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兴史学――环境史
新兴史学――环境史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环境史的出现无疑是备受瞩目的。这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已得到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并在国际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环境史也正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了解,并于2006年被列为“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一。毋庸置疑,在21世纪的史学界,环境史这个“理想的实验室”正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环境史,环境危机催生的历史
环境史,作为一门以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关系变化、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史学分支学科,最早是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以冠名并组织起来的。
环境史的兴起与发展与自然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J.唐纳德?休斯曾经在著作《什么是环境史》中这样描述环境史与自然的关系“,将环境史简单地看成是历史学科内部进展的一部分,则是严重的误解。自然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严格而论,它是一切力量的源泉。自然并不温顺地适应人类的经济,自然是包含着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经济体,没有它,人类的努力就不起作用。”这段话指出,自然本身才是环境史兴起、发展的真正驱动力。“休斯在此所要强调的是,环境史,与其他历史门类并不一样,它决不仅仅是人类自身自觉追求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以危机或者灾害面目出现的自然所驱使的结果。”梅老师解释到。我们的地球现在正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物种灭绝、极端天气、土地沙化等等,而这些都是我们以往的行为造成的。用唐纳德?沃斯特的话来说,环境史的兴起“正值关于全球困境的各种会议召开之际和几个国家的环境保护运动汇聚力量之时。也就是说,它是在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反省和改革的时代开创起来的……”追根究底,环境史其实是环境危机催生的历史。
环境史带来了“史学范式”的变革
“环境史是历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发展势头很好的一个新兴领域或者说一个新的分支学科。”提到环境史在史学界所处的位置,梅老师这样强调到。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日益为人民所关注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环境史,把环境问题放到了更长的时段、更宽泛的范围之内来加以研究。然而,环境问题是环境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却不是仅仅只谈环境问题,即使谈环境问题,也是将其放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这样的范畴之内来看问题的来龙去脉,而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但是,既然是新兴的领域,是发展中的学科,那么它也就相应的不是很成熟、很固定、很成形、学术界真正从事这项研究的人也就不是很多。虽然如此,环境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却是不容忽视的。
“环境史开拓了历史研究的新领域,使历史研究的视野、主题空前地开阔与多元;环境史的学科理论基础生态学导致了历史认识的思维以整体的、有机联系的和互动的思维模式代替了线性思维模式;环境史介乎自然和人文之间的跨学科思维与方法,丰富了历史研究的方法;环境史研究密切了史学与现实的联系;对史学工作者而言,环境史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使自己受到环境启蒙教育,教导自己如何关爱环境、保护自然……,可以说环境史正在带来‘史学范式’的变革。”梅老师这样总结到。
传统的政治史主要是以社会上层即帝王将相或者精英人物的活动为对象的历史,是自上而下的历史;作为20世纪新史学的社会史主要是以社会下层即平民百姓、弱势群体的生活为对象的历史,是自下而上的历史;而作为21世纪新史学的环境史是以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之关系的变迁为对象的历史;是上下左右的历史,是这个以“可持续发展”或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所需要的历史。对青年史学工作者而言,它正日益成为比一切历史都更为理想的实验室。“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含糊地说,环境史将在21世纪史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对于史学工作者,尤其是青年史学工作者而言,我们不妨套用霍布斯鲍姆的一句话说,环境史已经成为――还将继续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实验室’”梅老师说。
“所以我想,无论是从史学本身的发展,还是从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各方面的需要来看,环境史都应该有更好的发展,应该有更多人来关注,而且不仅仅是简单的关注,还要加入进来从事相关的研究。”梅老师补充到。
研究对象: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变迁
环境史根本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变迁,或者说它立足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并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和研究人们的思考、行为的各个方面。但是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关系变迁这个根本对象之下,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学者,他们研究的主题各有侧重,休斯将此宽泛的分为三大类:第一,环境因素对人类历史的影响。这类主题考虑的是环境本身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第二,人类行为造成的环境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反过来在人类社会变化进程中引起回响并对之产生影响的多种方式;第三,人类的环境思想史,以及人类的各种态度藉以激起影响环境之行为的方式。“虽然研究的主题很宽泛,但最终还都是围绕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变迁来研究问题的。”梅老师说。
环境史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环境问题
“环境史,是环境危机催生的历史;环境问题是环境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的判断是符合环境史兴起的实际的。”梅老师说。美国学者纳什之所以为这样一项研究冠名为环境史,与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中发生的环境问题是有很大关系的。1969年圣巴巴拉海峡泄油事件发生之后,纳什愤然起草《环境权利宣言》,反思人类以往的各种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各种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并率先组织其他学科的学者,一起开展有关环境问题的跨学科研究,最终推动了环境史领域的诞生。所以直到今天,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研究,仍然是这个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宗旨,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然而,要理解环境史在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首先要明白环境问题的一些特点。环境问题,往往都是逐渐累积,猛然爆发的。环境问题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比如,英国1952年12月的伦敦烟雾事件,事件发生后短短几天时间就导致4000多人死亡,看上去是一个突发事件,但是实际上是多年来很多工厂、家庭排放的烟雾污染空气,以致空气又向人类反扑的一个结果,是空气污染逐渐累积的后果。另外,从性质上说,环境问题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很复杂。我们现在有一个误区:认为环境问题就是一个技术问题,只要环保技术完善了,环境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但实际上,事情远远不那么简单,我认为,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道德问题,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最直接表现为的还是一个健康问题,它不仅会威胁人类的生存还会威胁自然的健康,而自然的健康受到威胁,反过来又会威胁人类的健康。”梅老师说。最后,从责任来说,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人都有责,所以人人都要负责,人人都要行动。“当然,在人人都是环境问题的制造者的情况之下,责任也有大小之分,比如,那些没有处理好污水的生产企业就要比普通市民负更大的责任。”梅老师补充到。
所以环境问题很复杂,并且产生的影响持久而广泛。有时候它在时空上还会发生错位,比如北欧的酸雨,一般认为它与东欧、英国等地区含硫量较高的煤烟有关系;19世纪中期排放的温室气体,直到今天我们才真正感觉到它的危害。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需要我们摆在较长时段的历史维度之下去看它的产生、发展。而环境史正是这样的研究,把环境问题放在长时段的变化当中,又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范畴下加以分析研究,从而让我们更好的认识环境问题的来龙去脉;更好的认识我们每一个人与问题产生的关联;更好的认识我们应如何区分责任的大小、受害程度的轻重,以保证我们在寻找对策的时候,会更加的公平。“另外环境史的研究,可以补充、活跃人们的思维,如果环境问题仅仅是在技术的层面来寻找对策,或者仅仅是经济上的投入,其实是不够的,它需要人们从观念、态度等方面来共同的面对。”梅老师补充到。
从事环境史研究所需的素质及知识积累
环境史是一种典型的、跨学科的研究,是一个交叉的、综合的研究领域,它的性质决定了要从事这样一个领域的研究,就需要一些相关的知识积累,要求具备某些素质。“从事环境史研究需要具备的条件,我想从知识、思维习惯、情感三方面来强调。”梅老师说。
“从知识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学会知识互补,通过互补来扩大我们的知识结构。”现在的学习,从高中开始分文科、理科,大学也是这样的分科教育。所以对文科的学生来说,需要补充自然科学的知识,尤其是地理学、生态学以及60年代以后兴起的环境科学的知识,这几门学科与环境史的研究有很多相关的内容。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理解它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还要了解它呈现知识的方式、方法;而对于理科的学生来说,需要补充人文的知识。要对历史学有理解、对哲学有认识,这些可以帮助学自然科学的学生更好的看问题的来龙去脉,更好的去思辨问题的道理。“当然这个互补不可能做到全能,但是我想青年学生应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跨出自己的主要学科,去学专业之外的一些知识,并且当你学进去之后你会发现,其实这些东西都是相通的,因为它的根本无非就是人、人类社会以及自然,而环境史又把人类社会和自然联系在一起,所以最高端的对象其实就是一个客体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括人、包括自然。”梅老师进一步解释到。
“第二,我强调要养成环境史的思维习惯,也就是强调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一种综合的思维习惯,并且要用这样的思维习惯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养成环境史的思维习惯是从事环境史研究的起点。人类社会的历史,简单的说其实是自然环境的变迁、社会的变迁、人类认识的变化,交织在一起的历史。“我们虽然要分门别类、分层的加以研究,但实际上每一对象中可能都包含了不同层面。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变化的时候,我们要想到变化背后的多种原因,自然的原因、人为的作用都要考虑。”梅老师说。环境史的思维习惯是一种复杂思维,而复杂是事物本身存在的一种状态,尽管很多时候需要分门别类的做单方面的、局部的研究,但它只是整体当中的一个部分,并且这个单方面的、局部的内部,有可能又是一种复杂的东西。
“从情感上面,我们要学会去关怀。”这不是空话也不是口号,而是要落实到日常的行动当中。“我们不仅仅要爱家人、爱朋友,还要爱身边的一草一木,不要轻易去破坏,不要践踏,对所处的环境、生活的地方、你的校园、你的家乡、你的国家,都要保持一颗仁爱之心、一种大爱、一种关怀。当你学会爱他人、爱他物时,你会发现我们自己也可以更好的生存。”梅老师说。
环境史这个新兴的、重要的、发展中的研究领域,无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也正是因为它还在发展中,所以它不像历史学中的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这些学科般成形。所以需要更多的人的了解,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需要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从事相关的研究。环境史将永远是青年史学者“一个非常理想的实验室”!
第二篇:高中史学理论系列(二)史证与史论(模版)
第三单元
史证与史论
导语
史证,是介于史料与史实之间、史实与史论之间的重要环节。证即论证。史证过程,既包括在史料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史证方法,认定史料的过程,即“史由证来”的过程; 也包括在一定的史料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史学理论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归纳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历史规律的过程,即“论从史出”的过程。高中生首先需要认识“史由证来”的过程,本单元所要讲述的史证主要也是指“史由证来”。史证,在历史学家研究历史、学生学习和认识 历史过程中的承启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总之,史证是人们进行历史认识活动的重要环节。
教学建议
认识史证在史料与史实之间、史实与史论之间的重要作用,认识史证的一些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通过对高考题 的研究,学习运用基本的史证方法,重走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部分过程。
第一节
史证过程 课前提示
史证过程,是指在史料的基础上,认定出史实的过程。有些事实认定的过程很漫长,更有些至今仍无定论。认识“史由证来”的一般过程和其中的具体方法。
“史由证来”的过程严谨细致、漫长悠远,有些史料因为有了新近的考研发现才被最终认定,而有些史实终因史料的缺失至今仍在纷繁的认定过程中。比如,曹操死后下葬于何地这一史实的认定,以往虽有疑似曹操墓的发现,其中也有疑似曹操遗物的发掘,但终因史料的缺失与不足而无法认定成史实。2009年,河南安阳高穴村的古墓中出土“魏武王常所用?(提手一个各)虎大戟”石牌等 考古文物,历史学家们最初认定此处为曹操墓所在。但随着墓中其它时间约在唐朝时的文物的出土,该墓是否为曹操墓又受 到了质疑。这说明了史证过程的复杂性。
一、证据要有真实性
历史学最重要的属性是追求真实,史论的正确以史实的真实为基础史实的真实又以史料的正被为基础。“史由证来”的过程必然从判定史料的真实性开始。针对单一史料,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正真实性进行判定。
1、史料的形式
第一单元中已经介绍过史料按其形式可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随着近现代录音、摄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进步,音视频史料成为史实的全新形式。相对而言,实物史料的真实性最佳,文字史料、口述史料的真实性较次。
2、史料的制作者
依据史料形式,史料的制作者相应的有文字史料的编著者、实物史料的制造者、口述史料的讲述者、音视频史料的录制者。相对而言,无意为之的史料制作者会留下更多的真实信息,因为他们没有隐瞒客观真实的故意。如果是有意为之的史料制作者,那要看他是否经过历史学的专业训练,是否具有历史学家的专业精神和专业水准。如果是,史料真实的可能性就大。比如,司马迁的《史记》一般就被认为是信史
3、史料本身含有的信息
不同的史料含有的信息各不相同、复杂多样,需要具体分析。比如,在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 第三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一课中有这样一段史实描述:“东汉时,蔡伦独创新意,使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网加工成新的书写材料---纸。”这一史实的认定就直接利用了古代文献《后汉书 蔡伦传》中的信息。《后汉书》的编著者滑 必要为蔡伦歌功,可以认定其记录的信息本身是真实的。
二、证据要有全面性
史料的认定过程常常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其原因不利利益的驱动立场的不同,导致人们戴着有色的眼镜搜集只有利于己方的史料。比如一些地方政府的宣传部门,为争夺某一名人的家乡为本地而大打宣传战。从史证过程的角度分析,这些地方政府所搜集的史料往往只是片言只语,甚至是孤证。这样的史证过程是不科学的,是违背历史学的真义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握证据的全面性。
1、史料多多益善
为了认定某一史实的成立,史料自然是多多益善。史料越多,史实就越容易认定出来,成为铁板钉钉的史实。比如,认定“清初政府强令汉人剃发蓄辫”这一史实,其证据不可谓不多,其认定的史实是确凿无疑的。史料的年代越是久远,搜集越是不易,认定也更困难,甚至成为无法解开的迷题。
2、“二重证据法”
当证据较少时,至少要保证不同类型的史料各有一例。王国维提倡“二重证据法”的原因就在于此,“重”可用类型理解,一为“纸上之材料”,一为“地下之新材料。”通过两者相互印证,认定某一史实成立。利用“二重证据法”认定史实的成功典例是“中国历史上确有’商’朝”的认定。“纸上之材料”如司马迁《史记》中,早有商朝的记载,但苦于没有“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虽然中国史家坚信中国历史上确有商朝,但终没有得到国际史学界的广泛认可。发现甲骨文后,“二重证据”都已齐备,“中国历史上确有’商’朝”这一史实才算认定成功。依据第一单元对史料的分类,还可以由“二重证据法”推演出“三重证据法”“四重证据法”。
3、“孤证不立”
不管是文字史料还是实物史料,也不管该史料的真实性多高,只要是孤证,就不能认定某一史料的成立。这是史证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前文所说的很多地方政府宣传部门的宣传大战就违背了这一原则,其得出的史实是不能成立的。比如,1965年在湖北江陵马山一个墓中,出土了一件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书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是真实史料无疑。该剑是此墓中唯一的一件越王之物,即孤证,如果违背孤证不立的原则,该墓可能就被认定为越王墓。而历史学家们依据其他实物史料后,综合认定该墓是一座楚国贵州墓。
三、论证要有逻辑性
史料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得到确认后,就可以开始进行从史料到史实的推理与认定。推理必须符合逻辑的一般原则,尽量避免犯一些逻辑错误。
1、错把条件当充分条件
史料只有作为充分或充要条件,其推理得出的史实才合乎逻辑。有时人们容易将必要条件错当充分条件,从而得出逻辑上无法成立的史实。比如《后汉书 蔡伦传》中的记载,该史料可以作为“蔡伦造”蔡候纸””史实的充分条件,史实成立。但该史料却不可以作为“革伦发明纸”史实的充分条件,充其量只是必要条件。史实的充分条件应该是蔡伦会造纸且蔡伦之前无人会造纸。而蔡伦之前是否无人会造纸呢?以往人们确实没有找到比蔡伦更早的造纸者,所以推定“蔡伦发明纸”。但是随着“地下之新材料”的发现,原有的推定被推翻了。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须 第三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一课中描述道:“考研工作者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因此,教材得出了更为严谨更具有逻辑性的史实:“现在一般认为”蔡侯纸”并不是最早的纸”“可能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
2、偷换概念 “史由证来”的过程还要遵循“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原则。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分析,就是不可过度推理。史料与史实之 间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既不可能牛头对马嘴,也不可牛头对着很多牛嘴。“中国是印刷术的发明国”这一史实是确凿无疑的,其史料证据是发现于中国敦煌、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饭雕版印刷作品《金刚经》,其上有“咸通九年(868年)四月十五日”的字样。“中国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国”这一史实也是确凿无疑的,其史料证据是沈括的《梦溪笔谈》。可是韩国却出现了“韩国是活字印刷术的起源国”一说,此说得出就是偷换概念的错误结果。此说的史料证据是诞生于1377年的金属活字印刷作品《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持此说的超车学说将概念“金属活字”替换为“活字”,将最早的金属活字作品视为最早的活字印刷作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只承认该印刷作品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作品,从未说它是最古老的活字印刷作品。
第二节 史论结合课前提示
史料的决策是结论科学性的前提。逻辑性是从史到论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史”指“史料”和“史实”,“论”指历史结论,是人们对特定历史内容的理性认识和判断,是人们研究和阐释历史的结晶。历史认识是否得当,取决于史实的真实性和思维的逻辑性。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客观上要求史论要以史实为依据,以逻辑性思维为核心,做到言之有据,推理科学,令人信服。
历史课程标准在“过程与方法中对方法规定的内容之一是“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高考历史学科的考查目标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获取和解读材料: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二是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三是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四是谁和探讨问题:运用谁、比较、归纳和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显然,无论是历史课程标准还是高考考试大纲,都力图培养和考查学生通过分析材料,运用知识,得出结论的能力,也就是说“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论由己出”的能力。“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在中学历史领域主要有三条途径,即从史实中引出结论,用史实说明结论,用对历史现象(史实、史料)进行分析、论证。
一、从史实中引出结论
二、用史实说明结论
三、史观与结论
史观主要指史学观(理论)。目前,主要的史学观有唯物史观、革命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现)代化史观等。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全球史观主张人类历史是一个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把人类看作一个整体,在承认全球整体文明的同时,也承认局部发展的差异。近(现)代化史观认为近(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史观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有两个联系路径:一是从史观到结论,即同一史实在不同史观所需下能得出什么结论;二是从结论到史观,即结论体现了哪种史观。
第三节
史论脱节 课前提示
明确史实与结论的区别。史论结合须坚持的五个原则。史论脱节的五个主要表现
史论脱节是史论结合的反而,是学生学科能力欠缺的表现,这也是各种类型考试关注的重点。从考试的角度来看,史论脱节往往是选择题干扰项设置的方法,也是非选择题答题失分的重要原因,十分值得研究。
史论结合需要坚持真实性、全面性、充分性、针对性和逻辑性。史论脱节恰恰违逆 这睦原则。因而必须对这几个原则充分理解,并能准确分类,如此才能提升能力,真正培养学科素养。
一、正确区分史与论
在答题的过程中,令不少学生感到棘手的是分不清楚史和论。下面从事实与史实、史实与结论两个方面做一下说明。
1、事实与史实
事实是提真真切切发生过的事情,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例如,抗日战争就在70多年前真实发生过,属于客观事实。客观事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但是它具有过去性,一去不返。如何才能再现历史呢?这就必须凭借史料,史料是客观事实遗留下来的痕迹。根据史料复原的事实就是史实。由于遗留下来的史料往往残缺不全、一鳞半爪,甚至相互矛盾,因而,根据史料重建的史实与客观事实还是有差距的,有时候甚至是大相径庭。客观事实具有客观性,史实已经打上了主观色彩,但是尽最大可能保证客观性和真实性是史实的生命源泉所在,也是历史学房屋追求的目标。
2、史实与结论
复原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项基础性的任务。历史学更有价值的使命是依据史实,汲取历史智慧,服务于时代的需要。这就要在史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发挥历史学鉴今的功能。以抗日战争为例,通过学习,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国共之间的斗争容易被外国利用而使得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如日本趁着国民党围剿红军大举侵华;美苏利用国共maodun通过了损害中国利益的《雅尔塔协定》,最终导致外蒙独立。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一个更有价值的结论:国家内部的评理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这个结论对于当今之中国与世界,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富有指导意义。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内部的团结与统一是必要的前提。今天我国坚决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破坏活动,巩固国家统一,可以说是历史智慧在当今社会的运用。
3、史与论的区别
史实是历史学的基石,史实的真实性是历史学科性的源泉,客观性和真实性是历史学科永恒的追求。与史实不同的是,结论是主观性的,由于论者的价值观、生活经验、人生修养等 自身因素的差异,对同一史实,也往往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结论是人们对史实所持有的看法,因而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个人的情感色彩与态度倾向。
二、史论脱节的类型
从试题代理制的思路来看,一般有两个路径,一是从史到论,一是从论到史。前者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后者为史学证明,用具体的史实来证明结论。无论从史到论,还是从论到史,都必须遵循思维的基本规律:实证性和逻辑性。结合历史学科倒是的基本趋势,这两个原则可以具体化为五个原则:真实性、全面性、充分性、针对性和逻辑性。因而,史论脱节具体表现为违背了这五个原则。
1、违背真实性
真实性是指实证性,即史实必须经过严密的证明,必须确保真实性,这是正确推理的前提。缺乏真实性往往是试题中干扰项设置的重要方式。
2、违背全面性和充分性
全面性和充分性是逻辑性的主要内容,由于辩析难度较大,专门独立出来,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思维水平,提高对此类干扰项设置的方法的认知。全面性是针对结论而说的,即结论必须涵盖所有的史实信息,不能有遗漏,否则就是以论带史,主观剪裁客观。充分性在逻辑学上的术语是“充足理由律”,即史料必须充足,能够得出结论。全面性和充分性也是干扰项设置的常用方法。
3、缺乏针对性
缺乏针对性其实就是逻辑学上的偷换论题。偷换论题是干扰项设置的重要方法,它的迷惑性在于表述正确,但是结论与史实缺乏内在联系,你说张三,我谈李四,各吹各的号,各着各的调。为了便于学生辩认这种错误类型的题,把这从逻辑性中单独列出来。学科能力欠佳的学生极易被正确性所迷惑,而未充分考虑史实与之间的内在联系。
4、违背逻辑性
逻辑性是历史学科思维活动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在推理过程中常犯的错误有偷换概念,即在推理中,概念所指的内涵和外延被人为地扩大或缩小,导致结论不够严谨。除上之外,还有虚假理由、自相矛盾等类型的错。这类选项判断难度较大,对学生学科水平有较强的考查功能。
第三篇:经典史学书目
葛剑雄周筱赟:《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傅斯年史学文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 2007年
何炳松:《历史研究法、通史新义》 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
杨豫 胡成:《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
(美)詹姆斯·洛温:《老师的谎言》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年
(英)彼得·伯克:《图像证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法)马克·费罗:《电影和历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王家范:《中国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中华书局2006年
朱维铮:《走出中世纪》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
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
李君如:《关于当代中国政治走向》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7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张荫麟:《中国史纲》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英)贡布里希:《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从远古到现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发现之旅”丛书 上海书店出版社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
林丙义 郭景扬:《中学历史课程教材改革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赵亚夫:《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
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历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
(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人是如何学习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 新华出版社 1999年
黄远林:《百年漫画》现代出版社 2000年
李辉:《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中国故事(1923-1946)》 东方出版社 2007年
秦风:《你没见过的历史照片》1-5集 山东画报出版社
许善斌:《证照中国:1949—1966共和国特殊年代的纸上历史》华文出版社2007年 《百年潮》
《炎黄春秋》
《历史学家茶座》
《温故》
咬文嚼字》
第四篇:新兴镇八项措施治理三个环境
新兴镇八项措施推进“三个环境”治理
新兴镇党委政府长期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执政理念,落实八项措施治理“三个环境”,着力解决社会反响强烈、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突出问题,为全镇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治安环境。
一、强化领导抓落实
为加强对“三个环境”专项治理工作的领导,我镇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乔云成任组长,镇长戴敬东、政法副书记黄涛任副组长,其他党政成员为成员的“三个环境”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专项治理工作的领导和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综治办,吸收派出所、纪检、宣传、政法等镇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制定出台了“三个环境”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此次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方法步骤和责任追究等,把每一项工作都落实到了相关责任人。
二、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针对群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镇党委政府以综治维稳中心、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民政所等职能部门力量为主,整合镇、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社会力量,以化解矛盾为主线,以普法暨依法治理为抓手,以会议培训、散发资料、书写标语、群众文艺演出、献身说法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走村入户,开展扎实有效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群众法律意识普遍增强,局部农村以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的现象明显减少。今年以来,开法制培训会2场次,散发资料500余份,书写法制宣传标语16条。
三、加强对黑、恶、痞、霸和黄、赌、毒等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 为优化我镇经济发展环境,5月25日我镇综治办、派出所、经委等部门联合举行了新兴镇“三个环境”专项治理暨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对影响我镇经济发展的黑、恶、痞、霸和黄、赌、毒等黑恶势力进行摸排,会上,各企业负责人积极发言,对企业发展环境进行了介绍也对严打整治工作提出了建议,派出所所长代表镇党委政府做了承诺发
言。镇力争通过这次活动,倾听群众对三个环境专项治理的意见和建议。为我镇的企业保驾护航,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该项工作县电视台于5月25日现场录像,5月28日给予了播报。
四、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新兴镇党委政府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成立了新兴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乔云成任组长,吸收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从而加强了对社区矫正人员和两劳人员的管理。我镇对刑释解教人员、违法青少年等特殊人群全部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今年社区矫正对象17人,刑释解教人员23人,全部落实了帮教措。开展了教育转化、跟踪服务、定期回访等工作,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开展帮教。同时,结合镇情实际建立管理平台,以片区民警为依托,努力把各类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建到村户,逐步建立完善镇、村、农户管理架构,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提供了保障。
五、加强边际协作确保镇域平安
新兴镇与沧县李天木回族乡、杜林回族乡、褚村回族乡、捷地回族乡均是民族乡镇,且地域毗邻,姻亲关系密切,历史上均为矛盾纠纷、治安案件和信访案件多发地区,更是众多民族矛盾和纠纷的敏感地区。2011年由新兴镇牵头,整合青、沧两县四个民族乡镇公安、司法、信访、综治等各部门力量,建立了以新兴镇为主导的联防组织,通过地域管理、分工合作,建立协作配合、精干高效的工作平台,实现了社会治安联合防控、矛盾纠纷联合调节、重点工作联勤联动、突出问题联合治理、基层平安联合创建的民族乡镇综治维稳工作大格局。在民族乡镇之间建立“联谊、联防、联调、联打”的工作新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快速果断处置各类突发性事件,加强信息沟通,及时通报协查治安、信访等案件,联合打击跨界犯罪。从而实现了与兄弟民族乡镇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作与治安联防,减少矛盾纠纷、治安案件和信访案件发案率,增强民族乡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形成了更有效的预防和打击协作机制。今年初,沧县捷地回族乡因拆迁问题引发
部分群众不满,有回族群众到新兴镇部分民族村要求声援,镇综治办了解到情况后,立即入村做阿訇、乡老的工作,我镇回族群众无一前往,为兄弟乡镇解决问题赢得了时间,减小了难度,一起群体性事件被化解在萌芽之初。
六、加强巡防队伍建设
我镇于吸纳了78名社会治安志愿者组建成立了新兴镇农村社会治安巡防大队。镇政府出资4万余元为巡防队员统一了服装、器械等装备。制定出台巡防大队工作制度、培训制度、巡防队员工作纪律、巡防队员百分考核办法等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了巡防工作的档案管理,抽调专人负责,规范了巡防日志、巡逻交接班记录、培训考勤表等档案资料,使巡防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划编制了镇域1个大队、5个中队和38个小队的三级巡防工作路线图,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定时定路线巡防、机动巡防和镇、中心片、村三级巡防工作机制,形成了村巡逻队每天巡点、中队每周巡片、镇巡逻大队每月巡面的巡防工作格局。今年3月,我镇还专门配置2辆警务用车,协助派出所抽调村巡防队员定期对镇区内实行无缝隙全覆盖式巡防。另外,对安装视频监控的单位和村要求安排专人在监控室值班,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今年以来,镇消巡防大队共组织大型集中巡防4次,中队巡防16次,出动巡防人员100余人次,巡逻车辆40余辆次,共排查车辆135辆,排查重点部位214处,排查可疑人员19人。提高了区域治安防范能力,有力震慑了犯罪,为我镇的平安建设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今年5月25日,在我镇的中心广场,还举行巡防队员拉练活动,震慑了犯罪,县电视台也现场录像,5月28日给予了播报。
七、倡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为切实从源头上、根本上加强对黑、恶、痞、霸和黄、赌、毒的打击整治问题,新兴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渠道筹措资金,在有条件的村建立文化活动室,我镇的辛集、狐狸墓等村分别建起秧歌队、舞蹈队,每晚都活跃在村民健身广场,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村里家庭不和的少了,邻里不睦的少了,群众都笑说农民也过上了城里人得生活。
八、大力推进技防设施建设
2012年,我镇在连续两年出台奖补政策的基础上又制定了技防设施安装奖励措施。对2012年12月20日前,安装视频监控的村,经镇综治办验收合格后,由镇政府按人口和投入给予1-3万元的补贴。截止到目前,全镇安装视频监控设备的单位和个人达到了79个,安装摄像头720个,投入资金200余万元。通过制定奖补措施,力争年底,全镇农村技防覆盖面达到100%以上,技防设施入户率达到90%以上。其中,安装视频监控的村达到100%,安装平安互助网的村达到100%。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科技防控网络建设,大大促进了我镇镇域稳定,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今年春节期间,我镇前流津村养羊户张某发现自己家大门洞开,20多只绵羊险些被盗。据事后调取监控录像显示,犯罪嫌疑人将张某的羊抱上车后,发现附近线杆上有监控探头,又把张某的羊一只只抱下车,然后仓皇逃跑。由于该村安装了视频监控,震慑了犯罪分子,从而使张某避免了财产损失。
通过多措并举,全镇社会治安环境、治安环境、经济环境稳定,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高,有力推进了平安和谐新兴建设进程。
下步工作计划
1、深入开展普法教育。组织“法律进万家”活动。对村调委会、巡防队、一干两员进行培训,并建立培训档案。
2、继续加强技防设施建设,争取年内安装监控的村达到100%,安装平安网的村达到100%,扩大科技监控面。
3、开展“化解信访积案攻坚战”活动,减少信访“存量”,控制信访“增量”,建立健全化解信访积案长效机制,为全镇经济快速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2012-7-9
第五篇:史学论文写作
《史学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2
学时:32(理论学时: 32 实验学时:0)2.课程类别:专业限定选修课 3.适用专业:历史学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概论 6.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
本课程无教材,教师自编讲义授课。参考书目:
1.王力、朱光潜等:《怎样写学术论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2.王乾都主编:《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3.张积玉主编:《学术论文写作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4.叶振东等主编:《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5.王连山编著:《怎样写毕业论文》,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年。
二、课程介绍
《史学论文写作》是一门专业理论与实践课。它是历史学专业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是对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的一次最终专业训练与考验,要求学生能够把四年所学的历史知识与技能转换成果,这是一次实践机会。
本课程按此介绍学术论文情况、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然后在讲授史学论文的具体指导内容,即史学论文选题、信息查询、材料收集、提纲编写、论文写作、论文修改与调整、论文答辩等过程。
《史学论文写作》,通过对此介绍,以便使学生了解史学论文写作程序,同时,对如何写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的益处。另外,进而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也是对他们能力的一次培训。
本课程通过对史学论文写作程序,写作方法的讲述,通过对范文示例的评析以及适当的写作实践,使学生逐渐了解史学论文选题的原则,掌握查阅史学信息与文献资料的方法,熟悉史学论文的基本格式和写作规范,培养对史学研究和史学论文写作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写出初步的选题或开题报告,为该课程结束后进行的毕业论文写作做好准备。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
导 言(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史学论文写作的意义(1学时)
知识要点:论文写作是历史系合格大学生的基本素养或素质,史学论文写作对求职、深造及从事其他工作的影响。
第二节 史学论文写作的目标和要求(1学时)
知识要点:史学论文写作的目的,史学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好的史学论文的标准。
教学重点:史学论文的作用。教学难点:史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史学论文写作的基本特点,理解好的史学论文的标准,了解史学论文写作的意义、目的等。
第一章 史学论文的分类及其特点(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史学论文的分类(1学时)
知识要点:分类之一——表达方法:论体、评体、记体、考体、释体、商榷体等,分类之二——专题内容:中国史、世界史、地域史、断代史、史学理论等。
第二节 史学论文的特点(1学时)
知识要点:严格的史料和事实依据,大量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教学重点:史学论文体裁。教学难点:史学论文的特点。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史学论文的类型和特点。
第二章 史学论文的选题(共8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史学论文选题的意义和作用或者价值(2学时)
知识要点:选题可以规划文章的方向、角度和规模,弥补知识的不足,选题决定论文的价值和效用,合适的选题可以保证写作的顺利进行,选题可以调动研究者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 史学论文选题的途径和方法(6学时)
知识要点:从专业课程的学习、体会中形成论文选题,从学科发展的前沿直接选题,从现实课题中获取选题,从自己的学术兴趣获取选题。教学重点:史学选题的途径。教学难点:选题的适度。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史学论文选题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并进行选题练习。
第三章 史学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提纲的编写(共6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史学论文的基本结构(2学时)
知识要点:标题的要求,正文:序论、本论、结论,附件。第二节 论文提纲的编写(4学时)
知识要点:拟定提纲的意义,编写提纲的方法。教学重点:论文提纲的编写。教学难点:论文提纲编写的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史学论文的整体结构和提纲编写的要求和方法,并进行史学论文提纲写作练习。
第四章 史学论文的撰写和修改(共10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史学论文的撰写(5学时)
知识要点:史学论文撰写的顺序和原则,史学论文撰写的方法史学论文写作的语言和文风。
第二节 史学论文的修改(5学时)
知识要点:史学论文修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史学论文修改的范围,史学论文修改的方法。
教学重点:史料收集。
教学难点:史学论文的修改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史学论文写作和修改的基本方法,并进行史料收集与史学论文修改练习。
第五章 史学论文的格式要求和其他技术性问题(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史学论文写作的格式要求(1学时)知识要点:论文摘要,关键词。
第二节 史学论文写作中常见的技术性问题(1学时)
知识要点:引文、注释、图表和参考文献,数字和标点的用法。教学重点:史学论文书写规范。教学难点:史学论文写作中常见的技术问题。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史学论文的格式和其他一些技术问题。
第六章 历史学毕业论文的指导与答辩(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历史学毕业论文的指导(1学时)
知识要点:历史学毕业论文指导的必要性,指导教师的资格和职责,毕业论文指导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 历史学毕业论文的答辩(1学时)
知识要点: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和意义,辩程序与注意事项。教学重点:毕业论文的程序。
教学难点:毕业论文的答辩注意事项。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握论文答辩的过程和技巧,并理解毕业论文指导的意义与作用。
四、课内实验、实践环节及要求 无
五、考核办法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形式:论文
3.成绩核定:课程成绩=平时(10%)+期中(20%)+期末(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