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哲学作业

时间:2019-05-14 22:1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督教哲学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督教哲学作业》。

第一篇:基督教哲学作业

浅析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人文学院哲学1101班

尼玛

2011709004

浅析信仰和理性的关系

【摘要】吉尔松在《中世纪哲学精神》讲:“信仰的真理,努力自行转换为理解的真理,这才是基督教哲学的智慧所在。”我们经常谈到,我们是否有信仰,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信仰就像他的宠物一样,我们并不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信仰。而这种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我们的随波逐流,是盲从。因而,在哲学界对于信仰和理解的关系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先理解后信仰,另一部分人认为先信仰后理解。本文就此讨论信仰和理解的关系问题。【关键词】基督教哲学 信仰 理性 经院哲学 教父哲学

对于信仰和理性的争论大体上可以分为教父哲学时期和经院哲学时期。教父哲学时期主要有德尔图良、奥古斯丁、伊里吉纳以及波伊修斯,奥古斯汀继承了德尔图良的思想,而伊里吉纳继承了波伊斯修的思想。这时期“信仰的权威”占上风,而到了经院哲学时期,“理性的权威”占上风。经院哲学本质上就是神学,其基本任务是论证上帝的合理性。要论证,就需要理性,不有理性形式就无法论证,因而注重理性知识成为一种时尚。在这种情况下,围绕理性与信仰关系争论的双方,互有退让,不再敌视,都企图通过论辩统摄对方,使之服从自己,达到以自己的观点作为认识基督教问题出发的目的。论证的焦点也由“权威”问题变为“理解”问题。

一·信仰而后理解

信仰在很多社会中是固定下来的,人一生下来就是这类思想或宗教的信仰者,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也就是信仰高于理解,不管他们能否理解这种信仰,在他们社会里信仰是不能变更的。在教父哲学时期,理性和信仰之争主要表现为“信仰的权威”还是“理性的权威”之争。建立起信仰权威理论体系的是奥古斯丁,他认为上帝是大而无量的,善而无质,现存而无空间,永恒而无时间的;在他看来,人们只有相信上帝的权威,相信上帝的爱,即对上帝的绝对信仰,才能认识上帝,从上帝那里获得启示,认识真理。信仰是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的,我们的人生是靠着自己的信仰走过来的。如果我们的心灵没有依托,我们凭着一颗怀疑的心去生活,那么我们的生活永远是忧患无穷的,也就是说我们一天也不会安宁的。所以,信仰是至上的,没有信仰的生活是不好过的。在论述“三位一体”教义时,奥古斯丁指出:“这若不能由理解把握着,就要用信仰怀抱着,直到那籍先知说‘你们若不信,定然不得了解’的主在心中渐露端倪。”①也就是说,信仰是第一位的,有绝对权威的,只有信仰才能理解。和他一样的有“拉丁教父第一人”之称的德尔图良,他认为“对上帝的认识不可能靠科学和哲学的探讨取得,唯一的途径是对‘教会权威’的信仰。”他指出“上帝之子死了,虽然是不合理的,但却是可相信的,埋葬后又复活了,虽然是不可能的,但却是可肯定的。”②在我们现实中的很多神秘的现象是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但是宗教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自古大多数人是根据宗教的教条生活的,他们相信自己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在宗教中有解释。

我们都说,当今的国人缺乏信仰,可是按照教父哲学的理论,我们只可选择一个宗教,在毫无了解此宗教的基础上,我们要相信它,最后我们才去了解它,也就是“信仰而后理解”。持此观点不仅在教父哲学时期,在经院哲学时期也有人坚持这种观点。作为最后一名教父哲学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的安瑟伦,他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我们皆熟知。而在理性和信仰关心问题上,他始终坚持信仰至上。着完全不符合我们常人的思维,安瑟伦认为:“我决不是理解了才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因为我相信‘除非我信仰了,我决不会理解’”③任何事物在我们看来,只有理解了对象,我们才能相信对象。但是安瑟伦不一样,他认为基督徒应从信仰进展到理性,而不是从理性出发达到信仰;信仰是理性的前提、范围和目的。对于那些民族整体统一信仰一种宗教的人来说,安瑟伦的这种思想是完全成立的。他们的信仰是建立在盲目的基础之上并且一直都信仰这种宗教,正如藏传佛教徒,很大一部分的藏族人虽然信仰佛教,但是他们对藏传佛教实质内容的了解却是极少的。再如,伊斯兰教徒,个别教徒并不了解本民族宗教的具体内涵,他们只是表面上信仰罢了。民族宗教经历数千年的的发展,对于民族的精神熏陶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他们来说信仰本民族的宗教是理所应当的,他们不需要什么理由。因此,说好听一些他们的思维是单纯的,难听些,那是愚昧。在我看来,我们信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理解,但是,我们理解的目的就是为了信仰。但是,“信仰而后理解”的杰出代表安瑟伦却把理性和信仰完全割裂开来,在他看来信仰并不需要理性,他认为:“并不是要由理性的途径来获得信心,而是渴 ① 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第1部第10卷[C].南京:金陵神学院托事部.基督教辅侨出版社, 第179页 ② 耿洪江,西方认识论史稿【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69.③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40 望透彻了悟那些他们所已经相信的,从而获得内心的喜悦。同时,在可能范围内,④他们亦可有效地回答那些要求以理性作为我们信仰的根据之人所提出的质疑。”按常理,我们无权怀疑上帝的存在与否,在信仰者的心里上帝永远是存在的。但是,我们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人即使虔诚信仰,但总是过不上安稳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多灾多难。因此,他们开始怀疑上帝,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于是他们不得不用理性来思考上帝的存在与否,从此我们不得不相信只有理性才能信仰。

二·理解而后信仰

在中世纪哲学家中与奥古斯丁持相反观点的是波伊修斯,他以一部积极的、现实的《哲学的慰藉》称赞理性,认为没有哲学理性思考的认识只是一种盲从。哲学的思维常常是“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我们借着这样的逻辑思维,寻找我们想要了解的东西。没有理性思维的了解而相信是某物是盲从,就像有人诬陷另一人说他偷了你的钱,如果你不假思索冲向那个人并且和他打架,那么你在那个诬陷者的眼里是个傻子。同样,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相信一种思想,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那么我们也就是傻子。所以,我们需要理性,波伊斯修认为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上帝,他指出:“理性以这样的方式证明上帝是善的,并使人相信上帝是至善的。如若非如此,他就不可能为万物之首,那就会有比上帝更善者。”⑤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基督教的人来说,如果让他信仰基督教,那么他肯定会想“我为什么要信仰基督教?”也许,在他的心灵世界里已经有一个上帝的替代物,可能是佛陀、也可能是马克思。无论是谁,他的信仰必须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的。否则,他的信仰是不坚定的,摇摆不定的。因此,我们的信仰需要理性的支撑。波伊斯修认为,人之理性使人超乎万物之上,并进一步指出,由于人有理性,人在理智上就类似上帝。被称为“中世纪哲学的查理大帝” 的伊里吉纳将理性与信仰的统一作为哲学认识论的指导原则,认为启示和理性都是真理的来源,宗教和哲学具有同等权威,而在信仰和理性发生矛盾冲突时,就应采用理性。这实际上肯定了理性高于信仰。“权威产生于真正的理性,而不是理性产生于权威。”⑥ 这就是真正的理性主义,当今世界正强调这一点,理性是 ④⑤ 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第1部第14卷【C】.南京:金陵神学院托事部,基督教辅侨出版社,207 A.弗里曼特勒:《信仰时代》【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54 ⑥ 符·特拉赫坦贝尔:西欧中世纪哲学史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12 权威的真正来源。在基督教的历史上曾几度出现过宗教权威掩盖世俗的权威,事实上我们可以得知,往往宗教是最终的失败者。权威并不是来自宗教教条,而是来自教徒对宗教内涵的理解。

在经院哲学时期,与安瑟伦相反,阿贝拉尔在《神学引论》中指出了“先理解而后信仰” 的口号。“向别人鼓吹一件他自己或他所教导的人所不能理解的事,是荒谬的”“信仰必须建立在人类的理智上”⑦我们如何获得真理呢?我们必须反对盲目信仰,人们没有不加怀疑地接受的义务。三·从信仰而非理性开始,通往信仰而非仅有理解

面对信仰和理性,我认为,我们应该坚持“从信仰而非理性开始,通往信仰而非仅有理解”。不管是教父哲学时期还是经院哲学时期的哲学家们持如何观点,我们在选择信仰是应该以理性为基础,最终通向信仰的王国。我们知道,人的知识途径是由感官知识到理性知识的,而“经验”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看来,我们不能过早地确立自己的信仰立场,我们需要的是知识经验的积累,我们需要用理性去思考历史上的各种宗教和思想。如若我们过早确立我们的思想立场,那么我们的思想肯定是狭窄的,是偏激的。我们都说,当下中国人缺乏信仰,但是我认为我们缺乏的不仅是信仰,更是通往信仰的理性思维。正是缺少了理性思维,才导致很多中国人的思想行为过于偏激。有些人即使有理性的思维,但是没有自己的明确立场,进而导致偏向利益主义,最终出现一次次的道德问题。

总之,我们需要的是理性,通过理性,我们要通往信仰。

⑦ 车铭洲.西欧中世纪哲学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123.

第二篇:哲学部分作业及答案

哲学部分

一、判断题: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T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T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T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T5、意识从其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6、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T7、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文化的创造。T8、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T9、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T10、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T11、新事物是指新出现的事物。F1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T。

13、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T14、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T15、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T16、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T17、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T1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认识。F1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种不同的真理。F20、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T21、价值评价在实践中具有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T22、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T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T24、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T25、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T。

2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F27、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T28、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了历史。F29、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T30、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历史分析的方法和阶级分析的方法。T

二、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什么?(P3)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P28)

答: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

识存在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提出的理论意义是什么?(P31)

答: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

论划清了界限。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三,体现了唯

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

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P32)

答: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

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5、简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P38)

答: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6、新事物为什么一定战胜旧事物?(P41)

答: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符合事物发展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

可比拟的优越性。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

答: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

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

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人们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P45)

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

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

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9、简述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P46)

答: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

累,质变就不会发生。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

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0、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46)

答: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

转变。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

节联系起来的。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

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体现。(P56)

答: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三,意识具有指

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四,意识还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2、怎样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P58)

答: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三,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3、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P64)

答: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

发展。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4、简述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P63)

答: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

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15、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69)

答:首先,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

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

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16、简述认识发展的总过程。(P70)

答: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17、简述真理的含义及其客观性。(P71-72)

答:含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1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77)

答: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9、简述价值的特性。(P79-80)

答:一,价值具有客观性。二,价值具有主体性,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四,价值具有

多维性。

20、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P95)

答: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

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

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

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1、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97)

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

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

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2、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P102)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

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

准”。(理论意义)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

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现实意义)

23、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P107)

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

反作用。

24、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P112)

答: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

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5、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113-115)

答: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

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6、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规律是什么?(P99-104)

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27、简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P123-124)

答: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

思维方式的变革。

28、简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P130-131)

答: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9、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是什么?(P132)

答:党的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决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

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30、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什么?(P132)

答: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区的路线。

第三篇:发展哲学作业(1)

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的现代性批判

摘要:马克思一生都贯穿着对于现代性的批判,无论是青年还是老年,作为其思想史上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向全世界呐喊的无产阶级宣言,分析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对于研究马克思整体的现代性问题具有代表意义。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现代性批判

前言

笔者之所以选择以《共产党宣言》为文本解读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是因为这是孙成竹老师《发展哲学》课堂上未竟的话题。我国发展哲学的研究肇始20世纪90年代,关于发展哲学的定义各家莫衷一是。邱耕田认为“发展哲学是将人们的发展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1]

(P4)。简言之,发展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发展观。而邱永健认为“发展哲学揭示了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特殊规律,其主要内容包括:

(1)

社会发展的人本规律是发展哲学的核心内容;(2)

社会发展的代价规律是指在发展实践中,由于社会发展自身所包含的客观矛盾性而导致的具有必然性的付出和牺牲,或由于客观与主观的原因而发生的与一定的发展目标相悖的种种消极后果。(3)社会发展的全球规律是指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世界的发展已呈现全球化的特征。(4)

可持续发展规律是指人类在发展中必须做到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更要追求长远利益,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生存的空间”

[2]

(P5)。笔者认为发展哲学就是反思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所以现代性问题一直是发展哲学的题中之义。纵观马克思的一生从青年到老年,都贯彻着对于现代性的批判,而《共产党宣言》作为无产阶级向世界发出的宣言与呐喊,可以说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著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现代性”的概念

前言中我们说到现代性是发展哲学的题中之义,那么何为现代性?

最早使用“现代性”一词的是法国文学评述家波德莱尔,他认为“现代性”主要是表示人或事物所具有的一种性质或品质。福柯在《何为启蒙》中说到“所谓态度,我指的是与当代现实相联系的模式;一种由特定人民所作的志愿选择;最后,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也就是一种行为和举止的方式,在一个相同的时刻,这种方式标志着一种归属的关系,并把它表述为一种任务,无疑,它有点像希腊人所称的社会的精神气质。”

[3]

(P430)福柯认为现代性是一种精神气质,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后来随着社会发展,现代性越发凸显,对现代性的研究也越发深入。

现代属于历史范畴,在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中,他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时代——黑暗时代、中世纪、现代时代、后现时代,其中现代时代是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学者大多认为,现代性的缘起与资本主义起源密切相关,资本主义起源较为模糊,大家没有一致的意见,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是现代性发展中的重要运动。

现代性这一术语有其历史的和社会经济的指称范围,指的是西方历史的一个特定时期。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现代社会的特性。如果忽略时期的不同,可以看到现代性是一种解放和异化的混合物。一方面,工业、资本主义、理性把人们从宗教、蒙昧、传统、权威之下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人们也承受着失去方向、失去意义,和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工具理性的高风险造成的不安全感。现代性带来种种神奇,但是“现代性所设计和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抽象的单向度世界,现代性神话总是把自己的合理性建立在这样的两分性结构之上:认识论上,直觉、本能/理性、科学;在心理学上,情绪/理智;在伦理学上,道德论/功利主义;在文化上,人/机器;在人类学上,道德关系/金钱关系;在艺术上,精神/物质……现代性追求把上述的后项作为其基本的价值理想而把前项悬搁一旁,并用前项为目标来建构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4]

(P23)于是有许多人来批判这个贫乏的世界,这样就有了现代性批判,后现代主义。

在学术领域中,现代性本身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既不是哲学家的专利,也不是社会学家的专用语,作为一个包容性极大的文化范畴,现代性为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以现代性成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各个领域可通约的“共识性”话题。

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的现代性批判

探究《共产党宣言》中的现代性思想,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文章未曾出现有关“现代性”的字样,也没有提出现代性的概念。那么马克思是否在《共产党宣言》中表达了关于现代性的想法呢?答案是肯定的。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期,“相关的历史矛盾并没有充分展开,因而人们对于现代性问题的关注没有成为西方生活的主流话语”

[5]

(P3),现代性问题还没有成为一个包容性极大的“共识性”话题,故而马克思没有明确的提出“现代性”的概念。尽管《宣言》中没有明确的提出“现代性”,但是马克思却使用了大量的有关现代的词语,全文中充斥着“现代社会”“现代工人阶级”“现代资本家阶级”“现代资产阶级”“现代雇佣工人阶级”“现代的国家政权”“现代工业”“现代工人”“现代的无产者”等字眼,而且文章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深刻反思,具体的历史的阐发了自己的现代性思想,我们可以看到其清晰科学分析现代性的逻辑思路。以下是关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现代性批判思想的论述。

(一)现代性具有二重性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视野中的现代性是具有特有的历史性的,它等同于强大的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马克思认为现代性具有二重性——积极的历史进步性和消极的历史局限性。

1.积极的历史进步性

首先马克思看到了现代性所具有的强大生产力——“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6]

(P120)现代性所带来的是一切封建时代所不敢想象的东西,它凭借着科学与技术,开拓了世界市场,破坏了封建统治的经济根基,打开了各民族之间封闭的状态,把世界连成一体,开启全球化;它把人们从长期束缚的封建关系、宗法关系、天然尊长、宗教神圣中解放出来;它变革了生产方式,改变了生产关系,革命性的使人们冲出了封建牢笼。总而言之“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6]

(P121)。它是革命的,作为斗争主力与封建主义抗衡,并最终取得胜利——将欧洲长期以来阻碍社会发展的封建主义连根拔起,极大的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在它的推动下,西方历史由封建社会迈进现代社会,人们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开启运用理性的征程,用理性印证自身的本质力量。于是封建主义在资本主义的面前低头,新的社会开启,旧的已经过去,“代之而起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

[6]

(P121)。

2.消极的历史局限性

然而在强大的所向披靡的力量之下,存在着种种危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术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6]

(P123)。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过于强大,使得现行的生产关系不足以与之相适应,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匹配,那么危机就会来临。生产过剩不可避免的就出现了,人们眼睁睁的看着大量的由自己引以为傲的生产力生产出来的产品被轻易的抛弃或者毁灭,而资产阶级却没有有效的解决危机的办法,他们只能消极的重复的使用一种办法——消灭大量的生产力和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这种治标不治本的解决办法只能使得危机越来越频繁和强烈。在危机频发的同时,资产阶级加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劳动者的生活正在遭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迫。“无产者的劳动已经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因而对工人也失去了任何吸引力。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极其简单、极其单调和极容易学会的操作。因此花在工人身上的费用,几乎只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6]

(P124)当劳动无法确认自身的本质力量,当肉体的需要占据生活的全部,无产者失去了自身所具有的价值。

现代性在向人们展示优越的不同以往的生产力的同时,也表现出深刻的矛盾和危机。

(二)现代性诊断的路径是资本

上文中我们提到现代性的二重性问题,那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对现代性的诊断是如何进行的呢?这个分析不是文化的,不是形而上的,而是具体的实践的进行。马克思在分析现代性时,从资本出发来看待现代性问题。正如俞吾金所说

“资本构成现代社会的基础和动力,也构成各种现代性现象的核心和灵魂。”

[7]

(P12)为了积累资本,获得更大的利润,人们不断的发展生产力,生产更多的产品,为了推销产品,人们不断的奔走于全球各地,打破传统地理的局限,开拓海外市场,而世界市场的开拓“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消灭了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资本的活力带来了现代社会所具有的解放和进步。然而资本存在的前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的形成和增殖是通过剥削雇佣劳动产生的。雇佣劳动使得工人完全沦为商品,自相竞争。马克思说资本是“剥削雇佣劳动的财产,只有在不断产生出新的雇佣劳动来重新加以剥削的条件下才能增殖的财产”

[6]

(P124)。资本家通过资本的积累,使得财富越来越多聚集到少数人手中,形成对比的是工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低,可以占据的财富越来越少。资本自身所具有的缺陷造成了现代性自身的冲突。于是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终于到了一方要消灭另一方的地步。马克思从资本出发,从经济视角出发,将现代性问题具体化、历史化,避免了形而上分析所具有的学理性的缺陷。更加现实的来解答现代性的诸多矛盾。

(三)从否定到扬弃

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并不是止步于分析现代性的二重性上,他在通过资本路径诊断现代性之后,又对现代性的治疗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对目前的具有深刻矛盾和危机的现代性进行扬弃,构建出一种新的现代性。由资本诊断得出的二重性特点,在扬弃中,他保留了现代性成分中合理积极的因素,否定了阻碍现代性的成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资产阶级在自身发展中所发展出的强大的革命的无产阶级等等都是他所主张,但是造成两大阶级对立的根源,不断产生商业危机的原因,使得劳动人民生活失去意义的缘由等等都是他诊断之后要治疗的方面。从扬弃出发,他首先替换了现代性的主体——由资产阶级到无产阶级;其次改变了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由私有制到公有制;最后改变了利润资本的获取途径——雇佣劳动不再产生。在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扬弃中,他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现代性的状态,那就是无产者的联合体。正如在《巴黎手稿》中所阐述的共产主义一样,在那里,劳动真正成为人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没有剥削,没有两极分化,没有阶级斗争,只有人的自由充分的发展。

(四)理性与价值的统一

无论是在传统现代性那里,还是在当代西方的反现代性理论那里,理性与价值都是割裂开来的。因为大家普遍有一个认识,那就是现代性问题之所以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此突出,是因为自启蒙运动之后,人们高扬理性所致,理性的滥用,使得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面目全非。所以许多人现代性批判的路径是从反对理性开始。但是“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考察既坚持对人类价值理想的终极关切,又正视历史发展的现实过程,并特别强调现代化实践既是理性与价值冲突的不断生成过程,同时又是这种冲突的不断消解过程,从而在理性与价值的双重审视中达到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

[8]

(P124)

在马克思看来,理性和价值既是人的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人类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同时还是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特定方式而存在着的。在对现代性的批判中,马克思将对现代性理性精神的分析与对人的生存的分析结合起来,一方面肯定了理性进步在人类发展中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指出了这种理性进步带来的人的异化现象,并从二者的统一中指了扬弃人的异化、使理性与价值走向统一的道路。

结语

总而言之,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的现代性批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坚持了唯物史观的科学立场,从资本路径,经济视角,具体化、现代性问题,揭示现代性自身的矛盾,提出治疗的药方,为现代性的发展指明一个应有的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在现代性问题中的应用。

注释

[1]

邱耕田.发展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

邱永健.“发展哲学”之我见[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5).[3]

[法]福柯.何为启蒙[A].汪晖.文化与公共性[C].北京:三联书店,1998.[4]

贺来.现实生活世界—乌托邦精神的真实根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5]

邹文广.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启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5).[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

俞吾金.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及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2005,(1).[8]

贾英健.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旨趣及其变革实质

[J].哲学研究,2005,(9).参考文献

[1]

邱耕田.发展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

邱永健.“发展哲学”之我见[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5)

[3]

[法]福柯.何为启蒙[A].汪晖.文化与公共性[C].北京:三联书店,1998.[4]

贺来.现实生活世界—乌托邦精神的真实根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5]

闫顺利.近年来发展哲学研究述评[J].临沂师范大学学报.1999,(03)

[6]

曾令超.发展哲学述评[J].疗程师范大学学报.2006,(02)

[7]赵景来.关于“现代性”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社会科学.2001,(04)

[8]

马莉.现代性内涵问题研究综述[J].前沿.2008,(08)

[9]

邹文广.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启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5).[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俞吾金.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及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2005,(1).[12]

贾英健.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旨趣及其变革实质

[J].哲学研究,2005,(9).

第四篇:哲学作业读书报告

打开属于自己的心灵之窗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10国贸2班10140505陈淑莹指导老师:陈雨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在我没看前,以为是一本小说,看那书名挺吸引的,可是一看原来是一本充满哲学的书.这本书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

这本书记述了14岁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从这天开始,苏菲每天都会收到神秘的信,在神秘导师指点下,开始了苏菲的哲学之旅,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画,莎士比亚的戏剧......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哲学家所经历不同的故事,这位导师艾伯特都清晰的表述了。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对我而言哲学是个未知数,枯燥乏味。这本书却不同,它是以简单的方式去讲述,让我们觉得哲学也是妙趣横生的。

虽然这本书没有像散文那样抒情优美,没有像诗歌那样浪漫唯美,没有像童话那样纯真梦幻,没有像小说那样情节曲折,可它却唤醒了人们对生命的赞叹,对世界的好奇。

雅典第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他曾说过: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然而正是自己一无所知,所以他会成为一个哲学家,一个孜孜不倦,追求真理,永不放弃的人。苏格拉底认为一个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同时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

当我闭上眼,细细回味着书中的内容,有一段比喻让我印象深刻。

“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同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

这段话像一击响的雷声,把已在兔子的毛皮深处舒适的生活好久的我惊醒。我被哲学家的勇气震憾,也为我们的所好悲哀。毫无疑问,这本书救了我,把我拉回了毛尖,让我再度像婴儿一样,用仿佛乍见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对万物感到新奇。

看那黑黑的蚂蚁,那比米粒还小的身躯,谁能想到它能举起比自己重许多倍的东西。看那娇小的梅花,淡淡的粉色,很难引起注意,谁能想它能在寒冷的冬天开放?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问一个正在饥饿边缘的人,回答一定是“食物”。如果问一个快要冻死的人,回答一定是“温暖”。因此我认为赫拉克里特斯说得很对,世间的事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从未生病,就不会知道健康的滋味,如果世上从未有过战争,我们就不会珍惜和平。

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曾悟出一个道理,有一件事必定真实,那就是他怀疑。

当他怀疑时,他必定在思考,而由于他在思考,那么他必定是个会思考的存在者。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我思故我在。柏拉图也曾说过;我们以理性所领会的知识要比我们以感官所领会的更加真实。对笛卡尔来说也正是如此。他不仅察觉到自己是一个会思考的我,也发现会思考的我要比我们感官所观察到的世界更加真实。

以前看小说总是去追求文藻的美丽,去追寻美丽感人的故事情节,可这本书看过以后,我却不为书中的人物评头论足,不为作者独具匠心而连连赞叹,而是只有恐惧。我不知道别人读完此书后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荒谬的心灵体验.。“马克思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我觉得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过份,纵观此书的各个哲学伟人,各个哲学流派,马克思无疑是最伟大的。书中并未对他们进行任何的评价,这是值得学习的。

《苏菲的世界》就像一个简化器,把让人觉得深奥的哲学变得易懂,让人们对哲学有浓厚的兴趣。其实《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即是心灵的世界,梦想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现在感悟到人生短暂,拥有的能有多少?眨眼间,我们就大二了,离毕业还远吗?让我们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吧,别等到失去、错过才后悔莫及。

第五篇:浅谈基督教

浅谈基督教对雨果作品的影响——以《悲惨世界》为例

姓名:朱璟玥学号:01414085 班级:汉语言文学2班

摘要:西方社会中的各个方面无不渗透着基督教对其影响。基督教提倡的是上帝的爱,并且通过信仰来得到上帝的原谅,从而救赎自己的罪恶与灵魂。雨果作为人道主义的代表作家,他通过作品将自己的宗教观与人道主义相联系,体现了社会生活中人性的扭曲与黑暗。本文通过对基督教中“博爱”与“超血亲伦理”的理念来说明雨果人道主义与基督教的结合对作品的影响。

关键词:基督教,西方文学

一、“博爱”的宗教观对小说形象的影响

基督教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仁慈、宽恕和博爱的基督精神。“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样的事,没有律法禁止”。“要通过爱心彼此服侍.因为全部的法律合成一句话,那就是爱人如己”《加拉太书第五章》)这些箴言和训诫告诉世人,有了爱一切过错和仇恨皆可化解。爱是把一切真,善美和谐地联系一起的纽带。也正是这种“以爱为主”的宗教观影响着雨果小说人物的形象。(一)人道主义情怀与“仁慈博爱”的宗教观

所谓“人道主义”大体上是指把人当人看,所有人都有权过和谐平等的生活,这种思想与基督教提倡的“仁慈博爱”相契合,也因此,影响着雨果在《悲惨世界》中的人物形象:主教卞福汝先生和主人公冉阿让的形象塑造。1.主教卞福汝先生

在《悲惨世界》中,主教卞福汝的形象只在前面两章对他的背景以及为何做主教做了一个描述,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然而,就是这样的简单描述,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是一个完全符合仁慈与博爱的主教。传说他出身贵族,但因革命沦落,妻子去世,家庭破亡,最后返回意大利成为主教。在小说中对卞福汝主教的描写无不体现着人道主义情怀下的博爱与仁慈。这也是雨果将自己的宗教观与人道主义相结合的一个体现。比如,卞福汝就任三天之后就去医院视察,当知道医院床位不够的时候,第二天便将主教堂腾出来,自己则搬到了医院原来的住处;他还将自己的大部分钱分发给需要的人们;当冉阿让出狱后,没有地方居住,所有的人包括女仆都用异样的眼神来对待他,卞福汝主教却收留了他,并不因他是一个偷面包的“小偷”而担心。然而冉阿让却偷了主教的银烛台,当警察问主教的时候,卞福汝说是他自己送给冉阿让的,同时也没有因为这件事去责备他,而是用一种宽厚仁慈的爱来感染冉阿让。

这些细节都可以体现出基督教所倡导的“仁慈与博爱”,并且将爱洒到每一个人的身上,让他们感受到上帝是关心他们的,无论是从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可以使他们得到救赎。同时,通过小说可以看出,人道主义情怀与基督教的教义是相契合的。人人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利享受爱与关怀,并且得到原谅。在基督教中,可以找到这种精神上的洗礼,得到救赎,让上帝的子民在爱与关怀下生活。冉阿让接济穷苦人,将爱与平等还给所有人,他的所做作为可以说接近于上帝。2.冉阿让的形象

冉阿让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一个重要人物,是爱与宽容的延续,是雨果心中所描述的一个理想式人物。

小说中的冉阿让为了救孩子们无奈偷了一小块面包,而被判处19年的监禁。出狱后的他沦落街头,他的所有好心都被他人看作是犯罪的开端。当被好心的主教卞福汝收留后因偷了一对银烛台,被警察逮捕,主教却用爱与宽容原谅了他。也正是因为这种原谅使冉阿让在以后的人生中也用着这样的方式对待他人。帮助被生活“逼良为娼”的姑娘芳汀,但是她却终因疾病与穷困而死;他又收留了她的孩子珂赛特,当珂赛特有了好的人生归处后,他便独自离开了人世;他用爱和宽容对恶势力的代表沙威进行救赎,终于沙威醒悟,精神崩溃而投河自尽。

这些情节可以看出雨果对冉阿让形象的塑造其实是对卞福汝主教的一个延续与发展。卞福汝主教将爱与宽容传给了他,他便用这种精神感染其他人,让更多的人接受这种爱,得到心灵上的洗涤与灵魂上的救赎。在小说中,雨果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也体现在了冉阿让身上,是对主教的发展。尽管他化名为马德兰市长,但是他依旧用主教的基督教的精神保护着市民,冒着泄露身份的危险救被压在车下的老人。雨果将冉阿让的心灵受到了上帝的洗涤,从而用朴素与善良对待他人,可以看出雨果在这里真切的体现出爱与宽容是最大的拯救思想的力量。

二、“超血亲伦理”的宗教观对小说情节的影响

所谓“超血亲伦理”是一种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关系。在早期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只有血缘关系的人才可以看作是一家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想要成为一个整体,仅仅依靠血缘关系来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不够的,因此便需要将所有人不分差别的同等对待,这便需要超血亲伦理。

超血亲伦理作为基督教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之一,它的起源是从《旧约》到《新约》有一个变化。在《旧约》中,家族的家庭成员们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普通与普遍的家庭观。

在《新约》中,对于这种传统的血缘关系又有一个进一步的发展,并不是只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成为一家人,所有人都可以是耶和华的兄弟姐妹,扩大了人类社会的范围,也就是要用一种“博爱”的心去对待所有的人,尽管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在上帝面前都是上帝的儿女,便成为了一家人。这便是“超血亲伦理”。(一)收养情节与“超血亲伦理”的宗教观

在雨果的作品中总会有多多少少的收养情节。例如,在《巴黎圣母院》中神父克洛德收养了聋人卡西莫多;《悲惨世界》中冉阿让收养了妓女芳汀的女儿珂赛特等多部作品中都体现了收养情节。下面以《悲惨世界》为例,说明收养情节与基督教“超血亲伦理”的关系。

在《悲惨世界》中,珂赛特是被母亲芳汀放在德纳第夫妇家收养。然而,却被德纳第夫妇所虐待。芳汀在临终前,将自己的女儿珂赛特托付给冉阿让领养,冉阿让自然地就收留了珂赛特。当冉阿让的身份暴露时,他带着珂赛特躲了起来。多年后,珂赛特长大成人,与青年马吕思相爱,直到两人相爱结婚,冉阿让一个人孤独离世。

冉阿让收养珂赛特就是基督教中的“超血亲”伦理的体现。对于冉阿让来说,珂赛特毫无血缘关系,仅仅是一个他救助的对象(芳汀)的孩子。然而,冉阿让正是受到了基督教的博爱的影响,从而认为,珂赛特是应该受到人们的关怀与呵护的,她的命运不应该向她的母亲那样悲惨。整个社会都应该是平等的,都应该在上帝的保护下生活与成长。因此,他对珂赛特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去生活,也将卞福汝主教的爱与宽容延续到每一个人的身上。

这种“超血亲伦理”在当时的黑暗吃人的社会中有着一定清新心境的作用,使人们认识到社会应该用爱来保护每一个人,并且可以看出雨果在接受了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下,他认为整个社会不应该对弱势群体进行欺辱与不公平待遇。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都有权受到相同的待遇与生活,不应该在等级统治下使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不安中。也正是因为这种“超血亲伦理”理念的影响,才使整个社会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单单的只和有血缘关系的家人用爱去包容,将所有人都组成一个大家庭,生活在爱与和谐之中。

三、总结

雨果作为法国人道主义代表作家,作品中无不体现着社会对人性的残害。并且,在作品中可以看出雨果始终怀有善终将会战胜邪恶的想法。再加上基督教所提倡的博爱,用爱与仁慈对待每一位上帝的子民,这与雨果的人道主义有一定的交集,可以说,为雨果的作品思想与内涵提供了一个更有力的精神依据。使人们开始对弱势群体的生活有所反思,相信人性善的力量。

雨果的基督教信仰是与人道主义相结合的,在体恤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同时要用信仰的力量使人们平等宽容的相处在一起。

参考文献

[1] 凌美云,《基督教超血亲伦理与雨果小说的收养情节》[D],黑龙江师范大学,2011年6月

[2] 曾诣,《从雨果笔下的神父形象分析其宗教观》[N],韶关学院学报,2015年3月,第36卷第3期

[3] 尤西林,《基督教超血亲伦理及其起源——从<旧约>到<新约>》[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4] 董洪川,《论基督教对西方文学的影响》[N],重庆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下载基督教哲学作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督教哲学作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浅析(哲学作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浅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研究[摘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愈发展, 民......

    网上农大--哲学作业2

    第2套 您已经通过该套作业,请参看正确答案 1、十六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A......

    2018管理哲学作业与答案

    1、管理活动的本质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活动,是通过自觉地控制人和组织的行为,以期达到预定目标的过程。A. 管理主体 2、 管理环境是指管理系统之外与以及与管......

    基督教节目

    相声:天上传来的好消息 A:弟兄,听说:圣诞节那天晚上,天上传来好消息! B:什么好消息? A:就是在犹太国伯利恒城里为我们降生了一位拯救世人的天国君王,要救世人成为天国的子民,也就是做......

    基督教2

    标题: 基督教在中国农村的发展现状剖析 —以湖南中部某区域农村地区为例 前言:湖南省某市位于省中部偏南,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当地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没有什么特色的产业可以作为......

    基督教丧礼

    安息後,不用有引魂的儀式,因相信基督徒死後靈魂回歸到他本來注的地方~天家,家裡不用設靈堂,如有設置,純為讓親友有個追思的地方,一般來說基督徒安息後,都會先將遺體移至殯儀館安置......

    基督教答谢词

    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亲朋好友: 2012年11月2日,上午 7时 30分,我们敬爱的母亲因胃穿孔合并多发部位严重感染,经医治无效,在上海市第十七人民医院不幸去世,享年八十三岁。今天我们......

    基督教节目

    听罢牧师说圣经(红灯记) 听罢牧师说圣经, 言语不多道理深, 为什么,基督耶稣, 甘愿钉十字架 啊…..啊…啊啊啊…. 为的是救人类,赎人罪, 信者得永生, 啊….啊…啊…… 我想到读书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