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思考
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思考
摘要:2003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用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取得了成效但纵观相关文件,有些政策过于宽松,缺乏可操作性,有的未有得到很好执行,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途径是控制人口增长,大力发展经济,同时也应调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鼓励他们到基层或贫困地区工作。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政策;对策
中图分类号:D 669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916(2009)02-0035--03The analysis of china's current anploym ent policy about university graduates
DONG Y ucyyue(School of PublicAdm inistratior} Zhengzhou L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f}lbStldCt Since 2003, the state has released a series of policies one after another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difficult question of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A lthough die progress has beenmade, smie policy of related documents is too loose and lacks the feasibility, and smie policy has not been executed well The basic solution is to c;ontmlgmwth ofpopulation and to develop econmiy v毛onus标 change their miployment view and encourage A t the SF1T1 eth ern to w ork tiiy the state should also he蛛)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to in basic;units or poor areas Key WOrCl
3university graduatey
employment polic;} solutions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 骤增,2003年至2009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依次为 212万人、280万人、338万人、420万人、495万人、559万人、610万人[‘]。增幅依次为32%.21%.24%.1 >i7o.1 }“/o.13”l0.>i7o,年平均增幅19 4%,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此,包括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在内的有关部委和社会团体相继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用以帮 助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1当前有关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变化 11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基层或贫困地区 就业的内容不断丰富政策越来越灵活 111内容不断丰富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了“大学生志愿服务 西部计划’,[2〕,2006年教育部提出了“三支一扶计
划”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3〕,2008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了“三支一扶计划’,[4〕。这些“计划’,都体现了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或贫困地区工作的支持,且内容不断丰富,政策越来越灵活。112奖励政策不断量化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了在艰苦地区工作2年或2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z}。但因该文件没有明确怎样优先和照顾多少等具体问题,于是2004年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联合明确了十项优惠政策,如:服务期满考核合格,报考研究生的总分加10分,报考西部地区公务员的笔试总分加5分[5〕。优惠政策已被转化为明确的分值,这样就更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在 就业与继续深造上进行选择。2009年教育部又联合有关部委推出了对在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达到一定年限的高校毕业生,由国家代为偿还其学费和助学贷款的政策[}l。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 他们的后顾之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1 2自主创业政策 2 1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免交行政事业性收费的 年限逐渐延长
2003年,国家发改委在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相关文件中指出,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1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7〕。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
办公厅又联合发文指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免交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年限从一年延长到三年[8〕,这就使得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免交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年限不断延长。
122国家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相关保障
2003年,国家发改委在相关文件中指出,有条件的地区应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7〕,具体情况由地方政府确定。但该项政策由于其在何谓“有条件的地区”和“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的方式上没有明确说明,使得相关部门难以把握。2006年,教育部发文指出,自愿到西部地区及县级以下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其自筹资金不足时,可向当地经办银行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对从事微利项目的,贷款利息由财政承担SOIo(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承担2`x"/0),短期不贴息,比较明确地指出了此类贷款的面向群体及贷款方式。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也要求有关部门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在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 系手续等方面提供保障。这就使得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问题上,既有资金保障,也有社会关系保障。13选拔公务员政策 131选拔的方法更加公平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指出,党政机关录用
公务员应公开招考或招聘,择优录用[z}。也就是说,从那时起公务员选拔除招考外还有招聘。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发文提出,各级党政机关特别是地(市)、县、乡级机关录用公务员,要严格坚持“凡进必考”制度,该项政策规定为高校毕业生公平参与竞争提供了机遇。1 32对公务员招考对象的限制条件不断增加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党政机关录用公务 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z}。对高校毕业生入选公 务员的条件并没有作明确规定和限制。但在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相关文件中却提出了逐步实行省级以上党政机关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于 是从2006年开始,省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考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包括报考特种专业岗位)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以后逐年提高[8〕。该项政策进一步说明,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14多项优惠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便利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指出,要做好高校毕
业生人事代理工作,为高校毕业生办理户口和人事档案手续提供便利[z' 0 2007年,人事部发文指出,要做好困难家庭(主要包括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镇家庭和农村绝对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制定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援助办法,实施重点推荐、优先安置。接着国务院办公厅决定,从2007年秋季起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师范生可以享受由中央财政负责安排的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补助,由省级
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落实教师岗位,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可在学校间流动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为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提供便利的入学条件。该项政策吸引了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从而一定程度
上缓解了就业压力。
2对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评价 2 1有利因素
一是支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体系已初步形成。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家提出要建立健全高校 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机制。拓宽就业渠道,鼓励中 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认真落实关 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监管和就业指导。从政策层面支持大学生就业,一个较为完整的就业政策支持体系已初步形成。
二是各项就业政策体现了“以人为本”。实行高 校毕业生人事代理政策,在人事档案和户籍管理上实
行更加宽松的政策,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大学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另外,对一些家庭贫困的大学毕业生,国家采取帮扶政策,体现了对大学毕业生的人文关怀。
三是就业政策逐步趋向法制化。近年来,国家几乎每年都要就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下发专门文件,在鼓励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同时,强调保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特别是2007年8月30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就业促进法(该法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该法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已趋向法制化。2 2不利因素
一是部分就业政策的可行性大打折扣。例如,免
费师范生政策,虽然教育部对其有明确的要求,但还是出现了一些学校不愿招收师范生的现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2007年全国6所部属师范大学应当招收12000多名免费师范生,也就是说,这6所部属师范大学必须拿出半数指标来招收免费师范生,而事实
上并非如此,各校均打了折扣。加之一些优秀考生,尤其是东部地区的优秀考生他们并不想报考免费师范生的原因,以及北师大2007年并不招收东部地区的免费师范生,华东师大师范专业学生9}/0的指标集中在中西部地区,}/o为上海本地生源,其他学校也
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主要招中西部考生等原因[iz}。这就使得国家的这一政策的可行性大打折扣了。
二是就业政策缺乏法律保障。因(4q}C业促进法》 未对大学毕业生这一庞大的就业群体作出特别规定,加之国家也没有出台专门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法律,所以,大学毕业生就业被歧视的现象依然存在,监督机制的缺乏,难以保证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三是行政性抑制依然存在。户口仍是大学毕业
生就业的一大障碍,很多中小型企业因其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落户、接转档案等问题,且一些发达地区尤其是大中城市对户籍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这就使得一些大学毕业生落户成了问题。虽然不少中小私营(股份)企业急需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及技术人员,或因一些企业怕麻烦而放弃
录用大学毕业生或因一些大学毕业生担心自己的身份丧失而不愿去中小企业工作。而使得供需双方均未达到其目的。3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 31控制人口增长大力发展经济
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控制人口增长,二是发展经济。因此,国家应在强化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只要人口控制了,经济发展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自然就会得到解决。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扩大招生比例,尤其是研究生的比例,延长继续教育时间也是不可少的,要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32促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均衡让大学生均衡分布
纵观2003-2008年国家已出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国家所采取的措施只是围绕鼓励、奖励等一些经济利益手段来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贫困地区工作以缓解就业压力。但实际效果又是如何呢? 2008年1月3日,中国社科院举行的“2008年嫩会蓝皮书洲之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有信息显示,在2007年高校毕业生中,仍有100万人未就业。尽管国家采取了许多优惠措施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但绝大部分毕业生仍愿意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或经济效益好的部门工作,一部分毕业生甚至宁愿失业,也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从而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国家应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来促使贫困地区、弱势行业快速发展。当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趋向平衡,大学毕业生自然会有一个均衡分布,就业压力就会降低。
33制定法规和规章改革落后的高等教育体制
当前,国家及一些企、事业单位在招录人员时普遍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一必须是全日制学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统招生”,导致大量考生蜂拥到各类统招学校,即便是一些学习差的学生也宁愿到统招学校混个文凭,也不愿到技校或民办高校学一技之长,这
也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国家不应再把“全日制”作为招录人员的限制性条件,消除不公正的就业环境,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酉己置。
参考文献: }1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zoos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
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149号)ICI.北京:2003.}2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zoos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
扶”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发}2008 1 6号)ICI.北京:
Zoos I 31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则政部.人事部.关于做好2004年人学生
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的通知(中青联发}2004116号)ICI.北
京:2004 I 41则政部.国家发改委.关于切实落实zoos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
生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则综}2003148号)
}}I.北京:2003 I 5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
而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ooslls号)}}I.北京:Zoos I 6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
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4135号)ICI.北京:2004 I 71人事部.关于进一步发挥政府人事部门职能作用促进高校毕业
生就业的通知(国人部发}2oo71io7号)I }I.北京:zoo? I 8l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人学师范生
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 I 34号)ICI.北京:zoo?(编辑:兰和群)
第二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近几年来,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们突然发现,找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2001年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60%左右,昔日被誉为“国之栋梁”、“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有部分人出现了“毕业就失业”的情况。然而,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绝非一片黯淡,只要政府关心并指定适宜的就业政策,只要大学生能正确分析和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是有望解决的。第一,大学生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从知识层面上塑造自己,发展自己,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在就业问题上大学生要树立自救意识,充分认识到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不要斤斤计较于短期的报酬、岗位、职务、地区等,而要以脚踏实地、坚持终身学习的方式,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二,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同时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信息。
第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在专业设置上主动对接就业岗位的要求,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注重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其次是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四,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用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和培养人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能否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我们要在政府的指导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更新就业观念,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能顺利就业。
第三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在校生和毕业三年的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的调研数据分析,深入了解了就业能力的内涵、作用和内容,并提出高校辅导员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又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学生工作的实践平台设计综合评价体系,提炼就业能力培养中要注意的问题,以思考探索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培养之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一、就?I能力的内涵和作用
1.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也叫就业软实力,是指一种就业中个人自身具有的吸引力、影响力,它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创新精神等,它是隐性的个人素质,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2009年就业蓝皮书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08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200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其中,2008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同样的专业、同班同学同时面试,可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里关键就在于个人的就业能力的差别。
2.就业能力的作用
(1)可以明确就业目标,做好规划
通过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工商管理学院2011级调研小组对在校生和毕业三年的毕业生的抽样调研,超过两成的在校生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依然是学生比较热衷的选择。这和学生在高中时代树立的奋斗目标高考有关。到了大学,学生因高中没有受过系统的就业教育,就业目标并不清晰。而就业能力的提升,最主要的体现就在于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在校期间逐步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树立自己的就业目标。
(2)可以正确评价自己,取长补短
调研中发现,虽然大部分在校生都知道自己有缺点,但认识不足。且只有20.4%的同学愿意积极改进缺点。只有13%的学生选择请教专业人士,只有四成同学留意了这方面的书籍,主动关注的就只有一成多。几乎每个年级每个专业都会有学生出现人际交往上的困惑。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的情商教育已远远被抛到了学生智商教育之后。而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则是就业能力提高的必然导向。
(3)可以塑造良好品格,热爱团队
在对毕业生的职场选择调研上,没有人选择为国家和人民,基本上都以自我为考虑的首要因素。在求职中大部分人更看重公司的上升空间以及公司未来的发展状况,或者说对个人将来的前途、生活幸福度和满意度比较看重。对在校生调研中,以集体为重的比例只有20%,34%的同学则认为尽力而为,做不到就算了。而现代职场很看重的就业能力就是团队精神,团队精神也促化了良好品格的形成,如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大无畏精神等。
(4)可以面对实际困难,不怕挫折
对在校生的调研中,当发生突发状况时,16.5%的受访者害怕面对而选择逃避。有32%的同学宁可不要高薪,也要工作舒适、安逸。这和90后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选择趋同。对于90后新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来说,无论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都怕吃苦、怕困难。这是新时代的新特点。吃苦耐劳精神也要通过就业能力的提升加以锻炼。
(5)可以认真对待学业,打好基础
在对在校生调研中,不少人为了外语、考证、出国忽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毕业生们通过职场的打拼,只有28%的人认为工作与所学毫无联系,大多数人认为专业知识与职场相关度很高,都建议在校生学好专业知识。这说明就业能力的提升必定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前提。
二、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方法
1.观念引导,倡导职业不分贵贱
黄炎培先生最早就提出:“有读书之惯习,无服务之惯习”,力争从改变学生观念人手,倡导职业平等。以上的调研中,之所以在校生和已就业的学生的就业目标具有所谓的趋利性,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文化传统中脑力劳动地位高于体力劳动,以及官本位等思想。青年人受到长辈的影响或压力,不得已选择了传统中认为的所谓“体面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和创业精神。作为高校辅导员,应从新生入学时开始,通过大学生活中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年级大会和班团会议,团支部、党支部活动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甚至通过平时的走访宿舍、聊天、心理引导,文体活动等,潜移默化的让“职业无贵贱”思想为学生所接受,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2.思想教育,培养优良道德人才
现代大学生受到全球化带来的西方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影响,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完全成形时期,很容易形成功利思想。尤其是目前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乃至社会教育中的缺失,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被有些不良媒体篡改、利用,使得大学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突显。实际上,在大多数用人单位,团队精神、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大公无私、勇于奉献等精神都是最受欢迎和重视的品质,它们是就业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大学辅导员有义务使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3.文化灌输,搭建丰富成长平台
在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上,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养成对大学生作用很大。作为大学辅导员,也是所带学生团学指导教师、党建指导教师、心理指导教师,更是就业指导教师。可以说,大多数校园文化的缔造,校园活动的指导都离不开大学辅导员们。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培养学生创业、创新精神,这些光靠课堂教学还远远不够,有序的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每年“三支一扶”和征兵、献血工作的宣传和引导,校内外文体活动、竞赛活动的指导,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职业素养的培训课程,积极进取的健康心理指导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有所帮助。
4.基础强化,扎实提高专业知识
韩愈曾说“业精于勤,荒于嬉”。扎实的知识必须通过刻苦的学习,掌握扎实知识的人才能成大器。从调研来看,毕业生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度很高,要想在就业市场上有更好的竞争力,扎实的专业知识,流利的外语水平,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巧还有必须掌握的相关行业的资格技能等都是就业竞争中的关键素养。辅导员在担任好自身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以及相关其他教学的基础上,应配合专职任课教师,对学生课堂情况进行反馈,对学生学业情况进行梳理,并结合学生社区生活、学习状况进行有针对性引导,必要时要发挥学生社区、家庭社区、家长等作用,利用党员带团员,高年级带低年级的形式进行交流,打好学生的专业课、公共课基础。
三、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
1.课堂反应评价法
通过开设职业素养培训课、就业指导课、学位后培训课等职业规划指导课程,或在课内外社会实践中增加就业能力实践内容,或者?⒕鸵的芰χ傅寄谌萑谌胱ㄒ悼谓萄е校?并在课堂、实践或指导过程中,通过问题的设置、小组讨论的表现以及案例评价分析等方式,给与在校生就业能力综合评价。
2.座谈聊天评价法
辅导员可以利用学生各类座谈会,如;党团员的群众座谈会、党团支部会议、班会、专题座谈会等正式方式和走访宿舍、平时接触等隐性非正式了解,对学生的人格品德、工作能力、应变能力等就业能力进行了解评价。
3.实习、就业率评价法
通过对大三学生实习情况和毕业班学生就业率高低,对在校生就业能力进行阶段性评价,这也是对就业指导工作效果进行的有效反馈。另外,近几年数据的对照、各具体指标的数据划分,如:行业分布、实习就业学生性别、民族、地域数据,以及对毕业生的跳槽率、升职率、薪资情况等具体项目的统计,都可以评价出学校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以及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
4.毕业生自我认知评价法
对毕业生毕业年限进行划分,如三年、五年、五到十年、十年以上等进行细化,利用好校友资源,完善校友平台,让毕业生自己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和自身的就业能力进行自我认知评价,从而与学校、企业的评价进行对比分析。
5.企业的反馈评价法
美国学者托马斯?波诺玛提出了影响营销有效执行管理方案的四种技能:营销诊断技能、评价问题所处层次的技能、执行市场营销的技能和评价执行结果的技能,都可以用到就业能力评价上。将毕业生就业看成“高校产品”进入市场,在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评估中,可以运用市场增长指数法,即:
如果市场增长指数高,说明市场潜在容量大,有发展前途。如果增长指数呈负值了,就该考虑该产品已经过时,毕业生的就业素质和能力必须被开拓、研发出紧跟时代的新产品了。当然,由于商品也存在着生命周期,在新产品上市初期,由于技术的不过关,可能市场增长指数会有反复,所以要综合看待这些问题。
6.顾客抱怨管理评价法
首先,必须以顾客是上帝,顾客满意作为“高校”经营文化的核心,这就要充分考虑毕业生使用者――用人单位的意见。其次,优化毕业生推广和就业指导教育的管理组织机构,赋予维护、研发、推广“毕业生”产品的一线教师以一定的权利,直接反馈和参与就业管理。再次,提高就业产品服务提供者
高校以及二级学院和教师的综合素质,树立以“用人单位满意”为宗旨的服务理念。
四、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1.因材施教,提供平台
就业能力有着共性,也有着个性。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应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制定就业能力培养计划,提供一切可能为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搭建平台。
2.心理辅导,健康情商
应注重情商教育和心理辅导,把人格魅力培养、健康心理引导纳入学生日常教育中,根据不同年级进行深化分类辅导。并注重对已毕业学生的跟踪和校友的家园式“心灵港湾”打造。
3.对比反馈,及时调整
对于教育效果,注重及时反馈。观察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情况,如发现效果不满意,及时寻找问题所在并想办法解决。根据教育效果和社会实际情况等及时作出相应调整。
4.敢跨学科,不断创新
辅导员应多看、多想、多学,敢于跨学科研究就业能力培养问题,在就业能力培养方式上勇于创新。可以完善建立有利于辅导员创新的管理体系和学生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第四篇:对当前我国腐败问题的思考
对当前我国腐败问题的思考
【内容提要】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让人无不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历史成就备感欣慰,同时,也为反腐倡廉的严峻形势居安思危、警钟长鸣。特别是一些经过多年努力,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成为困扰反腐败的“短板”。本文从当前我国腐败问题的现状入手,在分析腐败现象产生的基础上对转型时期的腐败问题进行了反思。【关键词】腐败
根源
遏制
反思
一、当前我国腐败问题的现状
2010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39621件,处分146517人,省部级官员有: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刘卓志,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原总经理康日新,天津市委原常委皮黔生,贵州省政协原主席黄瑶,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朱志刚,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还有最近的刘志军涉嫌严重违纪被任免事件。腐败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程度不同地为其所困扰,我国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变,我国的腐败现象呈蔓延之势。腐败现象的产生与蔓延,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动摇了人们的信念,还滋生出一系列其它的社会问题,直接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反腐败已经成为我们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解析腐败问题的根源
(一)一把手集权制
前不久,人民网调查显示,85.3%的网友认为,现在的县委书记“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上做得不足。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一把手已成为腐败的“重灾区”,有的地方查办的领导干部案件中,60%以上是一把手。安徽省有18个县(区)委书记因卖官鬻爵、贪污受贿被查处;全国有18个交通厅(局)长因腐败而落马,而河南更是创下了连续3任交通厅长前腐后继的纪录。一把手出事,往往带坏一批人,带乱一方风气,严重影响一地发展,使吏治腐败如山洪暴发。辽宁沈阳慕马案牵出142起严重违纪违法案,追究刑事责任的就有104人,其中17人是党政部门的一把手。湖北襄樊市委书记孙楚
寅落马,牵出领导干部70余人,其中县市和市属单位一把手30余人。一把手最难监督的要害,在于权力过于集中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无论在一个地方或单位,人、财、物权都在一把手的掌控之下,“上级管不到,同级不好管,下级不敢管,群众管不了”。从领导班子的结构看,一把手高度集权的体制,使班子成员难以监督;从权力运行过程看,一把手权力运行不透明,有的甚至班子成员也不知道,群众更不知情,无从监督;从授权关系看,上级对一把手重任用,轻管理,疏于监督;从监督机构权限看,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对象,无法监督。
(二)官场潜规则
“不跑不送,降低使用;光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可以说是最经典的潜规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潜规则的基本特征,即不能拿到桌面上、不敢公示于人,但私下里却得到广泛认同并在实际生活中指导和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也证实了潜规则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所以有人把潜规则分为官场潜规则、行业潜规则、社会潜规则。潜规则是当下腐败滋生蔓延最肥沃、最深厚的土壤和条件。它像一张看不见、摸不着的庞大网络,谁要企图打破它,谁就要付出代价。许多出类拔萃、品质优秀的人得不到提拔,而搞人身依附、攀龙附骥、善出“政绩”的人被提拔到显要位置和重要岗位。原本不跑不送的也被逼无奈,渐渐卷入不正之风,从腐败的抵制者转化为腐败的默认者,甚至是追随者、推动者。潜规则阻挠显规则的确立,阻挠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落实,使得依靠潜规则生存、发展的人越来越多。
(三)大吹买卖官之风
买官卖官、跑官要官是最严重、危害最大、影响最坏的腐败现象。买官卖官有四大动向值得注意:一是利用领导班子调整主动卖官。原吉林省白山市政协副主席、白山市委统战部长李铁成在担任靖宇县委书记期间,6年里将全县500余名干部调整了840余人次,收受贿赂114万余元,将200多名科级干部的命运完全掌控在自己手里,科局级干部几乎无一人不向他行贿。二是以改革创新的名义买官卖官。山西翼城县原县委书记武保安,借干部体制“改革”敛财,提出改革干部体制要“大手笔、大破格、大面积、大调整、大交流”,于是想保住位子的、想升迁的、想进城的、想调位子的,纷纷自愿上钩。三是一把手利用自己的提名权,通过一系列“包装”及所谓的组织程序,帮人升官,为己敛财。买官者向拥有提名权的用人者、主要是一把手“购买”这种机会。尽管全委会、常委会票决可以避免少数人说了算,但问题的关键不仅是怎么
决,更重要的是初始提名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四是买官卖官数额渐成“规范”。全国最大卖官案——黑龙江省绥化市委书记马德卖官涉及一把手50多人,更牵涉到田凤山、韩桂芝等省部级高官和18名地厅级官员。马德将官位商品化,从县委书记、县长及部门的一二把手,到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每个位置都有“价格”,而且灵活机动。
(四)恶搞“政绩工程”
“政绩工程”之风由来已久,成了官员之最爱,主要在于考核干部的指标体系不科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官员的政绩考核打上了GDP的烙印,GDP逐渐走上了神坛,成了上系国运隆昌、下连百姓民生的经济偶像。在有的地方,GDP崇拜达到了极致。由于考核指标关系到官员升降去留和年终业绩,不少地方一套班子一个思路,都来个几大工程、几大举措,以致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只要能显示“政绩”,什么都敢干。在畸形政绩观的驱动下,部分官员和企业主结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权力与经济共舞,官员们捞到了政绩,商人们敛到了财富。“政绩工程”下的寻租和腐败,使非廉洁化的官场生态得以滋蔓,极大地增加了反腐败的阻力。
(五)建立特殊利益集团
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垄断行业的福利腐败问题引起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大媒体的普遍关注。福利腐败,实质上就是特殊利益集团的垄断腐败,是权力腐败的一种延伸,是少数人利用自己独特的身份取得不正当的利益。福利腐败只是特殊利益集团的冰山一角。除垄断企业外,还有房地产开发商、部分官员,他们都是以某种不正当方式影响政府决策,从而以特权方式获得巨大利益的群体。特殊利益集团问题的存在,加剧了中国两极分化,导致社会发展不和谐;激发了大量寻租活动,腐蚀了一大批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造成大量国有资产资源的流失,带来了社会的不稳定。
特殊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总是阻挠通过深化改革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六)大肆挥霍公款消费
据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99年国家财政支出中,官员出国一项消耗的财政费用达3000亿元,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的10%,是当年军费开支的两倍,是教育经费和医疗经费之和。官员出国考察成了“待遇”,带来的是政府奢侈浪费,某些官员也借机索要贿赂和出逃。据《半月谈》报道,中国一定级别的机关干部,每年参加的大小会议不下50场。会议费用惊人,不少会议动辄数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一般会
议都要求“规范”印发领导讲话、会议交流材料,有的一次会议就用1吨纸。公务接待耗费巨大,浪费严重。接待标准乱、范围乱、名目乱、思想观念乱。某单位在一餐厅一年接待费为260万元,其中,客人消费为64.7万元,其余近200万元是被陪客的人吃掉或变着法子乱接待耗费的。公款消费中的腐败,是依附在旧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给制的遗风。不论用车、出国、吃喝、接待、开会,凡涉及公款的,统统沿用供给制那一套,当成一种待遇、一种福利,不论是否真需要,一律按职级来。中央多年前就提出了职务消费改革的要求,但这一改革包括公车改革进展缓慢、踯躅不前,有的还把公车改革变异为变相增加巨额收入,引起群众强烈不满,根本原因在于它触动的是一个庞大的官员体系的利益,公车又是身份的象征,其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七)大搞形式主义
每年年末岁初,基层对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应接不暇,疲于奔命。不少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纯属搞形式主义、走过场,助长了虚报浮夸、弄虚作假之风,又衍生出乱收费、乱摊派、乱要赞助等加重基层、企业和群众负担的问题。为了应付评比,为了能当“先进”,假数字、假汇报、假现场、假典型层出不穷。尽管我们多年来对形式主义的痼疾屡加挞伐,但因其根深蒂固、盘根错节,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很难根除。“领导就是开会,贯彻就是发文,检查就是汇报,协调就是喝醉,落实就是收费”,在一些地方已成为普遍现象。形式主义的要害,是不顾实际,只会跟风;不计成本,只要轰动;不求实效,只图虚名。就连中央要求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有的地方在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了形式主义倾向:你搞什么我也搞什么,比规模比投入。形式主义已经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祸害,也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正龙拍虎”。形式主义的横行,源于运动式思维和运动式工作方式。不论干什么工作,一开大会,二发文件,三造舆论,四造氛围„„谁不这样干,谁就是不重视,谁就没有魄力,也显不出政绩。
(八)司法腐败
2008年10月28日,一条引起轰动的新闻从北京传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被免去职务,已被中央纪委“两规”。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司法系统因涉嫌腐败而落马的最高级别官员。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在12月17日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大声疾呼:一定要清除害群之马,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腐败问题,组织专项治理,纯洁政法队伍。近年来,司法腐败案件屡见媒体。司法公正
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说用人腐败让人失望的话,那么,司法腐败就让人绝望了。虽然腐化堕落的司法机关领导干部是极少数,但影响极其恶劣,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
(九)漠视法律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出台不准式规定最多的国家,也是对腐败处罚最为严厉的国家。透明国际也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反腐败制度建设相对完善的国家。为什么贪官依然那么多?从贪官自身的原因看,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藐视法律。贪官落马前,身居要职,学法、听法纪讲座的机会远远高于常人,有的甚至是法学博士出身的法院院长。他们不是不懂法,有的对法律可以说是精通了。问题在于,他们学习、精通的目的,不是为了守法,而是为了钻法律的空子,以更高明的手段违法行政、以权压法,以更巧妙的手法违法犯罪而不被发现,甚至还运用听证会等法治手段为掩护,维护自己的私利。如果我们有到各处去走走、看看,可以发现,很多领导干部口口声声讲的,都是贯彻他的顶头上司的批示、指示,很难得听到一位领导讲怎么执行法律法规。中国是一个封建传统十分浓厚的国家,习惯法大于成文法。许多贪官精通权术、潜规则、厚黑学,尤其迷信权大于法。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制订者从来没想到要用这些来约束自己,而是想约束他人。如果说徐其耀对法律法规的态度还有些隐晦的话,已执行死刑的原四川省乐山市副市长李玉书就撕去了一切伪装了。他已成了阶下囚,还对管教干警说:“法律算个屁!你相不相信权大于法?你敢不敢跟我打赌,我半年内就出去,什么事都没有!”他之所以敢如此肆无忌惮,就是不把法律放在眼里,而且背后还有权大的人在为其撑腰。好在最终还是法律胜利了,李玉书的“权大于法”破产了!
二、遏制腐败问题的办法
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说,制度设计关键在于假定,从“好人”假定出发,必定设计出坏制度,导出坏结果;从“坏人”假定出发,则能设计出好制度,得到好结果。这对我们设计反腐倡廉制度是否有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不论是遏制腐败的非常措施,还是制约腐败的规章制度,说到底,都是一种抵御腐败的外部力量,而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不仅形势在不断发展,具体情况更是千变万化,只要腐败分子的腐败动机存在,再严厉的打击措施,再缜密的法规条文实际上也不能完全阻止他们将腐败的动机变成腐败的行动。这也是中国古代某些时期惩罚腐败的措施虽然极为严厉,甚至是野蛮和残酷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当周密,近乎于繁锁和苛刻,却都不
能完全根除腐败的原因所在。然而,反腐败问题是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存亡的大事,再难我们也应该为此而努力。这种努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运作。
1、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机关的监督、制约机能。如果说遏制腐败主要靠自上而下的努力的话,更持久、更具有根本性的反腐败措施应该遵循自下而上的思路。但是,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我们不能再沿袭过去的那种搞群众运动的做法,而是应该充分发挥现有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职能,实现对政府机关的监督和制约。腐败的中心问题是权钱交换,这种监督和制约的重点应该围绕权和钱进行。权力在现实生活中是与职务联系在一起的,有职才有权。我们应该逐步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而不是流于形式的人民代表选举产生、监督制约各级政府领导人的制度,逐步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委任制,从根本上杜绝腐败分子长期盘踞某些重要职务,利用职权大肆侵吞国家财产,人民群众对其无能为力的反常现象。另一方面,加强人民代表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的监督。不仅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要经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批准,政府的重要收支项目也要及时向人民代表大会进行汇报,重要的细节要由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家对其进行审查,敏感性的财政收支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公布。如果我们真正能够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政府对权和钱的运用严密地监督起来,王宝森事件之类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2、逐步完善公务员制度,摸索和建立一套政务员对公务员的监督制约制度。人民代表对政府的监督的重点是各级政府的领导人。但是,政府中的一般工作人员也可能发生滥用职权,侵吞国家资产等不法行为。对各级政府内类型繁杂,人数众多的一般工作人员的监督,在政府机关之外且人数有限的人民代表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对这些人的监督职能,应该交由各级政府的领导人来进行。在这方面,我们不仿借鉴美国的一些做法。美国的总统和各州州长都拥有任命、罢免大批重要政府官员的权力,美国新总统上台以后,直接由他任命的高级官员就近三千人。对不称职,或总统不放心的人,新总统总是毫不犹豫地将其清除出去。例如,美国联邦调查局前局长塞信斯曾用公家的飞机和汽车接送自己的家人,乘坐防弹礼宾车上下班等行为而受到指控,克林顿一上台,就摘掉了他的乌纱帽。这种制约,表面上似乎背离了自下而上进行监督的思路,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各级政府领导人进行监督制约的纵向延伸和继续,远比人民代表直接监督政府的一般工作人员更加有效,也更加切实可行。
3、逐步建立分权机制,由相互独立,互相制衡的各部门相互进行监督和制约。
对腐败现象的制约机制,决不能局限于从人民群众到人民代表,再由人民代表到各级政府领导人,由各级政府领导人再监督其部下这样一种单线条的、纵向制约的思路。单线条的制约机制固然简明,但其中一个环节一旦出现问题,整个制约机制就可能瘫痪甚至完全崩溃。要确保制约机制的安全运转,必须编织一张纵横交错,多重反馈,上下左右,相互监督的网络。这种网络所体现的核心思想就是西方政府哲学中分权制衡的原则。这种多重制约机制在西方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对反腐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美国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但是,这种任命往往又要经过国会的批准。美国总统有权任命最高法院的最高法官,但是,最高法官的工作总统无权干涉。国会有权立法,但议案的最后生效需要总统批准。这种纵横交错的制约机制,虽然人为地将许多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却大大减少了某一部门独断专行,滥用权力的可能性,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当权者制约的横向延伸和继续,从而大大增加了制约机制的安全系数,将腐败现象产生发展的可能性降低到了最低限度。
4、通过公众舆论、新闻媒介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政府、及其它有关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制约。古今中外政权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单线条的制约机制不可靠,多重制约、网络状的制约机制也不完全可靠。权力制约权力,让当权者制约当权者,这固然是人类政治上的一大进步。然而,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当权者既有相互竞争,互相制约的一面,也有许多共同利益,也有可能相互勾结,共同蒙蔽和欺骗社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制约和机构也完全有可能转化成相互勾结,欺骗和操纵人民意愿的工具。因此,做为权力制约权力最重要的补充,应该是在原有的权力体系之外,再通过公众舆论、新闻媒介对人民代表大会、各级政府、及其它有关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制约。在西方发达国家,公众舆论和新闻媒介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新闻媒介既能反映公众舆论,也能影响公众舆论,而公众舆论对选民的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上到总统、首相、下到一般政府工作人员,对此都不敢掉以轻心,如曾经在内政外交上均有建树的尼克松,就是因为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记者对水门事情的报导,被赶下了总统的宝座。更为重要的是,公众似乎永远有一种对政府官员不放心的心理定势,新闻媒介为了迎合公众的这种心理,必然要挖空心思地探听和搜集政府官员的不法行为,无形之中对当权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从心理上对当权者的腐败行为起到了十分有效的震慑作用。这种监督制约几乎是无所不在,其实质是人民群众对当权者制约的外化和扩大化,是利用权力体系之外的整个社会力量对整个权力体
系的全面监督制约。我们应该借鉴这种做法,逐步建立起通过公从舆论和新闻媒介对当权者进行监督制约的机制。
5、编织天罗地网制约腐败产生的社会条件。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反腐败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复杂的斗争。相对而言,利用我国政治经济制度上的优势,在短时期内,通过是一些非常手段或措施遏制腐败蔓延的势头,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是,仅仅靠这些非常措施,反腐败的效果是难以持久的,更持久、更有效的反腐败措施必须是法制和制度建设,即编织天罗地网制约腐败产生的社会条件。这种制约不是做为一种特定时期的特定任务,至上而下部署完成的,而是依赖固有的制度本身,做为一种日常性工作,通过制度本身的正常运作,不断地预防和清除各种腐败现象,从而保持政府的高效和清廉。
三、转型时期对腐败问题的反思
转型期的腐败现象多种多样,产生的原因纷繁复杂,涉及的利益关系盘根错节。因此,治理转型期腐败,必须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紧密结合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既突出重点,又全面推进。
1、创新体制、机制和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为此,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针对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部门和领域,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和制度,以改革的精神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发展,从根本上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利益分配、权力调整以及体制、机制变革等诸多方面,要用系统论的观念和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各个角度来思考和规划。当前应继续重点围绕权钱人等关键环节,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政制度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建设工程项目公开招投标等制度。同时要针对腐败滋生蔓延的新趋势,不断拓宽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遏制腐败的视野和领域。
2、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府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当务之急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削减审批事项,规范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要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要坚持依法行政,抓住十六大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契机,加快廉政立法步伐。
3、完善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机制,推进市场化改革。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按照这一要求,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健全行政权力的“退出”机制,减少行政权力对经济的干预,从源头上消除寻租性腐败发生的机会。对于政府掌握的具有额度和指标限制的稀缺资源,特别是产权交易、建设工程项目、经营性土地的使用以及政府采购等,都可以采用招标、拍卖、承包等市场化手段在全社会进行分配,逐步取消各类配额指标、经营性指标和专控经营权。限制行业垄断,在公用设施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民间投资和外资进入。继续抓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改革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使国有企业尽快退出竞争性行业。要抓紧培育和完善中介机构与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联结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纽带作用。凡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事项,都交给中介机构来具体运作,有的经济管理和监督职能也可委托中介组织或自治组织运用市场规则运作。
4、规范从政行为,保证公务行为的廉洁。在我国由于受经济发展客观水平的制约,决定了公务员工资待遇的提高是一个与经济发展和机构精简相对应的渐进过程。当前,最重要的还是要教育公务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不断调整、完善公务人员廉洁从政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行为操守和职业道德。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公务人员的收入水平,不断降低腐败收益,提高不腐败的收益,在公务员中形成奉公守法的激励机制。要积极研究探索党政机关福利待遇和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实行货币化、工资化改革的途径,适时提高公务员工薪水平,同时提高公职人员收入来源和收入状况的透明度。
5、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要把反腐败斗争与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机结合起来,强化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要加强人大、政协监督。要广泛发动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为反腐败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建立公共选举、公共参与、公共选择和公共服务等民主制度,积极推行民主公开制,完善村民自治,推广民主评议、质询听证等民主形式。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提高公民参与程度,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因此更要加大腐败监管力度,坚决不能让不正之风四处蔓延。要把反腐问题要作为一项国事、大事来抓,建立长效机制,将腐败遏制在源头,切实优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和谐气氛,让人民更加信任党,拥护党。
【参考文献】
[1] 廖翥.《廉政瞭望》.2009年3月.总期第253期.第8页.[2]《人民日报》1997年12月18日,第三版.[3]《番禺日报》2011年3月1日,温家宝总理答网友问.[4] 江津党建网.2009年12月21日.关于2010年-2020年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5]《党的建设》.2009年第十期,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第17页.10
第五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就业需求角度、供给角度和供求匹配角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大学生仍然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要有效解决此一现实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端正就业意愿和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生就业现状观察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广东省副省长宋海指出,当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2007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27万人,比2006年增加6万人,增幅达28%,加上外省院校来粤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前两年未落实就业岗位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预计2007年在我省求职择业的毕业生可能超过40万人。根据人事部进行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
一般说来,大学生“就业难、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如果单从就业率的数字看,广东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名列前茅,我院在广东省的就业率处于中上水平。但是,正如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所说,高就业率掩盖了不少矛盾,需要各高校重视,尤其是高就业率下存在着的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低等,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对薪酬、专业对口率、就业稳定性、就业事业发展预期空间等满意度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学生就读高校的成本大幅度提高,但毕业后就业的回报率却相对降低,并且就业质量提高得比较慢等因素的影响。此外,高就业率也造成了大中城市需求旺盛的假象,影响大学生流向基层。这样,也会客观上增加就业的竞争性,从而影响就业率。
二、大学生面对“就业难”的总体态度及现状分析
为探索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效对策,我们曾对我院在校毕业生面对“就业难”问题的基本态度作了一次全面的问卷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我院在校毕业生均能积极面对
“就业难”的问题。例如,75.2%的受调查毕业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要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调整个人心态,有44.2%的大学生则以降低择业标准来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即使在经历了求职过程中的一些挫折后,也有高达76%的学生认为“找工作的过程是一次必要的人生历练,可以丰富人生经验并使自己更成熟”。
但在调查过程中,在校毕业生们也不经意地流露出了一种无奈的心态,因为现实中,他们依然受到“就业难”问题的困扰。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前“就业难”?概括起来,可以从就业需求角度、供给角度和供求匹配角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从就业需求角度看,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和高校规模的高速扩张,造成工作岗位的数量与结构均存在问题。就数量而言,工作岗位的增长缓慢,与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形成反差。正所谓,“大河涨小河满”,“大河不满小河干”,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客观存在的。
2.从供给角度看,既存在毕业生不愿从事的大量工作岗位,也存在着因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而无法从事的职业。因此,可以说,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还有一个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也即是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与就业能力。例如有一外资企业来我们学院大量招聘毕业生,条件很优越,每月工资约3000元,但只招了几名后,没人敢去应聘了,原因就是英语水平低!也有毕业生认为地位低,不愿意去的,例如电脑维护修理工等。另外,现在的应届毕业生的普遍存在着过于自我,缺乏实践锻炼,意志力薄弱,动手能力差等弱点,这也成了很多企业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原因。
3.从供求匹配角度看,主要的问题是就业信息不对称、缺乏针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体系(指导如何找饭碗和如何保饭碗)、缺少专业的职业顾问(指导找饭碗的方法)等。由于大学生就业绝大多数属于初次就业,他们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了解不充分;如果没有适当的职业服务体系来提供就业信息与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市场过程显然面临着市场效率的损失。我们的毕业生因为不了解企业工作的性质,而误解为工作地域不好而不应聘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广东省某公司在一山区路段的工程需招员工,我院某专业的毕业生误解为工作的地域不好不愿意去工作,实际上该公司的总部设在广州,在此路段工作只不过是短期性的。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思考
如前所述,我们学院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率虽高,但仍面临着“就业难”问题。要有效解决此一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端正就业意愿和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
1.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笔者看来,从提高就业竞争力入手提升大学生整体的就业水平,当是现实且不乏理性的选择。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综合素质是竞争力的基础,而竞争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假定两人的学问基础等同而择业时的实际表现不同,他们的差异通常就是竞争力的差异所致。
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分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有内涵”。而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则是能否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关键。
因此,可通过深化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通过优化第二课堂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拓展学生素质。例如,我们通过举办每年一届的电子信息文化节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通过举办每年一届的艺术节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并进一步锻炼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和与人沟通协调能力。
2.进一步端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意愿。《中国青年报》2007年5月6日的一篇文章《“鹤立鸡群”的公务员职业》中写到:“最近,有人在上海市对4000户家庭做了一次入户调查,发现他们中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而且他们最期待的工作是公务员……江苏省在招聘2007年公务员过程中,也发现类似的趋向。这次招聘中很多职位都是200人竞争一个职位,而最为热门的职位是工商局的科办员一职,虽然这个职位只有一个名额,却有740人报名竞争该名额……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这四个产业
是我们经济的核心产业。根据劳动部2006年底公布的数字,这四个产业的用人需求占据了整体用人需求的66.3%,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只占整体用人需求的1.2%。然而,据有关专家统计,全国的各行各业中有12个行业的大学毕业生比率超过60%,它们全部集中在政府机关、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大学毕业生比率低于10%的有19个行业,它们则集中在采矿业和制造业。”[1]
这些事例和数字进一步向我们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当前年轻人的求职意愿明显偏离社会用人需求。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迫切需要。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意愿,通过职业指导、主题班会、毕业生毕业前集体动员大会、干部例会、党员组织生活、网络宣传等方式和渠道帮助毕业生端正求职意愿,引导毕业生正确理解前几年高就业率的现象,防止误解大中城市需求旺盛的假象,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二是在大学一年级始开设职业规划课,让在校学生有一个较为成熟的个人职业规划;三是指导毕业生作社会调查,了解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调整就业心态,正确定位待遇。使到毕业生在离校前了解企业文化或养成了解企业文化的习惯。做到知已知彼,消除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误解,从而使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问题能同步解决。
3.提高供求匹配效率。大学生就业匹配措施的核心就在于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利于他们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2]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做好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1)是广纳就业门路 通过学院各级领导、专业课老师、历届和现任班主任、校友,争取得到更多的国家企事业单位、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来招聘我院的毕业生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指导毕业生考录公务员的力度,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2)是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就业面试技巧。“如何面试”、“如何了解一个企业”、“企业选人的标准”三项是毕业生求职前最希望了解的知识。我们学院在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就业指导课就讲到这三方面的基本知识,还有一次模拟面试测验;到了发就业推荐表时期,再有一次模拟面试的主题班会。绝不能让毕业生在错失了两次面试成功的机会后,才得到面试的经验和技巧。更不能让就业面试成了毕业生的心理障碍或心理阴影。(3)加强专门的劳动政策法规知识教育。过去大学生招聘的主体都是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大型外资企业等,用人单位直接到学校要人,经过学校的审核过滤,这方面问题相对较少,而现在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方向,情况就复杂得多,涉及到的问题也非常多,所以要加强专门的劳动政策法规知识的教育和指导。(4)是全面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我院大学生就业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和网上公布制度,防止各类虚假招聘对毕业生的损害。
参考文献
[1]许群.“鹤立鸡群”的公务员职业[N].中国青年报,2007-05
-06.
[2]杨伟国.国外促进政策平衡大学生就业“跷板”[N].中国教育报,2006-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