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者的现实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者的现实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者的现实影响
——听金花企业集团总裁助理张培合先生畅谈企业管理
张进先生掌舵的陕西安吉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近年快速崛起的民营企业,集酒店、餐饮、装饰装修、休闲娱乐、影视制作、房地产开发、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实业公司,资产达数亿元。目前,该公司拥有员工近千人,高级管理人员占员工总数8%。
张进先生今年33岁,四川简阳人。17岁时独自一人到西安打拼,目前在西安拥有3家公司,其中有2家酒店。他的理想很现实,就是通过自己和全体安吉人的努力,打造西安本土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专业、实用的连锁酒店,在5年之内最少应该开5家,为全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安吉公司迅速崛起,与其有一个高效和谐的管理团队是分不开的。据张进先生介绍,为了朝着更高的巅峰攀登,提高这个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是当务之急,故才有张培合先生安吉一行。
2009年7月21日下午14:30-18:00时,应陕西安吉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进先生诚邀,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大师、金花企业集团总裁助理张培合先生亲赴西安高新区高新一路13号的安吉皇家酒店,为该公司中层以上管理干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者的现实影响》培训课程。张培合先生深入浅出的讲座内容,使聆听者获益匪浅,还吸引了西安地区不少媒体人士到场参访。
儒释道
张培合先生分别阐述了儒家、释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等活跃在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流派,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深层意义。
张培合先生认为儒家文化的精髓在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十字真言,有爱心,讲规则,懂礼貌,求知识,重诚信,这是做人的基础;温和,善良,恭敬,勤俭,礼让,这是做人的态度。同时这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另外儒家还特别强调忠孝,这是贯穿了整个中国的两个字眼,忠即是要忠于国家忠于企业,而孝则是每一个中国人背负一生的责任,不孝之人何以谈对国家、对企业尽忠?
儒家的最高理想在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十七个字,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释家创始人释迦摩尼是印度人,本是来自印度的外来文化,但经过中国千百年的锤炼演化,已经完全的本土化。释家提倡清心寡欲、三道轮回、因果报应,这些理念适合历代统治阶级的胃口,故而释家在中国可以扎根生存,成为对中国人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一种文化。
道家对中国的影响也是经久不衰,道家的集大成者老子著有《道经》、《德经》,合称《道德经》,共计81章,这是全世界销量第一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图书出口的王牌书目。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些警句千载之下听来依然萦绕心怀,给人以当头棒喝之感。道家所倡导的黄老之道无为而治的思想现在被各个企业管理阶层重拾,作为至理明言摆在企业的显赫位置。现代企业管理就有一条重要的思想,“有所为,有所不为”意思就是管理者和员工各自干各自的事情,互不干涉,给彼此最大的信任。
法家的集大成者商鞅,帮助秦孝公变法,使积贫积弱的秦国一举达到一流强国的地位。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而法家的两位杰出代表韩非和李斯又各自运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把法家思想发扬光大。法家对于管理学的贡献在于提倡一种制度化、规范化,以制度来管理企业,把管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
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尚贤”即不分贵贱唯才是举。“兼爱”即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墨家对于管理学而言,它提倡一种民主式管理,这样的管理可以认为是现代企业民主管理的雏形。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最后经过大浪淘沙,对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儒释道三家,但这三家已经是兼收并蓄博大精深了。所以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影响力始终是巨大而隐形的,唐朝之所以是盛世王朝,和她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同样的这也是传统文化在管理学的上成功运用,只不过用在了政治管理的层面上而已。
然后张培合先生又从做人和做事两个方面为我们解读了儒家文化的内涵,使我们重新对儒家文化有了一个新的结构性认识,使我们再一次了解到儒家文化对于管理学的重要意义。
做人
做人要讲究正派、公正、廉洁。其中张培合先生还现场背诵了碑林的一副书法作品,其文曰:“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这是明朝嘉靖年间,河北无极知县郭久礼总结的他的为官经验,被后人称为“官箴”,出自《清稗•官箴》。这句话用在管理上再合适不过了,管理的前提即在于公平,没有公平一切管理都是徒劳的、畸形的管理。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就在于管理者必须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当然,这不是说不要言教,而是指只有言教而没有身教,言教也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适得其反;而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千百年悠悠过去,但对于管理者而言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能力:爱心。古人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有爱心,有爱心的人才会有亲和力,有亲和力才有凝聚力,有凝聚力才有战斗力。张先生从自身多年的管理经验出发,提出企业文化的概念,并认为爱心是一个企业文化所必需的因素,这样的企业文化代表一种凝聚力,有了凝聚力,才有和谐文化的建设,这样的一种和谐的企业文化建立对于企业管理提升一个巨大台阶是有莫大帮助的。
知足者常乐。无论是作为企业管理者还是员工都要保持一种良好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社会对企业保持责任心。只有有责任心的人,别人才会信任你,企业才能发展,企业是平台,要勇于承担责任,做一个对企业负责的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敢于背负责任的大情怀,也是范老先生能够名垂青史的原因。世界之大,人口之多,事物纷繁复杂,对于幸福的看法就有各种各样的回答。路易十五这个暴君不是说:“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言外之意,就是唯我独尊、及时行乐,哪管人民的悲苦、后代的幸福、他人的快乐。但裴多菲却这样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裴多菲的幸福观。他把对自由的追求看作是幸福,而把个人的一切置之度外。当然,各人对幸福的解释是不同的,但从这些解释中不难归纳出一个道理,不同阶级的人,为不同目标奋斗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观,而且无非是两种:一个是为自己,一个是为人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朝廷当官的时候,念念想着怎么样让人民的生活更好,怎么样让人民的福利更多;假如被贬到比较偏远的地方,而不是在朝廷里面的时候,也念着国君、念着人民,怎么样做才能对国君、对人民有好。范仲淹就是为了人民敢于承担责任,现代企业何尝不是如此呢?为了企业的发展,作为管理者或者员工都必须学会承担责任。
承受能力有多大,你的事业就有多大。承受失败、侮辱、压力的能力是一个现代企业管理者的必备素质,张培合先生又提出了管理界的著名定律------“南瓜定律”,皮越厚的南瓜越是好吃,越是有价值,皮厚就代表着承受力比一般的南瓜强,所以其味道美妙是必然的。代表人物越王勾践即是如此。现在人们经常用“卧薪尝胆”一语,来表达刻苦自励、奋发向上的决心。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越王勾践在一次战争中被吴国打败,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在吴王的威逼之下,勾践还到吴国宫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勾践被释放回国以后,为了奋发图强,报仇雪耻,他睡觉躺在硬柴上,坐卧饮食都要尝一下苦胆,以不忘国家破亡的痛楚,激励自己的勇气和斗志。最终越王勾践破吴归来,这和他超常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当代版的越王勾践------史玉柱,被称为最成功的失败者。1997年,因为珠海巨人大厦的贪污案,史玉柱欠债上亿,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首负”,但短短10年时间,史玉柱不仅清偿了债务,还迅速把财富聚集到数百亿,虽然对其营销手法多有诟病,但对于史玉柱的品质,业界还是相当认同的。从“中国首负”到“中国首富”之间有多大距离,而这个距离都可以用承受能力来弥补,来支撑。
自信心。人类最大的敌人是没有自信心,但是一定要把握一个度,自信不能过度,否则那是自负,而自负是管理家的大忌。
做事
第一,有博大的专业方面知识。这就要管理者多读书,多接触文化知识,特别是要注意从传统文化中间吸收知识。孔子曾经“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说明知识是学无止境的,只有不断的学习才有不断进步。对于企业管理而言,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综合业务素质,这样在代表企业的时候才能不有损于企业形象。
第二,沟通能力是每个管理者的必备素质。先学着适应别人,融入别人的话语当中,然后就是展露自己的自信,从而达到和别人协调沟通的目的。
第三,说服别人的能力。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具备这一能力,要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让别人信服,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中国古代就有这样一群人存在,他们就是纵横家。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其中以苏秦张仪最为著名,他们名满天下,事业有成,而全凭的是他们说服别人的艺术。
第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说的很明白,现代社会的问题是越来越复杂,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第五,坚持的力量。荀子的《劝学篇》里就重点谈到这个问题,坚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这段话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这个比喻对于当前的企业管理界而言仍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很是值得管理者学习和借鉴。第六,洒脱的胸怀。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人的胸怀。张培合先生要求企业管理者和员工都有一颗感恩的心,能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词就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这一主题:洒脱的人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明代杨慎的代表作品,他给了我们一个宽广的境界。
第七,对企业要有忠诚度。朝秦暮楚的人是不会有长久的事业的,这一点是不断被历史证明的。有一则寓言,它是这样的“有一天,鸟类和兽类之间发生了战争,蝙蝠看到兽类很强大,就飞到它们的队伍中说:“我有牙齿,又是胎生哺乳的,是兽类,我也来参加战斗吧。”过了一会儿,鸟类渐渐占了上风,蝙蝠悄悄地来到鸟类中间,说:“你们看,我有翅膀,会飞行,是你们的朋友,我来帮助你们吧。”后来,鸟类和兽类讲和了。兽类骂蝙蝠是叛徒,不再理睬它,鸟类知道了,也不欢迎它。蝙蝠很难为情,只好白天躲起来,晚上才出来活动”这就回答了蝙蝠为什么是晚上出来活动的这个“著名问题”。
第八,管理者要学会难得糊涂的艺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这句话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格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也说“水清无鱼”。
第九,部门之间互相理解,协调工作,这是一个成熟企业文化的表现。
人才
接下来,张培合先生又提出了他的人才管理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为识才、求才、信任人才、合理配置人才四个环节。
历经六百年的风风雨雨,才出了唐宋八大家这屈指可数的大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人才很重要,发现人才更重要,即韩愈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周文王在寻访贤人的途中,有一天在渭水南岸看到一位气宇不凡的白发老者在钓鱼,每起一钩就是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文王在惊讶之余,就与这位老者攀谈起来。而更令文王惊讶的是,这位老者竟然对治国之道颇有精辟的见解。文王大喜过望,就把老者请上车,一同回到都城。老者姓姜名尚,字子牙,因为文王在与他同归时说:“吾太公望子久矣!”就号称为太公望,俗名姜太公。在姜太公的辅佐之下,文王开始了对周围小国的攻伐,为周朝的立国奠定了基础。
其他的历史典故比比皆是,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从楚国换回来的,但是秦穆公慧眼识英雄,并不因为百里奚是奴隶而低看他,终于百里奚帮助秦穆公实现了霸业。
孟尝君以“好客养士”、“好善乐施”而名闻天下,他对待门客,不惜“舍业厚遇之”,因而“倾天下之士”。门下食客达三千余人,冯谖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怪人面目出现,起初为了试探孟尝君的胸怀和眼光,曾三番五次地向孟尝君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但孟尝君无一例外的都满足他而从来不嫌弃。当他发现孟尝君是一个不势利、非常大度、值得为他出谋划策的领袖时,毅然决定竭尽全力以事孟尝君。通过“薛国市义”、营造“狡兔三窟”等活动,冯谖为孟尝君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其政治事业久盛不衰。
而不懂发现人才的人难逃败亡的命运,项羽是盖世英雄,开始的时候拥有陈平、范增等谋士,武将有后来名震寰宇的龙且、韩信,但是项羽视大才如无物,弃之如敝屐。韩信于是投靠刘邦,拜为大将,帮助刘邦击败项羽。幸好还有一个范增,但是项羽竟然怀疑范增的忠诚,没有什么比一个老臣的忠心被怀疑更让人寒心了,范增只好远走告老还乡,在回家的路上病发身亡。项羽也因此失去了他那最后的谋士,从此命运就不再眷顾这位骁勇善战的项王了,终有乌江自刎的结局。
三顾茅庐是个著名的例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出山帮助自己统一国家大业。第一次,三人来到隆中,得知孔明不在,失望而归。第二次,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立即叫人备马,到了草屋,诸葛亮还是不在,三人又怏怏而回。春天来了,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张飞和关羽都不耐烦了。三人第三次到隆中,来到草屋,知道诸葛亮在睡觉,刘备便等他。孔明醒了,两人礼让一番,便谈论起国家大事,刘备一再邀请,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这样的诚心诚意,如何不答应刘备呢!
从此后,刘备才可以三分天下有其二,不必再像以前那样只是拥有一帮能力出众武将,而没有一个战略策划大师,终究不过是一个小军阀而已。
获得了人才,而不信任其人,反而处处牵制,到头来不过一场空。用人就要敢于用到底,即用人不疑。唐太宗李世民在这一点上做得最好,其事迹见于《唐太宗论贤录》:唐太宗谓徐景公曰:朕观群臣,惟有卿贤,有人言卿是非者,何也?徐景公曰:臣闻,春雨如膏,滋长万物。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普照万方。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光辉。羊羔虽美,众口难调。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君听臣遭诛,父听子遭折,兄弟听之疏。朋友听之别。夫妇听之离,乡里听之恨。堂堂七尺躯,提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大意是说:唐太宗对徐景公说:我看群臣之中,只有你很贤德,却还是有人说你的是非,这是为什么啊?徐景公说:我听说,春雨有如润物的精华,(它)滋长万物。农夫喜爱它的润泽,行人讨厌它引起的泥泞。秋夜的月亮像一面明镜,雅士淑女喜欢玩赏它,盗贼讨厌它的光辉。羊羔虽然味美,众口终究难调。是非天天有,不去理会它自然就没事。君王听信了臣子就有被(枉)杀头的,父亲听信了儿子就会遭到责罚,兄弟听信了就会互相疏远。朋友听信了就会断绝友谊。夫妇听信了就会离异,乡里之间听信了就会互相仇恨。堂堂七尺男儿,一定要提防只有三寸的舌头。舌头有如龙泉剑,它杀人还不见血。
另外,合理使用人才也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在使用人才时也应用其长处,例如:某村庄有一个农夫与五个儿子。大儿子忠厚老实,二儿子聪明伶俐,三儿子是个驼背,四儿子是个跛子,五儿子是个聋子。大家都在为他的五个儿子如何在农夫过世后的生活而发愁时,农夫却已经有了自己的安排,他让大儿种地,二儿经商,三儿搓草绳,四儿摆摊子、修自行车,五儿子去炸石头、开山路。三年后,这户人家成了村里最富裕的一家。这就是他善于从实际出发,合理利用每个人长处的结果。
张培合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修养,渊博的传统文化知识,丰富的一线管理经验,举重若轻的就把传统文化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给安吉公司的管理干部上了终生难忘的一课。
张培合先生诙谐幽默,旁征博引,演讲风生水起,把会场气氛不断推向高潮。近四个小时的报告会转眼间就结束了,所有聆听者全体起立鼓掌。
讲座结束后,陕西安吉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进先生很是激动,抢过麦克风说道:“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一方面是和我的不断学习是分不开的,而在这方面张培合先生长期以来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帮助,直接推动我们公司朝着规模化、科学化的路子大踏步迈进!今天张培合先生的讲座将对我们企业全体干部提升个人素质和管理能力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同时也能促进我们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企业文化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不断积累、技术的不断创新、组织的不断变革,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不竭之源,谁做到了“永远领先半步”,使企业在知识含量、技术含量方面有足够的储备并不断超前,谁就拥有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把握。企业任何实践都需要相应文化的指导与支持,所以企业的最终发展必然回归于文化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
有人说,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之为“德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为主体的、广义的、深层的文化,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企业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传统作风、群体意识及整个企业人员的素质,是一种重要的经营资源,是企业的无形资本和灵魂,具有很大的渗透力和凝聚力,是维护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运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观念,是企业员工在认识上和行为上的共同理解,它贯穿于企业的全部活动之中,并决定着企业全体成员的精神面貌和整个企业的素质、行为和竞争能力。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素质、企业形象、企业精神、企业风格和企业作用等。从层次上划分,其表层是物质文化,如企业发展速度、产品和服务质量、标语图徽、员工着装等;中间层次是制度行为文化,它主要表现为公司章程和员工行为规范等各项规章制度;最里层的是精神文化,即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等,这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部分。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企业文化的中国化和本土化。要想发展、繁荣中国的企业文化,一方面要吸收国内外企业文化的优秀部分;另一方面要把我们好的传统继承下来,在融合的过程中创新,实现两种文化的对接和超越”。
传统是一种历史的长期积淀,传统文化是一种相对永恒的东西。从经济的角度说,每一个时代都必然要遇到前人留给他们的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从总体上看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家族为本位、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这一基本精神而展开的。其中充满了矛盾,也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从总体上看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家族为本位、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这一基本精神而展开的。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诚信忠厚、勤劳敬业、成人达己的处世哲学,家族、重集体、重社会、重国家的伦理观念,顺应自然、少思寡欲、修身立德、厚德载物的人本思想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公而忘私的主人翁意识和团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等传统美德,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如重人情、讲面子、裙带关系、嫉贤妒能、消极避世以及“自私、贪婪”的人性恶习与传统信仰衰落等消极文化因素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也很大。所对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充满了矛盾,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积极影响
1、“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考虑一切的根本,企业的管理者要在企业中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氛围,其含义包含三点:第一,“企业即人”。企业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因此应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因素放在中心地位,时刻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主导地位。第二,“企业为人”。办企业是为了满足人、满足社会的需要,并提高员工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企业为人”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舍弃后者而取前者。第三,“企业靠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体员工,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实行全员参与,以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促进最终目标的实现。
2、“刚健进取”的民族精神。早在古老的《周易》中,就对刚健有为、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作出了经典性的表述,“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鼓励企业的全体员工愈在挫折厄运面前,愈要有抗争的勇气和力量,愈要有坚韧的探索和持久的忍耐。
3、“和谐合作”的思想方法。注重和谐与合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孟子在国家事务管理方面提出上下和谐的思想,阐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著名命题。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建立一种“和合”的文化氛围,对它的各项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邓荣霖等(2006)在研究中国情境下不同的文化类型、组织结构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的不同影响时,设想中国企业的员工会更加适应那些强调和谐人际关系和集体目标的组织文化,从而将具有这两方面特征的组织文化作为研究的重点。
4、“崇德重义”的企业伦理。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高度推崇道德和道义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周易》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个意思。体现在企业伦理上就是“价实”、“货真”、“量足”、“守义”,这既是企业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是企业的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消极影响
常建坤(2006)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影响时发现,中国文化对企业家创新精神所起的正面影响要小于西方文化。
1、求稳怕乱,反对一切变革创新。“先王之道”不能违,“祖宗之法”不可变,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信条。在我们今天的企业里,低头干活少说话,本本份份随大流,仍然能得到好评,过上安稳日子,还往往能被选为“先进”,推为“优秀”。而不安于现状,总想越出些“规矩”、弄出些“新意”的人却不被看好。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离经叛道”最为世情所不容,也往往最伤当权者、管理者的感情和神经。由此形成了停滞的、僵化的和消极的企业文化,成为创新的重要阻力。
2、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以“安贫乐道”为尚。我国传统文化有“崇德重义”的道德规范,但它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反对人们要求改变自身生存条件的愿望和为此所进行的斗争。既然功利和人欲被看作是恶的、应该抛弃的东西,力量的培养、知识的研求,也就必然被忽视。从社会效果来看,这种文化效果流行的结果,造成知识分子空谈心性、轻视实践的性格,偏重向内心寻觅“天理”、“良知”,而鄙视向外界探索客观世界,以致阻塞了探索知识、改造世界的雄心和锐气。
3、强调群体意识,忽视对人的个性的认可与培养,不利于企业员工个体意识的发挥。这种思想意识的长期影响,使人们难以坚持个人的看法,企业家不敢大胆实施自己的改革方
案,不愿显示个人的力量,这对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培养企业员工的主体意识。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提倡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因此要培养其主体意识,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参与意识。员工应关心企业发展,参与企业管理,企业对于员工的建议应及时、正确地接纳和反馈,避免不同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这样员工才会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并勇于承担责任;独立意识。员工能够自由迅速地就某些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出决定,并对所做的决定负责,将企业的长远利益与个人价值实现相结合,企业充分尊重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意愿,在企业长远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每个员工提供发展自我的空间。
2、企业创新环境的建设。企业创新环境的建设包含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 硬环境建设主要是指建设创新工作赖以进行的各种物质环境条件。如创新所需的工具、设备、仪器,创新试验的条件,创新资料,信息沟通和管理方式与手段,工作场所及生活环境等;软环境即企业内的创新氛围,主要指一种对创新的无形推动与激发力量,大多数人愿意在有情趣、有事业目标和创新气氛的环境中工作,而不仅仅满足于完成例行工作。
3、创新价值观的培育和提炼。企业的群体创新应当包括集中群体创新和分散群体创新。群体创新文化无疑十分需要集体主义精神,因此,企业发扬我国传统文化重视集体的思想,营造群体创新文化,使企业员工以企业利益和发展为己任,团结协作,努力创新。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2008年8月版
[2]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2页
[4] 黑格尔:《哲学史讲学录》第1卷,第8页
.[9]邓荣霖,吴欣,郑平.组织文化、组织结构与绩效: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6,(22).[6]常建坤.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家创新精神[J].经济管理,2006,(18).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09广告学 周清丽
40906050141
摘要:消费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观的形成,不仅受到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每个人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民族传统文化、个人文化素质、宗教信仰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基本精神为讲究中庸,注重伦理,好面子,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对消费的影响日趋明晰,文化悄悄成为消费的新噱头。因此,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掘传统的新价值,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中庸、好面子、茶文化、风俗习惯
一、对中国消费者产生影响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文化是指人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世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对当代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当代中国文化仍然具有浓厚的传统历史文化特色。
1、文化价值观
中国文化价值观是造成中国消费者行为差异的深层原因。研究表明,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在价值观,认知观,处世方式,生活态度,风俗民情等方面都不同于西方人,中国人有其自己的行为逻辑,这种逻辑甚至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按文化三要素的理论(价值观、行为规范、象征图腾),比较消费价值、消费行为和消费象征这三方面,中国与西方都有不同,而且,中国的区域亚消费文化和世代亚消费文化也呈现不同。
从文化的深层面,对中国消费者行为影响最大的文化价值观有:(1)、以“根”为本的文化——重家、族、国;生命血统延续;望子成龙、光宗耀祖、投资子孙。(2)、中庸文化——阴阳平衡的行为导向;不过为好;祸福相依。(3)、关系文化——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4)、和文化——和谐、和气、和睦、和平、和满、和贵;天时地利人和。(5)、面子与从众——有脸有面;群体舆论。(6)、地位与礼——孔子强调举止行为与地位要一致。
2、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文化所赋予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文化与生活方式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文化规定了人们一定的生活样式,教育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生活。
例如:衣食住行等,即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过长时间不断筛选流传下来的行为依然为人们所倡导。像“酒文化”“茶文化”。给人们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感官上的享受,喜欢本土的,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3、风俗文化
民族的特色消费体现着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深沉含蓄,表现为服装风格严谨朴实,中国汉族过春节吃饺子,吃年糕,放鞭炮;元宵节吃元宵,耍龙灯;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中国其他民族如藏族的藏历年,傣族的泼水节,水族的端节,拉祜族的扩塔节,柯尔克孜族的诺劳孜节都相当于汉族的春节,都需要有各自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商品。不同民族的消费习俗都是由于各自民族传统文化所决定的,深入研究民族文化才能使厂商对市场作出正确判断和决策,生产出适应不同民族特色的商品来。这就要求外来产品再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我国的风俗文化。
这些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着消费者价值取向,这些都告诉我们:不能无视消费者做出选择时的文化背景而简单理解他们的选择。文化是一面“透镜”,人们正是通过这块透镜来看待产品。
二、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中华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并被广泛持有的居于主导地位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在对中国文化特点的讨论中,许多思想就涉及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些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现在的消费行为和习惯。本文就浅析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1、“脑白金”案例(1)、案例描述
提起脑白金,早已家喻户晓;谈到脑白金的营销,业内人士莫不拍案叫绝。作为单一品种,脑白金以“快速启动市场、迅速拓展全国领域”的特点,导演了该领域的神奇现象,常胜不衰。1998年开始,保健品“脑白金”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启动了中国市场,在2到3年内创造了十几亿元的销售奇迹,虽然脑白金从产品到广告营销策划都遭到了广泛的争议,但这些都不能掩盖脑白金的成功。脑白金在中央电视台等强势媒体投放全国范围的电视广告,坚持不变的广告语“今年过节不收礼,要收只收脑白金”,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在逢年过节,脑白金的销量节节攀升。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效应,这就不得不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2)、案例分析、消费行为的大众化
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与“中庸之道”的特点反映在消費行为中就是,大众化的商品有一定的市场。顾客的消费行为有明显的社会趋向和他人取向,以社会上大多数的一般消费观念来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喜欢随大流,赶潮流。例如中国人在婚丧嫁娶等方面的消费互相攀比,送礼成风。“脑白金”一上市便密集地在各大媒体投放广告,使之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产品。从而满足消费者在购买时追求新奇,追求潮流的心理,并因为消费者的大量购买而满足了消费者的从众心理。、“人情”消费比重大
中国顾客凡是在涉及“面子”的消费活动中格外小心谨慎,注意遵从各种礼仪规范,甚至为不失体面而不顾自身的经济状况,进行超前超高消费,攀比消费,炫耀消费。人情消费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较大,且逐年增长。脑白金作为新型礼品保健品在市场中高调出現,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满足了消费者的攀比心理,炫耀心理。因此获得消费者青睞。、以家庭为主的购买原則 家庭伦理观念,儒家思想及伦理道德观念在中华民族的社会道德传统中有着很大影响。中国的消費者历来都非常重视家庭成员及家族之间的关系。由于强烈的家庭观念,因而在消费行为中往往以家庭为单位来购买商品。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仍然保持着,亲子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很是明显。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家庭依赖感,家庭责任感都比西方人强,中国人的家庭往往就是一个消费单位。如“脑白金”产品在广告中提出送爷爷送奶奶,表明了其以人伦为特色的礼品概念。这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礼品特征,在多种消费品身上皆有体现。、品牌意识比较强
中国人在卖商品是比较注意商品的品牌,尤其是对于礼品,高档消费品。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人爱面子,名牌商品代表了一定的质量和价格,可以满足人们的炫耀心理,另一方面,中国人一般对商品的知识了解得比较少或者是不愿意去了解,只注重对商品的总体印象,所以购买名牌商品减少了购买時认知商品性能的麻烦,也减少了购买风险。脑白金高调上市,其鲜明的品牌形象与产品形象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其相对较高的定价也满足了消费者的炫耀心理。
2、雀巢红茶在中国的营销(1)、案例描述
可口可乐公司与雀巢公司成立BPW(全球饮料合作伙伴)时,首先推出的是雀巢PET瓶即饮茶(非袋泡茶和茶粉)。而在2002年上市时,双方明确的概念是,西方是没有绿茶的,雀巢公司只提供红茶口味的产品销售。并且当时BPW还有着重要培植一个新的茶的定位——“西式青年、西式生活-西式茶”。BPW不会去卖绿茶,也不需要像当时国内一样,大家都去卖绿茶,BPW就是要走不同的路,建立西式红茶概念,并且要占领中国市场。
因为酷儿果汁和冰露纯净水在中国短期内的大获成功,BPW的负责“雀巢”茶品牌的人员一直非常着急:BPW的雀巢茶本应该是更受双方宠爱的“宝贝”,更应该所向披靡,但西式茶的概念推广不力以及红茶在中国不及绿茶的影响力,雀巢茶一直都是BPW两合资巨头的痛——买的不温不火!虽然2004年推出了雀巢“冰极”,仍未能牢牢的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掏钱购买雀巢饮料。
这几年,BPW不再着力去培植“西式茶”的概念,证明了BPW不再强硬的去实施原来的雀巢茶“国际化”“全球化”“西式”等与本土化背道而驰的理念,而是定下心来——先把市场做实再说。(2)、案例分析:
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历史悠久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雀巢的西式茶,忽视了中国几千年来沉淀的茶文化内涵,中国消费者对茶道的理解和认知是根深蒂固的,茶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沉淀积累中,所有关于茶的保健概念中国妇孺皆知,用茶的概念无法取信于中国消费者习惯的口感。没有考虑中国消费者对茶文化的这种心境,贸然行动,没有实施本土化营销,与中国消费者的生活习惯相冲突,所以没能占得市场份额。像类似于茶文化的这种文化观念,生活方式,不容小觑。
3、可口可乐中国化(1)、案例描述
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本土化包括各个方面,从工厂、原料、人员到产品、包装、营销,99%都是中国的;无论是玻璃瓶还是易拉罐,从浓缩液到二氧化碳、糖、升值含量绩效的柠檬酸,都打下了中国造的烙印;在对手百事可乐大行国际化路线时,可口可乐却将自己的产品打扮的越来越“国粹”。
70年代末开始,在可口可乐回到中国后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消费者看到的总是可口可乐那鲜红的颜色和充满活力的造型,可口可乐以最典型化的美国风格和美国精神来打动中国消费者。这种策略一直沿用到1998年。1999年,是可口可乐广告传播由“标准化”向“本土化”转变的一个里程碑。可口可乐的“中国新年”广告成为这种转型的标志性事件:
1999年春节,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推出“风车篇”电视广告。广告以中国东北地区村民庆祝新春佳节为题材,传统乐器的旋律、飘飞的雪花、驾驭马车去赶集的人们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反复出现,片中欢笑的儿童和迎风转动的风车寓意吉祥。
2000年春节,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推出“舞龙篇”电视广告。广告中呈现百人舞动的长龙,配合震天的锣鼓声。
2001年春节,推出“福娃篇”贺岁广告。广告表现了中国人传统的辞旧岁、贴春联的欢快情景。
2006年春节,推出“可口可乐带我回家”篇,邀请著名田径运动员刘翔出演,表现新春佳节游子归来合家团圆的欢乐场景。
(2)、案例分析、风俗习惯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风俗习惯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具体表现在饮食、服饰、节庆、礼节、婚姻、丧礼等各个方面。中国人特别喜欢红色,一根红丝绳都蕴含着美好的祝福。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民族节日的时候,处处洋溢着红色,这是因为在中国,“红色”寓意喜庆,吉祥。、可口可乐,通过这种本土化传播,充分把握中国风俗习惯。在广告的创意表现中,对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和运用。大大的建立了与消费者之间的孰知感,真正的成为中国的可口可乐,成为中国消费者愿意购买的饮料。风俗习惯是中国传统文化图腾符号化的东西,被可口可乐在广告中加以利用,直接反映人们的生活观念、价值取向、文化传统,直接诱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三、结语: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中国消费者的心理与购买动机是相辅相成的,二者都在不断变化,互相影响,互相适应。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并受社会的制约。文化的社会性,群体性,以及共有性都表明了顾客消费的心理动机。文化环境与消费环境保持良好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才能促进消费文化与消费市场的共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也都有其独特性,研究这一独特性,特別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对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搞好市场营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作为世界四大 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 影响,举世罕见。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独特的地理造就了独特的中华文化,也就对中国的发展和人文历史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仅养育人的肉体,更滋养人的精神和灵魂。中国的传统 文化是地理因素,人文因素的综合结果。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特别注重道德修养。修身是立身之道,也是立国之道,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 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其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是实现人与群体,个体与社会的 统一及协调发展。孔子的儒家学说,确定以“仁”为核心,以“义”为价值准绳,以 “礼”为行为规范的道德模式,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实现定位在对他人、对群 体、对社会的关爱和奉献上。这一传统的积极意义在于造就了无数个像范仲淹那 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士仁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极 为深远的影响。这些优秀道德规范在建设和谐文化过程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仁的思想是有古代的大教育加大思想家孔子提出的,他的思想虽然在当时没有受到多大的重视,但在今天看来,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和各个方面都长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仁者,爱人”,儒家思想首先强调家庭内部的和睦有序,强调家庭内部的父子兄弟的有序关系。儒家思想还把家庭内部的感情 交流推广到整个社会的人际交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与爱护。“己所不 欲,勿施与人,”在社会交往中,儒家思想强调换位思考,从别人的立场为对方 考虑,这是人际交往的理想境界,是我们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要求“克己复 礼为仁” 孔子的“仁”与“礼”是紧密联系的。“礼”是指统治制度,包括各 种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些特性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会出现一些以前社会所没有的特性。但是,无论社会是怎么发展,有些东西在人的内心是永恒的,历史的思想我们可以按照当今的时代背景重新加以解释,它也能发挥时代的光芒。在现阶段中国社会政治发展阶段中对孔子仁的思想采取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的态度,可以加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人文精神的发展。
中国古代思想提倡“天人合 一”,即人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在尊重与保护自然中谋生存,求发展。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在不同民族和地域的 文化特点与差异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减少摩擦、增加共识,发扬“和为贵”、“和 而不同”的思想显得更为重要。为此,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存、共生、共赢的“和合”思想,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
中华文明自上古诞生之日起,就如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绵延至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 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 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
一个民族的支柱和灵魂,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对于民族凝聚力、向 心力的增强,作用之大不可估量。而传统文化正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所以我 们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首先是要 弘扬爱国主义,这是民族魂。诸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 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等等。在市场经济的 负效应冲击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这些民族精神的精华,必须通过认真的梳理、挖掘,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热情,“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 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
摘要:文化是影响国家外交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文化角度理解一国对外关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中国有着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 几千年薪火相传,对后代影响深远。其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不仅具有强烈的历史感,而且还带有鲜明的现实性,从最深处影响着包括当代中国外交在内的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致力于建立新的外交形象,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外交战略、政策实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中国外交;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长久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这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1]。
文化通过影响一个国家的决策者的认知模型,影响他们对环境的感知,进而影响一国的外交政策。正如诺威尔(John P.Lovell)所指出的,“人是在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受到其中的基本价值观、风俗习惯和信仰的熏陶。那些在每个社会中握有政治权力的人易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与态度将有许多文化根源。此外,在每个民族国家,统治本身和外交政策的制定都是在一种文化背景中发生的”。一个国家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宗教信仰及意识形态等因素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决策者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和价值取向,而这些因素会在他们制定外交政策和进行外交行为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来[2]。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的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交思想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烙印,体现在外交思想的不同方面。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外交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儒家的“仁义”,“和合”,“天人合一”等思想,时至今日仍在我们的思想理论当中起到一定的影响,而在中国的外交理论当中仍然可以找到其历史思想的支撑。尤其是现代社会以来,“和合”命题始终是贯穿当代中国外交思想的一条主线,从周恩来总理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邓小平的和平外交理念,再到今天“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无一不是在“和合”思想和国际大环境下中国的外交选择。尽管不同时期“仁义”在中国的外交中所具有的含义不同,但中国外交思想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或多或少地秉承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始终承担起大国的责任,堪称是仁义外交、“儒家外交”;随着环境问题的世界化,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更是引起重视,成为环境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国环境外交提供了传统的理论基础[3]。
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历来主张以和为贵,这与与西方文化所倡导的竞争意识形成强烈反差。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不同特性。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小农经济上,表现出一种“ 静态” 的特征,重视自然、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价值理想是“和”。“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发展道路及战略目标。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规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国家以及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中国政府就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作为中国对外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准则,即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和”文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是“和而不同”哲学观的具体体现,也是辩证法中的儒家精华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典巧妙融合吸收和成功运用。其主张以和平作为各国相处的方式和目的,蕴含了“贵和”的思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各国要承认彼此的差异与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尊重这种不同,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存在的问题,以谋求最终“共处、互利”和谐发展的国际环境,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和”非否定个性,和平共处而非消灭异己。“和而解”是解决国际关系中矛盾冲突的一种有效方式,这种非爆发式的方式能够保持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相对平衡与稳定,同时也能够避免和化解矛盾冲突所造成的破坏。重视“和而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体现了一种博大的道德情怀,以“和而解”为解决矛盾冲突的方式,反映出道德价值取向。同时,也表现出中华民族在道德方面的宽容但不失原则的高尚一面。
中国提出“和平发展”的理念和战略,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以五千多年的中华历史文化为基础的。国家的发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外扩式”的,即国家的发展崛起伴随着侵略战争、征服别国、并吞他国领土或建立殖民统治。这种方式在西方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并不鲜见。另一种方式是“内敛式”的,即发展崛起不向外扩张,不征服世界,不建立殖民地,而致力于本国各方面的发展。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无疑属于后者。在20世纪80年代在和平外交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对外关系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国谋求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同时,进一步要求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为和平的长久存在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主张为了谋求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营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推进世界和平事业[4]。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主张维护世界的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 主化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2002年10月,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江主席在布什图书馆发表演讲时引用《论语》“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出“中美之间、国家之间应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的优良传统。”“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同和差别是正常的,也可以说是必然的。我们主张,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和”强调和平,和谐。在承认和尊重事物之间差异的同时,还要追求事物之间的协调和融合,达到和谐的状态。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在追求五种和谐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与家庭的和谐;四是人与人的和谐;五是国与国的和谐。“和谐世界”的提出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追求“和”,或和谐的精神。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目的在于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为中国和平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的“崛起”源自和平,而“和平”又推进了崛起。儒家文化中的和平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想对中国的发展起到内在文化保障功能。因此,中国的崛起不会对它国构成潜在或实在的威胁。相反,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使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更为丰富多彩,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模式和文化借鉴。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为国际关系的历史带来新的范例和素材,证明人类可以通过理性和和平的方式处理好国家冲突这一千古难题。每个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无不根植于它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曾断裂,“和合”精神始终贯穿其中。“和”,指的是尚和平,重和睦;“合”,指的是讲融洽,求和谐。中华文化传统的这一核心精神,突出地表现为三大理念与追求:贵和慎战、包容兼蓄。中国的外交实践证明着中国的外交理念:和平自主,善结与国,慎战避战。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守护者,绝非世界和平的破坏者和威胁者。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从实际生活出发,要求合理地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这种主张一方面反映了儒家对于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相当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表明现了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它不仅仅是一种哲学观念,也是一种生态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对我国制定环境政策,指导环境外交思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新世纪,我们放眼未来,发展并稳定多边,积极促进国际环境合作的全面发展,为促进全球环境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又要着眼于现实,认清形势,吸取传统文化的精粹,制定出正确的环境外交理论和政策,切实保护世界环境,维护国家利益,促进人 类和谐共生。
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指出中国要着力培植文化软实力,这对于扩一大中国的影响力,推广沉淀了五千年的华人文化是很重要的。中国的外交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框架下,要着力从传统儒家文化中找寻适合于当今外交的有用理论价值,应用于我国外交思想理论的构建,最终形成自己的文化外交思想。一国制定和推行的对外政策并非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深受其植根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发展道路和战略目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将进一步影响到中国外交的未来发展。当前,中国外交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在国际事务中谋求合作,以及积极追求世界和谐的诚意和举动,也逐渐地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信任,相信在未来的国际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台上,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外交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与收获。参考文献:
[1]谢慧.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期刊论文]-文化论坛.2011 [2]肖晞.牛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3]王丽丽.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外交思想的关系[硕士论文]-青岛大学.2009 [4] 楚树龙.王青.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影响[期刊论文]-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