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0日在某镇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19-05-14 23:33: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年1月10日在某镇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年1月10日在某镇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篇:2010年1月10日在某镇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0年1月10日在XX镇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次会议上

X X X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镇人大代表予以审查,并请各位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一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镇人民政府团结和带领全镇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坚定信心,从容应对、化“危”为“机”,同心同德、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狠抓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推进了按板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和谐发展。

(一)农村经济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应对挑战中抢抓机遇,在创新实践中破解难题,在科学发展中实现跨越。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637万元,同比增长15.98%;粮食总产量达6865吨,完成任务数的102%,同比增长3.8%,农业人口人 均有粮325公斤,同比增长1.6%;完成财政收入303万元(其中:地税78万元、国税225万元),可比增长61.3%;完成地方财政总支出508.52万元(含专项资金),同比增长1.8%;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4012万元(增加值达1620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1%,同比增长21.1%;全镇金融机构存款金额为9532万元(其中邮政储蓄800万元),同比增长22.6%,贷款余额为6355万元,同比增长30.7%;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97元,同比增长17.4%。

(二)产业培植实现新发展,特色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经过全镇上下的艰苦努力,支柱产业已初具规模,全镇产业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特色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一是烤烟产业提质增效。全镇完成烤烟移栽9444亩,收购烟叶2.7万担,完成下达任务的106%,上等烟叶占50.53%,平均价15.08元,实现总产值2038.38万元,比2008年增长32%。二是畜牧业健康发展。年末生猪存栏2.47万头,肥猪出栏1.7万头,完成任务数的100.5%;年末大牲畜存栏8075头,出栏698头;肉类总产1405吨,完成任务数的105%;禽蛋产量78吨,完成任务数的100%;畜牧业创总产值1432万余元,比2008年增长2.3%。三是林产业较快发展。全镇完成造林6628亩,完成低产林低效林改造4178亩、巩固退耕还林工程800亩、特色经济林500亩、一般造林1150亩。松脂产量2500吨,比2008年增长24.1%,产值达1375万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迈出新步伐,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始终坚持投资推动战略工作理念,相继实施了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城乡基础设施大为改善,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33万元,比2008年增长28.9%。一是加大交通投入。完成了15个农村道路和人饮安全“一事一议”财政以奖代补项目。实施了杏城村通达工程。积极做好了按板农村客运站建设的协调工作。二是加大水利投入。完成了总投资145万元的菠萝坝沟渠扩建以工代赈项目。完成了总投资53.7万元的2007年第一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认真做好了那海水库、文牍大沟、罗家大沟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三是加大能源投入。完成了总投资1178.69万元中西部扩大内需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积极做好了红星变电站、玉河电站建设的协调工作。四是加大公益事业投入。完成了总投资99万元卫生院综合楼改造项目。完成了总投资30余万元文立村党员活动室建设项目。投资6万元修缮了磨庆、罗家、安康党员活动室。完成了总投资7万元的全民健身路建设。完成了总投资8.6万元的集镇防护栏改造。投资24万元改造了机关办公楼。正在抓紧实施总投资400万元的按板信用社综合楼建设、总投资20万元的社区休闲广场建设、总投资28万元的集镇商业用房建设。

(四)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突破,农村面貌逐步改善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精心组织实施新农村试点村建设项目。正在抓紧完成玉河茂爱组新农村试点建设项目的扫尾工作,完成了新农村试点建设项目社区休闲广场建设规划,正在抓紧实施红星3个组新农村试点建设项目,全镇农村面貌逐步改善。

(五)扶贫开发取得新成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把扶贫工作作为全镇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坚持 “集中力量、整合资金、连片开发”的总体思路,积极整合各类资金,以改善贫困人口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不断加大了扶贫开发力度。完成了2008年第二批6个组的整村推进项目和2008年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扫尾工作。正在抓紧实施磨庆村14个组的重点扶持村项目建设、红星村10个组的上海白玉兰重点村项目建设、2009年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40人易地搬迁项目建设、30户扶贫安居项目建设,全镇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六)改革开放呈现新亮点,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 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一是机制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完成主体改革的同时,配套改革工作顺利推进。投资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二是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工作取得新亮点。实施“请进来”战略,积极引导有优势和竞争实力的企业到按板发展。引进外来投资企业投资9700多万元开发建设玉河电站。三是非公经济不断壮大。全镇有个体工商户396户,比2008年增长15.8%,从业人员486人,比2008年增长17.7%;上缴税金132万元,比2008年增长15.3%。

(七)可持续发展取得新进展,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做到在节约资源中科学发展。一是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加大环保知识宣传,认真开展“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和环保世纪行活动。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加大环保监管力度。二是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坚持把保护资源与保障资源供给相结合,切实做到合理利用土地,有效保护耕地。进一步完善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三是生态建设取得实效。圆满完成了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义务植树任务。认真组织实施了2007年国债沼气建设工程。

(八)落实惠民政策取得新成效,民生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

始终注重从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坚持不懈地为人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党的惠民政策 得到有效落实。一是社会保障得到进一步落实。1157名城镇困难群众享受城市低保,1687名农村困难群众享受农村低保,共发放低保资金327.8万元。分散供养“五保户”242人,发放补助金27.59万元。1555名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4万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大救灾、救济工作力度,发放自然灾害救济款11.7万元、医疗救助经费12.34万元、临时救助11.37万元。发放带病回乡、参军参战复退军人和出国民工定补经费40.78万元。积极帮助白内障患者施行复明手术。统筹做好了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认真执行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贫困家庭寄宿生享受生活补助政策。积极做好了城镇低收入居民住房租赁补贴的申报工作。开通了按板镇至振太乡途经玉河、文立、沙河、塘坊等7个行政村的农村客运班车。群众就业难、读书难、看病难、住房难、出行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二是强农惠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发放种粮补贴资金208.28万元。发放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38.9万元。发放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26.8万元。发放农业机械补贴11.5万元。

(九)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

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社会协调性明显增强。一是科技培训力度不断加大。认真实施科教兴镇战略,不断加大新 型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是教育事业呈现新气象。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义务教育经费得到落实。小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100%,初中生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98.7% 和98.46%。小学集中办学成效显现,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2009年按板中学中考再创历史新高,600分以上人数位居全县乡(镇)中学第一。三是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扎实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镇农业人口参合率为87%。加强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完成了卫生院业务综合楼改造建设。医德医风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加大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监管整治力度,确保药品使用安全。层层签订和落实《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适时开展食品安全大检查,有效地预防食物中毒和其他食品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四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全镇人口出生率为6.7‰,自然增长率为0。五是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长足发展。进一步做好了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弘扬工作。协助上级主管部门完成了文物普查。春节期间组织老年龙灯表演队到县城参加演出。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体育活动,农民健身工程有序开展。完成了红星村堂房小组44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六是“先进平安按板”创建取得明显成效。高度重视群众来 信来访,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地减少和消除各种事故隐患。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安全等重大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五五”普法顺利实施,公民法律素质不断增强,社会政治保持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七是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得到加强。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民族工作主题,在全镇范围内认真宣传和贯彻落实民族宗教法律法规,积极抵御渗透,严厉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先进平安按板” 创建成果得到巩固。八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上,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明单位、文明村组和农村“星级文明户”的创建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切实加强宣传工作,按板知名度不断得到提高。武装、农发、“村财乡管”工作以及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取得了新成绩。

(十)政府执政能力得到新提升,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镇人民政府自觉接受镇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重视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坚持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注重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行政能力。加强廉政建设,继续推进财务、政务、村务等信息公开,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大力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以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切实改进作风,深入基层、深入 群众,集中精力做好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各项工作,集中精力解决好改革发展稳定中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通过开展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干部职工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以责任政府、法制政府、服务政府、阳光政府为目标,转变政府职能,初步建成了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是攻坚克难的一年,也是满载收获的一年。所取得的成绩,是县委、县人民政府和镇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镇人大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开拓创新、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鼎力支持和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辛勤劳动、积极进取的全镇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向各人民团体和公安民警以及长期关心支持按板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总结过去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做好新形势下的政府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四个观念”、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二是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把造福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 脚点;三是必须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坚持用创新破解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四是必须牢固树立重在落实的观念,坚持加强行政效能建设。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纵向比我们发展很快,但横向比发展仍然滞后,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结构仍然不够合理,经济总量小、财力薄弱;粗放型和资源消耗型经济仍占主体地位,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加快发展的压力较大;受金融危机影响,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全镇经济抗御风险能力弱;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农业基础设施滞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不够协调,农民可持续增收渠道不多,贫困现象依然存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许多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值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各种不和谐因素仍然存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任务繁重;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干部的素质还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等等。对此,我们必须树立加快发展的坚定信心,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开拓的气魄、更加有力的措施,去破解前进道路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2010年政府工作意见

2010年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年,也是实现“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最后一年。做好201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坚定信心,沉着应对,紧紧抓住国家实行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利机遇,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努力使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突破。

2010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突出抓好新农村建设、集镇建设管理、支柱产业培植、和谐按板建设四个重点,全力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全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比2009年增长10%以上,达到4001万元以上;乡镇企业总产值比2009年增长10%以上,达到4414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2009年增长10%以上,达到3557万元以上;财政收入比2009年增长10%以上,达到333万元 以上;粮食产量比2009年增长1%,达到6934吨;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9年增长15%以上,达到1400元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镇人民政府今年要集中精力办好6件实事:一是认真实施好社区休闲广场建设等集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二是争取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200户以上,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是争取实施新农村试点建设、整村推进10个左右自然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四是认真实施好罗家农村集贸市场建设,进一步繁荣农村市场;五是认真实施好镇小教学楼建设工程,不断改善镇小办学条件;六是积极争取开工建设镇中校舍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镇中办学条件。

为确保今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和6件实事的顺利实施,要切实抓好以下7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更加注重“三农”工作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我们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就按板而言,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要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牢固树立“为农业服务、为农村服务、为农民服务”的理念,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 条件。加强乡村公路建设,抓好农村能源建设,积极协调好地方关系,争取开工建设玉河电站,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加强基本农田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兴建小型水源工程和灌溉排涝工程,抓好高稳产农田(地)、田间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上争取立项建设菠萝坝大沟罗家延长线、文牍大沟等沟渠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2.保障农民权益,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认真落实 “三农”投入政策,加大对“三农”特别是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发展的投入。全面落实、完善和加强各项农业直接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计划粮食播种面积4.53万亩(力争完成冬季农业开发1万亩),粮食总产量达6934吨,确保粮食自给有余。积极引导金融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切实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

3.坚持以点带面,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坚持试点先行,以集镇周边、公路沿线为重点,抓好新农村试点建设工作。积极向上争取实施新农村试点建设项目3个左右,以点带面推进全镇新农村建设。

4.整合力量,切实抓好扶贫开发。围绕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积极主动地协调好上级对口帮扶和社会帮扶工作,完善扶贫开发机制。通过整合力量、捆绑资金、合力推进,大力实施贫困自然村综合扶贫开发,积极向上争取实 施整村推进7个左右的自然村。通过整村推进,不断加强贫困地区水、电、路等基础建设,增强综合发展能力。积极向上争取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200户以上。

(二)突出科学发展是第一主题,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始终围绕这个主题,科学谋划工作,丰富发展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增添推进发展的系统性、预见性和主动性。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劣势,千方百计抓机遇,在确保粮食自给有余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挥资源优势,全力发展壮大支柱产业。一是要大力发展烤烟产业。大力实施科技兴烟战略,建立健全烤烟技术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2010年,积极向上争取种植烤烟9500亩,产量达2.7万担。二是要巩固提升畜牧产业。继续加大良种推广和疫病防治力度,提高科学饲养水平,巩固提升畜牧产业。2010年,力争实现大牲畜出栏700头、肥猪出栏1.75万头,家禽出栏9.3万只,肉类总产1500吨、禽蛋总产80吨。三是努力壮大林产业。2010年,按上级要求认真抓好1万亩中低产林改造工程,努力化解玉河等林改遗留问题和矛盾,推进林板、林化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产品档次。四是要稳步推进茶产业。目前虽然茶叶价格还处于低迷阶段,但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茶产业 仍然是我镇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要抓住市委、市政府打造“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的机遇,紧紧依托我镇资源,以市场为导向,稳定现有茶叶面积,加大投入,依靠科技,以提升效益、提升品质、提升品牌为着力点,内挖潜力、外拓市场,发展壮大茶产业。

(三)突出增强后劲是第一需要,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机遇,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掀起项目争取和项目建设热潮。一是要把握建设重点,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认真研究政策和投资重点,谋划一批既有利扩大内需,又有利促进经济增长的项目,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要把交通放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位臵,积极向上争取实施联盟公路通达工程,抓好乡村公路建设。高度重视农业、能源、集镇建设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那海水库、菠萝坝大沟罗家延长线、文牍大沟、文立大沟、镇小教学楼、镇中校舍改造工程、玉河电站等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列入国家、省级投资计划和开工建设。二是要抓好在建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提高在建项目的投资效益。抓紧抓好社区休闲广场、罗家农村集贸市场、按板信用社综合楼、集镇商业用房、磨庆重点扶持村项目、红星上海白玉兰重点村项目、新农村试点建设、2009年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易地搬迁项目、扶贫安居项目、危房改造等在建工程项目。三是认真落实项目责任制,切实强化项目目标责任管理。2010年全镇确定的重点项目,按照一个项目有一名领导挂钩、有一个责任人、有一套工作班子的实施模式,使项目建设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身上有责任,将项目责任层层落实到有关单位和个人。要强化项目监督管理,严格基本建设程序,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要强化项目考核管理,以项目建设定政绩,真正形成“领导围绕项目转、资金围绕项目流、工作围绕项目抓、成绩围绕项目出”的良好局面。

(四)突出统筹协调是第一要求,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一是实施“科教兴镇”战略。不断加强科普知识宣传和科技推广应用。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两基”水平。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大贫困学生救助力度。抓好校舍改造工程,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加强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抓好妇幼保健工作,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三是狠抓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大查处违法生育力度。全面落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政策,引导群众转变生育观念。四是统 筹发展其他社会事业。加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抓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切实抓好农民健身工程。重视民族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和各项办事公开制度。进一步抓好武装、农发、“村财乡管”、增收节支、环保、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工作,实现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五)突出改善民生是第一责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必须始终注意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以解决人民群众

第二篇: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1月26日在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xiexiebang推荐)

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26日在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省长 李鸿忠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们逆势奋进、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同心协力,迎难而上,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全省经济呈现平稳回升、蓄势上行的良好局面,增长基础进一步巩固,积极因素进一步累积,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初步统计,全年生产总值12831.5亿元,增长1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42.2亿元,增长2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11.8亿元,增长4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28.4亿元,增长19.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14.8亿元,增长14.7%,税收收入比重为75.6%;出口总额99.8亿美元,下降14.8%;实际利用外商投资46.9亿美元,增长13.9%;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1.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7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5035.3元,增长8.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8.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0.4个百分点。除外贸出口外,本届人大第二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已完成。

这些成就标志着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了明显成效,标志着我们在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迈出了坚实步伐,为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谋划“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年来,我们坚持应急与谋远结合,做了以下主要工作:

(一)始终把坚定发展信心作为应对危机的动力之源。我们在咬定发展目标中坚定信心。我们综合分析研判形势,辩证思维,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愈战愈勇,确定“保十”发展目标,提出“弯道超越”要求,与全省人民一道,坚定信心,艰苦奋斗,扎实工作,保证了目标的实现。我们在调控经济运行中坚定信心。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及时掌握经济运行动态,有针对性地采取调控措施,有效地遏制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年初预期、好于全国平均水平。我们在总结经验中坚定信心。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荆楚大地的巨大变化和发展成就极大地激发了全省人民敢于胜利、奋力拼搏的信心和勇气。

(二)始终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在扩大投资需求方面,我们把2009年定为“投资年、项目年”,及时出台加大投资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中央支持,累计争取中央新增投资155.6亿元,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81亿元,两项在全国占比均位居前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计划目标、超全国平均增幅,增速创十五年来新高。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铁路、公路、航道港口、机场建设步伐加快。三峡工程顺利完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启动。全年建成高速公路563公里,总里程达到3282公里,由全国第八位上升到第六位,新增铁路营运里程435公里,总里程达到3463公里,武汉天河机场年客流量突破1100万人次,我省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投资结构得到改善,第三产业投资明显加快,同比增长48.9%;民间投资较快增长,投资额占全部投资的一半以上,增速为47.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加强投资管理和项目监督,确保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在建施工项目25286个,已有18568个项目竣工;确保工程建设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使政府投资用在应对危机最关键的地方,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对保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在扩大消费需求方面,出台进一步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国第六位、中部第二位。全年城乡消费分别增长17.9%、21.6%,呈现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农村快于城市的良好态势。全面推进家电、农机、汽车和摩托车下乡,累计销售下乡家电产品194万台(部),销售收入居全国第五位。积极培育消费热点。举办重大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带动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52亿人次,增长28.8%,实现旅游总收入1004.5亿元,增长35.0%。全年省内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百万辆。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40.0%。

在扩大内需中,注意充分发挥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的引导作用。两年统筹财政性资金1500亿元中,2009年已集中使用780亿元;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减免税收105.7亿元。全年新增贷款3302亿元,居中部第一。10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或通过发行审核,境内上市公司直接融资120亿元。企业通过银行间市场发行融资债券204亿元。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市县级规划修编基本完成。按照“好而快则先”的原则改革土地使用管理办法,加大向国家争取土地利用计划的力度,保证了重大项目用地需求。

在扩大内需中,鼓励关联企业“抱团取暖”,开展互利合作,增强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和竞争力。创新为企业服务方式,建立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制度,省里帮助155家重点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制定并落实支持武钢、东风等大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从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简化行政审批程序、鼓励城乡劳动者创业等方面促进市场主体发展。全省各类市场主体达到177.1万户,增长12.9%,新登记35.4万户。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739家,增加2741家。

(三)始终把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推动发展的主攻方向。一是保持工业稳定增长。及时出台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逐步好转,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25.2%,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22.8%。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制定并落实湖北省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石化、食品、纺织等六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工业内部结构继续改善,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31亿元,增长20.5%,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4%。三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东湖高新区获批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市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成功举办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大传统行业技术改造力度,全年完成技改投资1473亿元,增长49.3%,高出全社会固定资产增幅7.7个百分点。设立“长江质量奖”,推进品牌建设,湖北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位居中部之首。新认定驰名商标10件,总数达到48件。四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有14家金融机构在汉建立后台服务中心,武汉成为国家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打造了一批文化骨干企业和文化品牌,对调整结构、拉动消费、促进和谐、增强信心起到重要作用。五是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省财政调度使用20亿元县域经济发展资金、1亿元产业集群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全省县域工业、投资、消费和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成为保增长的中坚力量。六是强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全年关闭污染企业155家,新增污水处理厂49座,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在武汉成功召开,向全球发布了以“让湖泊休养生息”为核心理念的《武汉宣言》。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迈出实质步伐,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加快推进。

(四)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对全省农民的直接补贴达到51亿元,比上年增加6亿元;省财政涉农专项资金支出达到532亿元,增长21.6%。推动建设农业板块基地和农业专业大县。实施《湖北省粮食增产能力建设规划》,推动46个产粮大县建设粮食核心示范区。粮食连续6年丰收,全年增产16.4亿斤。油菜籽和淡水产品产量分别连续14年、15年位居全国第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省新增通村水泥(沥青)路2.65万公里,解决42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土地整理、低丘岗地和低产林改造项目顺利推进。完成300座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增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达到20家。武汉国家稻米交易中心开工建设。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试验试点工作。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范围扩大到23个乡镇,鄂州城乡一体化、7个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88个乡镇新农村建设等试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

(五)始终围绕“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推进全省改革发展。一是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省委、省政府把握发展大势,深化审视省情,围绕实现科学发展和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确定了“两圈一带”这一覆盖全省、指导长远的重要发展战略。一年来,我们在全面实施这一战略中迈出了重要步伐。武汉城市圈各项改革试验向纵深拓展。省人大常委会制定《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促进条例》,推动城市圈综改试验进入法制化轨道。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武汉新港、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等156个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开始推行,65个国家部委机构与我省签订合作协议或备忘录。武汉市经济实力进一步跃升,城市圈内融合程度进一步增强。城市圈节能减排进度快于全省平均水平,“两型”社会特征开始显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全面启动。立项建设81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534亿元。三峡翻坝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工程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进展迅速。全面部署和启动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工作。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认真组织实施增值税转型、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全省103个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取消收费。集体林权制度、国有农牧渔良种场和城中(郊)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农村金融体制等一系列农村改革稳步推进。省级政府机构改革阶段性任务全面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有序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文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力度加大,省出资企业调整重组步伐加快。三是进一步扩大开放。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成效突出,一批特色工业园区在全省各地布点建设。出台出口激励政策,加快“大通关”进程,外贸进出口降幅收窄。成功举办多次大型经贸和对外交流活动。东西湖B型保税物流中心正式封关运行。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对外投资合作逆势上扬,对外承包劳务完成营业额26.3亿美元,增长73.1%,累计在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经营机构和创办企业137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4.2亿美元。

(六)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全省筹集32.7亿元财政资金,统筹解决就业问题。城镇新增就业、下岗失业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15%、127%、119%,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增加小额担保贷款,建立创业促就业专项资金,扶持8万多城乡劳动者创业,带动30万人就业。对15万农民工进行储备式培训,全省98%的返乡农民工实现了转移就业。落实社会保险“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等援企稳岗政策,稳定60万个就业岗位。二是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省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突破3000万人次,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提高110元,惠及234万人。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省5519万人。出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施意见,制定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实施办法,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保障了144万城市低保对象、172.5万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将村主职干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解决了4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认真做好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和地方水电工程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加大移民后期扶持和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力度,改善了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组织实施“616”对口支援和“1+1”对口帮扶工程,推动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增廉租住房保障17.2万户,经济适用住房保障3.07万户,农村危房改造2.36万户。三是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全面落实,对农村70万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家庭困难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补贴,对84万中职学生和25万大学生发放奖助学金,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坚持人才强省战略,实施“百人计划”,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启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依法、科学、有序地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加大血防工作力度,全省23个重疫区人畜感染率降至3%以下。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口和计生工作完成预定目标。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取得较大进步。由我省牵头申报的“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并取得好成绩。高度重视农产品、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等工作,深入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和专项整治,食品药品质量平均抽样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全年没有发生重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保持了安全生产事故总量连续五年下降的好转态势。积极推进对口支援四川省汉源县工作,在全国率先全面完成乡镇援建任务。省政府年初确定的十件实事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兑现了我们对全省人民的承诺!

(七)始终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政府的第一责任。各级政府层层签订责任状,以硬措施落实硬任务,确保了保稳定目标的实现。制定实施《法治湖北建设纲要》和一批政府规章,扎实推进依法治省进程。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贯彻落实有关信访法规政策,加强维稳力量建设,集中解决一批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发挥城乡社区作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10·24”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先进事迹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支持国防建设,加强民兵预备役工作,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

(八)始终把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作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抓手。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作风建设年”、“能力建设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协调推进。扎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等活动,切实加强政府作风和廉政建设。围绕“八种能力”和“确责、履责、问责”三个环节,明确公务员“能力席位”内涵,切实抓好政府能力建设。大力开展行政综合执法,加大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和问责力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对台、保密、档案、妇女儿童、宗教、老龄、外事、侨务、统计、人防、测绘、气象、地震、水文、招投标监管、社会科学、参事、方志、文史等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和进步,是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取得的,来之不易。这些成绩和进步,得益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得益于中央保增长一揽子计划的实施,得益于中部地区崛起板块效应的显现,得益于湖北双重优势的发挥,得益于全省上下团结拼搏的努力,得益于全省长期以来“打基础、管长远”成效的积累,得益于各方面的鼎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鄂部队、武警部队,向关心支持湖北建设发展的中央在鄂单位、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及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依然面临较大困难和压力,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经济增长较大程度上依靠政策作用和投资拉动,消费需求后劲不足,支撑经济回升的内生动力不强。二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面临困难,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分配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突出问题没有根本缓解。三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工业竞争力还不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不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难度较大。四是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影响到一些急迫问题解决的进度和效果。五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仍然很艰巨。六是一些政府部门和机关工作人员存在着思想解放不够、行政效率不高、工作落实不力等问题,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对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在下一步工作中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2010年工作总体部署

2010年是巩固经济企稳向好形势的关键年,是执行“十一五”规划的收尾年,是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基础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观国际国内形势,2010年的发展态势将总体好于2009年。世界经济回暖迹象明显,我国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我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但经济企稳回升,并不意味着经济全面复苏,并不等同于经济运行根本好转。影响经济全面复苏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我们面临的形势仍然极其复杂。全国和周边省市的强劲发展态势,进一步加大了区域竞争的压力。作为国家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生态资源富集之省,我们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转变发展方式,保证粮食安全和南水北调“一库清水送北方”等全国发展大局中承担着重大责任。肩负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神圣使命,顺应荆楚人民思安康图富强的热切期盼,艰巨的任务考验着我们的能力和韧性,挑战着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我们既要看到湖北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必胜信心,又要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和工作的艰巨性,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把难度想得大一些,困难估计得足一些,我们的思想准备才会更充分,应对措施才会更周全。必须将危机意识转化为工作的压力、发展的动力,坚定信心不动摇、“弯道超越”不松劲、创新求变不停步、远谋近施不懈怠,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两圈一带”战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区域和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十二五”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工业增加值增长1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0.5%,二氧化硫排放下降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8%,外贸出口增长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提出这样的目标和要求,主要是着眼于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形势向好的有利发展环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着眼于“十一五”目标与“十二五”规划的衔接;着眼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机结合;着眼于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改革发展与社会民生共建共享。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等,需要增长空间和物质基础;我省经济正在步入新一轮上升通道,积蓄的增长潜能正在释放,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是必要的可能的,也有利于引导各方面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上述指标是一个预期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以更加积极进取的姿态,投入更大的工作力度,争取更好的发展结果。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必须坚持六个两手抓:一是一手抓壮大规模,一手抓调整结构,统一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湖北最大的实际仍然是发展不够,表现为总量不大,市场主体发展不够。加快发展速度,把规模做大,符合我省省情。但我们追求的是科学发展而不是粗放增长,决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必须把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兼并重组,促进转型升级。二是一手抓扩大内需,一手抓拓展外需,统一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发挥湖北内生型和外向型兼备的双重优势,必须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和优化投资结构的同时,抓紧完善和落实扩大消费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下,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三是一手抓应急,一手抓谋远,统一于提升湖北发展综合竞争力。既倾力抓好眼前见效的应对措施,着力保企业、增投入、扩消费,又注意着眼长远战略措施的谋划和实施,为更长时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一手抓政府调控,一手抓市场调节,统一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根据市场情况,不断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更要用好市场的“无形之手”,尊重市场规律,用市场经济的理念思考问题,用市场运作的办法解决资金等要素的投入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五是一手抓硬资源的投入建设,一手抓软资源的开发利用,统一于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既发挥我省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产业配套能力较强之长,又通过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打造品牌、创新理念、改善环境、提升效能,加强软实力建设,以补要素资源和能源匮乏之短,全面提高湖北综合实力。六是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民生改善,统一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动力,是拉动最终消费最有效的途径。要把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增长点,把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扩大和改善公共服务,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三、2010年政府工作重点

围绕今年的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把扩大消费需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当前的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一是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扩大农村消费。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一批大型农资物流配送中心,支持大型企业依托生产优势发展连锁经营。加大家电、农机、汽车和摩托车下乡政策的落实力度,增加下乡产品的品种和型号,扩大补贴范围。二是加强城市流通设施建设,扩大城市消费。继续实施“网点进社区、服务进家庭”工程,完善便民商贸服务设施,扩大社区居民消费。认真落实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促进耐用品消费升级换代。三是积极引导新的消费热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模式。鼓励发展市场主导、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共同参与的消费信贷。大力发展电子配送、网上交易等电子商务消费方式,不断增加商品品种和交易规模。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三网融合”,打造湖北数字物流。四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五是有步骤地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农民收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部分优抚对象待遇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

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中优化投资结构。投资是拉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突破1万亿元。加快推进交通、能源、城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我省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给。加大对“三农”、民生、节能环保、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领域的投入,把增加投资、扩大消费和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切实抓好已开工项目尤其是中央新增投资项目的续建和收尾,力争尽早建成并发挥效益。做好事关长远发展重大项目的策划和前期工作,充实完善项目库,保证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接替。加强和改进投资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快速发展。以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为重点,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继续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抑制投机性购房,保持市场房价基本稳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发挥财政货币等政策在扩内需、调结构中的导向作用。认真落实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各项措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重点领域改革、重点项目建设、结构调整的支持保障力度。依法加强税收征管,继续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争取国家信贷支持,增加货币供给和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加大直接融资力度,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和上市公司再融资、并购重组,实现发行企业债券新突破。加强担保机构和创业投资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保险的保障和融资功能,提高保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各项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增强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合力。

(二)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紧迫任务。突出重点、明确方向、完善机制、强化措施,进一步加大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力度,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工业兴省”战略。落实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提高优势产业竞争力,使“湖北制造”在拉动内需中发挥更大作用。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大产业投资,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策划、储备并启动一批重点技改项目,以投资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行集聚式、集约式发展。继续壮大“千亿元产业”,抓好50个重点项目建设、50家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和5个工业重点市投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巩固和扩大我省汽车产业的优势地位,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一批重大产品和成套设备。加快80万吨乙烯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进度。大幅提升钢铁有色产业深加工能力。加快发展轻纺工业、食品工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重点行业兼并重组,促进优势产业向高端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推动国防科技工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严格执行国家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有关规定,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大力发展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增强发展实力和后劲。继续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借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施质量兴省战略,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强化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服务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的国家级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高举自主创新旗帜,加快建设创新型湖北。继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之后,东湖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我省推进自主创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机遇。省政府将尽快出台全面支持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发展的专项政策。要大胆先行先试,全面提高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使之成为科技发展试验区、先进产业聚集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加快推进智力成果资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加快制定和实施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并根据不同产业制定实施方案。进一步发挥湖北科技优势,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重大项目投资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加快发展。抓好咸宁核电工程建设,积极筹划新的核电项目。加快新能源汽车开发生产,做好电动汽车试点示范运营工作。及时跟进与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努力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利地位。组织推广100项成熟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产品。全面实施科技投融资、产学研结合、创新型企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等五大专项科技行动计划。积极开展股权激励试点,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扩大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争取国家批准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研发设计产业。提升襄樊高新区高科技发展水平,推动宜昌高新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制定并实施《湖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提高全民科技素质,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咨询、研发设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运用网络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推进流通现代化。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商贸流通和社会养老等面向民生的生活性服务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会展等新兴服务业,建设一批有竞争力的动漫游戏、新闻出版、健身娱乐和竞技表演等文化体育产业基地。从完善产销、科技、信息和金融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入手,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旅游景区和精品线路建设,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城市和旅游名镇名村,壮大旅游龙头企业,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推进武汉市江汉区国家首批服务业发展示范试点和全省首批15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创建工作。

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通过优化服务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做多做大做强。继续做好“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工作。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搞好协作配套,走“专精特新”之路。加强政策扶持,支持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和融资担保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建立和完善经济运行调节机制,统筹组织和调度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全面推进“两圈一带”战略实施。今年是“两圈一带”战略重点突破、深入推进之年,要按照总体部署,扎实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认真落实“两型”社会建设促进条例,进一步完善“56531”实施框架体系,健全改革试验推进机制,努力在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专项规划、重点示范区建设和部省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转变发展方式上,着力探索“两型”发展模式,率先推动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率先建立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在实施专项规划上,着力使规划项目化,强力推动武汉新港、天河机场三期、临空经济区、城际铁路、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在示范区建设上,着力建设武汉东西湖综合性示范区、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区、大东湖“两型”社会示范区、梁子湖“两型”社会示范区等四个省级示范区。在部省合作上,着力推动部省合作共建向纵深拓展,落实共建任务,放大共建效应,拓展共建内涵。全力支持武汉市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武汉城市圈科学发展、服务全省、辐射周边的综合能力,为形成中部经济重要增长极、培育长江中游城市群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步伐。坚持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核心、旅游为引擎,以资源整合和交通网络建设为重点,抓紧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和交通、生态、文化旅游三个专项规划,抓好神农架机场、清江画廊整体开发、武当山文化旅游扩复建工程等12大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建成支撑区域长远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重点建设一批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大项目。支持襄樊、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在鄂西圈建设中发挥支撑带动作用。三是加快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以港口、航道和船型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步伐。整合岸线资源,突出抓好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宜昌三峡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重点港口,以港兴城,以港兴业。省级每年筹集5亿元港航建设专项资金,用于以长江为重点的内河航运建设。以干流发展带动支流发展,以内河航运发展带动流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明确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建立融资平台,以产业支撑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汉宜和荆岳铁路、宜巴和杭瑞高速、鄂东和荆岳大桥、引江济汉通航工程,打造江汉航运圈。加快沿江现代农业示范带、临水优势产业带和城镇群建设,推进沿江城乡一体化。重视“荆州段”的开发建设,更好地发挥“腰身”作用。推进“两圈一带”实现互融互通,促进全省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精心组织实施三峡工程后续规划。四是认真落实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结合湖北实际,制定实施办法,努力提高湖北在中部地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中部“两纵两横”经济带的布局特点,加快长江经济带、京广、京九沿线重要节点和结合部的建设和发展。

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将省财政调度使用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资金增加到30亿元。抓好招商引资,培育特色产业,办好工业园区,壮大骨干企业,促进关联产业、企业、项目融合,建成一批百亿规模的产业集群。统筹县域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内需、调结构的战略任务和重要抓手。抓紧编制湖北省城镇化和村庄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我省城镇体系。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在抓好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同时,逐步形成“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襄十随”(襄樊、十堰、随州)等新的城市群。把推进城镇化的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中心城镇发展上,突出产业发展,注重地域风貌和特色文化的规划设计,做大县城和中心镇。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深入推进“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加快生态家园建设。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通过市场网络将城乡要素进行配置和组合。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为城镇居民,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脱贫奔小康步伐。坚持农村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投资、以工代赈等各项扶贫工作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今年再解决4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抓好扶贫搬迁,完成1377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深入实施“616”对口支援和“1+1”对口帮扶工程。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

启动湖北汉江流域综合开发。认真落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抓紧湖北汉江流域综合开发规划编制和启动实施,重点建设现代水利航运带、生态环保带、先进制造业带、现代农业带、沿江沿线城镇带、山水休闲和历史文化旅游带等六大特色功能带。加快引江济汉和汉江沿线土地开发整理等重大工程建设。服务南水北调工程大局,确保完成7.38万移民的外迁安置,全面启动库区后靠移民搬迁工作。

(四)推进城乡统筹,夯实“三农”基础

倍加珍惜农业发展来之不易的好局面,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重点,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推进增加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为重点,启动33个产粮重点县新增粮食产能工程,整乡整村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建立稳固的商品粮基地,确保全年粮食增产4亿斤。大规模开展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大规模开展畜牧水产养殖和园艺作物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推进农业板块基地和农业专业大县建设。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积极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着力加强良种培育和推广运用。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等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力争新增高标准农田100万亩、改造低丘岗地50万亩、改造低产田75万亩。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面落实中央惠农政策,按期足额发放各项农业直补资金,禁止将惠农资金用于任何名义的抵扣。严格执行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做好棉花、猪肉调控(收储)预案,稳定农民生产预期。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过百亿元的县(市)、一批过50亿元的园区、一批有很强带动力的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知名的品牌,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效益。进一步推进龙头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和技能培训,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加强农民工回归创业扶持和权益保护工作,不断增加农民工资性和非农经营收入。确保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仙洪新农村试验区、7个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88个乡镇和各市县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纵深发展。继续推进鄂州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自主开展城乡一体化改革。将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人居环境改善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更多的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推动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继续改善农村交通、通讯条件,大力推进“一建三改”,因地制宜推进村庄撤并和迁村腾地,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开展与乡村结对帮扶,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依靠农民自力更生和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

(五)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把解放思想体现到改革创新中去,用市场的办法、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中央的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收入分配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整合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调整重组,提高国有资本和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继续推进省直党政机关与下辖的经营性企业、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新一轮脱钩改制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机制,扩大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强力推进社会领域各项改革。围绕教育优先发展目标和要求,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落实湖北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成果。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继续加快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和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向优势文化企业汇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重塑文化市场主体。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激活微观主体。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有实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造重组,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国家没有明文禁止的一切领域,并做到一视同仁。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支持各类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与我省民营企业开展合作。创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将湖北建成民营经济发展资源集聚、发展环境优越的创业基地。强化创业有功、致富光荣的观念,积极推动全民创业。增加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投放,加强创业孵化器和农民工创业园建设,抓好回归工程和返乡农民创业服务工作,促进“打工潮”向“创业潮”转变。

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扩大出口总量与优化出口结构并重、引进资金技术与引进人才并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全面做好开放工作。组织开展境内外重大投资促进活动,突出推进产业、工业园区的对接招商,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完善稳定外需政策,按照“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的要求,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积极开拓新兴出口市场。加快重点出口区域和出口产业带建设,形成出口产业集群。重视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发挥好湖北企业(美国)营销中心的作用。大力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重视发展服务贸易,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特别是软件外包。高标准组织好上海“世博会”参展和各项重点经贸活动。加速推进武汉综合保税区建设,打造口岸立体运输体系,改善物流、交通和口岸大通关条件,加快铁海、江海、陆空联运配套设施建设,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进一步发挥外事侨务工作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动绿色发展

以构建“生态湖北”为目标,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让“千湖之省”蓝天长驻,青山长在,碧水长流。

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决不能因为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而放松节能减排工作。继续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强化排污许可证管理,加大重点排污企业减排力度,突出抓好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燃煤电厂脱硫设施的改进。继续实施十大节能工程,积极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和能源、原材料等重点行业节能,加快淘汰电力、钢铁、建材、造纸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大环保专项治理力度,实施“蓝天工程”,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继续抓好国家和省循环经济试点,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再生资源基地,支持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加快培育低碳产业,壮大低碳装备制造业,推动低碳技术及产品产业化。编制低碳经济试点方案,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加快实施《湖北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加快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以两库(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两江(长江、汉江)、三湖(大东湖水网、梁子湖、四湖流域)为重点,大力推进水生态建设。组织编制并实施武汉城市圈碧水工程规划。加强湿地保护和重点区域的生态治理与修复,实现湖泊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抓好天然林、重要生态公益林保护和长江防护林建设以及石漠化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护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加强森林经营和低产林改造,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增加森林碳汇。

逐步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大对生态补偿的财政投入,积极探索转移支付、对口支援、专项补贴、生态移民、异地开发等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式。逐步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水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生态补偿。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建立反映资源稀缺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加快建设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市场。逐步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机制。加强自然灾害的预防预警与监测体系建设,制定完善防洪、抗震、防治地质灾害、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等防灾减灾规划和应急预案。

(七)坚持民生优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千方百计扩大和稳定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就业为重点,统筹做好就业工作。发挥援企稳岗政策的作用,稳定就业岗位。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帮助5万名城乡劳动者成功创业,带动20万人就业。加强城乡劳动者职业能力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特别岗位培训,集中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吸引大学生到社区基层从事公共服务,对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抓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认真组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措施。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标工作。认真抓好医疗保险工作,降低起付线,提高年最高支付限额和住院报销比例,改进异地就医管理服务,提高参保者受益水平。完善城乡低保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标准,适度扩大贫困地区低保覆盖面。继续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缴和监管。完善特困群众生活补贴与物价涨幅的联动机制,确保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建立健全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启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试验区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制定实施2010年-2020年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办学条件,解决好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继续加强职业教育,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支持高校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实施“百人计划”、“双百计划”和完善“首席技师”制度为抓手,鼓励高技能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抓好医疗卫生工作。加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强化血吸虫病防治,全面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防治策略。大力推进以机代牛、血防改厕、洲滩禁牧等措施。继续抓好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及各类职业病的防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建设以省图书馆新馆为重点的一批公共文化设施,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繁荣艺术创作,抓好文艺精品生产,加大地方戏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力度,发展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业。做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筹备工作。继续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积极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大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办好第13届省运会和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做好第六次人口普查。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着力提升人口素质。认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安全监管和各类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预警系统,开展食品药品监管综合执法试点。深入开展对食用农产品生产、食品生产和进出口、食品流通、餐饮消费、畜禽屠宰和保健食品、化妆品的综合整治。切实推进武汉城市圈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建设和全省食品药品安全先进市县创建工作。继续推进矿山、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道路交通、地质灾害等重点安全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高度重视消防工作,增强全社会消防安全意识。全面加强应急队伍和制度建设,不断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进一步做好维稳工作。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维稳体制机制。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切实把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加强乡镇(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和村级治保调解组织建设,夯实稳定工作基础。建立健全信访工作综合协调机制,坚持开展领导干部“四访促和谐”主题活动,进一步推进信访服务中心建设,切实加大积案化解和依法处置工作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湖北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国家安全工作,有效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敌对势力和恐怖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

积极支持国防现代化建设。积极支持驻鄂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建设,抓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广泛开展国防教育。认真落实军人及军属优抚安置政策,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接收安置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增强军政军民团结。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升政府执行能力

巩固扩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努力建设公平高效、勤政高效、廉洁高效、善政高效、低耗高效的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作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做到件件有着落、条条有办复。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政务、厂务、村务公开,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完善听证、论证和专家咨询制度,建立健全公众有序参与政府决策的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全面落实《法治湖北建设纲要》,加强和改进政府法制工作。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实行重大项目审批制、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工作。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财产和正当权益。创新政府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完善省市县三级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社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提高行政效率。继续推进政府执行力和能力建设,增强“能力席位”意识,着力提高领导干部谋划发展、统筹协调、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着力提高公务员的操作能力,把加强执行力和能力建设落实到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为市场主体提供方便快捷、贴心舒心的服务上来。进一步更新观念,把解放思想落实到解决具体问题上来,不断破解发展难题。

改进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坚持求真务实,真正把心思放在干事业上,把本领用在促发展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建立科学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推行审计结果公示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从严控制会议、文件和一般性行政支出,削减公务购车和出国(境)经费,积极发展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以资源节约型政府带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加强平安湖北建设,形成宜业宜居的投资生活环境。在省直机关大力开展“六型”机关创建活动。

加强廉政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工作。认真落实十七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精神,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严格执行“一岗双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专项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厉查处执法环节的不作为、乱作为和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加强对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资产转让等公共资源管理权力的监督。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和公用服务行业的政风行风建设,坚决依法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各位代表!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今年,省政府将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完善措施,继续办好十件实事:(1)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农村劳动力培训5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万人。(2)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240万平方米;解决11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3)在13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试点地区参保人数占全省农业人口的10%;农村低保对象再增加30万人,全省农村低保对象达到200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4)再解决贫困地区1万户、4万人扶贫搬迁建房问题。(5)在全省88个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800个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新建农村40万户清洁能源工程;再解决农村52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6)建成通村沥青(水泥)路1.2万公里,并继续实行定额补助政策。(7)继续开展“文化惠民、免费看戏”活动;支持建设1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3500个;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200个;兴建村级综合服务社3000家;新建和改造标准农家店5000家。(8)提高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覆盖面;再为乡镇卫生院免费培训全科医生1500名;为全省在岗乡村医生发放公共卫生服务补助。(9)为66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向80万名中职学生发放助学金;向4万名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向25万名大学生发放奖助学金。(10)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为全省2600名0-6岁贫困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救助,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省政府将牢记宗旨,满怀感情抓民生,确保十件实事全面完成,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荆楚大地!

各位代表!今年是执行“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制定我省“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事关我省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我们将在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的基础上,集中全省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围绕实现科学发展和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精心做好规划编制工作,使规划成为指导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各位代表!我们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事业崇高而神圣,前景光明而美好,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团结奋进,不断夺取改革发展的新胜利!

第三篇:在XX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兴安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以来的五年,是兴安区发展进程中改革和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五年来,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解放思想,务实创新,知难而进,奋力拼搏,实现了大发展、大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其主要标志是:

——整体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21.4%;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6.7%;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25.2%,工业企业利税年平均增长20.4%,与1998年比翻了一番。五年来,兴安矿累计生产原煤1176万吨;峻德矿累计生产原煤735万吨。两矿的发展对促进地区经济建设,改善群众生活,维护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02年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

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2168 万元,是年目标的101%,同比增长16.3%;

工业总产值完成11800 万元,是年目标的117.1 %,同比增长34.1%;

工业企业利税完成568.6万元,是年目标的115.3%,同比增长34 %;

工业增加值完成5170万元,是年目标的237.7 %,同比增长65.5 %。

——产业格局进一步优化。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区五大产业群体已经形成,它们是以人和粮业、佰平精米为代表的粮食加工企业群体;以红金穗、华滋牌特味酱油米醋为代表的酿造企业群体;以华盛木业、雨杉木业为代表的木材加工企业群体;以建业陶粒为代表的建筑材料企业群体;以鹏源煤场、明月公司、鸿检煤矿、星兴煤矿为代表的煤炭生产经销企业群体。目前,我区的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整个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企业与前五年比大幅度增加,涌现出了象鹏源煤场、鸿检煤矿等一大批纳税大户。我区2001年我区被评为“工业振兴工程”先进集体和全市目标评比标兵单位。

2002年,完成了华盛木业,宏泰纸业,兴发酱菜厂和新港铸造4个项目建设;完成了人和粮业扩产技术改造,兴安酿造公司绿色食品生产线上马和兴达木业复合板生产线工艺改造三个技改项目,生产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城区建设步伐加快。相继投资200余万元,完成了兴东路拓宽改造,兴安广场建设;投资近300万元,完成了区机关办公大楼建设;投资近60万元新建公厕22座,维修46座;城区保洁面扩大,垃圾实现日产日清。2002年确定的为群众办7件好事全部得到落实:(一)新建公厕10个,维修24个;(二)新上了10个卫生箱;(三)完成了农贸大市场的建设立项;(四)全年植树2万多株;(五)修建沙土路50条;(六)塌陷区居民搬迁工作正有序进行;(七)协调交通局在兴建路修建了1200延米的标准化路面。特别是自筹资金,建设了设施优良、方便群众、公开透明的兴安区办公楼。办公大楼的建成将对我区招商引资、树立政府形象产生积极的影响。

——财政收入逐年增加,招商引资效果明显。财政收入五年累计实现4025万元,平均增长8.8%,2002年财政总收入再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1010万元,比上年增收154.3万元,同比增长18.1%。招商引资5年累计完成5000万元,2002年招商引资完成1268万元,同比增长26.8%。

——社区建设成效显著。本着有利于社区管理、社区自治、社区资源合理配置和增强居民认同感、归属感原则,2001年在全市率先组建了4个社区居委会。2002年在“十万富民行动”的推动下,在全市各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共投资80余万元全面完成了20个“五有”社区居委会的组建工作,我区被民政厅第一个评为省级社区建设示范区。

——开创了社会稳定的新局面。五年来,公检法紧密配合,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力地打击了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区公安分局广大干警日夜奋战,五年来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427起,打掉各类犯罪团伙187个;区检察院加大查办经济犯罪工作力度,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15万元,引资81万元,引税56万元;区法院受理各类一审案件4208件,打击经济犯罪,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3526万元,招商引资80万元。公检法三家出色的工作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真正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民为本,全力化解矛盾。特别是近两年来,认真处理了70多起重点、难点问题,开创了信访工作新局面。信访案件办结率100%,一次性结案率为98%,基本杜绝了越级上访的现象,有效的解决了一大批多年遗留的信访问题,2002年在全市信访目标评比中获得第一名,前不久在全市介绍了经验。

2002年安置就业1123人,输送了62名青年到北京就业;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基本达到应保尽保,到目前,我区困难居民的生活基本得到了保障,已享受社会最低保障的有5959户,共14505人,有3625户困难家庭在“十万富民行动”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帮扶。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健康发展。两所学校校园校貌焕然一新。教育教学水平又上新台阶,顺利通过了“两基”复检和“双实”验收,2002年红旗一校获国家书研会写字教育成果一等奖。

文化活跃。以弘扬主旋律为主体,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目的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医疗卫生规范化所率为92%,达到市级标准。无食物中毒、食源性疾患及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发生,2002年我区被授予省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五年来平均人口出生率为4.6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5‰。2002年这两个比率低于市目标1.6和0.6个千分点,我区代表全市接受了省计生厅对计生工作的全面检查,受到省计生厅陈厅长的高度评价。

统计工作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工作,均获国家级先进单位称号。机构改革政府部门由15个减为13个。“三五”普法工作圆满结束,“四五”普法开局良好,获国家级两劳帮教工作先进集体。征兵、民族、宗教、侨务、人防、双拥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总之,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是全区整体经济加快发展的五年,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五年,是我们努力工作的价值得到体现的五年,更是我们对区情认识不断加深的五年。五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和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人大的依法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与参政议政的结果;是几届班子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不懈努力的结果;是公检法密切配合,执法有力,服务经济,保驾护航的结果;是协调内外向上争取,特别是工商、税务等驻区各单位积极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区人民渴望富裕,摆脱贫困,实干进取,甘于奉献,创造辉煌的结果。

在回顾我们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时,我们不会忘记驻区各单位和各界朋友对兴安区各项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更不会忘记与我们风雨同舟、迎接挑战、勤劳朴实的兴安人民。在此,我代表兴安区人民政府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

我们必须看到,我们前进的过程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如经济总量小,立区企业少,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后续力量薄弱,产业格局还有待于调整和完善;招商引资的总量还需要加大和提升;社会治安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就业压力大,有些弱势群体的家庭生活还相当困难;涉及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能力低;政府工作人员的群众观念、责任意识还有待加强;地区群众的思想观念还有待更新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战略目标及2003年的工作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让兴安人民早日过上小康生活是我们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此时此刻,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因此,必须以百倍的信心,科学的态度,昂扬的斗志投身于伟大实践之中。今后五年各项经济指标将以10%的速度增长。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9331万元,工业增加值实现3600万元,工业利税实现793万元。财政收入实现1465万元。

2007年兴安区的综合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兴安区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将明显提高,贫困居民将相继摆脱贫困,社会将更加安定,河东塌陷区复垦绿化面积将逐步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城区建设将形成规模特别是沿河小区市政府将有计划的重点开发和建设。整个兴安区将是绿树环抱,环路畅通,林中有城、城中有树的园林城区。

2003年是完成新一届政府五年任务的起步之年,也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今年我区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市委及区委工作会议精神,抓住第一要务,开辟二个战场,建设三个文明,弘扬四种精神,达到五个增强。团结拼搏,与时俱进,为把我区建成思想解放,政策宽松,经济活跃,环境优美的大区、强区、富区而努力奋斗。

抓住第一要务,就是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开辟二个战场,就是在大力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同时,积极发展社区经济。建设三个文明,就是按照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在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弘扬四种精神,即: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文明向上的时代精神,艰苦奋斗的主人精神。达到五个增强,就是增强为经济建设的服务意识;增强驾驭市场化解矛盾的能力;增强打破常规超常运作,大胆创新的意识,使我们的工作方式方法更适应于新形势的发展;增强群众的观点,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各项经济指标以10%的速度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13834万元;

工业企业利税:556万元;

工业增加值:2571 万元;

财政收入:1100 万元。

为完成上述工作目标,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扩大招商引资总量,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今年,要动员和调动一切力量,广泛的宣传兴安区的投资政策,服务环境,要利用广阔的发展空间,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要完善“专群结合”的招商工作体系,开展全民招商、专业招商、网上招商、参会招商、专项招商。同时要走出去,主动、直接、面对面的接触客商,通过优惠政策、好项目、处感情吸引外资外商。目前,已有3户企业落户兴安,有煤炭经销的凯丽达商贸有限公司,龙草酒行和鑫鑫高效环保节能燃料厂。鑫鑫高效环保节能燃料厂引进专利技术,生产以甲醇为主要原料的复合无铅燃料油,环保节能指标均高于传统汽油。项目总投资280万元,年生产能力5000吨,预计上缴税金80万元左右。

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要根据我区特点,以政策为激励、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牵动、以科技为依托、以法制为保障,积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在增长方式上向外向型、科技型、加工型发展。区政府将组建一个“个体私营企业经营”咨询公司,还将成立煤炭、木业、粮业等行业协会,通过政府引导、中介推进、社会协调等方式,为个体私营经济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务、政策服务、法制服务、融资服务、人才服务,努力营造适合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个体私营企业家是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力量,是特殊人才,要尊重他们和他们交知心朋友,为他们服务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要通过我们积极的工作和努力,让一切劳动、技术、知识、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兴安人民,为全面推进“五大”工程,打造数字鹤岗、信用鹤岗做出应有的贡献。

要加强宏观调控,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发挥好统计、财务在经济管理中的职能作用,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帮助企业建立统计台帐,建立和执行财务报表制。提高企业的正规化管理水平。安全、劳动、卫生、计生等部门都要做好安全检查、劳动保障,卫生监管、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的工作。经济职能部门要经常向企业提供经济信息和发展项目,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

(二)继续推进“十万富民行动”,加快社区建设的步伐

“十万富民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建设社区、发展社区经济的有效载体。要本着有利于加强基层民主,有利于居民自治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教育、服务、就业、信息、治安的新型社区管理体系。开展“十万富民行动”就是要立足于发展社区经济,本着“扶贫先扶志、治穷要治本”的原则,教育、引导、帮助困难群众确立致富目标,拓宽致富渠道,找准切合实际的致富之路。一是发展税源型经济,包括为民、便民、利民的生产加工型项目;二是发展服务型经济,主要形式是开办商品零售、中介服务网点;三是发展庭院经济,对有庭院的家庭鼓励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四是发展自救型经济,组织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或下岗职工,在社区内开办家庭工厂等生产自救项目,通过诚实的劳动实现再就业。要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办事处、社区要制定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社区干部首先要成为致富的带头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区政府将成立劳动就业局,办事处成立就业指导中心,各社区成立就业工作站。要通过社区服务,劳务输出,上项目发展经济等方式,多渠道安置就业;同时,还要搞好下岗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要重点培训一批自谋职业、自主发展的个体经营者。今年要提供1200个就业岗位,主要安置在金星公司10个煤矿,华盛木业,节能燃料厂等单位。

(三)齐抓共管,继续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

要加强安全社区建设,努力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社区治安队伍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充分发挥长效机制的作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法轮功”邪教组织,创建一个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让兴安区人民群众有安全感。

从党性的高度,从情感、人格、诚信的认识上满腔热情地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认真落实《信访条例》和《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要坚持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有针对性地做好耐心细致的政策解释工作,理顺情绪。增强群众观念,上访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需要哪个部门办理的抓紧办理不得拖延,不得推诿扯皮。要经常性地排查隐患,采取主动,把握动向,杜绝集体上访特别是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今后,无论哪个部门因工作不负责出了问题,都要严肃追究当事人和直接领导的责任。

(四)开展公民教育,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要实现振兴与发展,必须通过公民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奋发向上,艰苦创业的劳动者。要在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大讨论,统一认识,付诸行动,不断地增强城区经营理念。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对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人的头脑进行彻底的洗礼,向懒惰,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的思想告别。在公民中树立无论哪种行业、什么身份,只要勤奋努力,就会成才、成功的新观念;坚定从小事做起、小钱赚起,只要艰苦奋斗,就能发家致富的信心。

吸收先进文化,学习科学知识是实现自我提高的有效手段,要通过各种渠道,把文化、科学知识传播到社区给公民应有的教育。要加强对公民的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宣传教育,开展文明公民、文明家庭、文明庭院、文明社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结合本社区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展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倡导崇尚科学、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

(五)认清形势,明确职责,切实做好安全工作

安全工作至关稳定、发展的大局,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做好安全工作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是“三个代表”的最终体现。到目前,区属小煤矿已发展到20多家,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必须时刻警惕,把工作抓细抓实,防患于未然。一要抓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保证。一方面要以《煤炭法》、《矿山安全法》及《黑龙江省煤矿安全监察条例》为依据,依法管理区属煤矿;另一方面认真落实好市委、市政府〔2002〕14号、16号文件精神。根据需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新规章,与企业法人签定安全责任状,增加风险抵押金,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严格执行、严格检查,把各项规章制度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二要抓安全投入。要制定规划,让每户企业都有必要的投入,条件好的多投入,条件差的创造条件也要投入,分期分批地补还安全欠账,增加新的安全基础设施,为安全状况的好转奠定基础。三要抓安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搞好安全意识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制度教育和安全技能教育。企业要认真搞好岗前教育和培训;主管部门要有针对性地搞好集中培训;安全监察执法部门要认真搞好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要严格坚持特殊工种持证上岗制度,新录用的工人一定要先培训后上岗。四要抓安全管理。要依法强化对安全工作的管理,区安全办要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强化消防意识,建立区、办事处、社区三级责任网络,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发现隐患要及时下达整改通知,限期整改;对不按要求如期整改的,该停产的停产,该停业的停业。发生事故要分清责任并按有关规定严厉惩处。

(六)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体育等各项事业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要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掀起尊师重教的新高潮,积极支持教育的发展。巩固“两基”、“双实”验收成果。在红旗一校启动名校工程。

要努力把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积极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争创省级先进文化区。发展文化产业和多元文化群体。今年七月份准备同市京剧团、歌舞团联合举办第一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还将举办地区运动会和各种文体比赛,通过文化、体育的交流增强大兴安的意识。要通过文化的手段宣传将军石山庄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加快发展旅游业。要做好第三产业的普查工作。进一步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医院、保健院要继续加强自身建设,积极为社区提供便利的医疗服务。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要控制在6.3‰和2.16‰以下。要认真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管理工作,一定要做到应保尽保,开展好双拥工作,让全社会都来关心老年人、残疾人。要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开展好“四五”普法工作。要以爱卫月活动为契机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搞好城区环境卫生工作;开展绿化年活动,植树25000株,绿化环境,美化城区。做好民族、宗教、侨务、人防等各项工作。

(七)为群众办十件好事

今年要为群众办以下10件事:

1.积极协调尽快让路灯亮起来;2.初步打算在兴安路为塌陷区居民建一幢住宅楼;3.新建公厕10个,维修20个;4.修建50条街巷道路;5.争取省总工会资金支持,在富民一条街增设一百个标准摊床;6.峻德矿准备投资200万元,用于峻德山上饮用水的治理,让群众吃上放心水;7.兴安矿将投资近40万元,解决兴东路、兴南街两处排水问题;8.积极争取拓宽北桥;9.建两处休闲健身场地;10.新建一所小学校。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今后五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起步阶段,是我们抢抓机遇全面发展的有利时机。紧迫的形势,催人奋进。我们要以十六精神为指导,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从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出发,在时代浪潮中,与时俱进,努力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让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建设创新务实政府。我们要以新的精神风貌、新的工作作风、新的工作思路,去开创新的工作局面。要做到思路上实现创新;领导艺术上实现创新;对外联系上实现创新;形象上实现创新;管理上实现创新;教育上实现创新;方法措施上实现创新;学习上实现创新;制度上实现创新;服务上实现创新的十个创新。提倡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提倡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埋头苦干,勇挑重担,转变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抓好督查督办,确保政令畅通。对政府确定的各项工作,要做到任务、责任、措施三落实,有完成任务的时间表。做好政绩考核工作,鼓励先进,鞭笞后进,促进政府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二)建设学习服务政府。创新的源泉来自于学习。要大兴学习之风,各级干部要学习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提高在大是大非面前的辨别能力;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科技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提高对市场经济的驾驭能力。要投身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学习浙闽经验,敢为人先,艰苦创业。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要主动培养学习的欲望,树立终生学习、终生启蒙的学习意识。机关干部的电脑、英语、公文写作培训班要坚持办下去,持之以恒的学习才有收获,不可浅尝辄止。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干部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让人才发挥作用,优秀的干部得到重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扩大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三)建设廉洁为民政府。干部信服领导是因为他廉洁自律,人民群众信服领导是因为他公道正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公生正,廉生威”。要认真执行反腐倡廉的各项规定,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的不正之风;自觉抵制腐化、堕落思想的侵蚀。政府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光明做人,清白为官,踏实办事;对干部队伍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对违法违纪行为严厉查处,决不姑息,做到勤政、廉政,树立政府机关的新形象。努力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我们现在还处在困难的时期,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就是将来条件好了富裕了,我们仍然要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品德和作风。

(四)建设民主法制政府。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做好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加强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联系,接受群众监(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督和舆论监督。加大行政执法检查力度,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开创我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新局面。

各位代表:

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展望未来,前景无限美好。要真正改变兴安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大区、强区、富区的目标,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只要我们团结起来,以十六大精神为指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记“两个务必”,解放思想,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完成本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就一定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迎来兴安区更加辉煌的明天!

第四篇:政府工作报告-在宝应县安宜镇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27日在宝应县安宜镇第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镇 长 徐 锋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安宜镇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大会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9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团结带领全镇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冷静应对金融危机,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全镇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0.25亿元,增长23.9%,三次产业比重为6.2:67.7:26.1,综合财政收入3.01亿元,其中,国税收入1.27亿元,地税收入0.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5%、8.3%和6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0245元,同比分别增长11.7%和10%。

一、协调推进三次产业,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工业经济克难求进。围绕“保增长,促发展”主线,突出要素调度,强化协调服务,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全部工业实现产值101.1亿元,利税5.6亿元,利润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36%和50%。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外贸出口受阻,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工业开票销售有所回落,全年实现41亿元,未能完成目标任务。规模工业完成产值58.3亿元,销售57.2亿元,利税3.3亿元,利润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46%、41%、66%。规模工业拉动作用不断增强,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全年新增产销过亿元企业2家,过5000万元企业6家,规模企业总数达108家。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加快发展高效有机农业,镇级财政支农和国资项目累计投入1800万元,农业利用“三资”1.08亿元。新建醉翁园、南闸创业园等6个高效农业项目,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2500亩,其中设施农业2500亩。新增有机稻米转换3000亩,有机蟹转换4000亩,新增高效水产养殖5000亩,实施500亩微孔增氧水产养殖工程。认真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全年发放农业政策性保险资金65万元。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粮食单产再创历史新高。积极实施村干部学历、素质双提升工程,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340人。不断拓展农民致富渠道,新增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17个,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94人。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创成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个、市级小康达标村6个。全镇市级小康示范村、达标村累计达17个。

建筑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建筑业完成县外双包面积64万㎡,施工总产值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8.8%和16%。江苏安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新创省文明工地1项,市优工程2项,市文明工地5项,成功晋升建筑业二级资质。江苏银河建安公司新创省文明小区1个,市优工程1项。兰庭百吧街、大桥农贸市场等一批项目顺利投入使用,金桥生活广场、和园小区等一批三产服务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5亿元,同比增长20%,从业单位14000多家,从业人员35000多人。各类市场成交额15亿元,同比增长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亿元,同比增长24%。

二、强势推进项目建设,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牢固确立“高大外”招商理念,进一步整合招商资源,选优招商人员,调整招商方式,重点实施“五个一百”招商活动,全年完成引资额11.3亿元,合同利用外资75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90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7.8%、36.4%和61.1%,超额完成县下达的目标任务。积极抢抓国家拉动内需机遇,争取国省项目资金1600万元。

项目建设步伐加快。积极化解土地等要素制约,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年新建工业项目60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6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15个,盈洋食品机械、派斯特换热设备、科龙电机、光迈五金等重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玉华钢制品、康宝医疗等重大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之中。

园区开发稳步推进。进一步完善南北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投入1800万元,完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配套,新建南北园区主次干道2800米,建设标准化厂房2万㎡。不断提升园区服务水平,邀请省121及市千企转型升级专家组对82家企业进行创业辅导,安宜工业园被省经贸委、中小企业局命名为社会化服务体系示范单位,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和谐劳动关系园区。城南创业园创成省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安宜工业园成为扬州市十强乡镇工业集中区、扬州市创业带动就业民本工程孵化基地、江苏省宝应高新技术创业中心。

三、扎实推进城乡建设,发展环境显著变化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积极配合县城建重点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南城根老城改造、宝胜技改二期项目、237省道拆迁工作,成功搬迁南郊精细化工厂、大昌路天虹公司,顺利完成北闸村老村庄整治,累计完成拆迁搬迁141户。新建农村公路16公里,建设农桥14座,修建城区中小街巷12条,埋设地下管道1800米,浇筑水泥路面6000㎡。

村镇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完成运西片北闸、渔场等村庄规划,对沿河片郭庄、官沟等11个村村庄平面布局规划进行全面调研。进一步提升建设管理服务水平,规范民房建设管理行为,拆除各类违法违章建设180多户、7000多㎡,制止各类违法占地51起。不断增强耕地保护意识,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国土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创成江苏省土地执法模范镇。

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继续加快老城改造,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开工建设半岛花园、和园、宜苑别墅二期等一批商住小区。完善齐心、花庄、三团、船闸等居民新区道路、绿化、亮化配套,疏浚河道8条、11.3公里,完成土方36万方。新建农村垃圾池241个,完成农村无害化户厕改造1200座。绿化造林2400亩,四旁植树18万株,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四、合力推进社会建设,社会事业日趋繁荣

科教文卫事业加快发展。全年申报各类专利200件,发明专利3件,获得授权专利143件,申报省以上科技项目40项,获批省高新技术产品19项,吸引高层次人才4名。扬州腾飞电缆电器材料有限公司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创省、市名牌产品8个。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叶挺桥小学新校区、泰山初中综合楼和塑胶操场,改造校舍1500㎡,沿河小学创成省实验小学;加强学校内涵发展,全面提升办学品位,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完成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改造沿河精神病院,推进第三人民医院与苏北人民医院的交流合作,卫生医疗水平稳步提升,扎实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继续强化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创成省级卫生村2个。启动实施区域供水工程,完成三里葫芦桥片、花庄雍军片改水工程,铺设沿河片二级管网、三级管网300公里。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事业,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070户。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巩固万册图书馆创建成果。完善健身场所8个,全镇居民群众健身站点达45个,获得省体育强镇荣誉称号。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深入推进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安臵廉租房56户、经济适用房76户,落实住房补贴60户,完成农村草危房改造15户。新增城市低保1163户、2270人,发放低保金334万元,新增农村低保761户、1486人,发放低保金127万元。全镇800多名特困生得到了社会救助。实施大病救助500户,新增城镇职工医保3200人,增加就业岗位4200个。建成安宜镇敬老院,80多名五保老人喜搬新居。人口环境工作再上新台阶。切实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建成村居人口计生世代服务室、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和已婚育龄妇女综合信息平台,计划生育率达99.35%。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完成渔场污水管网建设试点,企业排污申报制执行率、审批率100%,“三同时”执行率100%。建成省级生态村1个,省绿色社区2个,放心消费创建工作有序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新成绩。

五、全面推进各项事业,和谐建设明显加强

重视加强社区建设。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完成社区办、牌楼、东门、城中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积极组织科普、卫生、环保等“六进社区”活动,广泛开展社区门诊、社保医保、慈善救助、计划生育等便民服务。建立健全社区治安、调解、巡逻、帮教、消防、普法“六位一体”群防群治组织,广大市民生活安康,社会风气和谐向上。

深化民主法治建设。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认真办理代表建议,全面推行政务、村务、站务公开,居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深入推进依法治镇,“大防控、大调处、大维稳”机制进一步健全,全面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平安创建活动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进一步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创成省级信访“四无”乡镇。切实抓好安全生产,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和“一岗双职制”,安全生产工作获得省、市、县表彰。

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实施城乡“文明共建”工程,成功举办2009年社区艺术节,“市民大学堂”、“和谐社区大家乐”活动丰富多彩。组织开展“文明市民”、“文明标兵户”评选活动。完成24个村级“农家书屋”建设。继续开展村(场)干部勤廉双述和群众满意基层站所评选活动。加快廉政文化进农村、进社区“六进”步伐,城乡居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创成全国文明创建工作先进乡镇。人武、双拥、优抚、扶贫、工商联、计生协会、民族宗教、妇女、青少年、老龄、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这一切应归功于镇党委的科学决策,归功于全镇人民的艰苦奋斗,归功于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安宜镇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参与我镇发展的各界朋友,向始终理解、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奋斗的历程让人难忘,发展的态势令人鼓舞,但我们仍清醒地看到: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一是投资大、产出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的“双大双高”型项目仍然偏少;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能力还不强,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三是农民致富、集体增收办法不多、路子不广;四是创业富民、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任重道远,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有待进一步化解,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0年工作任务

2010年是我镇实现全面小康之年,也是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决胜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科学谋划“十二五”规划,推进新一轮“五年翻两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务必要以更加强烈的发展意识,更加坚定的发展决心,更加有力的发展措施,咬定目标,锐意创新,真抓实干,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市、县委全会精神,立足工业强镇,坚持创新发展,奋力争先进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全面实现小康目标。主要目标为:全部工业产值127.5亿元、开票销售54.7亿元,其中,规模工业销售72.6亿元;财政收入3.6亿元,其中,国税收入1.7亿元,地税收入1.2亿元;招商引资13.7亿元、合同利用外资64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200万美元;新增民资投入22.4亿元;建筑业增加值3.7亿元;服务业增加值12.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分别为13%和11%。

实现2010年各项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推进招商优化升级。始终以“高、大、外”项目为突破,以“五个一百”工程为抓手,强化组织,创新方式,进一步推进招商优化升级。突出产业招商。围绕输变电、管件、电子信息、“三新”等主导产业,规划编制一批补链、扩链招商目录,大力引进产业上下游产品;紧盯与主导产业关联度大的“中字头”、“国字号”企业以及行业龙头型、产业旗舰型民营大集团开展定点公关、敲门招商,切实提高产业招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专业招商。面向社会再次公开招聘2-3名高层次专业招商人才,从机关、基层单位和大学生村官中公开选拔3-5名肯钻研、善公关、有潜质的优秀人才充实到专业招商队伍中来。在上海、苏南、浙江、广东等地设立5个驻外专业招商办事处,分别在上海、宁波、苏南等地举办3次招商推介活动,每个办事处完成1个亿元或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实现专业招商新突破。突出企业招商。制定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利用现有的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技术合作机构等资源优势,拓展招商渠道。选择30家企业的好产品、好项目、好技术对外合资合作、嫁接臵换、扩张裂变,实现企业招商项目10个以上。突出能人招商。面向机关、村场、社区、部门单位,多渠道收集在外创业能人信息,建立招商“信息库”,吸引一批有创业热情、在外成功创业的经济能人“凤还巢”,实现“凤还巢”项目15个。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考核等措施,力争全年招引3-5亿元以上项目1个,亿元或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8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3000万——5000万元以上项目16个,新增创业园招租项目20个。争取国省项目资金2000万元。

推进园区拓展升级。加强规划引领。按照“拓展空间、做强产业、塑造特色”的定位,安宜工业园向东再新扩4000亩,进一步做优发展规划。规划建设2000亩输变电产业园、1000亩管件产业园、1000亩电子信息和“三新”产业园。加大基础投入。安宜工业园投入3000万元,沿金源路向东拓展延伸至白田北路,逐步连接到台湾工业园,加快构建安宜工业园“四纵三横”框架格局。加快拆迁步伐,进一步完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园区重大项目承载能力。城南工业园投入1000万元,继续实施“南扩”工程,新增工业用地1000亩。规划建设1000亩园中园,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平台。完善功能配套。规划建设职工公寓,加快开发园区商务、物流、人居、休闲等三产服务项目,充分发挥省小企业创业基地和省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示范辐射作用,依托电子信息和“三新”产业,进一步做优科技创业园,着手筹建安宜工业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企业提供创业辅导、科技支撑和示范引导,不断提升园区“软实力”。注重质量效益。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土地价格激励形成机制,以投资规模初定基准土地价格,以实际产出和效益确定最终土地价格,努力将土地、税费等优惠政策向产出效益好、税收贡献大的企业倾斜。严格对照投资协议,要求和引导投资强度低、经济效益差的进园项目追加投资、兼并重组或“腾笼换鸟”。

推进产业集聚升级。做好产业定位。重点规划输变电、管件、电子信息和“三新”等主导产业,力争3年内输变电产业形成50亿产销规模,管件产业形成20亿产销规模,电子信息和“三新”产业形成20亿产销规模,以主导产业支撑工业发展规模和总量,以结构调整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施龙头带动。通过培强江苏迅达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输变电产业集聚,通过培强润扬管件、华宇管件等企业带动管件产业集聚,通过培强沈飞机电、赛尔达尼龙、展圣电子等企业带动电子信息和“三新”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层次。严格把握项目进园关口,按项目产业类型和规模层次,确定落地区域,加快产业集聚。鼓励现有企业走内涵式、集约式发展之路,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不断提升产业层次。

推进企业做大升级。强化政策激励。安排工业发展专项奖励基金500万元,设立企业发展、财政贡献、创新创优等奖项,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多创利税。加快技术改造。引导企业用足用好增值税转型政策,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大装备投入,完成工业技改投入12亿元,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40个以上。推进自主创新。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实施产品、技术、管理、人才、品牌等十大升级工程,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力争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新认定省高新技术产品8个,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50项。大力实施“双十工程”。全年招引10个亿元或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培植10个产销过亿元企业,其中江苏迅达公司开票销售突破15亿元;到2011年底新竣工投产10个亿元或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力争实现10个税收过1000万元以上企业。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通过继续教育、专业培训、结对竞赛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升企业家素质,继续推进“梯度培育”计划,力争2010年实现产销过亿元以上企业12家,其中新增8家;过5000万元以上企业30家,其中新增12家;规模企业总数138家,净增30家。

二、突出高效农业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

加快高效农业发展。坚持规划引领,依托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核心区建设总体规划,加快实施醉翁园、澳门君亿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237省道两侧沿河片高效农业园区,努力形成全镇高效规模农业一体化格局;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完成农业利用“三资”1.35亿元;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广实施“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推动高效有机农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农村“三大合作”组织作用,加快土地流转,进一步推进花卉苗木、畜禽养殖、设施蔬菜、有机稻米、高效渔业等八大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新建农村“三大合作”组织15个,新增高效农业7500亩,新增高效设施农业3000亩。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巩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建立健全“四位一体”长效管护责任机制。结合冬春水利工程建设,完成河塘清淤60万方;投入200万元,实施张港河、宝射河围堤加固工程;完成农村公路建设30公里,改造危桥7座;大力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建设,新建“一池三改”沼气池200座;完成农村无害化户厕1200座;新建垃圾池350个;完成造林面积2000亩,争创国家、省级生态村各1个,省级绿色社区2个,市、县级生态村4个。

加大农民培训力度。通过举办法制培训班、主题教育、“科技三下乡”等形式,强化农民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技能教育,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能力的现代新型农民;通过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带动、聘请专家讲课、建立产学研基地等渠道,加强农民科技素质培训。组织对口培训、订单培训,力争使每个农民都能掌握1-2项适用技术,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全面小康创建。切实加强村级阵地建设,建成陈家、渔业等5个村便民服务中心;争创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家,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家,小康达标村7家。对照全面小康创建目标,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积极协调各方面要素,突出创建重点,主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集体可支配收入、绿化覆盖率等薄弱环节,齐抓共管,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确保2010年在县率先建成全面小康镇。

三、突出建筑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不断开拓新型服务业态。充分发挥宝应湖粮食物流中心、有机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带动作用,进一步拓展新型商业市场集聚区,放大区域品牌效应。扶优扶强江苏宜信达投资担保公司,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强化服务业招商引资,力争在港口物流、国际连锁、大型专业市场等项目引进上有所新突破。加快广厦兰郡、北京众义达等项目建设,确保年底竣工使用。引导发展中介、会计、法律、家政等社区服务业,不断开拓新型服务业态。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继续做好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财政补贴发放工作,不断培育和发展农村消费市场。

全面提升建筑业发展层次。大力开拓外埠市场。围绕“发展大基地、紧盯大项目、开拓大市场”的经营策略,在巩固做大太原、西安等建筑市场的基础上,奋力开拓山东荷泽等更为广阔、更具潜力的外埠市场。鼓励支持创优夺杯。强化建筑工程质量过程控制,重视安全生产日常监管,着力做优上海嘉园一期30万㎡、北辰华苑12万㎡等县外双包工程。争创扬子杯工程1项、琼花杯工程2项、牡丹杯工程1项,省级文明工地2个、市级文明工地3个。推进企业资质升级。江苏安宜建设工程公司创成建筑业一级资质,江苏银河建安公司创成建筑业二级资质,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实力和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重视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一级建造师队伍培养,再次招聘5-6名中高级专业人才充实建筑队伍,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着力提高城市经营管理水平。协助推进县城建设。牢固树立“建设县城就是建设安宜”的理念不动摇,积极配合县实施旧城改造、新城建设、老城保护、管网完善、园林绿化、商住服务等重点城建工程。创新搬迁安置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市场运作,规范搬迁行为;坚持依法搬迁,阳光搬迁,改进安臵方式,推行臵换式、货币化安臵,摒弃一户一宅的传统安臵模式,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强化城市经营。排查零散地块,盘活集体闲臵资产,加快华东纯水设备等企业退城进园步伐,做好土地经营开发,力争实现预算外收入6000万元。严格村镇管理。结合新一轮城市规划,按照“一村一点”要求,调整完善中心村庄建设规划,积极实施贾桥、陈家等老村庄改造;修订完善管理制度,严格规范民房建设行为,对符合规定的建房户实行报批制、公示制和会办制;充实城市管理执法力量,加大村镇建设管理执法查处力度,坚持“查”、“举”结合,确保村镇建设管理规范有序。

四、突出民生保障,加快推进社会建设

不断强化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目标考核体系,让一批文化层次高、工作事业心强、群众基础好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打造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实绩突出的社区干部队伍。进一步加大社区投入,完成刘沟、画川、南园、安宜等4个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切实加强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沿河集镇、老城区中小街巷路面维修和亮化工程建设,加快社区垃圾池配套和旱厕改造步伐,组织开展社区法制教育、文化娱乐等活动,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义务教育投入,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学前教育,建成叶挺桥幼儿园东升分园,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通过省区域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验收。巩固新型合作医疗改革成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以上。完成区域供水工程,新增农村安全饮用水受益人口3.5万人;完善镇村计划生育服务站室建设,推进人口计生专线队伍职业化建设步伐,实现计划生育率99%以上。认真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加快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切实改善和发展民生。认真落实就业政策,鼓励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全年培训20批次,2000人;认真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充分转移镇村创建,全年提供有效就业岗位5000个,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000人。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配合做好老年公寓、残疾人康复中心和托养中心项目建设。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完善慈善超市,实施大病救助500户以上。完成农村草危房改造15户,配合县政府建好廉租房80套,经济适用房60套。扎实推进“万企连万户”、“携手1+1”活动,切实解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困难。

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关注未成年人成长。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风尚,推进学习型机关、村场、社区、部门单位建设,争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行业。

大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扎实推进“平安安宜”建设,严格执行“一岗双责”制、“一票否决”制,认真落实企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完成镇政法综治中心和村居综治办建设,逐步实施老小区技防改造工程,全力压降各类案件发生。认真做好信访稳定工作,妥善处理各类矛盾和纠纷,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努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将进一步坚持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理念,强化开拓创新意识,加快职能转变,推进管理创新,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着力打造务实型政府。大力弘扬真抓实干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深入一线,深入基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凝聚民心,集中民智,进一步落实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健全行政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强化压力传递,落实推进措施,严格考核奖惩,做到工作落实项目化、具体化、责任化。

着力打造创新型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忧患意识,大局意识,扎实推进学习型政府、学习型机关建设,主动学习新知识,树立新观念,增强新本领,纵深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善于运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思路,解决好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强科学判断形势和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

着力打造高效型政府。围绕政府效能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公示制度和问责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强化效能监察和行政问责,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着力打造廉洁型政府。进一步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健全和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对财政资金、重大投资项目和民生工程的审计,严格执行“十项制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牢记“两个务必”,以严谨务实的作风、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的传统,树立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新的蓝图无限美好,新的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在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团结拼搏,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奋力争先,为加快实现全镇“五年翻两番,实现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决议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决议

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和审查了自治区主席刘慧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会议充分肯定自治区人民政府过去一年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2014年工作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号召,全区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扎实工作,为加快建设开放宁夏、富裕宁夏、和谐宁夏、美丽宁夏而努力奋斗。

关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查了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及2014年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同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结果报告。会议决定,批准《关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14年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关于2013年全区及区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全区及区本级

预算的决议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查了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2013年全区及区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全区及区本级预算草案的报告》及2014年全区及区本级预算草案,同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结果报告。会议决定,批准《关于2013年全区及区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全区及区本级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14年自治区本级预算。

关于2013年民生计划执行情况和2014年民生计划的决议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查了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2013年民生计划执行情况和2014年民生计划草案的报告》及2014年民生计划草案,同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结果报告。会议决定,批准《关于2013年民

生计划执行情况和2014年民生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14年自治区民生计划。

关于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和审查了何学清副主任受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会议充分肯定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过去一年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2014年主要任务,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要求,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提高立法质量,增强监督实效,发挥代表作用,不断推动人大工作与时俱进,为加快建设开放宁夏、富裕宁夏、和谐宁夏、美丽宁夏作出更大贡献。

关于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和审查了李彦凯院长所作的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会议充分肯定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过去一年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2014年工作任务,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要求,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审判机关的职能作用,为加快建设开放宁夏、富裕宁夏、和谐宁夏、美丽宁夏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关于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和审查了李定达代理检察长所作的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会议充分肯定自治区人民检察院过去一年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2014年工作任务,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要求,自治区人民检察院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检

察机关的职能作用,为加快建设开放宁夏、富裕宁夏、和谐宁夏、美丽宁夏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下载2010年1月10日在某镇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年1月10日在某镇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