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农业政策重大调整早知道
2018年农业政策重大调整早知道
在农村,农业与农民是紧密联系,以往农民吃饭、创业致富等,是农业都有理不清的关系。农业作为三农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国家的重视。这个也是的,一般比较弱行业国家都是有各种补贴。
但是2018年有以下情况农业补贴将会被取消:
1、土地抛荒3年以上者;
2、土地达不到耕种条件;
3、伪造申请资料;
4、申请资料与领取补贴对象不符;
5、私自改变耕地用途;
6、私自开垦荒地、伪造土地承包合同;
7、国家已颁发林权证的林地和已享受退耕还林(草)补贴的耕地;
8、在不属于村集体耕地的滩涂、洪区、湖垸、河道等种植作物,9、从事的不是农业劳动的。
另外2018年以下补贴将发生如下变化:
1、补贴对象变化了
把农业补贴基本针对3类人,即: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项目任务的单位/个人。但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一类人群又是补贴的重点。
2、补贴资金发生农化
在中央下发的补贴资金中,除用于约束性任务的资金不允许统筹以外,各省可对其他资金在本专项的支出方向范围内统筹使用。如广东省在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中就制定了“支持发展种粮大户奖补项目”,其中就自行规定了对当年评选的前20名种粮大户每个给予一次性奖补奖励15万元,补贴资金可用于购买插秧机、粮食烘干等设备。
3、补贴形式变化了
2018年及 以后主要有8中补贴方式:直接补助、政府购买服务、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资产折股量化、担保补助、设立基金,各省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自行选择。
第二篇:对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的几点思考2007-02-10 16:49:08
对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政策演变而言,××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这一年,不仅粮食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增速明显提升,更重要的是,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对农业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市场化和国际化背景下的我国农业政策框架的轮廓初步形成。对这一轮的农业政策调整进行深入分析,对下一步的农业政策走向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一、农业政策调整的基本背景
××年农业形势好是相对前几年粮食减产和农民增收缓慢来讲的;××年农业政策针对性强是针对前几年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来讲的。对××年的
农业政策调整要有深入的理解,必须先对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所处的宏观环境有所了解。
(一)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扩大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这几年,虽然农产品供给充裕,但农民增收非常困难。由于农产品供大于求、农产品价格连年下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年的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年增长速度为%,只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的一半左右。虽然国家“九五”和“十五”规划目标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均为%,但这年中没有年达到规划目标。从收入增长的绝对数来看,××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元,比年的元增加了元,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从元增加到元,增加了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值年为:,××年扩大为.:。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扩大是农业政策调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粮食产量下降,供求关系趋紧××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亿亩,是历史上最少的年份;总产量亿公斤,减至世纪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人均粮食产量公斤,降到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从—年,我国粮食连续年丰收,从—××年,粮食连续年减产,后年平均产量与前年相比,粮食产量下降亿公斤以上。同时,粮食消费量逐年增加,粮食产需平衡的缺口逐年扩大。弥补粮食产需缺口主要靠挖库存。在粮食总量关系趋紧的同时,品种结构矛盾逐步暴露,特别是大米短缺的问题较为严重。粮食供求关系由供大于求向供求趋紧转变,主要标志是××年月份和××年月份粮食价格出现两次较大幅度上涨。××年月中旬后,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涨引发国内粮食价格上升,主要是大豆、小麦及面粉价格明显上涨,涨幅达%左右。××年月下旬到月份,南方部分地区大米价格大幅上涨引发全国大米价格上升,带动粮食价格上涨。××年月中旬,与上年同期相比,种主要粮
食品种平均价格上涨%左右,其中大米价格上涨%~%,小麦上涨%以上,玉米上涨%以上。粮食价格由长期持续低迷到连续出现上涨是粮食供求关系出现新变化的重要信号。
(三)生产要素流失,资源约束增强近几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生产要素大量流失,给农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硬伤”。生产要素流失突出表现在耕地和资金两个方面。从—××年,由于退耕还林、农业结构调整和非农建设占用等多种原因,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亿亩,平均每年减少多万亩。耕地减少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造成实质性的、不可逆的损害,使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更加突出。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偏离“三农”的倾向十分严重,农村资金大量通过金融机构流入城市。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四)农民权益受损,社会矛盾突出低价征用农民土地导致农民利益大量
流失,而且征地补偿款拖欠严重。以土地换取发展资金,随意以低地价甚至“零地价”招商引资,严重侵害农民利益,引发诸多经济和社会矛盾。拖欠农民工工资极为普遍,仅建筑领域××年底以前的拖欠工资就高达几百亿元。农民工的要求并不高,回家过年能够足额领到微薄的工资就心满意足。农民因征地问题的上访增多,农民工以极端方式讨要工资的事例增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五)投资规模膨胀,通胀压力较大××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为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汽车、纺织投资增长过快,投资规模过大,导致运力紧张,能源和部分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年国内生产资料市场销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其中钢材价格上涨.%。在整个经济已经绷得很紧的情况下,农业特别是粮食供给和价格又发生大的问
题,与煤电油运紧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交织在一起,出现“两碰头”,加剧了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矛盾,甚至影响稳定的大局。出于对这种局面的担心,政府加大了对农业政策的调整力度。
二、农业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推进,对我国工业化发展已进入中期阶段认识的统一,政府已经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对农业政策逐步进行了调整。××年中央发出号文件和其他多个文件,农业政策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集中出台了一批新的带方向性的政策措施。
(一)“多予”政策()增加粮食生产投入。全国共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亿元对部分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在前两年对部分地区的大豆和小麦实行良种补贴的基础上,把良种补贴试点范围扩大到部分地区的水稻和玉米,中央财政安排粮食主产区的良种补贴资金亿元。对部分地区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给
予适当补贴,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共安排这方面的专项补贴资金.亿元。()增加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中央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达到亿元,农村“六小工程”的投入超过亿元,农村扶贫开发投入达到亿元,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达到亿元。正式启动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选择一部分有基础、有潜力的粮食大县和国有农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优质专用粮食基地。第一次明确了将土地出让金的部分纯收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规定市、县将不低于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的%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增加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坚持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启动西部地区农村教育“两基”攻坚计划,重点支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远程教育示范工程,对农村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免费发放教科书。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支持部分地区乡镇卫生院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特
别是民族地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
(二)“少取”政策()少收农民的税。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税率降低个百分点、年内在全国取消农业税。后来鉴于粮食生产形势的严峻,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国家决定加大减免农业税力度。在黑龙江、吉林两省进行全部免征农业税试点,在河北等个粮食主产省(区)降低农业税税率个百分点,其他地区降低个百分点。一些沿海省份及其他地区有条件的县也自费进行了免征农业税的改革试点。全国减征免征农业税亿元,取消农业特产税亿元,农民由此减轻负担共计亿元。中央财政新增转移支付.亿元,加上以前基数,用于农村税费改革的资金达到多亿元。()少征农民的地。严格保护耕地,全面清理整顿开发区,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案件,暂停半年审批农
用地转非农建设用地,在全国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大检查。对征用农村集体土地的补偿安置情况进行清理检查,特别是突破现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使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依照现行法律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不足以支付因征地而导致无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的,省级政府应当批准增加安置补助费;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达到法定上限,尚不足以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当地人民政府可以用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予以补贴。
(三)“放活”政策()放活粮食流通。在前几年放开主销区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开了主产区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实行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粮食期货市场进一步发育,玉米和黄大豆号期货品种正式上市。()放活农村金融。扩大农村信用
社改革试点范围,减轻历史包袱,完善产权结构,健全内控机制,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着力增强农村信用社活力。鼓励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鼓励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放活农民就业。消除不利于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障碍,继续清理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歧视性政策和各项乱收费。重点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活动。研究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问题,一些城市已出台了具体的办法。为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增强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对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的“阳光工程”。
从××年的实践来看,我国农业政策调整表现出个基本特点:()对市场取向的改革更加坚定。面对××年月和××年月两轮粮价上涨,人们担心粮食流通市
场化的进程会中断。但政府毅然出台酝酿已久的市场取向的新一轮粮食改革政策,在粮食流通市场化道路上迈出了最后一步。()对市场经济的驾驭能力明显提高。理性对待粮食回升,既没有过早平抑、扭曲市场信号,也没有向管制体制复归。这与年第四季度国内粮食市场出现波动以后当时政府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形成明显反差。()对经济手段的运用更加娴熟。利用市场粮价的回升刺激农民增加生产投入。充分运用补贴等经济手段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特别是对水稻加大良种补贴力度。对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府先后公布了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和粳稻的最低收购价格,提前发出价格信号,引导农民发展水稻生产。
三、农业政策调整的走向
××年虽然在农业政策调整上迈出了一大步,并且实际效果很好,但这并不表明农业政策调整已经完全到位。下一步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总的走向是
稳定、完善、强化。下一步农业政策调整应当注意以下几点:()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政府要与市场合理分工,市场解决起来更有效率的就由市场去解决,政府解决起来更有效率的就应当由政府来解决。比如××年对化肥价格的管制效率就很差,是典型的政府越位。由于化肥的上游产品煤、电、油、运、气价格全面上涨,以及国际市场化肥价格上涨,控制国内化肥价格造成企业开工不足、化肥出口增加和进口减少,结果加剧了国内化肥供求失衡的矛盾。()既不能只讲成本,又不能不讲成本。任何政策工具都是有成本的,对政策工具的选择必须进行成本效率分析,并且要完善政策成本的分担机制。有人认为××年出台的补贴政策成本太高。实际上,据对一些县的典型调查,粮食直补的行政成本约为补贴总额的%~%。与国外农业补贴项目相比,我国的粮食直补项目是非常有效率的。问题在于,粮食直补项目中没有列支行政成本,而是完全由
地方政府自行承担,这样地方政府就会感到成本很高。()既不能照搬国外做法,又不能不理睬规则。政策要符合我国国情,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年出台的政策中,既有与粮食生产挂钩、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和贸易的干预政策,又有不与即期生产挂钩、对生产和贸易没有直接影响的补贴政策,还有旨在促进结构调整的支持政策。对这些政策要进行准确定性,要注意.%的黄箱支持上限。()既不能不保持连续性,又不能过分路径依赖。农业政策一经采行,无疑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但也要注意克服路径依赖,跳出现有思路,出台新的政策措施。目前各方面对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呼声很高。我国农业政策正处于十字路口,是步日本、韩国之后尘走向高补贴、高保护的不归之路,还是选择比较优势战略、建立高效率的农业产业体系,亟待作出理智抉择。
按照以上考虑,笔者的政策主张是:“多予”方面应当更多地重视公共产
品的供给,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少取”方面应当加快取消农业税的步伐,并更加重视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流失,彻底放弃靠剥夺农民利益积累城市建设资金的做法;“放活”方面应当进一步消除束缚农村发展的各种体制障碍,赋予农民全面发展的权利。建议近期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大以下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长期以来中央只对大型水利工程投资,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主要靠农民劳动积累和地方政府的少量补贴。鉴于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和基层对劳动力资源的行政动员能力降低,以及需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地方正是财政最困难的地方,中央财政应该逐步承担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职责。()加强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扩散,一定程度上可以依靠市场的力量,但相当多的农业技术如果由市场进行推广则效率很低,必须由政府推广。对具有公
共产品属性的农业技术活动,国家财政在经费上应予以保证。()加强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治。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属性,靠市场无法有效进行,国家必须承担这一职责。应重点加强畜禽主产区、优势生产区域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善疫情诊断、监控、测报的设备和设施条件,全面提升以动物疫病免疫预防、应急反应和重点疫病控制为主的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拥有是不对称的,靠市场机制难以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政府应当加强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及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这些才是政府应该干的事情。
第三篇:台湾农业政策
台湾农业政策农业在台湾地区经济发展中曾经占有重要地位,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劳动力与市场,奠定了台湾经济起飞的基础。60年代末期后,农业“功成身退”,逐步进入停滞期,成为三大产业中最小的部门,在整体经济中已处于相当次要的地位。8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调整农业发展方向,台湾农业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整体经济的转型与农业发展的困局,台湾当局大幅调整农业政策,改变过去重视“量”的增加,而转向“质”的提升,将农业发展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环境的改善相结合,试图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一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质。1984年,台湾就提出了发展“精致农业”的口号,即发展以“经营方式的细腻化、生产技术的科学化以及产品品质的高级化”为特征的农业生产。1990年,台湾提出“农业零成长”口号,农业发展重点转向发展新的优良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如开发与推广优质米,开发多产期与高价值水果等。二是推动农业生产企业化、自动化与科技化,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升级。三是发展森林、海洋游乐与休闲农业。四是培养核心农民,增加农民福利。五是将部分不具竞争力或污染性的农牧业生产移向海外与祖国大陆。
台湾积极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 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内在动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农业的高度市场化。为此, 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第一, 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
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是农业市场化发展的制度基础。它对农业市场化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其一, 通过土地改革,实现了土地产权私有化, 从而以明晰的产权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内在激励, 在追求最大化利润动机的推动下, 农户不断扩大投资规模, 增加农产品供给, 从而使生产要素市场不断扩大;其二, 农户市场主体地位的确定, 使农户以市场为导向, 提供产品与服务, 促使农业生产结构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从而使市场容量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二, 积极培养农产品营销人才。早在20世纪50年代, 为了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特别是拓展国际农产品市场, 为工业发展积累必需的外汇,台湾当局就十分重视培训农产品营销人才与生产经营人才。为了加快人才培训, 台湾当局采取了诸如魔鬼训练营式的强制性培训方法, 对营销人才进行封闭式训练, 教官有权对不完成训练任务的学员任意惩罚。高强度的训练为农业发展培训了大量营销人才与技术人才, 为农业市场化奠定了人才基础。第三, 积极开拓海外农产品市场。为了筹集工商业发展急需的外汇, 台湾当局一直非常重视发展外向型农业。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扩大农产品出口, 台湾当局长期对农产品外销采取优惠的外贸政策。如为农产品出口提供信贷、税收优惠和价格补贴等。同时, 为了开拓海外市场, 由台湾当局、外贸公司或农业合作组织出面, 在海外直接设立农产品推销机构或在海外寻找农产品营销代理机构。第四, 重视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台湾当局及其支持下的农复会就在各地投资兴建稻谷示范仓库, 建立城乡果菜上市联运, 资助农户购买
农产品加工设备和保管设施。台湾当局规定, 对农户购买农产品加工设备、兴建仓库等由政府给予补贴。对农民团体购置农机具、仓储设备和农产品加工设施, 政府补贴一半的资金, 对农民个人购置、兴建相应设施给予1/ 3的补贴。为促进农产品销售, 台湾当局投资兴建了大量的农产品市场设施, 如农产品物流行销中心、农产品促销展示园区等。同时, 为了更好地解决农产品运销问题, 台湾当局还制订了一套完整、科学的市场管理制度及其相应的法规与条例。90年代, 台湾当局投资10亿元新台币在台北地区建立农产品配销中心, 逐步着手组建一个集产地、批发、零售于一体的三级运销系统。第五, 为了保护岛内农产品市场, 台湾当局采取了诸如限制农产品进口与征收高关税等手段, 从70年代开始, 为了降低市场风险, 台湾当局倡议设立农业保险。同时, 为了确保粮食市场稳定, 提高农民收入, 台湾当局于1974年开始设立粮食平准基金, 以保证价和无息贷款方式向农民收购粮食及其他农产品。
台湾努力促进农业科技发展, 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在台湾农业产业化进程中, 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借鉴欧美等农业现代化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 台湾当局十分重视农业科技的作用, 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第一, 根据不同时期农业发展需要, 制定不同的科技发展目标。20 世纪50年代初, 为提高农业产量, 科技发展的重心是农作物良种培育;70年代以后, 为提高农民收入, 农业科技的重点转为良种开发、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推广。1998
年以来, 台湾当局推行科技、资讯、品牌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战略, 科技发展的主要内容为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环境技术等现代农业高新技术, 目的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二, 重视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建设。早在60年代, 台湾当局便逐步建立起农业研究机构, 大量培训农业科技人才。50~ 60年代, 台湾当局便直接投资建设和资助了几十个农业试验机构。当时台湾的农业研究人员的比例远高于日本。1960年, 每10万农业人口中, 台湾的农业研究人员达79人, 而日本仅为60人。农业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使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培育了大批稻米、小麦及其他食物新品种, 以及引进与改良农机具与农业机械设备, 并推广使用杀虫剂及其他农药, 对于促进台湾农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台湾当局于1984年开始实施农业科技升级计划, 进一步加强农业科研与推广队伍的建设, 计划培养8 万名农建大军。第三, 重视农业科技投入。1985年台湾科技研究开发投入占GNP的比例首次超过1%, 1996年上升到3%。其中农业科技占整个科技投资的比例为12.2% , 在各产业中居第二位,仅次于工业投资。正是由于台湾当局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发展, 良种培育、病虫害防治、设施园艺、生物防治技术, 以及光电技术、遥感、遥测等新兴农业科技在台湾已被广泛使用。而产期调节、无土栽培、植物组织培养等方面的技术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发达的农业科技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目前, 科技进步对台湾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为了提高农业收入、开拓国际市场, 台湾当局历来十分重视运用
农业结构调整政策, 推动农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 台湾基本实现粮食自给以后, 农业管理部门就着手引导农民减少粮食作物生产, 转种价格较高的经济作物, 以促进农产品出口, 换取工业发展必需的外汇。1984年, 台湾实施稻田转作计划和农业科技升级计划, 通过采取稻田休耕和稻田转作杂粮等措施, 减少水稻种植面积。促使种植业转向经济价值较高的花卉、水果、蔬菜、种苗以及养殖业、远洋渔业、乳品业等农产品的生产。同时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为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合理的农业结构调整政策, 促进台湾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在种植业内部, 水稻在种植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50~ 60年代的50%左右,下降到1998年的21.4% , 而蔬菜在同期的比例则从4.8% 上升到23.3%。在农、林、牧、渔业之间也呈同样的变动趋势。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 种植业由50年代初的68%到降至1998年的43.5% , 林业由50 年代初的6.5%下降到1998年的0.2%;牧业的比重则从1952年的15.8%上升至1998的31%;同期渔业的比例也从91.1% 上升到25.3%。9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将改善农业生产结构、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作为农业施政的要点。此次调整的目标是提高农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 同时还兼顾改善农业发展的环境, 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台湾在土地资源十分匮乏的情况下, 只用了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 便在落后的传统农业基础上, 实现了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 并推动农业产业化不断升级。其非常重要的原因, 就是台湾当局根据不同时期农业发展的需要, 制定出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 并采
取相应的配套措施, 使政府的宏观政策得以成功实施。主要措施是: 土地改革政策;市场促进政策;农业科技投入政策;产业组织优化政策;结构升级政策。这些都对大陆的农业发展有启示作用。
第四篇:欧盟农业政策
一、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CAP,Common Agriculture Policy)是在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欧共体的两大支柱之一(另一支柱为关税同盟)。它由一整套规则和机制所组成,是欧盟最重要的共同政策之一,主要目的是用来规范欧盟内部农产品的生产、贸易和加工。共同农业政策的最大特点是:对内实行价格支持,对外实行贸易保护。
建立:早在1956年进行的欧共体谈判中,法国就坚决主张农产品也应该包含在关税同盟中。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分析,关税同盟所带来的自由贸易效益可使德国制造商获益,建立CAP对法国农民也有同样的效果。法国、意大利、荷兰是CAP的积极支持者。CAP 最早由《罗马条约》提出,1960 年欧委会正式提出建立共同农业政策的方案,1962年欧共体六国通过了《建立农产品统一市场折衷协议》,这个协议成为CAP的最初框架。
共同农业政策的目标 :
1、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tipped, and we seem increasingly dependent on work for our sense of self.我并不认为这种社区概念的变
2、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民合理的生活水平。
3、稳定农产品市场,保证供应的可靠性。
4、保护生态环境和动物生存环境,保证食品安全。
5、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共同农业政策的原则
欧共体为了协调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制定了三条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
一、共同体市场统一原则,即逐步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实现共同体内部成员国之间商品、劳动力和资本自由流通;协调成员国之间防疫和兽医等条例;制定共同的经营法则和竞争法则等。
二、共同体优先原则,即实行进口征税、出口补贴的双重体制。当产品进口价格低于共同内部价格,实行进口征税;当产品出口价格低于共同内部价格,实行价格补贴,控制从共同体外部进口,避免受到世界市场波动的影响。
三、价格和预算统一原则,即制定统一的农产品价格和财政预算,由各成员国交纳一定的费用建立农业指导金和保证基金,用以进行补贴和支持欧盟的农业发展。
共同农业政策的运行机制
1、价格机制价格机制是共同农业政策运行机制的核心。共同农业政策的价格机制有三部分组成:目标价格、干预价格和门槛价格。目标价格是价格机制的中心,是根据一种农产品在共同体内部最供不应求的地区所形成的市场价格而确定的,是农民有望在公开市场上得到的价格。干预价格也叫保护价格或保证价格,是低于目标价格的共同体农产品的最低保证价格。一旦共用体内的市场价格降到目标价格以下某一点时,共同体就用干预价格收购农产品,以维持市场价格的稳定。门槛价格是对欧共体之外的国家设立的,是第三国农产品进入欧共体的最低进口价。门槛价格的目的在于为了保证欧共体进口农产品的价格能与欧共体的目标价格一致。门槛价格与进口农产品的到岸价格之差作为关税收入(差价关税:共同农业政策的过渡措施,已于1968年停止征收)。
2、货币补偿金机制由于欧共体成立之初没有统一的货币,当各国货币汇率出现频繁波动时,会对共同价格体系的稳定造成很大威胁,为了维持农产品的共同价格,1969年,欧共体又创立了货币补偿金制度,对货币升值国的出口和进口农产品分别按其货币升值幅度提供补贴或征税,对货币贬值国则按价值幅度对其出口进行征税,进口给予补贴。
3、欧洲农业指导与保证基金 分为两个部分:用于农产品市场管理的保证部分和用于农业结构改革的指导部分。保证部分主要开支项目为:为支持农产品出口而发放的出口补贴;农产品市场的干预费用;因货币汇率波动引起的货币补偿金。指导部分主要用于欧共体在农业结构政策范围内采取的各项措施、理事会决定的特别开支及改进生产设施和农产品销售工程。
4、共同市场组织(COM)是共同农业政策的主要机制,因不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条件而变化。有以下四种类型: 1)、按照生产要素对生产者提供的直接资助。涉及的农产品主要有谷物、油菜籽、蛋白质作物、绵羊肉和牛肉。2)、根据生产水平的一定比例提供资助,主要涉及橄榄油、烟草、棉花、某些被处理过的水果和蔬菜,还包括葡萄酒。3)、对成本主要由消费者承担的产品提供支持,主要涉及奶制品和糖类。4)、允许市场自身调节供求波动而只有极少的干预,主要涉及水果蔬菜、高档葡萄酒、猪肉、家禽等。
CAP实施的意义
CAP实施以来,不仅对促进欧洲农业发展、稳定农产品市场,也对推动欧洲一体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迅速提高了成员国的农产品质量,保证了农产品市场的供给。1983年,欧共体成为世界第三大小麦出口国,同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糖料供给国和奶制品的主要供给国。到1984年,欧共体成为世界第二大牛肉净出口国。
2、CAP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和出口补贴极大地刺激了各成员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居优势的成员国竭力发展农业生产,取得较多的价格支持费用。农业居劣势的成员竭力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以减少从其他成员国进口农产品,不仅节省外汇支出,也增加了其农产品在共同体市场上的竞争力。
3、统一对外的农产品进口关税壁垒保护了内部农产品市场,使得内部的农产品贸易迅速发展,贸易大幅增长。自二战到20世纪60年代初,西欧一直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的农产品出口市场。1958年,欧共体中的一些国家共进口谷物1180万吨,其中只有8%是从成员国购买的。从1961年到1974年,内部农产品贸易额从34亿美元剧增到204亿美元,增长了近7倍。CAP为欧洲经济一体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问题:共同农业政策在实施额发挥作用的同时,自身隐藏着的一些弊端和不足并由此带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1、CAP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和农业生产补贴,导致农业产出增长超过市场对农产品的吸收能力。在1973—1988年间,欧共体的农业产量年均增长2%,而内部消费年均增长只有0.5%。1984—1985,欧共体主要农畜产品过剩严重,在过剩消费能力中小麦为24%,大麦为20%,糖料为34%,奶粉及奶制品达到242%。
2、巨大开支给成员国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加大了普通消费者的负担。1980年,欧共体农业政策开支占总支出比例的73%。
3、增加了大农户的收入,却不能增加小农户的收入。由于共同农业政策补贴和产量挂钩,大量的补贴被大农场主享受,大量的中小家庭农场则获益不多。
4、成员国内部利益分配不均。如德国虽然承担了总体预算的29.2%,却只能从欧共体得到14.8%的回报。
5、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和出口补贴,影响了世界农产品价格和其他农产品出口国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加剧了欧共体同其贸易伙伴尤其是美国在农产品出口领域的摩擦和纠纷。
二、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进程CAP自产生以来,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
1、20世纪60年代重组农业结构的改革CAP 建立的最初目的主要是应对战后食品供应的短缺,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以及农产品产量。为此,当时的欧洲委员会于1968 年公布了以欧委会副主席曼斯霍尔特命名的《欧洲共同农业政策改革备忘录》即“曼斯霍尔特计划”,并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鼓励兼并小农场以形成大农场,实现农业的大规模生产;让老年生产者退出生产等。由于改革过于激进,给大量家庭农场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许多措施最终未能付诸于实践。
2、20世纪70年代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改革1972 年CAP 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加快实现欧洲农业的现代化,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推进农业职业培训,鼓励青年从事农业生产,让年老农民提前退休以更新农业生产的劳动力。1975 年又推行了“贫困地区计划”,向生产条件较恶劣的地区如山区农民提供补贴。此后,欧洲一些农产品生产部门已经出现了生产过剩的现象。为保证农民收入水平,政府对农产品实行价格
支持,从而又产生了财政预算负担过重的问题,这些都成为下一阶段CAP 改革的重点。
3、20世纪80年代解决农产品过剩及预算制度的改革为了解决生产过剩问题,欧洲委员会于1985 年颁布了《共同农业政策展望》绿皮书,分析了CAP 的未来发展路径,提出了削减生产的新方法,其实在这之前政府就已经开始针对过剩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如1979 年建立“共同责任税”,要求奶制品部门生产严重过剩的农民必须支付罚金;1981 年规定食糖生产者应该承担全部出口费用;1984 年为控制牛奶产量建立了牛奶生产配额制等。为了解决财政预算问题,1988 年欧洲理事会通过了一个一揽子改革措施,其中就包括“农业开支指导”原则。通过限定欧共体农业支出的最高额度,规定主要农产品的最高产量以获得补贴支付等措施,CAP 预算支出在总预算中所占的比例开始下降。如1985 年,这一比重为75%,到80 年代末下降到了65%的水平。
总结:综观90年代以前CAP的改革,从最初的“曼斯霍尔特计划”到80年代末的一揽子改革措施,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农产品过剩以及削减CAP预算开支,但这些改革方案涉及的内容有限,取得的成效也不甚明显。
4、1992年的麦克萨里改革背景:20世纪的80年代,严重的农产品过剩问题依然存在,农业开支一直居高不下。即将到来的90年代CAP还将面临诸如新成员国的加入、协调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的立场等问题,因此,CAP的改革又一次提上日程。1992年,当时负责农业问题的欧盟委员会委员麦克萨里提出了一项基础性的改革措施,并于1992年5月21日由欧洲理事会通过。主要内容包括:1)降低支持价格水平、控制生产。它包括:粮食和牛肉的价格3 年内降到接近国际市场的水平(例如,谷类价格降低29 %,牛肉价格降低15 %);实施耕地面积削减计划,冻结15 %的谷物耕种面积。2)收入支持,对农场主进行直接补贴。它包括:对那些冻结了耕种面积的农业生产者,根据种植面积给予补贴。3)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它包括:通过建立基金,鼓励保护环境;对55 岁以上农业生产者实行提前退休制度,以便安置青年;扶持山区和条件差的地区发展农业等。
此次的CAP改革是第一次由外部力量推动的共同农业政策改革,是一次较为系统的改革。欧盟在解决农产品过剩和财政负担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次改革使共同农业政策从价格支持转向直接补贴,不再单纯依靠价格来支持农民收入,缓和了欧共体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冲突。
5、《欧盟2000议程》
背景:20世纪90年代末期,WTO提出了新一轮农产品贸易谈判要求,来自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压力也在增大。欧盟东扩后,中东欧国家农业比重较高,届时欧盟的CAP预算负担将更加不堪重负。在此形势下,1999年欧盟通过了《欧盟2000年议程》,决定对农业政策进行更为彻底的改革。
改革措施:(1)确定将2000年—2006年的农业预算支出保持在420亿欧元的水平。(2)降低价格支持,鼓励竞争。(3)保证农民的生活水平,通过提高直接收入补偿农民因降低价格支持遭受的损失。(4)注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5)建立新的农村发展计划,以支付酬金或创建农场贷款利息补贴的方法支持青年农民创建农场、提供培训、提前退休,鼓励农业环境保护。《2000年议程》是CAP最为全面的一次改革。这次改革几乎涵盖了CAP所有的功能,包括经济、环境、农村发展等,既促进欧盟农业经济朝着贸易自由化方向发展,又为新成员的加入创造了有利局面。
6、2003年改革新方案 这次的改革其实是对《2000年议程》的一个中期考察, 但却是有史以来最深刻的一次改革,主要措施即采取与产量脱钩的农场单一支付。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CAP 向农民进行补贴的方式,从而满足了WTO关于农业补贴的规定,使农业生产及贸易更趋向于市场化;为了给农村发展政策提供资金,这次的改革还减少了向大农场支付的直接补贴;
7、2007年CAP“健康检查”CAP“健康检查“就是继续采用2003 年改革所采取的措施,基于2003 年改革以来总结的经验,使CAP 能更好的适应一个拥有27 个成员国的欧盟所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其关心的主要问题有:怎样才能使直接补贴机制更有效率,更简单化;怎样使那些一开始为一个仅拥有6 个成员国的共同体所设置的市场支持工具适应当前情况;怎样面对来自环境变化、生物燃料、水资源管理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新挑战。
8、2008 年欧盟农业补贴政策改革2008 年7 月2 日永久性结束自1992 年开始实行的休耕政策,目的在于应对食品价格飙升。11 月20 日,欧盟成员国就农业补贴等共同农业政策问题达成妥协。此次改革最重要的内容即是不再依产量多少来决定农户领取的补贴数额,并综合考虑环保、动物福利和食品安全等因素。虽然在2003 年的改革中欧盟就已经提出了农业补贴与产量脱钩,但当时的改革并不彻底,这次达成的妥协意味着欧盟在农业补贴上的政策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这将有利于欧盟农业生产更好的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此次改革节约下来的本来用于补贴的资金将被用于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与环境保护。
9、2011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2011年10月12日欧委会公布了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的法律草案,草案包括直接支付、单一共同市场组织、农村发展和监督管理等四大要素。草案要求自2019年始,所有成员国将在国家或区域一级实施统一标准的直接支付。
总的来说,CAP到目前为止的改革提高了农业生产率,稳定了农产品市场,保障了农产品的正常供给,使农业从业人口的收入免受世界市场的波动,使欧盟的农业政策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
三、共同农业政策对欧盟的影响及未来展望
1.共同农业政策对欧盟的影响
四十多年来,由于CAP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而倍受欧洲内外的广泛关注。首先,共同农业政策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强劲驱动力。战后初期,西欧被美国作为与社会主义阵营抗衡的主力军。美国借助《马歇尔条约》、《布鲁塞尔条约》积极推动欧洲国家在各方面的联合。而此时西欧各国的农业生产规模小,产量低,农业收入水平也低,很多西欧国家的食品供应严重不足。因此,保障食品安全、确保国内食品的供应是当时西欧各国在磋商联合议题时必须优先考虑的目标。出于现实的政治、经济考虑,欧共体首先在农业部门确立了共同政策。罗马条约第38条很清楚的阐明了共同市场必须包括农业和农产品贸易。鉴于当时欧共体各创始国的国内政策中没有把农业部门纳入市场经济,罗马条约还特别强调了共同市场在建立的同时应该考虑共同农业政策(Common Agriculture Policy),对别的经济部门却没有提及共同政策的制定。CAP最早由《罗马条约》提出,1960年6月30日欧委会又正式提出了建立共同农业政策的方案,并于1962年起逐步予以实施。正如委员会首任主席哈尔斯坦所说,共同体对共同农业政策目标的权衡实际上是一个政治决定。而CAP日后一些重要改革的直接动因也是出于维系、推动欧洲一体化的需要。从CAP的发展历程来看,欧洲共同体的诞生催生了共同农业政策,而共同农业政策也推动了欧洲一体化不断发展的进程。
第二,欧共体的其他政策曾长期受到共同农业政策的制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共同体内部剩余农产品的增加,大量的资金不得不用于补贴向国外销售的农产品,共同农业政策的开支逐年攀升,预算费用急剧增加,共同农业政策支出在共同体总预算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欧共体整个财政预算都受到了共同农业政策的牵制,成员国之间由于共同体预算的增加所导致的利益和负担的分配都和共同农业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协调彼此之间的利益分歧,也往往需要在共同农业政策中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第三,共同农业政策导致的利益转移是各成员国关注的焦点。最显著的例子是20世纪后期的关于货币补偿数量体系(Monetary Compensatory Amounts)的争议。由于德国是一个主要的工业品出口国,需要从一个自由的贸易体系中获得机会,而德国长期以来在CAP中一直扮演净出资国的角色。以1999年为例,德国在EAGGF(欧洲农业指导和保证基金)中的出资是100亿欧元,消费却只占了57亿欧元,净出资43亿欧元。所以,德国希望削减CAP开支,是这一体系的坚决拥护者;而其他国家如丹麦、西班牙、希腊、法国、爱尔兰、葡萄牙等国由于从CAP中的获利大于支出,是净受益国,所以都不愿意实施该体系。因此形成利益对立的两派。共同体各成员国在共同农业政策实施中的资源分配与利益得失还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其他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
第四,共同农业政策为成员国的经济结构变迁及欧盟的扩大奠定了稳定的基础。欧共体成立以来,经济一体化的规模不断扩大,其表现之
一是成员国不断增加。长时间以来,尤其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共同农业政策变革的动力和压力是来自于新成员国的不断加入,而共同农业政策也为候选国进入欧盟提供了必要的缓冲。例如,为了帮助十个中东欧国家平稳过渡到2004年,欧盟根据《2000议程》的框架,制定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特别援助计划(SAPARD,Special Accession Program for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并于2000年开始实施。在这份计划中,为候选国在过渡期制定了预算,用于结构和农村发展项目,包括对农业的投资、农村加工业和营销业的发展、鼓励农村经济多样化、改善和控制动植物的健康等。现在欧盟的农业已成为一个资本集约化的部门,农业生产活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1960-1990年间,欧共体成员国的农业、渔业部门劳动力减少了2/3。到2004年欧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这种以“无震荡”方式在欧洲实现的社会变革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共同农业政策。共同农业政策为成员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及社会变革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五,共同农业政策倍受世界关注。由于欧盟在世界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共同农业政策实施的出口补贴导致了严重扭曲世界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的结果,遭到所有主要农业出口国家对共同农业政策的抱怨,常常引发欧盟与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大国的贸易冲突,欧盟与美国及凯恩斯集团在农产品贸易问题上也纠纷不断。多年的事实表明,共同农业政策的调整、变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欧盟对外贸易政策的走向,同时,共同农业政策长期以来的改革也受到外部世界的高度关注。2003年6月欧盟农业部长最终达成的共同农业政策改革方案中,提出了要废除过去某些传统的农业补贴的做法,世界贸易组织立即对此作出反应,表示欢迎。
2.未来的挑战
共同农业政策作为欧洲——体化的基石,在促进欧共体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进入21世纪后的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及欧盟内部环境也使共同农业政策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从全球范围看,农业政策与环境问题、竞争政策、贸易政策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它们都将置于世界贸易组织的调控之下。当前,CAP改革的外部压力主要来源于WTO谈判所达成的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欧盟在1994年结束的乌拉圭回合的农业协议中,做出了若干承诺,其中的一些部分是现在正在或才开始逐步实施。如何协调各成员国的步伐,以及协调在新一轮世界农产品贸易谈判中的立场,是共同农业政策无法回避的问题。从欧盟内部存在的问题来看,有一些将是影响共同农业政策演变的重要决定因素。一个是环境问题。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欧盟的农业发生了巨变,但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土质的严重下降,过度的使用土地降低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地下水被农业生产使用的化学物质污染,由于农业生产周围环境的变化导致一些自然物种的消失以及生物多样化的减少等等。所以,如何使欧盟的农业发展和环境相协调,维持现有的环境以及保护现有的自然遗产,在共同农业政策中纳入对环境有利的规章制度,是未来一段时间急需解决的问题。
另一问题是由欧盟再次东扩引出的新老成员国的利益协调。2003年1月欧盟提出CAP改革方案。6月,农业部长会议经过多次讨论,对该方案最终达成了一致。这个方案突出了三个优先,即把农业生产的质量放在优先地位;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地位;把农业食品安全放在优先地位。此次欧盟农业改革步骤将在2005年起分阶段推进。但是具体实施起来会有不少困难。2004年5月起,东欧十国已成为欧盟的新成员,从最初的六个创始国到2004年的25个成员国,欧盟的规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次东扩是欧盟的第5次扩大,对欧盟来
讲意义非凡,欧盟成员国从15国增加为25国,领土面积扩大23%,总人口增加7500万,达到4.5亿。但是,此次加入欧盟的新成员国中多数国家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农业人口的收入水平也较低。欧盟的农业人口和农村面积因此而扩大,农村的发展、农产品的供给以及农民的收入将会受到影响。从预算的角度来看,欧盟东扩对现有成员国将产生两个方面的直接影响:一方面,现有成员国的平均收入水平将下降10%-15%;另一方面,对新成员国的净预算转移每年约为50-100亿欧元。从目前来看,农业对于中东欧国家而言要比原欧盟成员国重要得多,这些新成员国将会对农业补贴提出各种要求。在欧盟扩大的初期,相比老成员国,新成员国获得的利益或许会更多些。欧盟原成员国的农民及农业利益集团很可能会因为农业补贴这个“蛋糕”被瓜分而产生抵触情绪,而将中东欧国家统一到欧盟现在的价格水平也是一笔不小开支。对于CAP来讲,面对2004年以后的欧盟,不仅仅是考虑人口、耕种面积的几何增加,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成员国之间在市场、体制和利益方面的整合协调,使共同农业政策的规则更加有效地运作。新的历史条件下欧盟共同农业政策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预示着它的未来改革之路将如它曾经历过的那样风风雨雨伴征程。
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
(一)可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环保食品,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
(二)可以减轻环境污染,有利恢复生态平衡。
(三)有利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增加外汇收入
(四)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中国生态农业”与西方那种完全回归自然、摒弃现代投入的“生态农业”主张完全不同。它强调的是继承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废弃物质循环利用;规避常规现代农业的弊病(单一连作,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 大量使用化石能源等);通过用系统学和生态学规律指导农业和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如推行立体种植, 病虫害生物防治), 改善其功能;以及推进农户庭院经济等。
无机农业(inorganic agriculture):又称石油农业,高能农业。主要靠输入农业以外的无机能量和无机物质,以推动农业生产中物质能量循环的速度,来提高产量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其特点是:以石油、煤等作为能源和原料,大量生产和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及机电动力。无机农业对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作用。但如果使用化肥、农药过量,忽视有机肥料,会使生产成本上升,并易造成土壤,大气、水源和农产品的污染,使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坏,危害人畜健康,并对水土保持、土壤结构、土壤肥力等造成不良后果,所以一些学者强调,无机农业要与有机农业相结合。
集约农业是农业中的一种经营方式。是把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集中投入较少的土地上,采用集约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同粗放农业相对应,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通过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来增加农业品产量的农业,称“集约农业”。
绿色农业是广义的“大农业”,其包括:绿色动植物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黑色农业、菌类农业、设施农业、园艺农业、观光农业、环保农业、信息农业等。在具体应用上我们一般将 “三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称为绿色农业。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高品位、高质量、优品种和无毒无害无污染农产品的要求中国必须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所谓绿色农业,是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第五篇:农业政策解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农业农村农民政策论述及解
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农业农村农民政策论述及解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农业的论述总共是八句话,每一句话都有深刻的含义。
1、【报告原文】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解读】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深刻表明党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描绘了‚三农‛发展的新前景。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2622元增加到2011年的6977元。阿克苏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2508元增加到2011年的68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快速持续增长,坚持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确保农民持续大幅增收,体现了党和国家、自治区、地区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和重视,证明了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2、【报告原文】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解读】根据十八大报告精神,今后几年,国家将制定更多的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好政策,为农村的发展增强后劲。近年来,随着阿克苏地区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城乡各项改革逐步深入,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城乡交流合作日益加强。今后的重点工作就是统筹资金投入、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文明。
3、【报告原文】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解读】今后,国家将把更多城市资源向农村调配,通过城市来带动农村发展。
4、【报告原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解读】现代农业定义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简明的意思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大规模的进行生产用于出售农产品的农业。
农牧业现代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首要问题。相对阿克苏地区而言就是要着力打造优质果、棉、粮、畜‚四大基地‛,培育新型农民,优化农业结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500万亩高效节水农业,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构建‚以农兴牧、以牧养林、以林护农‛新格局。
着力抓好以红枣、核桃为主导的450万亩林果管理,加快特色果品‚东进西出‛营销步伐,把阿克苏‚红枣、核桃、苹果‛打造成为全国驰名品牌,真正使林果业成为生态建设的‚防护林‛、农民增收的‚摇钱树‛。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信息化、农民组织化和农业产业化程度,力争2015年超亿元龙头企业达到30家,80%以上农户参与并受益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十二五‛末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的目标。
5、【报告原文】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解读】对阿克苏地区而言,就是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步增长机制。逐步提高财政支农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随着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增加,2015年达到20%左右,2020年稳定在25%以上的水平,压缩和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固
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每年的平均递增不低于3%;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保证 50 %的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优先保证失地农民的培训、就业、居住、社会保障,投入比例不低于新增建设用地收入的90%。
6、【报告原文】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解读】进一步规范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全面落实土地承包合同的签订和发放。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自愿选择、自主兴办、自我受益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专业协会。全面落实中央集体林权制度和改革政策,从实际出发,先行做好试点工作,维护林果承包者享有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
7、【报告原文】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解读】报告提出要改革征地制度,其核心是将合理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使农民和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以土地市场价值为依据,实行公平补偿,做到先保后征,规范土地征用管理,不断加强对失地农民的管理,建立健全失地农民保险预警预测
制度,实行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在贷款、税收、场地等方面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提供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土地被征占农民的就业、住房、生活保障和养老问题。
8、【报告原文】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解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基础问题。我们要突出抓好对农村饮水、电力、道路、交通、通信、垃圾处理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投入,增强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用,逐步实现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接轨,确保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2012年12月23日关于2013年农村工作会精神
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以及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总体思路等‚三农‛重大问题作出新的部署。农业部部长韩长赋23日就会议精神进行了解读。
要让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
韩长赋说,这次会议再次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是因为,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已经由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总量平衡、丰年有余,转变为目前的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今后确保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质量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粮食产量达11791亿斤,已连续9年实现增产、连续五年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但是,供求缺口仍然在逐年扩大,进口数量逐年增加,进口品种逐年增多。
同时,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成本快速增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攀升,农业土地租金和融资成本不断上涨,而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
韩长赋对此表示,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对重要农产品品种进行战略平衡,着力强化农产品市场调控,切实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迫切要求健全农产品价格支持保护制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他说。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做到‚两个加快‛
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讨论稿)》,并强调要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韩长赋说,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推进‚四化同步‛,必须做到‚两个加快‛: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使农业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设施装备改善、劳动者素质提高驱动,更多依靠一、二、三产业发展联动、‚四化‛良性互动,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农业的组织和制度创新,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确保农民‚收入倍增‛要再拓宽渠道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在‚收入倍增‛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收入至少应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并力争超过。韩长赋说,十八大提出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意味着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需实际增长7%左右。
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重点是稳定家庭经营收入、促进工资性收入增长。为此,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品种结构,加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增加农业经营收益。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强农业产业损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推动减免流通费用,让农民从价格上升、产品增值中得到更多实惠。
同时,扩大农民就业创业空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推进农民创业基地建设,扶持农民创办小微企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加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明年力争粮食再丰收农民收入增速不减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再获丰收,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势头不减。
韩长赋说,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核心目标,以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千方百计使粮食产量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农民收入增幅保持在7.5%以上,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持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
他强调,明年中央支农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要继续加大政策落实和创设力度,争取实现防灾增产关键技术补助常态化,大幅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粮油大县补贴额度,积极探索突破农业信息化、新型农民培训、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全额补助、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助、农村金融保险等政策。