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必然性和紧迫性、资料(写写帮推荐)

时间:2019-05-14 22:44: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当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必然性和紧迫性、资料(写写帮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当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必然性和紧迫性、资料(写写帮推荐)》。

第一篇:试论当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必然性和紧迫性、资料(写写帮推荐)

试论当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必然性和紧迫性

摘 要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当前经济工作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关键词:企业文化 文化建设 对策

目 录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内容、......................................1

二、企业文化在我国的发展........................................2

三、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2(一)企业文化建设中缺少核心价值观的引导...........................3(二)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缺少共融................................3(三)企业文化建设未能以人为本.....................................3

(四)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化.......................................3

四、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4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内....................................4

(二)建立符合企业个性特点的企业文化..............................4

(三)广泛宣传,倡导员工积极参与..................................5 结束语............................................................5 参考文献..........................................................6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内容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它是企业全体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的行为规范。它是企业观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复合体。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氛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体现企业核心价值观念首先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使个人行为能力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

(二)企业文化的内容

根据企业文化的定义,其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应包括如下几点:

1、经营哲学

经营哲学也称企业哲学,是一个企业特有的从事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方法论原则。它是指导企业行为的基础。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多种选择,要求企业有一个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有一套逻辑思维的程序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经营哲学。例如,北京蓝岛商业大厦创办于1994年,它以“诚信为本,情义至上”的经营哲学为指导,“以情显义,以义取利,义利结合”,使之在创办三年的时间内营业额就翻了一番,跃居首都商界第4位。

2、价值观念

所谓价值观念,是人们基于某种功利性或道义性的追求而对人们(个人、组织)本身的存在、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评价的基本观点。可以说,人生就是为了价值的追求,价值观念决定着人生追求行为。企业的价值观,是指企业职工对企业存在的意义、经营目的、经营宗旨的价值评价和为之追求的整体化、个异化的群体意识,是企业全体职工共同的价值准则。只有在共同的价值准则基础上才能产生企业正确的价值目标。有了正确的价值目标才会有奋力追求价值目标的行为,企业才有希望。

3、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并经过精心培养而形成的企业成员群体的精神风貌。

企业精神要通过企业全体职工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因此,它又是企业职工观念意识和进取心理的外化。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整个企业文化中起着支配的地位。企业精神以价值观念为基础,以价值目标为动力,对企业经营哲学、管理制度、道德风尚、团体意识和企业形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企业精业的核心竞争力

俗话说“一年企业靠产品,十年企业靠人才,百年企业靠文化”。一个企业独特而先进的文化,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有人把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概括为七大要素:真实稳健的财务状况、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真实诚信的服务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公平公正善待员工、激励员工开拓创新,这七大要素无不与先进的企业文化直接相关。

二、企业文化在我国的发展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时候,在我国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就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如大庆铁人精神和 “鞍钢宪法”等,当时虽没有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事实上发挥了企业文化的作用。我国明确提出企业文化建设始于 20 世纪的 80 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市场压力,企业的管理者开始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从最初注重汲取制化的管理模式,再到关注国外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但是当时的企业文化建设还较多停留在摸索探讨阶段。

到了20 世纪 90 年代初,企业竞争层次不断的提高,品牌竞争迫使企业必须要注重以内在优秀的企业文化支撑其外在的品牌形象,正是在品牌竞争的压力之下,我国企业开始重视并具体的实施企业文化建设。自21 世纪以来,面对经济全球化及知识经济的到来,许多企业把企业文化作为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将企业文化建设从领导层的经营哲学扩展到了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等更广的范围。20 世纪 90 年代,国内优秀的企业纷纷开始创建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海尔以 “真诚到永远”为企业的服务理念;科龙集团建立了 “万隆耕心”的企业文化。而联想集团作为一个优秀的服务型公司,将其首要价值观定义为服务客户。联想最重要的使命是为客户创造价值。联想和联想人的价值在于拥有客户,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让客户得到超出期望的满足。联想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服务理念 “我们的存在取决于我们能否找到自己的客户,我们的价值取决于我们能否满足客户的需求”。为了做好服务客户,联想还注重客户体验,走进客户、倾听客户声音、认清客户真正的需求,提出了 “谁贴近客户,谁就是指挥棒”。联想人以 “老实做人,注重信誉;坦诚相待,开诚布公”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 “取信于用户,取信于员工,取信于合作伙伴”的待人之道,塑造了独具特色的联想企业文化。其他一些企业,如美菱集团等也都培育出了适应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

三、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企业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在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许多企业不注重对企业文化理论的准确认识:缺乏对企业文化准确的定位,企业文化特点不鲜明,难以有效引导员工行为取向;企业文化建设流于空泛口号,没有将其转化成员工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系统导入、维系和变革机制;企业文化的精神层与制度、行为文化等层面不统一。由于企业文化建设中上述问题的存在,致使企业文化难以真正为企业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概括起来存在以下问题:(一)企业文化建设中缺少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企业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是企业文化建设核心的核心。可是目前我们很多企业管理者并不注重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树立。由于缺乏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很多企业管理者缺乏市场观察能力,对产品与市场不做任何调查研究,很多事情只是凭感觉来办的,并且对自身的要求过低,导致企业失败。也有企业认识到企业核心价值观建立的重要性,也都只是表面。例如,很多企业只是找了些经典的管理名言或是工作警示,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和挂在网上。把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庸俗化、表面化及形式化,最终没能产生任何实际意义。(二)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缺少共融

从企业的建设与发展进程看企业管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及文化管理。而文化管理越来越被视为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形式。很多中小企业不能做久做大做强,与它们不能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有着直接关系。有些企业有文化,有很多经验和规章制度,但就是未能将二者融合起来,并结合品牌战略,上升为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企业文化管理。如三鹿奶粉事件,它给企业所带来的警示就是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融合的缺失。三鹿的企业文化未能深入到管理者及员工的内心深处,成为大家行为规范的灵魂。所以要求放低了,管理放松了,责任心缺失了,最终也就导致悲剧的发生。(三)企业文化建设未能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需要,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员工从内心的人本关怀,也是注重人的价值的体现。以人为本,更大限度地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发挥员工的工作潜能,最后形成“人企合一”的局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员工与企业文化也可以说存在着水与舟的关系。很多企业管理者并未对员工体现人文关怀,轻则批评教训,重则罚款下岗,给很多人造成了身体和精神压力,不能安心工作,为企业服务,于是就出现怠工和跳槽现象,造成了 “水覆舟”的结局。如,最近发生的富士康跳楼事件,很是发人深省。由于没有真正的从员工的需求出发,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导致悲剧的不断发生,给员工、企业、社会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可见,企业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四)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化 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该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不是标准统一的教条,更不是迎合时尚的标语。然而相当一部分企业在搞企业文化建设时,并不是根据企业自身情况确定企业的文化理念,而是盲目照搬照抄国外或国内优秀企业的文化理念,结果使得企业文化趋同化现象严重,企业自身文化缺乏个性特征。其实,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其对环境做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企业文化的形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价值内涵和基本目标各不相同,而且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强度也都不同,这就决定了企业文化的个性特点。

四、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在于: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而在企业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则是以一种企业价值观而存在,在其作用和引导下,企业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行为方式、规章制度以及道德规范所存在的不足与弊端,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促使企业更快更好的实现经营目标。

加强企业管理中强化“以人为本”,是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得以真正快速、稳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重要内容,其丰富的内涵、科学的管理思想、开放的管理模式,为企业管理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研究、运用和实践,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也是完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

(二)建立符合企业个性特点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因此,企业文化的模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其侧重点各有不同,其价值内涵也各不相同,正因为如此菜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

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的特点,表现出自己特色的个性文化色彩。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其对 4 环境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尤其要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很好的结合起来,在企业文化理论的指导下,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建设富有特色、个性鲜明、能促企业发展进步的优秀的企业文化。

(三)广泛宣传,倡导员工积极参与

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一个由企业的核心层精心设计、管理层积极推进、企业内部员工在管理实践中视其为准则而共同遵守贯彻执行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养成和实践的过程,最终体现在员工的自觉行为上。企业领导者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是企业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文化的实践者和建设者。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创造了优秀的企业文化,而优秀的企业文化更需要有企业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积极参与、共同遵守和自觉贯彻,否则,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企业的目标、信念等深深扎根于每个员工的心中,形成他们的共识,变成他们共同的信仰,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尽心尽力的做好本职工作。

结束语: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内容,它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在当前的经济工作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当务之急,也是经济迅速发展的良药。参考文献:

[1]王成荣孙.企业文化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张德.企业文化[M].清华大学出版社

[3]王超逸.最经典的企业文化故事[M].中国经济出版社

第二篇:试论当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必然性与紧迫性

试论当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必然性

与紧迫性

摘 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本文通过阐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必然性和紧迫性,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对于企业联系实际,推动改革加快发展有着极为现实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企业文化 建设 必要性 必然性 紧迫性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sational 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当前经济工作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1企业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1.1 企业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系列习俗、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它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她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论,是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认定与遵循,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与准则。思想和理论是文化的核心、灵魂,没有思想和理论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有一种思想和理论,生存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是现实,理想是向往,愿望是想得到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它是企业全体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的行为规范。它是企业观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复合体。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氛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体现企业核心价值观念首先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使个人行为能力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1.2 企业文化的内涵

根据企业文化的定义,其涵盖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主要的应包括如下几点: 1.2.1 经营哲学

经营哲学也称企业哲学,是一个企业特有的从事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方法论原则。它是指导企业行为的基础。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多种选择,要求企业有一个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有一套逻辑思维的程序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经营哲学。例如,北京蓝岛商业大厦创办于1994年,它以“诚信为本,情义至上”的经营哲学为指导,“以情显义,以义取利,义利结合”,使之在创办三年的时间内营业额就翻了一番,跃居首都商界第4位。1.2.2 价值观念

所谓价值观念,是人们基于某种功利性或道义性的追求而对人们(个人、组织)本身的存在、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评价的基本观点。可以说,人生就是为了价值的追求,价值观念决定着人生追求行为。企业的价值观,是指企业职工对企业存在的意义、经营目的、经营宗旨的价值评价和为之追求的整体化、个异化的群体意识,是企业全体职工共同的价值准则。只有在共同的价值准则基础上才能产生企业正确的价值目标。有了正确的价值目标才会有奋力追求价值目标的行为,企业才有希望。1.2.3 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并经过精心培养而形成的企业成员群体的精神风貌。

企业精神要通过企业全体职工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因此,它又是企业职工观念意识和进取心理的外化。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整个企业文化中起着支配的地位。企业精神以价值观念为基础,以价值目标为动力,对企业经营哲学、管理制度、道德风尚、团体意识和企业形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1.2.4 企业道德

企业道德是指调整本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从伦理关系的角度,以善与恶、公与私、荣与辱、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范畴为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企业。企业道德与法律规范和制度规范不同,不具有那样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但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和强烈的感染力,当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后具有自我约束的力量。因此,它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是约束企业和职工行为的重要手段。

1.2.5 团体意识

团体即组织,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的集体观念。团体意识是企业内部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心理因素。企业团体意识的形成使企业的每个职工把自己的工作和行为都看成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使他们对自己作为企业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对企业的成就产生荣誉感,从而把企业看成是自己利益的共同体和归属。因此,他们就会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自觉地克服与实现企业目标不一致的行为。1.2.6 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通过外部特征和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被消费者和公众所认同的企业总体印象。由外部特征表现出来的企业的形象称表层形象,如招牌、门面、徽标、广告、商标、服饰、营业环境等,这些都给人以直观的感觉,容易形成印象;通过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形象称深层形象,它是企业内部要素的集中体现,如人员素质、生产经营能力、管理水平、资本实力、产品质量等。表层形象是以深层形象为基础,没有深层形象这个基础,表层形象就是虚假的,也不能长久地保持。1.2.7 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在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的行为带有强制性,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种规定。从企业文化的层次结构看,企业制度属中间层次,它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物质文化实现的保证。企业制度作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使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内外人际关系得以协调,员工的共同利益受到保护,从而使企业有序地组织起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企业文化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微观的企业改革已经发展到纵深的层次,企业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和企业组织形成的创新。2.1市场经济地位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持续高速增长,市场供求出现了巨大变化,各类商品普遍供过于求和供求平衡,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市场短缺时代已经结束,随之而来的是商品供应丰富,市场活跃。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消费者的价值观变化很快,市场需求的差异性显著增加,从而引起产品寿命周期相应缩短。为了适应这种市场需求多变的环境,一度被当做六七十年代特征的小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或多样化生产方式,即主要按客户订货进行生产。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的变化,买方市场已经到来,那些质量好、功能全、有文化特色的名牌产品成为人们消费的首要选择。特别是国外大量名牌产品涌入中国市场、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市场的竞争。因此,认真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趋势,加强研发和产品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强产品的差异性,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赢得继产品竞争后的第二次竞争——服务竞争的优势,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

同时,随着市场的快速变化,市场交易关系越来越复杂,所有市场领域的经营者必须严守合同,恪守信用,一切交易关系均按照法律、市场游戏规则和双方协议办事。否则,违约失信,就会丢掉用户,失去市场。因此,市场对企业的诚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企业坚持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和合作共赢的竞争理念,社信誉为生命,经营中遵纪守法,重视道德自律,从而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客户忠诚度,靠诚信文化取得市场优势地位。

2.2 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决定了企业对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中国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所有制结构及组织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股份制改革加速进行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大型国有企业将公开发行股票筹集资金,以此带动全国范围内的公司化进程。按照公司法要求,我国股份制企业改革主要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种形式。除此以外,不定期展了形式多样的转换企业资产结构的试点,一是设立国有独资公司,赋予其法人财产权、实行资本经营机制;二是对国有中小企业推行股份合作制、承包制,并利用市场机制,完善各种租赁、托管等资产经营形式,盘活国有存量资产,或者整体出售,使市场机制在优化资产结构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要求企业管理必须彻底摆脱过去的行政性领导方式,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起科学的内部运行机制和新型的企业领导制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确保企业在市场的主体地位。

同时,与企业组织形式的改革相适应,多数企业实现了全员劳动合同制以及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使企业传统的劳动力用工及分配观念、劳动者传统的劳动就业及报酬观念受到很大冲击,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关系——以市场经济原则为基础的契约关系。因此,企业必须转变管理方式,既要加强科学管理,运用新的激励、控制手段挖掘劳动者的工作潜能,提高劳动效率,同时也要帮助劳动者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为他们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企业还要探索新的劳动关系条件下民主管理的形式,确保劳动者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

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环境的变化,给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国有企业组织形式下形成的企业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迫切要求企业创新管理方式,尤其是创新文化。也就是说,环境的转变、企业制度的转型必然要求文化的转变。提高竞争力,对内坚持以员工为本,激发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凝聚力等问题显得特别突出。所以说,企业文化理论传入中国以后,引起学术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积极探索是必然的,也就是说,企业文化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是分不开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1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立身之本

企业就像是一个人,一个没有掌握现代知识,没有经过文化熏陶的人在现代社会是不可能为社会作出较大贡献的。一个企业要成功,就必须建立成功的适应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只有把企业向社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价值与文化价值结合在一起,把企业经营与文化结合才是一个成功企业的最高境界。企业文化涵盖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与科学技术同等重要的生产力。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我们不能把企业文化等同于卡拉OK式的问题活动,而是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目前,国营企业普遍效益差,或者在市场竞争中沉浮兴衰过快,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没有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花功夫,忽视了企业实现目标的手段的完善与创新,而不仅仅是体制上的问题。因为任何体制下的企业都具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条件,如果说物质资本因素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硬件的话,那么,如何发挥人力资本潜力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生存发展中的软件。企业文化是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培育出来的一种企业人文精神和文化氛围。它贯彻于企业经营活动各个环节和每一位员工,它是实施中的一种积累。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实现经济效益,不同的企业实现经济目标的手段是不同的。生产产品的企业与提供服务的企业所应培育的企业文化的内容也应不同,但主要的人文精神又是相同的。企业应根据不同的企业战略制定不同的企业文化建设内容,因此,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应有其自身特点。

3.2.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从企业的层面上来看,企业文化是企业所依赖的一种文化价值观。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企业里的一切围绕着生产和经营展开活动,只有经济价值观,没有文化价值观。但事实是在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中无不充满着文化的气息,文化的价值观始终主宰着企业的一切营销活动和它的经济价值观。企业文化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溶入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企业文化的抽象性,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不被人们所认识与重视。其实它就像空气里的氧气一样无时无刻地环绕在我们身边,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是离了它却不行。所以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企业员工个人的层面上来看,企业文化是员工行为的指导思想。现代企业里的员工,已不仅仅只想通过劳动从企业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他们还需要被社会和企业认可,并有一种个人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企业是员工赖以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寄托,企业也就是员工之家。让员工们认识到企业是自己的企业,这就是好的企业文化产生出来的积极作用。反之,员工们认为企业不是自己的企业,吃光、用光、败光,这是失败的企业文化产生的消极作用。企业文化就是全体员工认可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它规划了员工基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并渐渐将其演变成一种习以为常的规则。而且这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还能在新老主管交替、新老员工交替过程中具有延续性和保持性,这样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3.3 企业文化能形成先进的企业理念

先进的企业文化在提炼核心价值观时,应该以企业发展的现实阶段为背景,以企业发展的目标为依据,努力使企业的价值观切合企业实际,对一个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是一种理念,是它的灵魂,这种力量直接决定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成败,关系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决定着企业的品味、品格和文明程度。

3.4 企业文化能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俗话说“一年企业靠产品,十年企业靠人才,百年企业靠文化”。一个企业独特而先进的文化,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有人把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概括为七大要素:真实稳健的财务状况、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真实诚信的服务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公平公正善待员工、激励员工开拓创新,这七大要素无不与先进的企业文化直接相关。

3.5 企业文化具有更强的渗透力

先进的企业文化强调把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把先进理念渗透到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中,渗透到企业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和经营策略中,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企业文化的作用才能真正的显现出来。

3.6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首先,企业文化具有凝聚作用。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可以把广大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员工明确目的、步调一致。其次,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导向作用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精神发挥着无形的导向功能,使企业更快、更好、更稳定的生存与发展。第三,企业文化具有激励作用。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一种激励精神,能够调动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们的潜在智力诱发出来。最后,企业文化具有约束作用。在企业行为中,哪些不该做、不能做,正是企业文化发挥约束作用的结果,从而能够提高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4.1 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

“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在于: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而在企业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则是以一种企业价值观而存在,在其作用和引导下,企业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行为方式、规章制度以及道德规范所存在的不足与弊端,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促使企业更快更好的实现经营目标。

加强企业管理中强化“以人为本”,是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得以真正快速、稳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重要内容,其丰富的内涵、科学的管理思想、开放的管理模式,为企业管理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研究、运用和实践,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也是完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

4.2 建立符合企业个性特点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因此,企业文化的模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其侧重点各有不同,其价值内涵也各不相同,正因为如此菜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

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的特点,表现出自己特色的个性文化色彩。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其对环境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尤其要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很好的结合起来,在企业文化理论的指导下,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建设富有特色、个性鲜明、能促企业发展进步的优秀的企业文化。

4.3 广泛宣传,倡导员工积极参与

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一个由企业的核心层精心设计、管理层积极推进、企业内部员工在管理实践中视其为准则而共同遵守贯彻执行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养成和实践的过程,最终体现在员工的自觉行为上。企业领导者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是企业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文化的实践者和建设者。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创造了优秀的企业文化,而优秀的企业文化更需要有企业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积极参与、共同遵守和自觉贯彻,否则,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企业的目标、信念等深深扎根于每个员工的心中,形成他们的共识,变成他们共同的信仰,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尽心尽力的做好本职工作。

总之,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内容,它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随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而逐步壮大发展,所以在当前的经济工作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必须的、必然的和紧迫的。

参考文献

[1] 王成荣.企业文化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张德.企业文化[M].清华大学出版社

[3] 王超逸.最经典的企业文化故事[M].中国经济出版社

第三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corporateculture或organisational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当前经济工作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内容和体系

(一)企

业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系列习俗、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它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她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论,是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认定与遵循,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与准则。思想和理论是文化的核心、灵魂,没有思想和理论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有一种思想和理论,生存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是现实,理想是向往,愿望是想得到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它是企业全体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的行为规范。它是企业观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复合体。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氛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体现企业核心价值观念首先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使个人行为能力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

(二)企业文化的内容

根据企业文化的定义,其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应包括如下几点:

1、经营哲学

经营哲学也称企业哲学,是一个企业特有的从事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方法论原则。它是指导企业行为的基础。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多种选择,要求企业有一个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有一套逻辑思维的程序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经营哲学。例如,北京蓝岛商业大厦创办于年,它以“诚信为本,情义至上”的经营哲学为指导,“以情显义,以义取利,义利结合”,使之在创办三年的时间内营业额就翻了一番,跃居首都商界第位。

2、价值观念

所谓价值观念,是人们基于某种功利性或道义性的追求而对人们(个人、组织)本身的存在、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评价的基本观点。可以说,人生就是为了价值的追求,价值观念决定着人生追求行为。企业的价值观,是指企业职工对企业存在的意义、经营目的、经营宗旨的价值评价和为之追求的整体化、个异化的群体意识,是企业全体职工共同的价值准则。只有在共同的价值准则基础上才能产生企业正确的价值目标。有了正确的价值目标才会有奋力追求价值目标的行为,企业才有希望。

3、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并经过精心培养而形成的企业成员群体的精神风貌。

企业精神要通过企业全体职工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因此,它又是企业职工观念意识和进取心理的外化。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整个企业文化中起着支配的地位。企业精神以价值观念为基础,以价值目标为动力,对企业经营哲学、管理制度、道德风尚、团体意识和企业形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

4、企业道德

企业道德是指调整本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从伦理关系的角度,以善与恶、公与私、荣与辱、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范畴为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企业。企业道德与法律规范和制度规范不同,不具有那样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但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和强烈的感染力,当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后具有自我约束的力量。因此,它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是约束企业和职工行为的重要手段。

5、团体意识

团体即组织,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的集体观念。团体意识是企业内部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心理因素。企业团体意识的形成使企业的每个职工把自己的工作和行为都看成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使他们对自己作为企业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对企业的成就产生荣誉感,从而把企业看成是自己利益的共同体和归属。因此,他们就会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自觉地克服与实现企业目标不一致的行为。

6、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通过外部特征和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被消费者和公众所认同的企业总体印象。由外部特征表现出来的企业的形象称表层形象,如招牌、门面、徽标、广告、商标、服饰、营业环境等,这些都给人以直观的感觉,容易形成印象;通过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形象称深层形象,它是企业内部要素的集中体现,如人员素质、生产经营能力、管理水平、资本实力、产品质量等。表层形象是以深层形象为基础,没有深层形象

这个基础,表层形象就是虚假的,也不能长久地保持。

7、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在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的行为带有强制性,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种规定。从企业文化的层次结构看,企业制度属中间层次,它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物质文化实现的保证。企业制度作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使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内外人际关系得以协

调,员工的共同利益受到保护,从而使企业有序地组织起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企业文化能形成先进的企业理念

先进的企业文化在提炼核心价值观时,应该以企业发展的现实阶段为背景,以企业发展的目标为依据,努力使企业的价值观切合企业实际,对一个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是一种理念,是它的灵魂,这种力量直接决定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成败,关系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决定着企业的品味、品格和文明程度。

(二)企业文化能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俗话说“一年企业靠产品,十年企业靠人才,百年企业靠文化”。一个企业独特而先进的文化,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有人把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概括为七大要素:真实稳健的财务状况、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真实诚信的服务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公平公正善待员工、激励员工开拓创新,这七大要素无不与先进的企业文化直接相关。

(三)企业文化具有更强的渗透力

先进的企业文化强调把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把先进理念渗透到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中,渗透到企业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和经营策略中,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企业文化的作用才能真正的显现出来。

(四)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首先,企业文化具有凝聚作用。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可以把广大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员工明确目的、步调一致。其次,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导向作用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精神发挥着无形的导向功能,使企业更快、更好、更稳定的生存与发展。第三,企业文化具有激励作用。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一种激励精神,能够调动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们的潜在智力诱发出来。最后,企业文化具有约束作用。在企业行为中,哪些不该做、不能做,正是企业文化发挥约束作用的结果,从而能够提高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在于: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而在企业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则是以一种企业价值观而存在,在其作用和引导下,企业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行为方式、规章制度以及道德规范所存在的不足与弊端,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促使企业更快更好的实现经营目标。

加强企业管理中强化“以人为本”,是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得以真正快速、稳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重要内容,其丰富的内涵、科学的管理思想、开放的管理模式,为企业管理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研究、运用和实践,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也是完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

(二)建立符合企业个性特点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因此,企业文化的模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其侧重点各有不同,其价值内涵也各不相同,正因为如此菜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

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的特点,表现出自己特色的个性文化色彩。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其对环境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尤其要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很好的结合起来,在企业文化理论的指导下,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建设富有特色、个性鲜明、能促企业发展进步的优秀的企业文化。

(三)广泛宣传,倡导员工积极参与

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一个由企业的核心层精心设计、管理层积极推进、企业内部员工在管理实践中视其为准则而共同遵守贯彻执行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养成和实践的过程,最终体现在员工的自觉行为上。企业领导者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是企业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文化的实践者和建设者。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创造了优秀的企业文化,而优秀的企业文化更需要有企业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积极参与、共同遵守和自觉贯彻,否则,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企业的目标、信念等深深扎根于每个员工的心中,形成他们的共识,变成他们共同的信仰,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尽心尽力的做好本职工作。

总之,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内容,它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在当前的经济工作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当务之急,也是经济迅速发展的良药。

第四篇: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和紧迫性

21300818史修东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和紧迫性

【摘要】政治体制的改革是当下中国面临的最大的一项课题。改革开放3O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完善,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经济体制改革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问题和社会矛盾,反过来倒逼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现代化的转型不只需要经济体制的改革,更是要在市场经济的时代下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的改革就是要建设一个成熟的民主和法治的现代化国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应该走一条既要有自上而下的推动,又要有自下而上的探索和实践的改革路径。但是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双重特征。在当前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改革的进程和成效,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必要性;紧迫性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1]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当下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必须要明晰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认识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的关系,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之一。

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十八大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定位和重点任务,并突破性地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写进了小标题应该说是水到渠成的。

毫无疑问,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那么,在现代化这个大背景下,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否涵盖了现代化的全部内涵?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复杂关系?对于这两个问题目前恐怕还很难形成紧密一致的看法,反倒是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早已达成共识了,那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市场经济的时代,市场经济作为当下资源配置的最有效率的机制,是我们今天一代中国人无可回避的选择。

然而,现代化的内容并非仅指经济的现代化,它意味着整个社会结构的转变:政治的现代化、都市化、世俗化、社会分工的专门化、结构化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必须在文化、体制、思想、观念、传统、习俗等方面做出重大的结构性调整以适应商品经济这一物质性、经济性的基础。但是,这也绝非意味着一发展市场经济就会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建设。按照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的看法,经济的快速发展确实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

要原因,但是“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目标,在二者的进展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经济发展不一定导致政治的稳定,也可能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负面因素,这是由“社会急剧变革、新的社会集团被迅速动员起来卷入政治,而同时政治体制的发展却又步伐缓慢所造成的”[2]4-5。现代系统科学的最新发展也表明,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变化都离不开其他子系统的相互支和耦合,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避免社会深层次矛盾的积聚和爆发。这样看来,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并不是一种线性的发展关系,经济水平提高了,不一定能实现政治的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成功了并非意味着就不需要政治体制改革了。况且经济在发展中也会出现“拐点”,如果没有相应的政治、文化的支撑,经济发展也会出现瓶颈,引发潜在的社会政治性的危机与冲突。

改革开放3O多年来,我国已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改革给我们带来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政治体制的改革仍然相对滞后,裹足不前。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经济驱动的利益纷争、欲望毫无约束,社会结构性的矛盾与冲突就会不断积聚,并以各种形式在社会中凸现出来,诸如诚信危机、群体性事件等等。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处于这样的一个瓶颈期。

在深圳特区创建3O周年之际,温家宝视察深圳建设时又重申了政改的重要性,引发了海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法国的《欧洲时报》就曾刊发题为《中国政改在路上》的文章,美国《侨报》也刊登了《保障经改成果中国政改箭在弦上》的文章。温家宝在深圳讲话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在改革初期,“中国的现代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是搞经济建设这件事情,政治体制改革也要围绕发展经济这件事来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要求我们现在不能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抱不合实际的过高奢求,不能用最发达国家的社会条件来考虑中国的政治改革和发展问题,中国必须从自身的经济社会基础出发,考虑怎么做才是现实的可行的才能取得我们希望的成效。”[3]所以,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将发展的中心放在经济体制改革是现实的选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成和完善,尤其是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列问题将政治体制改革提上了日程,我们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4]164“如果我们盲目乐观不下决心切实解决这些问题,确实可能危及我国整个的社会主义事业,发生邓小平警告的党和国家改变面貌的问题,可能使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得而失。”[5]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不断提上日程。那么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通过何种路径来完成政治体制的改革?

(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方向

胡锦涛2006年4月在美国耶鲁大学进行演讲时,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后来,他又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要民主执政。他指出,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

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牢牢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要不断完善和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6]。

2010年9月,在纽约与美国华人媒体负责人的座谈会上,温家宝回答《侨报》负责人的提问时,指出:“中国要建设一个民主和法治社会,法治就是当一个政党执政以后,应当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党的意志和主张也应当通过法定程序来变为宪法和法律的条文,所有组织都要在宪法和法律下行动,这才叫依法治国。我以为要做到这点,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这是现代文明和现代政治所必需的,我们应该朝此而努力。”以此为基础,“最重要的就是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各项自由和权利,就是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是要有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使人们能够更好发挥独立精神和创造思维,就是要使人民能得到自由和全面发展,这应当是民主和自由的主要内涵.”[7]

胡锦涛和温家宝数次对于民主法治的阐述,较为明确地指出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方向:那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与法治的社会,在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下,依靠依法治国来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与自由,达到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其核心在于权力的规范。进一步说就是要规制权力运行,不得滥用权力,让权力得到有效的监督,只有权力透明,才能确保民主与法治,做到权为民所用。在十八大报告中,将政治体制改革单列为小标题,更是明确地指出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大方向下具体的任务:“一是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二是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三是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四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五是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六是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七是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1]

总而言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存在着一个单一的改革任务。改革是渐进的,通过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实现一个又一个的阶段性目标,最终“形成一个初步发达的成熟的民主和法治的现代化国家”[8]。

(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

明确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之后,我们怎样能够更好地实现政治体制改革,就涉及改革的路径问题。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存在着两条不同的路径:一是自上而下的推动;二是自下而上的探索和实践。

影响政治体制改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只是有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因素。特定社会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在各种因素的交织互动的影响下才探索出自己特有的变革之路。中国3O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似乎向我们传达着一个宝贵的经验:那就是治理模式的创新对于一个社会的顺利、平稳的改革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模式探索与创新对于政治体制改革便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对于自上而下的改革来说,成本太大,容易“一刀切”,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容易统一模式,就会出现较多的问题。值得庆幸的是,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已经为政治体制改革营造了一种宽松的社会环境,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改革之初的自上而下的各种“特区”的试点和推行为后来自下而上的地方自主摸索奠定了基础,打开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道路。现今,中国大地上涌现出了诸如南街模式、华西模式、苏南模式、希森模式等探索性的改革。尽管这些模式的重点、方向、层次和意义上各具特色、很难统一,但是这为中国未来的政治体制改革开辟了独

具特色的地方发展、治理模式。尤其是经济特区的开辟,为政治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基础和经验。“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的试验场和开放的窗口,是分级式政策试验的一个重要制度设计,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进行了多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改革试验开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在中国的治理试验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创新实践为推进中国的改革政策探索了新路提供了宝贵经验。”[5]

这种自下而上式的地方治理探索已成为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先导,也必然将会成为今后政治体制改革的主流模式。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宏大的事业,地方治理模式的探索为我们开启了一条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然而,如何去推动、保障地方的这些改革,带动将来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回答的问题。上层的自我转向是关键,顶层的设计是重点。如果上层能够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主动“出击”,推动地方的探索,那么我们就能逐渐摸索出自己特有的政治体制变革的具体路径与模式。而近年来上层频繁的谈论政改问题,就充分说明了上层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2010年8~9月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考察深圳,对深圳等经济特区新时期改革开放提出了新的要求。胡锦涛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O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继续办下去而且应该办得更好。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5]发挥作用,并从五个方面对经济特区下一步改革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既应该有自上而下的推动,又应该有自下而上的探索与实践。

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来,政府应该主动转向,政逐步退出直接控制的社会领域,从全能型政府逐步过渡到真正的服务型监管型政府。实行党政分开、进一步下放权力、改革政府工作机构、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此基础上,支持地方自主探索本地区的治理模式,在资金与制度上予以支持,及时以制度形式来保障巩固探索的成功经验与教训。最重要的是要鼓励公民社会的壮大,支持自治组织的成立与发展,推进地方自治。然后逐步扩大试点,共享成功模式与经验。走一条先上而下,后下而上的发展道路。当然,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指导方针应该是谨慎、渐进,“一步一个脚印”,避免急躁、冒进的作风。

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纵深发展时期,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条件

当代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其中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改革实践证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能否正确处理两大改革之间的相互关系,直接决定着改革的成败。

3O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进展顺利并取得成效,离不开政治体制改革的密切配合与同步推进。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条件。邓小平在1986年的多次谈话中反复强调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他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9](p.176)他还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

[9](p.164)“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很多方面还严重滞后于日益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协调发展。

(二)遏制权力腐败现象的必然要求

腐败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没有建立起有效防治权力腐败的监督制约机制,是造成腐败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集中到一点就是权力过分集中。高度集中的权力得不到有效地监督和制约,导致政治权力对经济运行的非正常渗透,不可避免地产生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遏制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腐败现象,仅仅靠市场经济自身的发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建立新的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并实行权力合理配置,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权力腐败现象就不可能得到有效根治。

反腐倡廉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当前,党政官员中存在的腐败现象,不仅严重破坏了我们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而且沉重打击着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赖。人民对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因此,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遏制权力腐败现象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规律,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有效地解决旧体制的弊端,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1](p.9)由此可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选择。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政治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人民群众的民主观念和参政意识也伴随着我国民主制度的逐步完善而不断提高。我国现行政治体制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民主诉求。所以,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丰富民主形式、拓展民主渠道,为公众政治参与提供体制保障。反之,如果不适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能为公众参政排除体制障碍、提供合法渠道,就会导致非制度化参与,破坏社会和谐与稳定。

总之,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由之路。只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使党和国家更具活力,形成巨大的推动力,才能建立一个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三、正确认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关系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必要性双重特征。在当前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关系,直接影响着改革的进程和成效.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把握时机、大胆探索,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启示我们,这场改革关乎民族的前途和未来,执政党的地位。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只看到改革的必要性而忽视改革的紧迫性,或只看到改革的必要性而忽视改革的紧迫性,有意推诿,都是错

误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既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又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在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循序渐进,逐步加以完善。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把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和成功。

总之,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既积极主动又稳步推进的发展过程,也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我们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推动下,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将迈出新步伐、实现新突破。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F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一113711665—

6.htm.

[2]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E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陈红太.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和趋势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3).

[4]邓小平文选.第3卷E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谢志岿.转型期社会问题与国家治理创新:兼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涵与路径选择[J].理论与改革,2011(4).

[6]胡锦涛.完善和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DB/OL-].

http://news.sina.corn.cn/c/2006—07—03/***2.shtm1. FT]温家宝总理与美国华文媒体和港澳媒体负责人座谈[-DB/OL].

http }} .gov.cn/Idhd/2010-09/23/content一1708192.htm.

[7]“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建设一个民主和法治的现代化国家: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总论[J].经济研究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

[9].[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第五篇: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现代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发展,企业竞争的最高形式是具有竞争力和活力的企业文化的塑造;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之一。不同的企业,思想、意识、观念和职工素质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企业文化,造成企业经营力量上的差异,从而使有的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有的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培养和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表现在:

(1)企业文化能激发我们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精神支柱,它能激发职工自勉自力、奋发进取的观念和行为;激发职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发展提供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2)企业文化能使我们职工的行为趋向合理化。企业要规范约束职工的行为趋向适合企业发展的要求,仅靠规章制度、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是不够的。而企业文化具有非行政、非经济的控制功能,它能引导企业和职工进行自我控制。因为企业文化是经过大家认同理解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准则,若有人违反,违反者会感到内疚,心理会失去平衡。企业文化对职工发挥着长久的心理自我约束作用,使职工的行为适合企业的发展。

(3)企业文化能增强企业的内聚力。企业文化好似一种粘合剂,它能增强企业的内聚力,使企业与职工一体化,有利于减少企业发展中的内耗现象。企业文化所体现的共同经营宗旨、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规范形成了一个凝聚点,这个凝聚点具有很强的内聚力,使职工产生共同的语言和集体的荣誉感。在企业发展中,这种内聚力能冲破任何阻碍,成为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4)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职工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并且是企业和职工共同的愿景追求,使职工站的高看得远,企业职工会看到企业的发展前景,而不计近利并且不懈地努力奉献。在对外开展经营业务时,形成共同的标准和行为趋向,有利于处理本企业和其它企业、单位间的关系,保持本企业的良好信誉,树立起本企业的良好形象。

(5)企业文化能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企业文化引导企业和职工明确地认识到怎样符合当前市场发展的要求、符合当前国家的政策、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在企业内部它引导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价值取向协同工作,从而使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下载试论当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必然性和紧迫性、资料(写写帮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当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必然性和紧迫性、资料(写写帮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文章标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

    集体土地流转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集体土地流转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改革总的走势是市场化。目前,我国各类市场体系正在加快发展,且不断完善规范,唯有农地市场发展相对缓慢。农地......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法律实务与案例分析期末论 文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法律素质主要指大学生要能正确认识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纪律、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掌握法......

    论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的......

    中小型企业加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中小型企业加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中小型企业加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时间:2007年02月20日作者:佚名点击: 264加入收藏有效营销一、 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尽管中小企业在规......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五篇材料)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文化影响企业、企业需要文化,企业最可怕的是企业文化的缺失。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的灵魂,更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强盛的核心支柱,是企业最......

    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范文模版)

    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王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科学整合企业生产要素,引导企业形成共同价值观,增强企业凝聚力,构建和谐企业,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 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