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共五篇)

时间:2019-05-14 22:53: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第一篇: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二)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三)活动性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二、基本理念

(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低年级的课程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的手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四)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分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 自信、诚实、求上进。

(二)行为与习惯

◆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 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 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 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

◆ 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健康、安全地生活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

1.按时作息,做事用心。

2.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

3.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4. 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

5.知道初步的健康常识,养成正确的坐、立、走姿势。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

7.了解卫生保健设施的作用,并能在成人指导下利用。

8.认识常见的安全和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

9.知道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

10.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

11.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愉快、积极地生活。

愉快、开朗

1.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

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

3.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

4.能在成人帮助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积极向上

5.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

6.愿意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7.心中有榜样,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有应付挑战的勇气

8.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9.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不怕苦,不怕难,不胆怯。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诚实友爱

1.能初步分辨是非,不说谎,做诚实的孩子。

2.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

3.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爱护班级荣誉,关心和爱护同伴。

4.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老年人和残疾人。爱护花草树木和动物。

遵守社会规范

5.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

6.初步认识规则和纪律的作用,遵守学校纪律。

7.爱护公物和别人的劳动成果,节约水、电、纸张等资源。

爱家乡、爱祖国

8.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9.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态意识。

10.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崇敬人民英雄,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有创造的愿望和乐趣

1.有好奇心,喜欢提问。

2.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

动手、动脑

3.在自己的生活中尝试一物多用,废物利用。

4.能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5.选择生活和学习用品时有自己的判断,不盲从。

6.会正确使用简单的工具。

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

7.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8.能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9.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

获得知识,积累经验

10.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

11.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和信息。

第二篇: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本站推荐)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内心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要对儿童的生活进行引导,用经过社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内容教育儿童。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都强调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源泉,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儿童发展。这突出体现了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通过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基本思想,体现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

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外书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身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春天在那里》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寻找春天。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散文《草》的录音,那优美的词句,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内心漾起了向往的感情,陶醉在那诱惑中,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生1说:星期天,爸爸陪我去田野里找春天。我看见红的花,绿的草。

生2说:星期六,我和哥哥去放风筝了。春天到了,放风筝的人也多了。生3说:我发现春天小蚂蚁都出来了。

生4说:天气暖和了,人们穿的衣服越来越少了,说明春天来了。生5说:春风吹在我的身上真爽,春天真好啊!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体验到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学生在心灵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近段时间以来,全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新课标学习。从学习新课标教材,到继教网的新课标远程教育培训,再到聆听教科院专家李光杰主任对新课标解读的精彩讲座,使我感受到学习新课标 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想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合格小学教育工作者,就必须从学习新课标开始,及时更新、转变教育思想,以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践行科学的教育理念。通过这些讲座和视频,使我又加深了对《品德与生活》新课标的理解,更使我懂得了作为一名思品教师应如何教,学生应如何学,才能把《品德与生活》这门课教好、学好的道理。反思这一年的思品教学实践,我发现主要有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主要因为自己在备课中首先关注的是选什么内容,设计怎样的教学过程,采用怎样的视频课件来吸引学生,而很少关注这节课应该达到什么目标,用什么内容和形式来达成这个目标。

二、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

对教材的研读不深不透,新课程标准强调: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教师设计、组织活动、引导儿童通过自己活动而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品德与生活》是用图片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为教师选用、组编教学内容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处理教材时,我知道要充实一定的教学内容,来丰富教材。但往往忽视了在充实教材内容时要特别关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特别关注能促进目标达成的典型事例。

三、教学活动与目标导向偏离。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我在教学中设计的许多活动比较随意,目的不够明确,活动与目标脱节,缺少学生情感的体验与感悟,忽视了活动的本质、活动的目标,及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一些细节的引导。

四、教学评价引导方向不明确。

品德学科中教师的评价引导很重要,因为本学科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做人。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还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我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活动或观点进行提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让评价给学生带来生活的知识,带来做人的启迪。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我认为要在品德教学实践中,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第一点,在备课、上课前,应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以新课标为总的教学指导,结合本学科教材的单元教学目标,认真制定每课时的教学目标,以求教学各个环节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和轨道。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学目标是远航的明灯,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这个教学目标而展开。第二点,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充分理解新教材的设计意图,并能凭借教材所呈现的话题、范例,引导学生激活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认识。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能照本宣科,生硬的说理。新教材以图画、图片的形式呈现教材内容。在使用以图为主的新教材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搞成看图说话,而应当灵活运用教材,结合地域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结合教学实际,让图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对话,让图中的场景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对话。第三点,备课不仅备教材,也要备学生。课前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综合分析多次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设置符合学生年龄和认知规律的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第四点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不可只图表现热闹的课堂气氛,采用过多过杂的活动内容。而应采取典型有创意的教学活动,既体现新课标强调的课程开放性,又与教学目标一致。最后一点,品德学科教学的评价,要使自己的评价语言在品德学科的课堂中起到很好的激励、纠错和引导作用,把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的高度。恰当的教学评价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它既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有正确的把握,又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良好的语言艺术修养和应变能力。总之,教师应认真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博学多思,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回顾一年时间的思品教学实践,我曾有过许多困惑和无奈。维持思品课堂的纪律,最令我头疼。孩子们都知道品德课不是主课,既不影响他们考试又不影响他们升学。所以,术科老师对他们是没有威慑力的。他们把上品德课当成舒缓学习压力的方式,常常为所欲为。我也曾经试图用粗鲁的“镇压”方式来让他们遵守课堂纪律,但我发现,即使你把嗓子喊破,把桌子拍烂,命令全班孩子罚站,也只能治标不能治本。通过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知识对我的专业素养有了很大提高;参加国培计划的继教培训,使我受益匪浅;聆听教育专家的讲座,开阔了我的视野,启迪了我的思想。我在思考,作为一名教师,不管执教的科目对学生来说重不重要,学生漠视你的课堂也是在漠视你的人格!这样的教师面对课堂,面对学生,需要的是信服威信,而不是权利威信!今后我还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反思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探索科学有效的思品教育活动。坚定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付诸行动,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珍惜自己这份神圣的职业,做一名受学生尊重和怀念的思品教师。

一、《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什么课程?

(一)《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作为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的组织与实施都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核心。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方式。在活动中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但切忌这种指导变作包办或控制。《品德与生活》是用三条轴线四个方面组成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导。三条轴线: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二)《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是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础上,并与初中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课程相衔接。它既然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就表现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也是一门综合课程。什么是社会性发展呢?所谓社会性发展就是指儿童在与他人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和观念以及这些方面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与社会相适应的变化。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基本框架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一条主线即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的“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即个人、家庭、学校、家乡、祖国、世界;“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即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等。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是说某一教学内容包含的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阶段式提高,螺旋式上升。

《品德与社会》是以“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六大主题来设计编排的教学内容。旨在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为儿童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将来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特点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特点就是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建国以来,我国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一贯很重视,也很有成果。但是,也应当承认我们在品德教育的认识和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主要问题是我们往往把道德品质教育从儿童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剥离出来,把它们作为一种孤立的现象来对待,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是品德课的学科倾向,表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给人一种孤立性的感觉,使教育者感觉始终是在向学生强行灌输。

要想真正做到是品德培养回归生活,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淡化教育痕迹,实施无痕教育。什么是无痕教育呢?

至于什么是无痕教育,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概念,我们只能借助一些材料来辅助理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不仅是思想品德课形式上的要求,也应成为其指导思想的要求。当前的思想品德课必须追求“无痕”的教育境界,即隐蔽思想品德“教育”意图,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换言之就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在自己生活的体验里,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这是对无痕教育的最好诠释。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时,有一个女孩在数学考试中少写了一个小数点,被扣了分。试卷发下来后,她偷偷地填上了那个漏掉的小数点,然后去找陶行知先生要分。陶先生虽然看出了问题,但没说什么,满足了这个女孩的愿望,不过他给那个小数点重重地花了一个圈。那个女孩明白了老师的意思。老师看出了破绽,却没给她难堪,这使她受到强烈的震撼。这位女孩长大成才后,仍对这件事难以忘怀,感慨道:“那件事情之后,我才真正下决心用功学习,才下决心做个诚实的人。”这个故事蕴含着的就是无痕教育。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取代原来的思想品德、生活、社会等课程,其初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进和加强品德教育,要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都强调以“培养品德良好的儿童”和“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为目标;都将“热爱生活、参与生活、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作为课程核心。品德教育和社会生活教育在新课程中不搞“两张皮”,而是要融为一体,从这点意义上说新课程的品德教育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迹的品德教育。如何在生活化德育的大背景下的品德教育中实施无痕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和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关系,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寻找契机,运用情境感受,强化实践体验,在不露痕迹的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儿童的良好品德行为,和谐交流即润物无声。

无痕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为老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从这点意义上讲,我们更应该感到责任重大。可是,我们在教书育人时,往往只注重“教书”,而忽视“育人”;在言传身教时,往往只注重“言传”,而忽视“身教”。

三、活动化教学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都是一门综合性活动课程,另外由课程的特点决定,在实施本学科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活动化教学。什么是活动化教学呢?

活动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生活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为特征,以生活促发展的一种方式。

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的常用活动形式有:调查、体验、阅读、探究、讨论、收集资料、发表意见或建议、制作等(教材目录页已标明)。除此之外还有游戏、表演、讲故事、听音乐、看录像等。无论选择哪种活动,都要为实现课标服务,不要流于形式,拉花架子。活动总体上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课前活动、课上活动、课后活动。

1、课前活动。主要是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通过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等来辅助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作充分的信息储备。如:《家乡水的故事》一课就是通过让学生课前对家乡水的情况进行调查,使学生知道了家乡有水上公园、人工湖等,为进一步学好这一课奠定基础。

2、课上活动。主要是按教学需要在课堂上相机切入的环节,如游戏娱乐、表演欣赏、模拟操作、动手制作、讨论交流、成果展示等活动。《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去》就是通过做“模拟过马路”的游戏来突出强调怎样安全过马路,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降低了教学难度。

3、课后活动。主要是指由课内延伸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实践活动,以达到“以活动促巩固,以活动促发展”的目的。主要形式有:布置编辑手抄报、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如:教完《我们的班集体》这一课就可以召开一次以“如何使我们的班级变成先进的班集体”为主题的专题班队会。

四、教材分析与处理

1、为什么教材好看不好使?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化学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教科书明显不同的是,《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教科书为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课程资源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儿童通过自己活动而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而不是供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述或让儿童死记硬背的课本。因此,在使用教科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改变“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观念,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科书进行细致地研究和科学地调整,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实际需要灵活的使用教科书。

2、如何灵活运用教材

第一、结合地域特点。教学内容的要贴近当地的生活,根据当地的实际特点选择最恰当的、最能为实现课标服务的素材来充当教材。如:巩成仁老师讲的《用心体会家乡》就是根据我们当地的实际特点来做的,省、市的情况只是一带而过,重点抓住了我县的民俗、风景区、经济状况来让学生了解家乡,体会家乡的美丽和富饶。

第二、要结合学生实际。教材的选择和编写要注意从生活实际切入,要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如:刘艳秋老师在讲《粮食来的真不容易》时,就没有以教科书上的水稻为例,而是以人人皆知的玉米为例来体会粮食来的真不容易。

第三、结合教学实际。主要是要考虑到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可替代性。莒天宇老师在讲《走进美丽的家乡》时,领着学生走出校门看家乡的田野(一片收获的景象),看房屋(砖瓦房多了),看上学的路(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原来一下雨就无法来上学,现在风雨无阻),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使学生再不自觉中地感知了家乡的美,领悟到了家乡的变化。

3、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第一、充分挖掘教材所预留的空间

教材内容本身是开放的,为学生自主学习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教师使用教材时,要引导学生大胆地多角度地挖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抓住教材中的“?”、“„„”,抓住学生空白作品框。每一个“?”、“„„”都是一个话题,代表一定的导向,甚至可以引发出一个主题,开展一项活动。如:赵梦蕊老师讲的《保护牙齿》就是抓住了教材中的“一天应刷几次牙?什么是正确的刷牙方法?新长出来的牙坏掉了还能再长出来吗?”等问题来设计护牙情况评价表的,同时也是一次课后延伸活动。

第二、科学调整教学内容

教材只是一个范本,它不可能适合于全国范围内的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个班级,任何一名儿童,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出最能适合自己教学实际和儿童学习实际的教学资源。基于此,对教材进行科学地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但要做到尊重教材、超越教材、凭借教材、不重复教材。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还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方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制者。

课标对充实教学内容是这样描述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要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性。第三、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学空间不应局限于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地向社会延伸。为此,我们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当地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如:《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去》,通过观看录像,教者把教学空间从课堂拓展到了一个安全过马路的场景。(莒

天宇的《走进美丽的家乡》)

做一名《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的老师是幸福的!因为我们享有世间最美好的、最善良的情感!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这门最具有魅力的课程建设好!

第三篇: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试题

东北育才丁香湖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竞赛试题

一、填空

1、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思路是:(。)

2、品德与社会课程总目标是()

3、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4、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5、品德与社会的评价,主要采用的方法:(),(),(),(),(),()等。

6、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7、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8、品德与社会课程以()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9、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内容包括()()()()()()

10、学生的生活经验是()。

11、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教师应对()()()()等教学活动方式加以重视。

12、本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主要包括()()()。

二、选择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 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型综合课程

D.生活课程

2、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请问一条主线指以()为主线。

A、学生的生活

B、学生的发展

C、学生的体验

D、学生的实践

3、在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能够独立购买简单物品,文明购物,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这个教学内容时,一位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独立去商场购买东西,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本课程()的基本特征。

A、实践性

B、开放性 C、活动性

D、综合性

4、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

A.感受

B.感情

C.感悟

D.感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为指导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

C.学生社会生活

D.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三、判断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2、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利 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3、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 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4、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人是课程的基础。()

5、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四、简答题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

2、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旨是什么?

3、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包括哪五个方面?

4、请简要介绍品德课程开放性具体包括哪些方面的开放?

5、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常用的教学形式分别有哪些?

第四篇: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由于儿童是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着自己,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

《品德与生活》课程三条轴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它的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正是这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首先,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

其次,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

再次,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奠定基础。

最后,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因为《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对的学生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是从幼儿园升上小学的孩子,是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本课程除了要让孩子们渐渐从幼儿园“无作业无压力”“玩”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为按规矩学知识“学”为主的校园生活,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及行为养成让他们渐渐适应小学生活之外,还要为接下来的三至六年级的小学生活打个好基础,本课程也同时是为小学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打基础的课程。因此,身为一名此课程的任课教师,对于这三条轴线及四个方面的认识一定要到位,除了要把握好课程总目标、年级及学期教学目标、单元及课题小目标之外,更重要的是依学定教,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内容、地域特点及教师自身特长定好课时目标。因为,只有教师在备课、上课、反思的时候时时把握好这门学科的“方向盘”落实到位不偏差,才能在孩子的心灵及脑海中留下好的印迹;只有教师对于这门学科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认识到位无偏差也才有助于其对自然科学及多学科兴趣爱好的养成及良好思想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只有教师真正重视此学科,把学生的品德教育放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及早发现学生不良行为及不良思想苗头,早发现早教育,也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真实的人,培养出祖国发展与建设需要的人才!身为此学科的任教者,自认为水平有限,还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教书育人,以更好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来处理学生身上发现的问题,同时以更佳的教学机智教育好学生。此行,任重而道远,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努力„„

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兴海中心小学——陈香

第五篇:《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梧桐河农场学校

范红丽

在假期里我学习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新课标,感觉收获很多,一方面加深了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另一方面也充分认识到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下面谈谈心得体会。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目标的四个方向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追求表面的学业成果,忽视儿童的精神成长,忽视儿童的好奇心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倾向,确保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二、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在本课程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努力为儿童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在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

三、以活动为教育学的基本形式

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本课程中,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教师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通过本次课程标准学习使我深刻地知道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照本宣科或生搬硬套,应结合实际创造性地选择适合的内容,生成适宜的活动,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下载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版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合集)

    2011版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 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比较,《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有以下几点显著变化: 一、课程的基本特征增加了“综合性” 强调......

    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收获

    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收获唐 卫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最大的收获就是弄明白了《大纲》与《课标》的区别.(1)二者的体例、结构、内容不同什么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 [日期:2009-02-15] 来源: 作者:admin [字体:大 中 小]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第一部分 前 言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内容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

    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追求。遵循《......

    鲁洁解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鲁洁解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一、回归生活:理解标准的基本线索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我们这门课在原有课程(包括品德课,社会课等)基础上所作出的改革,最主要的(或最......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45篇范文

    2410-2015学年度下期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51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 )为基础,以( )为核心、促进( )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