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加强对外来施工企业的税收征管
谈加强对外来施工企业的税收征管
渤海新区地税局直属分局
谢广玉
依海而建,因港而兴,随着环渤海战略发展提上国务院规划议程,坐拥临港优势的渤海新区再次勇担“龙头”的重任,并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占有一席之地。河北省委省政府对渤海新区提出了“打造冀中南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和隆起带”的要求,沧州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市”等发展战略。这些战略和举措的提出,把渤海新区推向了一个成为带动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排头兵”的地位。值此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一大批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工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仅2010年一年,就有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的300余户施工企业入驻渤海新区,在新区地税局办理了税务登记(登录)手续,贡献税收收入4.5亿元,占新区收入总量的42%,为新区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外来施工企业带来税收收入的同时,我们也明显的发现,由于建筑行业的自身特点,其税收征管中的盲点和薄弱环节也不断出现,给税务人员的征管工作增添了困难,也带来了一定的执法风险。如何进一步规范对外来外来建筑施工企业的税收征管,提升管理水平,保障税收收入,降低执法风险,成为当前新区地税人的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笔者在此就此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外来建筑施工企业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只有明确了问题所在,才能对症下药。通过对部分外来施工企业的调研,结合实际征管工作中碰到的情况,我们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一)税务登记(登录)不规范:按照《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纳税人到外县(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在外出生产经营以前,持税务登记证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然后在《外管证》注明地进行生产经营前向当地税务机关报验登记,外出经营活动结束,应当向经营地税务机关填报《外出经营活动情况申报表》,并结清税款、缴销发票。可是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先施工后开证几乎成了行规。通过查验施工合同,大部分工程往往都已完工几个月,甚至有的完工已经几年,只有发包方决定进行工程结算了,为了在当地少缴税款,施工方才开具《外管证》,进行登记并且申请开具发票。由于税务机关人员少,任务重,实地核查难度大,造成外地工程项目漏征漏管情形时有发生,如果外来施工单位不需要开具发票,很容易造成税款的流失。
(二)纳税申报不规范:按照《新营业税实施细则》和《河北省建筑业、房地产业税收信息管理工作规范》的有关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同时由管理人员实地采集完工进度确定付款进度,由纳税人按月进行纳税申报。在实际工作中,一是往往存在纳税人只就施工费缴纳税款,漏缴原材料、物资、动力等项目应纳税款,从而申报不实的情况;二是由于多数存在工程分包、转包,税务机关难以掌握相关情况,难以确定工程进度、完工结算情况,只能被动地接受纳税人自行申报,而纳税人自行申报往往以支付工程款为凭据,平时多为无税申报,从而申报不实,造成税款的晚缴或者少缴。
(三)部分税种管理不规范:主要是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面,税务总局先后下达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156号)、河北省地方税务局制定了《河北省建筑安装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修订稿)的通知》(冀地税发[2010]29号)等文件,对外来施工企业的纳税地点、机构认定、税款预缴等内容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定,但相对而言这些政策一是内容比较复杂,造成纳税人、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理解困难,执行难度较大;二是核定权限下放,由各县(区)级地方税务机关根据当地实际确定应税所得率,所得率从5-20%不等,造成税负不均,纳税人有了寻找税收漏洞的客观需求;三是国税部门和地税部门在企业所得税的征管范围上存在交叉、职责不清的情况,极容易产生国税和地税争夺税源或出现漏管户等不正常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所得税正常的征管秩序,增加了税务机关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矛盾。
(四)《外管证》开具、监管不规范:在开具方面,一是开具时间滞后,造成来项目税收管理的滞后性;二是开具样式不统一,有电脑版、手工版,造成税务机关难以核实真伪;三是开具内容不齐全,有的没有编号、没有填写文书的开出日期及有效期限、没有具体的工程项目和施工地址或者没有填写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等;四是开具部门不统一,有县区局征收部门,也有管理分局。这些情况的存在,说明《外管证》在领、用、存各环节可能存在漏洞,容易造成《外管证》管理和使用失控,从而造成国家税款流失。在监管方面,由于外来施工企业具有经营形式灵活多样和工程项目流动分散的特性,加之部分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对外出施工企业《外管证》往往一开了之,不及时督促纳税人办理缴销手续,同时全国税务系统不能实现信息共享,致使项目施工地主管税务机关无法判断工程收入是否并入了机构所在地缴纳企业所得税,造成了纳税人选择缴纳所得税纳税地点的空间和管理上漏洞。
二.加强外来施工企业税收征管的建议
从目前征管的现状来看,全国对外来施工企业的征管还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实施细则》、《营业税条例及实施细则》、《税务登记管理办法》、《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细则》和税收规范性文件所规定的管理办法和手段,启动综合治税机制,多措并举来控管外来施工企业,提高征管水平。
(一)事前控制:加强税收宣传,实现综合治税。一是加强税法宣传,提高纳税意识。我们从实际工作中发现,除去少数大型施工企业外,施工单位多为挂靠情况,纳税观念十分薄弱。因此,税务机关要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如利用电视台、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建安税收宣传,使广大纳税人了解有关税收法规和政策规定,提高纳税人自觉纳税意识,促使纳税人主动申报纳税,提高纳税遵从,形成依法纳税的氛围。
二是部门联动,实现综合治税,源头控管。税务机关应积极争取辖区党政部门的支持,加强与财政、国土、建设、规划、房管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制定税收协作管理制度。比如税务机关可以通过从政府、发改局获取信息了解项目的、立项、投资规模等内容,总体掌握税源情况;通过从建设局、规划局、土地局获取的开具国有土地使用证、施工规划许可证、工程施工许可证、整体规划图等信息,掌握项目发包方、施工方、分包方等相关信息。
(二)事中控制:加强税收征管,实现依法纳税。一是多措并举,提高管理水平。首先是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水平。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作为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税收业务素质,还要有比较精通的专业素质。只有熟练掌握各种建筑类型操作流程,才能具备专业敏感性,及时发现纳税人提供的建筑合同中存在的问题,堵塞税源漏洞。仅2010年一年,我们通过审核纳税人提供的建筑合同,开展甲供材清理就增加税收收入1200多万元。同时,只有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才能是做好税收征管工作。新区地税通过“业余讲堂”,系统的对税收政策、税收法律、操作规程进行培训学习,做到税收业务、理论知识试卷考,征管软件实行上机操作,限时办结岗位考。确保税务人员做到四懂一会:懂税收政策、懂税收法律、懂财会知识、懂操作规程,会上岗操作。这样,税务人员能够做到按照政策规定,及时进行首次辅导和项目辅导,填写纳税辅导记录,告知外来施工企业税务登记管理、申报管理、发票管理和办税注意事项等内容以及需要报送的各种报表,辅导其正确办理相关涉税事宜,降低税收违法风险,提高纳税遵从。其次是实施管理人员能级管理制度。新区地税局按照《税收管理员制度》和完善税收管理员分类管理的要求,将全区税源划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小税源。采取“考试加考核”的管理模式,按照业务能力确定管理人员,能者上,庸者下。同时采取轮岗制度,对税收管理岗位定期轮换,杜绝因长期管理同一纳税人产生麻痹思想的弊端。第三是落实“ABB”岗运行机制,落实三人管户制度。一方面以管理小组的模式,确立一名“A”岗和两名“B”岗,确保管理和服务的连续性,防止出现断点,提高办事效率;另一方面明确划分税政、管理、征收三方认定职责,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做到纳税资料共用,涉税信息共享,减免、处罚共知,使管理权运行纳入三者监督之内,对“征、管、查、减、免、罚”执法权运行实现三人监控,三人制约,强化责任意识,落实责任风险。我局的做法先后在渤海新区《要情》、沧州市干部作风建设第11期《简报》、河北省地税局《决策参考》上转发。渤海新区纪工委于2010年10月份在我局召开现场会,号召全区各单位学习推广。二是严格执法,维护税法尊严。税务机关要严格执行《税收征管法》、《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通过源头获取的信息,根据工程项目立项、中标情况,对应办税务登记而未办、应报验登记而未报验的外来施工企业进行提前告知或催办通知,责令限期办理,对经催办通知后仍不接受管理进行登记或报验的,主管税务机关可以按照独立纳税人进行税务管理,并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
三是税务机关要加强对工程项目的介入。税务机关从工程项目中标、开工之日起即可以开始介入,要求纳税人提供相关合同、所得税征收方式核定表等内容存档,按月提供在建工程项目工程进度,预收款收取情况;明确专人对工程项目跟踪管理,加强实地稽核力度,掌握工程项目建设进度,督促纳税人如实申报;加强对外地工程临时用工的劳务费支出的监控,督促施工企业开具劳务发票,规范劳务费用列支;加强对合同执行中甲方供材的管理,确保全额计税;对完工项目,及时督促办理竣工结算,办理营业税、所得税结算。
(三)事后控制:加强税务检查,维护税法尊严。一是管理部门应积极利用数据管理平台和建安房地产管理软件,及时查询纳税人工程项目、纳税申报、发票开具等基础信息,对系统提示的涉税预警信息进行跟踪核查或实地调查,发现异常的原因,及时进行处理。对不能立即排除的异常情况及时转入纳税评估,通过评估确定拟进一步采取的征管措施。二是加大处罚力度,体现税法刚性:对未按照规定期限办理项目变更、注销登记的行为,按照》征管法》和《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限改和处罚;对未按照规定办理项目纳税申报、报送有关资料的行为,税务机关可以按照《税收征管法》和《实施细则》的规定,进行相关处罚;对违反发票管理,收取、开具假发票,大头小尾票等不法行为,依照《税收征管法》和《发票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处罚;对上述行为情节严重的,依法移交稽查部门或司法机关处理。
三是加大稽查力度,打击偷漏税违法行为。税务机关通过组织专项检查,加大对外来施工企业做假帐、用假发票、搞假申报行为的查处力度,总结经验,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制作《征管建议》等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发挥税务稽查以查促管的作用;对查处的重大违法案件,制作《税务违法案例公告》,向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进行通报,同时利用新闻媒体,进行曝光,加大纳税人违法的社会成本。总之,通过稽查、处罚、告诫、曝光等一系列手段,教育相关纳税人,进一步加强税法的刚性和严肃性,提高税收执法的公信度,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遵从度,更好的实现税收的职能。
第二篇:外来施工企业税收征管现状问题及对策
外来施工企业税收征管现状、问题及对策
陈为玉 许传征
随着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基础设施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商品房开发的投入逐年加大,建筑市场的规模也随之快速扩张,而建筑市场对企业资质和工程质量的规范要求,使建筑企业异地施工现象越来越普遍。就**市目前情况看,本地建筑企业因受技术资质和施工力量的制约,无法大规模地参与重点建设项目、高层商品房开发与建设,具有较高资质的外来施工企业已成为建筑市场的主力军。据统计,我市规模较大的外来施工企业,2009年约有60多家,申报缴纳地方各税8000多万元;2010年85家,申报缴纳地方各税12000多万元。这些企业的进驻,极大地促进了我市经济增长,也为地税部门组织收入提供了充足的税源。但外来施工企业同时也存在流动分散、建筑项目多、施工队伍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致使地税部门在对其进行监管时,普遍发现这些企业存在底数不清、难以征管、税收流失较严重等诸多问题。为彻底规范外来施工企业的税收管理,胶南局自2010年开始对外来施工企业进行了专项整治与清理。
一、外来施工企业征管措施
为提高整治效率,我们确立了“个案解剖—风险自查—评估检查”的整治思路与步骤,“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一)点上解剖,挖掘纳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抽调10名业务骨干,选取有代表性的5户外来施工企业进行解剖分析,补缴
营业税等地方各税及滞纳金865万元。一是通过查询外埠纳税人报验登记情况,到建设局等部门采集有关施工许可信息、工程招投标信息和工程备案,全面掌握外来施工单位在胶南市的建筑施工活动;二是设计调查表格,责成外来施工单位提供施工项目、开竣工时间、工程进度、工程款收取、决算情况、发票开具情况、税款缴纳等情况,分析比对报验登记的合同金额与纳税情况,查找纳税疑点;三是开展外围取证,到建筑管理部门调查取证拨付劳动保障金,到建设方取证甲方供料,然后与建筑单位核对落实。
(二)面上自查,帮助纳税人排除纳税风险。通过个案解剖,全面归纳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托纳税人培训学校,对部分外来施工企业进行集中纳税辅导,宣传相关税收政策。各管理单位根据剖析发现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对辖区内外来施工企业下达《纳税风险提示与自查通知书》,提示存在的主要税收风险和相关税收政策,并由管理人员跟踪督导,限期自查,共有68户外来施工企业自查缴纳税款、滞纳金1365万元。
(三)重点检查,严厉打击偷逃税行为。对不认真开展自查的纳税人和自查不彻底的纳税人,由管理单位和稽查局进行评估检查和税务稽查,构成偷税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度,理顺和规范税收秩序。共检查15户纳税人,检查税款765万元,滞纳金85万元,罚款156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挂靠企业没有在当地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多年来,政府及有关部门虽从多方面入手,建章立制,但挂靠现象尚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由于建筑工程承包资质的要求,一些资质低的外来
建筑企业不能承包建筑质量要求高的工程项目,挂靠高资质的外来建筑企业成为名义上的二级分支机构的现象较为普遍。目前大部分挂靠企业作为被挂靠企业分支机构,按照总分机构模式预缴企业所得税,未作为独立纳税人在劳务发生地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价外费用未并入营业额申报缴纳营业税。外来施工企业特别是下设的项目部,一般没有对项目进行独立核算,对其取得的建筑工程价外费用(包括返还利润、奖励费和养老保障金等),税务机关无法及时进行事中监控,使得价外费用特别是养老保障金大部分没有申报缴纳营业税。例如,外来施工企业从主管部门取得的养老保障金涉及金额近千万元,未并入营业额申报纳税问题,补缴税款27万余元。
(三)甲方供料不申报或不全额申报缴纳营业税。建筑工程项目一般周期较长,有的甚至要好几年。外来建筑施工单位为达到少缴税费的目的,不在自己的账中或备查账簿中真实反映“甲方供料”情况,往往在缴税或开票时不愿提供真实情况,没有将建设方提供材料及时、全部并入计税总额缴纳营业税费。例如,我局立案检查12户外来施工企业中,有5户企业存在未申报缴纳甲方供料营业税问题,补缴税款135万余元。
(四)不按照合同及时确认计税营业额,或未及时申报预收工程款营业税。对外来施工企业采取 “以票管税”手段,大部分停留在对建筑业专用发票实行代开监管上,重点在开票环节根据纳税人申报的开票额征收地方各税。税务部门仅从纳税申报表获取建筑业纳税人征管信息,对具体工程项目纳税状况实施管理的力度还不够,不能准确掌握外来建筑企业完整、真实的纳税和财务情况,税款流失或滞后现象仍很严重。例如,我局检查14户外来施工企业中,有9户企业存在未按合同规定确认营业额或收取预收工程款未申报缴纳营业税问题,补缴税款1060万元。
(五)签订假合同差额申报转包工程缴纳营业税。有些企业将在招投标中得的工程项目,签订虚假的建筑工程分包合同,将建筑工程全部转包给其他建筑企业。譬如查实外来施工企业甲公司将950万元的工程项目全部转包给乙公司,但签订分包合同金额却为800万元,在申报缴纳营业税时,乙公司在按照营业额800万元申报营业税的同时,还负担甲公司虚假营业额150万元的营业税,这样甲公司少申报营业税28.5万元。
(六)未按规定在工程作业所在地扣缴其从业人员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所得税。不能准确核算,或不提供从业人员收入情况的外省进鲁施工企业,未按规定在工程作业所在地扣缴其从业人员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所得税;省内跨地市从事经营企业未提供异地施工相关纳税证明资料,未在工程作业所在地扣缴其从业人员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所得税。从目前已查结的14户企业检查情况看,其中3户企业在这一方面存在问题,补扣补缴税款68万元。
(七)税源登记或报验登记管理不利于税收控管。由于工商原因,外来施工企业在建筑劳务发生地无法成立独立核算的分公司,因此不能办理税务登记。《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换发税务登记证件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发【2006】104号)也规定,对外来经营的纳税人(包括超过180天的),只办理报验登记,不再办理临时税务登记。目前税务机关普遍采取“以票管税”手段,办理报验登记时未设定定期申报日期;同时一个外来施工企业不同的施
工项目只能使用不同的纳税识别号,往往一个外来施工企业最多有八、九个纳税识别号,不便于对施工企业的整体管理,这对税务机关税收监控造成困难,申报不实甚至不申报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强化外来施工企业税收征管的建议
(一)畅通综合治税信息传递渠道,强化纳税人户籍监控。加强与国税、工商、建设局、规划局等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本区域外来施工企业基本资料和动态情况,逐户建立税源管理档案。工商部门在办理外来施工企业登记时,要及时通知其到地税机关办理相关登记,接受税务管理;建设部门要定期将外来施工企业办理有关建设项目信息资料(动态的项目立项情况以及建筑工程的投标、中标情况)传递给地税机关。通过综合治税网络,税务机关及时掌控外来施工项目,建立外来施工纳税人户籍管理电子档案,根据工程立项、投标、中标情况,对应办税务登记而未办、应报验登记而未报验的外来施工企业进行告知或催办,摸清税源底数,全面杜绝漏征漏管。
(二)严格审查外来施工企业的分支机构的资格。税务管理部门在办理税务登记或税源管理登记时,严格区分二级分支机构和挂靠企业,注重审核建筑企业跨地区经营设立的分支机构的真实性,要从财务、业务、人员是否全部与总机构有直接联系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对那些仅仅是某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获得施工资质,借有资质建筑企业之名设立的分支机构,不予承认其二级分支机构资格,一律视为挂靠企业作为独立纳税人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加强外来施工企业个人所得税管理。省外来本地施工企业,建筑人员大部分在劳务发生地进行工资薪金所得分配。因此
必须在劳务发生地扣缴个人所得税,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来施工单位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管理的通知》(鲁地税函[2006]37号和《建筑企业税收管理暂行办法》》(青地税发„2009‟184号)文件规定,一律在劳务发生地按工程结算收入的0.5%扣缴个人所得税。对省内所属跨市从事建筑业经营行为的施工企业,审核是否持有《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工程项目人工费定额总预算、个人收入分配计划、工资发放明细表、考勤表、工时表、工作量记录、扣缴个人所得税报告表、缴纳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等纳税证明资料,不同时具备以上资料的,一律在工程项目所在地按工程结算收入的0.5%缴纳个人所得税。
(四)扩大调查取证范围,确保税收计税依据准确性。在税收日常管理和税务检查工作中,要扩展取证链条,注重延伸检查和管理。拨付的建筑结算款项、提供的甲方供料,建设方均有详细而明确的记载。税务机关可以到建设方依照法定程序进行调查取证,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建设管理部门拨付的劳动保障金,建设管理部门有拨付台帐,具体记载拨付日期、金额和拨付依据。通过到第三方调查取证,既解决了纳税人不配合税务管理、检查的情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打击和震慑了税收违法行为。
(五)严格甄别转包和分包行为。依照《建筑法》和《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对差额申报营业税的纳税人,严格审查《总、分承包合同》是否符合分包规定,特别是对分包额占总承包额50%以上的,必须到施工现场查验总承包人设立的项目管理机构和派驻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项目核算负责人、质量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是否是总承包单位的人员,是否对该工程的施工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凡是不符合规定的,可界定为转包行为。
(六)建立“定期申报,以票控税,双向控管”模式,在流程上解决申报监控问题。以往的“以票控税”演变成施工企业“按需开票”,就是什么时间建设方付款,什么时间到税务机关开票。“定期申报,以票控税,双向控管” 就是根据纳税人提供的合同等资料建立的纳税电子档案,解决纳税人不按时申报、不全额申报、申报税种不全的问题。“定期申报”,对外来施工企业,无论办理了税务登记还是报验登记,全部按照申报期限要求按期申报;“以票控税”,就是在开票时将电子档案核实的各个税种全部纳入征收范围,确保无漏项;“双向控管”就是纳税人在开票时要向税务机关提供有建设方和建筑方共同确认的施工进度比对表和甲方供料明细表、预决算书等涉税资料,同时税务机关要及时到施工现场对完工进度进行查验,结合税款入库情况实时监控,确保施工进度与税款入库进度控管及时、准确、到位。
(七)增强纳税风险评价的针对性,提高纳税服务水平。税务管理部门一方面要通过纳税人档案和施工进度及时分析纳税人纳税情况,通过个案剖析、实地核查等方式,探索外来施工企业营业税及其他税种风险评价、纳税评估的要领;在推行风险评价、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互动机制中,以评价引导评估,以评估助力稽查,以稽查促进管理,从而规范企业的纳税行为,全面提高建筑营业税征管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深入企业实地宣传外来施工企业的纳税地点、纳税义务发生时间、计税方法和申报方式,发放外来施工企业纳税知识手册,组织外来施工企业税收政
策辅导班等多种形式,提高企业依法纳税意识。
第三篇:外来施工企业税收征管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来源
外来施工企业税收征管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来源: 作者: 时间:2011/03/10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建筑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外来企业异地施工现象越来越普遍。特别是正在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曹妃甸工业区,属于纯粹的从无到有,所有工程项目均需新建,而区内尚未有能力较强的大中型建筑企业,因此,外来施工企业成为其建筑市场的主体。据统计,目前在我曹妃甸工业区新建续建工程60余项,共有70家总承包企业驻岛施工,其下的分、转包及靠挂施工队伍数百家。这些项目的开发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也为地税部门组织收入提供了充足的税源。但由于建筑项目多、多层分转包现象严重、工程项目与施工队伍相互交叉等原因,致使外来施工企业税收征管中普遍存在意识较差、底数不清、难以征管等诸多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对这部分企业税收征管、堵塞税收征管漏洞是摆在地税部门的一道难题。下面,笔者仅结合曹妃甸地税局工作实际,就外来施工企业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外来施工企业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建筑施工队伍良莠不齐,部分企业纳税意识较低。随着曹妃甸工业区大规模开发建设日进高潮,来自全国各地建筑施工企业大批云集驻岛施工。其中,既有资质较高、能力较强、管理规范、力量雄厚的大中型企业,也有管理不规范、资质较低的小建筑公司,加之分、转包企业和“三包”队伍、清包工队伍达到数百个之多,工地施工人员总量将达到数万人。这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纳税意识也不尽相同,部分企业纳税意识淡薄,未及时到税务部门办理有关登记手续,或在收取工程款项后不及时开具发票。
二是总承包企业未严格履行代扣代缴制度。由于基建工程较多,许多大建筑公司将工程进行转包、分包,分转包企业再将工程向下一级企业承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按税法规定,总承包企业有转包、分包工程行为的,应由总承包企业代扣代缴分、转包企业的各项税费。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总承包企业未严格实行代扣代缴制度,没有对分包工程的各项税费实行代扣代缴。
三是部分建筑单位索票意识较差,单纯“以票控税”管理形成征管漏洞。部分建筑单位在拨付工程款时,没有及时向施工企业索取发票,违反规定以对方开具的收据甚至白条做账,致使有些施工企业视建筑单位情况“按需开票”,有的甚至将收取的工程款直接进入分包工程施工队。税务机关“以票控税”制度失去了作用,造成税款流失。
四是外来企业管理不规范,经营情况较难掌握。部分外来企业在施工地很少有专门的财务部门和人员,对涉税事项的联系相对不便,各种账目不健全,税务机关很难掌握其经营情况。如一些建设单位因资金困难等原因,用材料物资、车辆、房产所有权抵顶部分工程价款,对这部分抵顶工程价款的实物,施工企业一般不计入收入和相应的账目,形成资金账外循环。
五是税务机关征管力量相对不足。与外来施工企业流动频繁、数量较多、税源难以掌握、管理秩序较乱相比,税收征管力量相对不足。以我局为例,我局现有注册企业120户,共有近百家总承包企业,数百家分、转包及靠挂施工队,而税务干部仅有19人,工作任务较重,难以在加强外来施工企业征管中投入更多精力。
六是边缘税源难以管理,容易形成税收流失漏洞。如按税法规定,外来施工企业有外出经营活动证明的,回机构所在地缴纳企业所得税;无此证明的,在施工地缴纳所得税。但在实际征管中,由于工程投资大、建筑项目多,分包、转包、靠挂、借照经营等现象非常普遍,这些分转包、靠挂企业既不在机构所在地缴税,又不在施工地缴纳所得税。而由于征管力量的相对不足,机构地与施工地税务机关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等原因,使得对这部分边缘税源的管理相对薄弱,税款流失严重。
二、几点建议
(一)加大税法宣传力度,提高企业纳税意识。税务部门应加大对外来施工企业的税法宣传力度,通过深入企业实地宣传、组织外来企业税法辅导、发放有关知识手册等,提高企业主动依法纳税意识和自我办税能力。特别是对有地域差异性的政策,尤其要进行认真解释和说明,打消外来企业的顾虑和疑惑,使其放心施工、依法纳税。
(二)建立严密的协税护税网络,加强纳税人户籍管理。应积极利用社会综合治税的各种信息渠道,加强与国税、工商、当地政府、建设局、规划局等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本区域工程作业动态情况和基本资料,逐户建立税源管理档案。建设部门在办理外来施工企业登记时,要及时通知其到地税机关办理相关登记,接受税务管理,并定期将外来施工企业办理登记报验情况及有关建设项目信息资料传递给地税机关。通过协税护税网络,摸清税源底数,加强纳税人户籍管理,防止漏征漏管现象。
(三)适度实行建设单位代扣代缴制度,提高工作效率。按税法有关规定,建设单位应在收到施工企业开具的建筑业发票后拨付工程款,施工单位先完税、后开票、再收款。以我局为例,工程投资金额多、项目工期长、外来施工企业业务往来相对不便,如果账上无足够资金完税开票,就无法收到工程款,施工进度必须受到影响。因此,建议可否由税务机关筛选一些管理完善、纳税信誉度高、工程巨大、账目健全的建设单位,在其为施工企业拨付工程款时代扣代缴税款,由施工企业拿建设单位的代扣代缴证明来税务机关开具建筑业发票,以此解决外来施工企业业务往来不便的麻烦,提高双方工作效率。
(四)变“以票控税”单腿管理为“工程进度”和“以票控税”双向管理,增强税收管理的主动性和科学性。为防止部分施工企业“按需开票”,税务机关应改变以往在家坐等完税的做法,在严格以票控税、加强建筑业发票管理的同时,坚持深入企业了解施工进度和拨付款情况,建立完善的施工进度比对表,结合税款入库情况实时监控,确保施工进度与税款入库进度同步进行。
(五)严格执法,打击偷逃税行为。通过日常检查和定期巡查,看企业是否存在白条入账、取得异地发票等行为,特别是对分转包及多层转包队伍的发票取得情况进行检查。对建设单位未按规定索取建筑业发票、承包人未实行代扣代缴导致税款流失的,要严格按税法规定进行处罚。
(六)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方式,实现边缘税源应收尽收。各地税务机关应加强相互间联系沟通,及时通报外出施工企业、外来施工企业底册和税款征收入库情况。特别是施工地所在税务机关,要加强对转包、靠挂企业、借照经营等企业的管理,与企业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进行积极协调,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无外出经营活动证明的施工企业按一定比例的利润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确保边缘税源的应收尽收。
第四篇:对企业税收征管情况调查的几点思考
对企业税收征管情况调查的几点思考
近几年来,我们在开展地税征管审计中,有选择地对部分企业的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以及税收流失等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企业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不实,导致部分税收流失;违规制定税收返还优惠政策,损害税法的严肃性,加剧企业的不公平竞争;受税收计划和地方财政预算完成等因素影响,人为调节税收进度,容易出现延压税款或征收“过头税”的问题;税务部门征管不力,对企业纳税申报审核把关不严,查补税款少收或不收滞纳金等。
几点思考:一是改变目前税收计划工作中采取“基数加增长率”的模式,进一步完善税收工作考核机制,努力构建依法治税的税收征管环境。目前,税务机关在制定和分配税收计划工作中,仍采取“基数加增长率”的模式,应该说这种模式对税收的持续快速增长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计划与实际往往存在较大出入,且税收计划完成的好坏是地方政府评价、奖励税务部门最直接的参考依据。在这样一种税收计划管理和考核机制下,税务机关在完成税收计划后,为防止下年基数过大,往往延压税款,而在完不成税收计划时,则又容易出现征收“过头税”的问题,很难做到依法治税。为此,建议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机制,逐步以税收征管综合质量考评取代现行的税收计划考核,从制度上保证税务部门依法治税。二是严管重罚,加大对偷漏税行为的处罚力度。在目前自主申报纳税的税收征管模式下,对偷漏税行为的处罚力度,直接影响税收征管秩序。如对偷漏税行为处罚不力,对少数存在侥幸心理不依法纳税的企业,起不到震慑作用,容易助长纳税人偷漏税的主观故意。建议税务机关严格依法,加大偷漏税行为惩处力度,保证税法的严肃性和税负的公平性。三是强化征管,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目前,执法不严、征管不力,究其原因,与税务系统对税收执法行为缺乏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有一定关系。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严格的责
任追究制度,在依法赋予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征管权利的同时,明确其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使税收征管责权利相统一。
四是推动外界介入,强化多头监管。这项审计调查工作已连续开展了好几年,虽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不少企业欠漏税收依然存在,有的纳税单位甚至屡查屡犯,值得深思。除征收机关、纳税企业履行职责和义务不力外,外界难以介入监督弱化不容忽视,如地方审计机关受审计管辖权和审计职责范围约束不能直接审计,往往借助税务部门力量来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也不可能直接对纳税企业处理处罚,如征收机关、纳税企业配合不力或人为设置障碍,那么审计也很难取得实质效果。因此,建议在地方政府统一协调下,成立财政、税务、纪检、审计、公安等部门联合长效机制,每年对部分纳税大户税款缴纳情况开展调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五篇:关于加强税收征管(本站推荐)
基层单位如何加强税收征管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突飞猛进,规模经济不断壮大,为税收培育了丰富的税源。同时,经济税源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如何深化税源管理,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税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务登记管理不完善 税务登记制度有待于完善。应办理而未办理税务登记的问题比较突出,并存在假停歇业的问题。
(二)税源征纳信息不对称
第一,从纳税人的角度看。受利益的驱使,纳税人不可能将自己掌握的税源信息向税务机关和盘托出。纳税人存在在银行多头开户、建两本账、账外账、大量的现金交易、销售不开票等现象,第二,从税务部门的角度看。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经营情况的判断主要源于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资料、会计资料以及对纳税人实施的税务稽查等。而纳税人的申报资料、会计资料本身只能提供有限的信息,因而税务机关获取纳税人的真实涉税信息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第三,从社会环境条件的角度看。税务网络未能与纳税人、地税、工商、银行、海关等实施有效联网,税务机关不能及时完整地掌握纳税人资金流动等有关信息。特别是纳税评估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第三方信息数据,由于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度较低,许多的第三方信息采集不到真实的数据。税源监管的复杂性与日俱增。
(三)税源管理力量不过硬
一是税源管理力量分布不均。在税源管理过程中,许多地方存在着交通便利单位人员多、地理位置偏僻单位人员少,机关管理人员多、一线税源管理人员少等不合理现象。二是税收管理员队伍政治素质有待于提高。个别税收管理员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人以税谋私。三是税收管理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基层税收管理员中既懂法律、财务管理和会计知识,又熟悉税收业务和计算机知识的综合型知识人才相对较少,特别是纳税评估的能力相对低下,造成纳税评估结果不理想,弱化了纳税评估的作用,从而影响了税源管理的整体质量。
(四)税源管理手段不科学
首先,税源管理分类不科学。在当前税源管理过程中,有些单位单一地以实现税收的多少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工作重心侧重于重点税源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非重点户、非重点税源、非重点行业、非重点区域或非重点工作环节的管理,造成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征管基础薄弱。其次,虽然近些年加大了信息化的建设,实现了征管业务流程微机管理,但目前税源管理系统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统计工作,对税源的状况还不能结合大量的外部信息数据进行调研、分析和预测。第三,信息数据分析应用不够。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税务机关储存了大量的征管信息数据,但大多数信息还没有得到充分应用,造成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
(五)部门协调配合不得力
一是一些社会公共信息、纳税人涉税在采集时缺乏法律依据,特别是银行结算信息、统计、社会计划等部门信息,想采集到可靠的涉税信息非常困难。二是涉及税源管理工作最紧密的国税、地税、工商、公安等部门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相互间的信息共享,部门间的联席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工作分析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没有充分发挥部门间协调配合作用。三是由于国税机关内部分工管理不够规范统一,部门岗位职责交叉,使得本应协调一致的工作时有脱节,缺乏有效协调配合的情况仍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税源管理效能。
二、对深化税源管理的措施
(一)广泛加强税收宣传,提高涉税遵从水平改革税收宣传办法,各政府网站均要开辟税收宣传主页,公开税收政策,供纳税人免费查阅;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免费向纳税人提供税收宣传资料发放服务;调整税收宣传月活动的内容,避免将纳税人的税收政策宣传搞成纯粹的税务形象宣传。另一方面,在税收服务上要进一步抓实。要下大力气扎扎实实地为纳税人办实事。帮助他们解决经营核算、申报纳税、政策解读、咨询答疑、电子申报、网上缴税等方面的技术问题,以进一步提高纳税人的涉税遵从水平。
(二)强化税务团队管理,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一是通过多种渠道对税收管理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要培养他们全力为国聚财的责任感,提高其执法为民的责任心和紧迫感,使他们彻底认识到只有抓好税源控管,才能为国家财政收入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保障。二是进行管理资源重组。优化税收管理员资源配置,特别是县区级税务机关要按照征管重心向税源管理转移的要求,大力充实一线税收管理员队伍,使管理力量与税源管理的实际相匹配。建立辖区轮换制度,定期对税收管理员分管片区进行轮换,避免因长期管理某些区域而形成“人情网”,在评估检查时抹不开面子,影响管理的力度。同时也防止个别人员将管片当成“自留地”,滋生不廉洁问题等。三是构建科学的税收管理员激励机制,从精神上和物质上予以肯定和鼓励,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加快推广税控装置,提高以票控税效力
一是加强普通规范化管理,应逐步全面取消手工票、普通电脑票,广泛使用机开增值税普通发票。广泛推广使用税控装置,通过税控收款机开具普通发票,可以准确记录纳税人的经营和销售情况,同时也为税务机关实施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提供可靠依据。二是大力推进“逐笔开具发票,奖励索取发票,方便查询辨伪,推行税控器具”的发票管理机制创新,实行消费者监督、税控器具电子监督、税务监督多管齐下,促使纳税人依法开具、使用发票,促进税务机关“以票控税”,强化税源监控。
(四)加强源头信息控制,提高纳税评估效果
首先,强化信息采集。按照统一规范的原则,建立涵盖税收所有业务的涉税信息指标体系,形成全系统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操作规范;提高信息质量,建立健全相关考核制度,规范电子数据的录入,把好数据入口关,提高基础数据质量。其次,深化税收分析。加强税负分析,揭示地区、行业、企业以及税种税负之间的差异和动态变化,及时发现管理上的漏洞;加强税收弹性分析,查找影响税源和税收变化的因素,从中发现纳税申报和征管的异常和漏洞;加强税源分析,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本、物耗、利润和税负率等指标的分析,评判企业财务核算和纳税申报质量;加强税收关联性分析,充分利用征管业务系统数据、税收会统核算数据、重点税源监控数据以及经济部门和企业财务数据等有相关关系的各类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税款申报征收中存在的问题。第三,扎实推进纳税评估。积极探索建立纳税评估管理平台,运用指标分析、模型分析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评估。在评估工作中,注重综合评估与分税种评估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人机结合。第四,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之间的互动机制。形成税收分析指导纳税评估,纳税评估用于税源管理和税款征收,并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务检查与稽查又促进分析与评估,促进完善税收政策、改进税收征管的工作机制。
(五)建立税收工作平台,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税收管理员开展工作,要注意研究使用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税收管理员平台要完善提供任务分配、综合查询、工作记录、分析评估以及数据补充和变更等操作功能,并能与包括“一户式”信息管理系统、邮箱、网络申报系统等在内的各类相关管理系统实现相应对接,做到不同平台之间功能互动、切换便捷和信息共享,便于税收管理员同纳税人实现互动交流。通过工作平台规范和固化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事项,自动分配任务,自动提示完成状态,变人找事为事找人,方便管理员查询各项涉税信息。要围绕管理员工作重点,通过分析、预警、监控、评估、筛选、异常信息处理、台帐、工作总结等功能模块,解决管理员“管什么”、“怎么管”、“管没管”、“管与不管怎么样”等问题,提高税收管理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完善协税护税网络,提高综合治税效能
一是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配合,密切部门协作,建立完善协税护税网络,充分发挥协税护税网络对税收的控管作用,强化税收源泉管理。二是建立一个以税务机关为主导的社会化税源监控系统,实现税务机关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税务机关要逐步实现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计算机联网,建立与工商、国税、银行等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实现涉税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拓宽税源信息的来源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