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意义和内容

时间:2019-05-14 22:10: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管理创新意义和内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管理创新意义和内容》。

第一篇:社会管理创新意义和内容

社会管理创新意义和内容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内容: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核心目的是维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主要任务是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控制社会冲突,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社会生存和发展环境。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对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可从以下方面理解和把握。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保障。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新挑战、新问题,使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任务加重、难度增大。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使社会处于动态平衡、动态优化的健康运行状态,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能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序的生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呈现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遗留问题与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交织在一起,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同时,发达国家在不同时期渐次出现的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我国相对集中的较短时间里表现出来,有些问题将长时期存在,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甚至可能激化,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形成有序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好地抓好用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社会管理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等,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不断分享发展成果,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但由于社会阶层分化、利益多元、分配制度不完善等等原因,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矛盾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只有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减少和化解各种因利益冲突而引发的社会矛盾,让发展带来的增量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发展进步,才能真正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进而真正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建设水平的高低、社会管理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和检验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党与人民群众的团结。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不同的社会群体对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有新期盼、新要求,要求党和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我们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执政能力,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才能提高应对各种社会风险,化解社会问题和矛盾能力,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才能更好地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才能更好凝聚社会各方共识与合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打下良好基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意义重大。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增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协调性,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地区发展,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要求;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一方面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也凸显出来,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管理越来越重要,任务越来越繁重,社会管理也随之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是要从思想上、工作布局上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工作,彻底克服轻视、放松社会管理的思想和做法。一要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公民个人信用制度,健全违反社会公共行为准则的惩戒制度;二要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健全预防预警体系建设,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三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的社会管理和依法办事能力,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加强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快速反应力;四要加强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多方位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好的人员,充实社会管理队伍。

社会管理既要加强,更要创新。首先要创新管理理念。一要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决改变那些片面地认为社会管理就是单纯“管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二要实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推动社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要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同时,还要做好五方面的创新:在管理主体上,要从单纯重视政府作用向社会共同治理转变,从传统的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在管理方式上,要从偏重管制控制向更加重视服务、重视协商协调转变,更多地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教育、协商、疏导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在管理环节上,要从偏重事后处置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使社会管理关口前移;在管理手段上,要从偏重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更多地运用法制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在管理制度上,要坚持加强源头治理体系建设、强化动态协调机制建设、推进应急管理制度建设,构建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规范、机制和制度体系。

第二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义和任务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义和任务

今年2月1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中央党校举行。党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会议明确指出:就目前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前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不断探索和创新我们对社会、对民生的经营和管理。

(一)战略意义(P11-13)

第一,是顺利实现社会转型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经历着一场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社会转型。之所以说它深刻,是因为它具有复杂性和独特性。复杂性在于我国除了在积极参与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同时还在进行着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转型的难度可想而知;独特性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无章可循。顺利实现社会转型,需要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不懈努力。面对当前的新形势,只有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解决社会突出矛盾;只有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只有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从容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复杂形势。

第二,全面加强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应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加强内在机制的建设,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和处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当前,需要重视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通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第三,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实践宗旨的必然要求。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的宗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人们的需求层次逐步提升,从物质领域转为精神需求,社会公平、公共秩序等成为普遍关注的对象。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不平衡,仍有许多群众需要党和政府更多的关怀和帮助。而长期以来,我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经济建设方面,社会管理工作的经验和能力有所欠缺,与人民群众的不同需求和期望存在较大差距,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党和政府要实践宗旨和承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治理社会的能力。

第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当前,社会矛盾集中突显。教育、医疗、住房、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生态环境等热点领域不断积聚能量,群体性事件和恶性极端事件显著增多,消极腐败现象和严重犯罪活动影响严重,还有一系列天灾人祸给人民群众内心所带来的颠簸、震动,无不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智慧。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辨别和应对复杂形势的能力、真诚服务群众的能力、做好社会管理的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下大气力迎合人民群众的期望,尽力弥补经济高速发展而带来的更高的期望值。

(二)历史任务(P20-29)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重要讲

话中指出,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并指出,要实现这个根本目的,必须着力完成社会管理七个方面的基本任务。

第一,协调社会关系

所谓“社会”就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各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的总和,没有“关系”就没有“社会”。一切社会问题都是在“关系”中产生的,没有“关系”也就没有社会问题。因此,协调社会关系是社会管理的首要任务。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是利益关系。利益关系是多方面的,有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等。在社会转型变迁过程中,由于群体分化、阶层分化、利益分化,不同群体、不同阶层都有各自己利益追求,各种利益之间存在差异甚至产生矛盾,利益关系复杂化是必然的现象。

协调社会关系,关键是要处理好四个问题。第一,要把协调利益关系作为重点。社会关系具体表现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是利益关系。如果只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作文章,回避利益问题,社会关系是难以协调好的。利益关系协调好了,其他社会关系也就容易协调了。第二,不能把利益问题抽象化。要着力解决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协调利益关系时,往往存在把利益问题抽象化的现象,空洞抽象的道理讲很多,而眼前最紧迫的利益问题不解决。特别是民生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不能老是用“大局的、长远的利益”作为借口来搪塞,要解决具体问题。第三,要兼顾各方面利益和诉求。协调的关键就是要做到“各得其所”,兼顾各方面的合理愿望,照顾各方面的正当利益。如果只考虑一些人的愿望和要求,忽视其他人的愿望和要求,社会关系是不可能协调好的。第四,用制度化的协调机制来协调社会关系。不能只用临时的、应急式的手段措施来协调社会关系,要健全完善协调社会关系的各种制度。在协调社会关系问题上,习惯的做法是出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发生什么矛盾、就解决什么矛盾,缺乏制度化的协调机制。即使是对于突发事件、偶发问题,也应形成制度化的处理预案,当事情发生、问题出现,也能及时有效解决。

第二,规范社会行为

社会活动是由社会成员的行为共同构成的。共同的社会活动需要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如果没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就会出现各行其是、互相妨碍的情况,社会活动就难以有序有效进行,社会的发展进步就会受到阻碍。

正如前面例举到的,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行为失范”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出现价值观多元化,人们行为是非标准不一致,导致社会生活中人们实际行为冲突,引发社会矛盾。二是传统道德观念面临严峻挑战,消极道德观念影响蔓延,导致不良行为滋长。三是一些人法治观念、制度意识淡薄,有法不依、有制度不遵循。四是一些领域的制度不完善,致使人们行为准则不明确、行为无序混乱。

社会活动的有序有效进行,依赖于社会成员行为的规范性。规范社会行为,就是要形成社会成员共同的行为准则,并且在实际社会活动中切实遵循这些准则。

第三,解决社会问题

就我们当前的主要社会问题来看,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要解决好包括收入分配、生态环境、人口、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人口老龄化、青少年犯罪等问题。其中,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是腐败问题,因为腐败问题是对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威胁最大的问题。

第四,化解社会矛盾

从当前看,我国社会矛盾主要是不合理的体制政策所产生的利益分配不公平的矛盾。特别是一些强势群体利用自身优势过多占有社会资源,导致弱势群体看不到出路而引出的矛盾。而这些矛盾一旦引发,往往会产生群体性的、连锁性的、激烈性的、破坏性的社会影响。

关于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思路,首先还是从制度入手,以科学合理的制度预防社会矛盾

产生,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才是根本思路。这就需要健全完善各种制度,特别是利益分配、协调制度,用制度规范社会利益关系,减少社会矛盾;

其次,对社会矛盾要有敏感性,及时解决。对于社会矛盾,最好解决在萌芽状态,或者在影响范围小、后果不严重的时候,及时解决,不要使小矛盾演变成大矛盾。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不是突然之间产生的,总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在问题、矛盾的早期,敏锐把握、及时解决,就可以避免它们所造成的严重社会后果,也可以避免解决这些问题、矛盾所付出的代价;

第三,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措施化解社会矛盾。社会矛盾是复杂的,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不能简单处理。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协商、思想工作等手段措施,来解决社会矛盾。单一的手段措施,往往难以解决社会矛盾。

特别要注意,当前的社会矛盾主要还是人民内部矛盾,虽然有时候也会以对抗性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在解决的时候不能简单地用对抗性手段来解决。至于如何解决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也是当前摆在了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究。

第五,促进社会公正

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基石。社会公正的基本含义是:在社会生活中,公平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公平合理地分配各种利益。“资源”和“利益”是广泛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的资源和利益。从类型看,社会公正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四个方面。从内涵看,社会公正包括保证每个社会成员平等地享有基本政治权利、基本生存权利、基本发展权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政治文化权益不断发展,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高,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社会公正取得了明显进步。但由于体制改革、利益格局变化、社会关系调整,一些领域的体制改革滞后、政策调整不及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公正问题,主要是某些社会群体不合理地过多占用社会资源,利益分配不合理、收入差距较大,改革中一些人的利益损失得不到合理补偿,一些群众的政治、法律、社会权益受到侵害,公共服务享受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均衡,在一些社会活动中机会不公平、规则不公平,等等。

促进社会公正,从全局、长远意义上看,最根本的是完善法治、健全制度,而不能仅仅依靠行政手段、临时措施。全面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正的社会环境,保证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比较平等地享有教育权利、医疗权利、就业权利、福利权利、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和接受法律保护的权利。促进社会公正,当前要重点解决经济利益的合理分配、缩小收入差距问题,同时,还要重视维护公民的政治权利、社会地位、文化教育、司法公正、社会救助、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

第六,应对社会风险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变迁过程中,社会风险增多是一种必然现象。由于社会结构变化、利益关系调整,思想观念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人们行为自由度提高,社会规范处于变动调整之中,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利益矛盾、行为冲突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使得社会风险增多。同时,全球化趋势加快,从国内国外来看,我们处在一种高度开放竞争的环境中,信息传播迅速、人员流动广泛、文化交流扩大、舆论变化多端,竞争激烈、变化加快,也使得社会生活中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导致社会风险增多。

应对社会风险应把握两个角度:从风险发生角度看,要尽可能减少风险的出现;从风险后果看,当风险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要尽量减小风险所产生的损失或危害。

第七,保持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是社会生活有序进行、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我们强调“稳定”,不是为稳定而稳定,稳定不是目的。现在有人对“稳定压倒一切”提出疑问,实际上表现出认识上的模

糊。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基础,“稳定压倒一切”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的。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要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不可能的。

社会稳定是社会生活秩序的一种综合状态,是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的结果。在社会管理的七项基本任务中,可以说前六项任务是手段措施,而保持社会稳定是目的、是结果。什么是“社会不稳定”?或者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社会不稳定?如果社会关系不协调、社会行为不规范、社会问题多、社会矛盾严重、社会普遍不公正、社会风险多,整个社会必然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果社会关系协调、社会行为规范、社会问题不多、社会矛盾不严重、社会公正普遍实现、社会风险减少,整个社会就能达到一种较为和谐稳定的状态,就能实现“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这个根本目的。

第三篇:党课内容“组织起来,创新社会管理”

陈鸿宇

只有把社会、把公民组织起来,公共服务的网络才能伸展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个公民才能受到关注和关爱

在一个经济不太发达的粤北山区县,县里给每个乡镇都配备一辆垃圾收集车,镇里为每一条山村都配了垃圾桶,村委会挨家挨户动员村民们,把垃圾自觉地送到收集点去。自此以后,村前村后的垃圾少多了,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观。

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地解决农村社区的垃圾问题,恐怕比修一两个供参观用的“新农村样板”有意义得多。因为,一个覆盖全县城乡的垃圾处理网络形成了,原来分散地处理垃圾的农村居民被组织起来了,农村朝着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又扎扎实实地迈进了一大步。

能否这样认为,只有把社会、把公民组织起来,公共服务的网络才能伸展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个公民才能受到关注和关爱;而本不宽裕的社会资源,也可以通过“组织”来整合,更合理、更有效、更公平地为更多的人提供公共服务。因此,“组织起来”非常重要。

把社会和公民“组织起来”,首先要转变对“组织”的狭隘认识。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通过党组织、政权组织、工青妇组织、村居自治组织等“体制内”的法定组织,开展社会管理。这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当下的广东社会,除了“体制内”的法定组织之外,客观上已经存在着许多“体制外”的社会组织,这些“体制外”的社会组织出现和发育的基础,源于社会各阶层日益强烈和丰富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诉求,也反映了公共治理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愿意组织起来,担当公共治理主体的职责。因此,只有拓宽对“组织”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才能实现从“依靠群众打天下”向“依靠群众治天下”转变。比如在农村基层社区,就可以通过基层党员的带头作用,并借助农村各类传统群体,大力发展维稳、治安防范、农业培训、产业化服务、文化、慈善、宗教等群众的“自组织”,把党建工作、基层政权建设和扶贫“双到”渗透其中,形成一张覆盖农村社区的大网,以更加广泛地联系广大农村居民,使处于分散状态下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目标。

把社会和公民“组织起来”,需要转变的第二个观念是,“组织起来”的这个“组织”该干什么和怎么干。一个阶段以来,“体制内”的法定组织往往视各级领导者“对社会管治”为己任,虽然也为群众办了不少好事实事,但还是多少给群众留下了“管理控制的多”“索取的多”“服务的少”“给老百姓实惠的少”等感觉。正如胡锦涛总书记今年“七一”讲话所指出的,“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将基层党建和政权建设与完善发展社会组织结合起来,切实转变基层党组织和政权组织、村居自治组织的职能,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工作重心下移,从“对社会管理控制”向“为社会和群众服务”转变,让各级党组织和政权组织都成为贴近老百姓的“服务型”的组织,通过提供高质量的社区服务树立基层党政组织的威信,进而发挥其在建设和完善发展社会组织中的核心导引功能。

把社会和公民“组织起来”,需要转变的第三个观念是,给全体公民提供公共服务,党委、政府既不能撒手不管,又不能大包大揽。政府理所当然是为全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最重要的主体,但政府不可能具有无限的资源和无限的权力,来完全满足所有公民日益丰富的、多元的和多变的各种诉求。这就需要通过顶层设计,把“公共服务”的责任、权力和实现成本在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之间、政府和公民个人之间明确加以界定。该政府承担职责的,政府决不能推卸责任;该村居自治组织提供服务的,村居自治组织必须到位;交给社会组织去承接或通过市场购买的,各级政府要敢于放权、授权,同时保留进行社会救济的责任。让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有序地组织起来,社会管理的创新就有了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就不是一句空话。

第四篇:创新社会管理的八大内容

创新社会管理的八大内容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2、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3、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

4、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和管理服务体系。

5、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和应急管理体制。

6、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7、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8、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

1、定期排查制度:

社区(村)每半月排查一次确保各种矛盾纠纷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台账”制度:

⑴排查出影响稳定的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全部登记造册,建立台账。⑵定责任单位、责任人,定处置措施,定处置期限。

⑶问题已经解决的要及时销账,到期未能解决的要限时督办。

3、定期报告制度:

⑴社区(村)每半月向乡综治办报告一次排查处置情况。

⑵对排查出的重大矛盾纠纷,要及时向乡综治办汇报,矛排办组织排查调处,限期解决。⑶对可能引发重大治安问题和群体性的矛盾纠纷,写出专题报告,随时上报。⑷经排查未发现矛盾纠纷的要施行“零报告”制度。

创新社会管理的六大方面

1、管理观念的创新

2、管理主体的创新

3、管理方式的创新

4、管理环节的创新

5、管理手段的创新

6、管理制度的创新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

1、协调社会关系

2、规范社会行为

3、解决社会问题

4、化解社会矛盾

5、促进社会公正

6、应对社会稳定等方面

第五篇:浅谈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和意义

浅谈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和意义

赵秀梅(秦呈岛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企业创新涵盖着企业的力一力一面面,企业要持续发展,创新是根本保 证,强化创新人才培养,提i}}创新意识变成企业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发明,有悠久历史和巨大智慧的民族。中

国有句古话:“小谋全局者,小足谋一域;小谋万事者,小足谋一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小竭动力,创新

归根结底是人的思想的发展和飞跃。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

展均是由新的理论、新的思想引发出来的,新的技术、市场、方法、制 度等产生,首先要有新的思想。小继承就没有前进的基础,小创新就

没有发展的动力,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末来的 方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而提i}!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 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众所周知,有新思路,才有新出路,进-步讲,要创新思想,创新经营,企业才会有新的出路,有新的观念,才 有新的发展。

企业创新,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但实际上,企业

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而而。在一个行业中,创新决定一个了企业是引

领者还是模仿跟随者。企业创新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

益。企业要持续发展,创新是根本保证,强化创新人才培养,提i}!创新 意识变成企业的首要任务。要创新当然要培养大家的创新性思维,所

谓创新性思维是指具有发现性和开拓性的思维,该思维要具有首创

h}少、一阔性,要善于驰骋联想,小分点而,小分正反,让思维打破惯性,发散开来。树立创新性思维并非一蹦而就的,这当中需要员工本身-

个自我突破的过程,需要克服传统定向的,线性的思维,目_小自卑,敢 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走在别人的前列。企业要自主创新必然要技

术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创造出新的商业化模式,在恰当的时机切入,才能整体化企业的创新建设,加快企业的发展。

现在很多企业都将创新作为自己重要的战略任务。公司领导

也会对员工创新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那么到底千}么才是企业创

新呢?

在很多人看来,创新就是指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务、新技术的 挖掘等,这些好象与多数员工没有千}么关系。所以当公司推动创新运 动的时候,似乎无从卜手。其实,真实意义上的创新小仅仅是层而上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还包括思维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人力资

源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文化创新。

首先企业在进行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员工的制度创新以及管理创新意识,要紧抓小同重点的变革和创新,如以

组织结构为重点,重新划分或合并部门,流程改造,改变岗位及岗位

职责或以人为重点的变革和创新,即改变员工的观念和态度,知识的变革、态度的变革、个人行为乃至整个群体行为的变革或以任务和技

术为重点,任务重新组合分配,史新设备、技术创新,达到组织创新的 目的。

其次在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

业管理的小断创新,企业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综合 索质和创新能力。一个合格的管理者,除了要有“健全的脑力、一定的 教育、专门的技术的知识、机智灵敏、充沛的经历、坚强的毅力、忠诚 老实、判断力和一般常识、良好的健康状况”诸多优点外,还要在决策 方而成为优秀的故障排除者和资源分配者。因此,在企业文化在管理 中的作用越发重要,以人为本思想在员工头脑中日益深入的新形势 卜,提i}!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的索质,培养他们而向世界而向 末来的开创精神,己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环节和首要任 务。

创新对于公司和个人都很重要,这都离小开先进优秀的企业文 化。新时代的创新作用得到空前的强化,创新变成了企业的生命源 泉,生产规模或经营成本己小再重要,而创造性和灵活性成为了最宝 贵的资源。因此,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文化与传统的企业文化强调 的创新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新时代的企业创新史加注重激发个人的 创造灵感和创造热情,最大限度的满足个人的要求和愿望,使其智慧 和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而对传统企业文化理念提出的集体观念、群 众意识、绝对服从等等持批判态度。新时期的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 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给员工多重需要的满足,并能用它的 “软约束”来调节各种小合理的需要。员工将企业文化内化为自我意

识后,将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自我激励的标尺。门_员工真正接受了企业的核心理念,他们就会被这种理念所驱使,自觉自愿地发挥潜能,为企业努力i}!效地工作。企业只有创造出适合 个人创新、组织灵活机动、完善人才流动的体系,才符合新时代的企 业发展道路,是企业充满新鲜活力小可或缺的因索。公司提供创新文 化,尽量为每一位职员提供创新的机会和氛围,让员工在紧张忙碌的 工作中保持活跃的思维、工作的激情,提倡创新的概念,使创新的意

识要融入到日常的工作中,千毛何人千侧可时候都司一以创新,只要敢想敢 说,没有千}么是做小到的。企业文化通过改变员工的旧有价值观念,培育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组织和员工之间的依存关系,使 个人的行为、思想、感情、信念、习惯与整个组织有机的统一起来,形 成相对稳定的文化氛围,凝聚成一种合力与整体趋向,以此激发出组 织成员的主管能动性,为达成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企业文化要想有创新首先要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价值标准,选择 正确的价值观是塑造企业文化的首要战略问题。这就需要企业立足 于自身的具体特点,根据目的、环境、习惯和组成方式选择适合自身 发展的文化模式。企业核心价值观和文化模式门_确立,就应通过各 种形式感召员工,为了让员工认同,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立足点就 是务实,从员工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让员工感到企业文化的感召 力,深入人心。其次,要让深入人心的文化模式有必要的制度保障,建 立奖惩制度,另外领导的率先垂范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成功的企业 小仅需要认识目前的环境状态,而目_还要了解其发展方向,有意识的 加以调整,选择合适的企业文化,以适应挑战。

综上所述,企业创新这个并小新鲜的话题正在被赋予新的含义,成为一种新的时尚覆盖着诸多的领域,企业领先者为了保持领先的地位就必须时刻把握好该领域的创新方向,从而引领整个行业的发 展方向。处在激变时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必须从常规阶段进入创新阶 段,新世纪的企业管理,从根本上讲,将是强调跳跃和变化、速度和反 应、灵敏和扁平,将注重平等与尊重、创造与直觉、主动与创业精神、远见与价值控制,将依靠信息共享、虚拟整合、企业间相勺_依存。新时代的企业必须要有创新管理,只有小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 处于主动,才能立于小败之地,从而小断创造优势,为赢得末来市场 竟争打卜坚„实的基础、

下载社会管理创新意义和内容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管理创新意义和内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魏礼群 2011年第3期 ——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提纲) 农业是第一产业,农民是最大群体,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切实解决农民增收难、农村维稳难这个关键问......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一个老课题,同时又是一张“新试卷”。今年(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

    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而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

    十八大热点内容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来源:安徽教师招考网(http://ah.zgjsks.com//) 十八大热点内容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十八大热点内容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社会建设篇里提出了不少新的......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情况

    ***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情况 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决策部署,半年以来,我乡综治办科学谋划,脚踏实地,积极......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全省乡镇党组织书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集中培训班的学习,我深受教育和启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是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培训 A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培训 A 一、单选题 1、购买公共服务的重要对象是()。政府组织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该项是标准答案) 事业单位 2、最终检验行政效率高低的标准是()。组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