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资源枯竭煤矿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精选合集)

时间:2021-02-11 02:0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陕西省资源枯竭煤矿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陕西省资源枯竭煤矿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篇:《陕西省资源枯竭煤矿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陕西省资源枯竭煤矿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资源枯竭煤矿的日常监管,不断规范煤矿资源开发秩序,加快资源枯竭产能淘汰退出,全面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资源枯竭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总体部署和《陕西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深化煤矿安全集中整治的通知》(陕安委〔2020〕41 号)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资源枯竭煤矿是指采矿许可证范围内,已查明的可利用煤炭资源储量通过正常开采活动已全部消耗或剩余资源储量按证载生产规模所对应的生产服务年限不满 2 年的煤矿。本办法适用于陕西省境内所有煤炭资源储量已枯竭的煤矿企业。

第三条

资源枯竭煤矿的认定,应根据煤矿企业提交的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结果、矿产资源储量年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统计和日常巡查监管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研判。

第四条

资源枯竭煤矿认定工作由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负责。煤矿所在地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于每年 1 月对辖区煤矿企业截至上一年末的保有资源量进行核算,2 月底前将

当年度资源枯竭煤矿的初选名单上报省、市自然资源部门。省级自然资源部门应根据市、县提交的初选名单组织技术单位和有关专家进行审查,于每年 3 月底前完成当年度资源枯竭煤矿的最终认定工作,并将资源枯竭煤矿名单书面同步抄送省级发改(能源)、应急、煤监等部门。依法新增煤炭资源延长服务年限的煤矿,应及时调出资源枯竭煤矿名单。

第五条

凡被认定为资源枯竭煤矿的,原则上全部纳入全省煤矿关闭退出计划,由省级煤矿关闭退出工作牵头部门按程序报经省政府同意后统一组织实施并向社会公布。

第六条

对纳入关闭退出计划的资源枯竭煤矿,相关部门不得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等证照延续,不得受理煤炭资源配置、产能核定、矿井改扩建或机械化改造申请。

第七条

资源枯竭煤矿关闭退出工作由煤矿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具体负责,县级发改(能源)、自然资源、应急、煤监等部门共同参与,按照“一矿一策”原则制定资源枯竭煤矿关闭退出工作方案,明确退出时限和责任单位。煤矿企业应按照退出时间节点停止煤炭开采活动,认真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义务,提前做好关闭退出各项工作。

第八条

切实加强资源枯竭煤矿的安全监管。应急、煤监部门不得将资源枯竭煤矿列入复工复产检查验收名单,坚决防止煤矿企业借回撤井下设备名义继续从事煤炭生产活

动。自然资源部门要加强日常巡查力度,严肃查处资源枯竭煤矿超层越界开采或持过期采矿许可证开采等违法违规行为,并督促企业严格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义务。

第九条

对在资源枯竭煤矿认定工作中提供虚假资料、故意隐瞒事实、弄虚作假的煤矿企业,直接吊销其采矿许可证并列入矿业权人信息公示异常名录和社会信用信息平台“黑名单”,实施联合惩戒。对在认定工作中审查不严、徇私舞弊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在资源枯竭煤矿关闭退出工作中组织不力、推进缓慢,不能按时完成关闭退出任务的,要予以公开通报并严肃追责问责。

第十条

加强督促检查。省级煤矿关闭退出工作牵头部门将于每年 6 月和 12 月,会同省级相关部门组成督导工作组,对县级人民政府资源枯竭煤矿关闭退出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定期通报各地工作进展情况,加强对重点地区的工作指导,必要时将组织开展专项检查验收。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 2021 年

日起施行。

第二篇:陕西省交通运输厅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陕西省交通运输厅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陕西省交通运输厅科研项目管理,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合理配臵交通运输科研资源,发挥科技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交通运输行业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列入陕西省交通运输厅科研项目计划的项目(以下简称:省厅科研项目)、由省厅推荐或作为保证方的科研项目、按国家有关规定实施的工程研究项目,均按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省厅科研项目实行归口管理,凡交通运输行业单位以及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相关技术和管理研究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均可申报和参与。申报研究项目要坚持注重实际、适度超前、重在应用的原则。

第四条 科研项目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立项、项目组织与管理、项目验收(鉴定)、成果管理、经费管理等。

第五条 省交通运输厅科技教育处(以下简称:厅科教处)是省厅科研项目的管理部门。

第二章 项 目 立 项

第六条 申请省厅科研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交通运输科研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有利于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

(二)有明确实用的研究目标,创新的学术思想,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案,有望取得创新性成果。

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应体现有限目标、有限规模、重点突出、适应市场、重在应用的原则。重点工程中的应用技术研究项目,要依托工程实体,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软科学研究要有前瞻性和较强的针对性,体现时代特征。新产品开发项目要有明确的市场目标和经济目标。

(三)有精干、稳定的研究队伍,良好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必要的实验条件。

科研项目负责人必须是项目的实际主持和参与人,应具备高级技术职称及以上和完成项目所需的组织协调能力。项目组成人员应有较好的业务素质,有相应的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可靠的时间保证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经费预算实事求是,申报资料齐全。

第七条 省厅科研项目实行分类管理,科研项目分为应用技术研究、软科学研究、信息化技术研究、标准与计量研究、科技成果推广、企业技术创新项目。

第八条 科研项目中,应用技术研究、信息化技术研究、标准与计量研究、科技成果推广、企业技术创新等项目的研究时间一般在三年以内,软科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时间一般在二年以内。

第九条 项目申报单位可登陆《陕西省交通运输厅科技教育管理系统》(http://113.140.70.184:4004)提交项目建议。每年3月30日之前提交的项目建议,纳入本的科研计划项目管理;3月30日之后提交的项目建议,将顺延至下的科研计划项目管理。

第十条 科研项目立项程序:

(一)项目申报。申请单位填报科研项目立项申请书(见附件一),通过科技信息管理平台申报,并提交申请书书面材料。

(二)项目审核。厅科教处对申报的所有项目进行形式初审,按专业类别组织专家对通过初审的项目进行网评,对通过网评的项目组织专家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初步立项建议。

(三)计划下达。根据专家提出的项目立项建议,经厅科教处会同有关业务管理部门审查后报主管厅长批准,编制下达《陕西省交通运输厅××科研项目计划》。

(四)对于科技含量较高、能解决共性问题的重要研究项目,具备招标条件的,要面向社会公开招标。

(五)开题论证。根据项目计划要求,第一承担单位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见附件二),由厅科教处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结论作为签订合同的主要依据。

(六)合同签订。由厅科教处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科研项目合同书(见附件三)。

使用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预算内经费和自筹资金的项目,承担单位须提供与合作方签订的有关合同(协议)和详细的项目支出预算,作为科研项目合同的附件。

两个及以上单位联合承担的科研项目,由第一承担单位负责签订项目合同,其他单位与第一承担单位应签订合作协议或二级合同,明确各承担单位的任务分工、经费分配等,并作为合同书的附件。

第十一条 鼓励厅属各单位利用自有资金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凡利用单位自有资金开展的科研项目,需报厅科教处备案。

第十二条

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在勘察设计阶段,要根据项目建设技术需要,提出科研项目及其经费预算。由厅科教处会同有关业务管理部门组织专项审查,确定科技攻关方向和研究内容,并列入科研项目计划。

第三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

第十三条

厅科教处会同有关业务管理部门依据合同书对项目实行全过程管理,协调并解决项目执行中的重大问题;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对在研项目执行情况、组织管理、经费管理、配套条件落实以及项目预期效益 等进行阶段检查;也可聘请专家对项目进行检查或评估,提出检查或评估报告。

第十四条

项目承担单位对重大事项要及时报告,对涉及合同中的目标、研究内容、负责人、关键技术方案、完成时间等进行调整或变更事项,必须报厅科教处批准。未经批准,项目承担单位不得擅自变更合同内容。

第十五条

科研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厅科教处有权撤销或解除项目研究任务:

(一)科研项目配套资金或依托工程、技术引进等条件不落实的;

(二)科研项目长期拖延、执行不力,或技术骨干发生重大变化,致使项目无法执行的;

(三)实践证明预定技术路线不合理或发生重大偏差,达不到预期目标,难以进行调整需要中止的;

(四)研究内容简单重复,或合同确定的主要研究内容已由他人率先完成的;

(五)由于不可抗拒的因素使合同无法继续执行的;

(六)合同各方一致同意变更或中止的。

第十六条

省厅科研项目实行执行情况报告制度,对于研究期限两年及以上的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和主管单位应于每年11月30日前填报项目进展情况报告表(见附件四),报送厅科教处。有阶段性成果的项目要及时将阶段性成果上报。

第十七条

对不按时上报科研项目执行情况报告、擅自变更合同内容或不接受监督检查的科研项目,厅科教处将要求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将对其通报批评。

第十八条

科研项目主要研究人员不能按照合同有效地履行职责,致使项目进度或质量受到较大影响的,厅科教处将责成其所在单位予以调整,视情节暂停其承担厅科研项目的资格并予以公布。

第四章 项目验收(鉴定)与结题

第十九条

列入厅科研项目计划的项目必须进行验收。

应用技术研究项目的成果验收,参照国家《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进行。软科学研究项目的结题,根据国家《软科学研究成果评审办法》,采取评审、验收的方式进行。其他类别的项目参照有关规定。

第二十条

科研项目在规定执行期结束后,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应在三个月内填写并提交验收申请书(见附件五),并附项目研究报告、查新报告、经费决算报告、用户意见等验收资料,与生产联系紧密的项目要提供成果的技术应用指南,报厅科教处审核。

经审核符合验收条件的,厅科教处将对项目组织验收;对不符合验收条件的项目,将责令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限期整改,直至符合验收条件。

科研项目因故不能按期完成的,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应在执行期结束前三个月提出延期申请,并报厅科教处批准。一般项目延期时间不得超过半年。

第二十一条

科研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在规定执行期结束三个月后仍未提出验收申请或未按规定期限提出延期申请的,厅科教处将撤销项目研究任务,并对有关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通报。

第二十二条 科研项目验收以合同确定的研究内容和考核目标为基本依据,由厅科教处组织从事该专业领域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等组成验收委员会进行。验收委员会专家一般不得少于7人。

第二十三条

验收专家在审阅资料、听取汇报、提问质询的基础上,独立提出意见,讨论后形成验收意见。

第二十四条

项目验收结论分为通过验收、不通过验收。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不通过验收:

(一)项目目标任务完成不到85%的;

(二)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有弄虚作假和剽窃他人科研成果行为的;

(三)擅自变更合同考核目标、研究内容的;

(四)经费使用存在严重问题的。

第二十五条

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所有实验记录、数据、报告等,在项目验收(鉴定)后,应及时整理归档,不得散失。

科研成果验收(鉴定)、评审的有关技术文件,分别由厅科教处和承担单位按科研档案管理规定归档。

第二十六条

因提供文件资料不详、难以判断等导致验收意见争议较大,或成果资料未按要求进行归档和整理,或研究过程及结果等存在纠纷尚未解决的科研项目,为需要复议的项目。

需要复议的项目,应在首次验收后的三个月内,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后再次提出验收申请。未按期提出验收申请或未按要求进行整改的,为不通过验收。

对无正当理由造成科研项目任务终止或不通过验收的项目,厅科教处将对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及项目负责人进行通报,并记入科研信用档案,项目负责人三年内将不得承担厅科研项目。

第二十七条

对未列入交通运输科研计划的项目,但对交通运输行业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项目,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可向厅科教处提出成果鉴定申请。经厅科教处审核同意后,将按照有关科研成果鉴定办法对成果进行鉴定。

第二十八条 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科研项目应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同时,由厅科教处会同有关业务管理部门对实验实体工程进行单项验收,并作为整个科研项目验收的一部分,实验实体工程未通过验收的,不组织科 研项目验收。

第五章 成果管理

第二十九条

科研成果是指科研项目在实施中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验收(鉴定)成果,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计、计算机软件以及专利、论文和专著等。

本办法依据《交通运输行业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交科技发[2010]78号)对科技成果进行管理。

第三十条

科研成果涉及国家机密的,有关单位和人员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科学技术保密规定》及相关法规的规定执行,切实做好保密工作。

第三十一条

通过验收的项目,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需在30日内填报科研项目成果验收证书(见附件六),并进行科技成果登记。

第三十二条

实行科研成果公布制度。项目科技成果登记完成后,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需在15日内提交科技成果简介(见附件七),厅科教处负责已登记科研成果的公布及管理,定期或按需公布科研成果。

第三十三条

科研项目所产生的学术报告、论文和专著等对外公开发表时,必须标注“陕西省交通运输厅科研项目”字样,且不得影响项目的专利申请或其他知识产权保护;公开发表后,应将学术报告、论文和专著的名称以及发表刊物名称、著作权人等基本信息在项目执行情况中报告。

第三十四条

鼓励科研成果转化。对适宜转化的科研项目,在项目合同中应包括成果转化方案,明确项目第一承担单位促进成果转化的责任和义务;科研项目验收意见中应提出今后科研成果转化建议。

第三十五条

项目验收(鉴定)或结题后3年内,厅科教处和项目主管单位应对成果的推广应用的情况实行跟踪管理,承担单位应根据成果应用情况对项目进行后评价,并及时报送上述有关材料和后评价报告,作为 项目补充归档资料。

第三十六条

对撤消或中止执行的项目,承担单位和主管单位应对已做工作、经费使用、已购臵的设备仪器、已取得的成果等进行总结,报厅科教处批准结题后归档。

第三十七条

科研成果以及形成的知识产权,除以保证重大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或合同中明确约定外,授予承担单位所有。省交通运输厅有权调用科研成果的技术数据、文件和图纸。

第三十八条

申请科研项目时,须进行专利及相关文献检索,拟定自主知识产权目标。项目执行过程中,承担单位须根据相关领域知识产权的发展动态,及时调整研究策略和措施,防止知识产权侵权。

第三十九条

项目主管单位和承担单位有推广科研成果的责任,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为了强化成果推广、方便使用,厅科教处将及时在网上发布与生产联系紧密的科研项目的技术应用指南。

第六章 经费管理

第四十条

省交通运输厅科研项目资金来源:

(一)国家、交通运输部、省联合科研攻关项目资助资金;

(二)省交通运输厅交通运输科研计划经费;

(三)重点工程项目预算内的科研试验费;

(四)科研成果转化盈利基金(盈利以后利润5%可用来作为研发经费);

(五)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

第四十一条

省交通运输厅交通运输科研计划经费的补助范围:

(一)列入国家、交通运输部和省科研项目的配套经费;

(二)列入省交通运输厅科研项目计划的资助经费;

(三)省交通运输厅科研奖励资金;

(四)厅属单位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五)科研情报费,科研管理等其他科研工作费用。

第四十二条 科研项目经费原则上实行单位自筹、省厅补贴的方式,实行一次审定,分期拨款,专款专用,超支不补的办法。

第四十三条

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应加强对项目经费的使用管理,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做到专款专用,不得自行扩大使用范围。对违反者除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外,省厅将暂停项目经费拨付,并责成限期整改。

第四十四条

合同签订一个月内,厅科教处视项目性质向承担单位拨付合同总金额的30%-50%,其余款项按合同和项目实际进展拨付。

重点工程项目预算内科研试验费支持的科研项目,其经费管理按上述办法执行。

对因承担单位原因撤消或中止执行的项目,未拨科研经费不予拨付。对违反本办法情节严重的撤消或中止执行的项目,承担单位必须退还经费。

第四十五条

承担单位在申请验收(鉴定)时,需提交财务部门出具的项目经费决算报告。

第七章 奖 励

第四十六条 对在交通运输科研和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一)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项目奖励人民币拾万元;

(二)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项目奖励人民币伍万元;

(三)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的项目奖励人民币叁万元。

(四)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项目奖励人民币伍万元;

(五)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项目奖励人民币壹万元;

(六)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的项目奖励人民币伍仟元。

项目组成员所在单位应视情况予以配套奖励。

第四十七条

为了鼓励行业创新,激励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省交通运输厅委托陕西省公路学会设立陕西省交通运输科学技术奖。

获得陕西省交通运输科学技术二等奖及以上的科研项目优先向更高一级学会或协会、政府科技管理部门推荐评奖。

第八章 限 定

第四十八条

申请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应满足以下限制条件:

(一)政府公务人员、离退休人员、申请单位的兼职科研人员不得作为项目的第一负责人(软科学项目除外),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不能担任非所学专业科研项目的负责人。

(二)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申请人同期负责的科研计划项目省厅科研项目(含负责主持的项目)不得超过两项,其他单位的申请人只能负责一项。

(三)未按规定完成交通运输科研计划项目省厅科研项目的项目负责人,不得申请新的科研项目。

(四)不能有效组织研究工作,未取得研究成果且不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延期申请的项目负责人,自结题之日起3年内不得申请新的项目。

第四十九条

参加项目评审、评估、验收、鉴定工作的专家和科研项目的相关人员,未经承担单位许可,不得擅自披露、使用或向他人提供、转让有关技术资料、文件或商业秘密。

第九章 附 则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陕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第五十一条

除印章、签名外,本办法规定的所有报送材料均采用《陕 西省交通运输厅科技教育管理系统》(http://113.140.70.184:4004)生成文档,网上申报的同时报送纸质文本。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由陕西省交通运输厅负责解释。

第三篇: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

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规范新资源食品管理,根据《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新资源食品是指新的食品原料,即我国无传统食用习惯,拟研制作为食品原料的物品。包括以下情形:

(一)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二)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分离的成分;

(三)食品成分的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

(四)其他新研制的食品原料。

第三条 新资源食品应具有食品原料的特性,富于营养或有益于人体健康,且无毒、无害,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慢性或其他潜在性危害。

第四条 新资源食品应当经过安全性审查和卫生部准予许可后,方可作为食品原料用于食品生产。

第五条 卫生部负责新资源食品安全性审查和许可工作,制定和公布新资源食品安全性审查规程和技术规范,指定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为新资源食品技术审评机构(以下简称审评机构)。审评机构负责新资源食品受理、组织安全性审查、技术审查和报批等工作。

第六条 拟从事新资源食品生产、使用或者进口的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向审评机构提出许可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表;

(二)研制报告和安全性研究报告;

(三)生产工艺简述和流程图;

(四)执行的相关标准(包括安全要求、质量规格、检验方法等);

(五)国内外研究利用情况和相关安全性评估资料;

(六)产品标签及说明书;

(七)有助于评审的其他资料。

另附未启封的产品样品1件或者原料30克。

第七条 申请进口新资源食品的,除提交第六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该食品在出口国(地区)的食用历史证明资料;

(二)出口国(地区)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出具的允许在本国(或地区)生产或者销售的证明材料。

第八条 申请人应当如实提交有关材料,反映真实情况,对申请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承担法律责任。

第九条 申请人应当在提交的本办法第六条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和第(五)项中注明不涉及商业秘密,可以向社会公开的内容。

第十条 审评机构应当在受理申请后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反映的有关意见作为技术审查的参考依据。

第十一条 审评机构应当在受理新资源食品申请后60日内,组织医学、农业、食品、药学等方面专家,采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实质等同原则,对新资源食品的安全性进行技术审查,作出审查结论。

技术审查的内容包括:新资源食品来源、传统食用历史、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主要成分及含量、推荐摄入量、用途和使用范围、毒理学材料。来源于微生物的,还应当审查菌株的生物学特征、遗传稳定性、致病性或者毒力等资料及其它科学数据。

第十二条 技术审查过程中需要补充资料的,审评机构应当及时书面告知申请人,申请人应当按照要求及时补充有关资料。

根据技术查需要,审评机构可以要求申请人现场解答有关技术问题,申请人应当予以配合。

需要补充检验试验或对检验结果进行验证试验的,审评机构应当将检验项目、检验批次、检验方法等要求告知申请人。验证试验应当在取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机构进行。对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检验方法的,应当首先对检验方法进行验证。

第十三条 技术审查过程中需要对生产现场进行核查的,审评机构应当指派两名以上专家,对生产现场进行核查,出具现场核查意见。参加现场核查的专家不再参与技术审查工作。

第十四条 新资源食品行政许可的具体程序按照《行政许可法》、《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卫生部根据技术审查结论、现场审查结果和公开征求意见等,对符合要求的新资源食品准予许可并予以公告。

对技术审查不符合要求的,由审评机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申请人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书面通知的30日内向审评机构提出复核申请,由审评机构组织专家复核。对不符合要求的,由卫生部作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并书面告知申请人,同时说明不予许可理由。

与公布的新资源食品具有实质等同性的,无需再申请许可。技术审查过程中,如审核确定申请产品为普通食品或者与公布的新资源食品具有实质等同性的,卫生部应当及时告知申请人,并作出终止审批的决定。

第十六条 新资源食品公告包括以下内容:新资源食品名称、来源、加工工艺、主要成分、质量要求、标签标识要求等。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卫生部可以对已经批准的新资源食品进行重新审查:

(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新资源食品的安全性产生质疑的;

(二)有证据表明新资源食品的安全性可能存在问题的;

(三)其他需要重新审查的情形。

对重新审查认为不符合新资源食品要求的,卫生部可以公告撤销已批准的新资源食品。

第十八条 从事新资源食品生产的单位,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按照新资源食品公告要求组织开展生产活动,保证所生产和使用的新资源食品的食用安全性。

第十九条 新资源食品以及食品产品中含有新资源食品的,其产品标签标识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标准和卫生部公告要求,新资源食品名称应当与卫生部公告的内容一致。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生产或使用未经安全性审查的新的食品原料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风险评估,是指对人体摄入含有危害物质的食品所产生的健康不良作用可能性的科学评价,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的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的描述四个步骤。

实质等同,是指如某个新资源食品与传统食品或食品原料或已批准的新资源食品在种属、来源、生物学特征、主要成分、食用部位、使用量、使用范围和应用人群等方面比较大体相同,所采用工艺和质量标准基本一致,可视为它们是同等安全的,具有实质等同性。

传统食用习惯,是指在省辖区域内,有30年以上作为定型包装食品生产经营并且未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

第二十二条 转基因食品、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管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1年 月 日起施行。卫生部2007年7月2日公布的《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四篇:导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导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导游队伍建设,深化导游体制改革,保障导游合法权益,提升导游服务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旅行社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对导游执业实行许可制度。

旅游主管部门建立导游等级考核制度、导游星级评价制度和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运用标准化、信息化手段对导游实施动态监管。

第三条

旅游行业组织应当依法维护导游合法权益,促进导游职业发展,加强导游行业自律。

旅行社等用人单位应当加强对导游的管理和培训,保障导游合法劳动权益,提升导游服务质量。

导游应当恪守职业道德,提升服务水平,自觉维护导游队伍形象。

第四条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弘扬导游队伍先进典型,优化导游执业环境,促进导游队伍的健康稳定发展。

第二章 导游执业许可

第五条

从事导游执业活动的人员,应当取得导游人员 资格证和导游证。

第六条

经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合格的人员,方可取得导游人员资格证。

国家旅游局负责制定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政策、标准,组织导游资格统一考试,以及对地方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导游考试实施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省级旅游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导游资格考试具体工作。

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家旅游局另行制定。

第七条

取得导游人员资格证,并与旅行社订立劳动合同或者在相关旅游行业组织注册的人员,可以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向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申请取得导游证。

导游证采用电子证件形式,由国家旅游局制定格式标准。电子导游证以电子数据形式保存于导游个人移动电话等移动终端设备中,由各级旅游主管部门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实施管理。

本办法所称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是指旅行社、旅行社分社或者旅游行业组织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区的市级旅游主管部门、县级旅游主管部门。

本办法所称旅游行业组织,是指符合《社会团体登记管 理条例》规定的导游协会,以及在旅游行业组织设立的导游分会或者导游工作部门。

第八条

在旅游行业组织注册并申请取得导游证的人员,应当向所在地旅游行业组织提交以下材料:

(一)身份证;

(二)导游人员资格证;

(三)本人近期照片;

(四)注册申请。

旅游行业组织在接受申请人取得导游证的注册时,不得收取注册费;旅游行业组织收取会员会费的,应当符合《社会团体登记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以导游证注册费的名义收取会费。

第九条

导游通过与旅行社订立劳动合同取得导游证的,劳动合同的期限应当在1个月以上。

第十条

申请取得导游证,应当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填写申请信息,并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身份证的电子件;

(二)未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承诺;

(三)无过失犯罪以外的犯罪记录的承诺;

(四)与经常执业地的旅行社订立劳动合同或者在经常执业地的旅游行业组织注册的确认信息。

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对申请人提出的申请,应当作出受 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需补正相关材料的,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时或者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予以补正;逾期不告知的,提交完成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准予核发或者不予核发导游证的决定。不予核发的,应当告知申请人理由。

第十一条 具有下列情形的,不予核发导游证: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

(二)患有甲类、乙类以及其他可能危害旅游者人身健康安全的传染性疾病的;

(三)受过刑事处罚的,过失犯罪的除外;

(四)被吊销导游证之日起未逾3年的;

(五)导游与旅行社订立劳动合同的期限在1个月以下的。

第十二条 导游证的有效期为3年。导游需要在导游证有效期届满后继续执业的,应当在有效期限届满3个月前,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向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本办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二)项至第(四)项规定的材料。

旅行社或者旅游行业组织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核实导游信息。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予以审核,并对符合条件的导游,变更导游证信息。第十三条 导游与旅行社订立的劳动合同解除、终止或者在旅游行业组织取消注册后,导游及旅行社或者旅游行业组织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将信息变更情况报告旅游主管部门。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导游应当在导游信息发生变化之日起10日内,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提供相应材料,申请变更导游证信息:

(一)姓名、身份证号、导游等级、导游服务星级和语种等信息发生变化的;

(二)与旅行社订立的劳动合同解除、终止或者在旅游行业组织取消注册后,在3个月内与其他旅行社订立劳动合同或者在其他旅游行业组织注册的;

(三)经常执业地区发生变化的;

(四)其他导游身份信息发生变化的。

旅行社或者旅游行业组织应当在收到变更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对信息变更情况进行核实。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予以审核确认。

本办法所称经常执业地区,是指导游连续执业时间或者3个月内累计执业时间达到30日的省级行政区域。

导游的经常执业地区应当与其订立劳动合同的旅行社、旅行社分社或者注册的旅游行业组织所在地的省级行政区域一致。

第三章 导游执业管理

第十五条 导游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应当接受旅行社委派,但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六条 导游在执业过程中应当携带电子导游证、佩戴导游身份标识,并开启导游执业相关应用软件。

本办法所称导游身份标识,是指标识有导游姓名、证件号码等导游基本信息,以便于旅游者和执法人员识别身份的标牌。导游身份标识的标准由国家旅游局制定。

导游身份标识中标识的导游信息发生变化,导游应当在导游信息发生变化之日起10日内,向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申请更换导游身份标识,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予以确认更换。

第十七条 导游在执业过程中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二)遵守职业道德,维护职业形象,文明诚信服务;

(三)按照旅游合同提供导游服务,讲解相关法律法规、人文和自然资源、风俗习惯、宗教禁忌及其他有关注意事项;

(四)尊重旅游者的人格尊严、宗教信仰、民族风俗和生活习惯;

(五)向旅游者告知和解释文明行为规范、不文明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引导旅游者健康、文明旅游,劝阻旅游者 违反法律法规、社会公德、文明礼仪规范的行为;

(六)对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的事项,向旅游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必要措施。

第十八条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导游应当立即采取下列必要的处臵措施:

(一)救助或者协助救助受困旅游者。

(二)向组团社报告,必要时依法直接向旅游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报告;

(三)根据组团社的要求,调整或者终止行程,必要时可以根据旅游主管部门、有关机构的要求,采取停止带团前往风险区域、撤离风险区域等避险措施。

第十九条 从事导游执业活动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安排旅游者参观或者参与涉及色情、赌博、毒品等违反我国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项目或者活动;

(二)擅自变更旅游行程或者拒绝履行旅游合同;

(三)擅自安排购物活动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

(四)以隐瞒事实、提供虚假情况等方式,诱骗旅游者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参加购物活动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

(五)以殴打、弃臵、限制活动自由、恐吓、侮辱、咒骂等方式,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旅游者参加购物活动、另行付 费等消费项目;

(六)以回扣、佣金、人头费或者奖励费等名义,获取相关经营者给予的财物等不正当利益;

(七)推荐或者安排不合格的经营场所;

(八)向旅游者兜售物品;

(九)向旅游者索取小费;

(十)委托他人代为提供导游服务;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条 具备领队条件的导游从事领队业务的,应当符合《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旅行社应当按要求将本单位具备领队条件的领队信息及变更情况,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报旅游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应当撤销导游证:

(一)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核发导游证的;

(二)申请人以欺骗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导游证的;

(三)依法可以撤销导游证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应当注销导游证:

(一)导游死亡的;

(二)导游证有效期届满未申请换发导游证的;

(三)导游证依法被撤销、吊销的;

(四)导游与旅行社订立的劳动合同解除、终止或者在旅游行业组织取消注册后,超过3个月未与其他旅行社订立劳动合同或者未在其他旅游行业组织注册的;

(五)取得导游证后出现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项至第(三)项情形的;

(六)依法应当注销导游证的其他情形。

导游证被注销后,导游符合法定执业条件需要继续执业的,应当依法重新申请取得导游证。

第四章 导游执业保障与激励

第二十三条 导游在执业过程中,其人格尊严受到尊重,人身安全不受侵犯,合法劳动权益受到保障。导游有权拒绝旅行社和旅游者的下列要求:

(一)侮辱其人格尊严的要求;

(二)违反其职业道德的不合理要求;

(三)不符合我国民族风俗习惯的要求;

(四)可能危害其人身安全的要求;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旅行社等用人单位应当维护导游执业安全,并为女性导游提供执业便利。第二十四条 旅行社应当与通过其取得导游证的导游订立不少于1个月期限的固定期限或者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支付基本工资、带团补贴等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旅行社临时聘用在旅游行业组织注册的导游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应当依照旅游、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足额支付导游服务费用;旅行社临时聘用的导游与其他单位不具有劳动关系或者人事关系的,旅行社应当与其订立劳动合同。

第二十五条 导游应当在旅游车辆“导游专座”就坐,避免在高速公路或者危险路段站立讲解。

旅行社安排乘坐旅游车辆的旅游团队(含导游)人数,不得超出旅游车辆的核定乘员数。

第二十六条 导游星级评价制度是导游服务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星级评价指标由技能水平、执业经历、社会评价、培训时长和奖惩情况等构成,导游星级根据星级评价指标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并根据导游执业情况每更新一次。

旅游主管部门、旅游行业组织和旅行社等单位应当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及时、真实地备注各自获取的导游奖惩情况等信息。

第二十七条 旅游主管部门应当积极组织开展导游培训,培训内容应当包括政策法规、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对、文明服务等,培训方式可以包括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网 络培训等,每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课时。培训不得向参加人员收取费用。

旅游行业组织和旅行社等应当对导游进行包括安全生产、岗位技能、文明服务、文明引导等在内的岗前培训和执业培训。

导游应当参加旅游主管部门、旅游行业组织和旅行社开展的政策法规、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对、文明服务内容的培训;鼓励导游积极参加其他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第五章 罚则

第二十八条 导游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依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违反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依据《旅游法》第一百零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依据《旅游法》第一百零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处罚;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依据《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一)项规定的,依据《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处罚;

(五)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一)项规定的,依据《旅游法》第一百零一条的规定处罚;

(六)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二)项规定的,依据《旅游法》第一百条的规定处罚;

(七)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三)项至第(六)项规定的,依据《旅游法》第九十八条的规定处罚;

(八)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七)项规定的,依据《旅游法》第九十七条第(二)项的规定处罚;

(九)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八)项规定的,依据《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处罚;

(十)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九)项规定的,依据《旅游法》第一百零二条第三款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导游、旅行社或者旅游行业组织未按期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向旅游主管部门报告信息变更情况的,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处1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导游有下列行为的,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处1000元以下罚款:

(一)未申请变更导游证信息的;

(二)未更换导游身份标识的;

(三)未按规定参加旅游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的。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导游不采取相应措施的,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十)项规定,导游委托他人代为提供导游服务的,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旅行社不按要求报备领队信息及变更情况,或者备案的领队不具备领队条件的,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处1万元以下罚款,对不具备领队条件的领队信息,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从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信息系统中清除。

第三十四条 导游执业许可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取得导游人员资格证、导游证的,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许可,并给予警告;申请人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导游执业许可。

第三十五条 导游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导游人员资格证、导游证的,由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申请人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导游执业许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导游涂改、倒卖、出租、出借导游人员资格证、导游证,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导游执业许可的,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导游向负责监督检查的旅游主管部门隐瞒 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的真实材料的,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处1000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旅游行业组织、旅行社为导游申请取得导游证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的,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处1万元以下罚款。

导游在导游星级评价中提供虚假材料,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处1000元以下罚款,并列入旅游经营服务不良信息记录。

第三十九条 旅游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导游执业许可、管理职责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17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五篇:印章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关于征求《温州长运集团有限公司印章 管理办法(试行)》修改意见的函

各所属单位:

现将《温州长运集团有限公司印章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有关修改意见请于2010年1月28日前反馈到我办。

特此函告。

集团公司行政办公室

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日

温州长运集团有限公司印章管理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使集团公司各类印章保管使用更加规范、安全、有序,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目标,根据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类印章是指集团公司各级机构及其职能部门实施行政管理、经营管理和组织管理职权的象征,是确认各项行政管理、经营管理和组织管理行为效力的重要工具。

第三条 印章管理是指印章的刻制、颁发、保管、使用、销毁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

第四条 印章管理应当坚持统一、集中、规范、安全的原则,严格执行集团公司各项管理制度和其他有关规定,确保经营管理的稳健安全和行政及组织管理的规范有序。

第五条 集团公司各级机构及其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应当高度重视印章管理工作,遵守本办法并加强对本级机构、本部门印章管理工作的领导和检查。

第六条 集团公司各级机构的办公室是印章管理的职能部门,主管本级机构的印章管理工作并指导下级机构的印章管理工作。

第七条 集团公司各级机构负有印章保管责任的部门应指定坚 持原则、责任心强的人员负责印章管理工作,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认真把好使用审批关。

第二章 印章种类

第八条 集团公司印章种类主要有:

(一)行政印章

适用于以集团公司名义制发行政公文、函电、报表,订立合同、协议,出具承诺书、授权委托书、介绍信、证明及其他重要材料等。

(二)财务专用章

适用于以集团公司名义开立银行账户的预留印鉴以及进行资金调拨等财务收支活动,缮制各类财务活动单据、报表等。

(三)合同专用章

适用于以集团公司名义对外开展经营业务或特定业务活动,并订立相关业务合同、协议,须经集团公司特别授权后使用。

(四)负责人名章

适用于以集团公司负责人名义签发文件,进行财务收支活动,缮制各类财务活动单据、报表,集团公司开立银行账户的预留印鉴,以及其他需加盖集团公司负责人名章的合同、协议、法律文书等。

(五)党群组织印章

主要包括党委、纪委、工会、团委等党群组织印章,适用于以党群组织各自名义制发公文、函电,出具介绍信、证明及其他重要材料等。

(六)部门印章

适用于以集团公司职能部门名义制发公文、函电、报表,各职能部门之间商洽工作,与上下级相关部门联系、商洽工作,出具有关说明材料等。

(八)业务专用章

适用于集团公司职能部门在业务处理环节中的职责确认、各类凭证的交接等。

(九)日常工作用章

1.现金收、付讫章。专用于财务出纳员收、付现金时盖销有关原始票据。

2.转账收、付讫章。专用于财务出纳员收、付银行存款时盖销有关银行票据。

3.更正(校对)章。适用于各类业务单证、财务报表要素的更改等。4.工作人员名章。适用于日常工作中需要加盖个人名章的各类单据、凭证、报表。

第九条 集团公司分支机构印章种类主要有:

(一)集团公司成建制的分支机构的印章种类与集团公司大致相同,主要包括行政印章、财务专用章、负责人名章、党群组织印章、部门印章、业务专用章和日常工作用章等,一般不包括合同专用章。

(二)集团公司未成建制的分支机构的印章种类一般只有行政印章、财务专用章、负责人名章等必要印章。

第三章 印章刻制和颁发

第十条 集团公司各类印章按照以下权限刻制:

(一)集团总部使用的所有印章及集团公司新设立的分支机构行政印章,均由集团公司行政办公室负责刻制或监制备案。

(二)其他各类印章,包括集团公司分支机构行政印章因磨损原因需重新刻制的,均由集团公司成建制的分支机构负责刻制,并报集团公司行政办公室备案。

第十一条 需要刻制印章的机构或部门,应填具《印章刻制申请表》,由本级机构或部门主要负责人审签后,按照上述刻制权限规定,报请负责刻制的机构或部门刻制。任何机构、部门和个人不得超越权限擅自刻制各类机构、部门印章。

第十二条 负有行政印章刻制职责的机构,应在行政印章刻制前向当地公安部门申办印章刻制审批手续后,交由专门经营公章刻制业务的单位刻制,并保留审批手续;各级机构在启用印章之前,如有需要,应分别向注册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上级机构、单位办理备案登记手续,或通过印章颁发机构发文告知相关单位和部门。

第十三条 颁发、领用印章,应当办理登记手续。颁发印章时,须填制《印章颁发登记表》一式两份,一份由颁发机构办公室备案,一份交领用机构办公室留存。

第四章 印章使用批准权限

第十四条 制发公文用印,由公文制发经办人凭已经本级机构领导签批的公文原稿,向印章保管人申请用印。

第十五条 办理其他事项使用本级机构党政印章、负责人名章,经办人应填写《用印登记单》,由经办部门负责人审签后,按照下列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一)使用党组织印章,由本级机构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或其授权 的其他党组织负责人审批。

(二)使用行政印章,由本级机构主要领导或其授权的分管领导审批。

(三)使用财务专用章,由本级机构主要领导或其授权的分管领导、财务部门主要负责人审批。

(四)使用合同专用章,由本级机构行政主要领导或其授权的分管领导、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及分支机构行政主要领导审批。

(五)使用负责人名章,一般情况可由本级机构保管部门按相关制度规定执行,特殊情况应由该印章所示负责人或本级机构行政主要领导审批。

第十六条 办理以下文件、材料用印,必要时应先交由企业常年法律顾问或法律工作人员审核把关,再报经有权审批的领导同意后方能用印。

(一)各类合同、协议、承诺书和涉及企业权利义务的法律文书。

(二)对外公告、通告和涉及企业权利义务的对外正式文本。

(三)其他须经法律审核、见证的有关文件、材料等。

第十七条 下列事项使用党政印章、财务专用章、负责人名章,本级机构党政主要负责人可授权其他人员审批。

(一)开具员工身份、家庭情况证明,以及办理涉及劳动工资、组织人事、医疗、教育、婚姻等事项,可由本级机构人事部门负责人审批,重要的应报送分管领导审批。

(二)开具介绍信、工作联系函以及办理一般性日常事务的证明,可由本级机构办公室主任审批,重要的应报送分管领导审批。

(三)缮制各类财务活动单据,可由本级机构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批,重要的应报送分管领导审批。

第十八条 使用业务专用章应按业务审批权限确定。第十九条 以本级机构名义开立银行账户预留印鉴,应由经办人办理,财务部门负责人监督。

第二十条 收到用印的申请,印章保管人员应当认真审核各项审批手续是否符合规定,并对其合规性负责。审核无误并用印后,印章保管人应对《用印登记表》编号留存,年底移交给档案部门,并办理签收手续。办理本办法第十七条所列文件、材料用印的,应将其副本或复印件一并留存备查。

第二十一条 禁止在各类空白单证、纸张、介绍信和未经审批的各类公文、材料、合同上加盖印章。

第二十二条 未经集团公司特别批准,禁止任何集团公司分支机 构、职能部门在各类担保函件上加盖印章。

第二十三条 日常工作印章,根据工作需要,由经办部门指定专人妥善保管、使用,并对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准确、合规性负责。

第五章 印章保管

第二十四条 集团公司各级机构党政印章由其办公室负责保管,财务专用章由其财务部门负责保管,合同专用章由其授权的职能部门或分支机构负责保管,负责人名章可根据工作需要由其办公室或财务部门负责保管。

第二十五条 集团公司各级机构及其职能部门应按照保管与审批分离的原则,指定专人保管印章,并建立健全印章领用、保管、交接、登记等管理制度。机构或部门主要负责人不得保管本机构或本部门印章。

第二十六条 印章应在办公场地内使用,原则上不得带出办公场所,若因特殊情况要带出办公场所,须由印章保管人或印章保管部门指定人员陪同前往监督用印,或由经办部门填报《公章外带使用审批表》,在报经本级机构主要负责人或其授权的分管领导批准后,方可由经办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外带使用并限期归还印章。

第二十七条 印章应存放于保险柜或铁皮柜内。每次用印完毕,应随即入柜,不得随意放在办公桌上或未上锁的柜子里,以防失窃或盗用。发现印章丢失和盗用,有关人员应立即向上级报告,并迅速采取措施追查。

第六章 印章委托管理

第二十八条 集团公司未成建制的分支机构印章,由经集团公司授权具有经营管辖权的成建制单位(包括集团公司成建制的分支机构和控股子公司,以下简称管辖单位)负责管理。其中,行政印章必须由管辖单位办公室负责管理,财务专用章、负责人名章一般由管辖单位财务部门负责管理。

第二十九条 集团公司未成建制的分支机构行政印章,限定用于与其经营业务有关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工商年检、纳税申报、领用发票等日常活动。

第三十条 对实行承包经营的集团公司分支机构印章,有关管辖单位必须加倍重视和严格管理,尤其对行政印章使用管理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制度性规定,并在承包经营合同中就有关印章管理事宜做出专门规定或补充规定。第三十一条 对于集团公司未成建制分支机构的印章管理,本章未做特别规定的,均按本办法相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 印章清收和销毁

第三十二条 印章磨损或机构、部门名称变更时,原印章应由本级机构办公室负责清收,并交由印章颁发机构统一审核、销毁。

第三十三条 集团公司各类印章按照以下程序进行销毁:

(一)拟作废的印章由使用印章的本级机构负责清收。本级机构办公室应对照领用登记情况,将所清收的印章登记造册并留存原印模,报经机构主要负责人审核后,上交印章刻制颁发机构统一销毁。

(二)各级机构送销印章,应指派专人负责进行,并办理印章送销登记手续。

(三)负责销毁印章的机构办公室收到拟销印章后,应将印章登记造册,同时填具《印章缴销登记表》,保留原印模,报经机构主要领导或其授权的分管领导批准后进行销毁,登记表一式两份,一份由销毁机构档案部门留存,一份交送销机构办公室留存。

(四)如送销机构即为颁发机构,则由其办公室统一清收、审核、销毁,并在销毁印章后,保留审批表一式两份,一份由本级机构档案部门留存,一份交上级机构办公室备案。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任何人都不得要求印章保管人员违反用印规定使用印章。遇有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印章使用保管人应当坚决抵制。抵制无效时,须及时向上级报告。未向上级报告的,应追究其失职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公司损失的,给予责任人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并可责令其承担一定的经济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应当提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集团公司各所属单位,包括集团公司成建制的分支机构和各控(参)股子公司,应当根据本办法的规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实施细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集团公司行政办公室负责解释和承办修订事宜。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集团公司党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后发文执行。

下载《陕西省资源枯竭煤矿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陕西省资源枯竭煤矿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车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市城市管理监察支队 执法车辆暂行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为加强支队车辆的管理,贯彻车辆使用、维修、安全管理责任制,提高车辆使用效率,结合支队执法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万宝煤矿关于资源枯竭情况的报告

    万宝煤矿关于资源枯竭情况的报告 一、基本情况 1、历史沿革及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万宝煤矿是白城地区唯一的煤炭企业,位于吉林省西北边缘的半山区,由白城地区直接领导,是全民所有......

    资源枯竭就业安置

    展轨道。东川茶的故乡 东川 —— 茶的故乡提起东川,人们都想起到东川的铜;也有一些人会想到东川是彝族的发源地;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东川曾经是茶的故乡。《中国茶经》记载:“神......

    如何应对资源枯竭

    老矿中找新矿,延长开采寿命。严查严处非法采矿! 关于大冶资源枯竭问题进行经济转型都是必须的。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是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满足人......

    江门潭江水资源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江门市潭江水资源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推行河长制,确保潭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各项目标任务顺利推进,切实加强江门市潭江水资源保护专项......

    集镇卫生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XX镇集镇卫生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XX镇集镇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创建卫生镇,优化生活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重庆市爱......

    车辆 油料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渭南市环保系统车辆油料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油料使用及日常管理,保障车辆正常运转,避免在使用油料环节发生违规违纪行为,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油料购置 1......

    公司劳动模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劳动模范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发挥劳动模范的带头、骨干和桥梁作用,结合公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