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人类在不断地创新、创造中推进了社会的发展。21世纪正在呼唤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新一代。在当前,以培养创新精神的素质教育中,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现就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浅淡如下看法。
一、利用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从疑问开始,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去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不断创新。陶行知先生也有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有力地说明了疑问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充分利用质疑来培养学会声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呢?
首先,要努力创设学生质疑环境,激发质疑兴趣,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营造前提条件。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没有任何压抑的自由中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思维得以最大的发展、开拓。所以,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密、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少年儿童好奇心好问,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不能施以任何的压抑、干扰他们的好奇心和好问心,必须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问得放心,这样才能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发挥潜能;放开想,大胆问,才能问出有创新、创造性的问题来。
其次,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提供保证。
1、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在每篇课文教学前,布置学生语系,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并把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抄写在质疑本上,待后质疑。
2、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质疑。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春雨的颜色》,引导学生提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这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通过释疑来搞清为什么会有绿色、红色、黄色的变化,搞清了春雨和春天的关系,使学生明确春雨给大地带来生机的变化,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能力。
3、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思维能力。在教学《快乐的小青蛙》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就可问学生,你看到这个题目相知道什么?学生进行质疑,提出问题:为什么用“快乐的小青蛙”而不用“小青蛙”? “快乐”二字体现了什么?
4、引导学生在教学后质疑。在讲读分析课文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谋篇布局乃至教材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如教学《小熊和小鹿》,通过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发问:为什么说小熊和小鹿都是讲信用的好孩子呢?通过议论点拔,学生明白了小熊和小鹿都遵守了诺言,只因为是小鹿发高烧住院了不能来。
二发挥语文学科功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语文课堂中,儿童往往凭借着敏锐的观察、直接的理解、整体判断、迸出灵感、豁然顿悟、多之求异、创造想象等认知事物,思考问题,这些均是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如《燕子妈妈笑了》课文结尾处写到“燕子妈妈满意地笑了。”在充分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用意后,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思考,进行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这样养成注意观察的好习惯?这样一仪,赋予文章以新的意义,在思想上和思维方式上有了新的突破,以达到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
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着他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十分注意发现和发掘学生天马行空自由想象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奇思妙想、异想天开的能力。
求异、求变、求活是课堂教学策略,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三求”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1、求异:即坚持答案结论的多维性,不限制、不规定、不统一答案和结论。这“三不”要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上,在学生学习了每一个“知识点”后,都要问一问,“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使学生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
2、求变:即讲究方法途径的多样性。“条条道路通罗马”、“殊途同归”等都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是很多的,求变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体现都要鼓励学生善于“另辟蹊径”创造发明。如作文教学中,表达同样一个意思有多种的表达手法;用相同的方法去写,可写不同的事物;开头、结尾的方法也很多,换个开头、结尾试试看......等等。再比如语文教学中的识字,对于字形的识记,不能只会用偏旁部首分析部件条块组合、新字旧字对比等方法(当然这也是识字教学常用的方法)。而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多作思考,想想看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方法(比如说,奇特联想呀,编谜,描述等),同一种方法也可以作不同角度的思考,如识记“省”字,多数学生的识记都是“上面一个少,下面一个目,合起来就是一个“省”。在教师的引导下,有位学生说:上街买东西,用眼睛看来看去,就可以省很多钱。同样是识记“省”字,而且都采用“部件组合分析”的方法。前者是纯粹的字形分析,毫无创造思维;后者却是融合了想象、描述和意境的注释,具有明显的创造性,是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具体表现。
3、求活:即注意信息交流的多向性。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由三部分组成,信息的发出、信息的接受和信息的渠道。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信息的发出者是教师,接受者是学生,接受的信息也只有一条,即来自于教师的信息,这种信息是单一的。如何使信息交流多向性呢?首先,求活就这三部分来说,都应该是“双向”的,即发出者要承担接受的任务,接受者也应该有发出的权利。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接受信息的渠道呢?对学生来说是教师,对教师来说是学生。这样的“双向”交流,课堂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平等、民主、和谐,学生查的潜能才得开发,创造的激情才得以释放;其次,从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角度说,应该“多向”。既要从教师方面获取信息,也要从同学方面获取信息,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直接从客体材料中获取信息,特别是来自于同学方面的信息,因为同学和同学之间彼此没有顾忌和约束,最容易发出“创造性信息”来,培养出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三、课堂教学要突出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完成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它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其中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教什么,如何教,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良好创造思维能力的人才,而创造思维能力,指的是思维主体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以及直觉和灵感。我们知道,一篇文章的产生,从写作欲望的突发到材料的综合,主题的提炼,内容的安排以及语言的运用,始终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参与,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着眼点放在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要创设情境,唤起思绪。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新的知识的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如:阅读教学中可按“理解文意——理清思路——分析手法——鉴赏妙处——剖析不
足”的步骤进行。具体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钻研、揣摩、品味,集体讨论,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诱导、点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新见解,通过创造性认识发现其中的不足。这种方法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掌握学习方法,开发智力,使学生养成不盲目接受,深入思考,敢于否定和大胆发表见解的学习习惯。
其次,要结合写作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思维是解决问题时所进行的创造活动的思维。创造活动是运用现有知识、经验、技术和方法提出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新关系或新方法的个体活动,即建立在科学成果上的一切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创造,新的前进或新的突破的活动。文章写作就符合这一内涵。因此,在写作训练中,要多训练些想象、联想之类的作文,鼓励学生编造自己幻想的场景,神话般的奇迹和梦想之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打开学生创造思维的闸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教师自身要加强理论修养,使自身具有创造能力。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要求教育不断地进行改革,教师只有在教育思想、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上不断探索,不断创造,方能跟上教育的发展,培养出创造型人才。对于教师来说,完全相同的教育情境是没有的,在任何情况下普遍适用的最佳的教育模式也是不存在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完全照搬别人的经验,也不可能全部套用自己以往的经验,而要寻求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需要自身不断地“充电”,不断的创造出新的东西来。
四、加强语文活动课的开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莘莘学子对学业的兴趣应是为师者的又一要著。过去,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教师担心灌输知识不全面,“讲”不到位,导致上课总是“老师一张嘴,学生两只耳一双手”的单调枯燥教学状况。不少学生感到越学越无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受到压抑,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愈来愈认识到,要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必须改革陈旧的灌输模式,把语文课上“活”,要立足本本,走出本本,要为学生创设大的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大容量的课内外阅读,广蓄知识、拓宽视野,结合教材,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后动,如:举行辩论会、演讲比赛、趣味知识竞赛、自办班级文学园地、手抄报比赛、自编自演课本剧、进行社会调查等,还可以运用录音、录象、多媒体、因特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多渠道吸取各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发展其创造性思维。
总之,学生的创造精神欲望的激发,创造思维的训练,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寓于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探索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组织教学,通过教学实践,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每一个人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创新理论,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它涉及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很强,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
一、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意识
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创造力培养的心理和前提,只有具备了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意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才能从自发走向自觉,从盲目走向科学,从而充分发挥创造的主观能动性,为此,语文教师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为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铺垫。
1.采用多种形式,树立创造思维观和创新精神理念。在传统的教育过程某种,学生在已有的知识面前常常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学习目标实际主要是记住尽可能多的知识,缺乏敢于思考怀疑和主动探索的精神,针对前面的弊端和不足,教师可在课堂上举办有关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小型专题讲座,设立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专栏,利用班级墙报等方法,使学生了结影响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及掌握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本方法。知道历史上每一项发明创造,每一项技术突破,每一种创新理念的出现,每一次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每种精神文明的进步,都是人们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和创新精神的浓缩体现。
2.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思维的流畅性,从不同的角度寻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推理的严密性。
3.学做创新的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中学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模仿能力强,进取心强,是接受情感熏陶,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时期。因此,要有好的榜样,好的楷模,这对学生影响很大,语文教材中就歌颂了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如爱因斯坦,李四光,茅以升,詹天佑等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并非都是天才,而是凭着勤奋工作刻苦的努力,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而取得的成就。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习他们的创造性品质,创新精神必将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产生强烈的震撼,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情感和创新激情,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一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优化创造思维的氛围强化创新能力的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创新性教育的要求,必须加以改革。针对传统教学的不足,要改变其不足,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1.优化创造思维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让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的基本保证。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以充分的发挥,使其思维最大限度的活跃起来,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它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启发式教学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强调师生互动,让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得到尊重,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才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要让学生能与教师坦诚交流,自由畅想,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激发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
2.强化创造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的核心,因此,强化创造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思维定势创造思维。
三、观念的更新是一切改革的先导,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树立创造教育观念。
也就是说,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创新人才的意识鼓励学生发展不同意见,诱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想象,才能用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开阔思路,有所创造,这样在心理上消除了学生对创造思维创新能力的神秘感和畏惧感,自觉树立培养创造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概念。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性因素,只有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逐渐培养起来。
第三篇: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迁安二中
吴素芹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肩负祖国未来建设的青少年们是否有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而语文这一传统的大学科,融工具性、能力性、实践性和社会性于一体,是一门学习母。的综合性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在新课改过程中,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如何在活力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该是我们语文工作者首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掌握语文文学知识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及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巧创新
在素质教育全面展开的语文课堂,我们在45分钟内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巧妙的利用45分钟,提高45分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巩固并迁移所学知识,使之为我所用,有所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从自我出发,更新理念,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首先,课堂愉悦气氛的营造取决于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师生良好、融洽的关系取决于教师平易、和善的态度及教师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常听学生们评价某个语文教师:字写的漂亮;朗读声婉转;表情丰富;待人温柔大方„„其实这里的每一个评论都是教师留给学生的深刻印象,也是教师人格魅力的闪光点。方正有力的汉字,抑扬顿挫的语调,会心的微笑,激励的眼神„„都是教师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软件,运用得合理恰当,会给学生营造清新愉悦的课堂大环境,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尤其在古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掌握语文知识。
在学习《狼》这篇课文时,我巧妙地运用了我的教学基本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狼》是蒲松龄的作品,这篇文章故事性强,但学生初读起来 却是很拗口,学生感觉也生涩难懂。尽管我预先布置预习,但上课时学生们仍然是读得断断续续,语脉不畅。我并没有责怪他们,而是给他们充分的鼓励,并亲自范读了一遍。当我抑扬顿挫、标准纯正的语调在教室里回荡时,学生们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当我读第二遍时,学生们喜笑颜开——他们听懂了!我乘学生们心情愉悦时,向他们介绍了本文作者潦倒而奋进的一生,使学生陷入到了深深的思索中:为什么作者经历坎坷却能写出这么出色的文章呢?这时我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说出文中的故事情节。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理解,有的甚至联系了作者的经历说出了遇到坏人要敢于斗争的感悟„„接着我又绘声绘色地讲起本文的白话文故事:语调时而平缓、时而高昂、时而轻柔„„学生们随着我语调、表情和手势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有趣而惊险的故事情景中,仿佛他们也在参与和恶狼斗智斗勇的过程。这样轻松、严肃、紧张而又有趣的课堂气氛,既吸引了学生、加深了印象,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的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改变了原有古文教学的读、译、背的模式,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初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智力的好时机。他们往往思维活跃,反应迅速,对未知神秘的内容充满好奇和探索。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的思想的火花,创设情景,启发诱导他们深入思考,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在教学课文《皇帝的新装》时,当我们听完课文录音时,学生们不约而同的都笑了。我马上问“大家都在笑什么?”学生们却忽然沉默了。我没有紧紧追问他们,而是给他们时间思考,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给大家听。时间在沉默中流逝,看着学生们深深思索的表情,我不忍打断他们,我等待着„„忽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说:“那个骗子太狡猾了”一句话引出大家的话语:有的说皇帝太愚蠢;有的说老大臣太奸滑;有的说那个小孩太单纯;有的说老百姓们对国家没有责任心„„我没想到,学生们竞有如此多的观点。他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我没有切断学生的思维,而是就此组织了一个表演现场,指导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去扮演皇帝、老大臣、钦差、骗子、和小孩。而观 看表演的学生们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想法加入到表演中。学生们兴致很高,个个跃跃欲试。我适当的指导点拨,引导学生归纳出表演的情节及人物特点,逐步完成了本文的分析和讲解。学生们表现积极、反应迅速,表演得也酸惟妙惟肖。他们即掌握了课文内容又理解了人物性格特征,而且抓住了人物之间的关系,探究了故事的发生根源。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我又适时的留了课下思考题:以你的理解和表演,游行大典结束后会有什么故事呢?等再上语文课时,一个又一个创意新颖的故事情节展现了。有的学生设想皇帝明白受骗 后,生气地杀死了骗子;有的设想皇帝放过了两个骗子,闭门思过,检讨自己,励精图治;有的设想那个小孩被大人恐吓不敢再说真话,整个国家再也听不到一句真话了,皇帝的统治更加黑暗了;有的设想国家发生了起义,皇帝的统治被推翻了,人们重新建立了一个美丽的国家„„学生们的设想可谓五花八门,却又合情合理。我引导他们把自己的设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学生们也写得有滋有味,再也没有以前作文的愁眉苦脸。学生们感触颇深地说:“写自己头脑里的东西,真实其乐无穷啊!”
再次,巧妙运用天时地利的外界条件进行情境实景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新奇中尝到无限创新的乐趣。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都可成为教学资源,每一个天气的变化都能引发情境实景教学。在学习《竹影》一课时,我曾带着学生在朦胧的教室里用灯光照射竹枝形成竹影,以帮助学生理解月光下竹影的轻柔恬淡。在作文教学中我常常利用天气的变化、活动的过程作为写作素材,使学生的写作更真实更生动。记得04年的冬天第一场大雪飘扬而至,本打算在语文课上讲授小说的内容,看到学生们的目光久久留恋窗外飞扬的雪花,我临时改变教学内容,带学生到操场上感悟第一场雪的韵味。学生们在操场上尽情地跳啊、叫啊,没有了往日的拘谨与疲惫。他们在雪花飞舞中唱歌、跳舞、打雪仗、堆雪人„„他们的快乐感染了我,把我也带入他们快乐的游戏里。回到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写出了风格迥异的《2004年的第一场雪》。学生们写得神采飞扬,洋洋洒洒,充满了灵气和韵味:他们有的写雪的轻灵;有的写雪中游戏的快乐;有的写雪中的感悟;还有的写和老师在雪中起舞的浪漫„„他们在文章中写出 了自己的真实的经历和感情,这种“临其境、写其情”的效果是任何一节课堂作文都不能达到的。大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生活处处皆课堂。春天的小溪边,秋天的田野里,还有夏日的浓荫下都曾成为我们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学生们学得津津有味,兴趣高涨。一篇篇充满新意的文章,一句句充满智慧的语言,一个个奇思妙想,成为我们语文课堂的最好收获,也是创新教学的明亮成果。
(二)布置作业敢创新
我们知道语文课堂的知识伸缩性很大,课堂容量也较大,要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就需要针对学生不同情况进行巩固反馈,在作业的布置上巧妙安排,使优生有所发展,使差生也有所进步。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课后作业题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附加题三大类。必做题指那些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识记的知识,而且每一个必做题都能反映一定的训练目标,以巩固当堂的教学效果,打好坚实的基础,这类题多集中表现为词语运用类题目;选做题是必做题的延伸,既以必做题为基础,又在必做题的基础上强调深入,对必做题有巩固和迁移的作用;附加题有一定难度,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新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如《斑羚飞渡》一文中,我给学生设计的习题类型为:
1、找出文中描写第一对斑羚试跳成功的过程,试分析其动词的作用。
2、文中镰刀头羊是飞渡的组织者,谈谈你对镰刀头羊的印象。
3、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作为朋友,你有什么话要对自然界中生存的动物说吗?请以书信的形式写出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找出文中描写捕鸟的过程的段落,找出其中的动词。仿此句 叙述你所经历的游戏过程,注意用一系列动词。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针对文中提到的“童年生活”,“学习生活”,结合你的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童年”,“学习”的看法或经历。
这些作业体现了实践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解题过程中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在写作训练中,我注重学生杂记的训练,使训练内容贴近生活,以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也进行了难易题目的指导。如《伤仲永》一文的读书随笔练习,我先引导学生谈谈文中让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作了充分的交流讨论后,我提供了三个题目(1)仲永是神童吗?(2)假如仲永是我弟弟(3)仲永的悲剧-------谁之错?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作选题练习,从而排除了作文中“一刀切”的现象,是学生拥有了自由发挥的机会。
(三)考试考察会创新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素质要求我们改革考试制度,优化检测手段,提高检测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对学生的考试考察更加注重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尤其是分析综合,归纳总结,思维创新这三大能力的培养训练,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模拟试卷”编排的指导和训练,能够充分锻炼学生这三大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指导学生掌握考试测验的方向,明确考试目标,熟悉考试的知识结构,训练他们自己出卷答题,以帮助他们积累解题技巧。我最初引导他们编排古文知识的试卷,我提供给他们的试题模式为:
—
基础知识默写古文诗句
解释加点的字 给加点的字注音 4 按原文填空
二
阅读能力
(提供一段古文内容为阅读材料)解释加点的字 给加点的字注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结合课文提出问题,用原文回答
三
写作能力 根据上面的阅读材料写一篇心得体会 2 写一件事,表现你的聪明才智,题目自拟
这样学生的拟题就有章可循,也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刚开始时学生的表现不一定让人满意,只要给他们充分的鼓励,耐心的指导,经多次练习,他们也会做得有板有眼。我指导学生自己拟题自己做,自己给自己的试卷打分;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评价别人的拟题试卷,从中找出自己的不 足。当学生对拟题这一训练项目已经熟识了,再组织进行拟题试卷的互相考查。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心中都有一个“赶、学、比、帮”的信念,真正达到了“吸取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提高自己的能力”的目的。
四 语文活动更创新
语文学习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过程,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而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由愉悦的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为此我组织建立了优秀作文编辑部、语文课外活动小组、《青苹果学习报》等多种活动形式,把学生吸引到我们的活动中,使他们在活动中有所学习,有所锻炼,有所收获。我还组织辩论会、热点问题讨论会、朗读比赛、演讲赛、故事表演比赛„„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了基础知识,锻炼了竞争能力,培养了组织能力,也同时发展了智力,提高了素质。
总之,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我们要积极革新教育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敢于创新,使学生从狭小的课堂和书本中跳出来,解放他们的口、眼、脑、手,给他们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发挥才艺,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大胆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大显身手,健康成长!
第四篇:教学相长,实践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相长,实践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小学科学课素质教育的可行性方案
三洪奇小学
田海艳
在如今的教育中,喊得最响地要数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就不会有创造性的行动。第三次全教会也明确指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科学学科是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培养和提高的一个重要阵地。为此,在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在科学课中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地方。
一、设疑激趣,提出假说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让具体的自然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紧紧吸引学生,激活学生思维,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指导探究,丰富感知
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自己实践,勇于探索。如何保证学生能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呢?在于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所谓有结构的材料,是指这些材料在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
三、启发思维,讨论探究
1、引导思维发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指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不依常规地去思考问题,它反映思维的宽度广度。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它指对同一个问题探求不同的解答方法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发散。要求学生思考解答某个问题的种种方法。如在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时,由于蚂蚁是活的动物,一停不停地在爬行,而且身体又小,很难让它静下来观察,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多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角度的发散:科学课中,为了得到某种事物的特征,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角度来进行观察。
2、教会学生联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善于迅速地引起联系建立联想善于依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迅速地及时地调整原有的思维过程。联想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指从一个问题想到另一个问题的心理活动,教会学生各种联想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方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一事物或概念想到其相近的事物或概念。如学生在观察蜗牛时,从蜗牛的外形想到鼻涕虫、螺丝、田螺等动物。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由一事物想到在性质和形态上相似的另一事物。如,在对水的观察中,联想到类似于水的其它液体,就像酱油、菜油、醋、汽油等;学生学会了联想,丰富了想象能力,思维变的灵活了,敏捷了。他们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不让教师告诉答案,总是说:“让我自己想一想,看我想的对不对”。
3、突破常规想象,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独创性是创造思维的根本特征,它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过程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信息重新组合,从而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产生新成果。
4、珍视独特见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珍视自己的独特见解,珍视对教材、对问题、对教师、对学习方法等的独特理解、体验和感受。做到不人云亦云,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否认教材、敢于否认前人的经验、敢于否认教师、敢于否认自己和同伴。
四、创新思维的发展与训练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儿童提问表明儿童在对事物进探索、思考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儿童创新思维的开端。质疑问题难本身就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大胆提出问题。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我的观察》后,有学生会提:我们的骨头是怎样生长的?心脏为什么会跳动?问题多得让你会不知所措。
2、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联想能力。在科学课堂上,学生可以从观察物品的形状、颜色、大小,联想物品的用途是什么。可以从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联想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从观察小动物的外形,联想小动物的运动方式。(2)、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
我们每一堂课都离不开学生的观察活动,学生进行观察之后,一般都要进行一些描述。那么在描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对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时重点训练学生的说的能力,在一个学生进行语言描述时,让其他同学进行仔细地听,听一听他的描述与你的观察一样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或你有什么不同的描述方法。你想进行哪方面的补充?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听的能力。
(3)、在语言描述训练中丰富学生想象力。
儿童时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所以,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但这个想象要根据事实来展开,不是凭空捏造。
(4)、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口语描述训练中,教师要求不模仿,不重复别人的句子。从课的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要求学生在对事物特征或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时,尽量不重复别人的语言,从不同的观察点来进行描述,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如对我的大树的观察时,大部分同学都是围绕树的特征和树上有什么来进行观察,而有个别同学他却树在校园中有什么作用来进行观察分析。
3、在动手操作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儿童的思维源于儿童的动作。正象人们常说:“心灵手巧”其实手巧也会使心更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儿童的智慧在儿童的手指尖上,手是儿童思维的镜子。因为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反馈到手,二者之间是双向联系,这种联系越多越能促进两方面发展。因此,积极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对于思维发展是极为有力的。科学课要求学生动手的活动也是很多的,这正好给学生创造了动手的好机会。如拓树皮,印一张完整的叶等。
五、创设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新型师生关系
现代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尊重爱护他们,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发表独到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得到创新后愉快情感的体验。
1、倡导教师要有民主的教学作风创设情感交融的课堂气氛。教师要给学生参与表达创新的机会,不要把个人意见强加给学生,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创新的兴趣,要给每个学生评价的权力,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无错原则”。对学习落后的学生的发言以表扬和纠正为主,不要简单批评。学习成绩不良学生发言时,不一定一次就能回答上来,教师要有耐心,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让他们想一想,给他们答对的机会或让成绩好的同学进行帮助,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教师禁止用“傻、笨、差”等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语言。多用信任,鼓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班级中创设同学平等互助的氛围,使他的潜能得到发挥。让他们学会思考,尝试创新。再说,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成绩虽然不好,可有的在动手能力或思考问题的方法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2、注重课堂师生的交往。
教师要多鼓励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广泛交流,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共同参与观察探究活动,在交往中提倡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合作、帮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多运用鼓励性评价。
在科学课上,对事物的观察过程中,有的可能教师自己都没有想到,或是自己也 从未看到过,从这种角度来说,教师也是一个初学者,与学生是完全一样的。再说,在科学世界中,无所不有,没有一个人敢说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所以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敢向学生学习
3、敢打破各种条条框框
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
结束语: 新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它要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应抱着和学生相互学习的态度,向学生虚心地请教。在课堂上要经常表扬和鼓励学生,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使他们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教师应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每个学生既是老师,又是学生,既是提问者,又是答疑者,他们不断地转换角色,相互启发,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流露情感,发展语言,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敢于“标新立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扬起了风帆,为学生的蓬勃成长开垦了一片沃土。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虎城乡小学校谭昌明
关键词:语文课堂创新能力培养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创新素质已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着眼在树立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实现有效创新教育。
那么,怎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实施有效的创新能力培养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现浅谈一点浅陋之见。
一、鼓励质疑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口若悬河地单方面灌输知识的课堂教学形式,缺陷多,学生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这种程序呆板,形式枯燥的教学结果是;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差,独立阅读的能力难以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不同的课文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但任何教学方法都建立在让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教师更能了解本节课要解决问题。学生只有读懂课文才能质疑,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多问。
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还要适当地设置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寻求问题的兴趣。比如:在教学《丰碑》一课时,首先在绘声绘色描述故事情节一部分之后,留下悬念,我向同学提问:“你最想了解这个故事老师没讲出来的哪些内容吗?好奇心促使了学生去阅读课文,驱使他们精细地去思考分析。他们提 1
出了诸如以下问题:
1、为什么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军需处长怎么没有棉衣穿?
3、将军为什么什么话都没有说,就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这样的质疑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创新精神的基础,也是主动学习的最初源泉。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疑,激疑的方法很多,如:导言激疑,悬念激疑,比较激疑等等。激疑的过程也是创新教育的过程,它可以引导学生去创新。
二、鼓励争论
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引导争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问:现代社会上哪些人像苹果、石榴似的,又有哪些人像落花生似的?你想做那种人?经过一阵激烈地争论后,学生们发表了不同意见。有的说,我想做落花生式默默无闻的人,像雷锋叔叔一样生前从不炫耀自己,但无时无刻都为别人着想;有的说,我想像苹果、石榴那样把自己展示出去,让世人知道我是一个人才,我将来要当科学家;还有的说要成为有名的工程师、教师等等。通过争论,大家对落花生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一步地了解,不拘泥于课本所说的只做默默无闻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多次课堂教学实验证明,课堂争论有很多好处。从语文角度说,争论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还有利于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能力。有效地争论可以使课堂教学更真切、更生动,可以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学思想转变,形成“学生讲,学生听,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教学局面。
三、提倡品读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因为课文的精文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读,才能体会到。而一般地朗读只能像咕咕咚咚朝嘴里倒矿泉水一样,过后只能说“痛快”,到底啥滋味,那可说不准。因而我们要教会学生品味课文,体会文章之内涵,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1、有目的地让学生品读
在语文教学中,读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掌握课文的语言文字。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设计了让学生品读课文中的重点句: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学生通过品读一次比一次有感触,一次比一次对课文思想感情了解深,很轻松地掌握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品出了作品的内涵。
2、有方法地指导学生品读
品读的方法很多。如:范读激情;接读激趣;引读会意;分角色读创意;齐读起烘托作用等等。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我教给学生依提示语读的方法,适当引导读出将军“走边喊、吼”等语气。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设计让同学自由小声读描写大榕树的静态描写部分,用齐读读出鸟儿活动时热闹的气氛。学生通过品读,不由自主地激发了情感,纷纷发表了具有创意的看法:有的说,读了大榕树一段的描写,不仅体会到了树大,而且体会到了树美;有的说,文中“卧”字描写好,不仅说明了榕树生长时间长,而且说明了旺盛的生命力!多么自然的感情流露。
3、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品读
听、说、读、写是语文训练的基本环节。教师不要因过多地讲解而挤掉朗读的时间,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读。正如品茶一样,细细地品味,才能引导学生如何品味课文思想感情,感受到枯燥文字中蕴含的丰富意境,体验文章所写的真谛。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品读,引导他们走向作品的更深去处,是语文教学升华,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
四、提倡创新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受环节中的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使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个性创造的特点。在语文学科中具有模糊性、综合性、间接性特点,在教学中需要学生的感觉、想象、领悟,从而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文外之画”、“字中之情”。这就给学生以创造的空间。而这种想象和创造不求同而求异。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营造氛围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全神贯注,积极思维,所以,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纯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一节作文活动课上,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教师一走进教室便面带神秘地说:“我今天要做一个实验,名叫铁锤锤蛋锤不碎,你们信不信?”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了。有的说不信,也有的说信,大家议论纷纷。我让同学们言论了好一阵后开始了实验。请一位大力士上了讲台,只见他一锤下去,蛋就碎了。同学们纷纷说老师骗人的。这时候,我亲自操起了
锤子,对大家说:“这位大力士没做到,我却能做到。”有同学听了,马上发表高见:“蛋是熟的”,“是铁蛋„„我不置可否,高高地举起锤子锤了下去,蛋黄流了一桌,教室里又砸开了锅,一阵争论之后,一位同学大声喊道:“我知道了,是锤子不碎!”大家恍然大悟之后,我乘机介绍了我国语言文字中的歧义问题,还让大家举出了好些例子,诸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等等。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习作,学生们兴趣盎然,下笔都很流畅,这次作文都写得不错。所以,我觉得,只有创设轻松、愉悦、自然的环境,激发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拓宽思维,才会有创新意向行动。
2、诱导想象
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创新的能力就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热情诱导学生大胆想象,给思维插上彩色的双翼。例如:学习完《峨眉山道上》后,学生们已经对课文内容和中心理解得比较透彻了,有的教师常常就此结束课文的学习,但此时继续作想象性延伸,再将全文所表达的感情立体的再现、想象,你才是理解课文的飞跃,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地提高。这时候,让学生趁热打铁回顾课文有关描写山路的词句,仔细读认真想,让学生对此“竖”着的“天梯”立体想象后,用自己的话对天梯的险作一些想象性地补充,再用感情朗读或结合课文所提供的见闻,对铺路人的铺路过程,也用自己所联想的话引申作感情描述;总之,诱导想象的方法很多:可对原文内容多角度想象,可对课文略写部分扩充性想象,还可对文章中没有写明的内容创造性想象等等。只有诱导得法,长期坚持,小学生的丰富想象就会如清冽的山泉汩汩而出,滋润他们创造的心田。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程序呆板,教学形式枯燥的教学方法。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懈地探索、追求创新教育新路,真正挖掘所有学生的创造力,进而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