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融资分析
我国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融资分析
摘要: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区域的独特视角。区域人力资源投融资中,地方政府既具有“经济人”的一般特征,又必须发挥地方政府投融资的职能。行政区划下我国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投融资需要改进。
关键词: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投融资
人力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资源。在诸多经济增长要素中,资本是劳动力和技术因素发挥作用的和推广应用的重要条件。区域开发和经济增长也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构建和融资机制的完善。本文在区域视角下探讨人力资源开发及其投融资行为,对我国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融资进行了分析。
一、区域人力资源研究
(一)区域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
区域人力资源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总体人口具有的潜在的和现实的劳动能力,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这意味着区域人力资源有以下特征。
1.区域人力资源不仅包括适龄劳动力人口,是总体人口潜在的和现实的劳动能力的总和,表现为正处于和即将进入区域社会劳动系统的总量。它不仅包括进入劳动过程的劳动力,还包括未进入劳动过程的劳动力,如未成年人、在校读书的成年学生等潜在劳动力,离退休人员等仍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力。按照法定劳动年龄,一般是指16岁以上、60岁以下(女55岁以下)的人口群体。
2.区域人力资源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区域人力资源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区域人力资源数量是一个区域内具有潜在和现实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区域人力资源质量是该区域在一定时期内总人口具有的体力、智力和技能的统一,即人口的总体素质,包括体质、智力、学识、技能、品质等方面。
3.区域人力资源具有突出的区域特征。人力资源可分为两大层次范围:一是社会人力资源系统,侧重研究一定时间、空间的社会人口资源状况、开发及配置等宏观问题;二是组织人力资源系统,注重研究企事业等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的使用及管理问题。区域人力资源从以上两个层次分离出来,是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中观概念。
本文所指的区域是指我国现实中的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区域,是介于宏观意义上的全国范围和微观意义上的企事业系统之间的各个地区。这样比较符合我国发展现状,也便于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进行计量。
(二)区域经济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研究
区域人力资源是考察人力资源与区域发展关系的概念,这里区域结构包括自然地理区域、经济区域等不同层面。区域人力资源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区域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禀赋;区域人力资源的不完全流动性是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之一;区域人力资源的流动是区际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区域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区域劳动分工的要素之一;区域人力资源内部层级是区域结构的重要表现;区域人力资源对区域的认同度是区域观念的成因之一。
区域人力资源的素质是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人力资源在一定地域内社会教育系统体系中获得知识,在区域社会实践中获得经验,在社会及传统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形成价值观念。因此,人力资源有很深的区域印记,当然,区域观念有利有弊,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区域认同感,更快融入区域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另一方面,狭隘的城乡地域观念形成的隔阂,不利于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
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源质量状况,很大程度上由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人的营养质量就高,受教育的程度高,自我发展的机会就多,能够形成较好的能力素质。区域人力资源又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生产函数中的内生变量,这也是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所在。
二、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融资行为
(一)地方政府的行为特征分析
一个经济区域的区域结构、组织和发展水平,是许多行为主体决策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重要的主体有三个,即企业、家庭、公共机构(政府),投融资行为与地方各种利益关系如图1所示。
作为行为主体的地方政府具有“经济人”的一般特征。第一,追求效用最大化。地方政府在一定的约束下,总是尽可能地实现效用最大化。在外部环境和种种约束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为追求效用最大化而相应地调整偏好序列。第二,地方政府具有有限理性。由于信息和地方政府的认识能力都是稀缺的经济资源,地方政府获得它们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因此,地方政府总是在有限的信息和能力的约束条件下,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
(二)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地方政府行为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市场调节的补充者和矫正者,其职能发挥被限制在市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这是由于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个整体,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具有正外部性。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的体力、智力和技能,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收益大于社会成本,具有积极的外部效应。其次,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通过教育、培训等途径开发人力资源,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很大程度上应由政府提供。第三,区域人力资源具有实现社会公平的功能。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保障每个人都能享有最起码的营养、健康及受教育的权利,从而实现在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机会均等。此外,对于区域特殊资源如传统文化传承的民间艺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的区域特殊人力资源,地方政府也应进行保护性开发。
(三)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
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资本、劳动力、技术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资本是劳动力和技术因素发挥作用的和推广应用的重要条件。区域开发和经济增长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构建和融资机制的完善。
在现代经济中,资本是通过企业和政府的投资形成的,而在投资之前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渠道进行融资。融资进程涉及三个基本方面:(1)储蓄,代表能够用于投资的物质资源,它决定了资本积累的潜力;(2)融资体制,投资主体借以获得资金的机制,通过融资机制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3)投资,把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资本存量。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资源禀赋不同而存在客观差异,因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形成生产力水平的不均衡,从而形成对货币流通、信贷需求的强弱迥异。这客观上为当地地方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就地方政府投融资来源来说,可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在运行方式包括财政融资和金融融资。具体的操作方式包括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地方财政直接投资、利用民间资本、外来资本等筹措资金、利用银行贷款、证券市场融资、支持企事业单位上市等。
三、我国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融资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力资源总数丰富,但是总体素质却比较低。造成我国人力资源素质较低的原因,除了历史因素之外,还包括大量的劳动力处于与生产资料分离和半分离的状态,即非充分就业,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突出;已就业的劳动力人口的劳动率低下;我国的教育和再教育以及培训等工作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要求出现偏差。此外,我国人力资源在地区、行业以及城乡之间的分布极不平衡,因此分析我国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投融资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一)在区域投融资结构中,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投融资的比重
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中,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是主要来源,是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资金保障。在我国各地区的统计公报中,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是财政资金投入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用于人力资源开发。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水平,如2012年这一比重首次达到4%。在我国省、市、自治区一级的地方政府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二)创新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在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中,除充分利用传统的财政投入外,还应积极开拓新的投融资机制。例如,建立各类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基金;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发挥本地区的人力资源优势,在使用中开发;实行柔性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积极支持科研院所、培训结构挂牌上市,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融资。此外,在实施外延式扩张的同时,还应注重内涵式拓展,即提高专用资金的利用效率,引进科学管理机制和治理结构。
(三)进行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投融资规划
区域经济水平是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反过来,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又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因此,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应纳入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并且适当超前发展。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一方面要认真贯彻国家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另一方面要根据本区域的实际,结合产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的需要,制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作为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融资规划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既要有预期性目标,又要有约束性目标;资金投放方向明确,落实到位,并且纳入考核体系;自下而上的需求与自上而下的供给相一致。
(四)开拓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投融资新思路,推进区域间人力资源开发合作
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的流动,对于流出地区和流入地区有着不同的效应,因此在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并存。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为区域间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基础。在我国区域间人力资源开发一体化发展已见端倪。如2003年4月以“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论坛为标志,通过一系列合作行动,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初步形成框架;2004年6月东北三省人才市场一体化合作签字,又向建立全国统一的人才大市场迈进了一步;2005年7月,联结江苏、山东两省十市的“‘10+2’人才流动协作联席会议”将为苏北、鲁南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人才支持,标志着苏鲁人才合作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2012年“重庆西部新城人才论坛”为西部新城发展“引智”,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合作的制度化交流平台,实现区域人才资源整合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晓东,胡铁成.区域融资与投资环境评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陶晓波.区域人力资源流动研究――兼论政府与市场的相互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0(01).[4]贺林均.区域人力资源开发途径的系统性思考[J].商业时代,2013(23).[5]谢晋宇.人力资源开发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符瑛.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水准的思考[J].求索,2007(07).[7]李琪.组织变革与人力资源策略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7(08).[8]刘瑛,熊先承.区域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以江西省人力资源战略调整为例[J].企业经济,2013(01).*本文受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青年课题“人力资本视阈下河北省产业升级动态能力提升研究”(201404130)资助。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人事处)
第二篇:区域人力资源分析
区域人力资源分析
城乡一体化问题探讨
我国县级市行政组织的效能分析
试论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
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治理的相关问题思考
基层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之浅见
对我市实施小城镇战略若干问题的探索
.当前提高村级组织威信的几点想法
谈我国行政管理效率的现状及其改观对策
28.浅谈公共行政管理的信息技术化
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的内部开发
行政监督与反腐败斗争
7.浅论企事业发展中人才培养的作用与途径
8.关于非公有制企业中养老保险工作的思考
9.浅谈收入分配中的公平问题
11.谈谈中小企业如何吸引人才的策略建议
17.浅谈加快我市农村人口非农化的几点政策措施
23.浅析国有资产流失及管理体制的完善
行政领导廉洁自律的现实意义与途径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与地方政府对策研究 转型期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
我国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关于当前就业问题和就业制度的分析及对策探讨.城市化建设中的信访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尽快建立和健全我市农村社保体系的理由分析 进一步推进我市依法行政工作的思考
浅论我国当前成人教育管理体制的局限性及其改革策略 企业文化对成长型企业战略转型的影响
第三篇:区域人力资源分析
区域人力资源分析
城乡一体化问题探讨
我国县级市行政组织的效能分析
试论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
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治理的相关问题思考 基层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之浅见
对我市实施小城镇战略若干问题的探索.当前提高村级组织威信的几点想法
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的内部开发
谈我国行政管理效率的现状及其改观对策
28.浅谈公共行政管理的信息技术化
行政监督与反腐败斗争
7.浅论企事业发展中人才培养的作用与途径
8.关于非公有制企业中养老保险工作的思考
9.浅谈收入分配中的公平问题
11.谈谈中小企业如何吸引人才的策略建议
17.浅谈加快我市农村人口非农化的几点政策措施
23.浅析国有资产流失及管理体制的完善 行政领导廉洁自律的现实意义与途径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与地方政府对策研究 转型期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
我国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第四篇:我国民营企业投融资行为分析
我国民营企业投融资行为分析
我国民营经济虽然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但其面临的问题也很多,如何调整经济需要从理论上加以引导。加快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已是影响经济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关于民营企业投融资行为的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民营企业实践的发展已走在理论的前面,并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从而能够尽量少走弯路。
一、我国民营企业投融资决策状况
企业的融资行为和其投资行为是密不可分的,在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因为盲目的投资而导致企业陷入债务危机甚至破产的案例很多。在国际市场压力下,我国企业一直有“做大” 情结,为做大而做大,于是圈地、加盟、连锁。拿医药行业来说,照一家药店最低投入50万元计算,每年需要投入资金10亿元,而最多的也不过开了千余家。巨人、三株、爱多、太阳神等民营企业,在短暂的辉煌之后却迅速地倒下。当前在国际市场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很多民营企业又遭遇同样的问题。企业经营失败的原因很多,但在以上投融资决策主体的非理性(盲目或冲动等)从而导致企业最终的投资经营失败。我国的传统文化来看,儒家文化历来被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圭臬,而儒家文化崇尚的是 “君君臣臣” 的思想,对领导者的绝对权威强调有余,而对民主决策重视不够,这也是我国企业中所谓的“一言堂” 现象的根源之一。我国传统文化所赋予领导者的这种地位,使得决策者高高在上,他们个人的因素对企业投融资决策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民营企业的私人资本性质可能会导致其财务控制较弱,企业主的财务决策权相对较大,因而这种情况可能更为突出。
二、我国民营企业非理性投融资决策行为主要表现
(一)过度自信对民营企业投融资决策失误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俨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贯彻落实,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各民营企业经济总量迅速壮大,企业素质明显提高,并且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更加宽松,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方式逐步实现多元化,上市融资取得突破。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要强于一般投资者。过度自信几乎是人类最根深蒂固的心理特征之一,这在中国民营企业的经营者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往在大量的荣誉和夸赞面前,他们对自己的决策能力越来越自信,而民营企业高度集权的个人决策方式,更强化了他们的过度自信、甚至自我崇拜。
(二)羊群行为对民营企业投融资决策失误的影响。羊群行为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其形成有许多原因,其中包括人类的从众本能、人群间沟通产生的传染、信息不对称、信息搜寻成本过大、维护职业声誉的需要、羊群中的人具有同一偏好等等。从我国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来看,“羊群行为”的表现是较为明显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投资时往往只注重短期的利润回报,加上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投科学的可行性融资决策时往往不经理性、论证就盲目跟风。非理性的羊群行为导致众多企业盲目融资,同时大规模地进入某一热门行业或领域,从而造成投机炒作之风盛行,跟风者往往损失严重。
(三)损失厌恶和后悔规避对民营企业投融资决策失误的影响。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在面对获得时人们倾向于“风险规避”而在面对损失时则倾向于失误所带来的痛苦,人们可能会改变自然而犯错之后采取的纠错行为往往不是大的失误。损失厌
恶和后悔规避能较好地解释民营企业投融资决策过程中的恶性增资行为。即当企业向一个投资项目投入大量资金后发现该项目不再适合继续进行先前所投入的成本白白浪费掉的事实,为避免立即兑现损失而带来的后悔,会更倾向于追求风险而继续为该项目融资,幻想结果却经常是不仅没有收回沉没成本,反而招致更大的损失,甚至导致整个企业的破产。
三、我国民营企业非理性投融资决策 行为失误主要原因分析
(一)家族式管理。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从家庭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加上中国传统宗族观念,民营企业大部分是家族式或合伙制。这种企业虽然产权的边界明晰,在企业创业和发展之初由于管理灵决策速度快而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企业的组织形式明显不符合现代。家族式企业实际上反映了企业产权结构的不合理,在家族式管理中管理人员之间是以血缘关系或同乡关系来连接的。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多半取决于企业领导的个人素质与偏好,企业的经营缺乏连续性与继承性。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在这样的情况下,管理者的情绪、感知等情感因素对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将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导致民营企业非理性投融资决策行为的产生。
(二)投融资结构不合理缺乏谨慎科学的决策程序。首先,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特别是当企业处于财 财务风险财务危机时,企业决策者将会产生“赌博” 心理。企业决策者往往会制造虚假繁荣,一方面继续向银行借入大量资金;另 一方面把有限的资本投入高风险的项目。其次,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投资失误。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等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
(三)民营企业自身治理结构的局限性。在我国现阶段,民营企业本身也存在种种问题,管理制度落后,管理水平不高,多数民间投资企业经营形式还停留在家族制、合伙制阶段,不适应生体业主制、对不确定性的结果持乐观态度,损失厌恶情绪等。从目前情况来看,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主要有四大特征:单一的产权结构;集权化的管理模式;家长专断的决策机制;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这种治理结构却显现出许多弊端。第一,民营企业任人唯亲的用人机制和家长专断的决策机制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第二,由于民营企业具有天然的独占保守性和封闭性,他们不能容忍家族性、这种单一的产权结构将社以外的人介入。会公众资金的吸纳,使得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第三,资本市场对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充分性要求相当高,大多数民营企业至少在目前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不愿将内部的经营状况和资产质量公布于众,所以很隐秘的财务制度难进入资本市场。
四、强化民营企业投融资行为管理的途径
(一)、转变财务管理观念树立科学的理财思想。民营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突破传统管理思想的束缚,切实转变观念,积极运用先进的理财思维模式。针对我国的民营企业应强调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投资管理,树立企业财务管理核心的理念。二是投资决策程序,对于投资项目要组织相关 专家经过反复、及时地科学论证。从实践来看,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对债务融资导致的财务困境风险重视不足,在投资决策中也缺乏科学的风险分析和管理程序,因而强化风险意识至关重要。三是注重诚信,树立良好的企业法人形象。增强信用观念,要着力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规范企业的融资行为,企业务必保持良好的融资信誉,重视商业信用。
(二)加强企业自身建设,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要想避免投融资决策的失败,实现企业生存发展的目标,必须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企业要走产权多元化的道路,对家族式的模式进行改革,实行两权分离,加快产权制度改革,转变经营机制,要
坚持管理制度创新,民营企业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家族式管理的模式,不断推行管理制度创新,以提高自身竞争力。
(三)减少管理者主观情绪的影响建立有效的投融资决策机制。从民营企业的发展来看,很多企业主艰苦创业使企业由弱变强,由小变大,可是往往就在企业的强盛阶段因为某一项投资失败而使企业毁于一旦。我国的民营经济虽然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但其面临的问题很多,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指导。在企业进一步发展时,民营企业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资本市场复杂性等,要重视自我发展能力,为企业创造有利条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五篇:我国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范文
一、我国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农村人力资源主要指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丰富,农业劳动力5.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43%。这是我国农业发展极其可贵的一种优势资源。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劳动力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占5.8%,初中文化程度的仅占38.04%,且青壮年农民中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十分匮乏。农村人力资源水平低、素质差,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严重滞后这一状况,已经影响到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由于农村人口迅速增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以及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的进步,使得农业经营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减少。同时,由于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城市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赶不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长,造成大量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和培训程度低。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住户从业人员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为5.8%;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为14.01%;小学文化程度的为42.15%;初中文化程度的为38.04%。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79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比例为19.06%。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差距很大。
2.农村人力资源身体素质差。
农村公共预防保健服务薄弱,卫生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农村人力资源健康水平提高缓慢。一是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一些重点传染病、地方病发病率还很高,严重危害着农村居民的健康。二是农村卫生投入不足,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难以保证,一些地区农村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的改善幅度明显减缓或停滞,城乡居民健康差距进一步加大。三是农村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匮乏。四是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许多乡镇卫生院服务模式单一,医疗机构管理水平低,机制不活,效率不高,不能适应农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五是目前的农村合作医疗面临许多困难,原有的农村合作医疗严重萎缩或解体,农民基本上都是靠自费医疗,许多家庭靠变卖家产和借债来支付医疗费。
3.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大。
一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难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由于国际国内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滑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吸纳能力受到限制。三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到制约,城乡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仍然存在城乡居民两种身份、两种社会形态和两大利益集团,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四是农村劳动力资源质量、结构与非农产业的要求存在矛盾。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是农村劳动力实现有效转移的重要条件。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文化水平低,专业技能差,劳动力就业受到限制。五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我国相当部分区县没有统一的劳务开发管理机构,没有系统的农村劳务开发管理工作政策和办法,劳动者权益保护、外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4.缺乏系统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组织体系。
我国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认识,缺乏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全面研究,更缺乏紧迫感、主动性和自觉性。人才培训无计划、盲目性以及人才使用脱节广泛存在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
三、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1.加强教育和培训。
一是进一步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二是完善地方法规,实现依法治教。我国要从实际出发,用立法的方式,把教育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保护起来,连续实施。同时,要建立一
套检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进程的评估制度和普及不同年限或阶段义务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教育督导三是加大教育投入。四是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素质,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五是大力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扩大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框架。六是强化培训,尤其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与再培训。
2.建立和健全农村基本保障体系和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二是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社会化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促进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三是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合理安排农村公共卫生经费、农村卫生机构经费和建设资金,加强农村卫生经费管理。四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实行医疗救助。五是依法加强农村医药卫生和药品监管。六是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落实有关部门责任。
3.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一是尽快出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划和方案。二是加强农村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三是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将农民流动进城就业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及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四是最大限度实现农业内部充分就业,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契机,积极拓展农村就业空间。五是抓好外出民工回乡创业工作。
4.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一是转变观念,把优先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作为基本战略。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