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文化生活期中考试模拟题(二 )
高二文化生活期中考试模拟题(二)
1.马克思说:“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这说明(A)A.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B.一定的文化给予一定的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C.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D.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形
2.恩格斯说:“不论在法国或是在德国,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文学的普遍繁荣一样,都是经济高涨的结果。经济发展对这些领域的最终的支配作用,在我看来是无疑的。”这说明(C)A.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B.文化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C.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
D.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形
《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在今后5年内,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12大红色旅游区、30条精品旅游线和100个左右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回答3~4题。
3.据统计,2004年全国20个红色旅游景区旅游总收入达到202.57亿元,同比增长33.2%。这说明(B)A.经济优势可以转化为资源优势
B.精神财富可以转化为经济财富
C.社会效益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
D.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4.参观红色旅游景区的景观、器物,倾听革命事迹的宣讲,对参观者(A)①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会发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③会使其得到思想启示,精神享受
④会产生思想困惑,精神失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是(B)
A.中华文化B.民族精神C.丰富资源D.辽阔疆土
6.民族精神(D)①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②渗透在整个世界文化的各个方面,贯穿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③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④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7.之所以说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因为(C)①它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③团结统一是其集中表现的基本内涵④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云南省文学艺术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现象被国内外专家和舆论界称为“云南现象”或者“云南模式”。在一些全国性的会议上,“云南现象”和“云南模式”屡屡被提 1
及,云南发展文化产业的“典型案例”在全国广为传扬,被很多省市当作宝贵经验前来参观学习。除了《云南映象》、《 玛的十七岁》、《好大一对羊》等一大批作品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外,云南11个艺术门类参加全国性比赛,有6个艺术门类进入全国前六位。舞蹈作品在全国荷花奖的19个奖项(连金、银奖在内)中,有7个被云南摘取。去年,省统计局按照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云南省文化产业占GDP总量的4.1%,174亿元,净增100亿元。云南的统计体系被当作全国的统计体系进行推广。回答题8~9题。
8.云南文化事业发展态势很好,包括舞蹈在内的各种文化对人民的作用在于(A)
A.满足文化需求,充实精神生活
B.传播文化知识
C.引导人民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D.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
9.从云南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可以看出(B)
A.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C.科学技术能够推动经济发展
D.文化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方向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10.之所以要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是因为
①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②文化多样性是文化魅力之所在③文化多样性是全人类的共同宝贵财富
④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11.下列文化传播方式中对文化交流起直接作用的是
A.商业贸易活动
B.汉代“丝绸之路”
C.人口迁徙
D.教育,特别是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
12.我国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博采众长,创造了著名的“柳体”,至今影响着我们,这说明(D)
A.这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
B.书法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C.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D.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
13.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A)
A.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B.每个人都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C.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D.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14.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是(B)
(B)D.①③④(D)
A.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B.国家的衰落
C.民族精英的消亡D.民族精神消失
15.勤劳勇敢精神(D)
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
②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③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④就是为了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置个人荣辱、贫富、生死于度外
A.①②B.②③C. ②④D.①③
2004年6月底7月初,在中宣部的指导下,有关部门连续举办了《牢记“两个务必“永葆政治本色一一西柏坡精神巡回展览》和《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两个大型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的”两展"在首都引起了强烈反响,激起了各阶层观众的共鸣。据此回答16~17题。
16.下列对延安精神的认识,正确的是(D)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同延安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延安精神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了③中国共产党人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要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延安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
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7.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D)
①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②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提高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④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8.下列能够体现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的现象有(A)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发展,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④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9.下列不属于文化活动的是(D)
A.红色旅游B.参观历史博物馆
C.看电视、听音乐D.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春节联欢晚会上,21个聋哑演员将舞蹈《千于观音》表演得
天衣无缝、美妙绝伦。舞蹈《千手观音》,主要运用了手的变化来表达佛教传说中观世音菩萨的千变万化。21位演员通过手的丰富多彩的变化和出人意料的组合,在绚丽多彩的灯光辉映下,给观赏者带来极大的美的感受。这说明(C)
A.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总是积极的B.成功的艺术作品源于人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C.艺术创作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和创新精神
D.艺术创作不需要通过社会实践
2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因此,中华民族文化要实现创
新就必须(C)
A.对传统文化进行大胆的抛弃 B.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
C.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实践 D.面向世界,汲取世界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
22.《世界保护文化多样性宣言》第7条指出:“每项创作都来源于有关的文化传统,但也在同其他文化传统的交流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实现文化创新必须把握好(A)①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②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③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3.你能从社会生活的哪些现象中感受到一个国家的文化竞争力(B)
①民族传统文化②民族团结精神③文化创新能力
④法制的不断健全⑤民族风俗习惯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
31.深圳龙岗区大芬村是文化部命名的42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的一个,它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近年来竟成为占领世界油画市场60%份额的“中国油画第一村”。小小的大芬村画廊林立,密布着300多间油画作坊和8000多位画家、画工和学徒。画商们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经过训练的画工们来临摹制作各类画品。这些称为“行画”的复制品被装进集装箱成批销售到世界各地。2004年各类油画销售额达到1.26亿元。
结合上述材料,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说明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
32.“和而不同”是中国人自古尊崇的处世之道。“和而不同”的意思是说,要承认“不同”,在“不同”基础上形成的“和”(“和谐”或“融合”)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衰败。
我国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在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2000年中期会议的主旨发言中指出,承认不同但是要“和”……这种“和而不同”思想,将是世界多元文化必走的一条道路。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下列问题:
(1)如何正确看待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2)在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时,如何做到“和而不同”?
33.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开放,日韩两国的文化也进入中国文化市场,形成一股“日韩流”。如在某市校园内,许多中学生竞相模仿日韩明星的发型、服饰、劲舞等,成为日韩的“中国新生代”。因此,学校政教处作出禁止的决定,一些学生对学校的做法表示不满,说:“学习和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何错之有?真是小题大做。”
你是怎样看到上述现象的?
参考答案
1~56~1011~1516~20
21~2526~30
31.(1)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就是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产物。
(2)油画的生产和销售可以扩大就业、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油画出口还可以为国家增加外汇。同时,油画的生产和销售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满足了中外消费者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油画村的形成为村民创造了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生活环境,村民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了审美水平和道德素养。
32.(1)①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构成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文化多样性是文化魅力之所在。正是因为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②差异并不是差距,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个民族文化都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过贡献。③文化的差异不是冲突的根源,正是差异的存在才有交流的必要,差异是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的起点。
(2)①在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时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必须做到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②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3.(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激励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2)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我们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向世界,保持先进文化发展的旺盛活力,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学习外来文化,但不能丧失我们自己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更不能丧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3)对外来文化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应取其精华,去除糟粕。学校政教处强行禁止的方法不妥。某些同学应分清什么优秀的外来文化成果。
第二篇:高二《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2015年高二《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1.文化
⑴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⑵文化的特征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念、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⑶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2.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⑴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②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⑵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当今,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在国内,人们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和效果;在国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3.文化对人的影响
⑴来源 ①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⑵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⑶特点 ①潜移默化的影响。②深远持久的影响。
⑷作用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多样性
⑴含义 世界上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⑵产生的原因 各民族之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⑶表现 文化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此外还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伦理、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方面。
⑷作用 ①从文化本身来看,保持和发展文化的多样性可使世界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不断繁荣和发展 ②从人类社会来看,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⑸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⑹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⑺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2.文化传播
⑴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
⑵手段: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成为大众传媒。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界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继承
⑴传统文化含义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⑵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
⑶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②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⑷传统文化的作用 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⑸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①对国家、民族来说,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②对个人来说,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4.文化发展
⑴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的目的是发展,不能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即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⑵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积极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汲取养分,创造出既有时代精神,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⑶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①社会制度的更替。②科学技术的进步。③思想运动。④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5.文化创新
⑴源泉和动力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⑵作用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④文化创新能够提高人的文化素养
⑶途径 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重要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需要交流、借鉴与融合。
⑷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①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②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⑸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①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②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⑹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反对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
⑴基本特征:源远流长 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⑵基本特征:博大精深 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⑶特点:包容性 ①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所谓“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③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
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④文化的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⑷中华文化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2.中华民族精神
⑴地位和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它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⑵基本内涵 ①内容: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②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⑶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如何理解: ①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②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⑴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②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①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②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从而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⑶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要求 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主心骨”作用,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⑴积极影响
主要表现为:①满足文化需要,充实精神生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⑵消极影响 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①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②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迎合低级趣味;
③有些媒体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2.大众文化就是指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3.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⑴落后文化①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②表现: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③措施: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⑵腐朽文化①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②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③措施: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⑶存在的原因:①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冲击。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的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诱发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等现象。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⑴地位 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精神力量,在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⑵作用
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⑶怎样才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
①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积极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反对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③提高辨别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能力,拒绝污染。④弘扬主旋律,提倡文化的多样性,使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⑤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5.发展中国先进文化
⑴含义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②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③基本要求: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⑶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 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⑷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意义①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②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⑸如何推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 ①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②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保持民族性,发展创新,体现时代性,增强文化活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文化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④要积极开展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意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⑹发展先进文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尊重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②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意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③面对多种文化并存的事实,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6.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⑴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⑵主要内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⑶怎样建设 ①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文化建设中,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②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③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④必须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⑤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做贡献。
7.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⑴地位(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⑵内容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⑶要求①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
②加强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知识拓展
1.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文化意义: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③文化影响人、塑造人,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⑤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经济意义:①有利于刺激人们的文化消费,从而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协调发展。②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③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④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⑤有利于提升企业发展的科技水平,推动科技创新,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⑥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领域,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 2.如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国家: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②立足人民群众的实践,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落后文化,通过不断的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对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⑤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个人: ①自觉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辨别落后和腐朽文化的能力。②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③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3.如何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①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②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④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4.公民如何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1)自觉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抵制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的能力。(2)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其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趋向和行为准则。(3)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以科学文化修养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4)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第三篇:文化生活期中考试试卷2
2011-2012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政治试题
班级:姓名: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请将最佳选项填在括号中)1.下列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任何文化都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B.一定的经济、政治是由一定的文化决定的 C.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D.政治是文化的基础,经济是文化的集中表现
2.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2008年6月17日至18日,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 斯举行。
②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③晨练、下棋、唱歌、扭秧歌等社区活动
④某校为迎接高考的到来,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共铸诚信”征文活动 ⑤书法协会、美术协会、读书俱乐部等社团活动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⑤
3.北京奥运会的火炬设计,强烈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交融。由此可见()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B.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C.文化就是人们创造的具体物质产品D.文化是体育活动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4.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用精炼的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情感性、艺术性和哲理性特点的文化传播方式是()A.手机短信 B.电视广播 C.互联网 D.人际传播
5.人的文化素养是多方面的,其中具有方向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是()A.社会科学素养B.自然科学素养
C.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D.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6.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总是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来实现
③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④文化消极地影响人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③④
7.今天我们必须重视发展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是因为优秀文化()①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④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8.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 满足,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对文化活动表现出日益浓厚的兴趣,文化消费在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表明()①社会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实现了社会发展
③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④人越全面发展,就越能创造出更多的物质文化财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中国人见面抱拳作揖,泰国人见面行“合十礼”,西方人见面拥抱。这体现()A.文化对认识活动的影响 B.文化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C.文化对交往方式的影响 D.文化对价值观念的影响
10.“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 消。”这告诉我们()
A.要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活动使人高雅D.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1.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的文化离不开对前人的继承。文化的继承性,主要体现在①传统文艺 ②传统建筑 ③传统思想 ④传统道德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2.2008年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等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重视科技人才,这说明()A.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B.科学技术只有在应用中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C.教育在文化传承中产生重大影响D.我们要以科技发展为工作的中心
13.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关于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C.教育能使人们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D.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越来越小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在法国文化年开幕当天,温家宝总理会见法国总统希拉克时,就国家之间关系又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讲的就是文明和文化多样性中的统一性,这对当前国际形势下坚持不同文明和文化和平共处具有重要意义。回答14—16题。
14.通过上述材料说明了()
A.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仍有深刻影响 B.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C.传统思想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D.对传统思想要全部保留和吸收
15.温家宝总理就国家之间关系引用了“和而不同”的思想,说明()A.文化继承,就是要原封不动地继承
B.对传统文化,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C.传统文化的内容从古至今是一成不变的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6.在处理与外来文化关系时,我们应当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这样做有利于()①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②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③增强对外来文化的理解 ④吸收外来文化的所有成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意味着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也意味着生命的衰竭,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A.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文化继承D.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8.《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文化创新作为“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 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9.2002年,日本漫画相关产业在美国的市场规模约为43.59亿美元,文化娱乐业的赢利已超过汽车工业的赢利。这说明()
A.先进、科学的文化对社会有促进作用B.文化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C.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D.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0.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在明代后期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这说明()①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并且存在于现实中 ②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③传统文化都是过时的、落后的文化 ④传统文化都是优秀的文化,都是民族文化的精粹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21.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
A.秦的统一B.文字的发明C.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D.撰写史书
22.都江堪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工程。它的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综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塞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既能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可防止灾害发生。它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这一工程说明了()
①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③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④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和最具创造性的民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3.我国有许多抒发爱国情怀的诗词格言,下列不能体现这一风格的是()A.“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B.“天道酬勤”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由于缺乏传承,我国灿烂瑰丽的文化宝库的“库存”正日益减少。据广西文化部门有关资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有地方剧种18个,到上世纪末,除桂剧、壮剧、彩调剧、粤剧外,其他剧种已难得一见。据此回答24~25题。24.不同地方,剧种不同,这表明()
A.文化的区域特征B.不同地方的民族不同C.文化的求同存异D.文化的实用性特征 25.针对材料中的问题,我们应该()
A.彻底抛弃传统文化B.对传统文化全盘继承 C.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D.以外来文化代替传统文化 26.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表现在()①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综合国 力强弱的至关重要因素之一
③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从而推动综合国力提高 ④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7.在我国,之所以产生和存在着各具明显特征的不同区域文化,主要是因为()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②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③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④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8.中华文化是一个恢弘的整体,融合了各具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这主要显示了()
A.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C.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D.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9、北京奥运会得到我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世界人民的积极响应。奥运会开、闭幕式中对中国五千年文化的诠释以及中国人民热情与真诚的笑脸征服了世界。这表明
()
①奥运会既是体育盛会,也是文化盛会 ②文化不仅属于本民族,而且属于全世界 ③北京奥运会可以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④奥运会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30、北京奥运会通过各种方式展现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奥林匹克文化的包容精神。这是因为()
①尊重文化差异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前提 ②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各国都遵循各种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④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二、非选择题(第31题10分,第32、33题各15分,共40分)
31、上海世博会充分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表达着现代人对新型城市、环保城市、更自然化城市、更人性化城市的追求和向往。世博会展示着经济的辉煌、科技的进步、低碳的新理念、建筑设计的最新成果等。正像外国媒体所说的,中国利用上海世博会“约会全世界”,并向世界展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果。试分析上海世博会有哪些文化意义。
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多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屈原一身正气,宁折不阿,是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过端午节应着重对民族精神的弘扬,然而,现在除了吃粽子,其他的风俗已被风蚀殆尽。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4分)
32、有专家认为,传统文化有双重作用,岭南传统文化特色是广东建设文化大省乃至社会全面进步的依托,但过于偏爱和僵化传统“粤味”,则难以跳出狭隘地域和“小传统”的限制,会使广东文化成不了大器,很难有积极作用。我们要大力革新岭南文化,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广东。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1)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你怎样理解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
(3)请你就革新岭南文化提合理化建议。
33、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句流传至今几千年,影响了几十代中 国人。为了纪念他,形成了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点雄黄、对诗歌等风俗,这是中国
(2)、为什么“过端午节应着重对民族精神的弘扬”?((3)、你认为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8分)
3分)
第四篇:主观题精选 文化生活(二)
主观题精选
文化生活
(二)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养儿防老”的观念,如今家有儿女的老人,仍然把养老寄托在儿女身上。“孝”是道德的根本,作为儿女,赡养老人是应尽的责任,但随着独生子女第二代出现,“四、二、一”家庭结构出现,养老问题又凸显为时代新课题。2015年9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主要内容是明确提出要以政府为主导,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等多种养老服务模式。一是办好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二是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托底的措施。三是完善公共财政补贴支持政策。
(1)结合材料一,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关知识,说明如何看待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的观念。(9分)
【答案】
(1)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养儿防老”观念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情结;(3分)②对待“养儿防老”观念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应继承和发扬其优良传统,剔除其愚昧思想,增加时代内涵,使其顺应社会发展要求。(3分)对待传统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养儿防老”观念要与时俱进。(3分)
19、(14分)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体现了中国人浓浓的“家”的观念。新春佳节,家人团聚,共叙亲情是自古以来中国人不变的过春节的方式。
现代通讯工具的出现使一些远隔千里的亲友能穿越时空为彼此送达一份心意,短信、微信、红包等的出现也为传统的春节增添了一些新的色彩。然而,这些现代化的通讯方式增加了人们相互交流的速度和密度,似乎并没有增加人们之间情感的温度和厚度;人与人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亲情的距离拉远了;花样多了,但年味淡了。
材料二 许多年轻人、大学生追求时尚、赶时髦,越来越热衷于过洋节,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洋节比较轻松浪漫,注重情调,如情人节送玫瑰、圣诞节过平安夜,这都更容易受年轻人喜爱接受。热衷于过洋节的人对中国传统节日反而比较冷淡。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我们在文化继承与发展中应对如何对“传统”和“现代”进行正确取舍。(8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多样性的有关知识说明应如何看待有些人热衷于过洋节这一现象。(6分)
【答案】
(1)①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带来的新的拜年方式被大家接受,我们要肯定现代信息技术在促进文化继承和发展中的作用。(4分)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对传统文化要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依然要继承传统文化的根与精髓,让“年味”越来越浓。(4分)
(2)①世界的文化具有多样性。各民族文化包括洋节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2分)②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2分)③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分)
21、2016年9月4日至5口,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召开。
主观题精选
文化生活
(二)材料一: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一致通过了《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决心创新增长方式,支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创新,推动创新成果交流共享。
材料二:C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惊艳了世界,但惊艳世界的背后展现的却是科技的进步,在小提琴协秦曲《梁祝》声中,一把大大的LED投影幕扇子在湖面上缓缓打开,演绎出我们熟悉的江南韵味;当小天鹅们起舞时,全息影像技术变换出无数只小天鹅,观众能看到芭蕾舞演员就像真正的天鹅一样在湖面上舞动;在美妙的交响乐和穿透湖面的歌声中,至少看到了100种灯光的变化效果,天鹅湖、水舞、灿烂的烟花,交织出一幅诗画杭州的水墨风景,在这背后,都是高防护级别防雨灯的功劳;为完美呈现出“最忆是杭州”文艺演出活动的画面,电信部门采用各种最先进技术,全力保障央视的电视直播,让世界看到杭州的美。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作用。(10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请你为如何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提两条建议。(4分)
【答案】
(2)(共10分)①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2分)②LED投影技术、全息影像技术和高防护级别防雨灯等在晚会演出中的应用,体现了科技的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4分)③电信部门采用各种最先进技术全力保障央视的电视直播,让世界领略到杭州的美、中国文化的美,体现了科技的发展带来更快速、方便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扩大文化的影响。(4分)
(3)(共4分)如:创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模式;②尊重文化多样性;③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等等。(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可给分)
材料三 广东省惠州市主动适应文化建设新常态, 积极探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新路,把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与合理利用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决避免大拆大建。在惠州水东街(始建于北宋年间)改造过程中,坚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坚持“传统中式为主,近代西洋式为辅”为设计原则。改造后的水东街将突出岭南文化特色,恢复古城风貌,更好地将惠州古城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起来。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惠州市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是如何提高创新能力的?(12分)
【答案】
(3)①立足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创新能力。(4分)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批判地继承传统的同时,要注入时代精神。改造后的水东街更好地将惠州古城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起来。(4分)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吸收、借鉴他人优秀文化成果,提高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新水东街的设计借鉴了部分西洋风格。(4分)
29.(河南省焦作市2016-2017学年上学期新高三定位测试文综政治试题)(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强调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要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历史文化的禀赋,体现差异性,倡导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要注重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注重在新城区建
主观题精选
文化生活
(二)设中注入传统文化元素,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特征、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建设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城市。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在新城镇化建设中如何加强文化建设。(12分)
【答案】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旧城改造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建设有历史记忆有厚重文化底蕴的新城镇。(4分)②文化具有多样性,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历史文化的禀赋,体现差异性,倡导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4分)③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和继承性,要立足实践,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既要注重在新城建设中注入传统文化因素,又要结合时代特征推陈出新。(4分)
第五篇:2014年1月高二政治文化生活课时练(二)
高二政治试题
1.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都是各国教育部门主动向我国申办的。目前已有410所“孔子学院”在110个国家“开花结果”,还有74个国家的266个机构在排队申办。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②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③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世界文化趋同现象越来越严重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①④
2.随着卷轴徐徐打开,书法名家题写的唐代诗词跃然纸上,丹青流转变成了漫天桃花,男女主人公“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经典场景重现眼前。崔护这首脍炙人口的《题都城南庄》变成了一部时下最“火”的微电影。用微电影演绎和传播唐诗故事
①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②表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④有利于文化的创新促进文化的繁荣。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3.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打字,用惯了电脑的手写汉字的能力会下降。针对汉字手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播出后收视率飙升4倍,微博话题点击突破18万,百度搜索高达42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①汉字在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中的重要作用②汉字传承不能仅靠电脑输入代替汉字书写③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汉字书写变得不再重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4.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下列历史典故与民族精神内涵对应正确的是
①文成公主赴西藏和亲——勤劳勇敢②大禹化干戈为玉帛——团结统一③土尔扈特部东归——爱好和平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自强不息⑤台湾人民抗击荷兰殖民者——爱国主义
A.①③B.②④C.④⑤D.③⑤
5.2013“最美孝心少年”何秀巡和林章羽在母亲去世,父亲外出打工后,一起照顾生病的奶奶。课余他们喂猪、采茶叶、收玉米,凑钱为奶奶治病。他们的事迹让现场的每一位观众感动得潸然泪下。两位孝心少年的事迹启示我们,提高道德修养
A.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要B.应把孝老爱亲作为最高追求
C.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修养D.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6.当前中国教育存在严重的功利化倾向,注重知识传授而淡化能力和道德培养,有人评价:上不能培养世界一流尖端人才,下不能培养出合格公民,这是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因为这种应试教育
①忽略了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②忽略了教育对人的教化与培育作用③片面强调知识在人生发展中的作用④夸大了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
7.出门旅游,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游客所在地区的居民形象;走出国门,每一位游客都是一张“国家名片”,在境外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我们的国家形象。为此,出国旅游公民应当
①入乡随俗,尊重当地风俗习惯②取长补短,学习他国优秀文化③文明出行,维护礼仪之邦形象④率性而为,言谈举止不拘小节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8、某市是一个具有上千年文化底蕴的山城,古街道、古建筑、古民居星罗棋布。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市政府决定:在城市郊区征地建设新城,对旧城区推倒重建,其中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明清古民巷、古建筑和名人故居也在拆迁之列。计划公布后,遭到各界人士的强烈反
对,市民纷纷通过写信、打电话、发微博等方式发表自己的建议。重压之下,市政府在全市开展了关于旧城改造方案征集活动,并多次召开座谈会,组织专家团队进行科学论证,形成了新的方案,提交市人代会审批。新方案不再搞新城建设,对旧城改造依据现有的山水走势进行设计,保留了大量的森林湖泊等自然景观,同时加强了对古民巷、古建筑和名人故居的保护措施。新方案公布后得到了广大市民和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城镇化建设必须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这一要求的重要意义。
9、材料一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调查发现,我国230万个村庄中,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已由2005年的5000个左右减少到如今的2000多个。
材料二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古村落的保护问题实际上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以及文化传统的保护问题。保住了这些古村落就可能保住了凝结其中的历史文化积淀,保住了传统民俗民风的“活态体现”。
材料三 古村落的保护,不仅仅是一项历史文化抢救性工程,也是一项造福农民、美化乡村的民生工程。作家冯骥才曾大声疾呼:古村落是中国文化“压箱底”的宝贝。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千万不要在我们有机会认真读懂它之前就让它永远消失。
联系材料,请谈谈你对“古村落的保护,不仅仅是一项历史文化抢救性工程,也是一项造福农民、美化乡村的民生工程”的理解;(10分)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保护古村落有利于人们感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民族自豪感。(3分)
②古村落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演进具有重要的作用。(2分)
③古村落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3分)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古村落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有利于提升古村落的文化品位和村民的生活水平,使其成为造福农民的民生工程。所以,古村落的保护不仅仅是一项历史文化抢救性工程,也是一项造福农民、美化乡村的民生工程。(2分)
10.公益广告主要通过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媒体,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以画面、声音或文字等形式呈现出来,以引导人们更新观念,促进社会和谐。由此可见,公益广告
①集中体现了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②已成为先进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能够引领文明风尚,激发正能量④能够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1.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热情高涨、争先恐后,投人大量人力财力,一旦申报成功,不惜杀鸡取卵,利用遗产的金字招牌过度开发,造成遗产本身不堪重负。上述做法是错误的,因为①世界文化遗产弥足珍贵,不宜开发利用
②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④确立世界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遗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2.电视剧《三国》通过描写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三国鼎立,再到司马家族篡魏后天下归晋的整个过程,展现了人文哲思、军政战略、兵法阵法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该剧先后在韩国、日本和美国播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夺得多个国际大奖。电视剧《三国》成功走出国门说明
①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②文化交流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3.某中学将读书活动作为学校德育与教学的契合点,以“好读书,读好书,建设书香校园”为主题,精心策划,广泛发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文明素养。上述事实说明
①读书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②科学文化知识能够陶冶情操、升华品德
③加强自身修养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
④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有助于人们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4、汉字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唯一延续至今的象形文字。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从繁到简、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识读和书写也越来越方便。几千年来,汉字从来没有被淘汰,相反,传播到周边许多国家,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进入20世纪,汉字开始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20世纪初,一些学者主张“废除汉字”、“汉字拼音化”;50年代,国家推行简化汉字引发了汉字繁简之争;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们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中国人正遭遇“提笔忘字”的尴尬。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全社会掀起了一场“汉字风暴”,人们重新检视自己对汉字的掌握程度,欣赏汉字之美,体味汉字之韵。有关专家表示,电脑时代要重视汉字书写,发扬和传承汉字文化。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电脑时代我们为什么要重视汉字书写。(8分)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承汉字是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3分)②汉字书写有利于愉悦身心、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③电脑时代,人们的汉字书写能力退化,值得关注和重视。(2分)
1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某校高二某班就中华文化展开了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期中。
材料一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印度、波斯、希腊、中华四大文明荟萃于此。目前所知对西藏最早的文字记载也是汉文典籍。不仅如此,国内外研究者想要了解公元六世纪以前的西域历史,都必须依靠汉文史料。早在《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典籍里,就记录了不少关于西域历史地理的传说。其后,《史记》《汉书》中对西域的记载更加丰富详实了。这些记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把西域包容在整个中华文明的全景中。
(1)材料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特点?(6分)
材料二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事业。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29项中国项目中,属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有十几项,如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调民歌,贵州侗族大歌、《格萨尔》史诗、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等。在中国公布的第二批5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少数民族项目占46.8%。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都有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10分)
①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感,②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可以繁荣中华文化。③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鼓舞少数民族同胞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的必然选择。
16、从“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角度,谈谈如何提升国民的交通文明素养?
①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提升国民交通文明素养中的引导作用。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发挥教育在传导传播交通法规中的重要作用。
③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风尚,遵纪守法。
④开展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遵守交通规则,文明驾驶的氛围,提升国民交通文明修养。
答案1-5ADACA6-7BB10-13DCDC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