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教育专业学期论文
浅谈小学生厌学成因及其对策
[摘要]厌学是学生消极对待学校生活,对书本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甚至抵触态度等心理状态的不良表现。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普片存在的问题。我国小学生厌学现象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对小学生厌学原因及对策进行研究,有助于端正小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知识的获得。
[关键词]小学生;厌学;原因;对策
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有了积极的学习态度才能取得好成绩。然而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采取消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学习生活单调,把学习看成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这就是厌学情绪,是学习障碍中最普遍、最具危害性的问题。本文着重讲小学生厌学问题。小学生厌学受学校、家庭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如果厌学问题得不到解决,会对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涯、工作等造成不良影响。
一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
(一)学校教育的影响
1、教师教育方法不当
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是导致校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
有些老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只是一味陈述书本内容,导致教学枯燥无味。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些教师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处理学生所犯的错误时,动辄采用训斥、写检查、罚站等办法。小学生产生反感,有的甚至产生焦虑、恐惧心理。也有些学生因为长相、穿戴不好、学习不突出、没有家庭背景等原因受到教师的歧视。缺乏与教师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对教师反应冷漠,对班级活动和同学交往也失去兴趣,丧失自信,对一切都感到索然无味。而经常受到教师批评、处罚的学生与教师关系更坚张对立,他们反感或害怕教师,这种消极的情绪也会蔓延到学习上。
2、学生的人际关系
有些同学在遭遇困难时不仅得不到帮助,反遭教师的批评,因此感觉非常无助。对于小学生来讲,老师的评价对其有重要影响。并且当老师贬低一些学生时,其行为和态度也会影响其他学生对这些被贬者的看法。在中小学阶段,同伴生活在儿童成长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超过老师和家长的作用的趋势,如果被同伴排斥,那将是“天塌地陷”的感觉,造成小学生心理落差变大,进而产生惧怕学习、害怕失败的心理。
3、过重的学业负担与过度学习使学生产生厌倦
小学生负担太重是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已经习惯于叫什么就讲什么。上课满堂灌,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布置很多练习作业。再加上社会上一些家教机构、特长班、补习班、提高班的火爆,抹杀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压抑了孩子们的个性,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习惯于被动应付,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对学习产生厌倦。
(二)家庭的影响
1、家庭氛围
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与父母经常争吵的紧张的氛围中成长的孩子。他们的心理有很大差异。后者家庭中的孩子容易紧张焦虑,害怕父母的情绪迁怒于自己,没有心思学习。
2、父母教育方式及与父母的关系
有些父母对孩子管教太严、期望过高,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不顾孩子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能力。一旦孩子无法达到自己要求,父母就粗暴对待或悲观失望。这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恐惧感,失去信心,容易否定自己,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倦。有些父母则过分放纵孩子,这也会导致孩子不想学习。
(三)小学生的自身因素
1、学习成就感低
学生因为课堂上不容易听懂,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成绩差。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过低,自信降低,让他们惧怕学习。
2、学习动机模糊
有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不积极,完全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督促下应付了事。
二 对策
(一)教师树立新型教学观
教师必须树立教学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习是自己的事,无论老师讲得多好,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根本上解决厌学问题。此外,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除了学习之外,他们还需要休息和玩。因此要减少作业的布置和学习负担,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活动,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1]
(二)鼓励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一个班级的同学来自不同背景家庭,他们的交往方式也有很大差异。有些孩子可能性格比较孤僻,不善交往,人际关系自然就差。对于这类性格有缺陷的学生,如果老师和同学再对他们冷漠,他们就会更感孤独和不安,不良情绪,厌学甚至厌世的情绪就会产生。对于这类学生,老师和同学要多伸出友爱之手,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三)减轻作业负担
家长们应该了解小学生此时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爱玩的特点,家长不应该一味地强求孩子上他们不喜欢的兴趣班。老师也不应为了自己的教学成绩而布置过多的作业,让小学生不堪重负。作业在精而不在多。
(四)家长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家庭。不要为了对孩子学习的意见不同而争吵,也不要整天叮嘱唠叨。既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也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另外,家长不要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过高的要求,要经常鼓励孩子,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还应多倾听、多宽慰,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五)老师和家长应注意批评的尺度
虽然忠言逆耳,但对心灵尚且幼小的学生来说,不分场合不分尺度的批评,只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或自卑心理,继而出现厌学情绪。老师和家长在批评学生时,要考虑到孩子的自尊和接受能力,注意场合和尺度,以激励为主,少用批评、责怪。对学生学习上的任何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孩子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能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
(六)对学生的期望要合理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状态的期望要根据实际,要合理,既不要盲目乐观,也不要低估了孩子的实力。这样,才能使孩子处于自信但不骄傲自满的心理状态,乐观进取。如果家长不能客观分析孩子的实际情况,期望过高而不能根据孩子的状态调整,要求考试每门功课一定要考多少分,一定要排前几名。这样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心理,可能造成畏学、逃学甚至离家出走的悲剧。
(七)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
出现厌学心理的一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学习跟不上,成绩总是落后,经常受到老师批评、家长责怪,于是出于自卑、自暴自弃的想法而产生厌学心理。针对这类孩子,家长和老师有必要重点扶持这类同学的学习成绩。特别是家长,应及时想办法,辅导孩子的学习。工作忙和有条件的可请家教,只有学生学习提高了,才会使他们变得自信起来,那么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八)让孩子感受到关爱
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当小学生觉得老师喜欢自己、欣赏自己时,他们学习起来就特别有劲。因此,老师应深入学生中,倾听他们的心里话。然后找出相应的扶持学生的方法,赢得学生的信赖和配合。作为老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经常鼓励学生的进步,这对小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对学生,要表现出热忱、喜爱和重视之情。
另外,老师应设身处地为学生创设发挥特长的舞台,比如“演唱会”、“小发明”、“故事会”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他们各自的特长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他们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心里就会有成就感。
导致小学生厌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及时有效地解决厌学问题,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唐红波.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11
第二篇:小学教育专业的论文
小学教育专业的论文
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习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本文针对目前小学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学生、课件三方面的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教学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及不利因素,并从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不同年龄的学生发展特点四方面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等等,让多媒体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关键词:多媒体
小学数学
优势
问题
策略
一、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现状 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多媒体技术Internet的日益普及,有不少学者也开始研究CAI(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 多媒体教学),二十一世纪初期,在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强大作用基础上,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利用多媒体创建一种学习环境、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所以学术界关于多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有效运用研究的文献很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
(多媒体教学是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技术使教学动态化、情境化、具体化,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性、主体性和动态性等弱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少学者也分析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如吕效国,姚海波(2006)《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与误区》的优势有(1)课堂教学生动化,形式新颖化;(2)达到课堂教学“减负提素”之目的;(3)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能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5)能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的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杨荣花(2013)在《谈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中提到的优势有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董严(200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效运用策略的研究》中的优势有(1)创设形象生动的课堂氛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2)交互性强,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学生能够勇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3)多媒体课件都是教师课前设计制作,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传授更多的内容,或者将课堂教学难点、重点更加细化。
(多媒体与小学数学课堂整合的改革实践的多年里,虽然明显的提高了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但在小学的实践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很多专家的研究里都有分析到,例如仙居县实验小学课题组(2012)的课题研究报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效运用策略的研究》中提到的问题有(1)没找准多媒体的作用点,让多媒体成为“装饰”;(2)没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教学中“满堂灌”;(3)没选好合适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成了“展示”的工具;(4)数学学科特点灵活,有时候使用多媒体太注重形式;(5)在教学中处理各教学因素间的关系不及时,降低效率。
董严(200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效运用策略的研究》中提到的问题有(1)课件华丽外表的“喧宾夺主”,小学生有限的自控能力会导致精力分散;(2)缺乏同书、本、笔的互动,课堂上学生都盯着多媒体,很少去看书本,很少动笔,没有实际的教学成果;(3)多媒体课堂信息容量大,快节奏的授课压缩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对知识的思考与探索。
龙懿(2004)《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个误区》中以实际教学中教师们的一些误区来分析,提到的误区一:教育手段先进,教育思想便先进。误区二:公开课,尤其是评优课一定要用多媒体。误区三:多媒体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误区四:以视听代替想象、朗读。吕效国,姚海波(2006)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与误区》中认为多媒体教学中存在问题有(1)公开课现行,随堂课匿迹;(2)众“体”皆罢黜,独尊多媒体;(3)“一键定乾坤,电脑为中心”;(4)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费时费力;(5)教学中的人文思想不足;(6)对传统教学基本功的冷漠和忽视。
代军(2006)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误区》提到的问题有(1)追求形式,使用盲目;(2)画面花哨,有如动画;(3)重视课件,轻视传统;(4)从始至终,贯穿满堂。辛艾桐(2013)在《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思考》中认为多媒体教学的问题有(1)教育部门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指导文件缺失;(2)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中的信息素养和运用能力的不足;(3)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欠缺。
在研究多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存在问题时,不同学者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总的来说大都包括是三方面的内容,教师、学生、课件的问题,这些存在的问题也正是这个课题一直有研究价值的原因。
(在多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策略方面,几乎学者的研究里面都有提到,如董严(200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效运用策略的研究》(1)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2)教师运用多媒体要抓住“点”,对症下药,“点”即新旧知识的过渡点,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普遍的困惑点。
辛艾桐(2013)《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思考》中认为多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有(1)教育部门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详细制定多媒体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指导文件;(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包括改变教学观念,多媒体技能;(3)学生要不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王国香(2014)《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提到的策略有(1)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2)利用多媒体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3)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将学生作为主体。
吕效国,姚海波(2006)《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与误区》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施策略有(1)提高认识,改变教育观念,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2)加强教师多媒体技能的培训;(3)加强资源共享的力度;(4)加强信息的吸收。四)关于研究多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原则方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导致数学课程的形念和内容、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教学的效率与效果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时应当遵循一些原则,例如李学高(2014)《简述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的原则有(1)适应性原则;(2)过程性原则;(3)效率性原则。孙欣(2006)在《浅谈小学数学新课堂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也写了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的原则(1)有序性原则;(2)适时性原则;(3)反馈原则。仙居县实验小学课题组(201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效运用策略的研究》的研究中比较完善的提出了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智能并重原则;(4)整体性原则;(5)有效性原则;(6)个别指导与协作相结合原则;(7)针对性原则。
(王宏(2002)的《小学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从创设情境,明确学生主体,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因材施教这四种模式进行多媒体与小学数学的整合。代振业(2012)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中从多媒体与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王玉(2011)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从教师会用,善用,巧用,合理使用四个方面太探讨多媒体辅助教学。吴发明(2013)《试论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从多媒体技术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些数学学科的分类领域进行整合。
(近几年来,许多学者把更多的视角转向了小学数学现状,发展的研究等,如邓友祥(2007)《谈中国小学数学教育之多媒体走势》中,提到了六点走势即人才从培养学答型转向学问型;从传统的数学内容转向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应用;从单一的数学教材编排转向综合的螺旋式;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为以学生为中心;从粉笔书本的教学手段转向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现代化手段;从侧重学生成绩的教学评价转向着眼于学生数学素质提高的评价。
此外,也有学者借鉴国外的经验探讨我国,如孔企平教授(2009)《国际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与趋势》中,对各国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与小学数学的教育进行了探讨。也有研究者提到外国的多媒体教学情况,如阿拉伯国家小学数学教育的概况,英国教学强调小学数学要与多媒体技术综合与交叉等等。
总结:总体上看前人对多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优势,存在问题,策略,整合原则,研究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让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最大功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我认为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因为现有的这些研究成果普遍比较单薄,既缺乏扎实的理论依据,又没有充分的实践材料支撑,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我认为研究必须以现代化理论和科学方法为指导。研究的起点要实,即把研究落实到某个知识点,某个法则规律的教学上;研究的着眼点要高,即要着重研究学生如何用多媒体去看待数学问题,培养数学意识;研究方法要新,即研究要强调数形意识的培养,数量关系的分析,注重优化思想,统计思想的建立,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等等;研究措施要具体,即从身边小学入手,有充分的科学性。多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要和学生数学学习的具体内容,如数与计算、几何初步知识、简易方程以及数学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媒体优势,强化思维训练,促进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二、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存在问题(一)教师方面:
1、为用而用,以辅代主。有些教师只追求形式而不顾教学内容,为使用而使用。在课件设计中,不管是否需要,硬将声音、影象引入以体现“先进”,导致学生对画面印象深刻,却掌握不了知识的本质特征,更不用说可以起到突破重点、难点的作用。
2、重视课件,轻视教法。许多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过分依赖课件授课,完全放弃了直观的形态教学模具和板书,导致课堂应变能力差,课堂上出现教学错误;为了把课件做得漂亮,在课件的制作上付出高倍的时间和精力,相反忽略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及教学模式的选择,本末倒置。
3、制作水平有限,难以发挥作用。多媒体教学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先进,但制作水平有限,没有达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作用。
4、太依赖多媒体,认为其可以完成一切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课堂教学,使教师成为课件的放映员,学生是观众。这样不仅不利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而且还增加学生视觉上的负担。这种教学偏离了学生主体性及教师主导性的要求。
(二)学生方面:
1、容量过大,学生难以消化。有的教师误认为多媒体课堂的信息量就是要大,导致学生装进大脑的信息一大堆,却难以消化。学习应该是学生个体的主动过程,知识是无法灌输的,尤其是对小学生,在他们能够接受的容量中设计教学,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2、灌输式教学,有碍学生发展。(1)动手实践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知识是要通过学生亲自实践来加以理解和掌握的,多媒体主要是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对其他器官的刺激较少。有些教师就剥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和权利。(2)思维能力方面:小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关键时期,如果单纯地把过程用多媒体直观地展示出来,学生只是看见了这个过程却没有亲自动脑思考,也就少了思维、想象的余地。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地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三)课件方面:
1、内容花哨,喧宾夺主。在多媒体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使学生产生兴趣,往往追求课件的华丽,插入与教学内容不相关的动画,本想吸引学生,实际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很难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与习惯。2课件制作简单,不能体现计算机多媒体的优势。现在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往往不能体现这个特色,只会用PowerPoint作一些简单的幻灯片,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只是把书上的图片、文本简单地转化到计算机上演示,而真正起到解决难点又反映多媒体特点的课件很少。
3、市场上商业化课件太多。这些课件大都是由专业制作公司聘请各路专家设计制作,使人乍看之下,耳目一新。但课件设计中,忽略了教师这个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游离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是一门艺术,如果缺乏了教师的个性发挥,缺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那么最终便是教学方式的僵化。
4师生双向交流渠道不畅,教学亲和力降低。使用多媒体时,需营造一定的灰暗、柔和的环境,这往往就要拉上暗色帘布等,教师课件一放,就站在讲台的一角忙着点鼠标,学生的注意力也多集中在屏幕上,很少关注教师的表情和动作,所以教师难以像传统教法一样言传身教,师生没有情感的交流,未免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都有利有弊,在多年的多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研究中,一直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下面是对问题的一些原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
1、教学思想仍旧传统。多媒体教学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创造学生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相结合。但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便跟着先进,于是在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下,变为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依然是教师为的中心,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存在。
2、实践应用能力不佳。表现为滥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冲淡了教学主题;生搬硬套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效果极差。成功的多媒体教学以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化,能有效跨越时空的限制,大大提高教材的表现力,使学生学习更有趣、简便和有效,具有鲜明的教学性。然而有的教师在一些课上从头到尾都用多媒体,甚至看到一些教师纯粹以多媒体替代小黑板与挂图,将多媒体视作“电子黑板”,由于过多使用,使课件变得杂乱,误导学生。
(二)学生方面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往往只停留在表象,所以经常被花哨的课件所吸引,却学不到实际知识;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知识是要通过学生亲自实践来加以理解和掌握的,多媒体主要是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对其他器官的刺激较少。有些教师就剥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和权利;小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关键时期,如果单纯地把过程用多媒体直观地展示出来,学生只是看见了这个过程却没有亲自动脑思考,也就少了思维、想象的余地。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地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二)课件方面
1、商业化的课件严重脱离了教学实质。目前市场上多媒体课件层出不穷,每一个课件都有它独有的优点。对于这些商品化课件,当我们将其现成运用到课堂教学时,却往往不尽人意。因为这些课件只是按照专家给定的一种所谓"最佳"的授课模式来设计教学流程,使得每位使用者都必须按照这一教学流程去授课。然而教学过程毕竟有别于生产流程,教学是一门艺术,如果缺乏了教师的个性发挥,缺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最终便是教学方式的僵化,教学的衰退。
2、机械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师生更加被动。某些教师片面追求多媒体教学,所用的课件,也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或是太过花哨的课件,这样的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有的老师为了方便,就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的课便是"流水课",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究其根源,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电脑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这只不过更强化了学生的被动性。
四、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对策
为解决好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整体作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总结前人的一些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多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整合方面的策略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以现实的生活为例,这样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所以在小学数学学科内容中,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点”一般有下面几个方面:
1、在建立起始数学概念时,因为学生掌握某概念和原理,缺乏相应分析与综合能力,无法形成有关的想像的过程,可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突破点。
2、在理解较难的数学知识时,利用多媒体强化感知,突破疑难。因难点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在教学某些较难的数学知识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直观演示,起到搭桥铺路、分散难点的作用,以缓解教学坡度。
3、在推导抽象的公式和法则时,因为学生对所学公式、法则不理解而造成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数学课本上抽象的文字描绘和静止的图像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动态过程,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便捷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掌握其内在规律,完成知识构建。
4、在枯燥的计算教学与练习时,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多媒体集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效果,创设故事情景、设置有趣多样的游戏练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极大调动学生思考、操作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有极佳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形式的整合方面的策略
如今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明确教育观念。教师在选用多媒体教学时,必须要做到两个方面:第一,从教学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出发,仔细考虑如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第二,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认真设计多媒体课件,以保证局部教学要求的实现。在用多媒体教学时,始终坚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这一特殊工具,它不可能抛弃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多媒体教学时,要把握好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好其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等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
3、应用多媒体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有赖于创新性教学。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和知识特点,设计多媒体课件。
(三)多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整合方面的策略
如今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这样以来就要求教师在多媒体教学时有一定的教学方法。
1、“会用”多媒体,切忌“墨守成规”。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信息,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而不是独裁者。多媒体相比传统教学手段而言,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可延展课堂空间维度,实现听觉、视觉及情感的全方位刺激,拓展学生视野,丰富课外知识,进而使数学课堂得到延伸。
2、“善用”多媒体,切忌“走马观花”。小学生的智力和思维能力还未成熟,而小学数学具有抽象性及概括性,对于小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因此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抽象概括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知识,以易于学生接受。
3、“巧用”多媒体,切忌“画蛇添足”。在教学中极易使学生对数学知识造成表面形式的理解,仅仅在意形式符号,而并未对本质特征进行了解,使形式与内容相脱节。为了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应丰富形式的内涵。
(四)多媒体与不同心理特点的小学生的整合策略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不足;情感与理智的不协调统一;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在多媒体教学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变革时,所以教师在设计制作课件时,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导航器,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流向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随意调度。同时,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
五、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不了解它的实用价值,和来龙去脉,再加上它的呈现形式的单调,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在形象的大小、远近、虚实、动静、抽象与具体之间进行转换,而且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能够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枯燥的数学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但多媒体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重在教师对此的有效运用,不仅仅在于教师运用了多么先进的技术,而是能根据教学目标,正确、有效运用多媒体完善教学设计、设计巧妙的问题和问题导入,以及构建精辟的例题讲解、典型的习题反馈互动平台,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朝着健康、有序、稳步的方向发展。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的整合,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最佳途径,更有效地培养跨世纪的新型人才,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参考文献】
[1]辛艾桐.关于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思考.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3.[2]王国香.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基础教育理论, 2014.[3]王玉.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科学信息,2011.[4]吕效国,姚海波.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与误区.中国教育信息化,2006.[5]代军.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误区.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6.[6]李学高.简述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7]孙欣.浅谈小学数学新课堂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8]杨荣花.谈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9]董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效运用策略的研究.安徽省亳州市幸福路小学,2003.[10]代振业.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1]仙居县实验小学课题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效运用策略的研究.小学数学教育,2012.[12]小学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13]吴发明.试论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14]龙懿.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个误区.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4.
第三篇:小学教育专业论文参考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治策略研究
学院:教育学院 专业:小学教育 作者:张泽芳 指导教师: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德育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因此抓好德育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为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则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德育的重要阶段,因此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矫治小学生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moral education has been more attention, so do a good job of moral education, developing good work habits to become a top priority.The school system for students is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the primary position is that students develop good habits of the important place, and the primary school stage is an important stage to develop a good moral, so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good habits, Correcting the bad habits of students,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o cultivate the talent.Key words: Students;Behavior;Measure
苏联教育家曾指出:“对儿童而言,并没有不能做的事,因为他们不知道,他可能做什么,不可能做什么。”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保证他们良好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因为小学生认识水平低协调性不高,若不注意,行为就有可能成为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习惯,一经养成就难以改变。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重要,而改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也同样的重要。“好的行为习惯是成功的一半”是众所周知的一句真理。但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需要从小开始培养的,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体现的。所以养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从小做起,从小开始培养,从小就开始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好的习惯。而在学校工作中则要牢固树立以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教育方向,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树立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小学生不良习惯的表现
当前,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和放任造成孩子养成了许多的不良习惯,而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在学校的不良生活习惯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恶意损坏公物,恶作剧。校方常常堵不胜堵,防不胜防。例如:在公
路上安放巨大的石头或在公路上撒钉子;向厕所的入粪管道中扔砖块、石头;有意使别人“出丑”,从而“幸灾乐祸”。
(2)不良饮食习惯。最常见的问题是:电视佐餐,食不知味;随时嚼“口香糖”,即使和人谈话也“口香糖”不离口;偏食肉和蔬菜,致使孩子各项发育指标不理想;零食当正餐,上课昏昏然;电脑好玩,肠胃受害。上课爱偷吃零食。⑶动手能力差。学生普遍怕苦怕累,不喜欢参加班级劳动,不按时按质完成课后作业,或者作业的字迹潦草,平时贪睡、迟到。
2.在家庭的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1)不尊重父母。性格任性,总是质疑父母的决定,不听从父母的教导,不关心父母的健康,不分担父母的忧愁。
(2)生活自理能力差。多数低年级学生甚至有些高年级的学生在起床、洗漱、吃饭需要父母督促和帮忙,每次上学、放学都需要家长接送。
(3)学习不自主。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家庭作业不能够自己独立的及时完成,需要在家长的监督下才能完成等。
3.在社会的不良行为习惯:部分学生在学校里,在老师和家长面前还比较懂事理,一旦离开学校,离开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其行为习惯表现则令人担忧。诸如:交通规则意识十分淡薄-闯红灯,过马路时却偏离人行道;公共秩序意识淡薄–乘公共汽车,去商场购物,参观旅游等没有排队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缺失-在公交车内,在商场、广场、饭店等公共场所喧哗嬉闹;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在上下学或参观旅游过程中随手乱扔杂物,随手摘花折枝,随意在公园的草坪上玩耍嬉闹,甚至有意毁坏公物等。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1.教育工作上的失误
学校和家庭教育价值取向的背离,我国中小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德育,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习惯培养,希望把每个孩子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但是,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升学竞争和考试压力的环境影响,广大家长虽然懂得孩子的德育和行为习惯教育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因为学习成 绩直接影响孩子能否上好的初中、高中和大学,所以家长想尽一 切办法提高孩子成绩,只要成绩提高了,其他方面都可以忽略。长此以往,忽视孩子习惯的养成。这种家校教育价值的背离直接影响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这已为人们公认,但并非所有的学校教育都对学生起积极作用,如教育方法的失误,对学生评价的不公,师爱的偏向等都人为地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
据研究在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中,师生关系冷淡和学生对考试的焦虑构成了学校因素的核心。一个在师生关系和集体中经常受到冷落、否定和排斥的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心理和对立情绪。一个生活在追求升学率和试成绩的学习环境中的学生,心理必然会产生较多的认识障碍、情感障碍甚至问题行为。在他们的意识中就会出现偏离集体的倾向,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的现象。如在今年的高考中,就有一名女生用极端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她除了语文作文外,其它各科皆交白卷,她在语文作文中抨击了当前的教育和考试制度。有的学生最终发展成具有“粗野情感和厚脸皮性格的人”,甚至会以各种反常的行为与班集体
抗衡,少数的学生就会到社会上寻找自己的 “位置”,这也是发展的必然。
2.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学校和家长之间缺乏密切合作,学校每个学和每个学期都要制定和实施具体的工作计划 和工作重点。然而这一切几乎都没有家长的直接参与,广大家长不了解学校的工作计划,不清楚学校的工作重点。学校老师不清楚孩子离开校园以后的表现,家长也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状况。学校的教育要求往往得不到家长的监督和支持,家长有时也得不到学校老师的家庭教育指导,双方缺乏机密的交流与合作,导致学生教育和培养的实效性差。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家庭成因有以下几点:
(1)孩子缺乏父爱或母爱
据我校对在校学生调查显示:父母每天与孩子交流时间不到15分钟的占26.5%,15~30分钟的占46.9%,30~60分钟的占17.8%,60分钟以上的占8.8%①。这样,父母在生活上、学习上很难给予孩子应有的关爱和指导,家庭缺乏亲情感。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没有好的、能指引他的倾诉对象,很容易走弯路,甚至走上歧途。家庭残缺是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占44.2%,单亲的占28.6%,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的占22.3%,与亲戚、②朋友住的占4.9%,不完整的家庭占了55.8%。这些离异、配偶一方死亡造成单亲家庭,以及父母关系不好、婚外情、夫妻分居而形成的 “隐性”残缺家庭,对学生的成长有巨大的副作用,处理不当的话,这样的家庭既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又使孩子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缺陷。生活在缺乏亲情感家庭的孩子和由父亲或母亲单独抚养的孩子,比生活在完整型家庭里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和性格扭曲或畸形。
(2)父母的素质不高,难以指导、教育好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但有的家长热衷于赌博、嗜酒,甚至游手好闲,爱说“粗口”。调查显示:父母与孩子交谈时经常带“粗口”的占26.3%;有时带“粗口”的占46.3%;不带“粗口”的占26.8%。父母在与孩子交谈时,经常使用礼貌用语的占21.3%;有时用的占36.5%,很少用的占23.9%,不用的占10.3%③。父母的自身素质差,孩子受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都不得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子女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大打出手,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有暴力倾向。属于小学文化程度的,父亲占14.1%,母亲占21.3%;属于初中文化程度的,父亲占58.2%,母亲占52.1%;属于高中或大专文化程度的,父亲占21.2%,母亲占22.1%,属于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父亲占4.5%,母亲占3.5%④。父母文化水平低下,知识面狭窄,难以教育“见多识广”的子女。(3)家庭硬环境不理想 调查显示:20.1%的学生没有自己独立的学习空间;23.6%的学生虽有固定的学习地方,但常常受到电视和其他因素的干扰;56.3%的学生没有固定且安静的学习环境⑤。总所周知,一个没有固定地方学习且周围环境吵闹的孩子,是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孟母三迁”是为了什么?“退之夜读”是为了什么?“诸葛避市”是为了什么?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当前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并急需解决的问题。50%的家庭无图书角,家庭中藏书50本以下的占70%;没有订阅报纸杂志的占36.1%⑥。一个没有学习氛围的家庭,怎么可能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怎能培养孩子喜爱阅读的习惯?家庭教育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家庭学习氛围较差,家庭智力投资严重不足,就会阻碍孩子的全面发展。
3.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青少年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人们的精神生活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社会中恋爱、婚姻、道德观念混乱,婚外恋、婚外性行为日益增多。家庭责任感淡漠,重幼轻老等不良的社会现象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取向。另外,贪污腐败现象也使青少年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滋长了青少年的好逸恶劳的思想。不少青少年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严重,在公德方面却存在知行错位的现象。
(2)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对青少年培养的投入。要把子女培养成人的投入是巨大的,因此有的家长觉得这是不划算的,甚至觉得子女早一点赚钱自己也可以早一点享福,把钱挪作它用。有的家长舍得建豪华的房子,却舍不得花钱给孩子读书;有的家长并不关心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认为孩子学好学坏无所谓,对孩子没什么期望值,以为孩子能拿个初中毕业文凭就可以了,这样造成青少年没有学习动力,无心学习,甚至觉得人生本来就应如此。
(3)消费文化的不利面对青少年的危害,影视、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为部分青少年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商家为了追求高的商业利润竭尽了手段来吸引人们消费。在商业行为中有的不适度的夸张其说,使得一些青少年注重享受而逃避劳动;同时暴力、色情的内容也会逗引青少年往不良的方向发展。
(三)纠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 1.学校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
(1)学校开展相关的德育活动,养成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重视学校教育工作,认清形势,统一认识。学校应该发挥党支部,工青妇,少先队组织的作用,以开展德育活动为载体,增强荣辱观教育的针对性,要在全校掀起“树立科学荣辱观,做好八荣好少年”的养成教育高潮。另外,要培养好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德育工作队伍,努力形成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德育工作和管理机制。
(2)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和优化学生的养成环境.校园文化建设不只是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更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将现有的文化宣传阵地(橱窗,画廊,黑板报, 广播,电视等)应该充分利用起来,用来大力宣传“八荣八耻”,并在各班制订每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并要求每班按时的对照执行.学校每天组织一日常规评比,每月进行评比,并发放流动红旗,每学期组织总评,以此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3)学校应及时有效的与家长沟通。开办家长会就是最好的沟通办法,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家长收听家教专家的报告,成功案例,个案分析等切实提高了家长素质。通过学习,家长懂得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而另一个好的沟通方法就是做好家访工作,由于家庭环境不同,学生的个性以及所遇事情的性质与程度的不同,那么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也是不相同的。因而做好向学生的家访工作可以让教师走近学生,走近家长,从而缩短学校与家长间的距离,达到共同教育好孩子这一最终目的。
(4)学校教育中要重视教师的作用
教师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纠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参与者。教师运用情感把握学生,能激发学生爱学习和努力向上的积极情绪,能调动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教师要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中,善于掌握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能在课堂内外充分发挥健康而积极的情感,从而
养成催人奋进的学习习惯,使之和老师有着割舍不开的感情。
此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活跃学生思想,使其自由地、有选择地去探索新知识。如开展诗歌朗诵会、故事会、美文选读等课外活动,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了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从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把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看成是教育的机会,深入研究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找到切入点,督促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这种管理方式使教师在改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家庭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
父母要重视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而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父母每天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与孩子交流。因为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能够影响儿童智力和人格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正常的人格的发展;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有助于父母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培养孩子。孩子渴望与父母交流,他们常常会在与父母的闲谈中道出自己在学校中的各种经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加强两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促进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2)父母应提高自己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好、教育好孩子,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将直接影响孩子能否养成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就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提高自己的素质:经常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在家庭中给孩子一个劳动岗位,在生活中多给孩子提供体验的机会,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父母要更多的参与到家教中来和多带领孩子亲近大自然。
(3)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要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地位和生活空间,要创造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和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家庭环境。这样孩子才能有独立的学习空间和固定的学习地方这样在孩子学习时才不易受外界的干扰,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才会让孩子受到尊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社会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
社会中引起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中的不良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和消费文化的不利方面。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小学生还是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不成熟,自我意识还不成熟,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对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孩子总是在其生活环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练习和创造,养成日常行为习惯的。要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的行为模式。
(2)让孩子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孩子的不良日常行为习惯的发生,决非一朝一夕,而是长期受不良影响,逐步形成的。所以,用一定“准则”来养其行、矫正其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是孩子日常行为习惯的依据,但还要结合家庭实际,加以具体化、可操作化。这就要求家长从孩子的起居饮食、游戏娱乐、看书学习、为人处事等制定出家规或制度,正常合理的家规和生活秩序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
(3)用法律手段来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①遵守法纪法规和社会公德,小学生属于未成年人只有自觉遵守法纪法
规和社会公德,在校就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抵制各种不良行为的诱惑,保证自身的健康成长。②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小学生没有自保能力就要自觉接受家长和老师的监管,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我防范能力。③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习惯的诱惑,由于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很少,自我防护的能力很弱,所以很容易受到社会不法分子的伤害。这就要求未成年人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不断丰富社会经验,逐渐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只有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诱惑,不贪小便宜,远离黄赌毒,坚持不吸烟不酗酒,更不能旷课逃学离家出走,才能真正做到保护自己不受伤害。④增强运用法律的意识,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由于小学生身小力弱,还不具备与歹毒搏斗的能力,所以为了保护自己的健康成长,我们要增强运用法律的意识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遇到坏人袭击自己时,要设法摆脱坏人的纠缠,可以向路人大声呼救,也可以及早拨打110等。在发现坏人对其他人正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可以就近报告民警,也可以拨打110或者向老师向家长电话报告等。在自己已经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时,不要用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方式,要运用法律通过公安或执法部门维护自己的权益,否则你就可能有一个受害者变成伤害他人者,失去了维护自身权益的机会
4.学校、家庭、社会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单靠一种单一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改变学生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很显然要综合考虑学校、家庭、社会几个因素,这也需要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1)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
教育心理学表明,只有对受教育者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取 向,才能切实提高教育效果。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重视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习惯培养,在日常的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使习惯培养成为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教育任务,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事,这样就会有较好的教育效果。
(2)加强家校合作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在教育和影响着儿童,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在人当中,父母和教师占首要地位。由此可见,父母和教师对一个小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主要来自模仿和训练。在学校里,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整体表现,确定训练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家里,父母对孩子要加强指导和训练。同时,注重家长的培训和提高,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让家长更多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学校更具体了解学生的家庭表现,相互统一教育标准,统一教育要求,加强合作,就能够切实获得成效。
(3)注重行为习惯个细节强化训练
习惯是培养和训练出来的,不是简单的教育和要求出来的。以往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更多的是提出教育要求,反复的提出要求,提出更多的更难的要求,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指导和训练,孩子们最后只知道行为的标准,却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要从孩子生活中的具体小事做起,低起点,细要求,详指导。淡化口头要求,注重指导训练,不听孩子说,只看孩子做,用事实和行为来说话。
(4)强化教师、家长和社会成员的榜样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处于模仿时期的小学生,成年人的言行举止,对他们的人生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如果说,孩子身上的不良行为习惯有一半是因为缺乏训练形成的,那么另一半就是因为模仿成年人而形成的。加强老师、父母和社会成年人的行为修养,为孩子创设一个优良的社会成长环境。
教育家斯宾塞指出:“正确地进行教育,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而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任务。”要做到正确有效地纠正不良行为,那是一个更为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因此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不良行为学生的矫治方法,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注释:
①②傅宏.幼儿日常行为习惯评价量表[J].早期教育,2000,(20) 傅宏.幼儿日常行为习惯评价量表[J].早期教育,2000,(20) ③傅宏.幼儿日常行为习惯评价量表[J].早期教育,2000,(20) ④傅宏.幼儿日常行为习惯评价量表[J].早期教育,2000,(20) ⑤傅宏.幼儿日常行为习惯评价量表[J].早期教育,2000,(20) ⑥傅宏.幼儿日常行为习惯评价量表[J].早期教育,2000,(20)
参考文献:
[1] 吴小花.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 2008,(36).[2]陈刚,蔡华红.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教师之友, 2005,05).[3]高宇.小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习惯的纠正[J].网络科技时代, 2008,(04).[4]孙月荣.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序”和“导”[J].当代教育科学, 2003,(09).[5]张振华.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培养的探索[J].中国德育,2007,(05).[6]张海珠,武海虹.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希望月报, 2006,(02).[7] 杨永华.谈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J].小学教学参考, 2006,(27).[8]张连云.学习不良小学生的问题行为探讨[J].天津教育,2007,(05).[9]张树林.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陕西教育理论,2006,(Z2).[10]季佳钰.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林区教学,2009,(04).[11]钟吉铜.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与成因[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0,﹙1﹚.[12]农红宇.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探究及纠正对策[J].《广西教育》,2007,﹙z2﹚.[13]傅宏.幼儿日常行为习惯评价量表[J].早期教育,2000,﹙20﹚.
第四篇:小学教育论文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质量关系学生的以后发展
一、问题提出表象思维(mentalimagerythinking)是指以表象为凭借物的思维,即通过对表象的操作、加工而实现的思维活动。小学儿童特别是小学低段儿童对感知过的各类事物积累有丰富的表象,他们的言语与思维需要表象、情境的支持,表象思维是其优势思维。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语文
教学,尤其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作为个体文化学习的开始,对个体的后继学习和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学龄儿童正处于智力开发和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汉语文及其教学具有全脑开发的独特优势,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全面开发少儿学习潜能可从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抓起。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各有分工与侧重,左脑分管语词、逻辑的内容,右脑分管形象、情感的内容。但是,大脑是整体联动、协同作用的,左右两半球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外界刺激的,无论是言语的刺激还是形象的刺激,左右脑都会作出自己的反应。事实上,人脑中存在与心理词典相对应的集合——储备表象的心理相册(mentalimageryalbum)。语词与表象分属于左、右脑,作为两种相互平行的信息表征形式,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彼此激活、互译。长期以来,传统教育以语词思维代替思维的全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着忽视右脑开发和左脑开发不够、方法不当两种倾向。而T.布莱克斯利(T.Blakeslie)则更直接地指出,传统教育的不足或缺陷在于把人脑看成是单侧性的,人们的非言语思维、知识、情感是极其有效的,但非言语思维却长久地被忽视了。这也正是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重要原因。考察近些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与形象思维训练的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尚有以下不足:一是没有突破传统训练的模式,思辨性强,变量模糊;二是研究结论多停留在经验描述水平,缺乏实证性;三是缺乏学科针对性,缺少具体的策略教学与训练。目前,较少见到依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小学语文学科特点,从全脑开发的角度,通过表象思维训练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实验研究。本研究假定,教学中,在丰富、利用儿童表象储备的基础上,同时打开心理词典与心理相册,加强二者间的联系与沟通,使平面、枯燥的字词演练变成形象、生动且立体化的思维活动,通过相关的策略教学与训练
第五篇:关于小学教育论文
关于小学教育论文
历史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的一门学科。中外历史璨若星空的优秀文化,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人们在自觉或不自觉之间,都遵循着历史上被人们所极力推崇的做人或做事的道德标准,它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怎样提高公民素质,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用历史教育的影响提高公民素质,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历史教育对公民素质的影响史学的职任是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无论任何时代,史学成果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其传播范围的广狭都直接决定着它对人们的文化素质、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的总体状态的影响程度。因而,历史教育作为史学成果的传播手段,对提高公民素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1.1历史教育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科学的“三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出来的,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历史的学习。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卓有成就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代代迭出,从他们很多人的人生轨迹上可以看出这一点。“以史为镜”,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是非、善恶,从中照出不足和缺陷,然后拾遗补漏,纠正不足,防微杜渐,见贤思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到自律、自爱、自尊、自重,从而使自己的素质更加臻于完善。
1.2历史教育对公民道德有重大影响。在社会道德层面上,长久以来,历史教育都带有浓厚的“天职文化”色彩,视道德教化为天然职任。其最常见的形式是通过“记事载言”而“劝善惩恶”,使世人“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肖而内自省”。毫无疑问,这种对道德自律的表彰,对背德行恶的鞭挞,有着重要的道德垂范作用,它可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地消减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的潜在的高危因素,使人文生态在风俗善、祸乱止中得以改善,使俗静民和成为一种常态并最终惠及大众与社会。1.3历史教育对个人修养有重大影响。常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拥有了渊博的历史知识,自然会气宇轩昂,始终对人生充满信心。历史是昨天的事,但与今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是一部社会教科书,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包含着极富理性的人类活动的经验与教训,不但有助于今天的现实,还可以指导我们未来的行动。历史是一种基础知识,不论从事哪一行业,如果具有必要的历史知识,就会增进人生的动力和人生的感悟,更加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