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4 22:2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第一篇: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第Ⅰ卷 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情理结构”的哲学价值

儒家所关心的“情”始终不离生活,而生活本身也是情理合一的。需要强调的是,儒家情感哲学从未走向唯情论或泛情论,动物性的欲与社会性的理被交融为一,这就是所谓的“情理结构”。回归到人类情感的角度,儒家哲学给人们带来的最新启示在于:在人性结构当中,“情”到底会扮演何种角色?

儒家的“情理结构”来自孔子的仁学,但“仁”究竟是怎么来的?在孔子那里起码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将外在的“礼”归于内在的“仁”。周公制礼作乐,规范了外在的礼乐,而孔子则释礼归仁。但孔子更希望“人者仁也”,也就是每个人要“依仁”而行。另一个则是仁的“巫史传统”之源头,“巫”被理性化为“礼”,而礼乐当中仍包蕴巫的感性要素。巫传统不仅可以被视为天人合一的始基,也可以被看作人与仁相交通的基座。所以,从“巫”到“礼”再到“仁”,更不用说“乐”本身,皆含深情。

孔子之“仁”是一种合“礼”之情,也是一种“理”化之情,在儒学那里,情理始终是合一的。情理结构的生理根基并不是源自单纯生理的食色情欲,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生发的、向善而生成的深层情感,但这种情感又是被社会化的,是通过人文教化与濡化而成的。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即每个人从己出发,所要达仁,仁就会来。孔子重在先有求仁、达仁之心、之志,进而付诸践行,所谓“仁道不远,行之即是”。这样一来,所欲、所求与所行达至合一,仁自然而然就会来。而仁之所以能来的前提便是“性相近也”,人人皆有感通而近似的仁之心,而此心就是有“情”的,亦是可以感同身受的。

所以,孔子认为,“克己复礼”、复归于仁,仁就来临,仁与人才合体为一。孔子的“成己之学”,心理动力就在于“欲仁”,而欲本身也是一种道德的情感动力。仁并不是从“先验结构”中来的,西方哲学所追寻的理念、天国与物自体是高蹈于虚处的,而仁则是实实在在就在“践履”当中的。这种中西差异的根本在于,西方哲学走的是理性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哲学恰恰由于重情而另辟一条智慧之途。仁就来自人自己,无须外求于纯理,这是孔子儒 1 学的大智慧。

在儒家看来,“情”在人性结构中扮演的角色是一始一终的,既是发端又是终端。所谓“始”,就是 “道始于情”,这是人性结构的根基所本。此处之“情”,不仅是人类普遍源发的情状,而且也是人类根基共有的情感。所谓“终”,则为“孔颜乐处”,这是人性结构的境界追求。所以说,儒家情感哲学的“执两用中”就在于:从现实出发上是“道始于情”,在生存境界上为“孔颜乐处”,所谓“执两”(一始一终)而“用中”(度的把握),这才是当今儒家创造性转化出来的当代智慧之一。

(摘自2015年10月28日《光明日报》,作者刘悦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情理结构”来自孔子的仁学,其源头一是将外在的“礼”归于内在的“仁”,二是仁的“巫史传统”。

B.“巫”“礼”“仁”“乐”皆含深情,巫传统不仅可以被视为天人合一的基座,也可以被看作人与仁相交通的始基。

C.孔子之“仁”是一种合“礼”之情、“理”化之情,这种情感又被社会化,是通过人文教化与濡化而成的。

D.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欲仁”是孔子“成己之学”的心理动力,而欲本身也是一种道德的情感动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情理结构”中的动物性的欲与社会性的理融为一体,因而使儒家“情理结构”的情感哲学不会走向唯情论或泛情论。

B.周公制礼作乐,规范了外在的礼乐,孔子则强调释礼归仁,更希望“人者仁也”,也就是要每个人“依仁”而行。

C.儒学“情理结构”始终维持情理合一,其生理根基是源自一种自然而然生发的、向善而生成的深层情感。

D.孔子认为先要有求仁、达仁之心之志,进而付诸践行,使所欲、所求与所行达至合一,这样仁自然而然就会来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人皆有感通而近似的仁之心,而此心就是有“情”的,亦是可以感同身受的,这“性相近也”是仁之所以能来的前提。

B.西方哲学追求的是一种虚幻,走的是理性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哲学由于重情而另辟一条 无须外求于纯理的智慧之途。

C.回归到人类情感的角度,儒家哲学告诉人们,在人性结构中,“情”所扮演的角色是一始一终的,既是发端又是终端。

D.儒家情感哲学具体表述为“执两用中”,意思是说从现实出发上讲究“道始于情”,在生存境界上追求“孔颜乐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材料二:“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

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的语 言风格是一致的。

E.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致,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6.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多余一句话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拿着一张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不时露出茫然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

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子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大不了小伙子下一站下车到马路对面坐回去吧。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什么劲儿啊!”说这话时,售票员姑娘连眼皮都不抬。

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把地图收起来,准备下一站下车换车去。

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也能到。”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北京人的形象。可大爷哪儿能就这么打住呢,他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

我心想,大爷这话真是多余,车上年轻人好多呢,打击面太大了吧。可不,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姑娘就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这位姑娘穿得挺时髦,两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可您瞧人这话,不像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啊您的。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可多了呢!”

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姑娘是不正常的。可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你这个 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吗?”

您瞧大姐批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气了,要说这会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大家 说到这儿也就完了,大家该干嘛干嘛去。可不要忘了,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小姐似的!”

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

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

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

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子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

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有说话,估计他受不了了,大叫一声:“大家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

听到他这么说,当然车上的人都不好意思再吵,声音很快平息下来,少数人轻声嘀咕了两句也就不说话了。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还没说呢。“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

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

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大伙儿先被带到公安局录了口供,然后到医院外科把头上的伤给处理了一下,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架来着。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没什么大事儿,没什么必要非打个头破血流。

我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子,和她计较什么呢?!”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设计了售票员、大爷、时髦小姐、中年大姐等人物,充分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在短小的篇幅里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B. 小说段落短小,这种写法不仅可使叙事节奏加快,而且有利于人物刻画上的灵活切换,适应不同人物的描写需要。C. “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可是“我”自己也说出了不冷静不得体的最后一句话,并因此而受了伤,说明“我”也是个道德素质水平不高的人。

D. 小说以沉重的语调叙述,文字间饱含着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担忧。使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不自觉地思考原因和反思自我。

8、小说中“我”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 “多余一句话”是指什么样的话?请简要说说出现“多余一句话”的原因。(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选文,然后完成10~14题。(22分)(甲)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日。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毙,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流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日。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日。和氏之壁。《韩非子》(乙)子夏见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曾子曰。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耀。今先王之义胜,故肥。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韩非子·喻老》)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鉴定 B.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 题:题字 C.吾人见先王之义则荣之 荣:敬仰 D.是以志之难也 志:立志

1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B其邻人之父亦云 C.今先王之义胜,故肥 D自胜之谓强

12、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断开。(4分)吾人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膿。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4分 译文

(2)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4分)译文

14、请简要概括这两则寓言的寓意。(各不超过20字)(4分)寓言一 寓言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一16题,(11分)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注】/家:向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5.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词句分析。(5分)

16.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展现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 ______,______ ”(2)《论语·子路》里强调做事不要贪快,不要贪眼前小利的句子是 “ ______,______ ”。

(4)有人常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对此我们可以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名句 “ ______,______ ”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反驳。

第II卷 表达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近日,彭丽媛来到贝尔格莱德西罗戈伊诺特殊教育学校观看舞蹈表演,期间她不时竖起大拇指,赞赏孩子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 ②美国东部时间5月26日,中国学子何江作为哈佛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表演讲,他搜索..枯肠写就的稿子赢得一片喝彩。

.. ③最近一两个月,赴台旅游的大陆游客急剧减少,台湾的民宿、运输、餐饮、艺品店都呈现出一派惨淡经营的模样。

.... ④为庆祝建党九十五周年而拍摄的大型纪录片《筑梦之路》,用广阔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共产党筚路蓝缕的建国历程。

.... ⑤近年来,止咳药水、新康泰克等处方药因为市场监管不善,在社会上尤其是青少年中A.②③④ B.①④⑥ C.①④⑤ D.①③⑥.肆意横行,已然成为亚毒品。

....⑥直到5月9日成功移植志愿者捐献的心脏为止,美国小伙拉金已经依靠人工心脏生活了555天,这不禁让人感慨科技的一日千里。

....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3分()

A.在第三期《朗读者》节目中,浙江省作协主席麦家朗读了一封从未公开过的写给儿子的信件,被称为“2017最美家书”.

B.每年的高考状元总是能成为各方都“不放过”的热门对象,除了媒体的报道外,政府、企业、学校也都纷纷送上高额奖金.

C.兰考县不断增强贫困地方“造血”功能和已摘帽的贫困村的脱贫成果,确保贫困发生率在3%以下.

D.2016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7.5%,但还存在中西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短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

20.下面这段文字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或许停下来侧耳倾听,铺满地的落叶。

②人们为了迎接她而把一切首饰得整整齐齐,粮仓也因此变得满满当当。③割下一片片稻谷,搞下一架架丝瓜,将红透的苹果采下,把雪白的棉花收集。

④人们享受着奔波,享受着忙碌。

⑤一脚踩上去清脆的脆裂声让耳朵也变得十分享受。

⑥秋是高贵的,所有人们为她的到来变得格外繁忙。

⑦布谷鸟的声音格外悦耳,谷中的山歌也格外嘹亮。

A.①③⑤⑦⑥②④

B.⑥③②④⑦①⑤

C.⑥②③④①⑦⑤

D②④③⑦⑥①⑤

21.年轻的生物学教授张重最近取得了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引起了国际科技界的关注和好评。某报实习记者闻讯后前去采访他,其间多次说话不得体,使采访最后不欢而散。下面是采访的片断,请指出其中记者说话不得体的地方(只标序号),并简要说明不得体的原因。(6分)记者:听说你最近有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问世。张教授,你真是好样的!我代表全国人民向你表示衷心祝贺!①

张重:谢谢。

记者:你这么年轻,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真是不可思议啊!请问,你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②

张重:实际上,在读大学本科时,我就开始关注这一课题。这么多年的辛苦没有白费,我感到非常欣慰。

记者:你一定有许多话对你的家人说吧?③ 张重:没有家人的支持,我不会有今天的成绩。记者:听说国际生物学会给你一笔很丰厚的资金?④ 张重:有这回事。

记者:这笔钱你准备怎么处理呢?是不是要捐献给希望工程?⑤ 张重:抱歉,我没有考虑。

四、写作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乘飞机的人常有这样的经验当飞机在一定高度之上飞行,俯望是一片铅灰的云层,下面的世界倾注着大雨,而舷窗之外却是伸手可触的蓝天,碧空如洗,纤尘不染。

永远要记住在某个高度上,就没有风雨云层。如果你生命中的云层遮蔽了阳光,那是因为你的心灵飞得还不够高。大多数人所犯的错误是去抗拒问题,他们试图消灭云层。正确的 做法是使你的心灵飞到云层之上的高度,那里的天空永远是碧蓝的。

请以“让心灵飞到云层之上”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第二篇:内蒙古阿拉善左旗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试卷类型(A或B)涂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1~3题。

韩愈的《师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就是古代圣贤之道,大致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其重要载体就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实质上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师为道存,是韩文之主旨。师对于道的依附关系,韩文言之甚详。然而,道对于师的依附,韩文无说。实质上,师与道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共存共亡,缺一不可。师与道的共存关系,决定了师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

师与道的共存关系,应该从孔子起。从史籍中可知,教育体制的建立在古代中国具有久远的历史。传言夏、商、周均有学校,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此言虽不可确证,但至少周朝开办学校是不可怀疑的。《周礼》关于学校有细致描述,不可能出于杜撰。既有学校,则必然有师。早期为师之人虽不可考,但孔子作为有记载的民间教育的第一位师,也不是横空出世,应该是周朝教育体制的延伸和创新。

据《周礼》,周朝学校已教授学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作为闻名当时的老师,也不太可能脱离当时的教授内容,后世因此有孔子以“六艺”教学生之说。但《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庄子》亦云孔子治“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与社会生活技能相关,“六经”则是儒家经典。“六经”是否为孔子所作,后代说法甚多,但是皆不能否认孔子与“六经”的密切关系。与孔子同时或稍后的诸子百家,大多也都开科授徒,聚众讲学,成为硕学名师。最著名者莫过墨子,曾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可见其规模和影响。而孔子之后,特别是汉代之后的古代中国,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经学,成为学校教育的唯一选项,“四书五经”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后代经常把师与“经师”混称,表明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

韩愈把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受业、解惑”,“传道”为首,不仅指出了师的使命,也揭示了师在古代中国极为重要的位置。从古代中国人所供奉的牌位“天地君亲师”,就可以看出师极为崇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是一切人间价值之源起和本根。天地是万物之本,君是国家之本,亲是家族之本,师是“成人”即教养之本。除了天地之外,帝王是政治生活的轴心,父亲是家庭生活的轴心,师是教化的轴心。孔子就是师的代表——“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这三个轴心是安定社会生活的“铁三角”,是古代中国社会稳定结构的基石。

道统是社会秩序的理论表述,是社会理想和社会价值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大众教育的真正创始人,孔子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树立社会政治、道德理想,培养君子人格。从《论语》中的核心观念,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中庸之为德也”“克己复礼为仁”等即可看出,他教育学生的重点是在人生观、价值观及治国安邦的社会理想方面,而不是一般的生产技术(技艺)。对于那些关注耕种稼穑谋生手段之类事情,孔子很不以为然(例如“樊迟问稼”)。孔子的教育理念,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并形成了悠久的传统。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不是教学生技艺以谋生。这是师与工匠的本质区别。孔子的伟大也 正在于此。韩愈所云“师者传道”,正揭示了古代中国教育的本质特征。

我们不禁设想,倘若没有那些振铎舌耕的师,数千年华夏道统何以承继?源远流长的煌煌学术何以存留?由此可谓:道之所存,亦赖之以师也。

(摘编自章启群《“师”与中国文化——关于中国教育大战略的一点思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的“道”就 是圣贤之道,它大致可以用“仁义礼智信”概括。

B.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是“仁义礼智信”的重要载体,所以“四书五经”的实质就是“道”,也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C.师在古代中国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因为道与师是相辅相成、共存共亡、缺一不可的关系,这与韩愈的观点不一致。

D.孔子作为有记载的民间教育的第一位老师,既使周朝教育体制得以延伸和创新,又验证了师与道共存关系的存在与重要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史记》和《庄子》的记载,都表明孔子与“六经”有密切关系,也可以看出孔子不教授学生“六艺”,只教授“六经”等儒家经典。

B.诸子百家大多都开科授徒,聚众讲学,传授各自的学说,墨子曾使孔门“三盈三虚”可见儒家学说在当时并未占统治地位。

C.汉代之后的古代中国经常把师与经师混称,与当时的学校教育把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经学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有很大关系。

D.在古代中国,因为师的教化功能,使其与帝王、父亲构成安定社会生活的三个轴心,奠定了古代中国社会稳定结构的基础。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的伟大之处就是孔子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付诸现实,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并形成了悠久的传统。

B.师与工匠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不是教学生技艺以谋生。孔子、韩愈都持有这种教育理念。

C.数千年的华夏道统得以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煌煌学术得以薪火相传,师在其中无疑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D.本文论述了道对于师的依附关系,纠正了韩愈《师说》“师为道存”错误观点,完善了师与道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天 湖 海桀

走进西部,你不可以不去看湖,看那高天大地上独有的液态的翡翠,看那独属于世界第三极的纯粹的原始,看那浑古苍茫中的生命的鲜活。

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视觉里,湖天一色,长云横空。倒映在湖中的雪山冰肌玉骨,水面莹波荡漾。满眼都是湿漉漉的清逸,一如天然的水墨。

你向她走去。天地安详,净若装饰,却又毫不虚玄,那实实在在的鲜美质感,那青春弥漫的天灵之光,使人在茫茫然然,浩渺无涯的醺然里,充满生命的自豪。心灵里清辉熠熠,通明如澈。恍恍惚惚之间,似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在洒满光斑的湖面上诱惑着、浮迤着——它伸向太阳,伸向尽头,伸向谜一般的深处,却又分分明明铺展在脚下„„

地球上的喜马拉雅海消失了。而这片湖水却更加年轻,更加美丽,更加温情,像一位默 默无语的仙女,静静偎依在雪山的怀抱;又像是一轮永远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在那幽远而又孤独的清澈里,在那只会消失不会变老的诗意中,守望着那个终极的谶语„„

天湖的独异举世无双。她的周围没有亭台,没有飞檐,没有园艺,没有楼阁;不见帆影,不见闹嚷,不见气象万千的云雾缠绵,连最最普通的一棵小树都不长„„所有的只是云,只是雪,只是湖,只是草显示出的坦然。所有的只是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仙灵的水。

无限静卧于斯。面对这样的境域,你生命的孤独,本能的渴望,会就此蜕变。距离消失了,坦途历历。

你只想再看一眼真切的雪山、冰川、草原;你只想再领略一次三伏的清凉,超凡的意味,归宿的自然;你只想在荒野的深处,看着瀚海落日的苍凉,走向真朴,走向纯粹„„既而,在突如其来的孤寂中,在恍如隔世的空落里,在幽梦般的清逸和爱悦般的境界中,忘记尘世的喧嚣和魅惑,忘记所有的烦闷和苦恼。心啊,如汪洋中的船,高扬着鼓胀的帆,全部的目的和向往都只会是那可以真正落脚的坚实的彼岸——火热,温情,弥漫着人烟和爱的祥祺的所在。

然而,像日落后星辰的闪耀一样,当你回到都市,回到那个被欲念之力旋转不已的尘世的轨道上。你会在楼群的挤压中、酸雨的雾霭中、烦嚣的昏冥中、应酬的喟叹和无常之苦的缘分中想起这片美如理想的蓝色,想起她乳汁般的纯净;想起她超拔的仙姿,恍然间,别梦依稀心里充满空寥的忧伤。

于是,你在自我的影子里结识安慰,在人生的沉浮中呼唤真情,在迷惘的苦痛中虚拟现实,在无序的回味里吟诵自然„„既而,怀着稽首的肃穆,怀着洗礼的庄严,怀着对阴柔的向往,怀着对挚情的依恋,思念那西部的奇伟浩瀚,思念那独属于荒野的纯净,思念那原始的真实,思念那你曾触摸过的鲜活的梦境。

永无宁静的心啊,如婴儿的眼睛,在那片超凡的泰然里,在那摇篮的煦暖里明亮着、闪烁着„„

你或许会说,西部的天湖的确很美,可我更喜欢长江黄河,我赞美大海的瑰丽,我崇拜汪洋的宏伟。

我知道,在你心的屏幕上,一旦离开,天湖就正在远去,像退潮的浪花,苍茫在微濛濛的天际„„

一片片鱼鳞状的沙滩裸露出来。一块块赤褐色的废墟袒呈开来。

可是我要说,你还是忘不了天湖啊!那天外世界的干净,那自然原始的真朴,那对生命本质的贴近,多么深厚,多么坦然;多么沉静,多么空灵;多么神秘,多么纯粹。寻阅一次,就会成为生命链条上的一个链扣。无须想起,不会忘记。没有痛苦,不思喜悦;没有哀伤,不求幸福„„所有的只是那亲爱之中的本真的渴望,所有的只是那深不可测的生命的悲壮和交响„„

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选自《经典美文》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天湖的特异,主要表现在她生存的环境只有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和仙灵的水上。B.“永无宁静的心啊,如婴儿的眼睛„„”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抒发了作者离开天湖后对天湖真挚而纯洁的依恋之情。

C.这篇散文以深邃凝重的意蕴、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丰富的精神内涵而独具魅力。D.本文写出了天湖的独特之美,她美丽迷人的景色比长江黄河还要宏伟瑰丽,让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5.文章用“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6.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天湖的美?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

近年,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中获颁2015-2016“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①岳下之马祖’”。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节选自《东西南北·看人物(上半月)》2016年8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节选自《叶嘉莹: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有删改)【注】①马祖道一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7.下列对叶嘉莹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词研究自成一派。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B.学贯中西文章。她在北美访问交流期间,系统学习西方文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

C.注重人才培养。她出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出资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来鼓励年轻人。

D.个性鲜明。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却不喜欢人家称呼她“才女”,喜欢人送的雅号“穿裙子的士”。

8.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叶嘉莹诗书满腹,离不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遇名师指点。

B.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C.叶嘉莹治学极有特点,她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

D.叶嘉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讲解,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翻译成英文后会逊色不少。

E.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读,教书时不断积淀。

9.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研究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 礼貌和尊敬。

B.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 为“丁忧”。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D.“召”有征召、召唤、招致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C.王安石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的了。这得到皇帝的认可。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5分)

(2)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感 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注】

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15.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的观点。

(2)杜牧《赤壁》中“,”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我们坐拥网络,信息信手拈来,把自己的问题发到微信朋友圈,几分钟就会有许多人....给你支招。

②导演对这部影片主要角色的人选讳莫如深,记者们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一个个....被蒙在五里雾中。

③国庆长假期间的华山,游者甚众,大家都兴致勃勃,摩肩接踵,在陡峭的崖壁小路上....奋力攀登。

④“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这些时下腐败的病症,金融界也受到“感染”,其存在是不容置喙的。....⑤看敦煌,你必须抛弃杂念,亲临石窟,一天看七八个,极累,每个窟都充满魅力,令人感动得瞠目结舌。....⑥因为竞技要一次决定胜负,所以每个选手在登峰造极的比拼中,发挥必然难以稳定,....会出现意外,造成遗憾。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奏效的。B.地震发生之后,当地政府及解放军部队全力救助,目前灾区群众已住进 了临时帐篷,防止余震再次发生。

C.我们在本月中旬前后有个重要会议,所以现在就要好好准备。

D.知识分子一般眼界比较开阔,富有正义感,民族的荣辱、国家的盛衰,往往更能激起他们的一腔报国之情。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咱们分别时你送我的礼物,我一直惠存着。B.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C.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

D.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教育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可是目前的教育却过分功利化,没有把受教育者当“人”,①

。这意味着教育被看成“制器”,是单纯的“投资”。对受教育者得家长来说,②

;而从主办教育的政府或单位来说,希望教育出成果,强国力、振国威。

,但没有人的全面发展,这些希望都将落空;即使实现了,人也难以感到幸福。

21.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出问题。(5分)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一些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对孩子发火,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这样做,父母不仅无法帮助孩子纠正自己的错误,反而会使孩子走入歧途。反之,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一定就能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控制情绪,并不是要父母压抑或掩饰自己的情绪,而是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因自己的不良情绪而产生的不适当的教养行为。父母要想孩子身心健康,就一定要把全部精力用在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上。

对孩子发火不一定会使孩子走入歧途。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来,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好评如潮,专家们对每个汉字的解读生动有趣,激发了我们学习汉字的热情。汉字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辉煌。它蕴含着我们老祖宗的深刻智慧,以及丰厚的人生哲理。参透汉字玄机,是学习为人处世,体悟人生之道,也是读懂中国文化。如:

路——就在各自的足下。

舒——舍得给予别人,自己就能收获快乐。福——有衣穿有一口饭吃,就是福。

超——一个人只有在刀口上走过才能超越自我。夸——自大的人,最终要吃大亏。态——心,要大一点儿。

学了中国汉字,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上面六个汉字中的一两个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阐述,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1.B(原文第一段:道就是古圣贤之道,大致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其重要载体就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实质上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由此可知,“仁义礼智信”是古代的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2.A(“证明孔子不教授学生‘六艺’”,此判断错误,文中无此方面的论说)

3.C(A.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认识到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不是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及其形成的传统。B.“韩愈持有这种教育理念”不当,原文无根据。D.从全文看,作者认为韩愈《师说》“师为道存”观点不是错误的,只是论证了师道关系的一个方面,是不完整的。)4.(3分)C(A.天湖的特异主要不是她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的山和水,而是她古朴、安谧、空灵、和谐等优美动人的意境,这些才给作者以深深的生命感悟。B.运用比喻手法。D.“比长江黄河还要宏伟瑰丽”说法欠妥,于文无据。原文是说有人喜欢长江黄河,这是为了说天湖具有另一种独特的美。)5.(5分)①与文章开头部分“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遥相呼应,使结构更加严密完整。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天湖的深沉怀念,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答对一点3分)6.(6分)①直接描写,绘形绘色,写出了天湖的清澈、静谧、古朴而神秘之美。②运用比喻、比拟手法,将天湖比作“液态的翡翠”“天然的水墨”“静默的仙女”“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天湖纯朴、柔静之美。③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天湖的开阔、明净、静谧、安详与都市的拥挤、污染、烦杂、喧嚣对比,更鲜明地突出了天湖迷人的优美景色。

7.B叶嘉莹是否系统地学习了西方文学理论,文中并没有直言。8.CD 题中C选项错在“这是独一无二的”。

原文中陈洪评价叶嘉莹,说的是“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所以,并不是“独一无二”的。D项错在“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文中并无此意。(评分标准:C3分,D2分)

9.①理论研究上,引入西方文学理论,在诗词研究上有所创新和建树。②培养人才上,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奖掖后学,推动诗词研究。③继承推广上,整理出版了恩师顾随的讲课实录;托人录下并推广戴静山教授的古典诗词吟诵。

④学术成果上,留下了丰 富的讲课、讲演录音资料,正在整理成书。(一点1分,共4分)10.C 11.A “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改为“平辈或尊辈”。12.B “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错,原文为“大抵皆庸人”。

13.(1)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采分点:日:一天比一天;患:毛病;法:效法,句意2分)(2)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忮:刚愎;无:不管,不论,不分;回:改变,句意2分)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 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 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 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 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 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 一直到英宗朝结束, 朝廷多次召他, 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的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14.AC(A项,“儒雅谦恭”有误;C项,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A项3分,C项2分)

15.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每点2分)

16.(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7.B(①信手拈来:表示写作者资料掌握丰富,随手而出都很得当,此处改用“触手可及”。②讳莫如深:将事情隐瞒得很深,唯恐暴露。③摩肩接踵:肩挨着肩,脚跟着脚,形容人多拥挤。④不容置喙:不允许插嘴。此处应改用“不容置疑”,表示肯定存在。⑤瞠目结舌:瞪着眼,感动得说不出话来,表示非常惊讶。⑥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技艺等达到最高境界,可改为“孤注一掷”。)

18.D(A“教育问题,是„„过程”搭配不当。B“防止余震再次发生”搭配不当,地震只能“防”不能“止”;“再次”赘余。C“本月中旬前后”表意不明。)19.D.解析:(本题考查用词得体。A项,“惠存”,敬辞,表示请对方保存。B项,“斧正”,敬辞,表示请别人修改文章。C项,“垂询”,敬辞,表示别人(一般是长辈或上级)询问自己。这三项都不当。D项,“赐教”,敬辞,表示给予指教。)

20.①而是当成材料(工具或“器”)。②要求儿女成大器、出大名、赚大钱。③愿望无可厚非。(意思对即可给分)

21.示例:②.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不一定能帮助孩子改正错误。③不是把全部精力用在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上就能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22.略

第三篇:江西三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2017-2018学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 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A.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

B.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表明礼仪制度在那时就已初步建立。C.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D.礼乐文明强调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4~6题。(14分)

鉴 宝 聂鑫森

在夕阳西下时,五十岁出头的阳欣走出了他下榻的北城宾馆。他的鼻翼有力地翕动了几下,分明嗅到有饭菜的芬香自西边的一条小街飘来,心中一喜:那儿该有个好吃处!

阳欣是个著名的文物鉴定家,供职于南方的一家省级博物馆。他的强项是古瓷鉴定,已有十几本专著问世。他之所以来到这北地小县,是该县博物馆邀请他来看一看历年库存的一批古瓷器,帮忙“掌掌眼”,以便向公众开放展览。

阳欣还是个美食家,不但会吃,而且会做,没事时喜欢琢磨各种菜品的制作。家中小院种着许多花草,芙蓉花、晚香玉、马齿苋、荠菜、小青竹„„随手采来便可成为菜肴的原料。比如用芙蓉花和豆腐做成“雪霁羹”,洁白的豆腐上飘着淡红的花瓣,真如雪后飞霞;小笋子出土时,拔几根洗净去皮,切成细段,下油烹炒后,再打两个鸡蛋,煎出黄中泛翠的“金镶玉”。至于各种禽兽之肉,他都有妙法烹饪。朋友称他是“儒厨”,因为他做的菜既有书卷气,也有诗的想象,调和五味,管领水火,一般的烹饪师难以比肩。

他七弯八拐走进了这条小街,从油烟味中知道这些小饭馆多以牛羊肉为主要菜料。北地多牛羊,取之方便,但不知烹饪的怎样。他喜欢清静,便走进了街尾的一家门脸很小厅堂很小且没有一个客人的“刀均羊肉馆”。刚到门前,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迎了上来,殷勤地说:“先生,里面请。”

阳欣看了看小伙子,眉清目秀,周身上下也干干净净,就点了点头,跟着走进了厅堂,挑一张桌子,坐下来。小伙子手脚麻利地泡上茶,然后递上单薄的菜单。阳欣猜测,这小饭馆的名字应该是小伙子的名字,这冷清劲说明生意不好,只好老板、厨师、跑堂一肩挑。

阳欣扫了一眼菜单,说:“我先点个焦酥羊肉,来二两酒,好吗?”习均喊声“好咧”,进厨房去了。随即,厨房里的刀、砧、锅、勺也响了起来。过了一阵,一大盘焦酥羊肉端了上来,还有一把小酒壶和一只小酒杯。阳欣斟上酒,不忙着喝,先举筷夹了一块焦酥羊肉放进口中,细细品嚼,嚼着嚼着,他眉头皱起来了,然后把筷子重重一搁,叫道:“小习,你来!”

小习慌忙跑出来,毕恭毕敬地站着。

A.小说开头写阳欣嗅到饭菜芬香时心中一喜,这一细节既符合人物的社会身份,暗合人物的兴趣爱好,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B.对阳欣作为美食家的介绍,生动而富有诗意,体现了他作为“儒厨”的文化修养,这样写表现了人文积淀与技艺之间的紧密联系。

C.“习均羊肉馆”地处街尾,且门脸和厅堂都很小,导致生意非常冷清,习均只好身兼数职,老板、厨师、跑堂一肩挑。

D.小说细致地描写了阳欣烹饪羊肉的过程,不仅展示了他高超的厨艺,也可以看出习均积极认真,潜心学艺的态度。

5.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阳欣的形象特征。(4分)

6.小说以“鉴宝”为题,但大量篇幅似与“鉴宝”无关,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徐僖: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楷模

徐僖,高分子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初,徐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塑料厂──重庆塑料厂和中国高校第一个塑料专业,所以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

徐僖教授不仅严谨对待科学,为科学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更是对处在困境中的学子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酬劳和奖金资助贫困学子。徐僖教授无疑是一位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楷模。

在师从候教授研究染料过程中,他产生了从川黔地区丰富的土特产五棓子中获得的3、4、5-三羟基苯甲酸制备五棓子塑料的想法。1947年5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公费留学生,赴美国李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深造。学业告成后,他满怀对祖国的深情,经历种种艰难险阻回到了祖国。

1950年他在重庆大学化工系主持筹建了棓酸塑料研究小组,采用自己设计的设备和工艺流程,进行五棓子塑料研究,同时培养生产技术骨干。1953年5月1同重庆棓酸塑料厂正式投产,这是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己设计、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原料,在西南建立的第一个塑料厂。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徐僖先生用坚忍不拔的意志,实现了报效祖国的愿望,为创建我国塑料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3年春,高教部授命徐僖先生在四川化工学院(1955年并入成都工学院,后成为成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筹建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塑料工学专业。1961年出版了我国高等工科院

咯血不止,住院治疗,切除了左下肺。两个月后,他不顾医生劝阻,提前重返工作岗位。徐僖的儿子告诉记者,父亲春节期间还在处理工作信件,就在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准备到研究所去上班。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青少年时代的徐僖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目睹了祖国山河破碎的惨景,这激发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爱。

B.徐僖教授十分重视维护祖国的尊严,经过他的据理力争,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的年会最终改在中国上海召开。

C.在徐僖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半世纪的艰苦努力,四川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

D.在徐僖看来,人生应当有所追求,“中国人能在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就是徐僖教授最大的心愿。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徐僖教授“无私无我,实事求是,为祖国鞠躬尽瘁”的人生理念的确立,得益于南开中学“允公允能”“求是”的校训的教育。

B.60年代初,徐僖教授创办了高分子材料系,筹建了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塑料工学专业,为创建我国塑料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C.50年代初,徐僖教授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原料,在重庆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塑料厂,所以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

D.在徐僖教授身上,有很多的“第一”:他编写了我国高分子材料专业第一本教科书,创建了高校中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

E.徐僖教授是一个工作狂,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高分子材料事业,成为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9.文中说“徐僖教授无疑是一位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楷模”,他的“无私奉献”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褚翔,字世举,河南阳翟人。曾祖渊,齐太宰文简公,佐命齐室。祖蓁,太常穆子。父

例如晋代的李密,唐朝的魏征等。

B.“ 服阙” 指古人在朝中为官,若遇父母去世,一般回家守孝服丧三年,待丧期满,除去孝服,才可以重新出来做官。

C.“ 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后称皇帝“ 即位”“ 登基” 为“ 践阼”,后来封侯也可以使用。

D.国子生又称国学生,也包括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国子生主要是官员的子弟,他们多数会参加科举入仕,也有被直接授予官职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褚向几岁的时候,父母相继去世。他哀痛欲绝,面容消瘦,亲戚们都感到惊异,等到长大后,他学识渊博性情儒雅有气量。

B.禇翔文才出众。梁武帝越级提拔他为宣城王文学之后,一次,梁武帝在乐游苑召集群臣宴饮,下诏命褚翔和王训作二十韵诗,褚翔一挥而就。

C.褚翔为官清廉。在地方,他廉洁自守,减少繁杂苛刻的政令,废除不必要的开支;在吏部,他公正清廉,不因别人的请托而改变自己的主张。

D.褚翔深受百姓爱戴。他被征召为吏部郎,离开郡县时,百姓无论老少都追随着送他出境,人们哭泣着与他拜别告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翔至郡,忽更生枝叶,百姓咸以为善政所感。及秩满,吏民诣阙请之,敕许焉。(5分)

(2)为侍中时,母疾笃,请沙门祈福。中夜忽见户外有异光,又闻空中弹指,及晓,疾遂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至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诸公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已

陆游

露箬霜筠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苹汀下钓筒。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

注:这首诗是宁宗庆元二年陆游在故乡山阴时,据梦中所得而补写,他时年七十二岁,已在家乡闲居多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項是()()(5分)

10111211.C(践祚不指封侯)

12.B(在宴饮之后才梁武帝才越级提拔他为宣城王文学)

13.(1)褚翔到了义兴群后,(这树)忽然生出新的枝叶,百姓都认为是被他的好的政策感动。等到他任期一满,官吏和百姓去皇宫请求(让他连任),皇帝下令同意。

(大意1分;咸:都;为..所:被„感动;诣:去、到;阙:皇宫、朝廷各1分)(2)(褚翔)担任侍中的时候,母亲病得很严重,他请僧徒为母亲祈祷求福。半夜忽然看见门外有奇异的光彩,又听见空中有弹指之声,等到天亮,母亲的病就痊愈了。(大意1分;补主语;笃:严重;沙门:泛指和尚或僧人;中夜:半夜各1分)

14.BD(B项“偶经”可见诗人不是特意寻访。D项“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说法错误。“吴中近事均知否?”自问自答。高诉好友每家的团扇上都画着他)15.①色彩浓淡相衬,景物相映生姿。雨后荷花分外洁白,碧绿的荷叶上停留着一只红色的蜻蜓。色彩描写极为生动。②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洁白的荷花在水中静静地绽放,红蜻蜓在雨后的微风中,上下翻飞。③视觉描写和嗅觉描写相结合。白色的荷花、红色的蜻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给人以嗅觉上的冲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6.①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③小学而大遗 17.C(①坐视不管:指对该管的事故意不管或漠不关心。使用正确。②反戈一击:比喻掉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此处对象错误。③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也指一言不发。使用正确。④一泻千里: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此处不合语境。⑤人云亦云: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此处不合语境)

18.C(A.介词宾语残缺,在“多元化”后加“的客观现实”;B.动宾搭配不当,“拓宽„„内涵”不搭配;D.语序不当,应改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19.D(A项,“府上”是对别人的家的尊称,应改为“寒舍”。B项,“垂念”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应改为“感念”。C项“令”,敬词,称对方;且没有“令女”这一说法。所以选D。)

20.(6分)①处处都有灯笼张挂 ②故灯意味着人丁兴旺 ③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 21.(5分)②房价下降,我国的经济并不一定就能有很大的发展。(3分)③房价下降.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一定就会很高(2分)

22、作文:略

第四篇:辽宁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辽宁省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无答案)

本试题共150分,用时150分钟。所有试题都在答题卷上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中西戏剧悲喜差异及其成因

饶芃子

(1)中西戏剧结构最明显的差异体现在悲剧的创作上。西方的悲、喜剧是泾渭分明的,悲则一悲到底,喜则皆大欢喜;而中国戏曲则难分难解,忽悲忽喜,喜乐相间,纵使是大悲的戏,最后也总得带点团圆的色彩才收场,显得迂回曲折。一部堪称杰作的《牡丹亭》,评论家在它“悲剧乎?喜剧乎”的问题面前莫衷一是,无可奈何,致使它既不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所收,亦不为《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所容,因为全剧表现了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但又自始至终洋溢着喜剧的气氛。这不仅体现在结局上,且体现于全剧,体现在悲剧主人公身上。这不得不令以西方戏剧理论作为衡量中国戏剧标准的评论家头痛。

(2)不把悲、喜绝对化,这是中国人辩证思维方式在文艺创作上的表现。我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相当丰富。商周时《易经》就提出了阴阳交感产生万物的思想。以后,在哲学上、美学上、文学上,这种相对的概念成对成对地层出不穷:刚柔、虚实、动静、通变、偏正、收放、抑扬、疾徐、哀乐、心物、形神、文质„„《老子•二章》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中国人的思维意识中,这些相对立的范畴是相济相和的。所以古代艺术极强调形式结构的奇正相间、收放相间、虚实相间、起伏相间、疏密相间、曲直相间、动静相间„„以达到一种“中和”之美。戏剧悲喜相间结构正是这一参差变化的结构规律的具体体现。

(3)从艺术传统看,中国古典戏曲比西方戏剧更具娱乐性和消遣性,它源于民间,必然要满足平民百姓消闲娱乐的需要。来看戏的人不是来听取一番关于人生、人性的剖析和哲理,更多是来“图个乐子”,且大多数戏剧是在逢年过节、喜庆吉日、迎神赛会时演出的,如若一悲到底,人们难以接受,所以总得来点科诨杂耍,甚至在跌宕曲折的悲、欢、离之后,如不能真“合”,也常常以幻想的形象来个“合”的结局,以求获得情感心理平衡。

(4)西方的悲剧极少亮色的结尾(当然有例外,如《熙德》),就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也都是在血淋淋的惨状中拉上幕布的。而中国则不然(当然也非全部,但却是主导的)。赵氏孤儿大仇得报;赵玉娘夫妻团圆,一门旌奖;白蛇、许仙最终皆得正果;窦娥沉冤昭雪,冤魂得到慰藉;娇娘、申纯亦化作鸳鸯长相厮守,等等。反正大悲带小喜,小喜带大悲,悲中夹喜,喜中寓悲,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审美心理定式。

(5)中国文学与政治道德伦理的关系极其密切,一切以是否“有补于世”为准绳。在真、善、美中,西方强调的是真与美的结合,而中国强调的是“美善相乐”,即把道德境界与审美境界合一,达到“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政治效果,追求尽善尽美。西方则强调文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摹仿、再现和反映,注重艺术的认识作用,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生进行探索。所以,在西方,“戏剧艺术就在于把现实搬上舞台”,而“戏剧作品是一种模拟,说得确切些,它是人类行为的肖像;肖像越与原形相像,它便越完美,这是不容置疑的”。而我们却把戏曲当作“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药”。在戏剧的审美过程中,中国人是爱憎强烈、倾向鲜明的,他们不仅要欣赏一个故事,还要知道作者的评价和感受,而不像西方那样,作者愈隐藏愈好。所以,中国戏曲并不注重刻画复杂的性格,更不会无所褒贬,戏剧冲突也多是美与恶、忠与奸、正与邪的正反两面的斗争,安排一个惩恶扬善的结局,意在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明有王法,暗有鬼神”“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告诫人们要在现世做个好人。

1.下面对中国戏剧特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中国戏曲结构迂回曲折,纵使是大悲的戏,最后也总得带点团圆的色彩才收场。B.中国古典戏曲更多是“图个乐子”,一般没有关于人生、人性的剖析和哲理。C.中国的古典戏曲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有一种“中和”之美。D.中国的戏曲安排大团圆结局,意在说明善恶终有报,告诫人们要在现世做个好人。2.对中国戏剧特点形成的原因,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中国戏剧悲喜相间结构是中国人辩证思维方式在文艺创作上的具体体现。

B.因为中国古典戏曲大多数是在逢年过节、喜庆吉日、迎神赛会时演出的,所以如若一悲到底,人们难以接受。

C.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定式是中国戏曲悲中夹喜、喜中寓悲,最后以大团圆收场的主要原因。D.中国文学与政治道德伦理的关系极其密切,所以,中国的戏曲要达到“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政治效果。

3.下面对中西方戏剧差异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目,而没有正文。

谈到《随想录》的完整出版,范用曾经说过:“自己认为是对的,就应该去做。到现在我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只是好像听一个很有权威的人说过,巴金是个搞自由化的人。这简直是无稽之谈,什么叫‘自由化’?谁也说不清楚。我只知道小时候听说过:不自由,毋宁死。”

除了《随想录》,范用经手出版的经典还有《傅雷家书》《牛棚日记》等书。除了创办《读书》杂志,他还创办了《新华文摘》。此外,范用还热衷于书籍的装帧艺术。他出过一本《叶雨书衣》,将书籍装帧娓娓道来。“叶雨”是他的笔名,谐音“业余”,自谦之说。对于其书籍之装帧水准,张中行曾言:“南有钟叔河,北有范用。”

多年来,范用挨过不少批评,他常被批评的一点是:做出版不是“政治挂帅”,而是凭其个人兴趣和爱好。范用的回应是:要做好工作,没有一点兴趣,行吗?恐怕做人也不行。范用退休后,曾在《一封感人的来信》中写道:“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有他个人的爱好和志趣。出版社出什么书,应当有所选择,而且是慎重的选择,这就有高低优劣之分。正直的出版工作者应当自信走一条正当的路,对得起读者、作者的路。”面对市场化的浪潮,这是范先生对出版同行的殷切期望,更是一个出版家内心的坚守。

戈宝权描述范用说:个子不高,精明能干,爱书如命。他的藏书不亚于一个小型图书馆,而且颇多善本。每次去看望他,只听到他的声音,而不见其人。

范用的读书法曾让王蒙感叹:今日书今日毕,好书读完不过夜,不好的书确认与搁置也不必过夜。千万不要把书放在一边待读,待下去就会愈来愈多,永无读日。

刘再复去美国多年,年年收到范用的贺卡。他评价范用说:“范用仅读过小学四年级,最后却成了博览群书、高立书林、独生夜响的书界风骨,这完全是得自乾坤造化之心。” [相关链接] 至今,三联书店已成为众多读者和文化人眼里的一块“绿地”,范用领衔时形成的独立、自由、平实、典雅的“三联风格”并未因他的退休而中断,而是成为一种传统。

——吴丛丛《书痴范用》

范用1985年被“一刀切”退休,不过风采依然,见过范先生的人都知道,范用很有范儿,喜欢戴顶深色贝雷帽,穿红毛衣,戴红围巾,鼻梁上架一副黑框眼镜,风度翩翩,书卷气十足,甚至被朋友们戏称为“最爱美的出版家”。——黄离《我和范用的“缘”》

范用对“文化大革命”极为反感,“造反派”揪斗他时,他正气凛然,倔强到底,自始至

到地面。长命刚出家门就不顺心。长命养了猪,每日里就得去城里大小餐饮收泔水,这是长命最讨厌的活,得穿上油腻腻肮脏的衣服。骑上三轮摩托,拖两只大油桶改装的泔水桶穿越城市。

收泔水有一点讲究,大餐馆里的泔水都是关系户,长命挨不上边,剩百十家小食店小餐馆。带着沮丧的情绪,长命把三轮摩托车停在一家面馆外。面馆里已经有两三桌客人,长命进面馆的时候他们都回过头来看他。

长命熟悉他们的眼神,也就是嫌弃而已,没啥大不了。他直接去了厨房,围着白围裙的小老板正在煮面,看见他来,说:“你又这样早来?没啥泔水的。”

长命笑了笑,伸手去衬衣口袋里掏支烟递过去,说:“有一点算一点吧,来迟了,大家又该争起来。”

小老板叼起烟说:“没见过你这样的人,还怕和别人争。”

厨房里只有小半桶潲水,长命提着桶出来,他看见临门的一个女人独坐一张桌,他走过时女人尽力挤向墙边。长命腾了泔水,把桶还回厨房时,小老板刚好端一碗面递给女人。长命拍着手出来,看见女人低头吃面,女人穿得时髦,是一个漂亮的少妇,她吃面时尽力张大嘴,怕面把口红沾去。长命在店里站了一小会儿,女人留意到他站在那里,小心翼翼地抬起头,快速睃他一眼,又一次本能地避向墙边。

长命不明白这样一个漂亮的女人,她的眼神和表情为啥比别人更恶劣,更难以接受。他瞬间就做出了一个让自己都吃惊的决定。他再一次掏出烟来,递给斜倚在门边的小老板,自己也点上一支,然后坐到女人的对面。

长命看见小老板的脸上呈现出一点坏笑,他想小老板一定误会他坐在这里,是想多看两眼这个漂亮的女人。

女人吃面的动作小了许多,每一口都只夹起两三根面条送进嘴里,艰难地咀嚼,仿佛吃的不是面,而是中药渣。女人现在不敢再看长命,拼命低了头,抵着墙壁。女人尴尬的状态让长命心里舒坦了许多,他需要的效果达到了,正准备站起身时,女人却先站了起来,付过钱匆匆走出面馆。隔着玻璃,长命看见女人恶狠狠地瞪了自己一眼,他猛然觉得身上长出许多鸡皮疙瘩。

还剩大半碗面,长命把面端了,倒进潲水桶里。小老板来收碗,小老板脸上的坏笑更明显了,忍也忍不住。长命想这误会又深了一层,就算没一点泔水,他也不会逼别人剩下半碗面的。误会让人讨厌。

长命并不解释,这是没法说清的事,他只招了招手说:“给我也来二两面。”

遭遇奠定了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C.小老板脸上的坏笑令长命产生误会,长命掏钱买来二两面,然后径直把面全部倒入潲水桶,这一举动让小老板十分尴尬。

D.小说动作描写简洁传神,例如写面馆里那位漂亮女人“睃他一眼”“避向墙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她对长命的嫌弃与怨恨。

E.小说成功描写了长命的心理活动,清晰表达了长命的感情发展脉络,这对于刻画长命的形象,表现小说的主题起了重要的作用。8.小说中长命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中,那位母亲说长命是需要秋天的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选择每个3分,翻译每句5分)

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①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才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②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诏陵以九月发。

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侯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注] ①贰师:指贰师将军李广利。②上:汉武帝。

A.本诗是作者在秋天为从吴州移栽到伊水多年后依然生机勃勃的白莲写下的赞美之作。B.诗歌首联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莲房的饱满丰实以及翠钿圆扇般的绀叶迎风摇摆的情景。C.本是供进藕,今为寄生莲,颔联极言白莲变化巨大,为下文写“移根”“结子”作铺垫。D.诗歌遣词造句极为讲究,前三联都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对仗工整且不呆板,音韵和谐。E.尾联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池中白莲、旧日采花船表达对江南的思念、往昔生活的怀念。15.诗歌描绘了什么样的白莲形象?结合全诗分析。(6分)

(三)名句默写(5分)

16.(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 是:。

(2)《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具体描写“江山如画”之意的句子是:。

第‖卷 语言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5题,17分:选择每个3分,句子衔接5分)

17、下列各句加点成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印度和中国军方在洞朗地区的对峙已经接近一个月。中方表示,印度将为本方在中印边境的危言危行负全责。

②现在一些大学生制作简历时,彩色打印、铜版纸印刷、贴艺术照,不惜工本,然而那些华而不实的简历投到用人单位不过是泥牛入海,起不到实际作用。

③周公馆里曾经发生的一切,对鲁侍萍来说,宛如南柯一梦。她决定带女儿离开这里,离开这让她伤心和怨恨的鬼地方。

④这个天才少年家境贫困,但他天资聪颖,善于学习。虽说没有进过正规的学堂,拜过正式的老师,但是数千字的文章常常一挥而就,被传为佳话。

⑤小李大学毕业到工厂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已经娴熟地掌握了专业技术,可谓达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

⑥吴京自导自演的军事动作片《战狼2》上映12天后,票房达34亿元,火爆荧屏,其他同步上映的哪怕是外国电影与之相比也显得相形见绌。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尽管我国文坛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长篇小说,但令人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是,多数获奖作品

0西方古代很早就有关于抑郁症的记载,到20世纪,我们拥有了百忧解这种有效的抗抑郁药。①。著名的《英国医学期刊》发表的文章称,即使是对严重的抑郁症患者,“行为—认知”心理疗法的功效都不啻于服用抗抑郁药。研究人员随机挑选了11个重度抑郁症患者,分别采用抗抑郁药物和“行为—认知”疗法治疗,结果发现这两种方式的疗效没有明显区别。②,“行为—认知”疗法被证明比抗抑郁药更为有效。因此,法国健康管理局也建议,抑郁障碍初期,在症状尚属轻微的时候,③。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今年6月7日晚,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大三学生程某在微信公众号上以《2017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出现,快来围观》为标题发表文章《人生如路,快上车吧》,24小时过去,阅读量破百万,8天后总阅读量超过325万,转发超过26万次,点赞4万多次。

但经中新网记者向江苏省考试院核实,并没有所谓“满分作文”流出。一时间舆论反转,网友纷纷怒指“每年都有这种蹭热点的营销鸡汤文”。

对以上事件,你怎么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第五篇:内蒙古杭锦后旗2018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政治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出自于《道德经》。这句话()A.认为有无之间是相互从属的关系 B.蕴含着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 C.科学解释了整个世界的本源问题 D.强调了有无之间对立排斥的关系

2.苏州、南通和新加坡三方决定,在苏通长江大桥北侧40平方千米左右的区域内建成一个融生产、生活、商贸、居住于一体的生态保护示范区、综合产业示范区和现代化城区。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B.联系就是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在人生道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锻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这表明()①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 曲折的 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不是一帆风顺的 ④旧事物必然要走向灭亡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4.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上网聊天、交友已成为广大青少年的娱乐方式,但随着网络犯罪的不断增加,许多家长严禁自己的孩子学电脑。这种做法()A.是因噎废食、片面的做法 B.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C.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重视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5.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存在„„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这说明()①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②部分离不开整体,但整体可以离开 部分 ③整体和部分的地位是并列等同的 ④只有把部分放到整体中去认识,才能正确认识部分的性质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社会犹如列车,需要正能量的

D.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11.“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然突出,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上述材料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①既坚持了两点论,又坚持了重点论 ②既看到了主要矛盾,又看到了次要矛盾

③既看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又看到了矛盾的次要方面 ④既坚持了矛盾的客观性,又坚持了矛盾的斗争性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12.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样,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到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而如果你能让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这启示我们()①外部矛盾阻碍事物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 ②坚持辩证否定观,自己发展自己 ③否定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排拒或毁灭 ④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3.在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过程中,有些干部总爱强调地方部门的特殊性,以此来作为不执行中央政策的借口。从矛盾的观点看,这种做法违背了()A.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主次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D.特殊事物具有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和规律

14.在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中,对某一事物的“习惯性”思维往往制约着人们的发明眼界。而对这种“思维定式”的有意识破除,则可能使人们生产出许多新的发明和创造。这说明()A.解放思想,破除一切传统观念 B.要有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C.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就能提出、解决新问题 D.进行逆向思维是发明创造的前提 15.漫画《思变》所表明的哲理是()A.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诺贝尔文学奖从1901年开始奖励某些领域有杰出行为和贡献的人士。鲁迅、老

舍、巴金等先后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在 2012年里,莫言终于代表中国文 学得到了文学奖的最终肯定,这足足等了111年啊!这当中有错过的,有遗憾 的,有阴谋的。从先秦《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近代文学—现代文学。中国籍作家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名册上留下名字,意味 着中国文学进入一个新起点,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肯定,也证明了中国文人那 顆勇敢坚持的心!莫言的作品将批判现实和浪漫主义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将传 统历史文化与现实有机结合,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创新,是作家经过二三 十年探索的不朽成果。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相关知识,谈谈莫言 作品及中国文学发展给我们的启示。(10分)

22、习近平在2014年7月9日举行的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讲话时指出,近1 000年前,中国宋代文学家苏轼说过:“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发展中美关系要顺时应势、与时俱进。35年来,尽管国际环境和我们两国国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中美关系能克服困难、不断前行,其原因就是两国几代领导人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不断赋予中美关系新的内涵和动力。今天,我们双方更应该审时度势,转变思路、创新思维,不断开创两国合作新局面。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12分)

23.广西南宁一名青年录制了一段视频,说自己“难受”“想哭”,却因口音之故,听起来像“蓝瘦香菇”。结果,这两个“新词”一夜爆红,在很多新媒体上刷了屏。网络热词,折射网络时代对语言的冲击。互联网进入中国的这20多年,尤其是社交媒体兴起的这几年,可能是汉语变化最为集中、最为巨大的时段。很多发端于网络的词语,展示出汉语的不同可能性,也赋予了这种古老的语言以现代的活力。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就曾使用“蛮拼的”“点赞”等网络语汇。不过,这绝不意味着,对于“野蛮生长”的网络热词,可以一意纵容、乃至培土助长。有不少词汇起源低俗、意义恶俗、表达粗俗,已经

624.(10分)①罗阳通过努力的工作,表明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3分)②罗阳的精彩人生离不开研制团队的共同努力,表明人的价值需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3分)③罗阳发挥聪明才智,解决了飞行训练中大量的技术难题,说明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4分)

下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XX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会发言稿

    XX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会发言稿 各位老师: 大家晚上好!受刘主任委派让我在此发言谈一下我带班的经验,真的是诚惶诚恐,在坐的每位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无论从哪个方面将都是值得......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

    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2012.10.9 本试卷共8页,共四道大题,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5篇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二年级 第一次月考道德与法治试卷 时间:40分钟 总分:5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

    甘肃临洮2018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指定答题区。 一、基础知识(每......

    甘肃通渭2018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甘肃省通渭县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基础知识(18分, 每小题3分) “诗词”二字连在一起,成为一个语词,在现代人的文学常识中,它表示两种文......

    河南郑州市2018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本站推荐)

    2017-2018学年上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一年级 语文 本次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20分。试卷共4页,共有六个大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河北唐山市2018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河北省唐山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课堂回顾(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熟稔(rěn) 荒芜(wǔ) 出岫(yóu) 耘耔(zǐ) .B.熹微(xī) 稚子(z......

    湖南株洲市2018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株洲市2017 年下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文试题 时量:150 分钟 分值: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诗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