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时间:2019-05-14 23:48: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第一篇: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齐齐哈尔八中2018届高三第四阶段测试文科综合试题

命题人:王晶崔朵华张冰 审题人:张福荣金鑫王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7题,12页,总分300分。考

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生不有命在天”一语,见载于《尚书》,此语乃殷大臣祖伊深感周邦对殷王朝已构成巨大威胁而奔告于纣时,纣对祖伊说的话。它反映出殷商时期 A.天子成为君主称号 B.存在君权神授观念 C.纣王权威受到质疑 D.萌发天人感应学说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商纣王认为自己的权威是“上天赐给”,这反映了君权神授的观念,故选B项。商朝时君主称王,不称天子;题干中缺乏“纣王权威受到质疑”的信息;天人感应学说为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故排除ACD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存在君权神授观念

...............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黄宗羲这段话的主旨是 A.指明内阁成员无宰相之名实 B.批评太监干政

C.指明内阁成员只是批答奏章 D.批评皇权过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这段话的主旨是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批评皇权过重,故D正确。内阁成员无宰相之名实,本质上说明皇权加强,故A排除。太监干政,也源于君主专制,故B排除。内阁成员只是批答奏章,仍然说明皇权加强,故C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

【名师点睛】明朝的内阁制,清朝的军机处,等于是将一个丞相变成多个丞相;同时,内阁制和军机处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担任的人员,可能不具备任何实权的职务。最大的影响在于,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皇权达到至高无上.也是由于皇权的高度集中,导致文字狱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等,对社会的进步、先进思想的传播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3.乌青镇(乌镇)南北各与钱塘江和太湖相通,又与京杭大运河相贯连。明成化、弘治年间,“宛然府城气象”,清乾隆朝乌镇“升平既久,户口日繁”,成为江南市镇中人口最多的大市镇之一。乌镇发展的主要条件是 A.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C.纺织业发展最迅速 D.政府赋税重要来源地 【答案】A 【解析】根据“乌青镇(乌镇)南北各与钱塘江和太湖相通,又与京杭大运河相贯连”,说明乌镇交通位置优越,通过钱塘江、大运河的长途贩运贸易发达,促进乌镇发展,故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

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在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化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缺乏理性精神 B.求善而不在存真 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西方国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B、C项都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故排除;中国的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D项明显错误。根据关键信息“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突出,但轻视理论构建,缺乏理性精神,故A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5.鸦片战争前,在外交文书的问题上,中英之间有着长期的冲突,清政府坚持用“禀”“谕”的体制(英国官员用下对上的“禀”,清政府官员用上对下的“谕”),而英国主张用平行的照会文书。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中英之间“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这个变化反映出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B.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涌现 C.传统的华夷观受到冲击 D.中英两国开始平等交往 【答案】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外交影响

6.梁启超在谈到太平天国时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象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他认为太平天国 A.拜上帝教与传统思想相对立 B.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C.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 D.信仰危机无法支撑其政权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说的是“四不象的天主教”与“国民心理最相反的”,不是说和传统思想相对立,故A项错误;梁启超分析的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不是在论述它和民主化进程的关系,并且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反对清朝专制统治,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在说太平天国所宣传的宗教与国民心理相反,不是在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是因为它“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象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说明梁启超认为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所宣传的拜上帝教的思想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所以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即“信仰危机无法支撑其政权”,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名师点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①清政府和列强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反动势力空前强大。②领导这次起义的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不是新的阶级力量的代表,农民小生产者无法克服自身的狭隘,自私,保守等弱点。③太平天国未能科学的革命理论和革命纲领。④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存在严重的宗派思想,造成内部团结破坏,革命力量削弱。⑤太平天国政权的封建化,领导集团享乐腐化。⑥太平天国军事战略的严重失误。⑦宗教迷信对革命的破坏。

7.1882年,英商魏特模等拟在上海设立纺纱厂,总理衙门明确指出:机器织布系中国创办之举,予限十年内只准许华商入股,不准另行设局……是故不准华商另行设厂,然则何能反而允许洋商设厂欤!这表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 A.具有垄断性与排他性

B.推动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抵制了西方列强侵略

D.开启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历程 【答案】A 【解析】根据“机器织布系中国创办之举,予限十年内只准许华商入股,不准另行设局”,说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具有垄断性,排斥华商设厂,不利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故A正确,B错误;材料不符合“然则何能反而允许洋商设厂欤”,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开启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历程”,再有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军事企业,采用机器生产,已经开启近代化的历程,故排除D。

8.20世纪60年代上海承担导弹研制任务后,一批传统产品生产厂,如造纸厂、纺织厂、手工工厂被改造为超高强度合金钢、特种有色金属、半导体材料等新材料生产厂、电子元器生产厂、精密加工厂以及仪器仪表厂。这表明导弹研制 A.增加了造纸业和纺织业的科技含量 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依赖于我国传统工业的发展 D.推动了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一批传统产品生产厂,如造纸厂、纺织厂、手工工厂被改造为超高强度合金钢、特种有色金属、半导体材料等新材料生产厂等”说明产业结构调整。故选D项;A中科技含量错误;B中与国民经济发展无关;C中依赖说法错误。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曲折发展的十年 【名师点睛】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期。所谓“过渡”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9.西方近代的公民观念源于社会契约论——国家是平等独立的个人的集合,公民权是受法律保障的个人权利。古代希腊的公民观念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 A.公民的身份特权 B.公民的义务责任 C.公共事务的意识 D.参政议政的权利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民主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在古希腊的民主是奴隶制下的民主,只有公民才具有民主的权利(城邦内的成年男子,妇女、儿童、外邦人除外),在近代西方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是“国家是平等独立的个人的集合,公民权是受法律保障的个人权利”,所以公民的身份有所不同,A项正确;在材料中主要是说“公民观”不同,不是义务责任不同,B项错误;不管是在古希腊还是在近代西方,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都很强,C项错误;古希腊和近代西方的公民在参政的权利上是相同的,D项错误。所以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公民的含义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上述材料

A.表明史学的实用价值 B.说明历史时序性特点 C.肯定求真的史学态度 D.阐释全球史观的意义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史学理论。依据材料“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可知历史的价值是解决现实中的新问题,故A项正确;材料中不能看到历史编排的时序性,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可见历史的时代需求性,而不是求真,是时代的需要,故C项错误;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材料没能反映全球史观,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史学研究·史学理论·方法

11.1928年美国迪士尼创造了足智多谋的卡通形象“米老鼠”,而20世纪30年代末,“米老鼠”已经逐步让位于迪士尼后来创造的另一个卡通形象“唐老鸭”。据称,因为唐老鸭那呱呱乱叫的恐慌比米老鼠厚脸皮的个人主义更接近于时代精神。这一现象 A.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 B.体现了民众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C.说明了新政对美国自由主义的威胁 D.表明了美国市场繁荣假象的幻灭 【答案】A 【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唐老鸭那呱呱乱叫的恐慌比米老鼠厚脸皮的个人主义更接近于时代精神”,链接20世纪30年代末有关史实,可知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尚未完全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又开始了,西方社会出现了以现代主义为表现形式的文学艺术,精神危机在现代主义中表现出来,故选A;B与题目时代不符,排除;30年代末新政的作用已经凸显,其不会让人们产生恐慌,C错误;D是20年代末,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

12.在货币体制发展史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实施国际汇兑金本位代替古典金本位,并使可以带来利息的美元把躺在葛朗台箱子里落灰的金子彻底挤出了流通领域。据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A.使美元取代黄金成为唯一的国际流通货币 B.有利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C.确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元在国际金融领域的霸权地位 D.推动了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 【答案】D 【解析】美元成为唯一国际流通货币是不符合史实的,故A项错误;世界货币体系在1880至1914年就已经形成,故B项错误;确立了美元在国际金融领域的霸权地位与主要作用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美元进入流通领域,并通过双挂钩,推动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故D项正确。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平定新疆等少数民族贵族叛乱以后,为保证政治上的有效统治,清朝统治者特别提倡迁移内地人民到新疆从事农业开发。清廷以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内地人民完成向新疆的迁徙。1761年,清政府首先实行有组织的移民出关,尔后对落户的农户放宽起课年限,有力的保证了应募农民在迁入地有时间和力量开垦种地,受有组织的移民的吸引和鼓舞,自发迁移进入新疆的人口也与日俱增,移民屯垦取得显著成效。在西南地区,清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汉族手工业者纷纷进入少数民族地区,有的来定居,有的开荒,有的经营木工,金工,石工等手工业,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摘编自王兴文《试论中国古代西部经济开发政策》

材料二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美国领土扩张的同时,兴起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一批批移民像潮水般涌入西部地区,一望无际的西部荒原逐步得到开发。最先的移民在西部开拓荒地,建立居民点,发展农业,他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及日用工业品则完全仰仗东部,这就为东部资本主义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反过来,西部新农业区的开辟,又为东部城市和工业人口提供了粮食及原料。农业资本主义沿着这条所谓的“美国式道路”,在西部发展起来。总之,美国西进运动的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在北美大陆的横向发展过程。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8世纪至19世纪初清朝西部开发与美国西进运动的特点及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清朝西部开发与美国西进运动共同的历史借鉴。

【答案】(1)特点:清朝:以政府组织引导为主(从政府组织移民到民众自发流移),移民屯垦为主要内容,农业开发为主。

美国:以市场作导向,以发展农业资本主义为主,东西部经济形成互补。

背景: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内地人口压力大(人地矛盾突出),边疆地区人少地荒。美国:领土扩展,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2)借鉴:政府引导和民众自发相结合;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正确处 理民族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清朝统治者特别提倡迁移内地人民到新疆从事农业开发。清廷以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内地人民完成向新疆的迁徙”“自发迁移进入新疆的人口也与日俱增,移民屯垦取得显著成效”可从政府组织、移民屯垦、开发农业等方面归纳概括清朝西部开发的特点;根据材料“西部新农业区的开辟,又为东部城市和工业人口提供了粮食及原料。农业资本主义沿着这条所谓的‘美国式道路’,在西部发展起来。”可从市场导向、发展农业资本主义、东西经济互补等角度归纳概括美国西进运动的特点。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材料“在平定新疆等少数民族贵族叛乱以后,为保证政冶上的有效统治”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国家统一、人地矛盾等方面分析清朝西部开发的背景;根据材料“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美国领土扩张的同时,兴起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领土扩张、工业革命推动等方面分析美国西进运动的背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清朝西部开发与美国西进运动共同的历史借鉴,根据材料“清朝统治者特别提倡迁移内地人民到新疆从事农业开发……自发迁移进入新疆的人口也与日俱增,移民屯垦取得显著成效” “西部新农业区的开辟,又为东部城市和工业人口提供了粮食及原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府引导和民众自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民族关系、环境保护等方面思考分析,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点睛: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

(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先读问题,明确答题项“特点”“背景”“历史借鉴”。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

(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中关键信息“清朝统治者特别提倡迁移内地人民到新疆从事农业开发。清廷以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内地人民完成向新疆的迁徙”“自发迁移进入新疆的人口也与日俱增,移民屯垦取得显著成效” “西部新农业区的开辟,又为东部城市和工业人口提供了粮食及原料”等。

(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整体分析:本题以材料为依托,引用清朝西部开发与美国西进运动的材料,设置了三个问题,难度一般。考查了清朝西部开发与美国西进运动的特点、背景以及共同的历史借鉴等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注意,无论是清朝西部开发还是美国西进运动,都是基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了重要地位,也给后人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西方近代化进程比较

分析上表,提取中西方近代化不同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

【答案】信息:

(1)西方:经济—思想—政治;中国:经济—政治—思想。

(2)西方:从追求个人价值到民族国家观念强化;中国:从民族国家独立诉求到个人主义启蒙。

(3)西方: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强化;中国:民族国家独立、富强的诉求贯穿始终。(4)西方:早发内生型(先发内源型);中国:后发外生型。(5)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推动实现近代化;中国:资本主义未能推动近代化实现,不得不寻求其他途径。

【解析】。“西方”由材料中的“经济力量出现”至“对个人价值与自由的张扬”再到“制度建设与民族国家观念的强化”即可得出“近代化的历程历经经济至思想再到政治的过程、从追求个人价值到民族国家观念强化、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实现了近代化”的结论;“中国”由材料中的“民族国家的独立诉求”至“器物层面的学习导致经济力量的出现但极其薄弱”、“把民主作为工具理性以使国家力量强大”、“追求不得进而转向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个人主义启蒙”再到“启蒙未完寻找新的工具理性”即可得出“近代化的历程历经经济至政治再到思想的过程、从民族国家独立诉求到个人主义启蒙、国家独立和富强的诉求贯穿始终、资本主义未能推动近代化实现,不得不寻求其它途径”的结论。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中宗以来,铨选制度十分紊乱。王妃、公主与权戚不仅卖官鬻爵,而且不经吏部大搞“斜封官”,请托之风日盛,致使员外、试、检校等官名目繁多,冗官滥吏充斥官府。开元二年,玄宗敕令罢免所有的员外、试、检校官,严格控制官吏的选举,规定今后没有战功及别敕,吏部,兵部不得注官,结果“大革其滥,十去其九”。……玄宗以前,由于时人重京官而轻外任,地方官都是选用年高而才疏者充任。为了革除这一异端,玄宗开元二年特颁下制令,从京官中选用有才识者到地方任都督、刺史,又从都督、刺史中选拔有政绩者任京官,“使出入有常均,永为恒式”。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唐玄宗整顿吏治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吏治改革的作用。

【答案】(1)措施:精减政府官员;规范选官体制;重视对地方官的选派。(2)作用:提高了国家行政效率;减少了政府的财政开支;促进了科举制的发展。【解析】(1)依据材料“罢免所有的员外”可以得出精减政府官员;“试、检校官,严格控制官吏的选举,规定今后没有战功及别敕,吏部,兵部不得注官”可以得出规范选官体制;“从京官中选用有才识者到地万任都督、刺史,又从都督、刺史中选拔有政绩者任京官”可以得出重视对地方官的选派。

(2)本小问的作用,依据第一问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作用:是提高了国家行政效率;减少了政府的财政开支;促进了科举制的发展.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希特勒在发动战役前说:“现有部队肯定能突破的地方(指阿登地区)……防线单薄,他们也不会料到我们会发起突袭。因此,充分利用敌人毫无防备的因素,在敌机不能起飞的气候下发起突然袭击,我们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突破。”丘吉尔则指出:“德军第6党卫装甲军是一支大家公认的劲旅……1944年12月初,那条战线的战斗沉寂下去时,他暂时逃脱了我方情报部门的监视。”

——摘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材料二一名德国奥宁堡部队的士兵后来回忆说:“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致。”他们以为能够重现4年前席卷英法军队的情景,然而最终结果,却是西线盟军踏上了直捣柏林之路。

——摘编自《阿登战役》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军发动阿登战役的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登战役的影响。

【答案】(1)条件:阿登地区盟军防守薄弱;参战德军战斗力较强,隐蔽工作到位;盟军对德军反击,缺乏思想准备;恶劣的天气条件。

(2)影响:再次粉碎了德军在西线的反击计划,消耗了德军西线实力,沉重打击德军士气;削弱了德国西线的防守,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解析】(1)根据“防线单薄”“充分利用敌人毫无防备的因素”“在敌机不能起飞的气候下发起突然袭击”“德军第6党卫装甲军是一支大家公认的劲旅”“他暂时逃脱了我方情报部门的监视”概括得出。

(2)根据“他们以为能够重现4年前席卷英法军队的情景”得出再次粉碎了德军在西线的反击计划,消耗了德军西线实力,沉重打击德军士气;“却是西线盟军踏上了直捣柏林之路”得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名师点睛】

(1)根据材料一获取有效信息加以概括即可;(2)根据材料二语言的语气可以得出沉重打击德军士气;根据“最终结果”得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陆九渊任荆门军知军。他上任后,正值金兵南侵压境,他便主持构筑荆门城,并开挖了护城河渠,守边防,固前沿,从此荆门有了城池。他大刀阔斧地改革荆门军的税收弊端和不合理体制,以及官场的陈规陋习,重视整军习武,提拔人才。他宣讲心学,崇教化,易风俗;引导民众从内心自觉履行道德仁义。他废除了荆门境内税卡,减免捐税,一时间荆门商贾云集,税收日增,民讼渐息,盗贼敛迹。

——摘编自《荆州地方志》等

(1)根据材料,指出陆九渊治理荆门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九渊治理荆门的主要措施。

【答案】(1)背景:南宋面临金军南侵,政权飘摇;理学系统化,心学兴起;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义利观发生变化。

(2)措施:军事上兴建城池,加强军队建设;政治上改革弊政,重用人才,提高行政效率;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繁荣地方经济;思想上重视儒学教化和民众价值观建设,提高民众自身修养。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材料中“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他上任后,正值金兵南侵压境”可以得出当时正值南宋末年,政权动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理学系统化,心学兴起。此外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义利观发生变化。(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从“主持构筑荆门城,并开挖了护城河渠,守边防,固前沿”可以得出军事上兴建城池,加强军队建设;从“改革荆门军的税收弊端和不合理体制,以及官场的陈规陋习,重视整军习武,提拔人才”可以得出政治上改革弊政,重用人才,提高行政效率;从“废除了荆门境内税卡,减免捐税”可以得出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繁荣地方经济;从“他宣讲心学,崇教化,易风俗”可以得出思想上重视儒学教化和民众价值观建设,提高民众自身修养。

点睛:解答本题完全是从材料中总结关键信息,可以看出本题涉及的内容都是材料所叙述的内容,因此我们只要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概括即可,这样就可以得出完整的答案。

第二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8届高三第四次测试(期末)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1.两汉时期,西域的农牧业生产均曾取得较大发展,成为西城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形成了以农为主、以牧为辅、农牧兼营的区域经济总体特色。西域绿洲农业发展的首要条件是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耕作技术的提高 C.水利灌溉的发展 D.土地兼并的加剧 【答案】C

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A、B、C选项都是原因,但是我们要选出一个最关键的。对于西域来说,水资源是十分重要的,于是我们将最关键的内容选定为水,从而确定选项。2.唐太宗时期,孔颖达与颜师古等人受诏撰为《五经义赞》。又经诸儒考证,书始布下,每年明经,依此考试。玄宗时,初置玄学博士,习《老子》《庄子》等,亦曰道举,每岁依明经举。还亲自注释《道德经》颁示天下。这主要体现了唐代 A.主导思想由尊孔转向崇道 B.私家研究促进文化发展地证 C.宗教兴衰取快于皇帝喜好 D.政治统治借助多元思想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来看,唐朝在不同时期所重视的思想是有一定差异的,不仅包括儒家,还有道家,所以体现出政治思想的多元化,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不能仅仅从这件事上就得出这样的结论;B选项错误,材料还是强调的是政府的努力;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3.《宋史。职官志》提到:“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未代的设官分职方式有利于 A.平稳实现人事权力的转移 B.奠定重文轻武的政治局面 C.提高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 D.建立精干有效的行政体系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来看,宋代在官职上采用分权,这不仅在于加强皇权,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管理的有效性,有利于人事权力的平稳过度,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的描述与重文轻武无关;C选项错误,这与官员素质无关;D选项说法不够准确,材料强调的是人事问题。

4.“他们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于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立停滞与腐朽”。马克思评价的是 A.巴黎公社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反洋教斗争 【答案】B 【解析】从材料的叙述来看,这一运动没有改变当时的社会面貌,只完成了改朝换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运动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C选项错误,C选项没有体现“改朝换代”;D选项与此无关。

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惜乎当时《注:19世纪末)已届学绝道丧之际,学术之培养之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排,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这一认识 A.解释了维新运动兴起的必然性 B.说明了文化革命势在必行 C.反映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曲折 D.促进三民主义思想的提出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学术之培养之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可以排除文化革命,由此排出B、D选项。再从“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可以得出这是一场政治改革,由此确定为A选项。C选项没有具体指出哪一个历史事件。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关注到两点:第一点就是本题已经明确了思想上的内容,因此材料中的叙述已经明确给出;第二点就是这是一场政治革命,材料也明确地指出,由此就能够锁定正确选项。

6.自1902年至1911年,中国自行设置的厂、矿数是19世纪70年代至1901年的2倍多,其中1905年至1908年为最高峰。这主要是由于 A.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B.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清政府实行奖励实业政策 D.收回利权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答案】C............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材料中给出的时间。由材料给出的时间我们就基本上可以锁定为清末的新政。而其他选项的描述都与这个时间有偏差,故排除。

7.1930年,中共中央在回应共产国际指示时说:党的任务决不是准备夺取部分的政权,如果认为现在还是准备夺取部分的政权,无疑是对革命形势估量不足的右倾观念。这一回应表明 A.中共夺取全国政权时机成熟 B.中共找到符合国情的道路 C.共产国际反对中共城市革命 D.中共对革命形势估计错误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叙述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依旧没有认清楚当时的任务,对于自身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当时中国共产党处于十分危急的蚀刻;B选项错误,材料与此相悖;C选项错误,共产国际依旧支持城市革命。

8.毛泽东在《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1938年10月)中说:“我们要根据十五个月经验中已经证明了的东西,向全党全国明确地指出我们同家与我们战争的长处与短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克服自己的短处与不利条件,为争取最后胜利而斗争。”“十五个月经验”中最主要的经验应是 A.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权 B.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C.坚持两个战场的配合 D.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支持 【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938年10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处于抗日战争两党合作的开始时期,因此此时主要强调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并不突出抗战这一要素;C选项错误,不应该是最主要的经验;D选项是外部力量,不能作为最主要的的内容。

9.据希罗多德记载:“雅典人在私生活上使用他们村社的名字作为姓氏,并且,人们使用他们的村社作为自己的次一称号,在这以前,用的是父名。”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A.梭伦 B.克里斯提尼 C.伯利克里 D.苏格拉底 【答案】B 【解析】从材料的描述来看,体现出的是血缘政治向地域政治的一个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改变是发生在克里斯提尼改革,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时间过早,他的改革没有涉及到这一点;C选项时间过晚,他的改革在克里斯提尼之后;D选项不是政治家,没有能力实现这一改变。

10.1351年英国贵族影响国会通过“劳动法规”,把工资陈结在黑死病以前的水平。然而于事无补,因为劳动力价格仍然在上涨。领主又企图把剩下的农奴束缚在土地上,但在高工资的吸引下,农奴纷纷逃跑。这反映出英国农村 A.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B.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冲击 C.黑死病导致劳动力不足 D.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普遍化 【答案】B 【解析】从材料来看,虽然英国政府企图通过政令来改变现状,但是当时的形势已经无法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受到了新兴资本主义的冲击,由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无法体现;C选项强加因果,黑死病在此处只是一个形式,并没有实际意义;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普遍化”这一点。

11.“什么是幸福?”被视为18世纪的热门话题。人们已经强烈地感受到,时代已经开始让人们在人间而不是在天堂享受幸福,那些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狂热理想都是欺骗,应予以揭穿。这反映了当时的人们 A.宗教理想幻灭 B.推崇浪漫主义 C.理性主义至上 D.追求现世生活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来看,“那些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狂热理想都是欺骗,应予以揭穿”体现出人们不再只追求宗教上的心灵的满足,更强调现实的体验,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不能由此说明宗教理想破灭;B选项与此无关;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现实的重视,不能说明理性主义至上。

12.据《苏联经济史》记载,(苏俄)国营农场的数目:1919年只有2020个,1920年末已经增长到3312个。这一时期国营农场的发展有利于 A.保障对工业中心的粮食供应 B.农业生产水平的迅速提高 C.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D.调动个体小农生产积极性 【答案】A 【解析】从国营农场的数量变化以及增长率可以看出苏联在发展的同时注重了粮食的补给,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与当时苏联的实际不符;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重点突出到农业集体化的内容;D选项错误,苏联当时已经取消了小农个体经济。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赫伯特·斯宾塞是英国近代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19世纪50年代,他首次提出社会进化论思想,倍受英美两国资产阶级青睐。他认为“文明就是人的潜在能力在适宜的环境下的发展”,所以,人应当随生存环境来调节、改变自己,去适应其生存环境。……社会发展是一个生存竞争的过程,……通过竞多,个人、种族、国家分裂为优劣不同的民族。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基本的社会分类是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前者最突出的特征是强制;而后者则是建立在自愿合作基础上的。欧洲社会将不断从军事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摘编自任丰田《斯宾塞社会进化论思想述评》

材料二

盖生民之大要有三,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是以西洋观化言治之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断民种为高下。未有三者备而民生不优,亦未有三者备而国威不奋者也。然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王栻《严复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宾塞与严复思想的相同之处。(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二者思想产生的不同背景。

【答案】(1)同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发展遵循竞争法则,优胜劣汰;自由是社会发展的保障和归宿。

(2)斯宾塞:19世纪中期的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自由主义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工人运动开展,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严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华民族危机深重,西学东渐,进步知识分子接受启蒙思想和进化论,倡导救亡图存。

【解析】(1)斯宾塞和严复两个人都对进化论进行了社会科学上的应用。两者都强调社会的发展观,并强调了发展中的竞争问题,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其次就是两者都强调自由是发展中的关键。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宾塞的思想提出在19世纪中期的英国,而严复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当时两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以及历史背景都有差距。我们可以从此入手,来对比分析两者的差异。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现实主义产生于冷战早期,但被诸如肯尼思华尔兹这样的新现实主义者所继承和发展,现实主义强调国家间的关系,认为美国和苏联在两极格局中的政治和军事支配地位以及所谓的力量均势是保持体系稳定的有效力量。多元论产生于70年代的经济多极世界,它强调跨国进程尤其是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上升,美苏双边关系及与其相关的军事、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在下降,以及主要系统力量的相互依赖性。

——(英)理查德·克罗卡特《50年战争》

请根据材料,提炼关于战后国际关系的论题,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求:论题明确,论据合理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

二战后,美苏主导形成两极格局,也构成维持世界整体稳定的主要因素。

美苏在战后国际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冷战为主要手段,形成两极格局。在欧洲,双方构建起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全面对峙的阵营和体系(可展开)。在亚洲地区表现为局部热战。

苏联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之一并参与建构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与东欧国家联系密切。美国积极构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贸易体系),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主导地位。世界被分割成两部分,并导致某些国家分裂。双方势均力敌,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但核武器的威力也制约了战争的爆发。

总之,二战后美苏既全面对抗又避免战争爆发,维持世界整体和平的局面。示例二:

二战后,多极化趋势加强冲击两极格局,美苏对抗减少加强相互依存性。

随着西欧、日本崛起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冲击两极格局。美国的经济地位受到冲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国在经济体制方面进行调整,并调整在亚洲的战略,对外以缓和为主。苏联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试图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进一步增强了和平的力量。

总之,战后美苏之间互动、斗争,形成动态的国际关系体系。并且,随着多种政治、经济力量的崛起和发展,加强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解析】本题的论题是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我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在两极格局和多极化发展上下功夫。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来进行阐述。具体来说要结合所学知识,结合具体史实来加以分析,做到言之有物即可。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王葬称帝前后七八年间,主要是改制。公元9年,王莽颁行诏书: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公元10年,定五均六莞政策。在长安等六大都市设立五均官,定时评定物价、控制市场供应、办理賒貸、征收山添之税及其他杂税。所谓“六莞”,即由国家专卖盐、铁、酒,专营铸钱,征收山泽生产税,经办五均賒貸。公元12年,王莽下令:“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宣告王田制中废。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莽意以为制定则天下自平,故锐思于地里,制礼作乐,讲合《六经》之说。公卿旦入暮出,议论连年不决,不暇省狱讼冤结民之急务。县宰缺者,数年守兼,一切贪残日甚。……郡县赋敛,递相贿赂,……又好变改制度,政令烦多,当奉行者,辄质问乃以从事,前后相乘,愦眊不渫。

——班固《汉书·王莽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据指出王莽改制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改制失败的主要原因。

【答案】(1)王莽纂汉,政权初建,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土地兼并,商业投机,贫富分化,社会矛盾尖锐。

(2)醉心“礼乐”,未能着力推行改制;改革不切实际,亦缺乏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触动富商大贾、豪强地主既很利益,遭到强力阻扰;政令繁杂多变;政治腐败,用人不当,官员借机掠夺财富。

【解析】(1)从“王葬称帝前后七八年间,主要是改制”可以看出当时王莽篡汉,政权初建,社会危机十分严重。从这一改革的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商业投机,贫富分化等问题严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2)从“故锐思于地里,制礼作乐,讲合《六经》之说”可以看出,王莽的改革主要在于“礼乐”而不是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这样不切实际的改革当然是要失败的。此外,“当奉行者,辄质问乃以从事,前后相乘,愦眊不渫”体现出政令繁杂多变;政治腐败,用人不当,官员借机掠夺财富。结合背景来看,触动富商大贾、豪强地主既很利益,遭到强力阻扰也是其失败的原因。

点睛:解答本题的第二小问,我们可以先从第一小问出发,从背景来分析改革的弊端。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评价,转换为普通话来概括,这样就能很完整的表达出你的想法。

16.【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施里芬计划””是德国陆军元帅施里芬(1833-1913)在其担任总参谋长期间所制定的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的战争计划。其要点是:德国在不可避免的两线作战中,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只用少数兵力监视和牵制俄国军队。西线分左右两翼,左翼少数兵力仅仅守住德国洛林一带防线,强大的右翼越过比利时和卢森堡,冲入法国北部,然后南下绕过巴黎西方和南方,压逼法军主力到巴黎以东一带加以歼灭,对法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全力转入东线打败俄国。“施里芬计划”是个速决战计划,计划6个星期内取得西线胜利,3——4个月的时间结束整个战争。“施里芬计划”低估了俄军和法军的动员与作战能力。也未估计到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和英国近征军能很快参战,因而注定要失败。后任总参谋长小毛奇对这个计划作了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西线左翼和东线对付俄国的兵力,这样便削弱了两线,特别是西线右翼的兵力。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里芬计划”制定的背景。(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施里芬计划”失败的原因。

【答案】(1)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列强之间因争夺殖民地矛盾尖锐;法俄协约的签订,德国两面作战不可避免;法国构筑了难以克服的棱堡型军事工事;德国军队作战迅速的特点;德国企图先发制人,速战速决。

(2)对敌人的过度轻视以及对自己的过高评价;执行者的无能和自作主张;英法比等国的顽强抵抗。

【解析】(1)结合材料中“所制定的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的战争计划”以及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我们可以得出当时主要世界背景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列强之间因争夺殖民地矛盾尖锐。而对于德国来说法俄协约的签订,德国两面作战不可避免。由此他结合德军企图先发制人,速战速决。

(2)从“‘施里芬计划’低估了俄军和法军的动员与作战能力。也未估计到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和英国近征军能很快参战,因而注定要失败”可以得出对敌人的过度轻视以及对自己的过高评价;英法比等国的顽强抵抗。从“后任总参谋长小毛奇对这个计划作了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西线左翼和东线对付俄国的兵力”得出执行者的无能和自作主张。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光启(1562——1633),出身于商人兼小土地所有者家庭。父徐思诚“尝业贾”,继弃而“课农学园自给”,……祖母、母亲都得“早暮纺绩,寒暑不辍”。万历二十八年,徐光启途经南京,结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万历三十年,他再赴京应试,中进士。这时,利玛窦也在北京,从此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

知识。万历四十六年,回到家乡,进行原已计划编撰的“农业大百科”性质的“种艺书”,也就是后来成书的《农政全书》。

徐光启曾在天津做了多次试险,开辟水田,想实行军屯,以应付长城东段后金的侵扰。并想将之推行。藉以“兴西北水利,为国家立根本之计,岁省东南挽漕百万之费”……徐光启片面地认为灾荒是引起农民起又义的重要原因。他在《农政全书》“荒政”这一目收集了不少历代常平仓、备荒和赈济的材料。……在他丁父优,回上海守制期间,也不忘对“地方利弊……如建闸、蓄水、浚吴淞江复禹旧迹及民输布运等役,不靳笔舌”为大家出谋划策。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编撰《农政全书》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徐光启取得科技成就的个人因素。【答案】(1)明末社会危机,西学东渐,经世致用思潮。

(2)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忧国优民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实验的科学精神;积极交流;开阔的视野和思维。

【解析】(1)从材料中给出的他生活的时间与年代(1562——1633)可知,当时处于明朝末年,社会危机严重。而利玛窦等人来华出现了西学东渐的现象。由此也引发出思想领域的经世致用思潮。

(2)材料中强调的是个人因素。我们主要围绕着他小时候受到的教育,个人的精神品质,以及他在生活中受到的启发与生活经验的积累这几个方面来谈。结合材料中具体的叙述来概括总结即可。

第三篇:安徽省寿县一中2018届高三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寿县一中2017学秋学期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

文科综合试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转运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在宋朝

A.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 B.政府重视完善地方军政体系 C.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 D.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 【答案】C

点睛: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本题要认真读取材料,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对转运使进行监督”,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2.“□□舰舰长萨师俊在长江上游□□与日机互击阵亡。今日党政军长官均到其家吊唁。”1938年11月1日,《申报》刊发题为《华军舰长萨师俊阵亡》的短讯,出于战时保密的考量,对军舰及与日军交战地作了模糊处理。由此推断,该军舰当时应是参与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广州会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淞沪会战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结束于1937年11月12日,时间和地点不符,排除;徐州会战时间是1938年上半年,排除;武汉会战的时间是1938年6月至10月,之后日军逆长江而上,到达长江上游,故选C;广州会战地点不符,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

3.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A.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B.率先为印度和越南两国接受 C.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在与印度代表团谈判的过程中首先提出来的,表明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成为国与国交往的重要原则。B项错误。C项为“打扫屋子再请客”,A项为“另起炉灶”。D项正确。

4.“古希腊法律制度涉及社会各领域,而其中很突出的便是在文化方面的制度性规定。与中国秦代的‘书同文’极为相似,古希腊也通过对语言文字使用的立法来加强文化思想的‘大一统’,从而为公共生活和民主决策创造精神氛围。”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了 A.思想文化专制曾盛行于东西方 B.秦朝与古希腊的阶级本质相同 C.古希腊民主政治以法制为基础 D.古希腊是西方人文主义的滥觞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通过对语言文字使用的立法来……为公共生活和民主决策创造精神氛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是说明文化立法与民主政治的关系,不是东西方思想文化专制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秦朝与古希腊的阶级本质不同,前者是封建地主统治,后者是奴隶主阶级统治,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古希腊文化立法为民主政治提供条件,说明古希腊民主政治以法制为基础,故C选项正确;文化方面的制度性规定也不等于西方人文主义的滥觞,故D选项错误。故选C。

5.“光荣革命”后,对议会而言,行政权的执行并不是它的职责所在,在国王无力亦无意于绝对行使这项权力的时候,内阁便登上了政治舞台,内阁的出现在国王与议会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并在国王与议会之间的作用愈发重要。可见,英国内阁的形成 A.使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 B.增强了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 C.解决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 D.适应了英围宪政发展的要求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内阁在国王与议会之间发挥的是桥梁的作用,并不是使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排除B。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是在国王彻底丧失行政权之后,C错误。从材料可知,王国无力也无意于行使行政权,而内阁的出现,弥补了这一弊端,适应了英国宪政发展的要求,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英国内阁。学生做材料题一定要依据材料,千万不可脱离材料做题。本题学生只需理解题干所述,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6.1949年7月,苏共中央表示,支持将《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一书从苏联各图书馆中清除的提案,此提案认为该书“千方百计地粉饰英美在二战期间的政策,夸大英美在战胜德国法西斯中的作用,贬低苏联的贡献和作用……”这一做法

A.与冷战宣传的政冶需要直接相关 B.表达了苏联认为美国援助别有用心 C.有利于史学研究坚持真实性原则 D.是苏联党内政治斗争加剧的典型体现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二战后,美苏两国由盟友变成对手,1947年,“冷战”正式开始。材料中苏联对《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一书的态度,可以说明这一做法与冷战宣传的政冶需要直接相关,A正确。苏联这一做法是冷战的需要,并不能说明苏联认为美国援助别有用心,且二战期间,英美苏都参加了反法西斯联盟,共同反抗法西斯国家的侵略,B错误。这一做法不利于史学研究坚持真实性原则,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苏联党内政治斗争,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美苏“冷战”。美苏冷战期间,两国分别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宣传等各个方面加强对抗。本题学生抓住题干中的时间“1949”年,再对材料内容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7.1963年,为避免误解或相互矛盾的信息造成“战略迷雾”,一条连通白宫和克里姆林宫的“危机控制直拨通讯线路”投入使用。这条热线

A.导致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B.有利于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C.改变了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 D.体现出核危机笼罩下的一种相对平衡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63年”“白宫和克里姆林富的‘危机控制直拨通讯线路’”和所学知识可知,古巴导弹危机的爆发,使得苏联和美国处在核战的边缘,为避免“战略迷雾”,才开通电话热线,体现了核危机笼罩下的一种相对平衡的沟通手段,D项正确;材料强调是美苏之间沟通热线,与中苏关系无关,排除A;材料中无法体现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美苏争霸之下的沟通方式,没有改变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排除C。所以选D 点睛:解决本题的题眼是“1963年”“白宫和克里姆林富”,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热线”发生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后,主要是美苏之间的沟通对话。

8.据古代《东西洋考》记载,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此局面持续到清初,民间遂多用外国银钱。这表明清初及前代

A.中国外贸在世界居优势地位 B.清期海禁政策限制外贸发展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农业经济 D.东西方间以货易货交流频繁 【答案】A.........9.宋代海外贸易活跃,仅进出口货物就达400多种,对外贸易港口有20余处,在广州、泉州等地设市舶司,有的还设有市舶务、市舶场等下属机构,大批海外蕃客来华贸易。这说明宋代

A.突破了朝贡贸易体制 B.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C.商业是主要财政来源 D.抛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宋代海外贸易活跃的史实,这是中国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故选B;当时朝贡贸易和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改变,故AD错误;因为处于封建社会的中期,所以农业税收是主要的财政来源,题干的信息不能证明商业是主要财源,故排除C。

10.汉代《盐铁论》称“铁器兵刃,天下大用,非庶众所宜事也”。汉初曾禁止商人向岭南地区的南越王国贩卖铁器,迫使南越王赵佗三次谢罪,南方许多农业部落,纷纷请求内附,自愿改为汉郡县。这表明当时汉王朝

A.垄断战略资源,提高财政收入 B.重农抑商,打击工商业经济 C.运用经济手段,维护王朝统治 D.削藩置郡,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汉代盐铁专营后,国家通过控制铁器的生产和销售,南方许多部落得以归附,体现运用经济手段,维护王朝统治,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盐铁专营后财政收入提高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打击工商业发展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削藩”的信息,排除D。故选C。

11.在欧洲,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有着成千上万雇佣工人的现代工厂迅速取代家庭或小型的作坊,产业工人阶级作为人数最多的社会阶层进入现代社会。这种变化 A.推动代议制民主继续完善 B.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C.促使城市化运动迅速起步 D.引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时间可知是指工业革命之后,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矛盾的激化会反作用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继续完善,符合题意的是A项,国内产业工人阶级的壮大与世界体系最终确立关系不大,排除B项,C项中的“起步”与史实不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发展在二战结束之后,排除D项。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12.下图中A、B曲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欧洲与美国实力的消长 B.主流经济理论的演变 C.美国与苏联实力的消长 D.主要社会制度的演变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A曲线是自由主义,产生发展于工业革命,在经济大危机之后被凯恩斯主义(B曲线)取代,直至经济“滞涨”之后,重新得到重视,故B项正确。A项对图示解读错误,美国在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排除。美国苏联时间的实力对比与曲线关系描述(1936-1981年)错误,排除C。D项说法错误,排除。所以选B 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第一.理解A曲线变化情况;第二理解B曲线的变化情况;然后运用所学是可知是两种经济理论。第II卷 非选择题(160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时,政府于广州等地先后设置市舶司,以管理海外贸易等事务。成立之初,由于其没有统一的法令,贪官污吏得以任情挟私,一般商人则往往莫知适从。1080年,宋神宗开始推行《市舶法》,在船舶出海与回航的检视、国内外海商的经营活动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如对进口货物执行“禁榷”政策,即某些舶货由政府专买专卖,不许民间交易,“禁榷”物主要是统治者生活所需的奢侈品和民间畅销利厚的香药等。同时,对出口商品实行统制,大部分时期禁止武器、粮食等出口。当然,市舶司对合法经营的海商权益也有一定的保护之责。《市舶法》制订之后又不断加以补充修改。

——摘编自李金明、廖大珂《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克伦威尔时期英国海外扩张加剧,远洋商业利益成为政府追逐的目标。1651年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不经英国政府允许,任何外国商船所载的任何货物或商品,皆不准输入或带进英国及其所属的领土。所有进口至英国领土的货物必须由英国的船舶运输……。此后,新的《航海条例》陆续出台,不过,其内容已经从对荷兰一国的敌对过渡到对殖民地经济的严格控制,因此引起了殖民地民众的抗议。19世纪以来,《航海条例》逐渐阻碍英国经济的持续发展。1854年,《航海条例》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李明倩《英国航海法的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市舶法》与英国《航海条例》在内容方面的相似之处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市舶法》与英国《航海条例》实施背景的不同(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英国《航海条例》的历史影响

【答案】(1)内容相似之处:相关规定具体、详实;以国家政权力量对贸易进行干预;不断进行修改和调整;一定程度上保护本国商船的利益。

(2)背景不同:政治上,中国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满足统治者的经济需求;吏治败坏影响了贸易的正常进行。英国是为了扩张,打击荷兰,称霸世界。

经济上,中国农耕经济发达(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兴起并发展(3)影响:促进了英国的航海业和商业的飞速发展(或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英国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一定的资本、市场条件;导致英荷战争的爆发;损害了殖民地人民的利益,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从内容的具体性、国家的作用、内容的发展和作用进行概括;第二小问,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英国的早期殖民扩张、北美独立战争和工业革命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小问,从材料指出的时间可知是工业革命及其影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涌现出一批好读嗜书,工诗能文的杰出女性。浙江钱塘女子吴柏“未嫁而夫卒”,她在写给姐姐的一封信中说:“诵《金石录》令人心花怒放,肺肠如涤。”当父亲警告她吟诗赋词不是女性职责的时候,她回信说:“女子于此道,似有天缘。”大诗人王隼之妻孟齐,能诗善文,与其夫“倡随拈韵,雅相得也”,其女瑶湘亦能诗。李贽坚决反对“妇人不堪学道”的观点,公开招收女学生。学者吕坤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编撰成《闰范》,书中主要阐述了女子的教育是所有教化的根源,接受良好教育的女子能成为贤妻良母。该书得到了万历皇帝的好评,又经责妃郑氏作序,大加推崇,并重新刻板。

——摘编自马兆政《中国古代妇女名人》等

材料二 英国曾有句俗语“男人耕地,女人守锅台”。恩格斯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去”。1848年,英国创办了第一所女子学院,出现了全国妇女宪章协会。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女工占到工人总数的57.75%,女工对家庭经济的贡献占到47.1%,甚至出现不少丈夫找不到工作,而靠妻子养活的家庭。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女性好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女性“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去”的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女性与英国女性地位变化的主要差异 【答案】(1)原因:以万历皇帝为代表的部分统治者,对女性教育较为重视;部分知识分子对女性教育的提倡与支持;早期具有启蒙色彩思想家的影响;出版印刷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

(2)英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得到传播;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工人运动和女权运动的推动;英国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妇女文化素质,使更多的女性走出家门。

(3)差异:从群体看,明代只是个别现象,英国女性地位变化具有社会普遍性;从结果看,明代女性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发牛本质变化,英国女性积极参与政治和经济活动,社会地位得到一定提高。【解析】本题通过材料分析中英两国妇女地位的变化,考查了明朝妇女的地位和英国妇女的变化。

(1)明代女性好读原因根据材料一“该书得到了万历皇帝的好评,又经责妃郑氏作序,大加推崇,并重新刻板”归纳为以万历皇帝为代表的部分统治者,对女性教育 较为重视;“李贽坚决反对……招收女学生”归纳为早期具有启蒙色彩思想家的影响;“学者吕坤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编撰成《闺范》,……能成为贤妻良母”归纳为部分知识分子对女性教育的提倡与支持。还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出版印刷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等角度回答。英国女性的原因根据材料二“1848年,英国创办了第一所女子学院,出现了全国妇女宪章协会。”归纳为英国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妇女文化素质,工人运动和女权运动的推动;“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女工占到工人总数的57.75%,……而靠妻子养活的家庭”归纳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再结合所学,从民主政治的发展的角度回答。

(2)从群体和结果两个角度来阐述。从群体看,明代只是个别现象,英国女性地位变化具有社会普遍性;从结果看,明代女性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发生本质变化,英国女性积极参与政治和经济活动,社会地位得到一定提高。

(3)从性别平等对社会发展推动作用的角度来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第四篇:高三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考精品试题

高三期中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新中国女性婚恋观的变化折射时代变迁。以下体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女性婚恋观新变化的是()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首选工人老大哥 C.斗私批修,革命友谊 D.嫁人要嫁万元户

2.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美两国内部都很团结,因为它们害怕外国‘共产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威胁。它们是一对类似的魔鬼,各自都把对方当成一种巨大的威胁,必须以新的严正态度来对待。”主要原因是()A.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B.领导集团政策的不同 C.中美国家利益的冲突 D.中美综合国力的差异

3.“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习近平主席执政以来,新设置了一些新节日。这些节日与历史事件对应错误的是()

A.国家宪法日———1982年宪法颁布实施 B.国家公祭日———1937年南京大屠杀

C.烈士纪念日———1949年新政协会议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D.抗战胜利纪念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4.自秦汉到明清,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特点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与控制不断加强 ④选官与考试始终紧密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1492年哥伦布登陆美洲、1497年达·伽马航向印度洋、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行,这些历史事件反映了()

高考精品试题

A.地中海时代被大西洋时代所取代 B.欧亚陆地强国霸权的结束 C.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 D.欧洲资产阶级开始主宰世界

6.表1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7.下图是20世纪大国关系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甲、乙、丙所代表的国家分别为美国、中国、苏联,下图所反映的大国关系所处的年代是()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90年代

8.2008年8月9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宣布,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节目在美国电视观众中深受欢迎,收视率达到21. 5%,仅次于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式的27%,超过了其他任何在美国以外举行的奥运会开幕式。世界上首次播送电视节目的国家和城市是()A.法国巴黎 B.英国伦敦 C.美国纽约 D.德国柏林

9.有人说,中华民国是“美国式的共和国”,但也具有英国政体的特点。其“英国政体特点”主要表现为()

A.责任内阁制 B.三权分立 C.总统制 D.民主共和

10.朱熹编著《小学集注》《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高考精品试题

写字、饮食等习惯提出具体行为规范。这反映出他对儒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A.树立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B.初步建立儒学的教育系统 C.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D.推动儒学的普及化与通俗化

11.英国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曾写道:“据他们(指英国民众)看,历史对他们来说已经结束。在外交事务方面,历史已于1815年随着滑铁卢战役的结束而告终;在国内事务方面,历史已于1832年随着《改革法案》的产生而完结;在帝国事务方面,历史已于1859年随着印度兵变的被镇压而终止。他们有一切理由为历史的这种结束所赐予他们的永久幸福而庆贺。”当时的英国民众产生这种“永久幸福”感的主要原因是()A.外交:推行“独立主义”,开始确立欧洲霸权 B.国内:议会改革,顺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C.帝国:逮捕甘地,对殖民地实行“委任统治” D.思想:启蒙思想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影响巨大

12.阅读近代中国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统计表(单位:亿元)

从表中信息我们能够得出()A.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多重压制 B.中国金融机构基本实现了向近代转型

C.近代金融机构的发展得益于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D.官僚资本所占比重迅速增加

二、非选择题

高考精品试题

13.(15分)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14(22分).陈独秀眼中的中西文化

《东方》记者又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伊古以来之政治原理,本以民主主义为基础。政体虽改而政治原理不变;故以君道臣节名教纲常为基础之固有文明,与现时之国体,融合而会通之,乃为统整文明之所有事。”呜呼!是何言耶?夫西洋之民主主义(Democracy)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by the people)而非为民(for the people)”者是也。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旨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民本主义,乃日本人用以影射民主主义者也,其或径用西文Democracy而未敢公言民主者,回避其政府之干涉耳),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倘由《东方》记者之说,政体虽改而政治原理不变;则仍以古时之民本主义为现代之民主主义,是所谓蒙马以虎皮耳,换汤不换药耳。毋怪乎今日之中国,名为共和而实不至也。即

高考精品试题

以今日名共和而实不至之国体而论,亦与君道臣节名教纲常,绝无融合会通之余地。盖国体既改共和,无君矣,何谓君道?无臣矣,何谓臣节?无君臣矣,何谓君为臣纲?如何融合,如何会通,敢请《东方》记者进而教之,毋再以笼统含混之言以自遁也。——陈独秀:《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1919.2,原载《新青年》6卷2号)(1)简述陈独秀与《东方》杂志论争的社会背景。(2)概述材料中陈独秀与《东方杂志》记者的主要分歧。(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陈独秀中西文化观的认识。【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探究]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

(3)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15分

16.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都有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

高考精品试题

时代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20世纪70年代末,美苏拥有的核弹头达5万枚,约占世界核弹头总数的97%,足以把人类和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毁灭20次,使世界上每个人头上顶着3吨炸弹过日子。

材料二近年来,一些大国与我国纷纷建立各种“伙伴关系”,如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等。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首次国事访问后,中日双方宣布致力于建立“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1950年到1990年,世界货物出口额增长了311倍,1989年至1996年,商品、服务越过边境的贸易额以平均每年6.2%的速度增长,几乎是同一时期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2倍。到1997年,世界商品与服务贸易总额持续增长,达6.7万亿美元。

材料三 高技术武器造价非常昂贵,如一枚“爱国者”导弹价值100万美元,一枚空对空“麻雀”导弹价值169万美元。海湾战争中,美军共发射各类导弹5 500多枚,仅导弹一项一天耗资就有1亿美元。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制约现代战争的因素。

(2)根据材料指出确定时代主题的依据是什么。20世纪以来的时代主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牛顿时代,牛顿的道路是一位具有最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所能发现的唯一道路;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然指导我们的物理学思想。——爱因斯坦

材料二 作为科学家,他的理论非常深奥,一般人无法领悟。作为思想家,他的见解相当精英,为什么会走进大众的生活,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并受到全世界男女老少的尊敬和爱戴呢?……爱恩斯坦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良心的世界公民。请回答:

(1)材料一中“牛顿所创造的概念”、材料二中爱因斯坦的“理论非常深奥”分别指的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高考精品试题

(2)1952年11月8日,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提名爱因斯坦为总统候选人。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被提名以色列总统候选人的原因。

高考精品试题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主要出现于古代社会,故A项错误;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人阶级地位提升,故B项正确;斗私批修体现在文革时期,故C项错误;“万元户”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故D项错误。2.【答案】C

【解析】国家利益是了国家发展外交关系的根本出发点,造成题干中美关系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再于国家利益的冲突,故C项正确;A,B,D三项是影响中美外交关系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B,D项错误。3.【答案】D

【解析】之所以确定12月4日这一天为“国家宪法日”,是因为中国现行的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为纪念1937年南京大屠杀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49年9月30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将此日定为烈士纪念日突出了“国庆勿忘祭先烈”,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1945年9月3日日本签订投降书,而不是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4.【答案】A

【解析】从秦汉到明清,我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故①正确;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及至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故②正确;为加强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不断加强监察和控制,设立刺史、通判等机构,故③正确;选官与考试紧密结合开始于隋唐科举制,与题目时间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5.【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后商业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新航路的开辟,不能说明欧亚陆地强国霸权的结束,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是在14世纪,故C项错误;15世纪资本主义处于萌芽时期,欧洲资产阶级没有取得政权,还没有开始主宰世界,故D项错误。

高考精品试题

6.【答案】C

【解析】本题是一道表格题目,涉及的时间范畴是1912——1915年,事件是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的减少。可用排除法解题,A选项自然经济的最终解体是在三大改造完成时;B选项是在19世纪末;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所以D项也排除。7.【答案】C

【解析】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友好,与题中中苏对抗不符,故A项错误;60年代中美关系是敌对的,与题中中美合作关系不符,故B项错误;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由敌对走向缓和,美苏仍然冷战,与题意相符,故C项正确;90年代苏联解体,中苏、美苏结束了对立局面,故D项错误。8.【答案】B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电视为英国人贝尔德发明的,故世界上首次播送电视节目的国家和城市应该是英国和伦敦。故此题应选B项 9.【答案】A

【解析】 中华民国建立后成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但为限制袁世凯,又实行责任内阁制,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体的特点,故选A项。10.【答案】D

【解析】由朱熹编著的课本名称、受教育的对象及提出的具体行为规范可看出D项正确。A项中的“治学”超出材料的主要意思;B、C两项出现于西汉武帝时期。11.【答案】B

【解析】英国在近代实施的外交政策是“大陆均衡”政策,故A项错误;1832年的《改革法案》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参加选举的权利,顺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项正确;甘地是20世纪初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题干中1859年印度兵变无关,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并未引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爆发,故D项错误。12.【答案】B

【解析】表格中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信息,无法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多重压制,故A项错误;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看出在近代中国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中,银行资产总额从无到有,在高考精品试题

金融机构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钱庄、典当等传统金融机构在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故B项正确;1920—1936年间,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从来,并没有放松对华侵略,故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官僚资本的信息,无法得出官僚资本所占比重迅速增加,故D项错误。13.【答案】气象: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出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政策:重农抑商。

【解析】第一小问“新气象”注意设问的时间要求“明朝中后期”和角度要求“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农业方面”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玉米、番薯等……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作答;“手工业方面”根据所学可知由于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甚至在部分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业方面”根据所学可得出“会馆的出现”等结论。第二小问“政府的老政策”结合所学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4.【答案】(1)新文化运动兴起,陈独秀胡适等倡导民主与科学,对传统文化进行激烈批判,引发部分知识分子的不满。

(2)对民主的认识不同:记者认为民贵君轻可以作为民主主义的基础,而陈独秀则认为这只是民本主义,跟民主精神想去甚远;对纲常名教的认识不同:记者认为纲常名教可以与民主政体相融合,而陈独秀则认为两者无会通余地;对政体与政治原理的关系认识不同:记者认为政体虽改而政治原理可以不变,陈独秀则认为政体改变政治原理亦应随之变化。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评分项一:观点

答案l:能将陈独秀作为文化解读的对象提出观点:陈独秀对中西文化的解读是基于自身文化救国的理想,是其将自身的理想与信念投射于文化的结果。

答案2:能够跳出文本,将文本内容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提出观点:陈独秀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基于当时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

答案3:就文本本身内容提出观点:陈独秀对中西文化有绝对化之嫌。答案4: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陈独秀主张全盘西化等。评分项二:史实

答案1:能提取文本提供的信息,并将其与文本解读者所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

高考精品试题

答案2:能从本文中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答案3: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的信息。答案4:没有使用文本信息 评分项三:论述

答案l:能够进行由表及里的论述。

答案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答案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答案4:回避问题 评分项四:组织

答案1:叙述成结构。答案2:叙述连贯通顺。答案3:仅能罗列史实。

【解析】(1)根据材料出处《新青年》及材料所述陈独秀与记者之间的论争内容可知是关于封建的纲常名教君道臣节等与民主共和的政体是否能相融合的问题,可知这是新文化运动前期这个时间,所以结合新文化运动前期批判封建文化即引发的结果去回答即可。

(2)根据材料中的“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与 “现代之民主主义”可知是对民主的认识不同;由“以君道臣节名教纲常为基础之固有文明,与现时之国体,融合而会通之”与“今日名共和而实不至之国体而论,亦与君道臣节名教纲常,绝无融合会通之余地”可知是对中国的纲常名教的认识不同;由“伊古以来之政治原理”与“是所谓蒙马以虎皮耳,换汤不换药耳”可知是对政体与政治原理的关系认识不同。

(3)这一题考查的能力要求较高,考查知识迁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和语言表达等诸多能力。解答这一题需要考生现根据材料提炼出想要论证的观点,然后围绕自己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相应的背景、思想主张等史实作为论据,还要在答案中将史实和观点之间建立起充分的逻辑联系,并用历史性语言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

15.【答案】(1)弊端:平民受到奴役;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危机:导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展。(2)措施:解负令;财产等级制;四百人会议(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

高考精品试题

(3)根本原因:阶级利益的对立。观念:公正观念;法治观念。

【解析】 第(1)问中的弊端从“他们的奴隶地位”可以看出平民地位低下,从“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看出他们缺乏政治参与权;社会危机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雅典社会贵族和平民、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的关系分析。第(2)问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回答的是政治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措施包括财产等级制和民主政治改革等。第(3)问根本原因根据材料“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分析;据“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以公正为本”等信息归纳梭伦的观念。

16.【答案】(1)因素:核战争毁灭性后果;国家之间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现代战争的巨大消耗。

(2)依据:时代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变化: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

理由:制约战争发生的因素增多,各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发展,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第三世界的崛起等。(答出其中任意三个要点即可)

【解析】 第(1)问要对三则材料逐一分析,材料一是从核武器对人类的毁灭性角度阐述的;材料二则体现了国与国之间联系的密切;材料三体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消耗。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可直接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关系格局、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主题、制约战争的各种力量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崛起等方面分析即可。17.【答案】(1)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继承与发展。

(2)爱因斯坦在科学上作出了杰出贡献;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和科学良心;是犹太人中的杰出人物。

【解析】第(1)题,考查牛顿的经典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二者主要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第(2)题,可从材料中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良心”以及犹太人的身份等分析原因。

第五篇:高三文综历史试题(写写帮整理)

2014高三文综历史试题

第Ⅰ卷(非选择题,共140分)

24.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明清的科举制度,就其制度的严密性、规范性来说,堪称完备。八股取士,实际上是古代科举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技术手段上,达到了古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然而,随着封建政治的僵化,八股取士也同思想禁锢结合为一体„„”据此,你认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八股取士有很大的弊端,但也有合理的因素值得借鉴

B.科举制度最值得肯定的时期是明清时期

C.八股取士因其规范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D.八股取士同思想禁锢结合为一体,应彻底批判

25.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亦不足异。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A.盲目效法成为当时报界的笑话B.辛亥革命推动了西装革履的流行

C.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嬗变D.西装革履成为革命与否的重要标志

26.《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27.罗马法内容广泛,既包含《十二铜表法》、万民法,也包含皇帝敕令和元老院决议。其至罗马城市行政官也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A.法律实施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C.随意曲解法律的现象较普遍 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D.具有适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28.苏格拉底永无休止的和朋友谈话,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他坚持认为,一问一答的考查方式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念或绝对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据此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智者学派强调个人感受,易导致社会混乱

B.苏格拉底强调教育作用,以培养人的美德

C.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式导致诡辩学派产生

D.苏格拉底崇尚自由和探索的精神

39.《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描述某一时期的中共活动:“他们在江西和湖南腹地,开展着独立的、相对来说不太正统的活动,组织农民和创建苏维埃。”下列文章发表于这一时期的是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论持久战》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新民主主义论》

30.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

A.列宁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C.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D.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

31.逻辑方法中的归纳,是从大量个别现象中概括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式。对多种事物、现象抽取其共

同之处加以概括,形成用以表达这种共同性质的概念、范畴、命题、论述等。下列归纳正确的是

A.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B.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体制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

D.《悲惨世界》《人间喜剧》——浪漫主义

32.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认为,“20世纪中国思想史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坚决地全盘

否定的态度的出现与持续”,它的“直接历史根源,„„尤其可以追溯到1915~1927年‘五四运动’时代所具有的特殊知识倾向”。在“五四运动”时代,推动中国思想界“坚决地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包括:()

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③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④国民革命的发展

A.①②③B.③④C.①②D.②③④

33.据《革命后之俄罗斯政变》一文载:“兵士工人代表会者出焉,渐与临时政府相轧轹,几有不可驾驭之

势”,“据昨日报端之所传,则俄都之暴动复起„„主动者即为极端派首领之雷林。”下列描述与“政变”之后情形相符的是

A.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B.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

C.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D.诞生了首个社会主义国家

34.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

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这一时期,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

A.资本主义已过时B.渴望扩大政府职能

C.要求革命改变现状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5.有学者指出:“在二战后的格局下,虽然西方仍时时存在颠覆苏联之心,但巴黎和会时的那种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却没有再现。”这说明战后新格局

A.主要体现苏联等国家的意志B.便利于东西间的和平共处

C.有效维护了东方国家的利益D.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外,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的方法,是同其

他人协议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以谋他们彼此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地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者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当法律制定以后,立法者重新分散,自己也受他们所制定的法律支配;„„但是,执行机关却必须经常存在,因为法律具有持续的效力,并且需要经常加以执行和注意,行政机关就应当担此重任。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一切特惠或限制的制度,一经完全废除,最明白最单纯的合乎自然的自由的制度就会树立起来。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 总之,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利于社会。„„政府基本上只具有三个功能:(1)保护社会免遭其他独立的社会之暴力和入侵的职能;(2)尽可能地保护每个社会成员免受其他社会成员之不正义和压迫的职能;(3)建立和维护特定的公共工程和特定的公共制度的职能。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材料三我们盼望有一个建立在四项人类基本自由之上的世界。第一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发表言论和表达意见的自由。第二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人人有以自己的方式来崇拜上帝的自由。第三免于匮乏的自由——这种自由,就世界范围来讲,就是一种经济上的融洽关系,它将保证全世界每一个国家的居民都过健全的、和平时期的生活。第四是免除恐惧的自由——这种自由,就世界范围来讲,就是世界性的裁减军备,要以一种彻底的方法把它裁减到这样的程度:务使世界上没有一国家有能力向全世界任何地区的任何邻国进行武力侵略。

富兰克林·罗斯福《国情咨文》(1941年1月)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洛克“自由”思想的内涵。(6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亚当·斯密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自由思想的特点,并结合二战后史实说明这一思想的实践。(13分)

40.答案:思想内涵:(1)自由是天生的基本人权;为了维护人民的自由需要构建政府;实行法治保障人民自由;分权以限制政府权力,维护自由。(6分)

原因:工业革命;政府过度干预经济阻碍经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启蒙思想。(6分)

(3)特点:自由具有世界性;政府给予人民享有自由的经济保障;世界和平是自由的有力保障;(4分)实践:构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实施欧洲复兴计划;组建联合国;颁布《世界人权宣言》;建设福利国家;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等。(9分)

41.(12分)16~19世纪是欧洲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欧洲社会发生了三个渐进的“转变”,同时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转变”是由君主制转向民主制,民主制里面包括“虚君”,包括君主立宪。„„第二个“转变”,是由农业国家、农业文明转到工业文明,这也是一个进程。从16世纪,甚至可以说是从l5世纪开始,进入到近代,欧洲可以说是加速度前进,一个世纪和另一个世纪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几十年就有很大不同。这一转变当然要加上科学技术的作用,包括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第三个“转变”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影响了思维的模式„„。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l6至l9世纪欧洲“虚君”的出现有何重大意义?(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推动欧洲文明在16至l9世纪这一关键时期“加速度前进”的基本因素。(4分)

(3)根据所学知识归纳从l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6分)

41、【答案】

⑴意义:实现了君主专制向代议制民主政体的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⑵基本因素: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及发展;科学技术和交通运输的进步;思想的不断革新。(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⑶变化历程:鸦片战争后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进行“器物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而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辛亥革命后又在“民主”、“科学”的旗帜下进行思想变革。(6分)

下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