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董遇“三余”读书》阅读答案
董遇三余读书《三国志》 【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译文】
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采稆负贩②忘恩负义
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④曹刿请见
2.下面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A.性质讷而好学B.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C.面山而居D.非死则徒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3.翻译句子。①苦渴无日 译文:
②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译文:
4.你怎样理解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书百遍。答:
答案:1.①背②背弃,辜负③见同现④拜见2.C3.①苦于没有时间②见译文4.这句话是为了启发别人自学的积极性而说的,它的用意是要求人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用心思考,以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
第二篇:《董遇谈“三余”勤读》文言文及翻译
董遇“三余”读书,出自鱼豢的《魏略·儒宗传·董遇》,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下面是《董遇谈“三余”勤读》文言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翻译: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注释:
1、从:跟从。
2、学:学习。
3、遇:董遇,三国时人。
4、言:此指董遇说。
5、义:意思。
6、见:通“现”,显现。
7、苦:极为,极力。渴:苦。苦渴:苦于
8、无日:没有时间。
9、或:有人。
10、言:说。
11、时:时辰。
12、以:是、用。
13、岁:年(这里指一年)。
14、之:的。
15、善:善于、喜欢(这里指对……有研究)。治:学习。
第三篇:《读书三益》阅读答案
阅读《读书三益》,做文后的题。
读书三益
⑴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感叹:“工作这么忙,头绪这么多,哪顾得上读书学习?”
⑵此话听起来似乎很有理,实则并不尽然。
⑶其实,人们读书的时间多是从闲暇中挤出来的。古人就有“读书三余”论,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欧阳修又归纳出“读书三上”论,即:车上、厕上、枕上。时代变了,“三余论”在今天未必可行,而“三上论”科学与否也值得讨论,但挤时间读书学习的精神总是值得提倡的。现在实行“双休日”,加上节假和年假,一年将近有100多天的休闲时间,何尝没有时间读书呢?
⑷或许有人会说,休闲休闲,顾名思义,是用来休息的,怎么可以用来读书呢?其实,这里有个如何理解“休闲”的问题。以我之见,读书也是一种休闲,而且是高雅、优质的休闲,至少有三益:
⑸读书是一种享受。各种书记,不论是政治理论、文学名著、诗词歌赋,还是自然科学,只要去读,都会是一种愉悦。陆游有诗云:“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丁玲也深有体会地说:“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有一种味道,很高的,可以忘掉一切味道„„”休闲享受是各种各样的,有人喜欢享受睡眠,有人喜欢享受踏青,有人喜欢享受网络,而读书应该也可以是一种非常好的休闲方式。
⑹读书可以健脑健心,延年益寿。人的大脑是越用越灵的。美国心理学家发现,脑细胞的旧神经根,在新环境的刺激下能长出新的神经。如果经常坚持读书学习,脑细胞就会不断更新。同时,读书还可以集中人的意念,养心怡神,有利于身心健康。日本医学家春山茂雄的《脑内革命》一书,详细阐述了这种用脑的健康理论。他认为人在读书学习中,身心放松,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脑内就会产生一种神奇的波纹。这种波纹会使大脑分泌出一种物质,使人轻松敏捷,能够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⑺读书和可以疗疾。阅读书报,可以解除人的烦恼,解除精神障碍,使之气血流畅,从而达到疗病的效果。在德国,许多医院都为病人开设了专门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藏书丰富,既有养心怡神的趣味文字书籍,又有各种介绍疗养、保健等知识的医学科普书报,盒式磁带,名曲唱片盒有声读物等,为病人提供优质的“书籍疗法”服务。
⑻A这里提倡的是,培养读书兴趣,善于抓时间学习。B既可以学到知识、磨砺思想,又可以养心怡神、保身健体,这样好的休闲活动到哪里去寻?C把休闲时间用来读书,受益的是自己。D当然,在我们的社会形成人人爱书、人人读书的良好时尚,国民素质一定可以得到提高,社会风气一定可以更加文明,国家发展也一定会更快更好。
1.文章开篇是怎样引出论题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你如何理解第五段中“读书有一种味道,很高的,可以忘掉一切的味道„„”这句话的含义?
4.写出第七段划线句子在选文中的作用。
5.“学习是思考和创造的过程,需要很刻苦很认真,读书学习未必都是休闲。”这句话是从第八段中抽出来的,它应在原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前。(请用字母代替)
6.除文中提到的读书益处外,你还能想到哪些益处?(三个即可)
参考答案:
1.针对工作忙,头绪多,没有时间读书的现象。这样的写法有针对性,有说服力。
2.读书有三益
3.答出“忘我”方面的内容即可。4.充当事实论据来论证读书可以疗疾。5.A 6.言之成理即可。
第四篇:读书随笔 董兴华
读《班主任漫谈》随笔
贾庄中学 董兴华
最近读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感慨良多。当我们在教育工作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某些困惑的时候,我们可以翻阅这本书,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它使我们知道作为一名教师,具有良好的教育素质是多么的重要,如何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所需求的东西?以及如何提高自身素质,正确面对自己的人生和周围的环境?
鉴于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持续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生成性的问题时常让我措手不及,但我尽量以我的教育机智去解决。有时候,我也会与副班主任探讨班中学生的情况,请她为我出谋划策。每每说到学生的最近表现,我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在年龄的增长和年纪的升高中,学生心态的变化是十分微妙的。我们作为生活教师不能选择学生,只有接受,但只要我们尽心尽力,积极面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总有一天,学生会理解、会接受。“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强者”;“坚持道德长跑”等等。这些都给了我很多启示。教师教育人,要先做人。魏老师的思想、魏老师的胸襟、魏老师的管理、魏老师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地从学生怎样做人开始的。他教会了学生怎样做人,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现在的教育者都知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在爱学生时要讲究艺术、手段及方式。魏老师说“以德治教”,“身教重于言教”是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在心,实践在身的。当学生犯了错误,魏老师不是责骂、体罚,而是让学生写说明书,写心理感想。魏老师在书中谈道“光强调教师要爱学生是不够的,还应具体研究怎样去爱,要会爱。如果不会爱,原来想爱,后来也变得不爱了”。
在工作中遇到不利环境和问题时,主观努力解决是关键。魏老师说得好:“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自己不好;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难管,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确实,回想自己的工作遇到不顺时就推卸责任,埋怨周围的环境和别人的想法,却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也不善于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读了魏老师那一小段“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后,我也深深反思,在遇到问题时或郁闷时,不要一味的去埋怨环境,而是应该转换角度,想一想,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对于学生出现大小问题,都要积极的思考,去解决,不能等学生去适应你。我想一个人或者一个教师,她的快乐与不快乐,应该都是她的心态所决定的,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面对“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得领域却很大很大。班主任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职业,这一职业应该是神圣的。愿我们以神圣的态度,在这神圣的岗位上,把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管理得天清日朗,以使我们无愧于自己的学生,以使我们的学生无愧于生命长河中的这段历史。”读完自序中的这段话,突然觉得自己不能愧对这神圣而高贵的“班主任”三个字眼。书中“多改变自我,少埋怨环境”、“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发展自己的长处”、“提高笑对人生的能力”……这些内容让我读来豁然开朗:班主任首先要努力改变自我,积极乐观,笑对人生,学生易受到感染,学生性格易会开朗、乐观。
魏老师在管理班级上,“德法”相结合。不仅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出发,更是精心地安排了班级里的大小事,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比如一日常规、一周常规,其细心周到程度令人惊叹。魏老师作为班主任确实有着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我从他的记录中也深刻地了解到:班主任工作一定要细一定要实。在我管理的班级里,人人都要遵守纪律,而每个学生都是监督员,实际上学生们也很乐意于这种“监督”。虽然魏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望尘莫及,但我仍然能从中学到经验,我也愿认真地学着他去做,哪怕是向前迈进那么一点点。
如果一滴水就是一个海洋,那么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他丰富的内涵……作为一个班主任,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班级里得到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不能因为害怕学生出问题就限制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让老师享受着教育学生的幸福,而使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就是我们班主任的首要任务。
“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得领域却很大很大。班主任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职业,这一职业应该是神圣的。愿我们以神圣的态度,在这神圣的岗位上,把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管理得天清日朗,以使我们无愧于自己的学生,以使我们的学生无愧于生命长河中的这段历史。”读完自序中的这段话,突然觉得自己不能愧对这神圣而高贵的“班主任”三个字眼。书中“多改变自我,少埋怨环境”、“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发展自己的长处”、“提高笑对人生的能力”……这些内容让我读来豁然开朗:班主任首先要努力改变自我,积极乐观,笑对人生,学生易受到感染,学生性格易会开朗。
总之,读过了《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之后,感觉魏老师正引领我进入一个人生的奇妙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一次教育都是游刃有余。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让我望尘莫及,从中也学到不少知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是思想震撼,更是精神鼓励,行动的“鞭策”,促使我一步步的在这个领域前进着。
第五篇:读书心得(董红)(范文模版)
读《三国演义》有感
董红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对词中的英雄一词发生了疑问,书中讲到的人物骁勇善战,然而,群雄逐鹿于乱世之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书中写到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关羽、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有人说,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足智多谋,处事果断,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是千年难见的一代贤相,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无不体现这一点。然而,我认为孔明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刘禅无能,根本扶不起来,孔明却把自己的一生,死死的绑在了蜀国这辆毫无希望的战车上。
还有人说,关羽是真正的英雄。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我倒觉得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尽管书中说他大逆不道,奸诈多疑,还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能者居上,为何偏偏姓刘的能当皇帝?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他做任何事都变的名正言顺;他是军事家,不计前嫌,招贤纳士,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使敌我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是文学家,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当然喽,他太多疑,以至于刚愎自用。但功大于过,曹操无论在哪一方面都称得上英雄。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
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自古英雄,有胆略还需有情义。曹操在这一点上更值得称道,当初刘备在曹营,曹操已知刘备野心,若诛之,也无后来蜀魏之争,可是曹操并未加害于他,直至刘备逃走;曹操安抚关羽,对其厚待有加,与刘备之对关羽,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后来关羽念旧日情分,放其一条生路。曹操不失为一条有情有义的汉子,虽说后来他也做了不少错事,但那是形势所迫,非彼亡便我死,何有顾他人之理?既有乱世争雄,便不免牺牲,历史上的事纠缠不清,也不可以怪罪于一人之上。至于后来曹操见到关羽头颅吓出病来,则更可以证明其非冷血之人,若是真冷酷无人性,区区一个关羽,又能奈其如何?
那再看他人:孙权不过仰仗父兄基业,建功甚少;周瑜虽年少有为,但气度狭小,意气用事;关羽,太骄傲;张飞,勇有余而谋不足;吕布,一见利忘义之徒也……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