浦东集聚,科技企业研发创新水平大幅度提升。目前,经认定的各类研发机构数达到340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22家。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16个重

大科技专项中,浦东新区企业和研发机构承担了其中的191个子项目。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从2005年的3141、1204、329件增加到2009年的14600、5400、1600件,其中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市的比重分别由2005年的9.6%、16.17%增加到2009年的23.4%和26.7%。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产业领域,涌现出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十一五”期间,浦东新区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8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25项;获得上海市科学进步奖205项,其中一等奖34项。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创新型企业的快速成长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09年底,浦东新区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654家,占上海市的26.2%,中芯国际、展讯通信、中微半导体、中信国健、微创医疗、盛大网络、药明康德等一批骨干科技企业取得了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重大突破。2009年,浦东新区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达到2800亿元,其中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215亿元,比2005年增长178%,占上海市43.1%;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1668亿元,比2005年增长44%,软件产业实现收入560亿元,比2005年增长154%,占上海市46%;网络游戏产业规模占全国30%。

(四)以人才高地构筑创新高地,形成适应科技创新的人才体系 科技人才政策力度不断加大。2008年,浦东新区出台了《浦东新区支持鼓励人才若干意见》和《浦东新区支持创新人才实施办法》,通过实施“安居工程”、建立人才“绿色通道”等方式,优化人才创业发

展环境,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鼓励各类人才在浦东新区发挥作用。积极开展国资投资公司创业投资试点,探索国资背景投资公司运行机制改革,并于9月通过浦东科投和张江科投对首批6家中小型创业企业投资3.4亿元。召开浦东新区人才大会,对接国家“千人计划”,启动浦东新区“百人计划”。“十一五”期间,浦东新区还通过实施企业家创新领导力培训计划、张江“小千人计划”、留学生创业资助、支持博士后工作等方式,吸引和集聚创新人才到浦东新区创业。

创新人才高地建设成效显著。人才优势已经成为浦东新区的核心优势。目前,浦东新区人才总量已达78万,人才结构日趋合理,两院院士13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3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等各类专家250人,人才的国际化相当突出,国际化人才资源总量12万,其中在浦东生活和工作的外籍人才3.5万,留学回国人员1.3万。高端人才的集聚,有力地支撑了生物医药、新能源、集成电路、软件等重点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以环境优势增强竞争优势,形成创新创业全社会支撑体系 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浦东新区财力科学技术支出逐年增加,从2005年的18.0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1.76亿元,占本级财政支出比重达到4.6%。2007年,浦东新区探索建立科技、财政、税务部门的联评制度,加大企业技术开发费用150%税收抵扣政策的实施力度,目前已累计加计抵扣税基61亿元,减免科技企业税收超

过12亿元,有力地激发了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十一五”期间,浦东新区全社会R&D投入由2006年的62.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0亿元,全社会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6年的2.66%增加到2009年的3%。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初显成效。“十一五”期间,浦东新区通过新建、共建与共享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体系。2008年,上海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体系与浦东平台体系实现对接,实现平台资源的互联和共享。截止2009年,浦东新区拥有各类平台33项,其中,国家级平台12项、上海市级平台9项和浦东新区级12项,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上海软件研发中心、上海光源、上海超算中心等一批重大平台,在浦东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思考

最近,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浦东新区要建设成为上海市‘“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区和国家改革示范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浦东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承担新的历史使命,为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需要做出特殊贡献。但近年来,面对国际、国内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浦东的步子显得有些乏力。‚北中关村、南张江‛的说法已鲜见于耳;天津滨海新区GDP反超浦东;深圳批准建设拥有部分副省级管理权限的前海经济特区和南方科技大学;上海开发区评价报告显示张江高科技园区各项指标都不能在上海排进第一,此等种种,让我们反思,浦东的路在何方,这是政府,也是企业关心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引领浦东经济发展转型

浦东如何实现新一轮的率先转变和发展,我们认为,关键就是要依靠科技创新,以发挥资源和要素禀赋优势为条件,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提高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素质为核心,实现‚导入推动‛向‚内生推动‛经济发展的转变,可以成为浦东转型发展的基本模式。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资源和要素禀赋,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城市功能全面拓展、要素市场集聚发展、综合服务功能日益增强,这些条件是我们提出发展目标,选择转型路径的基本依据;制度创新,这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管理方式、与国际接轨的规则制度、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等等,需要进行一场全面深刻的变革;经营者和管理者素质,即具备企业家精神的经营管理者是现代经济的灵魂,我们既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让优秀的企业家脱颖而出,更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以锤炼;‚内生推动‛,更多体现在创新和效益推动企业和产业发展方面,表现为企业成长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和创造附加值显著提高。

(二)提升浦东自主创新的效率问题

创新效率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意义重大。若创新效率不高,即使增加研发投入,也难以提高创新成效,还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相反,若大幅度提高创新效率,少量投入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提高创新效率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重点考虑的因素。

浦东自主创新的效率如何?总体而言,并不尽如人意:研发成果

向产业转化能力不强,这点在张江表现得尤为突出,政府多年持续的高强度创新投入,但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仍然寥寥无几;企业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市场的定位基本上都在中低端环节,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上大多以加工制造为主,即使是比较有名的企业也不例外;企业的仍然是以增加投资、扩大规模的外延式扩张为主,技术创新能力不强,2009年全市企业R&D投入只占全社会的37%,而且其中的2/3还在外资企业。

提升自主创新的效率,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道路,浦东应该在全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首先,浦东应该瞄准高端市场需求,聚焦高端产业领域,选择价值链微笑曲线上的高附加值环节,利用富有弹性的差别化、个性化政策加以引导和支持;其次,做大做强企业,实现研发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这点对张江具有特殊意义,张江目前的政策设计和资源配臵方式有需要反思的地方,着眼于促进企业成长,还是瞄准机构、项目引进,政策效应具有很大的不同;再者,技术创新主要是由企业完成,还是主要由政府组织完成,这是影响创新效率的深层次结构问题,政府及由政府财政支持的公共机构存在创新预算软约束问题和创新过程中经常表现出忽略市场的倾向,难免导致创新低效率现象的发生,支持和引导企业成为研发创新的主体成为当务之急;此外,进一步加强研发投入的强度仍有必要,据说深圳在准备发布的建设创新型城市决定中提出,全社会R&D投入要占到GDP的6%,我们目前刚到3%,政府在引导和鼓励社会研发投入的同时,自身也应不断加大投入,不能对科技创新风险过于敏感,从而裹足不前。

(三)加强软实力抵消商务成本劣势的问题

商务成本过高,已经成为我们各开发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最棘手问题,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商务成本不断攀升的趋势很难扭转,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加强软实力建设,来抵消商务成本的劣势。最近,正泰集团项目落户南汇工业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本来正泰集团可以有若干个选择,正是看中了浦东能够提供货运、融资等功能便利,促使其做出最后的决定。

针对商务成本过高,我们的政策设计思路要从着眼企业引进,转到企业引进和扶持企业成长并重上来,而对企业成长的扶持,完备高效的投融资体系是扶持工作的核心。近年来,浦东做了大量工作,设立了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组建了小额贷款公司、担保中心和若干个投资公司,组建和参与了生物医药和新能源产业基金,加强政银合作。最近,又在通过创新国资创投公司盈利模式试点,引导国资投资机构对创新性中小企业大胆投入、大胆扶持。浦东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备投融资服务体系,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以上这些工作一件件落到实处,发挥效能。

商务成本过高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则是人才引进。高企的房价不仅让上班白领、创业者们望而生畏,就连跨国公司的技术骨干、管理人员等精英阶层们也难以从容应对。特别随着现代化交通体系日趋发达,优秀人才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近年来,新区相继启动了‚金梧桐树工程‛、‚张江人才公寓‛、‚碧云国际社区人才公寓‛项目等,推进人才公寓建设。但是,人才公寓建设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诸多小白

领依然是一房难求;人才公寓供给结构不成体系,难以适应不同层面人才的差别化需求;人才公寓管理和服务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抱怨、批评的声音时有耳闻。

浦东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航运中心的核心区,由此带来的资金融通、贸易结算、物流航运、信息交互和生产服务等方面的便利,是其它地区难以效仿和复制的竞争优势。其中,有两个重要环节我们要格外重视,加以把握: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税制突破问题。由于服务业适用的营业税对全部营业收入征税,而制造业适用的是增值税,因此,许多制造企业不愿将服务业独立出去。推动以营业税为核心的服务业税制突破,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繁荣的同时,推动制造业发展。二是新型服务业态的形成与发展问题。最近,张江的快钱公司、1号店等新型业态的出现,就是依托金融和航运中心而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随之出现的支付业务许可证问题、信息和支付网络安全问题、网上商户和用户诚信问题、扶持政策的适用性问题等等开始浮出水面,都是需要我们在研究中加以解决。

三、措施

‚十二五‛期间,浦东要以‚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深化科技领域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为新区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深化科技领域的综合配套改革,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瓶颈

加快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推进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推动张江柜台交易市场(OTC)开展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建立具备较强融资功能和资源配臵功能的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推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在张江设立新药研发认证工作站,缩短审批时限,加快新药产业化;将CRO、CMO、IC设计等研发类产业纳入到“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认定范畴,享受相关政策支持;推动留学生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以及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新型组织参与或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及有关科技计划项目。

推进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按照科技部会同一行三会发布的《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制定浦东新区“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方案,创建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区,进一步创新财力科技投入方式,推动浦发银行与美国硅谷银行在浦东合作设立专注服务科技企业的合资银行,开展科技保险服务工作,加强和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

落实高新技术产业化决议。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组织和领导,发挥“7+1”生产力布局的科技主力军作用。贯彻落实新区关于事权下放的战略部署,按照“开发区的事开发区办”的原则,切实做好科技事权委托管理工作,充实开发区服务科技创新的政策抓手。

(二)深入实施“聚焦张江”战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载体建设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协调落实以南汇工业园区为核心的浦东新能源产业化基地的规划和土地指标等问题;明确康桥南区1.28平方公里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的开发与运行主体,加快启动基地规划和建设;启动国际医学园区医疗器械与医疗服务产业化基地、康桥工业园物联网产业基地、金桥ICT产业基地等三个产业基地建设;推动祝桥空港园区申报航空配套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加快建设张江高技术服务业基地。争取国家和上海市相关部门支持,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建立国家高技术服务业基地,积极争取国家和上海市高技术服务业的扶持政策在浦东先试先行;开展对浦东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研究,根据产业特色和发展需求,研究制定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高技术服务业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创新,大力推广IBM结算中心模式、快钱公司和1号店等商业创新模式在新区推广应用。

推动重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二期、软件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二期、转化医学研究公共服务平台等平台项目的建设和运行;研究规划(中信国健)抗体药物国家工程研究平台、cGMP生物制品中试科研平台、新能源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微电子公共服务平台、文化创意公共服务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化科技公共平台运行机制,引导平台提升服务效能,更好地发挥公共平台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支撑作用。

(三)加大政策落实与创新力度,重塑浦东科技政策的整体竞争优势

强化现有科技政策落实。继续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先进性服务企业认定以及企业研发机构认定等各类科技认定工作;落实新区财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对新认定的独立核算研发机构给予‚三免三减半‛扶持政策;探索建立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与研发机构补贴等政策之间的联动机制,努力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和政策绩效,力争2011年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总额不低于60亿元,引导全社会R&D投入超过150亿元。

研究制定支持创新的专项政策。根据新区‚十二五‛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在全面梳理各项科技政策的基础上,按照鼓励高端人才和项目落户浦东、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发展、鼓励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提高发展效益、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的目标导向,调整优化浦东科技发展基金各专项资金政策;会同财政局等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专项政策。

突破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瓶颈。制定高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目录,指导、规范和扶持产业发展;推动高技术服务业营业税转增值税的税制改革试点,通过税制杠杆的激励作用,促进有条件的高技术制造龙头企业向高技术服务企业转型;深化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全程保税监管模式试点,降低IC设计企业的税负成本;大力推动生物医药CMO发展,让医药研发企业能够分享研发新药的商业价值;针对第三方支

付等新兴服务业态的政策盲区,研究制定扶持新兴业态发展的专项政策。

(四)聚焦产业发展高端环节,着力引进和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和项目

大力开展战略性招商。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目标,积极推进战略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瞄准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和高附加值环节,引进龙头项目、核心项目和配套项目,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加强与兵装集团、大唐集团、扬子江集团、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等央企、大型企业集团以及跨国公司的合作,积极争取其区域总部、行业发展总部、研发总部等落户浦东。2011年力争引进15个以上的重点项目。

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启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在太阳能光伏、抗体药物、RFID、医疗器械、大飞机等重点领域,组织5个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探索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进一步增强科技重大专项承担载体的能力建设;通过加大配套支持力度,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联盟等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上海市重大产业化项目。2011年力争推动新区企事业机构承担50项以上国家和上海市重大专项,获取国家和上海资金支持20亿元以上。

积极实施高端引领和终端带动战略。聚焦扶持优势企业的高端产业化项目,加快推进刻蚀机、光刻机、清洗机、薄膜光伏装备、机场驱雾系统、服务机器人等高端项目的研发和产业化,争取突破并形成产能,打破国际垄断;加快培育电子阅读器、微型激光投影仪、笔

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产品领域的一批技术和标准领先、市场广阔的创新集群、龙头企业、品牌产品,努力做到技术上有话语权、市场上有定价权;推动壹号店等商业模式创新,促进应用集成,实现高端和高效的有机结合。

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发挥政府示范引导作用,实施应用示范工程,通过技术和产品应用推广,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组织实施新能源示范工程,结合六灶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临港低碳经济示范城区等建设,推动太阳能、风光互补型路灯、建筑与新能源一体化、新能源供热、新能源汽车等应用项目实施;开展世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对在世博会期间成功应用的微能耗、零排放多功能小区、物流园区物联网、世博新动力公交车和世博票务系统等新技术进行示范和推广;推动政府采购新技术、新产品,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公共安全设施建设以及其它方面的重点建设项目和工程,会同相关政府部门,支持政府采购、首购创新产品,帮助企业启动市场,鼓励科技成果应用转化。

(五)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区。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通过风险补偿、贷款奖励等机制创新和政策扶持,引导商业银行逐步成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主导力量;建立政策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补贴机制,增加其抗风险能力;完善知识产权质押登记、评估、转让等支撑体系建设,争取国家层面支持,在浦东设立知

识产权质押登记办理点,搭建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特别通道。

深化国资背景投资公司机制改革。创新科技投资项目选择机制,简化国有资本开展创业投资的进入流程;创新对浦东科投、张江科投两个投资平台的评估考核机制,以功能性指标为主,在税收大循环的背景下,重点考察所投资企业发展状况及对新区财力和产业发展的贡献;创新项目退出方式,按照‚成本+利息‛的方式将投资股权转让给企业创业团队;创新项目的合作投资方式,加大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力度,尽量邀请其共同投资,对于投资的项目,在投资失败时,国有资本可先于市场机构承担损失。2011年,国有资本支持创新创业项目的投入不少于10亿元,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不少于20亿元。

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投资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发起设立规模为8亿元的新能源产业基金、2.5亿元的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和10亿元的大唐产业并购基金;推动已集聚在浦东的创投资本向浦东100家以上的科技企业投资不少于50亿元;扩大投贷联动实践,为不少于200家企业提供新增贷款20亿元以上,引导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不少于30亿元;继续深化择优扶强工作,培育细分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落实股份制改造补贴和上市奖励等政策措施,推动5家左右科技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

(六)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打造创新创业国际化人才高地

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到浦东发展。针对国际高端人才在归属感、精神满足等方面的特定需求,探索永久居留权、子女教育和医疗国民

待遇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安排;积极对接国家‚千人计划‛和上海市‚千人计划‛,大力推进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建设,积极参与实施浦东新区‚百人计划‛,引进高端创业团队,通过投资、孵化等方式支持其在浦东创业。2011年争取引进50个以上高端创业团队,培养100个以上的创业企业。

深入推进企业家创新领导力计划。深化与复旦、交大等著名高校合作,在总结第一批培训班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创新培训模式,强化品牌建设,在浦东集聚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创新智慧、拥有卓越领导能力的企业家群体,发挥企业家和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核心作用。2011年企业家创新领导力计划争取100名左右企业家参与培训。

组织实施新区科技奖励计划。召开浦东新区首届科技奖励大会,对100名左右浦东自主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和科技成果进行奖励,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吸引优秀人才到浦东发展,激励创新创业人才在新区建功立业。

(七)优化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加大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力度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继续做好中微半导体、中芯国际、凯赛生物等典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服务的基础上,开展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与市公安局经侦总队合作,开展技术鉴定和侵权界定等工作;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建设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商业机密)司法鉴定平台;选择若干对专利分析需求突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开展专利分析预警工作,引导企业围绕产品研发和生产进行

专利申请和布局。

推进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动100家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形成30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推进企业专利技术标准化工作,支持企业参与国内外标准的制定;建立行业性专利联盟、技术标准联盟;推进企业实施商标战略,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扩张。

第五篇: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

科技创新团队是获取和整合资源的有效组织形式,是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的重要载体,是优秀人才的创业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集团作战是“大科技”时代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障。本文旨在通过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有关问题的初步探讨,希望对我院科技创新团队的形成、建设与发展有所借鉴。

一、科技创新团队的概念和特点

(一)科技创新团队的概念

团队的定义最早来自企业,是指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

关于科技创新团队,目前没有权威的解释,通常解释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实践经验互补,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所组成的研究群体。

我院提出建设的科技创新团队是以学科领军人物为核心,以科研骨干为主体,专业人才和科研辅助人员相配套,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稳定从事农业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的紧密型创新研究群体。

(二)科技创新团队的类型和规模

总体上说,科技创新团队的类型和规模不拘一格,可以根据学科发展或科研项目需要实事求是地组织而成。

1、项目任务式团队

这种类型的团队是因具体的科研项目任务而组合在一起的,它因项目的开始而产生,随项目的结束而解散,具有临时性。

2、学科发展式团队

这种类型的团队是围绕某一学科领域,集合不同研究方向人员,长期、稳定、持续开展研究工作的团队。

我院重点建设的就应该是这种类型的团队,目的是通过团队的集成优势,争取重大科技项目,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产生重大科技成果,同时带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从形成方式看,学科发展式团队又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自然形成式团队——是在某一学科领域经过长期合作,自然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术群体。

(2)行政组合式团队——是通过行政干预的手段,围绕某一学科领域,经过有机整合或科学组织而形成的研究群体。

(3)整体引进式团队——是从单位外整建制引进,具有明确研究方向和良好研究基础的团队。

(三)科技创新团队的特征与基本条件

一个科技创新团队首先要有一个合适的学术带头人,这对于团队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团队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必须拥有一个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目标,这对为团队成员提供前进的动力,及时对团队及其成员实施有效的评价都具有积极意义;拥有规范的创新机制和良好的创新文化对于团队的创新行为和创新成败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另外,良好的基础平台条件、团队成员的整体素质、科学的激励和评价考核体系等因素也将对团队的建设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1、有引领学科发展的领军人才

一个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必然要有一个领军人物,这个领军人物必须具有较强的战略思维能力、学科透视与把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发挥较强的凝聚和领衔作用,并已经取得优秀业绩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

2、有明确稳定的研究目标

团队要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要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全院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开展基础、应用基础、应用和高新技术研究及多学科交叉的前瞻性研究。

3、有较为深厚的学术积累

有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础和发展潜力,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已经或能够获得重大科技成果和学术成就。

4、有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团队内部具有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甚至包括个性结构,能够保持持续的创新活力和发展能力。

5、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团队精神

团队内部具有和谐的氛围,能够进行知识交流和有效沟通,同时团队成员具有积极探索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创新性思维,具有以淡泊个人名利为主的协作精神,善于与人合作。

6、有良好的科研条件支撑

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平台,有完备的仪器设备条件,有以国家、部门重点实验室、改良中心、工程中心、检测中心、试验台站等为创新平台的支撑条件。

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一)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科技发展形势的需要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试验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科学研究趋于专门化、深层次,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数量、活动规模、范围空前扩大,人员分工更细。同时,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越来越高,来自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实践问题也常常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单学科孤立发展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科学的发展已经进入“大科学”的时代,为完成一项综合性的科研任务,面对专业化带来的个人知识和技能的有限性,科研人员必须转而应用集体智慧,采取团队的方式。许多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都是多学科专家形成团队联合攻关的结果。

(二)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

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应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环境为手段,打造一批在重点学科领域具有明确主攻方向,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竞争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使其发挥群体效能,争取重大科技项目,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产生重大科技成果。伴随着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与发展,造就科技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优秀学科带头人和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形成一支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实现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

(三)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学科建设是科研院所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科研院所学术水平的高低,与其拥有的学科门类、学术水平及其数量有着直接的联系。学科建设包括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其他条件建设等,其核心是人才队伍建设。一个具有明确的学科方向和研究目标,拥有学科领军人才和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具有创新活力的团队,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将起到强有力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四)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提高科研整体实力的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不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提高科研实力,增强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团队作为协作创新的一种组织形式,对于提高创新效率,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科研实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的学科调整和重组,以及围绕学科建设实施的“杰出人才工程”,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势头的科研团队,产生了一些创新性的成果。

但是,面对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任务,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时代要求,我国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引领学科发展的领衔式人物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好的领军人物可以带出高水平的创新型团队,可以创造世界领先的重大科技成就。在我院的人才队伍中,急需加大力度培养大批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的将帅级科学家;二是研究力量分散、各自为战、单打独斗、对团队建设认识不到位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课题组从事着比较类似的重复性研究工作,各立山头,相互间的交流不多,更谈不上团队合作;三是学术梯队结构不尽合理,有些后继乏人。多年来,注重引进了高学历层次的人才,科研辅助队伍急待充实和加强。有的实验室、课题组在老专家退出一线研究工作后,缺乏新的有能力的带头人,成员之间难于团结在一起,从而丧失了已有的学科优势,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和科研成果的形成;四是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稳定性跨学科团队少。我院目前较多的是单学科、单部门和项目型团队,团队稳定性差,短期行为较重,难以获得重大创新性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已经成为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重点难点工作。

下载关于面向“创新2020”科技出版走向的几点思考(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面向“创新2020”科技出版走向的几点思考(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华书店科技创新的理性思考

    新华书店科技创新的理性思考 作者:佚名协会专刊来源:新华书目报·协会专刊点击数:1384 更新时间:2007-12-1 热 ★★★ 【字 华书店的不断发展,其经营管理对科技创新的要求越来越......

    关于科技创新的思考与感悟

    关于科技创新的几点思考与感悟 为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统一安排,在*机关开展‚讲党课,比贡献‛主题实践活动。借这个机会想谈谈关于科技......

    科技创新

    天津财经大学论文科技创新——海洋经济发展的动力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广电0901 汪子玮 学号2009111684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绝大多数临海发达国家都把开发海洋定为......

    科技创新

    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读《科学启蒙》杂志有感 铅笔除了有华丽的外衣外,就只剩下一只黑乎乎的铅笔芯。许多家长都教育孩子不要总是去弄笔芯,说那有毒。铅笔芯是否有毒呢?我......

    科技创新

    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科技创新 成果转化工作总结 近年来,市科技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科技厅的指导和支持下,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

    科技创新

    当前世界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自然资源和资本成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要素。于是越来越多的国人取得了这样的共识: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与......

    科技创新

    三、申报条件 1、杰出青年人才计划项目 杰出青年人才计划主要支持在科技创新或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取得突出业绩或作出重大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鼓励其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创新

    我市“科技创新双十佳”评选活动启动 近日,市政府下发了“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第三届全市科学技术创新奖评选活动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十佳科技创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