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64_闽台区域文化 2018电大课程形考

时间:2019-05-14 22:00: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7864_闽台区域文化 2018电大课程形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7864_闽台区域文化 2018电大课程形考》。

第一篇:7864_闽台区域文化 2018电大课程形考

7864_闽台区域文化 课程形考

任务1 第1题.郑和抵闽台

永乐年间(14031424 年),郑和下西洋,自江苏太仓开航以后,都要先到福建长乐一带停 泊一段时间,进行人员和物资的补给,然后才从福建起航远征。郑和的船队曾在台湾赤嵌汲 水,并深入大冈山一带。郑和第 7 次(1431 年)下西洋到过台江(即今台南、高雄之间海 岸)。郑和船队中有许多福建人,他们随船队到达台湾、澎湖以后,其中有一部分人可能留 在当地。郑和所率领的船队,对台湾地区产生了一定的政治影响。

第2题.左镇人

1971 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 3 万至 2 万年。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 属晚期智人。左镇人就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左镇人的发现,把人类开 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 1 万多年。

第3题.长滨文化

民国五十七年,由台湾大学人类学系系宋文熏教授和地质学系林朝棨教授率领的考古队在台东县长滨乡的八仙洞,发现了台湾第一个旧石器时代文化,随后由著名的考古学家李济博士以长滨乡之地名将此旧石器代文化命名为“长滨文化”。

第4题.大坌坑文化

1964 年,在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坌坑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台到 北部淡水河下游和西海岸一带。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有宅、罐、碗等,那时,人们的 经济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大坌坑文化距今约 6400 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绳纹陶器,同比它早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相似。大坌坑 文化实际上是大陆东南沿海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与闽南、粤东沿海同时代文化之间有密切的 亲缘关系。

第5题.闽台文化

闽台文化是指来自汉族核心地区的中原文化,是以福建台湾地区为核心形成共同性的文化特质,具有 共源同本的现象,台湾文化主要源于闽文化,闽文化根源于中原文化,福建文化以先进的生 产技术、物质财富、文学艺术等内容向向台湾地区延伸,台湾文化也影响了福建文化,在共 同的历史源流背景下,民族流动形成了同文同种特征,相似的心理个性特征或差异品类特征 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第6题.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特定的生活方式 的整体,它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和理智的规范。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 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它以精神与物质两种形式交互作用的,它是后天学习获 得的,并为社会成员所共有。

第7题.文化分三个阶段

文化学家把文化分为三个阶段:表面,即器物文化,包括一切有形可感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中层,即制序文化,包括人际关系中各种体制和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深层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文化、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态、价值观念、风土民情、审美 情趣等。

第8题.宗教

宗教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由神话、教义、仪式和仪典等若干个部分组成的复杂体系。了解 宗教包括:理论、崇拜仪式、信仰团体、崇拜对象等方面。闽台人的宗教观、生活方式、宗 教仪式对其身心的影响深刻,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中,宗教交流因其特殊原因起着特殊作 用,其意义和影响大大超越了宗教本身闽台文化体系中,闽台宗教交往占有极其重要位置。

第9题.四大山头与九大门派

二十一世纪的台湾佛教,派系复杂,山头林立,主要如四大山头:佛光山、中台山、慈济功 德会、法鼓山;九大门派:大岗门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圆光派、大仙寺派、观音 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东和寺派;五大团体:国际佛光会、中华佛教青年会、中华佛 教居士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护僧协会。这些山头、门派、团体,都与福建佛教的法 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第10题.凤鼻头文化

大坌坑文化结束以后,在台湾西海岸的中南部地区,与圆山文化同时,先后存在着三种类型 的文化遗存,目前暂都归属凤鼻头文化。第一种是红陶文化类型,以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中 层遗址为代表,距今约为 45003500 年。石器多为磨制。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墓葬有石棺墓,人骨上见有拔牙习俗。第二种是素面和刻纹黑陶文化类型,主要遗址有高雄 县风鼻头上层、台中县营埔等,距今约 35002000 年。营埔出土陶片上发现有稻壳印痕。第 三种是印纹和刻划纹灰黑陶文化类型,已属铁器时代遗存。风鼻头文化继承发展了大坌坑文 化,更明显地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其红陶、黑陶文化,同位于福建闽江下游的闽侯昙石山 文化遗址中层和上层的遗物十分相似,同属于闽台地区以几何印纹硬陶和彩陶共存为特征的 古文化遗存。

第11题.戏状元饼

戏状元饼是中秋节食月饼之俗,全国各地大致相同,但围绕吃月饼展开的节俗当属闽南、台湾的戏状 元饼最独特有趣,中秋戏饼在闽南、台湾历史悠久。海峡两岸人们一边赏月,一边在月光下 玩起戏饼游戏。戏饼用的会饼由级别、大小不一的 63 个月饼组成,分为 6 种,模仿古代 科举制四级考试,这种戏饼专用的会饼中秋节前在闽南、台湾许多饼店均大量制作。参加戏 饼人数五六人为宜。开始时,取 6 个骰子放在大海碗里,轮流掷骰子,谁戏到约定俗成的 点数就可得到不同级别的月饼。如果有谁幸运得中状元,双手捧着诱人食欲、蕴含吉兆的状 元饼,一帮好友相拥回家,其情景如同古时中状元荣归故里,亲朋好友往往高兴得放鞭炮庆 贺。第12题.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台湾名称

在中国古代文献里,台湾被称为蓬莱,贷舆、员峤、瀛洲、岛夷、夷州、琉求等

第13题.1.分析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举例说明。

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在闽台地理距离与特征,闽台在史前就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福 州鸡鸣,基隆可听这句谚语,说明了台湾和福州与大陆有不可分离,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西隔台湾海峡和福建遥遥相对,相距宽度不到 200 千米,狭处只有 1 30 千米,离福州最近。台湾海峡,平均水深只有 50 米至 100 米。台湾和台湾海峡,本来 就是和福建相连的华夏古陆的一部分。台湾是以大陆为根生成的一个岛屿,在地缘上与大陆 是不可分的。在 1.5 万年以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 130 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 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台湾被称 为浮福建,表示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东山陆桥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 在碧波 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这道浅滩平均 水深不超过 40 米,最浅的地方只有 10 米。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 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大约在距今 32000 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 陆地相连的,但到了 12000 年前,由于气候逐渐变暖,东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在多次 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 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第14题.请你说明台湾与福建祖地文化体系的传承。

据统计,台湾同胞80%以上祖籍地在福建,两岸人民同宗、同祖、同语、同俗,这种一脉相承的人文关系,为两岸交流提供了天然的纽带。从传统文化习俗上看,福建人民移民台湾,大多是以姓氏宗族聚族而居,或是以同府同县同乡聚居一处,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家乡祖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不仅使泉州、漳州的闽南话成了台湾的主要方言,而且至今在台湾流行的南音、高甲戏、梨园戏、莆仙戏、布袋戏、木偶戏、闽剧等都是来自福建。福建戏曲在明、清时期逐渐定型,并随着移民传到台湾,成为闽台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台湾同胞信奉的神仙,如妈祖女神、保生大帝、关帝和临水娘娘等皆是都是由福建传过去的,每年都有大量的台胞来福建四大祖庙进香朝拜。台湾民众普遍尊奉的观音、关帝、土地公等,虽不原产于福建,但却是从福建传到台湾,并按福建的习俗祭祀的,其它的诸如服饰、饮食、婚庆等习俗也都和福建有很多的相同相似之处。

80年代后期,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台湾地区的信徒纷纷前往福建朝圣谒祖,成为福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近10年来,赴嵋洲岛朝圣妈祖的台胞每年都达10多万人次,台湾成千上万的妈祖信徒云集莆田嵋洲岛与大陆同胞一起举行盛大的祭典活动。又如,从1987年至今,台湾每年派出数10个进香团到安溪清水岩谒祖,迎回清水祖师神像。音乐方面,福佬系民歌。“福佬”,又有谐称“河洛”,一般指源自中原地区黄河、洛水流域的闽南人。曲调都是从泉州、漳州、厦门流传过去的,有的保留原来的歌题和格调。泉州、漳州和台湾的《天乌乌》意思相似,都用闽南语,有情节有人物。台湾的“阿祖”、“阿公”、“阿妈”和闽南相同。这首童谣原型在闽南,传到台湾发生了一定的变异,但与闽南童谣意思相似。客家民歌、山歌尽管种类繁多,其曲调为闽西粤东民歌调,多为七字句,每首四句28 字。相同母语基础上生成的台湾文学,并打上了原住地福建的烙印,闽台两地被划分为同一个文化区域,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深的渊源关系。闽台文学渊源与交融发展初期:跟随郑成功入台的泉籍前明遗臣王忠孝等人都是诗词大家。卢、沈、徐、张、曹、陈原是大陆几社成

员,入台后称“海外几社六子”。清朝统治之初,大陆渡台的人数不断增长,特别是闽泉、漳的诗人文士更多地入台,大大促进了当地文运蓬勃发展,一时“游宦贤寓,簪缨毕集”。例如:台湾云门芭蕾舞就是以传说中的故事,结合西洋的芭蕾舞惟妙惟肖演绎得令人神往,而福建惠安女的舞蹈也是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惠安女的服饰,风俗习惯,劳动场景再现了惠安妇女独特的精神风貌。这两者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说明海峡两岸的文化既有各自的特色也有许多共同的支点。此外,台湾民俗文化主要受到福建闽南、闽东及闽西等地区的影响,台湾名产的的食品如米粉、面线和鱼丸都是由福建移民带入岛内的。“左镇人”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从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部分文物来看,与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出土的有许多相似之处,从大陆传播过来的。其红陶、黑陶文化,同位于福建闽江下游的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中层和上层的遗物十分相似

因此,可以说台湾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伸,文明同源、祖地文化体系的传承、民间信仰是叶与根的关系、以儒学 “开化”台湾、在习俗生活方式方面保留和延续大陆特别是福建的传统;其地域特征是糅合各种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和传统文化因台湾的自然、社会环境形成适应性发展与选择性传承。

第15题.从哪些方面理解闽台宗教的历史渊源?

闽台宗教渊源流长,关系密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移民潮将闽地宗教带进台岛。福 建向台湾的多次移民不仅推动了台湾的开发,也推动了台湾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前往台湾的 福建移民将宗教信仰带进台岛,除了以佛教、道教为主的宗教信徒外,伊期兰教在明末有大 批郑成功军中穆斯林随军定居台湾,明清时闽南一带穆斯林亦随着多次移民浪潮分批进入台 湾的嘉义、鹿港等地定居,有代表性的如福建惠安白奇回民郭姓移民台湾鹿港、基隆等地,约有七千余人。

二、台湾的宗教仪礼大多源于福建。台湾的佛教仪礼大都来自福建,这是 因为清代台湾出家人在本岛受戒有困难,于是纷纷渡海赴福州鼓山涌泉寺等大丛林受戒,当 时受戒时间为每年阴历四月八日及十一月十七日,鼓山涌泉寺都广而告之,受戒回台后一切 佛教仪礼皆依主庙之制。台湾道士法师从事法事的各种科仪本,绝大多数也是由福建传入的,其原因是这些科仪由福建道士直接传入台湾。道教于 1590 年传入台湾,传教者是出身福建 漳州的闾山三奶派道士。

三、闽台地缘的便利使两岸地宗教有一种天然联系。除了佛、道 两教因地缘便利而成为台湾宗教的传播地外,天主教、基督教也因地缘便利长期互动。天主 教于 1619 年传入台湾后,即以台湾为中转站向福建传教,如明末清初的多明我会、方济各 会、巴黎外方传教士赴福建传教,都是先到台湾而进入福建。台湾基督教因地缘关系由福建 传进台湾。

四、闽台两地宗教法脉相联。以佛教为例,台湾佛教法脉与福清黄檗寺、福州 怡山西禅寺、福州鼓山涌泉寺关系密切,台湾佛教是源自中国佛教的有鼓山涌泉寺、怡山长 庆及福清黄檗。台湾正统佛教都与福建佛教法脉相联,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台湾佛教,派系复 杂,山头林立,主要如四大山头:佛光山、中台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九大门派:大岗 门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圆光派、大仙寺派、观音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东 和寺派;五大团体:国际佛光会、中华佛教青年会、中华佛教居士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 佛教护僧协会。这些山头、门派、团体,都与福建佛教的法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五、闽台两地宗教场所之间关系密切。特别是佛、道两教,闽台两地不仅在寺观名称、建筑布局 等相近,而且在香火上是一脉相承。台湾许多寺庙是福建寺庙的下院或廨院。如福建仅晋江 安海龙山寺分支衍传的龙山寺在台湾就有 410 多座,其中最主要的有 3 座:台北万华区的 龙山寺,为台北最古老的寺庙,至今这座山门外立有石碑,上刻衍自安海龙山祖寺。鹿港的 龙山寺,其规模格局与安海龙山祖寺几乎一样。被称为台北三大庙门的台北艋舺龙山寺,至 今香火鼎盛。⑾与福建有关的道教在台湾的道观,更是难以计数。

六、闽台两地语言上的 互通使传教较为便利。以道教为例,福建漳州的三奶派、泉州的徐甲派等从闽南传入台湾后,做法事时都用闽南话。台湾讲闽南语,纳入厦门宣教区,长老会传教士大熟悉闽南话,在赴 台传教上有语言优势。传教士还编写了大量以厦门音为参照的读物以供在台湾传教之用,受 到台湾居民欢迎。

七、在宗教组织从属上关系密切。以天主教为例,1859 年天主教再进入 台湾时,将台湾划为福州教区;188 年,福建分为福州、厦门两个教区,台湾教务正式划入 厦门教区领导。1895 年,台湾虽然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但台湾天主教仍划归福州主教区 监管。

八、闽台两地宗教在经济上互相支持。以佛教为例,福建许多佛寺的修建,就都得 到台湾的支持,福州怡山西禅寺的修建就是在台湾的资助下得以完成的。福建僧人赴台湾募 化建寺,已成为惯例。

九、台湾的宗教教育直接受福建影响。以佛教为例,许多在闽地佛 学院的法师赴台湾后大大推动了台湾的僧教育,如曾求学于闽佛学院的慈航法师赴台后,创 建了台湾第一个佛学院台湾佛学院。

第16题.结合实际,请你对闽台区域文化做个简单的评价。(建议可以从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价)

自古以来,福建与台湾,一衣水,语言相通,习俗类同,骨肉相 亲。福建、台湾的文化彼此间 不断交融、演化。是在闽台两地人民所共同创造 的,以闽方言为主要载体的区域文化。它不是福建、台湾两省文化的简单相加,而 是闽台文化范围的人民在语 言文字、民间信仰、戏剧音乐、经济结构等方面具 有的共同的文化特质。闽台文化联系古今,既承袭了传统的性格,又在两岸社会 的不断演进中发展、变迁着。闽台文化在漫长的交融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既有许多共同文化特征,又有若干 差异 的地域性文化,表现出自己的独特特征,闽台文化特别富有开拓进取精神。闽 台文化不断地吸收其他文化的长处, 具有兼容并包的精神,因此显得特别活跃和 朝气蓬勃。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重节气操守、开 放意识较强的地域文化, 成为了中华灿烂文化的一个优秀的组成部分。20 世纪90 年代,闽台文化交流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闽台区域文化也进入 新的发展时期,文化成为激活闽台区域经济发展,闽台文化产业合作理应成为未 来闽台区域经济合作的核心。加强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促进闽台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提高它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是闽台区域现实发展的需要和必然选择。源远流长的闽台关系和文化传统,从纵向讲,积淀丰厚,是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 的一支非常重要的缔造力量,蕴藏着巨大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任务2 第1题.为什么台湾民俗那么丰富,如果你去台湾,对哪些风俗感兴趣?为什么?

台湾民俗的频繁性,各种民俗活动层出不穷,经久不衰,主要有六个方面原因:

(一)大陆民俗活动的翻版和复制。台湾的移民都是从大陆去的,大陆有多少民俗活动,台湾也就有多少民俗活动,有的还在传承中不断完善。

(二)于无奈之中求平安的思想极 为普遍。台湾先民在开拓台湾时,由于条件的险恶,有些困难难以预测,有些事情更无法把 握,只好求助于神灵及祖先保佑,于是大大地推动了各种民俗活动。

(三)心灵慰藉的要 求。先民们经过艰苦创业,苦尽甘来,手上有了些钱,他们认为是神灵或先祖护佑,心灵才 会感到平安。

(四)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思想根深蒂固。也有的居民开始并不热衷 介入民俗活动,但别人都加入了,你不加入,万一家中出了事,会被认为是神灵怪罪,也就 跟着介入了。

(五)不愿拂人好意。特别一些要收费的民俗活动,左邻右舍都参加了,同 事朋友也热衷于此,别人来相约,往往不愿拂人好意也就参加了。于是也由此产生了多神崇 拜的现象,有的人崇拜多个神灵,对每个神灵的来历和护佑功能却不甚了解。

(六)与经 济利益挂钩。特别一些地方举办的各种节,有借此推销本地特产、扩大本地知名度的意义,以宜兰、台南两地为例,宜兰苏沃镇的鲭鱼节、礁溪乡的金枣节、壮围乡的哈蜜瓜节、冬山 乡的风筝节、五洁乡的鸭母节、三星乡的葱蒜节,台南县白河镇的莲花节,麻豆镇的文旦节、官田乡的菱角节、将军乡的胡萝卜节、善化镇的啤酒节、玉井乡的芒果节、关庙乡的凤梨节、龙崎乡的麻竹节等,都是有意识地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第2题.诗钟竞咏是怎样产生的?你认为对现代娱乐活动是否有参考价值?

诗钟的创作是一种具有竞技性质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又有关于时、体、题、韵 的严格规定和各种颇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项目,限时咏作,分等奖励。福州为诗钟发源地,被称为诗钟国。闽派诗钟在 1887 年唐景崧入台前就传入台湾,闽台诗钟活动大都采取组织 诗社、定期集会吟咏的形式。《诗畸》一书作者共 55 人,其中闽人约占一半。闽台诗钟 之盛在全国名列前茅,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其一,闽台闭塞的自然环境,相对稳定的政治局 面,使中原文化原型得以较完整地保留。其二,福建文人大量进入台湾,把诗钟带到台湾,并成为台湾诗钟发展的主力。其三,日据时期,闽台诗人组织诗社,开展诗钟活动,以抒发 亡国之恨。从整体上看,击钵催诗的竞技,过于追求形式、技巧,脱离现实,最终堕入文字 游戏的末路,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但也不能抹杀诗钟的积极意义,在台湾近代文学史上开创 了诗社活动经常化、常规化的风气;促成台湾各地、各界文学爱好者的联谊;推出一批佳作 名篇。日据时期,台湾诗钟(击钵吟)之会促使台湾诗人养成和磨练汉文学的趣味和表现的 功夫,具有抵御异族同化大文化上的反抗意义。诗钟在台湾的一定历史时期内,其作用和影 响是不可低估的。

第3题.列出你知道的闽台美食习俗,你认为哪些传统美食可以传承和发展?(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答案)

闽台美食习俗是中华饮食 文化结构中的重要元素,通过个人的探究,目前我就有所知道的闽台美食习俗其中包括传统的习俗主食、肉食、蔬果、器用、好酒、嗜 烟、饮宴、嚼槟榔、调味、食人等最具台湾原住民的饮食风俗,但是台湾的饮食风俗也有很多是从大陆移植过来的其中淮、粤、川、鲁 这四大菜系在台湾得到发展和完善,台湾名产的的食品如米粉、面线和鱼丸都是由福建移民带入岛内的。我认为大部分从大陆饮食风俗 和台湾相结合的,形成一种特有的饮食风俗,备受当今人们喜爱的,是可以长期的发展,同时那些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够带动两个 民生建设,丰富我们饮食文化的习俗,我们要取之精华,继续发扬光大,推动闽台美食习俗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第4题.清明节

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祀祖。扫墓的时间,闽台各地互有差异,一般是在清明前后数日。扫墓的程序,一般是先清理墓边杂草,并给墓头添土;接着在墓上“压 纸”,并在墓前摆放供品,点燃香烛,全家拜祭;最后是燃放鞭炮,焚烧纸钱,将供品弄成小块,撒在墓的四周。祭扫完毕,全家在墓地聚餐,分食供品。台湾同胞祖墓多在福建,清明时节回祖 国大陆祭扫祖墓,现在两岸阻隔,每年仍有很多人回来扫墓,表现出深挚的故土情结和爱国情怀。

第5题.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在闽台两岸,人们把元宵节视为春节的最后一部分,民间节庆活动尤为隆重。

第6题.拜年

拜年又称“拜正”、“贺正”、“贺春”。拜年活动一般由初一延续 到初五。初一祭祖之后,晚辈给长辈行跪拜礼,要说“拜年”,“长寿”之类的话。长辈受礼后,要给“红包”,即压岁钱。在家拜年后,一般同族的男子要到祠堂祖庙聚会,论资排辈,依次拜 年,类似于现在的团拜。初二,已婚妇女要回娘家做客,拜祭祖宗。一般丈夫也要同行,故又称 初二为“女婿日”。初一至初五期间,街头巷尾亲友熟人相见,彼此都非常客气亲热,打躬作揖,说些“恭喜发财”之类的吉祥话。拜年习俗现仍然十分盛行,但不再行跪拜礼,而代之以鞠躬或 握手;时间也不限于初一到初五,年前拜年,谓之“拜早年”,初五以后拜年,谓之“拜晚年”。

第7题.归宁

新娘出嫁后数日内由新郎陪同第一次回娘家,俗称“归宁”。当日,新婚夫妇须由娘家弟妹前来迎接;须在日落前返回男家,据说这样才能有望生男孩。

第8题.诗钟

诗钟是一种具有竞技性质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又有关于时、体、题、韵的严格规定和各种颇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项目,限时咏作,分等奖励。诗钟有笼纱、嵌珠二格,嵌珠即折枝之异名,但当时人们往往不称嵌珠,而更经常使用折枝之名称。

第9题.刘家谋

刘家谋(1813~1853年),字仲为、苞川,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后以大挑任宁德、台湾教谕。所到之处,努力收集掌故。在宁德,著《鹤场漫录》2卷;在台湾4年中,著《海音》2卷,对台湾的风土人情及官吏施政利弊,皆有论述。咸丰二年(1852年),卒于府署。他于1850年上任台湾府儒学训导,隶属于台湾道台湾府,为台湾清治时期的地方官员,该官职主要从事台湾府境内之教育行政部分,受台湾府儒学教授制约,该官职亦通常为闽籍,语言可与台湾人互作沟通,事实上,教学上也以闽语为主,官话为辅。

第10题.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籍贯福建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母为江苏人,故也自称“江南人”),诗人。曾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评论家。主要作品有《乡愁》《余光中经典》《传说》,其中《传说》获台北新闻局金鼎奖歌词奖。

第11题.开漳圣王

原名陈元光,又称“陈圣公”,作为漳州的地方神被崇拜。686 年,陈获旨得准开建漳州漳浦郡。在任 20 余年,勤于吏治,政绩卓著,对开发漳州有功,逝后 百姓立庙奉祀,称为开漳圣王。台湾省内,凡是闽南漳州人士集中居住的地方都有开漳圣王的供 奉。

第12题.莆田妈祖金身巡台

1997 年 1 月 24 日至 2 月 3 日莆田妈祖金身出巡台湾,所到之处,都举行隆重的接驾、绕境、祀典、送驾仪式,妈祖金身驻跸的宫庙,更是人山人海。之后,妈祖巡台不断,抵台绕境为信徒祈福。

第13题.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医神普救众生,原名吴夲,宋代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人,是闽台地区最有影响的医神。吴夲少年时时已精通药理医术,采药草炼丹煎药,以医济人无贵贱,手到病除,药到疾愈。宋代“妙道真人”,明代的“医灵妙道真君”、“万故土我极保生大帝”。吴夲遂由此被神化。保生大帝与妈祖、临水夫人,是闽台民间信奉的三大主神之一。福建南部泉 州一带、台湾省北部以及东南亚地区泉州人士集中居住的地方,多建有奉祀保生大帝的庙观或殿 堂。供奉保生大帝的庙宇通常被命名为慈济宫

第14题.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一种既直接继承了原始宗教的许多特征,又深受人为 宗教影响的民间普通信仰,民俗色彩特别浓厚。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源于原始宗教.保留有许多 原始痕迹.如动物、植物崇拜等,同时又打上阶级社会的烙印,如神有等级等等,还受到了佛、道、儒的影响。尽管如此,民间信仰有许多方面毕竟不同于人为宗教,其无固定信仰对象、无统 一教主、无严格的教理教义、无完整的经典、无清规戒律、无固定仪礼模式、无系统组织、无固 定神职人员,无植很于传统文化和民俗之中,具有活动空间大影响范围广,信仰者从功利出发,是多神祟拜的现象。

第15题.除夕

腊月三十日(小年为二十九日)夜,旧年至此而除,故称为“除夕”,又叫“除夜”、“大年夜”。闽台方言称为“年兜”。“年兜”即年底之意。除夕这天,外出的 人,除非万不得已,都要回家团圆。除夕之前,家家必须贴上春联、年画。黄昏时分,家家贴上 新灶神像,算是接回灶神。接着,便是辞岁,即祭祀祖先和天地众神。在住宅正厅祖先灵位前和 厅口各摆设一套供品,然后点烛、焚香、烧金,燃放鞭炮,由家长带领家人,向祖先和天地众神 三拜九叩,祈福消灾,预祝来年平安幸福。入夜,人们在门外用柴草燃起火堆,大人、小孩在熊 熊的火焰上方跳来跳去,谓之“跳火囤”,以攘除邪秽,驱逐恶鬼。是夜,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全 家团聚吃年夜饭,闽台方言称为“围炉”。年夜饭一般都极为丰盛,但不能全部吃完,要留待来 年再吃。除夕晚上,大人要给小孩“压岁钱”,过年零用买糖果,叫做“过好新年,口袋有钱”。“压岁钱”古称“压祟钱”,有“镇压鬼祟”之意,以祝愿小孩吉祥安康。除夕晚上,年轻人通 宵不睡,叫“守岁”,以为可以健康长寿。

第16题.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四日祭祀灶神,简称“祭灶”。祭灶的习俗主要是拂尘、送灶。拂尘就是祭灶这天要打扫房屋院落,洗涤用具,尤其是厨房,从灶台到锅碗瓢盆、桌椅门 窗,都要擦拭得干干净净。卫生搞完后,黄昏时分,便开始送灶。此时各家各户陈列供品,点烧 香烛,燃放鞭炮,以送灶神上天。所谓送灶神上天,是把灶台上方贴的旧灶神像揭下来,连同从 街上买来的画有靴帽衣甲、刀、箭和马匹的“甲马”一起烧掉,意为备好行装坐骑,送灶君上天 述职,希望灶神能“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在福建,供灶神的祭品,除鸡、鸭、鱼肉等佳 肴外,其中必不可少的是饴糖或糖饼。据说糖可以黏住灶神的嘴,以防他在玉帝面前说坏话,而 是从口甜到心,好话连篇。台湾祭灶习俗与福建基本相同,但没有献饴糖粘灶神口的习俗。

第17题.民俗

民俗主要是指民间流行的风俗习惯。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相沿成袭的生活及文化活动,诸如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巫术禁忌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

任务3 第1题.从冒籍现象分析闽台科举考试制度的联系与交融。

为了鼓励更多的台湾读书人到福州应考,福建的地方官员从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开始,便 不断地以奏折的形式,请求朝廷对台湾读书人网开一面,录取时给予倾斜。很快便得到礼部的赞 同。设立保障名额大大鼓励了台湾士子的进取之心,有力地推动了台湾科举考试的发展,也使闽 台之间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联系更加密切。推动了台湾地区文风的繁盛和社会进步,但也带来一些 问题。实行初期,由于台湾地区的文化尚不发达,本地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不多,来自福建福 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的读书人中稍通文墨者在原居住地参加考试料难以考取,便通过在台 湾居住的同姓同宗之人,冒称为其弟、侄,然后以台湾士子的身份公然赴考。一旦考中,便迅即 返归故里。从闽台科举考试长期以来是一体化关系的角度考察,冒籍也属正常现象。数百年来,闽台同属一个行政区划,地缘相近,两地人员往来十分频繁。台湾的居民大多是早先福建移民的后裔,与祖籍地有着各种联系,不少人甚至还具有同族、同宗、同姓等关系,两地士子同在一个 乡试考场应试,语言、生活习俗几乎没什么两样。若没有这些因素,多数冒籍者便不可能成功。这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闽台两地关系之密切。

第2题.请概括闽台谚语的类型与特征。

闽台谚语的类型与特征(1)关于人生 关于人生与天理这方面的俗谚,大都是来自人民的生活经验与对生命的看法。内容包括:人生、家庭人伦类、教育孩子的谚语、家庭人伦、朋友关系。(2)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婚姻、家 庭、家教、勤俭(3)关于谋生闽南话里面也有一些关于谋生方面的闽南谚语。闽南地区,特别是 台湾很多人靠海为生,因此,形容渔民们工作的俗谚也就特别多。(4)关于自然环境和生活习俗 在闽南、台湾还有一类的俗谚,是与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这些俗谚大部份都具 有相当浓厚的乡土色彩,从这些俗谚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农村的生活情形。谚语不仅和生活相关联,更是农民们耕作的指标。谚语是农民们长期看天吃饭所得来的经验与智能,是闽南、台湾谚语的 精髓。

第3题.请概括闽台戏曲繁荣的原因。

闽台地方戏曲的繁荣,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宗教祭祀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闽台宗教极为发达,庙宇林立,神灵众多,祭祀频繁。老百姓 为祈求神灵赐福,不但要虔诚膜拜,贡献丰盛的祭品,还要“演戏酬神”。早在南宋,这一传统 就已形成。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著名的理学家朱熹知漳州时就发布过 《喻俗文》 : “约 束城市乡村,不得以禳灾祈福为名,聚敛财物,装弄傀儡。”到庆元三年(1197年)朱熹的学生陈淳针对漳州城乡百戏盛行的情况,上书官府,要求“严禁止绝。”不但在漳州,而且在福 州、泉州、莆田,演戏酬神,也蔚然成风,热闹非凡。明清以来,这种演戏酬神的风气更盛。岁 时节庆,如元宵、中秋等节日;神诞纪念日,如正月初九的“玉皇诞”、三月二十二的妈祖诞辰、七月八月做“普度”;祭祖和结婚要演戏,还可以理解,而办丧事也要演戏,频繁的祭祀活动需 要演戏,促使剧种发展,戏班剧增,使闽台的戏曲十分繁荣。

第4题.布袋戏

布袋戏或称掌中戏。福建掌中戏,产生在泉州一带,有三百年历史,19世纪中叶以后,漳、泉、潮掌艺名师辈出,随移民传入台湾,先有泉州调的,后有潮州调的。都属南管系统善于文戏,多 节义和爱情故事,台湾目前分南管、北管和潮调三种布袋戏。

第5题.车鼓舞。

以双人舞形态表演的舞蹈。两人互相逗趣,一边敲出响声,也叫 “车鼓弄” 或“弄 车鼓”。“弄”,即“表演戏弄”的意思。“车倒”有“翻倒”的意思,“车鼓”有 “翻倒鼓”之意。自闽南传入台湾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节庆、庙会时不可缺 少的节目。表演是边歌边舞,丑角动作难度较高,旦角动作娇柔与丑角互相逗趣 表演。第6题.泉州孔子庙

位于泉州市区泮宫内,宏伟壮观,为我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的 孔庙,主体建筑为宋代典型的重檐庑殿式,殿为抬梁式木构架,斗拱层叠,梁枋纵横,屋脊较短,四角斜坡面较长,殿柱皆为花岗岩石,束腰嵌有莲花图案青石浮雕,台北孔庙位于大龙洞、哈密 街一带,由泉州府惠安县著名建筑大师王益顺于 1925 年重建,主要模仿泉州孔庙,建成“正统 南中国式孔庙”。

第7题.雾峰林氏大宅

位于台湾台中县雾峰乡的,分为顶厝、下厝、莱园三大部分,下厝创建于咸丰元年(1851 年),为清朝福建陆路、水陆提督林文察的宅第,面宽十一开间,分前后五进的宫保第,画栋雕梁,富丽堂皇,墙上和花窗嵌有青石平雕、浮雕、人物、山水、花 鸟,与精美的木雕、漆雕、砖雕、灰雕交相辉映,为台湾最大古民宅之一。

第8题.冒籍

由于台湾地区的文化尚不发达,本地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不多,来自福建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的读书人中稍通文墨者在原居住地参加考试料难以考取,便通过在台湾居住的同姓同宗 之人,冒称为其弟、侄,然后以台湾士子的身份公然赴考。一旦考中,便迅即返归故里。从闽台 科举考试长期以来是一体化关系的角度考察,冒籍也属正常现象。

第9题.官送

由于台湾属福建管辖,未设乡试考场,故台湾的士子必须远赴福州应试。由于海峡内风急浪高,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年代里,经常发生应考士子船翻人亡的惨剧。从 1874 年开始,为了使应考 者能够安全到达福州,每逢考期,清政府便派遣官轮将考生由台湾的淡水港护送至福州。这一举 动被称为官送。

第10题.官话方言岛

明、清两代,先后有两批官兵前来福建平乱,嗣后就地屯守聚居,形成两处。其一是南平延平区和西芹镇的土官话。其二在长乐市航城镇琴江村,清初旗营在此筑堡定居,至今城墙犹存。现有居民 1000 余人,已认定为满族。他们说的话 俗称京都话。这些方言岛的居民都兼通双语,对内说官话,对外使用当地方言。这些官话都 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但基本面貌仍是北方方言。

第11题.方言

方言是共同语的继承或支裔,一个方言具有异于其他亲属方言的某些语言特征,它的内部发展规 律是服从于全民共同语的,在历史时期往往从属于民族的统一标准。作为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分布在不同的地域,二是属于同一古老语言发展的结果。

第12题.谚语

谚语,是群众创作并在口头上广为流传的一种简练通俗而富有哲理性 的定型化语句。谚语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解释。广义的谚语包括俗语和歇后语。狭义的谚语是 指劳动人民总结生产斗争、和各种社会生活经验以及传统道德标准的富于教训意义的短小而形象 的一种韵文体语。第13题.神话

神话是文学创作中一种极古老的散文形式的口头创作,它是原始人最 初构思的,记录了早期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理解,对于宇宙万物的认识,以及在这一认识过程中 所表现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幻想故事。是民间文学中最古老体裁之一,是古人对难以理解的自然 现象的反映和折射。

第14题.刑事诉讼管辖

即司法机关在刑事案件受理范围上的分工。由于对司法机关这一概念两岸在理解上存在很大差 异,因此,刑事诉讼管辖的定义也不同。在大陆,刑事诉讼管辖是指公检法机关在刑事案件受理 范围上的权限划分,以及法院系统内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分工。在台湾地区,则仅指 法院系统内在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故亦称法院之管辖。

第15题.区际司法协助

是指同一主权国家内部不同法域或特定地区的司法机关之间的司法协助行为,即某地区司法机关 接受另一地区司法机关的请求,在其管辖的区域内代为履行某些司法行为。闽台司法协助正是属 于这种区际司法协助关系,它是海峡两岸在一国两制构想下逐步落实和发展起来的,是两个相互 独立的法域之间在个主权,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发生的司法协助,是复合法域国家内部的司法协助。

第16题.梨园戏 ,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

第17题.高甲戏

源于闽南民间迎神赛会的化妆表演,在发展过程中受徽班、江西班、傀儡戏、京剧的影响,明末清初称“宋江戏”,清中叶发展为“和兴戏”,清末以后才称“高甲戏,日据时期传入台湾。

剧目连台戏有四百多种,折子戏、小戏有一百多种。脚色有生、旦、丑、北(净)、杂五类。其丑角吸收了傀儡戏的表演艺术,颇有特色。它文戏主要学梨园戏,武戏从“宋江戏”发展而来,又受京戏影响。演唱方面,曲调用傀儡调,民间小调、南管,以南管为主,这也是高甲戏在台湾被混为南管戏的原因。

第二篇:闽台区域文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郑和抵闽台: 永乐年间(1403—1424年),郑和下西洋,自江苏太仓开航以后,都要先到福建长乐一带停泊一段时间,进行人员和物资的补给,然后才从福建起航远征。郑和的船队曾在台湾赤嵌汲水,并深入大冈山一带。郑和第7次(1431年)下西洋到过台江(即今台南、高雄之间海岸)。郑和船队中有许多福建人,他们随船队到达台湾、澎湖以后,其中有一部分人可能留在当地。郑和所率领的船队,对台湾地区产生了一定的政治影响。

2、宗教:

宗教是把个人与某种力量“绑在一起”的意思,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它还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由神话、教义、仪式和仪典等若干个部分组成的复杂体系。了解宗教包括:理论、崇拜仪式、信仰团体、崇拜对象等方面。闽台人的宗教观、生活方式、宗教仪式对其身心的影响深刻,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中,宗教交流因其特殊原因起着特殊作用,其意义和影响大大超越了宗教本身闽台文化体系中,闽台宗教交往占有极其重要位置。

3、台湾宗教界对福建宗教界交往的模式:(1)谒祖寻根(2)参观交流(3)庆典活动(4)宗教活动(5)院校交流(6)学术交流

4、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它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和理智的规范。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它以精神与物质两种形式交互作用的,它是后天学习获得的,并为社会成员所共有。

5、文化三个阶段: 文化分为三个阶段:表面,即器物文化,包括一切有形可感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中层,即制序文化,包括人际关系中各种体制和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深层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文化、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态、价值观念、风土民情、审美情趣等。

6、四大山头与九大门派:二十一世纪的台湾佛教,派系复杂,山头林立,主要如四大山头:佛光山、中台山、慈济功 德会、法鼓山;九大门派:大岗门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圆光派、大仙寺派、观音 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东和寺派;五大团体:国际佛光会、中华佛教青年会、中华佛 教居士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护僧协会。这些山头、门派、团体,都与福建佛教的法 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7、长滨文化: 1968—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包括潮音、乾元、海雷等十几个海蚀洞穴)5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先陶文化,命名为“长滨文化”。长滨文化距今约1.5万年,其石器都是用砾石打制的刮削器、尖状器和砍斫器等。长滨文化的主人以洞穴为家,过狩猎、捕捞和采集生活。其石器类型和制作技术,同大陆南方发现的旧石器相似。

8、左镇人: 1971 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 3 万至 2 万年。“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左镇人”就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左镇人”的发现,把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 万多年。

9、宗教谒祖寻根:是宗教分庭与祖庭的一种交流模式,分庭会祖庙参拜,体现闽台宗教叶与根的密切关系。特别福建佛教和道教有许多分庭在台湾,解严后,台湾宗教界人士纷纷返回祖庭寻根。

9、大坌坑文化: 1964年,在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坌坑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台到北部淡水河下游和西海岸一带。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有宅、罐、碗等,那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大坌坑文化距今约6400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绳纹陶器,同比它早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相似。大坌坑文化实际上是大陆东南沿海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与闽南、粤东沿海同时代文化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10、台湾文化: 台湾文化是多元文化的组合文化,有原住民文化,有移民带入的中原文化,也有日本、欧美等国家的文化。在多元文化中主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台湾文化从起源、发展、形式、影响等诸方面均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同一性、完整性、发展性特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延伸和拓展,中原文化进入台湾是经由福建的二度传播的,具体表现在人同种、语同音、神同缘,行同伦等方面。

11、闽台文化: 是指来自汉族核心地区的中原文化,是以福建台湾地区为核心形成共同性的文化特质,具有共源同本的现象,台湾文化主要源于闽文化,闽文化根源于中原文化,福建文化以先进的生产技术、物质财富、文学艺术等内容向向台湾地区延伸,台湾文化也影响了福建文化,在共同的历史源流背景下,民族流动形成了同文同种特征,相似的心理个性特征或差异品类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12、冒籍: 冒籍设立保障名额有力地推动了台湾地区文风的繁盛和社会进步,但实行初期,由于台湾地区的文化尚不发达,本地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不多,来自福建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的读书人在原居住地参加考试料难以考取,便通过在台湾居住的同姓同宗之人,冒称为其弟、侄,然后以台湾士子的身份公,是反映闽台两地关系之密切的一个侧面。

13、“三茶天礼”: 闽台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天礼”。“三茶”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合欢见面时的“合茶”。在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违拗,男方随同媒婆或父母到女方家提亲、相亲,女方的父母就习惯叫待字闺中的千金端茶待客,茶杯斟满后,依辈份次序分送到男方来客手中,由此拉开了“相亲”序幕。

14、福建宗教界对台湾宗教界交往的模式(1)参访考察(2)大型活动(3)法事交流(4)学术交流(5)神像出巡

15、“东山陆桥”: 是福建与台湾史前文化关系的一个有力的历史见证。在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米。古地理与古气候学研究表明: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

16、妈祖: 妈祖原名林黙,又称林默娘,莆田县湄洲人,传说她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她秉性聪颖,救人济世,拯救海难。升天后被渔民视为海航保护神。妈祖作为民间的海上女神,历史上又受到封建王朝的青睐,推波助澜,妈祖信仰不仅在东南沿海广为流传,而且被带往世界各地。每年妈祖的诞辰和忌辰,各地信徒都要到妈祖庙祭祀,有些还愿的信徒不远千里感到湄洲祖庙进香以示虔诚,这几年台湾的香客不断增长。

17、圆山文化:距今约4400—3100年,分布在台北盆地,延伸到北部沿海一带。石器多属磨制石器。出土的有段石锛与福建、广东等地出土的有段石锛都属于同一类型,是我国东南地区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出土的陶器以棕灰色细砂陶为主。这些遗物同大陆东南沿海出土的有许多相似之处,从大陆传播过来的。晚期出现少许青铜器,与商周时代的同类器近似。

18、凤鼻头文化:凤鼻头文化分布于台湾中南部海岸与河谷地区,其流动年代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1600年左右。由于各个时期的文化特征均出现于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遗址,故称凤鼻头文化。就类型而言,这一文化在时间上可分三期:自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左右为第一期,自公元前1500年左右至公元初年为第二期,自公元初年至十六、七世纪汉文化大量传入为第三期。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都呈现着鲜明的大陆性格。

19、东山陆桥 “东山陆桥”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 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 米。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大约在距今32000 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但到了 12000 年前,由于气候逐渐变暖,“东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21、“戏状元饼”答:戏状元饼是中秋节食月饼之俗,全国各地大致相同,但围绕吃月饼展开的节俗当属闽南、台湾的“戏状元饼”最独特有趣,中秋戏饼在闽南、台湾历史悠久。海峡两岸人们一边赏月,一边在月光下玩起“戏饼”游戏。戏饼用的“会饼”由级别、大小不一的63个月饼组成,分为6种,模仿古代科举制四级考试,这种戏饼专用的“会饼”中秋节前在闽南、台湾许多饼店均大量制作。参加戏饼人数五六人为宜。开始时,取6个骰子放在大海碗里,轮流掷骰子,谁戏到约定俗成的点数就可得到不同级别的月饼。如果有谁幸运得中“状元”,双手捧着诱人食欲、蕴含吉兆的“状元饼”,一帮好友相拥回家,其情景如同古时中状元荣归故里,亲朋好友往往高兴得放鞭炮庆贺。

22、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台湾名称 答:在中国古代文献里,被称为“蓬莱”、“贷舆”、“员峤”、“瀛洲”、“岛夷”、“夷州”、“琉求”,在东汉、两晋南北朝时称夷洲,三国时期称琉球,隋、唐、宋、元朝时称琉求,明朝时称东番,清朝属福建,设立台湾府。1885年台湾建省

23、除夕答:腊月三十日(小年为二十九日)夜,旧年至此而除,故称为“除夕”,又叫“除夜”、“大年夜”。闽台方言称为“年兜”。“年兜”即年底之意。除夕这天,外出的人,除非万不得已,都要回家团圆。除夕之前,家家必须贴上春联、年画。黄昏时分,家家贴上新灶神像,算是接回灶神。接着,便是辞岁,即祭祀祖先和天地众神。在住宅正厅祖先灵位前和厅口各摆设一套供品,然后点烛、焚香、烧金,燃放鞭炮,由家长带领家人,向祖先和天地众神三拜九叩,祈福消灾,预祝来年平安幸福。入夜,人们在门外用柴草燃起火堆,大人、小孩在熊熊的火焰上方跳来跳去,谓之“跳火囤”,以攘除邪秽,驱逐恶鬼。是夜,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全家团聚吃年夜饭,闽台方言称为“围炉”。年夜饭一般都极为丰盛,但不能全部吃完,要留待来年再吃。除夕晚上,大人要给小孩“压岁钱”,过年零用买糖果,叫做“过好新年,口袋有钱”。“压岁钱”古称“压祟钱”,有“镇压鬼祟”之意,以祝愿小孩吉祥安康。除夕晚上,年轻人通宵不睡,叫“守岁”,以为可以健康长寿。

24、归宁 : 新娘出嫁后数日内由新郎陪同第一次回娘家,俗称“归宁”。当日,新婚夫妇须由娘家弟妹前来迎接;须在日落前返回男家,据说这样才能有望生男孩。

25、拜年:拜年又称“拜正”、“贺正”、“贺春”。拜年活动一般由初一延续到初五。初一祭祖之后,晚辈给长辈行跪拜礼,要说“拜年”,“长寿”之类的话。长辈受礼后,要给“红包”,即压岁钱。在家拜年后,一般同族的男子要到祠堂祖庙聚会,论资排辈,依次拜年,类似于现在的团拜。初二,已婚妇女要回娘家做客,拜祭祖宗。一般丈夫也要同行,故又称初二为“女婿日”。初一至初五期间,街头巷尾亲友熟人相见,彼此都非常客气亲热,打躬作揖,说些“恭喜发财”之类的吉祥话。拜年习俗现仍然十分盛行,但不再行跪拜礼,而代之以鞠躬或握手;时间也不限于初一到初五,年前拜年,谓之“拜早年”,初五以后拜年,谓之“拜晚年”。

26、元宵节: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在闽台两岸,人们把元宵节视为春节的最后一部分,民间节庆活动尤为隆重。

27、诗钟:诗钟是一种具有竞技性质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又有关于时、体、题、韵的严格规定和各种颇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项目,限时咏作,分等奖励。诗钟有笼纱、嵌珠二格,嵌珠即折枝之异名,但当时人们往往不称嵌珠,而更经常使用折枝之名称。

28、.余光中: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籍贯福建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母为江苏人,故也自称“江南人”),诗人。曾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评论家。主要作品有《乡愁》《余光中经典》《传说》,其中《传说》获台北新闻局金鼎奖歌词奖。

29、刘家谋答:刘家谋(1813~1853年),字仲为、苞川,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后以大挑任宁德、台湾教谕。所到之处,努力收集掌故。在宁德,著《鹤场漫录》2卷;在台湾4年中,著《海音》2卷,对台湾的风土人情及官吏施政利弊,皆有论述。咸丰二年(1852年),卒于府署。他于1850年上任台湾府儒学训导,隶属于台湾道台湾府,为台湾清治时期的地方官员,该官职主要从事台湾府境内之教育行政部分,受台湾府儒学教授制约,该官职亦通常为闽籍,语言可与台湾人互作沟通,事实上,教学上也以闽语为主,官话为辅。

30、民间信仰答:民间信仰是一种既直接继承了原始宗教的许多特征,又深受人为宗教影响的民间普通信仰,民俗色彩特别浓厚。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源于原始宗教.保留有许多原始痕迹.如动物、植物崇拜等,同时又打上阶级社会的烙印,如神有等级等等,还受到了佛、道、儒的影响。尽管如此,民间信仰有许多方面毕竟不同于人为宗教,其无固定信仰对象、无统一教主、无严格的教理教义、无完整的经典、无清规戒律、无固定仪礼模式、无系统组织、无固定神职人员,无植很于传统文化和民俗之中,具有活动空间大影响范围广,信仰者从功利出发,是多神祟拜的现象。

31、临水夫人答:临水夫人本名陈靖姑,唐代福州下渡人。她的主要职能是“扶胎救产,保赤佑童”。福州一带多称为临水奶、天仙圣母等。临水夫人崇拜从唐代后期开始,宋代得到政府承认。

32、莆田妈祖金身巡台答:1997年1月24日至2月3日莆田妈祖金身出巡台湾,所到之处,都举行隆重的接驾、绕境、祀典/送驾仪式,妈祖金身驻跸的宫庙,更是人山人海。之后,妈祖巡台不断,抵台绕境为信徒祈福。

33、开漳圣王答:开漳圣王原名陈元光,又称“陈圣公”,作为漳州的地方神被崇拜。686年,陈获旨得准开建漳州漳浦郡。在任20余年,勤于吏治,政绩卓著,对开发漳州有功,逝后百姓立庙奉祀,称为开漳圣王。台湾省内,凡是闽南漳州人士集中居住的地方都有开漳圣王的供奉。

34、保生大帝答:保生大帝,医神普救众生,原名吴夲,宋代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人,是闽台地区最有影响的医神。吴夲少年时时已精通药理医术,采药草炼丹煎药,以医济人无贵贱,手到病除,药到疾愈。宋代“妙道真人”,明代的“医灵妙道真君”、“万故土我极保生大帝”。吴夲遂由此被神化。保生大帝与妈祖、临水夫人,是闽台民间信奉的三大主神之一。福建南部泉州一带、台湾省北部以及东南亚地区泉州人士集中居住的地方,多建有奉祀保生大帝的庙观或殿堂。供奉保生大帝的庙宇通常被命名为慈济宫。

35、妈祖答:妈祖原名林黙,又称林默娘,莆田县湄洲人,传说她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她秉性聪颖,救人济世,拯救海难。升天后被渔民视为海航保护神。妈祖作为民间的海上女神,历史上又受到封建王朝的青睐,推波助澜,妈祖信仰不仅在东南沿海广为流传,而且被带往世界各地。每年妈祖的诞辰和忌辰,各地信徒都要到妈祖庙祭祀,有些还愿的信徒不远千里感到湄洲祖庙进香以示虔诚,这几年台湾的香客不断增长。

36、禁忌答:禁忌,由对不洁事物的憎恶和对危险事物的畏惮以及对于神圣事物的崇敬所产生的禁制便是所谓禁忌。人们相信,触犯和接触到任何一条宗教规则和社会惯例中的禁忌,都将遭到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自然、社会及自身的惩罚。禁忌产生于原始民族由于知识的贫乏,对于一种超自然力的崇信。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一个人都要受到各种禁忌的约束。

37、梨园戏答:梨园戏是福建省的汉族戏曲之一,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

38、福州戏答:闽剧又称福州戏,福建汉族戏曲之一。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它是由明末儒林戏与清初的平讲戏、江湖戏,在清末(光绪至宣统年间)融合而成的多声腔剧种,俗称“前三合响”,雅称“榕腔”或“闽腔”。

39、雾峰林氏大宅 答:雾峰林氏大宅位于台湾台中县雾峰乡的,分为顶厝、下厝、莱园三大部分,下厝创建于咸丰元年(1851年),为清朝福建陆路、水陆提督林文察的宅第,面宽十一开间,分前后五进的宫保第,画栋雕梁,富丽堂皇,墙上和花窗嵌有青石平雕、浮雕、人物、山水、花鸟,与精美的木雕、漆雕、砖雕、灰雕交相辉映,为台湾最大古民宅之一。

40、泉州孔子庙答:泉州孔子庙位于泉州市区泮宫内,宏伟壮观,为我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孔庙,主体建筑为宋代典型的重檐庑殿式,殿为抬梁式木构架,斗拱层叠,梁枋纵横,屋脊较短,四角斜坡面较长,殿柱皆为花岗岩石,束腰嵌有莲花图案青石浮雕,台北孔庙位于大龙洞、哈密街一带,由泉州府惠安县著名建筑大师王益顺于1925年重建,主要模仿泉州孔庙,建成“正统南中国式孔庙”。

41、府县儒学 答:府县儒学即由政府举办的与科举制度相适应的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课的官立学校,是古代学制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施行教化,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42、官话方言岛答:官话方言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定义的北方部分语言统称,即广义的北方话(晋语等除外)。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官话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响。以洛阳为中心的北方话通行地区一直是中国政治的心脏地带,因而有“官话”之称。现在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就是在“北京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在非官话方言区中,还有少数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官话方言岛。如海南岛崖县、儋县的“军话”,福建南平城关的“土官话”,长乐洋屿的“京都话”等。

43、熟语答:熟语,指常用的固定短语。熟语用词固定、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是一种独特的口语形式,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44、神话答:神话是文学创作中一种极古老的散文形式的口头创作,它是原始人最初构思的,记录了早期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理解,对于宇宙万物的认识,以及在这一认识过程中所表现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幻想故事。是民间文学中最古老体裁之一,是古人对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的反映和折射。

45、谚语 答:谚语,是群众创作并在口头上广为流传的一种简练通俗而富有哲理性的定型化语句。谚语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解释。广义的谚语包括俗语和歇后语。狭义的谚语是指劳动人民总结生产斗争、和各种社会生活经验以及传统道德标准的富于教训意义的短小而形象的一种韵文体语。

46、区际司法协助答:区际司法协助是指同一主权国家内部不同法域或特定地区的司法机关之间的司法协助行为。

47、刑事诉讼管辖 答:刑事诉讼管辖是指国家专门机关依法受理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上的分工,即侦查机关与审判机关之间以及审判机关内部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方面的分工,其中侦查机关与审判机关之间以及侦查机关内部的职能分工称为立案管辖,审判机关内部审理第一审刑事案件的分工称为审判管辖。

48、布袋戏 答:布袋戏又称布袋木偶戏、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小笼、指花戏,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或漳州(大部分学者都认定布袋戏起源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广东潮汕与台湾等地区流传的用布偶来表演的汉族地方戏剧剧种。布偶的头是用木头雕刻成中空的人头,除出偶头、戏偶手掌与人偶足部外,布袋戏偶身之躯干与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装;演出时,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进行操偶表演。而正因为早期此类型演出的戏偶偶身极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戏之通称。早期许多的迎神庙会场合里,布袋戏是最常看到的汉族民间戏曲表演之一。

49、庙学 答:旧指设于孔庙内的学校。宋 王安石 《潭州新学》诗序:“ 治平元年,天章阁待制兴国 吴公治潭州,之明年正月,改筑庙学于城东南。”明 李东阳《改建忻州庙学记》:“葢自侯之来知是州,属意庙学,图革其故而新之。”

50、中秋节: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的特点是“圆”,天上月圆,人间团圆,所以又称“团圆节”。赏月、吃月饼、拜“月里娘娘”,是闽台中秋节的主要习俗。闽南、台湾民众习称月亮为“月娘妈”,对月十分崇拜,到了中秋节这天晚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要到月光照到的地方,摆上桌几,时令果品,敬奉月娘妈。这种敬月习俗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寄托。

51、民俗: 民俗主要是指民间流行的风俗习惯。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相沿成袭的生活及文化活动,诸如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巫术禁忌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

52、客家民歌: 台湾的客家山歌流行于当地粤语区和客家方言区,台湾数百万客家人。客家山歌尽管种类繁多,其曲调为闽西粤东民歌调,多为七字句,每首四句28字。歌词特点,即兴,双关语,插字衬腔;体裁七言小调较多,小调较不规则。主要独唱对唱两种演唱方式。以唢呐与打击乐器为主的合奏音乐,是客家器乐音乐的代表。

53、台湾林本源邸宅: 位于台北县板桥市西北的林本源邸宅及花园,为台湾最大的私人住宅,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分为“三落旧大厝”、“五落新大厝”及“白花厅”和花园等三大部分,分别落成于清道光、光绪年间。园内亭台楼阁左通右连,曲折回环。园中“汲古书屋”为“藏书之所,“方鉴斋”依地势凿池建榭,为观赏戏剧之处。其各类窗户图案、建筑物上的木雕、泥塑形态活泼、做工精细。整个邸宅与花园为典型闽南风格。据李乾朗考证,此为漳州建筑师所建的经典之作。

54、泉州开元寺: 是众多木构建筑中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建筑,其特点一是继承传统又不囿于传统,大胆突破创新。既有浓郁的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韵味,又有鲜明的闽南建筑风格。二是将雕饰艺术与构造技术巧妙地融为一体。

55、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或称人民口头创作,它是指有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人民口头文学。是民间智能、民间知识之意。广义的民间文学包括了文学、民间风俗、民间知识、信仰等。

56、民间传说: 指以著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风情、山水物产为中心所形成的解释性、传记性的口头叙事文学作品。闽台民间传说主要有人物传说和地方传说、原住民传说三个方面。

第三篇:闽台区域文化模拟试题

《闽台区域文化》知识点及模拟试题(开)

长泰电大:杨义文老师

《闽台区域文化》知识点

第一章 闽台历史渊源

了解:

1、闽台地缘、人缘的密切关系。

2、古代闽台关系的发展过程。

理解:

1、近代闽台共同经历的历史变迁。

第二章 闽台文化

了解

1、文化内涵与闽台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

理解:

1、台湾文化特征与形成原因。

2、闽南文化特征与形成原因。

3、比较台湾人与闽南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异同点。

拓展:

1、剖析台湾人的心理特征。

第三章 闽台宗教

了解:

1、闽台宗教交流的现状和模式。

理解

1、闽台宗教的历史渊源

2、闽台宗教交往的特点

3、闽台宗教交往的作用

拓展:

1、把握闽台宗教交往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第四章 闽台民俗

了解:

1、闽台民俗的名称与形式。

理解:

1、闽台民俗对闽台两地人的行为与情感的影响。

拓展:

1、比较闽台民俗的异同。

2、从闽台民俗中认识闽台文化的亲缘性。

第五章 闽台民间信仰与禁忌

了解:

1、闽台民间信仰形成过程与形式。

2、闽台民间禁忌的形式。

理解:

1、闽台民间信仰与禁忌对闽台两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拓展:

1、闽台民间信仰和禁忌对闽台人意识行为的共同影响。

第六章 闽台文学

了解:

1、闽台文学产生的历史渊源。

2、闽台文学创作题材交融、作家往来的情况。

理解:

1、闽台诗钟的概念,形成过程。

2、诗钟竞咏产生的原因与影响。

第七章 闽台艺术

了解:

1、闽台音乐的形式、类型与特征。

2、闽台舞蹈的形式、类型与特征。

理解:

1、闽台戏曲繁荣的原因。

2、闽台戏曲主要剧种的特色。

拓展:

1、闽台戏曲对闽台两地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

2、闽台戏曲在沟通闽台两地人民情感中的特殊作用。

第八章 闽台民间文学

了解:

1、闽台民间文学的内容。

理解:

1、闽台民间谚语的特征和类型。

2、闽台民间歌谣的特征与类型。

3、闽台民间故事的特征与类型。

拓展:

1、概括闽台民间文学对闽台人生活的影响作用。

第九章 闽台建筑

理解

1、闽台民居共同点。

2、闽台寺庙建筑的风格及相互影响。

拓展:

1、从闽台民居风格中分析闽台人共同的审美意识。

第十章 闽台教育

了解:

1、闽台科举考试的历史沿革。

2、闽台府县儒学的历史沿革。

理解:

1、闽台科举考试制度的联系与交融,2、闽台府县儒学的联系与交融。

拓展:

1、从闽台庙学规制形式中论证闽台文化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

第十一章 闽台方言

了解:

1、闽台方言的形成的源流和过程。

2、闽台方言的分区基础和社会背景、分区情况。

理解:

1、闽台方言的流播。

2、闽台方言的文化内涵。

拓展:

1、从本地方言中发掘闽台方言的共同特征。

第十二章 闽台法律

了解:

1、闽台刑事诉讼法的异同。

2、闽台婚姻法的异同。

3、闽台司法制度。

理解:

1、从闽台区际司法协助特点、现状,分析闽台区际司法协助的重要性。

2、闽台区际司法协助应当遵循的法律原则。

《闽台区域文化》模拟试题(开)

一、填空

1、于绍熙间任漳州知州,他笃意学校,力倡儒学;使“漳民独蒙大儒之泽”,造就一些文人学者,文化发昌盛,文化教育普及。

2、闽台两地宗教法脉相联。以佛教为例,台湾佛教法脉与福清黄檗寺、福州怡山西禅寺、关系密切。

3、新娘出嫁后数日内由新郎陪同第一次回娘家,俗称。当日,新婚夫妇须由娘家弟妹前来迎接;须在日落前返回男家,据说这样才能有望生男孩。

4、可视为反映福建教育培养人才状况的重要标志。这些进士和举人,构成了福建历史上政治、文化和教育人才的主体。

5、祖国大陆夫妻离婚办理形式,一是协议离婚,二是诉讼离婚。而台湾地区“离婚制度表明台湾地区离婚形式也有两种:一是,二是诉讼离婚。

二、名词解释

1、闽台文化

2、妈祖

3、泉州孔子庙

三、论述题

1、概括闽台地缘、人缘的密切关系。

四、知识拓展

1、发掘本地方言中称谓词、熟语、地名中具有闽台方言的共同特征的实例,并说明理由。(结合本地或家乡方言占10分)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朱熹

2、福州鼓山涌泉寺

3、“归宁”

4、历代科名人数

5、两愿离婚

二、名词解释

1、闽台文化

是指来自汉族核心地区的中原文化,是以福建台湾地区为核心形成共同性的文化特质,具有共源同本的现象,台湾文化主要源于闽文化,闽文化根源于中原文化,福建文化以先进的生产技术、物质财富、文学艺术等内容向向台湾地区延伸,台湾文化也影响了福建文化,在共同的历史源流背景下,民族流动形成了同文同种特征,相似的心理个性特征或差异品类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妈祖

妈祖原名林黙,又称林默娘,莆田县湄洲人,传说她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她秉性聪颖,救人济世,拯救海难。升天后被渔民视为海航保护神。妈祖作为民间的海上女神,历史上又受到封建王朝的青睐,推波助澜,妈祖信仰不仅在东南沿海广为流传,而且被带往世界各地。每年妈祖的诞辰和忌辰,各地信徒都要到妈祖庙祭祀,有些还愿的信徒不远千里感到湄洲祖庙进香以示虔诚,这几年台湾的香客不断增长。

3、泉州孔子庙

位于泉州市区泮宫内,宏伟壮观,为我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孔庙,主体建筑为宋代典型的重檐庑殿式,殿为抬梁式木构架,斗拱层叠,梁枋纵横,屋脊较短,四角斜坡面较长,殿柱皆为花岗岩石,束腰嵌有莲花图案青石浮雕,台北孔庙位于大龙洞、哈密街一带,由泉州府惠安县着名建筑大师王益顺于1925年重建,主要模仿泉州孔庙,建成“正统南中国式孔庙”。

三、论述题

1、概括闽台地缘、人缘的密切关系。

(1)地缘关系

在远古时代,台湾和台湾海峡,是和福建相连的华夏古陆的一部分,闽台在史前就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福州鸡鸣,基隆可听”这句谚语,说明了台湾和福州与大陆有“不可分离,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西隔台湾海峡和福建遥遥相对,相距宽度不到200千米,狭处只有130千米,离福州最近,据地质学家研究,台湾和台湾海峡,本来就是和福建相连的华夏古陆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连结的部分陆地下沉成为海峡,台湾遂变成为海岛。台湾是以大陆为根生成的一个岛屿,在地缘上与大陆是不可分的。

(2)人缘关系

从台湾岛的考古发现来看,祖国大陆的文化在旧石器时代就己传到台湾。台湾各地相继发掘出土的石器、黑陶、彩陶和殷代两翼式铜镞等大量的文物证明,台湾的史前文化与祖国大陆同属一脉。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左镇人、长滨文化、圆山文化等,说明台湾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就有人类居住,而且它的原始社会史的每一个阶段,在文化内涵上,都与福建等东南省份的原始文化息息相关。创造台湾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住民,多直接来自大陆东南部,他们成为后来台湾土着的一支主要来源。

四、知识拓展

1、发掘本地方言中称谓词、熟语、地名中具有闽台方言的共同特征的实例,并说明理由。(结合本地或家乡方言占10分)

(1)称谓:闽台两地有些家庭因世代单传或人丁稀薄,父母等多视其子女为掌上明珠(民间称此类子女为“罕囝”),台湾父母为孩子取名多有意抑贬,称其为“粪扫(垃圾)”、“戆囝(傻瓜)”“阿扁”等,厦门也多把男孩起名为“臭p”福州有“依土”“依乖”以示卑贱之物易为成活。而这类“罕囝”,面称其父母时也适当加以变通为“阿伯、阿叔、阿哥”或“阿姆、阿婶、阿姊、”等,寓与己血脉无关,得以免灾避祸。

(2)熟语是一种独特的口语形式,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由于熟语内容丰富、反映面广、富有乡土气息、形式、固定,因而群众喜闻乐见,闽台均有“爱拼才会赢”

(3)地名命名的共同特点

地名一般由专名与通名两部分构成。

专名特指某地地理实体并借以区分同类地物的专用词,起定位作用;通名则用以概括某种地物的共性,起定性作用。闽台地名中的专名多采取闽台方言中对同类地形、地物的惯用指称为主要构词成分,再辅以大小、形状、方位、色彩以及姓氏、人名、数字等各种描写性成分,进行相互结合而加以命名,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如,厦门有东埔、前埔等十几处,漳埔县有乌石埔、平和县有枫埔、永春县有桥头埔、安溪县有郭埔等,举不胜举;台湾带埔字地名更多达数百处,如台南、台北、新竹均有牛埔、屏东有草埔等。

两岸地名在命名上有相当数量的地名出现出相同、雷同的现象。

现在台湾地名中,有不少地名是直接袭用福建省的。例如,在台湾省境内,台北有长泰和南靖、台南有诏安、台中有龙溪和德化、彰化和云林都有同安、云林有泉州、南投有平和、屏东有南安。正是这种地名命名的相同、雷同的现象,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海峡两岸祖居地与移民地之间的历史上的渊源与流播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与两岸人民的血肉之情。

第四篇:2014年闽台区域文化考试资料(最新)

(一)名词解释

1、长滨文化:

1968-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包括潮音、乾元、海雷等十几个海蚀洞穴)5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先陶文化,命名为长滨文化。长滨文化距今约1.5万年,其石器都是用砾石打制的刮削器、尖状和砍斫器等。长滨文化的主人以洞穴为家,过狩猎、捕捞和采集生活。其石器类型和制作技术,同大陆南方发现的旧石器相似。

2、闽台文化:

是指来自汉族核心地区的中原文化,是以福建台湾地区为核心形成共同性的文化特质,具有共源同本的现象,台湾文化主要源于闽文化,闽文化根源于中原文化,福建文化以先进的生产技术、物质财富、文学艺术等内容向台湾地区延伸,台湾文化也影响了福建文化,在共同的历史源流背景下,民族流动形成了同文同种特征上,相似的心理个性特征或差异品类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3、莆田妈祖金身巡台:1997年1月24日至2月3日莆田妈祖金身出巡台湾,所到之处,都举行隆重的接驾、绕境、祀典/送驾仪式,妈祖金身驻跸的宫庙,更是人山人海。之后,妈祖巡台不断,抵台绕境为信徒祈福。

(二)简答题

1、文化学家把文化分为三个阶段是哪些?

表面,即器物文化,包括一切有形可感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中层,即制序文化,包括人际关系中各种体制和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深层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文化、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态、价值观念、风土民情、审美情趣等。

2、概括闽南方言向海外的流播的情况

唐宋之后,泉州人也大批出海定居。印尼华裔300余万,马来亚华裔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新加坡的占76%,那里通行最广的便是闽南话。在菲律宾、波罗洲、缅甸、泰国和印度的华人中,闽南话也是主要方言之一。闽南许多侨乡的出外人口,有的已经超过本土现有居民。据估计,东南亚华人中说闽南话的在1000万以上。

(三)论述题

1、概括闽台地缘。

答:(1)地缘关系 在远古时代,台湾和台湾海峡,是和福建相连的华夏古陆的一部分,闽台在史前就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福州鸡叫,基隆可听”这句谚语,说明了台湾和福州与大陆有“不可分离,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西隔台湾海峡和福建遥遥相对,相距宽度不到200千米,狭处只有130千米,离福州最近,据地质学家研究,台湾和台湾海峡,本来就是和福建相连的华夏古陆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连结的部分陆地下沉成为海峡,台湾遂变成为海岛。台湾是以大陆为根生成的一个岛屿,在地缘上与大陆是不可分的。

(四)知识拓展1、2006年5月27日竣工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作为目前唯一反映大陆与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集收藏、研究、展示、交流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共征集和复制文物文献15000多件,其中国家级文物129件。位于二楼的综合主题馆,展厅面积达3466平方米,按闽台关系的“五缘”来设计布展,分为远古家园、血脉相亲。隶属与共、开发同功、文脉相承、诸神同祀、风俗相通7个部分,充分体现“山水本相依、闽台骨肉亲、中华大一统、缘定难分离”。位于三楼的“乡土闽台”专题馆,展厅面积达1520平方米,按“春、夏、秋、冬”四个时节,分别展示闽台两地共同民俗习性,深入表现闽台关系。请你评价闽台缘博物馆的建筑与设置对传播闽台文化有什么作用,并提出发展建议。

参考答案:以史为鉴,以物为证,真实再现了闽台两地深厚渊源,证明了福建和台湾的地缘近,血缘亲,法缘久,商缘广,文缘深的关系,充分彰显了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主题,成为展示祖国大陆与台湾关系历史的窗口,增进中华文化与民族认同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搭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新平台。

闽台区域文化作业 1(第1—3章)

一、名词解释(应概括地写)

1、东山陆桥P2

2、左镇人P3

3、台湾文化P254、闽南文化P33 — 34

二、简答

1、简述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P 1 — 22、您认为闽南人与台湾人有哪些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P 443、简述保护马祖文化的意义?P 31 — 34

三、论述(请自附纸张)

1、试论述台湾解严以来闽台宗教交往的模式。

2、试论述台湾美术发展的概况。(参看辅教材《闽台文化探略》)辅教材 P 167 — 171

《闽台区域文化》课堂讨论记录表一 辅教材P 2 — 20

(第4—6章)

一、名词解释

1、打尾牙 P84

2、婚嫁六礼 P93

3、放王船电P114

4、诗钟P128

二、简答

1、简述闽台主要民间禁忌概况。P 115 — 12142、概述闽台诗钟繁荣的原因。P 130:b$I1k.h2g6v3h

3、简述教会学校对女性意识行为的启蒙。(参看辅教

材《闽台文化探略》)

辅教材 P 26 — 30

三、论述题电

1、通过对闽台婚俗习惯、婚嫁程序的学习,谈谈你的感想。P 93 — 1012、试析福建民间信仰对台湾的影响。P102 — 104 《闽台区域文化》课堂讨论记表二辅教材 P134辅教材 P152

(第7—9章)

一、名词解释

1、地方传说 P 188

2、南音 P 142

3、“车鼓舞”P 1454、台湾林本源邸宅 P 197

二、简答

1、传入台湾的闽南民歌大致可分为几类? P177— 178

2、为什么说福建是“戏曲之乡”?P 152 — 1533、简述台湾当代佛教的特点。(参看辅教材《闽台文化探略》)辅教材P135— 141:::星魂社区::: 国内著

三、论述

1、谈谈你对闽台民间文学的认识。P 160 — 193 概括论述电

2、以民歌为例,说明闽台之间在音乐方面的密切关系。P 136 — 141

(第10—11章)

一、名词解释

1、府县儒学gP 213 — 214

2、熟语 P 256

3、无效婚姻 P 2764、区际司法协助 P 289w

二、简答电大答案,电视大

1、简述闽台庙学合一的规制。P225 P2262、简述闽台方言的分区及其特点。P 236 — 242

3、台湾地区夫妻人身关系包括哪些内容? P 278

三、论述

1、试述闽台教育交融的历史概况。P 203,P 208 — 212 P 220 — 2242、试述福建金石的价值。(参看辅教材《闽台文化探略》)P 86 — 90

第五篇:电大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1

开放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以学生和学习为在红心,而不是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虽然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但是它的好处确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开放教育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在教学上采用多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

开放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以自主学习为主,面授辅导为辅,这一特点体现了面授只是起到一个辅导作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主能力,还可以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学习。下面我谈一谈我的自主学习计划:

第一,我先了解所选的专业的教学计划,需要修读的课程,其中,由中央电大统设的必修科为10门左右,限选科不超过3门,这些课程是我必读的,我还要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集中实践环节。此外省级电大开设的必修课我也必须修读。以上 这些课程的学分加起来通常答不到最低的毕业学分,我因该从实施性教学计划中选修一些你感兴趣的课程,也可以选修若干中央电大和省级电大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或跨学科的选修课。

因为我的饿学习时间比较充裕,对所要选读的课程也比较有信心,所以我给我自己确定的目标是每学期要修3到4门课程,这样我才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或提前毕业,开放教育的课程每学期都要滚动开设,并提供教学和考试服务,所以有一些比较难的课程,我要考虑延长修度的时间。

第二,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在制定个人学习计划的时候,我注意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指导教师比我更熟悉课程及其前修后续的关系,可以在选课的时间安排上给我提供指导,使我的个人学习计划更加合理。

处理好工学矛盾,因为我有固定的工作,业余时间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我要利用好这段时间来进行学习,我试着把一周的时间做了一个安排,我发现我可以挤出许多时间,接下来,我给自己拟订了一份周学习计划表,将学习分散在一周的每一天中,虽然安排了不少于20个小时的时间学习计划,但一周的生活基本没有受到影响没,只不过时间安排的更加紧凑了,而且这样分散安排也不至于太辛苦,有利于保持学习效率。

除此之外,还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光制定了计划而不能坚持下去也是不行的,所以我着手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合理分配每天的学习任务

1、合理规划每天的时间

2、按照既定的时间表来行事

3、即时复习

(二)经常向自己和他人体温

1、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2、保持适量的休息和运动

3、充分利用课程的学习资源,电大为我们提供的学习资源包括:教学大纲,考核说明,文字教材,音像教材,CAI课件,以及网上辅导和教学信息,直播课堂,VBI教学信息等。

除了文字教材是系统学习课程全部内容的主要媒体,必须选用以外其他媒体是学习课程的辅助媒体,我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使用条件选用了以下几种:

音像教材一般都“少而精”,着重讲重点,难点,讲思路和方法。教材中有些学习的内容,当我通过文字教材难以理解清楚时,可能需要看与该内容相关的教学录象或VCD,或听关于该部分内容的录音讲解。CAI课件目前有自测联系,模拟实验和重,难点解析等几种,一般采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以求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也选择了利用CAI来帮助我的检查,复习和巩固学习的效果

直播课堂,网络和VBI教学资源的特点是更新快,信息传递及时,基本上能够同步地给学生以必要的学习信息和辅导,我会定时收看和浏览,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和策略。

文字教材是最基本的学习媒体,又是联系其他媒体和学习资源的纽带,现在,越来越多的文字教材将主教材和辅导教材合二为一,这样的教材不仅系统的讲授知识,而且在重点和难点的地方会及时提醒我注意和思考,或提醒我将该知识点与以往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或给予思路,方法的提示等,这种教材更方便自学。

此外,还要积极参加小组学习,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交流学习方法和技巧,交流学习信息的资料,听面首辅导课,集中精力随着教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努力判断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做好听课的笔记,做好平时作业,完成集中实践环节。

以上就是我的自主学习计划,虽然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有了这份计划,我的学习就会有一个方向,我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越来越完善这份计划,使自己的学习更加的有条不紊。小组讨论后学习意见

一、课程初识阶段

1、时间安排:开学后第一个月

2、学习任务:了解课程内容和网上学习活动安排,熟悉文字教材的编写体例,确定辅导及补充学习的教材,与当地辅导老师讨论制定学习计划。

二、课程研修阶段

1、学会参与网上学习活动

2、按照当地辅导老师的安排,充分使用好形成性考核作业手册开展自学

3、尽可能多地使用多种媒体教材资源帮助学习

4、关注并争取参与直播课堂教学学习

5、保证时间参加当地的面授辅导学习

6、尽可能结合本职工作开展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

下载7864_闽台区域文化 2018电大课程形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7864_闽台区域文化 2018电大课程形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电大最新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三

    问:考核形式: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撰写一份课程教学改革的工作报告(字数在1000-1500字),并通过小组讨论征集修改意见。 考核要求:学习者须提交自己的工作报......

    2018电大 人力资源管理形考

    形考作业一 一、选择题 1.具有内耗性特征的资源是( B ) A.自然资源 B.人力资源 C.矿产资源 2.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关键区别体现在( B )6 A.内容上B.观念上C.工作程序上D.工作方......

    电大刑诉法答案(形考二)

    电大刑事诉讼法答案(形考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对公诉案件应承担证明责任的是( )。 A.被害......

    2018电大商务谈判形考答案

    形考一答案 1务谈判是( )的一种 经济谈判 2一项商务谈判往往涉及很多内容,但( )几乎是所有商务谈判的核心内容。价格 3商务谈判有一个临界点,即谈判双方达成协议的( )。最低要求 4商......

    电大办公室管理形考2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题目1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级别高的办公室一般称为( ) 选择一项: A. 中心 B. 办公厅 C. 秘书处 D. 联络处 反馈 正确答案......

    年电大机械制造基础形考

    年电大机械制造基础形考信息文本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58分)(请选择正确的文字答案填写,例如:塑性变形)塑性变形;断裂;变形;破坏;交变载荷;断裂;奥氏体;渗碳体;断裂前;最大塑性变形;通用橡胶;......

    电大办公室管理形考2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题目1 级别高的办公室一般称为( ) 选择一项: A. 中心 B. 办公厅 C. 秘书处 D. 联络处 正确答案是:办公厅题目2 中央机关分别采用分理制和综......

    电大电算化会计形考一

    下列( )属于出纳管理的功能。选择一项:A. 银行对账B. 凭证输入C. 凭证审核D. 查询账簿正确答案是:银行对账 2系统基本构成的三要素是( )。选择一项:A. 系统、应用系统、子系统B.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