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监督的思考(共5篇)

时间:2019-05-14 22:50: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监督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监督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监督的思考

中国监察学会石油分会 第一片组理论研讨论文

关于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监督的思考

中国石油前郭炼油厂纪委监察处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今天,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特别是对企业党政主要领导的监督是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去年年底,中央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为我们做好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监督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下面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落实《条例》,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监督,促进企业领导人员正确行使权力,保证企业健康稳步发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国有企业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制约依然是个薄弱环节,这不仅会导致企业领导人员的腐败,也是对企业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严重制约。主要表现在:

一是监督意识不强。一方面有些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认为上级监督是对自己的不信任、同级监督是跟自己“过不去”、下级监督是让自己丢面子、失威信; 还有些领导干部认为监督只是对下级或有问题的干部,自己身正影直,不需要监督。基于这种错误认识,往往采取消极回避或拒绝监督的态度。另一方面,“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不力,群众监督不了”的现象依然存在。监督主体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愿监督、不敢监督的现象。

二是监督渠道不畅。在党内监督中,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贯彻不到位,班子成员之间、成员与“一把手”之间,构不成强有力的内部约束。班子内部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积极健康的党内思想斗争有所淡化,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在企业内部职能部门监督中,负有监督职责的部门不少,但由于这些单位、部门分属于不同的领导主体,监督功能分散,并且这些监督部门由于体制、机制上的缺陷,监督功能弱。例如,企业纪检监察组织负有“对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力进行监督”的权力,但处在与同级管理系统平行的地位,对“一把手”的监督很难到位。企业内部的审计、财务、企管等部门,虽然负有监督职责,但都在被监督者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对领导监督乏力,能做的也只能是对企业内部的下级单位的监督,不仅无法监督企业“一把手”,有的甚至还会帮着出谋划策,躲避上级的监督。在职工群众的民主监督中,由于普通职工对本企业的重大决策缺乏了解,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知之甚少,对企业领导干部的薪酬、补贴、职务消费等更无从知道。加上有的企业领导干部缺乏民主意识,在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大事项等方面不征求职工意见或不愿意向职工公开,使职工失去“知情权”,想监督也无法监 督。

三是监督机制不完善。一些企业的党组织对领导人员约束无力,监督机制不健全、不配套、缺乏可操作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有的企业制定了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公款旅游、领导干部重大生活事件申报等制度,但没有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制度的约束作用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有的企业制度往往是重建立、轻执行,重号召、轻检查处理,失之于软,失之于宽,致使企业领导人员权利失去制约,走向以权谋私,腐化堕落。

四是监督纪律不严。一方面,由于在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监督中,没有形成较为完善和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特别是对一些没有切实履行监督职责或监督软弱无力现象,缺乏严格的纪律惩处措施,因而未能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使得国有企业“一把手”对待监督时,产生不愿接受监督和不让监督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过去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如何接受监督还没有做出严格的纪律约束,造成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逃避监督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还有极少数经查实的违纪违法问题,由于执纪执法不严,导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企业监督中存在的这些现象,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一是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二是毁掉了一批企业管理干部。三是影响了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针对以上问题,企业 的各级组织必须审时度势,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二、强化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监督的对策

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目的就是使他们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是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针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通过改革监督机制、完善监督制度逐步加以解决。

(一)加强教育,提高监督的自觉性

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当前要认真开展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教育、法律法规和廉洁从政教育,引导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省、自警、自励的自觉性。要通过教育使他们严格执行中纪委三次全会提出的“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三个不得”的规定,做到经常提神醒脑、警钟长鸣,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

二是加强监督意识的教育,提高接受监督的自觉性。要通过教育,使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监督不是跟谁过不去,从组织角度看是对组织、对事业负责任,从被监督者本人角度看,也是对干部个人的关心爱护,是为了让领导干部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作为企业的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要 把党和人民的监督当作一种警戒、一面镜子,经常想一想、照一照,切实把思想、学习、工作、作风和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主动臵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真心实意接受监督,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并认真地加以改进和纠正,只有这样才能用好手中的权力,为企业创效益,为职工群众造福。

(二)构筑监督网络,畅通监督渠道

为提高对企业领导干部监督的辐射力、强制力,应当建立起上下结合、内外相济、纵横交错、多元并举的监督网络。

一要坚持以党的组织监督为主渠道,拓展党的自身监督途径。当前,在认真贯彻落实《条例》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党组织监督的方式,如民主生活会制度、思想汇报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党建目标管理制度等一套行之有效的党内监督模式;注重领导体制建设,努力构架“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加强党内监督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格局。

二要保证党内专门监督机构的权能到位。一方面,纪委自身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处理向上级纪委负责和向同级党委负责的一致性,积极履行监督职责;另一方面,党委要大力支持纪委的工作,为纪委行使监督权“壮胆撑腰”,创造条件,使纪委的权能到位。

三要激发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增强党内监督的透明度。一方面,加强教育提高群众民主监督的意识和质量,使群众的监督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群众监督制度,保证群众监督权利,同时落实好群众监督内容,调动和保护群众监督的积极性。

(三)健全监督机制,保证各项制度有效落实 加强对企业领导干部的监督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这项工作必须通过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完善监督机制来实现。笔者认为,当前,应该下大力气抓好以下几项制度的落实。

一是举报制度。要坚持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纪委书记接待日等形式,使下边的、外边的监督能通过有效渠道传上来、传进来,并严肃认真地进行分析、处理,负责任地向群众公告、解释。

二是群众评议制度。在群众比较集中的地方,要充分调动群众的民主监督意识,组织测评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形式,让群众畅所欲言地评议企业领导干部的作风及勤政廉政方面的表现,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讲评和奖励。

三是廉政报告制度。企业的领导干部和主管人财物的部门和个人,要定期报告廉洁自律的情况,报告所属人员升降进出、财物的收支、分配和使用情况,接受群众质询。

四是领导干部设立“廉政档案”制度。对企业主要领导干部遵守廉政规定情况、亲属子女、身边工作人员与本人工作密切相关的事情都要记录在案,随时接受上级和纪检监察部门的考核。

五是领导干部个人和家庭重要事项申报分开制度。一方面,领导干部出国出境、建房购房及装修、购买贵重物品、婚丧嫁娶等事项,要向组织申报;另一方面,领导干部家庭经济收入和财产,也要向组织说明登记,并在一定范围公开。

六是纪律考核制度。由纪检部门牵头,组织人事、工会等部门参加,定期对企业领导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对班子成员逐一考核,并将考核情况收集归档。有问题的要立即调查处理。

七是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当企业领导干部调离、提升、转行和退休时,必须进行经济审计,否则,不得离任。

(四)突出监督重点,强化监督实效性

突出监督重点是防止企业领导干部权力滥用、提高监督实效性的重要措施。

一是在监督对象上,要把企业的 “一把手”作为重点。要防止“一把手”滥用权力,关键要从他们在重大工程项目、外事活动、国内公务活动和人事安排等方面的重要决策,婚丧喜庆、职务升迁调动,逢年过节的廉洁行为和“八小时之外”的举动等方面加强对他们的监督,有针对性地落实各项 防范措施。

二是在监督内容上,要把“一把手”行使重大事项决策权、人事权、用财权和物权作为重点。

三是在监督方式上,要以事前监督防范为重点。抓好三个方面:

用权预警监督。通过廉政谈话、戒勉谈话等形式,及时提醒、警示领导干部强化规范用权行为的意识。

用权同步监督。根据有关廉政纪律制定一些监督、防范措施或制度,在领导干部行使权力时进行监督,做到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

用权布控监督。对容易产生腐败的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采取派出巡视员、聘请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落实检查、审计、报告制度等形式进行监督,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并解决在萌芽之中。

(五)严肃党纪,实现监督的惩戒功能

一要健全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和追究责任的机制。在加强群众信访举报、推进厂务公开等监督工作的同时,纪检、组织、审计等部门要建立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线索通报、移送机制,既通过干部考察、廉政监督、民主生活会、群众来信来访、经济责任制审计等渠道扩大信息来源,及时发现干部廉洁从政方面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严格监督工作责任制,对于不认真履行监督职责,疏于对干部的教育监 管、发现问题不及时纠正处理的,要严肃追究有关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责任。

二要维护好党的政治纪律,要严肃查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违纪违法案件。要坚持从严执纪,增大腐败行为的风险和成本,坚决打击腐败分子的嚣张气焰,用严明的纪律,为政治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要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对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要严肃处理,保护党员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六)加强队伍建设,正确行使监督权力

企业的纪检监察部门,是党内监督的专门机构,纪委书记和纪检干部,要以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双重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一方面要主动接受监督,另一方面要明确监督职责,正确行使监督权力。当前,要以《条例》指导监督实践,坚决做到遵守《条例》不动摇,执行《条例》不走样,坚决维护 《条例》的严肃性,确保党内监督工作取得实效。要带头学习、宣传和贯彻《条例》,抓住机遇,乘势前进,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大开展。要及时纠正、严厉查处违反《条例》的行为,真正做到有章必循、有纪必依、执纪必严,用纪律来保证《条例》的落实。

本文作者:王福祥(纪委副书记兼监察处长)

宁善文(纪检监察员)

第二篇:加强对国有企业主要领导人员监督工作的思考和对策

加强对国有企业主要领导人员监督工作的思考和对策

党 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 要领导干部的监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规定:“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国 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承担着重要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 责任。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肩负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职责。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尤其是主要领导人员的监督,使权力的行使严格限制 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范围之内至关重要。

一、加强对主要领导人员监督制约的必要性

监督的实质是对权力的制约。加强对主要领导人员,即 “一把手”的监督,就抓住了对党员领导干部监督的关键。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是国有资产,代表的是党和国家的利益,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对于国有企业权力的 行使,诚然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相信主要领导人员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行为,但同时还必须加强他律,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一)权力在本质上具有两重性,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对权力失去应有的监督和制约,就必然出现滥用权力的现象 权 力和权力滥用是一对孪生兄弟,有权力的地方,就必然产生滥用权力的可能性。一位法国思想家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 验。”权力之所以既具有合理性、又具有腐蚀性的两重性,是因为权力的行使是由人掌控的,而人性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存在。权力一旦不被正确使用,造成的影响必 然是负面的。“一把手”权力大,在领导班子中处于关键地位,其从业道德和个人品质对领导班子和单位风气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同级监督中,“一把手”相对于 其他领导班子成员来说,被监督约束的难度更大,客观上更容易出问题。因此,加强对领导人员和领导班子的监督,首先要加强对领导班子“一把手”的监督,这是 加强对领导班子监督的中心环节。

(二)在社会供给有限的情况下,防止权力执掌者因追求个人利益而阻碍或损害公共利益的实现,需要严格的监督制约

权 力执掌者在实现公共利益的同时,也需要实现一定的个人利益。由于社会供给的局限,这种“双重利益代表”的身份,客观上可能使他们在追求双重利益的过程中发 生角色错位,为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惜影响公共利益的实现,其行为过程则可能导致以权谋私。国有企业在正确处理企业与出资人、内部职工等利益关系的同 时,必须通过制度对主要领导人员获取个人利益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一把手”在决策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实施决策中处于督导地位,可谓位高权重,如不能正确 使用权力,自身腐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只有加强对“一把手”追求个人利益情况的监督,才能有效保证其权力行使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从而确保企业利益最大化的 顺利实现。

(三)权力作为稀缺资源有着大量的“寻租”机会,这就要求通过有效的监督制约,减少乃至切断权力“寻租”的渠道

对有些人来说,获得或拥有权力是达到其他目的、获得其他利益的手段和方式。从案件查办情况来看,不少人在使用权力时“待价而沽”,将权力私有化、关系化、资本化、商品 化,具有明显的权力“寻租”特征。同时,对于那些没有权力而又想通过权力达到目的的人来说,就得想方设法通过利权交换的形式,使他人的权力为自己所用,这 就从另一方面为权力“寻租”制造了空间。而“寻租”的过程,必然表现为腐败。国有企业“一把手”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能把权力当作为企业服务的单一或 终极目的,更是别有用心者“租赁”权力的重要对象和腐蚀权力的重点目标,面对的诱惑更多、导致腐败的可能性更大。放松对“一把手”的监督制约,一旦发生权 钱、权色交易,使为企业服务的权力资源变成为个人和他人谋私利的工具,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要使权力“寻租”活动没有市场,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严密、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二、对主要领导人员监督制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找准对“一把手”监督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对症下药的先决条件。当前,这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从监督客体上看,存在回避监督、抵触监督的问题 一 方面,“一把手”主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淡薄。有的“一把手”只能监督别人,却不容别人监督,甚至视自己为不受监督、不被监督的“特殊干部”。把上级的 监督视为对自己的不信任、不放心;把同级的监督看作跟自己过不去、找别扭;把下级的监督当成让自己丢面子、失威信,因而对监督心存抵触,甚至拖延阻挠,拒 绝监督。另一方面,“一把手”权力运作透明度低,外部无法监督。有的“一把手”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上不按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办事,不尊重班子成员的意 见,任意越权包揽;有的将本应公开的事项以需要保密为挡箭牌,人为地阻塞群众监督渠道,使他人无法监督;有的以监督工作会束缚干部大胆放手工作、阻碍企业 发展为由,为排斥监督寻找借口。

(二)从监督主体上看,存在不愿监督、不敢监督的问题 一是情大于法,不愿监督。长期以来,权力至上,情大 于法的传统观念严重地干扰着对“一把手”的监督,无论是自上而下的监督还是自下而上的监督,往往存在着宁宽勿严、宁少勿多、宁粗勿细、宁软勿硬的倾向,使 本来就不够系统的监督在强大的权力体系面前显得软弱无力。二是“权重”失衡,不敢监督。现行的监督体制是决策权、执行权大于监督权,监督机构必须在同级党 政领导下开展工作。这种既受制于人又要监督人的“同体监督”体制,使监督失去了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此外,监督主体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工作手段还不 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监督工作的需要,导致监督作用还不能有效发挥。

(三)从监督制度上看,存在制度粗放、执行不严的问题 一方面,监督制度不 是很健全,与目前改革和发展的形势相比较为滞后,有些监督制度还不配套,缺少连贯性、互补性和递进性。已有的一些制度过于原则、失于粗放,“不准”和“禁 止”方面的规定多, 缺乏明确、具体、量化的可操作性规定。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还缺乏针对性,监督的力度与其拥有的权限相比分量不足,缺少与之相适应、便于操作的规定,导致“软”约束有余,刚性监督不足,给权力不规范运作留下了空间。另一方面,在监督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有章不循、执纪不严问题比较突出。有的讲感情不讲原 则,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不按规定的程序办事,甚至对上级明令禁止的事项,置若罔闻,我行我素,使制度的约束力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

(四)从监督时空上看,存在时间滞后、空间缺失的问题 一 方面,缺乏有效的事前监督机制,对“一把手”的监督存在着明显的时间滞后现象。尽管目前普遍采取的述廉议廉、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收入申报、礼品(礼金)登 记等监督措施,对于关口前移、超前防范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办法大都建立在被监督者自觉自愿的前提下,监督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还有待增强,事前监督 的作用仍然不尽人意。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一把手”的社会联系和活动空间日益增大,监督工作的领域也应随之拓宽,也就是“一把手”工作开展到 哪里,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应该延伸到哪里。但目前无论监督力量还是监督方式都难以覆盖“一把手”活动的整个空间。

(五)从监督体系上看,存在信息不畅、合力不强的问题 对“一 把手”的监督,既有上级、同级的监督,又有下级的监督;既有党内监督,又有民主监督;既有纪检、监察的监督,又有审计、工会、监事会等部门的监督。虽然监 督主体和监督方式比较多,但这些监督主体之间缺少沟通,各自为政,互通信息的意识不强,没有建立监督信息的相互通报、相互反馈和相互交流的信息沟通制度; 监督主体分别受不同领导分管,整体联动的意识不强,甚至推诿扯皮,没有形成相互衔接、相互补位、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因而导致谁都监督,又都难以到位,影 响了监督合力的发挥。

三、健全和完善对主要领导人员监督制约机制的途径与方法 反腐倡廉的实践证明,任何权力都必须置于相关监督制约的机制 之中。随着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反腐 倡廉工作的要求寓于各项重要政策和措施之中,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和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工作机制,减 少和避免“一把手”自由裁量权在幅度、范围上的随意性。

(一)坚持关口前移,健全和完善预警防范机制

1.建立和完善教育引导制度体系。一 是理论教育制度。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教育,理想信念和从业道德教育,特别是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教育活动,督促“一把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正确对待个人的名利地位,切实增强依法办事、规范用权的自觉性。二是谈话教育制 度。对反映的“一把手”在公务活动和个人生活中不构成违纪的苗头性问题,要进行诫勉谈话,早打招呼早提醒,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三是警示教育制度。深 刻剖析违纪违法案件发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警示教育,引导“一把手”以案为鉴、吸取教训,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努力做到慎微、慎独、慎权。

2.建立和完善廉洁自律制度体系。一是廉洁从业制度。大力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一把手”不仅要成为本企业廉洁文 化建设的热情倡导者、积极组织者,更应该成为廉洁文化建设的模范实践者,带头贯彻落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试行)》,建立健全本企业廉洁 从业制度,规范从业行为,忠实履行职责。二是廉洁承诺制度。针对本企业的工作实际,对照领导人员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确定适合“一把手”的践诺内容,推行 廉洁从业承诺制度,并探索实施廉洁承诺抵押金制度。三是述廉评廉制度。“一把手”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情况,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向所在单位干部职工 报告自己的思想活动和廉洁从业情况,接受群众的评议。3.建立和完善督察警示制度体系。从关心爱护的角度出发,及时对“一把手”进行督察、警示。一是建立函询回复制度。将有关问题进行整理,用函询的形式通知“一把手”本人,责令其限期向组织作书面或口头说明,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二是建立督促 整改制度。对“一把手”苗头性、倾向性的错误和问题,限期整改,并将整改结果存档备案。三是组织调整制度。对“一把手”犯一般性错误,但影响不大,不宜再 担任现职的,采取转任、降职、免职等措施进行组织调整。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影响的“一把手”应引咎辞职;未主动提出的,任免机关应当责 令其辞职。

(二)围绕关键环节,健全和完善用权制衡机制

1.加强决策监督。树立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的观念,把决策监督作为对“一把 手”最高层次的监督。凡属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事项,必须集体作出决定。要确保决策权限的合理化,进行决策权限在不同 层级间的合理分解,防止决策权力向“一把手”的过度集中;要确保决策程序的规范化,完善决策的议事规则,实行决策前的论证制、决策中的票决制和决策后的责 任制;要确保决策机制的公开化,建立决策项目的预告制度和重大事项公示制度,为决策权的监督提供必要前提。

2.加强财务监督。加强财务基础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对下属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和预算控制。加强对信用贷款和对外担保的监督,防范财务风险。全面 推行经济责任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制度,对“一把手”任职期间经济效益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定性、定量评价。3.加强选人用人监督。积极探索坚 持党管干部原则同市场化选聘企业经营管理者相结合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和完善民主推荐环节的首推责任制、考察环节的差额考察制、讨论决定环节的提前预告 制、任免环节的任前公示制四个方面的制度。把企业领导人员经营业绩考核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从业情况考核结合起来,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4.加强对物资购销、工程项目等环节的监督。这些环节权力和资源相对集中,是“一把手”进行权钱交易和为配偶、子女等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利益的易发多发领域。要建立健全物资采购和产品销售监督机制,对购销关键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督,增强物资购销过程的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强化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坚持重大项目招 投标制度,针对招标投标的薄弱环节,规范招投标程序,加强过程监管。

5.加强民主监督。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探索现代企 业制度下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职工的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作用。深化厂务公开,对企业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中的重大决策以及关系职工群众切身利 益、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等情况及时向职工公开,将企业管理行为和“一把手”用权行为纳入民主监督范围,切实提高监督实效。

(三)开拓创新,健全和完善监督体制机制 1.整合监督资源。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通过建立监督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合署办公体制等方式,充分发挥纪委、监察、审计、监事会、工会等职能部门以及各种监督 主体的作用,形成监督合力。在整合监督资源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章赋予纪委的组织协调职能,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强化监督的效力,形成以权力约束权力的 “硬约束”机制,对各级领导班子“一把手”行使权力情况实行全过程监督。

2.进一步加大巡视工作力度。要充分发挥好巡视工作的外部监督作用,继续 深入推进企业巡视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巡视工作的程序和内容,可探索在一定时期内作为企业的一项制度固定下来。注重巡视成果运用,丰富巡视 工作方式,通过“巡视回查”,促进巡视成果落实;进行交叉巡视试点,增强巡视效果。3.创新纪检监察管理体制。现行企业纪检监察机构的领导体制是 受上级纪检监察部门和同级党组织及经营领导班子的双重领导,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大胆探索,建立以上级纪检监察部门的领导为主的领导体制,也可以实行纪检监察 机构派驻试点工作。通过这些措施,从体制机制上探索加大对企业主要领导人员监督的力度。4.建立纪委书记交流或由上级党组织提名制度。纪委书记在 一个单位长时间任职,在监督工作中往往难以摆脱“关系网”、“人情网”的束缚,应建立定期实行纪委书记异地交流制度。也可建立下级纪委书记由上级党委、纪 委提名制度,甚至可以由上级党组织依照党内程序直接下派。同时,积极探索法人治理结构条件下纪委书记依法进入董事会、监事会,以形成有利于监督的新格局。建 立健全对国有企业主要领导人员的监督制约机制,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构建和完善有赖于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有赖于国家法治化的进 程,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我们相信,随着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对国有企业主要领导人员的监督 必将得到加强。

第三篇: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离任审计的实践与思考

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离任审计的实践与思考

2009-9-22 17:43 王玉明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 要】经济责任离任审计是对离任领导人员正确评价任期经济责任的有效制度,对促进廉政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经济责任离任内部审计的实践,对经济责任离任内部审计开展的方法、存在难点以及完善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离任审计

为了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先后出台中央企业、省属企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华晋焦煤有限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对所属企业的领导人员进行了经济责任离任审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用历史的、客观的、发展的眼光来分析、评价和看待经济责任离任审计制度,既利于提高对经济责任离任审计本质的认识,又利于经济责任离任审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笔者作为经济责任离任审计工作的实践者,现就经济责任离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方法、存在的难点及完善措施提出了看法。

一、经济责任离任审计的方法

在对公司所属单位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离任审计时,采取听、谈、查的方式进行审计。

听:就是在审计过程中听取所在单位对领导人员任期内工作评价情况汇报及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谈:就是与所在单位其他领导、部分业务人员进行个别访谈,对领导人员在任期内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团结合作等方面的看法和评价;

查:就是审查领导人员在任期内分管工作履行职责情况,同时结合所在单位的实际情况,实施对会计报表、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等必要的审计程序及审计调查,取得了相关审计证据,就有关审计事项向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审计调查是经济责任离任审计的有效方法。

二、经济责任离任审计存在的难点问题

在对公司所属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离任审计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难点问题,亟待解决。

(一)对重大审计事项认定的难点

1.对存货的真实性确认的难点

(1)存货涉及的账户众多,抽查审计难免有疏忽或遗漏。存货的核算内容包括材料采购(或在途材料)、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库存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材料成本差异等很多账户,这些账户属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内的发生时间,少则2-3年,多则达5年之久,对其审查通常依据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选择重点账户和近年发生的事项,难免产生审计风险。

(2)存货不仅占企业流动资产的比例较高,而且品种多、数量大,实际盘点工作量非常大,通常要依靠被审单位抽调人员进行盘点,审计人员监督盘点或抽盘也只是一部分存货,因此账实核对的困难多、难度大。此外,有些存货如原煤、精煤、中煤等只能采用经验估计法或理论测算法,难以避免与实际情况有差异。

(3)对于在途存货、港口存货,审计人员外出调查取证存在路途远、花费大、成本高等困难,使审计证据的质量难以保证。

(4)对于前任领导人员任职期间留下的存货,如果有潜在损失,那么现任领导任期内究竟消化了多少前任领导的潜在亏损,现在的财务核算与管理混乱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给审计人员分清离接任领导的经济责任,带来很大的难度。

2.对债权债务的确认难点

(1)债权与债务核算中相互混淆,企业没有真实准确地反映,目的在于人为缩小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规模,掩盖债权债务的真实性,造成企业资产与负债、债权与债务结构合理的假象。(2)债权债务单位路途遥远,审计过程发函到对方单位询证,回函率极低,导致对企业债权债务中的坏账损失和有问题的资金难以认定。(3)审计中所属企业请求审计组不要发函到对方单位询证,否则往来单位正好以此为借口找上门来结账催债,使得审计有时无所适从、举步维艰。

3.对重大投资项目及其投资损益的确认难点

由于审计人员受知识面的局限,对企业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效益及风险难以断定和评价,因而往往采取就事论事等回避矛盾的办法,使得企业投资及其损益的真实性难以确认,从而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风险。

(二)经济责任认定的难点

1.离接任领导人员责任划分界限:

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的账户多以及账务处理的不规范、财务管理失控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审计中要全面、彻底地划清前任、接任、再后任的经济责任界限难度大、风险大。

2.盈亏不实和潜盈、潜亏的界限

从理论上讲,根据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和权责发生制原则,对明亏和潜亏是能够分清的。但在离任审计实践中,有时却存在较大的意见分歧。如某些离任领导人员要求对库存产品按现行市价与账面成本计算潜盈利润,而接任者则认为不能就账论账,因为产品销售过程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如质量、价格、销售费用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不能计算和认定库存产品中的潜盈。

3.直接责任与主管领导责任的界限

对主要领导直接分管的事项,如果发生错弊、损失或风险,是否一定要承担直接责任而不是主管领导责任;而对于其他副职领导分管范围内的事项,如果出现重大问题,作为主要领导是否只承担主管领导责任而不是直接责任。对此,在审计定性处理中有时争议较大。

(三)审计评价的难点

1.政绩量化与非量化的矛盾

离任审计中有人认为,如果企业资不抵债,就不能评价其内控制度健全、有效,至少应该表述其管理不善或管理混乱。如果企业经济效益很好,就总结和评价其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而忽视和回避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出现“一好遮百丑”的现象。在量化政绩的尺度把握上确有许多人为因素,从而给审计评价带来一定的风险。

2.审计内容与非审计内容的界限

被审单位的职工有时通过书面、口头等形式,要求审计组审查并答复某些事项,审计人员如果介入其中,往往是非难分,陷于被动局面。

3.任期政绩与发展后劲的关系

一般来说,对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内已实现的经济效益指标评价比较简单,而对未来发展后劲的评价相对来说情况复杂,难度较大。

三、完善经济责任离任审计的对策

经济责任离任审计范围广、内容多,仅用听、谈的方法是难以达到审计目标的,必须与审计调查结合进行。审计调查既是经济责任离任审计的有效方法,又是经济责任离任审计的必要环节,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防范审计风险。

(一)经济责任离任审计调查的特点

1.审计调查对象的特定性

在经济责任离任审计中,需要调查的对象是特定的,即与经济责任离任审计事项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审计调查内容的针对性

经济责任离任审计中,调查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主要有:被审计单位账面没有记载而又必须调查核实的事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缺乏可靠性,而又必须调查清楚的事项,如发票要素不全、内容不真实,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查;从被审计单位账面的审计发现了疑点,而又必须进一步调查证实的事项;根据审计目标和管理部门的要求,需要调查的其他事项。

3.审计调查方法的多样性

审计调查方法取决于调查对象、范围、内容和目标等的不同要求。有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普遍调查和典型调查,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内部调查和外部调查,函证调查和现场调查,对单位调查和对个人调查,书面调查和会议调查等。这些调查方法可以相互结合运用,也可以与其他审计方法结合运用。

4.审计调查结果的客观性

审计调查能够获得账面审查所不能取得的比较真实的证据,审计调查的结果就是审计人员所看、所问、所闻、所查、所记、所算的和被调查单位和个人提供的各种证据资料。调查中所收集的审计证据准确、可靠,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与账面审计结果相结合,可以起到相互印证的作用。

(二)经济责任离任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1.根据经济责任离任审计所涉及的有关事项,确定审计调查的对象、范围和内容,又在审计调查中适当进行延伸审计,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方法。

2.根据经济责任离任审计所涉及的有关项目,选择恰当的调查方式,如用统计调查法核实经济指标,用试点调查法了解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用重点调查法追查经济案件,用会议调查法征求对被审计人的总体评价等。

3.根据经济责任离任审计所涉及的特定事项,对审计调查材料进行相互联系、客观的分析,使审计调查的内容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具有相关性,而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更重要的是将两者有机结合,综合利用。

4.根据经济责任离任审计方案制订审计调查方案,合理安排审计调查人员、时间和审计力量及其组织方式。同时,又要根据审计调查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经济责任离任审计方案。使审计调查与经济责任审计在目标要求上达到一致,在组织实施上达到统一,在时间安排上协调同步。

5.根据经济责任离任审计与审计调查的关系,搞好几个结合。即:审计与现场观察结合,审计与问卷调查相结合,审计与调查分析相结合,数据统计与事实调查相结合,内查与外调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根据审计调查的要求,综合运用多种审计调查方法,以求得最佳的审计调查效果,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效率。

(三)经济责任审计调查结果的运用

审计调查结果就是审计调查报告及其产生的作用,经济责任离任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除了方法、内容上的结合外,还必须注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审计调查结果相结合运用。

1.审计调查结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重要依据之一,经济责任离任审计结果包含了审计调查的结果,对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内容反映了审计调查报告的内容,是总与分的关系。审计调查的结果是经济责任离任审计结果的基础,调查报告必然成为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重要依据。经济责任离任审计报告对审计调查结果的运用程度反映了审计调查的质量和效果的高低,审计调查的质量和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效果,在一定意义上说,经济责任离任审计结果能否被充分地利用并发挥作用,关键取决于审计调查结果有无分量。审计调查结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补充,一个项目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往往是反映总括、全面的情况,而审计调查报告是反映某一方面具体、详细的情况,可以起到补充作用。

2.经济责任离任审计结果的运用程度决定审计调查结果的运用程度。因为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决定了审计调查报告所反映的情况、问题和意见及其范围和方式。

(四)保证审计调查结果充分运用的措施

在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审计调查结果得到充分运用。

1.坚持依法审计,实事求是的原则,保证审计调查工作依法进行,调查结果客观公正。

2.认真编制审计调查方案,科学确定调查对象、范围、内容、步骤、方法,组织方式等,收集和整理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写好审计调查报告。

3.建立规范的审计调查工作制度,保证审计调查的质量、调查结果真实可靠。

4.建立经济责任离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听取和了解经济责任审计及审计调查情况,检查审计调查档案资料,防止审计调查走过场和隐瞒审计调查结果的真实情况,避免审计调查中的舞弊行为,保证如实反映审计调查结果。

总之,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实行经济责任离任审计,是新时期加强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领导人员廉洁勤政的重要措施。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经营业绩和存在的问题给予客观、真实、准确、科学的评价,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衡量标准来评价企业领导人员的工作得失,为全面考核、合理使用企业领导人员提供审计依据,推动审计监督与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有序衔接,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于没有能力付款的企业,看是暂时出现了资金周转困难,还是由于其财务状况发生了严重的危机甚至达到资不抵债所致。如果是债务人财务状况发生了严重的危机无力还款,随着时间的推移,极有可能转变为故意拖欠,对此类欠款必须从一开始就采取强有力地追收措施或采取相应的债权保障措施。

第四篇: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在企业,公款消费有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型:一种是不必要的、可以节省的开支项目,如出国出境旅游等;另一种是必要的、不可以节省的开支项目,如应酬接待等。对前一种类型的消费行为,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许多规章制度予以限制;而对后一种类型的消费行为,则具体规范不够,以至有些不必要的公款消费交换花样,以必要的消费名目出现,结果使国有企业公款消费问题愈治愈乱。因此,在这一问题上,必须“双管齐下”,既要对不必要公款消费予以限制,又要对必要公款消费进行规范,从而达到推动国有企业反腐倡廉,促进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的目的。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是企业必要公款消费的重要内容。在目前情况下,如何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履行职务时相关消费行为的规范监督与管理,是一个迫节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我们认为,目前国有企业虽然在管理必要公款消费特别是领导职务消费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力度不大、规范不够等问题,因此迫节需要进一步予以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进行规范管理。

一、目前国有企业管理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的几种主要模式

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虽是近年提出的新概念,但早已是企业客观存在的现象。多年来,我市一些国有企业本着既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又促进领导人员廉洁自律的精神,对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采取了一些措施和办法进行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单项控制型。其特点是:对企业领导人员履行职务时相关的消费与开支项目,企业结合实际逐一立规定矩,进行管理和控制。被调查企业中大多数采取这种办法。如通信费、交通费、业务招待费等,企业大都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开支的标准、范围等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实际运作中效果较好。如通信工具方面,大多数企业参照党政机关的作法,对公费配置的移动电话一次性作价卖给原使用者,通话费实行限额报销,限额标准每月在150元至400元范围之内;对企业领导人员住宅电话通话费,实行“规定限额,超额自负,节约归己,自行结费”的办法,确定了报销标准,一般每月为100元左右。据统计,加强管理后,全市国有企业每年可节约通话费近千万元。又如交通工具方面,大多数国有企业结合实际制定了有关小汽车的使用管理规定,对油耗实行公里概算发油票,维修 实行定点制等。以对小汽车管理相对比较规范、比较节约的市建材工具总公司为例,公司两名主要负责人相对固定乘坐的两辆红旗小轿车,平均每辆车每年的油耗、维修费及各种规费等约为3.3万元(含司机工资,不包括车辆的年折旧费)。在业务招待费开支方面,许多企业都确定了开支的范围、标准和程序,且每年的业务招待费的使用情况,一般都要向本企业职代会报告。

第二种模式:实报实销型。其特点是:对企业领导人员履行职务时相关的消费与开支项目,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开支,据实报销,开支范围、标准等没有作出具体限制。部分企业采取了这一办法。如有的企业因业务需要与外界通信联系较多,对企业主要领导的移动电话通话费,没有限额控制,而是据实报销。大多数企业对领导人员的差旅费用,基本上也是开支多少,报销多少,对开支的范围、标准等没有作具体的限定。还有如过年过节,由企业领导出面,对企业协作单位、相关部门“感情投资”的公关费用、接待应酬费用等,基本上也是实报实销。

第三种模式:总量包干型。其特点是:对将企业领导人员履行职务时相关的消费与开支项目,根据营业和净利润及历年的实际开支水平进行测算,测算后确定每年的开支总额,预算包干由个人支配,超支不补,余额结转。少数企业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如武汉中百集团,他们在年初根据本下达的营业额指标,按销售额的0.07予以控制,将下属部门全年的经营消费、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进行一次性拨付,其中包括所有与经营活动有关的费用。又如武汉医药公司,对总经理的日常接待应酬费用,包括企业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正常交际费用、外出考察和“公关”费用等,经职代会确定为每年12万元,由总经理个人支配,超支不补,节余下转。

二、国有企业管理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国有企业在管理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方面,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和办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仍然不少,离规范管理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问题是:

(一)采取的措施和办法还不够系统。尽管一些企业在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方面,对有些项目,如通信、交通、接待等,作出了一定的限制,但比较单一,不够具体、系统和全面。还有一些项目,如公关、差旅等费用,没有纳入规范管理的范畴。在有制度要求的一些项目中,有的得到监督执行,产生一定效果;有的则流于形式,未得到落实。有的企业对规范管理职务消费问题还在等待观望,没有将其列入议事日程。

(二)控制不严,漏洞较多。有的企业由于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和管理,造成某些方面的开支失控;如国企领导人员的差旅费用大都居高不下,开支缺乏有效约束。由于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生产、经营和流通环节中需要企业领导人员亲自前往、亲自参与的各种活动比较多,如果企业领导人员出差来往都乘坐飞机,到达目的地后再入住高级宾馆及其高级套房,就必然会造成差旅费支出较大。是勤俭节约还是奢侈浪费,全凭领导人员的个人素质,有的财务管理制度不严,企业领导违规使用信用卡,公私消费不分;有的开支缺乏标准,随意性大,透明度不高,职工对此意见较大。如市属某企业开发公司副董事长,在不到3年的任职期间内,以职务水费名义大肆挥霍公款,其中仅以“白条”报销的费用,就达83.88万元之多。

(三)违规违纪问题时有发生。有些国有企业由于制度不严、管理失控,致使少数素质不高、对自身要求不严的企业领导人员,钻制度和管理上的漏洞,在职务消费方面搞以权谋权、侵占国家和集体资财。如:某汽车厂厂长,利用出差之机,虚报消费款额,非法侵占公款12640元,被司法机关判处有期徒刑一年。某区泵站站长,在离任地前不到5个月的时间内,报销吃喝费用6.5万元、出租车票3.1万元、唱卡拉OK费用0.46万元,受到留党察看和撤职处分。市机电控股集团下属单位仪表电器厂,本是一定亏困企业,新厂长上任不到4个月,仅某经手在餐馆请客一项,就达9000多元,经查其中有3100多元不属于因公消费,上级纪检监察机关调查后要求其作了个人退赔处理。

由于对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和监督不规范,造成的危害是严重的:

第一,增加了企业成本。企业发生的与企业领导人员职务相关的一些非生产经营费用,一般都记入企业管理费中,一些国有企业对这方面的开支控制不严,增加了生产经营成本,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第二,引发干群间矛盾。特别是一些效益不太好的企业,在职工连工资都不能足额发放的情况下,如果企业领导人员不能与职工同甘共苦,注意勤俭节约,严格要求自己,而是搞铺张浪费,甚至以权谋私,必然会引起广大职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较严重的干群矛盾,危及企业和社会稳定。今年“五·一”前夕,一企业职工举报:该单位领导把变卖设备准备用于给职工发工资的钱,拿到一渡假村“潇洒”,职工欲上街游行。市纪委、市监察局接到举报后,及时组织人员进行了调查处理,才使事态得到平息。

第三,毁掉了一批干部。从近年来我市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企业人员违法违纪案件看,职务消费方面的问题占有相关比例。如我市一大型涉外企业老总,就是因为在出国进行贸易洽谈时,把在国外的职务消费开支,拿回国内重复报销,而受到严肃查处的。1998、1999两年时间内,全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挥霍浪费公款和非法占有公款的案件有64起,其中涉及主要领导干部19人,他们都他别受到了党纪政纪和法纪处理。

三、对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问题的思考

(一)必须正确分析职务消费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断提高规范管理的针对性

目前,国有企业在管理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方面,出现不规范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正确分析这些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切实有效地规范职务消费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调查情况看,职务消费管理不规范的原因,概括起来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有的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本身对规范职务消费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对其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尚未纳入议事日程加以研究和解决。有的国企领导人员片面理解《企业法》,把《企业法》赋予企业的权利,等同于自己的权力,对迎来送往等职务消费项目,随意性大,透明度不高,极个别自身

第五篇:防治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违纪违法的几点思考

防治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违纪违法的几点思考

查办国有企业违纪违法案件,不仅仅是为了使违纪违法者得到惩处,更重要的是为了从中发现存在的规律性和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加强教育,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强化监督。应多措并举,切实防治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和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切实加强企业领导人员的党性修养,认真开展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教育,法律法规、党纪政纪和廉洁从业教育,使企业领导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政绩观和利益观,增强自觉接受监督和遵纪守法意识。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积极培育以“廉洁从业,诚信守法,行为规范,道德高尚”为核心的企业廉洁文化理念。

2、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权力制衡机制,强化政治监督、内部监督和民主监督。一是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起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工作职能与权限,使他们各负其责,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有效制衡的工作机制。二是要把党内制度融入法人治理结构之中,强化政治监督。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坚决执行民主集中制,企业党组织要通过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强化党内监督,积极参与重大问题决策,既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保障作用,又增强企业领导人员执行党的纪律的自觉性,达到加强监督制约的目的。三是围绕权力运行,强化内部监督。必须切实增强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按照议事规则进行决策,特别是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重要人事任免、大额度资金运作、对外经济担保、企业产权变更等事项,必须由企业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决不允许个人专断。四是健全民主制度,强化民主监督。进一步完善厂务公开制度,凡涉及企业的重大问题、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除涉密不宜公开的均要进行公开。不仅要公开办事结果,还要公开决策和实施的全过程。企业领导人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须每年向职代会和所属管理人员述职述廉,由职工代表和所属管理人员进行评廉,并形成制度。

3、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挥经常性审计监督作用,强化外部监督。一是要健全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确保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到位。继续强化向国有企业派驻监事会主席、财务总监、审计特派员等措施,全方位监督国有资产的运营情况。强化对企业产权交易、资本运营、财务管理、营销采购、工程项目等企业经营管理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二是强化国有企业经常性审计监督工作。实践证明,加强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对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至关重要。必须大力支持审计机关开展工作,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强和规范常规审计和离任审计,企业领导人员调整要坚持先离任、后审计、再安排的原则。

4、坚决查处违纪违法行为。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企业领导人员落实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特别是执行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等情况每年进行一次集中检查,把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情况纳入企业党风建设目标考核,作为企业领导人员考察、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任免的重要依据。对企业领导人员以及党

员干部利用职务、工作之便,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失职渎职等违纪违法行为,一经发现,及时、坚决查处。对群众反映、举报的违纪违法问题未及时查处,甚至袒护、包庇违纪违法者,必须追究其主管领导的法律和纪律责任。

下载关于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监督的思考(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监督的思考(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国有企业对领导干部实施监督工作的思考[定稿]

    关于国有企业对领导干部实施监督工作的思考 摘 要 新时期,国有企业应深入分析国有企业腐败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充分运用做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监督工作的有利条件,从树立切实可......

    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思考_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思考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思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企业的观点看法也有了改观,不再单单从盈利方面来看一个企业,更是从企业文化......

    人民日报评论:切实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

    人民日报评论:切实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原董事长李培英,因贪污、受贿罪被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此前已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李培英身为国有大型企业......

    义乌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办法

    义乌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规范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企业领导人员队伍,为......

    西方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及借鉴

    西方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及借鉴 一、西方国家国有企业的特征 1.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德国,1965年颁布了《股份公司法》,明确股份公司的治理结构。无论是国有股份公司,还是其......

    关于对国有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监督的思考与对策

    关于对国有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监督的思考与对策(集团公司)0引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强调“我们国家进入科技发展第一方阵要靠创新,一味跟跑是行不通的,必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

    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问题的调查与思考_调研报告

    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在企业,公款消费有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型:一种是不必要的、可以节省的开支项目,如出国出境旅游等;另一种是必要的、不可以节省的开支......

    关于国有企业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范文大全)

    关于国有企业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1)1 加强党性教育 提高干部自我监督意识作为党的干部,首先必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权力观和事业观,才能在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