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4课 第四课《诗经》两首课后强化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
【成才之路】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4课 第四课《诗经》两首
课后强化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采薇(wēi).
(yán)狁
靡(mǐ)室靡家 .B.不遑(huánɡ)归聘(chěng)王事靡盬(ɡǔ)...C.孔疚(jiù)戎(rónɡ)车 四牡骙骙(kuí)...D.所腓(fēi)象弭(mǐ)雨雪霏霏(fēi)...【答案】 C(A.:xiǎn,B.聘:pìn,D.腓:féi。)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薇亦作止(停止)
莫止(同“暮”)..狁之故(缘故).B.不遑(闲暇)归聘(问)..载饥载渴(又„„又„„)..C.忧心孔疚(很)不来(回家)..彼路斯何(那).D.四牡业业(雄马)所腓(遮蔽)..狁孔棘(同“急”).【答案】 A(止:句尾语气词。)3.下列句子中没有借代用法的一项是()A.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B.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C.披坚执锐,以挡来敌 D.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答案】 B(A.“复关”代指从复关来的“氓”。C.“坚”“锐”代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D.“总角”代指少年时代。)4.诵读要读出诗作的感情色彩和语调。对下列诗句所含感情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思念、回忆)B.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伤心、无奈)C.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热情、温柔)D.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哀伤、无奈)【答案】 D(决绝,刚烈。)1
5.下面关于《采薇》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本诗通过一个戍卒归途中的自述和回顾,描写了当时征夫的生活。B.诗篇真实地描写了远征生活的苦难,征人久戍思归的凄楚心情。C.全诗交织着抗敌卫国和思家恋乡的矛盾。
D.本诗主旨在揭露和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不顾百姓安危的残暴统治。【答案】 D(主要表达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6.《采薇》全诗共分六章,其中前三章都由“采薇采薇”引起,这是《诗经》中的什么手法?请概括前三章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兴”的手法。前三章写征役的无尽期和苦楚,表现了征人对无休止征役的厌恶,渴盼与家人团聚的心情。
7.下列诗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遑启居,犭严狁之故——没有时间安居休息,因为和犭严狁打仗的缘故。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我驻守的地方还不安定,没有人可委托去打听家里的消息。
C.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内心非常痛苦,从此以后再也不来戍边了。D.彼尔维何?维常之华。——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儿?是棠棣花。【答案】 C(“来”当回家讲。)
二、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8~9题。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8.诗歌开头三章分别描写了哪个季节?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分别描写了春、夏、秋三个季节,都是从每章开头两句看出来的。作:薇菜刚冒出地面,是春天;柔: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是夏天;刚:硬,薇菜的茎叶变老了,到了秋天。
9.每章开头两句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狁之故。不遑启居,狁
【答案】 都是使用比兴的手法。不仅引出下文,还有显示时间变化的作用。从春到秋薇菜由刚出嫩芽到变老,说明士兵戍边时间之长。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0.对这首诗中词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点明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答案】 B(“霏霏”是形容雪下得很大。)1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戍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及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答案】 A(这首诗没有运用起兴的手法。起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宋代朱熹认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俗地讲,“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直接叙述,而非对他物的描绘。)
三、延伸提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2~15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
④
⑤①②
③
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 ①蒹葭:芦苇。②苍苍:茂盛的样子。“凄凄”“采采”与之同。③溯洄:逆流而上。④晞:晒干。⑤跻:上升,这里指地势渐高,需要攀登。⑥坻:水中高地。⑦右:迂回曲折。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溯洄从之,道阻且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水之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宛在水中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并列连词,并且。(2)名词,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3)水中小沙洲。
(词义推断要结合具体语境和语法结构)13.翻译“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折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溯洄:逆着河流向上走。下文“溯游”指顺着河流往下走。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亦通。)14.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章诗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章诗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D.三章诗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洲。【答案】 B(两句都是写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景物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热烈追求却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章诗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
⑦⑥
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答案】 D(主要突出寻找、追求恋人的艰辛。)
四、高考热点
16.请给下面一则材料拟一个标题。
从幼儿园到高中,免学费、免书本费、免学杂费、免寄宿生活费、免餐饮费„„2012年,青海藏区教育“免”字当先,在全省6个藏族自治州全面普及从学前一年到高中阶段的十三年免费教育,偏远藏区正在通过教育大发展迎来发展的新希望。
据青海省教育厅财务处介绍,2011年,青海省由省级财政安排,在藏区逐步试点实施“1+9+3”教育补偿政策,对学前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高中)阶段的学生,每学年生均公用经费分别补助2200元和2700元,生活费补助1500元。对已经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的学生,将人均生活补助和教育经费再提高100元。2012年这一政策在全省藏区全面推行,并进一步提高了藏区城镇学生的补助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青海藏区全面普及十三年免费教育。
17.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给“隐居族”下一个定义,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目前在一些大都市出现了这么一个群体,他们大多二三十岁,远离家乡和过去的社会关系,没有稳定的工作,长期蛰居在出租屋中,很少与人交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宁肯独自上网、看电视,也不愿意外出工作,长期“啃老”或仅靠兼职、打零工赚些生活费。他们大多是由于长期待业、沉迷网络等原因造成,长此以往形成了社交恐惧,愈发缺乏与人交往的自信,沦为都市“隐居族”。
隐居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隐居族”是指)长期蛰居在出租屋中,由于社交恐惧和缺乏自信很少与人交往,依靠“啃老”和打零工赚取生活费,过的像“隐居”生活的年轻群体。
18.根据语言环境,用口语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
材料: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出版《形象品牌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曾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做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以“《论语》心得”为题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论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要求:(1)不得改变内容。(2)表达连贯得体。(3)符合口语特点。
学校学生会邀请于丹来校作演讲并与学生座谈,你以学生会主持人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同学们,今天很荣幸请来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于教授出版过多部专著,并曾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等50个电视栏目做策划。不过,我相信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她在央视“百家讲坛”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论语》的“《论语》心得”节目。下面,请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于教授为我们做精彩的讲演。
(本题考查了“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D级。答案要点应包含:①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②她出版多部专著,曾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等50个电视栏目做策划。③她在央视“百家讲坛”以“《论语》心得”为题,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论语》。)
五、写作创新
19.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中国古典诗歌中最根本的东西,就是诗歌中的人文传统、人文关怀。”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作品或表现出对生命的关爱,或表现出对民族的忠贞,或表现出对故土的眷恋,或表现出对亲情的怀念,或表现出对友情的珍爱„„这些诗歌都蕴含着巨大的人文内涵和人格魅力。
请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传统”为话题,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向】 这是个传统的话题作文,写好这篇作文难度不大,须注意三点:(1)研读材料,弄清话题含意。这个话题是由偏正短语构成,“中国古典诗歌”是限制词,明确限制了选材,必须是“中国”的、“古典”的。“人文传统”是关键词,内涵极为丰富。借助所提供的材料,人文传统可明确为:①对生命的关爱;②对民族的忠贞;③对故土的眷恋;④对亲情的怀念;⑤对友情的珍爱。在此基础上化大为小,准确立意。(2)丰富联想,广泛选取素材。以“对民族的忠贞”为例,先纵向联想,南宋诗人文天祥堪为代表,“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抒发了对祖国的眷恋和对大宋王朝的追怀。明末清初大诗人吴梅村可为佐证,“受恩欠债应填补,总比鸿毛也不如”表达了对晚年仕清的沉痛自责。相关的还有很多,不胜枚举。再横向联想,如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表现对南宋的一片忠爱;他的“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颂扬了历代忠臣义士的高风亮节,千载而下,具有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3)联系现实,嫁接时事热点。行文时,既可与素质教育联系,又可与当前蓬勃开展的“诗教”嫁接。感受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关怀,剖析中国古典诗歌对人生的认识、对人生的关爱。
【佳作赏读】
悯农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传统
记得作家李国文曾说过:“在古代,中国的诗坛之所以人才辈出,佳作层出不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诗人在面临个人伟大抱负与封建黑暗官场现实的矛盾时,良知往往使他们站在了大多数人这一边。”的确,诗人的这种“回归大众”的举动,为中国的诗歌文化注入了太多的活力与精神。而这些在矛盾中作出正确抉择的伟大诗人们,不知不觉中将他们的“悯农”情怀提升到了“人文传统”的高度。他们带来的精神财富,我们至今还受用无穷。
“悯农”,通俗地说,就是关爱、同情那些在封建势力压迫下过着贫苦生活的劳动人民。而它的内涵,早已通过凝练优美的诗句烙在了我们的思维意识中。在中国,想必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也能用稚嫩的嗓音背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稍长,我们又学会了白居易的《观刈麦》,至今,“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仍清楚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为表达“悯农”主题,中国的诗人还注意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比如,《病牛》中所描写的独卧残阳的老牛,就象征了奉献一生、劳动一生的贫苦劳动人民。聪明的作者借这个典型形象,将自己的“悯农”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每读这首诗,我们都不由得被诗中流露出的对百姓的赞美和同情所打动。可以说,诗歌在对“悯农”情怀的传承上功不可没。
“悯农”,在另一方面大胆地控诉了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群众觉醒、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诗人利用诗歌精巧简练、对仗工整、朗朗上口的特点,用朴素的语言为当时的人们揭露着黑暗不公的社会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些诗句我们耳熟能详,有些甚至已内化为我们精神的一部分。余秋雨先生说得好:“(古代诗文经典)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这些“悯农”诗在传诵的过程中,很容易将其思想内涵传播给普通民众,从而激发他们的斗争热情和抗争精神。这是非常可贵的。
“悯农”只是中国古典诗歌所体现出来的人文传统之一。即使在现代化脚步日益加快的今天,“悯农”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相信我们在吟诵着“锄禾日当午”时,心里也一定会涌动着关爱劳动人民的情怀,并真诚希望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名师点评】 本文准确理解题意,立意时善于化大为小,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传统”细化为“悯农”。“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构思谨严,层次明晰。开头引用名家名言,自然导出论题;展开时设置层次,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一是关爱、同情劳动人民,二是大胆地控诉封建统治者,论述深入透彻;结尾收束,警策有力。本文最大亮点是思绪灵动,旁征博引。“念此私自愧”、“十指不沾泥”等诗句信手拈来,准确贴切;李国文、余秋雨等名家名言娓娓道来,含蓄蕴藉。
金瓶梅
我国第一部由文人个人创作的长篇小说。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合称为“四
大奇书”,清人张竹坡又称之为“第一奇书”。大约创作于明隆庆二年(1568)至万历三十年(1602)之间,初刻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现存最早版本有万历四十五年(1617)刻《金瓶梅词话》和天启年间(1621—1627)刻《原本金瓶梅》二种。其作者,最初刻本未署名。万历四十五年刻词话本署名为“兰陵笑笑生”。兰陵为山东峄县(今枣庄市境内)旧称;书中又大量采用山东方言,因此今人多信为山东无名氏所作(“笑笑生”系假名)。然万历间举人沈德符称,《金瓶梅》“为嘉靖间大名士手笔”;清初以来即有人据此谓为王世贞所作。今人朱星在其1980年版《金瓶梅考证》中,进一步肯定了这一说法。全书一百回,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节为引子,通过官僚、恶霸、富商三位一体的反动势力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托古讽今,暴露了明代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结构大而不乱,二百多个人物中,西门庆、潘金莲、应伯爵、陈经济、吴月娘、宋惠莲等都很有个性;运用方言、成语、谚语、歇后语,生动鲜明,语言艺术较高;不少词曲颇为精妙,又多杂学知识;在题材、结构、表现手法上给《红楼梦》以巨大影响,近人何其芳即谓《红楼梦》与之有渊源关系。但书中明显地宣扬了因果报应之说,且秽语甚多,自然主义的描写不少,散布了不良影响。
第二篇:高中语文 第4课《诗经》两首双基限时练 新人教版必修2
双基限时练(四)《诗经》两首
一、基础测试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愆延(qiān)
.垝垣(yuán).B.桑葚(rèn).贿赂(huì).C.内疚(jiù).淇水(qí).D.消弭(mǐ).沃若(ruò).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伦敦奥运会的开幕,打乱了他夙兴夜寐的生活习惯,他每天不分白日黑夜的守在电....视机前,欣赏着各种赛事。
B.该市为了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在资金、土地、管理和分配几个关键环节,采取了孔武有力的措施,确保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顺利铺开。....C.这些新入伍的战士,面对军旗,一个个信誓旦旦,表示要在部队这个大熔炉中百炼....成钢,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D.一天8节正课,早晨一节早读,傍晚一节周练,晚上三节自习还分给各科老师,这样的无缝隙安排,叫学生不遑他顾,哪里谈得上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解析 A.夙兴夜寐:多用来形容勤奋。B.孔武有力:形容人非常勇猛、有力量。C.信誓旦旦:形容誓言说得非常诚挚,多用于对人发誓且多含贬义。D.不遑他顾:没有空闲考虑别的。
答案 D 3.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体无咎言(全,一点儿)
.B.士也罔极(标准).C.无食桑葚(没有).D.薇亦刚止(刚才).变老。
答案 B
三岁食贫(三年来)..
总角之宴(少年时代)..
言笑晏晏(欢乐的样子)..忧心孔疚(非常痛苦)..卜筮(shì).绿衣黄裳(shānɡ).汤汤(shānɡ).
东渐于海(jiàn).狁(yǎn)靡不有初(mǐ).腓骨(féi).
载笑载言(zài).解析 A.裳chánɡ;B.葚shèn,渐jiān;C.xiǎn。
解析 A.体:卜筮的卦象,三岁:多年;C.无:通“毋”,不要;D.刚:硬,指薇菜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为期将子无怒,秋以.A.望复关乘彼垝垣,以.安且宁丧乱既平,既.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未落,其叶沃若桑之.
B.
耽兮,犹可说也士之.
其反信誓旦旦,不思. 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解析 A.上句:介词,把;下句:连词,来。B.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上句:连词,又……,又……;下句:副词,已经。D.上句:动词,想;下句:语气词,无实义。
答案 B 5.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的,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解析 B项应为“比”的手法。答案 B 6.下列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
B.所谓“风”“雅”“颂”是《诗经》中的三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后人把这两者合称为“六义”。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民歌;“骚”就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就是指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后代用“风骚”泛指文学。
D.“风”指十五国风,大多为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解析 A项中提到的“六艺”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六部经书,即《诗》《书》《礼》《易》《春秋》《乐》;一是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诗经》当为六部经书之一。
答案 A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7.请说一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两句的含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氓笑嘻嘻的,假装换丝,实际上向女主人公求婚。一方面氓并不严肃,另一方面他求婚心切。这两句既表现了氓的虚伪、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了伏笔。
8.《氓》这首诗里,女主人公对于那个负心汉的称呼在不断变化,试分析称呼变化与女主人公感情变化二者之间的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女主人公开始时用叙述语气称男方为“氓”,是因为双方婚姻关系未定,感情还较疏远。当面称对方为“子”,尊重、客气、有礼貌,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愿与对方建立婚姻关系的想法。“复关”流露出热恋中女子的强烈思念。“尔”是第二人称代词,直呼对方,是因为女子明白双方婚姻关系已定,感情距离已拉近,这样称呼更加亲切。女主人公在遭遇婚姻不幸后,深思教训,用“士”来称呼丈夫,合乎身份、讲究礼节,却也含有嘲讽的意味。
9.诗中多次写到淇水,有什么作用?试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的思想态度和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时,应引用原诗中的句子进行分析。
答案 诗中三次写到淇水,借淇水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感情轨迹。当初“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渡过淇水他们定下了婚期,淇水见证了他们的欢乐时光;现在,女主人公被遗弃了,作为弃妇,她又见到了淇水,淇水勾起了她的回忆,令她不能自已,“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多么令人伤心啊;但是“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女主人公并不是软弱无能的人,她不靠男人也能活着,最后她坚强起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达了她决绝的态度,令人敬佩。这是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二)阅读《采薇》节选,完成10~11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0.下列对这些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说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柔弱的柳条随风摇摆不定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载渴载饥”一句中的“载”都是语助词。解析 “霏霏”是形容雪下得很大。雨,动词,下(雪)。答案 B 11.下列对选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守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守边时的境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解析 A项,选段没用起兴的手法。答案 A
三、能力拓展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14题。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②
③
①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⑥
⑦④⑤
之。
注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 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12.《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
解析 通过全诗“采”“有”“掇”“捋”“祮”“”等,可看出本诗在直言采芣苢之事,可判定手法为赋。
答案 赋
13.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主要体现在“采”“掇”“祮”和“有”“捋”“”等动词上,通过这些动词来展现妇女们劳动的场景。
答案 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
14.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二)阅读下面的《诗经·风雨》,然后回答问题。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己。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 ①喈喈(jiē)鸡叫的声音。②夷:通“怡”,喜悦。③胶胶:鸡叫声。④瘳(chōu):病愈。
15.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运用赋、兴的手法,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相思、惆怅之情。16.诗人在三章中是如何表现主人公情感变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④
①
②答案 诗人变换了三个表心理状态的动词——“夷”“瘳”“喜”来表示思妇一霎那间感情的变化。
四、语言表达
17.阅读下面的信息,总结微信的几个特点。总字数不得多于20字。
微信是一款即时通讯服务应用软件。微信支持跨系统平台操作,多款系统平台均可使用。用户可通过网络用手机、平板或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文字。微信还附带“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多个服务插件。微信不仅软件本身完全免费,而且大部分功能都不会收取费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平台多,通讯内容多样,功能丰富,免费 18.阅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黄鹤楼上,太白把酒临风,极目远眺;鹦鹉洲上,芳草萋萋;汉阳城外,树木葱葱。登时,太白逸兴遄飞,诗兴大发,叫店家拿来笔砚,缓步走到题诗壁前,举手挥毫,陡然发现上面已有崔颢的题诗,细吟后,长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搁笔飘然而去。
请以李白的口吻,为他搁笔配一段旁白。
要求:准确反映李白当时心情;符合人物性格;表达准确、生动、连贯、得体;6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诗在上,让人有景难道,可惜未能躬逢其时;否则,煮酒论诗,岂不快哉?既有此妙诗,吾辈又何须画蛇添足?
第三篇: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教学设计:第4课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学习诗中的融情于景、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并体味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分析《氓》诗中的女主人公形象。2.探究《氓》诗中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3.揣摩《采薇》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体会征人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情感经历。
三、书目推荐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最古老的中国文学源头,它是一部越读越觉美妙的经典。为什么斑驳的岁月未使它绽放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它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中蒙受损失?请同学们去读读作家安意如的《思无邪》,她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或者去看看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学会怎样用别样的阅读方法解读《诗经》。同学们,让我们穿越《诗经》的河流,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也让美丽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吧。
四、文本教学
(一)导入
请学生背诵毛泽东《沁园春·雪》。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介绍《诗经》知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下面请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伟大的作品。请大家完成《学案》中文学常识题。播放朗读音频,要求学生完成《学案》字词注音任务。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注意四言诗的节奏韵律。(二二节拍)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疏通大意。(小组讨论解疑)自读文本,思考:
①《氓》侧重叙事,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女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意,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了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时光流逝,随着生活的好转,“氓”的脾气却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也荒唐起来,对女子始乱终弃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伤心难过。但是,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彼此决绝了断吧!
明确:第一至二章:恋爱——热情
幸福
第三至五章:婚变——怨恨
沉痛
第六章: 决绝——清醒
刚烈
坚强
②《采薇》侧重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身份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表现了他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戍守边防的士卒,“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等诗句可以看出。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能尽快回家,内心里充满着忧伤。前三章的许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感情,如“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最后一章又加以深化:“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由于意识到是玁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因此,他对玁狁满怀怨恨,在对玁狁的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有一种自豪感。这种感情在第四、五章里有所表现,如“四牡业业”“一月三捷”,又如“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尽情赞叹已军的装备精良,气势雄壮。
(六)品析艺术手法
1.《氓》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得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也暗示了女子容颜由娇美润泽到憔悴衰老的变化;桑叶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桑叶作比,非常符合女主人公劳动妇女的身份,同时也暗示了女子的勤劳。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采薇》前三章与我们初中学过的《关雎》和《蒹葭》的手法相似,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重章叠句:“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的心情。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五、课堂探究
1.《氓》是如何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的? 【思路点拨】
此问题涉及到同学们把握文学形象的能力。探究时,可从三方面入手:①从叙事角度入手;②从塑造的人物性格层面入手;③从《诗经》“六义”中的赋、比、兴等手法入手。【明确】(1)在叙事中呈现性格。本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节写订婚,第二节写结婚,第三节写所得教训,第四节写被遗弃,第五节写受虐待,第六节写与男子决绝。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2)在摹写人物性格层面完善形象。恋爱时,女主人公热情、温柔,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和渴望;男子此时则是心急主动地追求。结婚后,经过婚姻生活的考验,女子更是勤劳,任劳任怨;而男子则好逸恶劳,不念旧情。婚变后,女子一反常态,决然分手,表现了自己的坚强和勇敢,也更显示了男子背信弃义、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本性。故事完整,人物形象丰满。
(3)从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着眼,特别是赋比兴手法的应用。如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深意浓;以桑叶枯黄陨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色衰之情状,也指男子变心感情枯竭。由桑叶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又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2.分析对比手法在《氓》中的运用。【思路点拨】
此问题涉及到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的运用,探究时,同学们可立足于人物的“行为”“情态”“品质”等方面,进行分类比较。【明确】
(1)从文化视角体会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如“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尤其在爱情方面,少了宽泛的选择范围,使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为人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在叙事中运用对比,在故事发展中呈现对比。其中,有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于差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也有“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暴虐起来。婚前婚后,判若两人。也有“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些对比,形象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3、探究《采薇》中的主要意象“杨柳”。【思路点拨】
探究时同学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本诗借“采薇”而抒发戍边士卒征战辛苦、思乡哀怨之情的具体语境;二是折柳习俗所蕴含的情感。【明确】
首先,《采薇》抒发士卒远戍的劳苦和哀怨之情,而诗中“杨柳”则成为“折柳赠别”与“折柳思远”的文化元素的滥觞。因“柳”与“留”谐音,汉人“折柳赠别”,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舍,不忍相别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欣欣向荣之感。因而“折柳赠别”又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其次,柳树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在情理之中。其中像“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等重言叠字的例子比较多,这样反复吟咏,构成了回环往复的音律,给人缠绵悱恻的美学效果。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学会了一些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一起领略了《诗经》中的爱情诗、征役诗的无限韵味。当代作家王安忆说:“《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的河。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课后我们大家更应该多读一些《诗经》中的作品加深理解进而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
七、教后反思 【知识链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十五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四篇:高中语文必修2第4课的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2第4课《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
罗万静
一、教学内容及解析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目标: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发现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的情节和主题。
4、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5、区分赋比兴三中表现手法及作用。
6、培养正确的爱情观。
解析:本课应该引导学生对《诗经》及《卫风。氓》有所了解,引发学生的兴趣从韵律、结构去发现诗经之美,并简单了解诗经六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问题诊断及解析
本课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于字音、字义的疏通会有难度,对主题难以把握,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朗读法,边朗读边疏通,在疏通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并探索产生这一悲剧的根源,最后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教学条件支持和
诵读音频、图片音乐
五、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关雎》《蒹葭》
(一)诵读诗歌——说文解韵
一解韵问题1:音韵之美在何处?
设计意图:通过音频朗诵,引导学生疏通读音,以及发现课文韵律特点,进一步由特殊到一般发现《诗经》之美。
1字音
氓()之嗤嗤()匪()来贸丝愆()将子无怒()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于()嗟鸠兮不可说()也渐()车帏裳()
2讲究节奏和压韵。多以偶句为压韵句。
3注重重章叠句。如第三段与第四段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殒”,节奏鲜明,词汇丰富,声韵和谐,极富音乐美。
4采用叠字。如“淇水汤汤”“氓之蚩蚩”“泣涕涟涟”等,使作品极富韵律美。
5韵律贡献:《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 1
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二、说文
问题2:文中哪些地方难以理解?(合作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疏通文章中出现的问题。
预想难以理解的字词
1、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你占卜算卦,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男人沉溺于爱情,还可以脱身。)
3、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
4、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女子没有过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了。男子爱情没有准则,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5、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你的心愿已经满足了,就对我逐渐虐待了。)
6、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少年时一起愉快的玩耍,尽情地说笑。)
7、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誓言是诚恳的样子,没料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问题3:文章主要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设计意图:对文章大意进行理解后要能有效把握文章的情节及情感,以便进一步理解文章人物形象
及文章主旨。
热恋——————婚变 ——————决绝
(热情、幸福)(沉痛、怨恨)(清醒、刚强)
目标检测:
一、通假字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4)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二、一词多义
言:?总角之宴,言笑晏晏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听其言观其行
将:?将子无怒出郭相扶将宫使驱将惜不得上使外将兵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三、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3、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4、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5、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四、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士贰其行
二三其德
三岁食贫
其黄而陨
第二课时
上节课复习
1字音
匪()愆()将()载()
于()说()徂()汤()
裳()靡()隰()角()
2、通假字
匪来贸丝()
于嗟鸠兮()
犹可说也()
3、实词释义
耽:徂:爽:贰:总角:
(二)、印象诗经(诗经简介)
《诗经》共收录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
正声雅乐(宫廷乐歌),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
史。《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其他事物以引起正题。
主题思想: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三)《卫风。氓》课文分析探讨
问题4: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3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爱情悲剧,讲述了一个女子被抛弃的过程。但这个
悲剧是如何产生的呢?本问题是对上一个问题与下一个问题进行衔接的,从恋爱阶段的男女举动来看,两个人是有一定的感情基础的,不存在不情不愿的因素。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段婚姻的失败呢?由此促使学生思考问题5。
男:抱布贸丝来、谋
女:乘、望、泣涕、笑、言
问题5:女子为何被弃?三四两章有哪些对比、比喻?
设计意图:有感情基础的这段恋情为何会遭遇失败?由此引出女子被弃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进而引
发学生思考这种现象是不是个例?与此同时,为了凸显女子的被弃,这两章有哪些对比和比喻。
被弃原因: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例: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对比)
鸠、桑叶(比喻)
问题6:(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3)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请具体分析以上几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除了有比喻、对比等我们现在熟悉的修辞手法,《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也同
样贯穿《氓》这篇课文,这些手法同样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应该对其有所了解。
明确:(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里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
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换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猾、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以桑叶润泽有光昭示年轻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
(3)(3)“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既“比”又“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假如一位女
子贪恋爱情,她就会像斑鸠一样遭到不幸。
问题7:诗中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对情节的把握,文中通过一系列的表现手法,最终想要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以
此促使学生思考,并为下一问题文章的主旨做铺垫。
是一位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善良、勤劳、不畏贫苦,却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的劳动妇女。
问题8:《诗经》云:“思无邪”。那么本文想要表达一个什么主旨?
设计意图:通过对《卫风。氓》的探讨,结合《诗经》的主题思想,由一般到特殊,分析文章的写
作目的。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问题9:◆学习本文之后, 谈谈你对爱情婚姻的看法.设计意图:针对有些同学过早步入早恋的现象,通过对文章整体把握,对故事的探讨,帮助引导学
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尤其上避免早恋。
婚姻更多的是一种对对方的责任。生活仅有勤劳和必备的物资,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情趣,更需要
沟通。
理想爱情的实现至少需要具备这样三个条件:
1相对稳定的人格;2经济上的独立;3了解、容纳、关怀他人的能力。
六、课堂检测
1、从诗歌中找出两个现在还常用的成语,并作解释。
(1)
(2)
2、“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了女主人公婚前的性格。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些句子运用了什
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第五篇:第一高中语文《5 苏轼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必修4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
2、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学习难点】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学习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课前预习】
一、【知识链接】 1.[宋词的风格流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体裁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2.[作者简介] 苏轼(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 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常州。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ān)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3.[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唐)韩愈
柳宗元(宋)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诗——“苏黄”
苏轼
黄庭坚
词——“苏辛”
北宋词人苏轼、南宋词人辛弃疾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fú)
二、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羽扇纶巾()
樯橹()()
一尊还酹江月()同行()
吟啸()
一蓑烟雨()
料峭()
三、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故垒:
雄姿英发: 樯橹:
一尊:
酹:
已而:
芒鞋:
吟啸:
料峭: 补充注释:
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
向来:刚才,方才之意。如“失向来之烟霞”。
四、填空。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
苏轼(1036—1101),字,号
,四川眉山人,代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特别是在词作创作上大胆创新,开创了
派词。文学史上有“苏黄”(黄庭坚)、“欧(欧阳修)苏”、“苏辛”(辛弃疾)”之说。
【课内学习】
一、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思考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请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2)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3)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4)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轻有为英气不凡。
(5)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二、诵读《定**》,思考
(1)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该词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技巧?
(3)“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4)“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5)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
【课后检测】
1、判断下面各项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阕,“阕”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B.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称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阕、下阕,因为一曲便是一阕。()C.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它们又是词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一曲为一阕,“阕”在文字上指词的曲调。()D.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规定的。()
2、“故垒西边”句中的“故”当“旧”讲。下列各句中的“故”和它意义相同的有()A、故作不良计
B、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C、池鱼思故渊
D、故国神游
3、对“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句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B.“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4、默写。
(1)乱石穿空。江山如画。
(2)大江东去,浪淘尽。
(3)莫听
,何妨吟啸且徐行。
(4)回首向来萧瑟处。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答案
课内学习
一、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思考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峪。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3)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198)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4)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轻有为英气不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5)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激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
“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词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二、诵读《定**》,思考
1)答案: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2)答案: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
3)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4)答案:“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晴”也是双关语,表面上指雨过天晴,实际指春风得意的顺境。5)答案: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课后检测
1、A.× B.√ C.× D.√(A项错在“词牌是指词的题目”,应为“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C项错在“它们又是词的题目”。)
2、C D(A项中的“故”是“所以”之意;B项”是“特意”之意。)
3、D(根据这几句诗的上文可知“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不是诸葛亮,所以排除A、B两项;大破曹军,不是诸葛亮协助的,所以排除C项。)
4、(1)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2)千古风流人物(3)穿林打叶声(4)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