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总统大选看美国民主的虚伪本质
从总统大选看美国民主的虚伪本质
2012年的美国总统选举在北京时间11月7日落幕,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成功连任美国第57届总统。由于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此次大选颇受国际社会关注。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经济总量占全球份额呈下降趋势。美国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和普世价值观受到质疑,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政治制度腐朽衰落的特征日益显现。此次大选所暴露出来的美国式民主的虚伪更是为美国推进海外民主和人权外交蒙上阴影。在新形势下看清美国大选本质,需要从以下三大方面理解。
美国选举制度和运作确保垄断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当选总统
首先,美国独立后,逐步确立了以保护垄断资本主义利益为核心的选举制度和与之相关联的政党制度。概括起来就是政党提名总统候选人、以政党为单位组织选举,实行简单多数当选、由选举人选举总统的制度。2008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也是以这—制度作为规范的。我们从上述角度分析一下美国的这种选举制度,首先,由政党提名总统候选人,以政党为单位组织选举,无法摆脱政党纷争的“顽疾”,所产生的代表也只能代表部分人的利益。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选民人数不断增加,这就需要有—个组织来组织、动员选民,在这种背景下政党开始出现,并逐渐把动员日益增加的选民作为获得权力的手段。1800年美国成为第—个组建初具规模的全国性政党的国家,并开始通过选举将政权从一派转到另一派手中,两党制日趋制度化,形成了代表不同社会群体利益主张的两大政党—一民主党和共和党。一般而言,民主党的力量核心主要是“少数民族、劳工阶层和各种族群的联盟;共和党更多地从大学毕业生、收入较高的家庭、专业人士或者商人那里获得支持”。这种制度有利于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政党控制选举,排挤其他小党,左右选民投票倾向。
其次,竞选资金是赢得总统宝座的最基本条件,广大中产阶级和贫民的真正代表不可能当选总统。总统候选人把筹款当做头等大事,并把金钱的力量发挥到极致。谁占有更多资金,谁就占据优势。资金短缺的候选人往往在初选中就被击败,有人说美国总统当选是靠金钱托起来的。在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中,两位候选人共筹得将近10亿美元的竞选经费,其中奥巴马向支持他的320万名捐助者筹得高达6亿4100万美元的经费。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以投票率计算,平均每张选票的价值将近8美元。相比之下,2004年每张选票只值5.5美元。据人民网今年3月报道:2012年,美国将迎来史上最烧钱的大选。美国媒体估计,今年美国总统选举的总体花费将达到创纪录的60亿美元。这个数额比东非国家卢旺达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还要高。美国的政治捐款愈演愈烈,选举成了政治集团与利益集团之间赤裸裸的权钱交易。
选举严重脱离人民此选举严重脱离了人民,两党候选人与选民的接触交流服从竞选策略需要,政策宣示和打民意牌的目的都是为了捞取选票,赢得大选。极其复杂的选举规则和程序为垄断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赢得大选布下多层保险网,中产阶级和低收入劳动者难有作为。各州各异的法律限制剥夺公民的选举权。美国人民经过近200年的长期抗争,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赢得普选权。因选民登记手续繁难,至今仍有部分选民没有选举权。另外,奥巴马和罗姆尼口头上都表白为国家和人民竞选,行动上却始终把赢得大选放在首位,对当前急需解决的降低失业率、减少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等问题,多的是相互攻讦,少的是有效的举措和对策。同时,美国国会成了共和、民主两党争权夺利角斗场美国的民意机构不能代表真正的民意。2011年8月24日,美联社发表的民调显示,美国国会的支持率下降到12%,总体来说,87%以上的人不支持国会的表现。2012年1月16日华盛顿邮报和美国广播公司
新闻网公布的民调,84%的美国人不赞同美国国会的表现,支持率只有13%。100多年来,投票率呈下降趋势。20世纪60年代以来,历次总统大选的投票率均在63%以下。当选总统所得选票仅占适龄选民的40%以下。
选举制度腐朽,已不适应时代的实际情况,面临严峻挑战
首先,选举制度的改革动力不足,步履维艰,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化脱节。制宪者200多年前创立选举人制度意在维持总统与国会、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的权利平衡,保障人口稀少的小州的权利。当时,政党政治尚未现身,竞选活动规模小,运行方式与现在相比也大相径庭。面对选举的严重缺陷,选民要求改革选举制度的呼声强烈。改革选举人制度和废除竞选中的政治捐款的要求尤为突出。但废除政治捐款改革,因最高法院裁定政治捐款属言论自由而被扼杀,其他改革也因事关美国根本民主制度,难以真正启动。
其次,选举对解决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作用有限。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美国长期积累的各种经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贫富两极化越来越严重,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体制被两大政党滥用,成为内斗工具。
第三,选举结果往往难以兑现竞选承诺、体现选民诉求。在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体制下,政治、经济、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只能在国会参、众两院简单多数、甚至三分之二多数和总统达成共识、取得一致后才能实现。目前,两党立场迥异,时常把党派利益置于国家和选民利益之上,致使一些事关国家发展和选民利益的关键性议案胎死腹中。美国两党严重对立、党派利益至上理念愈演愈烈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根源,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在它的生产关系中产生的自我限制、自我破坏的腐朽特征。这种特征在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体制下不会自动消失。
其实,为了限制富人操控总统选举,美国法律以前曾规定,个人向总统竞选人捐款的上限为2500美元。但这个规定却因著名的“公民联合组织诉联邦选举委员会案”而改变。这一判决结果,意味着对政治献金的限制被取消。可以无限额地为特定总统竞选人融资助选的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也随之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为,总统大选变成了彻底的、公开的“金钱选举”。“金钱选举”公开化使富人可通过手中的金钱来控制总统选举从而控制美国。目前,美国已注册的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数量有363个,直接参与竞选广告投放的非营利团体有14个。其中,仅仅是共和党的同盟者美国商会这一个组织在最高法院刚刚开启大门后,就为2010年的中期选举投入了3000多万美元。
其实,剖析美国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背离了孟德斯鸠、洛克和托克维尔等西方民主思想发展者的理想的“金钱选举”,其大行其道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而是美国社会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特有产物和必然产物。
早在100多年前,美国总统竞选时对于竞选捐款、筹款等就无矩可循,当时的美国民主政治也被人们调侃为“股权政治”“富人政治”。在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评声中,美国国会迫于压力,终于在1907年通过《迪尔曼法案》,明确禁止银行、企业在联邦级别的选举中进行政治捐款。1910年,又起草了《联邦腐败行为法》,要求对政党进行监督和财产申报。1925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联邦腐败行为法》修正案。而到了1947年,通过了《塔夫特-哈特利法案》。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国会又多次对《联邦选举法》进行修改。但美国毕竟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联邦选举法》虽然对正规筹款限制很多,却有意无意留出了不少灵活空间。对那些用于行政开支、旅行费用等选举中的所谓“非直接项目”,公司、工会和个人不仅依然可以随意捐款,竞选团队也可以自由开销。
“金钱选举”是由美国民主制度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怎么监管也无法根治这个资本主义制度的痼疾。候选人为了赢得总统大选,不得不四处筹款,尤其是要讨好那些身价不菲、影响力巨大的富人。而赢得总统大选后,就必须给予较好的回报,回报方式包括召入内阁、派驻条件优越的国家任大使以及制定有利于捐助者的政策等,这就是西方民主的“钱权模式”。这种“钱权模式”导致总统大选后权力向金钱倾斜。
“金钱选举”越来越大行其道使得富人们彻底控制了美国。《时代》周刊评论指出,在美国政治体系中,金钱已经成为选举的王牌,最高法院认可企业用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有利于其经营的政策和候选人,同时抵制有损其商业利益的政策和候选人。美国民主制度的资本化越来越严重,金融资本挟持了政府甚至整个经济社会。而富人则通过控制总统选举控制美国。
对于美国那所谓的“民主”,不知道美国当局有何认识,只是希望美国当局能有一个清醒的头脑,还美国人民一个真正的选举权!
第二篇:从美国总统大选看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报道
从美国总统大选看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
闻报道
数据新闻是在大数据时代兴起的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新闻生产方式,它需要新的思维方式与多种能力的支撑。本文结合XX年美国总统大选报道,着重分析了英美各大主流媒体开展数据新闻报道的流程与特点。还探讨了社会化媒体对于数据新闻的推动作用,以及数据新闻的兴起与发展给新闻业者所带来的挑战。
在当前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数据)规模的爆炸性增长是显着特征之一。从近年发展情况看,“大数据”主要被人们用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大数据”具有规模大、价值高、交叉复用、全息可见等特征。当前对于“大数据”的关注与运用主要集中在IT业、市场营销、公共健康等领域,但事实上大数据的影响也波及到传媒业,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就是在大数据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新闻生产方式。
数据新闻的报道流程
有关数据新闻的报道流程,不同的媒体与从业者进行了不同的概括、归纳。XX年8月,着名记者、数据驱动型新闻(data—driven journalism)项目负责人米尔科·洛伦兹提出了进行此类新闻报道的四个步骤,即挖掘数据——过滤数据——数据可视化——新闻报道制作完成。与此类似的是《卫报》的数据新闻编辑、数据博客Datablog负责人西蒙·罗格斯在《数据新闻分解步骤:在你见到的数据背后我们都做了什么》一文中的介绍。但他所展现的是一个多线程、全方位的报道流程:一方面处理数据,另一方面不断检验、质询数据的信度与价值,最后通过多种手段与渠道发布完成的报道。而伯明翰城市大学教授保罗·布拉德肖在《数据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中提出了如图所示的“双金字塔模型”(见图一),更全面地揭示了整个报道过程中,数据在质量以及传播上的变化。布拉德肖以倒金字塔来表示数据处理的过程,包括数据汇编、数据整理、了解数据和数据整合等四个部分。数据处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完成数据的可视化并实现有效传播。而数据新闻的传播则以“正金字塔结构”进行,包括了可视化、叙事化、社会化、人性化、个人订制化和使用等六个步骤。
事实上,不管是上述哪一种归纳,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呈现数据都是数据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三个阶段。本文结合英美主流媒体“XX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数据新闻报道来对这三个阶段进行解读。
1.多渠道获取海量数据。
数据新闻通常有两种方式:先有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寻找相关数据;或是从海量数据中发现、提出问题。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海量数据都是数据新闻报道的基础。从业界实践来看,它主要包括从政府、企业、机构等公开的数据库中获取的二手数据和由媒体自行调查或抓取的一手数据。前者成本低廉且可靠程度高,是目前最主要的数据来源。以《卫报》“XX年美国总统大选专辑”数据新闻报道为例,在整个专辑的55篇报道中,不仅有与总统选举直接相关的选票数据、各州宣布选举结果的时间、竞选资金募集情况等内容,还涵盖了各种经济数据(如财政预算、债务、美国在对外战争中的花费)、美国人口基本统计特征数据以及各种社会数据等诸多相关背景资料。除了从政府公开的数据库中获得的二手数据之外,《卫报》还积极利用官方网站进行用户调查以获得一手数据。比如针对刚刚出炉的大选结果向全球用户征询意见,其后根据收到的用户态度反馈数据,专门制作了《奥巴马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全球民众的态度》动态数据地图。
2.全面谨慎地处理数据。
获取海量数据仅仅意味着数据新闻的开端。和其他信源一样,记者不应盲从,而需要对数据保留怀疑的态度。XX普利策调查性报道奖得主佩奇·约翰强调:所有的数据必须有来源,并经过交叉验证。面对海量数据,记者首先应评价数据的质量与意义,需要认真考察诸如:数据来源是否可靠,时效性如何,出于何种目的、采用什么方法收集而来,包含了怎样的主题,应选择哪些数据等一系列问题。其次,对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去除不必要的、干扰性的数据,清理其中的各种误差,并将来源纷杂、格式各异的数据转换为统一格式。最终确定需要计算和呈现的数据。值得注意的是,在报道中并非使用的数据越多,故事就能讲得越好,有时候凭借一个简单的数据就能完成一篇好新闻。在完成对数据的运算后,还需要检验其结果的合理性,如果有异于常理的话则需要重新运算。
3.多元创新地呈现数据。
能够对数据进行更准确的分析、更深层的解读和更明晰的呈现是数据新闻的独特优势。数据新闻通常运用可视化技术,以信息图表的形式发布。与文字报道相比,信息图表能够化繁为简,并兼具形象化与趣味性,尤其适用于表达数据与地理、时间信息。它可以提示新闻要点、解析事件进程、揭示各类关系、展现分布状态等等。信息图表更符合视觉传播时代用户的习惯与偏好。从目前发展趋势看,除了一般的静态信息图表之外,交互式信息图表(Interactive Infographic)和动态信息图表(Motion Graphic)在数据新闻中的应用也日渐增多。如《华尔街日报》制作的《XX年美国总统大选投票结果》报道就是在美国地图上以红蓝两色分别代表了民主党与共和党,其力量对比一目了然。而且当用户将鼠标移到某一州所在的位置时,地图上就会立刻出现该州的投票数据,非常直观清晰。和静态图表相比,交互式图表能够通过一个简洁界面向用户传递大量信息。这种呈现形式更具个_生化和参与性,可以由用户自行点选所关心的内容进行了解,而不只是简单地推送信息。除了在信息图表中运用文字、图形、图表、动画之外,有的媒体还创新性地引入了视频,从而有效拓宽了数据新闻的呈现形式。如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网(NPR)对全美各州的总统大选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梳理、统计,将这些带有地理位置信息的数据加以整合,并以视频的形式进行了直观生动的展示。
数据新闻的推手与挑战
社会化媒体的兴盛给新闻生产与消费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在社会化媒体与专业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借助互联网,数据新闻搭上了社会化的快车。社会化媒体对数据新闻的助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社会化媒体是数据的重要来源之一。社会化媒体可谓是数据的“富矿”,记者可以从其上抓取数据,也可以通过它展开调查获取一手数据。其次,专业媒体完成的报道可以经由社会化媒体分享、传播并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卫报》“XX美国总统大选专辑”中有多篇报道就是通过抓取、分析Twitter上的信息制作而成。如《奥巴马在推特上赢得了大选》就是通过分析在Twitter上抓取的关键词:奥巴马、罗姆尼、瑞恩、拜登等,来预测大选的结果。在大选结果公布之后,《卫报》还运用大选当天Twitter用户主动发布的个人投票结果来统计用户对于奥巴马再次当选的态度,并根据所获取的一手数据进行了视频报道。该视频于大选结束的次日上传到Youtube,仅仅3天点击量就已经超过XX人次。同时,《卫报》也将社会化媒体视为传播其新闻报道的重要渠道之一,该专辑中的每一篇报道都设置有按钮,以方便用户在浏览时将其一键式分享到Facebook、Twitter、Google+和Linkedln开发的In share等多个平台。事实上,通过对于社交化的强调,可以让更多的用户参与到数据新闻的制作与传播中来,而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战略也正是此类新闻未来的发展方向。
数据新闻报道是一个综合、系统的过程,它需要新的思维方式与多种能力的支撑。其中,处理数据和设计、制作、发布信息图表的能力对于新闻业者的挑战尤为明显,而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也应该成为新闻教育未来的方向和重点之一。
第三篇:美国总统大选讲稿
第一次辩论
税收
奥巴马: 投资在教育和培训。发展新的能源来源,缩减开支
改善教育系统,降低企业税率至25%,关闭漏洞;给予在美国投资的公司减税优惠;
增加美国的能源产量,石油和天然气比过去几年都高,投资风能、太阳能、生物燃料,所以必须终止赤字(如何处理免税代码),丹姆尼州长:在北美范围内能源独立,创造工作岗位;
开放更多贸易,特别是拉丁美洲;(若是中国欺诈则制裁)平衡预算,支持小企业
为中产阶级提供税额减免,通过能源、贸易、正确的培训项目、平衡预算、帮助小企业。教育:培训项目47个由联邦政府管辖,向8个不同的机构汇报,日常管理费用惊人,以你更改让这些钱重新回到各个州,让他们寻找工作需要的培训。
降低税率,降低企业税和个税,但是也减少减税、抵税和免税。
让天然气和石油产量翻番,把输油管从加拿大引过来。要继续燃烧洁净煤,原则是不增加赤字的减税。赤字
罗姆尼:削减开支 鼓励经济增长
不会向中国借钱做事,摒弃不好的项目;把好的项目给各个州运作,如果他认为各个州运作更加高效;让政府高效,削减职员数量,通过人员自然缩减,合并机构和部门;通过让更多的人工作得到更高的报酬从而缴纳更多的税。奥巴马:当政四年,削减开支,减少赤字,不给把工作转移到海外的公司税赋减免,第二次讲稿
第三次讲稿
利比亚、伊朗、恐怖主义、崛起中的中国、阿富汗战争和叙利亚问题成为重点讨论议题。[7]
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话题是:中国崛起和未来的世界。美国总统大选拿中国“说事儿”,并不稀奇,但是像今年这样频繁而高调,还是首次。中国因素全面渗入大选,两党候选人不仅频繁抛出强硬对华政策,中国崛起还首次成为大选辩论的独立辩题,并压轴“出场”。
奥巴马和罗姆尼对中国问题并未形成“激辩”,而是仿佛一唱一和,纷纷宣称要和中国搞好关系,但中国一定要遵守“游戏规则”,不要再“造假货”,而且人民币要再升值。在对华态度上,两位候选人的区别是,奥巴马平和一些,罗姆尼更加激进,再次称中国是“汇率操纵国”。
实际上,从去年参选之初,罗姆尼便主打强硬对华贸易政策。罗姆尼曾宣称,在当选为美国总统的第一天,就要给中国贴上操纵人民币汇率的标签,并且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对中国宣战。进入2012年,奥巴马也开始在国情咨文中表露出对华贸易施压的风向。奥巴马还曾经大力宣扬美国向世贸组织投诉中国。
除了对华贸易政策,“中国因素”还是奥巴马和罗姆尼互相攻击的工具。奥巴马不断讽刺罗姆尼创立的贝恩资本,将产品制造“外包”给中国等国家,剥夺美国人工作,为自己盈利。而罗姆尼则大骂奥巴马对华懦弱,几乎在“恳求北京”。
从大选三辩来看,在谈到任何一个涉华议题时,都不是一人说“是”一人说“否”的情况,这说明民主党和共和党在中国议题方面没有“是”与“非”的根本分歧,选战层面上的意义更大。[
第四篇:从美国总统的选举制度看美国的民主
美国总统的选举制度与美国的民主
08 历史 张林 200810201
3摘要:总统选举制度是美国政治制度中的重头戏,也是美国国家运转的核心内容。美国的政治制度又是西方民主制度中重要的一种。所以,本文试从美国总统选举制度与民主之间的关系出发来论证美国总统选举制度存在的原因和必然性。
关键词:美国;总统选举制度;民主
美利坚合众国从一建立便确立了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和总统共和制的政体,这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各种力量博弈斗争和妥协的结果。
一、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内容与历史演变
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代表们坚决反对总统选举实行普选制。他们担心将会使官职太集中。太强大,将会破坏联邦制和分权制的原则。于是制宪者就设计出一种新颖的制度,叫选举人団制,宪法规定总统由各州选派的选举人选举产生。这是一种间接选举制度。
1787年宪法第二条规定的总统选举办法如下:
第一,正副总统由各州选派的选举人选出,而不是由选民直
接选出。
第二,第三,第四,各州选派选举人的方式由各州自定 各州选举人人数与该州在国会两院议员人数相等。选举时以州为单位,组成选举人团进行投票,获得过
半数票者当选。
第五,选举时正副总统由一张票选出,得票最多且过半者为
总统,次多者为副总统。
第六,总统资格的条件限制:本土出生的公民,年满35岁,在美国居住14年以上。
但是,美国总统选举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不断的在完善,不断地提出宪法修正案,尤其是政党制度产生以后,总统选举又加进了许多党派因素,因此,美国总统选举制度一直在改革。
首先是总统选举投票方式的演变。1787年宪法规定正副总统由一张票选出,得票最多且过半者为总统,次多者为副总统。但1792年政党政治出现后这个办法行不通了,因为这种方法有可能出现正副总统分属两个政党的现象,这时,会因为政见不同而造成混乱。另一方面,两人同属一个政党,遇有得票相等时,也会出现问题。这些说明宪法有漏洞,所以1803年提出宪法第十二条修正案,改为用两张票分别选举正副总统,同时规定,如无人得票过半,众议院由五人中选出一人为总统改为由三人中选出一人为总统。其次是总统候选人提名方式的演变。如何提名总统候选人,宪法并无明文规定。随着政党斗争的开始两党开始推举自己政党的正副总统候选人参加竞选。此后经历了国会核心会议提名制度、全国党代会提名制度和总统预选制度的演变。
二、美国总统选举的非民主
历来研究美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在谈到美国选举制度时,都会指出美国总统选举制度会导致种种非民主后果的产生:不能正确反映民
意、出现不公正的选举结果、破坏了人民的平等投票权。这是由美国总统选举中采用“选举人団制”、“相对多数票当选制”和“赢着全得制”所致。美国总统选举不是由普选投票结果产生,而是由选举人团投票选举产生。总统选举中实行“相对多数票当选制” 和“赢着全得制”。各州的选举人名单由各参选政党分别提出以供选民选择,各政党总统候选人的名字列在该政党选举人名单上,选民一般直接投票给属意的总统侯选人,哪个总统候选人的票多,那个党的侯选人名单就全部当选。也就是说,一州内得普选票最多的候选人就会获得该州的全部选举人的票。不难发现,这种选举制度会产生不公正的选举结果:获得普选票少数的总统候选人可以因获得多数的选举人票而当选为总统(因为各州人数不同)。美国历史上这种情况出现了三次:1876年,民主党候选人萨缪尔·提尔登得到接近51%的选民票,但他的选举人票(184)比对手共和党候选人拉瑟福特·海斯(185)少一张,结果海斯以一票优势当选总统。而海斯的选民票得票率不足48%。1888年,民主党后选人格罗夫·克利夫兰获得选民票虽然比共和党候选人本杰明·哈里森的选民票高,但他得到的选举人票却只有168张,而哈里森得到了233张,结果克里斯输给了哈里斯。2000年布什胜戈尔也是这样。
其次大州和小州、两党实力相当和两党实力悬殊的州在选举中的作用不同,出现弊端。大州选举人票多,两党竞争激烈,而小州相反;两党实力相当的州,由于胜负难分,也竞争激烈;两党实力悬殊的州,多数党稳操胜券,不必竞争,故竞争不激烈。这样,那些在选举中处
于不利地位的小州(新罕布什尔州除外)和两党实力悬殊的州的民意,就常常被忽视。
三、美国总统选举符合美国的民主
当民主同美国选举制度联系起来考察时,所指的民主无疑是西方现代文明中的政治民主,对于这一民主的定义比较主流的观点有自由民主论、精英民主论、多元主义民主论等等,都比较准确。因此对美国的民主没有标准的定义。不过尽管侧重点不同,但从这些民主理论的共同之处中也可以发现美国民主的基本含义:其一,民主是被统治的民主,人民通过选举在相互竞争的诸领袖间选择统治者,统治者通过选举获得决策权;其二,民主是自由主义民主,防止绝对权力、保证个人自由、实行分权和制衡。
首先,在美国选举中,选民在相互竞争的候选人之间投票选举总统,并将全国最高行政权力委托给当选总统。在选举中,公民没有对联邦政府政策的创制权和复决权,也没有对在职总统的罢免权,总统独立处理其职权范围内的事务,既不受政党限制也不受选民约束。因此美国的总统选举正体现了被统治的民主的特点。当选总统处于竞选连任的需要,在制定政策时,必然要考虑选民对其政策的反应,对不同的选民群体进行安抚或满足其要求。所以,只要选举是自由的,定期举行的,那么人民能够通过选举对总统施加影响迫使总统对人民负责。
其次,自由主义民主为了保障个人自由要求选举不得赋予任何统治者不受限制的绝对权力;要求最大限度的减少通过选举掌握国家权
力的多数人对少数人压制的可能性。因此在民主社会中,对多数原则的限制是保护少数的权利,尊重个人自由所必需的。那么,美国总统选举制度是如何实现这种限制的呢?
第一种办法是在民主前面加上“宪政”二字。选举只能是民主的一个必要条件。宪政是指民主的选举的政府服从同等的法律,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等法律原则意味着当选总统的权力的合法性不仅来自选举中的多数意愿,同时也来源于宪法。政府之上的是宪法。因此,由总统选举产生的总统和政府,在作出决策时,无论如何不得侵犯宪法的权利法案保护的个人自由;并且在行使权利时也不得超过宪法规定的范围。所以,尽管总统选举中会出现“少数票总统”,但其对美国的民主政治并没有实际危害;不论是多数的政府还是少数的政府都不会掌握绝对的权力,人们可以依靠宪法对统治者进行控制,反抗国家权力的压迫。
第二种方法就是最大程度的减轻多数原则的零和效应。在总统选举中,多数原则很容易产生零和结果。选举产生的总统和政府可能会轻于维护全部公民的利益,而重于维护其代表的那部分公民的利益,这样不被其代表的的那部分公民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当损害得不到补偿时,民主内部就会发生冲突。1860年总统大选,废奴主义者林肯当选引发内战就是一例。总体看来,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设计是有利于减轻多数原则的零和效应的。
四、总述
综上所述,美国的选举制度是不违反美国的民主的。这看似与前
面所提到的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非民主矛盾。实则不然,这两个结论是并行不悖的。实际上,这两个结论是从民主的不同层次的含义中分别得到的、当我们提出美国总统选举没有准确反映民意,违反平等投票原则时,这一民主并不是政治实践中的民主,而是作为一个概念的民主,也就是说他是一种抽象的、理想上的民主。美国民主政治实践中的民主,描述了民主是什么;作为政治概念的民主,规定了民主应该是什么。所以,美国总统选举的非民主指的是其不能满足理想中的民主原则。但是“现实中的民主不是也不可能同理想中的民主一样;民主是从其理想与与现实相互作用中,从应然的推动力与实然的抗拒力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形成的。”理想的民主没有指出限制多数的权力的方法,不能保护少数的权利。正因为这样,美国民主政治实践中,自由与民主联姻,个人自由对抗专制权力;形成事实上的多重的少数的统治,保护少数的权利。这就是美国总统选举制度长期存在而少有变化的原因。
第五篇:2012美国总统大选华盛顿州演讲
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at a Campaign Event
Seattle, Washington 1:00 P.M.PDT THE PRESIDENT: Give it up for Libby!(Applause.)LIBBY BLUME: Hello.Thank you very much for coming.We're all very honored.I'm Libby.I'm the youngest of the Blumes.And I'm very, very proud to present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Applause.)THE PRESIDENT: Yay!Nice job!(Applause.)Thank you.Libby knows the key to good public speaking--be brief.(Laughter.)That always makes people happy.I just want to thank the entire Blume family--especially Libby--(laughter)--but in addition to Bruce and Ann, their other kids--Max, Rebecca, Jacob, and Scooter--for opening up this extraordinary home to us and for their friendship.I'm so grateful to you guys.Thanks for whoever is in charge of the weather.(Laughter.)I've been told this is typical Seattle weather.(Laughter.)But I've been here before so--(laughter.)What I'm going to do is actually be pretty brief at the top because what I'd really enjoy is just answering questions and getting comments and kind of hearing what you guys are thinking about.We've been through an extraordinary period in American history--worst financial crisis, worst economic crisis since the Great Depression.When you think about the Blume family growing up, what a lot of this younger generation has seen is hardship and recession and people being laid off of work.And yet the good news is that America is full of incredibly resilient, wonderful, decent people who have been willing to buckle down and work through these difficult times, and as a consequence, the country I think is on a path of great strength and great promise.We've seen more than 4 million jobs created over the last two years, more than 800,000 just in the last four months alone;the greatest increase in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since the 1990s--a lot of that having to do with an auto industry that has surged back after a period of time when a lot of us thought that they might go under.Here in this region, the last time I was in Seattle--I think it was the last time--we had a chance to visit Boeing, which is as good of a symbol of American ingenuity and American promise--and I teased the CEO there that I deserve a gold watch because we've been selling a lot of planes all around the world.(Laughter.)
And so slowly, in fits and starts, the economy is getting stronger and businesses are starting to invest again.And in fact, you're starting to see companies that had moved to places like China recognizing why would we abandon the largest market in the world? Wages are going up in China and workers are getting more productive here--let's start bringing companies and businesses back.We've still got headwinds.Europe is still in a difficult state--partly because they didn’t take some of the decisive steps that we took early on in this recession.Gas prices are still pinching a lot of folks.The housing market is still very weak all across the country.But the good news is that we have weathered the storm and are in a position now to make sure that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American Century just like the 20th century was.But in order to do that, we've got to make good choices.And when I ran in 2008, I did not run just to get the country back to where it was before the crisis--because there had been problems that had been building for decades.And so the question was, were we finally going to take on some of these core challenges that had been holding us back for far too long? And that's the reason why, even as we were trying to manage the auto bailout, even as we were trying to deal with the banks and the fact that credit was locked up, even as we were trying to make sure that we could immediately put people back to work, we were also looking at what are the long-term things that are going to make a big difference in the life of this country? That's why we took on health care.And I am very proud of the fact that you got 2.5 million young people who have health insurance because they can stay on their parent's plans right now that didn’t have it before--(applause)--and 30 million who stand to get it over the next couple of years.(Applause.)That's the reason why we took on energy.And not only have we increased traditional energy in this country--oil and gas--but we're looking at the energy sources of the future and have doubled clean energy investment, and raised fuel-efficiency standards, doubling fuel-efficiency standards on cars, which will not only end up saving about $8,000 for the average consumer over the life of a car, but is going to take huge amounts of carbon out of the atmosphere and is part of what's contributing to some of the lowest levels of oil imports that we've seen in years--which obviously has national security implications.It's the reason why we took on education.And in addition to investing in reform at the K-through-12 level, we're also making sure that every young person has access to a college education.And we re-channeled money that was going to banks in the student loan program--tens of billions of dollars that are now going directly to students in the form of Pell grants.And now we've got a little more work to do to make sure that interest on their student loans don't double on July 1st.That's why we made investments during the Recovery Act to rebuild our roads and our bridges and our ports, but also to start looking at things like high-speed rail and new broadband lines into rural areas that didn’t have them before--because the fact is that, historically, America grows not just because a few folks are doing well but because we create a platform where everybody can succeed.Anybody who's working hard, everybody who's willing to put in the time and the effort and the energy, anybody who's got a new idea, no matter what they look like, no matter where they come from, they can succeed.And through their success we all succeed.And we're huge admirers of individual initiative and we insist on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but we also recognize this country succeeds together--not apart.And that is going to be probably the biggest theme in this election, because we've got another party on the other side that just has a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view about how to make sure that America succeeds.I think they're patriotic folks.I think they care about this country.But I also think that they have a very narrow vision that says, if I'm doing well, then it's up to everybody else to figure their own way.And that's certainly not the reason I'm here.I'm here because my grandfather, after coming back from World War II, was able to study on the GI Bill.I'm here because my mother, a single mom, was able to get scholarships and grants to help her make her way through school.Michelle and I are where we are today because, although we came from very modest backgrounds, we got some of the best education in the world.When I hear people talk about the free enterprise system and entrepreneurship, I try to remind them, you know, all of us made that investment in DARPA that helped to get the Internet started, so there's no Facebook, there's no Microsoft, there's no Google if we hadn’t made this common investment in our future.And that's what we're going to be debating.There are going to be a lot of ups and downs and a lot of other issues, but the fundamental issue is going to be, do we believe that we grow together, or do we believe that “you're on your own” is a better model for how we advance not just our interests but the future of our children.Now, we've still got a lot of work to do.And the reason I'm running is because there's a lot of unfinished business.Still too many people out of work--and there's some things we could be doing right now to put construction workers back to work rebuilding America.There are things we could be doing right now to inves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make sure we maintain a cutting edge.We haven't done as much on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 as we need to do.And so continuing to push for the kinds of work that a company like McKinstry is doing, making sure that we have energy-efficient buildings and companies and universities and hospitals and schools all across the country--we could reduce our consumption of energy by about 20 percent just by making these simple investments and we haven't done that yet.We've made progress, but we've got more work to do.We've still got to reform an immigration system that is broken, and make sure that young people who are raised in this country with our kids, that they're treated as the Americans that they are, and they're given an opportunity to serve and make of themselves what they will, because that's also part of our tradition.We're a great country because what binds us together isn't just what we look like or our last names, but we share a creed.And if you believe in America, then you can be part of it.So we're going to have a whole lot of work to do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 and I'm not going to be able to get there on my own.I practice what I preach--in the same way that I don't think a society is successful on its own, well, my campaign is not successful on its own.Back in 2008, we didn’t succeed because of
me;we succeeded because of you, because all of you made a common commitment to a common vision of what America should be.And I'm hoping that you're willing to continue with me on this always fascinating journey.(Laughter.)Thank you.(Appla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