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与反思(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23:0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课堂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课堂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第一篇:历史课堂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历史课堂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上海市第八中学

张敏霞

如何领悟民族精神的精髓?如何解决当前民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何为孩子们的中国心注入强大动力?在我校“两纲进课堂”的主题引导下,作为一名第一线教师,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自己在历史课堂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一、历史学科与民族精神教育

历史学科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学科。清人龚自珍说:“灭人之国者,必先去其史”(出自龚自珍《古史钩沈论》)。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途径,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国格和人格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历史学科与民族精神教育的关系,是毋须多言的。

二、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作为历史教师,应把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民族精神为己任,寓民族精神的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使祖国辉煌的历史成为青少年的骄傲,在历史教学中传承民族的根,培育民族精神。我与各位老师交流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望各位专家同行的批评指教。1. 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个民族精神教育素材库,教材中随处可以发现关于民族精神的生动材料。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禁烟英雄林则徐等等。

2. 合理补充国史资料

上海高中历史新教材,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也给了每一位历史教师极大的发挥空间。于是,在组织每课的教学时,我就“利用”了这样的空间,补充了部分中国史的知识,向学生介绍我国优秀的古代文明、近代不屈的抗争与探索以及当代的崛起;

比如,在高一历史的序言课中,我从一个震惊世界的文物失踪讲起,它的发现更有力的说明了中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然而今天,“北京人”头盖骨在哪儿?通过教师创设特定历史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随着“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转移和失踪,学生们时而为我国发现具有世界意义的古人类化石而自豪,时而为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文物的窥视侵占而愤慨,时而又为文物的下落不明而惋惜。在学生起伏的情绪,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又如,在高一历史的《金属工具》、《文字》一课中,我调整了教材内容,补 充了关于中国青铜器与甲骨文的资料,分别以“青铜之美”、“解读甲骨文”为活动,将优秀的中国古代文明成为鲜活的历史材料,在学生面前展现生动的历史画卷,由此,让学生走近、感悟历史的同时,产生对中国文明的认同与热爱,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经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加强本国史教育,通过叙述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能够形成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 拓展历史课程资源

历史课程资源包含许多内容,如果能有效地把课外资源融入历史教学中,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对于民族精神教育,上海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如民族英雄、革命遗址等。教师可以把课外活动与课堂内学习结合起来,开展“家庭采访调查”、“寻找上海成长的足迹”等的体验性学习活动。

比如,在一节课题为《改革开放》的初一历史课中,我在教学设计中把学生的课外活动与课内学习结合起来,开展了一次“家庭采访调查”的体验性学习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展自行的家庭采访调查,从长辈的记忆中、从家中祖辈的老照片等史料中获取过去历史信息。

我尝试通过讲述家庭、社会的变化来折射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有意识的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构架起“家史与国史”的联系,并让学生真切地感悟改革开放使神州巨变、民族腾飞。同时通过,用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加强学生间的团结协作。

三、关于历史教学中民族精神教育的反思

历史教学具有开放的、民主的性格。它是一门学会思考的学科,是养成现代公民素质、素养的学科,而非教化的学科。历史中观点的“种植”靠的是自觉、主动的学习,而不是灌输。因此,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点: 1.“润物细无声”

历史不是用说教的方式强加于人,而是通过生动、具体、形象的人和事去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地起作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写照。在寓爱国主义和德育于的教学中,不断变换提问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荡学生的心灵,在“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氛围中,渗透这种思想教育因素。

2.事实胜于雄辩

历史教学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总是离不开事实,总是依附于、寓存于对历史 2 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的。历史信奉的是事实胜于雄辩。纯粹讲述历史,就事论事,不承认或不屑于德育渗透,是不行的;但是,借题发挥、喧宾夺主乃至空洞说教也是不可取的。

3.循序渐进

历史教学渗透民族精神教育,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教学、某一历史内容教学的事。一点一滴点点滴滴不间断的积累过程,就构成民族精神教育渗透的渐进性。每一堂历史课教学,从渗透民族精神教育角度看,不能没有,同时也告诉我们,难以过多。渐进性的特点决定历史教学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忌讳的是一曝十寒,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韧性,锲而不舍像滴水穿石。

第二篇:加强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

加强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

关键词:青少年,公民道德,民族精神,抗击非典,现代化

摘要: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与相关性。通过抗击非典斗争,总结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的成果与经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增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创造性。以现代化为取向,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造就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

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新一代青少年群体的表现共和国公民的责任感,危机激发了青年一代内在的潜能。他们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坚守在自己工作和学习岗位上,新一代青少年的精神风貌在突发的危机面前得到升华。广大青少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公民道德,弘扬了民族精神。在我们欢呼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日子里,我们更应该对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进行总结,以造就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

一、对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的认识与定位

公民的整体道德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尺度。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步形成和培养起来的,又是随着时代前进而不断发展的。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公民道德是民族精神的基础和前提,民族精神是公民道德的提炼和升华。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不能割裂。在实践层面,民族精神往往具体体现为公民道德。民族精神既有高度抽象的哲学品格,又经常体现于一些杰出人物的具体行为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全国人民用生动的实践,弘扬、丰富和发展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

二、抗击非典斗争中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的认识与定位

面对突发的、大面积的、严重的灾害事件,把责任严肃地放到了每个青年人面前,成为对每个青年人的严峻考验。在这样的氛围中,青年人同时看见自己身上的责任,广大团员青年与全国人民一道无所畏惧,冲锋在前,拼搏奉献,用智慧、汗水乃至生命铸就了一道抗击非典的钢铁长城。抗击非典的战场已经成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最生动、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和实践课堂。“非典”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然而,从教育的角度,也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应该看到,在危机时刻所展现的不仅是应对危机的策略和方法,而且留下了众多对价值的坚守,对精神的探求,对灵魂的重新发现.最重要的是,这些都鲜活地呈现在我们周围,不需间接说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这对于习惯接受间接经验、间接知识的学生来说该有多么宝贵。他们通过亲身体会懂得了树立生态伦理观和环境道德观的重要性;危机迫使他们和我们显示出平时没有机会显示的对生命的关怀,迫使他们和我们重新审视科学和理性。

“非典”突然之间把我们身体的社会性和公共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身体不仅仅是属于我们自己,它还是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前提,在那个危机的时刻,关爱自己即是对他人负责,呵护自己的身体其实也是在捍卫人类的尊严。身体被病毒作为突破口的时候,对于身体的发现和关爱恰恰是人文关怀的前提。如今,我们知道,对自己身体负责变成我们社会责任的一个基本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的这样的观念,身体是脆弱的和需要呵护的,在正常时刻必须避免无谓的消耗,要从细节处关怀生命的点点滴滴。从危机中可以发现,关爱自己的身体其实并不是软弱,寻找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社会具有高度的价值。对自己身体负责,也是对家庭、社区和国家负责。我们需要对于更高价值的追求,但关怀生命的责任更是社会健全的保障。如果经此劫难,在学生的思维中能形成对身体关爱的观念,实在是这场危机留给我们宝贵的礼物。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思考。朝气蓬勃的学生们美好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他们正有机会进行千万种选择,作为指导者,教师必须让

学生了解,无论什么专业,都有可能遇到价值的选择,在关键时刻,为了专业的责任甚至不得不牺牲生命。平时的的确是少有这样悲壮的例子,现在,就在身边,在我们眼前,无数人用行动做出了答案。总有一天,课堂中的学生会面临,他们每一个正确的专业选择都关系到荣誉和尊严,每一个谨慎的探究和理智的决定都人命关天,到那时,需要的是不逃避,不鲁莽,会为守住某种底线而苦苦抗争。如果今天的每一个学生到危机之时都能让人们在疑惑中看到希望,在迷茫时感到方向,因为他的存在让生活充满期待,这将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功,我们培养的合格人才,不就是那些能用理性和科学的精神让我们重建信念、用坚守岗位和尽忠职守来让我们重获平静的人吗?

非典对青少年造成的实际伤害是有限的,但给我们的启示很深刻,是一次对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考验。在校园,由于信息不畅造成一些学生初期的恐慌、失措,是可以理解的。这反映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某种缺陷:除了单一的行政系统,各种学生组织基本失去作用,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自助、互助的机会和能力。它显示的是公民素质的薄弱。晏阳初认为公民教育的意义是“养成人民的公共心与合作精神,在根本上训练其团结力,以提高其道德生活和团结生活。”因而,公民素质不仅是一种价值,一种意识,而且是一种实际的能力,基于公共心的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青少年应该“结起团体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从而“对于公共幸福,可以养成主动的兴味;对于公共事业,可以养成担负的能力;对于公共是非,可以养成明了的判断”。

三、如何加强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造就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

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增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创造性。

(1)增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科学性。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去认识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把它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来研究。要善于借鉴和引入诸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信息学、心理学等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整合科研力量,借鉴成功经验,加大这项工作的科学含量。要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规律,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增强开展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主动性、预见性和针对性。

(2)增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实践环节可以加强和巩固日常教育的成效。通过实践对提升青少年道德素质和弘扬民族精神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重视实践教育,从具体事情做起,从岗位做起,从小事做起,于点滴中见精神,于日常中见效果。要善于抓住历史契机,寓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于活动中,设计和规划一些能够感染人、凝聚人、鼓舞人的特色活动,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整体素质。教育和引导青年敢于迎接各种挑战,敢于面对各种风浪,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品格,锻造精神。

(3)增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创造性。要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我们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发展的、国际化的眼光认识世界,善于和勇于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

2、以现代化为取向,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

通过非典之战,多少白衣战士、无名英雄,他们留住了民族文化之根,维护了民族之魂。我们所弘扬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一个与时俱进、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培育的过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及抗非典精神等,构建出一个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的新体系。通过非典之战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的民族心理或民族性格,带有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明显特点,因此,塑造民族精神必须以现代化为取向,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一是培养理性求实的科学精神。当我们面对突发事件,我们要由相信科学,从而由初期的恐慌转到科学防范。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时,我们必须提高民族的科学精神,要相信我们面对的问题只能靠各种专业的知识来解决,不可能靠喝绿豆汤、靠放鞭炮驱赶。二是培养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现代人应该有强烈的权利意识,但是不应该因此轻视社会责任。这次非典之战中,医务工作者以及普通民众表现出了强烈的公共服务意识,说明全社会的责任意识的重要性。三是营造友爱互助的团结风尚。要形成一种有机的团结,使我们在面对共同的民族危难时能风雨与共、共度难关。四是锻炼坚毅自信的强势人格。现代化非常注重理性。面对危难的时候,不仅不怕,还要能从内心激发出一种力量去战胜危难,这才是现代化的精神。塑造强势人格,不仅要有浩然之气,还要有一种处变不惊、知难而上的人性的力量。五是树立开阔前瞻的风险意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很多问题是全球性质的,风险意识可以塑造开放心态,帮助我们随时应对新的危险。六是强化遵规守法的纪律精神。现代化是法治系统,很多问题要用法治来解决。疾病流行以后,一些民工和大学生擅自回家了。对此,用传统的眼光和人情的角度来看也可以理解。但是假如我们有一部紧急状态法,一旦政府宣布处于紧急状态,你所有的行为都要遵循这个法则,而不是谅解,那就是有法可依。从广义上来说,纪律精神和制约精神也是规则意识。

3、加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与探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在这场抗击非典斗争中的表现是令人欣慰的,尽管跟所有的人一样,他们也恐慌过,迷茫过,但非典的洗礼让他们更坚强了,也更成熟了。抗击非典启示我们,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是重视素质教育的意义。非典时期的生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自己负责。个人防护、个人卫生、日常生活的安排和自我克制,这些在平时“并不重要”的问题,一下子成为最重要的能力。无论是父母、学校、社会,还是青少年本人都应从中感悟到,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没有全面素质的基础是无法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二是提高“抗挫折能力”培育。如何有效应对挫折,并从中获益,是一个人抗挫折能力的体现。尽管这样的挫折并非长期存在,但非典时间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再一次提醒人们,平时太多的顺利和良好的成长保护,也在悄悄地消磨掉人们的耐受能力。三是重视情感教育。被关心的感觉是幸福的。短信中的祝福疏解了高度的紧张,亲人的鼓励和支持、朋友的善意提醒甚至恶作剧式的玩笑,都一起构成了生活的美好。人们关心着,也被关心着。非典时期的生活提醒了我们,情感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核心部分,是珍重自己、关爱他人的基础。

4、加强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做好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需要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善于吸纳新知、勇于进行探索的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因此加强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要教育和引导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少年,充分相信青少年,肯定青少年,相信后人总是要超越前人;用国际化的眼光认识世界,善于和勇于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要不断创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运用网络等高新技术,加强平等互动的双向交流,努力使广大青少年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践行者和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广大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贴近社会,贴近青少年,关注现实,不断实现理论研究的新突破。

加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事情。要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做好做实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以现代化为取向,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切实加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造就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

第三篇:高中历史学科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研究

《高中历史学科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概述:

2010年末校内涵发展主课题“关注差异,开发潜能,多元发展”出炉,历史教研组结合学校大发展的形势,顺应“两纲”教育的要求,拟用两年时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立足教材,充分挖掘学科民族精神内涵,探索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发挥课堂教学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申请组建《高中历史学科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组,计划内容包括在基础型中搜集整理学科课堂民族精神教学案例,开发拓展型课程《走进上博》《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最后通过几年的积累形成校本课程《中华民族精神读本》草案。

二、实施情况、主要绩效和成果:

1、课题实施初:课题组成员先后跑上海书城购书,赴上海博物馆参观,同它们教育部老师交流,特别集体到交大附中听课学习,更是受益匪浅。

2、课题实施中:在基础型课程中课题组老师结合校每学期公开课要求,积极渗透民族精神教育,认真完成任务。在拓展型课程中《走进上博》,课程实施半学期,对象高一学生,通过教师讲座介绍——学生拓展研究、参观讲解——师生讨论小结等形式完成课程。经过师生的共同学习和研究拓展,他们将完成一次内容丰富的文化之旅。课题主成员在实验高中《拥翠讲坛》开讲《爱美、爱智慧——走进上博》,3、课题实施末:完成民族精神课堂实践案例。校本课程《中华民族精神读本》草案。

课题实施中始终体现行动研究、实践研究特色,带动了更浓厚的教科研风味,凝聚了人心,增强了教学效果,近年来我校高三选修历史学生人数逐年增加,高考成绩斐然,在区内排位也有提高。

三、主要经验和思考:

二年来我们都在关注这样一个问题:怎样使我们的情感教育更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并内化为他们生命的动力呢?课题实施阶段,我们也了解许多“上海中学弘扬民族精神的实施成功案例”,深刻体会到“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道理。要铸造一颗中国心”更是系统工程。我们学校的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八字箴言,深意至多。其中“感恩、爱国”的情结能否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多管齐下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之成为学生们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第四篇:浅析如何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教育

1、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和精髓的理解;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3、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4、如何结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德育教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5、字数3000-6000左右。

浅析如何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品格和理想信念,它体现于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民族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青少年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从青少年抓起。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要求,结合我省中小学实际,笔者认为,要结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德育教学,应需明确二个重要性、坚持六项原则、可试行五种途径。

一、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

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亿万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2.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行“西化”、“分化”和争夺下一代的图谋,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面对日益开放的环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坚持育人为本,重在实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原则是:

----坚持弘扬和培育相结合的原则。要在培育的基础上弘扬,在弘扬的过程中培育,弘扬和培育有机统一,相辅相承。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和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内容。----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民族精神作为全体人民共有的精神财富,在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陕西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具有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着眼于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精神品格和理想信念,又要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和特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面向世界,善于借鉴、汲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成果。

----坚持阶段目标与长远规划相结合的原则。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从实际出发,把短期目标与长远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工作,并长抓不懈。

----坚持知情统一、知行统一的原则。既要使中小学生了解和准确把握民族精神的实质和表现形式,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实践。

三、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标、任务及主要内容

 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领会民族精神的实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自觉实践民族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精神状态。

 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内容是:重点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三秦文化特色,增添创新竞争精神、诚信尚德精神、仁爱宽容精神、团结合作精神、求真务实精神、尊师重道精神等内容。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贯穿于学生品格形成的全过程,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要结合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根据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实施。

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初步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重点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爱学习、爱劳动、守纪律的良好品质;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要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重点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诚实守信、坚强勇敢、勤奋好学、勤俭节约、爱集体、爱家乡的良好品质。

 初中阶段学生要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初步确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重点培育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正直勇敢、坚强刚毅,宽厚待人、乐群好学,求真务实、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热爱和平、维护统一的良好品质和习惯。

高中阶段学生要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百折不挠、顽强拚搏、勇往直前的奋斗历程和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理解民族文化的特征和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情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重点培育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宽广胸怀;培养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树立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念;锻造不屈不挠、开拓创新、敢于竞争、勇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培养维护统一、爱好和平的高尚情操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平、竞争、法制、协作、效率、质量、服务等观念。

四、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

传统的观念认为,弘扬民族精神,仅仅是德育教师的责任,与其他教师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细究之,不难发现,我国之民族精神,是完全地贯穿于我国古老的文明的全过程,如社会科学教师可结合教学,讲授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讲祖国雄伟壮丽的美好河山,讲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讲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自然科学教师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可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尤其是中国历史上优秀科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文体教师则可以结合教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行政、后勤人员应充分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功能,在工作中注意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劳俭朴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1、盘活课程资源

课堂教学是教育工作者的中心环节,课堂也是学生一天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学生在课堂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最多。因此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应立足课堂活动,根据各科教学自身的性质特点,把培育民族精神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民族精神教育素材分别贯穿于低年级,特别是高年级的课本中。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就应盘活课堂教学资源,特别是教科书教学资源,有意识地发挥教材的特点,遵循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学生的认识一定能得到较快地提高。比如:《狱中联欢》这一篇文章讲述了在白色恐怖中,革命者所表现出的共产党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的信念、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而这些正是红岩精神的写照;《长征》生动地概述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险阻所保持的革命乐观主义的长征精神。《延安,我把你追寻》讲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延安精神;《向往奥运》、《詹天佑》、《一定要争气》也都分别讲述了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贯穿着鲜明的爱国主义主线:《将相和》讲述了仁爱宽容、团结合作的精神。这些都是进行民族教育的生动素材。

2、重视主题教育

主题教育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学校要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主题校(班)会、团(队)会,请革命先辈和各行业的英雄模范作报告、讲故事,组织学生观看反映伟大民族精神的影视片等。通过晨会、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组织开展集中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经典格言、诗词诵读活动;教唱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歌曲,定期举行学生歌咏比赛和文艺演出等活动。通过主题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必要的历史背景,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并用古今先进人物的事迹感召学生。

3、加强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善于运用研究性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民族精神的意义与价值,在实践活动中将民族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定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缅怀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组织开展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学生参加各种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总时间,初中学生一般每学年不少于20天,普通高中学生一般每学年不少于30天。

4、强化精神建设

作为开展民族精神的德育根据地,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来营造德育氛围。校园广播站、校园宣传栏、班级板报、警示标语及适于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的每一环节都可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阵地。“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等宣传标语使学生时时刻刻想到自己应该努力学习,为祖国争光。伟人警句、伟人画像及雕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校园宣传栏,也担负起宣传时事,宣传美德的重要阵地,为学生营造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氛围。教务部门还要经常针对学生习惯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优化校园环境。此外,注重人文环境的创建,也能对 弘扬民族精神起到助推作用。比如校园艺术节、科技节,既给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爱祖国、爱集体、关心他人、团结合作的氛围,使得民族精神在活动中逐步渗透、逐步形成。

5、巧用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比如抗击非典、举国抗震救灾、关注弱势群体等,都可以作为中小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载体。以往的实践证明,每当面临国难,国民的爱国热情往往会被极大的激发出来,这也恰恰是在中小学生中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机,学校可以通过升旗仪式、晨会、德育活动课、校园广播网等渠道,传播突发事件中引发的英雄壮举,利用身边的感人事例,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交号召和引导学生们积极投身到突发事件中去,使其在参与中体验和实践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敢于胜利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内化,学校和每一位德育工作者、每一教师都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为每一位学生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空间,使民族精神在学生心灵深处得以生根、发芽。

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它使得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连绵不绝,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而其核心——爱国主义,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它表现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眷恋,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期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

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传统,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发展和强大,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事迹。屈原、文天祥、郑成功、邓世昌、杨靖宇等,是其中杰出代表。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延绵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千百年来,民族精神薪火相传,越燃越旺。井冈山精神、红军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在当代和平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又有了崭新的表现。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在与洪水的搏斗中,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的抗洪精神;我国航天工作者在长期的奋斗中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 务。所以,青少年必须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

同时,作为一个曾经饱受侮辱、国耻的中华民族共和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忘国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民族精神应该是当代青年首当其冲的作为武装自己、保卫国家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一个部分!活动要求:

1、各校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作为贯彻新学年全市学校德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课程改革实验的重要内容,组织全体师生学习贯彻中宣部、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充分认识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自觉地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要求落实在教育教学全过程。

2、要充分利用9月1日学习节、9月10日教师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迎接国庆节等活动,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以班、团、队或学生会活动为载体,通过报告会、演讲会、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倡议书、举行签名仪式、举办征文、书画展、影视观后感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特定意义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3、要充分利用新生入学训练阶段,把学习贯彻新《守则》、新《规范》,加强学生基础文明道德教育、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法制教育与爱校、爱乡、爱国有机结合起来,激励学生从小立下远大志向,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要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宣传栏、墙报、橱窗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营造浓厚校园气氛。

5、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市能体现民族精神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以及植根于南安大地丰富的人文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军校、警校联谊以及参观、访问、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不断唤起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6、各校要把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精心策划、精心组织开展这一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活动的热情,不断增强教育活动的生机和活力,促进活动质量的提高,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增强活动的实践效果。

7、各校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本校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宣传教育月”的实施方案和新学期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各校“宣传教育月”实施方案于8月31日前送交中心小学,学校德育工作计划9月9日送交中心小学。以上要求,希各校认真贯彻执行。

五里中学民族精神教育活动月总结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结合中小学实际,制定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我校 积极贯彻实施纲要,并按照教育部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统一部署和教育局开展民族教育活动月的工作要求,精心策划活动形式,积极开展民族教育活动,并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开学初,我校召开了德育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了本学期德育工作要作,确定将9月定为“民族精神代代传”主题教育月,列入我校今年德育工作的主旋律之一.引导青少年学生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体会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一、活动意义:

1,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要把学生培养成才,首先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学校学习的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学生,将亲自参加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他们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必须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方向,艰苦朴素的作风和创新求实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德育摆在育人工作的首位,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德育工作的首位.每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我们一定要通过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要把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作为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一个极好的战略抓手,一个最为重要的任务,切实落到实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激励人民为国家,民族振兴而英勇奋斗的强大思想动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始终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表率.胡锦涛总书记特别指出,“要帮助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充分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深入了解近代以来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深刻理解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进步和光明前途,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些重要指示,充分说明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二,工作思路和重要举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引导广大青少年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牢牢把握爱国主义教育这个核心,突出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两个重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历经艰辛而不衰,饱经磨难而更坚强的强大精神力量.我校在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月,我校积极开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庆祝活动。利用校园电视台、每天的读报活动教育学生不忘国耻、奋发图强;我们还组织学生集体观看了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上周,我校2000多名师生集体观看了抗战题材的电影《在太行山上》等,并组织学生写了观后感。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贯穿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全面融合.首先,根据实际充实和加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同时,学校开设的其他学科课程结合自身的特点,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特别是语文,历史增用一些讴歌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讴歌革命领袖和英模人物的经典名篇和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独立,解放和富强所进行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也应结合可以结合的教育内容,适当增补中国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内容.音乐课应有比较多的爱国主义歌曲和有关经典民乐,民歌以及中国戏剧,戏曲等民族艺术欣赏的内容.美术课适量增加中国画,书法艺术欣赏的内容.教材选用中积极弘扬民族精神的主旋律,防止淡化,削弱民族精神教育的倾向。

3、在学校常规教育和各项教育活动之中渗透民族精神的内涵。

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成分利用升旗仪式和国旗下的讲话,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主题班会,家长学校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结合新学年开学,新生入学教育,庆祝教师节,9〃20“公民道德宣传日”和迎接国庆等活动,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为重点,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9月6日下午, “民族精神教育活动月”主题活动启动仪式隆重举行,我校全体师生参加了这次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悠久历史,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博大精深,让我们全体同学行动起来,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组织开展征文,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每班都有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和活动记录.三,遵循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的原则.要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主动发展.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认同民族精神;注重知行统一,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实际中身体力行,弘扬民族精神.2,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大力开展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善于挖掘和利用当地体现民族精神的各种资源,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3,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原则.把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要特别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对中小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4,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既要继承和发扬长期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又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更新观念,在内容,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采用新技术,开辟新渠道,占领新阵地.总之,在前期的活动中我校已取得良好效果,但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德育工作的文件精神,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共同做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做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工作.特别要密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联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社区组织的优势,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努力为我校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切实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切实做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工作.五里中学政教处 北港一中民族传统教育工作总结

中华民族传统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民族优秀品质,高尚道德情感,崇高气节,良好习惯,伟大精神的融合:是中国各民族在五千年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积淀的精神财富;是灿烂的中华民族遗产和光荣革命传统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从现在抓起,对学生进行传统民族教育是当前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实施德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跨世纪的“四有”新人,振奋民族精神,提高人民道德水平和素质,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过去的一学年以来,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素质教育为重点,通过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实际出发,去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爱国之情变为爱国之行,将来做祖国建设的合格接班人。一年以来,我们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民族传统教育落到实处,具体情况如下:

一、及时成立民族传统教育工作指导小组,04年9月一开学,我们便成立了以刘建安为组长,罗伟平、刘旭文、徐厚安、毛小梅、武黑生、付兰仁、王会为组员的民族传统教育工作指导小组,成员中既有学校行政,也有年级组长、班主任,还有历史老师和政治老师,主要负责指导工作开展,具体活动的选题,对各阶段工作取得的绩效进行评估。一学年以来,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的开展和他们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

二、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师生对民族传统教育的认识。认识是前提,只有提高了认识,才能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去年一开学我们就组织召开全校大会,并通过升旗仪式、广播站进行了活动动员,同时,还组织召开了班主任会、学生干部会,对班会活动内容进行布置,对黑板报、墙报的要求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而且从去年9月份到12月份,我们广泛发动师生征集传统文化历史资料200多册,图片160多张,并通过办展板,在学校公开展出,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去年9月初,我校就非常成功地举办了一期民族传统知识讲座,由团支部书记陈曙明老师主讲,内容分别涉及到我国的多民族化和优良传统形势多样化,如:涉及到的孔孟之道,仁、仪、礼、智、信,“三字经”等,对一些有继承价值的精华部分发扬光大,特别是在尊老爱幼方面,我校历年来都把课堂摆到了社会实践当中去了,04年3月份,由我校班主任老师黎政国老师带领的131班就来到了北港乡敬老院,并且每人都代表学校和社会献出了一份炽热的爱心,04年十月份,我校相继又开展了民族传统知识竞赛,由黄宏老师主持,竞赛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有不少同学都在认真学习,也从中学到了一些优良民族传统知识,并且也对外作了很好的宣传,社会信息反馈很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为大力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活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光荣革命传统,清明节前后,在全校学生中深入开展以“继承光荣传统,牢记历史使命”为主题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一方面,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更换黑板报,观看思想教育影片《红岩魂》,向学生介绍英雄事迹,讲述英雄,介绍中华民族的灿烂明天和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告诫学生不忘历史,教育学生不忘历史,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传统,努力学习培养,自护能力,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增强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

五、05年初,我校班级、各团小组开展了城区是否要解禁“严禁在城区燃放烟花”的讨论,讨论中,大部分同学都一致认为在城区有组织、注意安全的前提下燃放烟花是一种喜庆活动,是民族传统节日的附属物,应该对“严禁在城区燃放烟花”改进。讨论后,团支部认真作好详细的记录,并且涌现出一批对民族传统美德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培养了他们善于发现生活,关爱社会的品德。

总之,通过过去一学年以来民族传统教育的有效开展,一方面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民族传统教育作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一环的重要性,更使我们通过民族传统教育的开展使学生在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养成文明健康、礼貌、守纪的行为习惯;具有正义、善良、守信、友爱、勇敢的道德品质;具有勤劳、坚持、创造、创新的精神上初尝甜头,也坚定了我们以后再接再励做好这项工作的信心。北 港 一 中

2005年10月14 】:简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当前中国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意义。【回答2】:1.中国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是极其丰富的,是博大精深和渊源流长的。从先秦孔子、孟子到诸子百家,从独尊儒术到儒释道合流,流光溢彩,灿烂缤纷,真是煌煌然大哉。中国的民族精神讲究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讲究利用厚生、协谐和合,讲究率性修道、日新变通。而夏商周以来,贯穿中华民族众多民族精神的,则是“爱国主义”。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许多珍贵的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要世代相传。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让人民富裕起来,需要充分挖掘、吸收我们先人的精神资源和构建、拓展民族的时代新精神。2.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实践“三个代表”、发展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精神;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文明修养;可以提高人们的科技素质。所以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精神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成绩】:合格 【评语】: 作业1:对“素质”的传统文化观点的理解准确,回答基本符合题意。作业2:当前中国教育改革最重要一个方面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而弘扬和培育发族精神能很好的促进民族素质的提高。回答基本正确。

第五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贯彻民族精神教育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贯彻民族精神教育(提纲)

在教学中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两纲教育”,即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贯彻。

在多数人眼中,数学教学不是计算,就是公式、定理的教学,而我认为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数学教师需要把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为祖国建设而努力学习的斗志。

数学中有不少能体现民族精神的教学教育材料

数学概念中的“杨辉三角”、“圆周率”等,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是名族精神教育的题材,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可以落实两纲的契机。在我国数学史中有许多引以为豪的数学家,他们刻苦、研究,严谨治学,勇于克服艰难险阻的事例,能深深地激励学生。比如:我国古代数学家如:刘徽、赵爽、祖冲之、祖暅、张丘建、贾宪、杨辉、秦九韶、张遂、李善兰等;数学著作如:九章算术、孙子算经、海岛算经、周算经等;古代数学成就如:负数、十进位制、中国剩余定理、七巧板、珠算、勾股定理、圆周率、祖暅定理、杨辉三角、李善兰恒等式等。我利用教科书边款、阅读材料、指定拓展的学习主题,介绍我国古、今数学家事迹和数学成就。指导学生收集、整理和认真阅读中国古、今数学家事迹和数学成就的材料,交流学习心得,激励学生发扬数学前辈勤奋刻苦、勇于探索、不畏艰险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立志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而奋发学习、报效祖国。自然贴切地强化民族精神教育,让学生有一种民族自豪感,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很大作用。

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数学应用广泛的特点,落实民族精神教育

数学应用一些实际生活问题也可以体现民族精神教育。数学教学中,设计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例题、习题,尽可能多地反映国情状况,如:我国科技发展和上海城市发展:(1)考古、卫星发射,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等上太空的事迹。(2)上海从1935年的国际饭店、1984年的联谊大厦、1987年的静安希尔顿饭店一直到1999年的金贸大厦增高情况。上海人均住房图表、新增住房面积、东方明珠电视塔等。有机的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和祖国建设联系起来,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认识我们面临的任务和存在的困难,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感,从而萌发了为祖国的强盛和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动机,激发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热情。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这样的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能从学生的身边挖掘出有关生活原形,并进行数学化的加工,那么不仅知识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可以达到,而且还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如:数学应用和实践方面:(1)具有实际意义的数学问题:如存款、贷款、保险、纳税、工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增长方面的数学问题。(2)有关人口增长、环境保护、风险预测、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数学建模问题。(3)安排由线性规划实习、统计调查等数学实践活动。在数学立体几何教学中,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暅,在公元5世纪末提出的原理.同时应指出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里直到17世纪才提出这一原理,比祖暅晚1100年以上,足以体现中华民族的伟大。

数学教学中,设计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例题、习题,尽可能多地反映国情状况,萌发学生为祖国的强盛和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动机,激发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热情。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增加数学应用和实践能力 1.多参与具有实际意义的数学问题:如存款、贷款、保险、纳税、工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增长方面的数学问题。

2.提高学生建模的能力,有关人口增长、环境保护、风险预测、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数学建模问题。

3.安排由线性规划实习、统计调查等数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课堂是民族精神教育的主渠道,而课外的拓展则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因此在这一主题下,教师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更要注重培养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求强求富的民族精神,以去除传统的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的旧习,只有弘扬和培育反映时代特征、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永葆生机和活力,真正支撑起民族的精神大厦。

下载历史课堂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与反思(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课堂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与反思(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两课”中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和路径探析

    “两课”中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和途径探析 世界上许多国家发展的进程都表明: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 必须伴之以一种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认同力量,这种文化力量与经济创造力......

    历史高效课堂总结与反思

    历史高效课堂总结反思 ——远安外校历史备课组 在高效课堂这个大教学环境下,我校历史学科通过对该教学模式的观摩学习,教学实践,探索出了较符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依据此......

    物理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物理課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新墩镇中心学校理化组 孙翰林 德育教育,从本质上讲,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其中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是方向,道德教育是德育的......

    高效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高效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余庆县大乌江中学 杨胜平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传统的课堂教学被充满快乐的学习,自主探究的自我发现,体验成功的喜悦、对待学生的多元化肯定式的评......

    概念教学在高三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概念教学在高三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唐新红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中学历史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反映了相应历史内容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是对基本史实实质的抽象概括。基......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教学案例 引言:历史学科是一个教育功能很强的学科,新课程标准就针对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古邳中学历史学科德育工作计划 悠悠中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即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又创造了中华民族自身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气质,形成了以杰......

    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太行路学校王立伟 新课程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而法制素质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