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2015年高二《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1.文化
⑴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⑵文化的特征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念、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⑶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2.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⑴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②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⑵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当今,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在国内,人们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和效果;在国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3.文化对人的影响
⑴来源 ①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⑵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⑶特点 ①潜移默化的影响。②深远持久的影响。
⑷作用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多样性
⑴含义 世界上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⑵产生的原因 各民族之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⑶表现 文化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此外还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伦理、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方面。
⑷作用 ①从文化本身来看,保持和发展文化的多样性可使世界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不断繁荣和发展 ②从人类社会来看,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⑸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⑹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⑺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2.文化传播
⑴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
⑵手段: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成为大众传媒。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界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继承
⑴传统文化含义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⑵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
⑶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②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⑷传统文化的作用 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⑸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①对国家、民族来说,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②对个人来说,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4.文化发展
⑴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的目的是发展,不能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即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⑵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积极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汲取养分,创造出既有时代精神,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⑶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①社会制度的更替。②科学技术的进步。③思想运动。④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5.文化创新
⑴源泉和动力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⑵作用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④文化创新能够提高人的文化素养
⑶途径 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重要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需要交流、借鉴与融合。
⑷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①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②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⑸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①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②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⑹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反对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
⑴基本特征:源远流长 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⑵基本特征:博大精深 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⑶特点:包容性 ①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所谓“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③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
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④文化的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⑷中华文化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2.中华民族精神
⑴地位和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它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⑵基本内涵 ①内容: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②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⑶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如何理解: ①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②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⑴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②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①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②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从而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⑶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要求 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主心骨”作用,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⑴积极影响
主要表现为:①满足文化需要,充实精神生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⑵消极影响 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①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②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迎合低级趣味;
③有些媒体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2.大众文化就是指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3.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⑴落后文化①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②表现: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③措施: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⑵腐朽文化①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②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③措施: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⑶存在的原因:①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冲击。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的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诱发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等现象。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⑴地位 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精神力量,在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⑵作用
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⑶怎样才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
①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积极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反对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③提高辨别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能力,拒绝污染。④弘扬主旋律,提倡文化的多样性,使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⑤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5.发展中国先进文化
⑴含义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②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③基本要求: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⑶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 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⑷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意义①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②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⑸如何推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 ①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②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保持民族性,发展创新,体现时代性,增强文化活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文化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④要积极开展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意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⑹发展先进文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尊重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②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意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③面对多种文化并存的事实,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6.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⑴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⑵主要内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⑶怎样建设 ①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文化建设中,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②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③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④必须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⑤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做贡献。
7.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⑴地位(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⑵内容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⑶要求①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
②加强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知识拓展
1.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文化意义: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③文化影响人、塑造人,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⑤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经济意义:①有利于刺激人们的文化消费,从而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协调发展。②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③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④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⑤有利于提升企业发展的科技水平,推动科技创新,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⑥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领域,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 2.如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国家: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②立足人民群众的实践,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落后文化,通过不断的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对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⑤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个人: ①自觉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辨别落后和腐朽文化的能力。②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③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3.如何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①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②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④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4.公民如何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1)自觉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抵制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的能力。(2)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其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趋向和行为准则。(3)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以科学文化修养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4)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第二篇: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②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3)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的作用(意义)
(1)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②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4、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5、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6、几个要注意的观点性知识: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的表现):
(1)民族节日:
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足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所以要保护文化遗产。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重点)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3、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重点)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4、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重点)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5、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重点)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
6、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或尊重文化多样性)?(4、5、6组合)
7、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那么何为文化传播?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8、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贸易。(2)人口迁徙。(3)教育。
9、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0、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文化的继承性
(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4)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重点)
(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2)传统文化既有相对稳定性。(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重点)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5、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重点)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重点)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重点)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
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意义: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途径(重点)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①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又是一个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过程。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②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③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6、创新与借鉴、融合①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②在文化交流、借鉴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第三篇:高二《文化生活》知识点提纲
高二《文化生活》知识点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文化是什么(第一课)
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外延:文化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和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3、文化的形式: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①从静态角度(精神产品):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②从动态角度看(精神活动):包括各种文化活动。人们进行精神性的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
5、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注意】: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文化,应该注意四点:
①经济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商品交易等。
②政治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参加选举活动等。
③纯自然的山水、景观不属于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④文化既包括静态的文化产品,也包括动态的文化活动。
★★★ 二、文化的作用
(一)文化对社会的影响(第一课)
1、文化的总体作用(文化的力量):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不完全同步的,文化可能超前于经济发展而发展,或者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b.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c.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a.(国内)随着民主和法治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b.(国际)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①地位、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精神武器。
②现状:在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严峻的挑战。
③目的:维护国家安全,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
④怎么办:中国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二课)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取决于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强调待人接物的方式、习惯。)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影响因素: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等,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3、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从影响的过程,方式,空间来看,词语:熏陶,耳濡目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润物细无声)
(2)深远持久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从影响的效果,时间来看。词语:乡音未改,依旧,仍然。)
4、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的表现)
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侧重广度,强调人格的完善,强调人的主观领域,人的主观精神感受。)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侧重力度,强调力度的加大,强调在具体行动中文化转化为人们行动的动力。)
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侧重综合素质,强调人的核心素质的提高,使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注意】:区别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相互影响:①关键词:决定、反作用、基础、重大影响、促进等。②侧重点:强调彼此制约、相互作用,侧重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而不是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2.相互作用:①关键词:科技、劳动者素质、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等。②侧重点:强调的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主要是指文化与经济、政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突出的是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而不是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知识延伸】综合考查文化的作用
1.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单元)
2.文化多样性的作用、文化交流的意义(第三课)
3.传统文化的作用(第四课)4.文化创新的作用(第五课)
5.中华文化的作用(第六课)6.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第七课)
7.文化自强、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文化多样性(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民族文化的重要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这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
(一)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民族节日
①含义: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
②地位: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③作用: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表现:通过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表现出来。
2.文化遗产
①地位: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作用: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表现:通过文物、建筑和遗址表现出来。
(二)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1.文化的世界性: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文化的民族性: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联系: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②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统一的关系。
(三)文化多样性的内涵: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四)尊重文化多样性
1.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1)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
二、文化交流与传播(3.2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一)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2.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
(1)传媒:
①发展阶段: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形态。
(2)大众传媒
①含义: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被称为大众传媒。
②大众传媒出现的标志:印刷术的推广。
③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地位: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有利于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②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③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2.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①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文化交流的态度)
②主动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重要途径进行文化交流,借助现代大众传媒进行文化交流。(文化传播)
③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文化多样性)
④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分,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创新基本途径之二)
⑤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传统文化(4.1 传统文化的继承)
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表现形式:
①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成俗、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已经成为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3.基本特征: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文化创新的根基。(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
③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对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4.传统文化的作用(影响):
①积极作用: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消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③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创造新生活。
5.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①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改造或剔除。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二、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4.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内涵:
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不断有所淘汰、有所发扬,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文化发展: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即: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3.如何继承好发展传统文化?
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改造或剔除。
③坚持正确方向,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④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根本途径是实践,要坚持在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4.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更替),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外部因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身因素)——科学是文化的一一种形式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自身因素)——思想运动是一种文化活动
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5.综合认识教育的作用
①(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②(文化交流)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作为一种更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③(文化传承)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产生重要影响。
④(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⑤(对人的影响)教育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特点)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
第五课 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
5.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文化创新和社会实践的关系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①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
②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4.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二、为什么要文化创新?
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意义: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④文化创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措施。
5.2 文化创新的途径
三、文化创新的途径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既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要做到海纳百川。(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4.坚持正确方向,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5.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文化创新的主体)
6.推动文化内容、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文化创新的内容)
四、创新与继承的关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3.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五、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必要性: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要经历的过程。
2.创新和交流借鉴融合的关系:
①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②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既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要做到海纳百川。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根基是传统文化;
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一切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一)源远流长——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动态)的角度说的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1)汉字:①文字地位:文化的基本载体,作用: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②汉字地位: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作用: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特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2)史书典籍:
地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二)博大精深——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静态)的角度来说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突出表现: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
①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
②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①成因: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②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1.内涵: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①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侧重于不同文化在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
②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积极成分。(侧重于不同文化在相处时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要求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注意】: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文化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中华文化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二、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地位)
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④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意义)
【明确几对关系】
1.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
2.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3.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4.中华文化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中华文化是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的。中华文化既包含传统文化,也包含现代文化。
三、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的作用)
1.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2.始终显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知识拓展】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的力量(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竞争力?)
1.(方向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文化传承)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3.(文化交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文化创新)立足于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5.(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辛勤劳动、发明创造)、奋斗精神(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团结精神(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梦想精神(心怀梦想、不懈追求)的人民,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1)原因: ①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②作用、意义: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2)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3)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二、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重要性:①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2.必要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可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三、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4.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5.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6.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四、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民族精神的时代性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主体: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2)特点: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
(3)表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3、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表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2)特点: 继续弘扬并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4.精神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中,熔炼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奋勇抗争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
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知识拓展】正确理解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区别: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②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联系:①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③只有注入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才能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色彩斑斓
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多样性)的原因:
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大众传媒的发展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的原因(文化市场与传媒的影响)
1.“喜”: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2.“忧”: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三、发展大众文化(就文化传播的广泛性而言)
1.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面向广大人民(方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内容),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形式)的社会主义文化(性质),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我国的主导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为什么要倡导大众文化?
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怎样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①弘扬“一个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③努力“三贴近”和“三创新”,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4.区别:大众文化与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①大众文化(就文化传播的广泛性而言):(内容)精华与糟粕并存;(性质)社会大众性。大众文化以营利为目的。
②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内容)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性质)社会主义文化。
四、阳光下的阴影
1.落后文化(认识上的问题)
①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②表现形式:通过传统习俗表现。如常见的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
③态度: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
2、腐朽文化(祸国殃民的社会危害):
①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
②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③态度: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3、仍然存在落后和腐朽文化的原因:①历史原因: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②外部原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对我国的冲击;③现实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诱发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等现象。
★★★五、净化文化环境的措施或如何克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从国家角度看:
①(管理引导)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奏响主旋律)弘扬主旋律,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③ 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倡多样化。
④(文化建设),大力发展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先进健康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⑤(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⑥(思想道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2.从生产者角度看:
(企业责任)企业应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生产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
3.从个人角度看:
①(公民修养)公民应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增强辨别和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能力。
②(公民实践)公民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九课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第一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①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并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③文化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是什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2.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如何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就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
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⑦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框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
1、彰显文化自信的原因(地位、作用)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的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形成(来源):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3、表现: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4.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原因: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2.怎样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②坚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精神提供精神指引。
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五、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原因:
①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②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
③当前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因此,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2.怎样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①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②必须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凝聚民族复兴的力量。
③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第十课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一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是什么?(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际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地位)这24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政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2、为什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①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
3、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①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
②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③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第二框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二、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1、为什么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①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关键是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站在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上,高扬主旋律。
②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有前途,民族有希望。
2、如何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①必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②必须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和自觉的行动。脚踏实地,坚持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
三、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①要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②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③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社会风尚,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④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⑤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⑥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第四篇:高二《文化生活》模块综合测试卷
高二《文化生活》模块综合测试卷
(考试时间4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个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1.红色旅游,主要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以缅怀学习、参观游览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①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 ②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③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凋发展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当今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文化重构的重要历史时期,包罗万象的网络文化也在深刻地反映这一社会现实,呈现出多元化价值观的融合与冲突。这说明()A.文化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别 B.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C.文化给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D.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3.博物馆的功能是对各类遗产进行收藏保护、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博物馆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以文物、标本这些藏品作为基础元素,通过研究,提炼主题,经陈列设计,推出展览,提升观众欣赏水平,真正发挥博物馆养育社会文化的功能。这就是博物馆文化。关于上述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博物馆具有保存和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功能 B.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C.博物馆文化对个人文化素养有重要影响 D.建设好博物馆就能实现民族精神的富有
4.2009年,国家将新增免费开放博物馆600家,届时,我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将占全国现有博物馆总数的一半。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上述做法的依据是()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及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加强文化建设是政府应履行的一项重要职能 ③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能够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 ④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送您一枝鲜花,请把火种留下”。2009年清明节,许多地方的市民以鲜花和植树等文明祭奠方式,取代上坟烧纸、烧香、烧花圈等陈规陋习。各地政府表示应大力提倡文明祭祀,让“绿色扫墓”取代传统陋习。上述材料说明()A.文化创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B.传统习俗是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C.陈规陋习是阻碍社会进步的落后文化 D.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6.“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打开的,不仅是家门,更是一个国家的心灵之门;开放的,不仅是怀抱,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气度。作为——届承载着文化交流使命的人文盛会,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兼容并蓄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这表明()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应当多样化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没提供智力支持 ④中华文化具有特色的包容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7.中药是中国的国粹,有着数千年的应用史,疗效显著,毒性作用小,为中华民族的生命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说起中药,许多人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草根树皮、丸子苦药汤。“丸散膏丹,神仙难辨”,多年不变的旧面貌严重阻碍中药的发展。所以要在继承传统中药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下述材料蕴涵的文化生活道理是()①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 ②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③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④必须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对“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精神的—个重要的回应,也是与主张“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相统一的。这说明()A.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B.中外文化的融合在飞速发展 C.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D.每个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
9.截至2010年8月9日零时,电影《唐山大地震》的保守票房已达5.32亿元,创造了国产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而同时,观众对影片也是热评如潮。有人说:“看完影片,每个人都能感到一份渴望回归家庭的温暖,让可能已麻木的心灵被一份善良再次感动。”这说明()①文化产品应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②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③先进文化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呼声 ④弘扬主旋律的文艺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0.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孕育了许多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李大钊、方志敏、杨靖宇、赵一曼、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孔繁森„„为民族独立.祖国富强前仆后继。今天,他们那不朽精神如乳汁哺育着中华儿女的灵魂,照耀了后来者前进的道路。这说明()A.中华民族精神薪火相传 B.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于共产党的革命历程中 C.英雄人物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体 D.民族精神会自然而然地代代相传 11.近年来,广东饶平县讲洲镇以镇文化站为重要阵地,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通过每年春节期间举行迎春文艺游行活动,引导群众摒弃封建迷信,崇尚科学。另外,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建立讲洲镇公众网,宣传推介讲洲,增进与外界信息交流。上述材料体现出该镇()①精神文明层次逐步提升 ②积极发展先进文化
③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式多样 ④物质文明获得巨大发展 A.①③④ D.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2.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而这种特有的文化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这说明()A.文化的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D.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
二、材料分析题(2个题,共52分)
13.2008年是中华儿女对国家对民族的情感密不可分之年,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高扬之际。在奥运火炬传递的时候,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企图阻挠和破坏圣火传递,海外的华侨华人喊的都是“中国加油”;在四川汶川地震重大灾害面前,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承担起减灾救灾的;社会责任,驱动着人们自发地喊出“汶川加油”、“中国加油”。这看似巧合,但它验证了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反映了当代中国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1)结合材料说明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何意义?(12分)
(2)你认为应该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12分)
14.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的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一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首先要看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日常工作既平凡又不平凡,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广大教师应当成为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做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
(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温总理上述讲话的理论依据是什么?(16分)
(2)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影响人。文化是如何影响人的,谈谈你的认识。(12分)
DBDCA DACCA DA 13.【答案】(1)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和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力量。(4分)②弘扬民族精神,才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竞争力,从容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才能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4分)③弘扬民族精神,使整个中华民族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分)(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3分)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分)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3分)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3分)14.【答案】(1)①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其中的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因此,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4分)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的人才。(4分)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等文化素养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者须先强己,育人者须先律已。(4分)④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4分)(2)①文化影响人的来源是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因此人要置身于一定的文化环境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来提高自己各个方面的素养。(3分)②文化影响人的内容是交往行为、交往方式、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3分)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潜移默化,二是深远持久。(3分)④文化塑造人,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
第五篇: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计划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计划
一、课程间介:
高二政治课以素质教育的实践性为根本目的,以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教育为直接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能力教育统一起来,对学生进行基础性,常识性教育。
二、学生状况:
高二学生在初中和高一期间,通过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已经受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心理、道德、法律、社会发展、基本国情和思想方法等教育,同时通过其他学科学习接受了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奠定了知识基础。高二政治——《哲学常识》,属于一门比较抽象的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自然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学生学习理解有较大的困难,不容易掌握;加之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薄弱,尤其是知识水平与知识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厌学情绪严重存在,社会实践经验严重不足,加剧了学生对哲学的学习难度。
三、教学目标:
1、根据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2、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逐步提高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面对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和道路。
四、具体措施:
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搞好自学,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搞好导学,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既要搞好知识的教与学,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统帅,贯穿于知识教学的全过程。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形势和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大胆尝试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模式改革,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要求相结合,不断创新,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学习兴趣,重视“生本教育”。为此,将广泛采用以下教学形式与方法:
1、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自学、讨论、讲授、练习、实践等多课型。
2、教学方法主体化:“读、讲、议、评、练”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
3、教学手段现代化:多自制多媒体课件与使用投影,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4、备课要“深”:深入学习课标,深入挖掘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深入探讨教法。
5、上课要“实”:上有充分准备课,不搞花架子,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6、作业要“精”:作业要有针对性,有代表性,有目的性。
7、教学要“活”:不局限于教材,不局限于现成的模式,不死用教案,做到教有特色,教有风格。
8、手段要“新”:在创设情境方面,在学习方式、教学方式选择方面,在训练设计方面要突出“新”字。
9、反馈考试要“勤”:实行小考、单元考试、段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并重管理的方法,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