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年数学考纲
2011年全国统一高考考试大纲——数学(理)
(必修+选修Ⅱ)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要求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中的数学科部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国家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必修课与选修Ⅱ的教学内容,作为理工农医类高考数学科试题的命题范围。
数学科的考试,按照“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科考试要发挥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既考查中学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又考查考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
一、考试内容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个性品质要求
1.知识要求
知识是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对知识的要求,依次为了解、理解和掌握、灵活和综合运用三个层次.
(1)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及其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
(2)理解和掌握: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能够解释、举例或变形、推断,并能利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3)灵活和综合运用:要求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列知识分析和解决较为复杂的或综合性的问题.
2.能力要求
能力是指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思维能力:会对问题或资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会用类比、归纳和演绎进行推理;能合乎逻辑地、准确地进行表述.
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思维能力是数学学科能力的核心.数学思维能力是以数学知识为素材,通过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合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和模式构建等诸方面,对客观事物中的空间形式、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形成和发展理性思维,构成数学能力的主体.
(2)运算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目标,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
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运算包括对数字的计算、估值和近似计算,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对几何图形各几何量的计算求解等.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也包括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的能力以及实施运算和计算的技能.
(3)空间想象能力:能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与变换;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
空间想象能力是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识图、画图和对图形的想象能力.识图是指观察、研究所给图形中几何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图是指将文字语言和符合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以及对图形添加辅助图形或对图形进行各种变换;对图形的想象主要包括有图想图和无图想图两种,是空间想象能力高层次的标志.
(4)实践能力: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能理解对问题陈述的材料,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能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述和说明.
实践能力是将客观事物数学化的能力.主要过程是依据现实的生活背景,提炼相关的数量关系,构造数学模型,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5)创新意识:对新颖的信息、情境和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也就越强.
3.个性品质要求
个性品质是指考生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思维的习惯,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
要求考生克服紧张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考试,合理支配考试时间,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答试题,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体现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考查要求
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决定了数学知识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包括各部分知识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联系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要善于从本质上抓住这些联系,进而通过分类、疏理、综合,构建数学试卷的结构框架.
(1)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构成数学试卷的主体.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设计试题,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
(2)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是对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的考查,考查时必须要与数学知识想结合,通过数学知识的考查,反映考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要从学科的整体意义和思想价值立意,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有效地检测考生对中学数学知识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3)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意”,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侧重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应用,以此来检测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的能力,从而检测出考生个体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潜能.
对能力的考查,以思想能力为核心,全民考查各种能力,强调综合性、应用性,并切合考生实际.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贯穿于全卷,重点体现对理性思维的考查,强调思维的科学性、严谨性、抽象性.对运算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对算理和逻辑推理的考查,考查时以代数运算为主,同时也考查估算、简算.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三种语言的互相转化,表现为对图形的识别、理解和加工,考查时要与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结合.
(4)对实践能力的考查主要采用解决应用问题的形式.命题时要坚持“贴进生活,背景公平,控制难度”的原则,试题设计要切合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践经验,使数学应用问题的难度符合考生的水平.
(5)对创新意识的考查是对高层次理性思维的考查.在考试中创设比较新颖的问题情境,构造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数学问题,要注重问题的多样化,体现思维的发散性.精心设计考查数学主体内容,体现数学素质的试题;反映数、形运动变化的试题;研究型、探索型、开放型的试题.
数学科的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注重展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现实性,重视试题间的层次性,合理调控综合程度,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努力实现全面考查综合数学素养的要求. Ⅲ.考试内容
1.平面向量
考试内容:
向量.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线段的定比分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平移.
考试要求: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和减法.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且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
2.集合、简易逻辑
考试内容:
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
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考试要求:
(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
3.函数
考试内容:
映射.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
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
指数概念的扩充.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指数函数.
对数.对数的运算性质.对数函数.
函数的应用.
考试要求:
(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
(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不等式
考试内容:
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考试要求: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证明.
(2)掌握两个(不扩展到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并会简单的应用.
(3)掌握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4)掌握简单不等式的解法.
(5)理解不等式│a│-│b│≤│a+b│≤│a│+│b│.
5.三角函数
考试内容:
角的概念的推广.弧度制.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sin2α+cos2α=1,sinα/cosα=tanα,tanαcotα=1.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周期函数.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斜三角形解法.
考试要求:
(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2)理解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
(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4)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
(5)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理解A,ω,φ的物理意义.
(6)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arcsinx,arccosx,arctanx表示.
(7)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6.数列
考试内容:
数列.
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考试要求:
(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7.直线和圆的方程
考试内容: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的交角.点到直线的距离.
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
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圆的参数方程.
考试要求:
(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方程.
(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4)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并会简单的应用.
(5)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了解坐标法.
(6)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
8.圆锥曲线方程
考试内容: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椭圆的参数方程.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考试要求:
(1)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了解椭圆的参数方程.
(2)掌握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3)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4)了解圆锥曲线的初步应用.
9(A).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考生可在9(A)和9(B)中任选其一)
考试内容:
平面及其基本性质.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
平行直线.对应边分别平行的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异面直线的距离.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点到平面的距离.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平行平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二面角及其平面角.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多面体.正多面体.棱柱.棱锥.球.
考试要求:
(1)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会用斜二侧的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够根据图形想象它们的位置关系.
(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距离的概念,对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时的距离.
(3)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的距离的概念.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4)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的概念.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5)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问题.
(6)了解多面体、凸多面体的概念,了解正多面体的概念.
(7)了解棱柱的概念,掌握棱柱的性质,会画直棱柱的直观图.
(8)了解棱锥的概念,掌握正棱锥的性质,会画正棱锥的直观图.
(9)了解球的概念,掌握球的性质,掌握球的表面积公式、体积公式.
9(B).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考试内容:
平面及其基本性质.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
平行直线.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空间向量及其加法、减法与数乘.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空间向量的数量积.
直线的方向向量.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异面直线的距离.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平面的法向量.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
平行平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二面角及其平面角.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多面体.正多面体.棱柱.棱锥.球.
考试要求:
(1)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会用斜二侧的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够根据图形想象它们的位置关系.
(2)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理解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概念,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3)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
(4)了解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空间向量坐标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及其性质:掌握用直角坐标计算空间向量数量积的公式;掌握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
(6)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等概念.
(7)掌握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所成的角、距离的概念.对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或在坐标表示下的距离.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掌握两个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8)了解多面体、凸多面体的概念,了解正多面体的概念.
(9)了解棱柱的概念,掌握棱柱的性质,会画直棱柱的直观图.
(10)了解棱锥的概念,掌握正棱锥的性质,会画正棱锥的直观图.
(11)了解球的概念,掌握球的性质,掌握球的表面积公式、体积公式.
10.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考试内容:
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排列.排列数公式.
组合.组合数公式.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二项式定理.二项展开式的性质.
考试要求:
(1)掌握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并能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2)理解排列的意义,掌握排列数计算公式,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3)理解组合的意义,掌握组合数计算公式和组合数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4)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展开式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计算和证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11.概率
考试内容:
随机事件的概率.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独立重复试验.
考试要求:
(1)了解随机事件的发生存在着规律性和随机事件概率的意义.
(2)了解等可能性事件的概念的意义,会用排列组合的基本公式计算一些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3)了解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的意义,会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与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4)会计算事件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12.概率与统计
考试内容: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方差.
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正态分布.线性回归.
考试要求:
(1)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意义,会求出某些简单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2)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方差的意义,会根据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求出期望值、方差.
(3)会用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常用的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4)会用样本频率分布去估计总体分布.
(5)了解正态分布的意义及主要性质.
(6)了解线性回归的方法和简单应用.
13.极限
考试内容:
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数列的极限.
函数的极限.极限的四则运算.函数的连续性.
考试要求:
(1)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2)了解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的概念.
(3)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会求某些数列与函数的极限.
(4)了解函数连续的意义,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有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性质.
14.导数
考试内容:
导数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两个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复合函数的导数.基本导数公式.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考试要求:
(1)了解导数概念的某些实际背景(如瞬时速度、加速度、光滑曲线切线的斜率等);掌握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的定义和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导函数的概念.
(2)熟记基本导数公式(c,xm(m为有理数),sinx,cosx,ex,ax,lnx,logax的导数);掌握两个函数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了解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会求某些简单函数的导数.
(3)理解可导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的关系;了解可导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导数在极值点两侧异号);会求一些实际问题(一般指单峰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5.数系的扩充——复数
考试内容:
复数的概念.
复数的加法和减法.
复数的乘法和除法.
数系的扩充.
考试要求:
(1)了解复数的有关概念及复数的代数表示和几何意义.
(2)掌握复数代数形式的运算法则,能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
(3)了解从自然数系到复数系的关系及扩充的基本思想. Ⅳ.考试表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全试卷包括Ⅰ卷和Ⅱ卷.Ⅰ卷为选择题;Ⅱ卷为非选择题.
试卷一般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等题型.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证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和应用题等,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证过程.
试卷应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组成,总体难度要适当,并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第二篇:中考数学考纲学习心得
2015年中考数学考纲学习心得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
2015年安徽省中考数学考试命题将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既考查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又考查学生后续学习所必须的基本能力。
1.突出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考查
了解数的意义,理解数和代数运算的意义、算理,能够合理地进行基本运算与估算;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有效地使用代数运算、代数模型及相关概念解决问题。
能够借助不同的方法探索几何对象的有关性质;能够使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几何对象的大小、形状以及相对应位置关系;能够在头脑里构件几何对象,进行几何图形的分解与组合,能对某些图形进行简单的变换;能够借助数学证明的方法确认数学命题的正确性。
正确理解数据的含义,能够结合实际需要展开调查,收集数据,有效地表达数据特征,会根据数据结果作合理的预测;了解概率的基本涵义,能够借助概率模型或通过设计具体活动解释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2.重视数学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
数学基本能力主要包括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几个方面的能力。特别注重对初中数学的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对知识内在联系的考查,注重对初中数学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适当渗透对过程性和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
中考命题将突出对这些数学能力的考查,而综合能力的考查主要表现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3.注意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适度考查
数学应用意识的考查,要求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构造数学模型,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创新意识的考查,要求能够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对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将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能合乎逻辑地与他人交流,具有初步的反思意识等等。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主要考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活动过程、数学思想、解决问题能力、对数学的基本认识等。
1.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理解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概念;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能够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能够用恰当的代数模型进行表述。能够探索并掌握几何对象的有关性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几何对象的形状大小、位置与特征;能够在头脑中构建几何对象;进行平面图形的简单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借助于数学证明的方法确认数学命题的正确性;具备基本的作图技能;认识投影与视图;理解坐标与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
能够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并作出推断;理解抽样方法,体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合理性;认识随机现象,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的概率。
2.数学活动过程
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考查数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从事探究活动的意识、能力等。
3.数学思考方面
适当考查在数学思想、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以及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4.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
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具有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5.对数学的基本认识方面
适当体现对数学内部统一性的认识(如:一次函数、一次不等式与一次方程之间的联系),体现对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联系等。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第三学段的内容标准,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应用”四个领域中,前三个领域将考试要求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表中分别用字母A、B、C、D表示,这里高一级的层次要求包含低一级层次的要求。其具体含义是:
了解: 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
理解: 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 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灵活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让学生探讨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初步形成对数学的整体性的认识,考查一些基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对相关的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三、试卷结构
1.长度: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内容分布: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部分所占分值的比约为50∶38∶12,课题学习融入这三部分之中。3.难度:试卷的全卷难度适当控制,试卷中了解水平试题、理解水平试题、掌握水平试题、灵活运用水平试题占分比例约为3:3:2:1。
4.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
三种题型分布的比例大约为25:15:60,客观题(选择题、填空题)的分值所占总分的比例适当控制,以更好地考查学生的思维、探究、交流、表达等能力,也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潜能的发挥。
2015年中考数学考纲
学习心得
淝和初级中学数学组
2015年 月 日
第三篇:高中文科数学考纲
数学考纲
一、集合(一)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 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与几何的“属于”关系。
2. 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三)集合的基本运算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韦恩图表示集合的关系及运算。
二、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一)函数
1.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了解映射的概念,会求一些简单的函数定义域和值
域。
2.函数的表示方法:解析法、图像法和列表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简单的函数。
3.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4.函数的单调性,讨论和证明一些简单的函数的单调性;理解函数的奇偶会
判断简单的函数的奇偶性。
5.函数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能求出简单函数的最大(小)值。
6.运用函数图形理解和研究函数。
(二)指数函数
1.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2.有理指数幂的含义,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3.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与指数函数性质有关的问题。
4.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三)对数函数
1.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指导利用换底公式能将一半对数转化成自然对
数、常数函数;了解对数在简化运算中的作用。
2.对数函数的概念,解决与对数函数性质有关的问题。
3.指导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4.指数函数yax与对数函数ylogax互为反函数(a0且a1)
(四)幂函数
1.幂函数的概念。
2.结合函数yx,yx,yx,yx,yx图像,了解他们的变化情
况。
(五)函数和方程
1.函数零点的概念,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2.理解并掌握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利用函数的图像和性
质判断函数零点的个数。23112
(六)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1.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的增长特征。指导直线上升、指数增长、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2.函数模型(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在社会生活中普
片运用的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3.利用给定的函数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立体几何初步
(一)空间几何体
1.了解和正方体、球有关的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理解柱、锥、台、球的结构
特征。
2.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
图,会用斜二测法画出他们的直观图。
3.用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两种方法,画出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或直观图,了解
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
4.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理解三视图和直观图的联系,并能进行转化。
5.会计算球、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
(二)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理解空间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
定理:
★ 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再这平面内。
★ 公理2: 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 公理3: 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他们有且只有一条
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 定理: 空间中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
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2.以立体几何的上述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和判定
理解一下判定定理:
◆ 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该
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 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都平行,那
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
该直线与次平面垂直。
◆ 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哦ingmiande垂涎,那么这两个
平面互相垂直。
理解一下性质定理,并能够证明:
◆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该直线的任一个平面
与此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就和交线平行。
◆ 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他们的交
线相互平行。
◆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他们交线的直
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3.了解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及二面角的概念,会求直线和平面所成角。
4.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四、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七)直线与方程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2.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及相互间的关系,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
算公式。
3.根据两条直线的斜率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
4.掌握确定质纤维质的几何要素,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
式及一般式),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5.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八)圆与方程
1.确定圆的集合要素,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
2.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根据给定两圆的方
程,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3.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4.了解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
(九)空间直角坐标系
1.空间直角坐标系,会用空间直角坐标表示点的位置。
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五、算法初步
算法的含义、程序框图
1.算法的含义,算法的思想
2.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和循环结构。
六、统计
(一)随机抽样
1.随机抽样的意义。
2.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了解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的方法。
(二)总体估计
1.分布的意义和作用,会列频率分布表,会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茎叶图,理解他们各自的特点。
2.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数据标准差及方差。
3.能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4.用样本的频率分布及总体分布,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理解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概率
(一)事件与概率
1.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概率的意义,频率与概率的区别。
2.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意义及其运算公式。
(二)古典概型
1.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
2.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
(三)随机数与几何概型
1.随机数的意义,运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
2.几何概型的意义。
八、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
(一)任意角的概念、弧度制
1.任意角的概念。
2.弧度制概念,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二)三角函数
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2.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出π±α,π±α的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能2
画出y=sinx,y=cosx,y=tanα的图像,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3.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在区间
九、平面向量
(一)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1.向量的实际背景
2.平面向量的概念,理解两个向量相等的含义。
3.向量的几何表示。
(二)向量的线性运算
1.向量加法、减法的运算,理解几何意义。
2.向量数乘的运算及其意义,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
3.向量线性运算的性质及其几何意义。
(三)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1.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2.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3.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加法、减法与数乘运算。
4.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
(四)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1.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及其物理意义。
2.平面向量数量积与向量投影的关系。
3.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进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
4.运用数量积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
(五)向量的运用
1.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
2.用向量方法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问题。
十、三角恒等变换
(一)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
1.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2.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差的正弦、正切公式。
3.能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导出二倍角的正弦、余
弦、正切公式,了解他们的内在联系。
(二)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
十一、解三角形
(一)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度量问题。
(二)应用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十二、数列
(一)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方法
1.数列的概念和集中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像、通项公式)
2.数列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一类函数。
(二)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1.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
2.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
3.在具体的问题环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4.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5.利用等差、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其性质求一些特殊数列的和。
十三、不等式
(一)不等关系
显示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二)一元二次不定式
1.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
2.通过函数图像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3.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会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三)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1.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2.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3.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
(四)基本不等式:
1.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2.基本不等式解决就黯淡的最大(小)值问题。
十四、常用的逻辑用语
(一)命题及其关系
1.命题及其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
2.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那个药条件的意义,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二)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三)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1.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
2.正确的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十五、圆锥曲线与方程
圆锥曲线
1.圆锥曲线的实际背景,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掌握椭圆、抛物线的定义、几何图形、标准方程及简单性质。
3.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他的简单几何性质。
4.坐标法解决简单的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问题。
5.数形结合思想
6.圆锥曲线的简单应用。
十六、导数及其应用
(一)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1.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
2.导数的集合意义
(二)导数的运算
1.根据导数定义,求函数的导数。
2.利用常见的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倒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求简单的函数的导数。
(三)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1.函数的单调性和导数的关系,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会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2.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大值、极小值,会求闭区间上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
十七、推理与证明
十八、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十九、框图
第四篇:小学数学考纲重难点整理
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教材重点课例
一、概念教学
1、线段、直线和射线(人教版四年上)【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现实情境中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的平面图形;通过操作活 动,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经验。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化、符号 化的数学思维能力,建立从数学中欣赏美,用数学创造美的思想观念。
情感目标: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教学重点】线段、射线、直线的符号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会一些几何语言,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方法】引导发现、尝试指导以及学生的互动合作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师:图片,三角板,窄木条。
学生:直尺,几枚图钉,薄窄木条或硬纸板条。
2、平角和周角(人教版四年上)【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比较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认识平角、周角,明确各种角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正方形纸、课件、活动角
3、平行与垂直(人教版四年上)【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与垂直,平行线与垂线及垂足。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观察中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教学重点】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与垂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法指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多媒体、小棒、白纸、三角尺、教具
4、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人教四年上)【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5、梯形的认识(人教四年上)【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特征;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3、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作梯形的高
6、确定位置(人教四年下)【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对具体位置问题的简明表达方法的探索,使学生认识行、列和确定第几行、第几列的一般方法,理解和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并能正确地用数对表示物、点等位置。
2.通过对用数对方式表示位置的方法探索与研究,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数对法 表示位置的思想方法,并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
3.感受和经历数对法表示位置的简明,体悟探索和发现的快乐,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数对法确定位置的思想方法,并能用数对法正确进行位置确定。
2.正确把握行与列,把握第几行、第几列,正确进行数对法表示点的位置。
7、三角形的分类(人教四年下)【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给三角形分类,认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特征。并能正确辨认这些三角形。
2、在活动中,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3、在操作思考中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够按不同的标准给三角形分类,并认识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的特征。【教学难点】体会三角形按角分不重复、不遗漏。【教具、学具准备】ppt课件、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8、方程的意义(人教五年上)【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9、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人教五年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 【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概念。
10、分数的意义(人教五年下)【教学目标】
1、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教学难点】对单位“1”的理解。
【教具和学具】卷尺、四张长方形白纸、四条一米长的绳子、若干个小立方体和一捆绘画笔。
11、因数与倍数(人教五年下)【2012教师福建省招聘考试第26题:拟定教学重点和设计意图】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有序的思考。【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12、圆柱、圆锥的认识(人教六年下)【学习目标】
1、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学习重点】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学习难点】探索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形。
13、百分数的认识(人教六年上)【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使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在用百分数描述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百分数数感的培养及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
14、圆的认识(人教六年上)【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15、负数(人教六年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16、比例的意义(人教六年下)【2010福建省招聘考试第26题:8分,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分析两个案例】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能说出比例的意义。
2、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3、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说出比和比例的区别。
【学习重点】比例的意义,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学习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17、体积与体积单位【2013福建省招聘考试第21题:12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米、立方厘米。
3、通过学生对体积意义的探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空间观念,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同样大小的烧杯2个、大小不同的鹅卵石2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正方体模型若干个,收纳盒、一块橡皮泥。
二、探索活动
1、三角形边的关系(人教四年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究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力目标:能根据三角形边的关系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情感目标: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探索的过程,提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究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难点】能根据三角形边的关系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2、三角形内角和(人教四年下)【2010福建省招聘考试第27综合应用题:拟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编写突出重点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2)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 经历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究过程,体验“猜想——验证——应用”的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渗透探究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己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法和学法】直观教学法和动手操作实验法。学法:实践操作,小组合作。【教学准备】测量记录表,量角器,三角形纸板,多媒体课件(flash等)
3、三角形的面积(人教五年上)【2011福建省招聘考试第26综合应用题:20分;拟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难点并说明理由;本节课渗透怎样的新课程理念;根据剪拼或折叠的方法,给出另一种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方法】 【教学目标】
1、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认识三角形面积必要性,在自主探究中体会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择适当的探究方法,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进一步感知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会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体验数学公式建立的过程。
3、发展观察对比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空间想象力。能正确地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教学准备】三角形卡片、红领巾、多媒体课件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人教五年上)【教学目标】
1.利用方格纸数方格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用这个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2.能主动应用原来掌握的相关知识探索新知识,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多向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用这个公式计算图形面积。【教学难点】运用长方形的面积知识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具学具】教师准备课件、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方格纸、剪刀等教具,学生准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方格纸、剪刀等学具。
5、梯形的面积(人教五年上)【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运用学过的转化方法,通过寻找图形之间的联系,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的过程,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教学难点】转化后的图形与梯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具准备】每人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剪刀,直尺,三角板
6、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人教五年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方法,并且能够利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公示的推导过程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新知,通过学生自己尝试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能够自主思考,提出问题并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体积计算公式“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自主探索、推导体积公式“底面积*高”的过程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通过教师抛出问题,学生进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活动谈论——教师布置小组学习任务,通过小组活动进行交流。讲解法——教师综合讲解知识点。
7、圆的周长(人教六年上)【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 正确计算圆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8、圆的面积(人教六年上)【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能够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面积计算。
3、渗透转化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9、圆柱、圆锥的体积(人教六年下)【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单元重点】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单元难点】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觉猜想——试验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探索过程,获得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学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养成与人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三、计算教学
1、三位数乘两位数(人教四年上)【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人教四年上)【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
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
3、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人教四年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探索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被减数减小数需要补0的计算方法,应用小数的性质可将计算结果简化(去0)。
【教具准备】课件,作业纸,小棒。
4、小数乘法(人教五年上)【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5、小数除法(人教五年上)【2013年福建省招聘考试第26题:20分】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初步学会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6、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人教五年下)【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2、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3、体会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1、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教学难点】深入挖掘各知识点的联系,系统整理知识形成结构。
7、分数乘法(人教六年上)【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单元重点】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单元难点】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8、分数除法(人教六年上)【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2、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4、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比的意义,能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问题
四、运算规律性质
1、加法交换律(人教四年下)【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解答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从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教学难点】加法交换律的熟练应用。
2、加法结合律(人教四年下)【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教学关键】通过实例引出规律。
3、乘法交换律(人教四年下)【教学目标】
1、掌握乘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定律进行计算。
2、培养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掌握乘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定律进行计算。
2、乘法交换律的熟练应用。
4、乘法结合律(人教四年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
2.能够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2.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难点】乘法结合律的推导。
5、乘法分配律(人教四年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理解并掌握它,并学会应用。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方法与途径:让学生独立完成所出示的数学问题,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总结规律。
情感与评价: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获得规律,获得成功,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究、发现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正、反应用乘法分配律。
6、小数的性质(人教四年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知道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
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教学难点】小数基本性质归纳的过程。
7、商不变的性质(人教四年上)
【2012年福建省招聘考试第27综合应用题;用“推理能力”分析练习部分的教学片段】 【教学目标】
1、理解商不变性质,能正确表述商不变性质。
2、经历猜想、验证、自主探究商不变性质的过程。
3、在探究商不变性质的过程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商不变的性质,并能运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分析能试着概括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关键】通过小组探究概括出商不变性质的内容。
8、分数的基本性质(人教五年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并在探索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出简要的、合理的说明。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能力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发展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2)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教学难点】自主探究、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第五篇:2012思想品德考纲
广东省2012年初中毕业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业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初中毕业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评估初中毕业生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规定的思想品德学科毕业水平的程度。考试的结果是确定学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学科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业考试应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的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强调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尤其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要坚持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思想品德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维目标的要求。
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考查的内容注重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必备知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坚持在课程标准范围内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考查内容具有科学性、思想性、人文性,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试题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为命题立意,将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
三、考试依据
2012年初中毕业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业考试以教育部2003年5月印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2002年12月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育部、国家民委于2009年7月印发的《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为依据,适应使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在我省使用的各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考生。
四、考试内容与要求
初中毕业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业考试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内容标准为考查范围,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成长中的我1.了解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矛盾,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心理冲动的有效方法。
2.理解情绪的多样性,掌握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的常用方法。
3.正确看待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应对挫折的方法,懂得磨砺意志的方法与途径,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态度。
4.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5.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能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6.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用去创造生命的价值。
7.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8.懂得管理和安排自己的生活,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逐步培养自立能力。
9.知道对待生活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实践中努力培养自强精神。
10.了解从众心理和好奇心,懂得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尺,知道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11.知道社会的复杂性,能够正确对待长辈亲朋、传播媒体、社会流行等不同的社会影响,在生活的道路上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12.知道法律规范的特征,理解我国法律的本质、制裁与保护功能。
13.理解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区别与一致性。
14.知道我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两部专门法律以及特殊保护的意义。
15.掌握未成年人保护法分别规定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具体内容。
16.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与类别。
17.理解犯罪是违法的含义、种类及其基本特征。
18.懂得哪些行为属于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知道这些不良行为若不及时改正,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
19.懂得自觉抵制诱惑是避免违法犯罪的重要主观条件,要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
20.掌握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特别是要知道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主要包括诉讼途径、非诉讼途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等。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二部分 我与他人的关系
21.理解自己生命来自父母,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22.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了解与父母沟通的方法,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掌握克服“逆反”心理的有效方法。
23.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24.了解恰当与异性交往的方式。
25.知道新型的师生关系,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26.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必要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27.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28.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29.学会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0.理解人在人格和法律上是平等的。
31.懂得人们之间需要理解和宽容的意义。
32.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平等交流,相互包容、相互尊重。
33.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34.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懂得运用法律维护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35.知道公民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
36.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自觉维护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
37.知道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懂得自觉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
38.知道个人隐私权的涵义。懂得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自觉尊重个人隐私权。
39.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所有权。
40.懂得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继承权,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受法律的特殊保护。
41.知道公民的智力成果权不容侵犯,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受法律保护。
42.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掌握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途径与方法。
第三部分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43.了解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
44.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45.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
46.理解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懂得以扬弃的态度看待民族文化。
47.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48.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49.知道责任的概念及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明确人在少年阶段的基本责任。
50.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51.知道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现代公民应备的素质,树立服务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52.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树立宪法意识。
53.知道依法治国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
54.知道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提高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
55.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6.掌握在现实生活中依法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的途径和方法。
57.理解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58.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59.知道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60.知道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和党的基本路线。
61.理解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62.了解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63.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64.了解现阶段我国人民生活总体水平,理解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65.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66.了解我国教育、科技成就。
67.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68.理解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
69.理解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重要意义,懂得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的重要性。
70.了解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理解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知道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
71.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72.了解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我国环境形势的总特点,理解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73.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守护好我们共有的家园。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懂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74.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应尽的法定义务。
75.了解先进文化的含义及其指导思想,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76.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根本任务。
77.理解民族精神的重要地位和内在规定性。
78.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79.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
80.理解实现理想要靠艰苦奋斗的意义。
81.知道最高理想和现阶段的共同理想,理解个人的前途命运要与祖国的前途命运有机地结合起来,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五、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方式
闭卷、笔答。
(二)考卷结构
1.自行组织命题的市的试卷结构由地级市以上统一确定。
2.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命制的试题结构为: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分析说明题和综合探究题五种题型。各题型的小题数、分值见下表。
题型题数分值备注
单项选择题2856在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2分。
简答题18要求只对问题做简要的说明。
辨析题110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分析说明题112要求紧扣题意,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展开分析。
综合探究题114要求紧密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小计32100
(三)考试用时与分值
1.思想品德80分钟
2.思想品德分值100分
(四)内容结构
成长中的我约占20%
我与他人的关系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民族团结教育
约占30%约占40%约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