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历史课内比较学(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22:4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感于历史课内比较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感于历史课内比较学》。

第一篇:有感于历史课内比较学

构建历史高效课堂的四个要素

——武汉市高中历史课内比较学赛课活动观后感

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 刘飞

摘要:教师具备正确的课程标准的解读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是构建历史高效课堂的前提。教师能够与时俱进地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是构建历史高效课堂的基石。教师善于发掘提炼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历史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善于设计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是构建历史高效课堂的保障。

关键词:高效课堂

课标解读 知识更新 能力培养 学习方式

今年2月29—3月2日,武汉市教育局举办了高中历史课内比较学的赛课活动。笔者有幸作为评委参与了比赛的全过程,获益匪浅。此次比赛中一批青年教师学科功底扎实、课程理念先进、敢于创新,教学效果好,受到听课的专家评委、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的一致好评。当然,听课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些教师对于课标的解读、专业知识的更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以及学习方法的运用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影响了教学效果。据此,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必须关注四个要素,即:课标解读、知识更新、能力培养和学习方式,从而避免课堂教学出现无效、负效、微效、低效的结果。下文就以此发表一些个人见解。

一、课标解读

教师具备正确的课程标准的解读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是构建历史高效课堂的前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则进一步解读了课程标准与教材、教学的关系:可以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但是,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对于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并不做硬性的规定。[1] 正是基于上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特征,要求教师具有正确的课标解读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依笔者所见,“课标解读能力”即:依据课程标准,能够正确制定三维目标,正确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正确构建知识体系。“实践操作能力”即:依据课程标准,能够正确制定课时计划,正确确定教学内容的时间分配,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达成三维目标。

在这次比赛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师用新瓶装旧酒,即教师囿于旧教材、旧大纲的内容,借着惯性作用,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旧的知识体系。如,在处理教材内容时,旧教材的知识体系一一再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出现偏差,并由此导致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的时间分配不科学以及评价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效果甚至是无效的。

二、知识更新

教师能够与时俱进地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是构建历史高效课堂的基石。在这次比赛中,一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暴露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偏离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文明史观,二是学科基础知识陈旧。这两个问题的大量存在会导致课堂效果出现负效。

㈠关于历史史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由此可见,历史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史观是“文明史观”。

在听课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偏离文明史观的方向,史观的偏离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教材的原因。某些教材内容还存在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的痕迹,如《鸦片战争》一课,有关鸦片战争的影响教材主要从半殖民地化的角度阐释,而教师不应该囿于教材的局限,应该从两种制度的较量、两种文明的碰撞等角度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师应该对教材中落伍的地方适度地加以修正完善。二是教师的原因。个别教师判断事物主观色彩浓厚。如在对比中日两国在近代五六十年代不同发展态势的原因时,有个别教师认为日本以退为进,以妥协赢得了发展的机遇,而中国鸦片战争一败再败,最终还是被迫屈服,于是认定中国应该走日本式道路。此番论述纯属该教师个人见解,游离于课程标准之外,不应该传授于青少年。㈡关于基础知识

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强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但“用教材”的前提是必须坚守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科学性。这里的“科学性”是一个可变量,历史的科学性体现之一在于历史事实、历史结论的不断更新。历史学科是一门以历史史料为研究依据的学科,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新的史料的不断发掘,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也会得到不断地修正。因此,在新教材中的某些历史事件、历史结论的表述与老教材存在着一些差异,这正反映出历史学科知识的与时俱进。

李剑鸣曾指出“历史学家对于过去的认识一直处在变化之中,具有鲜明的相对性和多样性。按照通常的说法,这种相对性和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对事实意义的诠释上;但在某些情况下,对基本事实的认定也是相对的,特别是在缺少资料的古史领域,随着新资料的发掘和对原有资料的理解加深,关于基本事实的知识也会发生变化。”[2] 从此次听课来看,新旧教材中关于同一内容表述的差异及原因,尚有部分教师不能领会。如: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旧教材曾明确提及“价格革命”,而在新教材中,则没有明确提及“价格革命”。这是因为目前史学界对价格革命产生的原因有了新的认识,价格革命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完全归结到是新航路的开辟导致的。

历史教材中的此类差异还比较多,教师要注意研究这些差异背后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避免课堂效果出现负效。

三、能力培养

教师善于发掘提炼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历史高效课堂的关键。

历史课程标准对于历史学科能力有两大要求:“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能够正确理解各种(文字、图表、实物、影音、数据、画面、符号等)历史史料,并迅速进行整合,从中提炼出有效信息,在综合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理性认识和信息意义的提升。但这一能力培养的前提是历史材料的真实性。顾颉刚先生认为:“治史学的人对于史料的真伪应该是最先着手审查的,要是不经过这番工作,对于史料毫不加以审查而即应用,则其所著虽下笔万言,而一究内容,全属凭虚御空,那就失掉了存在的资格。”[3] 在听课过程中,有教师在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时,以虚拟材料代替真实性材料。《鸦片战争》一课,某授课教师为了让教学环节流畅,虚拟了7段英国商人的家书材料,7段材料从鸦片战争的开始一直贯穿至鸦片战争的结束。该老师违背了历史教学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即材料的真实性,违背了这一基本的准则,课上得再流畅、再生动都毫无意义。另外,还有的老师喜欢堆砌材料,某位老师一节课用了20余段文字材料,做了30多张PPT,教师只顾自己发挥,学生应接不暇,一堂课45分钟下来连材料都没真正看完,哪有思考的时间?何谈能力培养?

“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为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能够正确阐释历史事物,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达成这些认知活动的基本前提是教师能够科学地设置问题。在此次听课过程中,某些教师问题设置的科学性比较欠缺,有如下表现:

一、语言比较随意。或是缺乏历史学科术语,或是问题指向不明确;总之,欠严谨。

二、问题缺乏梯度性关联。一组问题中,或是问题与问题之间缺乏关联性、逻辑性;或是跳跃式前行,对问题的设置超越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等等。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往往是不知所云、无所适从,能力培养也就成了空谈。

上述罗列的种种问题在平时教学中也是经常出现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的学科能力培养效果甚微,三维目标的达成将是缺失的,那么,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也将是微效的。

四、学习方式

教师善于设计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是构建历史高效课堂的保障。对于历史学科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养成科学的态度。在课堂上不光是热热闹闹,而主要看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能否深层次地探究历史问题。

笔者在听课过程中感到教师都在通过各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有的比较成功,有的则存在一些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角色扮演“白忙活”,二是合作学习“大跃进”。

㈠角色扮演“白忙活”

课堂教学中角色扮演的作用通常在于通过再现情景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更主要地是作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导火索,剧情里往往隐藏着教师预设的问题,相声称之为“包袱”。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某些教师往往是为了表演而表演,出现喧宾夺主的场面。此次比赛中,某位教师在讲授《鸦片战争》一课时,让学生上演了一段英国商人要求英政府进攻中国的历史剧表演,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表演明白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是英国为了保护鸦片走私。出发点是好的,但此举大可不必。因为鸦片战争在初中教材里已经学过,而且是中国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屈辱史,高中主要侧重探讨鸦片战争前夕中外社会发展的差异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该教师策划的这个表演无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占用了5分钟的时间,实属画蛇添足之举。㈡合作学习“大跃进”

合作学习是历史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方式,许多教师经常用完整的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体验的这种学习方式。其做法通常是依据教学目标,将一节课的内容分解成三到四个探究问题,把全班学生也分成三到四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多达10人以上,每一个小组负责探究一个问题,最后共享成果。这里且不论如何分组才是合理的,先来看看合作学习适合历史学科的哪一类教学内容。是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一个完整课时的合作学习呢?不,那些在内容子目上存在明确的递进式逻辑关系的内容须慎用。这次比赛中,有教师以合作学习方式教授《辛亥革命》一课,是不妥当的。《辛亥革命》一课中,第一子目是武昌起义,第二子目是中华民国成立,第三子目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三个子目互为前因后果关系,不适合采用每一个小组承包一个子目的合作学习方式;否则,负责第二子目的小组缺乏第一子目的知识铺垫,负责第三子目的小组缺乏第一、第二子目的知识铺垫,负责第一子目的学生失去探究第二、第三子目的机会,也就失去锻炼培养自己思维能力的机会,这种状态下的合作学习在一定意义上剥夺了学生的学习权利,这种做法只图表面热,学生们蜂拥而上,就好像1958年的大跃进一样。当然,《辛亥革命》一课还是可以采用局部合作学习的方式的,如针对最后一个子目,可以分组从不同的社会角度进行讨论,最后共享成果。

笔者认为历史学科的完整的一节课内容的合作学习比较适合于子目内容呈并列关系的内容,如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内容涉及两个子目,一是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二是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二个子目的内容呈并列关系,可以把全班分为8个小组,分别负责近代的衣食住行和新中国的衣食住行的探究,然后大家交流分享。

以上学习方式出现的两个问题,实际上是教师依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制造了一些热闹的场景,但是虚化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效果也就当然低效了。

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理想和追求,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技能,拥有博览群书的功力和善于创新的智慧,保持执着的敬业精神和积极的职业心态,在成就我们事业的同时成就我们幸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2页

[2]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68页 [3]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6页

第二篇:有感于

有感于“社会实践活动”

初一(10)班:刘寰宇

有人说,学知识是学习活动最基础的部分,在学习达到一定上限后,便要长见识。见的事儿多了,就要逐步培养自己的勇气,这便是胆识。有“三识”不一定是人才,但人才普遍都有“三识”。观察人才,培养人才,这便是第四识——赏识。当然,上大学前都以学知识为主。我们正处于学知识的阶段,见识方面相对薄弱。所以在这个学期末,学校举行了长达三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天的上午,我们排队进入厚德楼西北方的小楼——体育馆。首先,学校进行了社会实践开营仪式。仪式上,北重一中校领导语重心长的对我们说:“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能力,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他的话让我受益匪浅。之后,我们观看了有关“急救措施”“消防措施”的视频。一个个视频让我触目惊心,让我明白了人们的消防和安全意识是多么的薄弱,因此我们要学会自救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后来的两天半,高兴、寂寞、失望的情绪萦绕在我身边,起伏不定,特别是12日上午的徒步活动。那天,阳光照在我身上,可是寒冷还是那么猖狂,我不禁想:徒步真是又累又冷,快快结束吧!然而在徒步过程中,我们一路欢声笑语,仿佛周围的人们都能感受到我们的欢乐一般。我已经忘记了寒冷,忘记了疲惫,忘记了心中的不悦。在这种轻松愉悦的心情中,徒步活动结束了。短短一个小时的徒步活动,让我感受到只要用积极的的心态去做每一件事,结果就会变得美好。

短短三天的时光,不但让我增长了见识,而且锻炼了我的意志。我希望这样的活动学校可以多多地举行!

第三篇:有感于

有感于“敬业、创业、乐业”

赵老师一开始就谦虚地自我剖析,认为自己“元气不佳,底气不足,节气不当,志气不大”,能正式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他一生的幸运。因此,他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怨天尤人,在岗位上敬业乐业,努力拼搏,取得了令人叹服的成绩。

他自创的“自难式”备课法和积极倡导的“扩展式语文教学”令人折服。他所提倡的绿色语文,提醒我们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树立大语文观。他把中国几千年来优秀的汉语文化渗透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使用语言的能力作为目标。他在学生中大力开展古典诗歌鉴赏和写作教学,他的学生除了较高的鉴赏水平外,更能写出高境界的古体诗、近体诗和词。他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时事,以观看“东方时空”节目为切入点,把广阔的社会展示给象牙塔里的学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洞察能力,为学生开口说话、动笔写文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赵老师的课真正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素质教育的成功实践,而随着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所谓“应试教育”的问题迎刃而解,形成了素质和应试的双赢。

今天的课让我们每个人都陷入了沉思。是的,素质教育我们天天讲,日日讲,可是扪心自问,我们真正做到了吗?个中原因,除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外,我们教师是否具备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是否如赵老师一样视教育如生命,敬畏、热爱并享受着教育?赵老师的人生中,解决一切困难和问题的办法就是拼命学习,补充知识,完善

自己,他对教育有一种执著、强烈而虔诚的信念,为此,他可以不惜海绵里挤水,学俄语、学英语、学古典诗词、学现代散文。他的每一步都是坚定有力、脚踏实地,不走捷径,不求虚名。他特立独行,敢说实话,敢闯新路,积极审视和反省,在解决教育难题中他快乐着,享受着。他激昂慷慨的讲课和精彩绝伦的古典诗词展示出广博的文学知识、深厚的文字功底、高超的教育艺术,涤荡和感染着我们,在我们的心中播下了教育理想的种子。是的,为师须如赵老师,敬业乐业,耐住寂寞,潜心投入,为人生而教学,为理想而教学,做教育的孝子而非逆子。

一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

齐晓辉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回顾这半年来的工作,虽有失败的懊恼,但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现将一学期以来的班级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以身作则,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班主任工作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要想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朋友,要想得到每一个学生的信任,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时刻谨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条古训。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应做到。在过去的一年当中,我时刻注意从小事做起,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比如,同学们要到操场去上活动课,临出教室时,我悄悄地把灯关掉,把门关好。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通过这种无声的教育,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在工作中,我安心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班集体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上,服从学校工作安排,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业务学习和集体活动,尽自己的力量为学校出一份力。对待学生,我尽量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帮助他们,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把学生与家长作为服务的对象。我在平时经常与学生沟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二、尽心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年级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更是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习惯的好坏,不但影响孩子的生活、性格、行为等,还直接关系到学习和工作的成

功与否,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将来。因此,本学期我把班级工作的重点落实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上,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我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课上进行趣味教学,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织好学生的纪律。利用晨会、班会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醒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工作,并且在课后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根据学生的表现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在日常学习中,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养成认真听课、认真作业、下课好好休息、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三、培养老师的小助手。

这学期,为了培养同学们的竞争意识,为了给更多的同学锻炼的机会,我重视小干部的培养,让他们互相监督,互相学习,轮流执政。在这种氛围下,班干部的工作很尽心,很认真,很负责任。如:打扫卫生、管理晨读、维持纪律、监督文明行为……使班干部真正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

给予孩子班级管理的机会。在班级管理中,成立了班委,让班委的同学参加班级的管理,让班委的同学参加纪律管理、卫生管理,以后我还将使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班组不同层次的管理,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轮流担当小组组长、值日班长都有机会与同学接触,与老师交流、都有机会锻炼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四、及时做好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工作。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更加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因此,我特别注重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当家长不找班主任时,班主任更要主动与家长联系,孩子或喜或忧,都及时地通过电话、家访告知家长,让家长同喜同忧。当有些事情、有些做法家长不能理解时,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解释清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换取他们的信任。很多事情都是随机而发的,我们并不能预设,但当事情发生时,做为班主任应该从中协调,使事情得到完美地解决。只有家长信任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才能很好地开展,学校的活动就能得到家长的支持。

路漫漫其修远兮,任重而道远,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水平,更好地管理班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四篇:有感于《孔雀东南飞》

~-4-10爱一个人需要什么?我说不出。但焦仲卿与刘兰芝会坚定的告诉你:这份爱情需要全身心的付出,致死不愈的信念,真心的告白等等。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围绕在焦、刘身边的种种事端全都被一样东西所驱动和主宰,那就是人性中阴暗的一面,怀疑、猜忌、误解,无不一波未停一波又起的兴风起浪,这些渗透进他们的爱情中,如不及时化解,后果是灾难性的。由于焦仲卿之母的极度冷眼,嫁入焦府才两年的刘兰芝无奈的被遣回了娘家。对此,仲卿显的无能为力,在孝字当头的社会里,他选择了妥协。且不谈焦母与刘兰芝谁对谁错,单是焦仲卿为兰芝极力的袒护中,焦仲卿爱刘兰芝是有目共睹的。或许送走刘兰芝只是权宜之计,公务缠身的他实在无法顾及这家中变故,也许只想缓和一下局势的他,怎么也料想不到由此而引发的后果。从此人隔两地,两颗心也隔绝了。根据其风俗,媳妇被婆家赶回娘家无异于被休弃了。在这种风气的定势下,在漫长而又消沉的岁月中,焦仲卿临别时给她的誓言与希望,犹如残留的烛光一样越来越暗。在家人的止不住的劝说再婚下,与内心里萌生的怀疑,种种的叠加,她终于支持不下去了。心神不定的她糊里糊涂的答应再婚。不要责备她,她仅仅只为了知道他还是爱她的么,他什么时候来接他?她是为了确定什么还是在试探什么,我想这场爱情皆因此而暗淡下去。当那个熟悉的声音划破夜空传来时,那种雨过天晴心花怒放的心情怎能不使兰芝欣喜若狂,奔出门去,两人深情对望时,兰芝的心结不复存在。但仲卿的话却深深刺痛了她“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悔恨不已的兰芝面对另一个误解,她无能为力,唯一死以证明她对仲卿爱之深,爱之烈,超越生死与时空。结局是美满的,他们完成了他们认为最能保留这段爱情的唯一方式。在临死前,他们心中不再疑惑,不再猜忌、误解。在此之后,那些曾令他们尝尽辛酸的东西将永远不会再撼动他们的爱情了。

第五篇:有感于《实用教学策略》

有感于《实用教学策略》

进修学校的学习任务之一就是阅读《实用教学策略》。业余时间我粗略的读了一遍,下面浅谈自己的读后感想。书中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展开对教学策略的探讨。第一部分是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背景等一般性知识以及对教学策略的概念的分析和澄清。第二部分是关于教学的基本策略理论,从教学的几个基本环节入手,将教学的基本策略分为教学准备策略,教学行为策略,教学管理策略,教学评价策略等四个方面。第三部分是从特殊教学策略着手,以语、数、外为例探讨学科的教学策略。读了之后让我深受启发,一定将这些使用的教学策略用于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珍惜这次学习机会。

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书中告诉我们教学策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综合性。选择或制订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第二,可操作性。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方案,有关明确具体的内容。第三,灵活性。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以便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我们,必须重视研究应该怎样教,怎样安排教学活动,如何处理教学时间和空间等有关教学策略的问题。教学策略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问题情境的针对性;整体性;前置性和过程性相结合;可操作性;灵活性。另外十二项教学策略研究内容是本书的重中之重,即:

1、建立激励性的课堂气氛的策略。

2、学习机会的策略。

3、课程结构的策略。

4、建立学习心向的策略。

5、连贯一致内容的策略。

6、精心设计的课堂讨论策略。

7、综合实践活动课策略。

8、支持学生参与学习策略。

9、方法教学的策略。

10、合作学习策略。

11、注重学习目标评价的策略。

12、成就期待教育策略。本书对这12项研究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概述,基本操作程序说明,以及生动的案例及评述。下面就几个策略谈谈自己具体的感想。

建立激励性课堂气氛的策略,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精心安排,语言行动的激发鼓励,师生双方情感的充分交流,从而获得高效率教学。激励是一个人学习事业成功的推动力,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要是能充分发挥这种激励作用,将使教学效果成倍增加。激励能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激励可以使学生得到振奋,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师生的课堂教学心理无疑应处于生动而活泼的状态。课堂教学激励性心理氛围的构建基于学生个人的心理认同,一旦学生心理与教师心理在学科知识领域相关问题上形成心理同构,课堂教学的心理氛围必趋于生动活泼,和谐共振的心理高潮必将随之涌现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在这一点上我自省自己做的很不到位,俗语讲“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教师对于学生的鼓励,赞美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是一生。可见,教师鼓励的重要性。而现实中自己往往忽略这一点,没有耐心,一两次说教之后就对学生失去耐心大声呵斥,如果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症状的根源,对症下药,用鼓励言辞替换愠色怒斥岂不是更好?这样也能增加课堂的教学效率。

学习机会策略,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现在的教学更加倡导在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通过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各种素质。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尽可能为全体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使他们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提高学习效能。教师应该处理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保持教学的流畅性,把握好教学过渡和调控好教学课堂的注意从而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

建立学习心向的策略,乍看之一策略有点迷茫,止不住回去深入研究。建立学习心向也可以称为准备性学习,是在正式学习之前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对以后的学习具有积极的定向作用。建立学习心向策略可以提高学生从广域网获得信息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分辨,总结,归纳,取舍及表达能力,可以增强学生交流互动的能力,可以把学生受教育的过程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始终。其中在读到“建立学习心向学生组合方式”这一节的内容时,我对课堂中学生的合作式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它包括AA组合,AB组合,BB组合,个人单独组合。日常教学中,我经常无选择的让学生分组交流,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忽略了学生良莠之分,因此好多时候遏制了课堂教学,读了这些内容之后,我明白学生的合作学习可以有很多种,最好就是AB组合,学习优秀的和学习较差的组合,优劣互补,真正实现“兵教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因此,现在我重新将我班学生分组,优劣学生一组,成绩好的带动成绩差的,最终都能提高自身学习成绩,这个过程中,我也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前提是彼此组成互助合作组,均有所提高。

精心设计的课堂讨论策略,是指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由教师精心准备,精心设计的问题所引发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精心设计的课堂讨论要求教师要熟悉课本,要熟悉学生,掌控课堂的能力要高。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

支持学生参与学习策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参与学习条件和机会。只有学生参与了,才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思考空间;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和感受成功的快乐,在参与中磨砺思维品质。只有参与了,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动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更高。方法教学策略,我们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方法的指导,以便学生今后用此种方法去解决类似的问题。

注重学习目标评价的策略,主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学习目标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反馈信息,引导教学方向,调控教学进程。另外在实施学习目标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发展性,过程性,主体性和多主体性。

成就期待教育策略,教师对于学生的期待程度,对于他们帮助学生发展的努力以及学生对自身的期望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确立并传递对学生积极的,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期望。这种期望应能体现:教师对学生取得进步的信心,因而就必须作为一项教学目标去付诸实现。有益的做法是,教师为全班和个体同学确定一个可行的最低水平要求作为目标,而不是以最高要求作为目标。这样的教育策略可以强调“鼓励”,克服自卑心理。注重“平等”,融洽师生关系,尊重“差异”,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倡导“互动,探究,体验”,拓展创造空间,完善“评价”,体现教育人文性。

总之,《实用教学策略》所提出的十二项教学策略为我的课题研究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自己也积累了相关的教学理论,相信有了理论的指导,在以后的教学中将理论付诸实践已是指日可待。但是我发现将研究中心放在基于问题解决提高学生思维力的教学策略的研究不多,而且一些成果的重点是在如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借助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对学生的思维在解决问题的作用方面做深入研究。同时缺少从思维发展角度分析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实践案例。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师必须更深入的研究,运用一切有效的教学策略,更好的服务好自己的教育工作。

下载有感于历史课内比较学(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感于历史课内比较学(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感于《朝花夕拾》

    有感于《朝花夕拾》 我是伴着鲁讯的文章长大的。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是我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收入其中的作品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文章却小中见大,少许作品中直接指......

    有感于《霸王别姬》

    *** 刘姣 读《霸王别姬》有感 此处落笔,只余叹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虞姬虞姬奈若何? 小说《霸王别姬》讲述了一个演虞姬的男人,不能脱戏,爱上一个演霸王的男人。 全......

    有感于教育

    有感于教育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要教育好学生,就得走进他们的心灵,把关爱、呵护同严格的要求结合在一起,把表扬鼓励同谆谆教诲合二为一。学生的几十双眼晴盯着老师,如......

    课内比较学

    问内涵 比效果 重落实 寺坪小学课内比教学活动札记 教学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课内比教学比什么?怎么比?比教学本来是教学常规管理的关键一环,如何打破常规、平中见奇?寺坪镇小学以......

    课内比较学

    “课内比较学”心得体会 紧张而有序的 “课内比教学”活动已经接近尾声,我作为其中的一员,经历了赛课、评课等比教学过程,深深感触到这次赛课不仅仅是一次活动的开展,更是一场智......

    有感于新课程改革

    有感于新课程改革 自去年工作以来,笔者教了两个七年级教学班的数学,至今已有一年之久,所用的教材就是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虽然没用老教材教过,但却用老教材学过,在这一年教授期......

    有感于安全生产

    有感于安全生产安全生产的确是老调重谈,重复又重复,让人不胜其烦,究其原因就是安全已成口头禅,今日讲,明日讲,将来还讲,领导讲、家属讲、同事讲,复而往返,让人觉得安全生产只是一句空......

    有感于《伤逝》(推荐5篇)

    有感于《伤逝》 虽然小说不长,但是,通便的文章中充满了思考,有社会们也有他人。感觉就和《祝福》有点相似。讲述两个觉醒知识分子的爱情故事,在封建社会礼教的摧残下,怎么以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