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罗宾斯 读后感
罗宾斯今日管理学读书心得
时光如梭,时钟盘上那颗弹跳的指针不自觉的将我带进了研究生的学习阶段,在过去四年的大学生涯里我从事的是教育技术学的领域,学习教育学知识,和软件的利用,这门课程给我的直观感受就是它是一门欣赏的艺术,到了研究生我所学习的内容转向了管理学范畴,更细致的说是体育管理学,对管理学的知识我可以说是“头脑中几乎一片空白”,我的心中一直在回响着一句话,这扇大门的钥匙究竟在哪里?
罗宾斯的今日管理学是我在百度搜搜中寻找到的,很多热心的学习者推荐这本书为入门首选,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对管理学的知识有了一个新的基础了解。
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是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的世界顶极管理畅销书作者。他的书销量已经突破200万册,在美国的100多所大学和世界数百所大学及许多企业中被广泛采用,读者遍及全球。除本书以外,罗宾斯博士的《管人的真理》和《组织行为学》中文版在中国管理学界教师、MBA和企业管理者及公司白领中也是有口皆碑,且多年畅销不衰。
罗宾斯博士的实践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并非一般象牙塔中研究管理学的教授可以比拟。他曾就职于壳牌石油公司和雷诺金属公司,他先后在布拉斯加大学、协和大学、巴尔的摩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和圣迭戈大学任教,并在一些著名跨国公司中担任咨询顾问。
罗宾斯博士酷爱体育运动,自1993年以来,他曾4次获全美室
内同龄组50米短跑冠军,并创造了360米和200米两项世界纪录。他被选为1993年和1994年度同龄组田径先生。
这样一位经历丰富的作者写出的这样一部著作,我在拜读后有了新的体会和感受,这本书将管理的基本概念与组织行为融为一体并且引入了新的管理典范。它讲到的一些问题并不会给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会留下一个引子让你去思考体会。而更有趣的是它还将人的性格,行为,心理状态,等进行了分类来诠释一些问题,本身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最后被转换为一个特定的模式。
从内容上讲,这本书主要分为这几个部分: ——绪论
——决策、计划和控制系统 ——组织任务、人员和文化 ——领导与赋权 ——组织再造
在绪论内容里,有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关注,就是社会责任与道德这一部分内容,今日的社会对企业的期望改变了,今日的企业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的企业所负担的社会责任更重,社会甚至对于企业“适当的行为”的期望,还高过了目前企业的能力所及。结合中国内地所发生的一些现象,如:阜阳奶粉事件。2003年5月至2004年4月,安徽省阜阳市171名儿童因为食用劣质奶粉,出现不良综合症,其中13名儿童因并发症而死亡。事后,山东、湖北、湖南、浙江、广东、上海等地先后查出了 类似的 劣质奶粉。太子奶事件。2004
年北京太子奶集团旗下的三家企业因未能如期兑现捐赠承诺,被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告上法庭。太子奶方面坚持“未得到约定回报”,而妇女基金会方面坚持“兑现捐赠是回报的前提”。不仅发人深省,当然还有一些内容,如政治人物可以利用内部信息赚钱,滥用政治影响力,欺骗,膨胀费用,雇用自己的朋友或亲戚给自己谋利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可能成为今日新闻报道的头条。
在决策、计划和控制系统这一部分的内容里谈到了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这两部分的内容,其中个体差异提出了四种决策制定的模式:指导性,分析性,观念型,行为行。他们在模糊接受度和思考模式上都有不同的倾向,有不同的强弱差别。
1.指导性决策者对模糊接受度底,并且追求理性,他们有效率且有逻辑。但是,他们往往会为了追求效率而未充分利用信息,只评估少数的选择方案,这一类型决策者的特点是速度快,而且注重短期。2.分析型决策者相对于指导型决策者而言,他们的模糊接受度较高,因此会搜寻较多的信息,并且思考较多的选择方案。3.观念型决策者考虑的方案既多且范围广泛,他们较重视长远的规划,善于找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4.行为型决策者,善于和他人一起工作,他们关心同僚和部署的成就,会接受别人的意见,也很重视沟通方式,避免和别人发生冲突,期望被接受。
其中商学院的学生更倾向于分析性的决策,更趋于理性的思考也比较容易应付多变的环境,但是如果作为一个灵活的管理者应该根据
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模式。而文化差异这一部分提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这是个普遍而且有意思的现象,如:埃及人的决策偏向于小心谨慎,而美国人则喜欢速战速决,日本管理者的决策多事团体导向的,他们更重视一致性和合群,当然还有些国家更重视解决问题,有些则接受现状。分析决策的环境可以改善决策的制定,这里讲到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国家之间的一个显著差异,对于个人主义国家实施团体决策时应该特别留意,而对于集体主义国家,团体决策是比较受欢迎的。
谈了这些问题以外我还在战略管理构架这一部分内容里学到了相应的知识,很恰巧,在看完这一部分内容后,我在战略管理的课程上又有了新的理解,这本书里对战略构架内容进行了一个大概意思的诠释,而通过上的专业课知识对这一部分我有了更多地了解。其中波特指出了三种管理战略:成本导向,差异化和集中化战略。如果企业采取成本导向战略,那么企业不仅要成为企业中成本最低者,其生产的产品或服务也不能亚于其他竞争者,至少也要被消费者所接受。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公司才适合走成本导向战略的路子呢?实际上,具有标准化的也就是顾客没有什么特别要求的大众化产品的公司更适合走这样的路子,而作为管理者则组要注意各环节资本的节省,并鼓励员工节省资本。
当然这种模式容易被后来居上的技术所突破,顾客的偏好的改变也会影响到此类企业的发展。结合国内的案例:
格兰仕空调属于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格兰仕的规模经济首先表现在生产规模上。据分析,100万台是车间工厂微波炉生产的经济规模,格兰仕在1996年就达到了这个规模,其后,每年以两倍于上一年的速度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到2000年底,格兰仕微波炉生产规模达到 1200万台,是全球第2位企业的两倍多。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带来了生产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成为格兰仕成本领先战略的重要环节。格兰仕规模每上一个台阶,价格就大幅下调。当自己的规模达到125万台时,就把出厂价定在规模为8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价以下。此时,格兰仕还有利润,而规模低于80万台的企业,多生产一台就多亏一台。除非对手能形成显著的品质技术差异,在某一较细小的利基市场获得微薄赢利,但同样的技术来源又连年亏损的对手又怎么搞出差异来?当规模达到300万台时,格兰仕又把出厂价调到规模为20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线以下,使对手缺乏追赶上其规模的机会。格兰仕这样做目的是要构成行业壁垒,要摧毁竞争对手的信心,将散兵游勇的小企业淘汰出局。格兰仕虽然利润极薄,但是凭借着价格构筑了自己的经营安全防线。格兰仕的微波炉在市场上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低成本领先战略是其发展壮大的战略组合中的重要—环。
而谈及差异化战略,如果公司的目标是让消费者感到该公司在其行业内属于独一无二的,那么它就可以依循差异化战略,而所谓差异化是指一个组织能与其他相关公司区别开的地方,如具备高质量,高效率,运用最新技术的设计,专业技能,专家意见,便利性,多种选择,特殊的服务以及一个正面的商标形象。作为走差异化路子的公司,需要电子网络技术的支持,直销,简化产品设计,注重品牌文化,形象差异化,产品差异化并根据消费者的喜好来等。
结合国内案例:
贝因美率先在国产婴儿奶粉中添加“DHA+AA”营养成份,与普通配方奶粉相比,构成明显的品质差异化。“DHA+AA”的合理配比,能更加促进宝宝智力和视力的发育,此营养配比是目标顾客购买奶粉的重要动机。同时,贝因美在奶粉包装形态上寻求新的突破,将有封口拉链的立袋作为袋装奶粉的包装,因为封口拉链包装,卫生、安全,还能更防潮;并且立袋正面面积大,有利于终端陈列面的抢占,陈列醒目,有利于顾客眼球的吸引;更重要的是市场上,竞品奶粉尚无一采用立袋包装,能突显产品包装的与众不同。
另一方面贝因美将重点销售区域锁定在二、三线城市和乡镇,一方面这些区域地方偏远,为外资品牌所忽视,另一方面这正是贝因美大量 “两低一高”目标顾客的所在地。
在终端促销方面,贝因美公司系统运用了在保健品业已经盛行的导购策略。在品牌形象塑造方面,开展育婴讲座和爱婴工程,大量赞助全国多胞胎家庭和儿童福利院,争取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潜移默化树立品牌形象。
在战略上,贝因美做到了产品成份及包装的差异化,重点销售区域的差异化,市场推广的差异化。
如果我们能将差异化战略和成本导向战略相结合起来,那么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更好的选择,但是是否有这样的企业存在呢?答案是
肯定的——!
戴尔公司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案例。这里戴尔公司以低廉的价格,将产品直接送到客户手上,形成了震撼全球商界的“戴尔模式”,一方面它通过网络的销售模式来减少成本。另一方面,它做到了“随时需要,随时送货”的要求,并且保证了与客户之间流畅的沟通。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他与供应商联盟。首先,在利润上,戴尔除了要 补偿供应商的全部物流成本(包括运输、仓储、包装等费用)外,还要让其享受 供货总额3%~5%的利润,这样供货商才能有发展机会。其次,在业务运作上,要避免因零库存导致采购成本上升,戴尔向供应商承诺长期合作,即一年内保证 预定的采购额一旦采购预测失误,戴尔就把消化不了的采购额转移到全球别 的工厂,以尽可能减轻供应商的压力,保证其利益。
关于组织人员和文化这一部分内容里提到了人员过剩的解决方法,这里值得去探讨:
1.解雇是作为永久的非自愿性的停职。
2.下岗则是暂时的非资源性的停职,持续时间为几天到几年。3.不增聘则是对由于自愿离职或正常退休空出的职位,不予递补。
4.转移则是将员工转移到其他的部门,或者下派,这种方法不会降低组织成本,但可使人事供需平衡。
5.外借则是以契约的方式,让员工暂时的支援其他公司,本公司仍支付员工的薪水。
6.减少工作时间则是减少每周的工作时间,或以兼职的方式任用。
7.提早退休则是以诱因激励高层员工在正常退休日期前提早申请退休。
其中减少工作时间里的兼职方式在我国许多地方都很常见,特别是餐饮服务行业招募大量的服务人员,如在武汉光谷就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来招募的很多人员是周边的大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兼职一边学习经验一边整取一定量的生活费用,这本身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莫大的关系。
在领导与赋权这部分的内容里谈到了激励和奖励常见的错误概念: 1.神话:激励因人而异
事实:激励是因情镜而异
2.神话:受到激励的员工,是高绩效的员工
事实:高绩效员工需要的不只是激励,还需要工作能力和管理者的支持
3.神话:今日的年轻人没有工作的意愿
事实:今日的年轻人较不传统也较叛逆,他们的价值观和婴儿潮时代出生的人的不同,但不见得代表他们的工作意愿低。4.神话:大部分的人只对绝对的报酬感兴趣
事实:人们对于相对差异的敏感程度,甚至对于绝对差异的敏感程度。
5.神话:每个人都祈求一份具有挑战的工作
事实:并非每个人都重视挑战性的工作
这里管理者需要区分开高层需求和底层需求。要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应该强调成就感,认同感,工作本身,责任感,以及成长等等,能够激励有内部激励效果的内部因素。
在组织再造这一部分内容里谈到了管理者可以做的变革的内容,那么管理者可以做的变革有哪些呢?
——结构变革:管理者可以改变组织设计中的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关键元素。
——文化变革,文化变革是比较不容易的,一些特定的条件会提高文化变革成功完成的几率。
——技术变革,通过新的设备,工具,方法或程序的引入,自动化,或计算机化。
——实体摆设变革,主要对于某些员工的行动较为顺畅,提高组织和员工的绩效。
——人员的变革,利用沟通、制定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改变组织成员的行为态度。
这些变革很明显的凸显在某些地方,针对实体摆设变革,和结构变革这个内容来说: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例子,在我高中的时候我家楼下的中百超市内部设立了一个新加坡美食城,但是里面的布局非常紧凑,并且承包给了很多的用户,结构复杂,活动空间也不大,内部还摆放了个别破旧的电风扇,管理起来也并不是得心应手,去吃饭的人也很少,很快就办不下去了,之后来了新的管理人员,将店铺承包
给了一家,对里面的布局进行了设计,设计内容很简单,但是空间大,墙的周边放了一些水果模型,整个设计都偏向橘色和绿色,让顾客感觉也比较有食欲,吃的人多了,一直到现在都还保持着比较好的状态。
通读了这本书,发现其中有很多吸引我注意的东西,我把我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拿出来与大家分享,结合我身边的事情和自己提出的相关的问题的解答,作为我的一个读书的心得展现出来,这本书正是我开启管理学大门的钥匙,我想我需要更进一步的去了解更多的内容,当然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大致的轮廓,以后我需要更深入去解读,去挖掘,通过博览其他的书籍去体味现在这本给我启蒙的书的精华之所在。
第二篇:有关《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通用)[范文模版]
有关《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通用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1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教授,组织行为学的权威,他在亚利桑那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罗宾斯博士的实践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并非一般象牙塔中研究管理学的教授可以比拟。他曾就职于壳牌石油公司和雷诺金属公司,他先后在布拉斯加大学、协和大学、巴尔的摩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和圣迭戈大学任教,并在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中担任咨询顾问。
这样一位经历丰富的作者写出的这样一部著作,我在拜读后立即感觉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什么事管理以及如何做一名合格杰出的管理者。而且选用的都是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对学习实践具有直观的指导意义。
从结构上讲,本书基本上是围绕管理的几大模块阐述的,从管理的基本了解到定义管理者的领地到计划这三大方面一一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对管理,管理者的决策和管理的约束力等进行了超越一般见解的论述。而且,本书还纠正了一些在在许多流行的管理书籍中未经证实的观点,以实践证据他们做了反驳。所以,我对本书的观点就是,这是一本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实例、多实践的管理型书籍,对我学习管理学有很大的帮助和能够让我更好的从中学到多方面的知识。
然而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组织和管理和效率和效果之间又有些什么样的联系,在学习完本书后我有了大概的一个认识。学习管理学除了是我们专业的要求和将来工作的需要,更重要的也是学了管理学之后我们的待人处事将会更有条理性。就像是一个侦探事件一般,要解决所有的事得出最后的结论,必须通过管理自己的大脑理清所有的程序,以及理清身边所出现的事物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另外,学好管理学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很重要的课程。
就像本书中所论断的原因有这些:第一个原因是,由于改进组织的管理方式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学习管理的第二个原因是,当你从学校毕业开始你的事业生涯时,你所面对的现实是,不是管理别人就是被别人管理。这样会有一个稍微明晰的学习认知。虽然书中摆出的原因就那么两个,但我认为知识都是灵活变通的,管理学的应用之处和学习它的原因必定是多的,只是这两个最为现实和明显罢了。
在读了《管理学》这本书以后,我意识到所谓管理学也是可以用一个具体的工程来描述的。譬如说是一个房屋的建设工程。总设计师既是管理者又是组织者。他组织起整个建设所需的物件和人员,决定整个工程的大体方向。自然这个决策可以是个人决策也可以是和主管工程建设具体部分的主管者一起决策。正如书中所说的决策分成较大方面的两种决策方式。一种是由公司的最高执行长官单独决策,这要做的优势地方则是节省了不少的时间,但是个人拍板决定的计划肯定是会有不精细的地方,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另一种则是群体决策,这种决策方式自然能够使得整个的计划或是战略更精确,但一群人七嘴八舌的讨论,拖延的不只是时间,更是机遇。书中的论断也是这样说:群体决策是否比个人决策更有效,取决于你如何定义效果。群体决策趋向于更精确。如果决策的效果是以速度来定义的话,那么个人决策更为优越。因此要做科学的理性的决策。
若要这建房工程进行的有条不紊有快速质高,除了决策不能有大失误外,组织活动和效率、效果都是极重要的方面。书中有提到的效率与效果的关系,我想也应当可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吧。当管理者实现了组织的目标,我们就说他们是有效果的。因此,效率涉及的是活动的结果。组织可能是有效率却无结果的。低水平的管理绝大多数是由于无效率和无效果,或者是通过以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的。
在本书中特地分出了一大部分是用来说明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力。在现实中,管理者既不是软弱无能的,也不是全能的。像是一些自然性灾害、经济危机、政治性强制要求的等外界的约束,管理者自是要在决策的同时顾及这些,这些便是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然而管理者也并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的。书中有提到的,杰出的管理者必定会运用相应的方法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受损最小化、不受损甚至是还能顺应趋势获得更多的利益。此外,我想到的是,这些外界因素对公司或者说公司决策者的种种约束力应该也是可以用公司本身的深厚底蕴避免或减轻其影响力。所以公司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发展自身的公司文化,公司文化越好公司的经营发展的也会更好。
在影响公司经济效益的除了这些因素还有的就是公司的形象,也就是书中所说的公司的社会责任感。公司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绩是有极大的挂钩性的,如果社会责任并不消极地影响经济绩效,也许整个社会责任观点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公共关系概念,它使得公司管理当局在追求利润目标的同时显示出某种社会意识。就是说,社会责任行为或许不过是一种乔装的利润最大化行为。毫无疑问,公司的某些社会行为主要是由利润动机驱动的。事实上,这种行为已经获得了一个名称:起因相关营销,指实施直接由利润驱动的社会行为。而公司的计划有关于公司一个小项目的计划,也有公司的整体战略计划。这些计划的在的实行则需要管理者的决策。
《罗宾斯管理学》中的内容很丰富,结构连接很是紧密,给了我不少的帮助。而最为公司最主要的是公司的经济效益,效益有和公司的管理者的管理和决策实际挂钩,所以这本书中除了让我更详细的知道了什么是管理,也让我学习到了如何提升公司整体文化素质及激励员工,公司的社会形象的提升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等。
《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2《管人的真理》是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所撰写的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作品。
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是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的世界顶极管理畅销书作者。他的书销量已经突破200万册,在美国的100多所大学和世界数百所大学及许多企业中被广泛采用,读者遍及全球。除本书以外,罗宾斯博士的《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中文版在中国管理学界教师、MBA和企业管理者及公司白领中也是有口皆碑,且多年畅销不衰。
罗宾斯博士的实践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并非一般象牙塔中研究管理学的教授可以比拟。他曾就职于壳牌石油公司和雷诺金属公司,他先后在布拉斯加大学、协和大学、巴尔的摩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和圣迭戈大学任教,并在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中担任咨询顾问。
罗宾斯博士酷爱体育运动,自1993年以来,他曾4次获全美室内同龄组50米短跑冠军,并创造了360米和200米两项世界纪录。他被选为1993年和1994同龄组田径先生。
这样一位经历丰富的作者写出的这样一部著作,我在拜读后立即感觉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一些真理,而且选用的都是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对工作实践具有直观的指导意义。
从结构上讲,本书基本上是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模块阐述的,从招聘开始,到激励、领导能力、绩效管理、沟通方式等,一一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对组织的过程、行为、意义进行了超越一般见解的论述。而且,本书还纠正了一些在在许多流行的管理书籍中未经证实的观点,以实践证据他们做了反驳。
我认为,本书的特点就是从行为而不是从管理理论上讨论人力资源管理,就像本书一开头汤姆斯。G.卡明斯(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管理与组织系主任、教授)所评论的那样,“管理实践和行为研究之间的鸿沟终于被跨越了”。
所以,我对本书的观点就是,本书更多的从实践操作层面对我的工作产生指导作用,和已经学习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教材的理论向配合,能在理论和实践双重范围发挥更好的作用。
就招聘而言,本书所介绍的是如何在实际面试中寻找到符合组织需求的合适人才。按照教材上的说法,主要是招聘的概念和可采用的方法,包括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并介绍可能从外部获得人才信息的渠道,以及相关优缺点的比较,但并没有介绍面试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往往造成实践中收集到人才资料,却不知道如何通过面试这段短短的时间了解他除了技能以外的其他情况。而实际上就像本书真理1所说的那样“忘掉人格特质,行为才算数”,只有从面试人员以前的行为出发,才能考量他今后在新的组织里面可能会发生的行为,及对新组织的适应性。
此外,本书也对传统招聘理论做了验证。如传统招聘理论也提到面试时要做好“工作真实情况介绍(Realistic Job Preview)”,应当向应聘人员介绍本组织不利的一面外,否则易使求职者产生过高的期望。本书就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详细举例说明,他列举了电信科技公司首席运营官特意说明加班很多的情况,从而保留下忠心耿耿、愿意做工作中任何事情的员工。而且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员工的离职率,减少不必要的成本。
对我更有启发的是,作者在本书中介绍了面试提问的方法,关键是使用一系列标准化的问题,避免引导性问题,并对应聘统一职位的人提出相同的问题,这样可以有一个公平的考量。而在现实工作中,面试有时往往有点随心所欲,面试人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应试人的第一印象等,提出不同的、不系统的问题,这样往往不能真正选择适合的人才。
有了合格的、符合企业需要的员工就足够了么?事实上远远不是这样,对员工的绩效考评与激励是人力资源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没有绩效考评和激励措施,员工就不可能高效工作,也不可能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绩效和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中经常提到的,在本书中也作为一个重点进行了阐述。教材上对绩效和激励讲述,重点在于绩效考评的内容、指标体系、考核方法、结果运用等理论问题,本书则是对绩效考评与反馈的手段、其与激励效果之间的关系做了具体说明。作者首先论证“为什么当今许多员工没有被激励起来”(真理12),对此提出了三个浅显的现象,关键还是员工对绩效考评的信任度,和员工报酬是否可以在绩效考评中得到切实反映。因此,作者提出,只有加强努力和绩效的关系、绩效与报酬的关系和报酬与实际想要的报酬之间的关系,才能使绩效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作者还提出了他对员工满意度对提高员工绩效的看法,他推翻了传统观念上所认为的快乐的员工就有好的业绩的看法,反而从自己写作体验的角度提出提供员工工作效率、增加员工工作成就感才能提高员工绩效的观点。这也是一般教材所罕见的经验。
就我的实践而言,上述论述对调整绩效考核体系具有明确的指导性意义。在一般的企业里,往往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阐述或者领导的要求,为考核而考核,甚至干脆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评,即使有也往往是走过场,并没有使用公开公平的标准对员工的努力程度进行表彰;即使有表彰,也不一定是员工内心所期望的。因此,真正要让绩效评估要起到实际效果,一是要制定统一考评标准,二是进行多级、跨级别考核,三是探究不同年龄、资历层次员工的不同需求,将考评结果与其需求向结合。如此可以较好的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此外,作者提出的真理17“专业工作者追求流畅的生活体验”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也为激励体制提出一个很好的设计方向。作者认为,管理者应将流畅看成一种激励专业员工的有效方式,因为工作本身有许多特性可以激发“流畅”的状态,工作可以带来挑战,让人精力集中,所以管理者可以把工作设计的更富有挑战性、创造性,让人全神贯注,员工能充分施展才能。
这条真理对我的另一个实践意义在于,将能帮助我更加理性、深入的对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我在实践中常常看到,员工并非仅仅以金钱就可以达到激励效果的,除了金钱、升职、精神奖励等激励手段外,员工在工作中感到快乐、在工作环境中感到人际关系的友好也是挽留员工和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身边经常有朋友表示不愿意离开现有单位,即使新单位的收入更高,他也不愿意去,重要原因就是现有工作富挑战性、从中得到快乐和成就感,以及与同时交往的愉悦。作者的上述论述从理论高度总结了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也给我指出理论结合实践、实践升华理论的道路。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是以浅白的方式说明了“领导的真理”,而这是书本、教材上几乎不会提到的。一般教材上都是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理论介绍,对领导的艺术是不会做正面阐述的;而领导能力在到达一定职位级别后,又是必须的。经常有例子,说是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工作的非常好,一旦提拔到领导岗位就存在诸多问题,无法承担管理多人的职责、与下属、上级、平级之间的关系紧张等等。因此,领导能力是必须的。很多人认为,领导能力是天生的,我以前也经常由此想法,但拜读了本书后,我改变了这种观点。作者认为,领导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连一般人认为最难获得的“领导人格魅力”也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就像真理31所描述的“魅力是可以学会的”,作者描绘出有魅力的气质与行为,并针对魅力行为设计培养方法与步骤。而一个有魅力的领导是能让下属心甘情愿追随的。
《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3第一,书的结构。
本书共有六个部分,第一篇,绪论,主要是讲管理和管理者及迄今为止的管理理论;第二篇,没有题目,因为主要讲现今环境下管理的一些影响要素,包括组织文化,全球化环境,社会责任和管理道德;后四篇,按照管理过程论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顺序,分别讲解。每一篇后面都要插入一个创业单元,也按照职能顺序分析;每一章后面的习题部分都有一个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这样一个思考单元。书里讲了很多理论,但让读者思考的东西更多,比如道德和责任的问题,就像小标签一样,时不时出现提醒你,电子商务也是,现在的新趋势嘛,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而创业单元,就像一步步手把手教你创业一样,循序渐进,这让我想起另一本书的名字,《从优秀到卓越》,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学到了点东西。书的结构安排合理,写的好不枯燥,让人有兴趣读下去。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没有案例,无论是对教的还是对学的,都是不完整的。
说到这里,有一些很重要的问题,虽然扯的有些远,但我个人认为,其实是十分重大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在这里介绍书的结构?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材没有这么好的?为什么在很多领域,比如计算机还有这个管理学,经典的教材都是外国的?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文化的影响问题。
中国的管理学学术方面一直没什么成果,一来是因为天生的劣势,二来,最重要的是,一缺态度,二没方法。缺乏做学问的基本态度,据说有一个中国某大学的教授一年出了13本书,乐得不得了,觉得自己很行,可在外国呢,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个教授可能13年才出一本书,人家出的书里有多少价值是不言自明的吧。现在中国的社会整体都处在一种十分浮躁的心态下,有写枪手,计算机的书最好看外国原版的,翻译的有的说的根本不是人话,不如不看。国内的书都是互相抄,抄点字,截个图就出书了,没有半点自己经验的总结。
大学里也是如此,实在不应该。论文互相抄袭,而教材竟也是这样。某大学的管理学教材,以为还不错,是自己学校编的出版的,翻开看里面的内容,基本上就是照这本《管理学》扒下来的,当然话是讲的更本土一点,但实质内容没有什么差别,这样怎么教书育人啊!你可能水平差一点,但你能研究出什么就写多少,这样一个理论体系才能慢慢的构建起来。
中国现在确实没有管理实践很好的企业,但毕竟都在慢慢探索改进,这样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的管理理论。中国企业的实践在不断的印证这些经典理论,但缺乏足够的论据,有太多说不清的东西。关系了,人情了,这些在中国社会远比法和理更好使。没有法制观念,这是一个社会文化的影响,不是几本书几个人就能改变的,可这种文化及其严重的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在学术领域就是没有使用定性定量研究的习惯,还有教育体制的问题,总是在读别人的书,学别人的经验,没有创新。
所以,结论就是——我们写不出这样的书来。很难看的一个答案,但事实就是如此,以上的话可能说的重了点,也夸张了点,但,就像我一开始说的那样,这是一个基本问题,尤其是对于管理学这样一个实践性学科,没有态度没有方法,你研究什么啊?扯远了,打住不说了。
第二,核心概念。
管理当然要从管理的定义和管理者讲起。这本书对管理的定义是:一个协调工作的活动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这个定义可以分成几个层次:
第一,管理是一个过程(引出管理职能理论)。
第二,管理要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有人说管理过程的核心是领导而领导的核心是激励)。
第三,管理既要有效率又要有效果(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
第四,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什么是组织和怎样实现目标就是决策及战略管理等)。
这个定义是高度概括和总结性的,包括了最重点的理论。但定义这个事嘛,很有意思,因为,尤其是管理学,全世界恐怕有不下100种不同的定义,西方也没有定论,所以,定义这种东西是不宜深究的,理解他真正要说的就可以了,因为每一个定义都有它的侧重点,罗宾斯强调的,或者说看重的,是上面说的第二点——别人,他强调组织,领导,激励的作用,强调协作,团队。这一部分是中国的企业最缺乏的,独生子女从小就没有团队意识,文化上还很喜欢窝里斗,正所谓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啊。还有一些概念,管理者,组织等等就不想抄写在这里了,没什么太大意思,因为这些概念都大同小异。
第三,特色概念。
罗宾斯写的这本书,一是对前人概念的总结,其次就是他自己对这些理论的发展,提出了他很多自己的观点,这些我觉得有创建值得拿出来说说。
《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4接触管理学大概一年半了,但是坦白讲,之前只是为了应试,所以反复阅读背诵考研学校指定书目:《管理学》—周三多。之前对于管理学的概念都得益于周三多先生,认为大概管理学的知识都是有些枯燥的,周老先生主要围绕管理学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而展开论述。而读了罗宾斯大师的管理学之后,深感自己之前对于管理学枯燥的看法是有失偏颇的,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浅谈阅读此书的体会。
一:本书框架
与大多数经典著作类似,第一篇是文章绪论,首先让大家了解什么是管理与什么是管理者,罗宾斯对管理的定义是这样的: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完成工作。管理要努力实现:低资源浪费(高效率)和高目标达成(高效果)然后讲述了管理的昨天和今天,让大家了解管理学的发展渊源与思想进步,通过揭露当前管理者所面对的问题,为管理者以及未来的管理者敲响警钟,要与时俱进,放眼未来。
接着第二篇定义管理者的领地。以前的书本中也有讲到罗宾斯所定义管理者领地的几个方面,但是未能像罗宾斯这样进行归纳:首先,明确管理者本身是万能的还是象征性的。企业所在的组织文化与环境对管理者起约束作用。除此之外,管理者应该放远眼光,就像科特勒营销管理中所提到的,企业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国内,应该放眼全球。学会在全球环境中做一个好的管理者。在管理者的领地中的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管理者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这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当企业在发展时,只考虑到企业利润,一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忽视了企业在发展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所应该持有的道德底线。罗宾斯就是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展开辩论,企业应当承担多少以及何种类型的社会责任,企业应当怎样平衡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得出最有意义的结论: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一个公司的社会责任明显降低了其长期经济绩效。如果政治和社会压力迫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就要求管理者在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时必须考虑社会目标。如果一个公司的行动不具有社会责任感,它将面临重大的商业风险。除此之外,企业发展要保持绿色化,最小化的破坏生态环境,对环境实施保护政策。第三篇按照罗宾斯所认为的管理学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依次展开论述。
二:本书特色
每章开头作者抛出管理者困境,以企业的真实案例来吸引读者思考,并且提出问题之后,作者会随之进行剖析引出章节内容。重要的是在每章节结束之后,有管理者对“管理者困境”的回应,此回答与章节开头不同,更有深意,也可以作为一章节结束之后对读者的阅读考察,管理者所想到的对策读者有没有考虑到。
每章节都插入“关于道德的批判性思考”,当管理者所追求的企业目标与道德准则像冲突时管理者应该怎么做,偏向企业目标?还是道德准则?提醒读者道德批判在管理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性地位。
在章节结束之前都会有一段温馨小提示:成为一名管理者应该怎样做,无论你是一名在校管理学学生还是企业管理者都应该进行思考,如何进行更好的管理,以及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习得的关键点。
在每章节结束之后都有案例应用,针对本章节应该学到的知识,当企业遇到这种问题时应该如何解决?或者企业为什么可以在这方面做的很好,在案例后面附有需要讨论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三:问题思考
1、注重劳动分工or注重员工独立思考?
国内管理大师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现在的企业严格按照劳动分工来提高生产率,他对于这种做法所很反对的。他调侃道:你若问皮鞋厂里的员工谁知道怎样生产一双皮鞋,所有人都低下头。皮鞋厂里没有员工会制作皮鞋,但是皮鞋却一批批的往外运。指所以会产生这种问题,就是因为现在的企业一味的注重经济利润,注重提高生产率采用劳动分工的方法反而忽视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也曾经提出这个问题:是该为了提高效率而分工忽视人的能动性?还是为了保持个人思想不进行分工?我认为进行分工而提高效率固然没错,但是应当适当的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如在进行某些决策的时候采用头脑风暴法,鼓励员工独立思考,集思广益,共同为组织做出良好决策而努力。
2、精神境界与利润并容吗?
答:并容。无论什么行业,能够迅速取得可观的利润是上市的关键。但是不能一味的追求利润而放弃了自己精神境界,为了利润而失去自我,犹如走的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应该两者兼顾。以史玉柱为例:在《征途》上,史玉柱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更新版本,增加可玩的内容。据一位在游戏中达到满级的玩家说,《征途》几乎每天都会有更新,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推出新的玩法。版本更新保持了游戏的新鲜度。史玉柱既做到了追求高利润,又保持了自己精神境界的思考。
四:收获
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职能都不是分割的,它们是互帮互助的关系。不管在管理职能实施的哪个阶段,另外的几个职能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实施计划时,组织、领导和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可孤立的看待,应该用哲学观点,它们是1+1>2的关系,应学会融会贯通。领导也不可单纯的从与员工的沟通,解决员工冲突等方面,应结合组织行为学中个人分析,深入了解每个员工的性格、气质等特点,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每个员工的特质量体裁衣,从而使员工更好的投入工作,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与劳动生产率。
《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5在《罗宾斯管理学》一书中,罗宾斯提到:沟通是管理的浓缩。真正的有效沟通不仅能够达到控制员工行为、激励员工的功能,更为企业员工提供了一种释放情感的情绪表达机制,也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了所需要的信息。据悉,美国曾对500家企业中的191名管理者进行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企业导致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并非是技术或能力上的欠缺,而是管理者缺乏有效的沟通技能,无法将最好的想法和计划,通过沟通进行传达和实施。
书中还强调,沟通与管理的成效有直接的密切关系。管理者每天都离不开沟通,每件事情都离不开沟通,为了进行有效的沟通,掌握沟通的技能及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是管理者必修的一门课。有两个数字可以直观地反映沟通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两个70%。第一个70%,是指企业管理者在日常的工作中,有70%的时间用在沟通上。开会、谈话、做报告是最常见的沟通形式,撰写报告实际上是一种书面沟通的方式,对外各种拜访、约见也都是沟通的表现形式,管理者大约有70%的时间花在此类沟通上。第二个70%,是指企业管理中70%的问题是由于沟通障碍引起的。例如:企业中最常见的效率低下的问题,往往是有了问题后,大家没有沟通或不懂如何沟通所引起的。
另外,执行力差、领导力不强的问题,归根到底,都与沟通能力的欠缺有关。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指出:“未来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企业管理艺术的精髓。有效沟通不但可以消除误会,增进了解,更能维系整个企业的融洽氛围。通过良好的沟通,一方面为管理者在决策前提供了全面准确可靠的信息,达到人际关系和谐;另一方面为决策后的有效执行奠定了基础,确保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有效沟通是管理者必备的一种高尚品质。它不仅是企业整体的凝聚剂,更是管理者实现管理基本职能的有效途径。
高效团队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通过有效沟通,在确保了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信息传达的准确性之后,管理者还需从各方面加强团队的稳定性、专业性、高效性。
在《罗宾斯管理学》中有一个名词——授权,如何把握授权的尺度是一门艺术,也是优秀企业管理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在中国的道家哲学中,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的管理提倡“无为而治”,这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但是“无为”并非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管理者尊重人性,在管理与约束人的行为上要收放自如,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在一个企业中,管理者的管理宽度是有限的。数据表明:一个管理者在最佳状态下,管理3—8名员工为最适宜,如果超出这个限度,管理的效率会随之下降。
在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往往存在两个最关键的弊端:
第一,管理者不愿意放权,事事亲力亲为。
第二,皇亲国戚处于企业的核心位置,导致管理断线。
面对这样的企业,管理者应当如何有效管理?授权到什么程度很重要,授权的节奏也很关键,对于企业的每个成员像放风筝一样放了出去,但是手中线的粗与细,风力和天气及风筝自身的好坏都是管理者需要考虑的。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管理实践,想要放好员工这支风筝实属不易,达到收放自如的无为而治更是难上加难。
风筝放得好坏取决于三个方面:
第一,空气及风力的大小。
第二,好的风筝和线。
第三,放飞的技术。
这与成功企业具备的三个要素一一对应,风筝放飞时的空气和风力犹如企业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与人文环境,企业一般很难去改变它,只能去适应;风筝本身毋庸置疑就是指企业的所有员工,而风筝的线就是指企业的战略定位、组织结构、绩效制度、管理流程等制度。这些就是所谓的企业管理的物质层。放风筝的技巧,就是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管理的精神层面。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只有构建一个好的企业环境和氛围、打造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管理好一个企业。如果管理者完全掌握了放风筝的哲学理念,并把它应用在实践中,那么他将成为管理大师。
第三篇: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精选)
《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
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教授,组织行为学的权威,他在亚利桑那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罗宾斯博士的实践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并非一般象牙塔中研究管理学的教授可以比拟。他曾就职于壳牌石油公司和雷诺金属公司,他先后在布拉斯加大学、协和大学、巴尔的摩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和圣迭戈大学任教,并在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中担任咨询顾问。
这样一位经历丰富的作者写出的这样一部著作,我在拜读后立即感觉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什么事管理以及如何做一名合格杰出的管理者。而且选用的都是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对学习实践具有直观的指导意义。
从结构上讲,本书基本上是围绕管理的几大模块阐述的,从管理的基本了解到定义管理者的领地到计划这三大方面一一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对管理,管理者的决策和管理的约束力等进行了超越一般见解的论述。而且,本书还纠正了一些在在许多流行的管理书籍中未经证实的观点,以实践证据他们做了反驳。所以,我对本书的观点就是,这是一本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实例、多实践的管理型书籍,对我学习管理学有很大的帮助和能够让我更好的从中学到多方面的知识。
然而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组织和管理和效率和效果之间又有些什么样的联系,在学习完本书后我有了大概的一个认识。学习管理学除了是我们专业的要求和将来工作的需要,更重要的也是学了管理学之后我们的待人处事将会更有条理性。就像是一个侦探事件一般,要解决所有的事得出最后的结论,必须通过管理自己的大脑理清所有的程序,以及理清身边所出现的事物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另外,学好管理学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很重要的课程。就像本书中所论断的原因有这些:第一个原因是,由于改进组织的管理方式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学习管理的第二个原因是,当你从学校毕业开始你的事业生涯时,你所面对的现实是,不是管理别人就是被别人管理。这样会有一个稍微明晰的学习认知。虽然书中摆出的原因就那么两个,但我认为知识都是灵活变通的,管理学的应用之处和学习它的原因必定是多的,只是这两个最为现实和明显罢了。
在读了《管理学》这本书以后,我意识到所谓管理学也是可以用一个具体的工程来描述的。譬如说是一个房屋的建设工程。总设计师既是管理者又是组织者。他组织起整个建设所需的物件和人员,决定整个工程的大体方向。自然这个决策可以是个人决策也可以是和主管工程建设具体部分的主管者一起决策。正如书中所说的决策分成较大方面的两种决策方式。一种是由公司的最高执行长官单独决策,这要做的优势地方则是节省了不少的时间,但是个人拍板决定的计划肯定是会有不精细的地方,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另一种则是群体决策,这种决策方式自然能够使得整个的计划或是战略更精确,但一群人七嘴八舌的讨论,拖延的不只是时间,更是机遇。书中的论断也是这样说:群体决策是否比个人决策更有效,取决于你如何定义效果。群体决策趋向于更精确。如果决策的效果是以速度来定义的话,那么个人决策更为优越。因此要做科学的理性的决策。
若要这建房工程进行的有条不紊有快速质高,除了决策不能有大失误外,组织活动和效率、效果都是极重要的方面。书中有提到的效率与效果的关系,我想也应当可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吧。当管理者实现了组织的目标,我们就说他们是有效果的。因此,效率涉及的是活动的结果。组织可能是有效率却无结果的。低水平的管理绝大多数是由于无效率和无效果,或者是通过以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的。
在本书中特地分出了一大部分是用来说明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力。在现实中,管理者既不是软弱无能的,也不是全能的。像是一些自然性灾害、经济危机、政治性强制要求的等外界的约束,管理者自是要在决策的同时顾及这些,这些便是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然而管理者也并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的。书中有提到的,杰出的管理者必定会运用相应的方法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受损最小化、不受损甚至是还能顺应趋势获得更多的利益。此外,我想到的是,这些外界因素对公司或者说公司决策者的种种约束力应该也是可以用公司本身的深厚底蕴避免或减轻其影响力。所以公司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发展自身的公司文化,公司文化越好公司的经营发展的也会更好。
在影响公司经济效益的除了这些因素还有的就是公司的形象,也就是书中所说的公司的社会责任感。公司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绩是有极大的挂钩性的,如果社会责任并不消极地影响经济绩效,也许整个社会责任观点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公共关系概念,它使得公司管理当局在追求利润目标的同时显示出某种社会意识。就是说,社会责任行为或许不过是一种乔装的利润最大化行为。毫无疑问,公司的某些社会行为主要是由利润动机驱动的。事实上,这种行为已经获得了一个名称:起因相关营销,指实施直接由利润驱动的社会行为。
而公司的计划有关于公司一个小项目的计划,也有公司的整体战略计划。这些计划的在的实行则需要管理者的决策。
《罗宾斯管理学》中的内容很丰富,结构连接很是紧密,给了我不少的帮助。而最为公司最主要的是公司的经济效益,效益有和公司的管理者的管理和决策实际挂钩,所以这本书中除了让我更详细的知道了什么是管理,也让我学习到了如何提升公司整体文化素质及激励员工,公司的社会形象的提升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等。
第四篇:《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
《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范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1自一九九三年以来,他曾四次获全美室内同龄组五零米短跑冠军,并发明了三六零米和二零零米两项世界纪录。他当选为一九九三年和一九九四同龄组田径老师。
罗宾斯博士的实际经验丰富,学识广博,并非一样平常象牙塔中研究管理学的传授可以比拟。他曾就职于壳牌煤油公司和雷诺金属公司,他先后在布拉斯加大学、协和大学、巴尔的摩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和圣迭戈大学任教,并在一些闻名的跨国公司中担任咨询照料。
如许一位履历丰富的作者写出的如许一部著作,我在拜读后立刻感觉他用浅显易懂的言语叙述了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一些真理,而且选用的都是贴近现实生存的例子,对工作实际具有直观的引导意义。
从结构上讲,本书基本上是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模块叙述的,从雇用开端,到激励、向导能力、绩效管理、相同方法等,一一举行了阐明,分外是对构造的历程、举动、意义举行了超越一样平常看法的叙述。而且,本书还改正了一些在在许多流行的管理册本中未经证明的看法,以实际证据他们做了反驳。
我以为,本书的特点便是从举动而不是从管理实际上讨论人力资源管理,就像本书一扫尾汤姆斯。卡明斯(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管理与构造系主任、传授)所批评的那样,“管理实际和举动研究之间的鸿沟终于被跨越了”。
就雇用而言,本书所先容的是如安在现实面试中寻找到符合构造需求的合适人才。根据教材上的说法,重要是雇用的概念和可采用的要领,包罗外部雇用和外部雇用红岩读后感600字,并先容可能从外部得到人才信息的渠道,以及相干优缺点的比较,但并没有先容面试时需要细致的地方;这每每形成实际中收集到人才材料,却不知道怎样经过面试这段短短的时间相识他除了技艺以外的其他环境。而现实上就像本书真理一所说的那样“忘失人格特质,举动才算数”,只要从面试职员曩昔的举动出发,才能考量他以后在新的构造内里可能会产生的举动,及对新构造的适应性。
本书更多的从实际操作层面临我的工作产生引导作用,和曾经学习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干教材的实际向共同,能在实际和实际双重范围发挥更好的作用。
《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2在《罗宾斯管理学》一书中,罗宾斯提到:沟通是管理的浓缩。真正的有效沟通不仅能够达到控制员工行为、激励员工的功能,更为企业员工提供了一种释放情感的情绪表达机制,也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了所需要的信息。据悉,美国曾对500家企业中的191名管理者进行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企业导致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并非是技术或能力上的欠缺,而是管理者缺乏有效的沟通技能,无法将最好的想法和计划,通过沟通进行传达和实施。
书中还强调,沟通与管理的成效有直接的密切关系。管理者每天都离不开沟通,每件事情都离不开沟通,为了进行有效的沟通,掌握沟通的技能及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是管理者必修的一门课。有两个数字可以直观地反映沟通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两个70%。第一个70%,是指企业管理者在日常的工作中,有70%的时间用在沟通上。开会、谈话、做报告是最常见的沟通形式,撰写报告实际上是一种书面沟通的方式,对外各种拜访、约见也都是沟通的表现形式,管理者大约有70%的时间花在此类沟通上。第二个70%,是指企业管理中70%的问题是由于沟通障碍引起的。例如:企业中最常见的效率低下的问题,往往是有了问题后,大家没有沟通或不懂如何沟通所引起的。
另外,执行力差、领导力不强的问题,归根到底,都与沟通能力的欠缺有关。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指出:“未来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企业管理艺术的精髓。有效沟通不但可以消除误会,增进了解,更能维系整个企业的融洽氛围。通过良好的沟通,一方面为管理者在决策前提供了全面准确可靠的信息,达到人际关系和谐;另一方面为决策后的有效执行奠定了基础,确保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有效沟通是管理者必备的一种高尚品质。它不仅是企业整体的凝聚剂,更是管理者实现管理基本职能的有效途径。
高效团队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通过有效沟通,在确保了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信息传达的准确性之后,管理者还需从各方面加强团队的稳定性、专业性、高效性。
在《罗宾斯管理学》中有一个名词——授权,如何把握授权的尺度是一门艺术,也是优秀企业管理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在中国的道家哲学中,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的管理提倡“无为而治”,这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但是“无为”并非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管理者尊重人性,在管理与约束人的行为上要收放自如,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在一个企业中,管理者的管理宽度是有限的。数据表明:一个管理者在最佳状态下,管理3—8名员工为最适宜,如果超出这个限度,管理的效率会随之下降。
在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往往存在两个最关键的弊端:
第一,管理者不愿意放权,事事亲力亲为。
第二,皇亲国戚处于企业的核心位置,导致管理断线。
面对这样的企业,管理者应当如何有效管理?授权到什么程度很重要,授权的节奏也很关键,对于企业的每个成员像放风筝一样放了出去,但是手中线的粗与细,风力和天气及风筝自身的好坏都是管理者需要考虑的。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管理实践,想要放好员工这支风筝实属不易,达到收放自如的无为而治更是难上加难。
风筝放得好坏取决于三个方面:
第一,空气及风力的大小。
第二,好的风筝和线。
第三,放飞的技术。
这与成功企业具备的三个要素一一对应,风筝放飞时的空气和风力犹如企业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与人文环境,企业一般很难去改变它,只能去适应;风筝本身毋庸置疑就是指企业的所有员工,而风筝的线就是指企业的战略定位、组织结构、绩效制度、管理流程等制度。这些就是所谓的企业管理的物质层。放风筝的技巧,就是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管理的精神层面。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只有构建一个好的企业环境和氛围、打造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管理好一个企业。如果管理者完全掌握了放风筝的哲学理念,并把它应用在实践中,那么他将成为管理大师。
《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3《管人的真理》是罗宾斯博士所撰写的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作品。
从结构上讲,本书基本上是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模块阐述的,从招聘开始,到激励、领导能力、绩效管理、沟通方式等,一一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对组织的过程、行为、意义进行了超越一般见解的论述。而且,本书还纠正了一些在在许多流行的管理书歇尔商学院管理与组织系主任、教授)所评论的那样,“管理实践和行为研究之间的鸿沟终于被跨越了”。
所以,我对本书的观点就是,本书更多的从实践操作层面对我的工作产生指导作用,和已经学习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教材的理论向配合,能在理论和实践双重范围发挥更好的作用。
就招聘而言,本书所介绍的是如何在实际面试中寻找到符合组织需求的合适人才。按照教材上的说法,主要是招聘的概念和可采用的方法,包括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并介绍可能从外部获得人才信息的渠道,以及相关优缺点的比较,但并没有介绍面试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往往造成实践中收集到人才资料,却不知道如何通过面试这段短短的时间了解他除了技能以外的其他情况。而籍中未经证实的观点,以实践证据他们做了反驳。
我认为,本书的特点就是从行为而不是从管理理论上讨论人力资源管理,就像本书一开头汤姆斯。卡明斯(美国南加州大学马实际上就像本书真理所说的那样“忘掉人格特质,行为才算数”,只有从面试人员以前的行为出发,才能考量他今后在新的组织里面可能会发生的行为,及对新组织的适应性。
本书还在其他许多方面对“管人的真理”做了论述,限于篇幅所限,本无法一一叙述。但是,我想再次申明的是,本书对我在实践工作的直接指导作用非常大。今后,我将不断联系实践、配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本书的论述,更有效率的开展相关工作。
第五篇:罗宾斯 管理学 读后感
罗宾斯《管理学》读后感
10文秘2班 姓名 学号罗宾斯的《管理学》是一本比较经典的管理学著作,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了很多的版本和版数了,一直经久不衰。因为课本后提及的参考资料是第七版,那我就围绕第七版的《管理学》,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一般在我的印象中,管理学这一类的书籍是很枯燥的,全是些华而不实的泛泛而谈的理论,那么因为作业的要求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去阅读要是由着我的性子就不会看的书目,就像那句俗话说的,不看不知道,一下吓一跳,虽说看《管理学》倒是没有吓我一跳这么夸张,但是确实打破了我既定的对这一类书籍的最初看法。《管理学》这本书里不仅有理论,而是还有很多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典型的案列分析,倒也使得书中的理论不那么空泛,反而更加深了我对这些理论的映象。虽然你让我讲我可能讲不好,但是至少关于其中的一些内容我是记得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看过这本书,所以一开始,我还是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结构吧。本书共有六个部分,第一篇,绪论,主要是讲管理和管理者及迄今为止的管理理论;第二篇,没有题目,因为主要讲现今环境下管理的一些影响要素,包括组织文化,全球化环境,社会责任和管理道德;后四篇,按照管理过程论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顺序,分别讲解。每一篇后面都要插入一个创业单元,也按照职能顺序分析;每一章后面的习题部分都有一个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这样一个思考单元。书里讲了很多理论,但让读者思考的东西更多,比如道德和责任的问题,就像小标签一样,时不时出现提醒你,电子商务也是,现在的新趋势嘛,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而创业单元,就像一步步手把手教你创业一样,循序渐进,这让我想起另一本书的名字,《从优秀到卓越》,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学到了点东西。书的结构安排合理,写的好不枯燥,让人有兴趣读下去。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没有案例,无论是对教的还是对学的,都是不完整的。而在罗宾斯的这本《管理学》中,就弥补了这样的不足,显示了其相对于其他管理学作品的优势。
接下来我谈一下这本书的核心概念。既然是一本管理学的著作,讲管理当然要从管理的定义和管理者讲起。这本书对管理的定义是:一个协调工作的活动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这个定义可以分成几个层次,第一,管理是一个过程(引出管理职能理论)。第二,管理要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有人说管理过程的核心是领导而领导的核心是激励)。
第三,管理既要有效率又要有效果(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第四,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什么是组织和怎样实现目标就是决策及战略管理等)。这个定义是高度概括和总结性的,包括了最重点的理论。但定义这个事嘛,很有意思,因为,尤其是管理学,全世界恐怕有不下100种不同的定义,西方也没有定论,所以,定义这种东西是不宜深究的,理解他真正要说的就可以了,因为每一个定义都有它的侧重点,罗宾斯强调的,或者说看重的,是上面说的第二点——别人,他强调组织,领导,激励的作用,强调协作,团队。这一部分是中国的企业最缺乏的,独生子女从小就没有团队意识,文化上还很喜欢窝里斗,正所谓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啊。还有一些概念,管理者,组织等等就不想抄写在这里了,没什么太大意思,因为这些概念都大同小异。
罗宾斯写的这本书,一是对前人概念的总结,其次就是他自己对这些理论的发展,提出了他很多自己的观点,这些我觉得有创建值得拿出来说说。我认为,本书的特点就是从行为而不是从管理理论上讨论人力资源管理,就像本书一开头汤姆斯.G.卡明斯(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管理与组织系主任、教授)所评论的那样,“管理实践和行为研究之间的鸿沟终于被跨越了”。管理当然要从管理的定义和管理者讲起。读完这本书使我在今后学习其他管理课程时有很好的了解和一种专业知识的认知。两周长的时间让我看完了这本书,深刻的体会到了管理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更加注意对专业知识的积累,最后在学习完《管理学》时,我们就是要开始一场“头脑风暴”,而这“头脑风暴”就是从发问开始的。罗宾斯在书中每一章节都重复这样一句话:管理的道德困境。在每章中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实际存在问题,从“说假话是不对的吗”到“为谁节约成本”等等。罗宾斯从现实发生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中直面“道德的困境”,试图让读者自己来思考这样的问题,而他又从许多研究结果中给出一些数据,表达一些观点,一直在坚持管理变革研究的科学性。这与其他管理书中那些经验教条或长篇大论管理道理不作实验研究的做法完全不同。罗宾斯的出书目的很明显,他要交给读者的是一把开启管理学的“钥匙”,他要读者自己成为这本书的正真主人,从中读一回体验一回。所以我们也就很自然的与作者同心,一起为“管理的道德困境”所出现的问题而不断地自我发问,从罗宾斯的管理学观点中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结合其所提的建议在实际工作管理中开展头脑新思维风暴。
以上就是我对于《管理学》这本书的简单的介绍和阅读后的感想,因为自己能力有限,也参考了其他人对这本书的评价等等,总之读完之后肯定是有所收获的,并不会像其他的书籍,前读后忘,希望其他同学看完之后也能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