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期间柳江县市场主体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22:22: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期间柳江县市场主体发展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期间柳江县市场主体发展调研报告》。

第一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期间柳江县市场主体发展调研报告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期间柳江县市场主体

发展调研报告

201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经济与贸易组织(WTO)十周年。十年来,柳江县工商局紧紧把握入世的历史机遇,围绕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全力做好柳江县市场经济改革健康稳定发展工作,制定出台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29条措施、应对金融危机23条措施,促使全县个私经济总量、商标总量、发展规模等指标不断攀升,在广西各县份名列前茅。凭借柳江县十年来的良好发展形势,多次首荣获广西经济(科学)发展十佳县、中国西部百强县、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等荣誉。

一、入世十年来,柳江县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情况 加入WTO的十年是柳江县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市场主体数量、注册资本总量逐年稳定大幅度增长。截止2011年12月11日,柳江县市场主体(企业、个体工商户)总量由2001年底的1.1万户增加至1.7万户,增长54.5%。其中,内资企业2048户,比2001年底的1012户增长102.3%;外资企业42户,比2001年末增长366.7%;个体工商户1.5万户,比2001年底的1万户增长约50%;农民专业合作社从2007年开始登记注册,目前累计注册103户。从注册资本(金)上看,柳江县市场主体注册资本(金)总量已由2001年底的16.3亿元增加到56.79亿元,增长348%。从商标拥有总量上看,目前全县注册商标总量达545件,中国驰名商标1件、广西著名商标8件,比2001年的不足100件相比,注册商标总量增长5.5倍,中国驰名商标、广西著名商标均实现历史零的突破。

(一)从民营企业发展特点看,企业规模不断加大、企业数量大幅增长,特色产业集群开展形成。由于关税的隆低,管理制度、经营理念、销售模式的创新,目前柳江县形成了机械制造、金融、物流和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体系。截止2011年12月11日,与2001年末相比,仅私营企业户数从285户增长到如今的1436户,增长504%,注册资本(金)增加20.52亿元,增长447%。房地产及衍生行业、机械配件行业、物流行业企业、金融企业分别为79家、369家、118家、210家,与2001年末比分别增长8.9倍、3.16倍、2.47倍和2.18倍,以上产业均大幅高于全县其它行业的增长速率,体现了加入WTO以来,柳江县商品零售、金融地产等行业的大幅发展。其中,柳江县人民政府审时度势,抓住汽车进入平常百姓家的时机,积极着力打造柳江县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汽车产业配套基地”,使得柳江县机械及物流业的发展得到空前发展。

(二)从产业结构上看,产业结构分布及数量更加合理。截止2011年12月11日,柳江县从事第一、二、三产业的市场主体户数之比为2.14:15.01:82.85。与2001年末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46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呈上升趋势,分别上升0.21、0.25个百分点。入世十年来,柳江县市场主体数量虽大幅增加,且各产业结构基本保持不变,充分说明柳江县经济秩序稳定有序,从结构上同时也反映出,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市场主体比例略有增加,体现出个体工商户、企业大多以从事服务性产业、零售业为主的特点,以上数据符合国家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指引。

(三)从地域分布上看,柳江县拉堡镇、新兴乡两地的市场主体分布较为集中分别达12642户,分别占全县12个乡镇市场主体总量的74.3%,比2001年末又提升了7.76个百分点,目前,柳江县其余10个乡镇市场主体数只占25.7%,比2001年呈现比重下降的逐势。

二、柳江县市场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全县市场主体在加入WTO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市场主体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2011年,柳江县新发展各类内资市场主体1863户,同比增长12.4%。“出生率”(全县新登记各类内资市场主体数与上年期末总数之比)为11.64%。同时,全县各类市场主体通过注销、吊销等方式“死亡”659户,“死亡率”(注、吊销数与上年期末总数之比)为4.48%。以上数据表明,虽然柳江县委、县政府及工商部门出台很多支持个私经济发展优惠措施,从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优化规范服务行为、减轻民营企业负担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市场环境进一步宽松,但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投资者,经商盲目、投机的不成熟无法避免,导致大批未按时参加年检、受金融危机、经营困难倒闭的市场主体大量存在。因此,出现了市场主体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的现象,真实地反映出世界经济恶劣“气候”、我国“暖风”政策与投资者热情高涨三方交织的经济形态。

(二)市场主体经营地址分布过于集中,可能不利于全县的长远发展。据统计,由于柳江县拉堡镇、新兴乡两地的市场主体占全县市场主体总量的3/4,在成功打造柳江县工、商业集中繁荣区域的同时,不难看到,柳江县其他10个乡镇中,平均每个乡镇仅拥有市场经营主体435.8户,发展也相对较为缓慢,这样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随着拉堡、新兴两地的经济发展,两地的可用经营性土地将越来越少,甚至会出现无地可用的情况,二是其它10个乡镇的社会服务设施配套长期有效发展,可能加剧导致居民不愿意在这些乡镇生活、居住、创业、就业,人口将加骤向二、三产业相对发达的拉堡、新兴两地靠拢,势必影响柳江县剩余10个乡镇的健康发展。

(三)商品进出口贸易额与市场主体总量不相匹配,入世十年来,柳江县市场主体大幅增长,但由于高质量、品牌商品的不足,以前企业经营理念的不重视,导致柳江县拥有有进出口贸易的企业目前只有33家,只占市场主体总量的0.02%,年出口交易额仅0.2亿美元,占全县市场主体交易总额的远远不到1%,无论从数量和进出口交易额上都相对滞后。

三、促进市场主体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各类经济主体统筹协调发展。工商部门作为市场主体的登记、监管部门,应主动承担营造公平市场准入、监管环境的职责,及时提出针对性建议,大力支持县政府出台准入、产权、税收、融资等方面优惠措施,扶持各类经济主体协调发展。应严格履行市场监管职能,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加大对无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不正当竞争、商业欺诈、商业贿赂、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大力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和完善区域性企业信用档案中心,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守合同重信用”等诚信企业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面。

(二)把培育、扶持市场主体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加入WTO以来,柳江县市场主体在数量和规模上实现了较快发展。但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也在反应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当人群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就开始创业道路,加上市场的种种原因,最终难以持维经营而倒闭,这将浪费很多社会资金、影响很多人的就业、打击很多人的创业激情,为了使柳江县的经营环境能有优质的改善,保证柳江县拥有更强劲的发展后劲,工商部门应与相关部门、协会一起,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树立重商、扶商、亲商观念,大力发展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微型企业,这样既容易满足年轻人的创业激情,又相对于个体工商户经营更加规范,更容易与市场接轨,还可以享受特殊人群、低息贷款、减免规税、创业补助、行业优惠等多项优惠政策。可以想象,微型企业的大大力发展,必然对全县市场主体总量增长和市场主体存活率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强化品牌引导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强宣传,强化品牌意识。鼓励、推动、帮助企业申请注册商标。商标是品牌的核心,而注册商标是争创驰、著名商标的基础。因此工商部门要引导企业认识注册商标的重要性,并积极协助其申报注册商报,扩大自主品牌的影响力。积极实施柳江县商标发展战略。二是重点扶持工业产品商标,提高柳江县特色产业的竞争力。十年来,我国三大汽车集团均在柳江设有生产基地柳江县打造中国西南地区汽车配件生产基地的规模初步形成,汽配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数量大幅增长,经营规模逐年加大,但目前柳江县汽车配件的注册商标仅12件,所占比重仅1.07%。因此,要抓住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大品牌战略的实施,引导汽配企业走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注重“金鸿”、“双飞”等龙头企业的发展,还要主动加强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伙伴合作,促进柳江县与东盟的交流,实现“柳江制造”企业走出去、站得稳的长远发展。

(四)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三产发展。第三产业涉及门类广,吸纳就业多,虽然第三产业数量相对庞大,但在质量、规模和行业发展程度上相对滞后,作为政府部门,应将拉堡、新兴两地与其余10个乡镇区别发展,对于拉堡、新兴两地而言,应从促进城镇化协调发展方面考虑,引导解决目前处理乱马、散兵状态的生活服务行业领域向成熟、品牌、连锁等现代化经营方式发展,经营面可向本县经济落后的乡镇延伸;对于其它各乡镇而言,应特别结合当地农村消费水平,发展相适应的餐饮、修理、商务服务业、农村旅游、物流等行业,促进各类经济类型多元化发展,走“以服务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以服务业强县”的思路。

(五)扩宽服务渠道,解决企业出口发展瓶颈难题。柳江县虽然在进出口贸易商品方面取得了很多进步,已含概农业、食品、汽配、机械等商品,但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反应出仍不够注重此出口贸易方面的发展,特别是2008年广西与东盟国际自由贸易区全面接接洽以后,给柳江县带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工商部门应加强政府与企业间的联系作用,将博览会、交易会等等信息传递到本县知名企业中,积极引导企业参与东盟等博览会合作交流,加大竞争实力,让柳江县经济继续在下一个十年健康有序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柳江县工商局 作者及责任编辑:杨臣

签发领导:覃炳表 联系电话:07727212137

手机:*** 2012年4月1日

第二篇:优化发展环境激活市场主体调研报告

“优化发展环境、激活市场主体”活动

华兴面粉厂调研报告

XXX乡组织委员XXX

(XXX年7月)

按照县委“优化发展环境、激活市场主体”活动的要求,我用一周多的时间,对自己所分包的企业XX村“华兴面粉厂”通过多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对该企业进行了调研。全面了解了该面粉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剖析制约企业及行业发展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华兴面粉厂的现状

华兴面粉厂始建于2005年,曾用名:XX面粉厂、兴华面粉厂,2008年又更名为华兴面粉厂。该企业投资150万元,注册资本100万元,由XX村民XXX独立建设。该企业现有一套面粉生产设备(河南中原粮机厂磨粉机),主要是磨粉机和清粉机,该设备为复式磨粉机。在同类机械中属于中档。该企业现有职工12人,年产量5000吨,产值1000万元,利税60万元,已组建工作组织。

该企业的原料主要是周边村的优质小麦,价格略高于其它粮食收购点,平均在5厘左右。主要生产60#(精粉)、70#(特一粉)、75#(特二粉)面粉,产品主要是外销,供应周边保定、1天津、北京等地的食品厂和方便面加工企业,其次是周边村的群众食用。

综上所述,该企业存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面粉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有较大提高,华兴面粉厂是于家庄乡附近较大的面粉加工企业,设备较先进、工艺较完善。近年来,企业不断更新改造的企业主要生产设备选用了河南中原粮机厂的磨粉机、清粉机以及其他知名品牌设备,生产操作过程实行自动动化控制。

二是产品结构继续调整优化,质量档次进一步提高。各类面粉产品在质量、档次、品种、功能及包装上基本适应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面粉从以标准粉为主,发展到以特一粉(70#)为主,特一粉已成为市场销售和城乡居民日常生活选择的主要品种。

三是品牌效应明显增强。近年来,该面粉加工企业积极实施名牌工程,大力培育和宣传企业和产品,增强了企业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推动了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名牌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该企业的华兴牌面粉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优质原料种植量偏少,加工品质受限。我乡及周边大部分农田以种植春小麦为主,小麦角质率不高,尤其是形成面

2筋质的优质蛋白品质不高。在加工面粉品质分析中,主要表现为面筋质不强,缺少弹性,延伸性差,稳定时间短,大大影响了优质面粉、特别是面包、牛肉面专用面粉的生产。在小麦的种植中,群众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普遍种植产量较高的小麦,而忽视了种植生产面包、方便面的小麦品种,商品意识不强。

二是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滞后。目前面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麸皮、下脚粮,除了作饲料和味醋生产原料以外,新产品开发是空白,面粉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

三是企业流动资金短缺,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受到制约。企业经营者反映,当前企业融资渠道不畅,不能贷到相应的贷款,解决企业当前资金不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机械设备的更新和新产品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制约了企业提高生产规模。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快优质粮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优质粮源。优质小麦是加工优质面粉的基础和保证。加大引进92-

1、石麦15等高质量小麦品种,改变群众种粮意识,从只重数量到即重数量、又重质量、还要重种植结构。

2、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为企业提供源源不竭动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特别是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金融部门要多提供优惠政策,以灵活方法,为企业提供方便。

第三篇:洪雅县柳江古镇调研报告(写写帮推荐)

上里镇人大关于柳江古镇的调研报告

2010年7月10日,为进一步做好旅游接待和服务工作,促进上里古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上里镇人大组织第一代表小组代表、村组干部及上里古镇经营户50余人前往洪雅县柳江古镇进行考察学习。

柳江古镇为新开发出的古镇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依山傍水,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紧邻峨眉山、瓦屋山、周公山等风景名胜区。洪高公路纵贯古镇南北,交通运输方便,利于游客节时省钱。调研组到达时,古镇正在修缮中,但仍然有不少游客参观游览,柳江古镇魅力可见一斑。经过认真调查,总结一下,柳江古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认真打造,统一管理水利设施,确保古镇县城规范化、常态化管理,并且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特别是水上娱乐项目,挑战性很强,非常刺激。

二是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柳江镇自南宋时即已建镇,历史文化古迹为数不少,如木禅寺、抱朴洞、石柱房等佛教、道教圣地。地灵人灵,名人故居,也有多处。

三是风光优美,自然环境优越。柳江古镇山青水秀,古木繁多,尤其是参天榕树,让人过目难忘。悠悠青石老街、干栏式吊脚楼风味独特,绵延数百米,是游客憩息好去处。另有曾家大院,凸显旧时代显赫家族昔日风光。四是民风淳朴,服务周到。柳江古镇自然条件优越,长期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民风淳厚,多数居民有着知足常乐的心态,对待外地游客总是满腔热忱,服务热情、周到。

五是饮食文化独特。柳江古镇饮食风味别具特色,价廉味美。豆花饭、酸豆腐脑、肥肠豇豆粉、白宰钵钵鸡、老腊肉味道独特,游客既可观风景,又可飨美食。

但是,柳江古镇也存在不足之初,需要改进,也值得借鉴。

一是古镇街道过于狭窄、拥挤,造成游客视线狭窄、局促,既不利于消防安全,也不利于游客欣赏古镇美景。

二是古镇房屋中古屋数量少,保护力度不够,仿古建筑、现代建筑充斥其中,没有做到泾渭分明,而这同传统南方古镇标志干栏式民居显得不伦不类,格格不入。

三是古镇基础设施及服务配套体系不健全,环境治理工作还需加强。

纵观古镇,统计感觉布局有欠合理,古街人气不足,服务业还不发达,层次不高,多是小商小店,再加上不太整洁、干净的环境,自然就影响了柳江古镇的总体形象。

柳江古镇特色与不足之处,值得上里古镇借鉴。上里古镇在开发后发展很快,但也存在着诸如宣传推广不足、特色商品粗糙单

一、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如何在古镇旅游方兴未艾、层出不穷之际,上里古镇要做出特色,凸显竞争优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是加大推广宣传力度,做好市场营销,提高古镇知名度。要按照上里镇党委政府“着力把上里古镇打造成川西枢纽线上集休闲、度假、养生为一体的旅游胜地”的目标,开展好休闲度假旅游,举办高层次学术研讨会、笔会、摄影展、画展等活动,做好一年一度的“年猪节”,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积极宣传报道,一方面扩大上里古镇影响,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又大大提升了古镇文化档次,丰富了古镇旅游内涵。

二是要大力拓展旅游活动项目,延长旅游路线,增加游客停留时间。上里古镇自开发以来,发展很快,但决不能循规蹈矩,原地踏步,而要有所作为。要充分利用古镇丰富的红色文化和茶马文化修建红军纪念馆和茶叶展览馆,加大牛栏沟开发力度,搞好白马泉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游客前来避暑休闲;利用资源优势,开发形式多样的水上娱乐项目以及野外探险、团体竞技活动。

三是练好“内功”,加大上里古镇保护力度,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做好服务接待工作。要保护好上里古镇的青山绿水、古迹民居,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坚决禁止在古镇核心区新建、扩建、改建现代建筑和仿古建筑;做好竹笋、猕猴桃等特色商品的包装、宣传,要在质量上下功夫,激发游客购买欲;充分开发上里古镇人力资源,注重培养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就业人员的技能和服务意识培训;设置报亭、高级网吧等,与时俱进,满足游客资讯寻求。

第四篇:改革开放四十年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学生姓名及学号 马聪梦 2018015835 所在学院

职业技术学院 年级专业班级 2018 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3+4)指导老师 郝红卫 目录 一. 调查目得 3 二. 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三. 调查方式 四. 调查时间 五. 调查内容 六. 调查问卷说明 七. 调查结果(一)问卷整体分析(二)问卷具体分析 八. 调查结论与建议 九. 调查体会 附录一:参考文献 附录二:调查问卷 一. 调查目得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种全会做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得新决策,在这四十年间,就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得时期。幢幢

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有质得飞跃,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经济体.可见,改革开放得成果就是非常显著得,涉及到了我们生活得方方面面,所以本次关于改革开放四十年得调查目得就是充分了解改革开放带来得深刻变革。

二. 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涉及得对象主要就是学校得学生及老师,也涉及到农村得一些自然人。

三. 调查方式

调查采用实地调查、互相交流以及网络查询得方式,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四. 调查时间

2019 年 五. 调查内容

改革开放涵盖得面比较广,通过网络以及实地调查与相互交流得结果,了解改革开放在家乡经济、教育得发展状况以及社会民生问题等方面得成效,人们对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得建议与瞧法. 六. 调查问卷说明(1)

本调查共有 9 个问题,问题采用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与简答得方式。

(2)

此次调查问卷以匿名方式填写.(3)

当有超过50%得题目不做回答时,本问卷将做无效处理。

七. 调查结果(一)

问卷整体分析(二)

问卷具体分析 八. 调查结论与建议 九. 调查体会。

1978 年举行得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党得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得伟大转折,后来被称为改革开放得起点。在这次中央工作会议得闭幕会上,邓小平同志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就是,团结一致向前瞧》得重要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就是三中全会得主题报告.在这篇讲话中,针对当时特殊历史时期得社会沉闷状况,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与群众得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她特别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得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得问题,解决新出现得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得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根据我国得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得具体道路、方针、方法与措施.”邓小平同志还讲到,目前进行得关于实践就是检验真理得唯一标准问题得讨论,实际上也就是要不要解放思想得争论。大家认为进行这个争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正就是这次全会,作出了把党得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得伟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得伟大航程。一场思想大解放,给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带来了全方位得大解放大发展。包产到户推向全国,人民公社悄然解体,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文艺领域佳作迭出,广大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我们完全可以说,解放思想就是改革开放得前提,改革开放 40 年就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得 40 年,就就是恢复与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就是”思想路线得40年。回想起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得中国改革既有春风浩荡,也有跌跌撞撞.这之后,九十年代初思想理论界依然争论不断,“极左“思潮一度有所抬头,一时间姓“社”姓“资”争论导致人们思想困惑,工作放不开手脚,甚至一些领域改革出现停滞.在这种形势下,1992 年 1 月,88岁高龄得邓小平同志从北京一路南下,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考察,发表了廓清人们思想迷雾得南方谈话.南方谈话带来了新一轮思想解放,市场经济目标确立,股票开始在深圳发行,沿海、沿江、沿边开放得经济格局迅速形成.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瞧到,改革开放得过程,就就是

解放思想得过程。从思想解放到理论创新,从观念转变到政策突破,成为每一项重大改革出台与推进得内在逻辑。实践证明,解放思想就是改革开放得总开关。不解放思想,就没有40年前改革开放得启航;不解放思想,就打不破计划与市场得禁锢;不解放思想,也没有我们当下得全面深化改革。党得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大力提倡解放思想,她一再强调:“解放思想就是首要得。”“要有新突破,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与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得强大力量,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解放思想就是一个持续不断得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汇集起 14 亿人民得智慧与力量,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注入源源不断得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走出了一条超常规得快速发展道路,一条穷国办大教育得道路,其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品质史无前例。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小学教育得普及率在 60%左右,现在接近99、9%;中等教育得普及率从 6%上升至50%;高等教育也实现了大众化,整个教育发展速度非常之快。从实地调查与师生互动调查上来说,主要有以下几

条:

第一,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国家得战略。从十三大报告开始,每一次党得报告都明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得位置从未动摇。教育经费得增长速度也非常之快。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得位置,就是改革开放40 年教育发展得一个最显著得特征。

第二,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从免除农村学费开始,然后到城市,最后在进入新世纪后实现了义务教育得全免费。这也就是改革开放40年一个非常重要得成就. 第三,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曾面临区域之间教育差距较大得问题,科学发展观得提出让这一现象得到了有效得扭转。我们增加得教育经费开始优先向农村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向民族地区倾斜、向特殊困难得学生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这些措施都让教育公平有了很大得进展. 第四,学前教育与高中段教育有了跨越式得发展。学前教育与高中段教育一直就是我们国家教育得一个短板,2001年,我国幼儿园只有 11 万余所,在园人数近2000 万。经过学前教育得三年计划及第二个三年计划,2016 年,我国共有幼儿园 23、98 万所,数量成倍增加。高中段教育也进步明显.1990 年,我国高中段得毛入学率就是 26%,2016 年,这个数字变成了 86、5%,提升了 50 多个百分点。一般来说,我们把这种在短期内大幅度提升得现象称之为跨越式发展,这也就是中国教育一个很重要得特征。

第五,全力推进素质教育。1999 年,中央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得决定》.《决定》颁布后,无论就是官方还就是民间都在进行积极探索。国家层面得新课程改革、民间层面得新技术改革、新教育实验等等,大家都在从不同得角度推进中国得素质教育。

第六,教师队伍建设有了很大发展。1985 年,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 9 月 10日为教师节。1993 年《教师法》通过,明确规定教师得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得平均工资水平,并且逐步提高.在教师培训上,先后有校长培训计划、国培计划等等,做了很多工作.总体来说,改革开放 40年来,中国教育无论就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还就是高等教育,都取得了超常规得跨越式发展。

解放与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得本质要求;改革开放得 40 年也就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得 40 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得任务还就是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社会生产力。” 为什么要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得制度优越。它得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

本主义有更好得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得优势首先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初期,自行车曾被视为奢侈品,就是年轻人结婚“三大件”之一。诸如“凤凰“、“永久”、“飞鸽”,曾就是短缺经济年代人们普遍追求得响当当得知名品牌,而今已成为一个个记忆中得符号。自行车现在依然以共享单车得形式继续为人们日常出行提供方便,但各种样式、各种品牌、各种动力源得汽车作为私家车已经十分普遍地进入了我国普通居民得日常生活。改革开放得相关举措一桩桩、一件件,最终都会落实到每个人得衣食住行上,体现在老百姓得生活安稳感、获得感与幸福感得逐步提升上。改革开放40年就是当代中国发生重大变革、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得 40 年。到底就是什么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这样巨大得变化呢?就就是不断解放与发展生活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得历史征程,首要任务就就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得基本原理.然而,经历过十年“文革”浩劫得中国人,对于就是不就是要通过发展生产来改善生活,虽然心有期盼但仍然顾虑重重,因为“唯生产力论"曾经让多少人受到过冲击、遭到了批斗.针对以阶级斗争为纲对全党得工作重心造成得长期严重扭曲,党中央重新科学地确定我国社会得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得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得社

会生产之间得矛盾.针对“文革”余毒对干部群众思想上得严重禁锢,邓小平同志十分鲜明地指出:“贫穷不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得生活水平,不能说就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得.”她还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得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得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 这种着眼于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得改革,逐渐从农村推向城市.我们至今对“时间就就是金钱,效率就就是生命”口号记忆犹新。今天瞧来,这就是一句平常得不能再平常得口号,在当时却产生了震撼人心得影响。

可以说,改革开放 40年就就是不断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得 40 年,也就是极大解放与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得 40 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得任务还就是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得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得发展之间得矛盾.目前,我国在装备制造、尖端技术等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差距,我国仍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大力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必然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

开放,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实现更高质量得发展。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是新时代在更高层面实现生产力得解放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得一大发明创造;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得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协同推进各领域改革,努力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得各方面体制机制.” 改国改革开放发端于农村,开启于农民与土地关系得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就是党得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得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取消农业税,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管理体制与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一、农村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以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得农村改革,拉开了中国改革得序幕,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得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得生产积极性,大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坚实得制度保障。主要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13 亿多中国人彻底告别了

长期得农产品“短缺经济“状态,农业得主要矛盾由产品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连跨新台阶,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就是关系国计民生得重要战略物资,解决好 13 亿多人得吃饭问题始终就是我国得头等大事。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粮食总产量接连跨上新台阶,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吃不饱饭得问题彻底成为历史。

党与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党得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得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中国得饭碗要装中国粮。

(二)经济作物产量快速增长,保障了基本供给. 随着市场经济得深入发展与广大农户成为独立生产经营决策得主体,经济作物大面积种植,产量快速增加,确保了主要大宗农产品基本供给,满足了城乡居民日益增长得物质生活需要.(三)畜禽与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得消费需求.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得提高,人们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转化升级,对畜禽与水产品得消费刚性增长,推动养殖业快速发展,主要畜禽与水产品产量快速增加,持续稳居世界第一,有效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得消费需求。

二、农业产业结构发生深刻调整,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 随着广大农户生产经营自主权得增强与市场机制逐渐成为资源配置得决定性力量,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调整,农产品生产日益向优势产区聚集。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由以粮食生产为主得种植业经济向多种经营与农林牧渔全面发展转变。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主要矛盾已由产品总量不足转化为结构性矛盾,在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得同时,经济附加值较高得各类经济作物与特色作物生产发展迅速。各地围绕市场需求变化,加大市场短缺得农产品生产,强筋、弱筋等专用小麦等种植面积扩大,有机、绿色等生态、质量安全水平较高得农产品生产加快,具有显著地域特点得特色农产品快速发展。

(二)农业生产区域布局日趋优化,主产区优势逐渐彰显。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取消统购派购制度,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向市场化方向转变,广大农户生产经营决策自主权增强,开展主体功能区划分,农业生产区域布局日益优化,主产区优势逐渐显现。

进入新世纪,随着农村改革得全面深化与国家综合国力

得提高,我国不仅取消了沿袭两千多年得农业税,还对农业进行各种补贴,持续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三)农业科技进步加快,科技驱动作用增强.在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指导下,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得重要作用,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党得十八大以来,国家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加大以优良品种培育为重点得农业科技研究力度,生物育种、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动植物疫病流行规律与防控、农业遥感与信息化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改革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范围推广旱作节水、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等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农业科技进步得作用日益彰显 四、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农业功能不断拓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极大地解放农业生产力得同时,也存在着单个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农业收益低、与大市场对接困难等问题。党得十八大以来,随着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得深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大量涌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农业多功能逐渐得到彰显。

(一)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迅速,组织化程度提高.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得同时,国家鼓励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出租、入股等方式进行土地流转,推动农业适

度规模经营。

(二)新型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大量涌现,成为建设现代农业得主导力量。

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工商、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用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三)设施农业快速发展,改变了农业生产时空分布.各类大棚、中小棚、温室等农业设施较快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业生产得时空分布,大部分地区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瓜果蔬菜供应,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得多样化需求.(四)农业功能不断拓展,新动能加快成长.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国家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推动农业生产、加工、冷链物流、销售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民分享农业增值收益与全产业链价值.开发农业经济、生态、文化与社会功能,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与多种形式得农家乐、休闲农庄、特色民宿等农业新业态快速涌现,采摘、垂钓、餐饮住宿、农事体验等新型农业经营活动方兴未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五、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乡村面貌与环境焕然一新 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

治,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面貌与环境明显改善。

(一)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大,交通、通信明显改善. 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二)农村环境整治取得新成效,乡村更加美丽宜居.国家积极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重点工程来抓。开展自然环境生态保护,大力整治农村环境,农村脏乱差状况明显好转,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显著提升,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随着国家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与建设,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党得十八大以来,国家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取得新进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切实减轻了农民医疗负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得巨大成就举世瞩目。党得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但从总体上瞧,农业基础薄弱就是“四化”得短板、农

村发展滞后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关键,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得矛盾在乡村较为突出.党得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擘画了“三农”发展得宏伟蓝图。我们坚信,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指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巨大政治优势,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得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得党中央掌舵定向,有亿万中华儿女得努力奋斗,乡村振兴战略得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中国改革开放得成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得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最大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得领导,就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得根本保证。

第五篇:陕西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

陕西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

2002年以来的十年,是陕西大发展的十年,也是县域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十年。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壮大县域经济”精神的鼓舞下,陕西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以建设西部强省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为目标,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来抓,强化发展措施,丰富发展思路,扎实推进发展工作,县域经济呈现出竞相发展、科学发展的大好局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为全省发展大局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经济总量跨越式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过去十年,为改变县域经济发展的滞后状况,陕西省委省政府采取超常发展措施,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定》、《关于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强县级领导班子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建立了科学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机制,将县域经济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极大地激发了全省各地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特别是2009年以来,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陕西进一步细化发展措施,全省11个市区实施“一市一策”,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强力打造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集中力量加快重点示范镇建设,举全省之力推进扶贫避灾移民工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县域经济实现突破性发展。十年来,全省县域GDP总量在连续突破2000亿元(2006年)、3000亿元(2008年)、4000亿元(2009年)、5000亿元(2010年)的基础上,2011年跃上6000亿元台阶,达到6671.26亿元,较2004年增加了5479.46亿元,增长了4.6倍;县域GDP占全省的比重由37.5%提高到53.8%,提升了16.3个百分点;县均GDP由14.36亿元增加到80.38亿元,增加了66.02亿元,是2004年的5.6倍。全省83个县(市)中有18个县(市)GDP超过百亿元大关,44个县超过50亿元,而2004年全省仅有2个县超过50亿元,过百亿县则没有。县域GDP最高水平从2004年的52.37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771亿元,增长了13.7倍。在2007年到2010年的3年里,全省先后有3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西部“百强县”从2004年的4个增加到2010年的12个,是西部“百强县”增加最快的省份,县域经济已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过去十年,围绕县域农业成份较重、农民收入偏低的状况,陕西省委省政府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安排专项资金启动实施了粮食单产提高、果业提质增效、畜牧业收入倍增等七大农民增收工程,着力提升农业产业规模和效益。为了培育县域农业主导产业,陕西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一县一业,一乡一品”振兴产业活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陕北的羊、薯、杂粮、枣,陕南的瘦肉型猪、中药材、茶桑蚕、食用菌、绿色食品,关中的果业、蔬菜、畜牧业等各具地域特色农业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陕西狠抓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引领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到2011年,全省县域三次产业之比为14.4:60.8:24.8,与2007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0.6个百分点。在农业特色产业方面,全省水果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1682万亩和1333万吨,较2004年增长了42.3%和81.1%。特别是苹果面积达到935万亩,较2004年增长了51.3%,产量达到903万吨,占到全国苹果总产的1/3和世界总产量的1/8,优果率达75%以上,实

现了面积、产量、品质全国第一;猕猴桃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75万亩和74万吨,均较2004年增长了2倍,实现面积、产量全国第一,总产量已占到世界的1/3左右,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秦岭北麓猕猴桃集中产区,农业产业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三、县域工业发展壮大,主导作用更加突出

县域工业落后一直是制约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源所在。过去十年,为加快县域工业发展,陕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工业化发展纲要

(2009-2012年)》和《关于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并设立100个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在这些政策措施的激励下,全省各地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培育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工业规模,县域工业获得快速发展。到2011年,全省县域工业实现增加值已经达到3734.61亿元,是2004年的8.5倍。十年来,全省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县域GDP的比重已经由2004年的37%大幅提高到2011年的56%,其中有14个县(市)工业比重超过70%,而2004年只有3个,县域工业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四、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城镇化步伐加速推进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是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抓手。十年来,陕西在城镇化发展上集中力量,实施重点突破,为推进县域城镇化发展进程,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关于加快重点镇建设推进全省县域城镇化的意见》和《加快重点示范镇建设的通知》等相关政策,启动实施了关中百镇、陕北陕南50个镇建设工程,并择优扶强在全省确定100个重点镇,赋予100个重点镇县级管理权限,安排专项资金,成立陕西省城镇建设投资公司,为100个重点镇建设搭建融资平台。2011年,陕西省政府又在全省遴选了31个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作为重点示范镇加以建设,为每个重点示范镇提供1000亩土地增减挂钩指标和1000万元专项启动资金,支持重点示范镇建设。与此同时,陕西还大力实施避灾移民搬迁工程,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推进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为抓手,加快建设农民幸福家园。在多项政策措施的共同作用下,陕西城镇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截至2011年,全省有12个县(市)城镇化率超过50%,有14个县(市)高于全省47.3%的平均水平,城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

五、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总量占据“半壁江山”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是陕西县域经济发展不活不强的主要症结。十年来,针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陕西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放宽投资领域,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扶持力度,改进和完善金融服务,加大信贷金融支持力度等8个方面32条措施。各地从强化鼓励、引导和扶持入手,积极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推动力度,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到2011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突破6000亿元大关,达到6257.1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0.5%,较2005年提高了10.5个百分点,已占据全省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全省83个县(市)有27个县(市)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超过50%,较2005年增加了16个,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六、财政收入大幅增加,民生支出力度不断加大

十年来,伴随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陕西县域财政实力有了显著提升。到2011年,全省县域实现财政总收入825.11亿元,较2004年增加了711.69亿元,年均增长32.8%。县均财政总收入9.94亿元,是2004年的7.3倍。在财政增收的情况下,陕西省委省政府把保

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陕西省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出台了完善城乡居民养老制度,及时建立低收入群体生活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解决特殊利益群体现实问题等26项新政。在此基础上,强力推进陕南避灾移民、陕北扶贫搬迁工程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重大民生工程,2007年以来,全省用于民生的投入高达7000多亿元。到2011年,全省县域用于教、科、文、社、卫、农和住房保障支出比重达67.8%,比2004年高出23.7个百分点。县均财政支出12.66亿元,较2004年增加了11.01亿元,是2004年的7.7倍,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

七、惠民政策成效显著,居民收入快速增加

十年来,为了实现改革发展成果全省人民共享,陕西在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寻找平衡点,先后实施农民增收“七大工程”、民生“八大工程”、民生“十大工程”,通过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及时跟进国家出台调节居民收入的分配政策,重点提高农民收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部分优抚对象待遇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实施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到2011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28元,较2004年增加了3161元,是2004年的2.7倍,有63个县(市)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比2004年增加了39个。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45元,较2007年增加了7482元,增加了70%,有46 个县(市)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比2007年增加了45个,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经济强县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年来,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指导下,陕西能矿资源富集县(市)依靠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工业,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贡献不断增大。到2011年,全省“十强县”县均生产总值、县均财政总收入、县均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48.84亿元、51.40亿元和15.42亿元,是2007年全省“十强县”水平的2.5倍、3.1倍和2.8倍。位居全省“十强县”榜首的神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1亿元,是2007年的3.9倍。2011年陕西“十强县”以全省7.2%的人口,创造了全省20.1%的生产总值,比2007年高出2.1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显著的带动作用。

2002年以来,陕西县域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了一个从深化认识、加快发展到壮大发展的历程。十年来,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陕西省委、省政府政策措施有力,全省上下攻坚克难,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局面。应该说,这十年,是陕西县域经济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十年,也是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十年。但是成绩面前,我们也应该看到,陕西县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县均经济规模较小、强县偏少偏弱、区域发展不平衡、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加快发展的任务依然很重。“十二五”是陕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强省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大幅提升综合实力、阔步迈向中等发达省份的重要时期。我们相信,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只要我们坚定县域经济发展不放松、不动摇、不懈怠,进一步深化发展措施,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有效推进发展工作,就能不断开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新局面,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突破,为陕西实现既定发展目标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下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期间柳江县市场主体发展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期间柳江县市场主体发展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一 前言 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一直是国家建设的重点,农村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繁荣的水平。可是当下农......

    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县政协经济委员会 **工业园区是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是接受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实现产业转移的主平台。近年来,园区发展迅......

    乡镇发展调研报告(大全)

    2014年我镇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工业支撑、项目带动、农业增效、城镇提升、民生改善、社会稳定”主线,围绕上述目标,2014年将重点抓好以......

    村级发展调研报告

    村级发展调研报告摘要:任初麻乡初一村驻村两年以来,本人对村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了解和思考,村级发展、村民致富始终是我日思夜想的事情,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

    村级发展调研报告

    XX村村级发展调研报告任XX镇XX村村主任助理两年以来,本人对村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了解和思考,村级发展、村民致富始终是我日思夜想的事情,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

    农机化发展调研报告

    兴国县农机化发展调研报告一、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我县农机化发展势头强劲,农机装备水平逐年提高。到2013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60.25万千瓦,农......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农村发展调查报告 前言 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一直是国家建设的重点,农村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繁荣的水平。可是当下农村发展过程中也存在......

    红色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红色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xx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的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