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时间:2019-05-13 00:3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一篇: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千年一日,不断重复,如果不是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影响,现在我们或许还依旧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搞不好我们的女同学现在还要缠着小脚呢。中国传统文化本以仁爱、孝悌、忠信、和平、谦恭、中庸、因循、团聚、勤俭、自强等等为美,并以此标准评判社会、领导人生,这种儒家的传统思想统治了华夏民族2000年,咋看一眼,似乎没什么不妥,列强要是不来,我们也就这么过日子了。这和我们的现代生活根本就是大相径庭,很明显是外国文化的冲击改变了这一切,即是说“现代”的概念和外来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延续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曾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一次发生在三世纪汉代末期,来自西域近邻诸国的印度佛教文化,跨山越水,绵延不断地传入中土,前后长达数百年,其对华夏文化的影响,涉及到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建筑等多个方面,在唐朝更是达到了顶峰(这第一次只是对中国的宗教信仰影响很大,对社会经济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另一次发生在19、20世纪之交的清末民初,以英、法、美、德为代表的几乎所有当时已进入资本主义扩张阶段的西方列强,挟持武力上的绝对优势,强行撞开了中国的国门,一种具有现代形态的全新的“西洋文化”潮水般地涌入中国,仅二、三十年的功夫,便席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统江山,这里主要包括对文学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生活

方式的影响。

当然在这里我们先澄清一个概念,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我们90年代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如果90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或是SHE的《长相思》里才开始接触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太迟了?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前面说到,佛教是印度传入的,但是在后来的几百年发展中产生了中国自己的特色,产生了自己的朝拜方式,这就算是中国的文化了。英国的威廉斯曾给出文化定义的三个方法:

(1)用来“描述知识、精神与美学发展的一般进程”。(2)用来指涉“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团体或整体人类的特定生活方式”。(3)用来象征“知识,尤其是艺术活动的实践及其成品”

我本人比较倾向第二种定义方式,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比如打火机在传入中国几十年后,中国工匠按自己的设计在上面雕上龙凤的图腾,就算是中国式的打火机了,可以算是中国文化的范畴。有句玩笑话这么说的:“一个人梦游是神经,一百个人梦游是集体神经,一个镇上的人梦游就是一种文化了”也有一定的道理,符合“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团体或整体人类的特定生活方式”的规范,当然这是笑话。

如果我们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外来的文化影响着我们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现在的中学生为例,至少他们现在的生活,从家用的电视、冰箱、洗衣机,到出门吃的快餐、坐的汽车,所有的生活工具都是外国传入的,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的东西除了贴在家门口的对联之外似乎并不多。连打火机这种生活必备的小玩意都是外国发明的。

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中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并且兴趣不大,而对外来的文化却表现出很大的热情,这可能与他们所处的生活方式有关,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跟不上脚步,大家的选择有自己的合理之处也有些无奈之处。比如说京剧,近年来在珠海似乎都没有较大规模的正式演出(其他地方也差不多),很明显是因为喜欢京剧的人群少得可怜,另外京剧的演出样式也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看来如果京剧不寻求自己本身变革的话,难保不会被社会所淘汰。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外来文化冲击所表现出来的情况,包括对文学、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三个主要方面。

一、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一是留学生运动及其相应的翻译小说的兴起;二是由翻译小说引发的白话文的突破;三是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历史中,现实主义少得可怜,我印象中就看了一部《红楼梦》算是有瓜葛的)在中国的长盛不衰。

本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首先受打击的是中国军队,面对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攻击,它己经老朽得不堪一击了。奇怪的是一直到近半个世纪之后,这个打击才落到中国传统文学的头上,不同的是,这一次,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抡起大锤,砸向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而这把大锤,不是别的,恰恰是被我们骂为“洋鬼子”们的“西洋小说”,所以引发了以上三方面的变革。我现在教的学生,之所以能写白话文而并不是传统的文言文,见了老师的面说“Good morning”而不是“小生晨妙遇先生,敬尊矣”也是拜外来文化冲击所赐。中国的白话文兴起的确有利于人民之间的交流,所以现在有人认为文言文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坚持认为在21世纪的今天,文言文比白话文先进。外文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总体来讲是利大于弊。

当然,现在的感觉是外来文学的影响也有些过了头,中学生看古诗词的基本没有了,用英文写情诗的倒是不乏少数;自己动笔的情况少了(都是用电脑打字),所以写错别字的人越来越多了(包括我)。不可否认电脑时代的大趋势就是打字写文章,因为论文在电脑上总比书面上好改的多,但是没有笔迹的区别体现不出来学生自己的风格,所以在大学之前还是提倡学生们写作用笔来完成。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发现,现在的学生写字水平已经无法和上一辈的人相比,普遍潦草无比,字迹难辨,倒是练签名的兴趣盎然。另外受到香港文化的影响,在作文中夹杂的半英文和不规范的语法现象也很多,这令许多老教授大为感慨。

在这种情况下要引导学生多读些古诗,让他们发现中国文化的精髓,毕竟那种押韵的诗词有着自己的意境,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诗词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体现,只有精通

本国语言的人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所以我并不提倡学生看外国的翻译诗篇,因为翻译过来的东西往往离了神,要看就看原版的东西,包括电影也一样,不要看配音版的。

二、外来文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列强的入侵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文化、新的技术革命,随之而来的便是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但畸形的发展,虽然畸形,但好歹发展了,从洋务运动到民国初年的民营资本,再到现在的中外合资,外国的技术文化始终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可以说,现在的社会经济腾飞90%是因为外国的文化影响所致。那为何中国的社会没有自己进行经济生产的变革呢?美国的琼斯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一旦上了轨道,就会持续自我再生产。除非是被某些没有道理的干预使之越出轨道,否则经济成长仍是自然而然的现象。对于当时的中国,他认为政府是一种负面力量,既未为经济的持续成长提供必要的构架,又阻碍了原有的积极发展。他代表了一种自相矛盾的观点:一方面认为国家太过软弱,以致不能积极有为;另一方面则又认为国家十分强大,足以对进步起否决作用。而中国的学者则比较统一一个观点:中国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形态不具备资本到技术变革的条件。

现在的生产能力提高了,人们不像500前一年只能换4到5套衣服,而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按自己的爱好买靓衫,所以现在的学生经常上午和下午穿的衣服都不同,并且有的一身的衣服超过7种颜色,在这种情况下,互相攀比的风气就会越来越猛,为了消除这种影响,统一的校服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当然校服产生最初的目的并不在此,而是统一外表形式和表现内在的学校精神。

三、外来文化对中国生活方式的影响。思想的解禁令中国人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不少,现在的教师不难发现如今的学生不再像以前我们那样的“填鸭式”思维了,而是很有自己的想法,在美国60年代流行的叛逆潮流现在在中国可谓是如日中天,你告戒学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结果他回答:“可惜往往是最不重要的一半”足把你气死。

学生的生活方式也不同了,现在的教学不仅同以前的私塾大为不同,没了体罚(当然在内地的学校中体罚还比较严重),而且学生有许多都不在家里吃饭(午餐),而节省时间做别的事情。社会在变革,以珠海为例,现在的家庭自己做饭下厨的已经很少(在内地还是比较多),原因是没有时间,相应的快餐店因此长盛不衰。当然快餐店最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出现的,它的出现压缩了人们花在进食方面的时间成本,大大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效率。通过调查发现中学生并不是有些人现象中的特别青睐肯德鸡或麦当劳,中餐店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中国人还是更喜欢中国菜,但是这种快餐的经营形式仍是由外国传入的。这说明还是外来文化比较适应现代生活的脚步。

最后我们再比较一下日本,这个弹丸小国的文化基本都是源自中国的,在明治以前,几乎所有的文字都是汉字,除了语言,这个大和民族几乎和中华民族一模一样。十九世纪的世界列强同样冲击着日本的传统,在“明治维新”之后,短短三十年,迅速崛起的日本已经有实力和强大的沙俄叫板了。在文化的改革方面,日本在受外来文化冲击“阵痛” 的同时,却不断将自己的文化溶入其中,比如在文字方面根据自己的发音习惯发明了如同英文字母的平片假名,大大降低了阅读和书写的麻烦,历史上称为日本字的拼音化。日本的绘画传统原来也是中国式的山水画,只讲境意不求精准,而随着不断地创新,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写实风格。

不得不提得是现代漫画的起源也在日本,它突破了四格漫画的框架,试着用“电影”的模式来解读漫画,较出名的有鸟山明、北条司、井上雄彦、车田正美等等,75-85年这一代的孩子(包括我)就是看这些漫画长大的,那些算是漫画的精品了,反观现在的孩子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因为现在的漫画泛滥成灾,质量普遍很差。日本的漫画自成一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且引导国际的潮流趋势,你看,这就形成了一种文化。所以说自创的东西是最容易形成文化的一种产物。中国也有自己的漫画风格,只可惜数量太少,没有发扬光大。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90年以后出世的,在他们的童年时期没有好的儿童漫画来引导他们的世界观,所以在教育阶段上面会出现一个真空,好的动漫作品可以在孩子最需要性格完善的关键时候给予正确的引导。最近网络上不是一直在批评央视的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充满血腥暴力么?甚至还有儿童欲效仿剧情割破动脉,这也是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再说说日本的服装,老的和服不说了,说说现在流行的日本学生校服,特别是女生穿裙子、打领结、加长衬袜子的风格,让全世界的人都能一眼将其从各国的人群中分离出来,这就是日本自己的服装风格了,应该说效果还是不错。中国其实也可以借鉴一下这种创意的方式,前段时间在网上看见有人提倡将中国的大学毕业学士服改成符合亚洲人身形的汉服款式,我觉得就挺不错,要是设计成功,不就是中国的文化了?

日本的传统文化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时候同样面临消亡的危机,但是它们比较好地将两者进行了结合,从而派生出来了属于自己的新的文化,并且将其向外界推行。中国在这方面做的就不太够。看着满大街的“哈日”、“哈韩”的中学生,我们难道不觉得有些惭愧?说实在的本人从内心深处并不喜欢日本,但是仍然觉得它们的有些做法的却值得借鉴。

宗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现在流行文化(PopularCulture)对中学生的影响很大,中学生现在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很注重“自我”方式,简单一点说,思想上幼稚,行为上成熟。由于没有童年生活的艰苦磨难,现在的珠海中学生普遍娇生惯养,自理和自制能力都非常差,并且不太有礼貌,这也不能全怪他们,家长的溺爱和老师纵容是要担很大责任的。另外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缺乏革新所致,在人们需要信仰和规范的年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却不能提供相关的思想服务或者说是流行因子,而中学生最容易感兴趣的就是新奇的事物,这直接导致他们更加容易喜欢上肯德鸡、街舞、韩流服装等外来的文化,因为相比之下,传统慢节奏的中国菜、太极拳、中山装等的却不太符合生活的需求。

现在有的老一辈人比较悲观,认为传统文化一旦消亡了,中国就不是中国了,其实不然,我说过了文化是一个动态的东西,因时而变,因势不同,现在的中国文化和20年前相比都已经大为不同,中学生节假日去滚轴、照贴纸、卡拉OK等活动也不能视为和传统的文化趋势向孛,这是一种结合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而做出变革,当然原来的也可以保留,比如说文言文,我们可以视白话文是文言文的进化版本,它是流行的趋势,但是文言文本身还是要保留,可以专门开设一个科目去派专人学习,使之得以延续,但是这种不适应现代生活的文书形式不能强求每一个人学习。日本的落语文化和相扑文化历经了一千多年仍可以延续,中国难道做不到么?只要能变革,中国的传统文化定能引发中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新的潮流。

关于文化,有广义、狭义两种解释。其广义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切精神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其狭义解释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我们所论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解释。任何文化都具有民族性,任何民族文化都是由多重类文化媾合而成的。但是由多重类文化凝结而成的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如此的强力结构性,以致子两千多年来,我国虽经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我国传统文化经受了三番五次的巨大冲击,尽管今天所见到的现代文化与两千年前的古文化有了根本区别,但是与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与兴盛时期相比,其质与核却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认识这一问题,首先应该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沿革与流变。这种沿革与流变曾五次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争频仍,随着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风俗的发展,加之我国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而各种哲学文化也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自从孔丘编诗经、理春秋、兴教肓,创立儒学以来,中国文化开始定位。同时老庄哲学以及法、墨、名、阴阳等也熠熠生辉。后经董仲舒整理改制,儒家兼容诸学,开始独家显荣。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生活中某一事物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需要;二是可能。这两个基本因素是缺一不可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如此凝结力,也正因为此,地域环境和人的智力结构,为中华民族初始文化的孕育诞生准备了主客观条件,各个阶层根据各自多方面的需要,形成各自独立的类文化,但是人类以及个人对文化的需要不是单一的、纯粹的;而是多层次、多角度、立体的。这就需要文化的整合与同一,而这一整合与同一的中国传统文化恰恰适应了人们的需要,同时也有了整合与同一的可能,堡垒式的我国传统文化不被攻破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如果我国传统文化具备了整一的可能,那么,它整一的“需要”是什么呢?从根本上讲就是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作为阶级统治的需要,它必然要选择适合维护自己统治的思想文化,该儒则儒、应佛则佛,应该黄老之学就黄老之学。汉初,一些明智的政治家认识到,秦统一天下,急功近利,严刑峻法,以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而迅速灭亡的历史教训,使他们不得不反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的根本原因。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其“务胜不休”,造成“无所不为而无所为”的严重后果,迫使无赖英主刘邦不得不“因民之性而治天下”,而采取了逆取而顺守之,文武并用的“无为而无所不为”的长久之术。黄老之学应运而生了,这是秦汉之交历史的必然.也是汉初政治家成熟的表现。然而,这里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无所不为”已不是纯粹的“老庄哲学”,它融铸了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和法家阴贼险狠的手段。陆贾本来就是一个大儒,他提出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是融儒家“仁义”于道家“无为”之中,以积极的“仁义”来改造道家消极的“无为”。实

质上,所谓黄老之学是以老庄哲学为基础。吸收儒、法学说而形成的汉初统治思想。说得再明白些是:表黄老之学而里为儒法并道。即该儒则儒,该法则法,应黄老之学则黄老之学。

然而,经过七十年与民休养,汉朝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雄厚而不可一世,显然曾有积极意义而很消极的黄老之学已不适应汉武帝扩张皇权的多欲政治。为王霸天下,汉武帝统治集团迫切需要一个适应自己“生存”、“繁衍的哲学与文化。汉武帝意气昂扬,对繁文隆礼,讲求事功的儒学大感兴趣,任用儒者,尊儒兴学。制度教化,去开辟自己的鸿业。武帝令三公、侯王荐贤良、举孝能,网络人才,重定国策,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思想,立即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和推行。汉武帝罢黜秦所立之各家博士,专立儒学之五经。把秦的博士之业的《诗》《书》和“百家之言”分开,使得儒学赫然卓立。本质讲孔孟儒学的产生就是出于维护统治阶级的需要,只不过经过漫长的认识过程,才发现它金光闪闪的价值。儒学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基础,也确实对维护两千年来的封建统治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儒家学说不断发展壮大,与历代统治阶级所需和它的强力推行有着必然的联系。

历朝历代明智的统治阶级未有不根据自己的统治的需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哲学文化,这就极有力地促使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结。

作为一个阶级、一个集团是这样,而作为人的个体也是这样。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类文化是作为个体心理调节剂深入到一个人的潜意识中,被不时地选择着而凝聚于个体身上。作为个体,儒、释、道各种类文化因子并存于其中,在不同境遇、不同条件下,其一种文化侧面为主要矛盾方面,来决定事物的性质。陶渊明一开始也并不完全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是他的“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积极入世的儒家精神到处碰壁,不容于时下的门阀世俗制度,才使他不得不回头向佛、向道,返璞归真,来寻求自己的心理解脱和生理调节,纵观陶渊明的三仕三隐无不如此。现实生活中,陶渊明以行之在心,外无形状的超然态度,不拘生活的外在形式与表象。努力追求一种恬然自适的情趣,实质上是一种老庄哲学的体现,庄子的理想是茫然徘徊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的超世之境,这是一种物我一体,天道合一,达到忘我的境界。显然陶渊明超然率真、向往自然的生活态度深受庄子的“顺天从性”的影响。然而,他却以平常心体味非常心,把淡泊朴素的乡居生活引入心与道冥的自由世界,深得庄子任性逍遥的真谛。假如陶渊明在积极入世求仕方面一味追求不羁,不达目的仍然去撞南墙势必会使他心理不得承受而引起机体的病变,导致他的悲剧命运。然而“陶渊明道家旷达任放的‘真’和儒家坦荡固穷的‘善’合而为‘美’,统一在他一身,使他超越时俗求得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以走上解放自身的历程。达到古代文人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也这正是陶渊明淡泊而充实、深厚且光辉的人格价值所在。”⑦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以及他自觉不自觉的文化选择有着很强的代表性。许多名鸿大儒当他积极入世的人生理想破灭,往往返朴归真,回归自然,以求得自身的解脱。象王维、李白、孟浩然、柳宗元、陆游,以及许多政治家都是这样。就是孔子这样儒家的鼻祖到了晚年,因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到处碰壁而破灭后,不也唱起了“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吗?(《论语•先进》)苏轼在春风得意之时,积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极力反道排佛,而到了他政治失意和晚年则结识了不少佛家道友。作为个体心理调节因素的各种类文化,对于人的“生存”、“繁衍”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从而在选择中,儒、释、道等各种类文化才能够整合统一,并且有强大凝结力。

不仅如此,我国传统文化的抉择、整

一、凝结,还有着浓郁的自然因素,这是西方文化难以具备或具备甚微的。“生存”、“繁衍”的欲求是包括人在内的任何动物都有的,只不过人是理智的而已。与此,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自然因素:人类文化的抉择、整

一、凝结,与人的身体、年龄、甚至“力必多”,即性的强弱有关。身强力壮,年轻气盛、性欲强烈,一般说来常常显示着他们英勇搏击、积极奋进,向往和追求的是儒家精神;身体赢弱,年老气衰,性欲枯竭,一般说来,往往又显示着他们趋于保守、意志衰退而向佛向道、回归自然的

文化倾向,从而使各种类文化整一于一人之身,显示出一个人不同的文化倾向。其中大儒李白是其较典型的了。李白年轻的时候,积极仕进,拥抱“辅弼天下”的宏愿,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孟少府移文书》)开始了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漫游生活而兼求仕的历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这是李白应唐玄宗之诏无比兴奋之情的显露,更是他积极仕进的政治抱负的形象展现,这是他42岁时的心态。然而,由于他刚直不阿、傲岸不羁的性格,他并没有青云直上,在权臣们的馋毁下,不得不上书请还,开始了他访道求仙的又一个历程。此时他暮气渐沉,年轻时他非常艳羡范蠡、鲁仲连、张良诸人平交诸候,长揖万乘。之后他尚老庄,甚至把庄子抬到屈原之上,“投泪笑古人。临濠得天知”。龚自珍说:“庄、屈实

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⑧其实,李白的老庄文化意识和儒侠哲学观念虽然并存于他的一生,但每一个不同环境和年龄段所显示出来的文化侧面是不同的。这就是李白前后的文化抉择、整一与凝结。非独李白,难道孔子、苏轼等许多明哲贤达不都有这样的文化现象吗?

文化选择的这一因素,实质上是人的生存向度的必须过程。人生之于自然,回归于自然。对自然有着天生的亲和力,在生存与回归的全程中,有一个超越阶段。这个阶段就是人一生中的青壮年时期。这个时期。他精力充沛,“性”欲勃发,细胞活力旺盛,血液循环茁壮,因而产生巨大的能量需要释放,怎么办?就要依靠“动”来宣泄。相对来讲,儒、墨、法是“动”的哲学。所以,一个人的青年及壮年时期,往往选择儒、墨、法的哲学作为自己奋斗的信条。而其中儒、法并流,以儒为体,更具合理。所以此时的个人往往向儒向法,儒家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一个人的文化性质。然而,人到了老年,或身体孱弱时期,其精力、性、细胞活力、血液循环等渐衰,能量疲软。在惰力中“迫使”他回顾往事,如此就自然会重新唤醒个体生之于自然,回归于自然的本性。他们要求平静、安然、恬适。相对来讲老庄思想和佛学意识是“静”的哲学。它们“天人合一”,“人与天调”、“梵我合一”的自然观念,封闭苍茫的深山老林、古河僻壤的自然野景,以及原始、古朴的世外桃源的人性美、人情美恰恰适应了这些人的生理所需和心理欲求。如此说来,人的文化抉择、整

一、凝结有着它的自然向度,也是必然的、客观实在的。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沿革与流变,曾经有过五次大的西学东渐过程。虽然使我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它的质与核还是很本色的。这是由于我国民族文化构成的特殊性所致。这其中是有了儒、释、道、法、名、阴阳等类文化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可能,而由这些类文化构成的我国传统文化,又极其充分地适应了中国人的攻守进退等各个方面的生存与繁衍的需要。这之中既有它的社会性,也有它的自然性;既有它的群体性,也有它的个体性;就个体讲,有心理调节的需要,也有一个人年龄、体质、细胞活力和“力必多”的原因。所以我国传统文化比起其他诸如西方文化来要牢固得多,包容性要强得多。它不仅在种种冲击下,保持了自己本体性,而且还兼容和同化了许多我国其他民族的文化,如蒙古族文化和满族文化等,以及其他外国文化。我国有这一特征的传统文化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曾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但也有过无与伦比的负效应。今天我们重新辩证地审视我国这样特征的传统文化,以促进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会有些价值的,也是许多哲人贤达无可回避的,因此为文以做抛砖之举。

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毫无疑问给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事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的中国人都在享受着他带来的一切好处,物质资料的丰富使中国人摆脱了百年来的贫穷生活,我们欣喜,我们庆幸,我们在为中国的不断发展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也在为着GDP总量持续增长,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而不断努力奋斗。

二十多年前一位老人的著名论断——市场与计划不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使中国人的思想不再禁锢,不再受到约束和压抑。一批又一批的改革先锋在不断的探索者中国的发展之路,他们顶着风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在改革的浪尖上奋勇前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中国的前进,使我们认识了什么是肯德基,什么是麦当劳,什么是好莱坞大片,什么是真正时尚与潮流,我们吸收着世界各种先进的文化,享受着世界各种令人向往的文明,而这一切,也让中国在风云变化的世界环境中,可以稳步前进,并越走越走也自信。

先进的中国人,喜欢上温馨的感恩节,爱上圣诞,更是钟情于浪漫的情人节,“五一,十一”黄金周不再是刺激中国经济增长的唯一方式,“平安夜”,“情人夜”更是成为“黄金夜”,各大商家在这样的节日里简直是欢天喜地,因为这一天的销售收入或许是一般商家至少一个星期的销售收入。

然而,繁华的背后是令人深感忧虑的各种隐患。无可厚非,西方的一些节日,是西方文明历经岁月洗礼的结晶,节日的盛典,是西方优秀文明和和谐社会环境的最真实写照。对于外来文明,我们党一向的宗旨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喜欢着这些精华的外来文化,是丰富和繁荣中国传统文化的极佳方式。这是我们应该采取的策略。

可是,渐渐地我们发现,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似乎越来越淡,甚至产生了厌倦和无赖的感觉。我们一直引以自豪的“七夕,端午节,中秋节”,还有曾经最令人向往的“春节”似乎越来越淡离于我们视野,难以想象“除夕,七夕“之夜会有百万计的人同时走上街头疯狂购物,游玩。所以,如此看来,中国人是不是在渐渐远离我们的传统文化?然而,更令人心痛的事我们是不是在犯着双重错误,就是在“取其糟粕,弃其精华”。如果仅仅是抛弃了传统文化,能够吸引外来文化的精华,或许有一天我们还能将传统文化再一次发扬光大,但是,我们抛弃的同时,还在扭曲和误解了外来先进文化的精髓。

甚者,外来文化全方位的冲击,足以颠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正如杨叔子院士所说“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但是没有民族精神,将会不打自跨”,这也更是某些野心国家用来达到统治世界的另一种全新手段。我们构建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只是需要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来指导中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保证经济的良好发展,但我们不需要“市场社会”,这个社会需要人文,自然的和谐。

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说过:“热爱传统从未削弱一个民族,实际上传统在危难之际增强了民族力量,但是新的思想必须降临,世界必须滚滚前进。”如是这句话引发了我对中国渐渐在淡离传统的思考。既然时代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对于文化的理解,我们需要转变。一方面,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持和尊重是我们每位国民的义务和责任,然而,丛另一方面讲,如果传统文化不能与时俱进,它也必将停滞不前,变得毫无生命力,也就会变为死去的文化。这更令人痛心疾首。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在传统文化上,结合现代的元素,把西方文化的精髓融入我们的传统,是我们的文化的实质变得不再抽象和空洞,而是可感,可知,以致触手可摸?我想,当我们真正能将优秀文化进行合理的交融和革新时,人类历史文明必将永远焕发闪耀的光彩。对于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不必惊慌,与其排斥,不如加以引导,使其朝我们需要的方向发展,为我所用。

第二篇:论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小论文

题目:

浅析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专业:软件工程

姓名:梁磊

学号:3112370077

浅析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可阻挡,外来文化的输入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

有重大影响。面对强势文化的挑战,我们须以正确的文化心态和传统的 民族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来积极吸纳外来的先进文化,同时在文化模式

选择上,妥善处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继承、吸收与创新的关系,积极

参与各国文化间的交流与竞争,大力发展体现中国文化先进性和时代精

神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外来文化 本土文化 发展 创新

当今时代,全球化浪潮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每一个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文化安全已经成为继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之后,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为此,我们要增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维护我国文化安全。那么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特别是对我们这些80,90后的影响具体又表现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这种悄无声息的变化?

1中国传统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延续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曾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一次发生在三世纪汉代末期,来自西域近邻诸国的印度佛教文化,其对华夏文化的影响,涉及到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建筑等多个方面。另一次发生在19、20世纪之交的清末民初,以英、法、美、德为代表的几乎所有当时已进入资本主义扩张阶段的西方列强,挟持武力上的绝对优势,强行撞开了中国的国门,一种具有现代形态的全新的“西洋文化”潮水般地涌入中国,仅二、三十年的功夫,便席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统江山,这里主要包括对文学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当然在这里我们先澄清一个概念,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我们90年代左右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不会是凤姐,兽兽,伪娘,**门所传给我们的被中国共产党定义为三俗的东西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如果我们这个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青花瓷》里才开始接触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太迟了?当然我很感谢我大学时的舍友,带我重新审视中国的文化。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啊,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前面说到,佛教是印度传入的,但是在后来的几百年发展中产生了中国自己的特色,产生了自己的朝拜方式,这就算是中国的文化了。这种方式对现在的中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就我个人通过对周围人的调查和我个人的想法,现在的新一代大学生亦或甚至博士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连康熙,乾隆,雍正三人哪朝代都一知半解。把电视上的类似于《宫》等题材过于艺术化的电视剧视为了解历史,文化的途径,并引以自豪(大学生亦此,何况其他?真是民族的悲哀!)。而对外来的文化却表现出很大的热情,这可能与他们所处的生活方式有关,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跟不上脚步,大家的选择有自己的合理之处也有些无奈之处。

1.1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使各国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得以加强.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2、有利于汲取世界各国文化之所长,使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

3、经济全球化给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4、有利于根除残存的封建宗法关系 1.2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外来文化冲击所表现出来的情况,包括对文学、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三个主要方面。最严重也是最危险的是我们的新一代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于空白。1.2.1、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

我个人的观点有三个方面的变革:一是留学生运动及其相应的翻译小说的兴起;二是由翻译小说引发的白话文的突破;三是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历史中,现实主义少得可怜,我印象中就看了一部《红楼梦》算是有瓜葛的)在中国的长盛不衰。

1.2.2外来文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列强的入侵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文化、新的技术革命,随之而来的便是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但畸形的发展,虽然畸形,但好歹发展了,从洋务运动到民国初年的民营资本,再到现在的中外合资,外国的技术文化始终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可以说,现在的社会经济腾飞90%是因为外国的文化影响所致。

那为何中国的社会没有自己进行经济生产的变革呢?美国的琼斯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一旦上了轨道,就会持续自我再生产。除非是被某些没有道理的干预使之越出轨道,否则经济成长仍是自然而然的现象。对于当时的中国,他认为政府是一种负面力量,既未为经济的持续成长提供必要的构架,又阻碍了原有的积极发展。他代表了一种自相矛盾的观点:一方面认为国家太过软弱,以致不能积极有为;另一方面则又认为国家十分强大,足以对进步起否决作用。而中国的学者则比较统一一个观点:中国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形态不具备资本到技术变革的条件。

1.2.3外来文化对中国生活方式的影响。

其实生活方式的变化包括思想和物质上的两个主要方面。

思想的解禁令中国人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不少,现在的教师不难发现如今的学生不再像以前我们那样的“填鸭式”思维了,而是很有自己的想法,在美国60年代流行的叛逆潮流现在在中国可谓是如日中天,你告戒学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结果他回答:“可惜往往是最不重要的一半”足把你气死。

学生的生活方式也不同了,现在的教学不仅同以前的私塾大为不同,没了体罚,而且学生有许多都不在家里吃饭(午餐),而节省时间做别的事情。当然快餐店最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出现的,它的出现压缩了人们花在进食方面的时间成本,大大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效率。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并不是有些人现象中的特别青睐肯德基或麦当劳,中餐店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中国人还是更喜欢中国菜,但是这种快餐的经营形式仍是由国外传入的。这说明还是外来文化比较适应现代生活的脚步。2 重塑中国传统文化 2.1 探寻文化融合

那么是不是我们在外来文化面前只能向其让步,完全丢弃现有传统文化,对所谓的先进文化采用“拿来主义”?答案必然是“不”!近代日本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成功的例子。

其实这个弹丸小国-------日本的文化基本都是源自中国的。在明治以前,几乎所有的文字都是汉字,除了语言,这个大和民族几乎和中华民族一模一样。十九世纪的世界列强同样冲击着日本的传统,在“明治维新”之后,短短三十年,迅速崛起的日本已经有实力和强大的沙俄叫板了。在文化的改革方面,日本在受外来文化冲击“阵痛”的同时,却不断将自己的文化溶入其中,比如在文字方面根据自己的发音习惯发明了如同英文字母的平片假名,大大降低了阅读和书写的麻烦,历史上称为日本字的拼音化。日本的绘画传统原来也是中国式的山水画,只讲境意不求精准,而随着不断地创新,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写实风格。不得不提的是现代漫画的起源也在日本,它突破了四格漫画的框架,试着用“电影”的模式来解读漫画,较出名的有鸟山明、北条司、井上雄彦、车田正美等等,我们80后这一代的孩子(包括我)就是看这些漫画长大的,那些算是漫画的精品了,日本的漫画自成一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且引导国际的潮流趋势。你看,这就形成了一种文化。所以说自创的东西是最容易形成文化的一种产物。中国也有自己的漫画风格,只可惜数量太少,没有发扬光大。

再说说日本的服装,老的和服不说了,说说现在流行的日本学生校服,特别是女生穿裙子、打领结、加长衬袜子的风格,让全世界的人都能一眼将其从各国的人群中分离出来,这就是日本自己的服装风格了。日本的传统文化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时候同样面临消亡的危机,但是它们比较好地将两者进行了结合,从而派生出来了属于自己的新的文化,并且将其向外界推行。中国在这方面做的就不太够。看着满大街的“哈日”、“哈韩”的大学生,我们难道不觉得有些惭愧?说实在的本人从内心深处并抵制日本,但是仍然觉得它们的有些做法的却值得借鉴。

2.2 如何重塑中国文化

下面谈一谈我们这些社会的接班人如何看待外来文化。(我谨代表个人发表意见。)

我个人很喜欢读一些史书之类的东西,“以史为鉴”是我的座右铭之一。那么怎么才能很好的做到“鉴”,而不是将史书权当故事书看。我认为史书上所讲的东西在现代仍具有现实性的指导意义。只要进行“换汤不换药”式的变通,留下本质核心的东西,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就看你能不能把握。同理,在这个物欲横流,主流价值观严重缺失,诚信危机遍布的现代中国。面对国家的文化安全,我觉得更应当重塑老庄思想,寻找中国文化的根。而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由此可见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可见一斑。了解中国文化,道教便是一把钥匙。照搬肯定是不行的,明显违背了“马克思的观点”。国外的文化之所以在中国风行,主要原因有三:

一、现代中国自民国开始出现了文化的断层,而目前所谓的中国文化不过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用来附庸风雅和赚钱的幌子。名家大都在人民大众之中,绝非所谓之专家。

二、外国利用其本土文化优势不断发展,创新,改革。在保留其文化本元的基础上,适应新时期需要,满足人民大众诉求,从而增强国家软实力。

三、改革开放之后,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一系列的影响。忽略了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不只是修个塑像,建个博物馆那么简单。

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而做出变革。只有变革,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引发大众的兴趣,从而引导新的潮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统一。立足继承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与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的统一也许以前的京剧,纂刻印章,脸谱,皮影,武术,秦砖汉瓦,桃花扇,剑术等世界文化非物质遗产已经失去了它往日的辉煌。但纵观中国历史,你会发现事物都不是永恒的,都是动态向前发展的。虽“形”没了,但“神”犹在。这也就是中华文化连绵不绝的原因。它能博众家之所长,印度佛教成功被中国化就是很好的例子。面对多元化的各国文化,我们要守住自己的“底线”,要有身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抵挡各种低劣文化的同化。总而言之,采用道家之理论,修身养性,磨练自己的意志,以仁爱、孝悌、忠信、和平、谦恭、中庸、因循、团聚、勤俭、自强等等为美。才能从根本上有益于国家文化安全,重塑中国文化大国。

【参考文献】:

[1]李冠杰,成丽芳.在全球化大潮中探索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J].池州师专学报,2002,16(1):102-103,l13.

[2]顾兆禄.对当代民族主体性与本土性的反思[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2):39—42.

[3]余启才.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J].湖北社会科学,2002,(4):83. [4]揭 晓.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J].求实,2005,(1):203—205. [5]杨艳.试论先进文化的民族性与开放性[J].理论与当代,2004,(9):42—44. [6]苏厂元.学习民族传统文化提升现代设计理念[J].艺术教育,2006,(7):l1.

第三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

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采众长。2.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

3.吸收外来文化的合理部分,容纳一切优秀人类文化,创造出具有新特质的新文化。/

z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诚信建设的影响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诚信建设的影响研究

诚信,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但说到底,无非就是要求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做到诚实守信而已。诚信这个古老的话题之所以在现代社会再次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和当下中国社会普遍的道德缺失和诚信危机有关。最显像的而言,当前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危机;比较隐形的是,人与人之间普遍的疏离感和不信任,甚至是敌意。

任何一个社会问题的形成都不是孤立的,中国社会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后,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同时,传统文化作为世界上唯一延续的文化,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依然十分强大。因而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两个维度,对当前的诚信建设进行研究,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两面性,因此,我们既要分析两种文化对诚信建设的积极影响,也要分析消极影响,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大限度地发挥两种文化的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影响,更好地推进诚信建设。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诚信建设的积极影响。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文化史充满了对诚信的解读和有关诚信的历史故事。早在先秦的百家争鸣时期,著名的儒家就指出了诚信的重要性。儒家认为“人无信而不立”,没有信誉的人是无法立足于社会的。古语说“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把诚实守信,履行诺言的行为看成正大光明的君子之行,把食言而肥的看成小人。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明白了诚信的重要性,并且建立了以诚实守信为荣、欺瞒狡诈为耻的道德观。在接下来的中国历史中,无数动人的故事,无一不贯彻体现着这种价值判断。从言出必行的战国四公子到千金一诺的季布,再到忠心耿耿的关羽,诚实守信之人无一不被塑造成为英雄楷模。反之那些为一己私利、坑蒙拐骗的人则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就算吕布、侯景、曹操等风云人物,也因为他们的背信弃义而屡被后人诟病。

然而历史是残酷的,充满了狡诈和阴谋,胜利者往往不是讲求诚信的人。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屈原,忠贞刚烈却惨遭腰斩的晁错,一部历史仿佛就是小人得势、君子蒙难的缩影。传统道德的可信度和对人们的说服力不断降低。于是在,孔夫子的说教之外,又有了另一个约束力——宗教。尽管中国从未出现过政教合一的局面,但宗教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却不容小觑。例如佛教的因果轮回论对中国的普罗大众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力。所谓“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就是人们对于冥冥之中祸福轮回的合理化解释。虽然非理性成分居多,但对人们日常行为的控制力却比正统的说教更为强大。而在善恶论理论中,诚信同样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不诚信而受罚的例子,在有关因果报应的理论中占据大量的篇幅。

因此,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诚信并未缺失,相反,传统文化一直重视、肯定和强调的诚信。我们的传统文化并非橘生淮北,而是能够盛开诚信鲜花的思想沃土。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诚信建设的消极影响。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两面,任何一种文化也都伴生着亚文化。所谓亚文化,是指和主流文化同时存在于一个社会的、与主流文化相抵触的文化。亚文化的一个特点是不见于明确的文字记载,得不到官方的、主流的认同,但事实上却为人们所熟悉、认同,并且遵照执行,从某种角度可以把亚文化看成潜规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虽然有肯定、弘扬诚信的那一面,但事实胜于雄辩。上文已经说过,历史几乎就是阴谋诡计得逞的过程,历史的逆淘汰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同样屡见不鲜。由此形成了一个人们感同身受的认识——成王败寇思想。只求目的,不问手段,只要成功了,就可以忽略手段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于是空头支票、虚假承诺、暗箱操作、坑蒙拐骗大行其道。这种以成功为唯一标准的潜规则,在以孔孟之道为最高追求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阶层消亡后显得尤为严重。

更为严重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对传统文化采取了过左的一棍子打死政策,轰轰烈烈的破四旧、清算旧思想,对文化体系中原本已经非常稀薄的诚信进行了铲除。执政政策的多变和反复无常,也在用残酷的事实,瓦解人们对于诚信的信心。例如被毛泽东比喻为“引蛇出洞”的反右派斗争,文革中出卖朋友、出卖亲人的所谓“义举”,都在摧毁人们对于诚信的信心。传统的“群臣有义”、“父子有孝”、“夫妻有情”、“朋友有信”的信任关系被彻底破坏。人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可以不讲最基本的诚信,用手段构陷他人甚至是身边亲朋于绝境,成了文革强加给国人的最大的精神桎梏。文革结束后,我们又强迫停止了对文革的深刻反思。为了加速改革的步伐而提出的“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理论和“不争论”的政策,再次强化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亚文化,并且把这种亚文化上升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可以说,从反右肇始、文革蔓延、改革开放后保留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毒瘤是有相当民意基础的共识。此外,无神论的宣传极大地消灭了宗教对于人心的约束力,从而使得当前中国的道德语境中,诚信在事实上的缺失。

由此可见,如果说古代中国,诚信的缺失主要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需要,中国民间尚且有维护诚信的强大文化力量的话;那么近现代中国,在惨烈的历史进程所形成的新文化中,诚信已经不但在主流意识中不受待见,而且在民间意识形态中,同样被边缘化。这的确是当前诚信建设所面临的难题。

三、外来文化对诚信建设的积极影响。

诚信危机似乎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发端的,所以很多人误以为是外来文化对国人的道德产生了冲击,其实不然。国外社会之强调诚信,比国内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屡屡听到国人在国外不受待见,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国人不诚信。例如德国人发明磁卡电话完全是为了应付中国留学生用穿线的硬币打投币电话。瑞典人不敢和中国人交易是因为中国人不讲信用等等。国外同样有歌颂诚信的历史故事,国人耳熟能详的就有列宁和华盛顿的故事。事实上,外来文化不但强调诚信,而且发展出一套成熟的理论,来论证诚信的至关重要性。

目前,对中国影响最深的应该是西方文化,而西方国家无一例外都是市场经济国家。80年代,交易费用理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理论,该理论的创立者西斯还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交易费用理论是对传统的价值规律的修正,认为交易会产生费用,交易也是有成本的,在一个诚信的社会中,交易双方不必为了确认交易的安全性而投入巨大的精力去查证。也就是说诚信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是交易的润滑剂。一个诚信的社会才有高效率;诚信缺乏,将导致交易费用居高不下,最终窒息经济乃至全社会的活力。因此,国外文化非常重视诚信问题,并为此建立了个人的诚信档案。

西方国家不仅仅是市场经济国家,而且是法治国家,善于用法律的强制力来促进个人乃至全社会的诚信度。在建立完善的个人诚信档案的基础上,西方社会将人进行信用评级,不同的等级会有不同的待遇。在整个道德领域,不诚信的人将遭受鄙视,甚至是歧视,有时几乎落到“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窘境。此外,西方人普遍信仰宗教,而且对宗教的态度非常虔诚,不像国内许多信徒,仅仅只是实用主义的伪信徒。所以,在西方的文化环境中,诚信有着异乎强大的支持系统,人们不敢不诚信是常态。

所以说,国内的诚信危机,并不能归罪于外来文化。事实上,随着近年来开放程度的日益加大,国人越来越多地了解了西方社会,更是惊叹于那里的秩序和良俗。但话又说回来,国外文化一点问题也没有,那也不见得。

四、外来文化对诚信建设的消极影响。

上文已经提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其实就是西方文化的产物。西方在18、19两个世纪进行了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在这种以武力而不是以文化和制度为武器的扩张中,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再次成为常态。成王败寇、物竞天择是活生生的事实。反过来,在被压迫民族一方,为了救亡图存,同样也接受了这样的事实和规则。一方是暴力,一方也是暴力;一方是欺诈,一方也是欺诈。恶具有传染性,而且具有普遍的传染性。马克思列宁主义诞生于资产阶级的暴力镇压中,那么马列主义就崇尚暴力。历史的胜者用阴谋诡计获得胜利,就会轻信阴谋诡计一定会带来更美好的生活。事实上,这点在二战后已经在西方社会被清算。国外社会对工业革命以来所有资本主义历史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并提出了新的道德观。但并不意味着,社会达尔文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就会停止。因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其实是马列主义,这一19世纪最流行的西方文化中国化的结果。因此,有必要和西方一样对于当代中国文化进行反省。

目前认为,不诚信是人类追逐短期利益的弱点被经济人假设理论强化后的产物。无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追求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是通病。中国古代就有饮鸩止渴的说法,西方有“会下金蛋的鹅”的寓言。人类这种短视的局限性,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中得到了强化。经济人假设认为人都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当然这也不能证明人一定会追逐短期利益。但在交易中,如果一方诚信,一方也诚信,双方都能得到合理利益;但如果一方不诚信,一方诚信,那么不诚信的将得到超额利益,而诚信的将输得彻底;所以理性的人一定选择不诚信。这样就陷入了一中恶性循环,因为害怕人家不诚信而采取主动的不诚信,对方因为你的不诚信也采取不诚信,于是双方越来越不信任。因此,信任和诚信是一体两面,不诚信的背后是信任的缺失,只要是信任缺乏的地方,人类的弱点就一定会爆发。虽然,西方文明经历两次启蒙,18、19世纪的西方文化中,人道主义并未占据中心位置,而这一时期,正是我国大力引进(很大程度上是被迫引进)西方文明(马列主义是这一时期西方文明的高峰)的阶段。

综上所述,无论中西方文明,对诚信都是持肯定态度的。但在各亚文化体系中,诚信的地位是不同的。当前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中国文化了,当然更不是西方文化。应该说是传统文化和18、19世纪西方文化杂交的产物,而且面临着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二次结合的问题。重建诚信,所面临的问题并非传统文化或者西方文化的问题,而是在两者结合的过程中,诚信的价值被边缘化的问题。任何一种鼓励人与人信任的文化,就是培养诚信的良好文化土壤;任何一种鼓励人与人的排斥与斗争的文化,都是破坏诚信的污染因素。当代中国文化受阶级斗争毒化极深,并且随着中国社会的再次分化与矛盾积聚,被逐渐继承和发扬光大。坏东西比好的东西更容易被保留和传承,除非善有实现的可能。作为文化而言,告诉人们行善,包括诚信能够带来好处,并且要让人民从心里觉得诚信比不诚信好处更多,而不是口头上用户诚信,这样的文化才能维持、保护并将诚信发扬光大。但要做到这一点,已经超出了本文的命题。本文只是分析文化之于诚信的影响。如果要论述重建文化以恢复诚信土壤,这也是一个极度宏大的命题,有待更多有识之士去完成。

嘉善县魏塘街道 袁越峰

第五篇:论庄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浅谈庄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与儒家并驾齐驱。道家思想博大精深、豁达开放、神奇玄妙,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庄子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正如一些学者所说:“它的超然,是因为它太认真、太高傲;它的避世,是因为它太理想主义、太纯粹。不过也正是这种超越精神,构成了庄子人生哲学中最有价值、最有特色的部分。”特别是庄子所提出和关注的一些基本问题,往往是一些可以贯通古今中外、属于全人类都面临的共同问题,所以庄子思想中蕴含的真理和智慧是伟大的,能给予我们借鉴和指导。但是庄子思想中的消极性和局限性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同样我们也应该以现代意识和科学态度,对庄子思想的消极性和局限性给予客观地揭露和批判。

当今人们生活中在一个竞争压力大、物质诱惑多、精神财富多元化的年代,人们的思想抑郁、沉重、复杂、茫然甚至消极厌世,因此从庄子的超越思想中寻求到有启迪、有裨益的思想财富是刻不容缓的,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庄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意义,从而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内

福;而绝对幸福却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在它们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它们都是同等的幸福。《逍遥游》里讲了一个大鸟和小鸟的故事。两只鸟的能力完全不一样。大鸟能飞九万里,小鸟从这棵树飞不到那棵树。可是只要它们都做到了它们能做的、爱做的,它们都同样的幸福。所以万物的自然本性没有绝对的同,也不必有绝对的同。《庄子•骈拇》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然也!

在一个社会群体里,人们各有分工、安分守己、彼此照应、释放能力、传播效能,这是自然规律,是自然本性,无需过多的奢望贪求。农民有农民的价值,工人有工人的意义,公务员有公务员的工作,每一个单体就像庞大的社会机器上缺一不可的螺丝钉,是所有人类的共同努力才造就了如此辉煌的现代社会。庄子思想里最积极的意义应该就是鼓励每个人去积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要妄自菲薄,不要在他人面前卑躬屈膝,因为我们都是平等的生命体,没有高低贫贱之分。

道家思想里还有另外一个方向,它强调万物自然本性的相对性,以及人与宇宙的同一。要达到这种“同一”,人需要更高层次的知识和理解。由这种“同一”所得到的幸福才是真正 的。他们发现有些东西对他们有好处,就迫不及待,要别人也有这些东西。可是他们的好心好意,却只有把事情弄得更惨。这样的政治手段我是深有体会的。在“3•14”事件里,甘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县市个别群众因受到不法分子蛊惑,参加了打砸烧抢活动,给全州人民留下了心里创伤和挥之不去的阴影。近年“**集团”变本加厉,加快了“藏独”步伐,甘南州个别僧众听信谣言,通过自焚示意“藏独”决心。中央、省、州全力打击分裂势力和不法分子,然弊大于利。根本上铲除不了分裂势力,却给正常的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莫大的困扰,侧面激起了民众的不满和心里抵抗,这恰恰就是违背了老庄的“不为之为”治国手段。

若政府过多干涉经济市场,不放权,不遵从市场规律,只会适得相反。本意是为了平均公平,结果却是极少部分人在享受果实,公平遥不可及。然而若一味放开管制,任由市场发展,各种矛盾依旧显现,地产商的暴利,房价的高涨,房奴的苦不堪言。所以,政府、法律不是像老庄所描述的摒弃不为的多余工具,也不是政治人眼中无所不能的利器,适度、实际、科学、合理才是关键。

老庄的不为、避世的消极思想,影响了一批自恃清高、在世不为的有才无德人士。这一批人,不像邓小平那般忍辱负重、为国为民,而是空有才能享受清闲的自私人士。人若在世,仅仅想着去修生养性,缔造一个孤独的道德生命体,

下载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儒家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如其理想人格对现代人格建构的启示作用“天人合一”思想及泛爱主义对......

    论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论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中国的科技发展和特点,然后从解析传统文化入手,辩证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及阻碍因素,并就中国......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 毕业论文 题目: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 ---以广州市萝岗区萝岗公路街为例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李新庚 企业导师:......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小编整理)

    法学101班 王紫源 201010631038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我国企业管理的出路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理,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哲思,并将......

    外来文化的影响

    1、《中国达人秀》——《英国达人秀》 2、《中国梦想秀》(一、二)——英国《就在今夜》 3、《中国好声音》——《荷兰好声音》(The voice of Holland) 4、《我是歌手》——韩......

    外来文化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引例:(一)、1987年,在北京前门,第一家肯德基开业; 1996年6月25日,第100家肯德基在北京开业; 截止2002年9月12日,已有700家肯德基在中国开业.......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弊大于利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弊大于利 刚才对方辩友说的外国文化对我国影响有利的地方,我不可全盘否认,但是在我方看来,比起不利影响来看,是瑜不掩瑕。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道影响,要......

    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导语;了解中国文化在不同时期对世界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度。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不同时期对世界起着自己独特的作用,调查方式为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