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加快档案专业网络教育步骤论文(精)
如何加快档案专业网络教育步骤论文
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北京市档案局根据近两年中组部和北京市委办公厅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于2009年4月3日印发了《北京市2009—2010年档案专业教育培训计划》(京档通[2009]8号),明确了近期档案专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具体任务和保障措施,其中提出要用两年时间建立、完善档案专业教育培训网,为大规模培训档案干部提供平台。本文就北京市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建设的必要性、整体思路及应设置的主要栏目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建立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是基于档案干部队伍现状提出的迫切要求 根据对1991年至2008年北京市档案事业发展统计年报的有关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北京市档案干部队伍呈现以下“三多一少”的特点:(一)兼职人员多18年来,北京市兼职档案人员占全市档案工作者总数的比例不断上升,由78%上升至85.1%,而专职档案人员占全市档案工作者总数的比例逐步下降,由22%下降至14.9%。(二)高学历人员多18年来,档案人员中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占全市档案工作者总数的比例快速上升,由7.5%上升至58.8%。(三)中青年人员多18年来,50岁以下的档案人员占全市档案工作者总数的比例都在80%以上。2008年,35至50岁的档案人员占全市档案工作者总数的比例为53.8%,小于35岁的档案人员占全市档案工作者总数的比例为27.7%,两者合计达81.5%。(四)具有档案专业学历和技术职称人员少18年来,专职档案人员中具有档案专业学历的比例由26.9%下降至13.8%,具有档案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比例由50.1%下降至34.4%。针对北京市档案干部队伍兼职人员多、高学历人员多、中青年人员多和具有档案专业背景人员少等现状,充分利用现有档案部门的网络资源,建立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可以有效地发挥网络教育培训覆盖面广、共享性好、自主性高、灵活性强等优势,从而达到节约集中面授学习的时间成本、提高档案工作者在职教育的培训率及迅速提升广大档案工作者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的目的。
二、开展档案专业网络教育培训是大规模培训档案工作者的有效方式 1991年至2008年北京市档案事业发展统计年报的有关数据表明,在职教育已成为档案工作者接受档案专业教育培训的主要方式,而推进网络教育培训则是大规模拓展档案工作者受教育面的有效方式。据统计,1991年,北京市档案工作者通过在职培训接受档案专业教育的人数占专职档案工作者总数的比例为43.5%,而到2008年则上升至61%。由于具有档案专业学历人员的数量占专职档案工作者总数的比例在下降,因此,加大对档案工作者在职教育培训的力度势在必行。为扩大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的受众面,2008年和2009年,北京市档案局尝试着开展了半人工的非严格意义上的网络继续教育培训,即在“北京市档案信息网”上登载有关学习培训资料和考核试卷,要求各区县档案局和市属单位组织本地区、本单位的专兼职档案人员进行学习、考试,考试合格者由市档案局颁发继续教育证书。因为档案工作者可以在“北京市档案信息网”上学习培训资料和下载考核试卷,所以解决了其不能脱岗参加面授培训的问题。据统计,2008年和2009年参加学习培训、考试,并取得继续教育合格证书的人员,合计有2万人。而2007年以前,北京市每年参加档案专业面授继续教育培训的人数最多不超过2300人。可见,开展档案专业网络教育培训,应该成为推进大规模培训档案工作者的首选方式。据对国内31个档案部门网站有关档案专业教育培训栏目的浏览,了解到国内一些档案部门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档案专业网络教育培训实践,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档案部门网站完全具备网上报名、在线学习和考试功能。其中广州市档案局在广州档案信息网主页设置了“广州市档案专业人员岗位培训系统”登录入口,该系统具备学员网上报名(注册和登录)、打印报名表与准考证、模拟考试、查询成绩以及信息统计功能,但档案工作者的专业学习采取集中面授方式,系统不具备网络远程在线学习功能;中国档案学会建立的“文件与档案工作者继续教育园地”网具备网上报名与学习功能,但不能在网上考试,学员在网上登记、注册并交费后可以在线学习,考试采取审核作业或文章的形式。此外,天津市、重庆市、湖南省档案局建立的档案信息网也仅具备网上报名功能。鉴于目前互联网在档案部门应用的普及和深入,以及档案工作者踊跃参加网络教育培训的旺盛需求,北京市档案局探索建立档案专业网络教育培训系统,通过该系统的建设建立起全市档案工作者基本信息的动态采集制度,完善档案工作者网上报名、在线学习及考试功能,充分发挥档案专业网络教育培训系统在教育培训管理中的作用,对于加大全市档案工作者在职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档案专业教育培训管理水平,以及推进全国档案部门网络教育培训工作都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北京市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的建设思路 北京市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应是“北京市档案信息网”的子网站,它将以方便全市广大档案工作者自主学习为主要目的,以开展档案专业网上基础知识和继续教育专题培训、考核为主体,同时兼具学习交流、知识传播、问题咨询等功能。建立北京市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应本着统筹规划、组织协调、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的结合:(一)将教育培训管理权的集中与分级相结合北京市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应按照管理权限集中与分级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建设,教育培训网管理权限的分配取决于档案专业教育培训现有管理体制。北京市档案局、北京市档案干部培训中心、各区县档案局和市属单位要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北京市档案局主要应负责制定档案专业网络教育培训的规划和管理办法;负责构建档案专业网络教育培训的课程体系,及组织编制多媒体课件、相关教材和学习资料;负责向有关部门申报档案专业网络教育培训系统建设的论证材料并组织建设等。北京市档案干部培训中心依职责和授权负责档案专业网络教育培训系统的具体建设、管理和有效运行。北京市档案干部培训中心、各区县档案局和市属单位主要应依职责和授权对所辖地区、所属系统或服务范围的档案工作者参加网上学习和相应的面授培训进行分级组织管理。(二)将教育培训本市档案工作者与非本市档案工作者相结合北京市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应是依托于“北京市档案信息网”面向社会公众的开放系统。无论是本市人员还是非本市人员,无论是本市档案人员还是非档案人员,都可以登录北京市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进行学习,但该网服务的重点受训对象是北京市专兼职档案工作者。由于本市档案工作者与非档案工作者或非本市人员的身份不同,因此该网对登录人员的学习要求也会不同,即只需要求本市档案工作者注册身份信息、在网上进行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课程学习,并参加相应考试;而对非档案工作者或非本市人员不作具体身份认证,其可以自由浏览教育培训网开设的业务研究、成果交流、政策法规及专业词典等栏目内容。(三)将网络教育培训与面授教育培训相结合由于网络教育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是面授教育培训的补充,在培训对象上是面授教育培训的延伸,所以,要做好两者的衔接与结合。对于新上岗或转岗人员的档案专业知识培训,要做好网上专业基础知识培训和面授实操内容培训的衔接。在整编档案专业基础知识网上培训内容的同时,做好面授课程案例式、体验式教学的教材或学习资料的编制。对于已在岗人员的档案专业继续教育培训,要做好面授专题讲座内容在网上的传播。每年应有选择地将普通继续教育班或高级研修班的重点讲座内容挂上网,延伸面授讲座的影响面。(四)将教育培训网的功能需求与资金投入相结合在制定档案专业教育培训网建设规划时,要考虑全面和可持续发展,而在系统建设的具体实施时,则要注重循序渐进,处理好现实需求与成本投入之间的关系。要在规划的框架下,根据教育培训的现实需要,确定网络系统应具备的功能,并依据功能需求进行系统平台软、硬件设备的配置。系统建设切记脱离现实需要的贪大求全,避免造成资金投入与实际效果的比例失衡。超级秘书网
四、北京市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应设置的主要栏目 北京市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作为面向社会提供档案专业知识、业务交流、学术前沿及答疑解惑的平台,应具备方便本市档案工作者网上报名、自主学习、考试和社会公众查阅浏览,以及提升档案专业教育培训组织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功能。北京市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可以开设考核性、浏览性、辅导性及管理性等栏目。针对本市档案人员开设考核性栏目:考核性栏目可分为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岗位培训栏目为新上岗或转岗的档案人员开设,主要内容为档案专业基础知识。本市新上岗或转岗的档案人员经身份认证进入“岗位培训栏目”进行档案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并在考试合格后,进行面授报名和培训。档案人员只有在通过面授培训和考试合格后,才能取得由市档案局颁发的档案专业知识培训合格证书。继续教育栏目为已在岗的档案人员开设,主要内容为每年选取面授普通继续教育班或高研班开办的重点课程课件。档案人员经身份认证进入“继续教育栏目”学习并通过考试后,由市档案局颁发继续教育培训合格证书。针对登录网站的所有人员开设浏览性栏目:浏览性栏目包括专业研究、成果交流、政策法规及专业词典等。浏览性栏目为登录“北京市档案信息网”的本市和非本市所有人员(包括档案人员和非档案人员)开设,主要登载《北京档案》刊发的部分专业文章、北京市档案系统历年获奖科研成果和获奖论著(文)简介、国家和本市颁布的档案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以及档案专业知识解答等。针对本市申报档案系列职称的人员开设辅导性栏目:辅导性栏目可分为考试服务和评审服务。考试服务为参加档案系列初、中级职称资格考试的人员开设。自2005年开始,北京市档案系列初、中级职称资格的取得,采取以考代评的形式。至2008年,本市申报档案专业初级职称人员的考试年平均通过率仅为45%(全市职称考试四年平均通过率为84.8%);申报档案专业中级职称人员的考试年平均通过率为68%(全市职称考试四年平均通过率为74.2%)。设置该栏目旨在提高本市参加档案专业初、中级职称资格考试人员的通过率,加大具备档案专业职称资格人员在全市档案工作者中的比例。鉴于该栏目内容的组织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且职称考试是部分档案人员的自愿行为,所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可以收取一定费用。评审服务为申报档案系列高级职称资格评审的人员开设,主要内容为介绍档案系列高级职称评审的政策、程序,以及申报者应具备的条件、报送材料的要求等。针对教育培训组织管理人员开设管理性栏目:管理性栏目可分为调查、公告、统计等。管理性栏目为负责档案专业教育培训组织管理的机构或人员开设,主要用于开展档案专业教育培训需求调查、发布有关档案专业教育培训工作的信息,以及定期公布各区县和各市属单位档案工作者完成档案专业教育培训情况的统计数据等。总之,教育培训工作的效果最终体现在人员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上,而人员素质与能力的提高,除需要其自身主观努力以外,关键在于教育培训组织管理工作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积极探索和不断改进档案专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方式,使档案专业教育培训工作能有效地促进广大档案工作者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为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二篇:网络教育应用论文.
网络教育应用论文
题目:我国网络教育应用的现状分析 系别: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0800420521 指导教师:王冲 2009年11 月13日
我国网络教育应用的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网络教育应用现状的分析,得出网络化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分析了中国网络教育以基础教育为主的现状和弊端;预示了以高等教育优先的网络发展方向;提出了网络教师与产业化道路这一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网络教学规律。
关键字:网络教育、网络教师、调查分析、网络教学,网络学习,网络协作,学习资源,远程教育,网络考试,数学设计,教学系统.一.中国网络教育的背景和现状调查分析
中国正处于国民经济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整个社会进行着重大的结构调整。社会结构的调整,总是对高等教育提出特定的要求,网络教育以其特有的优势,将对这一调整过程做出积极的回应。
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年青人仅占同龄人的80%左右,目前高校仍是远程教育的主力军。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要求社会成员终生不断的学习,才能不被社会淘汰。然而,中国教育资源分布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人才相对集中在发达的城市地区,近九亿多生活在农村的人口迫切需要提高技术和文化素质。远程教育给热爱学习,终生学习的人带来了福音,为那些考不上正规大学而想上学的人和离不开工作岗位或家庭的在职人员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二.中国网络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广域网上无法实现实时交互、网费高,网上教育生源不多、投资大、收益小。我国现在远程教育主要还是采用卫星电视,是单向广播式的低成本远程教育。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虽具有国家给予的丰富的卫星频道资源,但由于与普通高校的协作方式和课程制作周期长等问题,虽然有中国最好的专家学者授课,但“大头像”过多,教材更新速度缓慢,卫星播出的实际收视率很低。此外,广播电视教育不具有交互式学习功能也是其弱点之一。在卫星远程教育方面,我国的教育电视台每天只播几个小时的教学节目,且多在上班时间,中央电视台只能
在黄金频道上播少量的教育节目,和美国NTU每天24小时连续发送12个频道的课程教学节目相比差距很大。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为主体,以自主的个别化学习和交互式的集体协同学习相结合为主的学习方式。因此,网上远程教育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网上远程教学碰到的问题是:网络带宽窄,速率低,国内主干线带宽512K,用户访问速率一般都在1K左右,远远不能满足远程教育的要求。上网费用高,由于全国教育网是国家投资,国内访问免费,但访问国外网就有每兆字节10元的费用,联入163等电信网的拨号用户更难以承担昂贵的电话费。现代远程教育是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为主体,以自主的个别化学习和交互式的集体协同学习相结合为主的学习方式。美国Internet在家庭已经普及,普及率达35%,且基础设施好,主干光纤
容量大,传输速率大,上网费用低,可满足进行实时的压缩音频数据和要求较低的动态图像传输。现在美国著名的高校远程教育的发展模式是以Internet为主,卫星电视等其它为辅。因此,网上远程教育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
利用网络技术,异地师生可以像在课堂上一样进行对话交流,如果有视频传播系统,师生可以相互看到对方。学生学习不受时空限制,随时可以接通网络来学习。网上教师可进行同步答疑,通过网络的趋级链接,学员随时接收到要了解的教学信息。但由于这种方式需要至少128kb/s的速率,在局域网上尚可实现,在广域网上受限于传输通道的拥挤,目前无法实现,采用拨号入网的可视电视电话通信系统虽然可以实现这种交互,但图像质量较差。目前就非实时交互而言,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电子留言信箱等尚可实现,它能满足课堂教学以外的答疑,辅导,批改作业等教辅活动
三.推广网络教育
高校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发符合市场的需求的网络教育应用软件。中国发展的远程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到2010年,基本形成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
发展现代网络教育需要众多资金的投入,不能等靠国家来提供全部资金,应以大学为主体,与公司,企业联合办学,国家支持,企业赞助,学员负担,三方共筹资金。大学是智力资源的中心,有雄厚的技术支持,与公司企业联合,不仅可以获得资金资助,而且能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软件。随着我国对国家教育科研网的投入的增长,国家教育科研主干线的带宽逐步增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高校对发展远程教育和校园网的投入也会增大, 中国现代网络教育将成为构造社会化终身学习重要组成部分,前景是广阔和美好的.四.发展——网络教师与产业化道路
国外蓬勃发展的虚拟大学等网上教学形式让人们振奋于信息时代的教育发展趋势,热心教育的各界人士纷纷撰文极力称道网上教育之优势,并倡言加快建设中国的
网上教育。十年前美国宣扬,国家基础信息建设可节省40%的时间、30%的费用,还可以将学习效果提高30%。而2000年1月伊利诺伊州大学的16位教授则在充分调研后指出,无视教育学规律,网上教学往往会造成时间、金钱和师生努力的无谓浪费。网上教育模式之实际功效至今仍是学术界激烈争论的问题。因而,在大力开展网络教学的初期,注重应用研究、探索新的教学规律将是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首要课题。
五、反思
1.网络课程是一种什么类型的课程型态?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课程理念?追寻媒体用于教学的历史,曾经出现过“广播课程”、“电视课程”等说法,今天的“网络课程”,是否可以看作是它们的延续?是否有质的不同?从教材到课程,从课件到课程,其根本区别在哪里?今天我们在国内见到的所谓网络课程,从本质上讲是属于“网络课程”还是属于“网络教材”?
2.网络学习适用于所有的内容与学科吗?什么学科、什么教学内容适合网络教学?反之,什么又不适合网络教学? 3.网络课程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吗?或者说是否有必要成为主要的方式?它可以是唯一的方式吗?如何解决某些特定课程中实验与实践操作的环节? 六.参考文章: 2002年网络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网络新闻传播教育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网络教育发展分析 我国网络教育的应用现状分析 第三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
我国网络课程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反思
第三篇:英语网络专业论文 翻译
湘南学院计算机系08级网络工程二班
计算机专业英语考查试卷及答案
姓名:杨剑学号:200814160237
试卷说明:本次考查的内容是翻译专业学术论文(A Scalable
Peer-to-PeerWebServices Overlay for Semantic Discovery)的一部分
Abstract
The growing number of web services advocates(提倡/主张)distributed discovery infrastructures(基础设施)which are semantics-enabled.We introduce a novel approach for semantic discovery of web services in structured P2P-based(Peer-to-Peer)registries.We partition concepts into different CGs(Concept groups)and index these ordered concept sets in a two-phase semantic routing mechanism.Each node and query has one concept set as its unique ID.For each concept in the query, current node first route the query to a node with nodeID that shares a prefix as long as with the query, but a longer CG.Second, the query will be routed to a node sharing a longer prefix than that of the current node.Combining with semantic similarity calculation, our proposal guarantees that most existing services matching a query will be found with bounded costs in terms of number of nodes involved.The scala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our approach are also confirmed through emulation tests..摘要
越来越多的网络服务提倡语义学已经定义了的分布式的基础设施搜索。我们引入了一种基于点对点结构通过语义发现网络服务的新方法。把这些概念分成不同的组并且给这些有序的两个字母语义所代表的路由机制做索引。每一节点或者查询有唯一标识概念作为其独特ID。首先对每一个查询的语义在当前节点查询,查询节点的路线与节点ID有相同长的前缀,而并不是更加长的组。第二,该查询将会被传送到另一个拥有更长前缀的节点。结合语义相似度的计算,我们的建议是保证大部分存在的服务在有限的节点数目内相匹配。我们的可扩性和可靠性也同时通过仿真实验的方法得到了证实。
Introduction
Webservicesenable access to resources and software over the Internet.The increasing number ofweb services demands foran accurate,scalable,effective and reliablesolution to1
look up the mostappropriate services fo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users.This is specifically complicated jf numerous services fromvarious providersexist.All claiming to fulfill users’needs。
引言
网络服务使得通过网络存取资源和软件成为可能。正在不断增长的网络服务量需求一个更为精确的、可扩展的、有效的途径去寻找更合适的服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这是现有的不同的服务商提供的大量的特别复杂要求的消费服务。这些都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
The mechanisms of service discoveryinclude centralized registry and decentralized approach.As the number of web services grows,the centralized registries,which lead to a single pointfailure and performance bottleneck,quickly become impractica1.However,the decentralized approaches.which based on Distributed hash table(DHT),are extremely scalable and lookups can be resolvedin log n overlay routing hops for a network of size n nodes[1—41 . These systerns are structured becaus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verlay network and the location of data within the system are controlled.However current DHT overlays use keyword to search for services and support only “exact match”lookups which will encounter difficulties in complex queries.
服务发现机制包括集中注册和分散注册的方法。随着网络服务的数量增长,集中登记处的数据,这将导致一个作为性能瓶颈单一的点失败。然而,基于分散式哈希表的分散方法极其有效并且期望登陆到覆盖路由能够解决我们期望的网络节点的规模问题。这个系统是非常有组织性的,这是因为覆盖网络的建造和系统里面的有关数据被控制了。然而当前的分散式哈希表包含用关键在查询服务并且仅支持在复杂的查询中遇到的精确地查找匹配。
In this paper,we present a structured peer-to-peer semanticrouting architecture,a scalable,se1f-organlzing and decentralizedsemantic overlay network which could efficiently route and locate the semantic service request to service registration node.The web services can be described in semantic method and Can be characterized bv a set of ontological concepts.W e use these ontology concept sets to index the web services and store the service information at peers in the P2Psystem using a DHTapproach.The presented system extends the Plaxtonmesh[5J to dynamic semantic overlaynetwork to manage service advertisements.With the use of structured peer-to-peer overlay as the service repository network,the system is highly scalable in terms of number of registries and services.The remained characteristic of Plaxton mesh guarantees that most existing services matching a query will be found with bounded costs in terms of number of messages and number of nodes involved。
在这里,我们提出摘要提出了一种点对点的语义路由体系结构,一个可扩展的、自主的和分散的语义覆盖网络,它能有效地查找和定位语义服务请求并且服务登记节点。网络服务可以被语义方法描述并且可以被一系列的逻辑概念所描绘。我们使用这些逻辑概念去索引网络服务。并储存服务的信息在这个使用分散式哈希表的方法的点对点系统点上。这个被提出的系统拓展了Plaxton mesh的动态语义覆盖网络管理服务。在点对点注册表的结构作为服务网络仓库的使用下这个系统很值得作为寄存器和服务而研究。Plaxton mesh的另一个特点是
确保了大部分存在的服务与有限的节点中所保存的信息相匹配。
Relatedwork
Some semantic based service matching approaches have been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capabilities of UDDI respectively.However,those approaches have the limitation of extensibility and endangered by single point failure mentioned above.To achieve the high scalability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and accuracy.DHTbased structured P2P network technology and ontology are proposed in many approaches,including our work.Kunalet and Liueta1 base their work on a classification system expressed in service or registry ontologies.In these approaches,the choosing ofa specific registry to store and search for a service advertisement depend on the type of the service,e.g.,business registry is used for storing information of business—related services.In fact these proposals are good in terms of organizing registries to benefit service management rather than for the service discoveryitself.Although publishing and updating service descriptioninformation based on their categories is relatively simple.It would be difficult for users to search for certain services without knowing details of this c1assificationandlt would be hard to come up with such a common service or registry ontology.HyperCup project explores the idea of using P2P for the discovery of web services and aims at developing an overlaying structure on the P2P network that allows efficient discovery while reducing the overhead of Gnutella.Unfortunately,HyperCup reduces the P2P graph to a tree which introduces weaknesses that P2P wants to remove:the failure of one node prevents the visibility of the rest of the tree.Massimo eta1.ameliorate Gnutella by combining DAML-sand addresses scalability of the discovery process.But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of Gnutella.This method still lacks capability of locatingservices inalarge scale network
相关工作:
一些语义定义的基本服务匹配方法被建议各自去提高UDDI的能力。然而,这些方法有可延长并且被上面提到的单个的点威胁的缺陷。为了扩大规模和提高效率和精确度。基于点对点网络技术和理论结构的哈希表被很多方法所提到,包括我们的著作。Kunalet和Liuetal把他们的工作建立在表示服务和注册的分类系统之上。在这个方法中,选择一个特别的存储器去存和查询服务项目是据服务的类型而定的,就像商业寄存器是用于存储商业有关的信息的相关服务。事实上,这些建议取决于组织寄存器是为了便于服务管理而不是服务发现本身。尽管出版和更新服务描述信息是基于他们的相对简单的分类。但是一定会给不知道详细分类并且很难提出那样普通的服务却要寻找具体服务的用户或者逻辑实体带来困难。HyperCup 计划探索正在使用点对点的想法是为了发现网络服务和发展中的允许在减小施工花费的情况下高效查找到目标的基于P2P网络的覆盖网络结构。不幸的是,HyperCup 减小了树中P2P的图之后P2P想退出的削弱——一个节点的问题阻止了它以下子节点。Massimo eta1.ameliorate Gnutella通过结合DAML-sand 的地址规模的形成过程。但是由于Guntella的能力有限这个方法仍然缺乏能力定位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网络。
。Fatihetal suggest to search services based on their execution paths expressed as finite path automata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approaches where only the input and output parameters of a service are used.We also agree on the opinion that other information ,e,g.process structure of the service invocation are less important since they are difficult to use in queries and unlikely to be the primary selection condition in searches as user would need to know and describe the execution
flow of their required services and thus not critical in terms of indexing.We may expect that the input and output parameters of a service will be ususlly used as a search condition with good selectivity among a large number of web services.Fatihetal建议搜索服务根据他们的执行路径表示为有限自动机的路径,它不同于其他的方法只要输入和输出参数服务被使用。我们同意这样的观点,其他的,譬如,服务进程结构的调用不太重要,因为他们难以使用在查询和不太可能变成主要的选择与用户的需要知道并描述执行所需要的服务的进程并且对于索引来说这不是很挑剔的行为这类的搜索条件。我们期望输入输出服务的参数常被当做在大量网络服务中的好的选择的搜索条件。
There are also some other proposed methods,such as Refs.[13,14]。Although so many P2P based approaches have been proposed ,the efficiency and precision of decentralized service discovery methods still be left behind.当然这里也有一些合适的方法,如参考文献[13,14]。虽然如此多的P2P基础方法已经被提出来了,但是高精度和高效率分散管理的服务发现方法仍然没找到。
后记:由于鄙人才疏学浅,有不少地方翻译的不到位,还望读者见谅!!
第四篇:档案整理方法步骤
干部人事档案整理的方法步骤
整理的第一个环节是鉴别,也是对准备归档的材料进行审查,甄别材料的真伪,判定材料的保存价值,确定其是否属于归档范围,是否符合归档要求。鉴别工作的内容包括归档材料是否办理完毕,是否对象明确、齐全完整、文字清楚、内容真实、填写规范、手续完备;对经过鉴别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材料,要区别不同情况,采取转出、退回、留存、销毁等不同方式进行处理。除了鉴别以外,一般来讲,整理工作包括分类、排序、编目、技术加工、装订五个步骤: 第一步。分类 按照《干部档案工作条例》规定,干部人事档案材料应根据其内容特征分为十大类。
第一类:履历材料。包括以反映干部本人自然情况、经历、家庭和社会关系等基本情况为主要内容的材料。主要有:1988年、1999年两版履历表,参加工作后填写,填写1999版可以填当前时间,填写要规范,前后一致,培训两个月以上的填写,需在四类中有材料。还要有属于履历性质的登记表,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委员(候补委员)简历,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委员简历归此类。
第二类:自传材料。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材料。自传材料包括自传和属于自传性质的材料。自传材料的归类,应该以内容和用途为依据,不能单纯按名称归类。一些以自传为主的履历或简历表也应该归在第二类。第二类中新增加了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材料。
第三类:考察、考核、鉴定材料;审计材料。包括干部人事管理工作中,组织、人事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对干部德能勤绩廉进行调查、评价的材料。具体有:定期考核材料,考核登记表,每年需归档,援青、援藏、援疆、挂职锻炼等考核材料;工作调动、转业、学校、党校学习纯属鉴定不带成绩的各类鉴定(带成绩的归在第4类中);调任时审计材料(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后备干部登记表。
第四类:学历学位材料。职业(任职)资格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材料;反映科研学术水平的材料;培训材料。包括记载和反映干部学习、技能、科研水平的各种材料。需要注意的是过去学生登记表归第一类,学习(培训)鉴定表、学习(培训)考核表归第三类,此次统一调整到第四类。其中:
1、学历学位材料:高中毕业登记表;中专毕业生登记表;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党校、军队院校报考登记表,入学考试各科成绩表,研究生推荐免试登记表,专家推荐表、毕业生登记表,授予学位的材料,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党校学历证明。归二级分类的1类中。
2、职业(任职)资格材料:职业资格考试合格人员登记表或职业(任职)资格证书复印件;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等材料。评(聘)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材料: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申(呈)报表,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审批表等材料。归二级分类2类中。
3、反映个人科研学术水平的材料:青海省存在此类情况的较少,主要是科研单位和院校,归二级分类3类中。
4、培训材料:为其两个月以上的学员培训(学习、进修)登记表、考核登记表、结业登记表等材料(培训学习时间明确为两个月以上)归二级分类4类中。
第五类:政审材料。更改或认定姓名、民族、籍贯、国籍、出生日期、入党入团时间、参加工作时间等材料。包括干部审查和干部基本情况更改形成的材料。注意,过去更改或认定姓名的材料是归在第一类的,此次调整到第五类。档案审核工作中形成的“三龄一历”(年龄、党龄、工龄和学历学位)认定材料也归在第五类。这里重点讲一下关于确认出生日期和参加工作时间如何确认。档案材料中出生日期更改的情况主要有:虚、实岁换算造成出生年份不一致;阴阳历换算误差造成出生月份或出生年份不一致;出生日期填写中的笔误;个人早期为满足入学、参军或参加工作所必须的年龄条件而有意将出生日期提前或拖后填写。中组部、人事部、公安部关于干部出生日期问题的文件有两个:一个是现行的文件,即《关于认真做好干部出生日期管理工作的通知》(组通字[2006]41号)。文件规定,“从2006年10月起,不再办理审批干部本人要求确定或更改出生日期的事项;对个别干部的出生日期,档案记载与户籍登记不一致的,应当以干部档案和户籍档案中最先记载的出生日期为依据。”中组部2007年1月印发《关于做好公务员登记中干部档案相关工作的通知》(组通字[2007]4号)规定,“对个别干部的出生日期、参加工作时间等信息,档案记载前后不一致的,应当以干部档案和户籍档案中最先记载的出生日期为依据。”干部档案中,最先记载干部出生日期的材料一般为入团志愿书,或者高中毕业生登记表、入伍登记表、招工登记表等。第二个文件是1990年印发的《关于办理干部退(离)休手续时认定出生日期问题的通知》(组通字[1990]24号)。在2006年10月以前,已经按照这个文件更改了出生日期的,档案中必须有个人申请、所在单位党委(党组)或组织人事部门的调查报告、证明材料(原户籍内册、登记卡片、出生证等的复印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上级党委(党组)或组织人事部门的批复。干部档案中记载干部参加工作时间的早期材料一般为:录(聘)用审批(备案)表、应征入伍登记表、招工审批表、职工登记表、毕业生转正定级审批表等,以及招生(入伍、招工)政审材料、知青上山下乡登记表证明等。确认干部参加工作时间的政策性文件包括:《中共中央组织部、劳动人事部关于确定建国前干部参加革命工作时间的规定》(中组发[1982]11号)、《国家教委、人事部、劳动部关于博士生和在职人员考取硕士生学习期间工龄计算问题的通知》(教高[1990]001号)、《人事部关于“文革”前赴苏联、东欧留学的本科生学习期间工龄计算的问题的通知》(人薪发[1992]11号)、《人事部、劳动部关于一九六六至一九六九届大中专毕业生参加工作时间和工龄计算问题的通知》(人薪发[1994]43号)、《劳动人事部关于解决原下乡知识青年插队期间工龄计算问题的通知》(劳人培[1985]23号)等等。
第六类:党、团组织建设工作中形成的材料。包括干部参加党、团组织的有关材料。
第七类:表彰奖励材料。包括对干部给予奖励或表彰的材料。注意,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材料,此次统一规定作为奖励材料,归第七类。
第八类:涉法违纪材料。
第九类:招录、聘用材料;任免、调动、授衔、军人转业(复员)安置、退(离)休材料;辞职、辞退、罢免材料;工资、待遇材料;出国(境)材料;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代表会议,民主党派代表会议形成的材料。包括干部职务变化、工资待遇、出国(境)等材料,以及各种代表会议代表登记表等材料。注意,《公务员登记表》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登记表》统一规定归在第九类。本条增加了对外国永久居留证、港澳永久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的归档要求,删除了因公出国(境)人员备案表。这里的工资、待遇类材料应有:93年10月执行的工改表;95年10月正常晋档工资审批表;97年7月调整工资标准审批表;97年10月工资正常晋档审批表;98年元月正常晋级审批表(五年考核称职);99年7月调整工资标准审批表;99年10月正常晋档审批表;2001年元月调整工资标准审批表;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审批表;2001年10月调标审批表和正常晋档审批表;2003年元月正常晋级工资审批表(五年考核称职);2003年7月调标审批表和正常晋档审批表;2004年10月学历浮动工资审批表;2005年10月正常晋档审批表;2006年7月工资改革审批表、工作津贴和生活补贴审批表、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审批表。2006年至今正常晋级和调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审批表。职务变动调整工资,要在职务变动工资审批表标表明工资文号,属于公务员的要有公务员定级表(97年或98年);退休的要有退休住房补贴表、高原补贴表这两张表。任免:要求有副科级以上任免表及形成的考察材料及现实表现;按规定逐项如实、准确填写。要注明任免职务的批准机关、时间和文号,并加盖组织印章。2008年3月以后从其他单位调入机关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的干部,须有《公务员调任审批(备案)表》。
第十类:健康检查和处理工伤事故材料;治丧材料;干部人事档案报送、审核工作材料;其他材料。
包括录用体检表,反映严重慢性病、身体残疾的体检表;工伤致残诊断书,确定致残等级的有关材料;生平,非正常死亡调查报告等。省管干部档案报送单,干部档案有关情况说明等材料也归入此类。
这里需要重点说明两个问题:
一是第四类、第九类材料的二级分类问题。第四类、第九类材料需要采用二级分类法,按照内容的不同再分别分为四小类,具体来说: 根据中组部1991年印发的《干部档案整理工作细则,第九类材料可以再分为:1.工资材料;2.任免材料;3.出国(境)材料;4.参加会议的代表登记表等其它材料。此外,第四类材料可以再分为: 1.学历学位材料;2.职业(任职)资格和评(聘)转业技术职务(职称)材料;3.反映科研学术水平的材料;4.培训材料等。第四类、第九类材料必须按新的分类标准进行二级分类。二是内容交叉材料的分类问题。部分档案材料,特别是一些制式表格,存在内容交叉的情况,可以根据材料的主要内容或用途来确定类别:
1、以自传为主的履历或简历表归第二类;
2、学生登记表、学习(培训)鉴定表、学习(培训)考核表归第四类;
3、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材料归第七类;
4、干部任免审批表及其相应的考察材料或表现材料归第九类;
5、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委员简历,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委员简历放一类。
第二步,排序 排序是指将每一类别的材料按其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或材料内容的内在联系排列顺序,并通过编写类号、顺序号和页码固定下来。排序的具体方法有两种: 1.按材料形成的时间排序
适用于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第一、二、三、四、七、九、十类材料。注意,第四类、第九类材料排序时,是在采用二级分类后的各小类中分别按时间排序。
2.按材料的内容以及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排序
适用于第五、六、八类材料。其中,第五类、第八类材料的排列顺序一般为:上级批复,结论或处分决定,本人对结论或处分决定的意见,调查报告,证明材料,本人检讨或交待材料等。第六类材料,入团志愿书应排在入团的其他材料之前;入党志愿书应排在入党的其他材料之前,党员登记表等可按时间先后依次排序。每个类别中的档案材料排序后,要用铅笔在每份材料首页的右上角编上类号和顺序号,并在其右下角逐页编写页码。页码的编写方法为,凡有图文的页面,每面作为一页;有封面的材料从封面开始编写;空白纸和托裱用的衬纸不计页数;复印件和原件应视为一份材料,统一编写页数。
第三步,编目 修订后的目录与旧目录的不同:一是把“类号”改成了“序号”;二是把“材料制成时间”改成了“材料形成时间”;三是删除了“份数”栏。
编目的具体要求: 1.档案材料应按照排列顺序,逐份逐项进行编目,做到目录清楚,填写准确。书写目录要工整、准确、清楚、美观,使用规范的书写材料,不得使用圆珠笔、铅笔、荧光笔、水彩笔、红墨水、纯蓝墨水和复写纸书写。档案目录不能粘贴涂改。2.每类目录应首先注明材料类号和类别名称。3.“类号”下再依次填写排列序号。规范的序号栏填写方法应该是:材料类号用汉字的“一”至“十”,二级类号用
(一)至
(四),顺序号用阿拉伯数字。4.“材料名称”根据材料题目填写。一般来说,没有标题或标题不规范的,应另拟标题。材料的题目过长,可适当简化。凡原材料题目不符合实际内容的,须另行拟定题目。拟定或简化题目,必须确切反映材料的主要内容或性质特点。5.“材料形成时间”填写材料落款时间。有多个时间的材料,一般以最后的时间为准,也就是以文件办理完毕、正式生效的时间为准。时间填写要尽量详细、规范,有具体年月日的,必须填写齐全,如1985年9月1日,不能填为85年9月,或者1985年等。6.“页数”材料的页数。按照编好的页数如实填写。7.“备注”填写需要说明的情况。归档材料因为内容相关合并为一份材料的,要在备注栏中进行简要说明,如附有考察材料的干部任免审批表;复印件等情况也应注明。8.书写目录时,每类目录之后,须留出适量的空格,供补充档案材料时使用。特别是第三、四、九类等,由于后续的材料比较多,为了留出足够的空格,不要在同一页中再填写其它类别材料的条目。
第四步,技术加工 1.对纸张破损或字迹材料不符合要求的档案材料,应采用复印、扫描、拍摄等方法进行复制。复制应保持材料原貌,不能任意扩大或缩小,不能对原件内容进行修改。复制后的材料应清晰,所用材料要符合档案保护要求,经久耐用。复制件应附在原件后,与原件作为一件。2.幅面过大的档案材料应进行折叠或剪裁。折叠后的档案材料要保持平整,文字、照片不得损坏,便于展开阅读。剪裁时不得损坏档案材料上的文字、印章、图形等内容。3.幅面过小的材料应进行托裱,装订边过窄或装订线内有文字的材料应加边。4.档案材料上的订书钉、曲别针、大头针等金属装订物应当拆除。5.为方便档案利用和后续材料补充,每份档案材料在整理时必须保证各自独立,禁止将多份材料以缝纫、被糊等形式粘连在一起。
第五步,装订。装订好的档案,档案目录臵于卷首,卷内材料排列顺序与目录相符。档案材料应左边、下边对齐,在左侧打孔装订,做到结实、齐整、美观,不掉页、不倒页、不压字、不损坏文件,方便阅读。如果左侧的空白不够,要托裱出装订边,不能压字。注意,装订时只要求档案材料左边、下边对齐,卷内有不同幅面的材料,右边、上边不能对齐是正常的,不需要刻意追求“四边齐”。干部人事档案如果太厚,应该分成两卷装订;分卷装订时,必须保证同一类材料分放在同一卷中。干部档案卷夹材质应符合档案保护要求。卷夹背脊应附标签,用于书写干部的姓名、籍贯、档案编号等。书写姓名不得使用同音字或不规范的简化字。
第五篇:教师档案调动步骤
1.人员调动登记表(原单位盖章)
2.身份证原件复印件
3.现实表现证明(注明法轮功情况)原单位或户口所在地派出所
4.人事档案
5.档案内要有转正定级表、报到证
6.人事关系介绍信
1.人员调动登记表(原单位盖章)
2.身份证原件复印件
3.现实表现证明(注明法轮功情况)原单位或户口所在地派出所
4.人事档案
5.档案内要有转正定级表、报到证
6.人事关系介绍信
1.人员调动登记表(原单位盖章)
2.身份证原件复印件
3.现实表现证明(注明法轮功情况)原单位或户口所在地派出所
4.人事档案
5.档案内要有转正定级表、报到证
6.人事关系介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