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千课万人 反思[模版]
深秋的邂逅——美丽 幸福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学导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反思
齐贤镇校
陈叶琴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深秋的杭城,落叶飘零,给人静溢的美感,这是杭城特有的温婉与魅力。11月12日下午,我们一行6人,怀着对数学课堂真理的探寻,怀着对名师的爱慕钦佩,来到这座魅力之城----杭州。早就听说过“千课万人”的盛况,带着这份期待、这份欣喜,我们走进了这充满魅力的会场------华家池体育馆
走进逸夫体育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 【“学”然后有发展,“导”于中见师魂】这样一副对联,这幅对联概括了本次研讨活动的中心思想,也给我们教育指明了方向。四千多位小学数学老师把整个会场围得水泄不通,所有的到会老师静静地坐在座椅上,静静地记录,静静地拍摄,静静地思考,好一个神圣的学导课堂呀,好一个神圣的千课万人呀!不亲临现场,是怎么也感受不到那么宏大的氛围的。那一双双专注的眼神,那一个个生动的表情,那一支支流动的笔尖,都是对精彩的诠释。名家的大气、睿智深深吸引着每一位同仁。在大师的演绎中,孩子们的心灵在碰撞,老师们的情感在交流。我也被现场的气氛感染着,时而兴奋,时而平静。
“真实”、“扎实”是本次观摩活动给我最深刻的记忆。课堂中少了花哨的噱头,明显摆脱了那种浮于表面的热闹!每一节课都在沉下心来直面和研究教学中真实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学设计既有新意又扎扎实实,特别是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指导意义更强。以朱国荣老师执教的《折线统计图》为例,整个课堂轻松愉悦,让人丝毫体会不到有“课的束缚”感,这使得孩子们的大脑得到充分的放松,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孩子们不再将学习看作是一种“任务和责任”,相反,更多的是一种享受!将课堂藏于“有形”又“无形”之中,短短的两天时间演绎的十几节课,让我领略了各位大师独到的教学技艺和高超的教学机智,让我对学导课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成长气息,充满智慧挑战。有人说,“一个好演员,一举手一投足,全身都是戏”;有人说:“一个优秀的歌者,每一个细胞都散发着音乐的魅力”,我要说:“一个优秀的教者,一言一行,全部素养在课堂情境中自然挥洒。”正如数学王子张齐华所言: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俗话说“学,然后知不足。”教也无涯,学无止境,期待自己能够在感悟中日渐丰盈,让欣赏成为一种习惯,让学习成为一种常态,让研究成为一种风气,让实践成为一种能力。
与千课万人的邂逅是美丽的,聆听大师的声音是幸福的。千课万人,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他带给我们的是感动、是惊喜、是震撼、是启迪、是魅力,更是心灵的升华。
感谢这次魅力之行!
第二篇:千课万人反思
为学生的发展共同成长
很幸运,在领导的带领下,参加了第二届千课万人高峰论坛。虽然是短短几天,但随着听课的深入,认识加深了,眼界开阔了,理念更新了,前景更明确了。耳边一直回响着这样的声音:更新观念,转变学习方式,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在这些名家大师带给我们的精彩课堂背后,我收获更多的是深深的震撼和反思,具体如下。
一、转变师生定位,提高课堂效率。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好一节课,都是按照自己教学的思路和想法拟定的,孩子都是在老师的指引下来学习的。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没有他们自我思考的时间,没有质疑问难的权利。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欲望低下,课堂沉闷,注意力不集中,调皮捣蛋的现象很是常见。老师辛苦,学生收效甚微。这一切根源是什么,这就是角色的转换问题。在新的理念下,我们应该想的,不是我们教什么,而是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要考虑哪些内容是老师非教不可的,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还有哪些不明白,这些一定要搞清楚,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正所谓,叶圣陶说过的:教是为了不教。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实现“以学定教”。比如,在《为人民服务》这节课中,老师通过角色转换进行采访,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们整节课都在思考,进而学会了引用、举例、分析等论证方法。把一节老课教的如此新颖别致,佩服!
二、立足语言文字,回归语文本位。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更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特点,进行语言的训练,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对语文学科而言,学习言语形式比了解课文内容更为本质,更为关键。
如,王崧舟老师在执教《孔子游春》时,就根据文本的表达特点,挖掘出文本背后的奥秘,从关注表达、进行语用的角度,多次引导学生进行的语言训练,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有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在“泗水河边”这一教学片段中,王老师通过“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这一组比喻句的句式,练习引导学习理清该句的表达特点——“这组句子是由看到的和想到的组成”,然后请学生根据“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的句式反复变换,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全新的体验。而且,王老师还通过与学生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使学生既充分地理解了内容,也学会了有序的表达。这样的语用教学,看似很“无用”,实则有“大用”。
孙双金老师的《雾与霾》也给我们很好的启发。在教学中,他的“语用”意识贯穿全程,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比如,看图后先让学生练习用带“雾”的词语形容,再用不带“雾”的词语形容,了解学生对雾的认知起点,激活学生关于雾的词语积累。还有,听教师朗读第一自然段,故意调换“幽谷”与“瀑布”的顺序,让学生体会表达是有规律的;故意用“美丽”换掉“神秘”,让学生体会表达的准确。
在教学《庐山的雾》时,紧扣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相似的构段方式,由扶到放,抓“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中心词,品“像„„像„„是„„是„„”“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又变成„„”等关键词,体悟“对比、联想与想象”等表达作用,对于我们老师来说,真的是让人高山仰止。
三、深刻把握教材,找准训练目标。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概况地说,是一项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而且每篇课文都隐藏这作者的言语意图,这种言语意图是借助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与语言结构表达出来的。每一种特定语言表达方式或语言结构,都具有独特的语言交际功能。教师唯有在深入研读教材的过程中,敏锐而准确地把握这样的方式与结构,才能研制出具有语文学科特征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
所以,正像薛法根说的,语文老师要向数学老师学习,根据教材特点,找准训练目标,一堂课集中教一个知识点,解决一个问题,才能教的轻松,学的扎实。
在王崧舟在《孔子游春》的教学中,老师把描写泗水河边的景色和描写水的那两段,演绎的如诗如画,语言文字品味的如此酣畅,学生彻头彻尾都在欣赏陶醉。不仅学会了想象创作,而且学会了用词,妙哉!
虞大明在《牛郎织女》的教学中,虞老师准确把握了本文的文体——民间故事。独辟蹊径,找准目标,以“讲故事”这项语文能力为训练点,在讲述每个情节中,渗透民间故事的特点,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管建刚在《水》的教学中,依托文本,重点剖析二次洗澡,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提示学生要抓特点,抓细节,学生收获颇丰。
王自文在《夸父追日》教学中,不仅教给学生怎样概述,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复述的方法。
蒋军晶在《文成公主进藏》中,根据民间故事的特征,结合第二学段学习叙事性作品强调复述的要求,练习讲述故事,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非常恰当的举措。而且蒋老师充分利用课文这个“例子”,先扶后放,举一反三,在讲述的过程中了解民间故事神奇的特点
——文成公主进藏遇到重重困难,但最后都逐一化解;发现民间故事的叙事密码——结构反复相似,一波三折。
张立军在《将相和》中,融入了大量成语,教会了学生如何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更是绝上加绝。
薛法根在《剪枝的学问》中,更注重了夯实丰富语文知识,体现着从讲课文到学语文的华丽转身。他在开头提写生字词就不同一般,既复习了字词,又在词句的联系中得到了理解。在概况主要内容时引领孩子按时间顺序又列举了许多时间顺序的例子。期间,又教给学生怎样朗读,怎样区分叙述语,对话语和疑问语。正如他所说,要教就要教的透彻一点,清晰一点,实在一点,这是一个任务。
所以,教师要打开学生成长的空间,就要积极创生课堂内容,从教材中挖掘出最有价值的东西。并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
四、开发课程资源,挖掘人文情怀。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是语文新课程提出的一项重要的命题。为此,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所以,我们不能只单纯地教课本,而是要走出课本,超越教材,以一篇带动多篇阅读,甚至以一篇带动整本书,全面提升,从而实现大语文的特点。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时培养儿童核心价值观,提升人文情怀。在这方面张祖庆以一个课程的深刻领悟者和直接建设者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张祖庆说过,真正的课就应该有“课程建设”的意识和行为。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让我们来看看他在《金钱的魔力》中,是怎样引领学生走进《百万英镑》群文阅读的。
首先,读原文开头,然后设问:除了我们今天所学的这个故事,你认为还有可能会上演哪些有趣的闹剧?
其次,观看电影片断,交流观后感。来引发学生对《金钱的魔力》原文的阅读兴趣。第三,呈现《百万英镑》一书的封面和目录,让学生猜封面上的漫画可能是什么故事。当学生猜出是《竞选州长》后,又作“精彩片段试读”。
第四,以《被偷的白象》为例开展“趣读”活动。
第五,再次欣赏漫画,让学生猜漫画所对应的故事。
正是通过这几个简单的步骤,学生对《百万英镑》整本书产生了阅读兴趣。
此外,还有张立军在《将相和》中,由一篇带动了一本书,把学生推进了《史记》,开
启了学生阅读之兴趣。
孙双金老师在《雾和霾》中,他引导学生重点学习了《庐山的雾》,透彻地从姿态美和变化美欣赏了庐山神秘的美,并在此基础上又引出了《山城的雾》,并自我开发了课程资源,把学生写的《雾霾》文章融入进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认识到了雾的兄弟——霾,丰富了课程的内容。正像他说的那样,内容要开发一点,向生活打开,向热点打开,向当下打开。不仅有教的意识,更要有课程的意识。生活有多广阔,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广阔,这就是真正大语文的特点。
是呀,现在教学的改革已经步入了深水区,再不行动就会落后,再不转变就要愧于孩子,愧于自己。为了学生的长足发展,我们要想驾驭课堂,正确解决孩子们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必须要提高自身修养,必须自我锤炼,打铁还需自身硬吗,让我们多读书,多思考,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用最前沿理念武装自己,践行课堂,改变课堂,为学生的发展共同成长在前进的道路上。
第三篇:千课万人
“千课万人”小学纸艺培训心得体会
3月24日—27日,我有幸在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为期三天的培训,此次培训对我来说感触颇多,接下来我谈一谈此次培训给予我的一点思考。
温馨而淡雅的教学方式
来自台湾新竹大学的吴望如教授给大家带来了《美术课——《纸艺术教学》。首先对台湾老师的第一印象便是亲切和蔼,感觉他们身上具备着一种“温馨”的气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礼仪细节,在整场讲座中都是用“您”作为称呼,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坚持,更是我应该学习的地方。
吴教授的纸艺术课程与我想像中的并不同,他并没有用课件,而是亲身示范,从中让我领悟出“多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学生需求”是多么的重要。
开场跟老师们互动,让大家先折小时候自己玩的纸飞机,而几乎所有老师都存在一个思维定势的问题,两种飞机没有翼,也都是完整的。这无疑是对纸飞机的理解的定势,不禁让我反思现在的孩子们会如何面对这样的题目。吴教授向我们传达了新的理念,通过重新建构去打破常规思维,先解构再建构。课堂上教我们叠出九种纸飞机,让我们在自己创新两种纸飞机。例子中现场的解构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培养他自我探究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口中的“魔术师”,也就是剪刀,它的作用,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工具,而是打开孩子思维的魔法。
甜蜜而芬芳的学习过程
于我而言,手工一直是弱项,所以手工课是难题。幸运的是此次有幸聆听吴望如老师的纸艺课,吴老师对于纸艺的热爱和研究,呈现出绝美的纸艺作品,不禁让我也很想去尝试去努力。
纸艺讲座让我对“纸”有了新的认识,其实它不单单是一张纸,如果你用心去研究它打造它,它就像你的孩子,它的可塑性极强,而且取得也容易,通过折叠、切割、弯曲等方法能变出丰富的种类。而纸艺作品分为平面作品、半立体作品和立体作品,不同的种类给人的视觉效果完全不同的,但是都很美妙。
吴老师通过以身示范,教会了我们“各种纸飞机”、“四巧板、五巧板、七巧板” “解救动物、仙人解套、大嘴兽、隐藏的空间” “大嘴鸟、鱼、各种鸟”“纸螃蟹”等作品,让我们领略到了纸艺的博大精深。
在纸艺教学方面要根据纸质的不同去设计课程内容,并且要体验、感受,这比技巧练习更重要。
短短的三天培训,让我体验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模式,我们应该学习吴教授的这种授课方式:既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的方法,更要让孩子自己去想象和创造。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乐意去学去想去创造。——这就是我本次学习的最大收益:折纸或剪纸不只是单一的模仿,要通过老师所教的基本工艺方法,让孩子自己想象,拓展他们天马行空的思维——即要有思考、创新,如果思维被固化,就会毫无变化。课堂不只是单一的传授,更多的时候是引导孩子的创新思维,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学习中发挥想象并享受创造带来的乐趣。
第四篇:千课万人
“千课万人”听课心得
有幸去杭州领略名师做课的风采,正是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这真是‘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啊!
细致处赢得课堂:课堂是学堂,学生是主人,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真正做起来却不是谁都知道。这次大师们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一开始就会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放下教师的威严,“蹲”下来看学生。给学生上课就像是和熟悉的人在交流,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就像于永正老师,虽然年龄大,却还是在课堂上与孩子们那样的交流,不像是师生,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孙孙一样。
引领时激发自信:孩子的自信,孩子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呵护和赏识。在这四天中,我看到无论是课前师生的自我介绍,还是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完成板书,交流学习词句的心得等,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包办代替,都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悟自得。而这些学习成果都是教师在前引领着。薛法根老师的《雾凇》他在遇到学情的“不确定性”时,利用对话层层铺设,千方百计地启发,把学生的“无话可说”,变成“有话可说”。不打击学生,呵护住一丝学习的心火,分步引入,把教学中的突发情况转化为“教学机智”,让学生随着老师的深入而深入。
授于渔春雨润物: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生本课堂”的本质意义,就是学生能做的,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就该大胆放手。在名师们精心营造的课堂氛围中,利用巧妙的引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学习与探究,因为学生们得到的不是活生生的鱼,而是“渔”,就像窦桂梅老师在课堂上教学,如春雨润物,幼苗拔节有声,花开有形。
“千课”有“千面”,课课呈现教师的生命色彩,绽放文本的生命莲花,凸显作者的生命轨迹,体现编者的生命意图。这一切都是为了教学的根本——学生的生命发展。尊重、呵护、促动、唤醒、激励、点燃学生的生命言说、言语的热情、梦想和激情,告诉他们文字的精妙,人性的美好。让他们体会母语的精彩、博大与精深,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在母语的世界里引纳倾吐、感悟积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自由快乐成长。让他们沐浴灵府,丰赡精神,拔节生命,成为一个个语言人,精神人,语文人,诗人„„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活力所在。
正像贾志敏老师说的一样:语文的根,深深地扎入生活的土壤;它的叶,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它的花,绽放出诗意的笑颜;它的果,是智慧和灵性的喷发。
第五篇:千课万人
“千课万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坪山新区龙田小学
黄细霞
十月秋意浓,天高云淡,落英缤纷,在这人间天堂,美丽的西子湖畔,一段烟雨,一壶清茶,邂逅一场流光溢彩的文化盛宴;一抹夕阳,一缕桂香,逢上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化之旅。五湖四海专家、名师汇聚“千课万人”。
2014年11月9日至13日,千课万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会,在浙江省杭州逸夫体育馆举办,我和同事有幸被派往学习。
在这5天的观摩学习中,总共听了20节左右示范课,其中有吕琼华老师的《圆的认识》,吴玉兰老师的《圆的认识》,徐卫国老师的《圆的认识》,朱乐平老师的《圆的认识》,唐彩斌老师的《三角形内角和的扩展阅读课》,张国良老师的《真分数和假分数》,徐长青老师的《找次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黄爱华主任《方程的意义》,张齐华校长的《平均数》,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的《面积与面积单位》……等等。这些课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每堂课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每一位在舞台上执教的老师,都是那么敬业、那么认真,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教学风采以及他们对数学教育的独特理解.吕琼华老师,理性、深刻、丰富,关注数学思维,圆规画圆的应用更是令课堂增光添彩;吴玉兰老师,时时处处以人为本,交流、对话、反思,丰富灵动的教学策略令观众折服;徐卫国老师,清新、真实、自然,素材新颖敢于创新;朱乐平老师,充满灵气,激情四溢,整堂课高潮迭起、引人入胜;唐彩斌朱伟森老师,不疾不徐,循循善诱;张国良老师,语言清晰,层层深入,注重让学生说理;徐长青老师,教学形式多样,资源丰富,轻松流畅;张齐华老师,博学多才,独具慧眼,思维敏锐,教学生学会思考、拥有力量;吴正宪老师,设计精妙,传递智慧,让人体会到“人脑高于电脑”。
经过这样一次观摩学习终于让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有更深一层地理解了:那就是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中让学生得到智慧,让老师智慧成长;让学生智慧地学,教师智慧地教,师生在生成中智慧得到成长,享受过程中的精彩。
学习自主权还给孩子,张齐华老师的这节《平均数》,以充满人文气息的交流对话、丰富灵动的教学策略见长。课堂上,张老师胸怀学生、心存数学,高端、大方,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营造了真正安全的课堂氛围,引领着学生和学生深入地对话。
以下片段让我记忆深刻—
师:可以多给我几次机会吗?
生1: 老师可不能得罪,给就给吧。生2:那我们不是输定了。
生3: 反正老师求的也是平均数,给他100次都行。
…….这些的交流过程使我们听课者禁不住会心地笑起来。
通过本次学习观摩活动,所有的授课教师无不在践行着这样一句话:“蜂蜜是蜜蜂自己酿造的,老师要学养蜂人,把学生带到有花蜜的地方,其他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做就可以了。”我想这也是所有参加观摩学习的教师最值得学习的,也是今后最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