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留守儿童对阳春市社会治安的影响与对策

时间:2019-05-14 09:4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留守儿童对阳春市社会治安的影响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留守儿童对阳春市社会治安的影响与对策》。

第一篇:浅谈留守儿童对阳春市社会治安的影响与对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本科 __________行政管理______________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 目:浅谈留守儿童对阳春市社会治安的影

响与对策

姓 名: 邹念俊 学 号: X X X X X X X X X X 专 业: 行政管理 入 学 时 间: 2003年秋 指导教师及职称: 李四 副教授 所 在 电 大: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

2015年 6 月 12 日

目录

一、留守儿童对社会治安造成的影响和犯罪特点...............2

(一)留守儿童的定义...........................................................................................................2

(二)留守儿童的类型...........................................................................................................3

(三)留守儿童影响社会治安的现状...................................................................................4

(四)留守儿童犯罪特点.......................................................................................................5

二、留守儿童对社会治安造成影响的原因.....................7

(一)社会教育的缺失...........................................................................................................7

(二)家庭教育的缺位.........................................................................................................10

(三)留守儿童自身的缺陷.................................................................................................12

三、控制和预防留守儿童对社会治安影响的对策..............13

(一)有效发挥政府职能,唤起社会各界关爱.................................................................14

(二)积极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16

(三)留守儿童要加强自我教育.........................................................................................17

(四)完善留守儿童法律服务体系,加大司法保护力度.................................................19

五、结束语..............................................22

浅谈留守儿童对阳春市社会治安的影响与

对策

【内容提要】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心血和汗水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去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而这些留守儿童本应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却被留在乡下,干着沉重的农活和繁琐的家务,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或者失当、学校德育工作滞后或缺失、社会不良环境的催化和留守儿童自身的缺陷,致使这些留守儿童成为了造成社会治安影响,甚至是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近年来,这个问题更是有发展的趋势。笔者将从经济、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教育和社会环境等角度对阳春市留守儿童的社会治安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治安,现状,行为,对策

引言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对于我们国家城乡建设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甚至部分留守儿童犯罪的现象也日益严重,严重了影响了社会的治安管理秩序。笔者通过对阳春市第五中学的留守儿童和老师进行问卷调查,以期找出留守儿童对社会治安造成的影响和犯罪的现状,特点,原因,并提出预防留守儿童对社会治安造成的影响和犯罪的对策与建议,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提高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本次调查共发放100份学生问卷,实回收问卷90份,实用性为90%。发放50份教师问卷,实回收问卷50份,实用性100%。通过对回收问卷的统计、分 析,得出以下结论:

1、出留守儿童的家庭收入主要靠父母外出打工,生活条件相对困难。

2、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为祖辈监护的占38%,祖辈年龄偏大,干农活不大方便,因此留守儿童在家需要帮助干农活。

3、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仅仅是对儿童进行生活上的料理,对于他们学习上的辅导微乎其微,所以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和不合格,思想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4、留守儿童影响社会治安乃至违法犯罪所占的比例也比非留守儿童的大得多,这要敲起警钟,引起社会,人们的重视。

一、留守儿童对社会治安造成的影响和犯罪特点

根据《中国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 万,占农村儿童37.70%,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 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外出务工人员接近20万人,共有留守儿童4万多人。据我市一间基层中心小学统计,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占学生人数54.5%,越是偏远的地方,这个比例越大。

日益增长的留守儿童数量给予了社会更大的压力。

(一)留守儿童的定义

什么是留守儿童,目前国内还缺少权威的、统一的定义。各地对 留守儿童的概念认识不一致,有认为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的孩子,也有认为是父母双方或任何一方单方外出而留守在家的孩子,还有认为是父母双方或父亲单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的孩子。对于父母外出打工多长时间以上,孩子可以称为留守儿童的认识也不一样,有人认为是六个月以上,有人认为是三个月以上,也有人认为只要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即是留守儿童。大家对留守儿童的年龄定义也不一致,有人认为是未满18周岁的儿童,有人认为是未满16周岁的儿童,还有人认为是未满14周岁的儿童。本文采用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段成荣教授的观点: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者双方都流动到其他城市打工,不能长期与父母或者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农村儿童。

由于缺少留守儿童的定义,将不利于了解留守儿童的真实数量,也必将会影响到开展留守儿童保护工作的决策和措施。

(二)留守儿童的类型

留守儿童按监护类型分为以下四种: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上代亲戚监护、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以隔代监护和单亲监护为主,其中单亲监护又以母亲监护为主。

隔代监护:指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隔代监护由于受监护人能力、精力、教育观念、生活习惯以及与儿童之间代沟的限制,很多祖父母采取溺爱的管教方式,滋生留守儿童放纵、任性心理;有些祖父母由于自身精力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对留守儿童的健康、良好卫生习惯养成有一定的副作用;中国祖辈一代的文盲率相当高,对留守儿童 能够进行学习辅导和督促的可能性更小,让留守儿童萌发重物质生活轻精神培育和道德养成的问题。

单亲监护:指母亲或父亲外出务工而另一方在家照顾孩子的监护方式,留家一方承担全部的生活和家务,单亲比双亲的学习辅导能力和精力更有限,对孩子学习和品行的管理不尽人意,家庭结构的非完整性和父母之爱的残缺性,导致孩子性格的养成以及情感的培育出现问题。

上代亲戚朋友监护:指由儿童父母的同辈人来监护的方式,这种监护方式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影响并不大,但亲戚朋友因为不是自己的孩子而不便严厉管教,同时孩子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易产生孤独感,形成孤僻的性格和出现自卑的心理问题。

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指在父母外出的情况下,由年龄偏大的兄弟姐妹来充当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或留守儿童自己照看自己的监护类型,这类监护类型由于监护人自身年龄尚小而缺乏监护的能力,留守儿童的安全、健康首先会受到威胁。

自我监护的留守儿童,因要承担大量的家务与农活而影响学习,身感生活、学习压力很大,存在安全健康问题和在无他人监护的情形下极易大手大脚或受不良行为传染的问题。

(三)留守儿童影响社会治安的现状

通过查阅阳春市人民法院近年来所审理有关未成年人造成社会治安影响乃至违法犯罪的一些案例,发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整个刑事案件的11%,而其中“留守儿童”犯罪占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 86%。进一步调查发现,犯罪的“留守儿童”中,有27%是与没有外出的父亲或者母亲单独生活在一起。46%与祖父母、外祖母生活在一起。32%是自己独立生活的。其中,父母外出打工3年以上的占37%。2015年1月至9月,阳春市公安检察院机关共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343人,其中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57人,占17%;这57人中,有38人属于留守儿童,占67%。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阳春市留守儿童的影响社会治安乃至犯罪现状主要有以下三点:

1、犯罪比例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逐年增加;

2、犯罪年龄越来越低龄化;

3、社会危害性和破坏性越来越大。

(四)留守儿童犯罪特点

1、犯罪儿童低龄化,社会经验少、人生阅历浅,作案动机和目的单纯。

留守儿童的年龄较小,知识和阅历较少,思维能力尚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弱,活动能量超过认识水平,其作案动机和目的往往十分单纯,易于在外界的影响和刺激下,因一时的感情冲动,丧失理智而引发犯罪,并且多为临时起意犯罪,而有计划的智能性犯罪和诈骗犯罪就较少出现。由于他们受自身因素的制约,在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时,往往不去想或想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有时会出现“得失”严重不符的破坏性犯罪。且在不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触犯了刑法,依法不受刑事处罚的情况下,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监护和教育,法律的威严便会轻视,法律底线会不断试图触碰。低龄化的趋势严重阻碍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

2、侵犯财产犯罪,财务性突出。

由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城乡差别和贫富差异逐渐拉大,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往往相对比较差。物质生活上,在外打工的父母亲通常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物质需求。面对物质上的诱惑,他们在得不到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盲目追求吃、喝、玩、乐,去享受超越自己经济条件的物质生活,一旦虚荣心得不到满足,便心生邪念,往往是通过小偷小摸的行为一步一步开始,从偷拿家里的东西到窃取亲友的财产,进而实施盗窃、抢夺、抢劫等犯罪的。

3、带有团伙性特征。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少管教和呵护,经常逃学、四处游荡,并且由于单个少年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而结成团伙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另外未成年人渴望友情、乐于合群,容易相互影响,只要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可能共同作案,形成共同犯罪。留守儿童犯罪中,多数属于一般性结伙犯罪,但不可忽视的是,有相当数量的犯罪团伙向留守儿童发展。一旦留守儿童团伙加入了“两劳人员”或“惯犯”、“累犯”等成员后,团伙便很快从一般性结伙犯罪发展成有组织的犯罪团伙,甚至成为一种带有黑社会色彩的有组织犯罪集团。

4、校园暴力犯罪与受害对象同龄化现象突出。

这个年龄段的留守少年大多还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受活动范围和交往对象的限制,留守儿童校园暴力犯罪与受害对象同龄化现象突出。存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3种:一是勒索、抢劫在校学生的钱 财;二是团伙型拉帮结派在校园内或校外寻衅滋事;三是因各种所谓的“矛盾”而引发的暴力伤害,致使他人伤残,死亡。犯罪所侵犯的对象主要是相当年龄的未成年人,存在着明显的“欺软怕硬”现象。

5、犯罪反复性特点明显。

在违法犯罪的留守儿童中,有的在劳教所不听从教官的教诲,却受一些顽固犯罪分子的影响,在释放后,犯罪活动比以前更加频繁,而且反侦察技术越来越高明。有的只是因为年龄小,其行为构不成犯罪,并没有受到法律的惩罚,只是受到了检察院的批评与教育,但却认为自己并没有做错,认为自己被抓是运气不好而已,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认识严重不足,没有做到知错能改,故他们再犯罪的可能性特点比较明显。

二、留守儿童对社会治安造成影响的原因

(一)社会教育的缺失

“社会是有罪的,因而也应该受到刑罚,它产生具有犯罪倾向的个人,同时也为犯罪行为提供诱惑和机会。” 正是这样,人犯了罪,不能只怪罪于犯罪人,而是社会应担一部分的责任,这个责任就是要全力教育、挽救犯罪人,指引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前进。但是现今我国的社会教育作用却不是很大。

1、学校教育的缺失。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除了家庭教育以外,其成长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学校。由于留守儿童普遍缺乏来自于家庭的关爱和亲情。因此,他们比别的同龄人伙伴更需要从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弥 补。由于各种主观原因的限制,导致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存在着诸多的缺陷。

① 片面重视升学率,忽视素质教育。

虽然我国近年来一直在宣传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现在我国现在很多学校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学校方面只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留守儿童情感的交流和关注。尽管现在提倡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但大部分学校将升学率和教师的福利津贴挂钩,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实施劝退,将学生残酷地推向社会,给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这些学生当中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渐渐成为社会闲散劳动力和不良青年,更有甚者变得消沉自卑、自暴自弃,对学校和社会充满不满与怨恨,给社会治安带来极大隐患。

② 教育方式过于简单。

只注重学生智力开发、知识的传授,对思想品德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等不够重视,甚至流于形式。学校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以分数高低评判学生品质的好坏、能力的高低,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缺少关心和爱护,甚至是歧视、打击,致使教学效果较差。受学校教育经费所困,致使了教师素质存在着参差不齐的局面,有些教师在方法上墨守成规,不懂得创新,甚至有的老师的教育方法还是错误的,观念上对留守儿童有偏见,大多数教师认为:留守儿童教育起来更困难。在错误思想的影响下,一些老师用有色眼镜看待留守儿童,是不利于留守儿童的成长的。同时学校的教师少、课程繁多,负担重,不重视家访工作,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缺少沟通和协作,学校教育与 家庭教育不能互相配合,从而也不能产生互补作用。

③ 心理知识和法制教育缺乏。

学校普遍缺乏开展心理知识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基础设施和经济条件,没有开设相应的心理辅导课和普法教育课。

2、社会不良风气的催化。

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潮并存。一些腐朽思想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会扭曲缺乏辨别能力和抵抗能力的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生活观念,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在这些青少年中,留守儿童又是高危人群。

同时大部分学校受封建观念的影响,对留守儿童的性教育也是唯恐避之不及,致使留守学生们普遍缺少对青春期心理上的一些基本科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学校附近网吧、酒吧、歌舞厅、棋牌室林立,而且这些娱乐场所的管理又比较松懈、混乱,人员更加是鱼龙混杂。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不到有效的监管,加上其自身自制力较差,从而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从厌学、迟到、旷课,逐渐发展到沉迷于网吧、酒吧、歌舞厅,再加上受到一些电影、电视中一些黄色和暴力因素的影响,很容易染上打架斗殴、嗜酒、抽烟、吸毒和赌博等不良习惯,从而步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3、村委会等社区功能弱化。

农村基层干部总的来说,存在着队伍不够稳定,人员素质较低的不良局面,这使得其无法完成包括农村留守儿童在内的农村社区管理 工作。同时,有很多农村的基层组织弱化,机构萎缩,也无法胜任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重任。大部分农村社区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和教育方面处于“三无”状态,即无人员、无设施、无场所。有的农村留守儿童甚至不知道农村社区的功能和作用,更别说让农村社区发挥监管、关爱和教育的作用了。

(二)家庭教育的缺位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其言行举止对子女的影响深远,对子女性格特点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作用。但在时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严重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不合理,表现在:一些隔代监护人对儿童存在溺爱和放纵心理,留守儿童容易形成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性格缺陷。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歉疚往往采用物质弥补的方式,过度的物质满足极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产生“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的替代导致了家庭环境的恶化,而不良的家庭环境诱发了儿童的不良人格因素,具体表现为儿童的行为问题和学业不良, 且三者互相影响、恶性循环。

家庭教育的缺失,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 监管不力。

一方面,那些父母双双外出的家庭,由于祖父辈的文化水平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不能予以帮助;另一方面,监护人只重“喂养”而不重视“教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 间劳作,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由于留守儿童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法得到父母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在思想道德及价值观念上的指引和帮助,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极易使留守儿童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其个性、心理发展上的异常,一些留守儿童甚至会因为这样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② 教育态度消极。

留守儿童大多生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他们父母文化素质一般较低,对子女的教育投入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些人心中存在一种原始的观念: “只要子女身体好,健康成长,照样可以打工挣钱。”

③ 家庭缺少良好的文化氛围。

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读书学习的认识不够,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也是漠不关心,顺其自然,这样的环境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

④ 亲子缺乏联系。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很少和自己的子女书信或者电话联系,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渴望来自父母的关爱。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外打工的父母无法经常与留在家的孩子保持联系,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亲情疏远,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正是因为有了父母的外出打工,才有了留守儿童更多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他们有些因为缺乏来自己亲情的关爱而去寻求其他精神寄托。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缺少 父母的监管,而迷上了上网聊天,打网络游戏等;有的甚至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有的留守儿童因为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交往而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三)留守儿童自身的缺陷

1、辨别能力差。

留守儿童大多数处在于青春期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的儿童大部分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喜欢新鲜的事物,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接受新生事物快,这是他们的天性,如果引导得当,这种天性就是优点,可以指导他们进行创新。反之,他们就会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随心所欲,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大部分留守儿童的自我的认知能力和是非好坏的辨别能力不强,处理实际问题时极易意气用事,容易受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一旦形成了错误的思想观念就很难再纠正,尤其是平时缺乏在生活学习上正确的引导的留守儿童,更容易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潭之中,从而无法自拔。

2、心理不健康,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点。

心理难以健康成长是留守儿童对社会治安造成影响和犯罪问题的根源。一是脆弱心理,不堪一击。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在其人生成长的黄金阶段,很多父母却背井离乡,有的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父爱,母爱严重缺失,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缺乏。尽管有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留守儿童一旦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脆弱心理不堪一击,极易爆发极端行为,社会治安造成影响,甚至发生违反犯罪。二是自卑心理。儿童大都具 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有的上网成瘾,荒废学业,极易被人裹胁,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掉进沉滓泛起泥潭。三是孤寂心理,行为出格。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寂寞,进而产生心理躁动等问题。这种孤寂心理沉积到一定时候,就会突然爆发极端行为。四是逆反心理,报复他人。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会被别人会欺负,一点小事就会较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乃至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产生反感情绪,一旦失控,豁出小命,疯狂报复仇视对象,制造惨烈案件。

留守儿童因为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大部分具有不服输的心理特征,嫉妒那些条件和学习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甚至有的农村留守儿童对自己父母外出打工的行为不理解,认为是父母不爱自己,外出打工是为了逃避自己,从而产生怨恨父母的情绪,极易产生“金钱是万能的”、“社会不公平”、“唯我独尊”等想法,无法正确认识社会上所出现的一些腐败贪污现象,从而产生对社会不满、仇视社会、报复社会的思想。

三、控制和预防留守儿童对社会治安影响的对策

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日益严重的留守少年犯罪,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应齐抓共管,实行综合治理,把留守少年纳入有效的教育与监管之中,使他们真正得到关心、爱护与良好的教育,顺利走过人生的这一阶段。基于这种考虑,提出以下对策:

(一)有效发挥政府职能,唤起社会各界关爱

1、加快农村,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尽可能减少留守少年数量。留守儿童违法犯罪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把“三农”问题作为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政府公共产品在农村的比重,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不用远赴外地、远赴城市就能获得较为满意的收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4]。当前,劳动力输出密集地区政府应当抓住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生产成本上升,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契机,积极引导,做好产业转移的承接工作;同时制定合理的政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与当地特色产业,增加就业岗位、提供就业信息、提高劳动技能,鼓励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与回乡创业,从根本上减少农村留守少年数量。

2、加快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的改革,让更多的留守少年与父母团聚。

户籍管理制度制约了农民工儿童的学籍,是造成留守少年犯罪的外界原因。我国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对户籍迁入、迁出条件的严格限制,使得农民工子女不能随父母到务工地就学。许多地方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在学生升学(特别是中考和高考)时,强调学生的户籍,制定了“非本地区的学生不能参加中考和高考”的制度,许多农民工担心误了孩子的前途,只能将孩子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少年,这就为留守少年犯罪埋下了种种祸根。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巿 民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同时,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发展城乡教育。降低城镇中小学招收农民工子女的门槛,吸引有条件的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各地教育部门应制定具体的措施,禁止学校以任何旗号或以各种名堂继续对流动儿童收取借读费等额外费用。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3、净化社会环境,为留守儿童建立一个健康纯净的生活环境。净化社会环境是减少和预防减少留守儿童对社会治安造成影响和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留守儿童犯罪大部分是由于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所导致,所以在预防和控制留守儿童犯罪的过程中要对社会这个大环境进行净化,减少社会不良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和思想上的腐蚀。净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腐败贪污的不良社会风气。对留守少年生活的村庄及学校附近的黑恶势力,违规网吧等进行治理,对侵害留守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一方面,净化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腐败的社会风气,形成社会主义优良道德风尚;另一方面,呼吁社会各界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提高社会成员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使他们真正感所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减少其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净化校园周边地区的环境,为农村留守少年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成为当前一项急迫的工作。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承担起净化校园周边地区环境的责任,要依法清理那些以儿童、学生为主要目标,散布在校园周围的网吧、录像厅、游戏厅,依法严肃处理向儿童、学生贩卖不良书籍的小摊小贩,还学生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二)积极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1、完善学校教育,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新型教育管理体制。学校必须转变重教书轻育人的观念,抛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思想,要树立大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引导留守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校教育是培养“留守儿童”法纪意识的关键环节。坚持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弥补家庭道德、法制教育的缺失,帮助留守少年提升法律素养,控制自己的行为,自觉抵御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应更多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尤其是对于农村留守少年这个特殊群体,更要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其次要通过多种途径,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同时重点加强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必须纠正重智育、轻德育,注重思想教育、淡化法纪教育的错误思想,要从素质教育高度出发,明确教育目标,提高教师素质,调整课程设置,建立法治环境,突出法纪教育实效。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法制等方面的指导教育。

2、加大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笔者本人就是来农村的,曾经对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农村中小学大部分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无法得到有 效的发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和各种文体投入,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的成长环境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三)留守儿童要加强自我教育

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表明,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留守儿童犯罪最根本的原因也是留守儿童内因起了作用。留守儿童加强自我教育也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方式。

如何实现留守儿童自我教育呢?笔者觉得可操作的策略有如下几点:

1、培养自我教育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不少留守儿童缺乏学习的兴趣,厌学现象时有发生。追根溯源,一方面源于学生家长,有些家长认为农村的孩子只要初中毕业就行了,书读的再多也还是给别人打工,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养家;另一方面源自学生自己,许多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不高,自认为天资不如他人,学习自然不如他人,故每天都得过且过。鉴于这些原因,引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关键要从培养他们的兴趣开始,让他们愿意去实践,为改变自己的学习现状而不懈努力。教师或监护人可以通过介绍杰出人物的事迹,或讲解著名人物传记来唤醒他们内心的渴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而产生修养的兴趣和需要,然后引导他们去尝试,并在活动中强化兴趣,逐渐实 现自我教育的目标。

2、制订自我教育的目标。

俗话说:“心有了大目标,泰山压顶不弯腰”,目标是人前进的动力,理想是人奋进的精神支柱,教师或监护人应当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面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教师或监护人只有了解了他们内心的愿望和思想动态,才能帮助他们坚持正确的行为标准,克服错误的思想认识,最终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3、进行自我认识。

留守儿童中不少孩子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干什么,不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整天都是茫然在家庭和学校这两点一线上来回度过。如何引导他们怎样认识自我呢?在学校,教师可以通过出题的形式,让学生为自己画像,谈谈自己的外貌、性格和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理想。既要挖掘出自己的缺点,也肯定自己的长处。曾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不断的自我反省有利于及时地认清自己在某一阶段的发展情况,有利于扬长避短、自我完善。其次可以进行学生互相交流和师生交流,让这些学生从别人的客观评价中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家庭,监护人要时常地与孩子进行思想地沟通,积极鼓励他们的正确行为,对错误倾向则要及时制止。

4、自我实践。

关注留守儿童,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要打造身心健康、快乐活泼的留守儿童,就要积极引导留守儿童走出孤单的世界,融入 社会中去;走出自我封闭的空间,融入到集体的怀抱中去;走出自卑的阴影,融入到自信的行列中去。留守儿童也要主动地接触社会生活,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并在实践中获取精神财富,增强自我完善的信心和决心,培养自我修养的能力和习惯。

(四)完善留守儿童法律服务体系,加大司法保护力度

公检法等司法部门应当利用各种措施、延伸司法保护职能,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通过开展法制教育、维权护法、提供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等法律服务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司法保护力度,完善对留守儿童的法律服务体系,切实维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公安、司法部门要配合学校做好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工作,提高留守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和预防违法犯罪,做好有严重不良行为留守儿童的教育转化工作。公安部门不仅严厉打击侵害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行为,还要加大对非刑事案件的治安案件和人身伤害案件的重视和处罚力度,对父母遗弃留守儿童的案件进行有效干预。法院积极探索审判职能,建立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绿色通道”,保障留守儿童维权途径畅通,对留守儿童实施司法救助。法律援助部门同时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法律援助力度,扩大法律援助案件范围,提前法律援助介入时间。

1、完善保护留守儿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涉及劳动、用工、三农、教育、监护制度与户籍制度等多个方面的综合问题。目前对留守儿童的保护还缺少针对 性、综合性,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明显滞后,而且缺少可操作性。完善对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保障。加快对不适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修订、制定,如户籍法律制度、教育政策等。切实将男女平等、儿童优先的原则纳入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修订中,特别关注留守儿童教育权益、人身权益与财产权益,消除对留守儿童的歧视,增强法规政策的适时性与可操作性,有效保障这些条款的实施。

2、完善留守儿童监护的法律制度。

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监护是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途径。解决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需要得到法律支持和社会支持。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尽快完善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

① 强化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民法通则》确定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监护人的监护职责不仅是指支付抚养教育费用,还有探望、照顾孩子的生活、以良好品行对孩子进行管理和教育、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及合法权益等。父母不能因为打工供养孩子生活和读书,就将保护孩子的责任推给其他人和学校甚至社会,而放弃自己的义务。因此,必须强化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责任。

② 完善委托监护制度的法律规定。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已经确认了委托监护的合法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监护人可以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根据这一法律规 定,确认了监护职责可以委托给其他家庭成员、亲属等人。

③ 在法律中确立监护人监督的法律制度。

对监护人履行职责建立监督制度非常重要和必要,对于委托监护的家庭更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法律应当尽快确认和规范监护人监督制度。在基层社区中,监督人可以由居委会、村委会的成员担任,督促监护人、委托监护人恰当地履行监护职责,监督人有权利和义务去了解、调查监护人、委托监护人对孩子是否依法履行职责及有无侵害其合法权益的情况,发现不履行职责或履行职责中侵害孩子合法权益的,监督人应当采取劝解、制止、教育、向有关部门报告和报案等措施,以便使孩子的权益能够及时被关注和保护,避免留守儿童的权利被忽视或处于事实上无人监护的状态。

④ 建立国家监护制度。

《民法通则》规定了当未成年人没有适合自然人担任监护人的,由父母生前所在单位、居委会、村委会、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但是现实问题是,父母单位、居委会、村委会一没有专项经费来源,二没有专门人员,三不具备监护职能,不适宜担任监护人。因此,尽快在立法中明确国家监护的概念和制度,对于监护人死亡或事实上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由国家担任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能。

留守儿童对社会治安影响问题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健康成长问题,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不仅关系到一个个具体家庭的平安,更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衷心期望这一问题能够引起国家、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高度重视,共同探讨行之有效 的解决途径,为社会和谐发展、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对阳春市社会治安影响这一问题,笔者对阳春市100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所收集到的数据去分析留守儿童犯罪的特点和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建议。当然,由于自身能力有限以及时间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本文对该问题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但随着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程度的提高,相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社会治安和犯罪问题将会逐步获得解决。

参考文献:

1.吴霓: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实证研究[M].安徽教育出版社图书发行部,2015年9月,第一版

2.孙才涛:农村留守儿童及孤寡老人法律问题解答·案例应用版[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第一版

3.万增奎: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诉求和社会心理支持[M].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第一版

4.贾勇宏:人口流动中的教育难题——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中国社科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 5.任运昌:农村留守儿童政策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9月,第一版

6.李少聪: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及行为问题疏导——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7.赵胜营·农村留守学生犯罪问题研究[J].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6月,第2版

8.苏振兴·谨防城市化的消极后果——拉美国家城市化的基本教训[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6月

第二篇: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及对策

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及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这不仅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发展,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然而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的流动,但又通常把仍在读书的孩子留在农村,他们或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或投靠在亲朋好友家,或者就兄弟姐妹自己过,从而在教育学领域出现一个新兴的名词——“留守儿童”。

一、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教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亲情关爱、言传身教、健全而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而“留守儿童”的成长恰恰存在着这一缺失,所以在他们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1.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易产生安全隐患。

2.教育问题

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自己的父母没有文化,照样挣钱,甚至比“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部分农民工对子女的期望过低,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挣钱上。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给了孩子,使孩子相信“读书无用论”,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3.心理问题

青少年是人格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位心理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父母的温暖和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也替代不了的。由于长期的家庭缺失,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缺乏同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而其他的监护人又替代不了父母正常情况下提供的亲情温暖和关爱,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在孩子遇到各种问题时,尤其是在失败、孤寂的时候,他们不愿意与带管人交流,而采取与同龄人交流等方式。久而久之,在其心理上的成长留下了后遗症,通常表现为内向、孤僻、自卑、不和群和不善于与人交流、敏感、仇视或者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和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同时父母外出打工的儿童个性心理发展偏离“常态”的比例较对照组高。

4.品行问题

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在社会条件的影响下,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常年在外,对子女心生愧疚,于是通过给孩子寄钱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周,这本是人之常情,但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容易误入歧途。农村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对社会上各种复杂的、不良的社会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社会规范教育的缺乏,无法给予留守子女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于是一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留守儿童,自我行为得不到控制,加上与社会不良人员的接触,厌学、逃学、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及建议(一)帮助家长搞好家庭教育

1、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 首先,在家长中开展素质教育讲座,使家长与学校每月定期座谈。有条件的可聘请知名专家,介绍国内外最新家庭教育理论,并联系实际解答家长的家庭教育难题,对个别案例进行分析、咨询、解答。

其次,改变过去家长会的模式。为了使家长会更具实效性,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措施,改变以往家长会的形式:改开大会为小会,改一言堂为平等对话的全言堂。让老师和家长都能充分反映情况,特别是家长之间的交流,相互之间的教育启发更具说服力。

再次,改革家庭教育观念。在家庭教育中发现了种种问题,根源大多在家长身上。首先是一些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存在问题,因而步入了误区。例如,学生每天回家,家长总是问学生,今天考得第几名?如果考得好,就给现金奖励,考不好就指责孩子,有的甚至拳脚相加,忽视孩子的道德、行为、品质等方面的培养。根据以上情况,我们需及时举办素质教育专栏,向家长介绍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国内外的教育新动向,从长远眼光看今天的教育弊端,使家长改变观念,树立大教育观,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从而主动地、自觉地在家庭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

2、提高家庭教育的素养水平

家长是家庭活动的组织者,其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活动的效率、质量。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里,我摘抄了家庭教育应掌握的16条规则:

⑴、在孩子面前,不要把自己扮成完美无缺的圣人。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也是有缺点、也会犯错误的凡人,这样你将更容易拉近与孩子的感情距离。

⑵、不要按照你自己的行为标准,或是你所羡慕的人的行为标准来塑造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的人,应该准许他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⑶、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比他强的孩子相比,要拿孩子自己与自己比,比今天比昨天的变化,比今天比昨天的进步,比出孩子的自信,比出孩子的勇气。

⑷、对孩子不能乱许愿,承诺必须建立在“兑现”的基础上,否则会失去孩子对你的信任和尊重。

⑸、不能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让他懂得,一切物质成果都是辛勤劳动换来的。要让他品尝靠劳动挣钱的乐趣,体验因功受赏的喜悦,感受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自豪。

⑹、不要把孩子交给文化水平低的亲属或保姆带养。让文化水平高的人带孩子,有利于提高对孩子的智力刺激水平。

⑺、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父母的争吵既有害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又有损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父母的长期无休止的争吵,无疑会把孩子熏陶、感染成一个冷酷无情的人。

⑻、孩子之间闹矛盾,家长不要出面干涉,要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要让孩子在自我协调、处理伙伴间的冲突中学会相处、学会交往、学会合作。

⑼、不能容忍孩子的自私自利行为。要教育孩子心中的他人,对人要有爱心,重情感,知回报。要让他懂得,大公无私,甘心奉献,才是高尚的人.⑽、教导你的孩子,不务正业者被人鄙视;辛勤工作者被人尊崇。让孩子明白,有所作为才会生活幸福快乐,追求安逸则会无聊空虚。

⑾、孩子遇到挫折时,要及时给予同情、安慰和鼓励,不要训斥、谩骂,雪上加霜,增加他的精神负提和思想压力,避免造成孩子从此一蹶不振,成为挫折的俘虏。

⑿、当孩子对父亲或母亲一方有意见时,绝不要站在孩子一边反对你的配偶,以免在孩子内心产生一种矛盾感。还要避免孩子钻空子,造成家庭教育的不和谐。

⒀、当孩子因对某人或某事不满、产生愤怒和仇视时,要及时帮助、引导他采取积极的方式宣泄出这些情感,尽快恢复正常心态。否则会郁结于心,要么损害身心健康,要么会以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断送了孩子的前程。

⒁、在孩子面前要多褒扬他人的长处,不要议论他们的短处。要让孩子懂得“三人行必有吾师”,引导孩子正确看待他人,善于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⒂、家庭中出现的困难,不要向孩子隐瞒,要视孩子的年龄大小适当做些吐露。要让孩子懂得,他是家庭成员,应当为家庭承担一份责任,为父母分担一份忧愁,促使孩子尽快成熟。

⒃、不要只知道爱孩子,而不知道教育孩子爱父母。那些老来抱怨儿女不孝、以至于与儿女对簿公堂的人,大多喝的正是自己酿下的教子不当的苦酒。

(二)学校要扎实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上,学校应主动站出来,扎实围绕“关爱工程”做好多方面的工作。

首先,弥补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学校和教师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构建起一个类似家庭的充满信赖、真诚、和谐的亲情活动网络,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感受家、享受爱,不再感到孤独无援。

其次,畅通家校联系渠道。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包括监护人姓名、身份、家长姓名及打工所在地的联络方式,孩子在校表现和成绩等,以便能随时与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在发现不良表现时多方面进行及时教育。

再次,搭建心理健康平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授相应的知识,尽量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使全体同学都受益;设立心理咨询室,为他们解决感情上的困惑、学习中的苦闷、生活中的烦恼。

最后,培养留守儿童的自我约束能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从根本上讲需要其发挥主动精神,因为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动力。留守儿童与常态儿童相比,家庭和父母的监管力度弱,要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培养其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全社会要高度关注“留守儿童”,为他们创造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首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充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向大城市流动,缓解进城农民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项目,在有条件的地区尝试发展大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商品化,同时推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城市化。这样可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城市化,从而减少农民向大城市的流动问题。

其次,政法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净化社会环境。当前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不再是一方净土:盗窃、抢劫、贩毒、赌博等不良现象在农村大量存在和发展,这些丑恶现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非常不利。因此,要给留守儿童一个安宁环境,就必须净化农村社会环境,对农村进行综合治理。

在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下,留守儿童教育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事,它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协调配合。只有加强社会教育,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网络体系,优化留守儿童教育环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四维一体教育模式,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教育的最优化,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第三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对策

摘要: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留守儿童”,随着1985年的“打工潮”的兴起而开始大规模的出现。在这二十多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仅增大了,而且留守儿童在生存状况、心理状况、教育状况上暴露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多年来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无力,使得这些教育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大的工程,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的各个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教育对策

何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十四周岁以及以下的儿童。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与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在代理监护人的照顾下生活,远离传统式的家庭生活,使得留守儿童在生存、心理、教育问题上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就从有关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心理特点、教育问题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有关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问题

在正常状态下,家庭成员以“面对面”为条件展开活动,孩子是家庭生活的一份子。家中有了孩子便有了地,有了爸爸便有了天,有了妈妈便有了万物。但是,留守儿童生活在“残缺不全”的家庭中,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呢?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生活状况不尽如人意

⑴ 生活质量不能保障。一般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是由祖父辈进行代理监护的,这些老年人一般最为关注的是孩子的吃饱穿暖问题,而并不懂得如何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孩子的食物营养往往达不到孩子身体生长的需要,并且在农忙时,老人们又忙于农活,不能够让孩子按时吃饭,更不利于孩子的身体生长;其次,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往往有较差的生活习惯,由于父母给他们多寄零花钱,再加上代理监护人的管教不力,留守儿童用钱自由度大,禁不住零食的诱惑,常用零食代替主食,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发展。

⑵ 所受待遇不公平。由于一些代理监护人的思想文化的素质较差,对留守儿童的待遇有不公平现象,这突出表现在那些代理监护人为亲戚家庭中的情况。代理监护人往往根据孩子父母寄款的多少来决定孩子的生活,或者有些代理监护人偏心于自己的孩子,在这种情况

下孩子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一位被寄养在叔叔家的女孩,在日记中写出了自己的苦楚:堂弟经常拿了我的学习用品乱丢,问他又不承认,他还大哭大闹,他的哭声招来了叔叔婶婶,婶婶不分青红皂白,一定要我向弟弟道歉,我死也不肯,叔叔就打我。这样的偏心对孩子的影响会是很大的,孩子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吗?

⑶ 留守儿童劳动强度大。由于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家中留守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在农忙季节,由于有大量的劳动,家长下地干农活,家中的事情就只有留守孩子做了,孩子的劳动量也就相应的增大,使得孩子过早的承担一些与年龄不相符的高强度劳动,孩子在身心上受到不晓得压力。

2、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创伤严重

⑴ 亲情的缺失使得孩子情感上出现创伤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得不到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而且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多体现在物质的关爱上,致使他们亲情的缺失极为严重。一些老师在和孩子交流中发现,有许多孩子就不愿意提到他们的父母,他们认为他们没有父母,就算是他们的父母过节回家了,对它们也采取冷漠的态度。亲情的缺失是的孩子出现情感上的冷漠,以及对物质的片面追求。

⑵ 交友易入误区由于留守儿童亲情情感上的创伤,他们在情感上的交流倾向于自己的朋友,而他们对朋友的认识就是和自己有同样经历与感受、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伙伴,一般情况下,这些孩子有一定的经济自由度,他们聚在一起,容易受一些低俗文化的影响,而且一些孩子在不良少年的带领下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2006年5月报道,十四岁花季少女小张,出生在安徽霍邱县,2000年随叔叔来到乐清,就在当地的外来农民工子弟学校读书。经常逃学的小张通过一名同学的哥哥,在一家迪吧认识了兵子、贵子两名男子。就这样,这两名男子借口常常带小张出去玩,结果小张被引诱失身,之后被迫到乐清柳市、温州火车站附近的旅馆卖淫。交友不慎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巨大的,往往对他们的一生产生不可磨灭的伤害。

3、生活环境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由于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不够完善,这些地区相应缺乏文化娱乐活动,而一些闲散人员就只有打麻将来消磨光阴,在这一环境中留守儿童容易受赌博风气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不良的习惯;再者,农村观念陈旧,迷信、家法思想依然盛行,特别是在老年人中,儿童在这一环

境中受到这些陈旧观念的熏陶是极其不利于孩子思想发展的;再者,农村文化较为缺乏,网吧、游戏厅及娱乐场所容易使留守儿童沾染上不良习惯,在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下,留守儿童的正常发展令人担忧。《安徽教育报》在2007年7月对农村教育的走访中发现,道路两旁时而看到打麻将的人群,而且许多孩子就在他们不远处玩耍,有许多家长甚至给孩子麻将牌玩,教孩子玩,许多孩子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赌博。农村的“黑网吧”时而可见,而且没有牌照,对未成年儿童毫不限制,这些网吧“黑,脏,乱”,里面大多是一些小学儿童,他们在那里疯狂的玩着游戏,沉迷其中。

二、有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家庭的主宰,是孩子的主心骨。一般来说,父母不仅可以为孩子提供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安全保障,使他们尽可能健康成长,而且更重要的是,父母可以给予子女难以替代的亲情与真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重要的。但是,现实中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令人担忧。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教育因素以及文化生活单一的制约,留守儿童往往出现较大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儿童自卑心理加剧、性格抑郁、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一些儿童产生僧恨、仇视的畸形心态,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其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由父母长期外出所引起的孩子情感缺失和心态异常的问题,而是学校、社会、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自身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

中青网2006年7月7日报道《情感缺失,“留守孩子”凸显心理孤寂》:尽管“留守女孩”服毒自尽是个非常极端的事例,但生活中留守孩子凸显的问题有着惊人的相似。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对六个村的调查发现,初中及一下的在校生1180人中,父母外出务工的868人,占74%。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有363人,占31%.问卷调查显示,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有65%的留守孩子不愿意与代养人进行心灵沟通,还有30%的留守孩子直言恨自己的父母。留守孩子的心理问题特别需要关注,这些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发展,影响着孩子的健康。

三、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教育领域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主要部分:

从家庭教育来看,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家庭教育的不合理。

家庭教育的缺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监管不力:一方面,那些父母双双外出的家庭,由于祖父辈的文化水平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不能予以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中,留在家里的一方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劳作,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二是教育态度消极:留守儿童大多生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他们父母文化素质一般较低,对子女的教育投入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些农民心中存在一种原始的观念:“只要子女身体好,健康成长,照样可以打工挣钱。”三是家庭缺少良好的文化氛围: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读书学习的认识不够,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也是漠不关心,顺其自然,这样的环境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

家庭教育的不合理,表现在:一些隔代监护人对儿童存在溺爱和放纵心理,留守儿童容易形成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性格缺陷;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歉疚往往采用物质弥补的方式,过度的物质满足极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产生“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的替代导致了家庭环境的恶化,而不良的家庭环境诱发了儿童的不良人格因素,具体表现为儿童的行为问题和学业不良,且三者互相影响、恶性循环。

从学校教育来看,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教育措施不到位或缺乏针对性。一是部分教师在观念上对留守儿童有偏见,大多数教师认为:父母在外的留守子女教育起来更困难。在错误思想的影响下,一些老师用有色眼镜来看待留守儿童,不利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二是家校联系的主动性不够。很多教师由于课业负担过重,很少和孩子的监护人沟通交流,对孩子的状况不明确,教育难度大。

学校教育的缺位,使学校教育的功效也大打折扣,小一点的孩子,学校可能还管得了,读五六年纪,学校往往就管不了了。而留守儿童一旦脱离学校的约束,流于社会,一些“肮脏”地带就成了他们的栖身之所,对他们的成长极坏。

四、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大的工程,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的各个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合力才能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在其中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彻底改变农村的经济状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但是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在就

四个方面简单的探讨。

1、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离不开政府的协调与投入。政府在改革重要完善机制,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大力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高对农村教育的重视,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

2、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只是个人的事,而是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有效整合社会各个方面的有利资源,共同致力于解决留守儿童生存与发展问题。全社会要净化农村文化市场和治安环境,对农村网吧、游戏厅和娱乐场所进行严密监督。

3、重点关注家庭教育。家庭依然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重要点,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基础。父母和家庭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否外出务工,父母都应给予儿童成长中的指导与关爱。首先在外出安排上,父母应尽量维持家庭功能的完备,父母双方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在外出期间增加回家的频率,通过各种通讯工具与子女增进交流沟通;父母和监护人应与学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时刻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为儿童创造有利的学习空间和氛围,给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引导与情感关怀,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

4、更加关注学校教育。留守儿童问题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需要学校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创办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的创办不仅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便利的住宿条件,也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能得到充分有效发挥奠定了基础,寄宿制学校还能够是留守儿童在同学和老师的互帮互助中感受“大家庭”的幸福与温暖。

学校在日常活动中,做好各项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工作。首先,学校要明确职责,建立教育管理机制,在学校搭建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的运行平台;其次,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转变对留守儿童的看法,多与之交流,在教学活动中多渗透亲情、情感教育,开展多项活动来弥补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问题;再者,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加强道德的教育,采用感恩行动、榜样教育进行德育教学;最后,搭建心理健康平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心理咨询室,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留守儿童在一定时期内的存在是必然的。留守儿童现状与教育问题,不仅涉及上千万的儿童,还涉及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在教育问题上不仅要重视速度,更要重视质量。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社会转型期中各种社会问题在教育层面的并发症,既包含着经济社会转型产生的新问题,也包含着既有教育

体系本身的问题。

关注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涉及我国义务教育的问题,而且牵涉到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国家、社会、个人都必须发挥各方的作用,采用正确的方式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努力探索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新的途径,不要再让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中国人心中的痛。

参考文献:

【1】周林 青永红等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2】阮梅·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3】潘璐 叶静忠·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第26卷第2期

第四篇:关于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及其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想说爱你也容易

——关于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及其教育对策

徐春梅

一、问题的提出

留守儿童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长时间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关爱,得不到父母的言传身教,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需要关心、关注和关爱。

二、调研过程

1.调研对象:全镇小学2865名学生

2.调研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档案资料法

3.调研时间2007年3月—7月

三、调研结果

为使调研活动收到实效,我分三个步骤进行调查:第一步骤,调查留守儿童总数及其监护人有关情况;第二步骤,摸清留守儿童思想及学习情况;第三步骤,了解留守儿童课余生活情况,调查活动记录见下表:

留守儿童调查结果统计表

2注:思想品德有劣迹的是指:孩子上学经常迟到、缺席、打架斗殴、说谎、进入网吧等。

留守儿童调结果统计表

3四、现状分析

从上述三次调查结果反映的情况看,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是较为严重的,他们亲情缺失、家教缺乏、安全失保、心理失衡、课余生活单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状况令人担忧。

从表

一、表三反映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平时生活起居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四老‛照顾,约占留守儿童总数84.2%,亲戚邻居其他人照顾的占留守儿童总数12.4%。由于‚四老‛年龄偏高,行动不便,文化程度不高(大多是文盲)不论是在体力上还在精力上都不适于照顾这些孩子,更谈不上督促其学习,而托付给亲戚、邻居照看孩子,这些人平日忙于工作,做农活,没有多余时间过问孩子思想行为及其学习情况。这些孩子因监护不到位,思想行为散漫,对自己要求不严,甚至有的孩子误入歧途,上网、看电视成瘾,与闲散人员混在一起,学会抽烟、喝酒,做些违法乱纪事情,这些行为如不及时纠正,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发展,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健全,进而影响人才素质的提高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从表二反映的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但成绩优秀的较少,80%以上的留守儿童表示理解父母的辛苦,认真学习,能按时完成作业,但学习成绩优秀的不足20%,8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少部分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心理失衡,以至于思想

情绪波动很大,出现劣迹倾向。因此学校应在亲情教育弥补上下功夫。

五、管理与对策

由于得不到父母亲面对面的教育关爱,他们面临生活失助、学习失教、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诸多困难和实际问题。为了让逐年增多的留守儿童心灵不在孤独,成长不在寂寞,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关爱队伍多角度

学校要积极开展‚共享阳光、共同成长‛为主题的关爱活动,狠抓‚三支‛队伍的建设即

1、‚大手拉小手‛的关爱领导队伍(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关心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制定相关工作规程;‚领导小组的全体成员都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并定期深入学校、家庭进行慰问);

2、‚结缘手拉手‛志愿者队伍(广泛组织开展教师、团干、团员青年、青年志愿者与留守儿童‚一对一‛结对关护活动,如在教师中开展‚争当临时父母、倾献师长爱心‛结对关护活动);

3、‚爱心手拉手‛小伙伴队伍(我们在同学之间开展‚雏鹰比翼、结伴双飞‛的‚知心哥哥‛、‚知心姐姐‛结对活动)。

同时学校要成立专门的爱心助学基金会,定期举行‚关爱留守儿童见真情‛、‚为留守儿童献爱心‛、‚特殊节日入家慰问‛等活动;发动老干部、老党员等做义务校外辅导员,讲革命传统史,鼓励学生发挥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优良作风,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寄宿管理暖童心

为了能使留守儿童能享受到一流的教育资源,体验到家的温馨,学校要积极实行‚寄宿管理、爱心服务‛的工作模式,在生活、教育教学等诸多方面给予照顾,为留守儿童提供家庭生活的大舞台。

1、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使‚留守儿童‛底子清楚‛(具体做到三个清楚:一是清楚‚留守少年儿童‛的姓名、性别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病史状况;二是清楚‚留守少年儿童‛父母的务工地、联系方式;三是清楚‚留守少年儿童‛第二监护人姓名、地址、联系方式。)并对‚留守儿童‛实行动态管理,把留守儿童成长进步的每一个闪光点,都记录在成长档案中;

2、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既要有慈母般的温情,也要有严父般的严格。生活中要做学生的代理父母,从生活起居到学习休息,从喜怒哀乐到身体状况,都样样关心,事事过问。同时,学校可采用军事化的管理模式,通过典型示范,结对练习、星级评比等手段,提高他们的自理自立能力,做到宽严相济,自立自强。

3、为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可设置亲情电话,建立专门的亲情视频室,随时让学生与父母沟通交流;设立心理咨询室,及时解决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烦恼,真正实现在亲情上给予关爱、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在学习上给予鼓励,做留守儿童心理的疏导人、情感的贴心人、生活的知情人。

(三)、活动开展长才智

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开展趣味性文体活动及各类竞赛活动,组建艺术教育活动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暑期举行夏令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创业体验教育,如把‚当天‘清洁工人’、‘售票员’、‘建筑工人’、‘营业员’、‘社区调查员’‛等作为扮演角色,体验面对工作的心情和责任,工作过程的辛劳和情感,获得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真实感受,体会父母的艰辛,养成勤勉努力,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学会用自己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本领。

(四)、隔代培训大力度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大多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四老‛担负,针对他们想管、管不好、不敢管,远离的父母管不着的现实,学校要加大留守儿童隔代培训的力度。除学校定期培训外,积极争取在村组建立留守儿童家教指导站或家长学校,经常举办隔代培训讲座,启发老一辈既要关爱儿童,又要严格要求儿童,既关心儿童生活又关心儿童思想,用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儿童。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红领巾广播台、校报等宣传阵地,宣传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成功的家教范例,从而提高了爷爷奶奶的家教能力和水平。

(五)、“四个一”活动制度化

即每周任课教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每月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一封信或通话一次;每月留守儿童与临时监护人沟通交流一次;每年为留守儿童过一次生日,让留守儿童在浓浓的温情与关爱下成长,让生活不在寂寞……

(六)、科研引路升效果

将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纳入课程改革,开展留守儿童专项课题研究,多渠道开设生存教育、安全法制教育、感恩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进一步挖掘内涵,拓展渠道,提高关爱实效。

(七)、各方联动净环境

积极联合社区、公安、司法,妇联等部门坚决取缔学校周边及街道上的黑网吧,毒害儿童的黄色书刊和录像制品等,为学生健康成长打通绿色通道。切实实现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教职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法律保护网络的‚四大爱心网络‛最佳结合,为留守儿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爱心环境。

此文2007年获中国教育学会论文一等奖

第五篇:父母的亲情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后果及对策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学 年 论 文

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后果及其对策

院 系:社会工作学院 专 业:社会工作 姓 名:王冰宇 学 号:20081031128 指导老师:陈涛

2010年10月17日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后果及其对策

内容提要

本文针对留守儿童的现状得出了留守儿童的核心问题是父母亲情缺失这一结论,剖析了亲情缺失对于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后果,进而从制度、家长、学校和社会工作介入四个方面探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影响后果;对策

前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劳动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根据市场进行配置,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到了城市,据资料显示,在1995年,全国有8000万农民进城务工,到2004年实际进城务工的农民已超过了一亿人。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务工人员,一方面给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其中,无法跟随他们来到城市而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就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推算,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超过2000万。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关于留守儿童犯罪、被侵害的事①

②件时常见诸报端,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不佳,抑郁、自杀等新闻也为社会所关注,这不禁让我们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根据李玲、蒋枝红、①孙红玲:《浅论转型时期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

胡鞍钢.:《人口流动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载《中国人口报》,2000年3月11日.② 黄虹和陈海燕在2007年11月15日至25日进行的一项对湖南宁远县1000名留守儿童的调查,结果显示:31.34%的留守儿童内向孤独,七成以上的留守儿童不会找其他人倾诉想法和寻求帮助;44.3%的留守儿童对社会对关心程度感到不满;13.7%的留守儿童有去黑网吧上网等不良习惯,这一数据远高于非留守儿童中的比例;61.6%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佳。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状况,而我们又该做些什么?本文将通过剖析亲情缺失对于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后果,进而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的核心问题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我国广大农村、城镇地区存在的一种特殊儿童群体,他们的双亲或单亲离开乡村到城市打工而造成这部分儿童处于一种亲子离异的状态。我们知道,人的成长,是一个适应社会,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而家庭则是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环境。有调查显示:一般儿童,从出生到完全独立进入社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可见家庭中亲情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儿童需要父母的亲情,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在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中学会关爱别人,感受被别人关爱;以父母为生活中的榜样,学习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处世原则;在父母的监督和帮助下,更好地学习知识。可见,儿童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这些需求都应该也必须由父母来满足,相反的,有证据表明,如果一个儿童缺乏亲情,那么他的身体、智力、情感成长以及其社会发展都会受到损害。具体到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全部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无法拥有完整的家庭,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正是由于这种亲情 的缺失,导致他们精神生活质量下降,对生活心存不满;没有可供学习社会规范的榜样,社会化过程举步维艰;学习上缺乏监督和指导,学习动力减弱,成绩下降。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相同而互补的角色,母爱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缺失母爱会使孩子心理缺乏稳定感,将产生情绪和人格上的障碍;父爱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权威、崇拜、勇敢和坚强等,缺失父爱的孩子比正常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和生理上的适应力不足现象。研究表明亲情缺失会影响儿童的情感和人格。张志英(1998)认为留守儿童存在孤僻心理,即沉默寡言,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胆小,娇气,自私,不合群;林宏(2003)发现有55.5%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王丽芬(2002)发现父母离开时间长短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父母离开的时间越久对留守儿童心理影响越大。③所以,父母的外出务工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亲情,而这种亲情的缺失是他们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的根源,所以父母的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的核心问题。

二、父母亲情的缺失对留守儿童产生的影响后果

考虑到亲情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地位,而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外出务工,又必然地缺少了亲情,那么由此产生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亲情缺失而产生的影响后果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的教育功能弱化:

高梅书与杨巧梅在对江苏省宿迁市留守儿童较多的泗阳县王集镇200名留守儿童调 ③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查后发现,留守儿童日常抚养人是父母亲中一方的占留守儿童总人数的39.9% ,有43.6%的留守儿童由祖辈抚养,15.7%的留守儿童由亲戚朋友抚养,还有0.8 %的留守儿童由于种种原因只能自己照顾自己。由于多数留守儿童不是与父母双亲在一起生活,家庭对他们的教育功能明显弱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家庭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监督、辅导作用不断弱化

留守儿童的父母中就算有一方留下也由于平时农活较多,往往无暇顾及对孩子进行学习方面的教育。父母同时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一般由祖辈照料,而祖父母与外祖父母这一辈人中文盲率较高,文化知识水平低,身体健康状况又较差,所以他们只能照顾孙辈们的生活起居,至于学习上的事情,确实是无能为力。由于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表现出诸多问题:一是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状况知之甚少;二是对孩子的学习无力指导;三是无法实施必要的奖惩,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消退。由此带来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学生所占比例不到10% ,有些班级倒数20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占到10名以上。二是有厌学倾向,部分留守儿童甚至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当被问到长大后打算干什么时,72.6%的留守儿童回答“外出打工”。

2.家庭对留守儿童思想行为教育的作用不断弱化

家庭教育是对子女最初始的教育,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密切加之父母对子女了解程度较高,所以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发挥着其他载体的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对于孩子思想和行为的形成、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调查中发现,外出务工的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通话内容主要集中在“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自己在家要多注意安全”等方面,而对留守儿童思想 道德的关注几乎没有。另一方面在家庭中,孩子总是以父母的言行为榜样,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留守儿童父母单方或双方长期外出务工致使父母榜样效应的缺失,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儿童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或是祖辈或是父母的亲戚朋友,亲戚朋友碍于情面,一般对留守儿童采取放任态度;而祖辈对孙辈的溺爱严重,所以造成了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的学习上的空白,另外思想上缺乏及时的关爱和正确的指引,使得留守儿童极易产生思想和行为的偏差,走上错误的道路,宿迁市人民法院的资料显示,2005年该市青少年犯罪人数在犯罪总人数中的比例约占40%左右,而留守儿童犯罪人数占到了青少年犯罪人数的30%以上。

(二)家庭的情感交流功能弱化:

父母的家庭教育功能的实现要依托于和孩子的交流,而且人本身就有与他人沟通交流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情感交流的重要性,但是父母的外出使得留守儿童并无法获得这种基本的需求,调查发现:宿迁市200名留守儿童中,外出打工的父母能在不到一个月就回家一趟的仅占留守儿童总人数的24.5%;有28.7%的留守儿童其父母能在1-3个月内回家一次;甚至有9.8%的留守儿童其父母平均一年以上才回家一次。因为父母与孩子见面太少,有的外出打工父母甚至与孩子之间出现了隔阂,即使回到家中,孩子也不愿接近父母,与其交流沟通。另外在父母外出的时间里,亲子沟通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课题组2004年8月对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中西部十个省区一百一十五个自然村的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大多数父母与留守子女的电话联系频率不足1次/月”。在接受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访问的外出务工父母中,60%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10%平时根本不联系,只在过年过节时回家看看。阮梅在著写《世 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的走访中了解的情况与之近似,抽查的六百名留守儿童中,只有25.9%的孩子经常与父母联系,而“有时”和“很少”联系的分别占29.4%和25.9%。有43.7%的孩子不知道父母打工的具体城市或单位,没联系过、联系不上的分别为3.3%和2.2%。大多数的父母一年主动打电话回家的次数也不超过十次,而且为了节约,与孩子通电话的时间平均每次也只有三分钟左右,谈话的内容仅局限于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孩子内心的孤独、焦虑与渴望一般根本没有办法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种状况的长期持续,父母与子女之间必然会产生心理与情感上的隔阂,使留守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

湖北大学心理系严梅福教授认为,父母长时间不回家,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势必会淡漠,孩子年龄越小,造成的关爱缺失越明显,并影响到孩子健全人格与道德观念的形成,进而在其一生中都会留下痕迹。

(三)家庭的保护功能弱化:

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又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法很好的实行监护行为,造成留守儿童很容易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安全问题。

1.生理安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尤其是乡村卫生条件比较差,加之年迈的祖辈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卫生保健知识和疾病预防意识,因此有病却不能及时医治,甚至小病变大病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访谈中了解到这样一个事例:有一天,一个8岁的小女孩张某去县医院看病,奶奶告诉医生这个小女孩前一阵子一直在感冒,后来又咳嗽,还一直发烧。医生诊断后告诉奶奶,小女孩得了肺炎,必须住院,并且责怪了小女孩的奶奶为什么不早点带她来县医院。小女孩的奶奶说,张某的父母都 在外打工,自己年纪大,腿脚不方便,这次来县城还是托人送过来的。就因为这样,小女孩住进了医院,而且还差点丢了性命。

2.心理安全问题

亲情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少情感支持和倾诉对象以致他们普遍缺乏安全感,如果受到欺负或者歧视,常采取退缩或攻击行为,由此就很容易产生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访谈中了解到一个个案,6岁的王某在父母没有外出务工之前,非常活泼开朗,村里的人都非常喜欢他。自从父母去年出去打工后,他就被寄放在伯伯家,他的伯伯对他管教非常严厉,王某缺少温暖和安全,久而久之,变得很孤僻,见人就躲闪,脸上也很少露出可爱的笑容。2007年春节父母回来发现儿子异常,带他去医院检查,结果是孩子得了精神分裂症。此后父母不再出去打工,一心在家里陪着孩子,可是,孩子一直没有恢复到以前的活泼与开朗。

三、对策

我们可以看到,留守儿童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他们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以被忽视的,如果存在于留守儿童中的问题不能够有效地解决,那么城市当中的他们的父母无法安心,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建设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如果他们不能够健康的成长,我国未来的发展也将无从谈起。所以,重视和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刻不容缓,要解决以父母的亲情缺失为核心的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破除城乡二元机构,消除农村与城市之间 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与差别对待,完善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制度。

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努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就地就业的机会,才能真正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另外还必须加快城乡社会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壁垒;在各方面公平对待城市和乡村。同时,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教育、医疗、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政策上应该要向“农民工”倾斜,消除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障碍,减少农民进城成本,保障农民工孩子享有与城市孩子同等待遇。在农民工集中的地方设立农民工子女学校,创造农民工可以带子女入城的条件。

(二)外出务工家长应该重视自己的亲情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尽一切可能弥补孩子的亲情缺失。

为使得家长能够重视自己的亲情对孩子的重要性并且掌握一定的教育知识,政府应在农民工较多的地区开办相应的免费培训,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村子也应利用农民工返乡的时候开办相应的培训班。有条件的农民工应尽量把孩子接到自己的身边,没条件的要经常回家看看孩子或加强与孩子的书信及电话联系,不但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也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加强情感沟通,让孩子可以获得心理上的依恋满足和情感上的支持。另外外出的父母要考虑到监护人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能力,慎重选择孩子监护人。在留守儿童面临困难时,家长要耐心引导,教育他们怎么处理好生活、学习以及人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切忌盲目训斥或者一味迁就。家长也必须抛弃挣钱多就是为孩子好的观点,要明白亲情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创造各种条件给予孩子亲情的关怀,总之,亲子之间应该保持良 好的感情交流,让子女从中体会父母的爱和良苦用心,把因为亲情缺失给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三)学校要发挥更多的作用,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们思想行为和学习发展的环境。

学校应该通过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制度,摸清在校留守儿童的情况,针对这些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增设心理辅导、生活护理等老师。学校还可以通过老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等方法给予留守儿童固定的情感依靠和支持。在留守儿童遇到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或心理、情感上的困惑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给他们以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困境,以此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此外,学校应督促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与外出打工的父母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向家长反映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情况,共同致力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总之,作为肩负教育职责的学校和老师应该在情感上更多履行家长义务,弥补亲情缺失,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亲情与温暖。

(四)社会工作的介入将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正在中国茁壮成长的职业,有着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在协助弱势群体排除各种主观的和客观的权力障碍,通过正面的经验感受自身的力量并激发内在的动力,在社会参与中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方面,社会工作者有其独特的专业技巧优势。所以应将“社工进农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吸引相应的NGO加盟并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NGO机构参与到农村留守儿童援助计划中,通过在农村社区建立健康服务中心、抚养人支持小组、被抚养儿童心理治疗小组、信息公告服务中心等机构,形成农村社区儿童服务体系,减轻抚养人的压力,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同时及时解决被抚养儿童面临的 各种心理和健康问题,使留守儿童得到相应的照顾。政府要转变职能,协助这些NGO面向社会招募一批专业素质高,道德修养好,有志愿奉献的社工,像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和教师、心理咨询师、儿童工作者、教育专家等,进驻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做专业辅导。政府要及时为这些专业社工提供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社会工作者可以为留守儿童开展校外学业辅导,对问题较典型的留守儿童做个案辅导;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小组活动,让他们从同辈群体中寻找帮助寻找亲情;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儿童进行心理疏导;运用专业的方法为留守儿童建立调研档案,关注其心理变化历程;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亲子教育培训等,从专业的角度解决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

结论

留守儿童的父母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也因为父母的离开所带来的亲情缺失才会面临许多的问题,这些过于沉重的负担不应该也绝不能让他们幼小的肩膀独自承受,我们整个社会必须重视留守儿童的问题,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尽快地改变留守儿童的现状,才能够真正的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玲,蒋枝红,黄虹,陈海燕: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与思考——以湖南省宁远县为例》,载《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2.宋文娟: 《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与思考—来自南陵县的调查报告》,载《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7月第4期

3.李娜:《留守儿童亲情养成的路径分析》,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 4.高梅书,杨巧梅:《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基于苏北王集镇的实证调查》,载《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年第5期

5.阮梅:《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下载浅谈留守儿童对阳春市社会治安的影响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留守儿童对阳春市社会治安的影响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农村留守儿童

    对农村留守儿童“自我存在感”提升的思考 ——基于纳雍县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但是没有能力和条件将子女安置在其所打工的城市入学就读,只能将其留在老家,由单亲、老人或者亲朋好友照顾。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农村......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方案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方案 头陀镇中学孔建萍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留守儿童”, 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

    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

    如何让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新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我所处的冷水......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精选多篇)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 引子: 案例一: 6月10日,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政府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9日晚11点半,该区田坎乡4名儿童在家中疑似农药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 10日下午,田坎乡......

    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

    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

    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研究对策

    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研究对策 淮滨县思源实验学校 课题组成员 万艳梅 我校是一所半寄宿制的学校,其中60%左右的学生是属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

    农民工返乡对社会治安影响调查报告

    农民工是**区的新型劳动大军,在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工成为一个典型的弱势群体,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经济违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