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作文上海卷(共5篇)

时间:2019-05-14 22:4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高考作文上海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高考作文上海卷》。

第一篇:2018高考作文上海卷

2018高考作文上海卷解析(带范文)

一.命题说明:

本题来自2018高考上海卷作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什么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

1.自拟题目; 2.不少于800字。

二.命题方向

健康生活:自我管理、健全人格 人文底蕴:人文关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三.审题

限制性

1.“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这既是对话题“被需要”的解说和引导,也是对话题的限制,着力点在“被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上。

2.“生活中”,指明选材的范围——源于生活。不谈历史,只说现实。

3.“不仅”“也”揭示了“关注自身需要”和“渴望被他人需要”的关系。两者共存,是生活的常态。

4.在作文时,不能忽视“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这一句话,也就是要求写作时文中不能无“我”,重点写作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开放性

1.文体的开放性。“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思考”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通过叙事来表达,也可以通过说理来表达。

2.选材的开放性。“生活中”,生活辽阔无边,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学生只要关注生活——自己的生活或者他人的生活,写作的空间非常大。

四.解题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被需要”是需要的最高层次,从自我中心走向服务他人。上海的高考命题,关注了当下人们精神层面所产生的问题与价值观层面的树立。由通常的关注外部世界,转向关注内心。众所周知,关注自身的需要是低层次的,渴望被他人的需要,才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和存在感,这才是潜在的力量,人性之光辉!

写作本题,关键是要准确理解“被需要”含意: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一个人怎样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因为,“渴望被需要”的欲望也不是人人相同的。“怀才不遇”者们的需要欲望永远比“无所事事的自我满足”者们强烈。这就要考量考生们的思辨能力了。

写作方向上,对生命进行深度思考,思考个人生命价值和社会公共价值之间的关系,选材可大可小。给写作者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

五.参考立意

个人对于他人:

如个人对于家庭的责任,个人对于朋友的帮助,个人对于陌生人的意义、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等。

2.个人对于社会:

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思考个人对于社会的价值;也可从不同的职业入手,思考不同职业的“被需要”,如教师教书育人、医生救死扶伤……

3.个人对于国家:

如成为未来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建设者等。对于高中生来说,过去的若干年中,他们最多的是自我的需要,而高中毕业,走向成年,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怎样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担当起建设未来的责任?

4.“被需要”体现个人价值,推动社会进步; 5.你的“被需要”或许正是他人的“需要”; 6.不断提升自我,追求更高层次的价值体现; 7“需要”和“被需要”中,建构和谐社会; 8“被需要”不应强人所难,不必高调炫耀;

六.范文展示

小巷深处晚霞明

一抹晚霞贴在窗户上,向厨房张望。

厨房内,徐阿婆正在忙碌。笃腌鲜汤白汁浓,糖醋排骨红亮油润,冬瓜球质似白玉,素炒青菜碧绿可鉴,生煎包色泽金黄……

晚霞似乎为了看得更清楚,往下移了移。

徐阿婆停下手里的操作,去接电话。大家商量好似的,一起来电话了。

“妈,晚上饭店有贵客来,领导指定我做菜,我就不去吃饭了。”这是老大的电话。

“妈,我晚上有个应酬,晚上不回家吃饭了。”这是老二的电话。

“妈,小风今天想吃肯德基,我们晚上不去吃饭了。”这是老三的电话。

“妈,我晚上和朋友一起去看演唱会,不回家了。”这是老四的电话。

徐阿婆放下电话,有片刻的愣怔。

一家人多久没在一起吃饭了?

她看向墙上的镜框。一家五口人的照片。那是丈夫去世不久她带着四个孩子照的。那时候,孩子们12岁、9岁、6岁、2岁。一个没有工作的女人要带着四个孩子,街坊邻居都劝她把其中的一个送人。哪个她都不舍得,咬咬牙,带着孩子们去照了这张照片,她说,一家人再苦也要在一起。

她什么也不会,就会做饭,于是,推着餐车在街头巷尾卖生煎包。

一个生煎包的小摊就这样带大了一群孩子,老大上了技校,学了厨师,现在是一家有名的星级酒店的主厨。老二大学毕业进了一家国企,几年前辞去工作,现在自己做老板。老三是个姑娘,大学毕业进了外企,老四博士毕业,也有了自己的工作。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孩子们都有出息了,她再也不用半夜三更起来风里来雨里去了。但她为什么总想起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回想起推着餐车回来、孩子们坐在门槛上等她回来的情景。

那时,她是孩子们的山。

厨房里的菜一点点冷了。晚霞看得无趣,一溜身消失了。

屋子里暗了下来,徐阿婆没有开灯。

家庭微信群:

老大:这两天你们和妈联系了吗?我打了几次电话,都没有接。

老二:是啊,平时都是妈在群里发一些她做的好吃的照片,好几天没发了呢。

老三:我正在家门口,妈不在家,刚才碰到顾阿姨,顾阿姨说最近妈经常去家政公司说保姆的事。

老大:哎呀,的确应该给妈找个保姆了。

老三:哪里,妈是想找个做保姆的工作。

老大:?

老二:?

老四:我没听错吧?

老三:我也以为听错了,顾阿姨说,妈说现在什么事也没有,什么用也没有,整天就像在坐着等死呢。顾阿姨说她也经常这么觉得,但做保姆也做不动了,几个老太太成立了一个爱心餐桌,每天早上义务给环卫工送早餐呢……

老二:妈真是,放着福不会享……

老三:你不是不知道,妈这一辈子什么时候闲下来过?

老四:唉,我们真是……

老大:以后大家经常回家吃饭吧!

老四:妈以前是我们的山,现在是我们的光…… 一抹晚霞贴在窗户上。

徐阿婆在厨房里忙碌着,案板上是准备好的食材。高压锅噗噗地吐着热气,蒸笼里是吹弹即破的蟹黄包,铁锅里油爆河虾正在起锅。

一旁打下手的老三伸手拿起一个往嘴里送。

“你这丫头,和小时候一个样子,也不怕你孩子看到笑话。”徐阿婆举起铲子,做出要打的样子。

老三边躲边笑,一边向客厅看去。

客厅里,老大老二和老三女婿在看足球。老大媳妇和老二媳妇拿着手机在一起研究什么。孩子们呢,都围着老四在说什么,不时爆发出一阵笑声。

窗外,晚霞犹明,万家灯火一盏一盏地亮了起来。

第二篇:2014上海卷高考作文

直面不自由(69分)

启蒙运动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其间,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诸如“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观点,倡导自由与平等。正是这场运动激发了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甚至影响到了中国近现代的种种革新。到了现在,几乎人人都认识到了自己有各种自由的权利,并且积极地选择自己想要走的人生道路,增加社会的多元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人难道是完全自由的吗?自由的限度又在哪里?我们固然能够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可我们选择的目的恰恰是为了过好人生,用小的自由来实现最大的不自由。

人不自由的原因或许有两点。首先就是我们承担的责任。萨特说过,人必定是要受自由之苦的,因为我们没有要求来到这个世界上,凡是自由的,就要为自己一切的行为负责,承担责任无疑是不易的,就像穿过沙漠,各人的方法道路或许不同,但终究无人得以逃脱。其次,人的不自由还来源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往大了说,人终有一死,且在生命中不会一帆风顺,这些都是个人无力控制的。往小了说,我们的家庭也是生来就既定了的,或贫或富,或高尚或卑微,对于社会底层的人来说,他们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穿越“沙漠”。

这样想来,人的引以为傲的“自由”实在是太渺小了,甘地领导了印度独立革命,为的是什么?让几亿人能真切地体会到自然的人有多不自由吗?当然不是,我们对“自由”的争取,对自由的珍视,别有一番意义在其中,因为即使人终有一死,即使有无限的沙漠必须穿越,他在其中作出过了不小的努力,并获得了不小的成就。巴金在《<激流>总序》中说到,即使他常常觉得身边是无尽的黑暗,他也不孤独,不绝望。因为生活就像一股激流,开辟他的道路,穿过乱山碎石之间,人的力量固然无法胜天,那又为什么一定要“胜天”呢?对生活充满热情,对自由加以珍视,便能创造出自己的“激流”,对“不自由”的困难悲剧化作自由的积极“搏斗”。史铁生写到生死时更有意思,他说,上帝在创造生命时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如果在艰难时想到前面有个长长的假期在等着你,不是会很安慰吗?正是这样对不自由的调侃和直面,使得他在走人生之路时更加乐观,也更加自由。

不自由不是悲剧,而是对自由的注解,使人对自由加一份珍视,加一份热爱。直面不自由,才能理解生命的真谛。

得分 69 高分启示:本文跌宕起伏,思考深邃,写作素材运用自如。

文章开篇从自由落笔,历数自由思想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种种影响,然后笔锋一转,突破常态思维,指出人们追寻的自由的实质:用小的自由来实现最大的不自由。进而分析人们不自由的两点原因——我们承担的责任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但并不意味人们会就此消沉,作者娴熟地运用有关甘地、巴金、史铁生的三段材料,论证了正是人们对不自由的正视,也即对自由的珍视,从而理解了生命的真谛,走向更加自由。全文结构严谨,语言畅通。

吾行吾道,虽远必至(68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孤身于沙漠,周遭是波澜起伏的沙海,漫天黄沙高傲地席卷一切,抹平一切来访者的足迹,好像从未有人来过。是振长策疾驰,是亦步亦趋彳亍,是日夜兼程早日穿越,还是且行且思谨慎独步征途,穿越沙漠的道路方式可以自由挑选,但无论如何,你必须穿越。

这是多么大的困境!我们掌握了过程的自由,却又被决定了起点与终点。从眼前的高考,到人生纷至而来的成败、兴衰、荣辱皆只可尽人事以面对,不可期天意而逃避,甚至整个人生,无论是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难免生死人灭,穿越人生这片沙漠,我们向死而生。

然而,我们却被上帝赋予了选择穿越沙漠的方式、道路的权力。我梦见过西西弗斯,他受天惩,推石至山顶却终将滑落,但就在他徒劳无获走下山时,他却给我欣赏他信手捕捉的一叶蝴蝶。这里蕴藏着人类全部的幸福。客观上,我们必须同唐僧一般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而修其正果,必须直面人世的不公,社会的阴暗,生命的困顿,在天不在我。主观上,是卑贱的生存哲学,还是高扬的生命意志,则在我不在天。在穿越沙漠的过程中,我们有所沉吟,有所深思,有所经历,有所创造,有所使命,有所理想,有所践行,有所超越,即便是撞向铁幕的鸡蛋,也能有其价值。

孔子以木车的激情穿越沙漠,他不是不知道乱世春秋一切已不可为,但他仍怀着古典的崇高勇往直前;老子以老牛的散淡穿越沙漠,他深知无法唤醒甜寐于月光流转的苍生,仍旧以牧笛吹起晚岚。张载说:“士人臣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却认为,只要是心怀着慧(惠)世济世之心,纵对黑暗之时局一无所念,却也不怍于父母授来的身体发肤,方孝孺深知其对燕王铮亮佩剑的弱小,却仍旧傲然于君王前玉碎,决不伏身于残暴下瓦全,他难以不选择失败的结局,但却用选择穿越沙漠道路和方式的仅有的自由向历史交了答卷。

行走在天地间,我们都是旅行着的陌生人,从远方来,到远方去,天下无处不为逆旅,人世无所不为考验,但,作为这宇宙的朝拜者,我们在不自由中仍有过程和态度的自由。我们仍可在黑暗中保有那宝贵的尊严。

祸福贫贵,天作主,我说了不算。一身正气,我作主,天说了不算。

得分 68 高分启示:本文语言工整,辞藻丰富,颇具文采。

文章引用诗句,起笔造境,仿佛置身于沙漠,接着紧扣材料,点出人生的自由与不自由处。接着以西西弗斯命运为起点,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阐述“在天不在我”与“在我不在天”,揭示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人生的道理。然后运用材料、信手拈来,以孔子、老子、张载和方孝孺的经历来印证。结尾戛然,掷地有声:面临人生的自由与不自由,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是何等重要!强有力地向世人告白“一身正气,我作主”!

沙漠即在前方(68分)

眼前是黄沙弥漫,身后是退无可退,唯一的选择就是穿越沙漠。当然,你可以自由选择穿越的方式和道路。

这就是如今我们每个人的写照,人生只有往前这一个选择,唯一机动的是各人穿过人生这片沙漠的途径与方法。即以非自由之身拥有自由的选择,这是社会的法则。

放大了说人生也好,放小了说一段比赛也好,都必须具有一定的“不自由”,如规则,如规律。规则不可违,规律不可破。若是人生想退便退,随时可回到十八年华重做人生重要抉择,那这个世界岂不乱了套?这就是规律。若是赛跑途中由火箭送至终点的“第一名”也算冠军,这本来人类体能的竞赛还有何意义?这就是规则。

这样的“不自由”让我们及我们所在的社会更有序更公平,以更好地实现接下来的“自由”。是的,我们依然拥有自由,当你做人生抉择时,没有人规定你的抉择是什么;当你面对苦难时,更没有人教你该如何度过;当你面对辉煌时,没有人告诉你该如何处理。

苦难如文革十年,如何度过?才华横溢的女画家周炼霞文革时被迫害一只眼瞎,便托人刻了两枚章,一枚上写着“一目了然”,如此调侃,如此励志,她是这样度过了文革。而大作家老舍却不堪折磨抱石投湖自尽,如此惋惜,如此可叹,他是这样度过了文革,也提前度过了人生。文革就好比必经的沙漠,二人身处其位已无可选择,而方式却可变,苦难如斯又如何呢?挺一挺笑着便过来了,过来之后便得以颐养天年,九十多岁才去世。软一软哭着也过去了,提前过去,却仍是一个昏暗的结尾。

这儿的“自由”,便决定了当你穿过沙漠时看到的是一片可爱的绿洲,还是因怕吃苦走短路而看到的另一片更黑更干的沙漠。

当然人生也并非只有“苦难”这个沙漠,辉煌也是沙漠,你是如司马光一般淡然处之并写下《训俭示康》以提醒后辈,还是如现如今的高官一般大肆炫耀落得“双规”下场?天生聪慧也是沙漠,你是如曾经的科大少年班的“神童”们一样终归于默默无闻,还是像十三岁上清华的“范书恺”一样拥有才智的同时拥有较强的自理能力与处事能力,前景光明?

方式也好,道路也罢,这“不自由”中的“自由”却决定了你最终的结果。

我说我并不想要自由,此话不假,因为有些“不自由”保证了我的权利及义务更好地施行;我说我想要自由,此话当真,因为这些“自由”也决定了我的人生。

沙漠即在眼前,非自由之身的人们啊,抓紧手中的自由的权利,向前穿过沙漠吧!

得分 68 高分启示:本文语言辩证,思路清晰,理解深辟蹊径。

开篇对材料阐释如同水乳,自然而又深入地道出了社会生存的法则:以非自由之身拥有自由的选择。然后从小如规则、大到规律两方面揭示“不自由”的常态。籍此,作者又通过周炼霞和老舍两个事例,深入论述人们如何选择度过常态。最后拓开笔端,表明人生除了“苦难”之外,“辉煌”与“聪慧”都有可能是沙漠,思维广度上胜人一筹。文章材料较为充实,只老舍例的分析略有瑕疵。

自由的囚徒(65分)

少时,父母常让我尊敬爷爷,因为他是一位退伍军人。仅此原因自然难以说服我。我更多将敬意流于表面,未曾刻入心头。

懂事后,见爷爷的时间少了。我也放下担子,因不必佯装尊敬而舒心许多。深刻的沟通随着我的长大,愈来愈少。

高中后,时常困顿。学业负担重;初中好友疏远;与新学校格格不入。长大看似更加自由,实则成长中的我似在沙漠中穿行,时刻被流沙、狂风、酷热与严寒侵扰,无处可逃。但很可惜,没有别的选择。现实的生活与余华《活着》中的故事无二,我只有穿越这片沙漠才能或者,青春期的迷茫与不自由感让我痛不欲生却又无可奈何。

晚饭后例常下楼取来报纸,却惊喜地在信箱中发现了一封信。上面用苍劲的字体写着“孙儿亲启”。

心中文字我仍记得一些。

“……你与父母谈及你的不自由,我深有体味,我们皆是不自由囚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爷爷曾是哈军工的优秀毕业生,即将踏上无限光明的道路。可孙儿,海军士兵要在船舷上屹立不倒,而我却有先天平足的缺陷。所以我无法成为战场上的士兵,那时于一个从初生开始便梦想上战场的兵来说,是耻辱。”

读到此,似有凹凸不平的地方,大概是泪干后的印记。

“……但又怎样呢?我无法逃离这困境,若是逃避,倒真是士兵的耻!我的确不自由地必须突破这困境,穿过这困境,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也是自由的囚徒。人生的枷锁无法困住你以至你不可以用他去达到目的。摆脱困境,孙儿,我相信你勿做弱者!”

爷爷后来做了地图海图测绘工作,也算以别样方法突破了困境。

读罢信件的我,颇有感触,也心生敬意。但我不认为那是如同我所经历的一样无边的沙漠。我甚至自大地认为,我的无奈与不自由,胜过爷爷的故事。我试图穿越沙漠却没有方法,于是我不想再尝试

直到近日,我从父母口中听说爷爷骨折,便去看望他。当他解开绑带之后,我惊奇地发现他并不平足。爷爷编了故事来愚弄我!

我气愤地回了家,却在与父亲的争吵中如梦初醒: 爷爷被拒绝仅仅因为出身是地主。

我的惊讶远超愧怍,他的无奈我难以悟透。

之后故事向美好的方向发展,我也找寻到力量,也正满怀信心地在纸上落笔。

人生伊始,便是囚徒。我们必须选择挣脱。但我们有千种方式争脱,正如千奇百怪的人生路。实则我只有自由,我们也始终自由没有人选择坐着等死,我们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请自由地挣脱沉重的枷锁!我,将为我,也为敬爱的爷爷走出沙漠。

得分65 高分启示:本文通过叙述故事阐释对自由的思考,构思一波三折,颇能引人入胜。起笔欲扬先抑,对爷爷可谓貌恭而不心服。但随着事件的发展,爷爷的故事又交织着“我”的经历,使得“我”对爷爷的认识也逐渐产生了曲折的变化。结尾出人意料,道出了爷爷“地主出身”这一宿命,正如人们无法改变的“不自由”,启发自己如何挣脱新环境中迷茫自失的困境。文章以“自由的囚徒”为题,带有队自由的强烈思辩性。

独舞者(65分)

你有可能出生在一个并不属于你的时代,有可能你的思想有悖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思想准则,有可能你因受本我意识的冲动而创造了一个新流派……但若你是一位艺术家,又是拥有独立人格的,还恰巧具备了以上的任一条件,那你周围便已是一片荒野。

只有很少数的艺术家逃脱了这种无人道的遭遇,大多数的经历者即便有少许支持者、密友,他们都只能给予少量宽慰。

自小被宠为神童的莫扎特长大后到处碰壁,因为愚昧的奥地利国王说过:“我们不需要天才,我们只需要听指令,能为我们光宗耀祖的奴仆。”莫扎特不得不每天穿着绣金背心,搽着香粉按照皇帝的指令谱写一些轻浮如阉伶歌手法利内尔的女高音的宫廷轻歌剧,还要忍受教主的迫害,因为他有荣誉。最终他忍无可忍的与大教主决裂,离开了这被束缚的国土,挣脱了宫廷,远离了萨尔斯堡。

他以为他终于自由了,可他正面对着更加贫乏荒漠,得罪了主教这意味着他之后生活的永远艰辛,甚至是死亡。

莫扎特在给父亲的信中提到过“我绝不会再回去,我的人格对于我或对于你都是至上的,我必须穿越荒野,哪怕最后是用我的性命来交换,但是我可以有我自己的选择来追随我的本能灵感。”

他拼命的教学、接活、创作,生活的相当窘迫,柔情的他连到大自然中去寻求慰藉的机遇都很少,他仿佛被与他人隔离开,被迫成为“独创才”。

可他选择将内心的痛苦隐藏,将欢乐与眼泪融合把神坛的歌声传送给热爱他的人们。那是苦难之蚌孕育出来的珍珠,却从不夹杂暴怒与怨愤的迹象。

若不能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也无妨。躲在冷冷清清的病床上的莫扎特喃喃自语道:“……现在,开始夜的咏叹调……”然后轻轻合上了双眼,挣脱了时间的束缚,回到了大天使的身边,而此时,威登歌剧院中金碧辉煌,舒适的包厢座无虚席,华美艳丽,名流们流光溢彩,《魔笛》的首演盛况空前。

他才是一颗耀眼的超新星,只是他身处宫廷教会勾连的黑洞,吞没了他那璀璨的明辉,他却以极差的姿态行走在他的白夜中,别人的荒野是他的舞台,而他是一位挑战的独舞者。

乌云试图掩盖太阳的光辉,可那混浊的阴霾却使太阳那远射的光明更加圣洁。经历的苦难与挫折固然不堪回首,但若为超越者,我愿视其为一场仲夏夜之梦。

得分 65 高分启示:文章是一种散文构思,以莫扎特的经历阐释对自由的思考。

文章起笔不凡,一语惊人,点破了坚守独立人格的艺术家的困境。继而叙述莫扎特这位天才音乐家一生追寻自由过程,他决然摆脱精神上的束缚,但很快又落入物质上的枷锁。然而莫扎特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不屈服和顽强抗争的精神,这是作者对题目中材料的精准把握。莫扎特的死亡描写地极具特色,文章通过伟大作品演出成功的空前盛况,来反衬音乐家的悄然离世,以乐衬哀,悲剧效果强烈。不难发现充分运用一则素材,使其极致发挥,是本文成功的一大关键。

第三篇:高考作文阅卷及例文上海卷

2012年高考作文阅卷及例文·上海卷

2012年高考作文阅卷及例文·上海卷

一、题目

根据下列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70分)

二、考题解读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在写作方面的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结构布局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近年的高考作文题为材料作文题,在审题上有一定的难度。上海卷高考作文的这段材料出自于爱默生的《论自立》,原文如下:“尽管每个人都非常熟悉心灵的声音,但是我们认为摩西、柏拉图和弥尔顿最大的功绩就在于他们对书本和传统的蔑视,他们只说自己想到的东西。当心灵的微光从内部闪过,人应该学会发现和观察它,而不是去发现和观察诗人和圣贤的天空里的光彩。他却只因为那是他自己的东西,就擅自摒弃了自己的思想。我们可以在天才的每一部作品中发现我们自己抛弃的思想:它们回到了我们身边,却带着某种疏远的威严。从对我们的教益而言,伟大的作品也不过如此。它们对我们的教导是:越是对方呼声最高的时候,我们越要平心静气的坚持我们自发的感想。否则,第二天,我们曾一直想到和感受到的东西,就成了某个陌生人的高明的见解和想法,我们只能被迫从别人那里取回原本是自己的见解,而且还要满怀羞愧。”

对比原文发现,高考题目中舍弃了“人应该学会发现和观察它,而不是去发现和观察诗人和圣贤的天空里的光彩”,以及“它们回到了我们身边,却带着某种疏远的威严”两句话,其主要原因当然是想增加一点作文的开放度,不要让学生的写作思路受到太大的限制,但是这样一来,也增加了作文审题上的难度,造成学生离题、偏题上的风险。

如果单从作文题目出发,最直接的立意就变成了人们应该珍惜自己“心灵的微光”,学会从自己的角度,自我反省,自我审视,并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发自每一个人的“心灵的微光”都自有其价值,每一个都有可能成为“天才”,只是他并没有像“天才”一样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抒发出来。

如果要深入分析的话,首先可以对“心灵的微光”加以界定,你认为的“心灵的微光”究竟是什么东西?是灵光乍现的灵感?还是思想的火花?是日常生活的感悟?还是发人深思的哲理?总之,“心灵的微光”可以是灵感之光,是思想之光,是智慧之光,是存在之光(以上为纵向分析),也可以是诗意之光,是自由之光,是正义之光,是公正之光(以上为横向分析)……。对“心灵的微光”的理解和界定,实则决定了作文立意的高低和议论的深浅。

其次,可以就“心灵的微光”展开因果分析,分析人为什么要珍惜自己“心灵的微光”,“心灵的微光”对一个人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假如没有了“心灵的微光”,人将会变成怎样的人,将会导致怎样的严重后果。

然后,可以就“心灵的微光”展开对比分析,分析珍视自己“心灵的微光”的人(尤其是天才)都取得了哪些成就,如天才诗人海子,苹果之父乔布斯,美国导演卡梅隆等等,而无视自己“心灵的微光”的人又是多么失败,可用“芸芸众生”作为反例。在此,还可以追问,为什么天才可以发现、观察、感悟、表达自己“心灵的微光”,而普通人就不能,从而推论到怎样才能做到珍视自己“心灵的微光”。

再次,可就“心灵的微光”展开措施分析,分析怎样才能做到珍视自己“心灵的微光”,如首先要学会“认识你自己”,学会自我反省,学会自我审视等;其次要学会感悟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等。最后,既然“心灵的微光”会在天才的作品中出现,而普通人往往将之忽视。那普通人不一定完全通过审视自我或审视生活来发现“心灵的微光”,还可以通过从天才的作品中学习天才发现、感悟、表达自己的“心灵的微光”的经验,从而通过审视天才,来学会珍视自己“心灵的微光”。

最后,可以就“心灵的微光”展开辩证分析,“心灵的微光”也可能是愚昧之光,邪恶之光,人要善于培育智慧之光、正义之光,摈弃愚昧之光,邪恶之光。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此之谓也。

当然,爱默生的本意是论“自立”,从被命题人删除掉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不是非常欣赏那些“发现和观察诗人和圣贤的天空里的光彩”的人,作者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突出自我的价值,不是为了否定“诗人和圣贤的天空里的光彩”,如果从“珍视自我的感觉、感受、体验”入手,从而“肯定自我的价值”的角度立论,当然也可以。尤其是作者下文中说的“越是对方呼声最高的时候,我们越要平心静气的坚持我们自发的感想”这句话,更是阐明了人要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真谛。

而在高考作文题目中,人们舍弃自己“心灵的微光”的原因,正是因为人们认为“这是自己的东西”,无足珍贵,这是一种极度不自信、妄自菲薄的表现。既然如此,人要坚守自己“心灵的微光”,最重要的莫过于“相信自己的感觉”,从而“肯定自我的价值”了。如果能从这个角度引申到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人要有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那就再好不过了。

评分标准及细则

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分)基准分67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52-62分)基准分57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分)基准分45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8分)基准分29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⑴脱离题意;⑵文理不通;⑶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⑴未写题目扣2分;⑵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⑶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⑷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2012年上海高考评分细则

今年高考作文题中的“心灵的微光”含义较为丰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判断考生作文的立意时,需要特别注意。

一、“心灵的微光”,可以理解为灵感、想法、意念、点子等,只要是符合心灵活动规律的词语都可以算作符合题意。但是把“微光”理解成生活中的细节,人性中的闪光点,则不符合题意。

二、对于这则材料的整体理解,也可以从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心灵的微光”入手,因为材料中暗含了这个意思。但是如果抛开“心灵的微光”,单纯地论述自信则另当别论。

三、如果将该材料理解成“不抛弃、不放弃”,“珍惜曾经的拥有”,“论包容”、“成功留给有准备的人”等,则属于离题或套题作文。离题作文要按照原则上打为五类卷,与四类卷中的偏题作文区分开来。

四、对于字数不满400字、未能卒篇的作文,应以内容不够充实为由,酌情扣分,可列为四类卷。对于字数已满400字但不满600字的作文,要看其内容写的如何,如果卒篇,可以按照完整的文章打分,可酌情扣分。如果在600字至800字之间,可以按照正常的作文打分,不予扣分。

五、对于思想内容不健康,与主流价值观有严重冲突的文章,可提交为问题卷,由中心组负责打分。

五、标杆作文

标杆作文一(一类上)评分

第四篇:名校必备2009年高考作文上海卷试题评析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2009年高考作文上海卷试题评析

2009年上海市秋季卷高考作文题,采用了新材料作文题的样式。这反映出了今年上海的文题由2007年的“必须跨过这道坎”和2008年的“他们”的命题作文转为材料作文。这给考生更多的审题和立意的自由,让学生一下子进入自己写作的自由王国,而脱离了过去那种成人化、现实性的写作框框。(当然,那也是符合高考作文必须“戴着镣铐跳舞”的应试规则的)要写好这个材料作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1.读懂原材料的寓意。要写好新材料作文,最关键的就是正确理解材料中隐含的意义。只有明确了寓意,才能把握住作文的立意。那么,怎样来读这则材料的含义呢?我们可以采用由表及里、由实就虚的方法。材料中最核心和最关键的词是“板桥体”。什么是“板桥体”?命题者借此要考生作文中达到什么思维结果?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推敲的地方。“板桥体”,表面上一读就知道,就是郑板桥(郑燮)个人创造的一种书体。顺便介绍一下,所谓的“扬州八怪”,即清康熙至嘉庆初活动于扬州地区的富于创新精神、作品具有崭新风格的画家群。郑燮又是一位有创新精神的书法家,将隶书与行书相融合,创造了一种自称为“六分半”的书法体势,后人称之为“板桥体”。“六分半”书体飘洒错落,格调雄奇。郑氏的绘画作品往往以“六分半”书题以诗文,更加丰富和突出了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因此,从材料中我们完全可以提炼出“创新”的主旨和感点,作为本次作文的立意核心。

2.提炼原材料的感点。文题写作中的材料,给考生提供了至少这样三个基本的信息。按照内容的先后顺序可以分成三层意思。这三层意思可以作为广大考生提炼感点的思维方向和确立感点的角度。(1)“板桥体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从这句话里“隶书参以行楷”形成“板桥体”的字体样式,联想到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考生既可以就书法谈书法,也可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2)“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考生可以从“单个字体歪歪斜斜”与“总体错落有致”想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此还可以联想到“张扬个性与构建和谐”的关系,甚至想到“和而不同”的哲学道理。(3)“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这句话字面理解为:①“不可无一”,说明只能够有一种出现于世,才能成其一类书法作品的风格,其他事物也是如此;②“不可有二”,说明让其独立于世,绝对不能够因袭模仿而成其赝品、复制。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物以稀为贵,创新要有个性,真理只有一个。

当然,从材料的整体上考虑,立意的角度可以为只有创新的事物,才有永恒生命力。值得注意的是审题、立意,构思成文时必须善于运用联想与想象,从“板桥体”的书法谈开去,只可以将其作为作文的引子材料,不能纠缠在“书法”上,要与社会实际、学校的生活实际结合。即使花重笔谈论了书法,也要在文章的后半部体现出由此生发出的自己的“创新”的观点,做到“卒章显志”。

总之,广大考生在作文立意时,一定只能将“板桥体”作为一个开拓、“创新”的哲学符号而已,要真正写出自己立意所形成的“板桥体”——创新的事物,就必须选择生活中的人和事,通过描述和议论,揭示出新的属于你写的“板桥体”的新意和主题。

第五篇:上海卷作文教师

2012上海高考卷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原文:一个人应当学会发现和观察从内部闪过他心灵的微光,而不是诗人和圣贤的太空里的光彩。可是它擅自摒弃了自己的东西。在天才的每一部作品中,我们认出了我们自己抛弃的思想:它们带着某种疏远的威严回到了我们的身边。(爱默生)

涂纪亮:爱默生强调每个人都应当信赖自己,相信自己内心中所思考的事物。每个人都应当学会观察和发现在自己心灵深处闪烁的智慧之光,可是人们往往因为它是自己的思想而不重视。其实,我们在天才的著作中发现的那些卓越思想,它们现在以一种异己的辉煌形式又返回我们心中。

思考:

1、你认为什么是“心灵的微光“?灵感之光、思想之光、智慧之光、存在之光……

诗意之光、自由之光、正义之光、公正之光……

2、你认为“心灵的微光”对人生有什么价值?

3、你认为如何才能珍视自己“心灵的微光”?(探讨我们为什么舍弃了“微光”?)

学会认识自己,学会自我反省,自我审视

(1)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无足珍贵而舍弃,这是一种极度不自信、妄自菲薄的表现,既然如此,人要坚守自己“心灵的微光”,最重要的莫过于“相信自己的感觉”,从而“肯定自我的价值”,如果能从这个角度引申到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人要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2)缺少持之以恒的毅力

(3)缺少远见

(4)为环境所迫放弃了

学会感悟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

问题:

微光泛化:刘伟丧失了双臂却敢于举起自己的双脚,霍金只有几根手指,却抓住了微光去追求真理;世上最美的女教师张丽莉抓住了一次舍己救人的微光,成就了她崇高的理想,其他老师却未能抓住机遇。

例子俗滥:两只苹果、一块生铁(吴斌开车被一块铁砸中)

杯底的微光高三(2)班 马彦卿

阴冷的冬天,巴黎郊外,贡布雷的一座花园别墅静静地喘息着。

普鲁斯特拖着病怏怏的身子瑟缩在碎花沙发上。他咬第一口小玛德莱娜蛋糕和呷第一口椴花茶时,决不会料到这流逝的幸福岁月会在很多年后从他充满回忆的杯子里浮现出来。

然而作为一个极度敏感的天才哲人,伏在病床上的普鲁斯特也决不会把这一记重重的回忆埋在浮躁的虚荣岁月中,于是他勾起笔,把这一回忆封存在了《追忆似水年华》的杯底。

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有太多东西不允许被我们遗忘。

遗憾的是,现在的我们已分不清真实和虚伪,已留不住快速消逝的微光,也看不见我们面前的明亮。但我不甘心,我不愿被呼啸而过的时间碾成冰冷麻木的人。一定有真实的情感留在我心中某个角落或是还未走远。

那天我伏在书桌上做着雪白的试卷,在雪白的灯光照射下,它们明晃晃地刺眼。在我昏昏沉沉的时候,房门开了,脚步声逼近,一杯茶轻放在我手旁,脚步声远去,房门关闭。

我知道这是一个支持我的人的平凡关怀,它已足够能抚慰我的疲惫和急躁。

是铁观音,一朵朵在杯子里悠悠地打着旋儿。我出神地注视着它们的各种姿态,看见另一束光从杯底射出。

那是个天气寒冷的日子,爷爷见我皱着眉头,便为我泡了一杯铁观音让我暖手。年幼的我却被茶叶的奇妙姿态所吸引,品一口,仿佛茶水就能抵御千年的风霜雨雪。

就是这样,过去与现在的记忆重叠,我从杯底看到了一束始终不变的微光。普鲁斯特能用这束光让世 1

界铭记他的诗意人生,我也可以,因为我还有时间去找回曾被自己遗忘的真实岁月。

我看到儿时的操场、公园、小河、竹林,都从我的杯底浮现出来,依托着翠绿的茶叶,终于撑起了此刻的我。

在我失落绝望的时候,我曾让真实的快乐和感情在黑暗中被丢弃。也许我只需静下心泡上一杯好茶,慢慢地数着安静展开四肢的茶叶,我幸福的回忆和真心就不会从杯中蒸发到无垠的宇宙中。

而正是收满不可遗忘的微光的杯子,才能有资格盛上一杯好茶。

共鸣高三(2)班魏羽晨

我们佩戴着共鸣器,行走在人海中。

别人的话语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歌手的歌声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街道上的灯箱、食物的味道、角落里打哈欠的猫„„都能通过我们所佩戴的上古神器,来产生共鸣。

共鸣器发出警报声说这句话、这首歌,这人海中所有的一切,你都曾经和它们短暂地拥抱过。翻开书本看到了被自己废弃的灵感,戴上耳机听见曾在梦中流淌过耳朵的音符,在哲人叹息时觉得这句话似曾相识„„你以为那些发了狂一样的大家有一种超能力,在每个人的梦中翱翔,东挖一块西挖一块,盗走别人的灵感。

可你为什么不把你的灵感锁在保险柜里,不让别人盗走它呢?

发了疯的科学家用成千上万种材料做实验,在经历了成千上万次失败后听到有个声音说:“用钨丝。”如果科学家没有疯,他一定会对那个声音说:“你疯了吧。”可我们眼前的科学家是个疯子,他竟听了那个声音用了钨丝,然后第一盏灯亮了,听他说钨丝的某个人的共鸣器发出警报,而那个人曾用“你疯了吧。”来回答那个声音。

发了疯的音乐家现在正在创作瓶颈,为了获得灵感他来到云南的香格里拉采风。到那儿的旅客有度假的有登山的,就偏偏没有音乐疯子。音乐疯子在人群中聆听远古的宫廷音乐,学着和当地人用藏语交流,听当地人讲述古老的传说。他的共鸣器发出的警报声每一个时刻,他都在默默记录。回到都市,写下一首首独特曲风的歌时,去过香格里拉的旅客们的共鸣器无一不发出震动——他们也听过这编钟声、这呼麦声,这神话故事,可他们却没有想过把它融为歌。

佩戴着共鸣器的人们,行走在人海中。

当共鸣器发出警报时,人们往往去羡慕别人,失落自己为什么没有抓住那时相同的灵感。

有什么好失落的呢?

当灵感再度闪现在我的脑海中时,我会和我曾经羡慕、无比崇拜的那群疯子一样,抓住它,然后朝着实现它而前进。

共鸣器与灵感交织发出滴滴声,而努力,是它们的记录者。

我将它们写在自己的作品里,期待有一天能引起你的共鸣。

那时候你不要指责我盗走了你的灵感——上帝将它随机发放给每个人,而把它抓住去完成它的,便是成功者。

麦田的颜色 高三(3)班陈思源

我们从未驻足欣赏麦田的颜色,却对那片狐狸守望者小王子的金色麦浪充满幻想;我们从未感动于亲人朋友的陪伴照料,却因斯特林堡半张纸上些许幸福的痕迹而热泪盈眶。

是的,我们忘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了集体失忆症,不约而同地忘了,我们忘了那些曾在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正如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说:人们更注重欣赏画家画在纸 上,毫无生机的画,因为那是艺术,而忽略了现实中娇艳欲滴,充满生机的鲜花。

然而,我们能够因“大家都忘了“而理所当然地抛弃它们吗?那些由心灵深处迸发出的火花,那些难以名状一闪而过的感动,它们明明是我们此行最大的慰藉啊。

艺术家们之所以在每个时代都受到尊敬,正是因为他们像灵魂的乐手一般将内心细微的震撼放大,谱写成曲,而我们,却往往在曲子华丽的音符中迷失。

法国阿尔卑斯山口有这样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

是啊,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独一无二的感动,远比通过别人的眼睛观察世界更令人回味无穷。那些天才的作品更像是启发者,它们教会我们用更细微的视角,更独特的方式去感受心灵的感动,但倘若我们从此形成“依赖“而忽视了那些变化着、灵动着、守护着我们的美,就会像海边拾贝壳的孩子一样,因为小贝壳美丽的花纹,而忽视了大海壮阔的美。

因此,请让心灵回归吧,去我们身后亲自踏下的一长串脚印里,去拾回我们遗落许久的美。

不要只为拍照而停下脚步,不要只为睡眠而闭上双眼,倘若有一个人每天都向你道晚安,请不要吝惜你的微笑,要知道,当你为电视剧的苦情场面而泪流满面时,厨房里有人正为你烧第一万八千六百二十顿饭;当你为杂志里风景照而流连不已时,你身边的每一阵威风都曾拂过亿万花朵的脸颊,曾带着麦浪与阳光的味道。

就像此刻,当你抬头,倘若堆叠的书本不至淹没了你的视线,你会看到,窗外——

春光正好,鸟语花香。

蓦然回首,莫要放手(67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把治学的最高境界比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爱因斯坦也说过:“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东西方学者的共识告诉我们,灵感这一人们心灵中闪过的微光是多么珍贵和重要。(引用中西方学者对微光进行界定)

然而,当今社会,人们总是在抱怨灵感的缺失,尤其是所谓“搞文艺”的,精品着实不多。真是这样吗?灵感这一微光,真的只在天才心中闪过吗?我以为不然。谁没有悲苦孤独地走在寂寂的荷塘,看那出水很高的荷叶下奶白色的水?谁没有在英雄的事迹中沉浸陶醉,大张双臂感受伟大的“停顿”?谁没有见过向日葵那金黄的色调?凡此种种一闪即逝的共鸣,休说专业者,我辈凡人皆有。可为何只有天才的大家才为我们留下了一篇《荷塘月色》、一首《英雄》、一幅《向日葵》?(所读的书,为我所用。积累颇丰。)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人们往往会将它轻易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又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巧妙地插入题目,又是为我所用)如今这种情况更多见,究其根本,原因有三:一是“标准化”时代里,不允许有“异端”,“权威”、“专家”、“大师”层出不穷,他们把持了话语权,制订出条条框框的“标准”压抑了灵感,阻断了普通人成才的途径;二是“全球化”时代里人们的从众心理被无限放大,当个人被置于全球这一更大的“集合”下,汹涌澎湃的“群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将灵感扑灭,将平庸之作炒作成“精品”;三是商业化大潮将一切文化产品搞得像批量生产的肉鸡、奶粉一样。(这才叫分析!)

不错,标准的普及有助于界定,但真正的灵感、天才决不限于标准。卢梭的观点不为当时主流社会所接受,他在痛苦徘徊后醒悟:“我凭什么怀疑自己全部由思考与理智得出的结论呢?”百年后他的灵柩进入先贤祠,棺木上写“此处安息着自然和真理之人”。全球化的大潮确实有助于文化普及、大众进步,但真正的灵感却绝不能由浑浑噩噩的大众所能发扬的,须有雄心有坚持。卡梅隆在成为导演之前只是个卡车司机,他说“当看完《星球大战》后我出了一身汗,我意识到再不动手拍一部电影,好电影就要被拍完了。”当《泰坦尼克号》在奥斯卡封王的那一刻,他喊出了“我是世界之王”。(珍惜自己的思考,珍惜自己的追求,紧接上一段,具体化,形象化,语言极好!)

我们勿需羡慕卢梭、卡梅隆,事实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会带来心中悸动的光芒,抓住它、呵护它,无论它多么渺小,最终都能结出甘美的果实,也许这果实是微小的,但它带来的满足远胜于你从天才的大树上摘来同样味道的那一枚。(比喻贴切,再起波澜!)

当然,灵感也诚然来自积累和努力的铺垫,“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只是人生之河航行中那“蓦然回首”见到的一尾鱼儿,莫要放手,使它溜入别人的渔网。如此方能使行程更加美妙而鲜活。(说得全面,又多么俏皮!)

燎原之火,起于微光(67分)

圣人之所以为圣,凡人之所以为凡,人们的界定往往会联系到他们的成就,而成就的成立,构成的重要元素除了坚韧不拔之志以外,亦必有它——心灵的微光。(成就的原因有二,本文侧重“微光”。)燎原之火,起于微光。但是怎样才能抓住微光,并将之扩展成燎原之火呢?

荀子说过:“吾尝终日而思”,但他脑中并没有闪过微光,“不如须臾而学也”。的确,微光来自于自身。只有勤学,把脑中的空缺补满,才可以等待那道灵光的出现,许多世界重大发现都来自于苦思冥想之后的冷却期。有如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是在梦中,他梦见一条蛇咬到了自己的尾巴,醒来之后,他便写下了化学史上的突破。人们惊叹于他的幸运之时,却忽视了他为之付出了多少日夜的努力。如果没有构成微光的物质,试问空想会有结果吗?(论微光来自何方)

然而,如何将微光培养成那股燎原之火呢?李白找到了,是酒。他将明月、美酒作为自己的朋友,以酒来触发自己的灵感,并将其转化为自己豪气干云的万古诗篇。无疑,他的诗歌点燃了一个时代。酒之于我们,象征着什么?是把灵感转化为现实的勇气。但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自己只是一介平民,不敢与专家叫板。看来,我们的确错了,错的是把自己的点点星火抹杀在了摇篮里。(“酒”怎么就成了“培养微光”的动力?文字似乎漂亮,言之似乎成理,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

著名探险家贝尔格雷尔斯曾说过:求生的关键在于不断探寻,不能放弃希望。也许你会在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慨叹如果当初自己再坚持一下,或许也可以写出这么动人的生命乐章;也许你会在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感慨如果当初自己再坚持一下,或许也可以画出这么动人的甜美微笑。可是这都只是也许,我们总是在把那些曾属于我们的微光舍弃之后,才后知后觉地在某个天才身上发现,原来自己曾经也是个天才。(这一段是呼应题目给出的材料)

如何在拥有微光之后将其扩大?当然还要有一个必要条件,那便是风。具体说来,是自然或是社会的环境。在文字狱横行,或是焚书坑儒的意识形态下,即使出现了光,也会被那时代的阴影所笼罩。人们不愿,也不敢去点燃自己,照亮别人。每一次的革命成功,必须先打破人们古老陈旧的意识与思想。(“微光”需要有好的环境,这一节颇有想法。单凭这一段,就足以给高分了。)

那微光,就像初燃的火花,如若不供给足够的氧气,数秒后便会自动消失,不留下任何存在过的痕迹,但若细心加以保护,便可致那熊熊巨火。燎原,才是那火芯的初衷吧。(承上分析)

火苗虽小,可以燎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不把握,什么都是空谈。三毛说:我有一个想法,去做。微光之所以易于舍弃,是因为其微;然而微光之所以不应该舍弃,是因为其虽微,却有其潜质。没有人可以断定人生,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别舍弃了不该舍弃的,而导致不可逆转的悔恨。别让运势、天气成为自己的羁绊,勇敢地把微光展现出来吧,这才是一个凡人成为天才的原因。(这一段精彩)

破茧·重生

美国斯坦福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让刚入校的学生进行智商测试,然后随机分班。一阶段之后,事情的发展令人大跌眼镜,被编入普通班的一些天资佼佼者落入了平庸,而编入天才班的一些中等资质者却卓有成就。这是为什么?

原来很多天才学生理所当然地以为分班是根据测试的结果,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质疑,下意识地走进了自己编织的贴有标签的茧中。“我不行”三个字如同唐僧的紧箍咒,磨灭了他们心头曾经闪过的微光,束缚了所有可能。

而在世界另一端,有那么个笨拙的男子优雅地挣脱了枷锁毅然开启未知的旅程。他是保罗·塞尚,是现代绘画之父,是曾经被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以“滥用色彩”而拒之门外的二流画家。

勤奋嗜画如他却天资平平,汲汲营营的父亲千方百计让他投身金融业,他坚决不从;印象派席卷天下,他却不愿意放弃心头的微光,想探索一条新道路,哪怕这换来的是无休无止的嘲笑。

然而几百年后,谁都不能再忘记,艺术史上有这样一座丰碑。是他,保罗·塞尚,在挣脱了世上唯一的束缚后开创的时代。其实,让我们迷途的,从来不是千仞之峰、百折之谷,而是隐匿在心底的自卑与怯懦,迈过了它,人生便是亿万种可能。要知道,天赐的奇才向来只是少数,而生活中如今风举云摇的,大都是曾经的我们,区别在于,他们有着对自我的信仰和锲而不舍的追求。

没有一个人生来注定是要平庸的,只有甘于平庸的人。

“如果你非常想成为一个作家,每天认真写作,但同学不想看,放在网络上也没人看,出版社也没人想出版你的作品。这时,你心里就要想,我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掌声会响起来。”凭着《那些年》一炮而红的作家九把刀望着自己曾经走过的路,豪迈一笑。难以想象这样阳光的表情出现在一个曾创作了六十多本书却一直寂寂无名的男子脸上,仿佛是在无声倾诉。

属于自己的微光,倘若连自己都不曾去珍惜,那么拿什么去期许一个璀璨的世界?属于自己的人生,倘若连自己都不敢迈开步伐,那又拿什么去期许广阔无垠的天空?

有时候,一个人必须破茧而出,然后在坠落的过程中长出翅膀;有时候,一个人必须打开心门,为自己开辟一个崭新世界。

要知道,一生很短,所以别用他人的目光证明自己的存在;一生很长,足够你抒写独属于你的传奇。

下载2018高考作文上海卷(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高考作文上海卷(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上海卷作文分析

    上海卷 【真题回放】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

    2016上海卷语文作文

    江苏省郑集中学城区校区三五八课堂教学模式 高三语文导学案真题回放: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

    2012年高考作文阅卷报告之全国旧大纲卷和上海卷

    2012年高考作文阅卷报告之全国旧大纲卷和上海卷作者/ 马俊强全国旧大纲卷【作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

    2009年上海卷高考满分作文(共五则)

    200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郑板桥相关材料作文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行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郑板桥的书法,......

    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上海卷)

    2007年高考试题历史试卷(上海卷) (附答案)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8.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

    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上海卷)

    浅谈公务员录用制度改革 全国行政机关公务员管理工作会议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今后中我国将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公务员队伍,同时组织开展公务员公开遴......

    201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201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2018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

    2014年上海卷优秀作文

    2014年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优秀作文 (上海卷) 【作文真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