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希望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
最希望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重视前所未有,反映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当前我国价值观建设的高度自觉。大多数学者认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提炼,使人们更加明确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成为什么样的公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当今我国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情况下,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最大限度凝聚人们的共识,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学者们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普世价值”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落地”与融入中国梦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任何一种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关系?二者是继承与创新关系还是根本割裂的?这些问题成为思想理论界讨论的热点。
学者们积极研究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之间是“流”与“源”的关系,后者为前者提供丰厚滋养,前者是对后者的传承与超越。学者们谈到,在当前的研究宣传和教育教学中,要着重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引导青年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最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有学者强调,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对当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就是要正确处理“继往”和“开来”的关系,特别要注重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确处理“守本”与“外来”的关系,既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又广泛借鉴世界“外来”文明成果,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
近年来,有关“普世价值”的论争不绝于耳。而近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的论争,便成为两种意识形态、两种政治制度在价值观领域的较量。
近期典型表现就是故意曲解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所谓“普世价值”。比如,有人说“十八大最大的亮点就是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普世价值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次提出了肯定普世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对此,学者们积极回应,从不同方面给以有力回击。一方面,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中西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差异进行了系统梳理。认为中西方价值观在本质和内涵上存在根本不同,主要表现为制度属性、阶级属性以及所代表的利益诉求的不同。另一方面,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深刻揭露了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真实面目。比如,有学者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所谓“自由”,实质上是商品交换和贸易的自由,是资本的自由;所谓“民主”,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是有钱人的游戏;所谓“人权”,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权利,“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的人权”。有学者指出,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极力推销的价值观念,其实质并没有它所宣传的那么美丽,只要剥离其靓丽的外衣,“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本来面目就昭然若揭。还有学者指出,新一轮“普世价值”论的鼓吹者使用的仍然是偷梁换柱的手法,他们从根本上无视十八大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概念所具有的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将其等同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极力向全世界推行的那套价值观念。
当前应当积极拓展渠道,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活动载体,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积极与西方“普世价值”作坚决斗争。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与融入中国梦
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中国梦?这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学者们积极研究的重大问题。
针对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问题,学者们建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三个层面展开,实现良性互动:一是在党和国家层面,建立健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二是在宣传理论界
层面,要开展理论的开掘阐释和教育引导工作;三是在社会和公民个人层面,要形成党员干部引领带动,人人参与、人人实践的生动局面。有学者认为,应突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在价值主体和价值目标上都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价值追求。也有学者指出,应着力在“怎么说”上下功夫。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人们的思想认知、情感认同,除了做好常规的理论宣讲、思想教育,还应重视发挥文以载道、文以释道、文以传道的优势,多做“以文化人”的隐形、软性教育。要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发展进程及个体命运变迁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善于用艺术的形式把深刻的大道理和贴近百姓的小道理结合起来讲述好、传播好,使人们在得到审美享受的同时感受到真理的魅力,更加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梦的问题,学者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过程也是中国梦从理想变为现实的过程,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有学者指出,在宣传阐释中,应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内在逻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梦,要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契合。还有学者建议,应着力在“做什么”上下功夫,实现中国梦,需要团结动员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做好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上升为国家层面的要求,成为制定法律法规、制度设计、决策部署及实施公共管理的价值准则,体现于经济社会各方面政策措施及其实践之中。
二、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近年来思想理论界一直关注的热点。一段时间以来,仍有人继续宣扬和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出现了以下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性问题:一是对“历史虚无主义”作出与中央文件精神相反的解读。比如,有的把否定和抛弃资产阶级的宪政民主、自由经济制度等所谓的“现代世界文明”定义为历史虚无主义,称马克思主义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有的认为,把李鸿章、袁世凯等定性为汉奸卖国贼而不是爱国者,是“实实在在”的“历史虚无主义”,而指责、否定革命史、为已有定性的历史人物翻案的行为是“虚”的“历史虚无主义”。二是把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专家学者称为真正的历史虚无主义者,有的把我们党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和反对说成是“大搞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革命、把“五四”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视为离开所谓的“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说成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其要害就是否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及党的领导的选择和接受,主张当代中国放弃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接受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指导。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眼里,在我国如果批判或否定西方资产阶级的宪政民主、经济自由等所谓“现代世界文明”,就是对人类文明的虚无,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可见,上述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错误解读,其潜台词就是全盘西化,本质上是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反对中国在坚持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高度警惕目前这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当前泛起的这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继续散布种种历史谎言的同时,也抛出与中央精神完全相反的历史虚无主义观,意在夺取对
历史虚无主义解读的主动权、话语权,以扭转批判、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方向。它打着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旗帜,间接地隐晦地反对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宣扬资产阶级价值观念,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和现实指向,实质是一个具有强烈意识形态的、事关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原则问题,对此绝不能掉以轻心。学者们反映,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表现在史学研究中,而且发展到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中。如果任其蔓延,必然会搞乱理论,搞乱思想,使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理性产生怀疑,进而丧失国家观念、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失去基本的历史依据,由此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是不言自明的。
三、对策和建议:第一,深入揭露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和危害。应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一批有分量有说服力的文章,深入分析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和危害,帮助人们澄清思想认识,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和侵蚀。第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舆论阵地的管理。长期以来,一些媒体打着追求自由民主的旗号,不断宣扬错误思想和言论,已成为各种错误思潮的发源地。防止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必须切实加强对媒体的管理。第三,适度解密我国近现代历史档案。对于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上的关键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论行为,需要通过对档案材料的梳理和研究,实事求是地展现出来,让人们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过度限制档案材料的使用,会导致一些真实性有限或看法片面的出版物大行其道。建议制定规范有效的档案解密制度,进一步开放档案资料,使专业学者能够根据档案史实,反驳和抨击那些歪曲历史的言行。第四,切实
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一系列亟须破解的发展中难题,比如腐败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等,这些问题往往导致部分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困惑和矛盾,在客观上会助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因此,切实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治本之策。
第二篇:当前希望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
当前希望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
一、下岗职工就业难问题。这个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因而引起了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采取各种形式和措施,最大限度地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但目前来看,再就业压力仍然很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等待安置的劳动力总量居高不下,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大量富余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以及受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入世”初期等因素影响,就业压力更大。二是缺乏有效就业岗位。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落后,就业空间狭小,渠道较窄,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就业难度很大,因而产生很多不稳定因素。三是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单一。下岗职工绝大多数技能单一。四是择业、就业观念落后。一些苦、脏、累、险的岗位无人问津。外出打工又瞻前顾后,挑挑捡捡。五是下岗职工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面临资金、场地、技术等多方面的困难。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运用好中央的一些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新政策,充分利用好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社保补贴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要加强对下岗职工的培训,切实提高下岗职工的各方面素质,以适应岗位的要求和需要。同时,要采取多种措施,广开门路,最大限度地挖掘就业岗位,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日益增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较大危害。直接导致青少年犯罪率的逐年上升。青少年教育问题备受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青少年的自身看,青少年生理早熟、行为超前,但心智发育滞后、缺乏自我约束、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逆反心理和盲从心理。从社会环境看,主要是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和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就越来越大。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和社会上的不法经营者,为牟取私利,贩卖渲染色情、凶杀、暴力的网络垃圾和音像制品、书刊,一些影视、广告等也充斥着不健康的内容,严重侵害了青少年身心健康。从学校教育上看,应试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仍居于主导位置,素质教育改革步伐缓慢,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有的学校对优等生和差等生不能同样对待,致使部分青年学生自暴自弃,也导致了一些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针对这些情况,要牢固筑起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会预防的坚固防线,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进一步清理整顿文化市场,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宫家等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为青少年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要做好青少年新闻出版工作,丰富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青少年教育阵地;要加强法制教育,切实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要加大青年典型和青年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关心重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农村人才匮乏问题。由于村里的“能人”、“明白人” 都流向了城里,城里的人才又不愿到农村创业发展,农业院校的大中专等毕业生远离农村和农业,农业和农村虽然人口 众多,但普遍素质较低。从全国来看,平均每万名农业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还不到7名,具体表现在: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文化水平低,科技意识差,市场意识、创新意识不强,思路不宽,视野不广。由于缺乏技术人才,既希望进市场,又害怕市场竞争,对市场经济知识特别是入世后,对农业的发展形势和方向辨不清,看不明,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思维形成定势和惯式。农村人才的匮乏,一是制约着农村调整经济结构,产业化进程,许多农业知识,科技 成果由于农民掌握不了而不能应用到实际生产之中。二是制约着农村增收步伐。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通过技术培训、外出打工、试验示范等措施加强农民“乡土人才”和较高知识层次的人才队伍建设,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四、对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清。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有人片面地认为,在物质积累和人文素质没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没有必要讲民主。到了一定程度,“ 实而知礼仪”,问题都解决。这在农村体现得较为多一些。一些人认为,农民民主意识不浓,不知道参与民主,也懒得去参加民主。而农民往往只考虑如何多赚些钱,民主是后考虑的事情,在生活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不愿考虑民主的事情,认为反正谁当官都是干,也轮不到自己头上。一些基层干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说不清,道不明,听命意识强,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能力低。更有甚者,一些群众听说西方如何“民主”,就到处鼓吹宣扬。部分农民即使想多参与一些民主,但由于少数“钉子户”、落选村干部及其家庭的干扰,多数村民用户的决策和决定难以实施,参与过多了,还怕打击报复,有畏惧心理。社会主义民主特别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系。这个问题需要在理论层面上作出正面解释和回答。
第三篇:对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对希望党校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的思考
对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的思考
作为一名从事乡镇工作的党员干部,经常与老百姓打交道,在具体工作中,经常深入调研,倾听广大干部群众的呼声,下面我就他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描述如下:
一、医疗是农民首要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医疗方面,农民反映最突出的是费用问题。医药费用近几年来大幅度上涨,参保人员的医保费还经不起几次感冒。特别是农民在生了大病以后不能负担高昂的医药费,导致“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新型合作医疗的推进难以取得农民群众的配合,原因在于外出流动人口的增多及政策制度的不完善,使广大农民对此心存疑虑。
二、农民希望加大治理环境污染执法力度
农民对生活地区环境质量的优劣越来越重视。而农村环境保护监督几乎是一片空白,环境监测、环境监理和环境规划在农村难见身影,致使在农村的企业大多不重视环保工作,再加上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农村垃圾没有进行专门处理,导致到处是垃圾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村环境保护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压力越来越大。
三、就业成为最大关注热点
农村剩余劳动力呈继续增加的趋势,城乡差距在拉大,由于农民剩余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就业遇到重重困 难,由此导致农民预期收入减少。而农民增收是农村工作的主线,因就业困难引起劳动力负担加重,人均收入水平下降的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关注。
四、农民期盼建立农村养老制度
由于“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农民中根深蒂固的影响,多数农民对养老院这种社会化养老方式不太认同,大多数不太了解这种养老方式,而有些了解的则认为养老院收费高、离家远不方便、条件差,他们期盼建立农村养老制度。
五、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交通是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交通的关注率很高,农村地区相对城区来讲,交通网络不够发达。农民表示公交车间隔时间长,乘车不便,农民呼吁拓宽道路,以方便出行,还认为交通执法随意性大。另外,绝大多的农民感到水、电供应方面还是存在不小的问题,表示水质不好、洗澡难、电路负荷小,影响家电使用。
六、社会治安状况有待加强
在公共场所中,集贸市场是公共秩序比较混乱的场所。由于农村大型的商业网点比较少,各类大小集贸市场为农民日常消费提供了便利,集贸市场是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社会秩序容易发生问题。农民反映:假冒伪劣商品多,质量低劣的商品退换、索赔难,对无照商贩打击不力,集贸市场环境状况脏乱差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七、文化教育是农村薄弱环节
当知识经济的概念象一股劲风吹来的时候,使人们更清醒地认识到知识在当今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渴求知识,掌握知识,以增强自身的价值和竞争力已成为共识。人们普遍认识到:科学知识、专业技能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致富的法宝,谁掌握的科学知识越多,谁创造的效益就越高。而目前农村的教育设施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农民迫切盼望提高教育水平的需求,应加快农村教育改革,增加农村教育投资。
八、居住环境需进一步加强
近几年,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农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最突出表现在住房条件上,有资料显示,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8.9平方米,是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的4倍。现在,农民更关注居住地区的外部环境,农民反映村庄建设缺乏规划,不如城区的居民小区整洁、美观。农民家庭居住感到最不方便的是取暖问题。在冬天长达4个月的时间里,绝大部分农民家庭采用烧煤取暖,这种取暖方式不但麻烦,而且对环保也不利。对党校培训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党校是轮训培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最高学府,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阵地和党性锻炼的熔炉。通过自己多次参加党校干部培训,使我能更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注重思想改造,重视党风廉政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任何岗位上都立足于把工作做好、把事情办好,真正做到了“讲党性,重示范,做表率;讲方法,重实效,促工作;讲中心,重大局,求发展;讲标准,重研究,再提高。”下面我就党校培训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党校培训应当成为领导干部及时“充电”的主阵地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在国际国内形势不断深刻发展变化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只有认认真真地学习、与时俱进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始终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才能担当起领导重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基于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和对自身使命的清醒把握,明确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战略目标。党校作为我们党培训干部的重要基地,在新时期应当更加充分地发挥干部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充实教学 内容,不断提高干部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满足广大党员干部差别化、多样化、高层次的培训需求。
二、党校培训应当更加注重开拓领导干部的视野
党校培训要提高干部的执政本领,就要引导学员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十分复杂,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不确定因素,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深入学习党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同时还要广泛学习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等各方面的知识。新时期党校培训应更加注重开拓干部的视野,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丰富干部的综合知识,开阔眼界和视野,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切实增强干部适应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驾驭全局的工作能力。
三、党校培训应当成为提高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智库
学员是党校教育的主体,又是党校最丰富的智力资源。参加党校培训的学员来自方方面面,对基层各方面的情况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党校培训应当充分发挥学员在党校教学中的优势,调动学员在学习中的主体能动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广泛集中学员智慧,着力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等,为各级领导科学执政发挥有效的参谋和智库作用。党校培训应当允许实施多元化、有针对 性的学习方案,及时总结、推广经验,从实际需求出发,重视培育创新文化、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
第四篇:河南夏邑县国税局最希望通过党校学习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
最希望通过党校学习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提高税收实践能力
河南省夏邑县国税局杨爱民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国税事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分析税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推广先进的工作经验,探索出一条规范、节约、高效的发展途径,使我们的税收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更快的发展。
税收工作是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税务部门来讲,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税收实践,就是要树立科学的税收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是第一要务,切实遵循税收发展规律,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坚持聚财为国,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依法治税,强化征管,提高服务水平的原则,在执行国家税收政策、组织税收收入等各项税收工作中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促进税收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当前,税收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税收工作正常开展的许多因素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如税收法制建设滞后,税收征管不完善,税务人员素质较低,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仍存在,纳税人纳税意识不强等等,这些问题和因素的存在,在一定程序上影响和限制了税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其根源在于在全社会还没有形成科学发展观的良好氛围,思想观念落后。因此在税收实践工作中,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的税收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税收实践,为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税收实践,必须正确把握五种关系:一是税收与社会的关系。税收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要求我们税务机关要正确把握好税收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在税制设计、税收管理、组织收入和执行政策等各项工作中充分体现发展的要求;二是税收与税源的关系。科学有效的税收政策和管理,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乘数效应。这就要求税务机关必须始终坚持从经济到税收的指导思想,既要善于从经济的视角研究税收,建立科学、稳定的收入保障机制,不断提高税收占GDP的比重,使税收收入的规模、速度、结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又要注重从税收的角度研究经济,充分发挥税收的调控职能,引导市场主体合理配置生产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三是执法与服务的关系。严格、规范进行税收执法,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创造公平、公正的税收法治环境,其本身就是高层次的服务。优质的税收服务,也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改善税收法治环境,促进税收执法质量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处
理严格执法与优化服务的关系,全面建设服务型税务机关,努力提高为纳税人服务的层次和水平,实现执法与服务的有机融合。四是治税与治队的关系。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基础和灵魂,从严治队是税收事业发展的根本和前提。税务机关要坚持依法治税与从严治队的统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治税必治队,治队必从严”的方针,坚持两手抓,做到两手硬;坚持以治队促治税,以治税促勤廉,促进依法治税水平与干部素质的同步提高,实现治税与治队同步推进。五是征税与纳税的关系。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纳活动中,一方面要坚持依法行政,保证税收执法的公平与公正,取信于纳税人。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税收宣传,着力优化税收服务,还权于纳税人。在高效、文明的服务中充分维护纳税人的权利和尊严,进而增强税收征纳之间的信任度和认同感,逐步构建一个互信、平等、融洽、和谐的新型税收征纳关系,实现税收征纳良性互动。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税收实践,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坚持依法治税,为税收的发展提供保障。依法治税是由税收本质决定的,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依法治税的首要任务是在保证税收计划任务的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实现税收任务的圆满完成。这就要求做到该收的税要足额收齐,严禁转引、买卖税款,不该收的税分文不取,坚决不收过头税。长期以来由于一味追求GDP增长幅度,导致税收收入指标成为各级政府对税务机关进行业绩考核的硬指标,税务机关为了争取完成政府的税收任务,取得当地政府对税收工作的支
持、配合,得到当地政府的奖励,千方百计努力完成地方财政收入任务,在税收政策的执行上偏紧不偏松,使纳税人感到税收的环境和氛围偏紧,也有为了完成税收收入任务,对纳税人征收过头税,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其实,只要税务机关做到依法征税,实现税收政策的公平就可以了,在依法治税的层面上做到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让各种经济实体在宽松的环境下得到发展,产生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民众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就业与税收收入共同得到发展。
二是坚持质量兴税,提高税收发展的质量。要优化经济税源结构,培植一个结构优化、雄厚稳固的税源基础,实现经济税收良性增长;要树立正确的税收观,不断巩固现有税源,着力挖掘新税源,要加强对税源的分析、预测、普查,尽最大限度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提高调控能力;要加强对税源的监控管理,对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专项专人跟踪监控,保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要跳出就收入抓收入的圈子,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上,堵塞漏洞,遏制欠税,挖掘潜力;要发挥税收调节经济运行和参与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增强税收的社会效益。认真贯彻各项涉农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贯彻执行所得税分享体制改革等调整分配格局的措施,落实支持西部大开发等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生产力布局的合理调整,推动地区协调发展。
三是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增强税收发展的动力。要实施税收征收管理创新,推进税收服务规范化建设,按照“资源配置合理、管理方式优化、服务简约高效”的要求,以办税服务厅为载体,打破办税程序在各个环节上不合理的人为部门界限和岗位分割,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通过调整窗口功能设置,前移涉税审批受理环节,“一厅式”办结涉税审批事项,优化征管流程,尽可能使纳税人在一个窗口能办理所有涉税事宜,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最佳结合。深化“税银一体化”管理,国税、银行、纳税人之间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从纳税申报到税款征收入库的信息化实时处理,切实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税收成本。要深化税收专业化管理,规范相关行业的税收秩序,理顺征管渠道,增加税收收入。
四是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管税水平。要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在网站上建立网上申报中心、举报中心和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建成集网络申报、电子举报、税收论坛、政策法规、远程视频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站。在横向上逐步实现与工商、银行、财政、地税等相关部门的网络连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拓宽税收信息的来源渠道,提高税收信息的利用率;要加快税收信息资源管理,逐步建立起一体化的税收信息共享空间;要全面提高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应用水平,建立和完善税收信息采集、处理、传递、应用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税收信息的作用。
五是优化纳税服务,营造良好的税收发展外部环境。要牢固树立税收服务观,把纳税服务作为行政执法行为的重要部分来落实。要以信息管理为基础,重组征管业务流程,完善征收管理办
法,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要进一步完善办税服务厅功能,统一受理咨询、申报、申请、审核、审批等各类涉税事项,实行“大厅统一受理,内部运转处理;要继续推行文明办税”十公开,主动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预约服务、办税绿色通道、提醒服务、送政策上门等。纳税服务应由形式性服务向实效性服务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一刀切服务向分类服务转变,由职业道德要求向具体行政行为转变。努力构筑统一规范的纳税服务体系,更新纳税服务观念,规范纳税服务内容,健全纳税服务法规,完善纳税服务考核,创建税收服务品牌,拓宽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实现纳税服务内容的新突破,以适应新型税收服务工作的需要,大幅度提高税收征管水平,树立起税务机关的全新形象。
六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队伍建设。要始终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工作中,突出抓好“人本”工程,切实加强对税干的培养、教育、管理,从严治队,促进税干的全面发展。要以教育、培训为重点,按照知识结构需求和工作岗位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远程教育系统做好分类培训工作,提高培训效果,增强广大税干的岗位工作能力,同时要建立起有效的干部培训机制,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形成,推动税务文化体系建设,努力建设成一支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双过硬的税收干部队伍。
第五篇:思想理论问题调查报告
干部群众当前关心的思想理论问题调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了解十六届四中全会后,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问题、理论问题和社会问题,以便更好地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的要求,我们分别以面向全校师生员工的问卷调查、召开干部座谈会、专家学者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多渠道地收集了当前干部群众比较关注的思想理论问题及其困惑,同时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观点。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座谈会情况
1、对经济学界较关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讨论
目前我国社会的贫富悬殊问题,已经引起各个方面的关注和重视。造成贫富悬殊的原因很复杂,然而,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与北大经济学派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理论,一直占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主流地位不无关系。他们主张应迅速把公有资产低价卖(或送)给私人;否定活劳动创造新价值和大私有制具有经济剥削性质,认为贫富两极分化是高效率的前提和正常现象;完全否定国家计划的市场改革观,把国家的作用仅限于“守夜巡警”,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主张一切产业都无须保护,高新技术和建设资金也完全或主要从外国引进,比较赞赏拉美国家的新自由主义发展路子。
在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影响下,导致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而这种贫富差距的扩大,并不是通过公平手段造成的,而是一些人借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借助企业改革、改制之机,大肆侵吞国有资产,大肆侵吞工人利益,大肆逃废债务特别是银行债务等手段和行为造成的。这成为一些人一夜暴富的手段和机会。更有甚者,企业改制之后,又通过各种手段,成为上市公司,然后在股市里再捞一把,再去掠夺广大股民利益。而改制企业员工只有面临下岗、失业的命运,造成普通股民血汗钱血本无归。使穷者愈穷,富者愈富,严重两极分化,贫富悬殊急剧拉大。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国企业改革的理论选择,过分推崇西方新自由主义,单一依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推进我们的企业改革,几年来实践证明,问题不少。从我国的国情看,是否适宜以西方新自由主义为推进企业改革的经济理论基础,是值得怀疑的。我国的最大国情是有占世界五分之一的十三亿人口,如何保证这些人有饭吃、吃好饭,应该是首要任务。我们必须吸取拉美国家、俄罗斯、以及泰国一些国家推行新自由主义的教训,如果贫富悬殊一直拉大,相对贫困人口不断增加,不说像拉美穷人人数已占其总人口的43.4%,就是更小的比例,都会带来严重问题,甚至社会政治动荡。
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企业的最终或根本目标更应该是为劳动群众谋福利,为全社会服务。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本应具有这种社会性。所以,我们应当让企业向有利于劳动者和社会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一些人的只为富人服务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主张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把产权变更和股权赠予视为制度创新,那就只能是国有企业的全面私有化,只能是损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2、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改善工作作风的问题
根据政府公布的数据,2003年中国的国民平均年收入约为1000美元,西方经济学界有一种理论,即当一个国家的国民平均收入达到800美元~4000美元时,这个国家即进入一个“特殊风险期”,在此风险期之内,如果政府的执政能力强,宏观调控到位,则国民经济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也会继续提高;但是如果政府执政能力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够,那么整个社会必然会出现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等恶果。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重视执政能力的建设,提高依法执政的意识和水平。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从总体上看,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基本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党在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有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政府在管理国家、制定相关决策的过程中,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不够,致使社会改革中存在一些失误,已有的制度很多法律逻辑不完全,有的界限不明确,有的有很多漏洞;政府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随意性很大,由于我国的立法是学者立法,政府既是立法者又是执法者,这样就不能杜绝执法人员以权谋私,制定的法律法规有的就不能完全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央政府的一些正确决策在地方政府中落实困难,真正利民利国的政策不能落到实处,很多是走走形式,有的甚至将其置于一边,仍然我行我素,某个领导说了算; 领导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大搞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而不是利国利民工程,党内管理混乱、虚假,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很多政府的职能部门、地方官员谎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类似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浮夸风。
要纠正这些不良的工作作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各级干部的素质,尤其是基层干部的依法办事的能力。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执政党意识,牢固树立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思想,真正懂得自己手中的权力是谁赋予的、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竭尽全力为人民谋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从制度上保证那些忠诚于党的路线和纲领、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
3、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私有化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我国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但是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国有资产逐渐通过各种方式私有化,致使我国的国有资产只占20%多一点,私有资产所占的比重大大超过国有资产,这从数量上不能说明,我国的国有经济成分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强调国有经济的质量而忽略了数量,这样必然会导致国有经济成分主导地位的丧失,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主又如何体现?当前人民群众不认为,我国是完全、纯粹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资本主义,剥削现象比较普遍,很多人的衣食住行得不到保障,尤其是那些在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边缘人,他们没有必要的生存技能和知识,面临
着很多具体的生活困难。
4、干群关系问题
干群关系历来是我党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是否牢固。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期,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结构不断调整,有些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是群众十分关心和期盼及时解决的,但是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没有得到及时、正确地解决,甚至出现推诿扯皮、漠然视之的现象,这给群众利益造成很大损害,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引致群众不满,由于某些干部贪污腐败,极力维护个人私利,致使人民群众对干部、对政府失去信任,政府正处于一种十分严峻的群众信任危机之中。在判断谁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时,大多数人指向了党政干部,认为党政干部是改革开放的主要受益者。因此,如何使政府和工作人员重新取信于民,重新使老百姓认同我们的党和领导干部是真正为民谋福利,代表人民的利益,这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我们党执政地位的巩固。比如在一些农村或偏远地区,农民认为没有哪个利益集团代表他们的利益,因此他们就只能自发组织,采用非法、非理性的手段维护其利益,这势必会激化社会矛盾,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要缓和干群关系,只有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真切关心群众的安危冷暖,及时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才能够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凝聚和激励群众共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未来。
5、理想信念淡薄问题
理想是立足现实又高于现实,对未来美好远景和远大目标的自觉的价值追求。信念,是在对真理的坚信与价值认同的基础上超越现实、超越自我,坚信未来美好结果的稳定的自我意识,是坚信正确并必能产生良好结果的稳定、持久的观念。理想和信念不仅是统帅人们灵魂的精神支柱,也是良好道德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曾经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
我国目前很多人认为自己没有明确的理想,也没有坚定的信念,精神空虚,得过且过。有的人即使有理想,其理想也很平庸,只图一己之私利,就会被金钱、女色、名利、权位所诱惑,而干出一些损人利己,损公利私,甚至触犯刑律的勾当而走向沉沦。那些真正目光远大,有远大抱负,舍己为民,能够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能有力地抵制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能经受任何艰难曲折的考验,永葆高风亮节的高尚人士已经少之又少。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势必导致整个社会风气的恶化,人际关系冷漠,干群矛盾激化,很难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就目前高校的情况来看,众多学校重视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马列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品德修养教育等却成为豆芽学科,不仅课时少,而且此门课程的教师也得不到相同的待遇。80%的学生在马列课堂上看其他的书籍或做作业,能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的同学凤毛麟角。科学的理想信念具备强大的精神动力,邓小平同志曾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而我国很多不良的社会风气就是因为缺乏科学的理想信念,因此,我们主张不仅在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教育,而且在政府、单位也应该加强对相关领导干部、工作人
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净化人们的心灵,形成一股浩然正气,全国上下才能拧成一股绳,朝着共同的目标奋斗。
6、指导思想宣传问题
党的十六大的一个历史性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贡献,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科学的体系,它把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的认识,推进到了新的水平。十六大召开后,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潮,理论界、学术界也层出不穷地提出了各自的见解,硕果累累。
但是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比较低,目前还有占全国人口相当大比例的文盲和半文盲存在,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老百姓根本无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他们所关注的就是如何能够吃饱饭、穿好衣,孩子能够上学接受教育,毕业后能找到工作,生活水平能够提高。如果这些实际的生存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理论和实际完全脱节,或者“三个代表”并没有给老百姓一个感性的认识,他们就无法真正体会和认同“三个代表”的先进性和指导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失去了实践的群众基础,必然会变成一具理论的空壳,变成一句只被有些人挂在嘴边的空话,就会失去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真正的指导价值。
7、反腐倡廉问题
腐败问题是一个全世界都比较普遍的社会问题,自从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这些年,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落实反腐败的各项任务,反腐败斗争取得了一些成效,一批大案要案受到查处,一批腐败分子受到惩办。但尽管如此,我国腐败发展蔓延的势头在有些方面仍然不减,领导干部违法违纪的案件仍在增加,涉及干部的职级层次较高;大案要案居高不下,新发生的案件数量上升,窝案、串案突出;违法犯罪的金额越来越大,腐化堕落的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腐败现象在党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蔓延,党政干部腐败、司法干部腐败的案件屡有发生;讲排场、比阔气、盲目追求高消费的奢靡之风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滋长,等等。同时在党员干部身上还大量存在一些不廉洁行为和不正之风。比如,党政干部乘坐超标准小汽车问题,在住房方面以权谋私问题,用公款吃喝玩乐、挥霍浪费问题,基层干部作风粗暴、与民争利问题,基层站所吃拿卡要、不收礼品不办事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面广量大,既严重影响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又是滋生腐败案件的温床。如果党政干部对这些不廉洁行为不引起注意,那往往就是堕落的开始。如果在党政机关和干部中奢侈浪费形成一种风气,那是非常危险的,腐败案件就会层出不穷,查不胜查。人民群众就会怀疑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我们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甚至动摇我们党的执政地位。
二、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除了以上的座谈会外,我们还编写了调查问卷,围绕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度、民主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社会公正问题、反腐倡廉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和高校的一些实际问题展开了调查;调
查对象随机在全校范围内抽取教职工108人,占调查对象的24.7%;学生330人,占调查对象的75.3%。此次问卷调查表一共发出去450份,由教职员工和学生独立完成,除部分调查问卷由于误差形成无效问卷外,有效问卷438份,占全部问卷总数的97.3%。这些调查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目前对比较关注的政治经济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困惑,为我们了解真实的社会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现实依据。
1、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指导思想的认同
在问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其执政使命是否相适应时,绝大多数人认为我们党是能适应其执政使命的,对党的执政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基本适应的人占61.2%,认为完全适应的占22.4%,只有16.4%的人认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与其执政使命不适应。
但是在被问及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党员干部、教职工中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仰的人有多少时,大多数人认为形势不容乐观,不仅普通群众不太信仰共产主义,就是共产党员和党员干部真正信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人也不多;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其认同度一般,其中认同在60%以下的比例较大。具体人数比例见下表:
2、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目前,据调查广大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不是很高,在人们心中趋于下降,值得关注。只有22.6%的人认为在群众心中党和政府的信任度提高了,34.8%的人认为党和政府的信任度一般,而认为党和政府的信任度降低了的人占42.6%。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等),群众的信心是28.1%的人相信能够实现,42.3%的人认为可能实现,25.6%的人对此信心降低了,还有4%的人认为这根本不可能实现。
3、对我国民主、公平的看法
在问及西方的“民主政治”是否适合我国国情时,30.1%的人认为不适合,认为可以试一试的占大多数,占了49.5%,而20.1%的人认为完全适合,我国可以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对当前我国民主现状的看法,44.3%的人认为当前发扬民主不够,33.1%的人认为现在是个人说了算,30.1%的人认为是施行程序有问题。如何搞好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47.1%的人认为应该着重解决法制问题,37.2%的人认为应该首先解决民主问题,还有24%的人认为应该解决政党制度问题。
在社会公正方面,63.5%的人认为我国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38.1%的人认为有
人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17.1%的人认为社会不公正是因为行业收入差距过大造成的,15.5%的人认为是非劳动致富造成的。
4、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的观点
在问及近阶段我国经济制度是否存在“姓社姓资”的问题时,20.3%的人认为此问题存在,39.3%的人认为不存在,而40.4%的人认为自己对此问题感到困惑,难以正确判断。
就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科学发展观是否符合这一问题,很多人认为差距很大,占55.7%;认为基本符合的人占37.2%;认为符合的人只占总人数的7%。在引进外资银行或银行引入外资股份方面,55.8%的人认为对我国的金融安全有潜在风险,但是仍有53%的人认为尽管有潜在风险,还是应该引入外资银行;而认为没有风险和没有必要引入外资银行的人均很少,分别占总人数的2.5%、0.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45.4%的人认为应该提倡“无私奉献”的价值观,有15.5%认为没有必要提倡,而48.6%的人认为应该提倡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劳动价值观。
5、对高校实际问题的调查
当前高校特困生成为人们比较关注的群体,就高校特困生的产生,有60%的人将此归因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充分,45.9%认为是社会经济制度不合理造成的,12.1%的人认为是特困生及其家庭自身努力不够,只有7%的人认为这是有一些不可控的自然灾害、疾病等原因造成的。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是大家经常论及的问题,44.1%的人认为这是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超越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扩招步伐太大造成的,42%的人认为是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造成的,还有26.9%的人认为目前我国的就业岗位太少。
6、对自己最关注的社会问题和困惑问题
就目前老百姓最关注的社会问题我们也进行了调查,除了列出一些问题供调查者选择外,调查者还可自行列出自己关注的社会问题。老百姓最关注的是腐败问题,占63%;其次最关注的是贫富差距问题,占54.3%;对就业再就业问题最关注的人占41.8%;对干部作风最关注的人占39.7%;对乱收费问题关注的人占38.8%;对“三农”问题关注的人占37.7%;而另外分别有33.1%、26.7%的人关注社会治安问题和物价问题。同时,我们还就如何有效开展反腐倡廉进行了调查,41.1%的人认为应该增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作的透明度,有40.6%的人认为应该完善干部提拔任用机制,37.2%的人认为应该加强对机关、单位“一把手”的监督,34.9%的人认为应该严厉惩处违纪违法案件。
另外群众目前比较困惑的问题主要有:①我们国家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国家?②我们党狠抓腐败,为什么却越抓越多?有的还是“贼喊捉贼”?③干部的监督机制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④怎样才能真正落实代表群众利益?⑤如何使人民群众真正深刻地体会和理解我们党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