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上海卷优秀作文
2014年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优秀作文
(上海卷)
【作文真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文题简析】
作文题的核心是“沙漠”,相对而言的是“自由”和“不自由”。这个“沙漠”可以指代的内容很多,比如面临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个生活困难、一个希望实现的梦想、理想等。“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从中体现的是“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思想。而“必须穿越的这片沙漠又是不自由的”,指我们必须要经历一个完整的生活过程等。
参考立意:
1、谈自由与约束:自由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2、谈责任与承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面对责任,学会承担和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解决。
3、人生的路需要自己去走。【优秀作文】
为了自由的束缚
“自由是什么?” 我试着不断地询问着自己去寻找可能的答案解释,可是每次都是无疾而终,这似乎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不难发现的是:“我们对于自由的渴求迫切愿望总是伴随着某种过度的束缚和压抑而产生发展的”。
当我们在程式化的生活状态下,很容易产生渴望轻松、渴望放纵、渴望自由的想法,而且是一种异常强烈的愿望。可是同时也不难发现:过度的自由的情况下同样也会导致寻求束缚的愿望。当我真正摆脱父母,一个人毫无约束地在外面生活时,时间长了,我便开始怀念家的温暖,父母的宽容与慈爱,想再次投入父母的安全港湾;当辛苦工作之后得到一个冗长的假期时,或者结束了高三紧张的学习步入到轻松愉快的大学生活后,时间长了,我便开始厌烦每天的无所事事与慵懒无为,想赶紧投入到下一轮的工作或者学习当中。由此来看,我们是在自由与束缚的状态中循环往复、苦苦挣扎,似乎我们追求束缚与追求自由的意愿是同等强烈的。
自由与束缚哪个更好?这似乎并不能给出明显的答案。绝对的自由于我而言同绝对的束缚一样都会导致自我的毁灭。绝对的自由能产生出我们个人对束缚的最大愿望,而绝对的束缚同样也能使我们无比渴望自由。这样看来自由与束缚就像一只手的两面,但他们同是一只手,相辅相成。
古代科学无非就是炼金和炼丹,炼金是想获得财富,扩大自己的自由空间和内容;炼丹是为了长生不老,获得时间上的自由。随着人们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不再把科学用来炼金和炼丹,但科学仍是人们追求自由的工具。当波义耳提出化学的目的是探索各种化学现象背后的规律,人们终于认识到,要扩大自有,首先要认识规律,人可以不受人为规范的限制,但不得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约束和自有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没有约束就没有自由。1 而追求自由最重要的是寻找约束与自由辩证关系。
自由的本质应该是在适当的束缚下多彩的精彩生活。为此,我们需要主动地约束自己,适当的越是自己。制定必要的社会规范可以让我们免受由错误行为造成的规律的惩罚。减少多余的行为规范特别是努力发现不合理的规范而去除它,这是人们追求自由的主要目的。必要的束缚本身就是为了自由。
作为常人,我们追求自由与追求束缚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作为一个卓越的人,他应该具备平衡自由与束缚的能力,而不是被自由与束缚控制住整个人生。他的自由与束缚都是相对的,他不随波逐流,不盲从众人所云,不屈服于体制,内心自有独特的思想见解,信仰理念;同时他又不放纵自我,不无所事事,自身有着严格的行为准则,两者相互制约而并存,合二为一。
为了更高的自由,请勒住马儿的缰绳,任其在广阔的天地自由驰骋。【专家点评】
作者充分施展了辩证思维的才能,充分论证了“自由”与“束缚”对立而统一、相辅而相成的关系,极富思辨的张力。
在束缚中寻找自由
上帝创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
——卢梭
人生如沙漠之旅,旅程和目的地已被设定,这是所有人都拥有的束缚;但旅程的道路与方式因人而异,这是每个人不同的自由。束缚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绝对的,但之所以感到自由的多寡不同,则源于对束缚挣脱的程度差异——自由是挣脱束缚中努力而来的结果。
“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安迪正像是那只自由的鸟,即使身陷囹圄之苦,但内心却从未放弃对自由的憧憬与向往。肖申克监狱的围墙高大如山,却挡不住一个清白之人向往自由的心。一个几百年才能挖通的隧道在安迪十四年的不懈努力下超额完成。自由属于安迪,属于每一个在束缚中挣扎拼搏的勇敢之人。他们都是自由之鸟,生来属于无边无际的苍穹。
束缚不一定有形,无形的束缚也时常存在。而无形束缚更可怕的是,它看不见摸不着,当事人经常是沉浸在束缚的“温柔怀抱”中,却丝毫未觉自己已身陷泥潭,并越陷越深。无形的束缚于李开复来说就是当下生活的优越;于季羡林来说是三顶“桂冠”的褒奖;于约翰·列侬来说则是对于生活的疲于奔命。但我看见了被束缚的他们身上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李开复“从心选择”,放弃现有优越条件为了理想毅然前进;季羡林洗清泡沫,还自己一个自由身;列侬停下飞快的脚步,等待着灵魂的回归,不拘于世俗。为了自由,他们勇敢地在束缚中寻找,不论天寒地冻,路远马亡,只要寻找就义无反顾,自由女神也在他们的正前方微笑招手。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束缚的突破并非打破一切都障碍,自由的前提是尊重束缚,尊重这个充满规律的世界。正如芮成钢所言:“每个人生活在这世界上,都背负着一堆‘纸枷锁’,其实它们一挣就开,但一辈子都不敢挣开,因为后果太严重。”正如我们的法律、道德律,如果这些束缚被冲破,世界将无法想象,规律将不复存在,更别说自由的实现了。因 2 此,在绝对的束缚中寻找相对的自由,才是快乐之道。
自我约束才能享受真自由
一匹马看到自己总被一根缰绳牵着,非常苦恼,想方设法地挣脱。有一天,它终于挣脱了缰绳,觉得很自由,一路狂奔,最终跑到悬崖,由于没有缰绳来勒住,不幸坠崖而死。
与此相反,鱼儿们每天生活在有遮有挡的水中,不自怨自艾,不感叹没有自由,自由自在地畅游。而如果水一旦没有由堤坝什么的包围起来,就会四处漫溢,那鱼儿就再也没有自由活动的可能,只能成为涸辙之鲋。
因此,对于自由的看法,我很相信一句话:只有通过约束,并且是自我约束,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生活中,那些看似阻碍我们自由的有形无形的围墙,实际上为我们的自由提供了保证。试想,如果社会上没有任何法律法规来约束,一些歹徒想杀人就杀人,想放火就放火,那每天就不知道有多少人的生命从这个地球上消失。对于那些非正常死亡的人来说,连生命也没有了,又谈何自由呢?
往大处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是一种自由;往小处说,屋子里的鸟,池塘里的鱼,难道就没有自由了吗?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到的鱼,在那么小的小石潭中也可以“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啊。我们常常会感叹:“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却飞也飞不高……”这是到底因为笼子太小感觉没有自由,还是由于翅膀不够硬即使给足够的空间也飞不动呢?
我们应当做到的是在约束中寻找自由,在约束中收获自由。而且,只有当这种约束是自我约束的时候,才能感受到自由的真谛。比如说,一个离不开网络、离不开繁华城市的人,如果被迫住在山里,每天让他干农活或者写文章,他肯定会觉得自己丧失了自由;但如果是一些喜欢隐居生活的文人主动住在山里,就像王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就像陶渊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在他们看来,也许这就是真正的自由人生。其实说白了,自由就是一种建立在成长经历和爱好的基础上的一种自我感受。所以说,只有通过自我约束,自己给自己设定空间,即使不能“天高任鸟飞”,也可以“山高任鸟飞”,就能真正获得自由。
然而,要做到自我约束,得先让自己的翅膀长硬,当你能够自我飞翔的时候,根据自己的爱好,才能真正找到飞翔的天空。想起曾经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理想的自由不是自由,自由的理性才是自由。当你真正拥有自由的理性的时候,你就能找到自己的空间,享受自己的自由。
谈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博学多才的弘一法师。也许我还没有参透人生,自始至终,我都无法理解弘一法师的自由。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他认为的真正的自由。遁入空门后,妻子携儿子来找他,他居然都不让他们进门,面对妻子“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的质问,他还是无动于衷。这就是一种“大道”的自由吗?我总觉得该面对的要面对,而不是逃避吧。
在自由和不自由之间游弋
人生总归是这样。这就好比要穿越一片沙漠,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 3 你是自由的;但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世界上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比如马克·吐温的《王子与贫儿》,生来一个是王子,一个是贫儿,你有选择的自由吗?但一个贫儿可以变成王子,那就是你的自由,没有人阻止你通过奋斗改变命运。
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当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但你必须相信;有些东西并不牢固,但你必须依靠。我们不要怨天尤人,我们没有选择出生的自由,但可以选择改变命运的自由。有许多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就是对这种“自由”的注释。
我们生活当中有许多“不得不”,比如说我们不想这样,但生活让我们必须这样,因而我们不得不这样。像《项链》的开头:“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最后不得不同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自由吗?她不自由,她无法改变自己的出生,在当时法国那样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她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可她为什么痛苦呢?她的痛苦就在于她的不自由啊!一番丢项链的经历恰又使她自由起来,比如说夫妇两个齐心协力,花十年的功夫把所有的债务还清,她变成了一个粗壮耐劳的妇女,由爱慕虚荣的女人,还原成真实的自己。于是当她再遇见当年的女友的时候,倒说“不过这一切都结束了”,她自由了!
这是什么?这就叫生活。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悖论当中,有的人痛苦万分,有的人生性洒脱,这是心灵的境界不同。
冯友兰把人生归为四种境界:
一、自然境界;
二、功利境界;
三、道德境界;
四、天地境界。一个人整天陷入功利境界当中,其心灵是不自由的;若进入天地境界,那真是人生的大自由。像星云大师所言“我是佛”,我都是佛了,还有什么不自由的?
在所有的古人中,我最崇拜的是苏东坡,他是一尾鱼,是在自由和不自由之间游刃有余的鱼。他有选择不被贬谪的自由吗?没有。儋州尽管不是沙漠,但也是荒蛮的瘴疠之地呀,苏东坡能活着回来都是奇迹。但他很自由,“短篱寻尺间,寄我无穷境。”
在所有的现代人中,我最佩服的是周有光,经历过无数次运动,如今活到了让上帝忘记的年龄,没有心灵的自由,谁可臻此境?
亲们,您要做这样自由游弋的鱼吗?
在生命的镣铐里跳舞
“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卢梭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发人深省的哲理。是的,我们拥有许多自由的权利,但是却又注定逃脱不了命运的枷锁。正如我们可以选择穿过沙漠的方式,却无法逃避穿越沙漠的宿命。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活着?既然我们无法对抗不可抗力,无法避免死亡这一终究会到来的归宿,我们为什么还要乐此不疲地在人生的沙漠奔波?
是的,尽管我们知道自己的归途,尽管我们要戴着镣铐去不断地穿越人生的困境,我们还是会在有限的自由中享受生命,在生命的镣铐里跳舞,舞出最动人的精彩!
是的,我们也知道我们的脆弱——我们无法像雄鹰一样翱翔天际,我们也无法像鱼儿一样横绝江河。可是,就是拖着这充满着种种限制的血肉之躯,我们人类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在生命的镣铐里,化不可能为可能,我们造出了飞机潜艇,我们上天入海„„命运可以禁锢 4 我们的躯体,却禁锢不了我们灵魂和梦想的自由!
戴着镣铐跳舞,是一种坦然,一种智慧。难以忘记史铁生在地坛对生命的感悟:“上天看似无情地夺去了我的双腿,实际上他给了我更多的机会来体味生活。”史铁生的双腿被禁锢了,但是他的心灵是自由的,他还拥有生命,还可以享受生命的一分一秒,他还可以用笔和纸记录下自己的思索去填充自己学识和灵魂的高度。看起来,他无法再去跋山涉水,可是他的灵魂却比我们常人走得更远,他用最完美的方式穿越了这人生中最干涸的沙漠——尽管这沙漠他不愿意遇到。
戴着镣铐跳舞,是一种超脱,一种境界。难以忘记曼德拉在走出罗本岛的时候发出的感慨:“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的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曼德拉应该是一个能够打开自己心灵枷锁的人,他用自己的隐忍和悲悯情怀,在穿越人生的沙漠后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在生命的镣铐里跳舞,那么,即使我们走到生命的尽头,我们也依然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已经拥有最珍贵的自由与价值。
所以,不要埋怨上帝禁锢了你什么,要全心全意地生活,做最精彩的自己,过无悔的人生!
自由与不自由
每个人都渴望自由,追求自由,但是,在现实中,又往往有许多不自由,不自在:你可自由行动,可又常常被目的制约;你可自在玩耍,却又经常受任务限制。你可活动自由,但又往往被纪律约束;你可行为潇洒,然又时常受法律束缚。自由与不自由,如手掌和手背,连在一起,密不可分。正因为这样,必须正确认识,科学对待,艺术使用。
客观存在,相互依存,必须学会选择,走向生存绿洲。回想生活,只要有自由,就有某些不自由;只要有不自由,就会有某些自由。自由与不自由,如影随形,难舍难分;如伴如侣,终身相随。它们始终存在于生活之中,伴随在人们身边。深入去想,自由是相对的,不自由是绝对的。唯一能做的,就是选择方式方法,选取途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活得潇洒。网络上,有一则寓言:河水不断掀起激流,冲击河畔,想冲毁河岸,可惜都未能如愿。面对失败,河水发出咆哮:你如墙立在我的两旁,阻挡我的随意流淌;你整天呆在我的身边,限制我的自由生活。如果没有你的束缚,我会过得更好!听到咆哮,河岸严肃劝告:正因为有我的阻挡,你才得以形成;如果没有我的限制,你就不会存在。倘若挣脱我的束缚,你就会很快消失!不听劝告,河水继续冲击,终于冲毁堤岸,满地自由流淌。不一会儿,烈日照耀,河水受到蒸发,便渐渐消失。河岸不复存在,河水何以能单独存在?河岸不再束缚,河水何以能自由流淌?自由与束缚,相依相存,缺一不可;相生相成,密不可分。
对立统一,同步共振,必须深入思考,和谐生命环境。自由与不自由,常常截然相反,鲜明相背;既是矛盾的,又是对立的。但是,它们又往往同处一境,合为一体;既是统一的,又是和谐的。如果它们能同步共振,那就能达到最大统一,进入最佳和谐。而要想同步共振,效果超强,那就必须深研彻讨,想方设法,和谐环境。进而,使生命达到最大和谐,进入最佳境界。足球比赛,是世人最为喜爱的。但如果没有比赛规则,没有那些不自由,恐怕就不会受人喜爱,更不会被人痴迷。试着想想,如果没有规定一定场地,那足球不光会横冲直撞,骚扰百姓,甚至还会误入陷阱,或坠落悬崖。如果没有设置球门,没有进球方向,那踢球就 5 会像小孩胡乱玩耍,还能有什么趣味?如果不是规定用足踢球,不可用手携球,那比赛跟蓝球还能有什么区别?还能有什么优点?如果没有设定主裁,没有配设边裁,那谁来执行比赛规则,判定比赛输赢?正是深入研究,精心设计,制定了足球规则,设置了比赛环境,让人们从比赛中感觉自由,获得乐趣。是深思熟虑,和谐了最佳环境;是同步一体,赢得了最强共振。
变化发展,呈现动态,必须积极行动,穿越人生沙漠。应该说,自由与不自由,都是不断变化的,始终处于变化之中;都是不停发展的,永远呈现发展之态。可以说,没有不变化的自由,也没有不发展的不自由。无论是自由,还是不自由,其范围都可能越来越广,其标准都可能越来越高,其要求都可能越来越严,其程度都可能越来越大。面对二者动态,必须积极努力,以赢得自由;必须不懈奋斗,以成就自在。从而,越过事业沙漠,铸就人生辉煌。比如法定婚龄,唐代开元时期,规定男l5岁,女13岁。宋朝嘉定年间,规定男16岁,女14岁。明朝洪武时代,规定与宋代相同。中华民国,在《民法》中规定男18岁,女16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l950年的《婚姻法》规定男20岁,女18岁;1981年施行的《婚姻法》规定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显然,从唐代到今天,法定婚龄几经变化,呈现上升趋势;结婚年龄也随之变化,一路不断飙升。每位适龄者,必须在法定之后,选择最佳年龄,成就美好婚姻。看来,顺从变化,才能自由选择,创造最佳;顺应发展,才能自在拼搏,造就最美。
自由与不自由,不可否认,不能回避。最佳办法,就是积极面对,追求最好:精于选择,追求最大自由,使自由最大化;深于思考,促成最优的不自由,使不自由最优化;善于行动,生成最美的二者和谐,使二者和谐最美化。一言以蔽之,不遗余力,完美两者关系,促成人生的完美化。
自由与束缚,一株并蒂莲
一株并蒂莲,结着两个莲子,它们连在一起。在你剥莲子时,你不可能将它们一一分开,所以你只能同时剥,自由与束缚就像这样,彼此无法分离。可是,当今的人们并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只追求自由,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李天一陨落了,周正龙被抓了,宁财神凋零了。而这一切只是因为他们忽视了与自由并蒂而立的束缚。
“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卢梭如是说。自由是束缚的保障,束缚是自由的前提。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但你必须穿越它;在道路和方式的选择上你自由的,但倘若没有这片沙漠,没有必须穿越沙漠的要求,又何谈选择的自由呢?同样的,如果一点自由也没有,却有一堆的束缚,那么人和奴隶有何区别?正因为如此,自由才保护了束缚,否则史书上翻身农奴把歌唱的画面又怎会出现?自由与束缚是两种调味剂,必须调和均匀才有香甜的味道——自由与束缚是一株并蒂莲,只有携手而立才有锦簇的花朵。
“所有的伟大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爱默生如是说。要善待你周围的束缚,感谢你周围的束缚,因为正是你的束缚才让你不断成长。当林书豪精湛的球技被肤色束缚时,当他的强大的灵魂被瘦弱的身躯束缚时,当他的雄心被谦逊的外表束缚时,当他的球风被大家误解时;他也有选择的自由,他可以退出NBA,也可以在NBA继续跑他的龙套,当然还有在NBA打出真实的自己。是的,束缚给予他自由,他就用这样书写传奇。别人的束缚是一种 6 变相的激励,只是看你是否伟大,是否能从束缚中脱颖而出。在这株并蒂莲中,只有越多的爱,才有越多的束缚;只有越深的束缚,才有越美妙的自由。
选择是自由的,因此要慎重地选择。同样身陷囚牢,王尔德选择郁郁终生,因此他的才华消逝在黑暗的牢房;陀思妥耶夫斯基选择重生,因此有了旷世神作《罪与罚》。二战前夕,面对经济危机,美国选择新政,而德日选择燃起战争之火,于是,德日至今面临罪恶的审判。现在,同样面对侵略这一事实,德国努力洗刷,而日本极力美化,于是德国赢得世人的尊重,而日本却遭人咒骂和谴责。选择是自由的,但我们要给它定一个束缚,这样选择才不会失衡,自由才得到保证,并蒂莲才会中通外直。
当你追求自由时,善待周围的束缚;当你被束缚时,慎重地行使自由。唯有此,这株并蒂莲才会常开不败。(yan)
第二篇:2012年上海卷高考优秀作文
2012年上海卷高考优秀作文
【题目】
2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解析】
2012年的上海高考作文延续了近几年的出题风格,材料既有哲理也有诗意,其中包含的对自我意识的深层发掘,这也是上海与其他地区不同的主要方面。纵观上海这四年的高考作文,从09年的郑板桥书法、10年的荷兰人钓鱼会带尺,到11年“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再到今年的“微光”,上海更着重去考察学生们从材料中联系自身去破题和辩证思考的能力。
从审题的角度来说,这篇材料延续了去年的出题方式,还是在考察学生用辩证思维来解析关键词的能力。“微光”是整篇材料反复提及的关键词,“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这便是“凡人”与“天才”的辩证思考。为何我们将曾经的“微光”舍弃,而天才却将“微光”积聚为惊人的才华,这便是不同生活模式所造就的产物。这篇文章可以立意为“拾起心灵闪过的微光”,“微光”可象征为我们需要拾起曾经遗忘或者忽视的事物,可以人及物,衍生至社会、文化等等。然而为什么我们会把“它”舍弃呢?就是因为“它”有这两点特征:一是微小的,一是因为这是源起于“自己”的东西。
这篇作文题目思考空间大,开放度高,很多角度可以写,学生发挥的空间比较大。
从自身成长的角度出发,考生可以写:比如“不舍弃自己的微光”,就是擅于发现自我,看到自我的价值,不要自卑;也可以从要有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充分/
4张扬个性的角度来写;或者自己坚守灵感,并付诸行动,就也会有造就天才作品的可能;同时,我们还可以提出“有心和无心”的辩证关系点,灵感总是一闪而过,而我们也常常对于脑海中闪过的这些视而不见,而作为生活的有心人,却能抓住这些小小的细节,而使他绽放出光芒,那么也就可以在立意上上升到创新,因为只要有心,就可以有“新”,就可以创新等等,例如牛顿是个有心人,从苹果落地得到了万有引力定律;安藤百福是个有心人,仅半个世纪,方便面就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食品;乔利是个有心人,从煤油弄脏了衣服中发明了干洗剂。
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看,考生可以谈人生,也可以谈民族,谈文化。比如,近代以来儒家文化被我们忽略,但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却发扬光大,韩国推出“端午祭”等等。
总体来说,今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的难度并不大,唤醒学生内心沉睡的东西,从点滴处、寻常处、细微处寻找生活的幸福。阅卷专家们也表示,高考阅卷时,阅卷教师都不会预设主题,会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每一篇作文,所以考生们只要审清材料,深入分析,联系实际,展现自己的知识积累,让作文从“微光”变成“阳光”。
【例文】
1、灵光一现
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题记
如果智慧是一朵莲花,那莲花正中一定擎有一支点亮的蜡。荧荧的那一剪光虽微弱暧昧,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十里平湖,智慧的闪光就仿佛是微风漾起的一道道涟漪;万紫千红,智慧的闪光就好像是那偶尔飞来嗅闻芬芳的彩蝶;晴空万里,智慧的闪光就好似那展翅翱翔啸唳长鸣的云鹤。
残酷的岁月扬起漫天黄沙,将一个个或悲壮或悠然的身影埋没于九尺黄泉,然/
4而,这又怎能湮没在黑暗中闪动的智慧的火焰呢?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撩拨着我们的情思。情思,是灵感的触发器。灵感,是和我们捉迷藏的玩伴,稍一疏忽,它就化为一缕青烟无影无踪。凡人需要灵感,文人更需要灵感。后者比之于前者,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们多半会紧紧抓住这黑暗中的那一道闪电。
南山之下,遍地金菊,不正是激发出陶潜灵感的产物吗?菊香弥漫,再酌上几杯浊酒,岂不美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景此情,夫复何求?会稽山阴兰亭,云天朗朗,惠风和畅。诸位文人墨客列坐水滨,流觞饮酌,歌咏唱答,不也是出自内心深处被激发出的那些许情感吗?一篇《兰亭集序》,唱出了“齐彭殇为妄作,一死生为虚诞”的感慨。还有赤壁古战场,不只有多少人去凭吊过。苏东坡、辛弃疾,后来者更是不计其数。赤壁在他们的头顶上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在文坛竖起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生而平凡,可是我们依然对自己心灵上闪过的微光视而不见,更不用说伸出手抓住它了。一个落地的苹果成就了牛顿在科学界的丰功伟绩,一只飞翔的鸟儿为莱特兄弟展开了翱翔天穹的机翼。“灵感是一个不喜欢拜访懒汉的客人,”车尔尼雪夫斯基如是说。我们无意中丢弃了属于自己的财富,不正是由于我们的懒惰吗?
2、原来,我是主角„„
前一段时间,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一阵热播,相信大多人感觉里更多的是熟悉,是重温,甚至会大声说,“我们也曾经拥有过,那样的美好„„”但是为什么只有九把刀把青春那种独有的美好定格了下来了呢?也许我们会怀念,却从来不会想到这种怀念再现时原来可以如此动人心扉。难道只因我们曾经都拥有过?
每一个人都是特别的,每一个人都拥有着独属于他自己的个性与张扬,并因如此,每一个人才是他自己而非别人。但是在这个愈来愈崇尚喧嚣与繁华的世界里,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平凡甚至卑微的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白白地将它舍弃。而事/ 4
实上,正是那些在自己看来不值一提的东西确实多年以后别人对你的怀念。一如从前的我自己。
那时的我,性格内向,喜欢文学类的读物,喜欢在札记本上写东西,喜欢发呆与冥想„„唯独不喜欢跟人说话,确切地说应该是害怕与人接触。青春期女孩的世界里弥漫着童话般的美好,一切都是那么晶莹剔透,而现实中的自己就相对卑微的多。因此,往往会害怕遭到拒绝。也许只是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我都会在意好久。
就这样,我的高中生活都快要结束的时候,同学们之间突然一下变得亲近起来,好像一切都在高考前发生了某种升华,我们都好像在瞬间长大了许多„„我们敞开心扉表达我们自己,或者诚恳地对某个人说因为他,我的高中生活才充满了精彩。总之,一切都变得释然和美好,仿佛每个人都在努力的抓住即将逝去的青春与美好。也就在这时,我和朋友调侃,我的高中生活都没有异性的介入,青春期可算是一片空白啊!多少有点遗憾!“才不是呢?”她说,“你可是唯一让我们班所有男生倾慕的女生啊!”我顿时傻眼了,不管怎样,要是我早知道自己得到了莫大的肯定(那可是一班自视甚高的才子们啊),那么我的高中生活也就不会像我自己臆想中那么糟了啊,那么我也就不会总是躲在自己的角落里,只是欣赏别人的精彩了„„
这个让我傻眼的“真相”固然让我遗憾不已,但更多的是让我的人生从此有了很大的转变。一个人只要做好他自己,不要用自己心中的种种揣测和臆想去妄下评判而让自己变得卑微,那么乐观而积极的人生便接踵而来,生命中的种种美好也将绽放。/ 4
第三篇:上海卷作文教师
2012上海高考卷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原文:一个人应当学会发现和观察从内部闪过他心灵的微光,而不是诗人和圣贤的太空里的光彩。可是它擅自摒弃了自己的东西。在天才的每一部作品中,我们认出了我们自己抛弃的思想:它们带着某种疏远的威严回到了我们的身边。(爱默生)
涂纪亮:爱默生强调每个人都应当信赖自己,相信自己内心中所思考的事物。每个人都应当学会观察和发现在自己心灵深处闪烁的智慧之光,可是人们往往因为它是自己的思想而不重视。其实,我们在天才的著作中发现的那些卓越思想,它们现在以一种异己的辉煌形式又返回我们心中。
思考:
1、你认为什么是“心灵的微光“?灵感之光、思想之光、智慧之光、存在之光……
诗意之光、自由之光、正义之光、公正之光……
2、你认为“心灵的微光”对人生有什么价值?
3、你认为如何才能珍视自己“心灵的微光”?(探讨我们为什么舍弃了“微光”?)
学会认识自己,学会自我反省,自我审视
(1)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无足珍贵而舍弃,这是一种极度不自信、妄自菲薄的表现,既然如此,人要坚守自己“心灵的微光”,最重要的莫过于“相信自己的感觉”,从而“肯定自我的价值”,如果能从这个角度引申到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人要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2)缺少持之以恒的毅力
(3)缺少远见
(4)为环境所迫放弃了
学会感悟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
问题:
微光泛化:刘伟丧失了双臂却敢于举起自己的双脚,霍金只有几根手指,却抓住了微光去追求真理;世上最美的女教师张丽莉抓住了一次舍己救人的微光,成就了她崇高的理想,其他老师却未能抓住机遇。
例子俗滥:两只苹果、一块生铁(吴斌开车被一块铁砸中)
杯底的微光高三(2)班 马彦卿
阴冷的冬天,巴黎郊外,贡布雷的一座花园别墅静静地喘息着。
普鲁斯特拖着病怏怏的身子瑟缩在碎花沙发上。他咬第一口小玛德莱娜蛋糕和呷第一口椴花茶时,决不会料到这流逝的幸福岁月会在很多年后从他充满回忆的杯子里浮现出来。
然而作为一个极度敏感的天才哲人,伏在病床上的普鲁斯特也决不会把这一记重重的回忆埋在浮躁的虚荣岁月中,于是他勾起笔,把这一回忆封存在了《追忆似水年华》的杯底。
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有太多东西不允许被我们遗忘。
遗憾的是,现在的我们已分不清真实和虚伪,已留不住快速消逝的微光,也看不见我们面前的明亮。但我不甘心,我不愿被呼啸而过的时间碾成冰冷麻木的人。一定有真实的情感留在我心中某个角落或是还未走远。
那天我伏在书桌上做着雪白的试卷,在雪白的灯光照射下,它们明晃晃地刺眼。在我昏昏沉沉的时候,房门开了,脚步声逼近,一杯茶轻放在我手旁,脚步声远去,房门关闭。
我知道这是一个支持我的人的平凡关怀,它已足够能抚慰我的疲惫和急躁。
是铁观音,一朵朵在杯子里悠悠地打着旋儿。我出神地注视着它们的各种姿态,看见另一束光从杯底射出。
那是个天气寒冷的日子,爷爷见我皱着眉头,便为我泡了一杯铁观音让我暖手。年幼的我却被茶叶的奇妙姿态所吸引,品一口,仿佛茶水就能抵御千年的风霜雨雪。
就是这样,过去与现在的记忆重叠,我从杯底看到了一束始终不变的微光。普鲁斯特能用这束光让世 1
界铭记他的诗意人生,我也可以,因为我还有时间去找回曾被自己遗忘的真实岁月。
我看到儿时的操场、公园、小河、竹林,都从我的杯底浮现出来,依托着翠绿的茶叶,终于撑起了此刻的我。
在我失落绝望的时候,我曾让真实的快乐和感情在黑暗中被丢弃。也许我只需静下心泡上一杯好茶,慢慢地数着安静展开四肢的茶叶,我幸福的回忆和真心就不会从杯中蒸发到无垠的宇宙中。
而正是收满不可遗忘的微光的杯子,才能有资格盛上一杯好茶。
共鸣高三(2)班魏羽晨
我们佩戴着共鸣器,行走在人海中。
别人的话语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歌手的歌声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街道上的灯箱、食物的味道、角落里打哈欠的猫„„都能通过我们所佩戴的上古神器,来产生共鸣。
共鸣器发出警报声说这句话、这首歌,这人海中所有的一切,你都曾经和它们短暂地拥抱过。翻开书本看到了被自己废弃的灵感,戴上耳机听见曾在梦中流淌过耳朵的音符,在哲人叹息时觉得这句话似曾相识„„你以为那些发了狂一样的大家有一种超能力,在每个人的梦中翱翔,东挖一块西挖一块,盗走别人的灵感。
可你为什么不把你的灵感锁在保险柜里,不让别人盗走它呢?
发了疯的科学家用成千上万种材料做实验,在经历了成千上万次失败后听到有个声音说:“用钨丝。”如果科学家没有疯,他一定会对那个声音说:“你疯了吧。”可我们眼前的科学家是个疯子,他竟听了那个声音用了钨丝,然后第一盏灯亮了,听他说钨丝的某个人的共鸣器发出警报,而那个人曾用“你疯了吧。”来回答那个声音。
发了疯的音乐家现在正在创作瓶颈,为了获得灵感他来到云南的香格里拉采风。到那儿的旅客有度假的有登山的,就偏偏没有音乐疯子。音乐疯子在人群中聆听远古的宫廷音乐,学着和当地人用藏语交流,听当地人讲述古老的传说。他的共鸣器发出的警报声每一个时刻,他都在默默记录。回到都市,写下一首首独特曲风的歌时,去过香格里拉的旅客们的共鸣器无一不发出震动——他们也听过这编钟声、这呼麦声,这神话故事,可他们却没有想过把它融为歌。
佩戴着共鸣器的人们,行走在人海中。
当共鸣器发出警报时,人们往往去羡慕别人,失落自己为什么没有抓住那时相同的灵感。
有什么好失落的呢?
当灵感再度闪现在我的脑海中时,我会和我曾经羡慕、无比崇拜的那群疯子一样,抓住它,然后朝着实现它而前进。
共鸣器与灵感交织发出滴滴声,而努力,是它们的记录者。
我将它们写在自己的作品里,期待有一天能引起你的共鸣。
那时候你不要指责我盗走了你的灵感——上帝将它随机发放给每个人,而把它抓住去完成它的,便是成功者。
麦田的颜色 高三(3)班陈思源
我们从未驻足欣赏麦田的颜色,却对那片狐狸守望者小王子的金色麦浪充满幻想;我们从未感动于亲人朋友的陪伴照料,却因斯特林堡半张纸上些许幸福的痕迹而热泪盈眶。
是的,我们忘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了集体失忆症,不约而同地忘了,我们忘了那些曾在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正如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说:人们更注重欣赏画家画在纸 上,毫无生机的画,因为那是艺术,而忽略了现实中娇艳欲滴,充满生机的鲜花。
然而,我们能够因“大家都忘了“而理所当然地抛弃它们吗?那些由心灵深处迸发出的火花,那些难以名状一闪而过的感动,它们明明是我们此行最大的慰藉啊。
艺术家们之所以在每个时代都受到尊敬,正是因为他们像灵魂的乐手一般将内心细微的震撼放大,谱写成曲,而我们,却往往在曲子华丽的音符中迷失。
法国阿尔卑斯山口有这样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
是啊,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独一无二的感动,远比通过别人的眼睛观察世界更令人回味无穷。那些天才的作品更像是启发者,它们教会我们用更细微的视角,更独特的方式去感受心灵的感动,但倘若我们从此形成“依赖“而忽视了那些变化着、灵动着、守护着我们的美,就会像海边拾贝壳的孩子一样,因为小贝壳美丽的花纹,而忽视了大海壮阔的美。
因此,请让心灵回归吧,去我们身后亲自踏下的一长串脚印里,去拾回我们遗落许久的美。
不要只为拍照而停下脚步,不要只为睡眠而闭上双眼,倘若有一个人每天都向你道晚安,请不要吝惜你的微笑,要知道,当你为电视剧的苦情场面而泪流满面时,厨房里有人正为你烧第一万八千六百二十顿饭;当你为杂志里风景照而流连不已时,你身边的每一阵威风都曾拂过亿万花朵的脸颊,曾带着麦浪与阳光的味道。
就像此刻,当你抬头,倘若堆叠的书本不至淹没了你的视线,你会看到,窗外——
春光正好,鸟语花香。
蓦然回首,莫要放手(67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把治学的最高境界比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爱因斯坦也说过:“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东西方学者的共识告诉我们,灵感这一人们心灵中闪过的微光是多么珍贵和重要。(引用中西方学者对微光进行界定)
然而,当今社会,人们总是在抱怨灵感的缺失,尤其是所谓“搞文艺”的,精品着实不多。真是这样吗?灵感这一微光,真的只在天才心中闪过吗?我以为不然。谁没有悲苦孤独地走在寂寂的荷塘,看那出水很高的荷叶下奶白色的水?谁没有在英雄的事迹中沉浸陶醉,大张双臂感受伟大的“停顿”?谁没有见过向日葵那金黄的色调?凡此种种一闪即逝的共鸣,休说专业者,我辈凡人皆有。可为何只有天才的大家才为我们留下了一篇《荷塘月色》、一首《英雄》、一幅《向日葵》?(所读的书,为我所用。积累颇丰。)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人们往往会将它轻易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又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巧妙地插入题目,又是为我所用)如今这种情况更多见,究其根本,原因有三:一是“标准化”时代里,不允许有“异端”,“权威”、“专家”、“大师”层出不穷,他们把持了话语权,制订出条条框框的“标准”压抑了灵感,阻断了普通人成才的途径;二是“全球化”时代里人们的从众心理被无限放大,当个人被置于全球这一更大的“集合”下,汹涌澎湃的“群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将灵感扑灭,将平庸之作炒作成“精品”;三是商业化大潮将一切文化产品搞得像批量生产的肉鸡、奶粉一样。(这才叫分析!)
不错,标准的普及有助于界定,但真正的灵感、天才决不限于标准。卢梭的观点不为当时主流社会所接受,他在痛苦徘徊后醒悟:“我凭什么怀疑自己全部由思考与理智得出的结论呢?”百年后他的灵柩进入先贤祠,棺木上写“此处安息着自然和真理之人”。全球化的大潮确实有助于文化普及、大众进步,但真正的灵感却绝不能由浑浑噩噩的大众所能发扬的,须有雄心有坚持。卡梅隆在成为导演之前只是个卡车司机,他说“当看完《星球大战》后我出了一身汗,我意识到再不动手拍一部电影,好电影就要被拍完了。”当《泰坦尼克号》在奥斯卡封王的那一刻,他喊出了“我是世界之王”。(珍惜自己的思考,珍惜自己的追求,紧接上一段,具体化,形象化,语言极好!)
我们勿需羡慕卢梭、卡梅隆,事实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会带来心中悸动的光芒,抓住它、呵护它,无论它多么渺小,最终都能结出甘美的果实,也许这果实是微小的,但它带来的满足远胜于你从天才的大树上摘来同样味道的那一枚。(比喻贴切,再起波澜!)
当然,灵感也诚然来自积累和努力的铺垫,“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只是人生之河航行中那“蓦然回首”见到的一尾鱼儿,莫要放手,使它溜入别人的渔网。如此方能使行程更加美妙而鲜活。(说得全面,又多么俏皮!)
燎原之火,起于微光(67分)
圣人之所以为圣,凡人之所以为凡,人们的界定往往会联系到他们的成就,而成就的成立,构成的重要元素除了坚韧不拔之志以外,亦必有它——心灵的微光。(成就的原因有二,本文侧重“微光”。)燎原之火,起于微光。但是怎样才能抓住微光,并将之扩展成燎原之火呢?
荀子说过:“吾尝终日而思”,但他脑中并没有闪过微光,“不如须臾而学也”。的确,微光来自于自身。只有勤学,把脑中的空缺补满,才可以等待那道灵光的出现,许多世界重大发现都来自于苦思冥想之后的冷却期。有如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是在梦中,他梦见一条蛇咬到了自己的尾巴,醒来之后,他便写下了化学史上的突破。人们惊叹于他的幸运之时,却忽视了他为之付出了多少日夜的努力。如果没有构成微光的物质,试问空想会有结果吗?(论微光来自何方)
然而,如何将微光培养成那股燎原之火呢?李白找到了,是酒。他将明月、美酒作为自己的朋友,以酒来触发自己的灵感,并将其转化为自己豪气干云的万古诗篇。无疑,他的诗歌点燃了一个时代。酒之于我们,象征着什么?是把灵感转化为现实的勇气。但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自己只是一介平民,不敢与专家叫板。看来,我们的确错了,错的是把自己的点点星火抹杀在了摇篮里。(“酒”怎么就成了“培养微光”的动力?文字似乎漂亮,言之似乎成理,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
著名探险家贝尔格雷尔斯曾说过:求生的关键在于不断探寻,不能放弃希望。也许你会在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慨叹如果当初自己再坚持一下,或许也可以写出这么动人的生命乐章;也许你会在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感慨如果当初自己再坚持一下,或许也可以画出这么动人的甜美微笑。可是这都只是也许,我们总是在把那些曾属于我们的微光舍弃之后,才后知后觉地在某个天才身上发现,原来自己曾经也是个天才。(这一段是呼应题目给出的材料)
如何在拥有微光之后将其扩大?当然还要有一个必要条件,那便是风。具体说来,是自然或是社会的环境。在文字狱横行,或是焚书坑儒的意识形态下,即使出现了光,也会被那时代的阴影所笼罩。人们不愿,也不敢去点燃自己,照亮别人。每一次的革命成功,必须先打破人们古老陈旧的意识与思想。(“微光”需要有好的环境,这一节颇有想法。单凭这一段,就足以给高分了。)
那微光,就像初燃的火花,如若不供给足够的氧气,数秒后便会自动消失,不留下任何存在过的痕迹,但若细心加以保护,便可致那熊熊巨火。燎原,才是那火芯的初衷吧。(承上分析)
火苗虽小,可以燎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不把握,什么都是空谈。三毛说:我有一个想法,去做。微光之所以易于舍弃,是因为其微;然而微光之所以不应该舍弃,是因为其虽微,却有其潜质。没有人可以断定人生,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别舍弃了不该舍弃的,而导致不可逆转的悔恨。别让运势、天气成为自己的羁绊,勇敢地把微光展现出来吧,这才是一个凡人成为天才的原因。(这一段精彩)
破茧·重生
美国斯坦福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让刚入校的学生进行智商测试,然后随机分班。一阶段之后,事情的发展令人大跌眼镜,被编入普通班的一些天资佼佼者落入了平庸,而编入天才班的一些中等资质者却卓有成就。这是为什么?
原来很多天才学生理所当然地以为分班是根据测试的结果,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质疑,下意识地走进了自己编织的贴有标签的茧中。“我不行”三个字如同唐僧的紧箍咒,磨灭了他们心头曾经闪过的微光,束缚了所有可能。
而在世界另一端,有那么个笨拙的男子优雅地挣脱了枷锁毅然开启未知的旅程。他是保罗·塞尚,是现代绘画之父,是曾经被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以“滥用色彩”而拒之门外的二流画家。
勤奋嗜画如他却天资平平,汲汲营营的父亲千方百计让他投身金融业,他坚决不从;印象派席卷天下,他却不愿意放弃心头的微光,想探索一条新道路,哪怕这换来的是无休无止的嘲笑。
然而几百年后,谁都不能再忘记,艺术史上有这样一座丰碑。是他,保罗·塞尚,在挣脱了世上唯一的束缚后开创的时代。其实,让我们迷途的,从来不是千仞之峰、百折之谷,而是隐匿在心底的自卑与怯懦,迈过了它,人生便是亿万种可能。要知道,天赐的奇才向来只是少数,而生活中如今风举云摇的,大都是曾经的我们,区别在于,他们有着对自我的信仰和锲而不舍的追求。
没有一个人生来注定是要平庸的,只有甘于平庸的人。
“如果你非常想成为一个作家,每天认真写作,但同学不想看,放在网络上也没人看,出版社也没人想出版你的作品。这时,你心里就要想,我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掌声会响起来。”凭着《那些年》一炮而红的作家九把刀望着自己曾经走过的路,豪迈一笑。难以想象这样阳光的表情出现在一个曾创作了六十多本书却一直寂寂无名的男子脸上,仿佛是在无声倾诉。
属于自己的微光,倘若连自己都不曾去珍惜,那么拿什么去期许一个璀璨的世界?属于自己的人生,倘若连自己都不敢迈开步伐,那又拿什么去期许广阔无垠的天空?
有时候,一个人必须破茧而出,然后在坠落的过程中长出翅膀;有时候,一个人必须打开心门,为自己开辟一个崭新世界。
要知道,一生很短,所以别用他人的目光证明自己的存在;一生很长,足够你抒写独属于你的传奇。
第四篇:上海卷作文分析
上海卷
【真题回放】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分析点评】
作文题来自生活,切入点多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进一步对生活有所理解,逐步懂得生活。这个题目的切入点非常多,考生从什么方面切入都可以。从目前的社会热点看,“中国梦”是一大热点: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同时,“美国梦”也值得我们尊重,这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上,核心价值就是“自由”。
从小的角度来说,重要的事情,考生参加高考是第一位的事情。在现实阶段,每个人在每个阶段有不同的重要的事情,当和别人发生冲突时,需要尊重别人,也可以适应调整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也是重要的事情之一。
考生作文基本不会跑题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非常容易写,审题门槛比较低,学生跑题的可能性不大。”题目的立意比较简单,引导学生的个人发展和集体、国家发展相结合,每个人都努力做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肯定没问题,每个人追求个人价值自我实现,尊重个人价值。相对个体来说,学生可以写集体、国家的事情,比个体的事情更重要。
能考出考生认识水平
这是一道紧密联系现实而又能看出考生思想认识水平的作文题。急功近利的思绪弥漫于各行各业、各色人等,人们已习惯于只顾及眼前的物质的东西,往往忽略了精神和思想层面上的意义,认为那是“虚”的,无价值的。其实,这些看似不重要的东西终将在后来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充满思辨的色彩
这道作文题充满了思辨的色彩,关键是如何抓住题干中前后转折的思辨的理解,一方面对重要的事情要界定清楚,另一方面对更重要事情与重要事情的关系要阐述明白。可以肯定,从自己的角度理解现在所做的事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放在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上去看的话,还可以有对精神价值和生命意义有更高的追求,对人生更长远目标的实现需要更多的努力等。
看起来容易写起来难
今年的题目看起来容易,但写起来有一些难度。首先自己认为的“重要事情”是什么?人各有别,事有不同,并没有什么正确或不正确,切合自己的就是最重要的事情,它不关乎 其他价值判断;而世界上似乎有“更重要的事情”,考生也要明确哪些是更重要的事情,如责任与担当、诚信与忠诚、付出与献身、爱家与爱国、信念与理想、环保与行动等,不甚枚举。题中的提示语“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暗示了考生可以写不同的观点,这样选择余地就很大。
考生可选取的角度很多
考题中说“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考生可选取的角度非常多。有“重要的事情”,还
有“更重要的事”,则考生要注意主次、抓住主要矛盾;重要性有所比较,则说明做事要有条理,面临这种局面时要保持理智和清醒的头脑,分清孰轻孰重;也可和“中国梦”相联,阐发目光要放长远、目标要远大。
可以考出作文立意的高下
这个题目可以考得出学生作文立意的高下、思想的深浅。题目中要求“谈谈你的思考” 具有比较的明确的文体倾向性,希望考生展现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思想深度。王安忆曾表示希望学生们“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这个观点是值得借鉴的,如果考生只是写“我们要有崇高的理想”,那就可能落入俗套。
建议在生活基础上思考
对中学毕业生而言,今年高考的语文作文题颇有深度。考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重要的事情”和“更重要的事”间的比较一定都有所感受,如能在生活现象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则会写得更好。例如,往往成功的人并非凭借人们普遍认为重要的事脱颖而出,而是坚持了自己对重要性的判断。考生作这篇文章时,应有深度。
【佳作展示】
更重要的事
上海一考生
什么地方没有这样的险山恶水呢?山上天梯石栈钩连不断,水中暗流处处令人心惊。可还是有这样的人——他们跋山涉水,只为途中与盛放的自己相见。
记得那逆流而上的三闾大夫吗?举世皆浊只有他一人昂然行吟泽畔,只给这乾坤之间写下诗行,清气浩然。楚王最终没有醒悟,屈原也早已自沉汨罗。可是他文辞间的清气早已穿透进了每个中国人的灵魂。
谁能不敬佩这样的人呢?
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这样的人。
我敬佩罗曼·罗兰为反战而振臂疾呼,可我也同样敬佩湄公河畔的少女杜拉斯。并不是每个宗主国的人都应为了殖民地人民的权益而抗争,杜拉斯对殖民地的人民是不关心的,她就是执着于儿女情长,就是忘不了那个中国少年李云泰。这样勇敢的女人,怎么会不比年轻时更美?
我折服于海明威、拜伦等作家的亲上战场,可我同样认为茨威格无比伟岸。他痛心于欧洲精神家园的毁灭,于是写下了《昨日的世界》;他对欧洲精神家园的复兴日渐绝望,于是他与第二任妻子绿蒂在巴西服毒自尽,成为欧洲文化的殉难者。我只喜欢他这样一种人:
厌恶平凡,渴望燃烧,像超新星爆发一般,发出最耀眼的绚烂光芒。
所以,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事?
每个人年轻时都有梦,每个人都想成为祖国的脊梁,但更重要的那些事就这样被脸谱化,成了为了全人类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这真的是比一切都更重要吗?
曾经我们都想改变世界,可到最后才发现,只有先改变自己,才能改变世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井然的次序不容打破。一味仰首繁星会掉进陷阱里,打着做大事旗号的人往往摔得最惨。
美剧《别对我撒谎》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飞行员因重要的飞行任务而焦躁不堪,与家人的关系也紧张起来,他的妻子便悄悄让他服用抗焦虑药物,这才让飞行员与家人的关系和好如初。但药物反应却导致那架凝结着美国最高科技的飞机坠毁。
可我还是认为那位妻子没错。
当然,那位飞行员也这么认为。他紧紧拥抱了他的妻子。
所以,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事?
——先改变自己,然后改变这世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点评】
深厚扎实的文化功底,大气磅礴的气势,回环曲折的行文是本文的亮点。除此外,还有以下几个亮点:
(1)、揭示主旨,先隐后扬。什么是最重要的事?也许是抛却个人利益甚至生命的有关国家、民族利益的大事。古今中外不乏存有这种认识的人,他们也深得后人的敬仰与钦佩。作者在予以肯定的同时,对个人的选择和价值取向也做了探讨,并在文章最后得出论点:“先改变自己,然后改变世界。”
(2)、选材丰富,文意饱满。文章选择古今中外的名人:自沉汨罗的屈原、振臂疾呼的罗曼罗兰、亲上战场的海明威和拜伦、为文化而殉难的茨威格等,他们都在改变世界,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有志青年也想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但关键的还是要先改变自己。
更重要的事
上海一考生
春草初绿,还有更重要的碧草连天等着它去追逐;
夏荷初绽,还有更重要的满池怒放等着它去努力;
秋叶初落,还有更重要的春泥护花等着它去实现;
冬梅初放,还有更重要的傲立霜雪等着它去完成。
四季轮回,人生也正如这轮回的四季一般在岁月的年轮中一圈一圈地悄然滑过。每一天,每一刻,只要生命不止,似乎永远都有更重要的事等着我们去完成。
牙牙学语的时候,正是记忆一片混沌的时候,我们可能什么都还不懂,一两年后,还有更重要的学等着我们去上。
童年时候,正是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光,成天沉浸在动画王国里,一心只想到处疯玩的我们,却被无情地塞进各种各样的兴趣班里,只是因为,不远的将来,还有更重要的升学考试等着我们去面对。
少年时候,正是人生中风华正茂的季节,一心想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课余爱好的我们,却被无情地抛入各式各样的补习班,仅仅因为,不远的将来,还有更重要的中考、高考,等着我们去叩响自己命运的大门。
青年时候,是人生中最值得骄傲的年华,本该毫无顾忌、全力拼搏的我们,却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在纸醉金迷的今天,还有更重要的事让大家不得不去面对,买车,买房,一样都少不得。
中年时候,正值年富力强的大好时光,本该大展宏图、壮志将酬的我们,却被更重要的事牵绊着:上有老,下有小。如此重负下的我们,怎能放心地大展手脚?
终于到了老年,正值“夕阳无限红”,回味悠扬的时候,却始终放不下更重要的事:照顾上班的子女,拉扯孙辈,俨然一个家庭保姆。
人生在世三万天,重要事情又何止三万,无论我们做什么,怎样做,似乎永远都有更重要的事在等着我们去完成。
与其去为不可知的未来而忽视今天,不如把握住可以触摸的现在,而且也没有什么是
比这更加重要的了。
【点评】
文章不仅文采斐然,对人生每一阶段要面对的事务的认识和思考也很到位。文章的精彩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使用排比,文采斐然。开头的一组排比句,选择一年四季富有代表性的植物来写,它们有生命之初的萌态,也有生命辉煌的绽放。接着整篇文章从一个人的牙牙学语写到老年,也是一组结构全文的排比句。
(2)、文章富含哲理。植物在生命之初就已经展现出其季节特点,随之而来的“碧草连天”“满池怒放”“春泥护花”“傲立霜雪”却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更美的风景。做好眼下的事才能更好地做好将来的事。同样人生的每一阶段也是如此,既然必须面对、无可逃避,为什么不把它当作最重要的事去对待呢?
(3)画龙点睛,一语中的。“与其去为不可知的未来而忽视今天,不如把握住可以触摸的现在,而且也没有什么是比这更加重要的了”,这句说得真好,其统领了全篇文章的意旨,抒情和议论相结合,意味深远。
第五篇:2016上海卷语文作文
江苏省郑集中学城区校区
三五八课堂教学模式
高三语文导学案
真题回放: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命题解读:
通览整则材料,可以把它分为三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句话着重指出的是一种社会生活中的既有现象,可以看作材料的“背景”,这是可避免、正常的现象。但同时,“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就是说,“这些评价”既可能是正面的、积极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的,对此,考生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是“关键点”,其隐含的信息是:考生可以对这种现象持反对态度,也可以发表赞同的观点,或者是根据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加以阐说,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至于“他人”、可以是身边的普通人,也可以是伟人、名人,甚至是当今的“风云人物”“网红”等。总之,本题的写作空间非常大,考生可以尽情发挥,只要能抓住“评价”与“他人”这两个关键词,就是恰当的、切合题意的。但是,写作的时候,考生应坚持一个原则:不管是何人,在评价他人的时候,都应该基于事实,遵守“不溢美”“不隐恶”的准则,不可无中生有、捕风捉影,甚至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
立意角度:
1、赞同对他人生活的欧评价,但评价时应实事求是。
写作点拨:就是说,“评价他人的生活”可以有,但一定要实事求是地评价他人。大的方面,包括对国家或者省市领导人的评价,以及对袁隆平、乔布斯、马云等卓越人物对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等方面的评价;小的方面,诸如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同学对同学的评价等,都可以分别用一些实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2、应分清“评价”的对象和范畴,趋利避害,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作用”。
写作点拨:如果是善意的评价,应该支持与肯定,相反,若是别有用心的评价,则应该遏止与摒弃。考生可以列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如不应该随意评价别人,因为失当的、错误的评价,会让人心灰意冷,如某位同学受到班主任不恰当的评价,一蹶不振。当然,对于有悖公德的言行,如乱穿马路、不排队等,则应通过评价、激浊扬清。同时,家长、老师的正确、正向的评价,则能激励孩子,学生奋发图强。
3、要理性对待“评价”与“被评价”
写作点拨:当今时代,言论自由,发言渠道发达,每个人都有评价他人的权利和可能,而被评价者则应该有自己理性的、正确的判断。
江苏省郑集中学城区校区
三五八课堂教学模式
高三语文导学案
范文
从“看他人”到“看自己”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微信”“朋友圈”几乎时时刻刻占据着人们的视线。沃恩越来越喜欢从评价他人的生活的过程来寻找自己的定位。
这样的发展其实是一种必然。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人与人之间“网”的形成。轻松点击屏幕、上传照片,个人的生活细节就无所遗漏地暴露在众人的视线中。有了展示,也就有了对比,自然也会引发评论。其次群众的心理在时代潮流中发生了不知不觉地改变。杨庆祥在《80后,怎么办?》中提到,现代人普遍具有“历史虚无感”。这样的虚无感让我们一时之间无法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定位,只好从评价他人的生活过程中,或是找到了“我比他人过得好”的满足感,或是找到了“我也要这么生活”的奋斗目标。
评价他人的生活,好处在于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但其中也隐藏着诸多弊端。评价他人的生活,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与他人的价值观的碰撞和交锋。如果说一个人的评价还不足以激起什么浪花的话,那么一群人指向一致的的评价会对被评价者的生活产生影响。若是顺从他人的评价,被评价者的价值观将会被改变,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会由此固化,身处其中的个人便失去了原有的个性和活力。而如果坚持自我,也可能激起矛盾冲突,走向另一个极端。
爱默生说:“人们似乎没有懂得,他们对于世界的见解其实也是他们品格的自白。”现代人在评价他人的生活之前,尤其要先看看自己。只有把自己看透了,才有可能使自己的评价合理公正,也才能使自己摆脱自身对于他人的评价的依赖。在顾城生活的年代,其他诗人经常咏叹“时代”“人类”这样宏大的主题,唯独顾城生活在自己的童话世界中,睁大着眼睛,渴望知道花籽儿的生日。有了自己的世界,便不会轻易评价他人的生活,也不会被他人一时指责和批评动摇,因为他明白时代赋予了每个人不同的选择。
但这样并不是鼓励人们“与世隔绝”,而是提倡人们以自己为基础,建立由己及人的评价方式。同时,在评价时也要注意言辞的合理性,用分析和建议代替愤怒的指责,用理性的褒奖代替狂热的追捧。这样才能为个人的自由发展、为社会的和谐创造良好的环境。
毋庸置疑,评论他人的生活已成为个人习惯和社会风气,我们很难迅速扭转改变。要摆脱他人的看法,摆脱社会潮流的桎梏仍有一段路要走,我们能做的只有先由看自己出发,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阅卷者说:这是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标杆作文。首先,本文观点鲜明,行文流畅。为了充分有力地让自己所持的观点凸显出来,作者在分析“评价他人的生活”已成必然之后,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如何评价他人的生活和怎样对待别人的评价等展开深入浅出的阐述、论证。其次,论据恰当,论证透彻。文章贴切地运用了中外事实论据和理论依据,对中心论点进行了开合自如的论证,引人深思。另外语言有力,词约意丰。无论是引用或化用的名人名言,还是坐着提炼的、富有哲理的句子,都言简意赅,寓意丰富,非常富有表现力。得分“内容25分+表达24分+发展19分=68分。
江苏省郑集中学城区校区
三五八课堂教学模式
高三语文导学案
谨言且慎行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全民八卦”的时代。明星名人的婚恋隐私、衣着品味被人津津乐道,平常人的道德品行、私生活也被评头论足。
喜欢评价别人生活的人,名声往往不太好。明知不好还热衷于评价他人的生活,其背后有着时代和社会根源。价值观一旦趋向多元,生活方式一旦成为个人选择,“百花齐放”的同时,“众口难调”就难以避免。比如说,以前人们的头发全都是又黑又直,但后来有人把头发染得五颜六色,染得比方便面还卷。站在不同立场就有人喜欢,有人厌恶,评头论足在所难免。极端的人还会付诸行动——喇叭裤刚流行的时候,就有反对者剪别人的裤腿。
“评价他人的生活”是好是坏?不能一概而论。任何社会都有主流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公序良俗,这些规范要贯彻到日常生活中,社会评价必不可少,它能使符合主流价值观、符合公序良俗的行为得到褒扬,不道德、不文明的言行受到贬抑,进而匡扶世风。
但俗话说“过犹不及”。如果对什么 人、什么事都评头论足,那不是健康的社会评价,而是庸俗八卦。评价他人的“度”在哪里?一般认为,他人生活中具有公共属性的部分可以评价,但是有私人属性的部分不应评价。比如在公共场合是否排队上车、随地吐痰,这些行为属于公共道德,就应该纳入到社会评价的范畴。但是那些私密生活、个性隐私,比如情感婚恋、个人偏好,只要不违反法律、不妨碍他人,个人就可以自主决定、自由选择,别人不应过多窥探,过多评价。
评价他人的生活还要考虑“政治正确”问题。对一些生来注定引发争议的事项,不应过多评价。在欧美国家,最典型的争议就是种族、肤色。在我们国家,当一个人的出生地域、身材相貌、阶层属性处于弱势时,最好也不要评价。喋喋不休地评论别人的出身和长相,不但“政治不正确”,还显得缺乏教养。
当拿不定主意要不要评价、如何评价他人生活时,最好的做法是“谨言慎行”。因为,理解和宽容是珍贵的美德。
点评:本文运用了辩证的思维,观点独到且思路清晰,分析评价别人生活的好处与坏处,得出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而不是一概而论的结论,最后呼吁大家谨言慎行,做到理解和宽容,升华了主题。全文言辞畅达,说理性和逻辑性都很强,对考生的写作有着示范和知道意义。
不知不言,知者须言
人,从本源而言,是群居动物,个体间的关系经过高度发展从而形成了社会。人从一个客观实在的动物变成了他人心中主管存在的印象,评价就必然存在。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发表评价的自有度大大增加,舆论的煽动力也大大增强,对言论责任的追究却变得愈发困难,对他人生活的评价似乎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虚心纳谏且不因大臣的耿直言论而愠怒的贤君毕竟是少数,因此,古代的大臣多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他们知,而不言。而那些思想境界的智者,因为无法去争名
江苏省郑集中学城区校区
三五八课堂教学模式
高三语文导学案
夺利,他们智,而不言。现代社会也有一些知而不言者,周濂这样评价他们:“至于笑而不语者,我猜想是因为他们自认为早就洞彻了社会现实的丑陋、有限人生的无聊以及世俗权利的愚蠢。”
对于这些人我更倾向于用另外一句话形容:“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那个装睡的人自己决定醒来。”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更加正常的言论环境,更需要这些装睡的人站出来,以强有力的言论来引领社会的进步。对于社会如此,对于个人更是如此。
对于相应的人、事、物,如果你只是一个无知者,那么还是保持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比较好,不知,不言,不要随意应和大众言论,以免增大错误舆论的煽动力;而那些不智者,最好不要随意发表不恰当的言论,以免错误引导无知者;而知情者,我们需要他们公开所知的客观事实;而那些智者,我们需要他们站出来振臂高呼,引领起正确的舆论导向。
鲁迅是一个知者,更是一个智者,他在当时社会那间封闭且坚固的“铁屋子”里先行醒来后,没有选择缄默,更没有笑而不语,而是选择站出来奋力呐喊吗,以唤醒民族的精神,拯救麻木无知者的灵魂。
而作为评价的接收者,更需要有独舞者的心态,在别人眼中,你在聚光灯下;在自己眼中,你只是舞台上的舞蹈着,观众喝彩纵然是赞美,喝倒彩也不失为一种激励。
我们需要无知者置身事外,不智者学做智者,知者言其所知,智者振臂高呼,我们需要高明的言论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进步。阅卷者说:
“题好一半文”,特别是对材料作文来说,拟出贴切、闪光、别致的题目,无疑是写作实力的有力体现。本文作者深谙此理,借助题目亮出观点,引发读者的期待。同时,本文思想深刻。“文章最忌随人后”,本文作者没有人云亦云,而是紧扣文题,引经据典,得出“我们需要高明的言论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进步”的言论,给人启示,引人思考。此外,本文语言洗练,富有哲理,对名人名言和鲁迅的例子的化用也精妙绝伦,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得分:内容25分+表达25分+发展19分=总分69分
不应轻易地评价他人的生活
在现在这个时代,人们不用担心吃了这顿,没有下一顿;也不用担心过了今天,就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阳。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就很容易造成这样的情况:因为衣食无忧,人们有大把的时间、精力去随意评论他人的生活。不过,有些时候,人们与其说是在评论他人的生活,倒不如说是在发布八卦新闻。
看看当今社会,许多网络红人以及哗众取宠的组合受到大家的追捧。有些人出道仅两个月就能红遍大江南北,其中一些炒作式的评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因为受到的评价太多了,网络的点击率太高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和注意力也都聚集在他们身上,所以他们才“成功出道了”了。这就是不分青红皂白轻易评价他人的后果吧。
不过说实话,我并不是讨厌所有评价他人生活的人,因为,有些人的身份就是评论家、批判
江苏省郑集中学城区校区
三五八课堂教学模式
高三语文导学案
家。他们在评论他人生活的时候也许不能做到完善客观,却能揭露社会的矛盾,推动社会的进步。例如《格列佛游记》的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就是一名著名的讽刺作家,他在晚期的一些作品中评论英国统治集团的腐朽,同时也揭露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他的评价切中了事实要害,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乱象:一部分利欲熏心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借助武力,把成千上万的农民从世代居住的家园里赶走,然后把土地圈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和大农场,致使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无家可归。乔纳森·斯威夫特冒着被杀死的危险勇敢地站出来揭露真相,这样的评价,对推动社会进步是有利的,值得赞美。
由此我想:当今的这个世界,缺少的不是八卦的人,而是真正的评论家。评论家不会无中生有、捕风捉影,不会扭曲事实、颠倒黑白。因为他们在评论他人的时候基于事实真相,专注于事物的矛盾,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和事实表达出来,让人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观点与事情的真相。
所以在我看来,在评论他人的生活时一定要明辨是非,切中要害,尤其要把握好尺度。如果你不能尊重事实,只是想八卦一下,那我劝你还是尽量不要轻易地评价他人的生活。
阅卷者说:文章视角新颖,与众不同。作者从剖析之所以会出现“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原因起笔,并由此发表观点,导入主题。这样的思维角度与切入点,在考生中十分少见,给人以清新扑面之感。其次,本文论据典型,说理深刻。作者所使用的中国和外国这两个论据事例,都非常具有代表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最后,文章立意精准,观点鲜明突出,给读者以思悟和启迪。
得分:内容25分+表达24分+发展19分=68分
你活好自己了吗?
一位幽默的程序员说过:“别人的生活在你看来是JPEG,但在他自己看来则是GIF”。大致意思就是:你看到的是别人的表象,而不是他真实的人生。
一位穿着简陋的妇女,身后跟着一个孩子,孩子似乎很是畏惧她,一路都没敢和她母亲对视。想必,这是个严厉的母亲。地铁站台旁,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拉着二胡,身旁放着一只铁盘,里面只有零星几枚硬币。妇女经过老人身旁时,一脸嫌弃地转过脑袋,对孩子说:“看吧,多可怜。你要是不听话,以后也会活成这般模样。”孩子胆怯地点点头,跟着母亲走了。
这般模样?
我在一旁静静的看着。这名妇女能出此言,分明是因为内心的自卑。很明显,她也是个生活艰苦的人,大概是老人的现状触碰到了她内心的伤痛吧。
由此,我不禁想到:评价他人生活的同时,你的评价可能恰好就是你内心的真实写照。一个人性格自卑,看到别人光鲜的生活时,更多的是羡慕、嫉妒,甚至会上前恭维。我不得不去猜测那位妇女的生活,也许也是十分辛酸,十分贫苦,稍有不慎便可能衣食无着吧。
这只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也许每天都在发生,以至于渐渐被人们忽略了。
江苏省郑集中学城区校区
三五八课堂教学模式
高三语文导学案
再说唐朝的大诗人刘禹锡,他曾居于一间“陋室”。人们纷纷议论着刘禹锡的生活该是如何贫困、如何悲惨,同时也庆幸自己没有得罪权贵,不必落得这般下场。但实际上刘禹锡那种安贫乐道的心态早就将他置于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境界了,该写诗写诗,该喝茶喝茶,日子过得闲适惬意。由此他还写了那篇著名的《陋室铭》。
别人的生活需要你来议论吗?一个表面光鲜的公司总裁背地里可能是个境界一般的俗人;而一个落魄的流浪歌手也许会因为自己时常追逐着梦想的生活而思想变得无比光鲜。生活,是活给自己的,不是活给别人看的。一个生活朴素闲适的文人若是路过刘禹锡的旧宅,也许会感叹:虽然住宿条件恶劣,但是这里清新的空气,幽雅的环境是多么令人神往!而一个虚荣心强,实际上内心自卑的官吏,也许也会感叹:这样破旧简陋的屋子,恐怕在无数个日夜里他都睡不着觉吧„„看看这台阶,到处是青苔„„对他人生活的评价,可能就是自己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
想要公平地议论他人的生活,始终是很难的。每个人的心态千差万别,真正公平的议论只能是来自“别人”自己的。
每个人都是“别人”。所以活好自己就够了。【名师点评】
这是阅卷组评定的一篇考场标杆佳作。本文以缘事析理、促人深思、语言简洁而被评为一类卷。具体特点如下:
1.设问拟题,促人深思。文章以“你活好自己了吗?”为题,引发读者对问题的审视与思考,进而自然地联系到“对他人的评价”上面来。作者之所以这样拟题,其言外之意就是:先活好自己,活出味道,活出精彩,才有资格对别人“评头论足”——这就是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
2.开篇铺垫,缘事剖理。首段,引用程序员的话,为下文观点的呈现做必要的铺垫、张本,接着,由目睹耳闻的真实故事的剖析,得出结论,再以刘禹锡的“陋室”为例,展现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又通过光鲜的公司总裁与落魄的流浪歌手进行比对,说明只要活好自己就是值得肯定的,并且,评价他人是不容易的,也是艰难的。
3.语言简洁,富有张力。可以说,整篇文章的语言或简约,或朴实,或直白,或通俗,或文雅„„但不管属于哪种情况,都具有表意清楚,词约义丰之效,彰显了作者语言表达上的张力和驾驭语言的娴熟功底。
得分:内容25分+表达24分+发展19分=总分6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