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史学谦致辞)
在克东一中建校六十周年庆典大会上的致辞
史学谦
(2010年9月15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九月的克东,秋高气爽,物景相怡。今天,我们相聚在兢山脚下,共同庆祝克东县第一中学六十华诞。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校3500名师生员工,向今天莅临的各位领导、嘉宾和校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学校历任老领导、离退休老教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和支持一中发展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朋友以及国内外校友致以深深的谢意!
六十年,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片段,斗转星移间的一段记忆。而对于克东一中来说,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六十年。克东一中始建于1950年,校址在一完小院内,受省教育厅直接领导;1952年学校更名为黑龙江省克东初级中学;1953年学校行政归县级领导,更名为克东县初级中学;1958年,经批准升格为完全中学,正式更名为克东县第一中学。从建校之初到蓬勃发展的今天,无论学校规模、办学条件,还是学校管理、教师队伍,以及教学质量、办学层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中学由最初的1个教学班、50名学生、3名教师发展到现在的56个教学班、3300名学生、200多名教职员工;学校也从最初的仅有12间校舍,发展到现在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教学楼、科技楼、图书馆、1
体育馆、宿舍楼、体育场等设施一应俱全的现代化高级中学。
沧桑砥砺,春华秋实。六十年的励精图治,凝炼出坚韧不拔的“一中精神”----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以海的胸襟、山的信念,大力践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奋斗目标;六十年的拼搏进取,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治学方略”----“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大力实施“当名师、考名牌、创名校”的“三名”战略,“以实践真、干事创业”已经成为一中人不变的行为准则;六十年的勤奋求实,铸就了一中人与时俱进的可贵品质----摒弃“等、靠、要”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门办学、博采众长,推动了学校建设向多元化、人文化和开放化转变,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2010年高考二本进段率达47%,创历史新高,600分以上考生达10人,2人进入全市前十名,我校高考名列九县前列,实现了质的飞跃。学校先后荣获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学校、国家级科研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省卫生先进单位、省绿色学校、省花园式学校、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省“双全”学校、省电化教育甲级单位等多项殊荣。
六十年风雨浸润流岚岁月,六十年峥嵘彰显拓荒历程。从首批师生用辛勤汗水和集体智慧为一中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开始,几代一中人前赴后继,艰苦创业,把自己的智慧和全部心血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史文元、赵勇令、庞桂新、田积贤、张宝林、姜志文、张春波、王世华、姚强等历任校长为学校的发展殚精竭虑、无私奉献,才铸就了克东一中今天的辉煌;王庆书、等一大批名师立足教坛、默默耕耘,为国家、为社会培育了一批批高素质人才。克东一中记过感谢你们!
今天的克东一中桃李满园、英才辈出。12万名毕业生中有共和国将军、有神七功臣、有政界名流、有商界巨子,也有普通的劳动者,你们把青春和激情投入到火热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去,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母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母校为你们骄傲和自豪。一中的莘莘学子也怀着对母校的深厚感情,时刻关注着学校的发展,以各种方式积极回报母校。母校也绝不会忘记你们!
回首过去,我们深深感到:克东一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仅得益于省、市、县各级领导的悉心关怀和精心指导,得益于广大校友、兄弟院校和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和大力支持,而且更得益于全县人民的殷切关爱和几代教职员工的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投入5500万元扶持一中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哈三中、哈师大附中等名校与我校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名校联谊、资源共享,为学校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克山一中、五大连池一中等学校与我校开展了六校联谊活动,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市电业局、等单位和飞鹤乳业、腐乳集团、海昌生物技术、世一泉等知名企业,给予学校无私援助和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全校师生向各位领导、各界朋友的关爱和对一中的贡献再次表示衷心感谢!
拼搏创业六十载,继往开来谱华章。克东一中过去的六十年,是自强不息、薪火相传的六十年;是英才辈出、声名远播的六十年;
更是承前启后、再铸辉煌的新起点。今天的一中人,将以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宗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注重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增强学校的核心凝聚力、辐射影响力,提升学校的内生增长力和持续发展力,全力打造中国北方名校,用一中人的智慧和汗水,描绘未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领导、嘉宾身体健康,万事顺意;祝各位校友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祝全校老师们、同学们节日快乐、一帆风顺!
谢谢大家。
第二篇:经典史学书目
葛剑雄周筱赟:《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傅斯年史学文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 2007年
何炳松:《历史研究法、通史新义》 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
杨豫 胡成:《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
(美)詹姆斯·洛温:《老师的谎言》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年
(英)彼得·伯克:《图像证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法)马克·费罗:《电影和历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王家范:《中国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中华书局2006年
朱维铮:《走出中世纪》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
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
李君如:《关于当代中国政治走向》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7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张荫麟:《中国史纲》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英)贡布里希:《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从远古到现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发现之旅”丛书 上海书店出版社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
林丙义 郭景扬:《中学历史课程教材改革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赵亚夫:《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
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历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
(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人是如何学习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 新华出版社 1999年
黄远林:《百年漫画》现代出版社 2000年
李辉:《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中国故事(1923-1946)》 东方出版社 2007年
秦风:《你没见过的历史照片》1-5集 山东画报出版社
许善斌:《证照中国:1949—1966共和国特殊年代的纸上历史》华文出版社2007年 《百年潮》
《炎黄春秋》
《历史学家茶座》
《温故》
咬文嚼字》
第三篇:谦敬[范文]
谦敬成语
使用谦辞与敬辞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注意适用场合;
2、要注意适用身份;
3、要注意适用对象。
谦辞,是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必不可少的表示谦虚的言辞,只能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如:①挂幅油画,一定会使您的居室蓬筚生辉。“蓬筚生辉”的意思是使穷人的家增添光辉,是个谦词,只能用于己。①句却把它用在对方,谦词敬用。②我的成功经验,就是海纳百川、虚怀若谷。“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谦虚,表示对人的敬意,只能对别人。②句却把它用在“我”身上,敬词谦用。下面,就是大家应留意的谦敬成语。
一、敬辞
高抬贵手: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不吝赐教:敬辞,用于自己向别人征求意见或请教问题。鼎力相助:敬辞,大力相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高朋满座: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
大材小用: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比喻才能很高的人屈就于低下职位,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率先垂范:带头给下级或晚辈作示范。
虚怀若谷:谦虚的胸怀像山谷一样空旷深广。形容非常谦虚。一言九鼎:形容人说话信誉极高,一言半语就起决定作用。
虚左以待:虚,空着;左,古时以左位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等待客人,表示尊敬。也泛指留出位置恭候他人。
二、谦辞
洗耳恭听:洗清耳朵,恭敬地听讲。形容恭敬而认真地听人讲话。(多用于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
蓬荜生辉:用以称谢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称谢别人题赠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蓬筚:即“蓬门荜户”的简称,用蓬草、荆竹作门的草屋比喻穷苦人家。
敝帚自珍:一个破扫把,自己也十分珍惜。比喻自己的东西再不好也值得珍惜。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或作品。
贻笑大方:贻,留给;大方,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学者或行家笑话。无功受禄:没有功劳而得到报酬。
敬谢不敏:敬,恭敬;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指恭敬地表示没有能力或不能接受(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客气话)。
忝列门墙:忝,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表示自己愧在师门。信笔涂鸦:形容字写得很坏。一孔之见: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才疏学浅:见识不广,学问不深。
德薄才疏:薄,浅;疏,空虚。品行和才能都很差。
挂一漏万:挂,列举;漏,遗漏。提到一个,漏掉上万。形容列举到的很少,遗漏掉的很多,很不完备。
不情之请:客套话,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
姑妄言之:姑且说说(对于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
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
一枝之栖:只求得到一个藏身的地方,是自谦不存奢望的求职用语。恭敬不如从命:与其态度谦逊有礼,不如遵从人家的意见。望尘莫及:同对方相比,差之甚远。
一得之愚:一得,一点心得;愚,愚见,谦辞。谦称自己的一点愚昧的见识。尸位素餐:尸位,空占职位不做事;素餐,白吃饭。谦称自己未尽职责。不足挂齿:足,值得;挂齿,放在嘴上说。事情轻微,不值得一提。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绠短汲深:绠,打水用的绳子;汲,从下往上打水。吊桶的绳子很短,却要从深井里打水。比喻能力微薄,任务重大。
东涂西抹:本指妇女涂脂抹粉。后常用作提笔作画、写字或作文的谦辞。区区此心:区区,微小、微薄。形容微不足道的一点心意或想法。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愚笨的人多次思虑问题,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得到一定的收获。也作“愚者一得”。
管窥蠡测:管,竹管;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蠡,瓢。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大海。比喻眼光狭窄,见识浅陋。也作“以管窥天,以蠡测海”。
班门弄斧:班,指古代的巧匠鲁班。在鲁班门前耍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在好的东西的后面,用在自己的作品,表示谦虚。聊表寸心:聊,略微;寸心,微薄的心意。略微表示一下心意。
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用于人,不用于己。容膝之安。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本指可以立足的安身之地,常用来谦称自己的居处狭小。如,我退休之后在一小城,虽无豪华居处,但有容膝之安,因此感到满足。
【强化训练】
1.下列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亲身体验 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气氛,小王提前来到北京的同学家,他带去了自己的业余画作,同学见了高兴极了:“这下,我家真的和你家一样蓬荜生辉了!”
B.一向酷爱篮球的赵嘉一见到美国派出的实力超群的梦八队队员名单,就对表兄说:“表兄,我不耻下问,请教你一个问题,美国篮球技术为什么如此高明呢?”
C.李明对前来祝贺自己习作发表的张凯说:“我续写《祥林嫂》只能算是狗尾续貂,还是你续写的那篇《项链》精彩。”
D.何可欣在比赛中失误意外掉杠,比赛结束后潸然泪下,她的队友宽慰她说:“没关系,大家相信你的实力。不管出了什么问题,大家都会鼎力相助的。”
2.下列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老赵一见人就说:“古人云,言而无信,不知其可。我这个人一辈子从不食言,绝对是一言九鼎。”
B.赵工碰到健谈的钱工,喜笑颜开地说:“老伙计,可把我闷死了。近日可有什么高见?我正准备洗耳恭听呢。”
C.面对同事送来的科研奖金,因为家中出事而中途退出攻关的杨技术员连连推辞说:“无功受禄,这多不好意思。”
D.老李65岁才从单位退休,不过还是不断有人上门请他做事,但他总是笑着说说:“老啦,我只有敬谢不敏啦。”
3.下列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别人都说刘庆春如何如何了得,依我看,也不过如此,还不是因为他有幸忝列门墙于名师?
B.老兄,这是我第一次向您提出不情之请,你可一定要帮忙,就算给小弟一个面子了,好不好?
C.其实,我哪里是刻苦,只不过我知道自己接受能力差,这又是一门很难学的专业很强的学科,于是便笨鸟先飞罢了。
D.这几件东西是从我曾祖父那儿留传下来的,虽然值不得几个钱,但敝帚自珍,我可是舍不得出手的。
4.在下列句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成语。
A.表演前,小孙微笑着对评委老师说:“各位前辈,下面,学生可要 了,还望老师们不吝赐教。”
B.当听到别人夸奖自己的毛笔字写得漂亮时,20岁不到的张蔷薇腼腆地笑着说:“见笑了,我不过是 罢了。”
C.刘辉在给编辑的回信中说:“承蒙错爱,拙作得以在贵刊发表,文中仅是,还望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D.小王看到老师如此地盛情挽留,便对妻子说:“咱们还是 吧,反正明天回去也不迟。”
5.下面语段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008年7月5日,新落成的美轮美奂(A)的市体育馆前,彩旗招展,人声鼎沸(B)。备战第十二届省运会的动员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市体委张翔主任亲自主持了此次会议,张翔主任首先邀请分管体育卫生工作的王副市长讲话:“近年来,我市体育工作取得了史无前例(C)的飞跃发展,在上届省运会上,我市总分排名第二,这一历史最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英明领导与鼎力支持。下面,我们就欢迎王市长作抛砖引玉(D)的重要指示。”
【参考答案】
1.C 2.A 3.A 4.A班门弄斧B.信笔涂鸦C.一孔之见D.恭敬不如从命5.D
第四篇:史学论文写作
《史学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2
学时:32(理论学时: 32 实验学时:0)2.课程类别:专业限定选修课 3.适用专业:历史学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概论 6.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
本课程无教材,教师自编讲义授课。参考书目:
1.王力、朱光潜等:《怎样写学术论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2.王乾都主编:《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3.张积玉主编:《学术论文写作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4.叶振东等主编:《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5.王连山编著:《怎样写毕业论文》,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年。
二、课程介绍
《史学论文写作》是一门专业理论与实践课。它是历史学专业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是对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的一次最终专业训练与考验,要求学生能够把四年所学的历史知识与技能转换成果,这是一次实践机会。
本课程按此介绍学术论文情况、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然后在讲授史学论文的具体指导内容,即史学论文选题、信息查询、材料收集、提纲编写、论文写作、论文修改与调整、论文答辩等过程。
《史学论文写作》,通过对此介绍,以便使学生了解史学论文写作程序,同时,对如何写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的益处。另外,进而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也是对他们能力的一次培训。
本课程通过对史学论文写作程序,写作方法的讲述,通过对范文示例的评析以及适当的写作实践,使学生逐渐了解史学论文选题的原则,掌握查阅史学信息与文献资料的方法,熟悉史学论文的基本格式和写作规范,培养对史学研究和史学论文写作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写出初步的选题或开题报告,为该课程结束后进行的毕业论文写作做好准备。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
导 言(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史学论文写作的意义(1学时)
知识要点:论文写作是历史系合格大学生的基本素养或素质,史学论文写作对求职、深造及从事其他工作的影响。
第二节 史学论文写作的目标和要求(1学时)
知识要点:史学论文写作的目的,史学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好的史学论文的标准。
教学重点:史学论文的作用。教学难点:史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史学论文写作的基本特点,理解好的史学论文的标准,了解史学论文写作的意义、目的等。
第一章 史学论文的分类及其特点(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史学论文的分类(1学时)
知识要点:分类之一——表达方法:论体、评体、记体、考体、释体、商榷体等,分类之二——专题内容:中国史、世界史、地域史、断代史、史学理论等。
第二节 史学论文的特点(1学时)
知识要点:严格的史料和事实依据,大量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教学重点:史学论文体裁。教学难点:史学论文的特点。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史学论文的类型和特点。
第二章 史学论文的选题(共8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史学论文选题的意义和作用或者价值(2学时)
知识要点:选题可以规划文章的方向、角度和规模,弥补知识的不足,选题决定论文的价值和效用,合适的选题可以保证写作的顺利进行,选题可以调动研究者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 史学论文选题的途径和方法(6学时)
知识要点:从专业课程的学习、体会中形成论文选题,从学科发展的前沿直接选题,从现实课题中获取选题,从自己的学术兴趣获取选题。教学重点:史学选题的途径。教学难点:选题的适度。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史学论文选题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并进行选题练习。
第三章 史学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提纲的编写(共6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史学论文的基本结构(2学时)
知识要点:标题的要求,正文:序论、本论、结论,附件。第二节 论文提纲的编写(4学时)
知识要点:拟定提纲的意义,编写提纲的方法。教学重点:论文提纲的编写。教学难点:论文提纲编写的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史学论文的整体结构和提纲编写的要求和方法,并进行史学论文提纲写作练习。
第四章 史学论文的撰写和修改(共10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史学论文的撰写(5学时)
知识要点:史学论文撰写的顺序和原则,史学论文撰写的方法史学论文写作的语言和文风。
第二节 史学论文的修改(5学时)
知识要点:史学论文修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史学论文修改的范围,史学论文修改的方法。
教学重点:史料收集。
教学难点:史学论文的修改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史学论文写作和修改的基本方法,并进行史料收集与史学论文修改练习。
第五章 史学论文的格式要求和其他技术性问题(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史学论文写作的格式要求(1学时)知识要点:论文摘要,关键词。
第二节 史学论文写作中常见的技术性问题(1学时)
知识要点:引文、注释、图表和参考文献,数字和标点的用法。教学重点:史学论文书写规范。教学难点:史学论文写作中常见的技术问题。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史学论文的格式和其他一些技术问题。
第六章 历史学毕业论文的指导与答辩(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历史学毕业论文的指导(1学时)
知识要点:历史学毕业论文指导的必要性,指导教师的资格和职责,毕业论文指导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 历史学毕业论文的答辩(1学时)
知识要点: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和意义,辩程序与注意事项。教学重点:毕业论文的程序。
教学难点:毕业论文的答辩注意事项。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握论文答辩的过程和技巧,并理解毕业论文指导的意义与作用。
四、课内实验、实践环节及要求 无
五、考核办法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形式:论文
3.成绩核定:课程成绩=平时(10%)+期中(20%)+期末(70%)
第五篇:史学论文写作
史学论文写作
教学内容:解决四大困惑的问题
一、写什么?:解决选题的问题
1、选题的意义
•完成史学论文的写作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选题是史学论文写作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
•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
•不管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
•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2、选题的基本要求
3、选题的基本原则
4、选题的基本途径
二、怎样写?解决方法的问题
1、相关的写作规范 分七步走,稳当轻松 第一步:编写论文的提纲 第二步:确定论文标题 第三步:序论的规范表达
•序论用一段或几段文字表达,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开宗明义,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一开始就让读者了解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 •2)解决论题中各概念定义;
•3)说明研究背景,点出所研究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说明研究缘由,点出研究本专题的目的; •5)论证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6)摆出所要批驳的“靶子”;
•7)回顾本专题的研究史,指出他们的长处和不足,表明自己研究的角度和重点。
序论的写作要求:
•第一,序论要开门见山,迅速入题。
•第二,序论要引人入胜,能抓住读者。
•第三,序论要简洁、有力。
序论的写法
•(一)交代式。开头交代论文写作背景、缘由和目的意义。
•(二)提问式。一开头就提出问题,或在简要交代写作背景之后随即提出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三)出示观点式。序论开宗明义,将本文的基本观点或主要内容揭示出来。
•(四)提示范围式。序论部分提示本文的论述范围。
•(五)阐释概念式。序论先释题,阐释题目中和文中出现的基本概念。
第四步:正文的规范安排
•本论是论文的主体部分,是分析问题、论证观点的主要部分,也是最能显示作者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的重要部分。
•一篇论文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本论部分写得怎样。
•常常将正文部分分为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自然段。每一逻辑段落可冠以适当标题(分标题或小标题)。
正文(本论)部分的要求
•一是论证充分,说服力强; •二是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三是观点和材料相统一。
第五步:结论的规范表达
•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该部分的写作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本文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对前人有关的看法作了哪些修正、补充、发展、证实或否定。
•③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或遗留未予解决的问题,以及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的关键点和方向。
第六步:注释与参考文献的规范表达
• 2005年国家颁布了新的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1)参考文献是为撰写论文而引用的有关文献的信息资源。参考文献采用实引方式,即在文中用上角标(序号[1]、[2]…)标注,并与文末参考文献表列示的参考文献的序号及出处等信息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同一文献被多次引用的,全文中始终标注第一次引用的序号。第六步:注释与参考文献的规范表达
•文中同一处引用多个文献时,将各个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隔开;如为连续序号,可用“-”标注起讫序号。
示例:张三[1]指出……李四[2,3]认为……形成了多种数学模型[11-13] ……
•一篇文献如只被引用一次,页码在文末的参考文献表中著录:一篇文献如被多次引用,页码标注在文中上角标“[ ]”之外(如:[1]
32、[15]256…)。
•(2)注释是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释、说明或补充,使用上角标(序号①、②…)标注,并采用脚注方式。
第七步:摘要与关键词的规范表达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论文摘要虽然要反映以上内容,但文字必须十分简炼,内容亦需充分概括,篇幅大小一般限制其字数不超过论文字数的5%。例如,对于6000字的一篇论文,其摘要一般不超出300字。
•论文摘要不要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不用图表,不给化学结构式,也不要作自我评价。•撰写论文摘要的常见毛病,一是照搬论文正文中的小标题(目录)或论文结论部分的文字;二是内容不浓缩、不概括,文字篇幅过长。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
•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先选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信息或词汇,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
•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
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三、怎样成为写作的高手?解决写作的技巧问题
•巧用经典模板,事半功倍 •
一、论文提纲的经典模板 •
二、序论的经典模板 •
三、正文的经典模板 •
四、结论的经典模板
一、论文提纲的经典模板 •模板一:《略论明代御史巡按制度》 •
一、御史巡按制度的草创 •
双重监察体制
1、洪武朝,按察司担负着地方监察的主要任务 •
2、不时派员(公侯、大臣)出巡 •
3、御史出巡不普遍,不定时 •
二、御史巡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
1、永乐元年,御史巡按成定制 •
2、御史巡按制度逐渐完善 •
①御史选派 •
②巡按职责 •
③范围、时限 •
④出巡规定 •
3、御史巡按的作用
①举廉黜贪、锄强戡暴,有利于澄清地方吏治 •
②恤民隐、达下情,兴利除弊
③释疑狱、平冤狱,有助于整饬封建法制
三、御史巡按制度的败坏
1、弘治以后,巡按御史获得对布、按官的考察举劾大权 •
2、巡按御史侵夺军权、行政权
3、巡按御史权力扩大,产生严重弊端
①考察不实,举劾不公,加速了地方吏治的腐败
②巡按御史贪赃枉法,骚扰地方,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 •
③巡按御史恣意凌辱地方官,使其不得展布,导致地方政事荒怠 •
四、明代御史巡按制度的特点及败坏原因
特点:
1、巡按御史任职时限固定
2、巡按御史的监察职能较前扩大 •
3、御史巡按制度严密
4、双重监察体制 •
败坏原因:
直接原因:巡按御史权力的不断扩张 •
根本原因:封建专利制度腐败的必然结果
模板二:《论徽商与封建政治势力的关系》 •
一、表现
1、逢迎官员: •
①交友联谊 •
②联姻攀附 •
③行媚巴结 •
④跻身仕林 •
2、依附官府: •
①捐资报效 •
②支持政府 •
3、仰攀皇帝: •
①承办南巡差务 •
②捐助皇室大典 •
二、原因
1、寻找政治保护伞 •
2、为获垄断经营特权
3、为扩大影响,提高声望,有利竞争 •
三、影响
1、耗资巨大,难以向产业发展
2、与封建政治势力结合,加强了对生产者、消费者的剥削 •
四、余论:钱势之交反映了商人阶层社会地位的低下 模板三:《论唐太宗》
一、唐太宗的特点
二、产生李世民这一历史人物的条件
1、唐太宗之所以能够成为开明、进步的皇帝,主要是由于他所处的时代不允许出现暴君和坏皇帝。
2、唐太宗特别注意和研究“君道”,还与隋朝覆灭的具体特殊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3、产生唐太宗的优点与隋炀帝这个反面教员的特殊缺点有关。•
三、唐太宗的历史局限性
模板四:《从“三言”看明代的奴仆》
一、“三言”反映了明代奴仆的广泛存在•
二、明代奴仆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属性
1、关于明代奴仆的来源:一为罪罚。二为掠卖。三为买卖。四为投靠。五为家生。
2、明代奴仆的社会地位:明代的奴仆,并不是奴隶社会的奴隶,它是封建社会的依附民。
3、明代奴仆的阶级属性 •
三、明代奴仆的反抗斗争 •
1、逃亡 •
2、搞“私房” •
3、“首告”
四、明代奴仆问题的复杂性 •
五、和明代奴仆有关的几个问题 •
1、明代奴仆广泛存在的原因
2、明代奴仆的广泛存在与地主绅士的豪横 •
3、明代奴仆的广泛存在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程度
二、序论的经典模板
•模板一,胡如雷《论唐太宗》(《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2期)
•“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杰出政治家,开明的封建皇帝。他不但受到古人的同声赞颂,而且在今天史学家的笔下也是一个非常受重视和给予肯定评价的历史人物。关于他一生的政治成就和政治思想,内容极为丰富,远非短短一篇论文所能全部涉及。在这篇文章里,仅就唐太宗的特点、产生这个政治家的条件和他的局限性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 这段引言(序论)150字左右,三句话,三个意思。第一句话说明李世民是个重要人物,既然是个重要人物,就有研究的价值。第二句话,表明本文不是研究其政治成就和政治思想,因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以往很多。第三句话说明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唐太宗的特点、产生条件及局限性,关于这些方面恰恰是以往几乎没有涉及的。所以读者一看到这引言,就产生了阅读此文的极大兴趣。
模板二,南炳文《从“三言”看明代奴仆》(《历史研究》1985年第6期)
•“明代的奴仆数量大、使用广,辨明其实际地位与作用,是正确认识明代阶级关系的重要一环。
•明代是我国古典小说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些作品,也是研究当时阶段级关系的重要资料。在以往关于明代奴仆的研究中,有的历史学家已注意到这些生动、具体的论述,但总的来说,利用的还很不够。最近,我们重新翻检了冯梦龙编辑的短篇小说集“三言”,搜集了其中关于奴仆的资料,并结合其他文献,做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三言”中有关明代奴仆的资料,不仅生动地印证了许多文献的记载,而且起了重要的补充和订正作用,弥足珍贵。现将主要之点缕述如下,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 这个引言(序论)分两段写成,第一段说明研究奴仆的重要意义:“认识明代阶级关系的重要一环。”
•第二段①简要说明小说中有大量资料。②以往关于明代奴仆研究史虽然注意到了,但利用得还很不够(也许是没有专文论述,故未点出具体文章)。③点出本文的研究角度:从小说中进行研究,而且小说中的材料对文献材料,不仅印证 模板三,王育济《论“杯酒释兵权”》(《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3期)
•“杯酒释兵权”是宋初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人们熟知的一则历史典故。三十年代,著名史学家聂崇岐先生的长文《论宋太祖收兵权》,正确区分了“杯酒释兵权”与“收藩镇之权”的不同,并着重阐述了“收藩镇之权”的问题。四十年代,丁则良先生撰《杯酒释兵权考》,认为“所谓杯酒释兵权”一事,全来自传闻,不可置信。八十年代以后,徐规、方建新、顾吉辰等知名学者,亦各有讨论“杯酒”一事的专文,但由于他们对此事的真实性仍多有怀疑,甚至断为伪造,这又不能不限制其对相关问题的探讨。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杯酒释兵权”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并着重从“杯酒”一事的政局背景,它的真实性,成效及其意义等方面,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这段引言(序论)对“杯酒释兵权”的研究史交待得十分清楚,从三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作者都注意到了,而且以往的结论基本是怀疑或否认,而作者在本文中显然是持相反观点,并交待了本文研究的重点:“杯酒”一事的政局背景、真实性和成效及其意义。读者一看,就知道本文会提出一些新观点,这个引言写得非常清楚。模板四,高敏《论侯景之乱对南朝后期社会历史的影响》(《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3期)•关于“侯景之乱”的起因与经过,史书记载甚详,后世之论侯景之乱者,亦多注重此二者,其间虽不无歧异之说,但已剩义不多。然而,对于“侯景之乱”给南朝后期社会历史造成的影响问题,却专题论述者无多。且对此问题的探讨,有赖于对南朝后期社会历史的全面考察,方可明其玄妙,探其原委,知其变异之由。正因为探讨这一问题有其难度,故长期以来惟有陈寅恪先生及朱大谓先生二人对此有过专题探讨。陈先生曾在其《<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一文中的推论部分中说:“侯景之乱,不仅于南朝政治为巨变,并在江东社会上,亦为一划分时期之大事。”这一看法,实开认识侯景之乱对南朝社会历史的巨大影响之端。由于陈先生此文的重点是考证江南的民族问题,故对侯景之乱造成的巨大影响,仅提出了“岩穴村屯之豪长乃乘此役兴起,造成南朝民族及社会阶级关系之变动”这一个方面,而未论及其他方面[1]。到八十年代,朱大谓先生进一步对侯景之乱给江南门阀世族地主的打击、少数民族豪首和庶民阶层兴起的影响作了论述[2]。但是,就整个侯景之乱的影响而言,仍感有所缺漏。因思不揣浅陋,简约补论一、二,以就教于方家!
•这个引言首先介绍了研究史,指出关于侯景之乱的原因与经过,没有多少可讨论的。但对于“侯景之乱”给南朝后期社会历史造成的影响,专题论述只有二篇,并指出二篇的价值和不足。陈寅恪文章虽首次提出了“侯景之乱”的影响问题,但只论述了“造成南朝民族及社会阶级关系之变动”这一个方面,而未论及其他方面。朱大谓文章对整个侯景之乱的影响论述有所缺漏。指出前人的不足,也就明确了本文研究的重点:显然是全面论述侯景之乱对南朝后期社会历史的影响。
较长的引言(前言)见模板五,顾诚《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
•沈万三确实是个值得研究的人物。从明代起,他几乎成了富翁的代名词。嘉靖年间严嵩柄政,浙江嘉兴县一位丙辰进士花了23 000两银子买选得吏部考功司主事,“时人号曰:沈万三官”[1]。万历年间刊行的《金瓶梅词话》里潘金莲就两次引用谚语:“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柳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1]真可说是名播大江南北,妇孺皆知。近年来,更掀起了一股沈万三热,他住家的地方周庄——今属太仓市,成了旅游胜地。沈万三故居——沈厅(据说是清朝乾隆年间整修过的)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镇上小店里卖的“万三蹄子”、“万三饼”,更使旅游者于大饱眼福之余增添了口福。
•反观史学,却严重滞后,史学界连沈万三及其家族的基本情况都不甚了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明清野史笔记中叙述沈万三的传说较多,个别“史料”又被采入《明史》,给人以满足和误导的作用。限于篇幅,野史笔记中的记载不能一一列举,只把1979年修订本《辞源》中的条目抄录于下,以见一斑:
〔沈万三〕明吴兴人,字仲荣。后移居苏州。巨富,称江南第一家。朱元璋建都南京,召见,令岁献白金千锭,黄金百斤。甲马钱谷,多取资其家。其后以罪发戍云南(一说辽阳),子孙仍为富户。万三豪富事,民间传说甚盛,但诸书记载互有出入,已难详定。参阅明谢肇《五杂俎》三《地部》
一、五《人部》,黄《蓬窗类记》一《赋役》,孔适(按,当为孔迩)《云蕉馆纪谈》,清姚之《元明事类钞》十七《富豪》,《明史·高后马氏传》[2]。
•这条释文与沈万三的真实情况相距甚远,释文本身也多属疑似之词。近年来史学著作中述及沈万三大抵都只说他是“明初”或“元末明初”富户,洪武年间被抄家充军,详情无考或难考。沈万三家族的事迹直接关联着元、明的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诸多领域。
•沈万三家族在明初号称“江南首富”,那么,沈家是怎么致富的?是大地主还是“通番”贸易的巨商?这应属于经济史研究的范畴。沈万三家族是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以后因牵入“蓝玉谋反案”而一败涂地的,“胡党”、“蓝党”是明初洪武年间震惊全国的政治事件,说沈万三家族同政治史密切相关并无夸张之处。沈万三家族在婚姻关系等方面有一些难于理解的事,可作为研究社会风俗史的资料。至于同文化史的关系,沈万三及其家族中的一些人虽算不上文人雅士,但也并不是许多人想像中的守财奴,而是知书达礼,甚至爱收藏字画古董附庸风雅的。上引《金瓶梅词话》中谚语又可证其与文学史有关。
•沈万三的知名度既然如此之高,他的家族又有这样多重的研究价值,下功夫探讨一番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作者在前言中首先就提出沈万三值得研究的理由:富翁的代名词、民间的沈万三热。然而,史学界对沈万三的研究严重滞后,举《辞源¡¤沈万三》以及近年来史学著作为例。接着作者指出研究沈万三的重要意义。因为沈家事迹关联着元、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诸多领域,不可忽视。这就阐明了作者研究这一问题的缘由、价值和意义。
三、正文的经典模板
•模板一,胡如雷《论唐太宗》(《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2期)略
• 模板二,南炳文《从“三言”看明代奴仆》(《历史研究》1985年第6期)略 • 模板三,王育济《论“杯酒释兵权”》(《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3期)略
•模板四,高敏《论侯景之乱对南朝后期社会历史的影响》(《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3期)略
四、结论的经典模板
•模板一:侯旭东《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生活世界——以石刻为中心的考察》(《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
•通观全文,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北朝约自太和年间开始在城镇外的村落编制乡里,一直到北朝末,除北齐时畿内不设外,均如是。不同于前代,北朝的乡里具有划定的地域,这可能与实行均田制有关。朝廷亦利用乡里名号来彰表孝义,施行教化。当时乡里的方域不小,华阴潼乡东西至少22公里,洛阳西乡里不小于4平方公里,修县孝义里则在12平方公里以上,一般的“里”的面积应大于此,这与当时人口稀少有关。
•乡里编制虽然普遍存在,但在生活中似乎未受到村民的积极认同,相反,他们对世代生活其中的村落表现出更强的归属感,并依托“村”组织活动,官方设置在村落受到架空。同时,他们又对皇帝做出热切的祝愿,在对待朝廷与官府上表现出矛盾性。
•一些日本学者重视研究六朝时代的村落,将它的出现与整个社会的变迁联系起来,并强调村落“自治性”的一面。实际上情况是复杂的,新发现的长沙三国吴简证明在东汉末年乡里制未崩坏时就已广泛存在“丘”一类自然聚落,而北朝的情况也表明“村落”与“乡里”并行于世。“村”的出现是否意味着社会的变革,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在结语部分,作者强调如下结论:
•①北朝约自太和年间开始在城镇外的村落编制乡里,一直到北朝末,除北齐时畿内不设外,均是。不同于前代,北朝的乡里具有划定的地域,这可能与实行均田制有关。
•②乡里编制虽普遍存在,但在生活中似乎未受到村民的积极认同,相反,他们对世代生活其中的村落表现出更强的归属感,并依托“村”组织活动,官方设置在村落受到架空。
•③一些日本学者重视研究六朝时代的村落,将它的出现与整个社会的变迁联系起来,并强调村落“自治性”的一面,实际情况是复杂的,北朝的情况也表明“村落”与“乡里”并行于此。“村”的出现是否意味着社会的变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并非所有论文均有,也可以不出现。
• ④余论(附论):余论所论述的内容虽然不是本文的主题,但与主题有密切的关系,或由主题派生出来的内容,表达出来,能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模板二:刘浦江《辽朝国号考释》(《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最后再附带谈一下“大蕃”名号问题。
•1976年,在北京房山县北郑村清理的一座辽塔塔基中,出土一块辽代纪年文字砖,上有墨书“大蕃天显岁次戊戌五月拾三日己未”共15字③。其中的“大蕃”二字引起了人们很大兴趣。有人认为,辽代几次更改国号,均不见于《辽史》记载,故“大蕃”很可能也是辽朝曾经使用过的国号之一④。
•我不同意这样理解“大蕃”名号。从墨书纪年可知,天显戊戌岁即辽太宗天显十三年(938年),当时的燕京地区是怎样一种状况呢?天显十一年(936年)闰十一月,后唐卢龙节度使赵德钧降于辽,自此以后,幽州实际上就已在辽朝的控制之下,但燕云十六州的正式割让则是天显十三年十一月的事情。上述墨书纪年为天显十三年五月十三日,正是在燕京已经为辽控制,但还没有正式割让的期间。在这样一种特殊的背景下,我想“大蕃”应该是当地汉人对辽朝的尊称,意若“大朝”,而非正式的国号①。如果在燕京尚未被辽朝占有之前,当地汉人理应称辽朝为“北虏”或“北狄”;如果在燕京已经正式割让给辽朝以后,当地汉人应该称辽为“大契丹”或“大辽”;而在天显十三年五月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称辽为“大蕃”实在是最合适不过的。
•汉人尊称异族政权为“大蕃”,这在历史上是有先例可寻的。向达先生在谈到唐代吐蕃势力的扩张时说:“唐自太宗以后,吐蕃势盛,高宗乾封、咸亨之际,西域四镇沦陷,河陇一带遂没于吐蕃。至今所得敦煌石室遗书,卷末书„大蕃‟岁月者不一而足,当即此一时期之所书也。”②燕京汉人所书“大蕃”,正当如此理解。
•这第七部分即附论,为什么要附论“大蕃”名号问题呢?正文中已论证了辽朝国号先后有“大契丹”、“大辽”之称,契丹文、女真文中又有哈喇契丹和契丹之称,从未有过“大蕃”之称,作者可以不讨论这个问题,但在1976年在北京房山县清理一座辽塔塔基中,出土了一块辽代纪年文字砖,上有墨书“大蕃天显岁次戊戌五月拾三日已未”共15字。其中“大蕃”二字,有人认为很可能是辽朝曾经使用的国号之一,而作者又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正文完全是按年代来考证辽朝国号的,关于“大蕃”的论述不便在正文中表述。而这个问题如果避而不谈,又显得不完全,必然会引起学界的疑问,故作为“附论”的形式放在最后论述,最为适宜。作者认为“大蕃”应是“当地汉人对辽朝的尊称,意若„大朝‟,而非正式的国号。”
•当然,并非所有论文都有“附论”或“余论”,有的论文虽有,但不一定标明。
如参考资料中选编的南炳文《从“三言”看明代奴仆》第五部分和明代奴仆有关的几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余论”或“附论”,作者之所以不标明“余论”(附论)字样,是为了更明确告诉读者本部分的主要内容。
四、多写多练:解决提高写作能力途径的问题
1、多写多练才能熟能生巧
2、按要求完成论文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