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六大国关系(精)
专题六大国关系
一、中日关系(一古代
1.古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唐太宗贞观年间,日本遣唐使来唐: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第六次才成功。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视为艺术明珠。
2.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日本侵略者。
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二近代
1.主要事件:①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等地;②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中国签订《辛丑条约》;③1919年,巴黎各会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引发“五四”运动;④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三省;⑤1937年—1945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发动了“七七事变”,上海“八一三事变”,制造南京大屠杀。
2.近代历史上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的结果及原因。
A.1894年—194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原因: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客观;清政府政治腐败,妥协投降,军纪败坏(主观。
B.1931年—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军民浴血奋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各个战场的相互配合。3.列举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华史实。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4.列举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国民党:台儿庄战役(李宗仁 共产党:平型关大捷(第一次大捷
百团大战(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5.(现代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6.影响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 如何正确对待日本侵华问题(日本是否承认侵华罪行。
7.参拜靖国神社,否定南京大屠杀,修改历史教科书等事件说明什么?作为当代中学生请谈谈你的认识? 日本不能正视历史,军国主义势力有复活、抬头的危险。
参拜靖国神社,否定南京大屠杀,修改历史教科书等事件表明:日本对待军国主义的罪行没有真正地反省,企图掩盖和否认战争罪行,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影响了中日关系正常化。我们对日本政府及政界人士这一立场表示强烈愤慨。要忽忘国耻,警钟长鸣,增强综合国力,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学好本领,准备报效祖国。
8.你认为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
好? 原因:日本前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修改美化侵略战争的新教科书等。(或:日本政要不能正视侵华历史。
做法:①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以史为鉴,反思战争罪行;②日本应信守和平承诺,做一个负责任的国家;③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9.近代历史上日本发动和参与的侵华战争
发动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参与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动1931年-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
10.日本古代学习中国隋唐制度进行的改革是:大化改新(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近代学习西方制度进行的改革是: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11.青少年应怎么做? A.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B.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使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C.呼吁日本右翼势力,面对历史,深刻反省。
二、中美关系
(一近代
1.鸦片战争中侵略中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2.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3.1922年,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为美国在中国的侵略
扩张提供方便。
4.二战中联合打击法西斯;二战结束后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二现代
1.新中国成立后实行遏制中国的冷战政策。双方敌对状态长达20多年,1950—1953 年中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
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关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
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3.1999年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4.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
现阶段美国对台军售、维护台湾“不统不独”等问题的实质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全球战略。
5.中美两国参加的国际组织:如: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
(三英美关系
1.(压迫17世纪初的一百多年,英国在北美建立了13个殖民地,竭力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
2.(独立1775—1783年,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
3.(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后来居上,经济实力超过英国。
4.(联合二战中,1942年,英美等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
斯联盟成立;1944年,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1945年,召开雅尔塔会议。5.(扶助二战后,美国对英国等西欧国家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6.(追随二战后,英国加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并在1999年发动科索沃战争。
7.(牵制苏联解体后,英国等组成欧盟,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 化的重要力量。(四感悟
1.近几年来日本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战争,否定南京大屠杀,这些都严重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发展中日关系,不能也无法回避历史问题。日本只有正视历史,反思过去,中日关系才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2.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关键是台湾问题。两国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国关系之一,尽管双方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使得两国关系极其错综复杂、富有挑战性,但只要双方坚持用战略眼光和长远观点审视和处理双边关系,积极寻求共同利益的会合点,两国关系就会稳定发展。一个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不仅有利于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3.大国关系的变化,归根结底是由综合国力所决定的,正所谓没有永远的赢家,国与国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
4.我们应该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打击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活动,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们应该注意环境保护,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共同呵护地球大家园;我们应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们应该节制能源的开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并致力于科技新能源的研制与发明。
5.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发展中美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福祉,也有利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在发展中美关系时双方应着眼大局,立足长远,以互利共赢的时代思维来审视和处理中美关系,确保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地发展。
第二篇:大国关系论文
我看大国关系
进入新世纪之后,国际格局继续在朝着有利于多极而不利于单极的方向演变,这是当前国际关系变化的一个基本特点。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为了在强国林立的世界舞台中占有一席之地,各国都努力的调整着与各国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以求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各国的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各国之间由于竞争而产生的冲突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怎样在平衡竞争与合作在国家关系中的地位,以谋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尤其值得我们关注。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国家,但同样也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在处理与各大国之间的关系,尤为应当小心谨慎。以下就是我对当今世界各大国之间关系的一个浅薄理解,其中以中国与各国关系的阐述为重,并附以与中国利益紧密相关的各大国之间关系的概要。
(一)国际格局的多极化
尽管美国至今在全球力量对比中仍占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随着近年来其单极霸权战略的连连受挫,美国的战略地位相对有所下降,其中“软”实力衰退的迹象更是十分明显。从美国自身的状况来看,其财政赤字居高不下,来自海外的投资逐年减少,目前已从当年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在国际事务中,美国越来越难以做到独行其是,相反倒是迫切需要其他大国的合作。战胜全球恐怖主义。而在伊朗和朝鲜半岛的核问题上,美国同样离不开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大国的合作。从全局来看,美国的战略地位离其建立单极世界的目标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
(二)大国关系的多样化
由对抗走向合作,是当代大国关系一个新的变化。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日益深化的历史条件下,大国明确意识到它们在维护世界及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推动区域合作以及解决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问题方面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共同利益,大国之间合作的增强,并不排除大国之间仍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当前它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在某种情况下这种竞争仍然有可能演变为局部的冲突和对抗,这是因为当前国际关系中依然存在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因此,简单地用“合作”、“竞争”或“对抗”这样的概念来说明当前大国关系的特点恐怕都不够全面。这在中美关系中表现尤为明显。从美国的对华战略来看,它一方面意识到与中国存在着多方面的共同利益,因此需要与中国建立一种“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又由于担心中国的崛起而要把中国看作“未来竞争对手”加以防范与遏制。可以说,中美关系的演变典型地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中大国关系多样化这样一种新的特点。
(三)国际体系的多元化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主权国家是国际体系中几乎惟一和最基本的行为体,因为很难设想还存在组织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其他形式。然而事实上这样的形式不仅存在,而且其作用也越来越大。这是当代国际关系多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大体上,活跃于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非国家行为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国际组织。从性质上,它们可以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IGO)和非政府组织(NGO);从层次上又可以分为全球性组织(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和地区性组织(北约、欧盟、东盟)。另一种类型是跨国公司。显然,新的非国家行为体的大量出现和在国际舞台上日趋活跃的现实,需要人们以一种新的多维视角重新审视当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方式。
(四)国际政治的经济化
在当前国际关系的现实中,经济已成为最大的政治,国际政治经济化的表现十分明显:第一,国家间实力竞争的重心从军事转移到经济和科技领域,从一种外在的占有,转向内在的参与,第二,经济交往包括经济上的合作与摩擦,日益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的主要内容。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日趋增强,也不允许一个国家关起门来单独发展。因此,经济交往越来越成为国家对外关系的中心内容,过去是根据国际政治利益的需要来调节国际经济交往,现在是根据国家经济利益来调整国家间政治交往。第三,各个国家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头等大事。一个国家能否保持政局的稳定,一个政党能否赢得人民的信任,关键是看能否把经济搞上去。经济和政治密不可分,经济是最大的政治。
此外,与中国利害相关的重要大国关系还有:美俄关系反复多,美日关系炒作多,美欧关系暗算多。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第三篇:大国关系的论文
一直以来,大国关系都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决定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传统的大国关系已经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国之间需要发展成为一种以合作共赢为主的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在国际体系转型和大国互动变化的关键时刻,提出了建构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张。新型大国关系首先是为了发展中美友好关系而提出的,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国家,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伟大使命。
一、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有其必要性
中国的迅速崛起,使得世界国际秩序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其中,中美关系显得备受关注,代表传统守成大国的美国以及代表新兴大国的中国在处理双边关系时必须要有意识的避免传统的新旧大国之间的对抗性战争的发生。
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美国与中国都肩负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国责任。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在局部争端问题上,两国需要合力塑造地区机制,明确共同责任义务。
二、中美具有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可能
第一,从中美建交的历史来看,两国有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可能。多年来,世界局势和两国情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美关系的基本面良好,即使在大变革背景下,两国也没有发生全面对抗,更没有发生过战争。反而两国关系发展越来越亲密,两国最高领导人交流、沟通十分频繁。
第二,两国皆有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的愿望。2012年2月15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访美时首次代表中国提出了中美共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愿景。此后,胡锦涛主席在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的致辞以及二十国集团峰会期间与奥巴马总统会晤中又对新型大国关系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奥巴马政府对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做出了较为积极的呼应。
第三,两国经济利益关系加强。经济全球化使国家关系加深,在经济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新型关系,中美关系也不例外。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如何,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中国经济,体现在中国经济的许多方面;同样,中国如果抛售美国国债,对美国经济的打击也是沉重的,直接影响美元的国际地位。
第四,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常常成为中美关系的重要议题。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领域和议题需要中美之间的协商与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上,世界上任何国家或组织都无法逃离经济危机的影响,同样,也无法通过自身的力量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各国人民必须联合起来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作为世界上第一、第二大经济体的美中两国更应该在应对经融危机问题上积极合作,履行大国责任。
第五,中美双方的核心利益互不冲突。冷战结束后,美国一直都充当着世界的领导者,一直在为维护其领导地位做努力。中国并没有对美国的核心利益构成威胁。中国虽然在经济上迅速崛起了,但是中国的综合国力是无法和美国媲美的,对美国的领导地位完全不构成威胁。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新时期中国政府“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尝试。习近平主席用三句话对其内涵作了非常精辟的概括,第一句是“不冲突、不对抗”,第二句是“相互尊重”,第三句是“合作共赢”。
不冲突,不对抗,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必要前提。不冲突、不对抗的宣示,就是要顺应全球化潮流,改变对中美关系的负面预期,解决两国之间的战略互不信,构建对中美关系前景的正面信心。
相互尊重,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世界是多样的,中美作为两个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各异,同时又利益相互交织的大国,我们只有相互尊重对方人民选择的制度与道路,相互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与关切,才能求同存异,实现两国的和谐相处。
合作共赢,是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必由之路。中美双方在双边关系各领域都有着广泛合作需求和巨大合作潜力。中美只有始终坚持合作,不断加强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三
如何看待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2013年9月20日,外交部长王毅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发表题为“如何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演讲。对于如何构建并实现新型大国关系,他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不断增进战略互信。二是大力促进务实合作。三是积极加强人文交往。四是不断加强在国际地区热点及全球性问题合作。五是重点加强亚太事务合作。
对话比对抗好,合作比遏制好,伙伴比对手好,理应成为双方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的共识。中美双方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最迫切的是要在三个领域有所行动:
第一要在亚太地区形成一个新的安全架构。在美国重返亚洲、中国逐渐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中美之间的关系以及亚洲各国的关系,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
第二要在军事领域实现突破。新型大国关系最核心的内涵是双方和平共处,而当前大国关系中军事关系严重滞后于政治和经济关系,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三是要寻求在新的领域开展合作,比如网络安全、全球治理等,这些都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如果在这些方面中美不率先垂范,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就无从谈起。
四.总结
时代在发展变化,大国关系的模式也在发展变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国必须要担负起不同的责任和义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合作解决全球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总之,中美双边关系的不断想前发展是必然的,争端与摩擦也是不可避免的,但鉴于双方的现实状况和国际的大背景,相当的一段时期内不可能大的冲突。所以说,中美关系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总趋势是充满希望的。
第四篇: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本站推荐)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迅速发展的新兴大国,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是实力最强的守成大国。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关系。中美如何相处,不仅关乎双边,更关乎全人类。
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使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各国相互依存和利益交融的程度前所未有,同时也面临层出不穷的各种挑战,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单打独斗,需要携手。中国因此积极的和“一批大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我们不仅要与美国等传统大国之间发展新型大国关系,也要与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发展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新思维、新方向。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一个新的理念和主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 新型大国关系由此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内容。
历史上,新崛起的大国和守成的大国之间总会猜疑、对抗甚至不惜诉诸战争,最终导致国际体系的更替。从两千多年前的雅典和斯巴达争霸,到二战后的美苏争霸,还没有一个反例能打破这一魔咒。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就是要打破这一怪圈。
区别于传统大国关系中“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必然对抗、必然冲突,甚至导致战争。新型大国关系是超越“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必然走向对抗冲突的旧模式,开创大国间对话合作的新局面。不能打仗、强调合作、共同利益、建设性地管控分歧,化挑战为合作的契机。
2010年5月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提出、2012年2月,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时提出、2012年5月,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后的加深、2013年6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中美元首会晤的确认。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既不同于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对抗的关系,也不同于冷战结束之后美国仍然维持的同盟关系。换言之,这是一种在新形势下中美作为两个大国本应该建立的正常国家关系。
三、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具备的条件
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一项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开创性工作。“事在人为。”习近平从政治意愿、合作基础、对话沟通机制、民意基础、合作空间等5个方面表达了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信心。
中美两国领导人都有突破大国兴衰历史宿命、构建和平共赢新型大国关系的政治意愿和历史使命感。中美两国领导人对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认知水平在不断提升。进入21世纪,中国领导人相继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和平发展道路”、“命运共同体”意识、“合作共赢”思想,新型大国关系倡议和构想正是这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的延续与深化。
2012年初,中国领导人提出“努力把两国合作伙伴关系塑造成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年底又把同发达国家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作为未来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奥巴马政府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认识也不断深入。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也是美国的愿望,因此在中国提出新型大国关系后,美方在不同场合都做出过积极的回应。美国总统奥巴马强调美国“欢迎中国的和平崛起”,表示“美中两国可以向世界证明,美中关系的未来不会重蹈覆辙”。
美国领导人信奉的“巧实力”战略和“多伙伴”世界,强调要为破解“守成国”与“崛起国”必然冲突这个“老问题”寻求“新答案”,表明其世界观、战略观也有与时俱进之意。
40多年前,中美两国领导人以战略家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实现了“跨越太平洋的握手”,重新打开中美交往的大门。建交以来,中美关系虽历经风雨,但总体保持稳定发展。给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利益。建交30年来,双边贸易额增长180多倍,2011年已达到4466亿美元,2012年有近5000亿美元,每天有超过10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在两国之间流动,两国早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近10年来,美国对华出口增长468%,中国连续10年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中美交流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和则两利,斗则俱伤。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中美陆续建立起90多个对话机制,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技、文化、反恐、防扩散、国际地区事务等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联合商贸委员会、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中美联合科技委员会等。这为中美通过沟通对话解决矛盾、寻求合作、创新思维进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创造了重要条件。同时,双方建立了220多对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中国有近19万学生在美留学,美国有2万多学生在华留学。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具有深厚民意基础。“国之近在于民相亲”,人民交流是国家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良好的中美关系离不开两国人民理解和支持。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越深厚,中美关系发展的步伐就越坚实。
中美两国每年人员往来从建交时的几千人逐年增多,目前已超过300万人次。现在,平均每天约有1万人来往于太平洋两岸。双方每年互派留学生达10万人。两国教育机构合作在美设立了80多所孔子学院、300多个孔子课堂。
中美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合作是中美关系的主流。中美关系不是、也不应该成为“零和游戏”。
中美两国目前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开展合作,双方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并且拓展和深化的空间会变大,双方同意加强经贸、能源、环境、人文、地方等广泛领域合作,深化全方位利益交融格局。
习近平指出,中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中美需要在加强对话、增加互信、发展合作、管控分歧的过程中,不断推进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同时习主席也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要提升对话互信新水平,把两国领导人在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场合会晤的做法机制化,用好现有90多个政府间对话沟通机制。
中美两国利益攸关,战略互信是互利合作的基础,互信程度越深,合作空间越大。双方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隔阂,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忌。
二要开创务实合作新局面,美方应在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等问题上采取积极步骤,推动两国贸易和投资结构朝着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三要建立大国互动新模式,双方应在朝鲜半岛局势、阿富汗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保持密切协调和配合,加强在打击海盗、跨国犯罪、维和、减灾防灾、网络安全、气候变化、太空安全等领域合作。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深刻复杂的变化。中美在国际事务中共迎挑战、共担责任,既是两国合作伙伴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盼。应该进一步通过双边和多边机制,加强中美在朝鲜半岛局势、伊朗核等热点问题上的协调,推进在气候变化、反恐、网络安全、外空安全、能源资源、公共卫生、粮食安全、防灾减灾等全球性问题上的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方向发展。四要探索管控分歧新办法,积极构建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相适应的新型军事关系。中美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不同,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分歧和矛盾。中美双方应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理性看待对方的战略意图,管控好彼此的分歧和矛盾。历史表明,每当两国对涉及对方核心和重大利益的问题处理得比较好,中美关系就比较顺畅和稳定。反之则会麻烦不断。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有利于中美两国及两国人民的利益,也有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
新型大国关系是由以后的中美实践来决定的,现在能不能建立,什么时候建立,是由未来中美两国慢慢来实现的。现在中国已经提出了一个方向,今后这个方向如何变成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取决于双方共同的努力。
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前无古人、后启来者,是一项没有现成经验可循的历史创举,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看清形势、认准目标、坚定信心、不断推进,就一定能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第五篇:如何构建大国关系—中美关系
一、总论: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概念解释
何谓“新型大国关系”?按照中方的说法,它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按照美方的说法,它是对“崛起国与守成国必然冲突”这一历史魔咒的打破,是以“新答案”解决“老问题”。尽管双方
并未使用相同的概念,两国学术界尚未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双方对其理解和期待也不尽相同,但双方业内已存在的基本共识在于:21世纪的中美关系必须避免大国对抗和零和博弈的历史覆辙,切实走出一条新路。
发展历程 理念酝酿
2011年1月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中美两国元首就建立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达成共识;2012年2月,习近平副主席访美期间,就如何落实两国元首共识,进一步提出要构建“前无古人,但后启来者”的新型大国关系倡议。紧接着,希拉里·克林顿在美国和平研究所、美国海军学院先后发表两次重要讲话,同样提到“中国不是苏联”、“中美不应走向冷战”,中美要建立一种“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最佳平衡”的大国关系,“而这是没有先例可循的”。奥巴马总统也多次表示,中国的崛起有利于美国,正如美国的繁荣有利于中国。中美两国高层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在当前时代,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破解历史上后兴大国与守成大国走向冲突这一难题的唯一选择。这是两国在全面总结40年关系正常化历史、冷静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局势后得出的重要结论。高调推出
2012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双方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主题,这一概念被高调推出。此后,中美第三轮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墨西哥二十国集团会议期间的“胡奥会”以及最近东盟地区论坛系列会议上的中美两国外长会谈,均把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作为重要内容。这不仅彰显了中方的积极政治意愿,也体现了中美双方的默契与配合。推进需求 创新思维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创新思维。40年前,中美发表《上海公报》是一个创举,《上海公报》在肯定双方共同点的同时,如实列出存在的分歧,确立了中美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当前,人类已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们的思想、政策、行动应该与时俱进,以创新的[1]
[2]思维、切实的行动,打破历史上大国对抗冲突突突突的传统逻辑,探索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大国关系的新路径。相互信任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相互信任。我们这个星球有足够大的空间,应能容得下中美两国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开创了一条依靠中国人民勤劳智慧、通过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合作共赢实现发展的正确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始终不变的战略选择,是中国对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平等互谅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平等互谅。中美两国国情不同,不可能在所有问题上都意见一致。双方必须学会相互尊重,善于抓住“同”,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正确对待“异”,尊重和照顾彼此利益关切。对存在的分歧,应通过对话交流,增进理解,妥善处理,以免影响中美关系大局。积极行动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积极行动。中国有句古话,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们要采取扎实有效的行动,把双方达成的各项共识落到实处,推动广泛领域务实合作,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让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切实享受中美合作带来的好处。厚植友谊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厚植友谊。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我们要积极推进两国社会各界交流交往,让更多人
成为中美友好合作的参与者、支持者。我高兴地得知,第三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将与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同时举行,期待第三轮磋商进一步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三个问题 美国看待中国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新的重大外交理念,清晰描绘了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国家意志和基本国策,选择合作共赢成为中国发展国际关系的旗帜;与此同时,捍卫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的核心利益,是中国的不二选择。这两点构成了中国外交战略的两大支柱,相互并不矛盾。[3]美国国内对中国的未来一直存在所谓不确定性的质疑,美国据此对华搞所谓“两面下注”。用国强必霸的思维定式和两强必争的零和心态看待中国和中美关系是有害的,影响中美战略互信与良性互动,是要不得的。对话比对抗好,合作比遏制好,伙伴比对手好,理应成为双方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的共识。美国“再平衡”战略
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力推的“再平衡”战略将会在第二任期延续,并逐渐成为美国对外战略特别是安全战略的基础。美国政府官方一再强调“再平衡”战略不针对中国,但连其国内舆论都无法真正相信。近年来,由于美国实施“再平衡”战略,亚太地区的军事安全因素突出,本地区对由此可能引发地区军备竞赛,导致国家关系更加复杂化,产生越来越深的疑虑。美国需要反思其“再平衡”战略,不仅从美国全球战略的角度来把握,还要放到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框架内思考,认真想一想“再平衡”战略中哪些不利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哪些会增加中美战略互疑,哪些对美国利益会适得其反?美方能否这样做,美国总统奥巴马下周出访缅甸和泰国并出席东亚峰会,将是一个很好的观察窗口。发掘合作共赢潜力
实现合作共赢,是中美两国能够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关键。诚然,中美外交战略目标和理念有很大不同,但两国间的共同利益又是广泛的,合作共赢是中美关系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合作共赢是建立在中美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也是积累两国战略互信的必要动力和方式。探讨中美合作共赢的潜力及其实现的条件和途径,并进而转化为中美两国的政策重点和具体计划,将帮助两国今后走好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之路。专家看法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袁鹏:中美双方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最迫切的是要在三个领域有所行动:第一要在亚太地区形成一个新的安全架构。在美国重返亚洲、中国逐渐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中美之间的关系以及亚洲各国的关系,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第二要在军事领域实现突破。新型大国关系最核心的内涵是双方和平共处,不发生军事冲突,而目前大国关系中军事关系严重滞后于政治和经济关系,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第三是要寻求在新的领域开展合作,比如网络安全、全球治理等,这些都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如果在这些方面中美不率先垂范,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就无从谈起。[5]
[4]
[4]
中评社北京7月26日电(评论员 王鸿刚)当前,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正日益成为中美两国政府高层的战略共识。今年2月,习近平副主席访美期间提议,双方应努力“把两国合作伙伴关系塑造成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此前,戴秉国国务委员也在一些场合提到,中美必须“开创全球化时代不同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历史”。
今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双方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主题,这一概念被高调推出。此后,中美第三轮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墨西哥二十国集团会议期间的“胡奥会”以及最近东盟地区论坛系列会议上的中美两国外长会谈,均把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作为重要内容。凡此不仅彰显了中方的积极政治意愿,也体现了中美双方的默契与配合。
何谓“新型大国关系”?按照中方的说法,它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按照美方的说法,它是对“崛起国与守成国必然冲突”这一历史魔咒的打破,是以“新答案”解决“老问题”。尽管双方并未使用相同的概念,两国学术界尚未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双方对其理解和期待也不尽相同,但双方业已存在的基本共识在于:21世纪的中美关系必须避免大国对抗和零和博弈的历史覆辙,切实走出一条新路。
对外战略的基础在国内。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也应首先看中美能否成为“新型大国”。长期以来,我们谈论“中美关系”,一般倾向于将重点落在“关系”二字上,而对“中美”两国本身的情况关注较少。这是因为我们以往的研究往往倾向于从战略层面观察和描述两国关系的总体结构和特点;或者假定两国内政基本固定,认为中美关系的发展更多与两国政府战略选择的变化有关。
目前,这种状况有所变化。由于中美两国内部的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关系均在经历痛苦的再平衡,这一同步转型进程正越来越影响到两国之间的关系发展。由此推之,我们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也要首先关注两国能否成为“新型大国”。而且需要强调的是,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是中美两家共同的事,光一家“新”还不够,两国都要对如何成为“新型大国”的重大问题予以思考。
从中国方面讲,要成为新型大国,就必须实现内部政通人和、对外广布仁义。这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着眼现实的合理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意。具体来说,所谓“政通”,就是紧密围绕涉及国家发展的根本大计,集中精力和资源,理顺各层次关系,解决各方面问题,真正实现国家富强和社会和谐,从而防止内部矛盾累积激化挤压决策者的施政空间,造成对外和对美政策扭曲变形、软硬失据。
所谓“人和”,在这一语境下,是指无论精英阶层还是普通民众,在采取何种大战略最符合中国根本利益这一问题上,应该有一个大体的共识。立足当下,就是对“和平发展”的大战略,各界应该尽可能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尽量避免出现政府与民间意志相悖、精英与大众思想分化的情况。
所谓“广布仁义”,则意味着中国在推进“走出去”战略、成为举足轻重的全球大国过程中,必须注重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不断累积国际信誉,避免被扣上“新殖民主义”或“专制帝国复兴”的帽子。因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哪怕是很小的行为举动都可能造成很大的舆论影响。
从美国方面讲,如何成为“新型大国”,也是其决策者和战略界苦苦思考的问题。天之道,在损有余而补不足。美国自冷战结束成为一枝独秀、并自我加冕成为全球领导以来,其地位并非坚如盘石、一成不变。如何避免走上罗马帝国和大英帝国的老路,尽可能延长美国的霸权地位,是20多年来美国全球战略调整始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面对多极化的加速发展和非西方的群体崛起,面对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以及传统与非传统议题的相互交织,美国的战略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在转变。奥巴马上台后推出的“巧实力”战略和“多伙伴世界”构想,都可视作美国战略反思和观念转变的例证。虽说美国尚未决意要做“新型大国”,但形势的倒逼效应已经使美国不得不严肃地思考这一问题。
由此,我们至少可以有两点简要结论:一是中国的大战略应继续遵循由内而外的逻辑,切实做好自己的事,顺利度过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和深水区,真正成为富强和谐的“新型大国”,也就为整个对外工作打下了牢固基础。
二是中国对美工作应大力加强主动性,建设性地引导美国决策者和战略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动美国也朝着“新型大国”方向前进。如此以来,推动构建既利己也利人、既互利也互信、既双赢也多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就完全现实可期。
二、案例1: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 袁 鹏
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中美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12年年初习近平访美时提出:要把中美关系塑造成21世纪新型大国关系。如今,奥巴马连任,习近平当选中国新领导人,但新年伊始,美国参众两院通过新的“国防授权法”,进一步明确《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涵盖钓鱼岛。这无疑给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投下了阴影。对此,国际舆论十分关注:中美关系今后究竟会怎样?两国能否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新型大国关系“新”在何处
中美希望构建的新型大国关系,其“新”大体包含两重含义。
第一,这种新型关系不同于40年前、20 年前甚至10年前的中美关系。过去中美关系是“超—强关系”,即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与“多强”之一的中国的关系。而今天中美关系则更像“老大—老二的关系”,开始被真正赋予国际关系史上“权力转移”的特殊意义。与此同时,中美战略基础已经出现松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具有共同对付苏联的战略基础,冷战结束后依靠全球化时代经济相互依存,“9·11”事件后两国则拥有反恐合作与经贸合作“双引擎”。而如今,反恐合作已难以支撑中美关系。更重要的是,美国大张旗鼓推动亚太“战略再平衡”,给中国周边安全与睦邻外交带来新挑战。
第二,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别于历史上其他大国关系。越来越多的美国政要和战略界人士已经认识到,中国不是前苏联,不寻求意识形态扩张和颠覆现有国际体系,因此中美不会重蹈美苏关系的覆辙。二战后美国同欧、日关系也保持了长时期的和平,但这种和平建立在美国对欧日的控制、彼此相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及军事同盟基础上,而中国不可能放弃社会主义制度,也不太可能同美国结成战略同盟,因此也难以想象中美关系会像美欧、美日关系那样。可以说,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一条全新的道路,只能靠两国人民自己摸索、创造条件。
走“前无古人”之路并非不可能
今天的中美关系同41年前尼克松总统访华、34年前两国建交时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客观来看,目前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至少已经具备3个重要条件。
具备时代条件。当今时代的特点是“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世界出现了更多的力量中心,权力面临新一轮重新分配。经济相互依存给大国间的和平加上了重要的保障,国家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俱伤”。文化多样化要求各种文明相互借鉴与融合,能够与其他民族、种族的文化和谐共处。社会信息化为不同文明相互理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各国民众的共同心愿必然会推动政府在对外关系处理上超越传统的现实主义思维逻辑,朝着“和平、发展、合作”、“包容、借鉴、共赢”方向发展。
具备认知条件。首先,中国在发展不代表美国在衰落,美国在军事、科技、网络、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仍然遥遥领先。其次,中国的发展并未导致美国衰落,相反,它支撑着美国继续发展,中国的发展不会打破现有的国际体系框架。再次,两国在亚太地区不存在领土主权争端,各有优势难以互换和取代,不会形成所谓亚太两极和新冷战的局面。
具备沟通框架。这种沟通框架包含4大组成部分:高层对话机制、军事互信机制、地方交流机制和民间交流机制。目前,中美之间的沟通框架已经基本建立并在不断完善,它必将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源源不断地注入正能量。
未来中美关系“路在脚下”
在总结过去 41 年中美关系成功经验和汲取现当代大国对抗教训的基础上,以下几点应成为未来着力的重点。
寻求新时期利益汇合点,一是重建符合两国利益的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G20 的合作是个好的开端,海、空、天、网等“全球公地”国际规则的建构则提供潜在合作空间,世界银行、IMF 等国际金融机制和体制的变革也有赖中美合作。二是完善新形势下中美经贸关系新格局。中国提出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同美国强调出口倍增、制造业回归看似正在改变既有经贸关系格局,实则蕴含新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机遇。比如,美国提出“出口倍增计划”,而中国提出未来 5 年进口 8 万亿美元商品,二者之间将形成新的互补关系,有助中美经贸关系在新的更高层次上互利共赢。三是着眼“共同问题”,增进战略协调。两国一些既有共同利益虽有所减少,但面临的全球性和区域性共同问题却日益增多,由“共同问题”牵引的战略协调不失为今后两国在战略安全领域合作的新增长点。
推进“中美+ X”三边外交,破解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的难题。当今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深受“第三方”因素掣肘或捆绑。这些“第三方”或为美国盟国,或是中国友邦,且多处于中国周边敏感地带。长期以来,中国外交强调“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在中美关系与中邻关系间有所区分、分头推进。随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美国因素已然深度卷入亚太地区,中、美、邻之间已成为必须始终联系起来加以考虑的有机整体。
继续韬光养晦,坚持苦练内功,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根本。中国虽快速发展,但离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有相当距离;美国虽遭遇困境,但综合国力优势与复苏潜力依然巨大,中美实力差距近中期难以实质性缩小。这意味着,克服自满情绪、坚持韬光养晦仍是战略必需。
随着中美实力的不断接近,两国都走到了一个“战略十字路口”:如果双方能够共同控制冲突、挖掘利益汇合点,就能够在新型大国关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如果选择了战略对抗,两个文明巨人发生冲突,不仅会将各自多年的发展成果葬送,还会把世界拖进逐渐毁灭的深渊。
三、案例2: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应立足现实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短期内应当立足现状,着力于守住中美关系的底线和大局。理性分析中美关系背后的利益结构,把握这一结构变化的动态。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短期内应当立足现状,着力于守住中美关系的底线和大局。理性分析中美关系背后的利益结构,把握这一结构变化的动态。从长期看应推动中美关系从增量合作转向内生合作。无可否认,当前的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也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中美两国实力超群,地位举足轻重,中美关系搞不好,世界不得安稳。正如胡锦涛主席所言,中美关系不仅应该“让两国人民放心”,也应该“让各国人民安心”;而之所以复杂,则是因为中美两国在历史文化、政治制度以及意识形态上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双方在诸多问题上看法相左甚至冲突。如何在矛盾中推动合作、在合作中化解矛盾,是中美双方面对的共同课题。
正是因为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与复杂性,中美两国官方乃至民间不断推出一系列概念,寻求定位中美关系的现状,规划中美关系的走向。从“建设性战略伙伴”到“建设性合作”,从“利益攸关方”到“战略再保证”,从 “大国政治的悲剧”到 “中美共治世界”,无一不是为中美关系提出的框架性蓝图。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既是对当前中美关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中美关系的展望;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前瞻价值。若论现实意义,当前的中美关系已然堪称某种程度上的新型大国关系,正如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所言,“2012年的美中关系课题已完全不同,它在世界国家历史上前所未有”;“我们在共同树立典范,力争在合作和竞争之间达到一种稳定和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这是前无古人的”;若论前瞻价值,伴随着中美两国实力对比的进一步变化,中美两国应该走出大国政治悲剧的怪圈。纵然前无古人,但应后启来者。有学者指出,中美之间走出新型大国关系,不仅要避免历史上大国政治的老路,也应该超越四十年来中美关系的实践。
要实现这一愿景,需要中美两国共同努力。而任何美好愿景的实现,都需要既超越现实,又立足于现实。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短期内应当立足现状,着力于守住中美关系的底线和大局。有学者指出,中美四十年来的外交实践,呈现出“斗而不破、和而不同、螺旋上升、起伏不定”的特征。如果说“斗”和“不同”涵盖了中美关系的部分现实,那么“和”与“不破”就是中美都需要恪守的底线。当前,中美两国均处在领导层更迭的关键时期:在美国方面,无论谁连任,国内经济问题都会当仁不让地成为新总统日程表中的重中之重;而在中国方面,新一届中国领导人也需要面对复杂的国内形势,推动改革,保持发展的任务依旧艰巨。未来的中美关系,将会更多地面临来自双方国内政治的压力甚至干扰,需要双方领导层运用政治智慧加以化解。胡锦涛主席提出的“相互理解,平等互谅”,意义正在与此。推动新型大国关系,两国都需要坚定“合则两利,斗则两害”的共识,以魄力和智慧提升两国关系。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需要理性分析中美关系背后的利益结构,把握这一结构变化的动态。当前,中美之间经贸金融深度捆绑,政治互动紧密,军事交流逐步开展,双边互动的利益结构十分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以经贸和金融关系为例,在贸易上,两国早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金融上,截至2012年1月中国拥有美国国债1.16万亿美元,占中国外汇储备总额的36%,占外国总共持有美国债的23%。这一局面的形成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全球化的客观规律使然,牵扯到中美两国国内的方方面面,值得两国决策层高度重视。全球化推动下的国际经济是一个动态过程,而随之导致的两国国内利益结构的变化会波及到国家间关系。今天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明天也有可能是双边摩擦的导火索。经贸问题事关两国人民切身利益,不妥善解决,就无从实现两国人民“厚植友谊”。这一局面要求两国高层理清中美互动的利益结构,明确利益冲突的爆发点,把握中美互动中利益结构的变化动态,纵横捭阖,防患于未然。理清结构,把握动态需要高层统筹,多部门协作。纵横捭阖、防患于未然,则需要高瞻远瞩,提纲挈领的大战略。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从长期看应推动中美关系从增量合作转向内生合作。纵观中美关系四十年的实践,中美两国化解矛盾的方式,往往是通过暂时规避现有矛盾,转而寻求新的合作增长点,以增量合作平衡矛盾,但矛盾事实上并未解决,部分深层次矛盾已经发酵,导致增量合作愈发难以为继。有学者指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美之间异质合作的可能性降低,同质竞争风险加大,中美迎头相撞的风险大大提高。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不仅要寻求超越传统意义上大国竞争的怪圈,也需要超越四十年来中美互动的外交实践。因而胡锦涛主席提出创新思维,落实到政策层面就要求超越增量合作的模式,转而寻求中美之间价值观的共同点,夯实战略互信的基础,推动增量合作向内生合作转变,进而建立中美关系的良性互动,真正实现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目标。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 蒋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