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文化生活课时作业五

时间:2019-05-13 09:39: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二文化生活课时作业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二文化生活课时作业五》。

第一篇:高二文化生活课时作业五

课时作业(五)[第5课 文化创新]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抗震救灾中,广大文艺工作者从生活中汲取营养,锐意创新。创作了大量反映抗震救灾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对抗震救灾和军队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说明()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文艺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③文化创新推动了社会实践的发展

④文化创新推动了民族文化的繁荣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②③

2.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表明()

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3.无论写歌作诗,还是作画篆刻,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实地考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只是临摹古人名作,简单改造抄袭,必落下乘。这说明()

①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 ②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③艺术创作具有相对独立性

④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实践发展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③

4.江苏省歌舞团排演的歌舞剧《茉莉花》,以“苏韵、苏情”为核心,反映了茉莉故乡的“民风、民情、民俗”,展示了江苏儿女拼搏进取的时代风貌。这表明()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B.文化是由社会实践决定的C.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D.文化形式是多姿多彩的5.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山野村夫的劳动之歌,妇孺皆知的里巷歌谣,灯会社火之中的欢歌劲舞,是黄梅戏活泼的源头。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姐妹艺术的精华,使自己逐渐完善起来而成为一个名剧。这说明()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②文化创新推动民族文化繁荣 ③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④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①③

6.面对京剧发展的困境,全国政协委员、梅兰芳之子梅葆玖提出推广动漫京剧的建议。推动动漫京剧的发展,告诉我们()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保证 ②科学技术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③呈现形式的变革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④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7.“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通过莫言的表述,我们可知()

①文化由人创造,反过来又影响人 ②民间艺术元素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③文化创新离不开文化继承

④文化具有多样性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

8.歌词作家陈常见情系家乡,走茶山访茶农,借明朝乡贤林俊童咏茶诗“品归陆谱英华美,歌入声咽兴味长”之韵,创作出轻柔甜润的新茶歌《天山绿茶天山红》。这表明()

A.继承在先,发展随后B.承袭传统,回归古典

C.推陈出新,革故鼎新D.远离传统,洋为中用

9.某音乐学院学生以发展民族音乐为使命,创作、演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既展现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特点,又让外国人欣赏和领悟了中国古老而美丽的传说。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繁荣我国文化的关键是继承传统文化 ②文化发展要求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③文化融合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植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土壤推动文化创新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0.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是当时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这说明()

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11.“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与“闭门造车”是两种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这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因为()A.前者是“历史虚无主义”,后者是“民族虚无主义”

B.前者是“民族虚无主义”,后者是“历史虚无主义”

C.两者都割裂了文化发展中本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D.一味推崇外来文化与一味拒绝外来文化,都会使文化发展偏离正确的方向 12.2013年10月7日,有157年历史的清代建筑、东莞四大名园之一的道生园被拆除了。城市建设中古建筑的拆除()

①割裂了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②犯了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的错误 ③有利于给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元素 ④属于“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二、非选择题

13.现当代文学史上,很多优秀作家都把目光投向乡野,在他们熟悉的乡村故园建构自己的文学世界。鲁迅笔下的乡村给人以昏沉、萧索的印象,生活其间的村民痛苦而愚昧。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对乡村的书写兼有反思与启蒙的感情色彩。沈从文笔下的乡村则是另一派风光,那里山清水秀,奇幻浪漫,生活其间的人们,身上散发着自由与野性的光芒,沈从文的笔端流淌着同情、纯真与理想主义。莫言笔下的乡村,融会与发展了鲁迅与沈从文所代表的不同的乡土文学传统。从鲁迅到沈从文再到莫言,如果把这三位著名作家相比较,大家突然发现有很多有趣的似与不似、变与不变之处,乡土传统与文学语言就是两个最好的观测点。

(1)三位著名作家创作为什么都离不开乡村生活?

(2)三位著名作家的“很多有趣的似与不似、变与不变之处”说明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浙江卫视打造的《中国好声音》已连续举办两届,好评如潮。该节目站在原版——荷兰《The Voice》这一巨人的肩膀上,注入了不少的中国元素:如选手身世的告白、情感的倾诉、评委们道德的价 值取向等,这些音乐之外附加元素的整合,强化了这档节目的励志精神和道德力量。《中国好声音》让“公平正义、平等对话、能力认可”这三个老百姓最渴望的选项融入节目中,从而成功地俘获了观众的心。节目采取公司化运营模式,通过体制创新和市场的力量整合资源,秉持着“以精英实力打造大众文化”的宗旨,形成强大的发展动力,不断传递正能量。

材料二 热播剧《金太狼的幸福生活》已经译成缅甸语,借助“中国电视剧走进东盟”项目,2013年上半年在缅甸播出。该剧把现实生活中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通过提炼、加工得到观众认可。该剧制作者以“轻喜剧”的形式,把复杂的家庭成员关系演绎得酣畅淋漓,深受观众喜爱。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浙江卫视打造的《中国好声音》节目获得成功的经验。

(2)结合材料二,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电视剧《金太狼的幸福生活》的创作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课时作业(五)

1-12C A A A AC C C B CD C

13.(1)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三位著名作家都有乡村生活的共同经历和体验,这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而又丰富多彩的素材。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三位著名作家乡村生活的深刻体验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随着个人实践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亲身体验不断激发起创作的激情和动机,成为他们不断创作的动力。

(2)①三位著名作家都以乡村生活的社会实践作为创作的素材,都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是他们的相似之处。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三位作家都有自己的创新,都有自己的创作特色,这是他们的不似之处。

[解析] 第(1)问考查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乡村生活属于实践活动,作家创作离不开乡村生活,可见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可以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来分析。第(2)问,三位作家的乡村文学都批判继承了传统文化,这是相似的根本。同时,他们正确处理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能够立足不同的实践活动,推动文化发展,保持各自特色,这是不似的原因。

14.(1)①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行文化创新。在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融入音乐之外的附加元素的文化创新,可以更好地为生活实践服务,推动生活实践的发展。②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创新。《中国好声音》将老百姓最渴望的选项融入到节目中,适应了文化市场需求。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同时注入中国元素,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④要不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①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作品取材于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通过提炼加工得到观众认可。②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该剧的成功,在于制作者运用“轻喜剧”的形式演绎单调的家庭关系。③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该剧被翻译成缅甸语走出中国,在交流中得到传播。

[解析] 第(1)问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节目的创作融入了百姓的生活,可见立足了社会实践。节目尊重了百姓的选择,可见立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节目借鉴了西方文化元素,可见文化的博采众长。节目借助了现代科技,可见文化表现形式、文化传播途径的创新。第(2)问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解答此题必须把握材料中的有效信息。通过“译成缅甸语”可见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通过对传统家庭伦理关系的提炼与加工,可见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通过“轻喜剧”形式,可见文化创新。

第二篇:高二物理课时作业(五)(六)答案

高二物理课时作业

(五)(六)答案

1、答案 AC

2、答案 BC

3、C

4、【解析】⑪设AB碰撞后的速度为v1,AB碰撞过程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v02mv1

设与C碰撞前瞬间AB的速度为v2,由动能定理得 mgl112mv2mv12 22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v24m/s

⑫若AB与C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2mv2(2k)mv

代入数据解得 k

2此时AB的运动方向与C相同

若AB与C发生弹性碰撞,由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得

2mv22mv3kmv 1 11222mv2mv3kmv222222k

v2

2k联立以上两式解得

4vv2

2kv3代入数据解得 k6 此时AB的运动方向与C相反

若AB与C发生碰撞后AB的速度为0,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2mv2kmv

代入数据解得k4

总上所述得 当2k4时,AB的运动方向与C相同

当k4时,AB的速度为0 当4k6时,AB的运动方向与C相反 高二物理课时作业

(六)1、答案(1)0.2 s

(2)0.075 m :

11①②④⑤⑥⑦⑧⑨式各2分,③⑩11式各1分

2、答案 mB>3mA

3、答案(1)

Rm(2)5mgR r

第三篇:高二《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2015年高二《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1.文化

⑴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⑵文化的特征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念、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⑶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2.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⑴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②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⑵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当今,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在国内,人们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和效果;在国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3.文化对人的影响

⑴来源 ①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⑵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⑶特点 ①潜移默化的影响。②深远持久的影响。

⑷作用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多样性

⑴含义 世界上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⑵产生的原因 各民族之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⑶表现 文化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此外还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伦理、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方面。

⑷作用 ①从文化本身来看,保持和发展文化的多样性可使世界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不断繁荣和发展 ②从人类社会来看,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⑸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⑹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⑺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2.文化传播

⑴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

⑵手段: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成为大众传媒。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界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继承

⑴传统文化含义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⑵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

⑶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②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⑷传统文化的作用 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⑸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①对国家、民族来说,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②对个人来说,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4.文化发展

⑴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的目的是发展,不能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即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⑵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积极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汲取养分,创造出既有时代精神,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⑶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①社会制度的更替。②科学技术的进步。③思想运动。④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5.文化创新

⑴源泉和动力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⑵作用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④文化创新能够提高人的文化素养

⑶途径 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重要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需要交流、借鉴与融合。

⑷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①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②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⑸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①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②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⑹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反对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

⑴基本特征:源远流长 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⑵基本特征:博大精深 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⑶特点:包容性 ①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所谓“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③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

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④文化的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⑷中华文化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2.中华民族精神

⑴地位和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它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⑵基本内涵 ①内容: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②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⑶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如何理解: ①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②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⑴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②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①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②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从而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⑶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要求 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主心骨”作用,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⑴积极影响

主要表现为:①满足文化需要,充实精神生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⑵消极影响 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①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②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迎合低级趣味;

③有些媒体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2.大众文化就是指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3.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⑴落后文化①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②表现: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③措施: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⑵腐朽文化①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②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③措施: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⑶存在的原因:①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冲击。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的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诱发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等现象。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⑴地位 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精神力量,在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⑵作用

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⑶怎样才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

①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积极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反对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③提高辨别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能力,拒绝污染。④弘扬主旋律,提倡文化的多样性,使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⑤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5.发展中国先进文化

⑴含义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②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③基本要求: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⑶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 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⑷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意义①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②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⑸如何推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 ①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②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保持民族性,发展创新,体现时代性,增强文化活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文化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④要积极开展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意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⑹发展先进文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尊重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②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意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③面对多种文化并存的事实,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6.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⑴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⑵主要内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⑶怎样建设 ①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文化建设中,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②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③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④必须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⑤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做贡献。

7.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⑴地位(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⑵内容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⑶要求①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

②加强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知识拓展

1.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文化意义: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③文化影响人、塑造人,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⑤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经济意义:①有利于刺激人们的文化消费,从而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协调发展。②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③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④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⑤有利于提升企业发展的科技水平,推动科技创新,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⑥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领域,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 2.如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国家: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②立足人民群众的实践,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落后文化,通过不断的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对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⑤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个人: ①自觉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辨别落后和腐朽文化的能力。②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③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3.如何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①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②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④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4.公民如何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1)自觉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抵制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的能力。(2)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其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趋向和行为准则。(3)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以科学文化修养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4)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第四篇:2014年1月高二政治文化生活课时练(二)

高二政治试题

1.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都是各国教育部门主动向我国申办的。目前已有410所“孔子学院”在110个国家“开花结果”,还有74个国家的266个机构在排队申办。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②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③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世界文化趋同现象越来越严重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①④

2.随着卷轴徐徐打开,书法名家题写的唐代诗词跃然纸上,丹青流转变成了漫天桃花,男女主人公“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经典场景重现眼前。崔护这首脍炙人口的《题都城南庄》变成了一部时下最“火”的微电影。用微电影演绎和传播唐诗故事

①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②表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④有利于文化的创新促进文化的繁荣。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3.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打字,用惯了电脑的手写汉字的能力会下降。针对汉字手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播出后收视率飙升4倍,微博话题点击突破18万,百度搜索高达42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①汉字在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中的重要作用②汉字传承不能仅靠电脑输入代替汉字书写③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汉字书写变得不再重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4.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下列历史典故与民族精神内涵对应正确的是

①文成公主赴西藏和亲——勤劳勇敢②大禹化干戈为玉帛——团结统一③土尔扈特部东归——爱好和平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自强不息⑤台湾人民抗击荷兰殖民者——爱国主义

A.①③B.②④C.④⑤D.③⑤

5.2013“最美孝心少年”何秀巡和林章羽在母亲去世,父亲外出打工后,一起照顾生病的奶奶。课余他们喂猪、采茶叶、收玉米,凑钱为奶奶治病。他们的事迹让现场的每一位观众感动得潸然泪下。两位孝心少年的事迹启示我们,提高道德修养

A.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要B.应把孝老爱亲作为最高追求

C.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修养D.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6.当前中国教育存在严重的功利化倾向,注重知识传授而淡化能力和道德培养,有人评价:上不能培养世界一流尖端人才,下不能培养出合格公民,这是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因为这种应试教育

①忽略了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②忽略了教育对人的教化与培育作用③片面强调知识在人生发展中的作用④夸大了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

7.出门旅游,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游客所在地区的居民形象;走出国门,每一位游客都是一张“国家名片”,在境外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我们的国家形象。为此,出国旅游公民应当

①入乡随俗,尊重当地风俗习惯②取长补短,学习他国优秀文化③文明出行,维护礼仪之邦形象④率性而为,言谈举止不拘小节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8、某市是一个具有上千年文化底蕴的山城,古街道、古建筑、古民居星罗棋布。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市政府决定:在城市郊区征地建设新城,对旧城区推倒重建,其中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明清古民巷、古建筑和名人故居也在拆迁之列。计划公布后,遭到各界人士的强烈反

对,市民纷纷通过写信、打电话、发微博等方式发表自己的建议。重压之下,市政府在全市开展了关于旧城改造方案征集活动,并多次召开座谈会,组织专家团队进行科学论证,形成了新的方案,提交市人代会审批。新方案不再搞新城建设,对旧城改造依据现有的山水走势进行设计,保留了大量的森林湖泊等自然景观,同时加强了对古民巷、古建筑和名人故居的保护措施。新方案公布后得到了广大市民和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城镇化建设必须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这一要求的重要意义。

9、材料一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调查发现,我国230万个村庄中,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已由2005年的5000个左右减少到如今的2000多个。

材料二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古村落的保护问题实际上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以及文化传统的保护问题。保住了这些古村落就可能保住了凝结其中的历史文化积淀,保住了传统民俗民风的“活态体现”。

材料三 古村落的保护,不仅仅是一项历史文化抢救性工程,也是一项造福农民、美化乡村的民生工程。作家冯骥才曾大声疾呼:古村落是中国文化“压箱底”的宝贝。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千万不要在我们有机会认真读懂它之前就让它永远消失。

联系材料,请谈谈你对“古村落的保护,不仅仅是一项历史文化抢救性工程,也是一项造福农民、美化乡村的民生工程”的理解;(10分)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保护古村落有利于人们感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民族自豪感。(3分)

②古村落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演进具有重要的作用。(2分)

③古村落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3分)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古村落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有利于提升古村落的文化品位和村民的生活水平,使其成为造福农民的民生工程。所以,古村落的保护不仅仅是一项历史文化抢救性工程,也是一项造福农民、美化乡村的民生工程。(2分)

10.公益广告主要通过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媒体,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以画面、声音或文字等形式呈现出来,以引导人们更新观念,促进社会和谐。由此可见,公益广告

①集中体现了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②已成为先进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能够引领文明风尚,激发正能量④能够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1.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热情高涨、争先恐后,投人大量人力财力,一旦申报成功,不惜杀鸡取卵,利用遗产的金字招牌过度开发,造成遗产本身不堪重负。上述做法是错误的,因为①世界文化遗产弥足珍贵,不宜开发利用

②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④确立世界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遗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2.电视剧《三国》通过描写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三国鼎立,再到司马家族篡魏后天下归晋的整个过程,展现了人文哲思、军政战略、兵法阵法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该剧先后在韩国、日本和美国播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夺得多个国际大奖。电视剧《三国》成功走出国门说明

①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②文化交流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3.某中学将读书活动作为学校德育与教学的契合点,以“好读书,读好书,建设书香校园”为主题,精心策划,广泛发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文明素养。上述事实说明

①读书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②科学文化知识能够陶冶情操、升华品德

③加强自身修养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

④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有助于人们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4、汉字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唯一延续至今的象形文字。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从繁到简、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识读和书写也越来越方便。几千年来,汉字从来没有被淘汰,相反,传播到周边许多国家,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进入20世纪,汉字开始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20世纪初,一些学者主张“废除汉字”、“汉字拼音化”;50年代,国家推行简化汉字引发了汉字繁简之争;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们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中国人正遭遇“提笔忘字”的尴尬。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全社会掀起了一场“汉字风暴”,人们重新检视自己对汉字的掌握程度,欣赏汉字之美,体味汉字之韵。有关专家表示,电脑时代要重视汉字书写,发扬和传承汉字文化。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电脑时代我们为什么要重视汉字书写。(8分)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承汉字是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3分)②汉字书写有利于愉悦身心、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③电脑时代,人们的汉字书写能力退化,值得关注和重视。(2分)

1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某校高二某班就中华文化展开了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期中。

材料一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印度、波斯、希腊、中华四大文明荟萃于此。目前所知对西藏最早的文字记载也是汉文典籍。不仅如此,国内外研究者想要了解公元六世纪以前的西域历史,都必须依靠汉文史料。早在《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典籍里,就记录了不少关于西域历史地理的传说。其后,《史记》《汉书》中对西域的记载更加丰富详实了。这些记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把西域包容在整个中华文明的全景中。

(1)材料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特点?(6分)

材料二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事业。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29项中国项目中,属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有十几项,如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调民歌,贵州侗族大歌、《格萨尔》史诗、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等。在中国公布的第二批5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少数民族项目占46.8%。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都有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10分)

①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感,②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可以繁荣中华文化。③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鼓舞少数民族同胞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的必然选择。

16、从“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角度,谈谈如何提升国民的交通文明素养?

①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提升国民交通文明素养中的引导作用。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发挥教育在传导传播交通法规中的重要作用。

③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风尚,遵纪守法。

④开展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遵守交通规则,文明驾驶的氛围,提升国民交通文明修养。

答案1-5ADACA6-7BB10-13DCDC8、

第五篇:高二《文化生活》知识点提纲

高二《文化生活》知识点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文化是什么(第一课)

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外延:文化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和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3、文化的形式: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①从静态角度(精神产品):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②从动态角度看(精神活动):包括各种文化活动。人们进行精神性的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

5、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注意】: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文化,应该注意四点:

①经济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商品交易等。

②政治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参加选举活动等。

③纯自然的山水、景观不属于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④文化既包括静态的文化产品,也包括动态的文化活动。

★★★ 二、文化的作用

(一)文化对社会的影响(第一课)

1、文化的总体作用(文化的力量):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不完全同步的,文化可能超前于经济发展而发展,或者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b.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c.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a.(国内)随着民主和法治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b.(国际)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①地位、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精神武器。

②现状:在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严峻的挑战。

③目的:维护国家安全,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

④怎么办:中国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二课)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取决于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强调待人接物的方式、习惯。)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影响因素: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等,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3、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从影响的过程,方式,空间来看,词语:熏陶,耳濡目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润物细无声)

(2)深远持久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从影响的效果,时间来看。词语:乡音未改,依旧,仍然。)

4、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的表现)

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侧重广度,强调人格的完善,强调人的主观领域,人的主观精神感受。)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侧重力度,强调力度的加大,强调在具体行动中文化转化为人们行动的动力。)

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侧重综合素质,强调人的核心素质的提高,使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注意】:区别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相互影响:①关键词:决定、反作用、基础、重大影响、促进等。②侧重点:强调彼此制约、相互作用,侧重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而不是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2.相互作用:①关键词:科技、劳动者素质、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等。②侧重点:强调的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主要是指文化与经济、政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突出的是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而不是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知识延伸】综合考查文化的作用

1.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单元)

2.文化多样性的作用、文化交流的意义(第三课)

3.传统文化的作用(第四课)4.文化创新的作用(第五课)

5.中华文化的作用(第六课)6.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第七课)

7.文化自强、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文化多样性(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民族文化的重要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这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

(一)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民族节日

①含义: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

②地位: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③作用: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表现:通过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表现出来。

2.文化遗产

①地位: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作用: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表现:通过文物、建筑和遗址表现出来。

(二)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1.文化的世界性: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文化的民族性: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联系: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②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统一的关系。

(三)文化多样性的内涵: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四)尊重文化多样性

1.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1)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

二、文化交流与传播(3.2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一)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2.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

(1)传媒:

①发展阶段: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形态。

(2)大众传媒

①含义: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被称为大众传媒。

②大众传媒出现的标志:印刷术的推广。

③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地位: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有利于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②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③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2.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①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文化交流的态度)

②主动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重要途径进行文化交流,借助现代大众传媒进行文化交流。(文化传播)

③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文化多样性)

④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分,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创新基本途径之二)

⑤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传统文化(4.1 传统文化的继承)

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表现形式:

①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成俗、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已经成为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3.基本特征: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文化创新的根基。(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

③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对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4.传统文化的作用(影响):

①积极作用: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消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③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创造新生活。

5.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①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改造或剔除。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二、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4.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内涵:

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不断有所淘汰、有所发扬,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文化发展: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即: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3.如何继承好发展传统文化?

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改造或剔除。

③坚持正确方向,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④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根本途径是实践,要坚持在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4.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更替),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外部因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身因素)——科学是文化的一一种形式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自身因素)——思想运动是一种文化活动

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5.综合认识教育的作用

①(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②(文化交流)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作为一种更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③(文化传承)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产生重要影响。

④(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⑤(对人的影响)教育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特点)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

第五课 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

5.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文化创新和社会实践的关系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①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

②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4.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二、为什么要文化创新?

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意义: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④文化创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措施。

5.2 文化创新的途径

三、文化创新的途径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既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要做到海纳百川。(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4.坚持正确方向,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5.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文化创新的主体)

6.推动文化内容、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文化创新的内容)

四、创新与继承的关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3.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五、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必要性: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要经历的过程。

2.创新和交流借鉴融合的关系:

①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②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既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要做到海纳百川。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根基是传统文化;

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一切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一)源远流长——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动态)的角度说的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1)汉字:①文字地位:文化的基本载体,作用: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②汉字地位: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作用: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特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2)史书典籍:

地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二)博大精深——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静态)的角度来说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突出表现: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

①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

②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①成因: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②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1.内涵: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①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侧重于不同文化在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

②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积极成分。(侧重于不同文化在相处时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要求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注意】: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文化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中华文化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二、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地位)

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④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意义)

【明确几对关系】

1.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

2.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3.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4.中华文化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中华文化是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的。中华文化既包含传统文化,也包含现代文化。

三、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的作用)

1.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2.始终显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知识拓展】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的力量(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竞争力?)

1.(方向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文化传承)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3.(文化交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文化创新)立足于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5.(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辛勤劳动、发明创造)、奋斗精神(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团结精神(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梦想精神(心怀梦想、不懈追求)的人民,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1)原因: ①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②作用、意义: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2)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3)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二、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重要性:①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2.必要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可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三、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4.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5.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6.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四、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民族精神的时代性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主体: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2)特点: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

(3)表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3、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表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2)特点: 继续弘扬并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4.精神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中,熔炼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奋勇抗争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

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知识拓展】正确理解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区别: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②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联系:①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③只有注入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才能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色彩斑斓

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多样性)的原因:

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大众传媒的发展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的原因(文化市场与传媒的影响)

1.“喜”: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2.“忧”: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三、发展大众文化(就文化传播的广泛性而言)

1.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面向广大人民(方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内容),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形式)的社会主义文化(性质),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我国的主导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为什么要倡导大众文化?

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怎样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①弘扬“一个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③努力“三贴近”和“三创新”,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4.区别:大众文化与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①大众文化(就文化传播的广泛性而言):(内容)精华与糟粕并存;(性质)社会大众性。大众文化以营利为目的。

②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内容)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性质)社会主义文化。

四、阳光下的阴影

1.落后文化(认识上的问题)

①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②表现形式:通过传统习俗表现。如常见的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

③态度: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

2、腐朽文化(祸国殃民的社会危害):

①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

②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③态度: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3、仍然存在落后和腐朽文化的原因:①历史原因: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②外部原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对我国的冲击;③现实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诱发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等现象。

★★★五、净化文化环境的措施或如何克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从国家角度看:

①(管理引导)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奏响主旋律)弘扬主旋律,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③ 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倡多样化。

④(文化建设),大力发展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先进健康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⑤(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⑥(思想道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2.从生产者角度看:

(企业责任)企业应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生产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

3.从个人角度看:

①(公民修养)公民应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增强辨别和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能力。

②(公民实践)公民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九课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第一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①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并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③文化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是什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2.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如何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就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

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⑦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框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

1、彰显文化自信的原因(地位、作用)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的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形成(来源):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3、表现: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4.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原因: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2.怎样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②坚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精神提供精神指引。

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五、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原因:

①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②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

③当前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因此,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2.怎样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①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②必须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凝聚民族复兴的力量。

③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第十课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一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是什么?(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际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地位)这24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政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2、为什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①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

3、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①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

②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③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第二框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二、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1、为什么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①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关键是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站在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上,高扬主旋律。

②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有前途,民族有希望。

2、如何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①必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②必须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和自觉的行动。脚踏实地,坚持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

三、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①要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②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③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社会风尚,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④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⑤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⑥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下载高二文化生活课时作业五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二文化生活课时作业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二《文化生活》模块综合测试卷

    高二《文化生活》模块综合测试卷 (考试时间4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个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1.红色旅游,主要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计划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计划 一、课程间介: 高二政治课以素质教育的实践性为根本目的,以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教育为直接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知识与思......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练习题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练习题 1、环顾我们的身边的生活,各种文化活动目不暇接,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A、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俄罗斯等国B、2013......

    文化生活第九课课时练

    文化生活课时训练题(9) 第九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 选择题(共20题) 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综合题一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综合题一 第1卷(选择题共5 0分)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2016年9......

    高二第二次段考政治试题(文化生活)

    东源中学高二年级第二次段考试题 思想政治 本试卷共6页,26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首先检查答题卡是否整洁无缺损,之后务必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

    高二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第一课教案

    高二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第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文化的概念 ◇理解: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

    高二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练习题

    高二《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练习题2014/9/22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年10月13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是我们在重阳节时固有的习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