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论文

时间:2019-05-14 23:2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和谐社会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和谐社会论文》。

第一篇:和谐社会论文

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的提出 和谐社会的意义

和谐社会的发展意义

【论文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社会学角度看,就是要构建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和谐社会的社会价值量,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崇尚追求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就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论断。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来源之处。

其具体内容就是胡锦涛同志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中提出的“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全面、深刻、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历史特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崇尚追求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就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论断。

从毛泽东思想武装人民建立新中国,经由邓小平理论指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到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人民发展壮大社会主义中国,再到胡锦涛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无不体现了这一宏伟而艰巨的战略构想和理想目标。

由此可见,和谐社会不是一个静态的理想目标,而且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开放的时代,随着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社会利益多元化和社会矛盾复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人们对完善的律法和人权实现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律法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履行义务,才能使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才能促进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和地方、各阶层之间、各民族之间等方面关系的和谐,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第三、公平公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取向。坚持公平公正,要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避免差距悬殊,又防止平均主义;要正确处理好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朝着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方向稳步前进。

第四、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和谐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诚信友爱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条件。诚信友爱是对人的要求,是人与人相处的道德底线。没有诚信友爱社会必然不能安定团结、长治久安。

把诚信友爱最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就是要把“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在完善法制,普及法律知识的同时,大力弘扬优良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妥善地解决方方面面的矛盾,有效维护社会的和谐,体现中国特色。

第五,各尽其能才能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充满活力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努力使人们做到各尽其能,让社会充满创造活力,就是为社会主体充分施展才能提供机会与舞台。各尽其能,使社会充满创造活力,就是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就是尊重一切为历史进步做出贡献的人;就是尊重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破除各种障碍的创造愿望、思想观念。

因此,充满活力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它意味着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利益诉求的合理性,意味着人的基本权利和个性得到充分尊重。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社会各阶层才能充分发挥其个性与智慧,才能达到各尽所能,人尽其用。

第六,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在表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是社会的主体。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社会安定团结是人与人和谐的外在表现。

这就要求党和政府必须尊重人民诉求,做好“整合和凝聚”工作,力求保持各种因素、力量以及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与平衡,使公平和正义的理念得到体现,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在稳定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序。

安定有序的社会状态从国际上来讲,就是要争取持久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永远不称霸。同时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尽量搞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推行睦邻政策,坚持以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国际事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争取尽可能长的和平时间。国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会主义社和谐社会社会本质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都必须符合客观规律。科学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生存环境不断改善,才能推进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人的生活和生存质量,社会和谐才有了基础。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事实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从本质上讲也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要求结合的具体成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还较低,政治制度还不完善,法律制度还不成熟,加上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还不完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历史过程。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中,一定要按照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落到实处。

第二篇:和谐社会论文

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摘要:根据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结合“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关键词: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崇尚追求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就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论断。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来源之处。

其具体内容就是胡锦涛同志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中提出的“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全面、深刻、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历史特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崇尚追求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就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论断。

从毛泽东思想武装人民建立新中国,经由邓小平理论指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到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人民发展壮大社会主义中国,再到胡锦涛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无不体现了这一宏伟而艰巨的战略构想和理想目标。

由此可见,和谐社会不是一个静态的理想目标,而且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开放的时代,随着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社会利益多元化和社会矛盾复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人们对完善的律法和人权实现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律法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履行义务,才能使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才能促进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和地方、各阶层之间、各民族之间等方面关系的和谐,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第三、公平公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取向。坚持公平公正,要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避免差距悬殊,又防止平均主义;要正确处理好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朝着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方向稳步前进。

第四、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和谐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诚信友爱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条件。诚信友爱是对人的要求,是人与人相处的道德底线。没有诚信友爱社会必然不能安定团结、长治久安。

把诚信友爱最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就是要把“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在完善法制,普及法律知识的同时,大力弘扬优良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妥善地解决方方面面的矛盾,有效维护社会的和谐,体现中国特色。

第五,各尽其能才能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充满活力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努力使人们做到各尽其能,让社会充满创造活力,就是为社会主体充分施展才能提供机会与舞台。各尽其能,使社会充满创造活力,就是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就是尊重一切为历史进步做出贡献的人;就是尊重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破除各种障碍的创造愿望、思想观念。

因此,充满活力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它意味着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利益诉求的合理性,意味着人的基本权利和个性得到充分尊重。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社会各阶层才能充分发挥其个性与智慧,才能达到各尽所能,人尽其用。

第六,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在表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是社会的主体。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社会安定团结是人与人和谐的外在表现。

这就要求党和政府必须尊重人民诉求,做好“整合和凝聚”工作,力求保持各种因素、力量以及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与平衡,使公平和正义的理念得到体

现,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在稳定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序。

安定有序的社会状态从国际上来讲,就是要争取持久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永远不称霸。同时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尽量搞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推行睦邻政策,坚持以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国际事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争取尽可能长的和平时间。国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会主义社和谐社会社会本质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都必须符合客观规律。科学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生存环境不断改善,才能推进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人的生活和生存质量,社会和谐才有了基础。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事实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从本质上讲也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要求结合的具体成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还较低,政治制度还不完善,法律制度还不成熟,加上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还不完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历史过程。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中,一定要按照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落到实处。

第三篇:和谐社会论文..

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同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

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中国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长治久安的太平盛世虽不乏其例,周期性的社会动荡和农民起义也屡见不鲜。社会不和谐及社会动荡的原因何在?我们既要从正面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还要认真地从反面探讨中国历史上社会出现不和谐的原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代思想家的许多“盛世危言”及他们对社会不和谐状况及其原因的指陈和披露,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参照和历史教训。在这个意义上讲,要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对此进行总结和研究也很有必要。总之,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探索中国历史上社会不和谐的原因,对我们今天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当然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工程成功与否,还有待于诸如现代民主政治与法治社会的建立。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和谐社会”的特征时所强调的,我们今天着力构建的和谐社会首先是要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这显然极具政治眼光和政治智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生动而有序的社会,既富有活力,也保持稳定;既包含各方面不同利益,又能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处理妥当。这是一种活而不乱、活而有序、和而不同、矛盾统一的社会。

和谐社会不会凭空而至,也坐等不来。只要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人人有责任、人人有行动、人人有贡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能早日变为美好的现实!

第四篇: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构建和谐社会论文范文

作者:-文章来源:-点击数:4348 更新时间:2005-12-9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重要执政能力之一。曾庆红同志在阐述《决定》精神时特别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位一体”,构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格局。这意味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和谐”,是一种建立在由市场带来的差异基础上的“和谐”。这一新概念和新观点的提出,反映出党、国家和全社会对改革开放以来现实社会生活变化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深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领域的差异与和谐以及两者关系的认识。

市场经济对差异与和谐的要求及其困境

将和谐社会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意味着对社会差异的承认,因为没有现实的社会差异,在近乎同质的基础上谈和谐,即使不能说没有意义,至少也是意义有限的。从逻辑上说,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在差异基础上所达成的和谐状态。

差异社会的和谐状态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首先,市场就是交换,交换的前提是劳动分工,而劳动分工既是差异的表现,也是差异的结果。没有差异就没有市场本身,反之,市场一旦形成,必然增强差异,并促使劳动分工不断细化。其次,不仅不同分工之间有差异,在同一种分工内也存在差异。作为一个竞争场所,市场要求所有参与者都时刻处于竞争之中,进行优胜劣汰。同一分工内的显著差异既以优胜劣汰为前提,也会通过优胜劣汰进一步扩大。最后,分工和竞争必然导致经济领域中生产要素的分化和分离,不同要素向不同的市场主体集中,造成其在市场上的不同地位,不同群体及其优势或弱势在不同生产要素占有份额的基础上形成,经济差异由此派生出社会差异、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总之,有市场必然有差异,而市场的差异必然造就社会的差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有差异的市场才是有活力的市场。改革开放以来的20余年中,市场在推动经济发展和造就社会差异方面同样有效乃至同样高效,就是这个道理。在几乎同质的社会状态下,迅速形成和扩大差异,首先是经济上的差异,随后是社会方面的差异,构成了一段时间来中国社会巨大活力的结构性来源。在改革过程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中都包含了差异机制的作用。

市场不但以差异为前提和动力,也以差异基础上的和谐为条件。市场是一种辩证的矛盾统一体,其中既存在差异,也存在和谐:分工就是合作,交换就是互补,没有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不可能有经济过程。从这一点来说,市场经济要求的不是单纯的差异,还要求差异的和谐与和谐的差异。古典经济学家所提出的“看不见的手”,其实质性的主张就是寻求一只从差异中促成和谐的手,一只市场自发的手。问题在于,在自发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差异的和谐还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根本上属于私人领域的市场,虽然不乏和谐的要求,客观上也存在劳动分工意义上的合作,但仅凭其自身,难以达成社会的整体和谐。正如市场在效率与公平关系上对效率存在明显偏爱,其在差异与和谐关系上对和谐也存在内在的无力,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近年来在国际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拉美陷阱”,指的就是在一些南美国家,未经有效调控的市场由于缺乏对社会差异的控制而陷入市场效率丧失、经济发展停滞和社会冲突激增的现象。市场需要社会和谐但又无力自发实现和谐社会的这一“窘境”,使得对社会差异进行其他层面或形式的控制和调整成为必要。

快发展加强协调 努力建设和谐广东 2005-01-04 10:05:10 南方网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上重要位置。”这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新认识和执政理念的新发展。中共广东省委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明确提出要把建设和谐广东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充分体现了时代要求和广东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一、如何认识和理解“和谐广东” 和谐社会是指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状态。构建和谐社会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一方面,要求尊重人,体现人的价值,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另一方面,要求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谐,达到活而有序、和而不同。

建设和谐广东的内涵十分丰富而深刻。按照张德江书记的阐述,和谐广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明法治。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保障人们在政治、法律、机会、权利以及在收入分配上的公平,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二是稳定和谐。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努力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落实党政负责人保一方平安的责任制,建立健全防范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及社会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应对机制。三是谅解宽容。牢固树立谅解宽容的意识,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全社会倡导和形成和睦相助、友好向善的良好氛围。黄华华省长强调要实现“五个协调”: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外源型经济与内源型经济协调发展,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建设和谐广东是新世纪新阶段省委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重大意义。建设和谐广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根本要求;是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快速发展,环境逐步改善。2003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626亿元,GDP突破2000美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5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80元。经济实力的壮大,人民生活的富足,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在着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广东省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近年来,广东实施了碧水工程和蓝天工程,开展了珠江综合整治,与国家环保总局合作开展了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目前,全省环境总体质量保持稳定,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省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第二,注重教育和引导,谅解宽容的社会风气进一步形成。全省大兴学习之风,深入开展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教育活动,强调要在求深、求新、求实上下工夫,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新成效。加快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加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形成了“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抗非典精神”,充分展现了经过改革开放洗礼的广东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开展“新时期广东人精神”大讨论和以“立志、立德、立规、立业”为主题的公民道德建设活动,推动全社会逐渐形成谅解宽容的社会氛围。第三,加强社会管理,促进文明法治。大力推进依法治省。省成立了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省依法治省工作的统一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指导。目前,全省各级基本形成了党委统揽全局、各方共同推进的依法治省工作格局。扎实推进依法行政,近年来,省政府制定、修订和废止了一批政府规章,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修订和废止了一批地方性法规,为依法行政提供保障。着力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规范行政执法主体。积极稳妥地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规范执法程序,全面推行持证上岗执法制度,健全行政处罚的实施和听证制度。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监督制约机制。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和审批制度改革,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第四,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全省保持比较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近年来,广东省认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努力解决地区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难、看病难、打官司难和子女入学难等“四难”问题。积极实施了全民安居、扩大与促进就业、农民减负增收、教育扶贫、济困助残、外来员工合法权益保护、全民安康、治污保洁、农村饮水、城乡防灾减灾等十项民心工程,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建立突发公共卫生预警和应急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措施,就业局势保持稳定。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认真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保持稳定和谐。

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建设和谐广东有较大差距。第一,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城乡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仍然困难。结构调整的任务相当繁重。第二,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社会事业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相应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结构,包括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深刻变化的要求。第三,建设和谐广东的利益协调机制还不完善。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也是各种政治和社会矛盾的易发多发期,征地拆迁问题、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等等,成为当前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有些社会矛盾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引发出一些群体性事件,成为建设和谐广东进程中要解决的突出的问题。上述问题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加快发展,加强协调,努力建设和谐广东

建设和谐广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目前,我们必须一手抓加快发展经济,通过发展不断增强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一手抓加强协调,解决经济社会不平衡问题。

(一)加快经济发展,为建设和谐广东创造物质基础。建设和谐广东,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发展。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建设和谐广东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因此,必须加快发展步伐,通过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当前,广东省要抓住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有利时机,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尽快形成有利于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一整套体制和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走上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轨道。抓住结构调整这一主线,提升整体经济实力。充分运用广东工业九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信息化建设等调研成果,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发展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广东产业向高级化和重型化转变,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内源型经济与外源型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扩大招商引资,努力扩大出口,推动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进一步做大做强外源型经济。同时,要以发展民营经济为突破口,推动内源型经济发展壮大,通过消除体制、政策和市场准入等障碍,促进民营经济实现制度、技术、管理创新。

(二)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和谐广东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落后地区的发展问题,作出了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山区经济发展。建设和谐广东,必须进一步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要把山区发展摆到重要战略地位,加大对山区财政转移支付。加大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引导发达地区的产业向山区转移。同时,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东西两翼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推动两翼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必须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突破。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壮大园区经济,提高县域工业集聚水平。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按照市场导向原则,采取多元化投资体制和经营城镇的理念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激励型财政机制,充分调动市县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继续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和长久性作用。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教育,特别是近年来,采取有力措施力促教育发展,一方面提高教育层次,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调整中小学布局,安排专项资金改造老区、山区薄弱学校和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入学难”问题,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教育发展还不够快,与建设和谐广东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建设和谐广东,就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加快发展,努力促进各层次、各类型教育的协调发展。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多元投入体制,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催生高新技术成果的摇篮,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重要,必须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综合水平。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必须进一步加强,尤其是要把农村义务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教育经费投入重点向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促进城乡和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要紧密围绕广东建设世界制造业中心和发展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的需要,加快技工教育、职业教育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一大批实用人才。

(四)努力解决资源瓶颈和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荣共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建设和谐广东的重要内容。环境问题始终是工业化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由于不重视环境保护,有过深刻的教训。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发展工业不能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必须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实行资源开发和保护并举,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加快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促进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改造。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工艺、技术和产品。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实施治污保洁工程,加强珠江等江河整治,提高水环境质量。提高土地使用的集约化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注重生态保护,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强化林地、野生动物和湿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五)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当前,传统单位制的社会结构正向多样化方向转变,社会管理体制必须适应这种转变。因此,创新管理体制和方法是当前的一个迫切任务。创新管理体制,最为重要的是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方式。真正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必须努力形成一套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抵御和处置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恐怖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对社会、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必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政府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规范行为,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要追究。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严格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清理行政许可规定和行政许可项目,简化和规范行政许可程序。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行为,提高行政执法的效率和水平。

(六)加强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现代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法治。只有实行法治,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必须加强立法,科学合理制订立法计划,逐步推行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公示征求意见等民主立法方式,不断完善立法程序。坚持“立改废”同时并举,不断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地方法律法规框架。通过切实可行的普法教育,增强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观念和意识,积极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实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当前,广东的社会治安问题还比较突出,仍然处于严重刑事犯罪活动高发期,必须保持高压态势,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取缔“黄赌毒”、非法传销和六合彩等活动,消除社会稳定的隐患。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安全防控能力,努力维持社会稳定。

(七)妥善协调利益关系,努力实现社会公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社会利益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社会矛盾集中表现为各种利益冲突,有的甚至激化为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妥善协调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成为建设和谐广东的重要方面。当前,要加大推进“十项民心工程”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现金收入和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继续积极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上学、就医、打官司、住房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广东人口多、劳动力充裕,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劳动力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就业难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是解决群众生活问题的直接途径,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和目标。必须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就业,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城乡一体的就业市场,对失地农民实行统一的失业、就业登记制度,提供职业介绍、政策咨询、技能培训等就业服务。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问题。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要进一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等保险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抓好“千村扶贫”工程的实施,致力改善贫困村、贫困农户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发达地区接纳对口扶持地区劳动力的机制,积极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做好防灾减灾和灾害救济工作,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建立适应农村税费新制度的农民负担监管机制,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努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和谐。

在刚刚结束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也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因此企业内部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企业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大力创建和谐企业。近年来,白沙集团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确立科技先导的发展战略,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用和谐理念、和谐管理、和谐生活、来推动白沙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财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倡导先进的企业文化,用和谐理念统领企业发展 “和谐”既是一种伦理道德,也是一项文化理念。以“和谐理念”为指导思想,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这不但是企业实现与外部环境和谐的重要途径和标志,也是创建和谐企业的基石和保障。

“3A.HOT”,凝聚员工的热诚。2000年初,白沙集团新领导上任,提出了“3A.HOT”企业指导思想与原则。3A是指三个A级的能力,学习、凝聚、创新的能力,HOT代表的是有质量的热诚,意味着员工要做出真正的业绩来:营销人员把顾客指定购买率的点数再提高几个百分点;技术研究人员再创几个超越对手的专利技术;主管供应的人员情报要更周详准确,保证整个产销流程“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等等。

“使命与追求”,实现白沙的自身价值。2001年,白沙明确自己的使命与追求是:用智慧、科技和文化的力量,使白沙集团在这个充满争议的行业成为一家令人尊敬的“四满意”(消费者满意、政府满意、合作伙伴满意、员工满意)企业。即“消费者满意--用品牌的成长给消费者带来选择高品质产品的自由;政府满意――努力实现国有资产不断保值增值,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合作伙伴满意――用共生双赢的基本原则来谋求双方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合作;员工满意――上为国家作贡献,下为员工谋福利,为员工创造品质生活和成长空间。

“十四字核心理念”,铸就白沙文化的灵魂。2004年,白沙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提出了“鹤为形、和为神、飞翔之道、简单管理”的企业核心理念。白沙以鹤为形,提倡自信、从容的气质;以和为神,倡导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共生,表达了白沙在内外合一的人文环境下永葆“飞翔”的姿态,把企业带向一个美好未来的愿景。白沙通过“和文化”论坛、“和文化”短信征集赛以及“寻找白鹤痕迹”等活动,将和、鹤文化渗透到消费者心中,用文化为白沙品牌增加附加值。2004年9月,刘翔为白沙文化代言,刘翔阳光、青春、健康的形象为飞翔文化又增添了几分厚重,使白沙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二、确立科技先导的发展战略,用和谐管理促进企业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白沙要创建和谐企业,要想成为一家令人尊敬的“四满意”企业,就必须科技打造“白沙”的品质,使白沙品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促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为此白沙明确了“科技先导”的发展战略。“绿色烟草”,关注健康与环保。在科技先导战略的指导下,白沙率先推出了“绿色烟草概念”,倡导从一颗烟种开始到它燃烧成灰,全过程植入的“绿色”理念。为此白沙集团建立了烟草行业第一家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和国家级实验室,培育了一支有国际对话能力的科研人才队伍,孵化出一个又一个核心技术,把“绿色烟草”转化为流水线上的产品,让消费者受益。比如,为了减少吸烟对环境的危害,白沙对侧流烟气进行研究,研制成功的“侧流烟气技术”可有效降低侧流烟气60%,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在行业内率先将所有产品焦油降低到15毫克以下。同时白沙采用科技手段持续降低烟草的危害性,几年来,企业取得了57项专利技术,位居行业第一,白沙的科研人员也从“赤岗冲”走上了CORESTA这个国际烟草科技组织的最高讲台。

“十五技改”,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在科技先导战略的指导下,白沙集团十五技改工程正在将高度集成的信息化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对白沙而言,十五技改不只是设计一个联合工房,也不是单纯的设备引进,而对企业未来生产模式、管理模式、工艺模式等进行整体设计。工艺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使得白沙的技改工程,已经初具“绿色烟草城”的规模和态势;关注人类健康、注重人性化设计、满足环保要求、运用先进工艺和手段来降低卷烟危害、减少环境污染,“绿色”理念已经贯穿在整个技改当中,科技为白沙品牌的提升注入了更强劲的动力。

“简单管理”,提高企业系统运行效率。科技先导战略的执行力集中体现在“简单管理”的实践中。这是白沙2000年提出的独创性的管理思路。它使白沙化繁复为简单,由混沌走向有序,追求简单的美,从而快捷地反应外界。几年来,白沙相继实施了业务流程重组项目,使企业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推行“一级检验、一级门卫、一级工艺、一张纸”制度;提倡“五个反对”:反对文山会海、反对花拳绣腿、反对虎头蛇尾、反对繁文缛节、反对好人主义,基本实现了企业内部的责任唯

一、标准唯

一、流程唯一,提高了企业系统运行效率。

三、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用和谐生活保障企业长治久安

社区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份,更是社会的一个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白沙集团从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入手,创造和谐生活,以保障企业长治久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三个长寿”,勾划理想的小康白沙。21世纪初,白沙集团提出建设小康白沙的奋斗目标,即:长寿的企业、长寿的品牌、长寿的白沙人。三个长寿确立了白沙存在的使命和方向,建设守诚信、负责任、有效率的优秀企业,打造中国卷烟品牌价值最大的强势品牌,使白沙人通过诚实劳动生活得更美好。三个长寿确立了白沙人对共同事业的理解与追求,更形成了白沙人共同的信念与理想,使白沙上下团结一致,白沙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实现自身的价值。

“绿色文明社区”,倡导积极健康生活方式。白沙社区制订和实施了《全员健身规划》,投资建设白沙花园和员工休闲中心,为员工添置了高档的健身设备,开设了网球场、蓝球场、乒乓球室等系列活动场所,以“建脑、建心、健身”为主题,倡导了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员工在白沙拼命工作的同时,能够享受快乐的生活。同时在加强后勤保障方面,白沙不仅建立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补充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而且还实行了员工消费“一卡制”管理,白沙社区物业“110”上门服务机制等,解决了员工家庭生活的后顾之忧。

几年来,白沙社区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营造了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和文明进步的人文环境。

四、强化社会责任感,用和谐品质倡导社会公正和谐

创建和谐企业,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感,以积极的态度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服务和为公益事业多做实事,满怀真诚,奉献爱心,关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多年来,白沙集团坚持“立足企业、回报社会”的宗旨,努力树立守诚信、负责任、有效率的企业形象,在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同时,为社会教育、文体、扶贫、卫生、慈善、妇女儿童等公益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90年代以来企业对各类公益事业的捐助总计近2亿元。

诚信助学,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2003年8月,白沙集团共青团组织积极开展“诚信助学”活动,为湖南四所高校500名贫困大学生提供大学学费的贴息贷款信用担保,帮助他们解决就学困难,减轻政府和社会及贫困学生的压力,倡导社会公民的道德责任意识,在授人以真同时授人以信,谋求企业与社会的和谐。2005年元月,“白沙诚信助学行动”入选湖南十大公益事件。“飞翔公益基会”,使企业回馈社会机制化。2004年11月,白沙集团斥资1000万元成立了飞翔公益基会。基金会诉求明确,着眼于公众道德与社会良知,以提高国人素质为已任。目前,基金会已经向东南亚海啸受难灾民以及我国遭受火灾的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等地进行捐赠。

从救灾济困到“诚信助学”,从诚信助学到飞翔公益基金,白沙回馈社会愈来愈机制化。白沙在超越烟草的范围,越来越多的实践于社会公益事业活动中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注重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在长远的发展中树立起自身的品牌,只有给予社会最优质的产品,社会才会给予企业回报及认同。

几年来,白沙集团始终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取得了丰收的硕果:

2002-2004年,白沙品牌连续三年夺得全国卷烟品牌销量冠军;白沙品牌先后被认定为全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2004年,白沙集团入选“中国最具生命力百强企业”。二次创业五年来,白沙实现了规模、品牌、效益的几大跨越:产销总规模由84万箱增长到150万箱,增幅达79%;白沙品牌由67万箱增长到120万箱,增幅达79%;销售收入由64亿元增长到120亿元,增幅达88%;利税由45亿元增长到80亿元,增幅达78%。在已取得的成绩面前,白沙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止,我们将充分发挥企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构建方略

A0951 胡晓强

【摘要】 构建社会王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又有着反映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丰富内涵;提出构建社会广泛和谐社会既体现了对社会发展阶段的正确判断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反映了对社会发展出存在的问题能清醒认识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内涵构建

十六大报告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个目标之一。除了GDP翻两番这个总体目标,还有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就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决定》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战略任务的重要位置逐步提高,应经作为“四大建设”之一。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和谐社会是一个高层次的目标。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的,它具有坚实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作为社会形态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是一个高级的目标,它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和特征。

第一,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之上的。和谐就是要调整矛盾,而在社会中,最大的矛盾就是利益冲突,特别是物质利益的冲突。利益冲突解决不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就无法实现最基本的和谐。在和谐社会中物质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关系极其合理,这不但是一个纯粹道义的范畴而是一个现实的经济范畴。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生产不是盲目的生产,而是根据社会需要有计划的调节生产并进行合理分配的生产。它要求必须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生产力总量和财富总量,并且能正确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所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在社会财富总量扩大的基础上正确出路社会分配问题。

第二,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适应,其矛盾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来解决。这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因为在任何一个阶级社会里,无论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其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统治阶级即使采取一系列的改良措施,也不过是为了为使自身的统治,并不是为了使自己的对立阶级获得发展来推翻自己的统治。私有制和和谐社会是根本对立的,所以在阶级社会是不可能有本质意义上的和谐社会的。在人类最后一个阶级社会中,无产阶级就要利用有利的条件和发挥本身的优势进行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私有制,才能建立真正的和谐社会。

第三,和谐社会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自有史以来,人类历史的发展总是在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再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必然会逐步地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适应;同时在这个过

程中生产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以满足人的需要,逐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状态,最终达到和谐。社会和谐的表现形式就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个人,处理社会关系的关键也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和谐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状态消除,彼此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是一个自由的人。

第四,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的和谐。这是指和谐是全面系统的和谐。和谐社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要求矛盾双方或多方能够在统一体中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融合,是最终使社会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之中”。全面的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即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即自然满足人的现实需求而人又不是以掠夺自然为代价,自然得到保护;人与社会的和谐,就是社会为人提供良好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环境,人在社会系统中能自由发挥作用,实现社会价值;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就是这三方面在统一体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又相互协作发挥整体作用;人与自身的和谐,也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物质、精神、文化,社会参与中实现个人价值。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主体,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第五,和谐社会是在统一体中的和谐。它不仅是一种和谐的状态,还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过程。一般意义上社会和谐是相对于社会冲突和社会斗争而存在的,在解决社会冲突和社会斗争的过程中而演进的。只有在消除了对抗性的矛盾之后,才能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在社会内部,不断克服和化解非对抗性的矛盾,并防止非对抗性矛盾向对抗性矛盾转化。这是一个在统一体中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二、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那么,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问题太过庞大,需要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从总体上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解决主要的不和谐,以解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不和谐最为紧迫。

第一,经济方面。至少要把公平摆在和效率同等的地位上。公平和效率并非不可兼得,除非把公平的概念偷换成“平均”。在小范围内,收入差距是效率的结果,也是公平的结果。而超过一定范围,财富的差距并不促进效率,反倒失掉了公平,最终也失去了效率。在这个意义上来权衡公有制和私有制经济的得失,必将得出新的结论。

公平与效率是统一的,这一点已经赢得越来越多的认同,近年来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经济政策已经在实践这个主张。城市反哺农村,东部沿海拉动中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改革劫贫济富的税费制度,正是贯彻了邓小平“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其它人共同富裕”的思想。

第二,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转变粗放型、能耗型的增长方式为集约型、节约型的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建设。第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战略高度,科教兴国,文化立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精神文明建设要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站稳脚跟,不在个性解放、欲望扩张的云雾中迷失方向,最根本的也是最有效的,就是改变人的思想和价值观。改变人的需要,从生理和物质层次上的需求转变为精神文化的需求,这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社会主义必须以开放和自信的姿态批判地继承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开放新闻和言论自由,允许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但必须大力扶持主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事实上,我们注意到,传统文化和道德正在复兴,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正在增强,在“告别革命”二十多年之后,社会现实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了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背后的人的觉醒。

第四,政治体制改革。首先要建设法治社会,构筑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国家并不单是政府的事,而是与每个人休戚相关。公民社会的形成提供了个人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平台,在马克思的分析中,公民社会处于物质生产和政治国家的中间环节,用以指称“人类社会的一个特定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本质特征是阶级利益的存在”。在市场经济的国家中,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既可以监控资本的流动,也可以承载上层建筑的变动,减小资本和权力的勾结,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政治的民主化,这样的政治体制才是动态平衡而且稳定的。为此,需要发展非政府组织,使得各个阶层(尤其是工人和农民)都可以通过组织的方式进行利益诉求和博弈;需要促进基层的自治和民主化,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舆论监督和制度规范,从根本上遏制腐败,整顿吏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一个空想的目标,它是有现实理论和物质基础的。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也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所有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方案的提出都是需要多方面的论证的,但是要想解决问题必须要靠实践。我们需要不断努力,落实正确的政策,化解矛盾,协调利益冲突,最终建设和谐社会。

下载和谐社会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和谐社会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中国共产党探究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必然选择和必然结果。当前,我们必须把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重要执政能力之一。曾庆红同志在阐述《决定》精神时特别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文章标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异与和谐的必要张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重要执政能力之一。曾庆......

    构建和谐社会的论文

    构建和谐社会的论文作者:未知 来源:应用文写作网 加入时间:2005-12-29 月光软件站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三中全会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又从加强......

    构建和谐社会论文之二

    ****年我国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这样强调:“我们做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