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回忆》(一)读书报告
《我的回忆》
(一)读书报告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蒋蜀杰
学号s31314010 号码***
对于我来说张国焘的《我的回忆》这本书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在阅读历史,我想这句话毫不夸张。原本打算三本厚厚的整套书籍只写一篇读书报告或者读书体会,但阅读的过程中委实有太多收获、感叹、甚至是疑问。这时,就已经不是区区几千字可以道得清的了。于是,我每一本都写一篇读书体会。这只是第一本的读书体会。------------前言
《我的回忆》
(一)张国焘自述了在**年代自己的成长经历、学习经历到之后创建共产党的诸多经历,其诉述平铺直叙,言语毫不修饰,更具说服力和真实性,其中更不乏令人深思的言语和令人大感意外事实真相。
想来张国焘家中毕竟富裕,尚有能力供给家中诸多子弟上学。诚如老师所讲,中国早期革命主力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张国焘的家境有能力将张国焘送入萍乡小学到中学,最终报考上北京大学接受先进思想文化熏陶,甚至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这些成就与其家庭背景成长经历都密不可分。
书的开篇即讲到洪江会的造反,似乎原本造反是很可怕的事情,然事实上的洪兴会造反却充满了悲戚和无奈。洪江会仅仅只是一个当地的黑帮性质的组织团伙罢了,造反的主要成员却是平日苦哈哈的农民百姓,在某些野心家的煽动下,在日益腐朽残暴的清政府压迫下,正好又赶上是荒年,民不聊生,于是就盲目的造反开来,连武器都参杂不齐。书中如是描写:---“大队农民队伍,穿着形形色色的短衫裤,正有大陆上成单行的稀稀疏疏的走过。他们手上拿着长枪、鸟枪、锄头、大刀、马刀、木棍。锅盖等等武器,却看不到旗帜,也没什么叫喊”。兴许那些农民根本就知道什么是造反,或者说造反的后果,但如果不造反,难免一死,荒年和苛捐杂税只会更使得饥饿、贫穷、最后仍然是死亡。当讲到官兵的进剿情节,我更多的是愤懑与无奈还有就是了然,了然清政府怎会在辛亥革命风潮下瞬间轰然倒塌。朝廷官兵进剿对百姓的危害比所谓造反甚至更严重,而百姓也当官兵是更大的祸害。换句话说,洪江会更大程度上不是造反,而是一种抗议,一种自我保护的群体性组织反抗行为,是下层受剥削农民的最后嘶吼。
随后,张国焘讲到自己在萍乡小学的学习经历。萍乡小学原本只是旧思想旧宿儒的培养基地,然新思想不可避免的传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从教育开始改变。仅仅是小学便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孩子们都“不仅有孔夫子,也有拿破仑、华盛顿、牛顿、瓦特和卢梭等等”,中西文化的交汇碰撞在小学便有迹可寻,这是哪能可贵的。这让我不免想到现代我们的小学教育,现在的小学教育仅仅是背诵、抄写、计算,沉重的课本学习便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何谈接触思想?文化?他们除了课本,很少了解到谁是拿破仑、华盛顿、卢梭。令人意外的又是不知道是现在的小学教育还是日益爆炸的信息时代使得孩子们过于早熟,超越心智年龄的成熟。曾做过一个简短的小调查,问过很多位有弟弟妹妹的同学,他们的弟弟妹妹大多都在就读小学,但是那些孩子们基本不会唱儿歌,唱的都是《爱情买卖》《男人就是累》《老鼠爱大米》等网络通俗歌曲,一旦询问一些课外知识便一问三不知,更何谈些许有思想内涵的文化书籍。而张国焘幼时那个年代已经学会辨别是非、什么是亡国、什么是救国,这是什么样的差距?更毋谈中学教育甚至大学教育。我们的国家解放了半个多世纪,距离张国焘那个年代更是近百年,但我们的小学教育、高中教育、甚至大学教育,成了什么样子?到底是我们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这不得不发人深思。
当张国焘进入北大,那时蔡元培已经就职北大校长,在这位真正教育家思想家的带领下,北大焕然一新,成为了当时中国大学里思想最多元的中心之一。这对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直至后来北大学生成为“五四运动”学生主力至关重要。学生总是容易接触和接受先进的思想文化,但同时也是最激进的,张国焘在五四运动中扮演的角色是组织者策划者也是执行者,最活跃份子之一。
张国焘和孙中山第一次的会晤情节,让我记忆犹新。孙中山终究还是看不起学生运动的,或者说没有意识到学生运动的力量,在他看来五四运动的先锋学生队伍只是一味示威、游行、宣传、演讲毫无真正意义上的革命,也仅仅是“五百条枪”的力量罢了!这又与中山先生未曾重视新文化运动一个道理。中山先生一生革命,只重视上层社会的革命,或者说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改革,正如李敖《孙中山先生研究》一书中讲到孙中山曾说过“我们的革命,也是一种改革,与改革无本质差别”。孙中山先生最后革命尚不成功,甚至一生最伟大功绩辛亥革命也不算成功,这与中山先生不重视思想文化革命密切相关,也与他未曾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或者说如同旧封建官僚、西方资产阶级一样不敢发动群众有重要关系。早期中国共产党亦然如此,在建党初期动员了工人、甚至妇女但是没有农民,似乎认为农民距离革命太遥远。而那时候,似乎只有毛泽东在湖南动员农民。中山先生在护国运动之后重新组建国民党,要求党员按手印、发誓效忠孙中山先生本人,这固然与当时需要集权需要有力的领导力度的现实需要密切相关,但这也与中山先生本身倾向于军阀主义作风有一定关系。中山先生的革命一生,都未曾动员下层民众除了在国共合作前期积极配合支持共产党的工人运动之外,甚少发动人民群众进行革命,这或许也是先生革命难以成功的关键因素吧!我个人认为国民党内部在孙中山先生去世以后的混乱党派林立,所谓蒋汪之争、西山会议、党内左右派等等都与国民党本身内部过分强调集权而不成反乱己有一定关系。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俄国十月革命浪潮的冲击密不可分,在思想混乱的五四时期,无政府主义者、社会主义者、改良主义者、西方资本主义者、民族主义者,一个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对迷茫中的中国意义十分重大,于是一大片学生知识分子转而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更多人逐渐信仰马克思主义,坚信一定会带给中国曙光,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病急乱投医,只是刚好这个“医生”医术还不错罢了!正如黄文志老师课堂所讲到早期中国共产党成员基本对马克思主义只是似懂非懂,谈不上所谓马克思主义者,只是一种坚信一种信念使得大批知识份子投入马克思主义怀抱!加上新成立的苏联苏维埃政权的《对华宣言》深深振奋了国民心理,使得国民对苏联大有好感,更容易接受俄国同情俄国到最后的以俄为师!张国焘在书中也讲到当时建党期间包括自己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够,也在张国焘代表在中国参加远东劳苦人民大会时的经历有所体现,那是的中国共产运动所谓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远远未达到建党的思想要求。所以,1921年7月共产党的建立是草创也不为过,甚至中央创始人“也弄不清楚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独立革命、民主革命之间的微妙关系。建党过程中国际共产主义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如太平天国革命、辛亥革命等等,都是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影响,但主要仍是根源于中国内部的需要。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也是一样,只是它收到国际共产主义的影响更为密切。正因为如此密切联系,陈独秀、李汉俊在后来对马林的态度方面十分生硬,生硬拒绝马林要求阅览第一次代表大会相关文件和策划,即使提出经济援助二人也表示愿意接受经济援助但仍未表示接受国际共产的领导,也正是因为担心中国革命会成为苏俄革命共产革命的附庸。其中书中写到马林派张太雷到日本事件和李汉俊李达陈独秀的矛盾激化,甚至陈独秀想苏联共产国际提出撤退马林,这固然与马林的个人性格和态度有必然关系,其中也与中共领导人担心中国共产运动成为苏俄共产国际的“小弟”也有必然关系。而事实证明,这是有一定先见之明的!
张国焘代表中国参加远东劳苦人民大会,一路见闻到了莫斯科受到了列宁的接见,这对于中国代表最大的收获便是真正意义上确定了国共合作的基本论调,和中国共产党明确了反帝国主义的纲领,要知道那是中共包括陈独秀甚至全国大多数都不知道何谓“帝国主义”。将中国革命的中心在反对本国军阀割据转移到反对帝国主义。这是意义非凡的,这从根本意义上转变了中国革命方向和革命态度。中共也由共产主义研究性质的团体进入政治活动的性质。但是在一路上苏俄境内的破败贫穷荒芜情景又似乎与十月革命的伟大成功荣耀不相匹配。于是张国焘这么写道“似乎除了俄国的十月革命是胜利了以外,也确实没有值得夸耀的。”是不是社会主义最终即使胜利,除了胜利本身之外,便没了任何值得夸耀之处?正如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之后的五六十年代,不是一样全国一片荒芜、破败、贫穷、饥饿??这不得不让我们值得思考!
暴力必然和军队联系在一起,拥有军队多了,占据一块地盘便成了军阀。而军阀在19世纪初期混乱的中国是**的主要因素但也是和平的主要因素。当彼此军力相当,便和平相处,有了一段难得的平和时期。孙中山的嫡系陈炳明坐拥广东,北有张作霖,又有吴佩孚,孙传芳,北京在段祺瑞去世后也由其嫡系掌控,整个中国四分五裂。其中吴佩孚、陈炳明支持新文化运动,陈炳明甚至曾邀请陈独秀到广东就职教育司长,想来如果最终成行,在广东也许又是新文化运动又一阵地,甚至后来的共党发展也更为迅速。
中国共产党只从建立之后,高中学习的课本意义是: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但此时的我却不这么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充其量在当时只是新生力量的产生、还是十分弱小,中共一大才13代表五六十个党员,而中共二大居然才几个代表出席且只有几百党员,实话说来这点力量在当时的孙中山先生的国民党甚至张作霖吴佩孚等军阀看来也不过尔尔。怪不得即使共产国际的介入下推动国共合作,孙中山先生也断不肯两党合作处于平行地位,只允许共产党员一个人身份进入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在草创时期,早期知识份子当然是主体,然而旧地主大官僚也同样参与其中,例如在各地发动共产小组时候,曾任浙江省参议会议长的大地主沈定一尤为积极,自动大减佃户的租额,加上主办激进的《浙江潮》的施存统和俞秀松。这都是旧官僚旧地主,可以想象中共的建立并不完全是所谓信仰共产主义者建立的,仍然借助了多方面力量。但最终仍严厉打击迫害这些有旧地主官僚背景的功臣,这让我委实不解疑惑。这只是历史的开端,但谁又能说得清后来那些读来更让人毛骨悚然的事件呢?陈独秀作为中共产妇,后来被他的莫斯科同志们和他的门徒学生们当做共产主义的罪人,甚至斥之为“托匪”、“汉奸”和“日本间谍”,而老持成重积极支持共产主义运动的蔡元培先生也最后在1927年转到反共的立场上去,而张国焘自己到最后居然也成为了共产党叛党的最高领袖级别人物!这期间到底经历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历史真相呢?终究不得而知,而我们现在只能以浅薄的历史认识和所知的微薄历史真相更多是假相来猜测,再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已经变质,不再是一群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一起建设党国救国救民,更多的成为了一个纯粹意义上的追求夺取政权,甚至不惜一些手段夺取政权的政党组织。也许这是中共必然成长过程,但是,这毕竟不是容忍不了一群充满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总是会抛弃!即使是功臣元老,只要利于中共所谓夺取政权的大业,杀伐果断是必然。于是让更多元老们寒了心。至于更多我们所不知到的或打压或迫害?我们不得而知,历史也不知道。《我的回忆》中张国焘也在自问自答,为什么会有这么离奇的发展呢?“总的来说,少数人所发动的武装暴动、暴力革命、建立这种那种的革命政权、实行专政的统治,必然会抛弃初期的理想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和道义,代之以权利观念、计谋恐怖和残忍等等。共产主义运动与无产阶级专政骨肉相连,因之,独裁的丑恶现实必然会泯灭了共产主义美丽理想。”这个自问自答,会让我疑惑:谁是那个少数人呢?谁是那个独裁者呢?这个问题,已经超越某些人觉得当代大学生不应该有的想法。于是我便掐断了此点念想。
其中我们可以在《我的回忆》里面有这么一个情节,周佛海在陈独秀未南下上海之时曾代理中央书记,但他与杨家小姐的爱恋成了党内大事。周佛海本有妻室,但是包办婚礼本人拒不承认,在外另有心仪所爱,甚至结了婚。在那个风气刚开花的年代这样的事很正常的,张国焘也成为此时的调停者见证者之一。这原本只是小事,但因为杨家小姐是富裕之家资产阶级。党内对周佛海有诸多异议,太过严厉干涉,认为富裕的生活方式不适于党内建设,不利于树立正确的革命思想等等理由包括张国焘也对此事不赞同表示异议。其实无论什么理由都掩饰不了一个党组织对党员个人生活问题的强加干涉,这是一种人权隐私干涉侵犯。这时的党内多度干涉导致诸多问题最后导致更多大的问题已经初现端倪。这件事导致的最终的结果是周佛海到日本便再也未曾同中共联系。一个组织特别是政党,对党关系和个人关系必然要有一个严清晰格的划分,绝对不能混为一谈!
读完整本书,我突然有这么一个疑问,苏俄到底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甚至到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这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近百年来中国与苏俄一时师友一时仇敌,其中必然的利益链条在哪里?如若俄国十月革命未曾成功仍然是资产阶级政权,那么中国是否还能走上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甚至是否中国共产党都不会发展壮大?而且最大的疑问是:在19世纪早期,中国国民党力量发展迅速,组织成分社会各界及都有,并不是纯碎的资产阶级,但是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确定国民党是不能完成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呢?如果仅仅是未明确提出反帝国主义,这明显是不足够的理由!
第二篇:材料一读什么书阅读答案
篇一:材料一读什么书阅读答案(2014江苏模拟)阅读下面的一组文本,完成13„ 查看次数: 添加时间:2014-5-12 18:55:25 作者:xueyou04(2014江苏模拟)阅读下面的一组文本,完成13-16题。(12分)【材料一】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做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节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材料二】 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表 小说、科技等
——参考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 一份调查报告:受访者是30位出身于工人阶层的男子,最后有15人成为大学教授,15人仍在工人阶层。在挑选这30人的时候,研究人员确认他们出身于相似的社会环境,而且家庭创伤也相似(父母酗酒、死亡、离婚等)。15位教授中,有12位有父母给他们读书或讲故事;15位工人中,只有4人有这种经历。15位教授中,有14人小时候家中有很多图书和印刷品;15位工人中,只有4人家中有书。15位教授中,13人的母亲与12人的父亲经常阅读书报杂志;15位工人中,只有6人的母亲与4人的父亲经常阅读。15位教授小时候都受到大人在阅读上的鼓励,15位工人中只有3人受到鼓励。其中,教授组二号受访者,他是一名社会学学者,7岁时母亲去世,被送进孤儿院,一直到17岁自立成人。他在进入孤儿院时备受煎熬,他“不知道孤儿会发生什么事”。8岁时,这位受访者在孤儿院图书馆发现了霍雷肖 阿尔杰①的系列故事书。这个发现对他影响深远,因为它突然间了解到,尽管在孤儿院,他仍然可以掌握命运,创造人生。霍雷肖 阿尔杰的书让他看到“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男孩典范”,他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注释:①霍雷肖 阿尔杰(1832——189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共创作了100多部作品。他专门撰写贫困男孩发奋图强最终成功的故事,代表作《衣衫褴褛的迪克》。[来源:17教育网] ——节选自吉姆 崔利斯《朗读手册》 【材料四】 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节选自许知远《电子时代的阅读》 13.根据材料一,周国平将阅读定义为: ▲。(2分)14.你从“调查报告”得出了什么结论?(2分)[来源:17教育网] ▲ 15.阅读上述材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阅读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是为了消遣,在时光的消磨里获得精神的启迪和享受。b.中美两国在图书馆数量、人均阅读量上的差异,可能是两国创新型人才不等的原因。c.从我国图书畅销书类型看,我国国民阅读的取向过于功利,缺少精神追求与享受。d.习惯电视画面可能会不习惯阅读纸质文本,建议控制看电视时间,更多地阅读书籍。16.试分析哪些原因可能导致了我国国民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3分)▲ 17.读完上述文字,关于阅读,请你给下列对象一些建议。(3分)如果对父母,你会建议: ▲。[来源:17教育网]如果对老师,你会建议: ▲。如果对政府,你会建议: ▲。
来源试卷:考点分析:答案解析: 13.(2分)阅读是一个人的灵魂在文字构筑的精神世界里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的个人化的精神行为。14.(2分)①阅读成就一个人长大后的命运与发展。②父母对阅读的重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就。15.(2分)a 16.(3分)①父母自身对阅读的关注与重视。②看电视时间过长,导致人们无法忍受纸质阅读方式;③公共图书馆数量较少,图书馆藏书量不足;④阅读内容以实际用途和消遣为主,缺失精神的享受。(答出一点得1分)其他类似试题(2014江苏模拟)阅读《小丑》一文,完成13~16题。(共11分)[来源:17教育网] 小 丑 屠格涅夫 世间曾有一个小丑。他长时间都过着很快乐的生活;但渐渐地有些流言传到了他的耳朵里,说他被公认为是个极其愚蠢的、非常鄙俗的家伙。小丑窘住了,开始忧郁地想:怎样才能制止那些讨厌的流言呢? 一个突然的想法使他的脑袋瓜开了窍„„于是,他一点也不拖延地把他的想法付诸行动。他在街上碰见了一个熟人,那熟人夸奖起一位著名的色彩画家。“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道,“这位色彩画家早已经不行啦„„您还不知道这个吗?我真没想到您会这样„„您是个落后的人啦!” 熟人感到吃惊,并立刻同意了小丑的说法。“今天我读完了一本多么好的书啊!”另一个熟人告诉他说。“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道,“您怎么不害羞?这本书一点意思也没有,大家老早就已经不看这本书了,您还不知道这个?您是个落后的人啦!” 于是,这个熟人也感到吃惊,也同意了小丑的说法。“我的朋友某君真是个非常好的人啊!”第三个熟人告诉小丑说,“他真正是个高尚的人!” “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道,“某君明明是个下流东西!他抢夺过所有亲戚的东西。谁还不知道这个呢?您是个落后的人啦。” 第三个熟人同样感到吃惊,也同意了小丑的说法,并且不再同那个朋友来往。总之,人们在小丑面前无论赞扬谁和赞扬什么,他都一个劲儿地驳斥。只是有时候,他还以责备的口气补充说道:“您至今还相信权威吗?” “好一个坏心肠的人!一个好毒辣的家伙!”他的熟人们开始谈论起小丑了,“不过,他的脑袋瓜多么不简单!” “他的舌头也不简单!”另一些人又补充道,“哦,他简直是个天才!” 末了,一家报纸的出版人,请小丑到那儿去主持一下评论专栏。于是,小丑开始批评一切事一切人,一点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手法和自己趾高气扬的神态 现在,他——一个曾经大喊大叫反对过权威的人——自己也成了一个权威了,而年轻人正崇拜他,而且害怕他。他们,可怜的年轻人,该怎么办呢?虽然一般地说,不应该崇拜„„可是,在这儿,你试试不再去崇拜吧——你就将是个落后的人啦!在胆小的人们中间,小丑们是能很好地生活的。(选自《小小说》2014年第五期)1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补充本文的故事情节。(3分)快乐的小丑生活→ ▲ → ▲ → ▲ →继续很好地生活 14.小说讲了一个小丑的故事,为什么结尾却说是“小丑们”?(2分)答: ▲ 15.这篇小小说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启示?(3分)答: ▲
16.下列对于这篇小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题目“小丑”意蕴深刻,用打倒别人来树立自己的人是小丑,盲目崇拜小丑的也是小丑。b.小丑与三个熟人的对话缺一不可,对画家、好书、朋友的批评多侧面的表现了小丑对一切事、一切人的诋毁,刻画了小丑的趾高气扬,傲视一切的形象。c.文末“小丑们是能很好地生活的”这句话,指的是小丑像以前一样过着单纯快乐的生活。d.小丑是个可悲的人,他被流言所累,又成为流言的制造者;小丑所处的社会也是可悲的一个小丑快乐的生活却遭到非议,而当他摇身一变,总是毫无根据的批评一切时,反而莫名其妙地成了被崇拜的对象。更多类似试题2014-5-92014-5-92014-5-82014-5-8篇二:材料一读什么书阅读答案 篇四:材料一读什么书阅读答案
答案(1)1859 年,达尔文创立进化论, 指出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生物不是不变的, 而是会发生变异的,生物界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4分)(2)否定了封建神学创世说,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对欧洲科学界和宗教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有利于打破神学对生物学的束缚。(4分)(3)积极宣传和介绍。原因:中华民族危亡加剧,他们宣传进化,唤醒国人,以避免亡国灭种之灾。(4分)解析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创立了生物进化论。指出:生物是进化而来的,由低级向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现存的物种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生物进化论对欧洲科学界和宗教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否定了神创说,对封建神学是个有力挑战。进化论打开了人们的思想禁锢,启发和教育人们从宗教迷信的束缚下解放出来。(3)从材料三、四可以看出,晚清时期以严复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翻译《天演论》,积极宣传进化论思想。原因需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回答: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考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点评:生物进化论诞生的历史意义:①对思想界: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命世界,促进了人类认识的飞跃;②对科学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自然史基础;③对宗教界:否定了神创说,对封建神学是个有力挑战;④社会影响: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震动。篇五:材料一读什么书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组文本.完成小题.[材料一]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一组文本,完成小题。(12分)【材料一】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做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节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材料二】
2014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表 读书时间 读报时间 看电视时间 15.38分 18.91分 98.85分 2014年中美两国国民阅读调查表 调查项目 中国 美国
公共图书馆数量 3076个 8951个
人均拥有图书馆数量 个/ 44万人 个/1.3万人
人均拥有图书馆藏书量 0.58本 50本
公民拥有图书证比例 7% 62% 人均年阅读量 4.39本 7本
图书畅销类型
教辅、养生、食谱、营销等 小说、科技等 【材料三】
一份调查报告:受访者是30位出身于工人阶层的男子,最后有15人成为大学教授,15人仍在工人阶层。在挑选这30人的时候,研究人员确认他们出身于相似的社会环境,而且家庭创伤也相似(父母酗酒、死亡、离婚等)。15位教授中,有12位有父母给他们读书或讲故事;15位工人中,只有4人有这种经历。15位教授中,有14人小时候家中有很多图书和印刷品;15位工人中,只有4人家中有书。15位教授中,13人的母亲与12人的父亲经常阅读书报杂志;15位工人中,只有6人的母亲与4人的父亲经常阅读。15位教授小时候都受到大人在阅读上的鼓励,15位工人中只有3人受到鼓励。
其中,教授组二号受访者,他是一名社会学学者,7岁时母亲去世,被送进孤儿院,一直到17岁自立成人。他在进入孤儿院时备受煎熬,他“不知道孤儿会发生什么事”。8岁时,这位受访者在孤儿院图书馆发现了霍雷肖?阿尔杰①的系列故事书。这个发现对他影响深远,因为他突然间了解到,尽管在孤儿院,他仍然可以掌握命运,创造人生。霍雷肖?阿尔杰的书让他看到“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男孩典范”,他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注释:①霍雷肖?阿尔杰(1832——189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共创作了100多部作品。他专门撰写贫困男孩发奋图强最终成功的故事,代表作《衣衫褴褛的迪克》。——节选自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 【材料四】
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节选自许知远《电子时代的阅读》 1.根据材料一,周国平将阅读定义为:。(2分)2.你从“调查报告”得出了什么结论?(2分)3.阅读上述材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阅读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是为了消遣,在时光的消磨里获得精神的启迪和享受。b.中美两国在图书馆数量、人均阅读量上的差异,可能是两国创新型人才不等的原因。c.从我国图书畅销书类型看,我国国民阅读的取向过于功利,缺少精神追求与享受。d.习惯电视画面可能会不习惯阅读纸质文本,建议控制看电视时间,更多地阅读书籍。4.试分析哪些原因可能导致了我国国民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3分)5.读完上述文字,关于阅读,请你给下列对象一些建议。(3分)如果对父母,你会建议:。如果对老师,你会建议:。如果对政府,你会建议:。
1.阅读是一个人的灵魂在文字构筑的精神世界里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的个人化的精神行为。2.①阅读成就一个人长大后的命运与发展。②父母对阅读的重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就。3.a4.①父母自身对阅读的关注与重视。②看电视时间过长,导致人们无法忍受纸质阅读方式;③公共图书馆数量较少,图书馆藏书量不足;④阅读内容以实际用途和消遣为主,缺失精神的享受。(答出一点得1分)5.如果对父母:每天抽出时间,陪孩子一起读书;如果对老师:带领孩子告诉孩子远离电视,读更多好书。如果对政府:兴建更多的公共图书馆,引导全社会读书。【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阅读”的定义的概括能力。在材料一的第三段中,周国平讲述了“阅读”的含义,用原文句子解释即是“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我们简化该句,并能概括“阅读”的定义。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认真阅读材料原文,从中总结出“阅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作用。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大意的辨析能力。其中的a项表述不正确。原因是阅读无用的书籍,并不能得到精神的启迪和享受,我们阅读应该有所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文意的理解能力。之所以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主观、客观原因。可能是因为对阅读不够重视,阅读的内容没有实际价值,也有可能是因为公共图书馆设备不够完善,从而影响阅读质量。5.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建议的能力。从材料中得到阅读的有关信息,明确阅读的作用,当前阅读的状况,可以从各个角度展开,拟写建议。考点:概括定义,材料分析,辨析材料大意,文意分析,拟写建议点评:答好此类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重点,学会概括材料中心意思,从材料中归纳共同点和差异点,用简洁的语言作答。此类语言概括题主要是从一则或数则篇幅简短的文字材料中提取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运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把它们精要地表达出来的题型。提高概括信息的能力。从原文中找到答案所在段落,概括总结。建议要有针对性,有可行性。提携建议能表达自己观点,要认真负责,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内容要具体、实在,不要说空话。语言要精炼。切忌拖泥带水,废话连篇,东拉西拉,不得要领。来源:2014-2015学年山东临沂市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22分)系在风筝线上的„„ ①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在天际,使我蓦地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②在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摔打惯了,是不知道什么叫冷的。何况又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④我们偷偷找来竹篾,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我们把竹篾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等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起,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这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锦绣相媲美。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这些线来得可不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⑤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咳!风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⑥更叫绝的要数晚上。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夜色朦胧。我们几个小伙伴溜出来一叽咕,便带了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风筝纸是涂了闪金光的东西,还要想法把一段蜡头或一捻蘸了油的棉絮系在尾巴上,放飞时一点燃便像飞机尾翼上的信号灯。这通常极难放,因野外有风,蜡烛又不顶风,所以总是熄灭。但偶有做成功的,那风筝放起来就别有情趣,“信号灯”明灭闪烁,随风筝飘飘洒洒,也把一颗颗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痴。
⑦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这时的小伙伴决不会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的,而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随着欢呼声,风筝重又飘然升起。当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⑧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
⑨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1.第①段描写仲春的景色,有什么作用?(2分)
2.“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3.根据第④段内容填空。(4分)做风筝的过程:找来竹篾→()→糊纸涂色→()4.⑤⑥两段已写了放风筝时的欢快情景,为什么还要写第⑦段?(3分)
5.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含义的理解。(4分)
6.为什么说“我”的童年是“鹅黄色”的?(4分)7.拓展链接3分
又是一年三月三
风筝飞满天
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 飞回到童年
这是又是一年三月三的歌词,请发挥你的想象,仿照划线歌词,再写一组关于元宵节的句子,要求押韵。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4-2015学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实验中学八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题型:其他题
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名句积累填空。(6分)(1)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2)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3)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5)《观书有感》中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现诗人对友人无限关切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根据具体的语境和拼音写出汉字。(6分)
①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miù()的画面 ②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遵循物jìng()天择的法则
③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bá shè()了二三十年。
④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zhēn zhuó()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1)、《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传达春天来临的消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2)、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时序交替的景物,并暗示时光流逝、新旧交替,蕴含自然之趣的诗句:-------------------------------------------(3)、李商隐的是想象大胆,意境奇美,《夜雨寄北》中:-----,-----。两句突破时空局限,憧憬者与亲人秉烛夜谈的场景。(4)、晏殊《浣溪纱》中表现了作者感时伤逝之情怀的句子:
------------------------------------
诗歌赏析(2分)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乘船在秦淮河岸停泊时,听到歌女吟唱《玉树后庭花》,诗人无限感慨,试分析一下当时作者的思想情感。(2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4-2015学年河北承德六沟初级中学七年级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题型:选择题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王明学习向来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c.马俊自从上次考试跌过跟头之后,他做什么事情都小心翼翼。贤思齐。
教师节期间,有位同学给老师送上了这样的贺词,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赞美和敬意: 你博古通今,像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引导我们追求无穷知识。(历史老师)请你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句话,送给你最喜欢的学科老师。
第三篇:我与书的故事•一种回忆
1.没有人一开始就喜欢读书的,我与书的故事•一种回忆。我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上幼儿园也是一肚子的不情愿,每每去上幼儿园,都是妈妈拉着,一边噘着嘴巴,一路踢着小石子去的。当然,上学与读课外书是两个概念。
第一次自己想到去买课外书看,是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当时的情形我依然记得,我开口向奶奶要五块钱,说是要去镇上买书看。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五块钱的购买力,相当于如今的50块,当时5块钱能买两本书,如今50块钱最多也只能买两本书。上小学后,父母外出,我就跟爷爷奶奶住一起,奶奶把五块钱交给我,又不放心,怕我弄丢了,于是叫上表哥,让他用自行车载着我去镇上的新华书店买书。
当时买了2本书,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教科书以外的书。其中一本我记得很清楚,是小学生作文范文集,那是第一本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书,以至于躺着看、边吃饭边看。另一本是什么书,我却记不真切了。
2.后来为了不再向奶奶要钱买书,就自己攒零花钱,一分一分地积攒。等差不多攒够了5块钱,我又想到镇上买书了。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自己去书店买书,至今记忆犹新。一个下过雨的下午,我和几个堂弟一起踩着泥泞的道路,步行20多分钟,才到达心目中的圣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现如今可称为“绘本书”的彩色图画书,是本童话故事合集,我当时就被那精美的图画深深地吸引住了。那本书后来在我的几个小伙伴之间轮流传阅,小孩子又不懂爱惜书籍,当它再回到我手中的时候,已然破旧不堪了。
3.小学毕业即将上初中那年的暑假,我偶然在奶奶的一个古旧箱子中发现了一本非常厚的书,书页发黄,没有封皮,前面几页也脱落不知去处,但细看之后就发现,原来每页的左上方都印着书名——《三国演义》,右上方都印着回目。这本书还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每个地名、人名的下方,必然都画有一根横线。奶奶后来告诉我,这是我二叔上高中时买的,想来应该是六七十年代的出版物了。
当时苦于长假没有课外书可看的我,如获至宝,立即捧着这本厚厚的书读了起来,马上就被其中的故事情节所深深吸引住了。小时候的我非常爱看武打剧,更曾摆“石头阵”、“啤酒盖阵”(这是我儿时独爱的一种游戏,常撒阵成兵,领兵开战,自言自语,玩得不可开交),看了《三国演义》后,顿时不可自拔,甚至还自己动笔写起了类似的古代战争小说。我当时记得很清楚,自己的小说是写在方格子的作业本上,人物名字都是自己起的(那时我就非常喜欢给自己想象的“石头兵”起名字),而且还写了至少两三回,后来当然没能继续写下去,而我的这个未完之作如今也不知所终了。
那是我第一次萌生了写小说的欲望(全拜《三国演义》给我的刺激),但也是唯一的一次。
4.上初中时,发现镇上有一个书摊,书籍可租阅,一次一角钱,可带回家看上两三天。当时没什么零花钱,一顿的伙食就要两三角,为了能租书看,伙食就只好省点了。我发现租书比买书划算多了,后来我就成为这家小书摊的常客,常租回家看的就是《故事大王》《故事会》还有就是一些连环画之类的,那个小书摊也就只有这类书。可我那时最喜欢看的还就是《故事大王》。记得当时为了赶在还书之限前把书看完,我还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书,上初中后我的视力就急剧下降,恐怕与此大有干系。
有个伙伴去县城读的初中,他有次回来跟我说,县城里的中学有图书馆,里面有非常多的书,而且只要办张证,就可以免费借书看。我听后眼红得不得了,觉得我那伙伴仿佛身在天国。
5.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我从一个同学处借来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红楼梦》,似懂非懂地读完《红楼梦》,暑假也过去了,要去县城上高中了。《红楼梦》仿佛没啥情节,倒是其中的古诗词令我印象深刻,此外,我觉得自己喜欢薛宝钗更甚林黛玉。那时我看林黛玉,仿佛只见矫情,而薛宝钗则是落落大方、清新自然的。对了,还有史湘云,亦是我喜欢的。
终于到县城读高中了,而且读的正是我那伙伴之前读初中时所在的那所中学。到了学校图书馆之后才发现,里面的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可以说少得可怜,比一个小书店还要少,而且书籍老旧,图书馆开放日期还有限制,一周只几个下午开放。与街上大大小小的书店相比,学校图书馆在我心中的魅力大打折扣,我宁愿选择到书店站着看书。
高中时读的课外书,仿佛都是老师开列的书目,最负盛名的当然是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我与书的故事•一种回忆》。如今这本书的许多情节都已忘记,但我还记得保尔与冬妮娅那曾经多么纯真的恋爱,他们后来因为革命分开了,多年之后,他们好像在火车站相遇,彼此相望,却没有说一句话……《钢铁》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革命,不是勇气,而是爱情。此时的我,也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
那时我曾暗恋的人,如今她又在哪里呢?
6.到了大学,我才见到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第一次进入图书馆,我才确切感受到何为“置身书海”。而每次进入书库,在浩淼书海之间,我都犯头晕,内心惶惑多于惊喜:这么多书如何读得完?我又该从何读起?
中学时,教室墙上挂有“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字幅,中学时信以为真,只会勤学苦读,但到了大学,发现自己在获取知识时遇到了危机:太多的书想看,却又不知路在何方。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我就是找不到那根可以“一以贯之”的线,等我发现自己的兴趣,终于找到这根线时,大
一、大二就那么匆匆流逝了。
刚进大学时,每次到图书馆借书,都有种“书海压迫症”,每次都是胡乱借几本书回去读。因此,书太多,你又不知作何选择,此时书多就是一种灾难了,文人所谓“书殛”,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置身于一座藏书无数的图书馆,你未必感到幸福,更多的恐怕是焦虑。
大学时,虽有图书馆,但手头稍显宽裕,也开始大批买书了。大学校园常有书市,一有书市,我必去光顾,一去光顾,必买回几本。“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买书的速度远远超过了读书的速度,这一“恶习”,也是在大学时就养成的。
大学时读书太杂了,其实很多书是浪费时间去读,大浪淘沙,我觉得这些人的著作给我印象最深,他们是:叔本华、李泽厚(尤难忘他的《美学三书》)、周国平、林语堂、顾城、余华、苏童。
7.工作后,有了可以自己支配的钱,买起数来更是不计成本。因为我觉得,买书是最值得的消费。前几年四处买书,未作统计,近两年开始在网上买书,稍作统计,已花了两千多元。
由于买书日多,而阅读时间日少,因此家中书架之上未曾读完的书也愈来愈多,因此每次见有快递送书上门,家人免不了唠叨几句:买这么多书,又不看,放在那里都成垃圾了。其实他们说的有点道理,书买而不看确实对不起书,但是,买书真是一种难以戒掉的瘾。
见有好书而不买,就犹如看见一个心仪的女子你不去追,错过就错过了,但心中的遗憾却与日倍增。所以,每每看见自己想买的书,必先买而后快,至于阅读,现在不读,并不等于以后不读——我不读,并不等于我儿子不读,哈哈,书籍亦是传家宝嘛。
8.买书的过程就像追求一个女子,有时想想这种愉悦真的有如恋爱,充满了追寻或者邂逅而终于获得的那种快乐;而买到书后,读书的过程犹如和一个女子过日子,读书可以慢慢读,你可以选择今天读这本书,明天读那本书,你可以选择把书带到床上,也可以选择把它带到沙发上……爱书之人检视书架上的书籍,亦有一种巡视后宫万千佳丽的满足感,我看此言非虚。龚自珍说:拥书百城南面王,你看,家藏万书的他,飘飘然已有帝王君临天下之感了。
读书之后,如能写点读后感,说说自己的心得体会,那就犹如做爱而有高潮,大事完美矣!
9.读书最重要的是能够读通,所谓融会贯通,这样才不致于成为只会埋头啃书的书虫。所谓读通的一个表现就是,你知道自己哪些书该读,哪些书根本不值一阅。所以,书是越读越少的,就是说,你会发现,形成自己精神谱系,融入自己血液中的书籍,其实就那么几本。
诗人海子在毅然赴死之时,随身携带四本书:《圣经》《瓦尔登湖》《康拉德小说选》以及《孤筏重洋》。这是他诀别之际的内心选择。书海浩淼,但只有少数的几本书,是你的精神源头,是你百读不厌的经典。在需要作出最后抉择的时候,你才清醒地认识到,哪些书才是你的最后之书。
10.如果有朝一日出国,只能带走几本书,会是哪几本呢?我也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结果,发现自己的选择也只有四本书,它们是《老子》、《唐诗三百首》、《世说新语》和《顾城的诗》。
中国有真正形而上的哲学吗?如果说有,那是因为有《老子》。连海德格尔也深深服膺于《老子》,其晚年思想受《老子》影响尤甚。如果是老子,而非孔子成为中国文化的图腾,我想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必然大有改观,必不至于陷入千年专制轮回的历史困境。很简单的道理,具备怀疑论和形而上学品质的《老子》,不会成为统治阶级用来巩固统治、钳制人民思想的工具,而孔子的学说,恰恰沦为统治工具。要带的话,我会带三国王弼注本。
《唐诗三百首》,其实我真正想留的是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那本《唐诗一百首 宋诗一百首》,是历代草书集字丛帖的第一辑,每首诗都是集历代书法家草书而成,在读诗的同时欣赏书法,一举两得。
《世说新语》,我恐不会带余嘉锡的三卷注疏版,而是带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绘画世说新语》,此书精选百则,配以陈力农颇具魏晋风骨的绘画,可谓传神矣!
《顾城的诗》,不必多说。我精神上的导师。中国现代诗坛人才辈出,但天才只是少数,而顾城正是少数天才之中的佼佼者。他的诗有着童话般的意境,有着大理石般光润的质地,有着拈花一笑的智慧,他的诗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说四本太少,还要再带几本的话,那么我自己倒可再罗列几本,不过以上四本是必带书,而如下几本则是可带可不带之书了。(考虑到是到异国他乡)它们是:
李泽厚先生的《美学三书》,朱良志的《曲院风荷》,热爱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读此两本书,足矣。
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客观了解民族品性,不褒不贬。
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一个人的冒险与勇气,一个人的世界与征途。
从所选之书中可看出,假如有朝一日出国打工,游子留恋的还是祖国的文化。最后我想说的是,党国要分清,党不能代表国家,更不能凌驾于国家之上!
第四篇:学书感悟与回忆
学书感悟与回忆
一、学书感悟
(一)学书的认识
书法是一种精深的艺术,倘不是学问赅博、有志于学书法的人,是难以达到神妙境界的。
就其我常以练书法锻炼身体,但还有人问,能不能把你学习书法的“决妙”讲给我们,要论确实给我是以惶恐。说没有什么决巧,问者肯定不相信的,还落个“保守”的名儿,若自己故弄玄虚搬一些道听途说陈词滥调的书法述语是自欺,但总是给讲些学习过程和体会才能顺心见信。
如何学习书法,我想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书法。书法是美化文字的艺术,如果不是为了“美化”,那书法只能是造字之法了。只有把文字人为的美化,才是书法的根本,这个根本与文字的使用是无关的,文字的使用和书法的欣赏价值是两码之事。
就自己学书法,从小父亲让描、临写毛笔字,说王羲之的写字手熟为妙,其实是让我常写多练。铁棒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后来随着学习工作之余,几乎所有的闲时都用来习练书法,说实话时间没有少费,三十多年的午休取消,晚上折腾到深夜,别人酗酒、玩棋牌、看电视享天伦,而我是一遍又一遍的玩弄那些胖瘦曲直长短线条游戏,有时翻书核对与自己所书的每个字的笔势其形,有时实在腻味,便观赏花草、勾画梅竹鸟虫换味或扯拉胡
第 1 页/ 共14页
琴换换脑筋,多方面的兴趣与赏试竟更加培养了自己不少书法外功,比如从盆花枝杆的自然交叉中得到了运笔力量的变化虚实等启示,总之风风雨雨几十年的苦自知,自感功夫是没有白费,还是有一定的书法艺术收获。
言归正转,就说如何学书法,我认为应俱有以下几方面: 一要热爱书法。爱恩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为你爱它,握起笔来就感到有“润笔着凤舞,和墨代龙飞”愉快感觉,要在爱书法的思想下开始。
二要有恒心。“有志者、事竞成”,因为无论做任何事,有志是最关紧要的。
首先要把握住以上这两点,再通过一定技巧方法去学习,随着时间的增长,就一定能写出漂亮的字来。需要进一步明确说明的,热爱书法的兴趣是还可以培养的,经常翻阅古今名人书画作品及书籍,多观书法者展示,多听取有艺技经验人谈书法,在耳濡目染下,慢慢会产生兴趣并从中知道怎样去学习书法的技巧好处。环境育人,一个村庄,一个家庭,在那方面的能人多,便带动出那方面的人才,古人的字普遍写得好,正因为那个时代毛笔运用经常,每天离不开应用(练)。
三是贵在坚持。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日曝十日寒。每天练要有计划,如果有富余时间,想多练一会也好。注意的是,也不要一天练太多,这样不利于消化,按天练随时巩固,日久天长,会有效果。
第 2 页/ 共14页
(二)笔法练习
1、从楷书入手。楷书又叫“真书”或“正书”,是从隶书、章草演变而成。古时称“楷隶”或“今隶”,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运用亦较灵活。与其它书体相比较而言,显得平笔平稳,点画清淅,搭配匀称,结构方正,通篇整齐,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前人有“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的说法,楷书的笔画工整、结构严谨,是初学者必习之书,也是学习好书法的基础。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说,“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草书不唯工夫。”因此学习行草之前,一般总以楷书打基础。
2、选好字贴。学习书法,必须自己心中清楚,手下明白,用各家之长滋养自己。究其有谁的之贴为益。自魏晋时钟繇创楷书至今,各体各异,而颜、欧、柳、赵四体端正雄伟,气势开张,长期雄距书坛,有欧劲、颜筋、柳骨、赵肉之说,较有代表性。楷书端庄,方正,是典型的“方块”汉字,点画结体最为瑾严。楷书点,横,撇,挑,捺,竖,钩,折八种笔画的写法也称“八法”。在选字帖时,一要选字形较大,点画清淅且度法严谨的碑帖临摹,二要选有代表性的。当然除上外还有其自己所爱好的字体,这里再次给初学者忠心劝告,学习不能华而不实,急于求成,必须在有一定的楷书基础功底后,再作行草书法等。怕就怕,不知所以然的信笔而书,不知孰优孰劣地随波逐流,凭着笔下乱涂乱抹自称一体,随便点染凑成字形,心里根本不明白自临、描的方法,更不懂挥写的道理。这样学习书法是终生学书至老还是涂鸦、第 3 页/ 共14页
墨猪而不能自拨,要尽力做到研究,苦求其精,要像王羲之说的,“凡书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又说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也就是说学写书法要心里清楚,手下要非常熟练。要像桑弘羊理财一样老谋深算、疱丁解牛那般知全局而精局部,总之,练习楷书要遵循平正,飞动,匀称,参差这四项基本原则要求。只要这样学习,一定能达到各自的效果。
3、学习书法理论,掌握规矩要领。开始临摹,要尽力描得和贴上相同,通过描把字的形态、结构牢记于心,摹书而得古人位臵,临而得古人笔意,临摹结合,先求形似,后求神似。
4、选古今大家优秀书法作品本临习。掌握写字规律,孙过庭说:“察之者尚清,拟之者贵似,没有察之的情,就谈不上拟之似了。”特别古人在论画方面曾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无定法而有理,在书法上同样可以适用。法和理的概念是有区别的,法可以因人的习惯秉质或身体为转移,而理是通过实践和总结所摸索出来的共有规律。如行书的点面都以楷书为基础形成的,所以要着重掌握楷书中的横、坚、点、撇、挑、捺、折等与行草的基本点画用笔之势及相互映带关系,比如“言”边与“三滴水”在行草法上的区别。
5、规范的握笔和姿势。一是握笔要规范,楷书以正五指执笔法握笔为要,万毫齐力,尽力注意不要侧锋取媚。书写中应注意变化应接,切忌触、眼多等。二是姿势要得当,如姿势不当,不但影响写字的效果,而且会影响眼睛的斜视和脊椎弯曲。
第 4 页/ 共14页
6、对各体结构规则的具体的几点部分写法: 一是点的练习
(1)斜点从左上方向右下方,由轻到重顿笔而成。(2)斜长点略加长些。(3)右竖下笔后向左轻按。
(4)左点向右上方轻挑,右点向左下方轻撇,组成相应点。二是横的练习
(1)长横下笔轻斜,欲横先竖,顺势向右轻快执笔,收笔向右下稍顿。
(2)短横行笔略短,余余相同。(3)两横字上短下长。
(4)三横字上略长,中略短,下最长。(5)横画呈左向右上倾斜,非水平状。三是竖的练习
(1)悬针竖。下笔轻斜,顺势转笔朝下,由重到轻缓缓运笔,轻微提起,上粗下尖,如针悬立。
(2)垂露竖。起笔如悬针,收笔未端稍顿呈圆点。(3)尽力保持垂直,勿倾斜。四是撇的练习
(1)短撇。下笔轻斜,向左下方轻快撇出,未端的形如针锥。(2)竖撇。下笔如竖画,然后转笔向左下方,由重到轻,略带孤度,形成兰草状。
第 5 页/ 共14页
五是捺的练习
(1)斜捺。空中落笔,从左上方向右下方由轻到重运笔,至下端稍顿,向右由重到轻捺出,未端如刀刃取平。
(2)平捺。倾斜度比斜捺小,底刃可以取平,也可以略向右上方捺出。
六是挑的练习
斜挑。下笔向右下方轻斜一点,然后向右上方轻快挑出,挑与水平线的夹角为45度左右。
七是折的练习
(1)横折。在完成横画以后,顺势转变折笔向右下方作一短竖,横竖一笔完成。
(2)竖折。在完成竖以后,顺势折笔向右作一横画,坚横一笔完成。
(3)横折的竖不垂直,略向左下方倾斜。
八是钩的练习,比如横钩,完成横画紧向左下轻撇。
7、加强外功的练习。古人说“书画有功外,学问集天长”,一要平时常和书法技艺名家得到交流,二要多读名家的书法,边读边思书法规矩燥湿。我自感苦练是基础,读与交流是向导,思想是练就成功的动力和保证。要懂得,有学习而达不成的艺术,没有不学就成功的道理。
学古不易、变古更难,学古仅是掌握书法技巧的必要途径,但要在深入学习、继承传统书法的前提下,要有大胆创新思想,第 6 页/ 共14页
努力创造出少壮的境界、风格和个性的书法艺术。
二、学书的回忆。
(一)书法的种类。有楷书,行书,草书,隶书和篆书。
(二)书法的由来。
1、楷书也称“真书”或“正书”。按字形分为大,中,小楷书。他是隶书的变体。相传为魏晋时钟繇所创,之所以叫楷书,是由于道尚法式的缘故,而楷书就是法的意思。楷书笔画工整,结构严谨。楷书中的“八法”是初入门者所必习书体。自楷书创始至今,其体各异,不尽相同,而颜、欧、柳,赵四体可较有共性代表。
2、行书是楷书的变体。唐代张怀瓘《书断》云:行书即正书的小讹,务从简易相向流行,故谓之行书,由于楷书苦于拘束,草书又难以认识,于是介于真草之间的行书就大行于世了,孙过庭《书谱》说“趋变适时、行书为要”就是这个道理。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临沂(今山东)人,出身贵族,官至右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初学王夫人(东晋女书法家)(今山西夏县人),后学张芝,正书学钟繇。所书字体笔势清圆,笔画遒美,变化丰富,被后世誉为王体。正书有《乐毅论》、《黄庭经》,行书有《兰亭序》等。《兰亭序》著名行书法贴,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朋友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褉”时所作的诗序,内容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闲惰逸致和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真迹无存,存世为后人摹本。,第 7 页/ 共14页
《兰亭序》后被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练字入迷,有时从早到晚,从晚到深夜,连饭顾不上吃,一次他一手拿着馒头蘸“豆浆”咀嚼着,一手练字,夫人进来看见他就格格笑了,原来他错把墨汁当豆浆,把馒头伸进了砚池里,当他面对镜子照了照,只见满嘴乌黑的墨汁不由得也笑了,这便是吃墨水一说的由来,他的字也有入木三分的说法。
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字子敬,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著名草书家。由于他的字写得很不错,有点“飘然”。他妈妈为了更加增强笔力,让他写18缸水,献之只写完了一缸约2000字,就拿给他妈妈看,他妈妈看了好久,指着一个字的下部说,只有一点象羲之的,献之惊呆了,原来妈妈指的一点正是爸爸指教他写字时加在大字下部的那么一点。
3、草书。什么叫草书,草,即起草,草稿。草书,原指草稿书,追求简捷,书写率意。在书法中草书与正方书是相对应的。广义的草书分为;章草、今草两大部分。今草又根据草书程度可分为小草,大草和狂草三类。而我们现在提说的草书通常指今草。我们见到较早的成形草书是隶书快写体。一方面是章草去掉了泼磔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行书字体进一步草化的结果。章草由隶书发展而成,始于东汉时期。当时人们书写隶书已经不那么工整了,尤其官员写告急文书更加潦草,怎样才能使汉字写起来简便有力,当时有个叫杜操的书法家,发现人们紧急情况下写字时将尾巴翘了上去,他又想到了蝎子翘尾巴的形象,在受启发中,杜
第 8 页/ 共14页
操摸索着创造了介于隶书和草书之间银钩蝎尾的章草体,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它的特点是结构简约,笔画之间以莺带相接,可惜已失传了。
今草始于东汉书法家张芝,字伯英(今甘肃敦煌酒泉人)。善章草,后来他省减了章草的有些点画,创今草。他的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韦延称他为“草圣”。被称荣为第一“草圣”书法家,张芝从不满足自己,觉得章草有许多还应改进的地方。在一次从黄河之滨到长江沿岸领略大江大河,奔腾不息、一泻千里的气势触发了灵感,回去后饱蘸墨笔,在长绢上激情挥洒,一气呵成,一种崭新的书体诞生了,这就是“今草”。今草是在章草的基础上将章草之中的一些隶书笔意去掉而形成的。
狂草则始于汉代张芝和唐代张旭,怀素等书法者。狂草要求气势磅礴,精神一贯,如天马行空一般。张旭是唐代书法家,字伯高(今江苏苏州人),官金吾长史,精通楷书,草书最为知名。逸势奇状,连绵回绕,具有新风格,颜真卿向他请教笔法,怀素继承和发展了他的笔法而以狂草得名,相传他往往大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墨。据说,草圣张旭年轻时进京赶考,途经河南遇到了一支迎亲队伍,有个叫孙大娘的健美女子,挥剑跳舞,起势开天辟地,动势翻江倒海,快时象银蛇飞舞,慢时似拨云望月,他从中受到了启发。激情澎湃,在客店里写下了一行行波飞浪卷地“狂草”。他仔细地观察,惊奇地发现,使自己的草书跃上了新
第 9 页/ 共14页
高度。有一天,他的好友李白到汝阳府做宴,他大口喝了几杯酒,连呼拿笔来,侍者抱来一捆笔,他都嫌小,掷到窗外,忽然他放声大笑,将墨倒入酒斗,抓住自己的长发,蘸上墨,运用全身之力,在白白墙壁上写出了几个云烟腾腾的大字,“高吟大醉三千首,留著人间伴明月。”博得满堂喝彩。
4、隶书。秦代书法家程邈,虽为县小官,因写呈文书体不正规,遭人陷害入狱,狱中墙壁上刻满了奴隶们记录苦难的新体,程邈感奋不已,将自己任官使用的文体和这种文体加以整理,写出隶书三千字,上书朝迁。由篆书演变而来,秦始皇招贤纳士时,将程邈平反,意见被采纳,从此天下正式有了比小篆更地一步的隶书。
隶书起源秦代,在东汉时最为兴,因为它比籀书字体简便适用,故逐渐代替了篆书而流行起来,因其为作人为罪人(奴隶人),所以故名隶书,古代称秦时的隶书为“秦隶”,汉隶为“今隶”。
隶书的发展从秦到汉经过了很多次改进,到东汉时蔡邕书法家,他以隶书著称。有一天,他散步在维修鸿门处,突然有个工匠行动引起了他的注意,工匠在墙上用刷的粉帚在墙上写字,得受启发故而创作了“飞白书”。这种字用枯笔,丝丝吐白。
5、篆书分为大、小篆两体。甲骨文是我国清代光绪廿五年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迄今最早的一种文字,因为这里是殷商时代的故都,也称之殷墟书契(象形字)。
小篆是秦始皇时的“八体”(大、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第 10 页/ 共14页
署书、隶书、殳书)之一,相传,李斯在文字统一中创造了秦篆。因为其字多取自周时《史留籀》,省政也简遂称小篆。今天来说,大小篆是相对而言的,由于把籀书称为大篆,于是就把秦篆称为小篆。
钟鼎文(也称金文)的发现,始于汉武帝时,到宋代,才有人把鼎上的文字当作一门学问正式研究,它是脱胎于甲骨文,是篆书的初期文字。石鼓文也称“猎碣”或“猎猎草”。
大篆也称籀书籀篆。它和小篆全称篆书,石鼓文为大篆的代表,但它和钟鼎文字体有同有异,秦统一后,李斯(秦上蔡人)为丞相,把籀文改为小篆,作《仓颉篇》。李斯宰相还在整理文字时,将难写的大篆改写成简便的小篆,秦始皇令以此做天下统一文字,可是他亲笔写的诏书中出现了与之不符合毛病,李斯当时冒着杀头危险,沉着冷静,语气婉转,说明了统一文字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秦王朝的统治,终使秦始皇把不规范的文字改了过来。
(三)书法分类
书法可分为雅、俗类。从古书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从书中也可以看出,书法艺术的雅俗区别由来已久,韦续书中所记的那些蛇、龙、云、鹤等之类的图画文字,他是早期的“花体字”、“美术字”,如今街上偶尔也看见有人以五彩特制笔画字(如属相、鸟兽花朵之类形的字),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是属于“俗”的方面。只所以说它俗,从技法上讲就是因为是做出
第 11 页/ 共14页
来的,是画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至于谈书法的神韵,然更去千里了。但是,在文字完成了供使用目的后,很容易被推向艺术化。雅也罢、俗也罢,它都是人为的装饰、美化,与实际的使用无关,就是在俗的美化中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结合起来,这里所谓的龙蛇俗则俗易,但一旦“雅”化,那些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没有脱离自然界现象的抽象化。不过孙过庭书谱中所说“观夫悬针垂露之矣,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陔之姿,鸾舞蛇警之态,绝岸颓峯之势”。如果说和龙书、蛇书、云书、英书等相比较,不过一个庸俗化了,只求形似美术字,一个是高雅化,追求了神似的“翰墨”罢了,三、各字体的特征
1、篆书,笔法单纯,大致只具有直,弧两种笔画没有撇捺,粗细一致,笔笔中锋,中国书法强调中锋用笔的传统源自篆书。篆书笔画以圆画为主,多圆转而无方折,字体略长,圆劲细挺,是篆书笔画的基本审美特征。
2、隶书的基本特征
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字体,与篆书,楷书相比,隶书在点画结体方面有自己的特征,隶书用笔有圆有方,逆入平出,方折笔画较多,一般横画略粗,竖画略细,大致横平竖直,规整而有变化,篆书的圆转笔画到了隶书中已演变为方折笔画,长横,撇和捺是隶书中的特色笔画的体现方面,篆书的字形多为纵向的长方形结构,而隶书的字形则多取横势,字形规整
第 12 页/ 共14页
多为扁平的长方形结构,且每字中多突出一横势的主笔笔画。
3、楷书的基本特征
楷书端庄,方正,是典型的“方块汉字”其特征:点画精到。楷书的点画有点,横,撇,捺,竖,勾,挑,折八种,称为“八法”,与篆书相比,楷书点画最为齐备,每种点画都有规范要求,有这一点一画组成汉字,起笔收笔,笔笔精到,才是按使转,有法可循,楷书一般横画较细竖画较粗,撇按或渐细或渐粗,楷书字体方正,字形大小一般差别不大,又整齐统一和匀称之美感。
4、行书的基本特征
(1)点画或减或连,行书简化了楷书点画,减少了起,收笔,用笔如草,灵活自如,书写快捷,(2)结字规整中求变化,单个字之间的结构与楷书相似,但讲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呼应,平衡,避让,疏密,在追求整体协调中显示单个字大小的欹侧变化。
5、草书的基本特征
草书的基本特征突出地表现为书写草率,简约,自由其形态相比任何字体,更活泼灵动,具体有;一是点画简。首先体现在笔画省减上,如重复的笔画往往一笔带过,相邻字之间笔画可以借用,以及对不已处理的点画进行合理化变形等。草书点画简还表现为草书标点符号的广泛应用上,草书符号是约定俗成的一种代替草书偏旁部首或整个字的简单符号,是草书特有的与该字整体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简单写法,草书符号的应用,使草书书写大大简化,如书写时常常省去藏锋回锋等修饰性因素。二是结构,第 13 页/ 共14页
欧阳询总结楷书结构有“三十六法”,但对草书结体灵活多变,未发现具体法则。很难用统一的标进准行规定,当然,草书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遵循“穿插避就,向北揖让”等规则。但要灵活得多,丰富得多,特别大草常常多字连绵一起,单个字的结构被部分或完全打破,形成一组字结构最不拘一格,完全摆脱了“四平八稳”’的楷书结字原则,形成了生动活泼,奇险多变的书体面貌。如大草,狂草忽而密不透风,忽而疏可走马,气势连贯,血脉不断,变化中求统一,给人摇曳生姿,气势磅礴的运动之美感。
书法,从古代到今,张芝、张旭世人称为草圣,东晋王羲之称为书圣、唐代孙过庭称为书法理论家,再如三国魏大臣钟繇、北宋米蒂、苏轼、南宋张即之、明代唐寅、清代郑板桥等称为书法(画)家,楷书起源三国、草书起源汉代,行书起于东汉末。
总的,是否可以这样说,没有汉简,就不可能有《曹全》、《礼器》、《张迁》。这些汉隶中的佼佼者,没有晋人写经,也不可能有《九成宫》、《神策军》出类拨萃的楷书。汉隶和唐楷都只是他们各自相应时代书法的提练和升华,在各个历史阶段,书法只是作为一种纯实用的非艺术作品。目前,人们对书法的爱好,将会形成一种新的潮流,将表现得对文字符号的造型更加绚丽多姿。
以上仅是学习书的记忆,由于时长定有误,如有意者读后提出事实性的批评和指正,以便相互了解。
批评电话*** 学书者:王志智
第 14 页/ 共14页
第五篇:每日一读不看“有用”的书(写写帮推荐)
每日一读
不看“有用”的书
有一位初一学生的家长,发愁自己的孩子不会写作文,问我怎么能让孩子学会写作文。
当我了解到她的孩子很少读课外书这个情况后,建议她这方面加强,并给她推荐了两本小说。她给孩子买了这本书,孩子读了,很喜欢,读完了还要买其它小说来看,为此她给我打了电话,显得非常高兴。但过了一段时间,再见她时提到孩子阅读的事,她却是一脸愁容,说现在孩子不喜欢读课外书了,不知该怎么办。
原来她在孩子读完这两本小说后,就急忙给孩子买了一本中学生作文选。妈妈的理解是,读课外书是为了提高作文水平,光读小说有什么用,看看作文选,学学人家怎么写,才能学会写作文。可孩子不愿意读作文选。家长就给孩子提条件说,你读完作文选才可以再买其他书。孩子当时虽答应了,但一直不愿读作文选,结果作文选一直在那里扔着,孩子现在也不再提说要买课外书了,刚刚起步的阅读就这样又一次搁浅了。
这位家长的做法真是让人感叹,她不理解小说的营养价值,也没意识到阅读是需要兴趣相伴的。她认为读小说不如读作文选“有用”。这种想法,好比是想给孩子补充维生素,却拿一盒腌制的果脯取代一筐新鲜苹果,大错特错了。
我一直不赞成学生们读作文选,所以也从不让圆圆读。她的课外阅读书籍大部分是小说,此外有传记、历史、随笔等。只是在高三时,为了把握高考作文写作要点,才读了一本“高考满分作文选”。圆圆高考作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许与她研究过那些满分作文有一定的关系;但我在这里想强调的是,如果没有她十几年来持续不断的阅读,和业已形成的良好的文笔,高考前读多少本“满分作文选”也没用。
现在,不少家长不关注孩子的课外阅读,只是热衷于给孩子买作文选,订中小学生作文杂志。这是一个极大的认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