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枯竭

时间:2019-05-14 22:5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职业枯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职业枯竭》。

第一篇:职业枯竭

职业枯竭

在现代社会里,几乎每个成年人都从事着某一份工作,人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工作帮人们体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给予人们展现自我和能力的机会,使人保持与社会和环境的亲密接触,在繁忙的日子里,有不少人抱怨工作将自己累得半死,巴不得能将手上的工作抛到九霄云外,痛痛快快地休息一番。然而,当真的无事可做时,许多人却都惶惑不安起来,突然发现“乐在工作”果真是一句至理名言!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们需要工作,我们不仅要通过工作维持生存,更要通过工作来证明我们被需要,我们有价值。“人生而为劳动,犹如鸟生而为飞翔。”难怪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工作”和“爱”是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工作得是否愉快,关系到我们人生的一半幸福。

我们离不开工作,但职场上不总是风调雨顺、阳光灿烂。日益加剧的竞争、超负荷的工作量、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令不少人感觉压力不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各种压力,对职业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进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危机、身心疾病等。于是,“职业枯竭”(job burnout)一词及其研究由此产生。这个概念一经提出,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被视作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职业疾病,普遍发生在各种职业的群体中。在过去的近三十年里,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职业枯竭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枯竭的行为表现、影响因素、干预措施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一、什么是职业枯竭

1961年,美国作家格林尼出版了一本小说,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书中描写了一名建筑师因为不堪忍受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放弃自己的工作,逃往非洲原始丛林的故事。从此以后,“枯竭”这个词进入了美国大众的语汇,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将它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用来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身心耗竭状态。到了90年代,对于职业枯竭的研究范围从服务性质的行业逐渐扩展到教育业、技术业和培训业(如教师、电脑工程师、军人、管理人员等),并迅速从美国向欧洲乃至亚洲国家辐射。职业枯竭被看作是一种在工作重压之下身心俱疲、厌弃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也称之为心理枯竭。其具体表现主要有:疲乏:李先生已打定主意停薪留职一阵子,他最近工作不带劲,全身总觉得有气无力的,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一想到有一整天的工作要做,就感觉好像一晚上没睡似的疲乏,不只是身累,心也累。他力图改善目前的工作困境,却始终未能如意,只好选择暂时出走……冷漠:张老师干教师工作15年了,最近不知道是为什么,本来最爱和学生们呆在一起的她总是有意无意地避免与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学生们凑在一起说话,她听见就心情烦躁,总想躲得远远的。在办公室里,原本爱说爱笑的她也不愿主动和同事聊天了,每天就只是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希望谁都不要来打扰自己……丧失成就感:杨小姐跳槽到了一家新的单位,专业对口,收入颇丰,还很稳定。工作伊始,杨小姐满怀热情地投入工作,可是一年过去了,她发现工作永远是那样井然有序,没有任何新鲜感,自己再也不像刚来的时候那样为了某个项目的完成而沾沾自喜了。尤其是当她看到办公室的种种争斗时,更感到厌倦万分。她的情绪开始低落,经常发牢骚,甚至还怀疑自己根本就不适合做这份工作……染上职业枯竭的人犹如失去水的鱼,备受窒息的痛苦。他们感到自己有明显的空虚感,觉得自己的知识好似被掏空了一样,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效率降低;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个人成就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自我评价下降;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工作变得机械化且效率低下;怀疑自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工作,感到无能和失败,退缩,从而减少心理上的投入,不再付出努力,消极怠工,缺勤;离职倾向加剧,甚至转行。据调查,现代人产生工作枯竭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甚至工作8个月就开始对工作厌倦,而工作一年以上的白领人士有高于40%的人想跳槽。产生职业枯竭的工作者会出现失眠、焦虑、烦躁等生理上的疾病、心理上的不适以及行为上的障碍,若不及时处理将会给自己带来不可预期的伤害。

二、职业枯竭在中国在中国,职业枯竭也已成为在现代职业领域中广为流传的职业病。因工作压力而导致的心理与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心脏病发病年龄已低至30岁。对1000名中年人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他们的生活常态大多是超时工作,睡眠不足,压力巨大,没有休闲,健康负债。不少人说自己多梦,失眠,不易入睡;经常腰酸背痛,记忆力明显衰退;脾气暴躁、焦虑者占一半。

对135名银行职员的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心理健康低于身体健康水平,其中情绪疲惫较为明显,工作满意度低,对身体健康影响最大。不少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不仅常感失眠、头痛,出现血压高、溃疡、背痛、筋疲力尽症状的也不少。上海一项调查显示:在同一岗位工作满两年的人群中有33.3%的人出现了工作倦怠现象,有2.6%的人患上了工作枯竭症。在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一个专项调查结果中,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北京中关村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为53.34岁,比10年前缩短了5.18岁。上海社科院的《社会科学报》今年公布一份跟踪了近10年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北京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8-59岁降至调查时期的53-54 岁,比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市平均寿命75-85岁低近20岁。在上海地区,1994年调查的科技人员平均死亡年龄为67岁,较全市职业人群早逝 3.26岁,其中15.6%发生在35-54岁的早逝年龄段。据新华社报道,最近5年来,中国科学院所属的7个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的专家、教授共134人谢世,平均年龄53.3岁。

2002年上海10家主要新闻媒体联合调查结果,上海新闻工作者死亡年龄集中在40-60岁年龄段,平均死亡年龄为45.7岁。当前,城市“过劳”人群已从20世纪80年代中年知识分子渗入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中年骨干。安贞医院历时10年在70万人群中进行调查,脑梗塞,脑出血等急性脑猝在35岁年龄组男女发病率分别增加136%和220%;急性冠心病男性在45-49岁年龄组增加了50%,女性55-59岁组增加32%。而且,青壮年突发心脏病往往比老年人严重得多。工作枯竭还表现为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加剧,人际摩擦增多,极端情况下会出现打骂无辜的人;有的出现自残行为,极端的枯竭状态会使人出现自伤或自杀的行为。1999年10月7日,陕西华阴市黄河工程机械厂子弟学校的优秀女教师用锥子在学生脸上刻“贼”字,再在伤口上点入红墨水。“这学期,我不知道怎么了,干事没头绪,遇事急躁,心里很难受。作为教师,感觉压力太大,因为我始终记得一句话:误人子弟,杀人父兄……”这是一份遗书中的一段话,2002年陕西一位年仅25岁的女教师因工作压力而患严重心理疾病,撇下不到1岁的儿子服毒自杀。

三、为什么会产生职业枯竭?相信不少工作者几乎都会遇上这个敏感的问题,究竟是自己能力有限,满足不了工作的要求?还是工作环境不佳,发挥不了自己的才华?究其原因,部分来自个人,部分来自环境(单位或企业)。

从个人因素看,有些人是理想及完美主义者,经常为自己制定很高的目标,通过狂热的工作来达到目标。但有的时候由于目标过高,非自己能力所及,或是自我要求过高,长此以往,工作非但不能带来愉快,反而经常体验挫折。此外,还有超负荷的工作量和额外的工作,社会变迁和革新所带来的适应不良,家庭和职场多重角色带来的冲突等等,都会引发职业枯竭。如果一个人本已处在这种压力之下,又得不到领导、同事的配合,同时缺乏家人、朋友的支持,只是一个人默默承受,则有可能在倦怠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从环境因素看,某些职业的工作负荷量很大,且需要工作者付出大量的脑力和情感,如教师、医护人员、警察、心理咨询师和新闻从业人员,因此这类职业的工作者也就成了容易出现职业枯竭的高危人群。此外,工作不能提供给个体他想要的东西,或是薪酬等物质层面的东西,或是成就感等心理层面的东西,也会导致闷闷不乐。还有一些人,他们工作清闲,报酬也不差,他们却觉得毫无乐趣,觉得体现不出自我的价值。有的人长时间地从事一项一成不变、没有任何新意的工作,也会导致枯竭。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也是产生枯竭的原因之一。职场就像是达尔文笔下的原始丛林,强者生存,弱者淘汰,不进则退。许多人都感受到了深深的危机感。可如果仅凭实力说话还好些,一些明争暗斗使得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一不小心就会碰到一个雷区,长年身处这样一个硝烟弥漫的场所,很难不产生排斥的心理。此外,管理者与员工沟通不足、作决策不征求员工意见、政策不灵活、福利待遇不佳等等,会加剧员工职业枯竭的程度。角色冲突、工作过量、工作气氛、决策参与和同事支持是影响枯竭的重要组织因素,角色混乱、缺乏上级支持在这种因果关系中也很重要。组织文化因素和环境,如责任定义不明确、规则模糊、可用资源不足、工作条件禁闭、缺乏隐私都会对员工心理造成不利的影响。

四、枯竭的防治

如果已经为职业枯竭所困,想要改变现状其实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寻找一个新工作,重新再来;另一是改变自己,去适应人、事、物,重新回到原来的岗位上。前者虽是变换工作,但若不能从心理建设上多下功夫,恐怕过些日子又要重新找工作,故第二点勇于改变自己才是最为重要的。其实不管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学识有多渊博,地位有多崇高,自小到大,自求学到就职,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压力,这是极自然而普遍的正常现象,但有的人在压力下成功,有的人在压力下低头,压力究竟是好是坏,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及应对方法。

如何改变自己让自己的身心摆脱倦怠感,重新找回工作的愉快呢?下列几点提供参考:正视工作倦怠在形成任何有效的应付策略之前,首先要对职业枯竭有明确的认识和接受的态度。人们应认识到自己在压力之下所做出的反应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人人都可能会体验的正常心理现象。不要过于责备自己,有时适度的压力反而是进步的原动力,正是有了压力才会使工作充满了刺激与干劲,压力是毒药还是良药都在我们的自己的一念之间,不妨将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大转变,化消极回避为积极运用,相信压力反而是胜利成功的特效药。调整与工作有关的信念要成为工作上的主人,必须从了解自己开始。花点时间静下来思考自己要什么?擅长哪个领域?性格倾向于从事哪类工作?这份工作可以发挥所长吗?是自己努力不够还是被摆错了位臵?自己对工作究竟有哪些期望?想从工作中获得些什么?而事实上工作本身又能不能提供自己所需要的这些?尽量摒除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同时把关注的重心放到工作的积极方面上来,不要老纠缠于工作压力等消极方面。

及时倾诉

当受到压力威胁时,不妨与家人或亲友同事一起讨论目前压力的情境,把你心理的症结点说出,不要闷在心中,关心你的亲友会给你一个恳切的建议,在他们的帮助下确立更现实的目标,以及对压力的情境进行重新的审视。需要某些实际的帮助时,不妨求助于领导和同事。另外,一些消极情感如愤怒、恐惧、挫折等也应及时倾吐,以得到某种发泄,这对舒缓压力和紧张的情绪是非常必要的。锻炼和放松注意劳逸结合,足够的睡眠,找理由休息,将闲暇和各种娱乐活动作为工作的必要补充。进行适度的、有节奏的锻炼,持续5到30分钟,就能够换来舒畅而平稳的心情。如果长期坚持下去,能够有效地降低焦虑和抑郁感。当压力事件不断出现时,持续数分钟的放松,往往比一小时睡眠的效果还好。在职场上学习让自己喘口气也是一门学问。适时适当的休假,让身心恢复,也可藉此机会思考然后再重新出发。如果短期之内没有休假的机会,一些日常的松弛方法,如游泳、做操、散步、洗热水澡、听音乐等也十分有效。此外,还可以学习放松训练的应付压力技术,如深呼吸、肌肉放松等。在忙碌中留点空间给自己,因为塞得太满容易窒息。“简单,就会快乐”,最好的东西都是最简单的,例如微笑,是最好的生活态度;运动,是身体最好的药。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在他77岁的喜寿会场上,公开吐露他永葆青春的两大秘诀:一个是,以单纯的想法和纯朴的心看事情;另一个秘诀是,喜欢工作。既然我们是那么需要工作,只要再掌握一些驾驭它的技巧,经受住它的考验,成为工作的主人,便一样能够喜欢工作,乐在工作,让工作为我们心灵的健康造福。

第二篇:经典职场励志文章:你职业枯竭了吗?

经典职场励志文章:你职业枯竭了吗?

外部动机主导个人,是导致职业枯竭的罪魁祸首。

因被外部动机主导,我们成了收入的傀儡,并最终丧失了工作热情,从而陷入枯竭状态。

几天前,跟一位专业摄影师聊。上学时,他迷上了摄影,毕业后如愿以偿进了一家大公司做了专业摄影师,但工作了十年后,现在差不多完全丧失了对摄影的热情。他说,之所以继续做摄影师,只是因为它是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可以养家糊口。

回来的路上,我想到一个故事: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发生了什么?

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老人的算计很简单,就是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快乐地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美分玩,而他操纵着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我也是摄影爱好者。想象一下,如果我是专业摄影师,一开始的内部动机对好照片的追求,在一个大公司就很容易转变成外部动机工资、奖金、奖状、用户的赞誉、领导的夸奖等各种各样的奖赏。如果外部动机逐渐取代内部动机成为主要动机,那么一旦外在的奖赏与我自己的期望严重不符,我的工作动力就会大大削减,我就会像那些孩子一样,对公司说,我再也不会为它玩了。

这时,我的身上就产生了职业枯竭,即,我对工作失去了动力。三大因素恶化中国职业枯竭状况。

广州晴朗天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袁荣亲认为,以下的几个大环境因素导致中国现在的职业枯竭现象更加严重。

一、竞争压力。改革开放后,我们从大锅饭式的公平社会进入了竞争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竞争气氛更加激烈,从小学到大学,再从大学到社会,一切都要竞争。在单位里,竞争更是天经地义的道理。袁荣亲认为,其实,我国现在的竞争气氛比西方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竞争社会都进入了变态的地步。在这样的社会,绝大多数人的精神会非常紧张。

二、文化因素。我们是集体主义文化,相对于个人主义文化企业,对个人更加漠视,更容易让普通职员产生无助感。其实,真正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基础之上的,不会以企业的名义要求个人做出过分的牺牲。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企业的以人为本经常就只剩下对职员的物质与生理状况的关心,而忽视心理状况。

并且,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企业很容易因袭大家长的作风,容易让上下级关系严重失衡,上级的个人权力过分膨胀,而下级,尤其是普通职员的个人权力就会受到严重压制。

三、社会因素。我们的人口庞大,劳动力供过于求,结果使得职员相对于公司处于不利地位。职员担心激怒公司被开除,公司则容易报以这样的心理他走了,想来的人多着呢!从而更倾向于忽略职员的地位。

袁荣亲称,以上这三个因素都加剧了个人的无助感,最终令我国的职业枯竭问题比西方更严重。

你是否觉得工作索然无味,毫无意义?你是否觉得自己油尽灯枯,已经筋疲力尽?你是否厌倦工作,根本就没有明天去工作的动力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可能就有了一个大问题:职业枯竭。被它缠上的人就像一支即将流干的蜡烛,工作动力日益衰退,直至完全枯竭。职业枯竭并非是一个什么问题都可以往里面扔的大筐。美国心理学家贝弗利middot;波特说,典型的职业枯竭是,你有工作能力,但却丧失了工作动力。

波特认为,导致职业枯竭的原因可以归为两类:无助感和习惯化。无助感即个人丧失了对自己工作的掌握感,觉得是领导、对手或其他外界因素控制了自己的工作进程和收益,从而失去工作动力。习惯化即我们日复一日地重复同样的工作程序,最终被厌倦击倒。波特说,职业枯竭也可称作职业抑郁,因为和抑郁症患者一样,职业枯竭者有深深的无助感。希望破灭之时,开始职业枯竭

职业枯竭的定律一: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工作,当这种希望破灭时,职业枯竭就会出现。

案例:2003年,阿辉进入深圳一家港资企业,负责销售机床。他的工作能力出类拔萃,第一年就成为公司的销售冠军。去年,他仍然保住了这一桂冠。因收入与业绩挂钩,阿辉的收入很高。并且,来自香港的钟老板非常器重阿辉。

但是,阿辉却陷入了一种困境,他无法从自己的工作中得到乐趣。他越来越不愿意上班,不愿意去全国各地推销产品,出差回来会想尽办法不回单位。一旦回了单位,他就很不愿意见钟老板,似乎面对钟老板的每一分钟都是折磨。

为什么会这样?阿辉很清楚,是钟老板太霸气了。他不仅制定一切销售战略,也过问一切销售细节。他精力充沛,无时不刻都在工作,都在指挥。阿辉觉得自己只是老板的一个棋子,不过是在不折不扣地执行钟老板的意志罢了。

犹豫了三个月之后,阿辉终于下定决心,向钟老板递交了辞职信。

波特称,要远离职业枯竭,我们就必须相信:我是强有力的,在自己的工作空间内,是我说了算,上级只需要监督即可。一旦觉得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工作空间,就会产生无助感。钟老板过分地侵入了阿辉的工作空间。作为老板,他的工作空间是制定战略,指挥并督促属下去执行。但在具体的销售工作上,他不应干预太过,否则就是侵犯了阿辉的工作空间。于是,阿辉不管得到好处,也不论他的工作多么出色,他仍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

在希特勒的集中营里,纳粹军官们对囚徒有绝对的生杀予夺的权力,一些人于是陷入了彻底的无助感,心理学家称他们是行走的棺材。波特说,在一个公司里,完全没有个人意志的员工和行走的棺材没有什么两样。

在成为行走的棺材前,枯竭者会和上司们进行过各种抗争。但抗争一次次失败,日益积累,本来很积极的人也会形成习得性无助感:无论我怎么做,都是没有用的。一旦养成这个意识,员工就会觉得,无论自己怎么争取,都无济于事,干脆不如什么都不做。习得性无助感是一种致命的态度,一旦形成,人就很难摆脱。

要击败无助感,最关键的是拥有属于你自己的一个权力空间:在我的工作空间内,是我说了算。有了这种感觉,无助感就不会发生。

要想拥有一个权力空间,你最好有一技之长,这样你才会有掌控自己工作空间的信心,并且也就有了和上司抗争的资本。譬如,阿辉就有和钟老板抗争的资本,因为他的销售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只是钟老板的控制欲望太强,最终就让他丢掉了自己最能干的员工。

在集体主义文化之下,普通职员的无助感很容易产生。因我们强调的螺丝钉精神,说白了不过是绝对的服从。一个企业如果不希望员工一个个地变成职业枯竭者,就要学会尊重每一级员工的工作空间,让他们有我说了算的地盘。工作只是重复,产生职业枯竭

职业枯竭的定律二:当我们整天在重复一件同样的事情时,职业枯竭就会产生。

案例:1998年,王宇在广州创办了一家IT公司和一家加工厂。到了2002年,两家公司的总经理值得信赖,管理框架也很完善,王宇成了甩手掌柜。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每个财年的刚开始,他就基本可以将这个财年预测个八九不离十。他闲了下来,但他越来越觉得没劲,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人都变得越来越冷漠,有时甚至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

终于有一天,王宇认识了几个朋友,新开了一家文化公司,生活又变得有滋有味起来。新公司的感觉与原来的非常不同。王宇越来越喜欢上这种文化味,他觉得这才是他所寻找的事业,开始打算将IT公司和加工厂转让出去。

一位成功人士说,成功并无奥秘,不外是找到一个成功的程序,然后坚定地重复下去。王宇显然找到了这样一个程序,但在重复这个程序的时候,他开始枯竭了。与无助感导致的枯竭不同,这种枯竭是因为一遍遍地重复一个程序,最终这个程序变得越来越可憎。

袁荣亲说,要想远离习惯化带来的职业枯竭,一个人就必须让自己不断处于激活状态。旧的目标完成了,就去追求新的目标。

不过,重复并不一定会导致职业枯竭。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说,当一个人所做的事情是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时,不断重复并不会导致习惯化产生。马斯洛说,实际上,那些自我实现者永远会有清新隽永的欣赏力,他们是没有审美疲劳的。

具体到王宇的案例上,创办IT公司也罢,做加工厂也罢,都属于较低级的基本需要,是为了更好地养家糊口,是为了赢得社会经济地位,这些都不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但在做文化公司时,王宇却有了不同的体验,他觉得做这样的事情有更本质的价值,可以实现个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这就是自我实现的体验。有了这种体验,王宇就不会再受到习惯化的侵扰。袁荣亲说,重要的是去寻找生存的意义。在没有找到之前,就不断地尝试改变,这种改变就是超越。譬如,他自己原来是一名生理医生,收入高而稳定,但他在这里总感觉到空虚。但自从开始做心理学工作以后,他就感受到了一种意义感,这种感受让他在心理咨询业上坚持了下来,虽然几次遇到大的挫折都未放弃。

对意义感的追求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个需要一旦得到过满足,它带来的巨大快乐是无与伦比的。有了这样的满足,一个人的内部动机就会越来越强大,就越来越不容易被外部动机所替代,职业枯竭就越来越不容易产生。穷得只剩下成功,导致职业枯竭

职业枯竭的定律三:一旦穷得只剩下成功,职业枯竭也会产生。

案例:今年1月,陕西金花集团副总裁、金花股份副董事长徐凯在西安某酒店上吊自杀,终年56岁。徐凯患有多种疾病,但最终将他引向自杀的还是心病:他被确证患有抑郁症。据报道,徐凯的朋友很多,但能深谈的很少。自杀前,徐凯对一个出租车司机抱怨,他在感情上得不到真爱,他身边的女人都是为了他的钱,他感到很孤独,没有意思。

上海的资深心理咨询师李旭说,没有处理好工作与休闲、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也是导致职业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说,生命就像一棵大树,休闲、家庭、事业等就像不同的枝干,如果只有事业这条枝干在成长,而其他的枝干都停止了发育,那么这棵大树就很容易失去平衡,甚至会折断,徐凯这个案例就说明了这一点。

袁荣亲说,一些野心勃勃的年轻人会把自己的一切能量、一切资源都用于争取成功上。进入中年后,却忽然发觉,家庭、密友似乎比事业更重要。这时,一些成功人士就会出现一种特殊的职业枯竭感,觉得成功失去了意义,但又缺乏其他支撑,于是很容易产生崩溃。

生命分为两个领域:以工作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以家庭为核心的私人领域。社会领域的核心规则是权力,私人领域的核心规则是珍惜,两者有质的差异。但许多人在掌握权力规则后,容易将它带进私人领域。这是一种污染。如果污染严重,一个人就会放弃甚至唾弃珍惜的规则,最终就是,无论事业上多么成功,他的私人领域会是一种地狱。但一旦他认为自己的社会领域不是那么重要而重视起私人领域时,他就会发现地狱处境的可怕。

一旦发现自己穷得只剩下了成功,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出当年追求成功的劲头来,重新努力去掌握珍惜的规则,重新修补自己已经严重不平衡的人生。当然,最好的办法是预防,在年轻的时候,不要把工作当成全部,更不要把工作中的规则带回家,要明确意识到,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是另一种不同的关系,要珍惜,而不是控制与征服。『编辑点评』

同是专业摄影师,美国风光摄影大师亚当斯是这样的境界:一个人在自己天赋的指引下,兴趣、工作、生活、理想都结合到一起,发光发热,照亮和温暖别人 而我所认识的多数摄影爱好者却担心千万别把爱好弄成工作,因为那会毁掉你对摄影的热情。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有我那位职业摄影师朋友为例。我们还知道,许许多多人和我这位朋友一样,将兴趣变成工作后,他们慢慢地枯竭了,工作动力逐渐丢失,而兴趣最后也被杀死。但为什么亚当斯可以将兴趣、工作、生活、理想在摄影上都结合到一起,而我们却必须把兴趣和工作分开?

马斯洛的理论给了回答。当停留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这四个层次时,我们的动机就主要是外部动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让我们不得不在乎物质奖励,后两个需要让我们不得不关注上司和其他强有力人物。

但当进入到自我实现的需要时,我们的内部动机就可以打败外部动机了。因为一次次的高峰体验会让物质奖励、强有力人物的赞美显得那么轻。

我设想,如果我是一位职业摄影师,但却拥有了自我实现感:我的照片纪录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只能通过我的眼睛、我的心、我的镜头发现,是别人做不到的。但同时,我纪录的这个美好的世界却打动了所有人。有了这种感觉,我想,所有那些外部奖赏都将变得不是那么重要。

当然,我现在还远远不是,所以写下此文警告自己,千万别枯竭。

第三篇:职业枯竭:当工作变成心理负担--中欧

职业枯竭:当工作变成心理负担

许燕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名事业有成的建筑师,在功成名就之后,突然发现工作带给他的不再是一开始的热情和满足,而变成了日复一日、不堪忍受的精神压力。历经了痛苦和折磨,他终于放弃了自己的工作,逃往非洲原始丛林,开始了另一种生活。

这是美国作家格林尼(Greene)的小说《一个枯竭的案例》(A Burn-out Case,1961)中主人公的故事。

何谓职业枯竭

职业枯竭(job burnout)是心理枯竭的一种。心理枯竭是持续的巨大压力造成的现象,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生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耗竭状态。职业枯竭是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职业人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耗尽的感觉。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从走入社会那天开始一直到退休,平均要工作40年,每年52周,每周工作5天,每天8小时,一生中大约有83200个小时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难怪弗洛伊德说,“工作”和“爱”是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工作得是否愉快,关系到我们人生的一半幸福。“工作是美丽的,奋斗是幸福的。”工作体现职业人的工作价值与人生意义,带给人安全感与成就感,是人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职业人在为工作而奋斗时,工作也在消耗着他们的身心能量。一项对我国1000名中年人健康状况的调查,描述了这群职业人的生活常态:超时工作,睡眠不足,压力巨大,没有休闲,健康负债;多梦,失眠,不易入睡;经常腰酸背痛,记忆力明显衰退;脾气暴躁、焦虑者占一半。这就是职业枯竭的真实写照。职业枯竭是工作带给职业人的一种负面体验;在高速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中,它成为现代职业人的“流行病”。

职业枯竭的六大特征

我们对职业枯竭的调研结果发现,职业枯竭表现出六大特征:

特征一:生理耗竭——枯竭的临床维度

1.身体能量的耗竭感,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乏、虚弱;

2.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

3.身心症状: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饮食习惯或体重突然改变;

4.滥用药物、酗酒、过度抽烟等;

5.严重者会出现精神疾患。

1991~1996年,瑞典对2.4万名员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工作压力大的女员工长期患病的概率是工作压力不大的女员工的2~3倍。

特征二:才智枯竭——枯竭的认知维度

1.空虚感明显,觉得自己的知识好似被掏空了一样,无法满足工作需要;

2.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效率降低;

3.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

我们对中国教师群体的研究发现,30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才智枯竭现象突出。曾有一位30多岁的男教师因为答不出学生的提问而自杀身亡。

特征三:情绪衰竭——枯竭的压力维度

1.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2.情绪烦躁、易怒,易迁怒于他人;

3.悲观沮丧、抑郁、无助与无望;

4.冷漠麻木、无情;

5.情感资源就像干涸了一样,无法关怀他人。

国内外对职业人的研究结果显示,情绪问题是困扰现代人的重要因素之一。情绪衰竭是心理枯竭的凸显特征。2004年我们对135名银行职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低于身体健康水平,其中情绪疲惫较为明显,工作满意度低,对身体健康影响最大。

特征四:价值衰落——枯竭的评价维度

1.个人成就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自我评价下降;

2.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工作变得机械化且效率低下;

3.怀疑自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工作,感到无能和失败,退缩,从而减少心理上的投

入,不再付出努力,消极怠工,缺勤;

4.离职倾向加剧,甚至转行。

据调查,现代人产生工作倦怠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甚至工作8个月就开始厌倦工作,而工作1年以上的白领人士40%以上的人想跳槽。其中,职业倦怠是部分原因。

特征五:去人性化——枯竭的人际维度

1.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冷漠的情绪对待自己周围的人;

2.对他人不信任,多疑,充满批判性;

3.缺乏同情心,冷嘲热讽,将人视为无生命的物体;

4.在心理和身体上疏离他人,与他人刻意保持距离;

5.对他人的过度反应,导致人际关系恶化。

1999年10月7日,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因怀疑学生拿了别人的物品,用锥子在学生脸上刻 “贼”字,再在伤口上点入红墨水。面对孩子的痛哭、哀求,女教师无动于衷。

特征六:攻击行为——枯竭的行为维度

1.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加剧,人际摩擦增多,极端情况下会打骂无辜的人;

2.出现自残行为,极端的枯竭状态会使人出现自伤或自杀的行为。

2002年陕西一位年仅25岁的女教师因工作压力而患严重心理疾病,撇下不到1岁的儿子服毒自杀。她在遗书中这样说:“这学期,我不知道怎么了,干事没头绪,遇事急躁,心里很难受。作为教师,感觉压力太大,因为我始终记得一句话:误人子弟,杀人父兄……”

职业枯竭的四大危害

职业枯竭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人们说,现在经常开“三会”:老年人的祝寿会、青年人的欢送会、中年人的追悼会。这多少反映出了职业枯竭威逼人们身心健康的现状。具体而言,职业枯竭对个体、组织的双重危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危害一:导致亚健康状态,甚至生命早衰

枯竭不会立刻致死,但可能使人早衰、早亡。近些年愈演愈烈的“过劳死”现象就印证了这一点。心理过劳会导致身体过劳,而心理过劳比身体过劳更具杀伤力。上海社科院《社会科学报》今年公布了一份跟踪近10年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北京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8~59岁降至调查时期的53~54岁,比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市的平均寿命75.85岁低近20岁。在上海地区,1994年调查的科技人员平均死亡年龄为67岁,较全市职业人群早逝

3.26岁,其中15.6%发生在35~54岁的早逝年龄段。因此,提前对心理枯竭有所预警,并做好准备,减少健康负债十分重要。

危害二: 导致人际冲突加剧,甚至家庭关系破裂

情绪枯竭、去人性化、攻击行为都会危及人际关系,破坏良好的工作与家庭氛围。职业枯竭的人容易对他人的行为做负面解释,对同事、配偶的言行产生多疑与敌意,攻击性行为增多,讽刺、挖苦、指责别人,甚至打骂孩子与配偶,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甚至破裂。另外,一些“工作过于投入”的职业枯竭者,每日会将工作和工作烦恼带回家庭中来,致使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混淆,领导角色与丈夫、父亲角色同一,老师角色与母亲角色混同,从而失去了家庭的温馨。

危害三:降低工作效能,甚至转岗、离职

职业枯竭可能会使人失去工作热情,降低工作效率,甚至中断职业生涯。认知枯竭、情绪枯竭、价值衰落等都会影响工作状态,使职业人无法满足工作的要求,工作效率降低,自我和

工作评价下降,甚至出现逃避工作的心态,如每天早上一醒来就害怕面对一天的工作,不愿上班,最后导致离职;或者,使职业人因为工作效率降低、职业道德下降、做事差错不断,而被调岗、降级使用,甚至失业。

危害四:降低工作士气,甚至破坏组织氛围

职业枯竭传染性:领导出现职业枯竭,会对下属产生负面影响;而员工出现职业枯竭,又会对同事产生消极影响,从而破坏整个职业团体的工作氛围,继而影响大家的工作士气,瓦解团队,降低凝聚力。结果是,整体工作质量下降,甚至危及公司的声誉与生存。

职业枯竭的两大成因

职业枯竭的产生有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两大类。

因素一:环境因素

职业枯竭发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与工作环境中,环境对职业枯竭的作用不容忽视。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发现,如下因素会导致职业枯竭的产生:

社会变革与快速发展近些年来,中国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中国人体验着巨大的社会变革。社会发展给职业人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竞争、不断增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逐渐加大的工作压力,等等,职业人在身心上承受着更大的压力。西方发达国家在快速发展阶段中经历了这样的心理冲击,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开始面临这样的心理考验。1991~1996年,瑞典的研究人员对2.4万名公共和私营机构的员工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那些发展迅速的公司(年增长率18%以上)中的员工长期因病不上班(90天以上)和住院的水平最高,尤其是女工。

“下岗”与待业的压力我国正面临着体制调整与改革,末位淘汰、按绩取酬、岗位聘任等使职业人感受到巨大压力,优胜劣汰成为不可避免的竞争规则,工作的流动性增强。因此,人们更加珍惜现有的工作岗位,更加勤奋地工作。一些难于适应、危机感强的人,更易产生职业枯竭。

组织氛围与工作机制在公司的组织结构中,员工缺乏工作自主性、缺少晋升机会,管理者与员工沟通不足、做决策不征求员工意见,组织政策不灵活、福利待遇不佳、缺乏正式的支持系统,等等,都会加剧员工职业枯竭的程度。一些组织文化因素,如责任定义不明确、规则模糊、团队过大、可用资源不足、工作条件禁闭、缺乏隐私等,都会对员工的心理造成不利影响。

超负荷的工作要求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各行业提高了应对危机的意识,渗透在职场上的危机会实实在在地落在每一个职业人身上。职业危机要求职业人更努力地工作。许多职业人主

动或被动地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工作强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于2003年公布的《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10年报告》结果显示:1994年,98%的企业家每天工作时间为8小时,19%的为12小时;1997年,企业家整个群体的工作时间平均超过了12小时,年龄在31~40岁的年轻企业家们的工作时间更长。国内外研究同样表明,超负荷的工作量是职业枯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们调查的700多名教师中,有73%的认为超负荷的工作量是导致职业枯竭的主要原因,他们抱怨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使自己身心俱疲。

因素二:个人因素

在相同的环境中,有的人容易枯竭,有的人不易枯竭。个体因素也是导致职业枯竭的主要原因,其中职业类别和个人性格是常见的因素。

高发群体的职业特征职业枯竭的高发群体具有这样一些职业特征:助人,高期望,压力大、挑战性强。教师、医护工作者、警察与公安人员、心理咨询工作者等属于助人职业。助人职业的工作要求是付出性质的,如教师给予学生知识,医生给予病人健康,警察给予百姓安全。当助人者将个体的内部资源耗尽而无补充时,就会引发枯竭。而商人、记者、公司白领等都属于高压力职业者,也是职业枯竭的易感群体。

个人性格特征自我评价低、工作投入、追求完美主义、A型性格、外控性格等都是职业枯竭者的特征。A型性格(与血型无关)的人是“工作狂”,他们时间紧迫感强、情绪易急躁、工作成就动机高、不甘于现状、进取心强。这些“拼命三郎”,往往不顾及自己的身心状况而超支付出,从而易导致身心枯竭。

职业枯竭的三大防治途径

职业枯竭是可以积极防预的,主要有通过组织、家庭与个体改善这三个途径。

途径一:建立激励、关怀性的组织文化

国内外研究表明,领导的工作风格与组织文化对员工预防与降低职业枯竭具有重要作用。高倡导、低关怀的领导风格虽然会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但员工离职和抱怨率却很高;而高关怀、高倡导的领导风格,则是一种具有双重激励作用的工作机制,它建构的是激励与关怀相结合的组织文化。个性化的领导风格也是缓解职业枯竭的有效途径,满足个人需求的工作激励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员工提供资源,减少并消除职业枯竭。2003年我们对教师群体的研究结果显示:领导对员工提供的实际支持(为员工提供物质、建议、反馈、进修等激励方式)对缓解员工的认知枯竭、提高个人成就感有积极作用;提供情感支持(如倾听、关怀、鼓励等)对缓解情绪枯竭、去人性化、提高个人成就感有更好的帮助。同时,定期对员工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监控,也体现了重用与关怀相结合的组织文化特征。

途径二:保持温馨、支持性的家庭氛围

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来自于家庭成员的理解与支持,是预防和减缓职业枯竭的有效途径。增加与家人、朋友共度的时光,不但能够消减压力事件的绝对数量,而且可以运用社会支持系统去抵抗已经形成的压力。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一个人面临压力或困难时能够给予其帮助的系统。研究表明,在同样的压力情境之下,缺乏社会支持的人比那些有较多社会支持的人更可能生病或死亡。因此,当你受到压力威胁时,不妨与家人、亲友一起讨论目前的压力情境。这样不但可以使消极的情绪得到适当的宣泄,还可以在他人的帮助下重新审视压力事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反之,如果家庭关系不和谐,职业枯竭的程度就会加剧。

途径三: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处于枯竭泥潭中的人,绝大多数都是那种将醒着的时间几乎都贡献在工作上的人,休息给他们带来的是罪恶感。可想而知,一旦这占到生命绝大部分的方面带来了压力、焦虑、愤怒和犹豫,很快就会升级为人生中的一个重大危机。因此,对个人来讲,要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制定现实可行的目标;找理由休息以放松自己,给自己健康恢复期,保重自己;防止过度内部归因,寻找有效的办法消除无助感;不断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学会松弛情绪,磨砺坚强性格,等等。

工作带来的是健康、快乐,还是枯竭、痛苦,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的一种选择。就像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在他77岁的喜寿宴会上所说的那样,他永保商业青春的两大秘诀之一是以单纯的想法和纯朴的心看事情,另一个则是喜欢工作。既然我们无法背弃工作,那么只要再掌握一些驾驭它的技巧,经受住它的考验,成为工作的主人,我们便一样能够喜欢工作,乐在工作,让工作为我们心灵的健康造福。

第四篇:如何应对资源枯竭

老矿中找新矿,延长开采寿命。严查严处非法采矿!

关于大冶资源枯竭问题进行经济转型都是必须的。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是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而发展旅游业能促进这些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和经济转型。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典型代表,大冶矿产遗产旅游资源丰富。“拯救大冶的唯一出路是经济转型。” 一旦矿产资源枯竭将会带来大量人口失业,而且矿工由于其它谋生技能的缺乏,再就业十分艰难。

一是把握转型的最佳时机,未雨绸缪是十分必要的。二是必须因地制宜、科学地选择转型产业。三是产业转型必须与解决就业问题相结合。四是产业转型必须注重各类人才的培养。五是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国家政策措施支持相结合。利用矿产遗产开发旅游业,应该说是资源型城市可以选择的接续产业之一。在生态、环保产业与旅游业之间建立起循环产业链条,不但能获取经济效益,还能改善生态环境,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国内外许多资源型城市都在这方面进行过积极的探索。

支柱产业单一,城市对矿业产业的依赖性很大。“这样城市的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容易造成城市功能不全,城市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第三产业以及可替代产业发展滞后。” 矿业城市在管理体制和利益机制上矛盾突出。有的是大矿山,大企业、小城市,企业大财政,城市小财政。矿业企业创造的利税地方城市留成很低。容易造成企业办社会,政府办企业的本末倒置、功能错位的状况。

其实在中国早些年,就已经有人提出了国家应该大量储备石油等战略资源的建议,但我们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储备,还向外国出口石油,而且,中国还大量地出口可宝贵的煤炭资源。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对于中国来说,中国应该购买储备能源,而不是出口能源。

解决方法:第一,私人资本利益主导下的大工业生产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索取上,经济发展采取高增长、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失衡和环境破坏。政府仍旧以追求经济增长为中心,竭力不损及目前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第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建立发展的可持续资源和环境基础。重视环境问题,却低估了资源危机的可能性和严重性,没有建立可信的资源替换战略或者资源代际分配计划,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缺乏具体的对策。第三,盲目相信自发的科技进步能解决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忽视了现实中科学技术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是最终解决资源与与环境问题的手段。另一方面,在科技进步完全服从资本利益时,它在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时,由于其巨大的杠杆作用,会迅速消耗大量宝贵的资源,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我国有学者认为知识经济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知识与技术只能节约资源的使用和消耗,延缓危机的到来。也就是说,知识经济只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仅仅依靠知识经济的发展,是不能全面应对人类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危机的。

二.制定可持续的科技发展战略,是最终化解危机的手段

科学技术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是最终解决资源、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和途径。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科技进步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大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其次,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资源的可持续。最后,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要依靠科学技术。

三、突破资本利益的限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调节机制/第一,为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必要利用计划手段对可使用的资源总量在各间实施计划分配。/

四.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扶贫开发

第五篇:枯竭的反义词是什么

枯竭的释义是干涸和谓饥肠。指枵腹。枯竭的反义词是什么?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枯竭的反义词 :

充沛、饱和、充足

枯竭的造句

1)当我们得到理解的时候,智慧是不人地枯竭的;智慧同智慧相碰,就迸溅出无数的火花。马克思

2)果实飘香的秋天来了,那柳树的叶子便开始枯竭,叶子落得到处都是,踩着会发出很特别的声音,我们又会利用这些枯叶。把枯叶用胶沾在纸上,做成各种各样的美丽图案。这样不仅让我们提高了想象力,还能废物利用。

3)当我们得到理解的时候,智慧是不会枯竭的;智慧同智慧的相碰,就迸出无数的火花。

4)老师的谆谆教诲,像一股暖流,流进她那早已枯竭的心田。

5)梅花开了,在寒风中开了。每当冬天,万物枯竭,梅花依然独自傲然开放。在春天,万物复苏,梅花却一个人离去,会不会就是它打开了春天的大门。

6)试想一下,如果水资源枯竭,我们将如何生存下去。

7)商业的不发达只能导致国库财源的枯竭。

8)爱情的描绘是一眼永不枯竭的新思想表达之泉;它与肉感的描写风马牛不相及。

9)知识的泉源不会枯竭,不管人类在这方面到得多大成就,人们还是要不断去探索、发掘和认识。

10)希望幻灭时当奋斗!生命枯竭时当挣扎!美梦破碎时当坚持!沉着向前行,忍耐!

11)学习要抓住基本知识:即不好高骛远,而忽略基本的东西。喜马拉雅山是世界着名的高山,因为它是建立在喜马拉雅山之上,盘基广大高原之上的一个高峰;假如把喜马拉雅山建立在河海平原上,八千公尺的高峰是难以存在的,犹如无源之水易于枯竭的。

12)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知识,头脑就要枯竭。高士其

13)学习要抓住基本知识:即不好高鹜远,而忽略基本的东西。喜玛拉雅山是世界著名的高山,因为它是建立在西藏高原上,是基于广大的高原上的一个高峰,假如把喜马拉雅山建立在河海平原或江淮平原上,八千公尺的孤峰是难于存在的,l犹如无源之水是易于枯竭的。徐特立

14)希望是前行的方向标,希望是海航的灯塔,希望是冬天里温暖的火苗,希望是内心深处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希望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15)学习要抓住基本知识:即不好高骛远,而忽略基本的东西。喜马拉雅山是世界著名的高山,因为它是建立在喜马拉雅山之上,盘基广大高原之上的一个高峰;假如把喜马拉雅山建立在河海平原上,八千公尺的高峰是难以存在的,犹如无源之水易于枯竭的。

16)不要指望自己能在5到10年的时间里摆脱电脑,除非不是一个有理想的设计师。对设计公司的创业者来说,你思维的枯竭就意味着你公司的枯竭。

17)善良,不是容颜的闭月羞花,不是举止的温文尔雅,不是财富的腰缠万贯;更不是权势的叱咤风云。善良,是黑暗凄冷中的如豆星火,是干涸枯竭时的点滴甘露,是迷惘徘徊时的一句点化,是沉迷无助时的一把搀扶。

18)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的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高士其

19)随着你的长大,随着你的羽翼逐渐丰满,母亲的两颊也渐多了银丝。一天天衰老的母亲可能真会有一天离你而去,让你再也聆听不到母爱。不过没关系,因为以后你的儿女也会有一天为你而悲的,因为悠悠生命的长河是永不枯竭的……

20)胆怯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石;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性命之水;尽力时,父爱是精力上的支柱;胜利时,父爱又是勉励与警钟。

下载职业枯竭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职业枯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枯竭的反义词是什么?

    导语:枯竭指资源或能源用光,以下是小编整理枯竭的反义词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枯竭的反义词是什么?充沛、饱和、充足引证解释1. 干涸。汉王充《论衡·效力》:“ 江河 之水,驰涌滑......

    如何拯救你的职业枯竭感[样例5]

    如何拯救你的职业枯竭感你有没有感到自己就像一台被榨干了的机器,目前不过是在靠惯性机械地运转?你有没有一种“本领恐慌”,看着比你年轻、却比你有才华、有冲劲、学历更高的后......

    资源枯竭就业安置

    展轨道。东川茶的故乡 东川 —— 茶的故乡提起东川,人们都想起到东川的铜;也有一些人会想到东川是彝族的发源地;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东川曾经是茶的故乡。《中国茶经》记载:“神......

    枯竭的反义词及造句

    导语:枯竭主要表示缺少的意思。那大家知道枯竭的反义词和造句是什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枯竭的反义词及造句。欢迎阅读及参考!拼音kū jié解释干涸;断绝;缺少出处《论衡·效力》......

    枯竭的近反义词是什么范文大全

    导语:枯竭,指资源或能源用光.枯竭的近反义词是什么呢?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枯竭的近反义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枯竭的近义词干枯干涸枯竭的反义词充盈饱和充沛枯竭的造句1、......

    资源枯竭型城市情况汇报提纲

    一、基本情况地处西部,东临,南与市毗邻,西北与接壤。全区总面积平方公里,下辖7个街道办事处、1个建制镇,总人口13万,由汉、蒙、回等17个民族构成。地处库布其、和和的交汇处,属于典......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我国也开始面临这一难题,且问题越来越突出。鉴于转型工作的复杂性、综合性,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已有转......

    浅谈张爱玲的文学创作“枯竭期’出现原因

    浅谈张爱玲的文学创作“枯竭期’出现原因 ------------胡晓丽 论文关键词:张爱玲 枯竭期 题材 描绘者 婚姻 论文摘要:张爱玲在1955年从香港到美国,1995年病逝于美国。创作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