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父母的亲情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后果及对策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学 年 论 文
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后果及其对策
院 系:社会工作学院 专 业:社会工作 姓 名:王冰宇 学 号:20081031128 指导老师:陈涛
2010年10月17日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后果及其对策
内容提要
本文针对留守儿童的现状得出了留守儿童的核心问题是父母亲情缺失这一结论,剖析了亲情缺失对于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后果,进而从制度、家长、学校和社会工作介入四个方面探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影响后果;对策
前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劳动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根据市场进行配置,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到了城市,据资料显示,在1995年,全国有8000万农民进城务工,到2004年实际进城务工的农民已超过了一亿人。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务工人员,一方面给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其中,无法跟随他们来到城市而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就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推算,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超过2000万。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关于留守儿童犯罪、被侵害的事①
②件时常见诸报端,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不佳,抑郁、自杀等新闻也为社会所关注,这不禁让我们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根据李玲、蒋枝红、①孙红玲:《浅论转型时期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
胡鞍钢.:《人口流动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载《中国人口报》,2000年3月11日.② 黄虹和陈海燕在2007年11月15日至25日进行的一项对湖南宁远县1000名留守儿童的调查,结果显示:31.34%的留守儿童内向孤独,七成以上的留守儿童不会找其他人倾诉想法和寻求帮助;44.3%的留守儿童对社会对关心程度感到不满;13.7%的留守儿童有去黑网吧上网等不良习惯,这一数据远高于非留守儿童中的比例;61.6%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佳。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状况,而我们又该做些什么?本文将通过剖析亲情缺失对于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后果,进而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的核心问题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我国广大农村、城镇地区存在的一种特殊儿童群体,他们的双亲或单亲离开乡村到城市打工而造成这部分儿童处于一种亲子离异的状态。我们知道,人的成长,是一个适应社会,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而家庭则是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环境。有调查显示:一般儿童,从出生到完全独立进入社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可见家庭中亲情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儿童需要父母的亲情,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在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中学会关爱别人,感受被别人关爱;以父母为生活中的榜样,学习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处世原则;在父母的监督和帮助下,更好地学习知识。可见,儿童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这些需求都应该也必须由父母来满足,相反的,有证据表明,如果一个儿童缺乏亲情,那么他的身体、智力、情感成长以及其社会发展都会受到损害。具体到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全部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无法拥有完整的家庭,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正是由于这种亲情 的缺失,导致他们精神生活质量下降,对生活心存不满;没有可供学习社会规范的榜样,社会化过程举步维艰;学习上缺乏监督和指导,学习动力减弱,成绩下降。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相同而互补的角色,母爱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缺失母爱会使孩子心理缺乏稳定感,将产生情绪和人格上的障碍;父爱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权威、崇拜、勇敢和坚强等,缺失父爱的孩子比正常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和生理上的适应力不足现象。研究表明亲情缺失会影响儿童的情感和人格。张志英(1998)认为留守儿童存在孤僻心理,即沉默寡言,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胆小,娇气,自私,不合群;林宏(2003)发现有55.5%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王丽芬(2002)发现父母离开时间长短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父母离开的时间越久对留守儿童心理影响越大。③所以,父母的外出务工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亲情,而这种亲情的缺失是他们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的根源,所以父母的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的核心问题。
二、父母亲情的缺失对留守儿童产生的影响后果
考虑到亲情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地位,而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外出务工,又必然地缺少了亲情,那么由此产生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亲情缺失而产生的影响后果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的教育功能弱化:
高梅书与杨巧梅在对江苏省宿迁市留守儿童较多的泗阳县王集镇200名留守儿童调 ③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查后发现,留守儿童日常抚养人是父母亲中一方的占留守儿童总人数的39.9% ,有43.6%的留守儿童由祖辈抚养,15.7%的留守儿童由亲戚朋友抚养,还有0.8 %的留守儿童由于种种原因只能自己照顾自己。由于多数留守儿童不是与父母双亲在一起生活,家庭对他们的教育功能明显弱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家庭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监督、辅导作用不断弱化
留守儿童的父母中就算有一方留下也由于平时农活较多,往往无暇顾及对孩子进行学习方面的教育。父母同时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一般由祖辈照料,而祖父母与外祖父母这一辈人中文盲率较高,文化知识水平低,身体健康状况又较差,所以他们只能照顾孙辈们的生活起居,至于学习上的事情,确实是无能为力。由于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表现出诸多问题:一是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状况知之甚少;二是对孩子的学习无力指导;三是无法实施必要的奖惩,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消退。由此带来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学生所占比例不到10% ,有些班级倒数20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占到10名以上。二是有厌学倾向,部分留守儿童甚至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当被问到长大后打算干什么时,72.6%的留守儿童回答“外出打工”。
2.家庭对留守儿童思想行为教育的作用不断弱化
家庭教育是对子女最初始的教育,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密切加之父母对子女了解程度较高,所以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发挥着其他载体的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对于孩子思想和行为的形成、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调查中发现,外出务工的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通话内容主要集中在“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自己在家要多注意安全”等方面,而对留守儿童思想 道德的关注几乎没有。另一方面在家庭中,孩子总是以父母的言行为榜样,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留守儿童父母单方或双方长期外出务工致使父母榜样效应的缺失,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儿童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或是祖辈或是父母的亲戚朋友,亲戚朋友碍于情面,一般对留守儿童采取放任态度;而祖辈对孙辈的溺爱严重,所以造成了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的学习上的空白,另外思想上缺乏及时的关爱和正确的指引,使得留守儿童极易产生思想和行为的偏差,走上错误的道路,宿迁市人民法院的资料显示,2005年该市青少年犯罪人数在犯罪总人数中的比例约占40%左右,而留守儿童犯罪人数占到了青少年犯罪人数的30%以上。
(二)家庭的情感交流功能弱化:
父母的家庭教育功能的实现要依托于和孩子的交流,而且人本身就有与他人沟通交流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情感交流的重要性,但是父母的外出使得留守儿童并无法获得这种基本的需求,调查发现:宿迁市200名留守儿童中,外出打工的父母能在不到一个月就回家一趟的仅占留守儿童总人数的24.5%;有28.7%的留守儿童其父母能在1-3个月内回家一次;甚至有9.8%的留守儿童其父母平均一年以上才回家一次。因为父母与孩子见面太少,有的外出打工父母甚至与孩子之间出现了隔阂,即使回到家中,孩子也不愿接近父母,与其交流沟通。另外在父母外出的时间里,亲子沟通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课题组2004年8月对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中西部十个省区一百一十五个自然村的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大多数父母与留守子女的电话联系频率不足1次/月”。在接受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访问的外出务工父母中,60%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10%平时根本不联系,只在过年过节时回家看看。阮梅在著写《世 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的走访中了解的情况与之近似,抽查的六百名留守儿童中,只有25.9%的孩子经常与父母联系,而“有时”和“很少”联系的分别占29.4%和25.9%。有43.7%的孩子不知道父母打工的具体城市或单位,没联系过、联系不上的分别为3.3%和2.2%。大多数的父母一年主动打电话回家的次数也不超过十次,而且为了节约,与孩子通电话的时间平均每次也只有三分钟左右,谈话的内容仅局限于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孩子内心的孤独、焦虑与渴望一般根本没有办法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种状况的长期持续,父母与子女之间必然会产生心理与情感上的隔阂,使留守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
湖北大学心理系严梅福教授认为,父母长时间不回家,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势必会淡漠,孩子年龄越小,造成的关爱缺失越明显,并影响到孩子健全人格与道德观念的形成,进而在其一生中都会留下痕迹。
(三)家庭的保护功能弱化:
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又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法很好的实行监护行为,造成留守儿童很容易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安全问题。
1.生理安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尤其是乡村卫生条件比较差,加之年迈的祖辈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卫生保健知识和疾病预防意识,因此有病却不能及时医治,甚至小病变大病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访谈中了解到这样一个事例:有一天,一个8岁的小女孩张某去县医院看病,奶奶告诉医生这个小女孩前一阵子一直在感冒,后来又咳嗽,还一直发烧。医生诊断后告诉奶奶,小女孩得了肺炎,必须住院,并且责怪了小女孩的奶奶为什么不早点带她来县医院。小女孩的奶奶说,张某的父母都 在外打工,自己年纪大,腿脚不方便,这次来县城还是托人送过来的。就因为这样,小女孩住进了医院,而且还差点丢了性命。
2.心理安全问题
亲情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少情感支持和倾诉对象以致他们普遍缺乏安全感,如果受到欺负或者歧视,常采取退缩或攻击行为,由此就很容易产生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访谈中了解到一个个案,6岁的王某在父母没有外出务工之前,非常活泼开朗,村里的人都非常喜欢他。自从父母去年出去打工后,他就被寄放在伯伯家,他的伯伯对他管教非常严厉,王某缺少温暖和安全,久而久之,变得很孤僻,见人就躲闪,脸上也很少露出可爱的笑容。2007年春节父母回来发现儿子异常,带他去医院检查,结果是孩子得了精神分裂症。此后父母不再出去打工,一心在家里陪着孩子,可是,孩子一直没有恢复到以前的活泼与开朗。
三、对策
我们可以看到,留守儿童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他们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以被忽视的,如果存在于留守儿童中的问题不能够有效地解决,那么城市当中的他们的父母无法安心,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建设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如果他们不能够健康的成长,我国未来的发展也将无从谈起。所以,重视和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刻不容缓,要解决以父母的亲情缺失为核心的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破除城乡二元机构,消除农村与城市之间 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与差别对待,完善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制度。
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努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就地就业的机会,才能真正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另外还必须加快城乡社会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壁垒;在各方面公平对待城市和乡村。同时,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教育、医疗、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政策上应该要向“农民工”倾斜,消除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障碍,减少农民进城成本,保障农民工孩子享有与城市孩子同等待遇。在农民工集中的地方设立农民工子女学校,创造农民工可以带子女入城的条件。
(二)外出务工家长应该重视自己的亲情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尽一切可能弥补孩子的亲情缺失。
为使得家长能够重视自己的亲情对孩子的重要性并且掌握一定的教育知识,政府应在农民工较多的地区开办相应的免费培训,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村子也应利用农民工返乡的时候开办相应的培训班。有条件的农民工应尽量把孩子接到自己的身边,没条件的要经常回家看看孩子或加强与孩子的书信及电话联系,不但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也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加强情感沟通,让孩子可以获得心理上的依恋满足和情感上的支持。另外外出的父母要考虑到监护人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能力,慎重选择孩子监护人。在留守儿童面临困难时,家长要耐心引导,教育他们怎么处理好生活、学习以及人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切忌盲目训斥或者一味迁就。家长也必须抛弃挣钱多就是为孩子好的观点,要明白亲情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创造各种条件给予孩子亲情的关怀,总之,亲子之间应该保持良 好的感情交流,让子女从中体会父母的爱和良苦用心,把因为亲情缺失给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三)学校要发挥更多的作用,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们思想行为和学习发展的环境。
学校应该通过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制度,摸清在校留守儿童的情况,针对这些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增设心理辅导、生活护理等老师。学校还可以通过老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等方法给予留守儿童固定的情感依靠和支持。在留守儿童遇到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或心理、情感上的困惑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给他们以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困境,以此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此外,学校应督促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与外出打工的父母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向家长反映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情况,共同致力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总之,作为肩负教育职责的学校和老师应该在情感上更多履行家长义务,弥补亲情缺失,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亲情与温暖。
(四)社会工作的介入将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正在中国茁壮成长的职业,有着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在协助弱势群体排除各种主观的和客观的权力障碍,通过正面的经验感受自身的力量并激发内在的动力,在社会参与中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方面,社会工作者有其独特的专业技巧优势。所以应将“社工进农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吸引相应的NGO加盟并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NGO机构参与到农村留守儿童援助计划中,通过在农村社区建立健康服务中心、抚养人支持小组、被抚养儿童心理治疗小组、信息公告服务中心等机构,形成农村社区儿童服务体系,减轻抚养人的压力,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同时及时解决被抚养儿童面临的 各种心理和健康问题,使留守儿童得到相应的照顾。政府要转变职能,协助这些NGO面向社会招募一批专业素质高,道德修养好,有志愿奉献的社工,像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和教师、心理咨询师、儿童工作者、教育专家等,进驻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做专业辅导。政府要及时为这些专业社工提供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社会工作者可以为留守儿童开展校外学业辅导,对问题较典型的留守儿童做个案辅导;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小组活动,让他们从同辈群体中寻找帮助寻找亲情;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儿童进行心理疏导;运用专业的方法为留守儿童建立调研档案,关注其心理变化历程;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亲子教育培训等,从专业的角度解决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
结论
留守儿童的父母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也因为父母的离开所带来的亲情缺失才会面临许多的问题,这些过于沉重的负担不应该也绝不能让他们幼小的肩膀独自承受,我们整个社会必须重视留守儿童的问题,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尽快地改变留守儿童的现状,才能够真正的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玲,蒋枝红,黄虹,陈海燕: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与思考——以湖南省宁远县为例》,载《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2.宋文娟: 《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与思考—来自南陵县的调查报告》,载《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7月第4期
3.李娜:《留守儿童亲情养成的路径分析》,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 4.高梅书,杨巧梅:《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基于苏北王集镇的实证调查》,载《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年第5期
5.阮梅:《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二篇: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及对策
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及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这不仅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发展,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然而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的流动,但又通常把仍在读书的孩子留在农村,他们或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或投靠在亲朋好友家,或者就兄弟姐妹自己过,从而在教育学领域出现一个新兴的名词——“留守儿童”。
一、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教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亲情关爱、言传身教、健全而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而“留守儿童”的成长恰恰存在着这一缺失,所以在他们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1.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易产生安全隐患。
2.教育问题
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自己的父母没有文化,照样挣钱,甚至比“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部分农民工对子女的期望过低,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挣钱上。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给了孩子,使孩子相信“读书无用论”,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3.心理问题
青少年是人格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位心理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父母的温暖和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也替代不了的。由于长期的家庭缺失,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缺乏同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而其他的监护人又替代不了父母正常情况下提供的亲情温暖和关爱,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在孩子遇到各种问题时,尤其是在失败、孤寂的时候,他们不愿意与带管人交流,而采取与同龄人交流等方式。久而久之,在其心理上的成长留下了后遗症,通常表现为内向、孤僻、自卑、不和群和不善于与人交流、敏感、仇视或者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和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同时父母外出打工的儿童个性心理发展偏离“常态”的比例较对照组高。
4.品行问题
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在社会条件的影响下,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常年在外,对子女心生愧疚,于是通过给孩子寄钱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周,这本是人之常情,但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容易误入歧途。农村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对社会上各种复杂的、不良的社会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社会规范教育的缺乏,无法给予留守子女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于是一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留守儿童,自我行为得不到控制,加上与社会不良人员的接触,厌学、逃学、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及建议(一)帮助家长搞好家庭教育
1、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 首先,在家长中开展素质教育讲座,使家长与学校每月定期座谈。有条件的可聘请知名专家,介绍国内外最新家庭教育理论,并联系实际解答家长的家庭教育难题,对个别案例进行分析、咨询、解答。
其次,改变过去家长会的模式。为了使家长会更具实效性,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措施,改变以往家长会的形式:改开大会为小会,改一言堂为平等对话的全言堂。让老师和家长都能充分反映情况,特别是家长之间的交流,相互之间的教育启发更具说服力。
再次,改革家庭教育观念。在家庭教育中发现了种种问题,根源大多在家长身上。首先是一些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存在问题,因而步入了误区。例如,学生每天回家,家长总是问学生,今天考得第几名?如果考得好,就给现金奖励,考不好就指责孩子,有的甚至拳脚相加,忽视孩子的道德、行为、品质等方面的培养。根据以上情况,我们需及时举办素质教育专栏,向家长介绍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国内外的教育新动向,从长远眼光看今天的教育弊端,使家长改变观念,树立大教育观,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从而主动地、自觉地在家庭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
2、提高家庭教育的素养水平
家长是家庭活动的组织者,其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活动的效率、质量。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里,我摘抄了家庭教育应掌握的16条规则:
⑴、在孩子面前,不要把自己扮成完美无缺的圣人。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也是有缺点、也会犯错误的凡人,这样你将更容易拉近与孩子的感情距离。
⑵、不要按照你自己的行为标准,或是你所羡慕的人的行为标准来塑造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的人,应该准许他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⑶、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比他强的孩子相比,要拿孩子自己与自己比,比今天比昨天的变化,比今天比昨天的进步,比出孩子的自信,比出孩子的勇气。
⑷、对孩子不能乱许愿,承诺必须建立在“兑现”的基础上,否则会失去孩子对你的信任和尊重。
⑸、不能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让他懂得,一切物质成果都是辛勤劳动换来的。要让他品尝靠劳动挣钱的乐趣,体验因功受赏的喜悦,感受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自豪。
⑹、不要把孩子交给文化水平低的亲属或保姆带养。让文化水平高的人带孩子,有利于提高对孩子的智力刺激水平。
⑺、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父母的争吵既有害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又有损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父母的长期无休止的争吵,无疑会把孩子熏陶、感染成一个冷酷无情的人。
⑻、孩子之间闹矛盾,家长不要出面干涉,要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要让孩子在自我协调、处理伙伴间的冲突中学会相处、学会交往、学会合作。
⑼、不能容忍孩子的自私自利行为。要教育孩子心中的他人,对人要有爱心,重情感,知回报。要让他懂得,大公无私,甘心奉献,才是高尚的人.⑽、教导你的孩子,不务正业者被人鄙视;辛勤工作者被人尊崇。让孩子明白,有所作为才会生活幸福快乐,追求安逸则会无聊空虚。
⑾、孩子遇到挫折时,要及时给予同情、安慰和鼓励,不要训斥、谩骂,雪上加霜,增加他的精神负提和思想压力,避免造成孩子从此一蹶不振,成为挫折的俘虏。
⑿、当孩子对父亲或母亲一方有意见时,绝不要站在孩子一边反对你的配偶,以免在孩子内心产生一种矛盾感。还要避免孩子钻空子,造成家庭教育的不和谐。
⒀、当孩子因对某人或某事不满、产生愤怒和仇视时,要及时帮助、引导他采取积极的方式宣泄出这些情感,尽快恢复正常心态。否则会郁结于心,要么损害身心健康,要么会以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断送了孩子的前程。
⒁、在孩子面前要多褒扬他人的长处,不要议论他们的短处。要让孩子懂得“三人行必有吾师”,引导孩子正确看待他人,善于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⒂、家庭中出现的困难,不要向孩子隐瞒,要视孩子的年龄大小适当做些吐露。要让孩子懂得,他是家庭成员,应当为家庭承担一份责任,为父母分担一份忧愁,促使孩子尽快成熟。
⒃、不要只知道爱孩子,而不知道教育孩子爱父母。那些老来抱怨儿女不孝、以至于与儿女对簿公堂的人,大多喝的正是自己酿下的教子不当的苦酒。
(二)学校要扎实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上,学校应主动站出来,扎实围绕“关爱工程”做好多方面的工作。
首先,弥补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学校和教师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构建起一个类似家庭的充满信赖、真诚、和谐的亲情活动网络,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感受家、享受爱,不再感到孤独无援。
其次,畅通家校联系渠道。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包括监护人姓名、身份、家长姓名及打工所在地的联络方式,孩子在校表现和成绩等,以便能随时与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在发现不良表现时多方面进行及时教育。
再次,搭建心理健康平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授相应的知识,尽量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使全体同学都受益;设立心理咨询室,为他们解决感情上的困惑、学习中的苦闷、生活中的烦恼。
最后,培养留守儿童的自我约束能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从根本上讲需要其发挥主动精神,因为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动力。留守儿童与常态儿童相比,家庭和父母的监管力度弱,要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培养其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全社会要高度关注“留守儿童”,为他们创造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首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充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向大城市流动,缓解进城农民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项目,在有条件的地区尝试发展大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商品化,同时推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城市化。这样可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城市化,从而减少农民向大城市的流动问题。
其次,政法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净化社会环境。当前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不再是一方净土:盗窃、抢劫、贩毒、赌博等不良现象在农村大量存在和发展,这些丑恶现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非常不利。因此,要给留守儿童一个安宁环境,就必须净化农村社会环境,对农村进行综合治理。
在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下,留守儿童教育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事,它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协调配合。只有加强社会教育,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网络体系,优化留守儿童教育环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四维一体教育模式,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教育的最优化,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缺失与对策
多一份责任 多一份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缺失与对策
目前,留守儿童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中国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在高度关注这个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在全国范围普及义务教育的今天,搞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希望工程。地处中国西部的重庆,在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巨大和教育问题凸显正是由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现状决定的。满橙大礼包一直秉承着一份荣誉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关注调查和研究,揭示出重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在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种种缺失。
一、重庆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27日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可以确认0—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172%,据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集中分布在四川、重庆、安徽、河南、广东、湖南等省市。
(一)重庆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通过对重庆市除渝中区、大渡口区以外的38个区县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专题调研。初步掌握了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重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庆市留守儿童数量大、增长快。“据重庆市妇联完成的《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专题调研报告》显示,至2007年8月底,全市有0-16岁农村未成年人44013万,其中留守儿童23512万人,占农村未成年人总数的53141%。比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推算的146147万人增加了88153万人,增长60%”。
2.农村留守儿童分布不均。在全市农村留守儿童中,一小时经济圈占18%,两翼占82%,渝东北占46%,渝东南占36%。有9个区县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10万人以上;城口、垫江、梁平、武隆和涪陵5个区县的留守儿童占本区县0—16岁未成年人的80%以上,最高达89%。
3.小学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居多。调查显示,全市留守儿童中,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占有较大比例。据六个区县调查问卷统计,0—6岁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8%;6—12岁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5%,12—16岁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7%。由此看出小学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居多。
4.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多样化。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与父亲共同生活的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5%;与母亲共同生活的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0%;与爷爷婆婆(外公外婆)(即隔代家庭)共同生活的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2%;与其他人共同生活的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多样化,父母单方监护和隔代监护居多。
5.学前留守儿童接受正规学前教育较少。虽然学前教育在我国现阶段还不属于国家的义务教育,但这一阶段的儿童在行为习惯形成、智力开发等方面正处于十分关键的时期,应引起高度重视。调查显示,0—6岁的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多数散居在家,未接受任何规范的学前教育。特别是贫困地区更为突出,巫山、巫溪等地区3岁以下留守儿童入园率为0,3—6岁学前留守儿童入园率仅为30%。6.农村留守儿童有积极向上的愿望。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渴望学习,积极向上,希望今后有大学以上的文化,成为白领或公务员。表明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等方面均积极向上,希望有一个美好未来。
(二)重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的儿童,整体状况很不乐观。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但是留守儿童的身份决定了他们只能生活在一个缺少父母的爱、没有充满温暖亲情的环境里,心理发展会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社会化过程。
2.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不乐观。处在贫困中的留守儿童,面临失学、辍学的危机。据六个区县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成绩优秀的仅占12%、良好的占19%,一般的占58%,很差的占11%。留守儿童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和学习自觉性也很弱,还有厌学倾向。
3.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只要不犯大错误,留守儿童监护人一般都采取放任的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和行为存在偏差不能得到及时校正,逐渐形成纪律散漫、厌学、沉迷于电视、录像和游戏等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据涪陵区公安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1月至8月,该区发生留守儿童“下暴”案件6起,抓获违法犯罪留守儿童46人。
4.留守儿童权益容易受到侵害。一是留守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没有应变和自救能力,容易受到意外伤害。二是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利用和侵害。经调查得知,某区公安局2007年处理留守女童性侵害案件8例。
二、重庆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缺失
重庆农村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不同程度的缺失相关,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教育的缺失是重要的因素。重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较落后,不能有效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失。
1.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重要性认识的缺失。重庆农村学校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性,没有认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是一个急需教师重点关心和帮助的特殊群体。
2.学校对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一方面侧重于在校期间的教学管理,侧重学生遵守纪律情况和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更多的是关心如何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关注学校的升学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生活关心就难以顾及,较少主动与留守儿童的家长沟通,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的教育没有耐心,经教育无效时,基本放任不管。另一方面是教师较关注学习成绩相对好的学生,对成绩相对较差的“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3.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缺失。“重庆市普通中小学主要办学条件达标率均低于75%”③。重庆农村经济普遍较落后,农村中小学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衡,重庆市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各项指标的达标率与城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绝大多数农村学校因条件限制还不能对留守儿童实行寄宿制管理,农村学前教育的情况更差。客观条件决定了重庆农村留守儿童不能接受到较好的教育。
4.农村师资力量的缺失。一是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优秀教师流失严重。二是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生师比偏高。三是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不高,全市68,575名初中专任教师中,专科及其以下学历占46133%④。重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则远低于以上比例。以上因素决定了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的薄弱,留守儿童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三、加强重庆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对策
重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农村中小学校、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通过多年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是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的最好弥补。
1.学校提高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学校倡导教师承担起家长的部分责任,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与管理。二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的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关注、共同教育的局面,增强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
2.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搭建关怀平台。一是学校开通亲情电话,为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家长搭建交流平台。二是建立班主任与留守儿童家长定期联系机制,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生活等情况,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动平台;三是搭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及时发现和矫正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四是为留守儿童成长搭建活动平台。广泛开展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以先进文化占领青少年教育阵地,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针对重庆农村现有教师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应从政策优惠和物质奖励上,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条件艰苦的偏远山区学校去工作,给这些学校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二是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使他们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奉献精神、提高教学能力,提高老师的整体素质。三是可以利用重庆高校的人才资源,大力推行优秀学生顶岗实习工作。
4.实行留守儿童“寄宿制”。实施“寄宿制”是目前各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的最有效措施。学校实行寄宿制度能够克服监护人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对孩子们实施有效管理。用寄宿制的办法把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统一管理,从宏观上讲,节省了分散管理的社会成本,提高了效率⑤。留守儿童“寄宿制”的优势在于,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习成绩、改变辍学倾向、培养道德情感和提高社交技能。目前的重庆广大农村中小学普遍缺乏寄宿条件。特别是一些交通不方便、经济条件差的地方,初中都不能实行寄宿制度。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增加师资的配备,实行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教育。
重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重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除了加强重庆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外,应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的重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
第四篇:重庆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缺失与对策探析
目前,留守儿童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在全国义务教育已经落实的今天,搞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新时期最重要的希望工程。地处中国西部的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现状决定了在重庆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巨大和教育问题凸显。笔者通过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对重庆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四年深入调查和研究,认为重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在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种种缺失。
一、重庆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27日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可以确认0—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172%,据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集中分布在四川、重庆、安徽、河南、广东、湖南等省市①。地处中国西部的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现状决定了在重庆的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
(一)重庆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通过对重庆市除渝中区、大渡口区以外的38个区县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专题调研。掌握了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重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庆市留守儿童数量大、增长快。“据重庆市妇联完成的《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专题调研报告》显示,至2007年8月底,全市有0-16岁农村未成年人44013万,其中留守儿童23512万人,占农村未成年人总数的53141%。比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推算的146147万人增加了88153万人,增长60%”②。
2.农村留守儿童分布不均。在全市农村留守儿童中,一小时经济圈占18%,两翼占82%,渝东北占46%,渝东南占36%。有9个区县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10万人以上;城口、垫江、梁平、武隆和涪陵5个区县的留守儿童占本区县0—16岁未成年人的80%以上,最高达89%。
3.小学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居多。调查显示,全市留守儿童中,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占有较大比例。据六个区县调查问卷统计,0—6岁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8%;6—12岁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5%,12—16岁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7%。由此看出小学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居多。
4.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多样化。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与父亲共同生活的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5%;与母亲共同生活的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0%;与爷爷婆婆(外公外婆)(即隔代家庭)共同生活的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2%;与其他人共同生活的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多样化,父母单方监护和隔代监护居多。
5.学前留守儿童接受正规学前教育较少。虽然学前教育在我国现阶段还不属于国家的义务教育,但这一阶段的儿童在行为习惯形成、智力开发等方面正处于十分关键的时期,应引起高度重视。调查显示,0—6岁的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多数散居在家,未接受任何规范的学前教育。特别是贫困地区更为突出,巫山、巫溪等地区3岁以下留守儿童入园率为0,3—6岁学前留守儿童入园率仅为30%。
6.农村留守儿童有积极向上的愿望。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渴望学习,积极向上,希望今后有大学以上的文化,成为白领或公务员。表明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等方面均积极向上,希望有一个美好未来。
(二)重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的儿童,整体状况很不乐观。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但是留守儿童的身份决定了他们只能生活在一个缺少父母的爱、没有充满温暖亲情的环境里,心理发展会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社会化过程。
2.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不乐观。处在贫困中的留守儿童,面临失学、辍学的危机。据六个区县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成绩优秀的仅占12%、良好的占19%,一般的占58%,很差的占11%。留守儿童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和学习自觉性也很弱,还有厌学倾向。
3.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只要不犯大错误,留守儿童监护人一般都采取放任的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和行为存在偏差不能得到及时校正,逐渐形成纪律散漫、厌学、沉迷于电视、录像和游戏等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据涪陵区公安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1月至8月,该区发生留守儿童“下暴”案件6起,抓获违法犯罪留守儿童46人。
4.留守儿童权益容易受到侵害。一是留守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没有应变和自救能力,容易受到意外伤害。二是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利用和侵害。经调查得知,某区公安局2007年处理留守女童性侵害案件8例。
二、重庆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缺失
重庆农村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不同程度的缺失相关,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教育的缺失是重要的因素。重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较落后,不能有效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失。
1.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重要性认识的缺失。重庆农村学校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性,没有认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是一个急需教师重点关心和帮助的特殊群体。
2.学校对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一方面侧重于在校期间的教学管理,侧重学生遵守纪律情况和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更多的是关心如何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关注学校的升学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生活关心就难以顾及,较少主动与留守儿童的家长沟通,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的教育没有耐心,经教育无效时,基本放任不管。另一方面是教师较关注学习成绩相对好的学生,对成绩相对较差的“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3.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缺失。“重庆市普通中小学主要办学条件达标率均低于75%”③。重庆农村经济普遍较落后,农村中小学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衡,重庆市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各项指标的达标率与城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绝大多数农村学校因条件限制还不能对留守儿童实行寄宿制管理,农村学前教育的情况更差。客观条件决定了重庆农村留守儿童不能接受到较好的教育。
4.农村师资力量的缺失。一是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优秀教师流失严重。二是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生师比偏高。三是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不高,全市68,575名初中专任教师中,专科及其以下学历占46133%④。重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则远低于以上比例。以上因素决定了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的薄弱,留守儿童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三、加强重庆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对策
重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农村中小学校、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通过多年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是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的最好弥补。
1.学校提高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学校倡导教师承担起家长的部分责任,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与管理。二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的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关注、共同教育的局面,增强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
2.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搭建关怀平台。一是学校开通亲情电话,为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家长搭建交流平台。二是建立班主任与留守儿童家长定期联系机制,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生活等情况,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动平台;三是搭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及时发现和矫正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四是为留守儿童成长搭建活动平台。广泛开展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以先进文化占领青少年教育阵地,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针对重庆农村现有教师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应从政策优惠和物质奖励上,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条件艰苦的偏远山区学校去工作,给这些学校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二是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使他们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奉献精神、提高教学能力,提高老师的整体素质。三是可以利用重庆高校的人才资源,大力推行优秀学生顶岗实习工作。
4.实行留守儿童“寄宿制”。实施“寄宿制”是目前各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的最有效措施。学校实行寄宿制度能够克服监护人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对孩子们实施有效管理。用寄宿制的办法把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统一管理,从宏观上讲,节省了分散管理的社会成本,提高了效率⑤。留守儿童“寄宿制”的优势在于,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习成绩、改变辍学倾向、培养道德情感和提高社交技能。目前的重庆广大农村中小学普遍缺乏寄宿条件。特别是一些交通不方便、经济条件差的地方,初中都不能实行寄宿制度。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增加师资的配备,实行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教育。
重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重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除了加强重庆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外,应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的重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
注释:
①新华社.全国约有5800万农村留守儿童,南方日报[N].2008-2-28(A07).②周睿.70万留守儿童上学需走一小时,重庆晨报[N]12008-2-28(021).③马骁.打造西部开放型教育高地,促进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2008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获奖论文集[Z].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46,45.④马骁.打造西部开放型教育高地,促进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2008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获奖论文集[Z].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46,45.⑤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5(3):29-31.
第五篇:农村5岁以下留守儿童2300万 亲情缺失伤害终生
农村5岁以下留守儿童2300万 亲情缺失伤害终生
本报讯(记者郭少峰)中国发展基金会的“2011儿童早期发展国际研讨会”日前结束,全国妇联儿童部部长邓丽透露说,在农村五周岁以下双亲外出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0.19%,为2300万人,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等7省0-5周岁留守幼儿均超过百万人。全国妇联呼吁父母将子女带在身边。亲情缺失伤害孩子
邓丽分析,五岁以下的儿童留守在农村,可能会产生安全问题、监护不力的问题、营养问题,但最典型的还是亲情缺失的问题,亲情缺失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会对孩子造成一生的伤害。
邓丽说,5岁以下留守儿童的父母通常都是新生代农民工,这些农民工将孩子撇给父母后会多年不回家。她认为,除了城市生活成本高等因素外,形成留守儿童也跟父母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意识比较薄弱有关。全国妇联将全力进行亲情弥补的工作,呼吁父母将子女带在身边。
农民工随迁子女增加
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表示,去年中国外出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达到了1.53亿人,而随着中国城乡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农民工随迁子女也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韩俊说,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家庭将6岁以下儿童带在身边抚养,农民工随迁子女呈现低龄化趋势。■ 对话
广东留守儿童过百万令人惊讶
研讨会后,全国妇联儿童部部长邓丽表示,目前尚不确定农村留守儿童是否低龄化,而广东省5岁以下留守儿童过百万让全国妇联惊讶。
新京报(微博):农村留守儿童有没有低龄化的趋势?
邓丽:现在的全国留守儿童调查数据,是根据“五普”的数据推算出来的。“六普”的数据可能要到明年出来,是不是低龄化,这得通过“六普”的数据跟“五普”数据进行比较对照。
其实爷爷奶奶的照顾不是完全能替代父母的,儿童被留守对孩子早期的成长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新京报:7个省农村五岁以下留守儿童超过一百万,像四川、安徽这些人口输出大省倒是可以理解,广东为什么这么多呢?
邓丽:这也是让我们比较惊讶的,过去光以为广东是流动儿童了。广东主要是在粤北,粤北是省域内流动,孩子放在老家,省内打工也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